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舞蹈资源的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最新范文

中国舞蹈资源的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最新范文

中国舞蹈资源的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最新范文
中国舞蹈资源的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最新范文

中国舞蹈资源的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

一、舞蹈形态与舞蹈文化在人类的发展史上,舞蹈与人类的生存现实一直存在着本质性的关联,舞蹈与人类学也有着漫长的、相互联系的历史。闻一多先生很早就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舞蹈“是什么”作出了精辟的阐解:“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这一著名的论断,从实质而言是闻一多先生在客观的人类学视野中,通过舞蹈形态来解析、透视舞蹈的本质内涵。他的思维角度是从较为广阔的意义上来阐释“舞蹈是什么”这样一个哲学命题。他在《说舞》中根据澳洲风行的科罗泼利舞,进一步推论出世界各国的原始舞蹈都具有“生命机能总动员”的特点。应该说,闻一多先生的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对我们认识舞蹈的文化原理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看到的是与生命本能最贴近的文化。毫无疑问,舞蹈是文化的一种表述形式,人类借助了手舞足蹈的形式,把想象的、观念的、整合着多种文化因素的东西化为形象性的、象征性的舞蹈形态来转述我们对生命及自然规律的认识。由此看来,任何形态的舞蹈,都是由它的文化因素所决定的,我们了解和分析这些舞蹈形态非常重要,但是更重要和最困难的是认识这些形态背后的东西。几年前,我曾和日本的几位文化人类学者赴西藏考察萨迦教派的喇嘛跳神。平心而论,如果仅从舞蹈形态上来欣赏萨迦跳神,它可能是一种低消耗的艺术审美,很难从形态上找出动律特征。举手投足极其缓慢,结构与情节全部仪式化了,一尊又一尊的佛神我行我素地表演法事仪轨,“局内”观众是那样地虔诚和顶礼膜拜,而“局外”人要

从头到尾看完全部的跳神,还真需要耐性。然而,文化人类学者看到的是巫术与艺术、神学与美学、神格与人格的关联,看到的是一种文化模式,一种可印证的历史、社会、宗教、民俗的文化观念。也许萨迦人并不认为他们在跳舞或从事什么舞蹈活动,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明了生死之念的虚幻,体悟生时救度的征兆。在这里,跳神不是艺术形式而是心灵的表述。舞情、舞律、构图在这里没有更多的价值和意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他们必须跳神,跳神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中舞蹈是一种文化象征,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外显媒介和载体,它可能是最为民族化,最具地方色彩,最具有民俗意味,最受当地人认可的文化形态。另一层面是这种文化形态所包涵和体现的内隐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在这里,形态和文化是不可分隔的,这是因为文化因素形成了特定的形态,反过来形态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文化人类学的结论是:一定的文化意义是以一定的艺术元素为传播媒介的,艺术形式反映了一定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并进一步回答艺术形式的文化特质是什么,它体现和负载了何种文化意义,为什么会制造和使用这种艺术形式,等等。二、采风与田野调查文化人类学的舞蹈研究有其独特的立场,它与舞蹈艺术家的角度有其不同的地方。一般来说,舞蹈艺术家注重艺术的、美学的意义,而文化人类学者注重其文化意义的探讨。但是在两个不同的领域却也有其共同的地方,他们都是深入到民间去采风和搜集资料,然而艺术家到民间去采风其关注点往往是舞蹈本身。诸如表现形式、语言符号、象征意义以及风格、韵味、形态等,较少地研究和观察舞蹈以外的其他文

化现象。而文化人类学者的田野调查的概念范围相当广泛,他也探讨艺术家所关注的问题,但是他对艺术的关注是全方位的,他研究的对象不仅是作为艺术的舞蹈,而是整个社区的各种文化现象与舞蹈的相互交织,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文化人类学在描述和分析一个文化现象时,强调将研究对象置于整体文化中来观察理解,要求在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中集中精力分析这个文化行为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整体文化与部分文化的关系。文化人类学认为社会文化每一个部分(制度、观念、生存方式、生态环境等)都是紧密地关联在一起的。目前散存在中国各民族的形态各异的民族民间舞蹈除了自己的一些独立形态和表现方式之外,它世世代代沉淀在人们意识深层和社会心理机制中,它的文化包容量非常复杂而又博大精深,仅从舞蹈这个学科去研究可能会显得贫乏和单薄。因此研究的方法应该是一种新型的、综合性的、交叉性的、边缘性的多学科研究。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深入田野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因为田野调查能提供人类学家由内部去理解人们在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所从事的特殊文化行为,通过深入的观察和访谈来记录、收集第一手资料。笔者曾去过傩乡采风,从民间傩舞中发现了几个可舞性的舞蹈动机,作为素材发展成一个艺术舞蹈作品。为了记录整理民间舞蹈,由于方法不同,收获自然也就不一样。但是当我们冷静下来进行一些思考,把这种思考转变成学术思维,就会发现它还是不够深入,多有遗漏,以至造成了对民间傩舞的评价不充分。这种遗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一些俚俗性的文化现象缺乏深入的挖掘。这实际上是一个怎么认识

野蛮与文明、精华与糟粕的问题。说明我们在学术观上还没有摆脱旧的体系,习惯于将民间舞蹈纳入精华与糟粕的框架,简单地扬弃。主观上将俚俗性排除在学术视野之外,而事实上俚俗性是民间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割裂了也就丧失了互相依存的基础。重要的是这些看似俚俗的东西,往往是蕴涵着很高的文化含量,它直接关系到文化价值的呈现。比如,举行跳傩仪式时有很多俚语唱诗,以往总觉得“粗俗不堪”而不屑一顾,后来学会了用俚语访谈后,发现这些俚语唱诗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包括当地人的生活习俗、信仰民俗以及跳傩的功能、目的。这一现象在民间舞蹈中很有普遍性,像土家族的《毛古斯》、瑶族的《跳盘王》、纳西族的《东巴舞》、苗族的《芦笙舞》、彝族的《铜鼓舞》、壮族的《蚂@①舞》等,它们或多或少地带着不同程度的俚俗因素。如何正确认识民间舞蹈的俚俗性,需要我们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来克服舞蹈研究中的片面性。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模式无高低之分,“文明”与“野蛮”,“精华”与“糟粕”都是相对存在的,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是对待异文化所需要的客观公正的态度。

