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政府主义在中国

无政府主义在中国

无政府主义在中国
无政府主义在中国

无政府主义在中国

2009年04月28日21:20凤凰网历史综合【大中小】【打印】已有评

论0条

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流传,经历了三个阶段:1919年五四运动前为传入和初步传播阶段,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为泛滥阶段,1924年后为破产阶段。

无政府主义出现于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20世纪初期被旅居日本和法国的中国留学生及反清流亡者,当做一种“社会主义”思想加以接受,并由他们传入国内。1907年,刘师培、张继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办“社会主义讲习会”,并刊行《天义报》(后改为《衡报》),形成中国最早的无政府主义派别“天义派”。同年,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在法国巴黎创办《新世纪》,形成中国另一个最早的无政府主义派别“新世纪派”。他们鼓吹个人冒险,用暗杀恐怖手段推翻政府等无政府主义理论,对当时正在酝酿的反清革命产生过一定影响。但直至辛亥革命爆发,其流传范围仍主要限于国外的留学生中。

辛亥革命以后,随着人们对北洋政府绝望情绪的增长,无政府主义开始成为国内有影响的思潮。其代表人物为刘思复。1912年夏,他在广州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无政府主义组织“晦鸣学社”。接着在上海成立“无政府共产主义同志社”,并先后出版《晦鸣录》(又名《平民之声》)、《民声》、《新世纪丛书》、《无政府浅说》等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刊物和小册子,形成了融合克鲁泡特金(1842~1921)无政府共产主义和托尔斯泰泛劳动主义、无抵抗主义的中国无政府主义学说。其主要内容是:①反对一切剥削、压迫和权威,要求个人绝对自由;②宣扬总同盟罢工式的“革命”,反对革命政党的领导作用;③反对科学社会主义。传播范围也扩大到了某些地区的手工业工人中。

1919年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当各种“新思潮”在中国思想界迅速传播时,无政府主义也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各地先后成立无政府主义社团三十多个,出版刊物七十多种,形成了无政府共产主义、无政府个人主义等不同的派别。无政府共产主义派又称“正统派”,以黄凌霜、区声白为代表,北京“实社”和“进化社”为代表社团,《进化》月刊为其主要宣传阵地,是当时影响较大的一个派别。该派有感于过去强调“绝对自由”和“破坏一切”,遭到北洋政府的制裁和一些民主主义者的非难与批驳,改而将宣传的要点侧重于组织、联合和建设方面,强调他们的学说是“有社会”的“建设”的无政府主义,而且是有科学根据的。充分暴露他们在理论上的矛盾和逻辑上的混乱。无政府个人主义派又称“新虚无主义派”,以朱谦之为代表人物,北京大学“奋斗社”为代表社团,《奋斗》旬刊为主要宣传阵地。该派宣扬虚无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反对唯物史观,要人类退回到穴居野处的蒙昧时代去。但其影响远不如无政府共产主义派。

各派无政府主义者虽存在思想理论上的种种分歧,但在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反对无产阶级专政方面却完全一致。无政府主义成了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创建中国

共产党的直接思想障碍与组织障碍。因此,从1920年起,中国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通过《新青年》、《共产党》、《民国日报·觉悟副刊》、《先驱》、《少年》等刊物,在以下几方面对无政府主义进行了系统的批判:①指出在人类社会里,个人的绝对自由是根本不存在的,鼓吹个人绝对自由论对革命极端有害;②批判无政府主义者对自发斗争的迷信,坚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建立工人阶级政党,进行有组织的革命斗争;③驳斥无政府主义者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的谬论,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原则;④批判小资产阶级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中国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保证了正在建立的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理论上和组织上的纯洁性。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后,无政府主义开始走向衰落。无政府主义社团及所出刊物和书籍日见减少,对工人运动的影响也因其反苏、反共和社会改良主义面目的彻底暴露而急剧下降。无政府主义者纷向四方面转化:①改变立场,信仰马克思主义;②消极颓废,或遁入空门;③与反动势力合流;④继续打着无政府主义旗号,若撑破碎局面。1932年,无政府主义作为一个政治流派在中国已彻底破产。

