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5.1一次函数的应用导学案

6.5.1一次函数的应用导学案

6.5.1一次函数的应用导学案

山西现代双语学校南校数学导学案(八上)第六章第五节第一课时一次函数的应用教研组长:杨凤祥主备教师:兰晓玲姓名: 班级: 日期: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的应用(2)》导学案

· 200 100020 t (天) S (户) 0 课题:一次函数的应用 (2) 【学习目标】了解两个条件可确定一次函数;能根据所给信息(图象、表格、实 际问题等)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经历对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探求过程,掌握用待定系数 法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进一步发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学习难点】经历从不同信息中获取一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思维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在20分钟内完成预习学案,独立完成.... ,相信自己,锻炼自己,诚实的对待学习....... ,对待自己。了解探究学案,使得自己在课堂上能主动听课。通过预习把自己的疑惑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上很好解决。 【预习案】 由于持续高温和连日无雨,某水库的蓄水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少.蓄水量V (万米3) 与干旱持续时间t (天)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水库干旱前的蓄水量是多少? (2)干旱持续10天后,蓄水量为多少?连续干旱23天后呢? (3)蓄水量小于400万米3时,将发生严重干旱警报.干旱多少天后将发出严重干旱警报? (4)按照这个规律,预计持续干旱多少天水库将干涸? 【探究案】当得知周边地区的干旱情况后,育才 学校的小明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当天在班上倡 议节约用水,得到全班同学乃至全校师生的积极响 应.从宣传活动开始,假设每天参加该活动的家庭数

增加数量相同,最后全校师生都参加了活动,并且参加该活动的家庭数S (户)与宣传时间t (天)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活动开始当天,全校有多少户家庭参加了该活动? (2)全校师生共有多少户?该活动持续了几天? (3)你知道平均每天增加了多少户? (4)活动第几天时,参加该活动的家庭数达到800户? (5)写出参加活动的家庭数S 与活动时间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探究案】看图填空 (1)当0y =时,______x = (2)直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 ) 【课堂小结】1、这节课的收获 。 2、还有哪些疑惑 。 【课堂检测】(5分钟)1.某同学将父母给的零用钱按每月相等的数额存放在储蓄盒内,准备捐给希望工程. 盒内钱数y (元)与存钱月数x 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观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盒内原来有多少元?2个月后盒内有多少元? (2)该同学经过几个月能存够200元? (3)该同学至少存几个月存款才能超过140元? 2.当得知周边地区的干旱情况后,育才学校的小明意识到

