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中国各思想派别

近代中国各思想派别

近代中国各思想派别

近代中国各思想派别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高三历史 世界近代的科学、文学和艺术 近代科学技术产生的原因: 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专利保护制度。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宣传人文思想解除了人们的精神枷锁。 个人——科学家面向现实,重视实验,崇尚理性的精神。 天文学: 哥白尼:日心说——不仅改变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伽利略:发现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证据;开创了近代科学,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奠定了牛顿力学的基础。 物理学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创立微积分;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定律;《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意义:是经典力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以及与之相关的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生物学: 达尔文:进化论;《物种起源》;进化论的提出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绝大多数人对人类和其他生物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是对上帝造人学说的颠覆。 赫胥黎:《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从解剖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猿同祖的学说,进化论逐渐被科学界所接受。蒸汽机: 人类使用动力的变化:人力、畜力——风力、水力(自然力)——蒸汽动力——电力 瓦特: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进入利润蒸汽时代。 富尔顿:1807年发明蒸汽轮船。 史蒂芬孙:1814年发明火车。 电力: 爱迪生:电灯、电话、电影。 诗歌: 浪漫主义:工业革命的推动;欧洲革命和改革成功后没有出现启蒙思想家所描写的那样,使人们普遍的感到失望。这种对现实的不满在文学上就出现了浪漫主义。 特点:文学上的自由主义;渴望冲破个性解放的思想藩篱;揭露丑恶的现实,憧憬美好的未来,体现理想主义。 拜伦:英国人;《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雪莱:《西风颂》。 评价(自己完成) 批判现实主义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矛盾尖锐,促使人们对社会现实进行冷静、深刻的批判。 司汤达:《红与黑》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资本主义世界的百科全书”。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评价: 高尔基:《母亲》 现代荒诞剧:《等待戈多》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的冲击,人们从理想主义的梦幻中惊醒,陷入迷惘、怀疑和苦闷之中。 特点: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用夸张怪诞的手法警醒世人,淋漓尽致地渲染苦闷、迷惘、虚无情绪和变态心理等精神创伤。 评价: 音乐和美术 古典主义——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 特点——作品构思广阔,形式宏达、洋溢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气息,蕴含着深沉的哲理。 原因——深受启蒙思想和革命的影响;追求自由和进步,具有强烈的反抗封建与追求民主的革命精神。 印象派: 特点: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受,根据自己的眼睛观察和感受来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绘画——莫奈《日出印象》《干草堆》《鲁昂大教堂》。 音乐——德彪西 现代艺术: 20世纪以来的绘画艺术派别: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塞尚、高更凡高 现代美术——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手法,大胆运用新材料。毕加索。 电影: 默片时代: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电影正式诞生。1927年是无声电影的默片时代。美国人格里菲斯被称为“现代电影之父”。卓别林。 坐拥天地: 电视:1926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电视。1936年正是传送电视节目,同年11月首次实况转播奥运会。1941年成功传播彩色电视节目。1964年首次卫星实况传播奥运会。 作用: 1

西方近代的教育思想

拉特克是西方教育史上教育学理论的第一个倡导者。致力于探究“数授之术”开拓教学理论,他的教学合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的人最容易、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教养,是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中心的。 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的学校改革的奏书《改革学校和社会的建议书》中,自称“教学论者”,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拉特克关于教学的方法与技术要尊重学科知识的性质,这一观点具有独创性和生命力。他的自然教学法直接影响了夸美纽斯,并对整个近代教学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拉特克所倡导的教学论,是以教学的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它并非完全不谈教什么(教学内容),但重心是如何教。 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著名的民主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他是公 (1632)共教育最早的拥护者,其理念在他所著作的《大教学论》中提出。代表作有《大教学论》 《母育学校》《泛智学校》《世界图解》。《大教学论》是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始。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近代教育之父、系统的教育学之父。 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并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 夸美纽斯受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对人具有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信心,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获得和谐发展,希望通过教育改良社会,实现教派和民族的平等。泛智论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谓“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从而使智慧得到全面的发展。他主张学习广泛的知识,掌握学科知识的精粹;强调所学内容要对实际生活有用;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以及各种语言的学习;注重学生行动能力的训练等。 夸美纽斯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在教育史上他最早从理论上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相关的学年制、学日制、考查、考试制度。虽然早在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在耶稣会派和路德派等教派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分班、分级教学制度,并且按年、月、周规定教学进度。但是,夸美纽斯是对班级授课制等作系统理论阐述的第一人。夸美纽斯以他在教育理论上的卓越贡献,奠定了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普及义务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实际上是对所有儿童授以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只有那些有志于从事脑力劳动的男女才能享受,高等教育则更是少数“智者”的权利。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夸美纽斯打破了封建主义的禁锢,主张人人有权利接受教育的主张,适合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热爱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教育革新的执着追求,在教育理论上许多独创的论述,不仅为世界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一切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令人十分崇敬的形象。 裴斯泰洛齐受18世纪启蒙思潮的影响,认为教育是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他看来,社会的腐败和道德的堕落,是由于不合理和不平等的教育制度造成的;劳苦大众的贫困和悲惨的生活境遇,同样也是因为他们缺乏教育和文化知识的结果。因此,他要求彻底改变这种不合理和不平等的教育制度,主张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制度,使社会各阶级的儿童,包括贫民的儿童都能受到一种合理的、符合他们实际生活所需要的教育。希望通过提高劳动者及其子女的文化知识水平,改变他们实际上生活所需要的教育;希望通过提高劳动者及其子女的文化知识水平,改变他们悲惨的生活境况。裴斯泰洛齐还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些自然所赋予的潜在能力,并且这些能力都具有渴望发展的倾向。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潜在能力。教育者必须深入研究和认识儿童的自然发展,并努力使教育

