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毒的由来

病毒的由来

病毒的由来
病毒的由来

人类拥有的病毒记录,或者病毒症状的记录,仅能追述到有记载的几千年前。而病毒的比较学研究,最多也只有80来年的历史。通过研究现存的病毒,人们希望能够了解病毒的起源和进化历程,预示病毒特别是人类病原病毒未来的变异和进化的方向,也即需要了解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病毒将怎样变异?变异的速度如何?什么是变异的选择压力等?从而能够有效地控制和避免人类及动物病毒的爆发。

要讨论病毒起源的学说,必须首先定义什么是病毒的起源以及如何判断这个起源的发生。这里我们将病毒或其遗传物质从它的前身大分子中独立出来进行自主复制和进化的时候,定义为病毒的起源。当病毒获得了决定自身繁殖和命运的遗传信息量时,它就获得了新的分类地位成为独立的遗传元件。

病毒的起源有三类学说:

1)退化性起源学说。退化性起源学说认为病毒是细胞内寄生物的退化形式。这种细胞内寄生的产生原因可能是由于微生物对某种不能穿过细胞膜的代谢发生了严重依赖。在细胞内,这类寄生物可以在不影响其生存的情况下逐渐丢失部分生物学功能。它们所必需保留的功能是具有可进行自主复制的DNA复制原点(顺式元件)、可以对复制进行调控的反式调控蛋白,以及能与宿主生物合成及复制系统相互作用的顺式和反式功能。最终的选择结构,就可产生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DNA分子或质粒。

退化性起源学说可以把病毒的起源解释为两个阶段:

首先,寄生物在细胞内产生独立复制的DNA质粒,然后,编码寄生物亚细胞结构单位的基因发生突变,形成病毒的衣壳蛋白。随着进化的发生,新获得的可在细胞间转移的特性被进一步选择下来。

2)病毒起源于宿主细胞中的RNA和(或)DNA成分的学说。这种学说认为,病毒是正常的细胞组分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自主复制的能力独立进化而来的。该学说能解释所有病毒的起源:

DNA病毒起源于质粒或转移因子;反转录病毒起源于反转座子;RNA病毒起源于自主复制的mRNA。

3)病毒起源于具有自主复制功能的原始大分子的学说,即病毒起源于自主复制的RNA分子。核糖核酸多聚体具有自主复制的信息和能力。由于发现RNA 分子具有催化化学反应的能力使得RNA为生命和病毒的起源的学说变得更具有吸引力。小而简单的RNA分子具有至少下列三种化学功能:1)核糖核酸酶的活性;2)能自我拼接去掉内部的核酸序列(核酸);3)有实验表明,以RNA作引物可以合成依赖于模板的多聚胞嘧啶核酸。也就是说,RNA分子可以进行复制和进化相关的三个基本反应。

这些观察都有利于RNA是现今生物的进化起源的学说。首先是RNA的形成和复制,然后演变出RNA-蛋白介导的一系列反应,第三步产生了DNA。DNA由

于比RNA稳定而最终成为遗传信息。RNA的反应性有利于它作为催化物而不利于它成为遗传物质。有些分子被包装在细胞和组织中,形成宿主细胞,另一些分子则自我复制或寄生在宿主细胞中,进化成为病毒。这一理论认为病毒与宿主是共进化的。现今的类病毒和卫星RNA,仍保留有部分的RNA催化性能,因而被一些学者认为是生命形式出现以前的RNA世界的化石。

研究病毒的进化有多种方法,可以通过序列同源性、基因组排列顺序、基因组的基因组成等方面构建病毒的进化树。单基因的进化树并不一定代表病毒的进化树,多个基因串联所获得的进化树比单基因的进化树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基因组的排列顺序与单基因的进化分析从两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病毒的进化。研究基因组成的演化对揭示基因的起源及病毒与宿主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DNA病毒和RNA病毒的进化。突变和重组都是DNA病毒进化的决定因素。DNA病毒容易在宿主体内形成持续性或慢性感染,它们可以在宿主体内存在多年而后爆发,其间可能几乎不发生变异,因此,这类病毒的变异速率可能表现得比裂解型病毒慢一些。一般来讲,DNA病毒不会像RNA病毒那样引起人类世界范围的流行性疾病。

RNA病毒引起的疾病流行和变异成为研究RNA病毒进化,特别是进化时间的良好素材。

生物病毒的种类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第七次报告

(1999),将所有已知的病毒根据核酸类型分为

DNA病毒——单股DNA病毒

DNA病毒——双股DNA病毒

DNA与RNA反转录病毒

RNA病毒——双股RNA病毒

RNA病毒——单链

单股RNA病毒

裸露RNA病毒

类病毒

此外,还增设亚病毒因子一类。这个报告认可的病毒约4000种,设有三个病毒目,64个病毒科,9个病毒亚科,233个病毒属,其中29个病毒属为独立病毒属。亚病毒因子类群,不设科和属。包括卫星病毒和prion(传染性蛋白质颗粒或朊病毒)。一些属性不很明确的属称暂定病毒属。

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一、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二、病毒的结构

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三、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看笔记

第二节种子植物

一、种子的结构

蚕豆种子:

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

果皮和种皮、胚、xx(1片)、胚乳

二、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要求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四、果皮的作用(看笔记)

病毒的起源与进化(严选优质)

病毒的起源与进化

病毒的起源与进化 摘要:病毒(virus)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或仅由蛋白质构成(如朊病毒)的非细胞形态的靠寄生生活的生命体。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 (DNA/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本文就以病毒的发现历程、起源、进化及对人体的影响进行了简明的论述。 关键词:病毒;起源;进化 引言: 病毒,是一类不具细胞结构,具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的微生物。病毒同所有的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的能力,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有高度的寄生性,完全依赖宿主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离开宿主细胞,它只是一个大化学分子,停止活动,可制成蛋白质结晶,为一个非生命体,遇到宿主细胞它会通过吸附、进入、复制、装配、释放子代病毒而显示典型的生命体特征,所以病毒是介于生物与非生物的一种原始的生命体。 1病毒为细胞祖先假说

