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发展战略报告(全文)

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发展战略报告(全文)

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发展战略报告(全文)
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发展战略报告(全文)

《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发展战略报告》

大纲(供讨论)

一、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

1、传统图图书馆学与图书馆学传统

2、现代图书馆学的确立与图书馆学教育(1920-1949)

3、图书馆学教育的缓慢发展(1949-1978)

4、近三十年图书馆学教育的快速发展(1978-2008)

二、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现状

1、基本情况(院系设置、教师与学生)

2、专业设置(本、硕、博,重点学科等)

3、课程设置

4、教学条件

5、招生与就业

三、中国图书馆学专业的社会需求与评价

1、图书馆事业的需求

2、社会信息化的需求(社会需求调查及其结果分析)

3、图书馆学专业对社会的贡献(社会评价)

四、图书馆学专业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1、扩大图书馆学本科与硕士教育的规模

2、加强图书馆学博士教育的质量

3、加强图书馆学师资建设,强化兼职教师

4、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实习基地

5、加强国内外专业交流

五、政策建议

1、设置“信息资源管理”(涵盖图书馆学、档案学、电子政务)专业硕士

2、兼职经费的制度化

3、师资培训的制度化

4、加强专业检查与评估

附录:中国内地高校图书馆学专业设置表

一、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

图书馆学教育是图书馆职业稳定发展的支撑点,是图书馆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中国图书馆学教育有着近9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有起有伏,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取得了很大成就,为中国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 传统图书馆学与图书馆学传统

1.1 传统图书馆学

图书馆学是从图书馆实践活动中逐步产生的一门科学知识。古代图书馆工作以图书整理为主,长期的图书整理实践使之慢慢提炼出了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如我国古代有关图书的版本、校勘、注释、目录、辑佚、辩伪、编纂等学问,它们被晚清学者及近代学者笼统称之为校雠学或目录学。西方古代图书馆知识体系也是建立在图书整理基础之上的,也形成了有关图书的版本、校注、目录、辑佚、手稿鉴别、编纂等方面的学问,被西方学者称为书志学或目录学。

真正将图书馆知识体系视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应当从1807年开始。德国图书馆学家施雷廷格(M.W.Schrettinger,1772-1851)在这一年使用了“图书馆学”(Bibliothek wissenschaft)这个名称(德语中wissenschaft是被当作一个表示系统知识的一般术语来使用的)。他后来出版的两卷本《图书馆学综合性试用教科书》,更是系统地阐述了图书馆学的内容体系与基本特征。1886年,世界上第一个图书馆专业培训机构——格丁根大学图书馆讲座由齐亚茨科(K.Dziatzko,1842-1903)在德国格丁根大学图书馆成功开办,讲授的课程有目录学、抄本史、印刷史、古文书学、图书馆经营法等科目。目录学、抄本史、印刷史、古文书学是研究图书的传统知识体系,只有图书馆经营法是新图书馆的发展催生出来的新内容。因此,格丁根大学图书馆讲座讲授的图书馆学,基本上还是以图书整理为研究轴心的,它是以培养有能力佐助科学研究的图书馆馆员为目标的。如古文书学(Palaeography)的主要内容就是解释古代公文、书翰、敕令、特许状、遗嘱等内涵,判定其年代、真伪等[1]。

美国图书馆学家杜威(Melvil Dewey,1851-1931)在1887年开办“哥伦比亚学院图书馆经营学校”时,其办学目的也是培养专业的图书馆职业人才,因此该校所开课程多以实用技术为主(包括图书馆经营、目录学、专题讲演、业务指导、学术讲演等)。齐亚茨科与杜威的办学,改变了以往知识与技能的“师徒相传”的方式,把图书馆学变成一种职业教育。至此,图书馆学不仅以一门独立的科学姿态面世,而且开始为推动图书馆职业化而进行了有意识的专业建制活动。图书馆学学科意识与专业建制的出现,至少向外界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图书馆工作是一个专门的职业,具有专门图书馆学知识的人才能充任此职。

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学,主要以经验性、操作性知识为主,知识深度与理论含量都明显欠缺,乏善可陈。1918年,以巨款赞助图书馆事业的卡内基基金会委托图书馆学专家威廉森(Charles C.Williamson,1877~1965)调查美国图书馆学教育现状,三年以后,威廉森提交并公布了各噪一时的调查报告《图书馆服务之训练》(1923年)。这份报告批评了当时作为职业技能培训的图书馆学校的通行做法,指出图书馆学校应致力于专业性之训练而非事务性之训练,专业性训练应在四年大学教育基础上实施,而且大学一年级的专业研究应属一般性及基本性的,二年级开始专门化课程之研究[2]。此后,图书馆学普遍进入了美国大学课程之中,图书馆学教育在美国成为大学一门新兴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1.2 图书馆学传统

从图书馆学知识体系的形成以及图书馆学专业建立的历史来看,早期图书馆学表现出了以下两个显著的特征:

(1)图书馆学属于一门经验科学。经验学科不是以假设、公理、逻辑为基础的,而是

以实践、实用为基础的,因此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如技术进步)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力;经验学科的发展更多地借助人的隐性知识,其学术价值更多的不是以理论形态表征出来的,而是以实用工具(如各种书目、工具书)形式体现出来的;经验学科通常不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而是回答“怎样做”的问题。韦伯说:“一门经验科学并不能教给某人他应当做什么,而是只能教给他能够做什么,以及——在具体条件下——他想要做什么。”