参考书目

李光一:《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破产》,《史学月刊》1981年第2期。

汤庭芬:《五四时期无政府主义的派别及其分化》,《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

无政府主义者

这是1945年8月,巴金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两人的对话。当时,毛泽东应蒋介石之邀赴重庆谈判,余暇时会见了一些文化界人士。这段对白相当有意思。毛泽东之所以对巴金是个表示奇怪,可能因为一般的都主张世界无国家、无国界,反对一切政府,而巴金在抗战时期积极从事爱国宣传。话中似乎隐约有点儿这样的意味:巴金的无政府主义立场不纯粹。而巴金的应对令人叫绝,他没有否定毛泽东的说法,还貌似“套近乎”地说毛泽东以前也是,甚至还含有“毛泽东抛弃了无政府主义”的意思。时至今日,很多人都不知道巴金曾是位。“巴金”这个名字的由来其实也和无政府主义有关:巴者,巴枯宁是也;金者,克鲁泡特金是也。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都是无政府主义流派的大师。“”曾是个很有光彩的头衔在20世纪初的中国,“”其实是一个很有光彩的头衔,我们熟悉的好多历史人物都曾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比如毛泽东。毛泽东曾自述其在五四时期读过一些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坦承“我赞同许多无政府主义的主张”。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毛泽东甚至称马克思为激烈派,称克鲁泡特金为温和派,赞赏后者的互助论。比如周恩来。1919年,周恩来在天津组织觉悟社。受无政府主义的影响,他甚至决定放弃自己的“周”姓,用抽号码的办法重新确定自己的名字。还有瞿秋白、彭湃……这些都是后来成为共产主义先驱的著名革命家。在中共“一大”时期,全国50多位党员中就有22人不同程度地受到过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章太炎、蔡元培、廖仲恺等著名民主革命者也受过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无政府主义不是“想怎样就怎样”谈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说什么是无政府主义了。今天,无政府主义在中国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处于低潮期。很多人觉得,无政府主义就是想怎样就怎样。这是对无政府主义思想的误解。固然反对一切以武力和压制为基础的政府,但仍然同意,必须要有某种形式上的社会组织,并通过这种组织的协作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从而使每个人最终都得到自由和解放。无政府主义:恐怖主义的源头?无政府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有着相似的奋斗目标,但在革命手段上却是水火不容。1936年至1939年的西班牙革命是无政府主义运动的高峰。西班牙内战为无政府主义理念投入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有利时机。不过,西班牙的无政府主义运动没能维持长久,内战结束后遭到了佛朗哥政权的镇压。二战后,除了西班牙和苏联,无政府主义团体在各个曾经受它影响的欧美国家出现。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派主张通过刺杀政府重要人物向大众展示政权可以被击倒,通过自己的牺牲精神感召民众。在1801年到1901年一连串的刺杀事件中,以下人物成了的刺杀目标:意大利的恩贝托一世、法国总统卡尔诺、美国总统麦金利、西班牙总理德卡斯迪罗等。所以,也有人将恐怖主义的思想源头追溯到身上。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意外灭亡”解放后,巴金的身份经常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也许是因为从政治的角度考虑,是个“落后”或“反动”的“帽子”,还是少提为妙。20世纪初,在中国逐渐成为一个政治派别。五四运动前后,无政府主义蔚然成风。到了大革命时期,在巴黎的巴金主张中国的无政府主义摆脱对国、共两党冷漠的态度,加入到当时的北伐战争中。遗憾的是,巴金的见解得不到认可。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国的急剧分化,坚持不合作立场者遭到了反动政府的镇压,与国民党反动派合流者开始积极“清共”。1930年,巴金学成归国,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运动已进入尾声。接下来,日本的侵略活动危及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只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才能承担起抗击外敌的重任。而无政府主义反对战争、反对强有力的政府,又没有具体的实践道路,这些致命的弱点暴露无遗,无政府主义被进一步边缘化:当年的有的成了小职员和教师,有的索性出家成为僧尼,更多的人成为作家和学者。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历史洪流滚滚前进,无政府主义早被扫进了历史的故纸堆。只有在有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教科书中,无政府主义会作为一种错误的思想被提及。在“文化大革命”中,社团组织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现实不但与的理想背道而驰,们自身也成了“反动派”被“清算”出来,于是就有了巴金的牛棚生涯和巴金夫人萧珊的惨遭迫害而死,

论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浮沉

论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浮沉 摘要:无政府主义思想由盛至衰,前前后后不过七八十年。其滥觞于西欧,成长于俄国,兴盛并基本终结于革命年代的中国。无政府主义在中国几经浮沉,离今天的人们早已渐远,是非功过见仁见智,在未来的研究中实在不该因为意识形态的束缚与价值观的殊异便将曾经那些为国为民有所担当的人事一概抹杀。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中国;西方 中华民族有过数千年辉煌的历史,汉唐国力极盛之时全世界的有志者都慕名前来中国学习先进的汉文化。可是近代以降,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清王朝积重难返,中华国势倾颓,为欧美列强所侮,日益衰微。 20世纪的中国是苍老的,满目疮痍;20世纪的中国人却是年轻的,无限生机。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之下,包括无政府主义在内的大量西方思想涌入中国。那时年轻的中国人激笔挥毫,指点江山,为了探寻国家发展的道路,往往唇枪舌剑,彻夜争论。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成为最后的“终结者”,共产党人以此为指导思想带领人民缔造了新中国。然而,那曾经在江山倥偬的乱世里绽放过的救亡思想并不应就此被湮没在统治者单一的价值体系之下。本文将试图探究西方的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基本主张以及其在中国的浮沉与兴亡。 一、西方无政府主义的传播与发展 “无政府主义”(anarchisme)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为无领导,无强权。日本人最先将anarchisme一词译为“无政府主义”,中国便直接引用了日文中的汉字译法。除此之外,中国近代文献还曾将其译作“无强权主义”“无治主义”“三无主义”“安其那主义”等。1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机器大工业生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然而伴着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社会的两极分化与贫富差距也日益增大。受压迫的人们对现存政权不满,向往公平正义,无政府主义便应运而生了。 无政府主义思想兴起于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其最早提倡者是英国人葛德文。列宁曾经认为“无政府主义这种空话已经流行两千多年了”2,但从哲学角 1张九海:《执着的乌托邦追求—刘师复无政府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页。 2列宁:《列宁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18页。

谈谈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谈谈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取一个“和”字即足矣。中国人身上的品质,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可以用这个“和”字来阐释。这个“和”的精神中也有着浓重的哲学意味,自古以来诸子百家的理论都注重一个“和”,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根本都是“和”为最根本的目的。 《周易》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自立自强,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中国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使中国文化既有独创性,又有兼容性;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因为这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信仰。现今国人信仰缺失,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更显得弥足珍贵。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来重塑国人的信仰是很有必要的。一个守不住自己传统文化精神的国家注定是不能强大的,只有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净化国人的思想,让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传承下去,中华民族才能够真正屹立在世

历史的三峡:近代中国思潮与政治(习题答案)