1924年,法裔加拿大微生物学家德海莱提出观点,认为生活中的病毒是细胞的祖先。20世纪60年代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得者卢里亚指出病毒是在细胞出现前原始生命汤中的遗骸[1]。这个假说认为,地球上生命产生历程首先由无机物质演化为有机物质,再演化为生物大分子物质,接着产生病毒,然后由病毒演化为原始细胞。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病毒是地球上生物进化过程中最为原始的生命物质,既有化学大分子可以结晶的特点,这是许多非生物物质具有的属性;又具有生物以自身为模板复制产生后代的部分特征,而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能否繁殖。研究表明,生物进化通常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历程。因此,在从非生命物质到生命出现这一漫长的转变过程中,病毒正处于非生物与生物的过渡位置也就顺理成章。在结构上,衣原体等最简单的细胞比最复杂的病毒更复杂,也就是说病毒刚好填补了从化学大分子到原始细胞之间的空白。 2病毒起源于细胞假说 该学派认为如果没有寄主的存在,怎能先产生寄生者呢?这个学派认为只有先产生了细胞,然后因为某些进化事件的出现而产生了寄生性的生命形态病毒。这个学派主要有两种假说,分别为退行性起源假说和内源性起源假说。 2.1退行性起源假说 该假说认为[2],病毒是高级微生物的退行性生命物质,微生物细胞在侵染宿主细胞进化历程中的部分基因丢失,使其逐渐丧失独立的自我繁殖能力,只能进入宿主细胞才能产生后代,并且在进化

病毒的起源与进化

病毒的起源与进化 病毒的起源与进化 摘要:病毒(virus)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 )与蛋白质构成或仅由蛋白质构成(如朊病毒)的非细胞形态的靠寄生生活的生命体。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 (DNA/RNA ),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本文就以病毒的发现历程、起源、进化及对人体的影响 进行了简明的论述。 关键词:病毒;起源;进化

引言: 病毒,是一类不具细胞结构,具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的微生物。病毒同所有的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的能力,是

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有高度的寄生性,完全依赖宿主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离开宿主细胞,它只是一个大化学分子,停止活动,可制成蛋白质结晶,为一个非生命体,遇到宿主细胞它会通过吸附、进入、复制、装配、释放子代病毒而显示典型的生命体特征,所以病毒是介于生物与非生物的一种原始的生命体。 1病毒为细胞祖先假说 1924年,法裔加拿大微生物学家德海莱提出观点,认为生活中的病毒是细胞的祖先。20世纪60年代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得者卢里亚指出病毒是在细胞出现前原始生命汤中的遗骸⑴。这个假说认为,地球上生命产生历程首先由无机物质演化为有机物质,再演化为生物大分子物质,接着产生病毒,然后由病毒演化为原始细胞。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病毒是地球上生物进化过程中最为原始的生命物质,既有化学大分子可以结晶的特点,这是许多非生物物质具有的属性;又具有生物以自身为模板复制产生后代的部分特征,而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能否繁殖。研究表明,生物进化通常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历程。因此,在从非生命物质到生命出现这一漫长的转变过程中,病毒正处于非生物与生物的过渡位置也就顺理成章。在结构上,衣原体等最简单的细胞比最复杂的病毒

震网病毒起源

《骇客交锋》背后看不见的交锋:解密中美伊以新型国家网战 2014年11月,以索尼影像公司遭到黑客攻击为导火索,美国、朝鲜两国在网络上交相攻伐(详见钛媒体文章:《“黑客攻击”也能当借口,奥巴马签署行政命令追加对朝鲜制裁》),引发某些媒体惊呼道:“下一场战争,将是网络战争?”钛媒体科技作者“灯下黑客”告诉我们,不仅仅是下一场战争,实际上,上一场战争已经是网络战争,国家间的网络战早已拉开帷幕 网络战争时代开始于2006年,主角正是震网病毒。它在什么背景下被研发出来的?执行了怎样的命令?达到了怎样的效果?对今天的我们有怎样的启示?有意思的是,作为第一件经过实战检验的病毒武器,震网病毒正式开启了网络战争时代的大门。而因为网战的隐蔽性,大众往往都是看不见的,唯一产生的看得见的成果,却是艺术界受此影响和传导作用产生的一系列艺术作品,例如2015年1月16日,北美开始上映一部新片:《骇客交锋》(Blackhat)。钛媒体作者灯下黑客将这场大战的背后故事一一解答: 2014年11月,索尼影像公司遭到黑客攻击,电脑网络全部瘫痪,职工一度只能靠纸笔办公,仿佛回到三十年前。黑客泄露了大批公司机密,并且要求取消上映《刺杀金正恩》(TheInterview)一片,否则将发动更多袭击。 此举被美国政府定性为恐怖威胁,认为它意在破坏美国的言论自由。根据网络攻击的痕迹,美国还揭露出此番攻击的幕后主使,正是金正恩领导下的朝鲜政府。12月底,朝鲜也受到网络攻击,全国范围内的网络也都无法使用,怀疑是遭到了美国的报复。 美朝两国在网络上交相攻伐,引发某些媒体惊呼道:“下一场战争,将是网络战争?“ 答案是明显的:不仅仅是下一场战争,实际上,上一场战争已经是网络战争。 震网病毒是什么? 2006至2010年,著名的震网病毒曾经入侵伊朗核工厂长达五年之久,严重破坏了伊朗核计划。那次入侵的战场只在网络之间,武器也只是软件程序,但它却完全符合最严格的战争定义:它发生于国家之间,它针对军事设施和人员,它企图达到某种政治目。因此,震网病毒被认为是人类第一场网络战争,我们早在2006年就已进入网络战争的时代。 这场战争发端于2006年。这一年,伊朗违背先前签订的协议,重启核计划,在纳坦兹核工厂安装大批离心机,进行浓缩铀的生产,为进一步制造核武器准备原料。