[3] 按韦伯的意思,“应当”的问题只能由人文学科来解决,图书馆学解决的只是“能够”和“想要”的方法与路径上的问题,所以它自身具有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

(2)图书馆学的职业支撑功能很强。德国格丁根大学图书馆讲座与美国哥伦比亚学院图书馆经营学校早期的职业培训,使得图书馆学专业在形成之初就具备了很强的职业支撑功能。虽然图书馆学教育后来成为大学一门新兴专业,但这个功能也没有遭到削弱。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各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无不受益于大学图书馆学专业的存在。尤其是在图书馆职业还没有获得高收益回报职业的名签的时候,那些能留在图书馆并以其为献身事业、终身志业的工作者们,他们大多数有着大学图书馆学专业的学习履历。许多杰出的图书馆学大家、著名的图书馆事业活动家往往也来自他们中间。

早期图书馆学的特点,制造出图书馆学注重实用性与职业性的学术传统,但是这两种倾向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为专业的发展带来了阻滞作用,以至于某些危害。

经验之学使得图书馆学的实用性、工具性色彩极为浓厚,但也因匮乏原理知识、理论体系而容易致使自身沦入某种职业技术。因此20世纪30年代美国图书馆学“芝加哥学派”的兴起,标志着强调图书馆学研究科学化、坚持从各种社会科学中获取学术资源、注重图书馆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的理论图书馆学开始出现。理论图书馆学的内容日后逐步形成了图书馆学的基础理论。图书馆学内容体系也逐步形成了“理论”与“应用”两大板块。图书馆学原理知识、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完善,促进了图书馆学的发展、专业地位的提升以及职业视野的开阔,但这两个板块也经常出现相互之间的紧张,当理论过于盛行或与图书馆实际工作相关度不高,理论研究会遭至主要来源于实践层面的“理论无用”、“理论脱离实践”的批评,反之,理论研究也会指责实践层面过于实用主义而使自己变为浅薄的操作技术。

图书馆学专业职业支撑功强固然有助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但是许多人忽略了一点,这就是美国教育家赫钦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1899-1977)早在1936年就曾指出的:大学首先是一个纯粹追求真理的地方,其次才是一个为今后职业做素养储备的地方,尽管这两者之间时有冲突。由于社会各行各业希望大学为它们提供合格的、现成的“人才产品”,后来大学专业院系的重心设置也不得不受此需求驱动。众多专业过于关注毕业生能否在未来职场中顺利找到职业位置,其结果不仅贬低了大学,也没有提高专业的地位。纯粹追求真理与知识的目标在大学里越来越变得模糊起来[4]。图书馆学专业也没有脱离这样一个流俗的影响,它对职业的兴趣远远高于学科理智的兴趣。其实,一个专业学科要想成为真正的专业学科,必须要有理智方面的内容,它不仅强调专业训练,而且更加强调专业理解。大学图书馆学专业不仅教授学生“怎样做”,还应该教授学生“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们从专业积累下来的理智遗产中,学会对专业论题的反思与论证能力。

2、现代图书馆学的确立与图书馆学教育(1920-1949)

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在中国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条件,一是西方公共图书馆制度的传入,二是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学术界的迅速传播。中国图书馆学在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形成,其主要标志有:第一,1920年3月韦棣华女士与沈祖荣等仿照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学校,在武汉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图书馆学教育机构“文华图书科”(Boone Library School),中国从此有了自己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第二,1921年前后,沈祖荣、胡庆生、戴志骞、徐燮元、杜定友、洪有丰等接受美国图书馆学教育的留学生毕业后纷纷回国,在国内学术界

崭露头角,兴起图书馆学宣传、研究活动;第三,1923年杨昭悊的《图书馆学》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分上下册正式出版,该书内容虽多取日、美两国之成法糅合贯通而成,但已尝试用科学方法说明图书馆学原理及应用,实开中国图书馆学通论之先河[5]。所以,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我国专门的图书馆学教育机构“文华图书科”的成立,既有中国图书馆学教育正式起步的标志意义,也有现代图书馆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意义。

文华图专成立初期,经费主要依靠自筹,教员也以外籍为主,课程体系主要仿自美国图书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1928年后,才逐步建立起中西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教育。如文华图专达到或超过40学时课程主要有:中国目录学、中文参考书举要、中文书籍选读、中文书籍编目学、中文书籍分类法、西文参考书举要、西文书籍选读、西文书籍编目学(实习在内)、西文书籍分类法、现代史料、图书馆经济学、各种图书馆之研究、西文打字法、各种字体书写法、实习等[6]。此外,学校还设“特别演讲”课(1933年改为百科性的“群育讨论会”),专门邀请各科著名学者、教授为学生演讲学科的进展、提供推荐书目,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阅读。文华图专注重教学实习,以自建的开架借阅和基本免费看书的公共图书馆“文华公书林”(Boone Library)为实习场所,办馆与办学融为一体。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当时国内尚无达到一定水准的公共图书馆,因此这种办学路径为培养专门的图书馆人才有利于推动中国图书馆事业的迅速发展。

