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

课题:赤壁之战授课人:梁博玮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分析并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分析并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司马光(公元1019—— 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自1066——1084)。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连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资治通鉴》取材极为广泛,取材于“正史”、“杂史”、文集、笔记等有关著作,先由“当代通儒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分段撰写,再经司马光删削润色总其成。书由神宗赐名并做序。

作者及年代体裁地位特点

《左传》左丘明(春秋)编年体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国语》(春秋)国别史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西汉)国别史我国战国时代史料汇编

《史记》司马迁(西汉)纪传体

《汉书》班固(东汉)纪传体

《后汉书》范晔(南北朝)纪传体

《资治通鉴》司马光(宋)编年体

人物生卒年份大战时的年龄

曹操155-220 54

刘备161-222 48

孙权181-251 28

诸葛亮181-234 28

周瑜175-210 34

鲁肃172-217 37

三、学生自渎课文,理解文意。

四、学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思考课后题。

六、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内容导入。

二、讲读第1段第一层次(开头——权即遣肃行)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试译,教师纠正、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1、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

明确:是孙权的谋士鲁肃。他首先分析荆州的地位:“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要求学生解释:险固——险要坚固;士民——老百姓;殷富——丰厚富足。)“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解释:有——占有;资——资本、凭借。)这段话既分析了荆州之重要,又符合孙权南面称孤的心意。鲁肃此话,从侧面揭示了赤壁之战的起因和性质,成为全文提纲挈领之笔。鲁肃接着分析了各派的情况:①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合作),军中诸将,各有彼此。(有的向着那边,有的向着这边。)②刘备与操有仇恨,寄寓于刘表,表恶(wu)其能而不能用。这种形势,当然对孙权有利。

2、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

明确:两种可能、两种准备。一种可能是如果刘备与刘表同心,则宜“抚安”(抚慰拉拢);另一种可能是刘备与刘表“违离”(矛盾、背离),则宜别图之(想办法),以济(成就)大事(指南面称孤之事)。

3、上面的两种可能、两种准备,是从战略着眼,若从眼前来看,鲁肃又认为应采取什么行动呢?

明确:鲁肃主动要求:①奉命吊表二子(慰问居丧的人),并慰问军中掌权的人;②说服刘备抚表众,共治曹操。

4、鲁肃劝说孙权采取这些行动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与刘备、刘表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曹操,这样做的结果是“天下可定也”。“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一“恐”一“即”,可见这一行动的急切性和达到目的必然性。

三、讲读第1段第二层次(到夏口——樊口)。

指名朗读第1段第二层次,并要求学生试译,教师点拨,疏通文意,然后研讨问题。

2、在孙权派出鲁肃时,局势发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变化?

明确:①操已向荆州;②琮(刘表第二子)已降操;③备南走(逃跑)。所以,鲁肃尽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赶路),也难以赶在曹操之先,可见形势严重。

3、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鲁肃怎样劝说刘备与孙权结好?

明确:①宣权旨(传达君命),致殷勤(恳切慰问)之意,以诚打动刘备;②宣传孙权的“聪明仁惠”(聪繁明智、仁爱慈惠),敬贤礼(动词)士,江表(江南。表,外;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江南为表,故称“江表”。这是一个古代文化常识,学生应记住。)英豪,咸(都)归(使动)附(依附)之。上面讲的是孙权的品德和政策及所得的“人和”条件。接着又从地利和实力方面来说明:“已据六郡(地广),兵精粮多”(实力雄厚)。③说明吴巨是平庸的人,且地点偏远,不宜依靠。从三方面来看,刘备何去何从已经十分清楚,故结果必定

是“备甚悦”。

4、既然“备甚悦”,为什么鲁肃还要与诸葛亮拉关系?

明确:因为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决策人物,对刘备有左右作用。故鲁肃又以“我,子瑜(诸葛亮的哥哥)友也”来使诸葛亮放心。故结果必然是“备用肃计”。(在这里提到诸葛亮,为下文他的出场伏笔。)

5、第1段第二层小结:这一层写鲁肃会见刘备,初步奠定联合抗曹的基础。

鲁肃

献计

鲁肃说孙权

鲁肃会刘备

荆州的地位:各派的情况

对付的办法:应取的行动

劝备与孙权联合

与亮定邦交

齐心抗曹

备用肃计

四、讲读第2段。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试译这一段,教师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1、第1段重点写鲁肃,这一段重点写诸葛亮。诸葛亮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出使东吴的?

明确:操军占荆州,乘胜东下,孙刘危急存亡在即。(要求学生讲解“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和“事急矣,请奉命救于(向)孙将军”两句。

2、诸葛亮怎样游说孙权的?

明确:①纵谈形势,闭口不谈“求救”。他把孙权、刘备、曹操放在同等位置上来谈,突出敌军强大(“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要学生翻译这几句。)并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句保持了刘备“遁逃于此”的尊严。②采用攻心战术,反激孙权。诸葛亮指出了孙权的两条出路,一条是率领“吴越之众”与曹操“抗衡”(指定学生讲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句。“以”:率领,动词。“中国”:曹操占据的中原地区)。另一条是投降(要求学生翻译:“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按”:停止使用。“束”:收起。“兵”:武器。“甲”:铠甲。“北面”:面向北。古代皇帝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朝。这里指投降)。接着抓住孙权的矛盾心理“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警告他“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最后,把刘备比作“守义不辱”的壮士田横,不愿处在曹操之下,从而使孙权勃然大怒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指名学生讲解这一句。)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激将法,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3、诸葛亮怎样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的?

明确:①刘备虽败但实力犹存。(“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②曹有三大弱点;

一、远来疲敝,强弩之末,必蹶(挫败)上将军。(要求学生讲解“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句)二、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荆州之民心不服曹操。(要学生翻译:“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4、诸葛亮预见的战争结局是什么?

明确:孙权与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必矣”。此后是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讲解“鼎足之形成矣”句。)

5、诸葛亮游说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这一句承上启下,为下文波澜突起的事态过渡。)

6、小结:这一节写诸葛亮出使东吴,精辟地分析了形势,针对孙权的犹豫心理采用激将法攻心,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使孙刘联盟得到进一步的酝酿。这一段表现了诸葛亮出色的外交、军事才能。

五、讲读第3段。

学生朗读并试译这一段,教师纠正、补充,然后研讨问题。

1、曹操遗(wei)权书的内容是什么?其用意何在?

