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舞蹈

中国舞蹈

第二部分中国舞蹈

一、古代舞蹈

舞蹈的起源

人类在有意识记忆之前,就有舞蹈。

中国原始舞蹈的主要形式是有关狩猎、劳动的舞蹈。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了一只新石器时期的舞蹈纹彩陶盆,彩陶盆内壁上绘有五人一组共三组舞人的形象。

在原始社会,由于人们崇拜图腾和迷信神鬼,逐渐产生了沟通人神之间的“巫”。巫是祭祀乐舞的“主要演员”,可以看作是中国最早的职业舞蹈家。

先秦舞蹈

中国舞蹈在周朝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功能逐渐从娱神转向娱人,祭祀乐舞已成为奴隶主享用的娱乐形式。

集古舞之大成的周代礼乐,包括黄帝的乐舞《云门》、唐尧的乐舞《大咸》、虞舜的乐舞《九韶》、夏禹的乐舞《大夏》、商汤的乐舞《大濩》及周武王的乐舞《大武》,总称为“六代舞”。

始于周代的礼乐并举,还使舞蹈承载了教育、娱乐、健身和信仰传播等多种功能。朝廷设立了庞大的乐舞机构“大司乐”,贵族子弟要受严格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

“西施的响屐舞”。西施,中国春秋战国时代著名的宫廷舞人,擅长表演《响屐舞》,舞时脚穿木屐,群系小铃。

汉唐舞蹈

汉、唐是我国封建社会伎乐舞蹈的两大高峰期。汉代专门设立了官署乐府机构,负责采集散见于民间的歌舞。《乐府》所搜集的诗歌、乐舞,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高水平。

“赵飞燕的掌上舞”。赵飞燕原名宜主,中国汉代的著名舞人。因其舞姿身轻若燕,能作掌上舞,故名赵飞燕。

汉代乐舞是一个广收并蓄,融合众技的时代。如《盘鼓舞》,不仅注重舞蹈形式的提高,而且还讲求内在的诗意。《东海黄公》中有人物、有表演,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歌舞戏。

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和西域乐舞交流的基础上,产生了新型乐舞《西凉乐》等。

唐代可谓集历代乐舞之大成,宫廷的乐舞机构有了大发展,设有太常寺、教坊、梨园、宜春院等,规模宏大的《破阵乐》、《庆善乐》、《上元乐》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代表唐代小型娱乐性舞蹈健舞和软舞的作品有:《剑器》、《柘枝》、《胡旋》、《胡腾》(健舞);《绿腰》、《凉州》、《春莺啭》、《乌夜啼》(软舞)。

唐代集各民族优秀舞蹈之大成,代表唐代乐舞艺术高峰的是歌舞大曲。歌舞“大曲”是由歌、舞、乐多段体组合的乐舞套曲,其中以《霓裳羽衣舞》最为著名,尤其因唐明皇参与编创、杨贵妃首演而著称于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中有专门记述。

宋元明清舞蹈

宋代舞蹈主要有宫廷队舞、民间队舞和百戏中的舞蹈三种。

宋代的民间舞蹈十分兴盛,有的具有一定的戏剧情节。

中国舞蹈中的戏剧因素并非源于宋代。春秋时有《大武》,表现武王伐纣的故事;汉代有歌舞戏《东海黄公》;唐代有歌舞戏剧《大面》、《拔头》、《踏摇娘》等。

《踏摇娘》已具备了舞蹈、音乐、表演、歌唱、说白等表演手段,由演员装扮人物,表现故事情节。

元代的戏曲舞蹈和宗教舞蹈十分繁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增大,元代城镇出现了“勾栏”、“瓦子”,促进了民间舞蹈向表演艺术的演进。

元朝最著名的赞佛舞蹈是元顺帝时创制的《十六天魔舞》。

明清时代的舞蹈,主要有宫廷队舞、戏曲舞蹈和民间舞蹈三种。

宋以后,舞蹈作为独立的艺术品种,呈衰落趋势,取而代之的是综合性艺术——戏曲的兴起。戏曲舞蹈在长达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继承了古代舞蹈的优秀传统,融会了民间舞蹈及杂技、武术之精华,经过历代名艺人的雕琢、创造,形成了一整套程式化的表现手法和训练、表演体系,是中国舞蹈宝库十分珍贵的遗产。

二、近现代舞蹈

中国近现代舞蹈大致可分为清末民初的舞蹈、“五四”运动以后的新舞蹈和社会主义时期的舞蹈三个阶段。

清末民初是民间舞蹈的繁荣时期,民间舞蹈趋向戏剧化是这一时期中国舞蹈的显著特点。

20世纪20年代前后,西方的芭蕾艺术也开始传入中国。如俄国芭蕾教师苏可夫斯基和夫人在上海设立了芭蕾学校,演出了《天鹅湖》、《睡美人》、《葛蓓莉娅》和《神驼马》等古典芭蕾。