计算机病毒的由来

计算机病毒的由来 计算机病毒的发源地在美国。早在1949年计算机研究的先驱者纽曼说过,有人会编制异想天开的程序,甚至不正当地使用他们。今天的计算机病毒实际上就属于这样一类程序。在1977年夏天,Thomas I Ryan出版了一本科幻小说,名叫《The Adolesceuce of P-1》。书的作者幻想出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病毒。这种病毒从一个计算机到另一个计算机传染流行,它感染了7000多台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人类社会的许多现行科学技术,都是先有幻想之后才成为现实的,也许在这本书问世之后,有些对计算机系统非常熟悉,具有极为高超的编程技巧的人顿开茅塞,发现计算机病毒的可能性,从而设计出了计算机病毒。1983年获得美国计算机协会计算机图林奖的汤普生公布了这种计算机病毒存在和它的程序编制方法。“科普美国人”1984年5月还发表了介绍磁心大战的文章,而且只要2美元就可获得指导编制病毒程序的复印材料。很快,计算机病毒就在大学里迅速扩散。各种新的病毒不断被炮制出来。据有些资料介绍:计算机病毒的产生是由一些搞恶作剧的人引起的。这些人或是要显示一下自己在计算机方面的天资,或是要报复一下别人或公司(学校)。前者主观愿望是无恶意的,无非为了炫耀自己的才华。后者却不然,是恶意的,力图在损失一方的痛苦中取乐。 据传,许多病毒的制造者是年轻的大学生、中学生,这些“电脑迷”出于恶作剧或者不可告人的目的,设计或改造了许多病毒,使计算机病毒的品种花样翻新。例如:在台湾有一个改编自“哥伦布日”的病毒。名谓“快乐的星期天”,当病毒发作后,屏幕上出现“HAPPY SUNDAY”字样。另外的一种“两只老虎”病毒,则在摧毁计算机系统后,大唱“两只老虎”的歌曲,令被害者哭笑不得。 1

从细胞生物学角度看病毒正文

从细胞生物学角度看病毒 病毒是由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的营寄生生活的生命体,是一类超显微的非细胞结构。病毒的最基本特点之一即与细胞的最根本区别之一是每个病毒仅含一种核酸分子。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因此病毒离开了宿主细胞,就成了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立自我繁殖的化学物质。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后,它就可以利用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复制、转录和转译的能力,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产生和它一样的新一代病毒。多数病毒直径在100nm(20-200nm),较大的病毒直径为300-450nm,如痘病毒科,较小的病毒直径仅为18-22nm,如双联病毒科。多数病毒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对于病毒的起源曾有过种种推测,一种观点认为病毒可能类似于最原始的生命;另一种认为病毒可能是从细菌退化而来,由于寄生性的高度发展而逐步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例如由腐生菌→寄生菌→细胞内寄生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大病毒→小病毒;还有一种则认为病毒可能是宿主细胞的产物。这些推测各有一定的依据,目前第三种越来越具有说服力。因此病毒在生物进化中的地位是未定的。但是,不论其原始起源如何,病毒一旦产生以后,同其他生物一样,能通过变异和自然选择而演化。 病毒根据遗传物质,可分为DNA病毒、RNA病毒和蛋白质病毒(如:朊病毒),根据病毒结构,可分为真病毒(简称病毒)和亚病

毒(包括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根据寄主类型,可分为噬菌体(细菌病毒)、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动物病毒(如禽流感病毒、天花病毒、HⅣ等),根据性质,可分为温和病毒(HⅣ)和烈性病毒(狂犬病毒)。 病毒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组成。核酸位于它的中心,称为核心或基因组,核酸是带有遗传密码的病毒基因组。通过遗传学和生物化学方法,已查明一些病毒的基因图谱。对MS2和ΦΧ174噬菌体、花椰菜花叶病毒、SV40和乙型肝炎病毒核酸的核苷酸序列,已全部查明。蛋白质包围在核心周围,形成了衣壳,衣壳是病毒粒的主要支架结构和抗原成分,有保护核酸等作用。衣壳是由许多在电镜下可辨别的形态学亚单位—衣壳粒所构成。核心和衣壳合称核心壳。有些较复杂的病毒(一般为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其核心壳外还被一层含蛋白质或糖蛋白的类脂双层膜覆盖着,这层膜称为包膜。包膜中的类脂来自宿主细胞膜。有的包膜上还长有刺突等附属物。包膜的有无及其性质与该病毒的宿主专一性和侵入等功能有关。昆虫病毒中有1类多角体病毒,其核壳被蛋白晶体所包被,形成多角形包涵体。病毒的复制过程叫做复制周期,其大致可分为连续的五个阶段: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装配)、裂解(释放)。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又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SARS,是一种因感染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新的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以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干咳少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呼吸窘迫。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病毒的由来

人类拥有的病毒记录,或者病毒症状的记录,仅能追述到有记载的几千年前。而病毒的比较学研究,最多也只有80来年的历史。通过研究现存的病毒,人们希望能够了解病毒的起源和进化历程,预示病毒特别是人类病原病毒未来的变异和进化的方向,也即需要了解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病毒将怎样变异?变异的速度如何?什么是变异的选择压力等?从而能够有效地控制和避免人类及动物病毒的爆发。 要讨论病毒起源的学说,必须首先定义什么是病毒的起源以及如何判断这个起源的发生。这里我们将病毒或其遗传物质从它的前身大分子中独立出来进行自主复制和进化的时候,定义为病毒的起源。当病毒获得了决定自身繁殖和命运的遗传信息量时,它就获得了新的分类地位成为独立的遗传元件。 病毒的起源有三类学说: 1)退化性起源学说。退化性起源学说认为病毒是细胞内寄生物的退化形式。这种细胞内寄生的产生原因可能是由于微生物对某种不能穿过细胞膜的代谢发生了严重依赖。在细胞内,这类寄生物可以在不影响其生存的情况下逐渐丢失部分生物学功能。它们所必需保留的功能是具有可进行自主复制的DNA复制原点(顺式元件)、可以对复制进行调控的反式调控蛋白,以及能与宿主生物合成及复制系统相互作用的顺式和反式功能。最终的选择结构,就可产生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DNA分子或质粒。 退化性起源学说可以把病毒的起源解释为两个阶段: 首先,寄生物在细胞内产生独立复制的DNA质粒,然后,编码寄生物亚细胞结构单位的基因发生突变,形成病毒的衣壳蛋白。随着进化的发生,新获得的可在细胞间转移的特性被进一步选择下来。 2)病毒起源于宿主细胞中的RNA和(或)DNA成分的学说。这种学说认为,病毒是正常的细胞组分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自主复制的能力独立进化而来的。该学说能解释所有病毒的起源: DNA病毒起源于质粒或转移因子;反转录病毒起源于反转座子;RNA病毒起源于自主复制的mRNA。