明确:一、强调自己奉天子之命讨伐有罪的人(“奉辞伐罪”);二、强调声势浩大,势不可挡(“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麾,旗帜,代军队;束手,捆起手来,意即投降。);三、威胁挑战(“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正要和将军在东吴会战。)这是一封带有恫吓、威胁的战书,其用意是给东吴施加压力,威胁其投降。这种信也暴露了曹操骄横不可一世的态度。古人云:“骄兵必败。”由此伏下了曹操必败的根源。

2、曹操的战书在孙权部下产生了哪些反应?

明确:“权以(之)示群下,莫不响震(震动)失色。”反应极其强烈,由此可见。主和派的首领长史张昭认为“势力众寡”,极力主张“迎之”(投降)。主战的鲁肃却“独不言”,一个“独”字既突出了他的主战态度,又反映了投降派一片吵嚷的会场情况。

3、鲁肃怎样说服孙权主战的?

明确:一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待“权起更衣”时,才“追于(到)宇(屋檐)下”,向孙权进言,这样既可以避开主和派的围攻,又能显示自己的诚心。二是站在孙权的立场上,为孙权着想,使孙权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见。(要求学生讲析鲁肃的一段话,这段话采用对比手法,设身处地,情辞十分恳切。)结果是使孙权叹息“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而称赞鲁肃能“廓开(阐明)大计,正与孤同”。

4、小结:这一节写孙权内部主降派和主战派的斗争,孙权经鲁肃的说服,同意主战。这一段写得富于戏剧性,而人物形象又各具个性特点,如曹操的骄横;张昭的投降嘴脸,因“曹公”一词而显;鲁肃的诚挚;孙权能虚心听取正确意见。

六、布置作业:

1、整理判断句式

2、指出句式,并翻译:

①豫州今欲何往?②子瑜者,亮兄瑾也。

七、教后记:

第3课时

一、讲读第4段。

学生齐读这一段,让学生质疑,疏通文意,然后共同研讨问题。

1、周瑜怎样分析已方的有利条件的?

明确:①孙权“神(非凡)武雄(杰)才,兼仗父兄(父孙坚、兄孙策)之烈(功业)”;

②“割据江东,地方(方圆)数千里”;③兵精足用(物资充足)。①讲门第出身(古人非常重视这一点),②讲幅员辽阔,③讲实力。

2、周瑜怎样分析敌方的不利条件的?

明确:①操有后患:马超、韩遂在关西割据。②操扬短避长:舍鞍马,仗舟楫。③天时不利:盛寒,马无槁草。④北方士兵不习水战,必生疾病。

3、周瑜对敌我双方的客观分析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明确:使孙权坚定了抗曹的决心: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比上文讲的“正与孤同”的口气强硬多了,由此可见孙权决计抗曹。

4、周瑜与鲁肃同属主战派,但一为武将,一为文官,一为谋士,一为将领,掌握军权,两人的性格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周瑜直言不讳,开口就骂曹操是“汉贼”,而鲁肃只称其名,比较平和;周瑜说曹操是“送死”,鲁肃只说:“共治曹操”。一文一武的口气完全不同。周瑜开朗真率,鲁肃机智沉着,个性各异。

二、讲读第五段。

学生齐读这一段,并提出重点词句进行翻译,在初步掌握词句的基础上共同研讨问题。

1、孙权既然已决计抗曹了,周瑜为何还要写信给孙权?

明确:为了报告军情,进一步消除孙权的担心。从“愿将军勿虑”句可以看出周瑜上书的用意。

2、曹操的军力究竟多少?周瑜的兵力多少?

明确:曹操号称水步八十万,其实只有十五六万中原军和七八万刘表的降卒,而周瑜却只需“兵五万”,“自足制之”。

3、孙权怎样部署兵力的?

明确:①选兵三万,令周瑜、鲁肃、程普为前锋;②孙权亲自带兵续发,作后盾。

三、小结第2-5段。

这五段为第一部分,写孙、刘联盟形成的经过——战前决策。是作者详写部分。“赤壁之战”完成准备阶段,胜负大局,已可预见。

四、讲读第二部分(6-7段)。

1、第6段只用七个字概述孙、刘联军向西挺进的过程。

明确:一个“进”字省却了无限文字。因本文重点在于写战前准备(孙刘联盟的形成过程),故进军过程写得十分简略)。

2、指名学生解释重点词语与疑难句子

①可烧而走也。

可以用火攻(的办法)来把他们赶跑呀。“烧”,指用火烧的办法攻击。“走”,使动用法,

使……逃跑。“走”后面省略一个“之”字。

②盖以十舰最著前。

黄盖把十只船排在最前头。“著”,居于。

③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被烧死或被淹死的人马很多。

“人马烧溺死者”即“烧溺死之人马”,定语后置。“烧溺”,或烧或溺,是选择关系。

④操行军多华容道步走。

曹操率领军队从陆路上逃跑。

3、赤壁之战是弱军战胜强军的典范战例。处于优势的曹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处于劣势的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全文作答)

明确:曹军失败的原因是:①劳师远征,士卒疲敝;②北方之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

③降卒心怀狐疑,内部不稳;④北方未平,北方不宁;⑤战线过长,粮草不济;⑥军纪不整,骄傲轻敌。第6条是最根本的原因。

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①能客观分析敌我形势;②团结一致,共同对敌;③部署有方,准备充分;④能抓住有利战机,正确采用战略战术。其中②是最根本的一条。

五、作业:

1、完成下发的打印练习题。

2、试分析课文中几个主要任务的形象。

六、教后记:

第四课时

一、检查作业:

1、练习完成情况。

2、点名分析人物形象。

二、写作特点:

