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定义 凯雷集团介绍 PE运作模式 老总经验

定义 凯雷集团介绍 PE运作模式 老总经验

定义 凯雷集团介绍 PE运作模式 老总经验
定义 凯雷集团介绍 PE运作模式 老总经验

现在国内很多人把Private Equity(PE)翻译成“私募股权投资”,似乎Private 的意义在于资金募集渠道是否公开发行。这实际上存在一种误解,应当更多从投资角度来理解,也就是说,PE主要是投资于非公开发行的公司股权而得名。

Group,又译为卡莱尔集团,以下简称凯雷集团)成立于1987年,公司总部设在华盛顿,有“总统俱乐部”之称,拥有深厚的政治资源,管理资产超过300亿美元,是全球最大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之一。

简介

凯雷投资集团(The Carlyle Group)

凯雷投资集团官方网站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3612709263.html,/

美国凯雷投资集团(TheCarlyleGroup,又译为卡莱尔集团,以下简称凯雷集团)成立于1987年,公司总部设在华盛顿,有“总统俱乐部”之称,拥有深厚的政治资源,管理资产超过300亿美元,是全球最大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之一。

[编辑本段]

发展简史

凯雷投资公司最早的发起人是史蒂芬·诺里斯(Stephen Norris),他在担任Marri ot收购兼并公司的税务负责人的时候发现收购阿拉斯加爱斯基摩人的公司能够合理避税,这让他由此投身于私人股权投资业务。其人独断机智,深知自己需要不屈不挠与极度聪明,并有良好的政界网络的人的帮助。而前总统卡特的助理大卫·鲁宾斯坦(D avid Rubenstein)则符合他的一切要求。这便是凯雷的起点。凯雷早期并不算成功,直到1989年美国前国防部长弗兰克·卡路西(Frank Carlucci)加盟。如法炮制,凯雷先后雇佣了前国务卿、白宫预算主任等等,并于1990年促成了凯雷在国防工业中的一项重大投资——从美国陆军那里赢得了200亿美元的军火合同,凯雷集团才真正起飞。

在人们印象中,凯雷集团在投资界一直被称为“总统俱乐部”,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出任凯雷亚洲顾问委员会主席,英国前首相约翰·梅杰担任凯雷欧洲分公司主席,

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美国前证券与交易委员会(SEC)主席阿瑟·列维特担任其顾问。尽管凯雷独特的政府背景给予业务上诸多便利,但是当凯雷完成早期的一系列交易之后,其最大的基金也不过只有1亿美元。为解决此问题,1990年代中期,鲁宾斯坦请来了金融投资界最富有盛名的乔治·索罗斯成为了凯雷的有限责任合伙人。在他的号召之下,筹集资金突然变得令人惊奇的容易。

[编辑本段]

发展现状

目前,凯雷集团总共拥有28只不同类型的基金,管理着超过248亿美元的资产。自1987年创立以来,已经投资130亿美元,主要在亚洲、欧洲和北美用于公司并购、房产以及创业投资等。据悉,自1987年成立以来,凯雷集团已在全球125亿美元的策略性投资中获得了巨额利润,给投资者的年均回报率高达35%。

美国凯雷投资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资本公司之一,管理着总额超过89亿美元的资产,旗下共有26个基金产品,近300名投资专业人士在北美、欧洲和亚洲的14个国家进行投资合作。凯雷备受人们关注的“资本”有两点:一是每年高达34%的平均投资回报率;二是其不凡的“家族背景”,在凯雷集团的投资人中,包括现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及前总统老布什、前国务卿、前美国国防部长、前白宫预算主任……这份长长的要员名单中还包括前英国首相梅杰、前澳大利亚总理霍克、前菲律宾总统拉莫斯以及像郭士纳这样的名流。

[编辑本段]

凯雷在中国大事记

截至目前凯雷投资集团已向中国14家企业投入了资金

2000:上海的网络旅游公司携程旅行网--800万美元

2001:投资中国行业应用软件、整体解决方案和专业咨询服务等领域处于领导地位的长天公司

2002:投资中国大陆最大的连锁百货店??太平洋百货

2004:北京的网络电子游戏开发公司Runstar International--1,400万美元(与其他机构联合)

2004:上海的半导体设计公司华亚微电子有限公司--1,300万美元(与其他机构联合)

2004:注资太平洋保险

2004:聚众传媒--1,300万美元

2005:重型卡车及底盘生产-江苏徐工集团--3亿~4亿美元

2008:注入山东省圣奥化工8700万美元

投资人:

祖文萃-凯雷集团董事总经理/亚洲创业投资基金负责人

甘剑平-凯雷投资副总裁

何欣-凯雷投资集团的董事

凯雷投资高回报率秘方最有权势PE掌门详解

私募股权基金(PE)公司不但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世界商业活动的进程,还在逐渐影响并改变着全球金融体系的构成。

凯雷集团一直被视为PE行业的代言人,不仅是因为凯雷是老牌PE公司,是神秘而有权势的商业机构,还因为凯雷是令人咂舌的赚钱机器,成立20年来的年回报率一直保持在33%。

作为凯雷集团的创始人之一,鲁宾斯坦也成了PE行业发展、PE行业与商业经济如何互相影响、PE行业又如何影响其他领域等很多热门话题的观察者和诠释者。

在北京饭店,鲁宾斯坦向《第一财经日报》侃侃而谈,他说,这是与国内媒体聊得最多的一次独家专访。

PE公司必须尽力改善自身的形象,今天的实际情况是,PE公司更多通过改善被收购公司的管理效率、扩大规模、提高盈利而赚取回报,并不是外界认为的“野蛮人”

《第一财经日报》:有统计显示,去年凯雷每三天买进一家公司,每周又卖出一家公司,有人认为,通过对收购的公司美容、包装,PE在频繁的买卖之间攫取了高额利润。在帮助企业创造价值方面,PE公司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鲁宾斯坦:如果以凯雷为例子的话,我们是一家全球性的公司,旗下有超过60只基金,我们并不是今天收购一家公司,三天后再将其卖掉,我们通常是持有这家公司三到五年,在此期间,我们帮助其提升了价值。

我们要尽力成为负责任的所有者,在持有公司并帮助公司成长期间,提升效率及管理、增加盈利、扩大规模,进入新市场,招揽最优秀的国际管理人才,通过很多这样的方式,让这家公司更好地运转。

所以,对于整个行业的PE公司而言,必须更好地向外界解释,PE公司到底在做什么。比如在中国,PE公司并不像在美国那样为人所知,人们还不是很了解PE公司如何运作。

对于有志于进入中国市场的PE公司,就必须让中国各方了解,PE公司是如何帮助旗下公司增加价值、改善经营、提高生产率,而当我们最后退出公司时,这家公司仍会是一家中国公司﹐并且更强大更完善。

《第一财经日报》:一直有人在说PE是“大门口的野蛮人”,并购成功后,接下来就是大幅裁员和压缩成本,导致员工失业、工厂关闭。PE公司到底是不是“野蛮人”?在帮助就业方面,PE公司能够做到哪些?

鲁宾斯坦:早年,的确很多PE公司在收购企业后,就削减成本、辞退员工、关闭工厂,并因此而落得不好的名声。但现在大家都认识到,这样做既不是赚取回报的好方法,也对PE整个行业的名声有损。所以近年来,我们看到PE公司成功的并购交易,提升企业价值都是通过增加就业、改善管理,而非关闭工厂、撤并分公司,后者并不是赚取回报。

PE公司必须尽力改善自身的形象,今天的实际情况是,PE公司更多通过改善被收购公司的管理效率、扩大规模、提高盈利而赚取回报,并不是外界认为的“野蛮人”。

《第一财经日报》:越来越多的老牌PE开始多元化投资,进入房地产、风险投资(VC)等新的领域,什么在驱使传统PE公司这么做?

鲁宾斯坦:历史上来看,PE公司一直专注于企业的兼并收购,收购也给了PE公司稳定的回报。企业收购是可靠的商业模式,PE公司无需超额付出,需要的只是好的管理层、优秀的投资团队,因此对于PE公司,企业收购还将是最稳定、最专注的业务重点。

但另一方面,创投及增长基金投资、新兴公司等对于PE公司而言,也具有吸引力,虽然不一定是最稳定的业务重点,但是对于提升回报率是很好的方式。

房地产对PE公司同样具有吸引力,不是说房地产领域的回报率很高,而是所带来的回报很稳定。

我们现在希望做到多元化经营,而非仅仅依赖企业收购。创投及增长基金﹑房地产,都是我们多元化的一部分,我们不仅在美国多元化,同样在世界其他国家的业务也希望如此。

这样,我们也给投资者提供了多种选择,他们可以挑选他们认为有理想回报且符合他们需求的投资领域。

《第一财经日报》:最近几年,PE逐渐主导了全球的大型以及跨境的并购,这种趋势会持续下去么?这种变化又给全球并购行业带来了哪些影响?

鲁宾斯坦:大约是15年前,PE——尤其是美国的PE——开始逐步在世界各地投资,而非仅专注于美国本土。这种跨境并购,对PE公司的投资者,乃至对被投资的国家都是好事。

这种趋势还会持续下去,大量的资金从一国流入到另一国。就中国而言,也会出现这样分散投资的情况,中国内地的资金会大量投资到其他国家。

有四大领域在未来5年在全球快速增长,它们是能源、通信、健康和医疗以及金融服务业

《第一财经日报》:5年后,凯雷能募集到多大规模的资金?未来哪些行业更受到PE 的青睐?