计算机病毒实验报告

计算机病毒原理实验报告专业:信息安全 班级:0903班 姓名: 学号: 时间:2012年1月3日 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机制: 1.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方式 所谓传染是指计算机病毒由一个载体传播到另一个载体,由一个系统进入另一个系统的过程。这种载体一般为磁盘或磁带,它是计算机病毒赖以生存和进行传染的媒介。但是,只有载体还不足以使病毒得到传播。促成病毒的传染还有一个先决条件,可分为两种情况,或者叫做两种方式。 其中一种情况是,用户在进行拷贝磁盘或文件时,把一个病毒由一个载体复制到另一个载体上。或者是通过网络上的信息传递,把一个病毒程序从一方传递到另一方。这种传染方式叫做计算机病毒的被动传染。 另外一种情况是,计算机病毒是以计算机系统的运行以及病毒程序处于激活状态为先决条件。在病毒处于激活的状态下,只要传染条件满足,病毒程序能主动地把病毒自身传染给另一个载体或另一个系统。这种传染方式叫做计算机病毒的主动传染。 2.计算机病毒的传染过程 对于病毒的被动传染而言,其传染过程是随着拷贝磁盘或文件工作的进行而进行的,而对于计算机病毒的主动传染而言,其传染过程是这样的:在系统运行时,病毒通过病毒载体即系统的外存储器进入系统的内存储器,常驻内存,并在系统内存中监视系统的运行。在病毒引导模块将病毒传染模块驻留内存的过程中,通常还要修改系统中断向量入口地址(例如INT 13H或INT 21H),使该中断向量指向病毒程序传染模块。这样,一旦系统执行磁盘读写操作或系统功能调用,病毒传染模块就被激活,传染模块在判断传染条件满足的条件下,利用系统INT 13H读写磁盘中断把病毒自身传染给被读写的磁盘或被加载的程序,也就是实施病毒的传染,然后再转移到原中断服务程序执行原有的操作。 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方式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立即传染,即病毒在被执行到的瞬间,抢在宿主程序开始执行前,立即感染磁盘上的其他程序,然后再执行宿主程序;二是驻留内存并伺机传染,内存中的病毒检查当前系统环境,在执行一个程序或D1R等操作时传染磁盘上的程序,驻留在系统内存中的病毒程序在宿主程序运行结束后,仍可活动,直至关闭计算机。 3.系统型病毒传染机理

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 (一)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 一、计算机病毒的起源。病毒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其产生经过了一定的发展阶段。1949年,计算机之父约翰·冯·诺依曼在他的《复杂自动机组织》一书中提出了计算机程序能够在内存中自我复制。2O世纪60年代初,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三位程序员编写了一个名为“磁芯大战”的游戏,游戏中通过复制自身来摆脱对方的控制,这就是所谓“病毒”的第一个雏形。70年代,美国作家雷恩在其出版的《H 的青春》一书中构思了一种能够自我复制的计算机程序,并第一次称之为“计算机病毒”。1983年11月,在国际计算机安全学术研讨会上,美国计算机专家首次将病毒程序在VA~750计算机上进行了实验,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病毒就这样出现在实验室中了。1986年初,巴基斯坦有两个以编程为生的兄弟,巴锡特和阿姆杰德,他们为了打击那些盗版软件的使用者,设计出了一个巴基斯坦智囊病毒,此病毒在一年内流传到世界各地,这就是世界上流行的第一个真正的病毒。 二、计算机病毒的现状。互联网的出现,在增加人们信息交流的同时,也为病毒传播提供了便捷、快速的通道,纯病毒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破坏程度呈几何增长的新型恶意综合类病毒。而且,计算机病毒的网络化趋势非常明显,集病毒、木马、黑客、间谍功能于一身。 目前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1)通过电子邮件传播病毒。恶意软件的一个发展是电子邮件病毒出现,第一 个广泛传播的电子邮件病毒Melissa病毒,它使用了宏,并嵌在电子邮件病毒中。常见的电子邮件病毒有合作单位或个人通过E-mail上报、上传、Web提交都会导致网络病毒传播。 (2)利用破解密码,攻击系统。有些系统的计算机设置相同密码或相似密码, 这样容易造成计算机密码集体遭遇破坏,许多网络就是通过弱密码甚至空密码来攻击用户机器的,也就是通过破解密码的方式攻击系统。 (3)木马病毒通过MSN、QQ等即时通信软件或电子邮件传播病毒。 一旦你的在线好友感染病毒,所有好友将会遭到病毒的入侵。 通过网页传播病毒。网页病毒主要利用软件系统操作平台等的安全漏洞,通过执行嵌入在网页HTML内的小应用程序、JavaScript脚本语言程序、ActiveX软件部件网络交互技术支持可自动执行的代码程序,以强行修改用户操作系统的注册表设置及系统实用配置程序,或非法控制、破坏、删除系统资源的非法恶意程序。此病毒的激发条件是浏览网页,网页的浏览量直接影响病毒传播的速度。 流行病毒现状。据统计,1989年1月,病毒种类不超过100种,而2008年1月至10月,瑞星公司截获的新病毒样本就有930余万个,编写病毒的门槛越来越低,病毒数量呈爆炸式增长。据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中心统计,2008年我国最流行的十种病毒是网游大盗、AmoR~、Js0Agent、德芙、AV终结者、(灰鸽子、Smau及其变种、J~RealPk、Js0Ps e、HTML.IFrame。这些病毒传播的途径主要有:网络浏览或下载、光盘、u盘等移动存储介质、电子邮件、局域网等。 中国成为电脑攻击主要受害国。据微软发布的一项安全报告称,中国的电脑用户已经成为网络罪犯们的主要侵害目标。近期我国病毒涉及的重大事件有:出现涉藏、涉澳病毒、网上攻击和侵财活动、熊猫烧香案、挂马和游戏信封、“顶狐”病毒网上银行盗窃、利用DNS劫持攻击大型网站、“中华吸血鬼”病毒、黑蜘蛛网银截取器病毒等,还有基于Web的安全威胁、网络间谍活动、网络敲诈、