(一)结构——安排井然有序,思路——展示明朗清晰

《赤壁之战》这一长文,所写事件纷繁,人物众多。细细阅读,掩卷沉思,则其结构形式、思路线索,全部呈现在眼底,了然于心头。

就大事而言,写了这么三件:先是写了孙权、刘备联合,继而写了孙权内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最后写了赤壁会战。每一大的事件中又有诸多小事件,如在第一件大事里写了谋臣鲁肃和诸葛亮为建立孙刘联盟而进行的外交活动;在第二件大事里写了文臣武将为使孙权确立联刘抗曹方略所进行的公开与隐蔽的较量,其中着重写了儒将周瑜的所作所为;在第三件大事里写了战略相持——南北对峙、战略反攻——火烧赤壁、乘胜追击——水陆并

进等。

就人物活动而言,主要写了“七说”(“说”音shuì,劝意)。其中,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孙刘联盟事上写了“三说”:开头写了鲁肃说吴主孙权,原因是“恐为操所先”,以求得孙权能准允自己去了解形势并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奔走;接着写鲁肃说蜀主刘备,以使他能主动同孙权联合抗曹;三写诸葛亮受命出使吴地,说孙权联刘抗曹。在促使孙权定下抗曹决心并早作决断之事上,写了“四说”:先是写长史张昭说孙权,企图让孙权放弃联刘抗曹打算,认为对曹“不如迎之”;紧接着写鲁肃趁“权起更衣”之机,“追于宇下”,“扩开大计”,提醒孙权不要被主降派言论所惑,使其联刘抗曹决心不致动摇;最后“两说”是写周瑜日夜连说孙权,力排“众人之议”,揭穿曹操诈言,从而使得说服孙权重任得以最后完成,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赤壁之战》无论是叙写发生的事件,还是记述人物的活动,都有如链条衔接,一环紧扣一环,且又一气呵成;又都有如影视上的特写镜头,一幕紧接一幕地显示在阅读者的面前,烙印于欣赏人的脑际。文章以事件为经,以人物活动为纬来构建框架,并按照时间先后和空间位置变化来安排,以逻辑顺序来布局。在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进程中,或交替、或连续融入人物的活动。一个又一个互相承接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彼此相连的人物活动,除有不可挪动的外在时空关系外,还有其紧密联系的内在因果关系。而这些因果关系正好体现出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若不得到孙权的认可与赞同,岂有后来一系列戏剧性事件的发生?若无鲁肃说服刘备,哪有诸葛亮前往吴地说服孙权之举?没有鲁肃、诸葛亮苦口婆心地说服孙权,何来孙刘联盟的建立?若无肃、亮、瑜对孙权的说服,又哪有孙权抗曹的决断?没有孙权的最后决断,何来赤壁之战这一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那又怎么会出现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呢?从纵横全方位观之,司马光在《赤壁之战》一文中走笔的轨迹图象,正好比一“甲”字形貌。此字上半部的“田”,犹如孙刘双方为了共同利益,经过主观努力而暂为一体的态势;其下“┃”,形似锋利无比的宝剑,势不可挡地直插曹军大本营。我们说这一“甲”字,恰好是《赤壁之战》的结构内涵和作者思路绝妙无比的图解。

(二)对话——各求理正、据足,言辞——尽透情态、性格

文章开篇写的是鲁肃得知形势有变而向孙权提出应变之计。他切盼得到孙权的准允,马上搞一次必要而有决定性意义的外交活动。可鲁肃不盲目出言,而是抓住孙权急欲扩大“帝王之资”及其“定天下”和保一方平安的心理状态说话,其应变之计与要求,边说理边摆出。最后还以“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句结束谈话。这末一句强调了形势的严峻,反映出鲁肃心情的焦虑急迫,同时也激发了孙权,使其不能轻视怠慢。结果真的如此,“权即遣肃行”,鲁肃终于如愿以偿。整个一席话说得孙权口服心服,言听计从,充分显示出鲁肃的政治才能。

接下写的是鲁肃与刘备的一段对话。鲁肃本想与刘备会谈取得最佳效果——“自结于东,以共济事业”,然而老成持重的鲁肃含而不露,摸清对方意欲如何,再作计较。当得知刘备所想之后,便立即陈述东吴优势,点出吴巨“岂足托乎”根由。一优一劣,对比鲜明,作何选择,不言而喻。文章用“备甚悦”三字表明刘备透彻理解鲁肃话意。若鲁肃不这样与刘备会谈,那效果当作别论了。鲁肃主动创造和谐氛围,平等地与刘备商讨,体现了鲁肃友善和坦诚性格,同时也反映出他过人的外交智慧。

这之后写的是诸葛亮与孙权的会谈。刘备“新败”,“遁逃至此”,诸葛亮完全明白自己处在什么地位。为了这次“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的外交活动的成功,他必须不卑不亢,始终占据主动。于是他先发制人,与权相见后,就总论天下局势,客观分析孙、刘、曹三方面情况,紧接着连续两次反激孙权,使得孙权从根本上断绝与曹操的关系,这就取得了会谈的初步胜利。但联刘问题还未解决,于是诸葛亮趁回答孙权提问之机,将刘、曹对比,说明刘备军力仍很雄厚,而曹操存在着兵力(“远来疲散”)、战术(“不习水战”)、军心(“非心腹也”)等致命的三大弱点,不仅保住了刘备的尊严,更重要的是彻底消除了孙权在联合问题上的疑虑。接着推测建立孙刘联盟必然产生一个接一个的美好前景,从而使孙权在主动断曹后又树立了主动联刘的思想,取得了会谈的彻底胜利。诸葛亮用心良苦,他的话语重理性分析,重事实证实。孙权能发“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的誓愿,最后又有“大悦”的反应,全是诸葛亮言辞所具强大的征服力作用的结果。

曹操的话语是在“遗权书”中。虽然只有三十个字,却显其杀气腾腾,骄横狂妄,气焰嚣张。即使人物的言辞很短,作者也不放过写理由写事实。在短短的两句里,写有一“理”(“奉辞伐罪”)“二事”(“刘琮束手”与“今治水军八十万众”),将曹操的狡诈性格反映出来了。写张昭的言论,也是重视写理由写事实。张昭先说明曹操的本性与为人,作为提出“拒之,事更不顺”的依据,为后面提出“不如迎之”垫底。接着,指出孙权优势已失,而曹操优势明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政见。这样写理摆事,使张昭言论更具迷惑力。这从孙权“独不言”的神情和“起更衣”的举止完全可以看出来。