1、告诉你一个历史上的“中国” 1.1王者无外,天下一家 1 【单选题】列文森说:在古代中国,“早期的‘国’是一个权力体,与此相比较,天下则是一个(C)”。 A、道德体 B、共同体 C、价值体 D、有机体 2 【单选题】(C)提出了“亡国亡天下”之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 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A、黄宗羲 B、王夫之 C、顾炎武 D、孙奇逢 3 【单选题】在古代中国,中原王朝的天下秩序,由内到外,可以分为几个层面?B A、二 B、三 C、四 D、五 4 【判断题】在中国文化当中,天下具有双重内涵,既指理想的伦理秩序,又是对以中原为中心 的世界空间的想象。√ 5 【判断题】古代的天下等同于今天所说的世界。× 1.2以夏变夷,化夷为夏 1 【单选题】夷夏之间,最大的不同乃在于(C)。 A、血缘 B、种族 C、文明 D、地域 2 【单选题】下面哪一个时期不属于历史上夷夏之间、胡人与汉人之间的四次大融合?B A、春秋时期 B、汉朝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清朝 3 【单选题】下面哪一项不是来自于胡人的文化与风俗?D A、胡床 B、胡椅 C、佛教 D、道教 4 【判断题】何为华夏、何为夷狄?在古代中国并非一文明性分野,乃是一种族性概念。× 5 【判断题】所谓的天下,乃是一个不断的以夏变夷、化夷为夏的过程。√

1.3当你说“中国”时,说的是什么? 1 【单选题】从时间的延续性而言,中国是一个以中原为中心的(A)共同体。 A、政治-文明 B、道德-文化 C、道德-经济 D、政治-道德 2 【单选题】在南北朝时期为北方民族融合做出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是(A) A、北魏孝文帝 B、蜀汉刘禅 C、东晋司马睿 D、南梁萧衍 3 【多选题】在宋代,并存的有哪些少数民族政权?ABC A、辽 B、西夏 C、金 D、匈奴 4 【判断题】古代中国虽然是一个国家,却不是近代的民族国家,而是王朝国家。√ 5 【判断题】古代的中国是以华夏文明所代表的价值体系,天下是以中原为中心的政治-文明共同体。× 2、中原与边疆 2.1两种大一统王朝 1 【单选题】(D)的大一统抽去了儒家礼治的价值内涵,只剩下一统天下、富国强兵、提升国力、开拓疆土的政治内涵。 A、道家 B、墨家 C、兵家 D、法家 2 【单选题】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讲的是历史上的哪位皇帝?C A、周武王 B、齐桓公 C、秦始皇 D、汉武帝 3 【单选题】以汉人为中心的中原王朝,不包括(C)。 A、秦朝 B、汉朝 C、元朝 D、明朝 4 【判断题】古代中国是一个复线的中国。既有以中原为中心的汉族文明的中国,也有草原、森林和高原少数民族的中国。√ 5

中国传统生死观的伦理内蕴及现代价值探析

中国传统生死观的伦理内蕴及现代价值探析 生死问题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也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生死观有其深厚的社会依据和哲学基础。对生命的关切、对死亡的独到理解、对生死与人生价值实现的关注构成了中国传统生死观的伦理内蕴。本文通过对传统生死观的伦理内蕴进行挖掘,认为传统生死观中所蕴涵的尊重生命、善待死亡、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思想,对现代人反思自己的生存状态、领悟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建立健康和谐的生命观、生活观、人生观都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 当代人们的生活世界,由于社会变化迅速,往往还没有明白此时的生活状态,生活就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常常使人无所适从,那些缺失自信的人常觉得自己无能、渺小,犹如蜉蝣寄生、沧海一粟。 每个人皆有自己的个性、好恶、企盼和求索。但是世间人流如潮,或被磨平棱角、挫伤锐消解雄心,或被单调重复的工作与生活所淹没,被自我的创造物所淹没,被消费浪潮所淹没。被迫服从潮流、服从环境、服从他人,个人渺小之感自然产生,生活变得没有意义。人们生活匆忙、工作紧张,无暇认真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问题,不知为什么活,也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涌现出强烈的人生虚无感、幻灭感和无助感。并且物质的极大丰

富刺激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去求这求那,这就有了两种可能:或者没有求到,于是顿时感觉活得没有意思;要么自己求的东西得到了,可是,迅即发现得到的这些东西不过尔尔,也填充不了人生的空白。当然,还有人则根本不知自己要什么,到手的东西又有何意义?不知自己想干什么,也不知自己干什么是为了什么?一切生活到手及没到手的状态都消失意义,并进一步潜入到生命的层次,使人之生命的价值感也随之消失,这就形成了人类生存的危机。 我们知道,人生是由量大部分构成:一为“生”,二为“死”。现实中的人往往只关注当下现实的生活过程,而忽略了人生的终点——死亡;或者人们内心深处就有一种恐惧死亡的心理,从某正抗拒死亡的心理状态中派生出极力忘却死亡的人生观念。 现代社会人生价值缺失问题在中国传统生死观中可以找到十分丰富的对治措施。在中国传统生死观中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努力达到“天人合一”的过程,具体讲就是传统生死观念各个流派,特备是儒、释、道三家都在人自然生命的基础上挺立起更高层次的精神生命,以此引领人生的价值方向,起到防止人的生活物化与意义世界缺失的巨大作用。 在中国传统生死观众人生价值的最终关注从来没有停留在物质生活的满足这一事实世界,而是极力阐释了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无论是道德人格的挺立,还是精神自由的实现,亦或者是佛性的展露都是在超越人的物质生活之上为人生安置了终极价

