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下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人教版九下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人教版九下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人教版九下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九下文言文复习知识整理

17、《公输》

一、按课文内容填词: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邻有敝()而欲窃之;舍其()(),邻有短()而欲窃之;舍其()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起.于鲁

2、公输盘不说.

3、子.墨子起.,再拜

..4、不可谓知.类.5、然.胡.不已.乎6、胡不见.我于王7、子墨子九距.之8、守圉.有余9、公输盘诎.

10、吾知所以

..距子矣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12、方.五千里

13、舍其文轩

..

..何命焉为..14、吾义.固.不杀人15、夫子

16、请.献十金

..17、不可谓仁.18、宋无长.木

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2、宋何罪之有?——译:宋国有什么罪呢?

3、此为何若人?——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4、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译:北方有个欺侮我的人,希望借助您的力量杀了他。

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译:楚国有多余的土地却缺少民众,杀死自己缺少的民众却去争夺自己有多余的土地,不能算作有智慧。

6、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译: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这就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子与破车相比。

7、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译:我认为楚王您派官吏攻打宋国,是与这种人同一类别。

8、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译:虽然这样,公输盘替我制造了云梯这种器械,一定要攻取宋国。

9、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译:公输盘多次设下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抵挡住了他。

10、虽杀臣,不能绝也。——译: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守御者啊。

11、善哉。吾请无攻宋矣。——译:好吧,我不攻打宋国了。

四、文意把握:

1、课文内容:课文记叙了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

2、第一段的作用:交待事情的起因。

析:“行十日十夜”既表现出时间紧急,刻不容缓,又表现出了墨子不辞劳苦的精神。(闻、起、行、至这一系列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攻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3、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分为三个步骤:

(一)、墨子巧言劝阻公输盘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析:○1、墨子先以假意求助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接着又以“宋何最之有?”一句,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接着,墨子又连用五个“不可谓”,从各个角度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是不义的,使其理屈词穷,无从辩驳。

○2、一句“义不杀少而杀众”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一个“服”字传神的写出了公输盘在墨子有理有力的论说下的失败。

○3、此部分墨子论说技巧概括——先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接着指出:攻无罪之宋是“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之举,重重否定,极有气势,批判强悍有力,使公输盘陷于自相矛盾的困境,无从辩驳。

○4、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

(二)、墨子巧言劝阻楚王,使楚王理屈词穷。

析:对楚王,墨子采用了和对付公输盘相同的策略,先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不过,在楚王面前,墨子更加注意劝说的婉转和艺术性。先设喻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再以对比、类比、夸饰手法,极言楚国的物产丰富和宋国的物产贫乏,类推出楚国的模拟攻守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使楚王无话可说。

(三)、墨子与公输盘模拟攻守,以实力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企图。

析:○1、文中用“九攻”“九距”点明战斗之激烈,用“攻械尽”,“守有余”交待激战结果,用“诎”点明了公输盘已经技穷。

○2、在意识到墨子将是攻宋的一个极大障碍时,公输盘陡起杀机,所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要读出阴险并带有威胁意味的语气。

○3、墨子“虽杀臣,不能绝也”一句,是使公输盘与楚王不敢轻举妄动,楚王不得不取消攻宋打算的原因。

4、墨子阻止楚国攻打宋国的过程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1)与公输盘论辩,使公输盘理屈词穷;(2)与楚王论辩,使楚王理屈词穷;(3)模拟攻守,说明攻宋无益,使楚王放弃攻宋。

5、文中墨子能说服楚王的主要原因是:善于将道义与实力结合,并运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对比、类比等劝说技巧。

启示:如何使别人接受自己的正确意见———要对人晓这以理,并结合实际讲究技巧策略。

6.“文轩”与“敝舆”、“锦绣”与“短褐”、“粱肉”与“糠糟”三组词语既构成比喻,又是对比,它们各自比喻什么?对比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文轩”比喻楚国地域辽阔,“敝舆”比喻宋国地域狭小;“锦绣”“粱肉”比喻楚国富有,“短褐”“糠糟”比喻宋国贫穷。对比的作用是:揭露楚国扩张领土的攻宋本质;满足了楚王的大国虚荣心;使楚王觉悟到以大攻小、以富攻穷是无利可图的愚蠢之举。从而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7.墨子为什么要模拟攻守?

从心理上、战略战术及准备上彻底挫败楚王攻宋的阴谋,防止战争发生。

8.楚王最后放弃攻宋的原因有那些?楚王和公输盘不敢轻举妄动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楚王最后放弃攻宋的原因有:攻宋1从道义上讲不通;2从国力上看不值得;3从战术、战备的实力上不及人。楚王和公输盘不敢轻举妄动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战略战术和实力准备上比不上宋国。

9、从本文事件的结局看,你可以得到关于战争的启示,如:面对大国的不义战争,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有足够的实力作后盾,这样才能使侵略者的野心无法得逞。

10、当今世界,世界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但在局部仍有战争发生。学了本文,你怎样看待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国发动的战争?怎样才能阻止这种战争?

当今世界,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大国,经常寻找借口,以强凌弱,挑起事端,以“世界警察”自居,干涉他国内政,发动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和平造成了严重威胁,也给某些国家的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作为爱好和平的人们,要认清战争的性质,既不支持战争,也不畏惧战争,运用智慧和正义的力量,善于斗争、敢于斗争;同时,积极建设自己的国家,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防止贫困受欺。

11、学过的课文中通过外交手段避免战争爆发的事例有:唐雎用自己的智慧,阻止了秦王的易地要求,捍卫了领土的完整等。

12、文中形象概括:

墨子:热爱和平,反对不义战争,能吃苦耐劳,坚守正义,有勇有谋,能言善辩

楚王:好战,顽固狡诈,骄横,傲慢

公输盘:好战,阴险狡诈,仗势欺人

13、说出一个与墨子有关的成语,如:墨守成规;与公输盘有关的成语,如:班门弄斧

14、墨子“非攻”“兼爱”的思想主张,至今仍有积极的意义(如:这一思想有利于消除战争威胁,维护世界和平,提倡人们互爱互利,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等)。联系现实,请你拟一则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公益广告词。