20世纪20年是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第一个繁荣期,除美国人韦棣华和其学生沈祖荣等创办文化图书科之外,国内其他一些高校也积极创办了自己的图书馆学专业,1921年广州市立师范学校增设图书管理科(杜定友为主任),1925年上海的国民大学创设了图书馆学系(杜定友为主任,1926年停办),1926年成都的四川图书馆专科学校成立(穆耀枢主事,不久也停办),1927年南京金陵大学建立了图书馆学系(李小缘为主任,以后停停办办)[7]等。此外,这一时期图书馆学短期培训也纷纷出现。1920年8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应各省之请,开办暑期图书馆学讲习会,各地参加者78人,首开中国图书馆学业余教育之先例;1922年,杜定友在广州开办图书馆管理员养成所,三周时间培训52名学员;1923年夏开始,南京东南大学连续四年举办暑期学校图书馆讲习班,第一期听课者达80人之多;1924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图书馆也开办了图书馆讲习会,河南开封小学校教员讲习会设立了图书馆管理课程;1926年华东基督教大学在苏州东吴大学举办的暑期学校,专设有图书馆学科;1927年湖北教育厅在汉口举办了首届图书馆学讲习所,192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开办暑期图书馆讲习班等。这些短期图书馆学专业培训,为解决图书馆专门人才之需、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进入30至40年代,国内的图书馆学教育进入了一个延续发展状态。由于战乱的影响,国内图书馆学教育进入了一个低谷时期,办学机构有所减少,条件也越来越恶化。但少数办学机构还是弦歌不辍,努力坚持了下来。如1938年文华图专为避日寇迁校重庆,1941年夏造日军飞机轰炸,校舍片瓦无存,但师生坚持上课,共克时艰。此时期坚持办学的还有:1930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民众教育系成立的图书馆组(供学生三年级分组时选择学习);1941年在四川璧山开设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书博物馆学系(学业四年,三年级开始学专业课);1947年于国立北京大学文学院附设的图书馆学专修科。其中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是王重民向北大校长胡适建议并核准后,专门由美回国创办的。1947年9月开始招生(当时只招收北大中文系、历史系成绩在75分以上的毕业生)。1949年北平解放之后,图书馆学专修科从中文系分离出来独立,王重民先生任主任。

中国的图书馆学学教育事业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经受着国内动乱的考验,很多学校都只有短暂的图书馆学教育办学经历,有些学校甚至还没有招收到学生或招收到学生没毕业就关闭。在如此恶劣艰苦的环境之下,中国的图书馆学教育事业却培养出了一大批献身图书馆事业的杰出人才。以文华图专为例,截止1953年文华图专并入武汉大学之前,有专家估计

文华图专在解放前后的三十三年培养了专科、讲习班等各类毕业生约有三百八十人到四百人左右[8]。他们其中不乏著名图书馆学家,如汪长炳(南京图书馆馆长)、李芳馥(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家杰(中科院图书馆副馆长)、桂质柏(四川大学图书馆馆长)以及后来去台湾的蓝乾章、沈宝环(沈祖荣之子)、严文郁等。还有一些毕业生在国外图书馆就职,如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创始人和馆长裘开明(1921年毕业,后发明燕京图书馆汉和分类法)、房兆楹(1930年毕业,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童世纲(1933年毕业,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及美国亚洲研究委员会东亚图书馆分会主席)等,在海外服务期间取得了巨大成就,得到了许多荣誉和奖励。

3、图书馆学教育的缓慢发展(1950-1977)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战乱纷扰,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全国仅有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这两个培养图书馆专业人才的教学机构。50年代初,随着国内高等学校院系调整风潮,这两个图书馆学专业机构有所调整并升格。1953年文华图专并入武汉大学,成为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1954年与1955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学制由二年制改为三年制,1956年,两所学校学制又从三年制改为四年制,并成立了图书馆学系。1964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开始招收研究生。50年代国内高校创办图书馆学专业的学校很少,1951年西南师范学院设立了图书馆学博物馆学专修科(1954年就停办),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科技情报学系设立了图书馆学专修科,东北师范大学和河北文化艺术干部学校也设立了图书馆学专修科,但是这些专业大多没多久就停办了。

50年代与60年代,国内图书馆事业发展很快,积压图书数量也很大,各馆急需专业人才。因此,除了北大、武大两所大学的正规本科教育之外,各种图书馆学的成人继续教育与短期培训也掀起了一个浪潮。1951年和1954年文化部分别在沈阳和北京开办了图书馆学的短期培训班,1956年北大、武大分别开办了函授图书馆学专修科教育,1956年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开办图书馆干部训练班,1957年文化部等6个单位在南京联合举办全国省市图书馆人员进修班,同年教育部也在北京举办了高等学校图书馆员进修班,1958年北京市成立图书馆干部进修学校,文化部也成立了文化学院图书馆学研究班。可以说,50年代到60年代国内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小高潮,但遗憾的是,这个良性的发展趋势没过多久就被急风暴雨式的文化大革命给打断了。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停课,教师受到批判,图书、设备遭到损失。1969年,专业教师被下放农村劳动,图书馆学系陷入彻底停顿状态。1972年,两个学校的图书馆学专业恢复办学,但仅招收二年制的工农兵学员,及至1976年有5批学员顺利毕业。图书馆学专业的正常招生与教学,直到1977年全国高考制度恢复才得以重新开端。