2.对非艺术化的行为动作缺乏学术上的关怀。长期以来,我们对舞蹈的研究,只是单纯地对纯舞蹈本身的研究,比较关注舞蹈的精致、典雅、工整和纯艺术的审美咀嚼,而往往忽略非艺术化的行为动作,像傩舞仪式中的行傩、民俗宗教舞蹈中的形象以及秧歌中的队舞等。在传统的学术模式中,停下来跳才是舞蹈,而行进中的行为动作则不在舞蹈之列。但是在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度古代置佛陀偶像于车舆曳之而行的佛教形象和中国帝王出行仪仗的壮观场面。深入研究下

去,我们发现非艺术化的行为动作的文化属性非常具体和真实,它是观念的外化,人们借以这种行为动作达成美好的愿望,来表达一种心理情结。民间也许并不以审美的态度来看待这些行为动作,他们注重的是信仰的作用,在这些行为动作后面蕴藏着一种感性的文化氛围。从传统的舞蹈观来审视,它也许算不上通常意义上的舞蹈,不规范,太生活化,但它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是联系他们生活与精神、现实与理想的纽带。理清了学术思路,视野自然也就开阔多了。更为重要的是,文化人类学从个别到一般,从微观到宏观,从实证到思辨的运思模式,在细微之处解构了舞蹈研究的某些传统理论和固有范式。由此可见,研究视点和方法论的重大意义。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舞蹈资源大国,五十六个民族都有代表自己民族特征的民族民间舞蹈。我们之所以称之为资源是因为它几乎囊括和保留了人类所有发展阶段的各种文化类型。而这些被涉及的内容,需要我们从多种学科角度来加以发掘,作出理论阐发。这方面前辈已经做了不少的工作,为我们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传统的文化和艺术势必要受到冲击。所谓全球化不仅是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同时也意味着它已经开始介入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形成一种国际间不同文化的融合。现在一些西方的学者开始对中国文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已经绝迹的文化类型加以异乎寻常的关注,力图作出学术上的概括。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一下,如何在艺术学的基础理论上广泛地吸收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变传统的单项研究为整体的全面研究、跨学科的研究。在学术层面建立适合

国际间平等对话的语境体系,用中国经验的学术话语来阐发中国文化舞蹈资源,让它走向世界,在国际大格局中增添中华文化的份额。

民族服饰研究----服饰与文化论文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研究 摘要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服饰文化象一朵奇芭熠熠生辉。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服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形成美丽而具有东方特色的形制风貌,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服饰 服饰的起源与人类文化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同的民族在其特有的人文环境中获得了各自的存在方式,不同的服饰反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如果说,一些大民族或者现代民族的服饰反映的是现代的文化色彩和社会思潮,那么,种类繁多、进步程度不一、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或前资本主义时期的民族的千奇百怪的服饰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就更为丰富了。 服饰是社会文化现象的反映,是区分族群的标志。由于每个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信仰、审美等方面的差异,服饰的材料、样式、色彩、图案、配饰、制作工艺等也都千姿百态,风格迥异。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装饰习俗和其中蕴藏着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服饰样式的变化、材质的运用、色彩的搭配、纹样的选择,不但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而且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烙有特定的时代印痕。服饰的构成要素按一定文化的传统模式所作的编码,就是服饰的符号化形式,它由丰富的符号学“词汇’’构成,这些构成要素可以产生出独立的审美意义。 透过不同的服饰,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和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也就可知其大概[1]。下面就介绍几种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及其特点: (1)满族的传统服饰。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曾对我国的服饰发展有过很大的影响。现在,旗袍、马褂等不但仍深受满族人民喜爱,而且还受到了汉族等其他民族的欢迎。旗袍经过改进,更是成为现代流行服装之一,享誉海内外。 (2)绚丽多姿、色彩鲜明的维吾尔族服饰。维吾尔族是我国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维吾尔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奔放,性格豪迈,并且能歌善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姿的服饰便是维吾尔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维吾尔服饰形式清晰、纹路多样、色彩鲜明。 (3)追求宁静风格的藏族服饰。藏装的基本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藏族服饰追求宁静的风格,同时又强调华美、富丽。但是,出于藏族劳动生息在雪域高原之上,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加上宗教信仰的影响,所以藏族服饰并非清一色的宽袍大袖,而是丰富多采的。 (4)回族服饰——最洁净之色的服饰。回族的服饰与其他民族之不同处,

国民性格之我见解

国民性格之我见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性格不管受过什么影响,其本质变化不会太大。一个民族亦是如此,中华上下五千年,已经凝聚形成了谦逊奋学、自强不息、忠贞爱国的精神主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稳定中也存在着起伏和细微的变化。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至今还在蓬勃发展的国度,离不开古人的聪明智慧和后代人生生不息地传承。在原始社会,中国人一步一个脚印,通过实践发现了许多自然规律,并巧妙地通过微小地利用或改变这些规律方便生活。就是这些许许多多的先代经验,多多少少地影响着后代人的生活,使后代人获得一批批宝贵的财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他借鉴原始社会“家天下”的模式,发展成国家,并使自己成为“酋长”的升级版领袖,这一升级,便使得这种模式得到了不可取代的传承,其实到了现代,我们依然是一个最高领导人领导国家的形式,国家主席集军、政、财权于一身,只是冠以民主之名罢了。还有一个重要性格是委曲求全,这个在水浒里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反抗。 上面说了,我们民族性格继承了传统,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继承都是合理的、正确的,如果一味延续一些性格,没有顺应时代发展,不结合实际,那也是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比如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兴起西学大潮,他们虚心学习先进技术,使得中国很快地发展,也逐渐强大起来了。但是到现在,我们的学习似乎变味了,我们叫这种学习为崇洋媚外,我们学得太多了,快把我们民族之根给抛弃了,我想这也算是悲哀吧。 另外,国民性格也有变化,零零星星地算起来也有太多了,有好有坏的,好的不说,下面谈谈我对部分不好的现状的见解。 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以“五千年文明古国”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然而,中国人往往不大深究自身是什么样子,不大想自己究竟是什么。在中国,很少有人像日本人那样去研究和理解自身的民族性,但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掀起了三场反省和改造自身民族性的热潮。第一次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学者对中国民族性弱点的解剖;第二次是五四运动对中国民族性的批判;第三次是80年代文化反思热对中国人自身的全面反省。 1987年10月,人类学家费孝通代表中国接受美国学者的采访时曾坦白地说:“我要努力去了解中国,为的是想解决中国的问题。但是直到现在,我尚未真正认识清楚显示于中国社会之中的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形成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的中国精神实质。” 被称为“中国革命之父”的孙中山在1890年到1924年通过各种论文和演讲对中国人的民族性做了如下概括: (1)没有排外意识