18、《孟子》两章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环.而攻之而不胜

○3池.非不深也○4兵革

..非不坚利也

○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8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

○9多助之.至.,天下顺.之○10故君子

..有不战,城.非不高也2、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包围着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的天气时令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形势啊。

○3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帮助支持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支持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全国人民都会归顺他。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凭全国人民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国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作战,战就一定胜利。

3、文意把握:

①、本文开头指出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人和”,意思是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并由此而推导论述治理国家的首要条件是“得道”,意思是施行仁政。

②、由全文看“得道”即得人心,也就是文中所说的“人和”,“多助”和“天下顺之”,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3、本文论述可分为两层,第一层论述战争取胜的首要条件是人和,第二论述治理国家的首要条件是得道。

○4、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

○5、联系学过的课文,举一个事例论证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个观点。

1、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

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

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

4、隋末隋炀帝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

5、瓦岗军首领失道寡助,英雄豪杰纷纷投靠得道多助的李渊(唐)。

6、元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

7、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

1.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

天时、地利、人和。

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论述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①论述天时不如地利。②论述地利不如人和。

4.用“三里”、“七里”的目的是什么?“环而攻之”说明了什么?

极言城小,容易攻打。“环而攻之”说明了攻势之大。

5.“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小易攻,“然而不胜”,说明守城和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攻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守城方占地利,攻城方占天时。说明“天时不如地利”。

6. “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分别从什么角度说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先从进攻一方失利说,再从防御一方失利说。这样写使行文简洁。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以双重否定排比句表明守城一方城高、池深、武器装备精良、粮食充足,但“委而去之”,这说明守城、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守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守城一方占地利,攻城一方占人和。说明“地利不如人和”。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双重否定排比,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强调地利不足恃。三句是按照治国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必须将前一个事情做好,才可能做好后面的事。

9.全文的主旨句(结论句)是什么?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0.文中的“君子”指什么样的人?

得道(施行仁政)的多助之君。

11.君子“战必胜”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根本原因使什么?

① 凭借施行仁政,人民支持拥护他的前提条件,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② 根本原因是“得道者多助”。

12.君子“战必胜”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人和最重要。(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12.本文体现出的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君主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取得民心,巩固天下。 13.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

施行“王道”,即仁政。结果是能得人和,取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战

必胜”。

14.孟子写本文的目的是讲战争吗?

不是。是借助战争讲民心向背,论实施仁政的重要性,突出君主如何治国。 15.生活中要做到人和,必须坚持怎样的原则?

谦虚真诚,与人为善;心系他人,团结友爱;摈弃私欲,胸襟开阔;明事理,

辨是非。

16.《三国演义》再现了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的历史画卷,以本文道理分析三

国各占怎样的优势?

魏占天时,吴占地利,蜀占人和。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舜发. 于畎亩.. 之中 ○2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 ○3管夷吾举于士. ○4百里奚举于市.

○5故. 天将降大任. 于是.

人也 ○6必先苦. 其心志,劳. 其筋骨,锇. 其体肤,空乏..

其身, 行. 拂乱.. 其所为,所以.. 动. 心忍. 性,曾益..

其所不能。 ○7人恒过. ○8困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

。 ○9征. 于色,发. 于声,而后喻.

。 ○10入. 则无法.家. 拂士.. ,出. 则无敌.国.

外患者 ○11生于.

忧患 2、翻译下列句子

1、故于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所以上天将要降下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体肤忍受饥饿

之苦,使他资财缺乏,用种种行动违背扰乱他的事业,用(这样的方式)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情

坚韧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干。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人常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奋起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显露在脸

色上,发出在声音上,然后才能为被人们所了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常常灭亡,这样以后才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3、文意把握:

○1、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都出身贫贱,但都在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炼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开头列举这些人物的作用是:引出后文的观点,非常有力的证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本文论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二是治理国家,孟子认为,国家长盛不衰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由此而导出本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对于人才造就的问题,孟子既从客观因素上论述,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心先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又从主观因素上论述,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论述严密。

○5、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

○6、文中所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示例: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1.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都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练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2.“是人”指什么人?作者由列举的历史人物写到“是人”,这是什么顺序?

像上文说列举的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的人。采用了从个别到一般的顺序。

3.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事实之后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练。

4.一段的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先列举事实,再从事实中归纳出作者的基本观点。

5.人经受一番磨练的目的是什么?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其内心惊动,性情坚韧,原来所没有的才能得以增长,从而担当起上天下达的重大担子。)

6.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艰难困苦的磨练)

7.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

困于心,衡于虑。(内心忧困,所行不顺,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

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论述了什么道理?怎样理解这句话?

论述了“死于安乐”的道理。这句针对国君提出,意思是说如果国内没有执法严格、敢于直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外面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国君就会耽于安乐。这样,国家常常会灭亡。

10.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论述了什么?

第一段侧重论述“生于忧患”,第二段侧重论述“死于安乐”。

1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2.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归纳论点,得出结论。

13.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14.本文重点论述了什么?

生于忧患。

15. 结合本文,谈谈中学生为迎接时代赋予的使命应作好怎样的准备。

作为中学生,担负着将来建设国家的重大使命,要承担起这一历史赋予的

重任,就必须抛弃物质、精神上的各种享受,勇闯困境,磨练自己的意志,有

起百折不回的信心、勇气和力量,为将来报效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16.有人说,现在生活条件优裕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经失去了意义,请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这一观点不正确。越是生活条件优裕,越要居安思危。一方面,优裕的条件容

易使人懒散、堕落、不思进取。另一方面,即使优裕的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各

样的挫折,要想战胜这些挫折,必须树立忧患意识。其三,经历过困境的人,

才干会得以增长,这会提高他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客观世界的能力,从而提高

工作效率和效果。所以,生活条件优越与树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识并

不矛盾。

19、《鱼我所欲也》

一、按课文内容填词:

一( )食,一豆(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路之人弗受;

( )尔而与之,乞人不( )也。

二、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 也 ○2故患. 有所不辟.