听了张昭的讲话,孙权很不痛快,借故走出议事厅。鲁肃唯恐孙权改变主意,立即“追于宇下”,对孙权讲了一段话。在情急之时讲话,他也是理据在前,结论随后。他直言“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点出了要害,作为“不足与图大事”的因由,使得孙权的心情稍稍安定。接下又向孙权对比分析“可迎操”与“不可”的两种人绝然不同的前途,设身处地,推心置腹,进一步劝权“莫用众人之议”,达到坚定孙权抗曹决心的目的。言辞恳切,充溢着对孙权无限忠贞之情。

最后写的是周瑜对孙权讲的两段话。白天(公开),周瑜讲的也是“不可迎”。不过,所谈与鲁肃不同。周瑜是在分析了曹操在政治上的不利(“托名汉相,其实汉贼”)和分析了孙权在环境、威望、兵力、人才方面的优势的基础上得出“不可迎”的结论。这之后,他又分析指出曹操“冒行”“数者用兵之患”,同时向孙权作出破曹许诺。从而激励了孙权的雄心,使他毅然摈斥了迎降的主张。夜里(私下)“复见孙权”,针对曹操“遗权书”中所言,分析曹操来犯的实际军力(“不过十五六万”)及其弱点(“疲病之卒”、“狐疑之众”),并再次担保破曹,从而消除了孙权在抗曹问题上最大的疑虑。《赤壁之战》中周瑜的话,点点在情合理,句句掷地有声。作者在我们面前展示出一个生龙活虎,雄姿英发、气势非凡而又有远见卓识的人物形象。

《赤壁之战》,以写对话取胜。作者用人物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把人物放到内外部矛盾斗争的焦点上来刻画人物的语言。综观全部对话,可以看出作品中的人物在对方面前,极尽所能,为了各自目的利益,力求所言理正据足。正因为这样,客观上他们的言辞尽透出自己的情态与性格。从文中的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看,司马光也是匠心独具,设计精巧的。

三、课堂练习:

1、比较加点词的词性和词义。

当谁以当曹操者(动词,抵挡)

当横行天下(动词,应该)

孤当与孟德决之(副词,当即)将命猛将统兵数万(名词,将领)求救于孙将军(名词,高级军官)

彼所将中国人(动词,率领)

将顺江东下(副词,将要)

治共治曹操(动词,对付)

刘表治水军(动词,管理)

卒疲病之卒(名词,士兵)

鲁肃闻刘表卒(动词,死亡)

五万兵难卒合(形容词,同“猝”,匆猝)

次引次并北(动词,临时驻扎)

余船以次俱进(名词,次序)

方助画方略(名词,次序)

地方千里(名词,方圆)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副词,正在、将要)

方连船舰(副词,正,或并)

乃此乃天也(判断动词,是)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副词,竟,居然)

乃罢会(副词,于是,就)

骑乃得过(副词,才)

2、辨析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词性、作用或意义)

为为孙权长史(wéi 动词,是)

为操后患(wéi 动词,成为)

动以朝廷为辞(wéi 动词,做)

保为将军破之(wèi 介词,替)

安能复为之下乎(wéi 介词,在)

恐为操所先(wéi 介词,与“所”连用,表被动)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wèi 动词,通“谓”)

于求救于孙将军(介词,向)

见权于柴桑(介词,在)

肃追于宇下(介词,到)

受制于人(表被动,被)

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

同步练习第三题单号题、第四题(四)。

五、教学后记:

附:板书设计

北岸曹军80万(骄傲轻敌)~~~~~~~~~~~~~~~~~~~~~~~~~~~~~~~~

~~~~~~~~长~~~~~~~~~江~~~~~~~~~~~~

~~~~~~~~~~~~~~~~~~~~~~~~~~~~~~~~

南岸东吴3万(知己知彼)

(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赤壁之战》教案

28《赤壁之战》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生课前预习。 “三步学”导学预案 一、导学质疑 1、谈话导入,交代《赤壁之战》发生的历史背景。 2、《赤壁之战》交战的双方都是那些人?战争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让我从今天要学的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2、互学质疑 ㈠出示“学习提示”生自主学习。 ①预习生字、新词。 ②标出自然段号,画出不懂的句子。 ③再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语,试着读一读。 ④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 ⑤试着自己理解课文。 a、字音 diào tiào kuī 调兵遣将眺望丢盔弃甲 b、字形 眺: 缆: c、词语 相持:两方坚持对立,各不相让。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丢盔弃甲: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 d、复习巩固 e、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说说你懂了什么? ㈡全班交流 ㈢测学提升 1、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2、比较组词 幔()倘()拈()刀()堕() 漫()淌()沾()刃()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课文,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步学”导学预案 一、导学质疑 1、用你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追问《赤壁之战》双方都是谁?交战原因是什么? 曹操凭什么打?周瑜靠什么打? 二、互学释疑 ㈠自主学习 1、出示学习提示 A、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B、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写的是谁?在干什么? 抓住词语:非??不可(造句) C、说说这段写的是什么? D、师小结 E、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说说写了什么? 黄盖提出“火攻”。 说说“火攻”为什么好? F、指名读第四自然段写的什么? 追问:火攻是个好办法,为什么还需要一个计策,这个计策对于火攻好在哪里? ㈡继续深入学习 a.指名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这是一个什么计策? b.追问:曹操为什么就相信了呢? 小结:这部分讲的是—— 周、黄定计假投降, 曹操相信喜洋洋 双方赤壁大决战 到底怎样 接着往下学文章! c.轻声读三—六自然段,从书中找根据:周瑜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 d.小组讨论 e.集体汇报 f.谈谈你的体会 (三)练读,深入理解故事 a.回忆故事情节,看看“火攻”计策的实施有哪些关键的步骤。 b.你对周瑜和黄盖有怎样的印象? 测学提升 1.根据课文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读一读。 赤()之战波浪汹()天()我也()天彻地()弓搭箭一决()雄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赤壁之战》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课文节选自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可配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进行按一定顺序写的训练。文中描写的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顺利实施火攻计策,是这次战斗胜利的关键。为了成功的推动火攻计策的实施,东吴的将帅们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巧用天时地利,考虑部署周详,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们熟知的“计中计”“连环计”“苦肉计”“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名称俗语都与这个故事有关,聪明才智至今闪烁着夺目的光辉。因此,通过本文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并在学习中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对《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产生课外阅读兴趣。 教学对象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古典名著涉及不多,特别是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复杂,战争涉及到的人和事关系复杂,东吴的计策环环相连,部署周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课前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收集有关三国演义的历史和人物资料,阅读有关文章,为课文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是很有必要的。课中,