深圳优质课教案 九年级数学 玩转一次函数k与b专题教学设计

玩转一次函数k 与b 的专题复习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一次函数图象性质。 2、灵活根据k ,b 的符号判断一次函数大致图象性质与位置。 3、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复习回顾:1、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____y=kx+b____ ,b=0时是____正____函数。 2、一次函数图象是___一条直线___,正比例函数图象是____过原点的直线_。 【本节复习课主要回顾三个有关一次函数的内容需要大家熟练掌握分别为】 (1)k 决定图象与位置的关系(2)b 决定图象与位置的关系(3)k,b 共同决定图象与位置关系 一、 k 决定图象与位置的关系 典型例题1 1.当x 逐渐增大,y 反而减小的函数是( D ) A .y=x B .y=0.001x C .y=2 D .y=-5x 2.下列函数中,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的有( C ) ①y=-2x+1;②y=6-x;③y=-3+5x;④y=(3-2)x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下列函数中,是正比例函数,且y 随x 增大而减小的是( D ) A.y=-4x-1 B.y=-2x-1 C.y=2(x-3)+6 D. y=2(3-x)-6 归纳总结1: k 决定 y 决定函数的增减性 k>0 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 k<0 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 典型例题2 1.点A (2,y 1)、B(4,y 2)都在直线y=2x 上,则y 1, y 2的关系是( C ) A.y 1≤y 2 B.y 1=y 2 C.y 1<y 2 D. y 1>y 2 2.已知点P 1(3,y 1)和点P 2(5,y 2)是一次函数y=kx+b (k<0)图象上的 两点,则y 1_>___y 2. 3.正比例函数y 1=k 1x 与 y 2=k 2x 图象可知k 1 > k 。 归纳总结2:k 还能用来 比较大下 典型例题3 1.y=kx+3与y=2x-5平行,则k= 2 . 2.将直线y=2x 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到一个一次函数的图象,那么它关系式是 . 归纳总结3:两一次函数k 怎样时图象平行? 二、b 决定图象与位置的关系 典型例题4 1.一次函数y=3mx+m 2 -4的图象过原点,m 的值是( D ) A .0 B .2 C .-2 D .±2 2.一次函数33+-=x y 与y 轴上的交点坐标为 ( B ) A.(3 , 0 ) B.( 0 ,3 ) C.3 D.–3 3.一次函数y=-2x-5交于y 轴____负____半轴,与y 轴交点坐标是_(0,-5)_ 归纳总结4:b 决定了 图象与y 轴的交点位置 b>0 图象与y 轴交于正半轴 b<0 图像与y 轴交于负半轴 解:设关系式y=kx 代入点(-1,2)得 -K=2 K=-2 所以 y=-2x 设置典型例题1,3个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熟练掌握k 在一次函数中的意义,即:决定着函数的增减性。 设置典型例题2的目的是让学生能 够在理解一次函数k 决定函数增减性的基础上,让学生知道研究k 的目的就是为了比较大小 设置典型例题3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k 对一此函数倾斜程度的影响 设置典型例题4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总结和归纳b 对一次函数图象的影响

一次函数图像的应用2说课稿

6.5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六章《一次函数》的第五节。本节内容安排了2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为第2课时,主要是利用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前一课时一样,教科书注重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从而解决具体问题,关注数形结合思想的揭示,关注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这为今后学习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打下基础. (二)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函数图象信息获取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发展形象思维;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教学难点 从函数图象中正确读取信息 二.说学法教法: 1、教法:“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应用与拓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有关性质的基础上,对有关知识进行应用和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注意通过有层次的问题串的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活动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从函数图象中读取有用的信息是本节课的难点和关键,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引导,比如,看函数图象时要首先看清坐标轴的名称和单位,其次要理解关键点实际意义.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情景理解k的意义. 2、学法:通过分析实际情景,建立函数模型,并通过观察图像来确定函数的性质,最终能够结合函数图象及其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问题解决;第三环节:反馈练习;第四环节:课时小结;第五环节: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一农民带上若干千克自产的土豆进城出售,为了方便,他带了一些零钱备用,按市场价 售出一些后,又降价出售,售出的土豆千克数与他手中持有 的钱数(含备用零钱)的关系,如图所示,结合图象回答下列 问题.

【导学案】4.5 一次函数的应用

一次函数的应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建立一次函数模型后,会用图象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2、能用一次函数图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或一元一次不等式。 3、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能力,体验“建模——解法”的基本思想,联想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 学习重点:会用图像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学习难点:观察图象,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 (一)知识回顾 1、什么叫作图象法? 2、已知方程2x+3y=5,用x 的代数式表示y,则y=___ _______。 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3x+4y=7.6 2x+y=4.4 4、如图2,直线b kx y +=与x 轴交于点(-4 , 0),则y > 0时, x 的取值范围是 ( ) A 、x >-4 B 、x >0 C 、x <-4 D 、x <0 5、解一元一次不等式3x —8<3x+1 (二)预习课本第53页至54页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 1、思考:上述复习4、5还有其它解法吗? 2、会用一次函数图象解二元一次方程吗? 3、会用一次函数图象解元一次不等式吗? 这节课我们用图象法求方程组的近似解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用图象法求下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归纳用“图象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1)先把方程组中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化成一次函数的形式:y=b k x 11+和 y=b k x 22+(这里的方程组是由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 (2)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正确画出这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 (3)确定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 (4)确定的交点的坐标,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以上步骤简记为:写函数,作图象,找交点,下结论。 2、用图象法解不等式:3x —8<3x+1 三、巩固练习 1、已知方程组 2x —y= —3, x= —1 x —2y= —3.的解为 y=1 则一次函数y=2 x +3与y=21x+323的交点坐标是( ) A (1, 5) B (—1, 1) C (1, 2) D (4, 1) 2、用图象法求下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 x+2y=4, 3x —y=4. 3、用图象法解不等式:3x —8<x+2 四、思考与拓展 对于一次函数y=— 2 1x+3 (1)随着x 值的增加,y 值的变化情况是___ _______; (2)图象与y 轴交点坐标是( ),与x 轴交点坐标是( ); (3)当x___ 时,y >0;当x___ 时,y=0;当x___ 时,y <0;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P55 A 组T 7、8 B 组T4