吴晓邦、戴爱莲等开创的“新舞蹈”运动的出现,标志着舞蹈在中国成为一门独立的舞台艺术的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都相继建立了专业歌舞表演团体。1954年在北京创办了第一所专业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院。

1964年,有3000多人参加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问世,显示了音乐舞蹈在创作和表演方面的新成就。舞剧《宝莲灯》、《小刀会》、《鱼美人》和中国芭蕾《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的出现,标志着探索民族舞剧发展道路的成熟。

现当代舞蹈名家

吴晓邦

图5-8戴爱莲肖像

吴晓邦(1906—1995),编导、演员、理论家,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奠基人。1937年创作表演了《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大刀进行曲》等,后创作表演了《饥火》、《思凡》、舞剧《虎爷》等作品。1949年后建立“天马舞蹈工作室”,创作演出了《十面埋伏》、《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舞蹈。著有《新舞蹈艺术概论》,这是中国第一本舞蹈理论的专著。

戴爱莲戴爱莲(图5-8),1916年出生,中国现当代著名舞蹈表演家、编导家、教育家。代表作有《游击队的故事》、《思乡曲》、《和平鸽》、《荷花舞》、《飞天》等。她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有相当水平的舞蹈人才,是新舞蹈艺术开创者之一。

曹诚渊曹诚渊,代表作有《安魂曲》、《逍遥游》、《三个浪漫的中国人》、《龙谣》、《神话·中国》、《鸟之歌》等。

王玫王玫,代表作有《我心中的钗头凤》、《潮汐》、《两个身体》、《红扇儿》、《也许是要飞翔》、《雷和雨》等。

白淑湘白淑湘,中国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1958年首演《天鹅湖》舞剧中的奥杰塔,1964年首演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花。

贾作光贾作光,1923年出生,满族,著名舞蹈编导家、舞蹈表演家。代表作有《木马舞》、《鄂伦春舞》、《马刀舞》、《雁舞》、《牧民的喜悦》、《海浪》、《鄂尔多斯舞》、《挤奶员舞》等。撰写了《论舞蹈艺术》、《从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生活、创作、技巧》等论文,总结了“稳准敏洁轻、柔健韵美情”的十字经。

莫德格玛莫德格玛,1941年出生,蒙古族,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1964年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担任蒙古族舞蹈表演的领舞。

崔美善崔美善,1934年出生,朝鲜族人,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代表作有《孔雀舞》、《丰收曲》、《喜悦》等。

刀美兰刀美兰,1942出生,著名舞蹈家,傣族人,傣名蝶提娜。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担任傣族舞领舞,代表作有独舞《水》、《金色的孔雀》和大型舞剧《召树屯与楠木诺那》。

阿依吐拉阿依吐拉,1940年出生,维吾尔族人。代表作品有《摘葡萄》、《天山之春》、《赛乃姆舞》、《牧羊女》等。

杨丽萍杨丽萍,云南大理白族人,著名舞蹈艺术家。1986年她创作并表演了独舞《雀之灵》,一举成名。作为编导和演员创作了舞蹈诗《云南印象》。代表作有《月光》、《两棵树》、《火》,大型民族舞剧《孔雀公主》、《太阳鸟》、《云南印象》等。

资华筠资华筠,1936年出生,著名舞蹈理论家、表演艺术家。代表作有《飞天》、《白孔雀》、《长虹颂》等。20世纪80年代后从事舞蹈理论研究,出版《舞蹈生态学导论》、《舞蹈和我》、《舞艺舞理》等学术专著与散文集。

舒巧舒巧,1933年出生,著名舞蹈表演家、编导家。1959年与张拓等共同编导大型民族舞剧《小刀会》并扮演女主角周秀英。1983—1987年,连续创作了《画皮》、《玉卿嫂》、《长恨歌》、《岳飞》、《黄土地》、《达赖六世情诗》六部大型舞剧,发表了《我的舞剧观》。

栗承廉栗承廉,1927年出生,舞蹈编导家。代表作有《牧笛》、《少年爱国者》、《东郭先生》、《春江花月夜》,与人合作创作的大中型舞剧有《鱼美人》、《人定胜天》、《宁死不屈》等。