从1949年到1978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两个图书馆学系共培养大学本科毕业生约2000人,其他如西南师范学院图书馆学博物馆学专修科、北京文化学院图书馆研究班、吉林师范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中国科技大学情报科学系图书馆学专修班等,也有毕业生200余人,全国各校举办的函授班中,毕业和肆业的图书馆在职人员约1250人,三项总计约3500余人[9]。这些毕业生充实了图书馆职业队伍,他们中的多数还成长为国内省市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专业研究图书馆的馆长,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从总体上来说,此时期图书馆学教育的规模不大,发展缓慢,其主要原因是社会动荡致使办学突然“断裂”,使得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失去了应有的连续性。

4、近三十年图书馆学教育的快速发展(1978-2008)

1977年随着高考的恢复,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重新开始了图书馆学专业的招生,这标

志着新时期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重新启动。1978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复苏、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图书馆事业也开始对专业人员有了大量的需求。国内诸多高校纷纷开办图书馆学专业,如山西大学、湖南大学、复旦大学分校、北京大学分校在1978年设立了图书馆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南开大学分校于1979年成立了图书馆学系。从1980年到1990年十年间,国内图书馆学专业的数量从2个增加到52个,分布在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医科大学、工科院校以及农业院校。虽然进入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有些院校的图书馆学专业经过调整下马,但国内图书馆学专业的整体规模还保持在20多个。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层次也丰富起来。首先,在正规学历教育中出现了中等学历教育,如1983年长沙的湖南图书情报学校首开中等专科教育,其后北京海淀中学图书情报班、上海市图书馆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天津市图书馆中专班等诸多中等专科班相继开办,多时达20余所。其次,在高等教育领域图书馆学专业也建立起不同的培养层次。1981年11月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同时获得了图书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限,1991年北京大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图书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993年武汉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获得了图书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为“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经过十多年的平稳发展,截止2003年底,我国共有35个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图书馆学教育,其中有25个本科专业、21个硕士授权单位、6个博士授权单位、2个博士后流动站,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本科、硕士、博士与博士后流动站的层次齐备的图书馆学教育体系[10]。此后数年,学科发展速度依然没有减缓。到2006年底,我国图书馆学本科教育点从25个增长到28个,硕士生教育点从21个增长到40个,博士生教育点从6个增长到9个,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的有5个机构[11]。

图书馆学办学层次的丰富还表现为成人教育(又称继续教育)、各种培训教育的繁荣。成人教育主要有函授、电大、自学考试三种类型。函授教育起于50年代,1980年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又重新恢复,有2至3年的大专和专本连读5年的本科两种学制。1980年至1985年是我国图书馆学函授教育发展高峰期,仅北京大学招收函授生就有2252人,武汉大学招收函授生就有1282人。电大教育也兴于80年代,1985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收了2万余名图书馆学大专生,学制2年,其中有1.2万学员毕业[9]。此外,教育部在80年代还委托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10所高校开办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进修班,90年代批准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几所高校举办图书馆学硕士课程研修班(有学位)。以上这些教育培训的展开,极大缓解了图书馆事业迅速发展与人才匮乏之间的紧张关系。改革开放30年来的图书馆学教育,除了办学规模、层次的扩大、丰富以外,其良性发展的特点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初步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与教材系列。在教学内容上加强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与方法的教学与训练,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在80年代后期增开情报学、管理科学、图书馆自动化、缩微与声像处理技术等方面的课程,在90年代后期以来又增加了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数字图书馆、网络信息检索、传播学原理、文献计量学、情报分析与预测等课程。这期间,国家教育委员会还确定了图书馆学概论、图书馆管理学、文献分类与主题法、藏书建设和读者工作、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社会科学文献检索、科技文献检索、文献编目基础、目录学、图书馆自动化等10门左右的核心课程。这些课程几乎都有新编系列教材行世,使得图书馆学专业核心知识保持了基本稳定的态势。

(2)图书馆学逐步与其相关学科形成“团簇”(cluster),共同发展壮大。图书馆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属于小学科,经常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为了增加自身的社会公认度与生长度,图书馆学积极寻求与自身有同族相关关系的学科形成团簇状态,如与情报学、档案学、出版学、信息管理学同组一级学科平台。1984年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成立,以及后来部分大学图书馆学专业分设情报学、档案学、出版学、信息管理学等专业的实践,都表现出了较

好的生机。图书馆、情报、档案、出版等工作,共同担负者知识信息的保存、传播和利用的使命,在文化传承与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这些学科的相同点将它们组合起来发展,不仅有利于图书馆学的发展,也有利于其它相关学科的顺利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图书馆学教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发展时期,其中80年代前期为恢复发展期,80年代中后期为鼎盛繁荣期,90年代为变革调整期,新世纪以来为振兴复升期。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工具理性的蔓延,图书馆事业的步履维艰,导致高等学校图书馆学专业出现了招生难的局面,图书馆学教育一度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为了摆脱危机,图书馆学教育界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院系更名(或与其他院系合并)、拓宽教学目标、调整专业目录、更新教学方案、重置教学课程,但这种突围式的改革“闯关”成功,但也付出了巨大成本,有些改革甚至伤及本学科的传统核心,或形成了改革中的种种误区。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社会公平、和谐理念的传播,尤其是各地图书馆事业发展态势的回升,国内图书馆学教育开始进入了一个理性振兴的发展新阶段。