一次函数的应用说课稿

《一次函数的应用—数学活动》说课稿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一次函数的应用—数学活动二》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这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第十一章一次函数的最后一节数学活动课。主要是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信息,用函数的图象决策方案。目的在于:一方面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突出函数这种数学模型应用的广泛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本章在学生已有的建立方程式或不等式这样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继续重视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在建立函数这种应用更广泛的数学模型的进程中继续体现建模思想。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详情) 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已有所了解,已具备了从“表格”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对一次函数全章的学习,“数形结合思想”,“建模思想”已初步形成,为开展本次数学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整理数据,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画出函数的图象),形成如何决策的具体方案。 (2)在利用图像探究方案的决策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应用中的重要地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二、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分析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征,本节课选择由浅入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进行教学。引导全体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基本的教学程序是:“回顾反思——创设情景——探究决策——归纳反思——实践应用”五部分组成。 (二)学法分析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与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愿学、会学。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回顾反思、启动数学思维 师生口述(播放多媒体课件) “数学活动一”回顾与反思:实际问题数学问题(曲线) 实际问题。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数学活动,我们已经知道一次函数在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感受到一次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真正魅力所在,今天

《一次函数的应用》导学案

4.5《一次函数的应用》导学案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 2.会根据题意求出分段函数的解析式并画出函数图象; 3.能灵活运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 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什么叫一次函数? 2.一次函数有哪些性质? 3.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5)与(-4,-9),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分析:求一次函数y=k x+b的解析式,关键是:求出k、b的值,从已知条件可以列出关于k、b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并求出k、b。 解:设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k x+b 因为y=k x+b的图象过点(,)与(,), 所以 解方程组得: 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4.先设出函数解析式(其中含有未知常数系数)再根据条件列出方程或方程组,求出未知数,从而具体写出这个式子的方法,叫做。知道两点坐标用此方法可求出函数解析式。 二、自主探究(B级) 5.作出分段函数 3x-5 (1≤x≤3) y= 4 (3<x≤5) 的图象 14-2x (x>5) 6.小芳以200米/分的速度起跑后,先匀加速跑5分钟,每分提高速度20米/分,又

匀速跑10分,试写出这段时间里她的跑步速度y(单位:米/分)随跑步时间x(单位:分)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图象。 〖思路点拔〗本题y随x变化的规律分成两段(前5分与后10分)写出y随x变化的函数关系式要分成两部分,画函数图象也要分成两段来画。 解:当0≤x<5时,y= (0≤x<5) 或y= 当5≤x≤时,y= (5≤x≤ ) 三、合作探究(C级) 7.课本134页例1 8.若直线y=k x+b与直线y=-2x+1平行,且经过点(3,4),求这条直线的解析式。 四、能力提升(D级) 9.已知一次函数y=k x+b的图象经过点(3,-3),且与直线y=4x-3的交点在x轴上, ①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②此直线经过哪几个象限?③求直线与坐标轴围成三角形的面积。 五、归纳小结 六、学习反思 七、课堂检测:P134页、135页练习题