设计五大风格-八大派别

室内设计风格 所有的室内装饰都有其特征,但这个特征又有明显的规律性和时代性,把一个时代的室内装饰特点以及规律性的精华提炼出来,在室内的各面造型及家具造型的表现形式,称之为室内装饰风格。 中国有中国古典式的传统风格,西方有西方古典式的传统风格,每一种风格的形式与地理位置、民族特征、生活方式、文化潮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可称之为民族的文脉。装饰风格就是根据文脉结合时代的气息创造出各种室内环境和气氛。 装饰风格是室内装饰设计的灵魂,是装饰的主旋律,而风格的主要种类分为:东方风格和西方风格。东方风格一般以有中国明清传统风格、日本明治时期风格、南亚伊斯兰国家的风格为主要风格。西方风格中主要以欧洲早期的罗马式、哥德式、中世纪以巴洛克式、洛可可式为代表以及19世纪的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风格流派。现代主义中强调使用功能以及造型简洁化和单纯化。后现代主义强调室内装饰效果,推崇多样化,反对简单化和模式化,追求色彩特色和室内意境。 在风格中能够创造出各种室内环境气氛,使人领略到古典的、现代的、西方的、中国传统式的整体美感,具有很强的文化表达性和鲜明的特色。 风格即风度品格,体现创作中的艺术特色和个性;流派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 室内设计的风格和流派,属室内环境中的艺术造型和精神功能范畴。室内设计的风格和流派往往是和建筑以至家具的风格和流派紧密结合;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和流派紧密结合;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和流派为其渊源和相互影响。例如建筑和室内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一词及其含义,最早是起用于西班牙的文学著作中,而“风格派”则是具有鲜明特色荷兰造型艺术的一个流派。可见,建筑艺术除了具有与物质材料、工程技术紧密联系的特征之外,也还和文学、音乐以及绘画、雕塑等门类艺术之间相互沟通。 风格的成因和影响: 室内设计风格的形成,是不同的时代思潮和地区特点,通过创作构思和表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设计形式。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是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需有创作中的构思和造型的特点。形成风格的外在和内在因素。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知识梳理 1.基本线索: 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接受马克思主义──“走自己的路”──文革结束后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演变历程: (一)19世纪40~6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1)内容:①魏源、林则徐主张“向西方学习”;②洪秀全、洪仁玕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③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 (2)特点:①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革命领袖探索救国道路;②向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③显示出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起步;④“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⑤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1)内容: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②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保皇派之间展开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2)特点:①中国先进分子在认识西方问题上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②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已从书本和口头上变为了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④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三)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1)内容:1915年开始的民主科学与尊孔复古的论战,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以西方民权、平等和进化论思想为指导,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极大地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形成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国革命新时期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2)特点:①矛头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主义问题上比维新派和革命派更为彻底;②既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③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存在着绝对倾向。 (四)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传播。 (1)内容:①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②李大钊开始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③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④“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⑤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体现了当时的时代潮流。 (2)特点:①由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②由学习资本主义文明转向接受社会主义思想;③运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④新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广泛流行。 (五)中共成立以来:由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摆脱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走井冈山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取得民主革命胜利。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渐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0近现代欧美学前教育思想--学前教育史自考