从理论上说,图书馆学教育是图书馆事业的一部分,但实际上,图书馆学教育也有着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一方面它的发展与图书馆事业整体发展需求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图书馆事业提高规模、品质上的增量,也必须依靠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所以,单纯根据事业发展需要而着力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单位数量的专业发展模式就有所偏差。影响未来图书馆学专业发展建设的主要因素来源以下几方面:①逐步加速的社会信息化进程与更新换代的信息技术,②图书馆学创新能力及发达国家图书馆学教育方向的调整,③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规模与水平。这些因素构成了图书馆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约束条件。仅以赶超发达国家图书馆学教育水平的角度而言,90年代以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曾大量借鉴了美国的经验,那么,今后的图书馆学教育如何“一方参酌欧美之成规,一方稽考我先民对于斯学之贡献,以期形成一种合于中国国情之图书馆学”[12],这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杨威理.西方图书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08.

[2]美国的图书馆教育制度[M]//文化部图书馆事业管理局科教处. 世界图书馆事业资料汇

编.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290~309.

[3][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李秋零,田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9:4.

[4][美]罗伯特·M·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汪利兵,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

社,2001:20-34.

[5]王子舟.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走向[J].图书情报知识,2000(1):2-7.

[6]吴鸿志.武昌文华图书科之过去现在及其将来(续)[J].武昌文华图书科季刊,1929(2):

231-236.

[7]沈固朝,刘树民.涓涓成川有师承——1913-1948年间金陵大学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J].图书情报工作,2005(11):139-141.

[8]黄宗忠.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六十年:兼评文华图专韦隶华在我国图书馆事业史上的作用

[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6):78-85.

[9]吴慰慈.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5):

2-5.

[10]潘燕桃,程焕文.世界图书馆学教育进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15.

[11]肖希明,司莉,黄如花.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8

(1):5-10,16.

[12]刘国钧语,见:中华图书馆协会.图书馆学季刊[J].1926,1(1).

二、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现状

为了全面调查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最新进展情况,本课题组自2008年8月至12月从基本情况、专业设置、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条件、师生情况、招生与就业等多个方面,对中国大陆全部50所图书馆学教育机构进行了全面的问卷调查,共发放了问卷调查表50份,回收了49份①,有效调查问卷49份,回收率达98%。

2.1 基本情况

经调查,截止2008年12月,中国大陆共有50所高等院校和机构开设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其中有29个本科专业、42个硕士授权单位、8个博士授权单位、4个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参见附录),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专科、本科(学士)、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的层次齐全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体系(参见附录)。

目前,我国47所②图书馆教育机构共有图书馆学专业在校学生4955人,包括全日制学生4611人,非全日制学生347人;本科生3612人,占全部学生人数的78.3%;硕士生883人,占全部学生人数的19.2%;博士生116人,占全部学生人数的2.5%;这表明图书馆学教育的主体仍然是本科教育。其中28所③图书馆学本科教育机构共有在校本科生3612人④,平均每所有129人;42所图书馆学硕士教育机构共有在校硕士生883人,平均每所约有21人;8所图书馆学博士教育机构共有在校博士生116人,平均每所约有15人。占全部图书馆学专业学生数量的65.1%,平均每个图书馆学教育机构在校学生约有130人。

49所图书馆教育机构共有图书馆专业教师653人,平均每所机构约有13位教师。教师的性别分布、职称与学位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可见,图书馆学专业教师男性偏多,占57.3%。高级职称的教师占全部教师总人数的70%,表明图书馆学专业教师的职称层次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拥有博士的教师占38.4%、硕士的占41.0%、学士的占19.6%,这说明图书馆学专业教师的学位已有显著提高。而且,在图书馆学专业教师当中,有文科资深教授2人、博士导师6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9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4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可见,图书馆学专业教师中有一批具有广泛学术影响的杰出学科带头人。

表1 教师基本情况统计表

①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至今没有寄回调查表。

②在中国大陆50所图书馆学教育机构中,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至今没有寄回调查表,华东师范大学和兰州大学现在没有图书馆学专业学生,因此仅调查到47所图书馆学教育机构的学生人数。

③中国大陆图书馆学本科教育机构共有29所,但兰州大学近年没有招生。

④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学校实行大类招生,因此一、二年级未分专业。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管理学院图书馆学系于2006年开始招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科学学院于2007年开始招生。

2.2 专业设置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图书馆事业的高速发展,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层次不断提升。截止2008年12月,中国共有50个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图书馆学教育,其中有29个本科专业、42个硕士授权单位、8个博士授权单位、4个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参见附录)。图书馆学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7个,

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7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一级学科省/市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省/市重点学科6个,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名牌专业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湖北省省级优质课程1门。 2.2.1 本科专业设置