也 ○3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4贤者能勿丧.

耳 ○5一箪. 食,一豆. 羹 ○6呼尔.. 而与.

之 ○7蹴. 尔而与之 ○8乞人不屑.. 也 ○9万钟.. 则不辩.

礼义而受之 ○10万钟于我何加.. 焉 ○11妻妾之奉. ○12所识穷乏者得. 我与.

○13乡. 为身死而不受 ○14是. 亦不可以已.

乎 ○15此之谓. 失其本心..

三、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

选取大义了。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译: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

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胜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译: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求得生存,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5、是故所为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这样看来,所以人们所喜爱的有胜过生命的东西(那就是?义?);人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7、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愿意接受。

8、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9、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四、文意把握:

1、将一段划分为三个层次,说明其划分理由:

第一层:以对鱼与熊掌取舍的这个生活常理为喻,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第二层: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也阐释。

第三层: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2、第一段运用比喻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巧妙形象,浅近易懂。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中“是心”指的是向善羞恶之心,即文中所说的“

”。在孟子看来,在“”的情况下,即使遇到灾祸也会挺身而出。(填原文)

4、就论证方法看,课文第一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第二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5、就论证角度看,写饥民不接受关乎生死却又是无礼施舍的“一箪食,一豆羹”是从举例,而写有人不辩礼义贪求万钟之俸是从举例。

6、“此之谓失其本心”一顺中“此”指的是原文中像“”这样的行为。

7、由全文看,本文的观点是“每个人都有‘本心’,在任何情况下,人应该保有‘本心’”(或“舍生而取义”)。

8、出自文的一个成语是舍生取义,文中举例论证运用的一个成语典故是嗟来之食。作者在本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请各用一个成语来回答:赞扬了的人,批评了的人。

9、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著名的儒家大师,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其中的一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五、阅读理解与运用

1.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

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

2.“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3.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

4.“甚于生者”和“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

“甚于生者”指“义”;“甚于死者”指“不义”。

5.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

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

6.作者是怎样从反面申述观点的?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而这为生而无所不为的卑鄙无耻的做法,对于一个“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7.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为什么“贤者能勿丧”?

“义”是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面临生死考验时,贤者能固守“义”,而其他人做不到。

9.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10.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

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1)行路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11.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

“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

作用是通过事实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

12.“万钟”、“一箪食、一豆羹”、“义”三者哪一个更重要?

“万钟”指位高禄厚,是身外之物;“一箪食物,一豆羹”决定的是生命,它比“万钟”更重要。但二者与“义”比起来,“义”最为重要。

13.说明“乡为……今为……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一句式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综合运用了排比、对比、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一些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中却见利忘义的事实,摆出同一人今昔判若两人的表现,突出了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引人深思,表达了孟子对这种做法的坚决否定,从反面说明了“万钟”亦不应受之,应以“义”为重,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雄辩力量。

14.那些“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可饿死也不愿受辱,现在却为了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孟子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

15.“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而言?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

“本心”是“我固有之”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善”的本性。人失去“本心”的原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即贪恋身外之财,为自己谋取私利。

16.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鱼”和“熊掌”;“生”和“义”;“重义轻生”的人和“贪利忘义”的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人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

17.文中“乡为……今为……”作对比,摆出一些人今昔的不同做法,结合实际谈谈孟子所列举的事例的代表性及其意义。

有些人在民族存亡和革命危难之际,能够宁死不屈,舍生取义,而在革命成功、天下太平之际,却不顾廉耻、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甚至违法乱纪为亲戚朋友谋取私利,这就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他们

确实丧失了原来的立场和品德。这些现象在今天仍存在于某些领导、干部身上。文章不但对当时的贪官污吏有揭露和批判意义,而且也提醒后人要时刻警惕和反省自己,不要贪图爵禄而做不合礼义的事情。

18.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举例说明。

南宋文天祥被俘,面对元统治者的威逼和利诱,宁死不屈,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并写出气壮山河的《正气歌》。

20、《庄子》故事两则

一、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惠子相.梁

2、或.谓惠子曰

3、非梧桐不止.

4、非醴泉

..鸱得腐鼠6、是.鱼之乐也..不饮5、于是

7、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8、请循.其本.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译: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译: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3、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译: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

4、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译: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5、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译: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6、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译: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7、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三、文意把握:

1、《惠子相梁》

○1、这则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厌恶鄙弃。○2、人物形象的特点:

惠子:贪图高官厚位,利欲熏心,薄情寡义。庄子:清高自守,淡泊名利。

○3、文中的比喻:

鹓鹐:是庄子的自比,喻志向高洁之士。腐鼠:故事中指梁国相位,喻功名利禄。

鸱:故事中指惠子,喻醉心功名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

○4、揣摩“庄子往见之,曰。。。。。。”中庄子“曰”时的神态表情,用一个词描摹出来: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1、理解: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正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你认为本故事中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胜出?为什么?

21、《曹刿论战》

一、按课文内容填词: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三而竭。彼竭我(),故克之。夫大国,难()也,()有伏焉。吾视其()乱,望其旗(),故()之。

二、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十年春,齐师伐我.。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何以.战

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6、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7、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8、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9、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忠.之属.也,可以.一战。11、公将鼓.之。

12、齐师败绩

..13、公将驰.之。14、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5、遂逐.齐师。16、既克.,公问其故.。

17、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8、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9、望其旗靡.