鲁宾斯坦:今天凯雷旗下管理的资产将近800亿美元,而如果你在5年前问我凯雷能否募集到如此多的资金,我会说不能。同样的,现在我也无法预测5年后,凯雷能管理多大规模的资产。

不过,按照现在凯雷增长的趋势预测,5年后我们所管理的资产将达到1500亿美元。当然我不敢担保,我能说的是,如果我们一直保持这样的业绩表现,这个规模是能达到的。

我认为有四大领域在未来5年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增长,它们是能源、通信、健康和医疗以及金融服务业。

凯雷将在这四个领域加大投资力度,力争成为这四个领域最好的投资者之一。

《第一财经日报》:什么原因促使PE公司主动走出神秘?凯雷在计划上市吗?

鲁宾斯坦:在我看来,这个行业之所以被外界认为不透明,是因为外界并不了解PE公司到底在做什么。

实际情况是,这个行业目前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公开的,我们所发行的债券是公开交易的;我们所拥有的企业部分是上市公司,或者是置于公众视线当中;而我们的投资者,也是公开的机构,例如养老金等机构,他们定期向公众报告他们的投资行为。

所以,其实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并不缺乏透明。

当然,毫无疑问的是,随着行业持续向前推进发展,外界要求PE公司透露更多信息,解释我们的所作所为。

我相信,PE公司一定会变得更加透明,在不泄露所收购企业商业机密的前提下,会越来越多地披露所作所为,包括战术是什么,雇员情况等。

以凯雷为例,我们也在尽力让自己更透明化,凯雷建立了内容翔实的网站,提供很多超越强制披露范围的信息;我们的年报内容同样非常详尽;我们保持与媒体的接触,比如说现在接受你的采访也算是透明化的一部分。我更经常在全球公众场合演讲并接受媒体访问。

我们不认为非得上市才能让我们更加透明,我们必须先看看我们的竞争对手上市后的表现,如果发现不上市会让我们竞争力减弱,我们会很严肃地考虑上市问题,但如果我们的团队认为采取私募形式依然能做得很好,我们将不会改变过去20年来帮助我们成功的模式。

明年或稍后几年,300亿~400亿美元以上的交易不会出现,更多的是10亿~50亿美元以下级别的杠杆收购交易

《第一财经日报》:次级债风波重创了投资者信心,你如何预测危机下一步的发展?杠杆收购(LBO)会不会受到影响?如果债券市场不能像从前那样提供低廉的收购资金,那么大型的并购交易会不会减少?如何应对?

鲁宾斯坦:次级债危机使得很多购买了次级债的投资者损失惨重,因为损失惨重,他们对LBO债券也避之不及。但需要注意的是,次级债的违约率很高,几乎是非次级债的6倍,但是LBO债券违约率很低,只有1%或0.5%以下,尤其在过去五年,违约率更低。

但由于次级债和LBO债券有同样的借贷银团,他们在次级债上受损、信心受挫,对LBO 债券也不愿投资,这样在LBO领域,PE公司很难通过发债募集足够资金。

未来较长一段时间,这会“冻结”很多大规模的并购交易。明年或稍后几年,300亿~400亿美元以上的交易不会出现,更多的是10亿~50亿美元以下级别的杠杆收购交易。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并购交易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如果我们收购公司,降低企业估值倍数(EBITDA multiple),价格更具吸引力,给投资者带来更多回报,这反而是好事。

《第一财经日报》:那么,现在是讨论PE要更加谨慎投资,或者必须收缩战线的时候了么?

鲁宾斯坦:任何时刻,谨慎都不是坏事。以凯雷为例,20年来我们一直非常谨慎。

毫无疑问,现在有一部分人被质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会变得更加谨慎。对PE 公司而言,未来大型交易、高价交易很难完成,一方面原因是通过发债募集资金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也是PE公司更多地考虑收购价格与回报的关系。

需要牢记的是,从历史上看,最成功的收购交易,都发生在经济遇到困难、市场变得不确定的时期,因为人们倾向于低价出售资产,价格降低对提升投资回报是好事,所以我们并不担心并购交易会减少。

如果我们发现一笔小规模的交易,能带来三四倍的回报,我们也许不会考虑另一笔只能带来一倍回报的大规模交易

《第一财经日报》:有人说,很多创纪录的超大交易都是KKR、TPG等完成的,而凯雷不追求大交易,这是为什么?

鲁宾斯坦:交易的规模大,并不意味着回报好。凯雷的投资受回报驱动,如果我们发现一笔小规模的交易,能带来三四倍的回报,我们也许不会考虑另一笔只能带来一倍回报的大规模交易。

我们并不以规模来衡量自己的成功与否,我们衡量交易成功的标志是:投资的质量和最终的回报率。

《第一财经日报》:近年来由于PE的活跃,大型的并购和企业重组得以实现,兼并重组到底给经济的发展带来哪些益处?

鲁宾斯坦: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经济一度有被日本超越的可能,日本被认为有望成为最大的经济体。

但美国后来更加重视股东回报、企业是否更有效率、生产率是否更高,此期间PE公司迅猛发展,美国经济重回正轨。

对一个经济体而言,有大量的并购活动并不是坏事,能够让经济保持活力,让CEO们保持警觉、全力以赴。这个道理逐渐被欧洲国家所接受,他们比从前更加欢迎PE公司。在亚洲,人们也开始认识到,尽管PE公司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他们的确能使得被收购企业更加有效。

《第一财经日报》:越来越多的主权财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SWF)流入PE领域,或者做一些外界认为是PE公司才会做的事情,这些资金的加入,会对PE行业带来哪些影响?

鲁宾斯坦:主权财富基金,现在是全球最大的投资资金,它们将加大对PE行业的影响。与PE公司相比,有部分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是被动的,比如新加坡的政府投资公司(GIC)。但还必须注意另一种现象,主权财富基金也在加强主动投资,比如新加坡的淡马锡(Temasek),阿联酋的阿布扎比(Abu Dhabi)旗下的穆巴达拉(Mubadala)公司。

但时间会证明,这样做会不会带来问题,因为他们想收购的都是一些很敏感的公司,或者要在本国之外控制另一个国家的公司。我想他们的确会对PE行业造成冲击,但是我不认为冲击会很大,这些主权财富基金和PE公司会携起手来,找到彼此的竞争优势并合作。

禹刚

凯雷集团创始人:PE制胜的新规则

一年之间,PE,VC,对冲基金等资本宠儿,从巅峰到泡沫破灭;又一年之间,复苏的迹象在“后泡沫”时期中隐现,并被预言“会进入一个再次迅速增长时期,甚至达到比2007年泡沫之前更大的规模”,凯雷投资集团(The Carlyle Group)创始人大卫·鲁宾斯坦

(David M. Rubenstein)10月28日在“清华全球管理论坛”期间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

表示。

凯雷投资集团(The Carlyle Group)创始人大卫·鲁宾斯坦

从1987年联合创业凯雷投资集团以来,鲁宾斯坦一路见证了PE行业在全球的发展。“历史已经说明,这个行业能够穿越大萧条而变得更大更强。”鲁宾斯坦说。

只是,制胜规则变了。

要在未来获得Top地位,在PE业新一轮复苏周期正在开启时,业者必须明白,这一轮,赢的规则是什么:

不仅仅要“资本”,还要能够提供增值服务;已有的品牌优势未必说明一切,未来制胜,更要善于在具有潜质的市场中灵活占领先机;还有,PE也不能只顾埋头做事,得到政府、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在关键时候会变得特别重要。

大萧条已经见底

《21世纪》:您认为全球PE行业已经穿越大萧条,依据是什么?

鲁宾斯坦:2007年全行业陷入大萧条以后,PE行业在全球的交易和集资活动确实都在持续下降。但现在,这已经见底了。迹象表明PE行业的坏日子要过去了。我们看到有越来越多的投资交易发生,在中国、亚洲,过去一段时间我们看到了很多交易发生,数据表明未来一段时间还会有更多的投资。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PE支持的IPO的再次出现,这是今年10月以来出现的现象,这表明PE行业的上升趋势已经出现了。

《21世纪》:走过坏日子与重新迎来繁荣,这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您何以如此乐观,认为PE行业此后会更大更强?

鲁宾斯坦:历史地看,PE行业只是又处在了另一个下行轨道中,而如果结合历史,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整体规模、活跃程度上它会再次进入一个上行周期。

1991年遭遇第一次萧条之前,全球PE行业还是一个非常小的行业。此后,整个行业从此前流行的恶意收购转变成友好的交易。这个转变使得更多参与者介入这个市场,PE基金从而有了更多的投资人和借贷方。这一点并不只发生在美国,全球范围内都如此。由此,PE变成了一个非常大的行业,其投资在横向上覆盖了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在纵向上则涉足全球各个行业。包括凯雷在内的PE公司也在这波浪潮中长大。

2001年前后,PE行业经历了互联网泡沫破灭带来的大萧条,众人皆知的是这个行业此后的发展:不仅有了更多的参与者,资金也回来了,交易又开始活跃了,到2007年这已经是一个拥有9000多亿美元资金量的行业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PE 行业甚至成为了资本主义的代言。

《21世纪》:是否有一些必然条件能够使得这个行业至少能“昨日重现”?比如一个普遍的怀疑是:未来是否会有更多的钱投向PE?