文化人类学A卷答案

文化人类学A卷答案 一、选择题 BACBC 二、名词解释 1、涂尔干: 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是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主要致力于研究古代宗教和人类学的问题,他认为宗教不是要给人们一种对于物质世界的描述,而是服务于社会。图腾是民族的标志、旗帜,图腾原则就是民族本身。人们崇拜图腾实际上是崇拜他们所属的那个团体,图腾是团体的象征,犹如国旗之于近代国家。 2、图腾: 图腾(totem)一词最早见于1791年在伦敦出版的英国商人、人类学家龙格所著的《一个印第安译员兼商人的航海探险》一书中,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3、文化圈: 文化圈是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描述文化分布的概念之一。它涉及的地域范围比文化区和文化区域更为广泛。文化圈概念最早由弗罗贝纽斯提出,但是对其做系统理论与论述的是德国民族学家格雷布纳尔。他在1911年出版的《民族学方法论》一书中使用文化圈概念作为研究民族学的方法论。他认为,文化圈是一个空间范围,在这个空间内分布着一些彼此相关的文化丛或文化群。从地理空间角度看,文化丛就是文化圈。 4、部落: 部落一般指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有较明确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信仰和习俗,它分为血缘部落和地缘部落两个阶段。 四、简答题 1、田野工作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本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与一般的调查研究既有共同之处,又有自身鲜明的特点,概括起来如下: 一、社会性和多元性; 二、文化性和生活性; 三、历史性和现实性; 四、实践性和探索性; 五、艰苦性和变化性。 2、文化传播理论与进化论的观点是对立的,他们发对进化论,强调文化传播在文化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音乐及风格特征 教学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目标: 1、能了解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常识,能够在聆听体验少数民族音乐美的同时,激发热爱祖国的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情感。 2、能在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民歌的欣赏活动中,分辨出各民族的民歌的音乐特点。 3、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讨音乐作品的音乐特点是怎样的,并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归纳。 教学重点: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音乐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在聆听欣赏的同时归纳出蒙、藏、维吾尔族音乐 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整个中华民族音乐不可分割的重要 组成部分,由于各个少数民族在社会生活、语言文化、风俗 习惯上仍存在差异,因此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既丰富多彩又具 有多样性的特点。请同学们说说你都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呢?生:蒙古族、藏族…….. 师:同学们说了很多,但是我们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能一

一的给大家来介绍各个少数民族的音乐,但是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三个少数民族,那是哪三个少数民族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舞蹈,答案自在其中。(蒙古族、藏族、维吾尔的舞蹈) 设计目的:以较新鲜的舞蹈表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学生明确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二、蒙古族 1、欣赏歌曲《辽阔的草原》并分析歌曲 2、长调与短调 师: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人民英勇善战,豪爽大气,那大家都知道哪些蒙古族的歌曲呢? 生:《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 师:大家说了很多,可是你们知道吗?蒙古族的民歌还有长调和短调之分。(介绍“蒙古族长调”被确认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藏族 1、藏族酒歌 师:了解完了蒙古族的音乐,接下来老师要带你们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另一个地方。 这里是崇山峻岭,这里是万山之巅,这里……..(老师一边出示图片一边介绍,最后停留在布达拉宫,走进西藏) 欣赏一首《宗巴朗松》,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藏族的歌曲给你

少数民族服饰教案

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学习 领域 高一课时 1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地了解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服饰,懂得服饰是人类文化的显性表征,是民族特征中的因素。 教学重点 各个少数民族的服饰 特点。 教学 难点 通过对各族服饰的了解,体会服 饰作为民族特征重要因素的意义。 教学内容 一、导入 1、播放歌曲《爱我中华》,提问学生对歌词中“56个民族,56枝花”的理解。 2、播放一段民族服饰的服装表演,让学生感受一下民族服饰的绚丽多彩。 (这段服装表演是2003年10月在“世界时装之都”巴黎举办的一次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服装展览,展出的服饰既不是全球知名设计师的秋冬新款,也不是纽约、伦敦等时尚之都的流行新潮,而是来自古老的中国的300多套少数民族服饰。) 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了解的知识——中国少数民族服饰 二、以北纬40度为界,中国除汉族的55个少数民族分别生活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 1、南方气候温热多雨,山地和丘陵相间。 2、北方气候严寒多风雪,森林草原宽阔,年平均气温在零度左右。 三、北方气候严寒多风雪,森林草原宽阔,年平均气温在零度左右,这里生活着满、回、蒙、藏、鄂伦春、哈萨克、塔吉克、土家等20多个少数民族, 1、鄂伦春族 世世代代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大小兴安岭山脉之中,那里到处是高山雪原和茂密的原始森林,为抵御严寒,鄂伦春人选用袍子皮做衣服。 2、蒙古族 千百年来,为适应马上生活的需要,蒙古人创制了便于骑乘的蒙古袍。