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译:居高位得厚禄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译:居高位得厚禄的人见识浅短,不能深谋远虑。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译:衣食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来分给周围的人。

4、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译: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的。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译:祭祀用的牛、羊、猪等及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根据实情(上报)。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神是不会赐福的。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依据实情办理。

8、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译: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9、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齐师。——译: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队形),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10、既克,公问其故。。。。。。(最后一段)——译:已经取胜了,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要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灭了。对方的士气消失,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国是)大国,难以估测他们的实力,恐怕有伏兵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四、文意把握:

1、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中国历史上如这样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还有如:巨鹿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等。

2、全文分三段,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先决

条件。

可分二层:A: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析:“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作战对象和作战性质。

揭示“曹刿请见”原因的句子是:齐师伐我,公将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一个“鄙”字为下文写鲁庄公作铺垫,“远谋”二字又为下文描写曹刿的深谋远虑张本,成为全篇文眼。“请见”二字表现出曹刿积极参与国事的精神。

B: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析:曹刿与庄公的对话是围绕“可以战”一问展开的,曹刿认为庄公“可以一战”的措施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并以“忠之属也”进行了评价肯定,实则也是肯定了庄公这一措施做到了取信于民。

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析:文中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

○1写庄公,以“将鼓”“将驰”同上文“将战”相应,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

写曹刿,则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2“齐师败绩”的结局证明了曹刿指挥的正确。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

析:○1“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写出了庄公完全不懂军事,印证了开头所说的“肉食者鄙”

○2曹刿认为作战时发动进攻的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敌方辙乱旗靡之时。

○3揭示“齐人三鼓”后曹刿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原因的句子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揭示曹刿在“齐师败绩”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4本段论述中可见曹刿的才能: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术时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

3、人物形象:

曹刿:是个具有爱国思想,政治上有远见卓识,军事上有过人谋略的人。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昏庸,他政治工作上缺乏远见,军事上无知,但他能取信于民,善于用人并采纳意见(善于纳谏)。

4、详略安排: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

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5、启示:

A:关于战争的启示: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B:曹刿在这场战役中表现给人的启发:如: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对待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6、归纳:齐鲁长勺之战中,鲁国获胜的原因的哪些呢?其中让你感受最深一点是什么?结

合实际简要谈谈。

鲁国获胜的原因如:庄公能做到取信于民,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又善于听取和采纳群众意见,并任用了曹刿这样在政治和军事上有“远谋”的人;曹刿在作战中善于观察敌情,运用

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了战机。

三、阅读理解运用

1.表明对话背景的句子是:齐师伐我;公将战。

2.反映人民对统治阶级的态度的话语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表明全文线索(纲,文眼)的词语是:远谋。

表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的句子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5.“取信于民”在文中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分析鲁庄公“鄙”的表现。

战争前:“将战”——轻率;前两次答语——将战争胜利寄托在臣子支持、神灵保佑上,目光短浅。战争中:“将鼓”“将驰”——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战后:“问其故”——胜不知因,平庸。

7.分析曹刿“远谋”的表现。

战前启发鲁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战中掌握战机、详察敌情、后发制人;战后总结经验。

8.证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是: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9.曹刿认为反攻的有利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

10.表明曹刿必待“齐人三鼓”而后“鼓”原因的句子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1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追击原因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2.评价鲁庄公其人。

鲁庄公是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胜利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说明他目光短浅,在战争上无能;他急于迎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与一般昏君有别。

13.怎样评价曹刿其人?

有远见卓识,临危不乱,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14.大凡高瞻远瞩者都注重人民的作用。举例说明。

李世民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这些都说明人民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作为封建社会的君主应时刻为人民着想,以人民疾苦为念,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巩固天下。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所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执政为民。

15.浅谈曹刿战略思想的现实意义。

曹刿强调弱国在对强国战争中应采取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知己知彼、后发制人的战略战术原则,在现代战争中仍然适用。取得人民的支持是取胜的先决条件,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才能克敌制胜。这已经被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所证明。

16.写出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

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17.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写出中国历史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写出评价。

邓世昌,奋勇抗日,壮烈殉国。

林则徐,不畏洋人,虎门销烟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邹忌讽.齐王纳谏

..2、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3、朝服.衣冠,窥.镜。

4、忌不自信

..,客从外来

..5、旦日

6、明日

..徐公来,孰.视之。7、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9、皆以.美.于徐公。

10、今齐地.方.千里11、王之蔽.甚矣12、能面刺

..寡人过.者

13、能谤讥

..,闻.寡人之耳者14、门庭若.市..于市朝

15、数月之后,时时

..而间.进16、期.年之后。

17、皆朝.于.齐。1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二、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译: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丽。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译: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3、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译: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徐公相比,谁美??

4、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译: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比不上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妾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译:我确实知道自己比不上徐公美丽。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

6、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臣,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如今齐国的疆土方圆千里,拥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这进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这耳者,受下赏。

译: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8、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命令刚刚下达,臣子们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有人偶尔来进谏;满一年后,即使想要说什么,也没有可进谏的了。

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译: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人。

三、文意把握:

1、这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2、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析:○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介绍邹忌的身材、相貌,这是邹忌自美和被别人赞美的基础。

○2对邹忌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区别为:

妻:回答中多了“君美甚”三个字,表示了偏爱之情,用的是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语气。

妾:回答中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仍用反问句,表现出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客:回答中无“君美甚”三个字,不用反问,只平淡地肯定,表示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3“忌不自信”一句既写出了邹忌不偏听偏信的态度,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邹忌两次“窥镜”的心理分别是A:自得B:自惭

○5此段表现出邹忌虽有点虚荣,但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的品质。

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析:○1邹忌怎样成功说服齐王————邹忌先以切身经历设喻,再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作比较,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即从小事入手,以小见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类比之中)

○2邹忌的劝说方式(成功说服齐王的原因)————邹忌采取了委婉劝说的方式,巧妙设喻类比,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事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方法。

○3邹忌的劝说语言在表达上的特点及作用————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强烈的气势,环环相扣,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的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析:○1此部分先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决心,然后分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写出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精练含蓄,意味深长。

○2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的人数,说明了————“令初下,门庭若市”说明进谏人多,齐王治政问题很大;“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说明了齐王渐渐采纳了很多意见,正在不断改进方法;“期年之后,无可进者”说明齐王完全采纳了群臣吏民的进谏,国家大治。

○3齐王接受邹忌的劝谏后,齐国出现的局面————人们争相进谏,各诸侯国皆朝于齐。○4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进谏的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采纳百姓意义,使齐国内政修明。