浅谈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

浅谈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 (政管院07级思政四班苏凤 222007*********) 摘要:近代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想的自由传播提供了机会, 无政府主义思潮就是其中重要的思潮之一。无政府主义是一种打着社会主义招牌的小资产阶级的反动政治思潮,是马克思主义凶恶的敌人之一,他们鼓吹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一切权力和权威,反对无产阶级政党组织,认为国家是产生一切罪恶的根源,幻想建立一个无权力、无服从、绝对自由的“无政府状态”的社会。无政府主义的主张归根结底是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 它注定是一棵不结果实的花。本文从无政府主义思潮的由来出发,浅析了我们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目的是为了使我们更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人在救国之路上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影响;马克思主义 无政府主义思潮是中国近代影响比较大的社会思潮之一。20 世纪初,新文 化运动的兴起及其发展,为各种思想的自由传播提供了机会。此时中国思想界异常活跃,各种社会思潮迭起,各种救国方案纷呈,各种学说广为传播。其中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潮,传入中国后,以它独特的魅力,立即引起了先进知识分子,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它在中国的传播,持续长达三十年。其实,中国无政府主义的基本理论均是五四以前形成并确立的。辛亥革命以后至五四时期,也是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最为广泛的时期。重新追述这段历史,可以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人在寻求救国之路上的迷茫与清醒。 一、中国无政府主义的由来 无政府主义思潮兴起于19 世纪40 年代的欧洲,几乎与马克思主义同步诞生,19世纪下半叶广泛流行于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当时的欧洲正处于资本主义制度相继确立并发生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时期, 机器大工业生产使生产力获得了 释放, 社会财富迅速增加, 与此同时, 社会两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城市小资产阶级日益沦为雇佣者赚钱的工具, 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政治上被边缘化。他们对现存政权强烈不满, 仇视私有制度和强权, 追求社会公正和平等,要求有一种思想和改造社会的方案,能使其摆脱绝望境地,这样,以反对任何服从、纪律、权威、国家和政府为特征的无政府主义社会思潮就应运而生了。 早期无政府主义的奠基人主要有德国的施蒂纳、法国的蒲鲁东和俄国的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等。蒲鲁东被称为无政府主义之父,在其所著的《什么是财产》一书中首先提出“无政府主义”概念。他崇尚绝对的个人主义, 他仇视一切组织、制度、国家和政权, 认为国家纯粹是人类愚昧的虚构的产物, 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是以个人领有为基础的互助制。施蒂纳尔和蒲鲁东提出了无政府主义的主要原则;巴枯宁使无政府主义成为一种政治思潮;克鲁泡特金主所谓共产主义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把无政府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综结起来看,无政府主义的基本主 张是:反对一切权力与权威,否认一切国家政权与社会组织形式,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要求建立无命令、无权利、无服从与无制裁的“无政府”社会。他们代表了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趋于破产的小生产者,企图保存自己权益的绝望挣扎。正如列宁曾尖锐地指出:“无政府主义是绝望的产物”。至于如何使之得到实现,无政府主义者们各有其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生死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对它的解答是人们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标,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死亡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原始宗教中,人们对死亡和自然现象有着本能的恐惧。儒家的死亡观是入世的、积极的, 它主张通过立功立德来超越死亡。道家的死亡观是出世的、飘逸的, 它主张顺应天理和自然之道, 既不悦生,也不恶死。佛教的死亡观是抑我的、消极的, 它主张战胜自己肉体的欲望来享受来世的快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具有伦理化、政治化、神秘化的特征, 对现代人善待人生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死亡观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死亡的思考往往被人们所忽略。由于历史、地理环境、人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个民族往往形成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此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的对待死亡及人生问题的死亡态度和死亡智慧。可以说,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连续性文化传统而没有中断的民族, 其处理死亡的方式也有其独特性。 在中国原始宗教中, 中国人关于死亡的思考总是与自然或自然现象相联系。古人认为, 天上是神的世界,神无生无死, 是永恒的。地上是人的世界, 有生必有死, 地下是鬼的世界, 阴森的令人恐怖。中国原始宗教中的死亡意识与当时低下落后的生产力、科技水平相联系, 源自于人们对死亡和自然现象的本能恐惧。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各种关于死亡的思考开始出现。我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中国人的死亡观也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对于生死这个问题,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请教过他的老师,孔子脱口而出“未知生, 焉知死”。意谓人如果连“此生”都照顾不好,何谈照顾“来世”。孔子的本意是要求人们务本求实,关注现实感性生命的愉悦,对生活负责,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于对生命社会价值的追寻,而不要分心去考虑死亡及死后世界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 孔子的这句话并不表示他对死的问题的放弃, 这只是一种理性的暂且搁置, 但隐含了关于生死关系的思考。儒家关于死亡问题的议论都是围绕通过思考生而超越死展开的,既然死亡是最大的不幸, 儒家干脆搁置难以证明的死亡世界, 而在现实生活中另立终极关怀的对象, 把人们对永恒的追求与现实建构统一起来, 关注自身如何实现对死亡的超越, 那就是道德价值的开拓或内敛。所以儒家建立了一系列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死亡观, 通过树立一种死后的崇高目标来给生命确立一整套的价值标准, 提供理想和规范。儒家学说认为,面对死亡威胁,如果只考虑自己的身家性命而置社会价值于不顾,将不齿于世人。反之,那种“杀生成仁、舍身取义”,将生命的社会价值置于生命的本然状态之上,从而使有限的生命焕发出无限光彩的仁人志士应受到世代推崇,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儒家文化把人的自然生命作为实现社会价值的载体,只有在追求社会价值的过程中,人的自然生命才具有存在的意义。所以,人们恐惧死亡也是担心“立德、立言、立功”的不朽功业难以实现,为实现社会价值,即使付出生命也无所畏惧。正如孟子所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这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使得死亡成为了一种精神升华的过程,而同时儒家文化的这种把死亡问题排斥在生命视野之外的现实主义生存哲学,也是中国人忌讳死亡、恐惧死亡的文化根源之一。 与儒家相比, 道家对待死亡的态度就自由、任性得多, 表现出一种浪漫主义的色彩。如果说儒家是努力在“生”中探寻“死”, 那么道家主张的就是“出生入死”, 把万物归结于“道”, 而“道”法自然。凡事不能强求, 要顺其自然, 主张“无为”。“无为”并不是消极