教学内容腰带的作用除扎紧大袍便于行动外,还有利于在骑马时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 3、满族 300年前的另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服饰——满族的旗袍,成为今日中国女子服饰的代表。 4、在中国新疆一带生活的哈萨克、乌兹别克等少数民族服装色彩艳丽,风格别致,妇女爱穿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外套坎肩。 ①吾尔、乌兹别克族连衣裙宽大、胸前打褶。 ②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连衣裙下摆多褶皱。 ③塔吉克族妇女还喜欢在裙子上系上围裙。 ④戴花帽是新疆大多数少数民族共同的爱好,维吾尔族无论男女老幼都戴绣有各种花纹的“花帕”。 ⑤新疆一带的少数民族妇女都以长辫为美,要梳十几条长辫子。 5、藏族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不分男女普遍穿长袍、系腰带,藏袍的材料用粗纺的厚毛呢,或者锦缎、素不做成,牧民多用羊皮。 四、在我国的南方尤其是云南、贵州一带,生活着彝族、傣族、白族、布依族、苗族、高山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那里的地形气候条件多种多样,“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少数民族的服饰自然也以各不相同为特色。 1、傣族 傣族妇女的服饰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娇小、面目清纯娇美,有“金孔雀”的美称。

文化人类学期末考试试题

文化人类学 ----------------------------------------------------------------------------------------------------------------------- 一、单选题(共10分) 1、文化唯物论的代表人物哈里斯的代表作是() A《文化唯物论》B 《原始文化》C 《洁净与危险》 D 《忧郁的热带》 2、《江村经济》的作者是() A 林耀华 B 费孝通 C 瞿同祖 D 吴文藻 3、基诺族属于() A 平等社会 B 阶层社会 C 阶级社会 D 开放的阶级体制 4、马埃男子社团属于() A 年龄社团 B 性别社团 C 区域社团 D 民族社团 5、《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作者是() A 韦伯 B 涂尔干 C 斯旺森 D 马克思 6、“男耕女织”表达的是一种() A 年龄分工 B 性别分工 C 地域分工 D 阶层分工 7、认为宗教是精神鸦片这是()的观点 A 韦伯 B 涂尔干 C 斯旺森 D 马克思 8、《癫狂与文明》的作者是() A 德里达 B 福柯 C 涂尔干 D 米德 9、年龄和性别分工() A 存在于狩猎社会 B 存在于采集社会 C 存在于工业社会D存在于一切社会 10、对“神圣”与“凡俗”的区分出自() A 布朗 B 涂尔干 C 马克思 D 韦伯 二、多选题(共20分) 1、狩猎与采集社会的一般特点() A小规模的社会群体B以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分工C没有恒久稳定的领导者 D食物共享 2、下面关于形式主义流派说法正确的是() A以研究市场经济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为自己的基础 B以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作为自己的方法论指导 C形式主义流派是经济人类学中历时最久的、影响最大和人数最多的一个学派。 D主张从社会、生态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互动、交换关系的角度来考察经济问题。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经过多次的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民族之间的融合会把原来所在民族的精神文化带到融合后的民族中去。这种融合,也给民族之间的音乐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长期的生活和艺术实践中,各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和爱好。创作了大批具有民族特色的乐曲,借以抒发感情,寄托情思。许多少数民族有用山歌谈情说爱的习惯,好多山区的姑娘们经常用山歌唱出她们的心里话,而痴情的小伙子也能从温柔缠绵的音调中,判断出姑娘所说的是一句什么样的话。最终寻找到自己的爱情。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分类也有很多:如南方民歌《弥渡山歌》,它是一首赞美爱情的山歌。如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藏族民歌《宗巴郞松》。 其中宋祖英就是演唱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人物,在中国观众心目中,是东方艺术的明星。她出生于中国历史上被许多著名诗人传颂的最具浪漫和传奇色彩的地方湖南湘西。那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代多出美女,是仙人栖居的地方,至今还孕育着众多自幼能歌善舞的中国少数民族同胞。宋祖英便是其中最有歌舞天赋的苗族后裔。宋祖英不断将自己的艺术追求与中国优秀民族音乐结合在一起。从她演唱的作品中能清晰地看到中国民族声乐传承、拓展和再创造的轨迹,她的演唱技巧注入了时代音乐艺术技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声乐艺术表达方式和演唱风格,是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标杆和绚丽景观。其歌曲代表作:《小背篓》、《辣妹子》、《兵哥哥》、《好日子》、《爱我中华》、《大地飞歌》等都闻名于中内外。 民族音乐中的《孟姜女》,更是我喜欢的一首民歌。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孟姜女》这首歌产生的源头本在江苏。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流畅,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流连婉转、绵延不断。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流传至今。 同样《黄河大合唱》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首民族音乐。它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混声合唱、女中音独唱)、《河边对口唱》(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八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