3、由全文看,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的治国的道理是————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修明政治,实现大治。

4、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中可受到的启示如:

A:游说别人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能刺激对方,又要不失自己的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B: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C:要正视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应善于思考,实事求是。

5、进谏难,需要勇气和智慧,纳谏难,需要气度和胸怀,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23、《愚公移山》

一、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方.七百里。

2、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3、惩.山之塞,出入之迂.也。

4、聚室.而谋,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5、杂然

..相许.。6、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7、投诸.渤海之尾。

8、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9、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10、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有遗男。始龀.。11、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12、甚矣,汝之不惠.13、其.如土石何?14、北山愚公长息

..曰:“……

固.不可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15、惧其不已.也16、帝感.其诚.。17、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一厝.朔东。18、无陇断

..焉。19、河曲智叟亡.以应。

二、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译:北山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对着山居住。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译:苦于山北面交通阻塞,出出进进曲折绕远。

3、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译: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

4、杂然相许。——译: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5、且焉置土石?——译:况且把土石投放到哪里呢?

6、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译: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7、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于是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壤,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8、寒署易节,始一反焉。——译: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9、甚矣,汝之不惠。——译:你太不聪明了!

10、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译:你的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变通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比不上。

1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译: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愁什么挖不平呢?

三、文意把握:

1、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第一段作用:交待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他的移山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他自信能移走两座大山的理由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是关心商量的语气;智叟则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这两个人物都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也分别从侧面和反面衬托了愚公精神的伟大。

5、人物形象:

愚公:他大智大勇,有远大抱负(他的移山是要造福他人及子孙后代),有坚强的信心,(他的信心来自他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

智叟:他鼠目寸光,自作聪明。(他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

6、课文写作上的主要特点:

○1对比:A:愚公和智叟的对比,更突出愚公的坚定信念和大智大勇。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表现了愚公移山的事业得到了众人的拥护)与智叟“笑而止之”对比,更显出智叟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2衬托:A:写太行、王屋二山的伟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衬托了愚公的气魄和移山劳动的艰巨。(侧面烘托愚公的形象,有力的突出了愚公的毅力和决心)

B: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7、人物命名:

愚公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却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反衬出愚公形象的高大,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8、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如:是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

9、神话结尾: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的幻想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智子疑邻》 课文: 宋有富人,天雨(下雨)墙坏(毁坏)。其(他的)子曰:“不筑(修补),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老人fǔ)亦云(也这样说)。暮(晚上)而果(果然)大亡(丢失)其财,其家甚智(认为……聪明)其子,而(表转折,却)疑邻人之父。 1.本文选自战国末期着名思想家韩非的着作《韩非子》。 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给全文翻译: 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补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的是隔壁的老人。4.写出文章的寓意: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告诉人们不能凭空随意猜疑或赞赏别人,要实事求是。) 《塞翁失马》 课文: 近(靠近)塞上之人有善(擅长,善于)术者(的人),马无故(原因,缘故)亡(逃跑)而入胡。人皆(都)吊(安慰)之,其父曰:“此何遽(就)不为(是)福乎(呢)”居(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富有)良马,其子好(喜欢)骑,堕(摔下)而折(折断)其髀(大腿)。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拉)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此(这个人)独以(因为)跛(瘸腿)之故(原因,缘故),父子相保(保全)。 1.本文选自西汉(朝代)淮南王刘安编着的《淮南子》,此书又名《淮南鸿烈》。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给全文翻译: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有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无缘无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来祝贺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可能是祸患呢”家里富有很多好马,他儿子喜欢骑马,(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骨。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人都拿起弓箭去打仗。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这个人唯独因为瘸腿的原因,父子的性命都得以保全。 4.下列各句加点的“之”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C )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②友人惭,下车引之③其邻人之父亦云 ④人皆吊之⑤故时有物外之趣⑥驱之别院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释义: 1.已,同“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释义: 2.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通“”,释义: 3.厌,通“餍”,知足,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通“”,释义: 4.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通“”,释义: 5.知,通“智”,明智。

二、一词多义 1、贰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不迁怒,不贰.过 1、贰:①从属二主;②再,重复。 2、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④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2、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②把……作为边邑;③庸俗,鄙陋;④轻视,看不起。 3、许 ①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②杂然相许.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3、许:①答应,听从;②赞同;③约数; ④表处所,地方。 4、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③微.言大义 ④见微.知著 ⑤国势衰微. 4、微:①假如没有;②卑贱;③幽微,精妙;④隐蔽,不显露;⑤衰败。 5、敝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 ②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③使史更敝.衣草 5、敝:①损害,衰败;②敝:疲惫;③屦

坏,破旧。 6、焉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子亦有不利焉.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6、焉:①何,为什么;②哪里;③语气助词,如“啊”;④兼词,“于之”,在那里。 7、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⑥以.乱易整⑦阙秦以.利晋 7、以:①连词,因为;②介词,拿,来; ③连词,表顺承;④连词,表顺承;⑤介词,把;⑥介词,用;⑦连词,用来。 8、而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文言文翻译

九年级文言文翻译 鱼我所欲也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拥有的话,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追求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所喜欢的有超过生命的东西,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所讨厌的有超过死亡的东西,所以有的灾祸不去躲避。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能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避开祸患的手段,有哪一桩不能采用呢?这样做就可以生存,却有人不采用它;照此就可以避祸,却有人不采纳它。因此,可知人们所追求的有胜过生命的,所厌恶的有胜过死亡的。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样的本性,人人都有,只是道德高尚的人能够不丧失这种本性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它就能活命,不吃它就会死亡。但如果吆喝着施舍,路过的饥民也不愿接受;如果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面对高官厚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它,那么高官厚禄对我来说有什么好处呢?难道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结识的穷苦人感激我吗?从前情愿舍弃生命也不愿意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从前情愿舍弃生命也不愿意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情愿舍弃生命也不愿意接受,现在却为了自己所结识的穷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原本的本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不如人心向背,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然而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的原因。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们同心协力的原因。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这一点,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发现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人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集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而体肤消瘦,使他缺乏钱财、