一次函数的应用教案

《一次函数的应用—数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进一步学会从一次函数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形成如何决策方案的能力。 2、在利用图象探究决策方案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应用中的广泛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一次函数进行方案决策 难点:灵活运用一次函数解决三种或三种以上方案决策 三、教法演示法、读图分析法、设问引导法、比较评价法,让学生自主探 索,合作交流。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趋于成熟,形象直观思维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归纳概括等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和轴对称的知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参与知识的产生过程,在实践操作、自主探索、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让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我采用探索发现法完成本节的教学,在教学中以学生参与为主,通过直观的演示和学生自己动手使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为掌握理性知识创造条件。 学法: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学生如何学这一方面,我认为通过直观演示,得到感性认识,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发现法,开拓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实现由学生自己发现感受“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通过学生自己看、想、议、练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几何图形的性质,活跃学生的思维。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一次函数的应用 ——数学活动 预设板书(见课件) 生成板书(略) 设计理念: 本节课充分应用多媒体展示信息,板书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预设的课件,二是在黑板上展示的生成问题。 八、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预设与生成问题之间交替进行的过程,我会根据课堂实施和学生反馈的信息,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调整教学环节,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次函数的有关知识之后进行的,学生对一次函数的性质有了较深层次的理解,而且本节课的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是移动电话如何选择缴费方式更能省钱的问题,而且是为家长帮忙,学生比较有兴趣,可以用自己所学知识帮助家长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到很有成就。另外,这节课的课件制作的也很精彩,并且教师设计了许多的学生活动,这些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都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也有一些不足,我在备课的时候对于基础很差的一部分学生照顾不够,问题设计的没有照顾全体同学,以至于有一小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的参与进来,这是我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2020年河南省初中数学优质课一次函数应用课件及教案2(人教新课标初二上)一次函数教案

2020年河南省初中数学优质课一次函数应用课件及教案2(人教新课标初二上)一次函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明白得直线y=kx+b与直线y=kx之间的的位置关系。 〔2〕会用恰当的方法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3〕把握一次函数的性质。 2、数学摸索 〔1〕通过对应描点来研究一次函数的图象,经历知识的归纳、探究过程。 〔2〕通过一次函数的图象归纳函数的性质,体验数形结合法的应用。 3、解决咨询题 通过一次函数图象和性质的研究,体会数形结合法在咨询题解决中的作用,并能运用性质、图象及数形结合法解决相关函数咨询题。 4、情感态度 〔1〕通过画函数的图象,并借助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函数图象的简洁美。 〔2〕在探究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咨询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难点:由一次函数的图象归纳得出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对性质的明白

得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咨询题,创设情形 1.什么是正比例函数?它的图象和性质是什么? 2.什么是一次函数?它和正比例函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引入新课 既然正比例函数是专门的一次函数,那么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呢?它和正比例函数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研究。 板书课题:一次函数〔二〕 (三)实践探究,归纳新知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分不作出以下一次函数的图象: 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讨论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 1、分组探究。 学生画出函数的图象后,教师展现两位学生画的图象,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观看归纳。然后由专门推广到一样,总结直线y=kx+b 和y=kx 之间的关系。 一次函数y=kx+b 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称为直线y=kx+b ,它能够11y x y=x 2y x y x 222 = +=-=--⑴ 和 ⑵ 和b