视觉人类学

一、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形象刻板印象分析 我是一个喜欢看动漫的人,而众所周知,日本动漫在动漫行业确实是独树一帜的。而看了多年的动漫,不难发现很多框架较大的动漫都会涉及到中国。而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动漫对中国形象有了一个刻板印象。 (1)中国人出场男人唐装女人旗袍的复古印象。这一点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印象了,在国内已经被大多数人给遗忘的古典服饰好歹还是被日本人给记住了。这种刻板印象却突显了国人的悲哀,日本人的和服至今依旧是一种正式的正常的穿着,而在国内却是鲜少见到唐装旗袍,这些东西都是出现在特定的场合了,真正的只能成为一种文化而已了。再从日本人的角度来看,为什么他们的印象都是停留在这些复古服饰呢?即使在现代甚至是未来背景的动漫中(如《叛逆的鲁鲁修》《四驱兄弟》等),中国人依旧是穿着复古,这是不是意味着日本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就是如此一个古代的文明国度?发人深思。 (2)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只有乡村没有城市。这种刻板印象的产生实在令人不可思议,无论是在怎样的一部动漫中看到的始终只是中国那么一个乡村,更甚者中国角色是从深山老林出来的。这样的刻板印象,是中国的落后所造成的,虽然地大物博,虽然中国人自己自信满满,但是外国人却始终是把中国划归了落后的国家。 (3)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充满了神秘感。在绝大多数提到中国的日本动漫中,中国始终是一个神秘的古老的令人好奇的国度,而其中的中国角色也会拥有一些神秘的能力,切换到中国的场景也经常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地方。不难看出日本人对中国的好奇与向往的刻板印象。 总之,从日本动漫中可以发现许多日本人对中国形象的刻板印象,或好或坏。我们也需要反思反思这种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了。 二、浅谈孙明经 孙明经,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一个被尘封的记忆,一段没能载入历史的遗憾。 孙明经先生一生都在为中国的影视建设而奋斗,他参与了国家电影、广播、摄影高等教育的创建工作,创建了国家电影、广播、电视、摄影高等教育最早的十几门课程,同时也建设了其教材,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电影、电视、广播、摄影的大学教师和高级人才,还拍摄了可观数量的教育电影及科学考察照片(亲自摄制科考及教育电影63部,负责组织摄制110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人文研究 一、填表题 请填写以下人类学体系表格空白部分 二、填空题 1.人类学者在田野工作后,最终调整知识和思路,进而完成的文化撰写的文本 形式就是。 2.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的和。它的作用在这里主要是加深人 文学者对于文化的生物学基础的理解。 3.1958年,发表《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生物进化理论。从而 直接影响了进化论人类学的产生。进化论代表人物泰勒著要关注的是原始宗教,并提出了泛灵论,也叫做。 4.1870年,在经典民族志作品《易洛魁联盟》的基础上,出版了 名著,系统地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后来,他又在他一生最为重要的著作中全面的发展了社会进化的思想,并对原始社会进行分期,大致分了、、三个时代,并将作为每个阶段的

具体标志。 三、选择题 1.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这是理论的观点。 A.文化相对论B.文化中心论 C.种族主义D.文化普同论 2.恩格斯曾经指出:是“从人和人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过渡到历史的桥 梁”。 A.人类学B.社会学 C.民族学D.考古学 3.体质人类学包括(多选) A.人体形态学社会生物学B.生物进化论古人类学 C.考古人类学 四、名词解释 1.文化 2.进化学派 3.传播论 4.文化圈、文化层、文化亲缘关系的两个标准 5.社会决定论 6.历史特殊论 7.濡化 8.文化模式、国民性 9.功能论& 新功能论 10.社会冲突论 11.普同论、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跨文化比较

五、简答与问答 1.人类学学科在广义和狭义上有哪些分支。 2.如何理解人类学的进化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与哲学思潮的关系? 3.简述摩尔根将原始社会划分的几大阶段。 4.新功能论“新”在何处? 5.文化功能论与结构功能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6.叙述文化人类文学理论发展的脉络 7.费孝通、林耀华等人类学前辈如何借鉴西方功能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社会? 8.试从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发展说明中国人类学的本土特点。 9.是论述人类学与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10.思考学习人类学有什么作用或者意义。 11.说明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及其前提条件 12.如何认识整体性的文化研究 13.如何认识文化相对主义 14.阐述你所知道的人类学的认识论主题 第二章田野民族志与人类学研究(3课时) 一、填空题 1.在其他社会科学家看来,人类学中的质性研究主要在于探讨文化现象、形成 民族志、和研究的学术传统。 2.在一书中已经提出了田野工作的具 体方法,并认为通过这些方法和一定程序有望获得可靠而有效的民族志资料。 3.从事田野民族志研究的人类学家的选题一般有两种选择,即: 和。

复旦考研文化人类学真题2008-2016

文化人类学(2008年) 科目:文化人类学总分:150分 一、名词解释(任选四题,每题5分): 濡化(enculturation) 涵化(acculturation) 结构性暴力(structural violence) <<努尔人>> (The Nuer) 萨皮尔 - 沃尔夫假设 (Sapir-Whorf hypothesis) 泰勒(E. B. Tyler) 二、简答题(任选四题,每题10分): 1) 举例说明互惠(reciprocity) 关系的三种形式。 2) 简述人类学视野中文化的几个基本特征。 3) 以本尼迪克特 (Benedict) 的 <<菊与刀>>为例,谈谈你对人类学田野研究中伦理问题的看法。 4) 简述亲族(kinship)研究对于人类学学科的重要性。 5) 什么是特定语境中的“代码转换”(code-switching)? 田野工作者为何要关注这一现象? 6) 简述文化相对主义对于人类学田野研究的意义。 三、论述题(共二题,每题20分): A 请在下列二题中任选一题: 1) 以你对人类学学科的理解,阐述文化人类学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公共政策研究的意义。可适当引用人类学理论和民族志(ethnography) 经典案例加以说明。 2) 在人类学家眼中,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农是否比大学教授的“文化程度”要低?为什么?可适当引用人类学理论和民族志( ethnography) 经典案例加以说明。 B 请在下列二题中任选一题: 1) 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相比,人类学的研究视角有无独特之处?如有,请说明有那些独特之处?可适当引用人类学理论和民族志( ethnography) 经典案例加以说明。