鲁宾斯坦:与以前相比,有一点现在越来越得到认可,即人们更加认识到PE对

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政府也更多地承认这点。这使得这个行业存在发展的社会基础。

而从行业本身来说,首先PE的操作模型迄今为止仍是行之有效的。我们给所投公司的管理层相应的权益:让他们自己运作公司,给他们3-5年的时间,以便使公司越来越好。

要回答你所说的PE行业投资资金来源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回报角度来看。作为资本,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本性。从历史上看,PE投资的回报要比公共市场投资更大,我们看到至少排名前20多位的PE基金情况是这样的。我认为这个状况仍会维持,PE投资未来的回报率我相信会超过市场的平均期望值。

而现有的PE基金投资人,无论是公共基金还是主权基金,它们都急需找到一种投资形式能够获取更高的回报,因为前者资金不足而后者在金融危机中丧失了一部分回报。

更宏观的角度,全球经济的复苏也将带动PE行业的复苏。

《21世纪》:但PE也面临许多批评和指责,要走向复苏,PE必须挽回声誉。

鲁宾斯坦:过去,人们一般理解为:做PE,只需要跑到投资者那里去说:Hi,给我点资本,我们要做些投资,然后做几个大单子,得到很好的回报给投资者,投资者就会很开心,如此循环而已,似乎没有人关心,是否创造就业,你到底交多少税,是否涉及离岸转移就业,是否环保。

但现在不一样了,PE只是让投资者开心是不够的;PE的确需要人们更多知道我们到做了些什么;其实,PE是需要做很多事情的,比如我们,我们不只只赚钱,我们帮助企业提高运营,解决一系列问题,谁从中受益?比如,我们的投资者有包括养老基金,那么,养老基金的回报是给社会和个人的;

我们其实做了很多很好的工作,但是PE一般比较低调,他们不喜欢公开演讲,不喜欢在媒体上出风头,所以人们有很多不完整的理解。PE也需要改变做法,更透明,更看重沟通。

制胜新规则

《21世纪》:您是PE界的元老,见证了数次周期和调整。这一次金融危机,哪些教训是特别深刻的?

鲁宾斯坦:尽管投资是最危险的工作,但这次还真的很不一样,泡沫破灭的速度和波及规模都是始料未及的;这提醒所有投资者要更约束自己的行为;

第二,一定要保持领先地位,在衰退中如果不领先那就有破产的危险;

第三,由于此次金融危机的矛头直指投资界,所以,今后我们需要向公众、政府做出更多解释,操作更透明;

《21世纪》:此次金融危机中,政府对PE的干预超出了之前,这种干预是否会持续?

鲁宾斯坦:一定的政府干预是可行的,这有利于让PE公司回归到正规化的投资模型中去:利用合理的杠杆、在合理的价位上买卖公司。

现在,我最担心的是欧洲市场,欧洲的一些国家,对PE的干预呼声很大,他们出台了一些政策让PE的日子不太好过。

新兴市场相对好一些,我们需要加大和政府的沟通,让他们了解到我们在当地市场是着眼长期投资,是帮助提高当地企业的运营和效率,会雇佣当地员工,会在当地交税。

当然,许多市场都会有一些禁地,比如中国在对PE投资方面有一些限制,你也知道,比如在一次性投资额度、时点、企业类型等方面;同样,在美国、在亚洲的其他一些国家都会有,比如,美国政府对中国公司在美收购也是有一些限制的。

《21世纪》:从交易量来看,PE在新兴市场单笔投资的规模远比西方市场小,除了一定的政策局限之外,也有市场本身的因素?

鲁宾斯坦:新兴市场几乎没有杠杆,主要还是equity(股本)投资,所以规模是有

限的;再者,PE之间的合作投资也渐成趋势。

在全球市场,一些已发生的“超级交易”都要比以前小,不是400亿、300亿美元这样的规模了,更多的可能是30亿美元的交易。

另一个已经发生的转型是,PE对少数股或者非杠杆的投资也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已经发生的一些少数股交易占到了总投资额的很大一部分,最近全球的PE投资中有将近60%都是这种类型。未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PE介入少数股交易,尽管这种交易的单笔收益会比较小。

《21世纪》:我们注意到,虽然近期有新基金不断募集,但总体规模也比之前小,这是否意味,PE有可能倾向“小而强”的路线?

鲁宾斯坦:的确,人们已经在开始反思:基金规模并非越大越好,而是要适合。未来可能会流行规模相对较小的基金,由于单个基金的规模较小,也使得投资者会有更多机会进行联合投资(co-investment)。

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双向的发展轨迹,一个方向是全球品牌的出现,另一个方向则是单只基金的小规模化。全球性的品牌可以实现在很大的地域范围内,为不同的投资者提供不同的基金产品;而在区域化的操作中,本地基金则以小规模基金的形式进行运作。

另外,PE行业不再过多地关注诸如35%的高回报,而是通过真正的投入获取诸如15%的合理回报。

新兴市场关键词:

本地化和灵活性

《21世纪》:历史并非单纯地重复。此次危机,是否可能会改变PE行业在全球的格局?

鲁宾斯坦:投资就是吸引力,新兴市场如今变得更吸引人了。包括中国、印度、

巴西等地区和市场未来会在全球PE市场中占据更多的份额、更重要的地位。

选择新兴市场的首要原因,是在此次金融风暴中,发达市场受害最严重,而对新兴市场的投资则没有下降的那么厉害。因此新兴市场在这方面表现的比发达市场更好。

新兴市场最有吸引力的是成长空间。未来10年,美国经济预计平均每年有2%的增长率,而中国GDP增长的这一数据则是8%-10%。何况中国的人口还是美国的4倍,这里有庞大的市场。基于此,中国应该是PE非常重要的投资场所。

现在全球大的PE公司几乎都在美国,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下去,但未来市场中流砥柱地位的PE公司一定不会全在美国,可能会一半在美国,一半在新兴市场国家。这是因为以前美国占到了全球GDP的40%多,而现在只有20%左右。

《21世纪》:但不知道这是否悖论:一方面有人认为PE在中国已经过热,而另一方面主要PE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只是其总体投资规模的零头。比如凯雷,贵公司在全球管理861亿美元的资产,在亚洲管理100亿美元的资产,而在中国所投出的资金不过区区22亿美元。

鲁宾斯坦:PE投资从1970年代在亚洲就开始了,只是当时的体量非常小;但到了1990年代这里的PE投资已经出现了大幅增长,出现了大规模的购买交易;在2007年泡沫之前我们看到已经有很多PE投资在亚洲,比之前的30年都要多得多。而中国的PE发展到目前为止不过10年,却在投资和集资两端都达到了顶峰。

事情总会有个发展的过程。未来相信会有更多的PE资金涌入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市场。因为相对于美国而言,这个地区的PE资金量还是相对少的。在美国,PE

规模占到GDP的1.4%,而在整个亚洲地区仅为0.4%,中国的PE规模则只有GDP 的0.2%。

《21世纪》:但新兴市场的不确定性也很大,游戏规则也很不一样。

鲁宾斯坦:能够持续吸引投资人的,除了要有投资机会、能让投资人看到投资回

报外,还必须清楚地表明这个市场的规则。亚洲PE投资的环境相对于西方市场而言,是不足的。亚洲PE要起飞,首先要培训相关人才,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同时本土公司和全球公司还要能进行合作。

我们的经验是,首先管理人员要本地化,才能做到灵活性。凯雷在亚洲的团队,几乎全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除了一个在中国念书、又娶了一个中国太太的美国人之外,印度中国埃及土耳其都是本地化;本地人了解当地的文化,所以才能灵活处理当地的投资。

美国凯雷投资集团进入中国首笔投资将达5亿美元

2004年

全球最大直接投资集团----美国凯雷投资集团(TheCarlyleGroup,又译为卡莱尔集团,以下简称凯雷集团)正式进入中国,将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直接投资大陆企业。知情者透露其首笔投资就将高达5亿美元。

“4月20日,凯雷将正式进入中国,在上海成立机构,老布什将会来剪彩。”3月18日下午,凯雷投资集团的香港负责人之一罗一向记者透露。对于5亿美元的首笔投资,罗一并未否认。

老布什是从总统任上退下后出任凯雷投资集团亚洲顾问委员会主席的。

据上海一家投资公司的总经理透露,凯雷集团初期在上海的投入第一笔就将达到5亿美金。

尽管凯雷集团目前在中国大陆还没有设立过办事机构和分公司,但这家被称为“投资骇客”、“总统班底公司”的全球最大直接投资集团,几年前已经开始在中国大陆投资试水。

除了2002年被本报率先报道过的投资中国大陆最大的连锁百货店----太平洋百货外,2001年9月,凯雷集团还投资了在中国行业应用软件、整体解决方案和专业咨询服务等领域处于领导地位的长天公司。其中,凯雷投资集团委派了其主要负责亚洲创业投资业务的常务董事、合伙人李文瑞亲自担任了长天公司的董事长。