一次函数的应用说课稿

第四章一次函数 4. 一次函数的应用(第1课时)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新九学校的数学教师陈莹,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一次函数的应用》第一课时,下面是我对本节课的简单分析。 一、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函数的概念、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并了解了函数的三种表达方式:图象法、列表法、解析式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图象等信息列出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并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且八年级学生在13—14岁之间,有一定生活经验和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已具备了思维的完整性、深刻性和实践性等思维品质,但尚待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有限.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独立自由思考的空间,也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地位、特点和作用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四章《一次函数》第四节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利用图象、表格等信息,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本节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为今后学习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的转化奠定了基础。与原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与实际联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数形结合这一重要的思想方法;并且让学生更加明确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需要两个独立的条件,这个问题虽然简单,但它涉及数学对象的一个本质概念---基本量.值得一提的是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需要根据两个条件列出关于k、b的方程组,而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下一章的学习内容,因此本节所研究的一次函数,某个参数应较易于从所给条件中获得,从而转化为通过另一个条件确定另一个参数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控制问题的难度,对于一般问题,可在下一章的学习中再加强训练. 2.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5.5一次函数简单的简单应用(1).5一次函数的简单应用(1)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一次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 ◆2、学会运用函数这种数学模型来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一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 教学难点:体会函数、方程、不等式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密切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各种情形,感受贴近生活的数学,培养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做一做 由图象可判断 y 是 x 的什么函数?你能求出它的解析式吗? 解:由图象可判断 y 是 x 的一次函数 设函数关系式为 把点A (0,6),B (4,8)代入得 ∴y=0.5x+6 二.问 题 如右图,线段a 表示弹簧(设弹簧的最大可挂6kg 的物体)的长度y(cm)与所挂物体的质量x(kg)之间的关系的图象,请结合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问题中的两个变量y 与x 之间是不是一次函数关系? (2)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3)由图知弹簧的原长是____cm. 当x=3时,弹簧的长度y=___cm;实际意义是什么? ?? ?+==b k b 486x b kx y +=?? ?==5 .06 k b x

变式:弹簧秤上挂上物体后会伸长(弹簧的最大可挂6kg 的物体),测得一弹簧的长度y(cm) 与所挂物体的质量x(kg)有如下关系: 问:(1)能否用一次函数刻画这两个变量y 与x 的关系?如果能,请求出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请大家把表格中的点在坐标系中描出来. (2)当x=8时,y=10.实际意义是什么? 解: (1)建立直角坐标系,画出以表中的x 值为横坐标,y 的值为纵坐标的7个点。 7个点在同一线段上,则所求的函数可以看成是一次函数! 设函数关系式为 把点A (0,6),B (4 ,8)代入得 ∴y=0.5x+6 (2)当x=8时,y=10.实际意义:弹簧秤上挂上8kg 物体时已经超过弹簧的最大可挂6kg 了,弹簧变形了,没有意义。 问:除了用前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外,还有其它方法吗? 三.实践 蓝鲸是现存动物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体长的最高记录是3200cm.根据生物学家对成熟的雄性鲸的研究,发现全长和吻尖到喷水孔的长度存在函数关系。 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函数解析式 ?? ?+==b k b 486寻找数据间的规律 b kx y +=?? ?==5 .06 k b x 得出函数的解析式 利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一次函数的应用说课稿任莹

《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叫任莹,来自于鹤岗市第二十一中学,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教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一次函数》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我将围绕以下七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说明,希望各位评委老师多加指导!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利用一次函数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我将引导学生借助材料在具体问题中获取一次函数的有关信息,从而回答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也就是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材料信息的识别与分析中,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认识了一次函数的性质。在前面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时也见识过大量的实际问题,所以具备了从实际问题中获取信息,并借助这些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但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认识事物还不够全面、系统,所以还需通过具体实例来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在具体实例中获取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体会方程与函数的关系,建立各种知识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引导学生从事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探索活动,使学生初步形成多样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建立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到数学的抽象性和广泛应用性,并从合作交流中感受到成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用一次函数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将文字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函数关系,即建模思想。 五、教学方法 采用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索疑难,教师给予指导,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实例中给出的信息。 六、教学流程 (环节一)知识链接 本环节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提问“关于一次函数的知识点”,然后我再利用课件把知识点展示给学生,进一步的强化记忆。 设计意图:创设环境,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一次函数的应用导学案