中国民族舞蹈鉴赏

中国民族舞蹈鉴赏 光电学院 2010054020004 王仲伟

民族舞蹈是代表各个民族的风格特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汉族民间舞、藏族舞、蒙古族舞、维吾尔族舞、傣族舞、彝族舞、朝鲜族舞,这七种民族舞。 1 汉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 汉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的有龙舞、狮舞、灯舞、绸舞、秧歌等等。现经专家整理加工已进入课堂的有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 2 藏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在素称“世界屋脊”的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上,生活着能歌善舞、具有悠久歌舞传统的藏民族。几百万藏族同胞勤劳、纯朴,善于以歌抒怀,借舞抒情。银白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莽原,正好引吭高歌,河谷飞平坦的坝子上可以尽情欢舞。大自然造就了藏族人民优美的歌喉、矫健的体魄,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豪迈的现实生活则是他们即兴歌舞创作的源泉。人民在歌舞中欢庆佳节,也在歌舞中祭祀祈祷,用歌舞来伴随劳动,也以歌舞赞美爱情与生活,歌舞活动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西藏舞蹈与歌唱艺术密切结合,以歌中有舞、舞中有歌的独特艺术风格著称。 3 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由于长期的游牧狩猎生活和受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蒙古族与其他东方民族差异很大,形成了强悍、矫健的体魄和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同时也创造了富有草原文化气息的、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舞。他们的民间舞蹈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剽悍、质朴、庄重的鲜明特点,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呈现出一派豪放与自信的“天之骄子”的气概。 4 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中国维吾尔族自古居住在中国的西北部新疆,它是我国最大的省区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艺术遗产,其中歌舞艺术更是绚丽多姿,因此自古以来即以“歌舞之乡”著称。维吾尔族舞蹈与其他民间舞蹈一样来自于生活。维吾尔族人民早先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上,后移居至西域(今新疆),由草原牧骑生活发展到地区的农业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信奉过萨满、摩尼、佛、伊斯兰等宗教。这种经济生活和宗教文化在维吾尔族舞蹈中留下了多重的文化印迹,使之既有历史中《胡腾》、《胡旋》的风韵,又有萨满跳神的姿态;既有古波斯、阿拉伯舞蹈的神态,又有邻近民族舞风的余味。维吾尔族舞蹈在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族乐舞的传统基础上,又吸收古西域乐舞的精华,经过历代新疆各族人民的艺术创造和长期发展与演变,不断追求完善,形成具有多种形式和特殊风格的深受人民喜爱的民间舞蹈艺术。 5 傣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傣族主要聚居在我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西双版纳和德宏自治区以及耿马、孟连自治县等地,那里江河纵横、绿树繁荫,蕴藏着许许多多天然的美丽。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的哺育熏陶下,以及随着社会发展和中原文化和南亚文化的影响,傣族民间舞蹈逐渐形成极具东方韵味的艺术风格。 6 彝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彝族人民居住在我国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他们能歌善舞,有着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就有“烟盒情”、“打歌”、“罗作舞”、“阿细跳月”、“四弦舞”、“花鼓舞”、“铜鼓舞”等等。解放以后,在广大舞蹈工作者的努力下,彝族舞蹈也获得了进一步的

浅论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

浅论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 历史学2010级本科201016031211 许谋 摘要:服饰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创造物,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参照物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作为我国服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基于对生产、生活以及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而逐步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其产生和发展都与地理环境的紧密相连。它的材料、结构、色彩、图案等文化内容,反映了西南各民族历史上形成的蕴含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风尚。是对传统服饰文化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服饰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发挥创造力的结晶。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中,“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它不但作为防寒保暖和美化生活所必须的日常用品,也一度成为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西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作为我国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的产物,值得深究。 一、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与地理环境的紧 密联系 服饰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外在形式,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用性。自然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个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 聚居于西南边陲山区水乡的壮、彝、苗、瑶、普米、傈僳、怒、独龙等三十多个民族因为居住于亚热带地区,以稻作农耕为主,穿着短装型衣裙、衣裤显然比袍式服装更适宜水田劳作,其服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是轻巧、利落、短衣、短褂、短裤和薄裙、裸露部位多。[1]以稻作农耕为主的西南各少数民族,其服饰以布、麻为主要材料,辅以披羊皮毡或皮褂子,为的是适应晴雨无常的自然环境。如苗族服装材料用家织机棉布或织锦,多为蓝、青、白三色。 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结构清晰,多表现为上衣下裙,如苗族女子一般上着短衣,下着短裙或长裙,佤族女子上着无袖或连袖短上衣,下身着筒裙。这些结构注重服饰合身、突出人的形体,轻巧灵活。

[课程]民族民间舞论文民族民间舞蹈论文

[课程]民族民间舞论文民族民间舞蹈论文民族民间舞论文民族民间舞蹈论文 浅谈民族民间舞价值的开掘摘要:民族民间舞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发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民族性和民间性流失问题着手,以人文精神关怀为根本,以优秀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及文化市场发展规律为例,发掘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价值。 关键词:开掘,民族民间舞,舞蹈语言,价值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界定及现状 (一)民间舞蹈与民族舞蹈的界定 民间舞是相对于宫廷舞而言的,也是由舞蹈发展过程中逐步分化而来。它强调是民间文化形态的形式表现。“民间舞蹈来源于原始舞蹈,当社会发展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原始舞蹈也随之发展、分化:一部分成为奴隶主表演的舞蹈,以后一直发展成为宫廷舞蹈;另一部分是奴隶们的舞蹈;从祭祀性或其他社会功能性的舞蹈而发展为民间舞蹈”[1]。民间舞蹈指舞蹈形式及流传的社会层面——具有民间性。 民族舞则是从地域、民族性角度来界定,指具有某种民族特性的舞蹈内涵或形式。它强调的是民族文化形态的形式表现。比如中国民族舞蹈,在中华民族特定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及风俗习惯等影响下, 形成独特的舞蹈艺术个性及样式。民族舞蹈指舞蹈的内涵和个性——具有民族性。 (二)民间舞蹈与民族舞蹈的现状 1民族性流失 不同民族,由于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方面的背景差异,积淀了不同的文化传说。目前,受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现代文艺理念的影响,中国民族民间舞在现代