看中国生死观

浅论生死观 ————我的《最后一堂生死课》读书笔记 11级七年儿科班胡嘉健 1103019 【内容摘要】:生者,命之存也,死者,生之覆也。世间万物,有生必有死。生死二字的讨论自古以来就占据了人们思考的大量篇幅。那么人,究竟是先有生,还是先有死?还是我们自己以为自己是活着的,但其实是已经死去的?还是我们那些所谓逝去的亲人朋友们只是更换去了一个我们无法感知的时空开启自己的新生?本文即从作者所阅读的一本读物《最后一堂生死课》出发,浅谈在这本书中所描写到的生死观。 【关键词】生死观儒释道 一,从何谓生死开始讲起 翻开这本《最后一堂生死课》的第一章,看到的自然就是在讲何谓生死学,正如书中所描写的那样,“唯有愿意触及死亡的终究界限,才可以从中开拓出生命的尊严与价值。”①是啊,我们若是只关注自己生前和眼前的一切,而忽视了自己在生的另一面“死”有着怎样的意义的话,这样的世界观未免是不完全的,也是不能完全反映我们生命现世的。我们人类是由千奇百怪的有机物所组合成的,那么这些千奇百怪的有机物在成为我们的身体一部分之前在哪里呢?不正是在除了人之外的大自然中么?他们的存在自然不需要人类去定义它们的生死,被归化为人体之前他们是存在,归化为人体之后它们依旧存在,当我们人类死去后,这些物质并不会消失,而是被分解者分解,成为其他奇形怪状的物质,所以这些物质啊,是绝不会凭空消失的,而是天底下全世界的物质都处于一个又一个小循环中,而这些个小小的循环会最终构成宇宙的大循环,即为物质守恒定律,而人在这其中又扮演着一个什么样子的角色呢?人的生死又在其中有着如何的节点作用呢? 若从历史与宇宙的大角度来看,生,不过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罢了,它与死并无太大的差别,谁能说一个石头就是死的呢?可能只是它在想什么我们不知道罢了。“子非石,安知石之生死?”而同时我们又必须辩证的来看这个问题,当我们抛开历史,抛开宇宙万物,单单把一个生命摆在你面前,就在这一瞬间的事,我们从人类的角度来看,生,又是非同寻常的,因为它可以思考,有智力,有行为,有求生的本能。即使是最简单的一只草履虫,也知道要向着有养分的地方蠕动,这不正是生的证明吗?所以,对于生,我们的看法是有着两面性的,而对于死的辨析自然也就和生是一样的。那么在辨析过了生死,我们又该如何做呢?很简单的四个字:“好好活着”。 二,从中国传统生死观来看 《最后一堂生死课》,这是一本中国人写的书,中国人写的书,自然离不开中国人的生死观。“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积极的乐生文化,强调生命的意义在于现在,而对未知的世界持回避态度,并表现出与基督教寻求来世的关怀不同的特点。”②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人的千百年来的生死观中,影响最大的自然就是儒释道的生死观了。其中儒家的思想十分明确,“孔子强调的是活在人世间的价值与意义,他的‘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便是立足于在世间建立生命与道德的价值。”可见,孔子他老人家所关注的只是人在今生今世如何才能活的更好更出色,而有关死后的事与他无关,他不去考虑。而与孔子的恭恭敬敬的今世论相较,道家的生死观则显得较为宏观和潇洒,“一切皆自然”就是道家的生死观,“依道家的观点,天地就是天地,没有所谓制约、宰治的天,就是一个自然的状态”,“死亡

无政府主义在中国

无政府主义在中国 2009年04月28日21:20凤凰网历史综合【大中小】【打印】已有评 论0条 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流传,经历了三个阶段:1919年五四运动前为传入和初步传播阶段,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为泛滥阶段,1924年后为破产阶段。 无政府主义出现于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20世纪初期被旅居日本和法国的中国留学生及反清流亡者,当做一种“社会主义”思想加以接受,并由他们传入国内。1907年,刘师培、张继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办“社会主义讲习会”,并刊行《天义报》(后改为《衡报》),形成中国最早的无政府主义派别“天义派”。同年,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在法国巴黎创办《新世纪》,形成中国另一个最早的无政府主义派别“新世纪派”。他们鼓吹个人冒险,用暗杀恐怖手段推翻政府等无政府主义理论,对当时正在酝酿的反清革命产生过一定影响。但直至辛亥革命爆发,其流传范围仍主要限于国外的留学生中。 辛亥革命以后,随着人们对北洋政府绝望情绪的增长,无政府主义开始成为国内有影响的思潮。其代表人物为刘思复。1912年夏,他在广州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无政府主义组织“晦鸣学社”。接着在上海成立“无政府共产主义同志社”,并先后出版《晦鸣录》(又名《平民之声》)、《民声》、《新世纪丛书》、《无政府浅说》等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刊物和小册子,形成了融合克鲁泡特金(1842~1921)无政府共产主义和托尔斯泰泛劳动主义、无抵抗主义的中国无政府主义学说。其主要内容是:①反对一切剥削、压迫和权威,要求个人绝对自由;②宣扬总同盟罢工式的“革命”,反对革命政党的领导作用;③反对科学社会主义。传播范围也扩大到了某些地区的手工业工人中。 1919年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当各种“新思潮”在中国思想界迅速传播时,无政府主义也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各地先后成立无政府主义社团三十多个,出版刊物七十多种,形成了无政府共产主义、无政府个人主义等不同的派别。无政府共产主义派又称“正统派”,以黄凌霜、区声白为代表,北京“实社”和“进化社”为代表社团,《进化》月刊为其主要宣传阵地,是当时影响较大的一个派别。该派有感于过去强调“绝对自由”和“破坏一切”,遭到北洋政府的制裁和一些民主主义者的非难与批驳,改而将宣传的要点侧重于组织、联合和建设方面,强调他们的学说是“有社会”的“建设”的无政府主义,而且是有科学根据的。充分暴露他们在理论上的矛盾和逻辑上的混乱。无政府个人主义派又称“新虚无主义派”,以朱谦之为代表人物,北京大学“奋斗社”为代表社团,《奋斗》旬刊为主要宣传阵地。该派宣扬虚无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反对唯物史观,要人类退回到穴居野处的蒙昧时代去。但其影响远不如无政府共产主义派。 各派无政府主义者虽存在思想理论上的种种分歧,但在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反对无产阶级专政方面却完全一致。无政府主义成了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创建中国