病毒的起源有三类学说

病毒的起源有三类学说: (1)退化性起源学说 退化性起源学说认为病毒是细胞内寄生物的退化形式。这种细胞内寄生的产生原因可能是由于微生物对某种不能穿过细胞膜的代谢发生了严重依赖。在细胞内,这类寄生物可以在不影响其生存的情况下逐渐丢失部分生物学功能。它们所必需保留的功能是具有可进行自主复制的DNA复制原点(顺式元件)、可以对复制进行调控的反式调控蛋白,以及能与宿主生物合成及复制系统相互作用的顺式和反式功能。最终的选择结构,就可产生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DNA分子或质粒。 退化性起源学说可以把病毒的起源解释为两个阶段:首先,寄生物在细胞内产生独立复制的DNA质粒,然后,编码寄生物亚细胞结构单位的基因发生突变,形成病毒的衣壳蛋白。随着进化的发生,新获得的可在细胞间转移的特性被进一步选择下来。 (2)病毒起源于宿主细胞中的RNA和(或)DNA成分的学说 这种学说认为,病毒是正常的细胞组分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自主复制的能力独立进化而来的。该学说能解释所有病毒的起源:DNA病毒起源于质粒或转移因子;反转录病毒起源于反转座子;RNA病毒起源于自主复制的mRNA。 (3)病毒起源于具有自主复制功能的原始大分子的学说,即病毒起源于自主复制的RNA 分子。 核糖核酸多聚体具有自主复制的信息和能力。由于发现RNA分子具有催化化学反应的能力使得RNA为生命和病毒的起源的学说变得更具有吸引力。小而简单的RNA分子具有至少下列三种化学功能: 1)核糖核酸酶的活性; 2)能自我拼接去掉内部的核酸序列(核酸); 3)有实验表明,以RNA作引物可以合成依赖于模板的多聚胞嘧啶核酸。 也就是说,RNA分子可以进行复制和进化相关的三个基本反应。 我认为第三个学说更有说服力。先是RNA的形成和复制,然后演变出RNA-蛋白介导的一系列反应,第三步产生了DNA。DNA由于比RNA稳定而最终成为遗传信息。RNA的反应性有利于它作为催化物而不利于它成为遗传物质。有些分子被包装在细胞和组织中,形成宿主细胞,另一些分子则自我复制或寄生在宿主细胞中,进化成为病毒。从DNA病毒和RNA病毒的进化而言。突变和重组都是DNA病毒进化的决定因素。DNA病毒容易在宿主体内形成持续性或慢性感染,它们可以在宿主体内存在多年而后爆发,其间可能几乎不发生变异,因此,这类病毒的变异速率可能表现得比裂解型病毒慢一些。一般来讲,DNA病毒不会像RNA病毒那样引起人类世界范围的流行性疾病。 RNA病毒引起的疾病流行和变异成为研究RNA病毒

病毒与公共卫生完整版本

病毒与公共卫生 病毒与细胞关系的多元化给病毒起源的研究增加了许多困难,1988年以来,随着对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模型分析和病毒核酸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病毒基因克隆技术的发展,对病毒的起源目前形成了三种代表性的学说。 第一种学说认为,病毒是地球上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种最为原始的生命物质,病毒既具有化学大分子的属性,又具有生物的部分特征。这似乎提示,在从无机自然界到生命出现这一漫长的转变过程中,病毒正处于非生物到生物的过渡位置,也就是说病毒正好填补从化学大分子到原始细胞生物中间的空白。其要点是:地球上生命物质产生的环境中首先由无机物质演化为有机物质,再演化为大分子生命物质。这个学说是根据生命起源学说和分子进化理论所提出来的一种纯粹的假设,缺乏任何进化上的证据。 第二种学说认为病毒是一种高级微生物的退行性生命物质,微生物细胞在生命历程中的部分基因丢弃使其丧失独立的自我繁殖能力,最终退化为病毒。提出这种假说的依据是:在细胞内环境寄生的细菌与病毒之间,还存在着像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是二类非独立生活的细胞生物)这样一些比细菌更原始,而且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的中间形式,并据此推测,由寄生于细胞的低级细菌退化为立克次氏体一类的生物,再退化为衣原体一类的生物,进而退化成病毒。如果假说成立,那就应该在病毒能够感染的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中找到这种细胞内寄生的小型细胞生物,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况且,在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中未见发现病毒的报道。可见,该假说成立的证据不足。

第三种学说认为,病毒来源于正常细胞的核酸,因偶然途径从细胞内脱离出来而变为病毒,这就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病毒起源的内源性学说。支持这个学说的多半来自于一些实验的间接证据:病毒与质粒的相似性,质粒本属于细胞的一部分,但它可以随时脱离细胞,并在细胞之间传递;有很多DNA病毒,如细菌病毒中的λ噬菌体,植物病毒中的花椰菜花叶病毒,动物病毒中的乙肝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和乳头瘤病毒等,这些病毒的DNA或全部或部分可以结合到它们所寄生的细胞的染色体上,从而变为细胞的一部分,这正好是细胞核酸外逸的逆过程;利用核酸分子探针技术发现很多能与细胞染色体结合的病毒DNA的整合区序列与发生整合的染色体的侧翼序列有很大的同源性,尤其在一些逆转录病毒(艾滋病的病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属于此类)中的癌基因V-onc与细胞中的原癌基因C-onc高度同源;正常细胞中存在较广泛的逆转录型可动遗传因子,如酵母细胞的Ty因子、果蝇的Copia样因子、脊椎动物的IAf,基因,和逆转录型重复序列,如人的Alu因子及KpnⅠ因子等,提示正常的细胞中含有RNA所介导的DNA合成反应,而这与逆转录病毒的核酸的复制行为一致。这些间接证据可部分解释DNA病毒的起源,但要说明RNA病毒的起源却十分困难。 1999年第十一届国际病毒学大会对病毒在基因水平上的起源及进化提供了新的证据:在一种古细菌(一种介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之间的第三类生物)中发现了被称之为“反转子”的遗传单元,它是仅含一个基因并且能自我复制的一段核酸分子,具有重要的基因捕获功能。其基因序列与宿主细胞等位基因高度同源,并且在密码子的使用频率上也有高度相似性,根据对这种古细菌的年代考证,估计反转子在4亿年前就已存在。随着古细菌的进化,反转子从细菌基因库中捕获基因,扩大自己的遗传信息量,增加生物学功能,最原始的感染性病毒颗粒由此

电脑病毒的起源与发展.doc

电脑病毒的起源与发展 电脑病毒的概念其实源起相当早,在第一部商用电脑出现之前好几年时,电脑的先驱者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在他的一篇论文《复杂自动装置的理论及组识的进行》里,已经勾勒出病毒程序的蓝图。下面我给大家分享电脑病毒的发展,欢迎阅读: 电脑病毒的发展: 电脑病毒的概念其实源起相当早,在第一部商用电脑出现之前好几年时,电脑的先驱者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在他的一篇论文《复杂自动装置的理论及组识的进行》里,已经勾勒出病毒程序的蓝图。 不过在当时,绝大部分的电脑专家都无法想像会有这种能自我繁殖的程序。 1975年,美国科普作家约翰布鲁勒尔(John Brunner)写了一本名为《震荡波骑士》(Shock Wave Rider)的书,该书第一次描写了在信息社会中,计算机作为正义和邪恶双方斗争的工具的故事,成为当年最佳畅销书之一。 1977年夏天,托马斯捷瑞安(Thomas.J.Ryan)的科幻小说《P-1的春天》(The Adolescence of P-1)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在这本书中描写了一种可以在计算机中互相传染的病毒,病毒最后控制了 7,000 台计算机,造成了一场灾难。 虚拟科幻小说世界中的东西,在几年后终于逐渐开始成为电脑使用者的