2015年10月 17.1837年,福禄培尔开办了一所学龄儿童教育机构——“儿童活动学校”,创办地在 A.勃兰根堡 B.柏林 C.巴登-符腾堡 D.萨尔 18.《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的作者是A.皮尔斯 B.詹姆士 C.杜威 D.卢梭 19. 蒙台梭利创办的“幼儿之家”最显着的特色是重视幼儿的 A.初步文化知识培养 B. 感官训练C.日常生活练习 D.肌肉训练 25.多元智能 30.简述克鲁普斯卡娅论幼儿教育的内容。 32.试评述福禄培尔“恩物”。 19.杜威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 A.做中思 B.做中学 C.教材 D.教法

正确答案:B(1分) 20.提出利用“恩物”使幼儿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是【】 A.蒙台梭利 B.福禄培尔 C.欧文 D.麦克米伦姐妹 正确答案:B(1分) 26.“思维五步骤” 正确答案:教材P223 这是杜威提出的。(1分)杜威强调教学活动应该激起儿童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习惯,思维就是一种明智的学习方法。(2分)关于思维的过程,杜威强调按照顺序分成五个步骤:第一,观察各方面情境设定疑难的情境;第二,确是疑难的所在,并从疑难中提出问题;第三,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引起观察,心智活动以及搜集事实材料;第四,推断哪一种假设能够解决问题并进行推理;第五,通过实验、验证或修改假设。(2分) 30.简述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正确答案:教材P225

(1)认为儿童的各种潜能和需要都是先天的、固有的;(2分) (2)强调环境在儿童个性发展中的作用;(2分) (3)关于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1分)(4)反对对儿童进行纪律约束。(1分)2014年10月 34.卢梭认为人的教育来自三个方面,即自然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 正确答案:人的教育。教材P414 35.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有三个重要观点,分别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正确答案:教育即生长。教材P477 39.“恩物” 正确答案:教材P449 是福禄倍尔为幼儿设计的一系列玩具,供 幼儿游戏时使用。(1分)他认为这些玩具都是上帝恩赐给儿童用来发展儿童各方面 的能力的,是上帝的恩赐,因此叫做“恩物”。(1分)恩物一般共有6套,一般都是用木质或者绒布等材料制作的球体、圆

中国近代史部分思想

中国近代史部分 高三历史备课组2013-2-20 1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背景: ①清朝末期,封建制度衰落。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对传统思想文化盲目自大,对西方思想文化鄙视; ②不少知识分子不注重实际知识,崇尚空谈; ③鸦片战争惨败,民族危机出现,部分知识分子觉醒。 2、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趋势:从封建社会的闭关锁国,闭目塞听→近代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救亡图存 (1)"师夷长技"的主张 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 一、学习西方、寻求变革(近代以来各阶级为追求独立、自由、民主与富强进行不懈探索,大事如下) 背景:鸦片战争失败,使一些开明地主知识分子猛醒,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被称为"新思想的萌发"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著《四洲志》(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知识) (2)魏源:编《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2、在洋务运动中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口号;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是为内忧外患也);为巩固封建统治。 主张:在不变更中国封建制度的前提下("中学为体"),学习西方技术,大办近代企业("西学为用"),在上海先办军事工业--江南制造局,后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 给后人的启示:只学习西方技术,不学习西方政治,不能救中国。 (2)维新思想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维新变法思想(主要是通过改革、废除封建专制,兴民权,设议会,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背景:(1)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剧; (2)19C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打下基础; (3)洋务运动的失败,资产阶级寻求新的救国方案--仿效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君主立宪政体,变法图强。 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借助孔子的威望,批判君主专制,奠定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既有策略,又表现资产阶级的软弱)。 梁启超:著《变法通议》①宣传变法;②提出"兴民权,设议会,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这是维新运动的核心主张) 严复:翻译《天演论》,用西方达尔文的进化论激励国人猛醒,实行变法图强;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1)引发1898年戊戌变法政治运动兴起;