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英]保罗

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2011-04-11 16:07 来源:中央编译局网作者: [英]保罗·布莱克利奇著金建译摘要:英刊《国际社会主义》第125期(2010年)刊登了英国学者保罗·布莱克利奇题为《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文章。文章辨析了无政府主义和经典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异同,澄清了无政府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在斗争形式和目标上的误解,指出马克思主义超越了无政府主义的理论局限性,并走出了一条正确的实践道路。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 当代反资本主义运动的中心存在一个明显的悖论:运动是政治性的这一事实是它确凿无疑的明确特征之一,但是参与运动的很多人却予以否认。在本文中,我将通过考察无政府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之间早期争论中反政治性观点的根源,为这些争论提供来龙去脉。我希望勾勒出无政府主义和经典马克思主义在历史上的共性和分歧,这两种思潮在现代的相遇可能打破过于经常的具讽刺性的不争论。具体说来,我认为无政府主义的合理内核——它期望运动能够免受“中央集权的”政治的有害影响——实际上被其反政治性的立场削弱了。再者,这一弱点因为无政府主义者对他们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批评而得以加强。我们将看到,这一说法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误解,不仅掩盖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自我解放的理论的本质,而且模糊了这一理论为超越无政府主义在实践上的局限性所指明的道路。 1871年,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无政府主义运动各自最著名的代表——卡尔·马克思和米哈伊尔·巴枯宁都将巴黎公社当作他们社会主义愿景的现实实现来欢迎。这一事实似乎证实了丹尼尔·盖林(Daniel Guérin)在他所著的经典的无政府主义历史中的说法,即越过宗派争论的声音和怒火,“无政府主义实际上是社会主义的同义词”。另外,如果我们接受诺姆·乔姆斯基的评论,“始终如一的无政府主义者……将会是社会主义者,但是是一种特殊类别的社会主义者”:“自由主义的社会主义者”,那么我们可能要被导向认为无政府主义是哈尔·德雷珀(Hal Draper)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所称的“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义”传统的变种。 尽管德雷珀在严厉批评列宁建立了一个“专制主义的”政党时,坚持认为无政府主义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社会主义,盖林则提出,列宁充其量是一个“模糊不定的”人物,其著作结合了自由主义和专制主义的因素,而乔姆斯基则认为,与始终如一的无政府主义相比,马克思的思想可以表述为早期的自由主义的社会主义和晚期的“专制主义”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中表现为自由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其代表人物有罗莎·卢森堡)和国家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同列宁相关)之间的斗争。乔姆斯基主张,尽管前者的思想“同无政府—工团主义的因素趋于一致”,后者离这种传统则过于遥远,以致“如果左派被理解为包括‘布尔什维主义’在内,那么我要断然决绝于左派”。 都批评布尔什维克主义,认为列宁的布尔什维克不是马克思主义。 类似的争论在当今的自治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圈子中非常常见,传达出这些团体倾向于对一般的经典马克思主义者,更具体地说是“列宁主义者”的憎恨。通常,无政府主义者和自治主义者习惯于特别将列宁作为在20世纪尝试国家社会主义传统而后失败的主要代表来批判。理论和政治分歧一般聚焦于马克思和列宁的关系上,探询列宁是否和马克思实行了质的“专制主义的”分裂,或者他只是扩展了马克思的“专制主义”的某些因素,得出符合

生死学有感浅析中国传统文化

生死学有感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生死观主要是指客观主体对于生与死的看法。而这里的客观主体当然指的是人本身,而作为人,不论你贫富贵贱、地位高低、年龄长幼,生死问题都是无法回避、逃避的。而即使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对于人最为根本的生死学问题仍然无法给出完整的解释与答案。所以,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在不断地探索生死的终极内涵与价值,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生死观。我们的社会始终在不断地向前推进,但是对于生死我们依旧显得无可奈何,难以有质的超越与认识。相反,社会发展带来的各方压力使我们在生死面前更加苍白无力,或者说我们根本无暇静心去思索人的发端与终结。社会出现了大量的自杀、抑郁、极端抱复与犯罪等现象,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些人无疑是对生死观认识的极度缺失或迷失。 而对于古人来说,他们面对自然山川、面对人间苦楚、面对生死无常,往往停下脚步、沉下心来思考“人为何而来”、“生命的意义何在”、“人的生命结点有将去往何方”等一系列问题。所以今天我们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其实是对前人思索的借鉴与传承。并希望在汲取传统文化中生死观的可取之处为我所坚守,为我所共鸣,以此可以更加从容地看待生死的变迁。那么什么是可取的呢?在我看来,每个人由于都存在生活于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社会中,在潜意识里其实早已形成自己对于生死的模糊判断与看法。所以可取的首要要求在于能与个人潜意识的未成形的生死观达成一定的共识,不可能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彻底改变人的内心的深层思维。其次可取还在于要符合自己对于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认知、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方向与判断。只有在个人与社会的生命价值判断中找到平衡点,我们才有可能合理而舒适地生活于这个社会。这样的生死观才会有现实意义与价值。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精髓而组成的,那么儒释道的生死观便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社会对于生死的认识。通过对儒释道为代表的生死观认识,探寻生命的意义,唤醒人们对生死的意识,形成自己的生死观。 (一)儒家生死观 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思想在数千年的中国思想史上始终占据着统治位。儒家有着鲜明的入世思想,这也是其不同于其他教派的地方。儒家的创始人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关注社会和人伦问题,强调政治与伦理的教化。对于儒家