但是,直到目前为止,凯雷集团并没有在中国大陆设立机构,也没有直接投资大陆的企业,以上的投资项目,都是通过在海外设立的公司来进行的。这一切很快即将改变。

2003年10月初,凯雷集团高层一行来到中国,拜访了很多中国政府高层官员、地方政府官员以及企业高层。这一行来访者中包括美国前总统、凯雷投资集团的亚洲顾问委员会主席乔治.布什、凯雷集团创始人、董事总经理大卫.鲁宾斯坦以及前IBMCEO、现凯雷集团董事长郭士纳。

在接受《财经》杂志采访时,凯雷集团董事长郭士纳明确表示了凯雷集团在中国的目标对象。

他说:“对于直接投资基金而言,最大的机会在于中小型的国有企业。凯雷集团不能购买那些巨型国有企业,中国政府也不允许对这些企业进行收购。也许更多的机会在于省属的国有企业。”

江苏徐工集团和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似乎是凯雷集团已经看中的两个投资对象。投资徐工集团几成定局

2003年11月,《人民日报》报道,凯雷集团与江苏省徐州市的徐工集团正合作建设重型卡车及底盘生产线,今年上半年资金就将到位。据悉,凯雷集团并不直接投资,而是通过其控股的美国重型卡车及底盘生产商GVW与徐工集团合作。除生产重型卡车及重型底盘外,凯雷集团还将利用GVW在全美800个销售网点销售徐工集团的产品。

不过,罗一告诉记者,凯雷集团和徐工集团已有协议,但还未正式签订任何条约。他说:“我们希望能帮助其改制”。这意味着凯雷集团意欲入股徐工。

目前,徐工集团的第一步改制已经完成----由单一的国家持股变成了多元化的股权结构。

2002年10月18日,徐工集团完成债转股,变成了一家新公司----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以下仍简称“徐工集团”),中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全部成为新徐工集团的股东,其中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南京办事处副总经理吴远怀还成为了徐工集团的副董事长。

两个因素将促成徐工集团进一步改制:一方面,整个江苏省在国有企业股权转让上的力度非常大,已经有小逃陟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实现了国有资本的退出;另一方面,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承担四大国有银行企业债务的金融机构,也不会长期持有国有企业的股权,最终是要实现变现。

因此,徐工集团成了很多新国企、民营及外资投资机构争夺的“香饽饽”。一方面是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被看好,并且,徐工集团还拥有一家上市公司----徐工科技?000425?,同时,徐工集团的当家人董事长兼党委书记王民才干出众,领导徐工集团在这几年发展很快,是一位值得投资的管理者。

据悉,目前已经有十几家机构与徐工集团谈过,其中包括德隆和复星。

“但最有可能的还是凯雷这种类型的公司。”上海一家投资公司的总经理告诉记者。原因是江苏省对民营企业不感兴趣。“因为很多民营企业、国营企业去谈,都有政府关系,背景复杂,与任何一家合作都有可能牵涉到其他利益关系,所以政府很可能会选择外资。”

凯雷集团的罗一承认,凯雷已经表达了投资徐工的意向。“(凯雷)和江苏省政府、徐州市政府都联系和洽谈过。但是,徐工的改制到底怎么改,政府、管理层、国资管理部门还在讨论中,进程比较缓慢。我知道有好多公司都在徐工集团的选择范围之类。”罗一说。

上海天道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俞铁成表示,境外机构目前对中国企业的投资和收购,有两个趋势或者选择原因:一是制造业,因为全球的制造业基地转移,中国的制造业会有越来越多的机会;二是在行业规模中排进前三,利润不太好都没有关系。“徐工正符合这

个标准----企业大而全,利润率一般,产品规格中等偏下。”

记者电话询问了徐工集团办公室,一位人士告诉记者,集团的改制在进行中,而与凯雷集团的合作在洽谈中。投资太平洋保险未遭否认

除了徐工之外,凯雷集团近期可能的另一个投资对象是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

在凯雷集团高层去年访华之行中,拜访的对象就包括江苏省南京市市委书记罗志军和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的董事长王国良。

罗一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也没有否认凯雷注资太平洋保险一事。

而据业内人士透露,凯雷集团入股太平洋保险集团的事基本已经谈定。罗一说:“我们对于国内国有、民营上市公司都有兴趣。”

“对于凯雷而言,产业选择并不是非常重要的。凯雷集团在几乎每个行业都有非常强的全球经验,这方面并不构成限制。对于凯雷而言,构成限制的是如何建立好的管理团队。”罗一说。

复星集团的HR管控经验谈

;作为一个典型“多元化、集团化”的民营企业,复星集团拥有医药、房地产开发、钢铁及零售业务投资这四个具有竞争优势和增长潜力的主导产业板块。作为一个年轻的团队,复星的年龄架构叫人吃惊,最年长的班长郭广昌不过38岁,最年轻的谈剑只有35岁,其他都在36岁—37岁之间。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团队却在10年中创造了近百亿净资产的神话,成为中国民营企业三甲。复星从来不对高级人才实行定编、定岗、定责式的管理,这种“三定”管理方式只在复星的底层员工管理中才用。高级人才的激励方案不与纵向比(同一岗位的历史比)、不与横向比(集团同一级别、规模的其他人比),主要应与这个人才的市场行情比,与他进入企业后可能带来的价值比。高级人才引进上的“一人一议”政策,极大地加强了复星与国有企业甚至外资企业的人才竞争力。按集团副董事长梁信军的话说,“我们是通过合适的激励机制,让那些我们需要的人才与复星整体的利益高度一致。”对于管理层,复星的解决方式是在收购一家新的企业时,通过让管理层持有部分股权的方式来达到整合的目的。现在,除了集团层面就郭广昌5个人有股份外,新来的人都会在他分管的专业公司里面有股份,这样既有激励,也使得他必须把他分管的业务做上去。在“复星朝晖”、“复星药业”等企业中,我们发现“复星实业”及其关联公司持有的股份一般都是百分之九十几,而剩下的百分之几,则很可能就是管理层持有的股份。在复星的管理体系中,对于产业板块和产业公司层面的经营者有着系统的绩效管理办法。但是,任何复杂、精密的绩效管理办法,必然需要较多的基础管理数据,必然消耗更多的管理资源,没有相应的基础管理支持系统配合,这套机制将难以实现。复星的出资人代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保障这套系统的正常运行:他们负责保障基础管理系统,特别是复星所特有的经营环境管理系统、经营计划执行系统、公司治理的监事系统、财务预算管理预警系统和审计稽核系统的正常运行,能够稳定的提供绩效管理和公司经营决策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并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在具体操作上,复星对于出资人代表采用了结合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蕴含平衡记分卡思想的系统考核体系。重点考查在监管、服务两个领域的工作表现。复星一是把人才作为资产来管理,即把好人才资产的保值增值关。他们力图通过切实的措施,把人力资源落实为资产,在企业资产表中建立“人才报表”。要像保管有形资产一样,“领用”、“维护”、“保管”好人力资源,流失了一个人才,相关领导都是要负责任的,并形成一种制度。这样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限度地开发、管理和维护,并使人才不断保值增值。近年来,复星中高层人才的流动率一直都能保持在很低的水平就缘于这种理念。二是把引进人才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复星已经形成了一套制度,每60天由各级领导与他所领导的人才逐一进行一个小时的谈话,并记录在案。谈话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人才对薪酬、岗位、环境的满意度三方面。之所以以60天为一个周期,是经过科学研究发现的,即激励政策对一个人的积极性一般只能维持60天左右,在这个周期内,跟员工进行一次思想交流,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人才的消极、抵触情绪减少到最低限度。另外,为了尽快构建复星的人才资源高地,复星制定并实施了以职业发展、职业培训、职业福利为重要内容的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计划”。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项员工梯队建设计划,也就是关键岗位的接班人培训计划。在这套计划中,每个关键岗位,他们都会选择1到3位继任者,并通过各部门轮岗或外派方式,对他们进行培训和锻炼。此外,他们还会帮助每位员工规划3~5年的发展轨迹,使员工明确不同阶段的个人定位与相应任务。复星每年还拿出约占工资总额4%的培训费用,专门成立了自学成才奖励基金。在薪资方面,复星实行了“个性化工资”的薪资政策体系,让每一位员工都可以有机会扩大自身的价值贡献度。还积极探索股权、期权等激励模式,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成就意识。在复星的人才经营理念中,有一个观念牢牢地树立起来,那就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合作伙伴,为其他部门提供战略上的支持和保证。复星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已经不再限于完成日常的招聘、培训、员工发展、薪金福利设计等任务,而是和其他业务部门一样,深入了解企业的业务状况,洞察企业发展的走向,研究、预测、分析制定计划,解决企业的根本问题。人

复星医药的全球战略浅析

目录 1 导言 (3) 2 有关理论、核心概念 (3) 3 全球战略实证分析 (4) 3.1 “三步走”战略目标 (4) 3.2 外部环境分析 (4) 3.2.1 宏观环境分析--PEST (4) 3.2.2 行业环境分析--五力模型 (6) 3.2.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印度药企 (7) 3.3 内部条件分析 (8) 3.3.1 资源分析 (8) 3.3.2 能力分析 (9) 3.3.3 SWOT 分析 (9) 4 对策建议 (10) 4.1 人才策略 (10) 4.2 创新研发策略 (10) 4.3 营销策略 (10) 4.4 合作并购策略 (10) 5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1)