近年来,图书馆学本科专业教育总体发展稳中有升。截止2008年12月,图书馆学本科专业共有29个(参见附录)。这29个本科教学点分别成立于1920年至2007年(参见图1),前后跨越了近90年。其中,长春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管理学院图书馆学系、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档案与电子政务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科学学院等6个院系均在2000年以后新开设图书馆学本科专业。这些院系的开设,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的持续稳定地发展对图书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的必然反应,它表明图书馆学本科专业仍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29个本科专业中,华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大学等4所大学所开设的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其中设有图书馆学方向,并开设有图书馆学多门核心课程。浙江大学在2004年把专业名称改为了信息资源管理。

从地理分布来看(参见表2、图2),29个图书馆学本科专业分别分布在中国大陆19个省、3个直辖市和1个自治区,海南、青海、宁夏、广西、西藏和新疆等6个边远省份(自治区),以及江西、上海尚未设有图书馆学本科教学点。如果把中国粗略划分为8个地区①的

根据一般的地理区划,将中国大陆图书馆学专业设置的地理分布粗略地划分为以下8个地理区域:北京、华北地区(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华东地区(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上海、安徽)

、华中地区(河南、湖北、

510152025303540451920

1964

1980

1983

1985

1987

1989

1993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图1 中国图书馆学专业设置年代分布图

话,平均每个地区约有3.6个图书馆学本科专业。低于平均数的地区有北京(1个)、西北地区(3个)、华南地区(2个),与平均数大约相等的地区有东北地区(4个)、中南地区(4个)、西南地区(4个),高于平均数的地区有华北地区(5个)、华东地区(6个)。可见,中国图书馆学本科专业地理分布较不均衡,具有东部多于西部、北部多于南部的整体特点。

2.2.2 硕士点设置

截止2008年12月,中国大陆的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点共有42个。中国图书馆学硕士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图书馆学专业硕士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的“热点”,并且正在成为中国大陆图书馆学教育主流方向。中国大陆的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点共有42个,比本科专业(29个)多13个。

其二,在42

个硕士点中,超过半数的硕士点(27个)是在2000年以后设立起来的,平均每年约增加4个之多。这与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图书馆事业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图书馆学高层次人才需求是相适应的。

其三,15所新开设的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点的高校和图书馆,过去并未开办过图书馆学本科专业,并有一些停办了图书馆学本科专业的学校,却保留了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点。这些情况表明中国图书馆学人才需求层次正在不断提高。

其四,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文献中心、情报信息研究所等信息机构新开设了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点。至2008年12月,中国大陆共有9所图书馆等信息机构开设了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点,占全部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点数量的21.4%,超过五分之一。可以预言:图书馆等信息机构参与图书馆学硕士教育正在成为中国大陆图书馆学教育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其五,与图书馆学本科专业一样,中国的图书馆学硕士点在地理分布较不均衡,具有东

湖南)、华南地区(广东、广西、海南)、西南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

图2 中国图书馆学本科专业与硕士点地理分布图

部多于西部、北部多于南部的整体特点。从地理分布来看,42个图书馆学本科专业分别分布在中国大陆17个省、4个直辖市和1个自治区,尚有8个边远省份(自治区)以及江西省未有设立图书馆学硕士点。如果把全国划分为8个地区,平均每个地区约有5.3个图书馆学本科专业(参见表2、图2)。硕士点最多的华东地区(12个)是硕士点最少的华南地区(3个)和西南地区(3个)的4倍之多。相对而言,华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的图书馆学硕士点在地理分布上比较少,存在着较大的不足。

2.2.3 博士点设置

截止2008年12月,中国大陆的图书馆学专业博士点仅有8个(参见附录、图1)。相对于图书馆学本科与硕士教育,博士教育的发展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

一是发展缓慢。自1977年我国恢复图书馆学本科专业招生,1978年恢复图书馆学专业硕士招生以后,经过了大约13年的时间,到1990年时我国才设立了第一个图书馆学专业博士点,1992年图书馆学专业博士点增加到了3个。其后又经过了大约13年的时间,直到2003才增设了3个图书馆学专业博士点,使图书馆学专业博士点的总数达到6个。到2006年,图书馆学专业博士点增加到8个。其发展速度之缓慢,数量之少,在中国大陆250多个学科专业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相对而言甚至还不如台湾省。这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非常不协调,与图书馆事业的持续、稳定、高速的发展更是极其不相称。

二是有所突破。自1990年北京大学设立中国第一个图书馆学专业博士点的15年以来,图书馆学专业博士点实际上只分布在北京、天津、武汉、南京、上海5个大城市,在地理上构成了图书馆学专业博士点的“金三角”格局(即由京津——武汉——宁沪构成的三角形)。2006年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博士点的设立,不但填补了东北地区、华南地区长期以来的图书馆学博士点的空白,而且把持续了15年之久的“金三角”格局彻底打破了,在地理上构成了“五边形”格局(即由长春—京津—武汉—宁沪—广州构成的五边形);不但对东北地区、华南地区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发展将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而且将对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事业、乃至中国图书馆事业、特别是港澳地区的图书馆事业产生非常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2.4 博士后流动站设置

随着中国图书馆学博士点的突破发展,2002年以来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4个单位先后建立起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三个专业合并在一起的图书馆情报档案博士后流动站4个。这是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在经历了80多年的发展以后的又一个重大里程碑,不仅标志着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在进入21世纪以后取得了重大的进步,而且标志着我国已经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体系。从这种意义上讲,我国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已经具备了向一流学科层面发展的基础。