中国近代思想

无政府主义思潮 ?无政府主义,又译为“无强权主义”、“无治主义”、“安那其主义”,是一种反映小资产阶级和流氓无产者要求的社会思潮。 ?无政府主义盛行于19世纪后办期的欧洲,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施蒂纳、法国的蒲鲁东、俄国的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 ?基本主张是:反对一切权力和权威,主张个人的绝对自由,否定一切国家政权和任何政治组织,要求建立无命令、无权力、无服从、无独裁的“无政府”的社会。 一、无政府主义的传入 ?19世纪晚期,《万国公报》、《西国近事汇编》等中文书刊已零星报道了关于无政府主义和俄国虚无党的消息。 ?资产阶级改良派对无政府主义和虚无党作了较早的介绍宣传。 ?日本是中国人早期接触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中转站”。 ?幸德秋水《广长舌》(1902年) ?福井准造《近世之社会主义》,西川光次《社会党》(1903年) ?张继《无政府主义》(1903年) ?《自由血》《虚无党女英雄》《虚无党》1904年) ?这时无政府主义宣传矛头直指专制主义,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 二、天义派与新世纪派 ?《天义报》半月刊(1907年6月—1908年1月) ?《衡报》(1908年4月——10月) ?主持人:刘师培,何震。两人1907年初赴日,加入同盟会。6月,开始宣传无政府主义。 ?《新世纪》(1907年6月—1910年5月) ?《新世纪丛书》主要成员:吴稚晖、李石曾、禇民谊。 ?天义派与新世纪派基本观点一致,要求排除强权的代表——政府。 ?刘师培:“独立、自由二权,以个人为本位,而平等之权必合人类全体而后见,故为人类全体谋幸福,当以平等之权为尤重。” ?新世纪:“众生一切平等,自由而不放任。”自由就是无政府,平等就是共产。 ?主张绝对自由、反对强权、排斥国家政权、当前要推翻满清政府、最终废除政府。 两派的差别:1、在中西文化的取向上,天义派钟情于国粹,新世纪派带有更多的欧化倾向。天义派认为无政府主义在中国是自古就有;新世纪派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有较多的自然科学知识,反对崇仰旧学,主张“尊今叛古”,对传统文化采取了激烈批判的态度。2、在历史观上,天义派主张复古,仇视物质文明,反对资本主义;新世纪派赞成进化,向往资本主义。刘师培认为,社会愈落后野蛮,人民的自由愈多。新世纪派一方面批评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另一方面对它表示欣羡和赞赏。 3、天义派、新世纪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都赞成革命,但天义派主张在 革命成功后立即废除政府、反对在革命后建立资产阶共和政体,对革命派基本上采取了不合作的立场,而新世纪派以民族民主革命为通向无政府革命目标的“过渡物”,主张在实现无政府主义的目标前实行共和政治以为过渡,主张与革命派“合力以达革命之目的”。4、两派强调以下层劳苦大众的斗争来实现无政府革命,但新世纪派侧重于会党。天义派则寄希望于农民。 ?《新世纪》发表《去矣!与会党为伍》;《衡报》发表《无政府革命与农民革命》。 三、民国初年的“师复主义” ?刘师复(1884—1915),广东香山人。原名刘绍彬,立志反清,易名刘思复。1912年7月,因信仰无政府主义,废姓,改名师复。

无政府(安那其)与无政府主义

无政府(安那其)与无政府主义 什么是无政府? 无政府是指一种没有政府管理或中央机构领导的一种状态。 这个名词最先是由近现代政治理论家使用,有贬损意。 像托马斯?霍布斯【问题:谁是霍布斯?】 他认为那是一种混乱、恐怖和暴力的情况 然而,在十九世纪时 开始被看成 一种取代政府霸权 和经济剥削的另类选择 历史上,无政府主义是建立在 相信人类能够和平共存的坚持上, 只是人们都被政治和经济机制压迫以及扭曲。 早期最积极的倡导者便是 普鲁东(Pierre-Joseph Proudhon, 1809-1865) 他最有名的著作就是《什么是所有权?》 主张「所有权就是一种窃取」 并且提出 将自由制造者所组成的小型社群 来取代资本主义和国家机制。 问题:普鲁东对于所有权的理解和马克斯有何关联(剩余价值…)? 在他的下一个世代 更为激进的巴枯宁(Mikhail Bakunin) 倡议以集体主义彻底取代 私有财产制度 无政府主义逐渐为社会主义所取代 特别是共产主义 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的时候 革命派无政府主义 于公元一九○○年左右,经由一连串的暗杀活动 在西方世界达到其顶峰时期 无政府的辛迪加主义 采用普鲁东的思想 提倡将权力转移到 工人的议会

无政府的辛迪加主义于一九三○年代 在为期短暂的西班牙共和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代无政府主义 在世界舞台上 是属于反对全球化以及新自由主义的一边 社会主义 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 一种社会组织的形式 以公共财产权为优先 并且对生产经济实行集体控制 社会主义的出现是由于 大约在一八二○年左右发展出的 一系列多元不同的的社会试验和学说而开始 这些不但反映出 对在一个理性、有秩序的、工业化社会的各种可能性 感到兴奋雀跃 也反应出对于这在资本主义市场 和个人资本累积经济条件下的工业化 其实际上的影响 所产生出越来越多的顾虑 问题:哪些是工业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其刚开始的那几十年里 社会主义主要是一些小型、 乌托邦式的社群所诉求的 在一八五○到七○年间,社会主义逐渐转变成一种政治上的信条特别是当马克斯和恩格斯 他们所阐释的社会主义学说 将其化为一种资本家和工人之间革命性阶级斗争的 一种结果 在一九世纪末前 社会主义已经发展成 一个政治信条 亲向 ─新成立的工会 ─群众政党