复星医药的全球战略浅析 1 导言 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复星医药”),前身为上海复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1998年8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于2004年12月复星实业正式更名。复星医药自1998年上市以来,13年内净利润增长了13.55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4.26%。净资产、净利润均名列中国医药上市公司前列。其专注于现代生物医药健康产业,抓住中国医药市场的快速成长和中国企业进军全球主流医药市场的巨大机遇,以“品牌、创新、高效、全球化”为经营理念,加快实施产业整合和重磅产品战略,稳健经营、快速发展,成为了以药品研发制造和医药流通为核心,同时在诊断产品和医药器械等领域拥有领先规模和市场地位,在研发创新、市场营销、并购整合、人才建设等方面形成了竞争优势的大型专业医药产业集团。复星医药奉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公司的社会责任、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面向未来,复星医药将继续以促进人类健康为使命,秉承“持续创新,共享健康”的理念,内生式增长、外延式扩张和整合式发展三方并重,在进一步加强在中国医药商业领先地位的同时,以创新战略为先导,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化医药企业。这次我主要研讨复星医药的外延式扩张,亦即是全球战略,现阶段它主要通过投资控股、参股模式来开展相关的全球业务。 2 有关理论、核心概念 企业并购:一个企业通过购买另一个企业全部或部分的资产或股权,从而控制、影响被并购的企业,以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实现经营目标的行为。 可持续发展: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的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 PEST分析法:一种企业所处宏观环境分析模型,所谓PEST即 Political(政治),Economic(经济),Social(社会)and Technological(科技)。

企业观察:复星医药的经营模式及核心竞争力分析

企业观察:复星医药的经营模式及核心竞争力分析 按:以下均来自于14年年报一、经营模式 本集团是布局于中国医药健康领域全产业链的企业,本集团的业务从产业前端的原料药和制剂的研发生产到流通环节的医药商业,再到产业终端的医疗服务和零售,以及诊断试剂、医疗器械的生产和销售都有相应的布局。 近年来,本集团在国际化业务的开拓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实现了制剂产品的出口,并且规模日益扩大;对以色列Alma Lasers的收购使得本集团在激光手术治疗领域站在了细分市场的国际前列。相对于其他一些以单一业务或者单个或多个单项核心产品为业务基础的公司而言,本集团这样的业务布局能够最大程度的分享到中国医药健康行业的持续高速增长机会,并能通过业务板块间的资源共享产生协同效应,同时,还能规避细分行业的波动带来的业绩风险。 在过去几年,本集团的经营业绩保持了较高速度的持续增长,持续为股东创造价值。 本集团能取得这样的经营结果,既得益于对存量资产和业务的管理和经营能力的不断提升,也得益于

围绕主业持续不断的通过投资和并购扩大营业规模。 在运营与投资相结合的具体方面,本集团经营的主要业务可以划分为:药品制造与研发(含原料药和制剂)、医药分销与零售(主要是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流通和零售业务)、医学诊断与医疗器械(含诊断试剂、手术耗材、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医院业务)四个板块,每个业务板块均由专业化的运营管理团队进行经营和发展。 各管理团队除做好存量业务的管理和发展之外,都会按照本集团的战略目标,围绕其核心产品和市场定位寻找投资并购的对象。对并购标的的选择,本集团有自己的成熟逻辑,即关注拥有特色品种的各类规模企业,业主中有壁垒的高价值产品。完成并购后,本集团将在生产研发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对并购对象 进行整合,整合以提升效率、压缩成本、拓展市场空间为目的,使得并购对象能迅速融入本集团已有的生产、营销和管理体系,借助自身资源迅速提升产品竞争力。 在Alma Lasers的案例中,2013年初的收购使本集团进入全球美容激光手术治疗领域并位列前茅,收购完成后通过制定发展战略、人才引进、产品研发储备、整合业务、市场拓展等经营管理措施的落实,

全球著名私人股权基金及投资案例

第六章全球著名私人股权基金及投资案例 第一节国际著名私人股权基金及投资案例 当前国际上的私人股权投资机构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著名投资银行或国际机构下属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如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Co.)、花旗集团(Citigroup)、国际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的下属私人股权投资机构等;另一类则是专业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如凯雷集团(The Carlyle Group)、淡马锡(Temasek)、KKR(Kohlberg Kravis Roberts)、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等。以下将选取几个知名机构进行扼要介绍。 一、隶属于投资银行和国际机构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 CCMP亚洲投资基金(CCMP Capital Asia)创建于1999年,公司前身是摩根大通亚洲投资基金(J.P. Morgan Partners Asia),即摩根大通集团的私人股权投资部门。2005年,该基金从摩根大通集团中独立出来,并更名为CCMP亚洲投资基金。CCMP亚洲投资基金主要在五大区域进行投资:大中华地区、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投资对象多为大中型消费行业、工业品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中的扩张型企业,同时也投资于并购市场。该基金的投资战略是选择能产生良好现金流的业务模式、具有较高进入门槛或能够提供差异化技术或产品的领先企业,通过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来创造企业价值并获得投资回报。目前,其管理的基金规模已达27亿美元,主要投资人包括摩根大通集团旗下的全球基金、美欧著名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亚洲富有家族的资金等。CCMP已完成的投资涉及汽车、科技、环保、消费品、零售和服务业等多个行业,投资的企业包括:海太糖果公司(韩国)、空调国际(澳大利亚)、新西兰黄页公司、Vertaine控股有限公司(印度尼西亚)、Sensatan科技、武汉凯迪电力环保公司(中国)等。 摩根士丹利私人股权亚洲基金(Morgan Stanley Private Equity Asia L.P.Fund)成立于2007年5月,是由世界著名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募集的专门针对亚太地区投资的私募股权基金,隶属于摩根士丹利机构证券业务的直接投资部。其投资者包括全球各主要的机构投资者(包括摩根士丹利本身)以及拥有卓越财富的个人投资者,基金总额达5.15亿美元。自1993年起,摩根士丹利的直接投资部门就在亚洲地区积极从事私募股权的投资业务,是业内成功的直接投资机构之一,其投资的企业有:eAccess(日本)、HTL International(新加坡)、Landmark ITMC(韩国)、蒙牛乳业(中国)、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保险(中国)等。其中,Morgan Stanley Private Equity Asia对蒙牛乳业和安徽海螺的投资是摩根士丹利在大中华地区进行的两宗大型投资案,一度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对蒙牛乳业的投资将在下一节进行详细的案例分析,在此只对安徽海螺投资案略加介绍。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是内地大型水泥生产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也排名前列。2005年12月28日,由摩根士丹利直接投资部牵头的,包括世界银行旗下的国际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IFC)在内的投资团体,购买了海螺集团控股上市公司——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14.3%的股权。摩根士丹利和国际金融公司两家财团共投资近2亿美元,受让安徽海螺18000万股非流通股份,分别获得10.51%和3.82%的股权。其中摩根士丹利付出转让价款总额为8.976亿元人民币,是摩根士丹利迄今为止在中国最大的一笔投资,也是摩根士丹利继2005年10月联合鼎晖投资(CDH Investment)共同投资中国第二大水泥企业——山东山水集团后第二次进军中国水泥行业。

复星的集团管控分析

复星的集团管控分析 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复星)1992年由复旦大学五名年轻教师创办,是中国最大的综合类民营企业。复星扎根中国、投资于中国成长的根本动力,其核心业务跨医药、房地产、钢铁、矿业、零售、金融服务及战略投资等六大领域。 2007年7月16日,复星的控股母公司复星国际(0656.HK)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实现了复星15年来最重要的历史性跨越。2007年,复星国际实现营业收入319.77亿元、净利润33.5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2%和206%。目前,复星已稳居中国企业前50强。旗下产业业绩稳定增长,在行业内也基本进入国内前十强。 经过十五年的实践,复星形成了一个以认同复星文化的企业家团队为核心,以持续发现中国高增长投资机会、持续优化管理提升企业价值、持续建设多渠道融资体系对接优质资本的三大能力为基础的价值创造链的正向循环发展模式,并以高成长的历史业绩予以证明。 1.复星集团母子公司管控问题的由来 众所周知,复星集团以"多元化投资,专业化经营、专业化融投资"为投资管理理念。通过适度多元的投资,构筑"利润和现金流平衡、成长性和稳定性并重、国内国外二个市场依存、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并举"的产业结构,使整个集团能够长期稳健成长;通过专业化经营,在所投资的每一个分支领域均达到国内同行前三名,并积极扩展对标体系,努力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企业;通过专业化融投资,保证专业化企业融得的资金在本领域专业化使用,并通过自有资金增量、股权融资、引入战略投资伙伴和适当的借贷实现融资形式的多样性。 一贯追求内部管理的复星集团在追求自身超常规的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思索下面三个问题。 1.1如何实现从企业经营到产业经营? 复兴要做大要发展,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做企业的高度。只有从产业的高度来经营,才能发展成为行业的龙头,才能真正成为具有控制力的企业。但是,企业经营与产业经营之间有一条天然的沟壑:企业经营是一个企业,产业经营是几个企业的联合,各企业之间如何协调,如何发挥能动性,形成最大合力,建立产业优势,而不是内部竞争资源,内耗不断,在外部市场丢城失地?解决产业经营的问题绝对不是有先进理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单纯的理念往往是失败的隐患。 1.2如何兼顾母公司有效控制和子公司的专业化经营? 复星集团要跨行业发展,需要面临一个难题。在多个产业中攻城略地,取得良好的绩效,复星凭什么在每一个产业中实现专业化?凭什么提高每个产业单独的经营效率?同时,每个产业的专业化又必须在集团整体的有效控制之下。如何跳好这支带着镣铐的舞蹈,绝对是对管理者功力的一大考验。