至此,中国大陆的图书馆学教育已经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多层次、较大规模且较为完整的专业教育体系,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2.5 继续教育与短期培训

据调查,中国大陆49所图书馆学教育机构中共有32所机构开设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继续教育,占全部总数的65.3%。其中,有4所开设了高中起点的图书馆学专科教育;有10所开设了专科起点的图书馆学本科教育;有14所开设了硕士课程班,在学人数有70人;有2所开设了高校教师专业硕士班,此外还有2所开设了其他形式的继续教育。这表明: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图书馆学继续教育的过快发展之后,目前我国图书馆学继续教育已经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图书馆学继续教育仍然是图书馆学教育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与全日制教育比较而言,短期培训具有灵活性高、适应面广、市场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因此,可把图书馆学专业短期培训看作是图书馆学全日制教育的必要补充形式。截止2008

年12月,共有13所图书馆学教育机构开办了31次图书馆学专业短期培训班,培训人数多达2485人。这些培训班的培训方式多种多样,有中外图书馆员一起参加的国际高级培训班,有为图书馆馆长开设的管理培训班,有为边远地区或基层图书馆员专门开设的业务培训班,有为在职图书馆馆员更新专业知识、学习图书馆前沿技术的“充电”培训班,还有受教育部委托专为图书馆学青年骨干教师举办的信息素养高级培训班等(参见表3)。这些培训班的班次之多、人数之众,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图书馆学专业短期培训在当前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也是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必须重视的一个发展方向。

2.3 课程设置

近年来,图书馆学课程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截止2008年12月,图书馆学专业已有“目录学概论”、“图书馆学概论”、“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服务与用户”、“信息资源建设”等5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数字图书馆原理及应用”等12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信息检索”课程被评为省优质课程。

2003 年4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湘潭大学召开的第二次工作会议上确定了以下7门图书馆学本科核心课程:图书馆学基础、信息组织、信息描述、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信息存储与检索、数字图书馆、目录学概论。根据21所图书馆学教育机构所提供的《图书馆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来看,虽然这些机构所开设的课程在名称上具有相当的差异,但是仍然可以从中分析出21所机构开设以上7门图书馆学专业核心课程的基本情况(参见表4)。

其一,图书馆学专业核心课程基本稳定。提供了完整数据的21个院系基本上都开设了上述7门核心课程,其中有13所机构开设了全部7门、7所机构开设了6门、1所机构开设了5门上述核心课程或类似课程。这说明目前图书馆学教育机构都十分注重图书馆学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注重培养具备图书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专门人才,注重培养具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组织、检索、分析、评价、开发、利用和服务的实际工作能力的、能够胜任图书馆、情报部门和信息机构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因此,可以说,目前中国大陆图书馆学本科专业教育的本质特性基本稳定。

其二,图书馆学专业核心课程稳中有变。从表4可见,21所机构共开设了139门次的核心课程或类似课程,其中名称与10门核心课程完全一致的有63门次,这表明图书馆学核心课程设置是基本符合图书馆学人才培养目标。名称不同但内容近似的有53门次,这表明原来的7门核心课程的部分名称已经不太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与时代接轨、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改名称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名称不同并且由两门或数门课程组合而成类似课程的有23门次,这表明原来的7核心课程中的部分课程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不能满足信息时代图书馆事业的新要求,需要增加一些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新课程,以充实课程体系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2.4 教学条件

近十年以来,图书馆学专业的教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与提高,无论是在教材建设与选用方面,还是在实践教学环境方面,以及网络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硬件环境和软件资源等方面,都为教学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据调查,自2004年以来,38所图书馆学教育机构共编写教材222种,27所图书馆学教育机构共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数量229种,为图书馆学专业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文献和阅读材料,充分满足了图书馆学教学的需要。

在本次调查的49所图书馆学教育机构中,共有48所机构均建有设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学生可在这些多媒体网络教室中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有41所机构配备有专门的图书馆学实验室,教学实验室配有学生机,可直接访问因特网。有43所机构建设了图书馆学实习基地,其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为图书馆学专业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实践教学条件。有40所机构已经建设了图书馆学网络教学资源,有38所机构目前已经应用网络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有35所机构目前已经应用网络教学,学生可利用这些网络课程资源,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行课程学习。这些教学条件极大地调动了图书馆学专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2.5 本科生的招生与就业

一般来说,招生与就业情况是判断一个学科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的基本尺度。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招生与就业情况并不能准确地或者完全地反映市场的实际需求。所以,在很大程度上,真正能够成为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温度计”和图书馆学人才市场需求“风向标”的,乃是本科生的填报志愿情况和就业去向情况。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有些图书馆学教育机构没有保留有关本科生招生志愿和就业情况的完整数据,仅能根据所收集到的有效数据分析本科生招生与就业的大致情况。

2.5.1 招生情况

在全国29所图书馆学本科专业教育机构中,2005年至2008年四个年级共录取本科生3530人,但其中提供有效招生数据的仅有2627人。在2627人当中,有填报志愿为图书馆学专业的1910人,占72.7%;未填报图书馆学专业志愿的有717人,占27.3%(参见表4、图3)。