文言文基础知识

古今异义 例词例句古义今义 1 居居十日过了居住 2 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 3 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 4 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 5 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 6 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 7 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 8 寻未果,寻病终不久寻找 9 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监狱 10 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 11 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 12 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 13 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 14 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 15 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 16 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 17 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奉献 18 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缘亲属 19 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 20 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 21 绝境同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 22 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 23 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 24 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开业 25 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商议财务人员 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及课内外古诗词

墨子《公输》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愿藉子杀之。” 公输盘不悦。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 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穅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枬、豫章,宋元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围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文言文考点知识整理大全

. . word. .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文言文文体分类: 中国历代学者对于文体都有不同的分类法。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文体分类研究的开始,相关著作有曹丕的《典论·论文》、李充的《翰林论》、挚虞的《文章流别志论》、刘勰的《文心雕龙》、昭明太子主导的《昭明文选》等。其中《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4类: 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而《昭明文选》是一本分类很繁杂的选集,将所选的文章分成37类之多。 明朝: 明朝的吴讷著《文章辨体》、徐师曾著《文体明辨》,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都是讨论文体的重要著作。 其中《古文辞类纂》将文体分为13类: 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 箴铭、颂赞、辞赋、哀祭、 现代: 由郭锡良等人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分析,文体分类有三种标准:依语言形式分、依内容分、依应用范围分。依语言形式,《古代汉语》先将古代文体分为3大类: 散文 韵文:包括诗词歌赋、铭箴颂赞 骈文:讲究平仄对仗却不押韵,不能归于散文也不能归于韵文,自成一类在此分类之下,古典散文又可以分为4类: 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 文言文阅读考察类型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中考中文言文阅读是必考内容,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等)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 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引导学生回顾并概括记叙文的故事的主要内容,明确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2能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合理客观的分析评价。 3能总结作家作品风格及写作手法。 4积累并欣赏名言警句。 5拓展延伸相关的名人,故事,名言,俗语,成语。 6能根据现实生活对各篇文章提出并表述中肯的见解看法。 复习重点 1能对人物形象进行合理客观的分析评价。 2能总结作家作品风格及写作手法。 复习课时:二课时 复习步骤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公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 复习方法 1、学生自主复习,学生质疑 2、教师检查复习质量强调课文重点 一、复习《公输》: 1了解墨子及《墨子》 2、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 (1)以义相责攻宋行为,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2)以智相责攻宋行为,使楚王理屈词穷; (3)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以技相较,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3、从墨子的言行分析,墨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⑴墨子听说公输盘为楚国造云梯要攻打宋国,不远千里,走了十天十夜到楚国的国都来说服公输盘,表现墨子不畏艰辛,反对不正义的战争的“非攻”思想。 ⑵墨子折服公输盘和楚王的巧妙、锋利的言辞,表现墨子是个出色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具有机灵、雄辩的口才。 ⑶墨子冒着生命危险只身深入敌国,说服公输盘和楚王。表现墨子为了阻止一场不正义的战争,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 ⑷墨子九距公输盘攻城之机变,说明墨子有勇有谋。 二、复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本文的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三、复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归去来兮辞》 一、文学常识 1、《归去来兮辞》的作者是时期著名的诗人陶潜,世称先生,他自号。他的代表性作品有 2、辞,是介于与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的《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到了汉代,人们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比较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而赋重。 二、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乃瞻衡宇 曷不委心任去留 景翳翳以将入 三、找出句中古今异义并解释 觉今是而昨非 悦亲戚之情话 于时风波未静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景翳翳以将入 既窈窕以寻壑 策扶老以流憩 问征夫以前路 将有事于西畴 四、词类活用 情在骏奔 策扶老以流憩 或棹孤舟 生生所资 园日涉以成趣 携幼入室 善万物之得时 眄庭柯以怡颜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五、指出文言句式类型并翻译寓形宇内复几时?

遂见用于小邑 既自以心为形役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农人告余以春及 田园将芜胡不归? 奚惆怅而独悲? 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六、翻译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木欣欣以向荣,。 七、一词多义 1就 三径就荒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金就砺则利

2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3审 审容膝之易安 用意详审 为人主计,莫如先审取舍 孔子如审先知,当早易道 4将 田园将芜 将信将疑 暂伴月将影 出郭相扶将 将功赎罪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5绝 请息交以绝游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2020年xx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文言文阅读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点知识,本文将为您介绍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内容包括考试说明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常见考法,以及误区提醒、例题解析。 知识点总结 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解析: 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 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

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常见考法 从考查形式上看,以单篇阅读为主,也有的安排文段与文段、文段与诗词的比较阅读或链接阅读。选文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从近几年考题看,课内文章入选率较高的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 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是“浅易”的,对“浅易”的理解应当是: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文知识归纳

2014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古文知识归纳 1.《公输》 选自《墨子·公输》,作者是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还长于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A 字音:郢[ying]犀兕[xi si]鼋鼍[yuan tuo]鲋[fu]鱼文梓[zi] 楩[pian]楠长[zhang]木 B 词语:“说”通“悦”:高兴。例句:公输盘不悦“圉”通“御”:抵御。例句:子墨子之守圉“距”通“拒”:抵抗。例句:子墨子九距之“诎”通“屈”:理屈。例句:公输盘诎 “舍”通“舍”:放弃。例句:舍其文轩“争”通“挣”[zheng]:直言劝告 古今异义: ①文;刺花纹,彩饰,文轩;今常指字或文章等。 ②方:方圆,方圆千里;今为一种平面几何图形。 一词多义: ①为:替。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例句:夫子何命焉为? 是。例句:必为有窃疾矣。 制造。例句: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当作。例句:以牒为械 ②见:动词,会见。例句: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动词,引见。例句:胡不见我于王 动词,入见。例句:于是见公输盘 ③类:动词,类推,例:不知可谓知类;名词,种类,为与此同类。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倒装句:何罪之有?(宾语前置,“之”为结构助词,应为“有何罪”译文:有什么罪呢?) 翻译: ①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有什么请教呢? ②胡不已乎?译:为什么不停止呢? ③胡不见我于王?译: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④此为何若人?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2.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作者是战国时的思想家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其代表作《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