尽量整合身边的教学资源,如利用板书形象地展现两军隔江对峙、力量悬殊的形式,利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有关录像等创设教学情景,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感悟、小组合作探究,去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思维训练,通过想象再现当时的战争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课后,鼓励学生去阅读《三国演义》,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目标: 教养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词语,正确读写新词。 2、理解这次交战以少胜多的原因; 3、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育目标: 1、学习遇事周密思考、机智灵活的思维方式。 2、初步有多角度看历史人物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关。 发展目标: 培养周密思考、机智灵活的思维能力,培养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课外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这次交战以少胜多的原因。 2、学习遇事周密思考、机智灵活的思维方式。 3、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九年级语文:赤壁之战教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九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赤壁之战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1、学习课文,了解“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2、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给段落分层的能力。 3、理解本课“调兵遣将、自不量力、不计其数”等重点词。并掌握句式“不是……也不是……而是……”的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周瑜制定“火攻”计策的依据及实施“火攻”计策的过程。 教学难点:让学生充分理解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败于仅三万的周瑜的军队。 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第一段 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曹、周两军各自的地理位置,逐步展现文章结构。 提问:

(一)赤壁之战的起因是什么?周瑜又是怎样做的呢?随课文理解“夺取”、“调兵遣将”的意思。 (二)双方作战的兵力又怎样呢?(板书:3万,80万) 二、学习第二段:曹操和周瑜都想取得这次战斗的胜利,战前他们各自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请同学带着这个总是齐读课文第二段,学生读后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 继续追问:(1)曹操为什么“铁索连船”?这样做好不好呢? (2)周瑜采用火攻的依据是什么?(板书:火攻) 三、学习第三段: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败曹军分哪几步?让学生边读边用笔划分层次用“/”线表示,并用简短语言概括。(同座位交流后回答)多媒体逐步展示:写信诈降、乘风行船、火烧曹船、曹军大败。 (二)学习第一层 展示黄盖给曹操写信的内容(个人读) 引导学生分析 1、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为什么会欢喜得不得了?从信中找出原因。(理解“自不量力”) 2、周瑜既然准备用火攻攻打曹军为什么还要写信诈降呢?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培养对名著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初步学会抓住文章的前后联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培养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培养对名著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初步学会抓住文章的前后联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培养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教学课文 1、看视频:《火烧赤壁》片段。 2、视频播放的是课文里的哪些内容?浏览课文找出来。 3、出示句子:“黄盖用刀一招,前船一齐发火。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涨天。……一派 通红,漫天彻地。” (1)介绍火烧赤壁的相关资料 (2)感情朗读 4、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在曹营成为火海时,黄盖怎么擒曹操的呢?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 5、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6、幸得有张辽相救,但是曹营变成火海,黄盖手提利刃追着自己,曹操——叫苦连声 更苦的还在后头呢。引读第五自然段。 7、画孙刘联军攻打曹营图。 8、“鏖”什么意思?“不计其数”什么意思? 9、曹军为什么会惨遭失败呢,咱得从这儿说起。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10、默读课文第一段落 11、读语言。出示程昱曹操的对话。 (1)程昱说的提防是要提防什么? (2)师改曹操说的话。“冬至前后有东南风,不值得奇怪。”你发现了什么? 11、读神态。(1)“操笑曰”中的“笑”会是怎么笑?感情朗读读语言描写部分。你觉得曹操是个怎样的 人? (2)“操大喜,遂与众将来到水寨中大船上,观望黄盖船到。”A、曹操为什么大喜?B、出示信的内容。 说一说这封信妙在哪。 12、浏览课文第二自然段,找找描写曹操神态语言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 曹(二十三万) 西东 孙刘联军(五万)

鲁人版语文必修一第9课《赤壁之战》教案

9赤壁之战 目标导航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认识孙权的形象从而了解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维目标 【认知目标】 1.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3.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技能目标】 1.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分析孙权的形象从而了解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会运用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对待学习、对待生活。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整体感知 课文以东吴方面鲁肃分析当时形势为孙权献策开篇,并劝说刘备联吴抗曹,这是孙刘联盟的前奏。然后写刘备方面因曹操占领荆州,形势危急,诸葛亮被迫出使东吴说服孙权联刘抗曹,这是孙刘联盟的进一步酝酿。接着写曹操下战书威吓孙权,东吴内部出现“主和派”与“主战派”两大阵营,孙权举棋不定,鲁肃再次诚挚劝说孙权,坚定其抗曹决心,这是孙刘联盟中出现的波折。鉴于孙刘联盟并非单一的政治联盟,鲁肃敏锐地感觉到单有他的意见是不够

赤壁之战教学教案设计

赤壁之战教学教案设计Teaching plan design of the battle of Chibi 编订:JinTai College

赤壁之战教学教案设计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率领、相持、计策、失信、眺望、波浪滔天、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3.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有条理的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遇事多分析、勤动脑的好习惯。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学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直奔重点,创设情境,用作战图和人物画像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有顺序地介绍本文,并根据疑点让学生展开辩论以完成本课教学。 (二)学生学法 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讲、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顺序,学习技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二)难点 理清“火攻”全过程的顺序。 (三)疑点

曹操该不该输?为什么? (四)解决办法 教师通过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学生自述故事的过程提出疑点,通过讨论来解决难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编顺口溜等方式理清“火攻”这一位的顺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使学生畅所欲言,阐明观点,求得最佳理解效果。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鼓励学生参与板书 同学们,最近班上哪些同学写字有进步? 请一名代表,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板书:17赤壁之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围绕课题的“战”字想一想,课文会写一些什么内容?