神木县第五中学导学案 年级八班级学科数学课题4.4一次函数的图 象 第3课时 编制人审核人使用时间第周 星期 使用者课堂流程具体内容 学习目标1.会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重点) 2.会运用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难点) 学法指导 温故知新回忆:方程与函数的关系(3分钟) 先独立思考, 学生个别回答 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感知)。(15分钟) 自主学习课本P93,并完成以下1,2题。 1.如图,图象l甲,l乙分别表示甲、乙两名运动员在校运动会800米比赛中所 跑的路程s(米)与时间t(分)之间的关系,则他们跑的速度关系是( ) A.甲跑的速度比乙跑的速度快 B.乙跑的速度比甲跑的速度快 C.甲、乙两人跑的速度一样快 D.图中提供的信息不足,无法判断 2.如图,l1反映了某公司的销售收入与销售量的关系, l2反映了该公司产品的销售成本与销售量的关系,当 该公司盈利(收入大于成本)时,销售量( ) A.小于3 t B.大于3 t C.小于4 t D.大于4 t 学生独立完 成 小组代表展 示讲解。

流程 三、合作探究(理解)(15分钟) 例我边防局接到情报,近海处有一可疑船只A正向公海方向行驶.边防局迅 速派出快艇B追赶(如图1),图2中l1, l2分别表示两船相对于海岸的距离s(n mile)与追赶时间t(min)之间的关系. 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哪条线表示B到海岸的距离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2)A,B哪个速度快? (3)15 min内B能否追上A? (4)如果一直追下去,那么B能否追上A? (5)当A逃到离海岸12 n mile海里的公海时,B将无法对其进行检查.照此速 度,B能否在A逃到公海前将其拦截? (6)l1与l2对应的两个一次函数y=k1x+b1与y=k2x+b2中,k1,k2的实际意义 各是什么?可疑船只A与快艇B的速度各是多少? 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拓展提高)。(5分钟) 你能用其他方法解决以上(1)~(5)吗? 五、收获盘点(升华)。(2分钟) 六、布置作业(巩固):习题4.7第1、2题. 独立完成, 再小组讨论 交流。 小组讨论 教师点拨 课堂检测如图,已知A地在B地的正南方3千米处,甲、 乙两人同时分别从A、B两地向正北方向匀速行 驶,他们与A地的距离(千米)与所行时间(时) 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中AC和BD所示,当他们行 驶了4小时后,他们之间的距离为多少千米? (5分钟) 独立完成 教后反思