第一讲 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的历程

第一讲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的历程 【导语】 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让人们埋头苦读经史,不问政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炮火、西学的浪潮和清王朝的逐渐衰微,中国文化同其政治、经济一样,艰难地迈上了近代化的征程,在长达100多年的探索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经历了一个向西方学习,之后向俄国学习,最终选择了从国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我们这节课就先来回顾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的历程,将要涉及到: 地主阶级的两个派别:抵抗派和洋务派 资产阶级的三个派别:维新派(包括早期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派 【课程标准】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专题梳理】 一、器物层面——地主阶级 地主阶级的这两个派别——抵抗派和洋务派,他们学习西方的大背景都与鸦片战争中西方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有关,这场战争让他们看到了西方的船坚炮利,也认识到了中国的落后,但他们看到的落后仅仅是我们武器不如人、技术不如人,而与我们的政治制度无关,这也是与这两个派别的阶级属性分不开的,既然是我们的器物不如人,那么就从学习器物开始吧。 材料一:师夷长技以制夷。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材料二: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通过这两段材料,我们可以了解这两个派别要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目的。具体归纳如下:

二、制度层面——资产阶级 在学习器物向学习制度这一层面转变的过程中,起到重大作用的是以郑观应、王韬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他们是最早提出要在中国改良政治、实现君主立宪制度的先进中国人。 材料: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郑观应《盛世危言》 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概括起来说就是: (1)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2)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3)文化:建立学校,学习西学。 这三大主张也成为以后的康梁维新派孜孜以求的目标。 要了解这一派别,首先要了解的是19世纪末的中国。1895年,“天朝上国”的大清败于“蛮夷小邦”日本,还败得异常惨,不但割地、赔款、开放口岸,还被迫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这在促使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的同时,也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蕞尔小邦日本为什么这么厉害?这就要归功于日本19世纪60年代开始明治维新。于是,中国资产阶级中的先进分子开始了他们的维新浪潮。 【拓展】1、康有为为什么要假借孔子之名托古改制? 原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资产阶级维新派不敢也无力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只能利用传统的儒家思想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以减小改革的阻力。 【拓展】2、归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政治上:维新变法思想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2)经济上: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思想上: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起到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最

近现代中国先进思想

近现代中国先进思想 1、“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这种思想最早应出自 A.《海国图志》 B.《孔子改制考》 C.《四洲志》 D.《资政新篇》 2、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 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A.“求富”“自强” 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 D.“民生主义” 3、湘军创建者、驻英公使郭嵩焘强调西洋立国之本在朝廷政教、商贾,造船、制器为末节。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否定洋务派的近代化实践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具有维新变革的思想倾向 4、20世纪初,梁启超曾特意对“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作过比较:(中国旧思想)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欧洲新思想)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梁启超作此比较的目的是() A.批判欧洲模式为清朝统治辩护B.借鉴欧洲先进制度维护君主专制C.学习欧洲制度实现中国政治民主D.借鉴欧洲制度实现中国民主共和5、“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这首诗《兰花草》是1919年胡适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归国后写的,就当时社会背景以及胡适的理想而言,“兰花草”比喻的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师夷长技以自强C.民主与科学D.经世致用6、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 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7、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 A.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B.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C.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8、1936年毛泽东同斯诺谈话时回忆说:由于父亲只准许读孔孟经书之类的书籍,所以我"在深夜里把我的屋子的窗户遮起,好使父亲看不见灯光",才读完了《盛世危言》;又说:“《盛世危言》激起我想要恢复学业的愿望。”你认为最有可能让毛泽东振奋的书中语句是

20世纪五大教育学流派

20世纪五大教育学流派 教育学复习过程中,教育史内容很多且复杂,学生掌握起来不够容易,特别是很多学员反映几大流派很难区分。今天老师就重点讲解下20世纪教育学五大流派。 (一)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第三,认为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在这里考上需要注意,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近百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但是这种方法也是有局限性的,当实验教育学及其后继者把科学的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研究的惟一有效方法时,就受到了来自文化教育学的批判。 (二)文化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主要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等。文化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第二,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因为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所以教育的研究既不能采用赫尔巴特纯粹的概念思辨来进行,也不能依靠实验教育学的数量统计来进行,而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亦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文化教育学作为科学主义的实验教育学和理性主义的赫尔巴特式教育学的对立面而存在与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德国乃至世界20世纪的教育学发展。但是文化教育学的不足之处表现在它的思辨气息很浓,在许多问题的论述上具有很强的哲学色彩,这就决定它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从而限制了它在实践中的应用。另外,它一味地夸大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性,忽视其客观规律的存在,也使它的许多理论缺乏彻底性。 (三)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等。实用主义教育学也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基本观点是: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思想变迁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思想变迁 专题概述 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侵略者坚船利炮的挑战和国家的衰败,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追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列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改造,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西学东渐”下的近代思想始终结合救亡图存和近代化两大时代主题。近代中国经历了学习西方的探索过程,也展现了思想解放潮流的渐进过程。 考向预测 1、主干知识: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资产阶级三 大阶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阶段历程,中西方制度,文化碰撞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思想解放与中国近代化的相互关系均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 2、基本概念:能否正确理解洋务派、顽固派、“中体西用”、“维新派”、“革命派”、“保皇派”、“激进派”、“西学东渐”等概念或专有名词事关本专题得分效率,应下功夫理解。 3、史观:本专题涉及的内容既体现了中国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近代化历程,也体现了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对中华文明进步发展的影响,也给命题留下广阔的空间。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本专题暗含“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的社会热点,复习时要注