高中语文《赤壁之战》教案必修1

第一部分:三维目标 掌握相关 第二部分:自主性学习 一、介绍司马光、《资治通鉴》。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闻喜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第二年退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髙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事,次年任尚书左仆射( yè)兼门下侍郎,全部废除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为相8个月病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360年的历史。由司马光等花费19年的时间编纂而成。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322种,经过这这加工剪裁而成。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3、介绍“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可以是包括东汉丞相曹操南下后一连串战役;亦可单指于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所发生的战事,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

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占据荆州的刘琮投降。曹操追击从荆州逃亡的刘备,后刘备派遣诸葛亮出使江东,孙权派遣大将周瑜、程普率军开赴前线与刘备组成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以火攻大破曹军。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个故事。 二、自主性学习 1.学生正音正字,把握朗读节奏。 2.学生诵读课文,初步熟悉课文。 3.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三、自主性学习效果检查 1、熟读课文,掌握字音。 枭()雄恶()其能为()操所先会()稽芟()夷大难皇室贵胄()鲁缟() 旌()麾()斫()慑()以实校()之难卒()合邂()逅() 荻()花张()天羸()弱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将军禽操五万兵难卒合 进住诚决 顷之,烟炎张天雷鼓大震 第三部分重难点解析 第二课时 班级姓名 教学内容:研读第一段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1、鲁肃闻刘表卒. 2、荆州与国.相接 3、士民殷富 .. 4、与操有隙. 5、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6、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7、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8、军中用事者 ... 9、如其克谐 .. 10、肃宣.权旨. 11、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 12、致殷勤 ..之意 13、比.至南郡 14、备南.走 二、指明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句子

赤壁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赤壁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熟读并背诵诗歌。 2.体会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赤壁,是个地名,赤壁这个地方为人们所熟知是因为三国时期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恶战,这场恶战是——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作者杜牧对发生于几百年前的赤壁之战的评论,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我们知道诗歌的题材一般有送别诗、边塞诗、哲理诗、怀古诗、咏史诗等)那么这首诗的题材是——咏史诗。(咏史诗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一般咏史诗的写作手法都是借古讽今、咏古抒怀。) (二)简介作者 1.请学生朗诵,纠正字音。 2.播放课文录音。 (三)释义 诗句的含义: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四)诗歌赏析 作者为什么要从一只折断的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是一首咏史诗,所谓的咏史诗是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的诗。折戟与古代的战争有关,而作者又是在赤壁这个地方发现的这只折戟,把它洗干净辨认之后,是三国时的遗物,很自然的就让作者联想起几百年前曾在此处发生过的那场战争,从而(作用)引起作者下文对历史的咏叹,为下文对赤壁之战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教师:齐读前两句诗。这前两句是叙事,写其兴感之由。 教师:作者由叙事转入议论,请看三、四句。 教师: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话“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由此使我们联想到《赤壁之战》——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军的典故。 教师: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将重写。 教师: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 (铜雀春深锁二乔) 教师:作者说,如果不是东风相助周瑜,美丽的大乔和小乔早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 教师:大乔小乔分别是东吴掌权者孙权和周瑜的妻子,铜雀台是曹操的后宫,里面有他从全国各地网罗而来的美女或歌伎,供他寻欢作乐。 教师:什么情况下大乔小乔会被锁近曹操的铜雀台呢? (东吴战败) 教师:对,假设赤壁之战中东吴灭亡了,孙策和周瑜的妻子,这两个大美女,就可能会被曹操掳走,所以,大乔小乔的命运其实是暗示了东吴的--命运,作者说美丽的大乔和小乔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其实意思是说东吴也灭亡了,那么事实上在赤壁之战中东吴灭亡了吗? (没有) 教师:作者认为之所以赤壁之战中东吴没有灭亡时因为什么? 明确:(东风)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这场战争是东风帮助了周瑜火烧战船,大败曹军,也就是说,作者认为,东风的到来为吴蜀联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提供了一次什么? (机遇) 教师:好,从这里我们可以分析得出,本文的作者是如何评价“赤壁之战”的?

赤壁之战 教案教学设计_4

赤壁之战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17、赤壁之战第30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认知学会本课生字,掌握“率领、相持、计策、失信、眺望、波浪滔天、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有条理的思维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情感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遇事多分析、勤动脑的好习惯。重点: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顺序,学习技一定顺序写的方法。难点:理清“火攻”全过程的顺序。主要教法:情境教学法学法: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讲、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教学具准备:投影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鼓励学生参与板书同学们,最近班上哪些同学写字有进步?请一名代表,把课题写在黑板上。(板书:17赤壁之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围绕课题的“战”字想一想,课文会写一些什么内容?(学生可能提出:交战双方是谁?他们都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交战?交战结果怎样?等)2.激励学生积极读书。教师导语:我们先把课文读一遍。怎么读呢?自由选择,当读到你愿意读的段落时,可站起来读。(读后,了解读的情况并表扬多读的同学。)(三)了解“认识起点”,据实施教1.直接了解,开门见山。教师设问:学这篇课文前,有谁了解“赤壁之战”?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的?2.设计