上海复星医药(上海复星医药(集团)

证券代码:600196
股票简称:复星医药
编号:临 2012-004
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变更部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公告
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 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
重要内容提示: ●原投资项目名称:重组人胰岛素产业化(原料+制剂)项目 ●新投资项目名称:重组人胰岛素及类似物产业化(原料+制剂)项目 ●变更募集资金金额:重组人胰岛素及类似物产业化(原料+制剂)项目总投 资为人民币51,076万元,其中:以募集资金投资人民币37,147万元、其余投资人民 币13,929万元由项目实施主体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万 邦”)自筹。由于新投资项目与原拟投资项目中的部分建设内容相同,本次募集资 金投向实际变更金额为人民币22,186.21万元,变更金额占该项目募集资金净额的 59.73%。 ●新项目预计完成时间、投资回报率: 新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含项目建设期)为 9.7 年;经测算,预计新项目的内部 收益率为 28.58%。 ●新项目预计达到可使用状态的时间:2015 年 1 月
一、2010 年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基本情况: 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证监许可[2010]334号文《关于核准上海复星医 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批复》核准,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 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星医药”或“公司”)于中国境内非公开发行股票。截至 2010年5月4日,公司已完成非公开发行3,182万股人民币普通股(A股)股票,发行 价格为每股人民币20.60元,募集资金总额为人民币65,549.20万元,扣除发生的券 商承销佣金及其他发行费用后实际筹得募集资金净额人民币63,539.20万元。截止 2010年4月19日,募集资金已存入专项账户。
1

成功团队案例分析

成功团队案例分析 2007年7月16日,复星集团在香港联交所整体成功上市,融资128亿港元,成为当年香港联交所第三大IPO,同时也是香港史上第六大IPO。中国周刊有一篇报道叫做“郭广昌的商业帝国”,介绍了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的成功轨迹,“复旦五虎”打造了郭广昌的商业帝国。 郭广昌的核心团队共有五个人,他们是:郭广昌,梁信军,汪群斌,范伟,谈剑。这五个人都毕业于复旦大学,被称作复旦五虎。总结起来他们团队有这几个特点:第一:相互信任。第二:志同道合,能力互补。第三:各尽其才,个人优势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第一:相互信任。1992年二十四五岁的“复旦五虎”拼凑起3.8万元一起创业,早期收获的第一个亿是在医药生物领域获得的。郭广昌没有任何医药生物专业基础,但当他知道了生物工程和医药有前景后,充分信任具有专业基础的梁信军、汪群斌等人,并在他们的组织下在这个领域中大赚了一笔。相互的信任让他们不断取得成绩。 第二:志同道合,能力互补。“复旦五虎”都毕业于复旦大学,他们在复星身居要职。现任复星集团董事长的郭广昌毕业于复旦哲学系;复星集团副董事长是毕业于复旦遗传学系的梁信军,CEO是汪群斌,毕业于复旦遗传学系,复星集团联席总裁、复地集团董事长是范伟,毕业于复旦遗传工程系,谈剑,毕业于复旦计算机专业,现任复星集团监事会主席、软件体育产业总经理。这个核心团队总结说:“我们身上有很多相似性和互补性”。志同道合让他们聚在一起,能力互补让他们把企业发展壮大。 第三:各尽其才,个人能力得到了最大发挥。梁信军对这个“五人团队”的评价是:“郭广昌不保守,从来没有觉得有什么事情只能想不能做,他的系统思维能力很强,处事比较公正,是一个很合格的董事长;在他之外,最适合做总经理的是汪群斌,他对行业的战略意识敏锐,情商智商兼具,行动能力、业务能力、学习能力和业务操作能力很强,是个领袖型的企业家;范伟呢,同他们两人的优点很像,有点差异的地方就是他不太爱说话,是讷于言敏于行的那一类,但从品牌策划上,他又是其他人所不能及的;谈剑的学习能力很强,有段时间她分管我们的行政的时候,在财务上做得非常专业,一般的财务总监都比不过她。而且,在人际关系与业务合作上,她都很有一套。”

国际知名投资公司详尽介绍

◇IDG资本 [公司简介] IDG资本(简称IDG Capital Partners)成立于1992年,在北京、上海、广州、波士顿、硅谷等地均设有办事处。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风险投资公司之一,IDG 资本已成为中国风险投资行业的领先者,管理总金额达25亿美元的风险基金。 IDG资本隶属于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nternational Data Group)。该集团是全世界最大的信息技术出版、研究、会展与风险投资公司。IDG公司2009年全球营业总收入达到30.5亿美元。 IDG集团公司创建于1964年,总部设在美国波士顿。目前,在全世界90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子公司和分公司,拥有13,640名高级研究专家和采编人员,采用电子邮件、数据库、电传及联机服务等现代化信息处理和传递手段,建立了快速而全面的世界性信息网络。 公司每年发表9万余篇市场研究报告和技术发展预测报告,用25种语言出版300余种有关杂志;每年在世界各地举办近750场各种国际性和地区性的学术报告会、市场分析会和产品展示展览会;提供各种命题和定向的资讯服务。IDG 公司在世界信息产业界的舆论影响力是独一无二的。 IDG公司是第一家进入中国的美国技术信息服务公司。自1980年在北京创办了中美合资《计算机世界》周刊以来,IDG公司在中国合资与合作出版的与计算机、电子、通讯有关的报纸与杂志达30余种,每年举办20场以上的计算机、电子、通讯的展览会,并为国外信息产业界主要生产商举办近60场专题研讨与演示会。IDG所属市场研究与预测公司(IDC)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立了自己的服务中心,每年向业界客户提供近200份专题研究报告及咨询服务。 1998年,IDG与美国最大的消费类杂志出版公司HEARST建立合资战略联盟,向亚太地区具有实力的同类杂志转让版权并提供国外市场、广告销售、业务培训等服务。成功地将《大都会》(Cosmopolitan)的版权转让给中国的《时尚》杂志。在此项合作成功的基础上,IDG又与美国其他著名的杂志出版公司PRIMEDIA, CONDE NAST,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RODALE, 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等建立了类似的关系。

顶级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简介

一.美国凯雷投资集团(又译为卡莱尔集团,以下简称凯雷集团)成立于1987年,公司总部设在华盛顿,有“总统俱乐部”之称,拥有深厚的政治资源,至2010年9月30日止,管理资本超过977亿美元, 创造了23年年累计平均回报率超过33%的记录,是全球管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规模最大的基金之一。 编辑本段发展简史 凯雷投资集团 凯雷投资公司最早的发起人是史蒂芬·诺里斯(Stephen Norris),他在担任Marriot收购兼并公司的税务负责人的时候发现收购阿拉斯加爱斯基摩人的公司能够合理避税,这让他由此投身于私人股权投资业务。其人独断机智,深知自己需要不屈不挠与极度聪明,并有良好的政界网络的人的帮助。而前总统卡特的助理大卫·鲁宾斯坦(David Rubenstein)则符合他的一切要求。这便是凯雷的起点。凯雷早期并不算成功,直到1989年美国前国防部长弗兰克·卡路西(Frank Carlucci)加盟。如法炮制,凯雷先后雇佣了前国务卿、白宫预算主任等等,并于1990年促成了凯雷在国防工业中的一项重大投资——从美国陆军那里赢得了200亿美元的军火合同,凯雷集团才真正起飞。 在人们印象中,凯雷集团在投资界一直被称为“总统俱乐部”,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出任凯雷亚洲顾问委员会主席,英国前首相约翰·梅杰担任凯雷欧洲分公司主席,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美国前证券与交易委员会(SEC)主席阿瑟·列维特担任其顾问。尽管凯雷独特的政府背景给予业务上诸多便利,但是当凯雷完成早期的一系列交易之后,其最大的基金也不过只有1亿美元。为解决此问题,1990年代中期,鲁宾斯坦请来了金融投资界最富有盛名的乔治·索罗斯成为了凯雷的有限责任合伙人。在他的号召之下,筹集资金突然变得令人惊奇的容易。 通过旗下76支基金投资于三大投资领域–私人股权、房地产及信贷另类资产。凯雷集团对所有潜在投资机会都持开放态度,并专注于已经拥有投资经验的领域,主要包括:航天、汽车与运输、消费与零售、能源与电力、金融服务、保健、工业、房地产、科技与商务服务、电信与传媒。 [3]凯雷投资集团在全球管理了超过900亿美元的资金,。截至目前,凯雷已在中国投资了10多个行业近50个项目,总投资额超过25亿美元,主要投资项目包括太平洋保险、安信地板、分众传媒、携程旅行网等。

复星集团的万亿帝国梦:起步3年赚够一亿元(精)