噩梦。 而差不多在同一时间,美国着名的ATT贝尔实验室中,三个年轻人在工作之余,很无聊的玩起一种游戏:彼此撰写出能够吃掉别人程序的程序来互相作战。 这个叫做磁芯大战(core war)的游戏,进一步将电脑病毒感染性的概念体现出来。 1983年11月3日,一位南加州大学的学生弗雷德科恩(Fred Cohen)在UNIX系统下,写了一个会引起系统死机的程序,但是这个程序并未引起一些教授的注意与认同。 科恩为了证明其理论而将这些程序以论文发表,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撼。 科恩的程序,让电脑病毒具备破坏性的概念具体成形。 不过,这种具备感染与破坏性的程序被真正称之为病毒,则是在两年后的一本《科学美国人》的月刊中。 一位叫作杜特尼(A.K.Dewdney)的专栏作家在讨论磁芯大战与苹果二型电脑(别怀疑,当时流行的正是苹果二型电脑,在那个时侯,我们熟悉的PC根本还不见踪影)时,开始把这种程序称之为病毒。 从此以后我们对于这种具备感染或破坏性的程序,终于有一个病毒的名字可以称呼了。 第一个真正的电脑病毒: 到了1987年,第一个电脑病毒C-BRAIN终于诞生了(这似乎不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

病毒的起源、繁殖及典型例题

病毒的起源、繁殖及典型例题 起源: 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有病毒的存在。关于病毒的起源,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答案。原因是:由于病毒不像细胞生物那样含有共同的基因,因此无法通过比较基因的方式来追溯病毒的起源。根据病毒的特点,科学家目前提出了三种主要的学说来解释病毒的起源。分别是细胞退化学说、质粒起源学说、病毒和细胞共演化学说。 1.细胞退化学说 观点:由于病毒含有与细胞生物同样的信息分子D N A或者R N A,使用同样的遗传密码,其蛋白质也由同样的20种氨基酸组成,有包膜的病毒其包膜也和细胞膜非常相似,一个自然的想法就是病毒是由细胞简化形成的。也就是先有细胞,后有病毒。简化的细胞失去了独立生存的能力,但是遗传物质仍然在,可以在活的细胞中进行复制。 依据1:例如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就是寄生在真核细胞中的原核生物,像病毒一样只能在寄主细胞内繁殖。立克次氏体有细胞结构,拥有三羧酸循环的酶和电子传递链用于合成A T P,但是不能自己合成氨基酸和核苷。这可以看成是细胞最初阶段的退化,即细胞结构还在,拥有细胞质,能够进行新陈代谢,但是由于许多基因的缺失,已经不能够独立生活,而必须依靠真核细胞提供它所缺乏的成分,例如氨基酸和核苷。但是它们还是细胞,不是病毒。 依据2:拟菌病毒(m i m i v i r u s)的发现。1992年,科学家在一种变形虫中发现了一种寄生物。它的直径有0.4微米,加上外面的蛋白长丝,直径可以达到0.6微米,接近细菌的大小,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看见。由于它对革兰氏染色法有反应,最初被认为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直到2003年法国科学家才发现它其实是病毒,由于和细菌如此相似而被命名为“拟菌病毒”。 拟菌病毒虽然自己不进行新陈代谢,却含有与糖类、脂类和氨基酸代谢有关的基因,也有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氨酰-t R N A合成酶,说明这些基因是原来细胞的残留,支持它是细胞进一步退化的产物。只要退化的细胞发展出衣壳蛋白,就有可能退化成为能够在细胞外独立存在,并且能够感染新细胞的病毒。 令人惊异的是,拟菌病毒还有能够感染自己的病毒,即病毒的病毒,当然这种病毒是无法在拟菌病毒单独存在时在其里面繁殖的,必须借助活体细胞,当拟菌病毒在细胞内复制自己时,这种病毒会在拟菌病毒建立的“病毒生产工厂”中“趁火打劫”,同时复制自己。病毒的病毒的存在似乎说明拟菌病毒原来是细菌。 2.质粒起源学说 观点:一些病毒可能是从较大生物体的基因中“逃离”出来的D N A 或R N A进化而来的。逃离的D N A可能来自质粒(细菌细胞中裸露的D N A 分子)。 依据:质粒具有在细菌细胞之间传播的特性,并且在细菌的细胞中复制自己。如果质粒中出现了为衣壳蛋白编码的基因,就能够在进入细

关于计算机病毒的研究报告

关于计算机木马与病毒的研究报告 专业:计算机应用学号:201336616106 姓名:陈威华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计算机病毒攻击与防范技术也在不断拓展。本文简要分析计算机木马病毒的由来、特点及和木马潜伏,提出有针对性的安全防范措施。 首先声明,木马不同于病毒,病毒是可以自我复制并传播的,特洛伊木马只是一个“间谍”,隐藏在你的电脑里,成为一个隐蔽的后门。别人可以通过特洛伊木马来控制你的电脑或者窃取账号信息等。 关于木马的由来:然而,计算机世界的特洛伊木马(Trojan)是指隐藏在正常程序中的一段具有特殊功能的恶意代码,是具备破坏和删除文件、发送密码、记录键盘和攻击Dos等特殊功能的后门程序。所谓后门就是一种可以为计算机系统秘密开启访问入口的程序。一旦被安装,这些程序就能够使攻击者绕过安全程序进入系统。该功能的目的就是收集系统中的重要信息,例如,财务报告、口令及信用卡号。此外,攻击者还可以利用后门控制系统,使之成为攻击其它计算机的帮凶。由于后门是隐藏在系统背后运行的,因此很难被检测到。它们不像病毒和蠕虫那样通过消耗内存而引起注意。 它是指通过一段特定的程序(木马程序)来控制另一台计算机。木马通常有 两个可执行程序:一个是客户端,即控制端;另一个是服务端,即被控制端。植入被种者电脑的是“服务器”部分,而所谓的“黑客”正是利用“控制器”进入运行了“服务器”的电脑。运行了木马程序的“服务器”以后,被种者的电脑就会有一个或几个端口被打开,使黑客可以利用这些打开的端口进入电脑系统,安全和个人隐私也就全无保障了!木马的设计者为了防止木马被发现,而采用多