情境,展现已知。教师出示作战图和人物画像。启发学生:谁能利用老师提供的作战图和人物画像,把“赤壁之战”向同学们作个简要介绍?(学生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介绍;也可按时间、地点、人物、力量对比、经过、结果的方式介绍。)(四)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1.学生自由读。2.交流回答。(五)作业1.熟读课文。2.书写生字词。板书设计教学后记()17、赤壁之战时间、地点、人物力量对比、经过、结果课题17、赤壁之战第31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认知学会本课生字,掌握“率领、相持、计策、失信、眺望、波浪滔天、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有条理的思维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情感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遇事多分析、勤动脑的好习惯。重点: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顺序,学习技一定顺序写的方法。难点:理清“火攻”全过程的顺序。主要教法:情境教学法学法: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讲、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教学具准备:投影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二)激励学生深究,深入剖析1.利用兴趣,直入重点。教师询问:读课文的时候,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根据以往对学生的了解,一般学生对“火攻”一仗的过程有兴趣。引导学生在书中找到这一部分,明确阅读范围。)2.分组活动,自学探究。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 教学目标: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走近名著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问:“这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 2、交流:你对《三国演义》知多少? (三国的名称、三国的主要人物、三国所处的位置等等) 3、在一千七八百多年前,魏国的曹操打败了蜀国的刘备,企图一鼓作气消灭东吴,一统天下。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于是在赤壁爆发了一场有名的“赤壁之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设疑:“赤壁之战”发生在遥远的一千七八百多年前,可为什么历史要记录下它?人们又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津津乐道?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边读边思考。注意读准字音,并理解文中的词语。 2、交流——“步步为赢”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调兵( )将自不( )力波浪( ) ( )不防备 迎风( )望丢( )弃( ) 无心( )战不( )其数 (2)你理解了其中的哪个词语? (3)选择1个或几个补充完整的词语,说一句或几句和《赤壁之战》有关的话。 三、突破重点,精思研读 (一)理清“火攻”的步骤 1、师生合作读文章第3段。 对呀,3万对50万,如此悬殊的兵力,黄盖也深知寡不敌众,所以他对周瑜说:“(),但因为他看到曹军的( ),于是他信心十足地提出:“如用 ( )。” 2、正如周瑜所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关键是怎么打? 指名朗读课文5——11小节,思考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败曹军分哪几步?试着用简短语言概括,同座位交流后回答。 3、多媒体逐步展示:写信诈降、乘风行船、火烧曹船、曹军大败。 (二)精读每一步,学习复述,体会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所在。 1、火攻这一战是分好几步来实施的,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为什么? A——黄盖诈降 1)展示黄盖给曹操写信的内容(个人读) 2)引导学生分析 a 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为什么会欢喜得不得了?从信中找出原因。 b 周瑜既然准备用火攻攻打曹军为什么还要写信诈降呢?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教学设想: 1、课文较长,不宜逐段串讲,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凭借注释和运用工具书读懂课文,弄清大意,教师只讲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师生结合,逐段提出问题进行研讨,把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分析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最后归纳总结。 3、充分利用《赤壁之战形势图》,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三、教学时数: 四教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 “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司马光(公元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自1066——1084)。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连都交代得清清楚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教 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教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二、学习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 学习过程: 一、介绍苏轼导入新课: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是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多文化,不仅是文学巨子。他那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那份永远不灭的诙谐,正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他一生仕途坎坷,一直生存在新旧党争的夹缝中,不停地遭贬、在这过程中,有一次遭贬对他的一生极为重要,这次遭贬形成了他旷达的胸襟、虽经历磨难永远乐观向上的精神。这就是“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元丰二年,他写诗讽刺新法被小人利用,在他的诗中大做文章,扭曲他的用意,最终他以“文字讽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既是小官,又是闲职,此时苏轼空有一腔报国之志,无以施展,内心极为郁闷。闲暇游赤壁古战场怀想古英雄抒发个人感慨。

(印发苏轼生平、艺术成就,周瑜及赤壁之战) 二、师配乐范背,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 找两名学生朗读读,师点评。 全体齐读 三、大家一起看题目,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到赤壁怀古英雄发个人感慨。 师:词从章法上一般上阕侧重写景,下阕侧重抒情(也就是所见、所感、板书) 1、大家看上阙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在赤壁见到了什么景物) 生回答:所见长江 赤壁 2、作者在描绘这些景物时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a、描述长江的句子,让学生齐读。 【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找两位同学描绘意境: c、师重述:滚滚长江浩荡东流,掀起的滔天巨浪无休无止,淘尽无数英雄豪杰。 3、给你怎样的感受生回答: 气势恢宏、意境壮阔 长江具有怎样的特点长江之壮阔 4、这句话暗含什么意思作者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生回答: 历史的车轮流转千年,英雄豪杰已被历史的风尘湮没,表达作者对英雄的敬仰、向往。

赤壁之战教案

课题:赤壁之战授课人:梁博玮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分析并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分析并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司马光(公元1019—— 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自1066——1084)。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连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资治通鉴》取材极为广泛,取材于“正史”、“杂史”、文集、笔记等有关著作,先由“当代通儒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分段撰写,再经司马光删削润色总其成。书由神宗赐名并做序。 作者及年代体裁地位特点 《左传》左丘明(春秋)编年体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国语》(春秋)国别史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西汉)国别史我国战国时代史料汇编 《史记》司马迁(西汉)纪传体 《汉书》班固(东汉)纪传体 《后汉书》范晔(南北朝)纪传体 《资治通鉴》司马光(宋)编年体 人物生卒年份大战时的年龄 曹操155-220 54 刘备161-222 48 孙权181-251 28 诸葛亮181-234 28 周瑜175-210 34 鲁肃172-217 37 三、学生自渎课文,理解文意。 四、学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思考课后题。 六、教后记:

赤壁之战 教案(整理版)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设计依据] 《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赤壁之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弄清这场战斗的前因后果,探究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是本课的重点。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从课文读开去。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学会理性地思考战争结果,培养对古典名著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对历史文化的欣赏和积淀。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赤壁之战的经过,理清按事情发展的叙述顺序,探究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 4、积累描写战争、江水、东南风的精彩词句。(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历史战争,准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热情。2、培养学生对历史战争、历史人物的看法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经过,体会作者描写的顺序。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历史战争,准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读写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战役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经过 和结果的叙述顺序。4、积累描写战争、江水、东南风等精彩词句。 2、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感受战争画面。 1、师:同学们,让我们放松心情,来美美地欣赏一首歌曲吧!它的名字叫《滚滚长江东逝水》。(播放 《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悲壮的画面,豪放的旋律,把我们带到了一千多年前的三国时期。一张张 鲜活的面容,在眼前飞扬;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在心间荡漾。让我们淌过翻滚的长江水,走进历史的天空,去了解一场著名的战役吧! [设计意图:激昂的旋律,悲壮的画面,激活了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了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了学生囚禁的情愫,使学生的心灵与一千多年前的历史产生了近距离的接触与碰撞。] 3、二、揭示题目,了解战争概况。 1、读课题,问:你能把这个课题改成一句话吗? 2、面对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1)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2)为什么会发生赤壁之战?(3) 赤壁之战描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战争?(板书:周瑜、曹操)(4)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用什么计策?4、(5)结果怎样?(这些问题可由学生当场释疑)3、现在,请大家把刚才几个意思连起来,用几句话 说说赤壁之战的故事梗概。[设计意图:学会提问、学会表达是语文课永恒的任务,这一环节的设计,把传授学习方法和训练语文基本功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三、初读课文,描绘战争示意图。 1、刚才同学们用上三言两语向我们介绍了赤壁之战的主要内容,那么,具体的战争经过是怎样的呢?请打开课本83页。下面,请你们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拿出纸和笔,描绘出一张战争示意图。主要画出曹操和周瑜的军队各在哪里,兵力如何,周瑜的军队如何进攻曹军的,曹军怎样退却的,以及东南风的方向。 2、指名一学生把示意图放在展示台上展示并解释说明。(有错误的可让其他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并说出理由。)[设计意图:布鲁纳说过:“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而得到的知识才真正有效。”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动手描绘、上台展示、解释说明、评点补充等环节,对于曹操、周瑜双方军队的概况以及东南风的作用已一清二楚。] 四、精读课文,探究火攻过程。1、在双方兵力悬殊的形势下,谁提出用火攻的计策?你认为火攻有什么好?2、火攻是个好主意,但要打赢这场仗,还要经过周密地部署。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到火攻的经过? 3、火攻这一仗到底分几步打呢?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第5——11自然段,用小标题概括火攻的步骤。请一位同学上台板演,其他同学想想,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4、火攻的第一步是黄盖写诈降信。黄盖的信