化进程中逐步变化,西方的动作、节奏、叙事等手法,冲击着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其形式化,民族性的元素减弱。 “一个民族总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2]。而民族民间舞这一特有的风俗文化的发展现状让人担忧。现在众多舞蹈打着民族民间舞的名义,却完全没有民族舞的内涵,壳是民族性,而魂却已完全不具备民族性。 2民间性流失 在中国文化史研究上,自“五四运动”以来,尤其受文革影响,普遍认为传统的东西是陈旧的、有害的,应学习西方的、现代的文化。一度造成重视现代创新,而压制传统发掘,造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断裂,甚至对立。 传统的民族民间舞也成为革新对象,而当市场经济大潮涌来,刚刚向本位靠拢的民族民间文化又一次偏离轨道,受到冲击,不再保留其民间性本色。而在其变化过程中,民间性只是形式化的宣传口号,已经逐步与人们的传统观念、民俗活动等相去甚远,而不能在民间普遍流传和发展,这也是众多民族民间舞只适应舞台表演的要求,而丧失广泛群众基础的原因所在。 二、民族民间舞的价值体现与开掘 (一)民族民间舞的价值层面 民族民间舞蹈价值大体分三个层面: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 首先,它是物质的,受原始的自然环境制约而产生形式。在特定自然条件下出现的早期原始舞蹈,即民族民间舞蹈的雏形,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它表现为原生形态舞蹈的基本节奏、步伐、动律和体态的基因及其功能、文化内涵。 其次,它是制度的。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性使得它逐步成为一种稳定的艺术形式。作为祭祀、庆典、群众自娱等,民族民间舞蹈在表演中呈现可见的物质性、动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论文

实现民族音乐的多元化和本土化 ——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摘要:少数民族音乐是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56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拥有本民族创造、传承下来的优秀而独特的音乐。文章阐述了目前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困境,重点论述了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并对在高校中弘扬少数民族音乐的途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音乐教育重要意义 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深刻地指出:音乐教育的中心材料,必须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三方面来选择。但首先必须立足于对本国音乐的巨大重视。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肩负着传承音乐文化的重任,因此,高校师生有义务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出力。 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引入了“音乐既是艺术、又是文化”这样一个基本观念,以及价值取向在文化选择中的重要意议,从而把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纳入一个新的视野,并积极地思考在民族音乐教育的课堂上怎样建立以民族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和音乐教育模式。这些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建立在本土音乐母语意识、多民族音乐意识以及音乐人类学的观念上。国际音乐教育学会推进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观念,对中国音乐教育影响深远。 一、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困境 1、在我们长期的音乐教育观念中,普遍把汉族音乐等同于少数民族音乐,用汉族音乐的观念和西方音乐理论来解释少数民族音乐,所得出的结果必然是少数民族音乐须得进行“改造”,方能进人音乐艺术的圣殿和学校里的正规音乐教育。 2、有相当一部分研究文章是把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基于“美育”和“音乐工艺”模式前提下[1],对音乐教育的目标和教学手段进行的探讨,这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经历过的政治、技术、审美的音乐教育发展阶段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它不但使学校音乐教育的文化意识非常淡漠,也使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和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 3、由于缺乏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认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观念,故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原生传承没有进行更深入、广泛的研究,为此也就难以为当今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提供相应的参照系统。 二、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藏族踢踏舞 教学目标: 1、能掌握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和动律,并主动探索藏族舞蹈与生活的关系。 2、能学会藏族踢踏舞六个基本动作,并在学习基本动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 对基本体态和动律的肢体体验。 3、能用所学动作创编一个小组合。 4、能了解藏族舞蹈的主要分类。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藏族舞的基本体态、基本动律。 2、学会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 教学难点: 1、体态、动律的准确掌握,并能将其贯穿始终。 2、把握踢踏舞基本动作节奏、风格。 教学设想: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中,风格及动律的把握非常重要,本课是以通过探究生活与舞蹈的关系,来进行基本动律及体态的学习,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学动作而学动作,而是通过对生活的了解,联系到舞蹈动作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以便于他们更加迅速、更加准确的把握舞蹈风格。 由于藏族踢踏舞是用脚踏音乐的节奏来舞蹈,其步法的变化,一般是与音乐节奏的变化相协调。因此本课以节奏为线条,贯穿舞蹈动作教学的始终。在动作的学习中,采取自己探索步法、给舞步取名等多种方式,不断巩固体态和基本动律,加深学生对舞步的记忆。活跃课堂气氛,并为后面的自主编排队型打下基础。 创编环节采取老师提出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完成的方式来进行,既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验了舞蹈的乐趣,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舞蹈道具(长袖)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设计情景导入: 1、了解学生的经验准备情况: 师:同学们,听说过“踢踏舞”吗? 生:答(播放课件) 师介绍:大家刚才看到的是爱尔兰踢踏舞,在国外,踢踏舞主要分为爱尔兰踢踏舞与美式踢踏舞,爱尔兰踢踏舞是爱尔兰的一种民间舞蹈。 2、情景设计,教师示范导入课题 师:我们中国的民间舞蹈中也有踢踏舞。前不久,老师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采风,跟当地人民学了一小段踢踏舞,现在我跳给大家看一看,请你们来判断一下,老师跳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在体态、动律上有哪些特点?(教师示范)生:藏族。 师:对了,刚才老师所跳的,就是藏族的“堆谐”。 “堆”是指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的定日,拉孜,萨伽等地势较高的地区。而“谐”在藏语中就是舞蹈的意思。所以,堆谐的意思就是——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人民所跳的农区自娱性圈舞。 由于它的舞蹈中有许多踢和踏的动作,因此也被称为藏族踢踏舞。(出示课件:课题名称) 二、藏族踢踏舞的学习 (一)基本体态及动律的学习。 1、找出藏族舞基本体态及基本动律,并练习。 师:看了老师跳的这段藏族踢踏舞后,请你们说一说藏族舞在体态和动律上有什么特点?老师的上身是怎样的?是直立的?还是前倾的?是紧张的?还是松弛的? 生:上身松弛,略微前倾 师:膝部动作有什么特点? 生:膝部有连续不断的颤。 2、探索藏族舞基本体态形成原因。 (1)提出问题: 师:那么藏族舞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呢? 生:…… (2)观看图片 师:现在,老师就给大家看一组我在西藏采风时所拍到照片,看同学们能不能在其中探寻出藏族舞动作的特点形成的原因。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调查研究综述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调查研究综述 方敏、姚月、区键聪 摘要: 55个少数民族加上一个汉族,便是56个民族汇成的大好中华。少数民族有着与汉族不一样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传承,这些不同的文化内涵在他们的服饰上有着鲜明的表现。 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是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一个重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是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各少数民族通过对自然物象的观察、提炼和归纳,用抽象的几何元素所创造的服饰纹样充分展现了各少数民族的数学智慧和应用数学的创造力.文章以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实物纹样图片为背帚,对纹样的构成形式、构成要素及其设计思维进行了探索,以期为研究和发展中国少数民族的数学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为指导,探索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同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关系,在心理学、美学方面的特点和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在非言语交往中的功用,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在文化生态学、文化人类学、美学、社会心理学和符号学研究中的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服饰;发展;综述