病毒自起源理论的研究进展

Vol.5 No.3Jun. 2019 生物化工 Biological Chemical Engineering 第 5 卷 第 3 期2019 年 6 月 病毒自起源理论的研究进展 冯元昱,董昊东 (内蒙古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摘 要: 病毒作为地球上目前所发现的最小生命单位,是一种介于生命和非生命间的非细胞生命形态,广泛寄生于各种宿主细胞。近年来,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等问题已经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追溯病毒的起源不仅是对病毒的来源有一个更系统的认识,更是为今后在解决由病毒引发的问题上提供更全面的证据支撑。故本文拟总结近年来对病毒起源的研究成果,对病毒自起源理论作了简要的概述。 关键词: 病毒;起源;自起源理论中图分类号:Q939.4 文献标志码:A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Theory of Virus self-Origin Feng Yuan-yu, Dong Hao-do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Inner Mongolia Huhhot 010070) Abstract: As the smallest unit of life found on the earth at present, virus is a kind of non-cellular life form between  life and non-life. It is widely parasitic on all kinds of host cells. In recent years, SARS virus, avian influenza virus, Ebola virus, Zika virus and other problems have caused serious harm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Therefore, tracing the origin of viruses is not only to have a more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 of viruses, but also to provide more comprehensive evidence to solve the problems caused by viruses in the future. Therefore, this paper aims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virus origin in recent years, and make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theory of virus self-origin. Key words : Virus; Origin; Self-origin 病毒作为地球上目前发现的最小生命单位,是一种非细胞结构的生命个体,且不能独立繁殖与生活,必须借助于其他生命个体来完成自身的生命活动[1]。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环境基因组学专家发现病毒(特别是噬菌体)是地球上最常见和最丰富的生物实体[2]。除了一些高度降解的胞内寄生细菌,病毒可以寄生在所有细胞生物上。与其在生物圈中的物理优势相辅相成,病毒拥有地球上大部分生物的遗传多样性[3]。病毒特殊的寄生性和广泛的遗传多样性,使得追溯病毒的起源变得困难重重。最近,科学家们提出,生物 世界可以分为核糖体编码生物(现代细胞)和衣壳编码生物(病毒)[4],而现代细胞起源于同一个祖先——LUCA [5],但是在病毒上没有找到类似的统一的信号分子。而通过对病毒衣壳蛋白的结构分析,发现不同的病毒多次独立选择了自身病毒基因传播方式[6],并且通过混合不同的衣壳和病毒基因组,不断进化出新型病毒,因此人类永远不可能绘制出类似于现代细胞LUCA 树的“病毒树”[7]。所以,了解现代病毒如何起源在一开始就注定了将比了解现代细胞进化的历史更复杂。目前,有关病毒起源的推测众说纷纭,大部 冯元昱(1998—),男,广东深圳人,本科,研究方向:微生物学、免疫学。 文章编号:2096-0387(2019)03-0137-03

电脑病毒是怎么样产生的

电脑病毒是怎么样产生的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电脑病毒是怎么样产生的》的内容,具体内容:电脑病毒也是有源头的,那么呢?下面由我给你做出详细的电脑病毒产生说法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电脑病毒产生说法一:电脑病毒是人为编写产生的。所谓的计算机病毒其实就是人为编写... 电脑病毒也是有源头的,那么呢?下面由我给你做出详细的电脑病毒产生说法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电脑病毒产生说法一: 电脑病毒是人为编写产生的。所谓的计算机病毒其实就是人为编写的带有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的计算机代码。最早的电脑病毒出现在dos系统上。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播性,复制性,以及破坏性。 由于病毒的特性所以对于用户而言,要做好防御工作安装有效的杀毒软件。使病毒无法入侵。 目前瑞星杀毒软件最新的版本是瑞星杀毒软件V16;防火墙的最新版本是瑞星防火墙V16;瑞星全功能的最新版本为瑞星全功能安 全软件2011。 电脑病毒产生说法二: 病毒与细胞关系的多元化给病毒起源的研究增加了许多困难,1988年以来,随着对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模型分析和病毒核酸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病毒基因克隆技术的发展,对病毒的起源目前形成了三种代表性的学说。

第一种学说认为,病毒是地球上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种最为原始的生命物质,病毒既具有化学大分子的属性,又具有生物的部分特征。这似乎提示,在从无机自然界到生命出现这一漫长的转变过程中,病毒正处于非生物到生物的过渡位置,也就是说病毒正好填补从化学大分子到原始细胞生物中间的空白。其要点是:地球上生命物质产生的环境中首先由无机物质演化为有机物质,再演化为大分子生命物质。这个学说是根据生命起源学说和分子进化理论所提出来的一种纯粹的假设,缺乏任何进化上的证据。第二种学说认为病毒是一种高级微生物的退行性生命物质,微生物细胞在生命历程中的部分基因丢弃使其丧失独立的自我繁殖能力,最终退化为病毒。提出这种假说的依据是:在细胞内环境寄生的细菌与病毒之间,还存在着像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是二类非独立生活的细胞生物)这样一些比细菌更原始,而且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的中间形式,并据此推测,由寄生于细胞的低级细菌退化为立克次氏体一类的生物,再退化为衣原体一类的生物,进而退化成病毒。如果假说成立,那就应该在病毒能够感染的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中找到这种细胞内寄生的小型细胞生物,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况且,在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中未见发现病毒的报道。可见,该假说成立的证据不足。 第三种学说认为,病毒来源于正常细胞的核酸,因偶然途径从细胞内脱离出来而变为病毒,这就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病毒起源的内源性学说。支持这个学说的多半来自于一些实验的间接证据:病毒与质粒的相似性,质粒本属于细胞的一部分,但它可以随时脱离细胞,并在细胞之间传递;有很多DNA病毒,如细菌病毒中的噬菌体,植物病毒中的花椰菜花叶病毒,动