复星集团的万亿帝国梦:起步 3年赚够一亿元 https://www.doczj.com/doc/3612709263.html,2011年 11月 28日 02:50新京报微博 很多大公司都有着明确的主营业务,复星集团的主业是什么?恐怕很难给出准确答案。因为它横跨的领域太广,涉及的行业太多。短短 19年间,它已积累了 322亿元净资产, 旗下拥有 37家上市公司,成为管理总资产达到 1370亿元的多元化企业。 在不同的时期,复星会拿不同的国际大企业作为榜样。它的下一个目标,是效仿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进军保险业, 打造管理资产超过万亿元的金融帝国。 9月 15日, 复星宣布将与美国寿险巨头保德信在中国筹备设立一家合资寿险公司。这次复星把握好时机了吗? ● 3.8万元创业资金起步, 19年打造出管理总资产达 1370亿元的多元化企业 ●欲效仿巴菲特模式进军保险业,打造万亿元金融帝国,面临诸多现实挑战 很多大公司都有着明确的主营业务,复星集团的主业是什么?恐怕很难给出准确答案。因为它横跨的领域太广,涉及的行业太多。 与本栏目此前报道的诺基亚 (微博、摩托罗拉 (微博等动辄上百年历史、上千亿美元资产的大公司相比, 19岁的复星集团是一家年轻的中国民营企业;但短短19年间,它已积累了 322亿元净资产,旗下拥有 37家上市公司,成为管理总资产达到1370亿元的多元化企业。 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有多少个曾经如日中天的多元化产业投资集团皆因一步踏错败局收场,复星如何做到了挺立潮头、保持不败? 它为何总能瞄准时机,切入政府向民营企业打开大门的行业?它为何能玩转资本魔方而不被其魔力吞噬?对于复星的成功, 董事长郭广昌概括原因是“把握住了政策的脉络、跟上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步伐, 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投资” 。在不同的时期,复星会拿不同的国际大企业作为榜样。它的下一个目标,是效仿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进军保险业, 打造管理资产超过万亿元的金融帝国。 9月 15日, 复

国际市场营销学 案例分析

案列一分析 案列中复星集团遇到了反收购的风险。 在中国复星集团联手法国安盛资本收购法国地中海俱乐部的收购计划中,唯一阻碍收购进行的是来自地中海俱乐部的小股东的反对。法国少数股股东协会称每股17.50欧元的报价过低。七月,有两家公司均向法国金融市场管理局提起诉讼,希望阻止这项收购。对于此类问题,复星集团称,“遇到个别小股东反对的情况,在任何一项要约收购中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中国现在正努力探索一种更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开放型经济模式,在继续追求高质量外资流入的同时,也更加的重视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中国企业主动走出去,到海外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复星集团海外并购活动是顺应我国经济大潮的的。但是海外并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针对复星集团联合收购过程中遇到的小股东反对的情况,可以选取多种方式通过保护小股东的权益来解决。 案列二分析 案例中联想集团遇到了政治干预的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企业开展国际营销活动的所在国的政治变革或政治变动,从而导致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断或者不连续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任何企业在海外的收购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政治风险。 对于联想曾欲竞购黑莓,政治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黑莓不仅仅是拥有很多手机的核心专利,而且与加拿大电信基础设施密切相关。加拿大媒体称,加拿大政府明确的表示,出于国家安全相关考虑,政府不会接受来自中国的收购要约,不会批准由一家中国公司来收购与加拿大电信基础设施密切相关的黑莓。黑莓与加拿大电信基础设施的密切相关性使得黑莓的政治敏锐性极高,从而造成对中国联想的竞购活动的一种政治限制。在企业的海外并购中对于客观存在的政治阻碍风险,企业在处理的过程中方法要得当,在从事并购活动时要正确的控制政治风险。可以在采取并购行动之前对风险进行适当的评估,趋利避害,有时候在政治风险比较大而且没有有效的规避措施时,可以进行有选择的放弃,回避未尝不是个好的选择。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谈判安排,联合投资等等来应对此类的政治风险。针对并购过程中遇到的此类政府干预的政治阻碍风险,在寻求外部的解决之道的同时,企业本身也要增加透明度。中国的民营企业不透明,海外并购的过程中很难让别人产生信任之感,只有互相的公开透明才能得到相互的信任与依赖。

中国境内著名风险投资公司排行榜

中国境内着名风险投资公司排行榜 1. 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最早引入中国的VC,也是迄今国内投资案例最多的VC,成功投资过腾 讯,搜狐等公司) 投资领域:软件产业电信通讯信息电子半导体芯片IT服务网络设施生物科技保健养生2. 软银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日本孙正义资本,投资过阿里巴巴,盛大等公司) 软银赛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设在香港主导亚洲区域投资的企业,在中国、印度和韩国有分支机构。软银赛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目前已参与投资近20亿美元。软银赛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投资领域横跨几个高成长性部门,涵盖消费品&服务、技术、媒介、电信、金融服务、医疗保健、旅行和旅游业,和制造业。软银赛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致力服务于中国、印度、韩国、香港和台湾等地区。投资团队集中在香港、中国(北京、上海、天津),印度(海得拉巴,新德里),和韩国(首尔)。软银赛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形成了的投资团队拥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并为其与合作企业建立的牢固伙伴关系而感到自豪。 投资领域:IT服务软件产业半导体芯片电信通讯硬件产业网络产业 3. 凯雷投资集团(美国着名PE,投资太平洋保险集团,徐工集团) 投资领域:IT服务软件产业电信通讯网络产业信息电子半导体芯片 4.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美国着名互联网投资机构,投资过甲骨文,思科等公司) 红杉资本,红杉资本创始于1972年,共有18只基金,超过40亿美元总资本,总共投资超过500家公司,200多家成功上市,100多个通过兼并收购成功退出的案例。 5. 高盛亚洲(着名券商,引领世界IPO潮流,投资双汇集团等) 6. 摩根士丹利(世界着名财团,投资蒙牛等) om 7. 美国华平投资集团(投资哈药集团,国美电器等公司) 8. 鼎晖资本(投资过南孚电池,蒙牛等企业) 9. 联想投资有限公司(国内着名资本) 投资领域:软件产业IT服务半导体芯片网络设施网络产业电信通讯 10. 浙江浙商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民企) 投资领域:关注(但不限于)电子信息、环保、医药化工、新能源、文化教育、生物科技、新媒体等行业及传统行业产生重大变革的优秀中小型企业。 11. 今日资本(投资项目包括我要钻石网、土豆网、真功夫等)

全球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历程趋势与启示

全球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历程、趋势与启示 李靖 2012-12-25 14:29:37 来源:《海南金融》(海口)2012年5期 一、全球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历程 在现代私募股权投资诞生以前,世界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次规模巨大的私募股权投资活动:一次发生在15世纪末,当时英国、葡萄牙与西班牙等国为了建立远洋贸易企业时的投资活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仅靠个人的自有资金无法满足创建远洋贸易企业的需要。对外源资本产生了强烈的需求,其中一些人可以不必去直接经营远洋贸易企业,只需要通过向远洋贸易企业投资就可以获得高额收益,这种外源资本就是最早形态的私募股权资本。一次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美国开发西部过程中建立石油开发企业和铁路企业热中的投资活动,这些投资活动对资本的需求都远远超过了个人或家庭的资金实力,这也促进了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当时一些分别投资于铁路、钢铁、石油和银行等行业的富有家族投资了一些高科技中小企业。例如,列表机公司(1896年创立于华盛顿)、计算表公司(1901年创建于俄亥俄州代顿)和国际时代唱片公司(1900年创办于纽约州恩迪科特),并将这三个公司合并为一个制造办公用品的公司,这就是后来的IBM。1919年,皮埃尔?杜邦对通用汽车公司的投资。1939年,劳伦斯?洛克菲勒对麦道公司的投资。20世纪30~40年代,这些富有家族开始聘请一些职业经理去帮他们寻找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进行投资。但这时期投资活动是由投资主体分散进行的,只能称为非组织化的私募股权投资。 这些早期投资资本对现代私募股权投资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们

推动了现代企业制度的诞生和发展,经由这种投资方式,资本所有者可以依靠代理投资方式来获取资本的保值与增值,并承担有限责任,而不必再直接经营资产。这种经营制度的变革为私募股权投资以及自由资本的分化创造了制度条件[1]。自1946年美国研究和发展公司(ARD)成立至今,现代私募股权投资发展大致分为萌芽、发展、快速增长和成熟四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在1946-1969年。现代意义上的私募投资起源于20世纪40 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出现大量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获得传统金融机构的大力资金支持。在这种背景下,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拉尔夫?弗兰德斯和被称为“创业投资基金之父”的乔治?多里特共同创办了“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merica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ARD),目标之一是设计一种“私营机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问题,同时希望这种“私营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长期资本与管理服务,这样“创业投资基金”随之形成[2]。ARD 的成立标志着有组织的专业化管理的私募股权投资崭露头角。ARD成立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对缺乏大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工具的担忧。因此,ARD的创立者们希望通过ARD实现以下两个目标:一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种非公开的融资工具;二是不仅要给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还要致力于提高其管理水平。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私募股权投资还没有发展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行业,只是对个别项目进行投资,对经济的影响力不大。1958年,美国通过《小企业投资法》支持小企业投资公司(Small Business Investment Companies Program,简称SBIC)发展。它直接受美国小企业管理局(Uniter States 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简称SBA)的管辖,并可获得税收优惠和低息贷款的支持。1963