高中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训练试题与答案

高中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训练试题与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宋陈谏议[注]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 陈谏议:姓陈,谏议是官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 (2)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 (3)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 (4)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参考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踢(2)责问(3)通“值”,钱 (4)称赞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因.诘仆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B.①是移祸于.人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①而.偿其直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①戒仆养之.终老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解析:选C A项,①副词,于是、就;②介词,表凭借。B项,①介词,到;②介词,表被动。C项,二者都是连词,表承接关系。D项,①代词,代指马;②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 译文: (2)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 译文: 参考答案:(1)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

了。(注意:“何以”为宾语前置;“为”表判断,可译为“是”) (2)你是朝廷的重臣,家中的手下尚且不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好它呢?(注意:“为”表判断,可译为“是”,“制”后省略“之”) 参考译文: 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不能驾驭,踢伤咬伤人很多次了。一天,陈谏议走进马棚,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陈谏议马上召唤来儿子,说:“你是朝廷的重臣,家中的手下尚且不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好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尧咨)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一种古代贤仁之风。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 (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 ①釜鬲:行厨炊具。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蔡泽乃西.入秦 (2)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 (3)则揖.范雎 (4)及见之,又倨. (5)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 (6)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7)名在戮辱而身全.者 参考答案:(1)名词作状语,向西(2)使动用法,使……窘迫(3)名词作动词,作揖(4)倨傲(5)诡辩(6)怨恨 (7)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解读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常见的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几种。 一、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1、用“者”或“也”表判断,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①“……者,……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②“……者,……”。天下者,高祖天下。粟者,民之所种。 ③“……,……也”。梁,吾仇也。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④“……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直接表判断,不用判断词和语气词。 “……,……”。刘备,天下枭雄。 3、用副词“乃”“则”“即”“皆” “非”等表判断。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若事之不济,此乃天意。扣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梁父即楚将项燕。山下皆石穴罅。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人非生而知之者 4、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判断词“是”出现较晚)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同是天涯沦落人翩翩两骑来是谁 二、被动句 ①用“于”表示:“……于……”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②用“为”表示:“为……” “为……所……” “为所……”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巡船所物色行将为人所并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用“见(受)”表示:“见……”“见……于……”“受……于……”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④用“被”表示被动:“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⑤无被动标志,意念上的被动:戍卒叫,函谷举余羁縻不得还 三、倒装句 1、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未、弗、无、莫等+代词宾语+动词) 古之人不余欺也。时人莫之许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宾语+动词或介词) 沛公安在?君何以知燕王? 陈述句中,③代词“自”作宾语,常常前置(反身代词“自”+动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举贤以自佐 ④“以”的宾语,有时前置(宾语+介词“以”)余是以记之。一言以蔽之 ⑤方位名词作宾语前置(方位名词+介词)沛公北向坐 ⑥为强调宾语而无条件前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⑦用“之”、“是”(助词)将宾语前置。何陋之有?惟命是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定语后置 1 用“之……者”或“者”表示 (中心词+定语+者)求人可使报秦者。村中少年好事者 (中心词+之、而+定语+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用“之”把形容词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数量词作定语常后置。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3、介宾短语后置,也叫做介词结构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常置于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中,则较多地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 ①谓语动词+介词结构+“于……”。以勇气闻于诸侯。耻学于师 ②谓语动词+介词结构+“以……”。皆不可拘以时月。覆之以掌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 蹴( ) 苟得( ) 不屑( )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①乡为生死而不受通词义: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词义: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词义:④故患有所不辟也通,词义: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二者不可得兼( )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③此之谓失其本心( ) ④贤者能勿丧耳( )⑤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⑥呼尔而与之( )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 A.此之谓失其本心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5.根据课文,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②生,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 ③呼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基本能力达标学习】

鱼,我所欲也,熊掌..............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 ③贤者能勿丧耳( )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 3.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5.填空: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 ②“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 ④“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 《鱼我所欲也》复习训练题 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初中文言文阅读基础知识归类积累

初中文言文阅读基础知识归类积累 湖北省恩施市舞阳中学潘文阶 第一部分:文言文翻译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1、首先要忠实于原文。 2、语句要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3、文字优美,即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留】专用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处所、职称(职务)、器具等,可照录不译。 2、【补】在翻译时,补出原文省略的成分(所省的介词、宾语、主语、谓语、量词等)。 3、【删】删去不译的词(发语词、音节助词、无实意的虚词) 4、【换】翻译时将古代词换成现代汉语词(岁、吾、汝、抢……)将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去、安、语、病、加、且……) 5、【准】译准古今异义词,译准文言文特殊句式。译准实词、蓄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 6、【调】调整句子的语序,如谓语前臵、定语后臵、宾语牵制、介词结构后臵等。 7、【选】选用恰当现代汉语的词意译原文的词。 文言文中一词多意的情况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成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例:“三顾臣于草庐中”的“顾”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有八条:①回头看;②看;③探问;④拜访;⑤顾惜、顾念;⑥考虑;⑦但、只是、⑧反而、却。例句中只能用义项④。 8、【意译】文言中比喻、借代、引申等义,直译会不明确,只能意译。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直译:黄头发和小孩子垂下来的头发,都自得其乐。 意译:老人和小孩,都自得其乐。 9、【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1)“得无……乎(耶)”相当于现代汉语:能不……吗?恐怕……吧?莫非……吧? “不亦……乎”不也是……吗?岂不是……吗? 例句:览物之情,得无 ..说乎.? ..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学而时习之,不亦 ..异乎.?得无 (2)无以……无从……相当于现代汉语:没有用来……的 例句:河曲智叟亡以 ..致书以观。 ..应。家贫,无从 (3)有所……相当现代汉语:有……的人(事、物) 例句:A、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 B、故有所览辄省记。 (4)无所……相当于现代汉语“没有……的人(事、物)” 例句:①凡所应有,无所不有。②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文 言 文 阅 读 基 础 知 识