一、中国少数民族服装特点 (一)[1]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是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一个重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是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各少数民族通过对自然物象的观察、提炼和归纳,用抽象的几何元素所创造的服饰纹样充分展现了各少数民族的数学智慧和应用数学的创造力.文章以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实物纹样图片为背帚,对纹样的构成形式、构成要素及其设计思维进行了探索,以期为研究和发展中国少数民族的数学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2]从色彩、款式、饰纹到少数民族诞生礼、婚礼、祭祀礼等特殊仪式上的礼服,我们都能看到一些图腾的象征,不同的图腾崇拜象征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而不一样的款式设计,也与其地处区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了解,你便能够感受到中华服饰的博大精深,也便能了解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二、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 (一)[1]服饰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其形成过程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中非常鲜明的表征。服饰风格都是适应自然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鄂温克族服饰也不例外,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形成了其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形成了民族服饰

文化人类学-谈中国文化类型中的民族性格

谈中国文化类型中的民族性格 ——读林语堂《中国人》有感政院思政0903 邹龙0120919630307 文化模式是一个民族文化或一种文化的各个文化特质丛(内容)相互联系整合成为协调一致的系统(整体)的结构状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来为世人所称道。中国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于其构筑了一个以人为中心,融自然、人文和科学为一体的文化模式,中国文化模式是一个综合、整体、系统地发展过程。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中国人具备老成温厚、遇事忍耐、消极避世、超脱老猾、和平主义、知足常乐、幽默滑稽、因循守旧的性格特点。属于东亚文化区的中国文化,对中国的国民性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 第一、在个人性格表现上,中国人的“个人”在整个社会所采取的态度是把自己看作全体的一小点。对整个环境的存在是采取协调、和谐的态度;个人在社会中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整个群体的存在。《中国人》中写到: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首先应该是通情达理的人。他通常富有庸常的见解,喜欢随和与克制,痛恨抽象理论与逻辑极端,庸见为所有普通人所具有。这是典型的‘中庸之道’,其无所不包,淡化了所有的理论,摧毁了所有的宗教信仰。其作用在生活与知识的各个方面都会体现出来。 第二、在人际关系方面,中国人的行为颇受他人看法的影响。中国人的社会可以说是一个家庭为中心的社会,而“父子伦”模

型的扩大并经过儿童教养的过程,使得中国人具有较强的服从权威的性格。《中国人》中写到:中国的家庭制度给孩子们上的第一课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责任,相互调整的必要,自制、谦恭,明确的义务感,对父母感恩图报和对师长谦逊尊敬。这种家庭制度维系着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第三、在对宇宙或自然的态度上,中国人表现的是“乐天知命”的观念;《中国人》中这样写到:中国人在低劣的环境中生活着居然颇感快乐和满足。即使像陕西那样闹着饥荒的省份,这咱自足精神也盐分普遍。从这点可以看出中国人的知足常乐。在维持自然与人的和谐上,“天人和一”的观念是中国人宇宙观的最高境界;在时间观念上,中国人则一向采取延续性的想法。 林语堂先生的《中国人》中无进不透出对中国国民性的思考,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在林先生看来无疑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是需要改进的。我们应该从中国文化的语言、物质特质、美术、神话与科学知识、宗教习惯、家庭与社会体制、财产、政府及战争来综合选择,继承精华,去其糟粕。正如英格尔斯所言: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国民心理和行为向现代化转变,‘一旦现代性深入到大多数国民的性格中去时,现代的态度、舆论、行为就会变成一种巨大的内在动力’。

少数民族音乐鉴赏论文

《民俗与民族音乐鉴赏》课程论文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学生姓名XXX 所在院系化学化工学院 年级专业2010级 XXXXXXX 学生学号XXXXXXX 指导教师XXXXXXX 完成时间2013年5月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本文通过讨论认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在整个民族音乐的发展中独特的价值,以及在当下时代背景下发展的困难,寻求少数民族音乐在未来的保护、传承、发展、弘扬的可能方向。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现状、发展、保护、传承 一、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背景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能歌善舞, 各自都拥有本民族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音乐。由于每个民族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 所以, 它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裁多样的民族音乐文化。特别是在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中, 有大量的少数民族歌曲, 如: 青海的花儿、蒙古族的长调和呼麦等; 有颇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乐种, 如: 维吾尔族的木卡姆和纳格拉、白族的洞经音乐、纳西族的白沙细月、景颇族的文邦木宽等; 有少数民族的歌舞, 如: 朝鲜族的长鼓舞, 苗、瑶、彝、水、黎等民族的铜鼓舞, 西南各少数民族的芦笙舞、蒙古族的安代、维吾尔族的来派尔及赛乃姆、壮族的采茶舞、藏族的格萨尔王传、彝族的甲苏等; 有少数民族的戏曲, 如: 藏剧、白剧、壮剧、漫瀚剧(蒙古剧) 等。 如此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的歌曲、乐种、歌舞、戏曲, 构成了我国少数民族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 在中华民族音乐史上具有显著的地位。经过几千年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的民族音乐。这些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少数民族音乐, 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格、典雅优美的旋律和多姿多彩的演奏形式, 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沿革 随着时间的变迁,少数民族音乐所处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首先,从1949年开始一直到“文革”结束,当时的少数民族音乐处于一种备受重视的核心地位。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民族同胞都从内心感到当家做主的喜悦,所以也就创作了很多在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