§4.2 一次函数的应用(第2课时)导学案

· 200 1000 20 t (天) S (户) 子洲三中 “双主”高效课堂 导学案 2014-2015 学年第一学期 姓名: 组名: 使用时间2014年 月 日 年 级 科 目 课 题 主 备 人 备 课 方 式 负责人(签字) 审核领导(签字) 序号 八(3) 数学 §4.4.1 一次函数的应用(第2课时) 乔智 一、教学目标: ①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体会方程与函数的关系,建立各种知识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复习引入 想一想一次函数具有什么性质? 在一次函数y kx b =+中 当0k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当0b >时,直线交y 轴于正半轴,必过 象限; 当0b <时,直线交y 轴于负半轴,必过 象限. 当0时,直线交y 轴于正半轴,必过 象限; 当0b <时,直线交y 轴于负半轴,必过 象限. 第二环节 初步探究 由于持续高温和连日无雨,某水库的蓄水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少.蓄水量V (万米3 ) 与干旱持续时间 t (天)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水库干旱前的蓄水量是多少? (2)干旱持续10天后,蓄水量为多少?连续干旱23天后呢? (3)蓄水量小于400万米3 时,将发生严重干旱警报.干旱多少天后将发出严重干旱警报? (4)按照这个规律,预计持续干旱多少天水库将干涸? 第三环节 反馈练习: 内容:当得知周边地区的干旱情况后,育才学校的小明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当天在班上倡议节约用水,得到全班同学乃至全校师生的积极响应.从宣传活动开始,假设每天参加该活动的家庭数增加数量相同,最后全校师生都参加了活动,并且参加该活动的家庭数S (户)与宣传时间t (天)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活动开始当天,全校有多少户家庭参加了该活动? (2)全校师生共有多少户?该活动持续了几天?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优质课比赛教案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优质课比赛教案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优质课比赛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能通过函数图像获取信息,增强图能力,发展形象思维。 2.能利用函数图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2、能利用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 3、初步体会议程与函数的关系,建立良好知识的联系。 难点: 1.利用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 2.用函数的观点研究方程。 快速反应 1.下图是某地某日24小时气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根据图象填空: (1)气温最低,最低气温是℃。 (2)气温最高,最高气温是℃。 (3)气温是0℃。 2.如图是反映某水库的蓄水量V(万米3)随着干旱持续时间t(天)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填空。 (1)水库原有水量万米3,干旱连续10天,水库蓄水量为。 (2)蓄水量小于400万米3时,将发出严重干旱警报,则连续干旱天将发出严重干旱警报。(3)持续干旱天水库将干涸。 自主学习 为发展电信事业,方便用户,电信公司对移动电话采取不同的收费方式,其中,所使用的“便民卡”与“如意卡”在玉溪市范围内每月(30天)的通话时间x(min)与通话费y(元)的关系如图6—5—1所示: (1)分别求出通话费y1、y2与通话时间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请帮用户计算,在一个月内使用哪一种卡便宜? 答案:(1) (2)当y1=y2时, 当时, 所以,当通话时间等于96 min时,两种卡的收费一致;当通话时间小于mim时,“如意卡便宜”;当通话时间大于min时,“便民卡”便宜。 2、某医药研究所开发了一种 小结: 1.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非曲直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3.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4.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多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一次函数的应用第3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一次函数 4. 4 一次函数的应用 第 3 课时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的第3课时,主要是利用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前一课时一样,教科书注重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从而解决具体问题,关注数形结合思想的揭示,关注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这为今后学习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打下基础. 1.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 问题过程中,初步体会方程与函数的关系,建立各种知识的联系. 2.在函数图象信息获取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在解决 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3.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真正读懂函数图象的实际意义. 学生每人准备好草稿纸、铅笔、直尺; 教师准备课件,图片.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 ◆课前准备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观察下图,你能发现它们三条函数直线之间的差别吗?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引例:l1 反映了某公司产品的销售收入与销售量的关系,根据图意填空: (1)当销售量为 2 吨时,销售收入=元, (2)当销售量为 6 吨时,销售收入=元, 销售成本=元,利润=元. (3)当销售量为时,销售收入等于销售成本. (4)当销售量时,该公司赢利(收入大于成本). 当销售量时,该公司亏损(收入小于成本). (5)当销售成本为4500 元时,销售量=吨. (6)l1 反映了公司产品的销售收入与销售量的关系.l1对应的函数表达式是,l2反映了公司产品的销售成本与销售量的关系l2 对应的函数表达式是. 想一想 l1 :y=1000x和l2 :y=500x+2000中的k 和b 的实际意义各是什么?

北师大版数学八上《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word说课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上《一 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w o r d说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六章一次函数 5.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一)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认识了一次函数的性质.在现实生活中也见识过大量的函数图象,所以具备了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并借助这些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但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认识事物还不够全面、系统,所以还需通过具体实例来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第六章《一次函数》的第五节.本节内容安排了2个课时完成,本节为第一课时.主要是利用一次函数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与原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借助材料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获取一次函数图象的有关信息,从而回答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也就是说,新教材注重在图象信息的识别与分析中,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发展形象思维.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体会方程与函数的关系,建立各种知识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函数图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发展形象思维; 2.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引导学生从事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探索活动,使学生初步形成多样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具体的案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和对生活的热爱等. ●教学重点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教学难点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的应用(1)》导学案