【名仕生活】中国文化的生死观

中国文化的生死观 马晓蕾 【摘要】生死问题是人类关注的终极问题,无论何种文化都对生死问题有所讨论。儒家、道家、佛教禅宗在生死观上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他们对于生死的看法各不相同,但却都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相同特点。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波斯王泽克西斯(Xerxes)看着自己统帅的英武的军队浩浩荡荡向希腊进发时,突然心头一酸,潸然泪下。他转过身对他的叔父说:“当我想到人生的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后,这支浩浩荡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的确,人的一生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生与死是人生的两端,每个人不论是轰轰烈烈地度过一生,还是平静地走完人生旅程,最后都要殊途同归地完成一次生命的终结。生与死是对立的统一。世间万物,有生有死,但惟有人类才能深刻地感受到死亡对每个人而言的终极性。人永远追求永恒和绝对,但在现实的局限性即人总有一死的前提下,给人的无限性追求以彻底的摧毁。因此,人对于人生意义、目标及种种终极性的追索都无不起源于生死问题的思考。 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与世界上其它文化一样,生死问题在人们众多的苦难问题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因为对任何人来说,生有生的痛苦,死有死的可怕,而人们又总是想追求美好的生活。这个问题既是宗教需要解决的,又是哲学需要解决的。中国人很早就对生死开始了深入的思考,对待生死的态度多种多样。其中,代表中国文化主流各层面的儒家、道家、佛教禅宗的生死观也各不相同,但都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有着深入的影响,并且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相同特点。 一、儒家之生死观:道义超越生死 儒家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其影响也最大。儒家从现实出发,很重视人的生命,不轻生。《尚书·洪范》中说“五福”(寿、富、康宁、修好德、考终命)、“六极”(凶短折、疾、忧、贫、恶、弱),其中“五福”关于寿命就有两条,即“寿”、“考终命”;而“六极”直接涉及身体的有“凶短折”和“疾”。可以看出儒家认为身体的善终是福,而身体的短命和疾病都是不好的。儒家重视生前,而非死后。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在他们看来,人活一天,就要做一天的事情,尽一天的责任,以努力追求实现“天下有道”的和谐社会的理想。人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有限个体,但却能通过道德学问之修养而超越有限之自我,体现天道之流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一个人如果能保存自己的本心、修养自己的善性,以实现天道的要求,短命和长寿都无所谓,但一定要修养自己的道德与学问,这样就是安身立命了。因此,儒家认为,虽然人的生命有限,但其精神可以超越有限以达到永存而不朽,所以有“三不朽”之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种不朽只是精神上的,它只有社会、道德上的意义,而和自己个体的生死没有直接关系。 死亡是一切生命的最终归宿。死,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回避不了的。但是,对生采取敷衍塞责态度的人对死是恐惧的;而对生采取积极负责态度的人对死则是顺其自然的,并且不追求死后或来世的幸福。对于将来之死,儒家认为应坦然处之,不必担心,生必有死乃自然的事情。这样一种死亡观念,也成为中国死亡观的主流。汉代杨雄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法言·君子》)他反对神仙之说。王充也说:“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物无不死,人安能仙。”(《论衡·道虚》)南北朝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剧本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剧本 无政府主义者属意外死亡左派艺术家属意中死亡 [说明]《无政府主义者属意外死亡左派艺术家属意中死亡》是黄纪苏创作的戏剧剧本。这个剧本从意大利游吟诗人达里奥. 福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出发,作了相关问题的更为广泛和深刻的探讨。剧情完全是新创的,与达剧无关。但是,关于正义与邪恶,关于穷人与富人,关于人性与奴性,关于生产与分配等等诸多在现代社会更为突出而又被帝国主义集团及其帮凶、走狗们竭尽所能歪曲、掩盖的矛盾,是每一个真正具有良知和革命精神的文艺工作者无法回避的共同主题。如果说,黄纪苏和达里奥. 福有什么共通的地方,这就是他们的共通之处。不论是在意大利,还是在中国;不论是在中世纪,还是在二十一世纪的前夜,一切人民的作家总是因为压迫和奴役生活在同一个血缘家族里,都是因为不屈和反抗战斗在同一条战壕里。 一九九八年秋天,在北京儿童艺术剧场上演的托名达里奥. 福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的话剧就是依据的黄纪苏创作的这个剧本。 无政府主义者属意外死亡、左派艺术家属意中死亡 编剧:黄纪苏 序幕 惊红骇绿的标语、大小字报横七竖八地贴满剧场,火药味刺鼻,不过用的净是些读不懂的文字如西夏文、土火罗文,以及片言只语的汉文“联合起来”、“砸烂”、“万炮”、“火烧”“油炸”“全无敌”之类。漫画也多为变了形的。(以上可由演职人员拎着浆糊桶用扫帚当场刷贴,也可事先贴好在那里) 甲乙二说唱人各弹一吉它从舞台两侧登场,唱着“人生一台戏”之类的老调,缓缓来到舞台中间,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台上台下、演的看的、虚的实的、真的假的这些艺人们的日常话头。少不了发些牢骚,例如,老跑龙套不行,左邻右舍的大人孩子都不把你当个正经人看待,当明星也不好,天南海北什么瘪三都用臭意念来浑身上下地摸你。到后来他们又老王卖瓜,说在一个你是你、我是我、谁不关心谁、谁也不理解谁的世界里,也就是演员这路人,能用自己的嘴抒别人的情而不收劳务费,让别人的魂附自己的体而不必交房租。 乙:(拍拍甲的胸脯问)那你今晚代表哪个? 甲:是意大利某剧院的小丑演员,叫达里奥?福。(指指乙的便便大腹问)你呢? 乙:世界大舞台的主持人、历史连续剧的总监制(说到此处俨然进入了角色)、那个达什么的老板。(经甲纠正)达里奥?福。既然也是这个行道的,想必是空长了一副皮囊,装着些乱七八糟的别人--我(稍回到演员的身份)也是一样。(以下一段甲乙此说彼应,语速加快) 甲:(拍胸脯)代表吃不饱饭的 乙:(拍胸脯)代表抽油去脂的 甲:(拍胸脯)娶不起老婆的 乙:(拍胸脯)急需补肾的 甲:(拍胸脯)有理没处讲的 乙:(拍胸脯)买断电视频道的 甲:(拍胸脯)有冤没处伸的 乙:(拍胸脯)警车开路的 甲:(拍胸脯)八口人住一间屋的 乙:(拍胸脯)一个人住八套房的 甲:(拍胸脯)为交学费祖孙三代背一夏天沙子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