文言文阅读基础知识 古典诗文 2009-06-02 1938 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 里(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0) 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 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 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 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 诸焉盍旃叵 如何答好每一道题 3.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最新整理)(苏教版)必修五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整理

(苏教版)必修五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整理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苏教版)必修五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整理)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苏教版)必修五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整理的全部内容。

苏教版必修五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整理陈情表 一虚词 1.以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连词,因为)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介词,凭借) (3)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4)谨拜表以闻(连词,表目的) (5)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2.于 (1)急于星火(介词,比) (2)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对,向) 3.之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助词,的) (2)臣之进退(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二实词 1.通假字 (1)夙遭闵凶(通“悯”,怜悯) (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常在床蓐(通“褥",草席) (4)四十有四(通“又”) (5)五尺之僮(通“童”,童仆) 2.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

古义:不能走路今义:不可以或能力不够 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古义:优秀人才 今义: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古义:报答 今义: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 (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正式建立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古义:申诉,诉说今义: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 (6)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古义:辛酸苦楚,苦衷今义:身心劳苦 (7)臣欲奉诏奔驰 古义:赶快往前今义:很快地跑 (8)拜臣郎中 古义:尚书部的属官今义:中医医生 3.词类活用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2)臣具以表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3)且臣少仕伪朝(名词作动词,做官) (4)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5)夙遭闵凶(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6)臣之进退(动词作名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汇总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汇总 (一)《陈涉世家》梳理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史记》,作者就是司马迁,文学家、史学家,鲁迅赞誉它就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重点词义梳理。 辍耕之垄上之:到往 苟富贵苟:如果 若为佣耕若:您 会天大雨会:适逢 度已失期度:估计 等死等:同样 楚人怜之怜:爱戴 诚以吾众诈自称诚:果真诈:假称 卜者知其指意指意:意图 固以怪之矣固:本来 又间令吴广间:暗中 并杀两尉并:一起 敬受命敬:愿意 从民欲也欲:愿望 为坛而盟盟:盟誓 徇蕲以东徇:攻占 比至陈比:等到

皆来会计事会计:集会商量 将军身被坚执锐身:亲自 皆刑其长吏刑:惩罚 3、通假字梳理。 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强迫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首发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 4、一词多义梳理。 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临时驻扎数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卒数万人数:几 书乃丹书帛“陈胜王” 写,动词得鱼腹中书字条,动词 5、古今异义梳理。 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古义:逃跑今义:死亡 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暗地里今义:中间 往往卒中往往语 古义:到处今义:常常 6.词类活用梳理。

陈胜王王:名作动,当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作动,用网捕 将军身被坚执锐坚、锐:形容词作名词,分别指铁甲与武器 尉果笞广笞:名词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7、句子翻译梳理。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译:现在逃跑也就是死,起义也就是死,同样就是死,我们为国事而死好不? 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译:现在果真用我们这支队伍假借公子扶苏、项燕的名义,作为天下人的倡导,应该有很多响应的人。 ③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译:即使能够免于斩刑,那么因守卫边疆而死的也必定会达十分之六七。况且大丈夫不死就罢了,死就要举大事成大名呀,王侯将相难道天生就就是贵种不? 8、课文内容梳理。 ①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各就是什么? 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②陈胜、吴广为发动起义作了哪些准备? 丹书“陈胜王”于帛,置人所罾鱼腹中。(鱼腹藏书) 篝火狐鸣) 吴广夜之次所旁丛祠中,用篝火装作“鬼火”, 学狐狸的叫声大叫“大楚兴,陈胜王”( ③陈胜吴广提出了什么口号? 口号: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④从文中您可以瞧出陈胜就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瞧出陈胜具有非凡的胆识与过人的机智,有准确的判断力,有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_(附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公输》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为.楚造云梯之械(替,给) 2、将以.攻宋(用来) 3、起.于齐(出发) 4、夫子何命 ..焉为(什么见教) 5、愿.借子杀之(希望) 6、请.献十金(请允许) 7、吾义固 ..不杀人(讲道义)(从来) 8、不可谓知类 ..(明白事理) 9、胡不已.乎(停止) 10、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11、解带为.城(作为) 12、九设攻城之机变 ..(巧妙的方式) 13、子墨子九距.之(通“拒”) 14、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 15、公输盘诎.(通“屈”) 16、吾知所以 ..距子矣(用来…的方法) 17、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入侵) 18、虽杀臣,不能绝.也(尽)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子何命焉为?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2、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拿去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 3、吾义固不杀人。我是讲道义的人,绝不能平白无故杀人。 4、胡不见我于王?(您)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5、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自己说)讲道义,杀少量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6、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楚国有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众,如今去杀害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 7、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墨子解下衣带当作城,用竹片当器械。 8、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我知道用来对付你的方法了,可是我不说。 三、课文赏析。 1、写出2个与本文人物有关的成语。墨守成规、班门弄斧 2、课文体现了墨子的_“_非攻_”___思想,他是抓住了公输班说的“吾义固不杀人”,进行反驳的。 3、结合课文分析墨子的人物形象。墨子:正直,有正义感、聪明睿智,有勇有谋,镇定自若、有雄辩之才 (公输班:阴险狡诈,故作聪敏;楚王:阴险狡诈,随波逐流的昏庸君王) 《孟子两章》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1、得道 ..多助(施行)(仁政) 2、七里之郭.(外城) 3、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4、城.非不高也/三里之城.(城墙)(内城) 5、兵革 ..非不坚利也(兵器,甲胄) 6、委.而去.之(放弃)(离开)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 8、寡助之至.(极点) 9、亲戚畔.之(通“叛”)10、天下顺.之(归顺,服从) 11、故天将降大任 ..(重大使命) 12、必先苦.其心(使……苦) 13、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14、曾益 ..其所不能(增加) 15、人恒.过(经常) 16、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 17、入.则无法家拂.士(国内)(通“弼”辅佐) 18、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限制人民不迁到别地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