-2 -13 2 04211x y 课题:一次函数的应用 (1) 【学习目标】了解两个条件可确定一次函数;能根据所给信息(图象、表格、实 际问题等)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经历对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探求过程,掌握用待定系数 法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进一步发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学习难点】经历从不同信息中获取一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思维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在20分钟内完成预习学案,独立完成.... ,相信自己,锻炼自己,诚实的对待学习....... ,对待自己。了解探究学案,使得自己在课堂上能主动听课。通过预习把自己的疑惑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上很好解决。 【预习案】1.一次函数y=kx+b 的图象如图所示,看图填空: (1)当x=0时,y=____________,当x=____________时,y=0; (2)k=__________,b=____________; (3)当x=5时,y=__________,当y=30时,x=___________. 2.油箱中存油20升,油从油箱中均匀流出,流速为0.2升/分钟,则油箱中剩余油量 Q (升)与流出时间t(分钟)的函数关系是( ). A .t Q 2.0= B .t Q 2.020-= C .Q t 2.0= D .Q t 2.020-= 3.某地长途汽车客运公司规定旅客可随身携带一定质量的行李,如果超过规定,则需要购买行李票,行李票费用y 元是行李质量x (千克)的一次函数,其图象如下图所示. (1)写出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优质课比赛教案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优质课比赛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能通过函数图像获取信息,增强图能力,发展形象思维。 2.能利用函数图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2、能利用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 3、初步体会议程与函数的关系,建立良好知识的联系。 难点: 1.利用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 2.用函数的观点研究方程。 快速反应 1.下图是某地某日24小时气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根据图象填空: (1)气温最低,最低气温是℃。 (2)气温最高,最高气温是℃。 (3)气温是0℃。 2.如图是反映某水库的蓄水量V(万米3)随着干旱持续时间t(天)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填空。

(1)水库原有水量万米3,干旱连续10天,水库蓄水量为。 (2)蓄水量小于400万米3时,将发出严重干旱警报,则连续干旱天将发出严重干旱警报。 (3)持续干旱天水库将干涸。 自主学习 [例1]为发展电信事业,方便用户,电信公司对移动电话采取不同的收费方式,其中,所使用的“便民卡”与“如意卡”在玉溪市范围内每月(30天)的通话时间x(min)与通话费y(元)的关系如图6—5—1所示: (1)分别求出通话费y1、y2与通话时间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请帮用户计算,在一个月内使用哪一种卡便宜? 答案:(1) (2)当y1=y2时, 当时, 所以,当通话时间等于96 min时,两种卡的收费一致;当通话时间小于 mim时,“如意卡便宜”;当通话时间大于 min时,“便民卡”便宜。 2、某医药研究所开发了一种 小结: 1.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非曲直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4.4 一次函数的应用第一课时导学案

《4.4 一次函数的应用》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两个条件确定一个一次函数;一个条件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 2.能根据两个条件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一个条件求出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并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究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关系,并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合作学习与讨论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学习重、难点】 重点:会利用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求出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知识链接】 1、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是 ,它的图象是经过( , )、( , )的一条直线。 2、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是 ,它的图象是经过( , )、( , )的一条直线。 3、一个函数图象上的点的坐标一定满足这个函数的关系式吗? 【探究新知】 问题1:某物体沿一个斜坡下滑,它的速度 v (米/秒)与其下滑时间 t (秒)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1)写出v 与t 之间的关系式? (2)下滑3秒时物体的速度是多少? 解:(1)设此函数表达式为 ; ∵此函数图象经过点( , ), ∴ = k , ∴k= , ∴v 与t 的函数关系式是 。 (2)下滑3秒时物体的速度v= 。 问题2: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长度y (厘米)是所挂物体质量x (千克)的一次函数。一根弹簧不挂物体时长14.5厘米;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3千克时,弹簧长16厘米。请写出y 与x 之间的关系式,并求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4千克时弹簧的长度。 分析:(1)、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是: 。 (2)、题目中已知的条件是: ①、弹簧不挂物体时长14.5厘米,即当x= 时y= ; ②、挂物体的质量为3千克时,弹簧长16厘米,即当x= 时y= ; (3)、根据上面的两个条件你可得到两个什么式子? ① ② V( t(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