意相关知识的训练。 核心知识一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历程 知识结构 重点强调 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 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 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 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陈腐观念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3、爱国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救亡图存,为了民族独立、 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了强烈的反专制反侵略的爱国性质。 4、继承性和发展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 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各种思想主张或理论成果都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 5、由被动到主动: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 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维新变法昙花一现,辛亥革命成果落空,最终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民族、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二、近代中国人学西方不断深化的过程 1、学技术、器物:学军事、工业技术,如新思想萌发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的主张,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外国教育思想流派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1.人文主义教育的观点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教育的人文主义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教育的人文主义常常是以批判主流的姿态出线,它反对教育以预设的、人为的、外在的教育目的支配教育,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 2.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 其一,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入本主义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其二,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亦具有古典性质,但这种古典主义绝非纯粹的“复古”,实则含有古为今用、托古改制的内涵,尽管它也具有局限性,然而在当时却是进步的。 其三,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人文主义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 其四,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冀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其五,贵族性。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并非大众运动)所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 综上可见,人文主义教育具有两重性,进步性与落后性并存,尽管它还有不足之处,但它扫荡了中世纪教育的阴霾,展露出新时代教育的灿烂曙光,开欧洲近代教育之先河。二、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1)教育应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人得到自由的发展; (2)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要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 (3)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4)自然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儿童的特点,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 (5)自然教育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施教。 影响:确立了一种教育遵循自然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影响了几代教育家(赫尔巴特、福禄贝尔、杜威等)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奠定了现代欧美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 三、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1)教育要为国家的复兴付出努力; (2)教育权归属于民族国家而不是教会,国家应当承担起教育民众的责任,进行教育立法;(3)教育是造成民族国家的利器 (4)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国民,如培养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或美国人; (5)由国家建立国民教育制度。 四、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第一,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法则,各级学校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天然

近代教育家那些历久弥新的教育思想

近代教育家那些历久弥新的教育思想教研前沿 2012-12-24 19:53 一、陶行知

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形成“生活教育”的思想体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的教育智慧 抗日战争期间,陶行知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把“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在培养“人才幼苗”的实践中。育才学校择优选拔有特殊才能的优秀儿童,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条件聘请大批专家学者担任教师。校内不仅教学生文化课,还努力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陶行知又派学生戴爱莲等人到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学习《兄妹开荒》等秧歌剧,在校内组织演出。他还倡导学习“南泥湾精神”,带领师生开荒30亩,建立了育才农场。这种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引人瞩目的创举,使陶行知独特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誉满中外。 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更惊疑了。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颗糖果,我没有更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陶行知的教育观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总结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4.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5.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6.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二、【单元线索】及【基础巩固】 (一)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2 3、原因: ①民族危机的加重 ②随着国门被打开,西学的逐渐传入;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比较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5、近代前期进步思潮(学习西方、西学东渐)情况表

(二)、20世纪以来的四大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基础巩固】1、新旧三民主义比较

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跟踪练习】 1.鸦片战争后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其主要目的是A.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B.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发展资本主义C.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改革中国的政治制度 D.保持与各国的“友好关系”,以维护其统治 2.“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这番话最能说明当时的历史现象是 A.开眼看世界 B.抵御外来侵略 C.向西方学习 D.呼唤民众觉醒 3.对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较为全面的是 A.以传统的封建制度为立国之本 B.以“师夷长技”为富国强兵之路 C.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对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 4.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决定因素为 A.康有为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 B.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 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 D.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软弱性和妥协性5.早期维新思想和鸦片战争后初期的新思想的主要不同是A.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 B.学习外国的军事技术 C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 D.借鉴外国的经验探索救国道路 6.维新派的救国方案中,最根本的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实行君主立宪 C.建立新式军队 D.创办新式学校