图5-9《饥火》剧照

陈爱莲陈爱莲,1939年出生,著名舞蹈表演家,其表演过的《春江花月夜》、《蛇舞》、《霓裳羽衣舞》蜚声舞坛。主演的舞剧有《鱼美人》、《白毛女》、《小刀会》、《红楼梦》、《霸王别姬》等,是中国古典舞蹈的代表。

孙颖孙颖,代表作有大型舞剧《铜雀伎》、舞蹈诗《炎黄祭》、《龙族风韵》,创作了女子集体舞《踏歌》。

现当代舞蹈名作

《饥火》1942年首演于广东,

表演者为吴晓邦。作品表现了一个骨瘦如柴、衣衫褴褛的人,深刻地揭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社会现实(图5-9)。

《空袭》编导:戴爱莲;1942年首演于重庆;演员:戴爱莲、吴艺等。

《半梦》编导:金星;1993年由金星现代舞团首演于北京;演员:金星等。

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编导:李承祥、王希贤、蒋祖慧;作曲:吴祖强、杜鸣心等。根据梁信的同名电影改编,是第一部成功的大型中国芭蕾舞剧,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芭蕾舞剧《白毛女》编导:胡蓉蓉等。该舞剧是根据同名歌剧改编创作的,将优雅的西方古典舞蹈与中国的民间舞蹈以及舞台艺术相结合,成为“洋为中用”的典范。

集体舞《鄂尔多斯》编导:贾作光;演员:贾作光、司琴塔日哈等。

独舞《盅碗舞》编导:贾作光;1960年首演;演员:莫德格玛。该舞来自于蒙古民俗舞,以酒盅和碗为道具而得名。

独舞《长鼓舞》编导:李仁顺;演员:崔美善。长鼓起源于我国的宋代,后来流传到朝鲜半岛,成为朝鲜民族音乐的主要打击乐器。

图5-10舞蹈家杨丽萍

独舞《摘葡萄》1959年首演;演员:阿依吐拉。表现了维族姑娘在葡萄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独舞《水》编导:杨桂珍;1980年首演;演员:刀美兰。表现傣家传统舞蹈“三道弯”与“一边顺”的舞姿形象。

独舞《雀之灵》编导:杨丽萍(图5-10);演员:杨丽萍。以傣族民间舞蹈为基本素材,从孔雀的基本形象入手,创造出一个精灵般的、高洁的生命意象。

集体舞《奔腾》编导:马跃;演员:申文龙等。表达了人民对土地的深沉情感。

双人舞《飞天》编导:戴爱莲;1954年中央歌舞团首演;首演者:资华筠、徐杰。该舞是我国第一部根据敦煌画中香音女神(“飞天”)的形象创作的舞蹈作品。

独舞《春江花月夜》编导:栗承廉;表演者:陈爱莲。《春江花月夜》原是柳尧章根据传统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并易名的一首乐曲。舞蹈表现了一位古代少女在春天的月夜,漫步花丛、触景生情的动人景象。

舞剧《小刀会》编导:张拓、白水、仲林、舒巧;1959年上海歌剧院舞蹈团首演;主要演员:舒巧、陈健民、叶银章、仲林等。根据19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上海“小刀会”武装起义的史实创作,成功地塑造了刘丽川、潘启祥、周秀英三位英雄的典型形象。

图5-11《丝路花雨》剧照

舞剧《丝路花雨》编导:刘少雄、张强、朱江、许琪、晏建中;主演:贺燕云、张丽、傅春英等。该剧体现了敦煌特有的“S”形曲线运动规律,特别是“反弹琵琶伎乐天”的造型姿势让观众耳目一新(图5-11)。

舞剧《铜雀伎》编导:孙颖;1986年中国歌剧舞剧院首演;主演:夏丽蓉、于健、方伯年等。舞剧描写东汉末曹操修建铜雀台前后,一对歌舞伎乐人的悲剧故事,揭示出中国古代歌舞伎人的悲惨命运。

独舞《敦煌彩塑》编导:罗秉钰;1980年空政歌舞团首演;主演:杨华。编导抓住了以敦煌画中舞姿的最大特点——“S”形为基础的韵律和体态,塑造了典型的中国式的美。

独舞《醉剑》编导:张家炎;首演演员:张玉照。该舞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立志报国、壮志未酬的少年将军的形象。

集体舞《黄河》编导:张羽军、姚勇。该舞表现了战争中崇高人性的力量。

独舞《扇舞丹青》编导:佟睿睿;演员:王亚彬。该舞演

图5-12《秦俑魂》剧照

绎了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神韵之美。

独舞《秦俑魂》编导:陈维亚;首演演员:黄豆豆。《秦俑魂》(图5-12)的舞蹈创作是根据男子四人舞《秦王点兵》改编而成的古典男子独舞剧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