几种病毒的来历

电脑鬼才—陈盈豪,来自台湾,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CIH电脑病毒, CIH病毒完全是他一人设计的,目的是想出一家在广告上吹嘘“百分之百防毒软件”的洋相。陈盈豪之所以把病毒的发作期定在4月26号就因为那是他的高中座号,也是他的绰号。 造成全球6000万台电脑瘫痪,其中韩国损失最为严重,共有30万台电脑中毒,制造这场“电脑大屠杀”的是台湾现役军人、大学毕业生陈盈豪。 1998年4月30日上午,在军方人员的护送下,正在台湾军中服役的CIH电脑病毒始作俑者陈盈豪被带到了台北“刑事局”接受警方的侦讯。 CIH电脑病毒风暴过后,有的把CIH的始作俑者陈盈豪抬升为“天才”,有的把他贬为“鬼才”陈盈豪现在供职于集嘉通讯公司,担任集嘉通讯公司手机研发中心主任工程师。 灰鸽子(Hack. Huigezi)当年曾经是一个集多种控制方法于一体的木马,一旦用户电脑不幸感染,可以说用户的一举一动都在黑客的监控之下,要窃取账号、密码、照片、重要文件都轻而易举。更甚的是,他们还可以连续捕获远程电脑屏幕,还能监控被控电脑上的摄像头,自动开机(不开显示器)并利用摄像头进行录像。截至2006年底,“灰鸽子”木马已经出现了6万多个变种。客户端简易便捷的操作使刚入门的初学者都能充当黑客。当使用在合法情况下时,灰鸽子是一款优秀的远程控制软件。但如果拿它做一些非法的事,灰鸽子就成了很强大的黑客工具。灰鸽子的原作者葛军已经停止对其开发。2013年起,灰鸽子相关(TM)商标由潍坊灰鸽子安防工程有限公司注册。意在将灰鸽子开发成为一款合理的正规的远程控制软件。 曾编写并散布了“冲击波”变种蠕虫病毒的美国青年杰弗里·帕森,冲击波(Worm.Blaster)病毒是利用微软公司在7月21日公布的[1]RPC漏洞进行传播的,只要是计算机上有RPC服务并且没有打安全补丁的计算机都存在有RPC漏洞,具体涉及的操作系统是:Microsoft Windows NT 4.0/Microsoft Windows 2000/Microsoft Windows XP/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冲击波”蠕虫及其变种感染了50多万台计算机。2004年28日被美国西雅图一家地方法院判处18 个月徒刑。西雅图地方法院判定帕森因“攻击政府电脑”而有罪,他的最高刑期可能达10年,外加25万美元罚款。但在28日的判决中,法官认为帕森犯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养不当”和“监管疏忽”,因而被判处了较短的刑期。法官说,这对他已经是从轻处罚了。“冲击波”变种都利用了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的一种漏洞被认为是破坏力最大的新型蠕虫病毒之一。根据微软公司的统计数据,自2003年以来全球已有800万至1600万台电脑被“冲击波”及其各个变种袭击,但“冲击波”蠕虫原型的编写者至今还没有被发现。 蠕虫病毒的始作俑者——罗伯特·莫里斯,这是首个通过互联网传播的蠕虫。这是最早在互联网上传播的蠕虫病毒之一,这个蠕虫病毒对当时的互联网几乎构成了一次毁灭性攻击:约有6000台计算机遭到破坏,造成1500万美元的损失。他也是根据美国1986年制定的“电脑欺诈滥用法案”被宣判的第一人。正因为如此,他成为了首位依据1986年《计算机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病毒与细胞关系的多元化给病毒起源的研究增加了许多困难,1988年以来,随着对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模型分析和病毒核酸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病毒基因克隆技术的发展,对病毒的起源目前形成了三种代表性的学说。 第一种学说认为,病毒是地球上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种最为原始的生命物质,病毒既具有化学大分子的属性,又具有生物的部分特征。这似乎提示,在从无机自然界到生命出现这一漫长的转变过程中,病毒正处于非生物到生物的过渡位置,也就是说病毒正好填补从化学大分子到原始细胞生物中间的空白。其要点是:地球上生命物质产生的环境中首先由无机物质演化为有机物质,再演化为大分子生命物质。这个学说是根据生命起源学说和分子进化理论所提出来的一种纯粹的假设,缺乏任何进化上的证据。 第二种学说认为病毒是一种高级微生物的退行性生命物质,微生物细胞在生命历程中的部分基因丢弃使其丧失独立的自我繁殖能力,最终退化为病毒。提出这种假说的依据是:在细胞内环境寄生的细菌与病毒之间,还存在着像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是二类非独立生活的细胞生物)这样一些比细菌更原始,而且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的中间形式,并据此推测,由寄生于细胞的低级细菌退化为立克次氏体一类的生物,再退化为衣原体一类的生物,进而退化成病毒。如果假说成立,那就应该在病毒能够感染的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中找到这种细胞内寄生的小型细胞生物,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况且,在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中未见发现病毒的报道。可见,该假说成立的证据不足。 第三种学说认为,病毒来源于正常细胞的核酸,因偶然途径从细胞内脱离出来而变为病毒,这就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病毒起源的内源性学说。支持这个学说的多半来自于一些实验的间接证据:病毒与质粒的相似性,质粒本属于细胞的一部分,但它可以随时脱离细胞,并在细胞之间传递;有很多DNA病毒,如细菌病毒中的λ噬菌体,植物病毒中的花椰菜花叶病毒,动物病毒中的乙肝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和乳头瘤病毒等,这些病毒的DNA或全部或部分可以结合到它们所寄生的细胞的染色体上,从而变为细胞的一部分,这正好是细胞核酸外逸的逆过程;利用核酸分子探针技术发现很多能与细胞染色体结合的病毒DNA的整合区序列与发生整合的染色体的侧翼序列有很大的同源性,尤其在一些逆转录病毒(艾滋病的病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属于此类)中的癌基因V-onc与细胞中的原癌基因C-onc高度同源;正常细胞中存在较广泛的逆转录型可动遗传因子,如酵母细胞的Ty因子、果蝇的Copia样因子、脊椎动物的IAf,基因,和逆转录型重复序列,如人的Alu因子及KpnⅠ因子等,提示正常的细胞中含有RNA所介导的DNA合成反应,而这与逆转录病毒的核酸的复制行为一致。这些间接证据可部分解释DNA病毒的起源,但要说明RNA病毒的起源却十分困难。 1999年第十一届国际病毒学大会对病毒在基因水平上的起源及进化提供了新的证据:在一种古细菌(一种介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之间的第三类生物)中发现了被称之为“反转子”的遗传单元,它是仅含一个基因并且能自我复制的一段核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