2018教育学考研:课程理论的五大流派

2018教育学考研:课程理论的五大流派2018考研,考生必须具有广阔全面的专业知识、扎实的基础和有效的方法,尤其要系统地掌握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大纲所规定的基本内容,才能轻松应对统考对我们的考验,小编给大家总结了教育学考研的知识点:课程理论的五大流派,供考生们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又被称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在课程发展的历史中,该理论堪称最古老、影响范围最广的理论,早期斯宾塞崇尚科学的课程理论、赫尔巴特以兴趣为中心的课程理论,一直到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课程理论以及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大多是学科知识本位的基础上来阐述课程。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是: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被称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是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分化出来的,其代表人物早期有康茈、拉格,后期有布拉姆尔德和弗莱雷。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倡导将社会改造作为教育的目的,课程设置应该以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案例为基础。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是:课程改造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理解和判断能力,是为了使他们能够对现今的社会问题进行判断;课程内容主要为社会现象和问题;课程组织应该是以社会问题为逻辑;学生的学习要尽量接触社会;学校要成为社会改造的成员。 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该理论包括经验主义课程理论的一些方面以及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等,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重视学习者在教育中的主题地位。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杜威、罗杰斯和马斯洛等。该流派的主要观点是:学习是课程活动的中心;课程教学中要重视学习者的直接经验;设置并行和“整合”课程,着眼于整体人格的发展。 存在主义课程论 存在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奈勒。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是: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决定;教材是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手段;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后现在主义发源于文化、建筑、艺术等领域,自利奥塔《后现代主义下的知识状况》一文发表后,后现代的思想逐渐渗入到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并对心理与教育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些后现代主义者,如多尔、斯拉特里等都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对课程提出了新的见解与主张。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是:反对课程编制的“目的——手段”范式;反对封闭式、提倡开放式的课程编制、反对片面、狭隘地理解“课程”。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历程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历程 从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近代中国的思想界经历了从“学器物”到“仿制度”、“走俄国的路”再到“走自己的路”的曲折历程。 一、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1.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 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被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面临危机,而欧美列强崛起,加紧对外扩张。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还仿制西方战舰,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他提倡的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此外当时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还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等。这些思想的传播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2.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政局岌岌可危。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但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即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强行嫁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做法注定要失败。 二、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资产阶级学“制度” 1.维新派:学习君主立宪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的传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早期维新派认识到向西方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必须上升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试题(含答案)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测试题 姓名: 一、选择题 1.王韬认为:“当默深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文中的“默深先生”是指()) A.林则徐B.魏源C.曾国藩D.李鸿章 2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科技史的角度看,“格致”就像一只小船,从明末到民国初期,载着“Science”过渡到“科学”的彼岸。这一过程体现了( ) A.中体西用 B.西学东渐C.西学中源D.中西同源 3.《刘如山回忆录》中载,“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招学生太费事,于是由八旗官学中挑选,虽然是奉官调学生,但有情可托的学生谁也不会去,所挑选者,大多数都是没有人情,或笨而不用功的学生。……这些学生入同文馆之后……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了亲戚关系。”材料说明京师同文馆招生困难的根本原因是( ) A.洋文学科的增设B.顽固势力的反对 C.社会观念的落后D.大家子弟的谨慎 4.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主要原因是这两本书( ) 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 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5.中国近代有人认为:“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判断此人的政治派别是( ) A.保皇派B.维新派C.革命派D.洋务派 6.梁启超在1923年撰写的纪念《申报》创办七十周年的文章中认为,中国人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学西方,第一阶段是学器物;第二阶段是学制度;第三阶段是学精神文化。以下各项中,属于第二阶段的代表性主张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 D.“三纲五常”乃“奴隶之道德” 7.蔡元培在1918年撰文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之崇实论与理想论;经济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并列其中,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此处蔡元培所说“大学之所以为大”的主要意义是( ) A.学风开放,思想自由B.重文轻理,倡新抑旧 C.学科齐全,综合性强D.规模宏大,名师众多 8.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认为,封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造成了人们在政治上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该材料强调的是( ) A.人性的解放B.人们政治地位的平等 C.民主与科学D.平等与博爱 9.“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这是一篇文章中的两句话,它最有可能出自于( ) 10.任何一种思想的传播无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在其传播过程中无不烙上了主体性选择的烙印。在中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因素主要是(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