中国医药案例分析

中国医药集团案例分析 一、中国医药集团的发展历程与集团概况 中国医药集团成立于1998年,经国药办批准,由中国医药(集团)公司、中国医药工业公司、中国医药对外贸易总公司、中国医疗器械工业公司4家企业联合组建而成。 2001年经财政部批复,重庆医药设计院、武汉医药设计院、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自 1月1日起无偿划转进入国药集团。2002年10月当时的控股子公司国药集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 600511,募集资金 2.5亿元,通过上市规范了法人治理结构,拓宽了融资渠道,提升了市场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2003年1月国药集团引进复星集团民营资本,成立了国药控股有限公司,其中发行人持有 51%权益,在引入增量资金的同时,实现了经营机制的转变,进一步完善了治理结构,业绩增长迅猛,迅速发展成为了全国医药流通行业第一品牌。同时在03年经国资委批准中国药材集团并入集团。2004年2月国药控股有限公司收购深圳一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43.3%的股权,打造了公司在南方地区集医药生产、科研、流通、投资、融资的强势平台,提升了公司在南方地区的综合竞争力。2004年3月,经国资委批准,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医药批发站并入国药集团。同时国药集团进行了一系列的资本运作,采用境内上市、发行短期融资券等多种形式拓宽融资渠道,通过自身扩张与收购兼并实现业务快速成长,增强了国药集团盈利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同年12月,国药股份收购青海制药集团 47.1%的股权,建立了以资本为纽带的麻醉药品产业上下游合作关系,巩固了国药股份麻醉药品总经销地位。除此之外,国药集团还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机会,与一批有实力外国医药集团合作设立合资企业,引进国际资本与先进的经营理念,延展了业务链条,拓宽了盈利渠道。2005年8月,国药集团引进英国励展集团作为战略合作者,在原国药展览有限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国药励展展览有限公司,为公司会展业务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国药集团持有该公司 50%的权益。2009年集团与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联合重组、2010年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进入集团。目前集团旗下拥有十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国药控股一家H股上市公司及国药股份、天坛生物、现代制药、一致药业四家A股上市公司。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890亿元。 目前中国医药集团已经发展成为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综合实力最强的医药健康产业集团。集团旗下拥有11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和国药控股、国药股份、国药一致、天坛生物、现代制药、盈天医药6家上市公司,以预防治疗和诊断护理等健康相关产品的分销、零售、研发及生产为主业。中国医药集团拥有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医药流通配送网络和与国际水平接轨的30个配送中心,是国内最大的生物医药研发、生产企业,承担了80%以上的国家规划免疫疫苗的生产任务。集团建立了生物制药、麻醉精神药品、抗感染药、抗肿瘤药、心脑血管用药、呼吸系统用药等生产基地和药材基地,拥有国内实力最强的应用性医药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院。2012年中国医药集团成为首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医药企业。在2014年7月发布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位居第357位,全球制药企业第8位。

美国私募基金发展历程

金斧子财富:https://www.doczj.com/doc/3612709263.html, 私募基金是相对于公募的共同基金而言的一种基金类型。私募基金一般属于合伙人制的小型私人投资公司,主要投资于公开交易的证券和衍生金融产品,是一种高风险的投机基金。美国私募基金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美国私募基金种类 一般来说,根据投资标的的不同可以将私募基金分为以下几种:(1)风险投资基金(VC),

金斧子财富:https://www.doczj.com/doc/3612709263.html, 根据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2)收购基金(LBF),是指专门从事杠杆收购业务的投资近。杠杆收购又称融资收购,即收购方以目标公司的资产作为担保向金融机构取得大量资金,收购完成后对公司进行一系列改造、运营,使目标公司价值得以提升,利用企业的现金流来偿还债务,最后通过再次卖出,获得股权增值的收益。(3)财务困境基金,是指专门投资于面临破产、重组、贱价出售或其他财务困境的公司的基金。(4)房地产PE,是指房地产PE从机构投资者中融资,投资于住房、商业地产、厂房、物业等房地产资产。(5)组合基金,又称基金的基金(FOF),不直接投资于金融产品或企业,而是投资与其他的基金中。 美国的私募基金投资领域广泛,投资手法多样。一般来说,美国的私募基金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宏观基金,另一类是相对价值基金。宏观基金主要利用各国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进行宏观经济的不均衡套利活动。宏观基金的代表是索罗斯领导的著名的量子基金。相对价值基金与宏观基金不同,它一般不冒较大的市场风险,只对密切相关的证券的相对价格进行投资。由于证券的相对价格差异一般较小,如果不用杠杆效应的话,私募基金就无法取得高额的收益,因此,相对价值基金更倾向于使用高杠杆操作。最著名的相对价值基金是美国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 按照私募基金的注册地,我们还可将美国的私募基金划分为美国国内注册的基金和境外注册的基金。现在,只有不到一半的美国私募基金在国内注册,一半以上在美国境外注册。境外注册的基金又称为离岸基金,这些基金一般注册在西欧的卢森堡、英国的海峡群岛、开曼群岛、百慕大等一些避税天堂里,专门在美国境外从事离岸证券投资。 三、美国私募基金规模和变化 1984年,美国的PE募集资金额为67亿美元,2000年达到了1773亿美元。在2000年左右,网络泡沫的破灭对PE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PE行业一度低迷。如今整个PE行业已经走出了低谷,重新进入了上升期。2011年以来,PE机构在美国募集的资金已超过5600亿美元,远高于2010年全年的3630亿美元。在所有种类基金当中,杠杆收购和企业融资基金占私募股权基金融资的多数。

复星巧避规则收购南钢 中国首例要约收购案例分析

如果要约收购的结局在要约收购前就可以肯定,那么这样的要约收购就失去了它原本的面目与意义。 案例简介 2003年3月12日,南钢集团公司与复星集团公司、复星产业投资、广信科技共同成立南京钢铁联合公司(以下简称南钢联合)。复星集团与复星投资持有新公司60%的股份。4月1日,南钢集团公司以其持有的占总股本70.95%的南钢股份国有股35760万股作为增资注入新成立的南钢联合。在未获得豁免的情况下,占总股本70.95%的国有股权的实际控制人变更,使南钢股份(600282)不得不面对沪深股市有史以来首例要约收购案。 2003年4月9日,南钢联合向所有股东发布要约收购公告,对挂牌交易股份的要约收购价格为5.86元/股;对非挂牌交易股份的收购价格为3.81元/股。要约收购总金额约为8.5亿元,全部以现金方式支付。要约收购公告发出后至2003年7月,没任何股份进行应约,本次要约收购最终以无人应约结束。 对于收购方南钢联合或其实际控制人复星集团而言,这笔收购的收益主要体现在: (1)二级市场的高额收益。 (2) 南钢股份控制权潜在收益,其每年近40亿的现金流是绝佳的融资窗口。 (3) 南钢股份未来增发获得的收益。 文/布尔古德 无人应约的要约收购 此次要约收购中的财技焦点就在于收购价格。 按照2002年12月开始实施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规定,制定要约收购价格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 要约收购挂牌交易的同一种类股票的价格不低于下列价格中较高者: 1.在提示性公告日前6个月内,收购人买入被收购公司挂牌交易的该种股票所支付的最高价格; 2.在提示性公告日前30个交易日内,被收购公司挂牌交易的该种股票的每日加权平均价格的算术平均值的90%。 (二) 要约收购未挂牌交易股票的价格不低于下列价格中较高者:

中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法律浅析

中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法律浅析 姚琦上传时刻:2010-10-25 扫瞄次数:344 字体大小:大中小 内容提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近二十年的时刻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取得了飞速的进展,成为寻求资金支持的非上市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美国作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源地,法律上为其进展和运作提供了有利的空间。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我国进展的时刻不长,但也逐步反映出其庞大的能量。研究美国有关法律制度并在符合我国国情的条件下加以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那个概念登陆中国只是短短十几年时刻,但目前在国内活动的此类资金差不多达到庞大的规模。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简称“PE)是通过非公布方式募集资金,对非上市公司进行权益性投资,通过参与操纵或治理使所投资公司价值得以增值,最终通过上市、并购或治理层收购等方式出售持股以获利的基金。美国90年代的经济繁荣,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挥了专门大作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为资本市场中的冰山,包蕴了庞大的能量。但因"私募"的形式具有非公布性,它不仅为未上市公司提供大量资金支持,并在企业设立初期、成长期和扩展期都发挥着较大的作用。这些特性使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为我国经济进展、资本市场体系的完善所需,但目前对之的研究和认识还相对欠缺。因此,我国需要深入研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展中的各种问题,考察、借鉴国外有关体会,调整并完善相关法律,迎接私募股权时代的到来。 一、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法律框架 (一)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结构的法律分析 在美国成熟市场上,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要紧以公司或有限合伙的方式组成并运营,其中,有限合伙被认为是更有优势的一种组织方式。有限合伙是一种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19世纪初,美国有些州就差不多制订了有限合伙法,但当时各州对有限合伙的限制十分严格,这种严格的态度通过一系列判例得到了转变,有限合伙逐步得到广泛承认。为了减少各州立法的差异和矛盾而导致的法律冲突,美国“统一州法全国委员会”于1916年完成《统一有限合伙法》的编撰并供各州参考采纳。其后,美国统一州法全国委员会又分别于1976年、1985年、2001年起草了新的《统一有限合伙法》,将《统一有限合伙法》与《统一合伙法》区分开来,并将有限合伙与有限责任公司(LLC)[1]等相似概念区别开来。{1}通过这一编撰活动,有限合伙的概念和有关制度得到了明确和统一。有限合伙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正是建立在这一制度基础之上,并充分利用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