六年级上册语文赤壁之战教学设计完整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赤壁之 战教学设计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做到有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和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着的欣赏、审美能力。 3.初步学会抓住文章的前后联系,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从而唤起课外阅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阅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合作探究能力。 4.帮助学生认识“幔、倘、聘、绛、拈、卒、堕”;会写“巡、刃、倘、聘、拈、韩、卒、舵、雌”;理解“巡哨、利刃、天助我也、士卒、决雌雄、漫天彻地、觑、拈、鏖、倘”等词语。 5.鼓励学生在课外多读一点《三国演义》的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和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着的欣赏、审美能力。 2.初步学会抓住文章的前后联系,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从而唤起课外阅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阅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帮助学生认识“幔、倘、聘、绛、拈、卒、堕”;会写“巡、刃、倘、聘、拈、韩、卒、舵、雌”;理解“巡哨、利刃、天助我也、士卒、决雌雄、漫天彻地、觑、拈、鏖、倘”等词语。 3.默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教学过程: 一、学前指导 1.板书课题。 2.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①赤壁之战发生的历史背景;②交战的双方是哪些人。 导语:那么,赤壁之战的过程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从今天要学的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自主学习

高中语文《赤壁之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山东省宁阳实验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中语文《赤壁之战》 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部分:三维目标 掌握相关文言常识; 一、介绍司马光、《资治通鉴》。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闻喜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第二年退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髙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事,次年任尚书左仆射( yè)兼门下侍郎,全部废除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为相8个月病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360年的历史。由司马光等花费19年的 时间编纂而成。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322种,经过这这加工剪裁而成。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3、介绍“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可以是包括东汉丞相曹操南下后一连串战役;亦可单指于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所发生的战事,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占据荆州的刘琮投降。曹操追击从荆州逃亡的刘备,后刘备派遣诸葛亮出使江东,孙权派遣大将周瑜、程普率军开赴前线与刘备组成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以火攻大破曹军。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个故事。 二、自主性学习 1.学生正音正字,把握朗读节奏。 2.学生诵读课文,初步熟悉课文。 3.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三、自主性学习效果检查 1、熟读课文,掌握字音。 枭()雄恶()其能为()操所先会()稽芟()夷大难皇室贵胄()鲁缟() 旌()麾()斫()慑()以实校()之难卒()合邂()逅() 荻()花张()天羸()弱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将军禽操五万兵难卒合 进住诚决 顷之,烟炎张天雷鼓大震 第三部分重难点解析 第二课时 班级姓名 教学内容:研读第一段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1、鲁肃闻刘表卒. 2、荆州与国.相接 3、士民殷富 .. 4、与操有隙. 5、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6、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7、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8、军中用事者 ... 9、如其克谐 .. 10、肃宣.权旨.

《赤壁之战》教案(鲁教版高一必修)

《赤壁之战》教案(鲁教版高一必修)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孙权、鲁肃、周瑜、诸葛亮的形象 2.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 3.把握常用文言句式、常用文言词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要求学生说出《史记》的体裁特点(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读“自读提示”,指出《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赤壁之战》的材料则来自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 二、介绍时代背景。东汉末年,朝政紊乱,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黄巾军起义。各地军阀乘势而起,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争夺地盘,形成大分裂的局面。 三、难点、重点分析 (一)常用文言词。次:①临时驻扎。例:引次江北。②次序。例:余船以次俱进。当:①抵挡。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②应当。例:当横行天下。③会。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方:①方法、计谋。例:助画方略。②将要。例:方与将军会猎于吴。③刚。例:操军方连船舰。④方面、地区。例:挟天子以征四方。⑤古代计算面积用语,正方形(各边长度相等)。例:地方数千里。计:①出计、谋划。例:今为君计。②计谋。例:备用肃计。将:①将领。例:命猛将统兵数万。②统帅、带领。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③将要。例:将顺江东下。④扶持。例:出郭相扶将。⑤助词,无义。例:宫使驱将惜不得。蹶:①跌倒。例:一蹶不振。②使受挫。例:必蹶上将军。立:①站立。例: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②使成。例:足以立事。③即、立即。例:公子立自责,似无所容者。乃:①是。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于是。例:乃罢会。③才。例:骑乃得过。④乃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夷:①削平。例:今操芟夷大难。②平坦。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③古代我国少数民族名。例: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走:①快跑、逃跑。例: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②使逃、驱赶。例:可烧而走也。卒:①士兵。例:以疲病之卒御孤疑之众。②死。例:鲁肃闻刘表卒。 ③终于。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①地方(土地纵横各……)[例]地方数千里。②妻子(妻和儿女)[例]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③北面(面向北)[例]北面而事之。④交通(相交而后通达)[例]阡陌交通。⑤无论(不要说)[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⑥于是(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 四、讨论分析第一部分。第一层(1、2段):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鲁肃、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①鲁肃向孙权献策并劝说刘备联吴抗曹(第1段);②诸葛亮使吴,劝说孙权联刘抗曹(第2段)。第二层(3、4、5段):孙权接受周瑜、鲁肃的主张,决心抗曹,计划出兵。①东吴内部“和”“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