图3图书馆学本科生招生情况图

从表4、图3可见,图书馆学专业属于比较热门的专业。过去社会上普遍存在图书馆学专业招生不景气的偏见,但是,客观的事实证明:图书馆学专业不仅不是冷门专业,而且还是比较热门的专业。

其一,填报了图书馆学专业志愿的本科生数量(1910人)达到本科生招生总量的72.7%。这十分客观地证明:大部分考生乐意报读图书馆学专业,图书馆学专业受社会欢迎的程度较高。其中,填报第一志愿为图书馆学专业的本科生(641人)占总招生数量的24.4%,即有近四分之一的考生把图书馆学作为他们的理想专业,这表明图书馆学专业对于考生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填报其它志愿(第一以下志愿)为图书馆学专业的本科生(1269人)占总招生

数量的48.3%,这说明有近半数的考生虽然没有把图书馆学专业当作其首选志愿,但是他们在填报了其它更热门的专业志愿以后,仍然将图书馆学专业作为一种选择,也就是说,图书馆学专业是考生理想的专业之一。

其二,虽然未填报图书馆学专业志愿的本科生(717人)占总招生数量的27.3%,但是,鉴于我国的图书馆学本科专业大多设在省市以上的重点大学,其本科生的招生分数线高,生源的质量高,相对于其它较冷门的专业来说,这种情况基本上可以忽略。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不能动摇图书馆学专业属于较热门专业的客观现实和基本结论。

2.5.2 就业情况

据调查,提供2003年至2008年六年本科毕业生人数的共有3894人,其中提供有效毕业数据的毕业生3112人。为了调查和统计的方便,本课题组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致分为7类:(1)图书馆等信息机构1229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9.5%;(2)图书馆学教育机构69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2%;(3)信息生产与供应机构①310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0.0%;(4)事业单位与政府机构25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3%;(5)其它行业②430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3.8%;(6)继续深造676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1.7%;(7)自谋、自由职业140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5%;2003至2008六年间,在提供有效毕业数据的共有毕业生3112人当中,其就业率高达95.5%(参见表5、图4)。总的来看,图书馆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具有以下特点:

表5 图书馆学本科生就业情况表

其一,图书馆工作“魅力”依然。在所统计的全部毕业生中有近四成(39.5%)毕业生就业于图书馆等信息机构,这说明图书馆工作对图书馆学专业的毕业生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仍然是毕业生首选的就业去向。

①信息生产与供应产业是指生产与供应信息的商业公司和机构,如出版机构、数据库公司、信息服务机构等。

②本调查中的其他行业是特指图书馆等信息机构、图书馆学教育机构、信息生产与供应产业、事业单位与政府机构以外的其他所有行业。

其二,其他图书馆学专业对口单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这里的其他图书馆学专业对口单位包括图书馆学教育机构、信息生产与供应机构和事业单位与政府机构。在所统计的全部毕业生中有20.5%就业于这些单位。对于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而言,信息生产与供应机构既是商业机构,又是专业比较对口单位,因此较具吸引力,占总数的10%。有8.3%的毕业生选择就业于事业单位与政府机构,这说明图书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也能胜任事业单位与政府机构的工作。仅有2.2%的毕业生就业于图书馆学教育机构,但这并不能说明图书馆学教育机构缺乏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其主要原因是高校实行定编定岗,图书馆学教育机构的人才需求量有限,需求层次较高。

其三,继续深造是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的重要选择。在所统计的全部毕业生中有21.7%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考研、考博、留学),在全部就业去向中排在第二位,仅次于图书馆等信息机构。这乃是近年来中国大陆高等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的具体反映。

其四,其它行业是图书馆学本科毕业生的第三选择。在所统计的全部毕业生中,有13.8%的毕业生流向其它行业,其数量和比例仅排在图书馆等信息机构和继续深造之后。这说明其它行业对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也说明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广的就业适应面。

三. 中国图书馆学专业的社会评价与社会需求

虽然,图书馆学历来不是显学,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在全国众多专业中属于中等规模。但是,在差不多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为国家培养了许多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随着上世纪末的中国图书馆事业的高速发展,图书馆学教育的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3.1图书馆学对社会的贡献

近90年来,中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为国家培养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在这些优秀人才当中,有的为我国乃至世界图书馆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有的已经成为其他行业或领域的领军人物。

在本次调查中,共有18所图书馆学教育机构提供了190位近年来杰出毕业生的数据。在这190位图书馆学专业杰出毕业生当中,共有108

位担任省市级各类图书馆馆长和副馆长

45%

8%

12%自谋、自由职业

3%

图4 图书馆学本科生就业情况图

的职务,有19位担任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机构的院长、系主任或学科带头人,有19位担任信息生产与供应机构的负责人,有30位担任事业单位与政府机构中的厅局级以上职务,有14位在以上所列行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担任负责人。

省市级各类图书馆、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机构,以及信息生产与供应产业等均可视作图书馆学专业直接对口的行业。就是说,在全部190位提供了数据的杰出毕业生当中,共有146人在图书馆学专业直接对口专业担任领导职务,占76.8%,这表明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学教育事业,乃至信息产业都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目前,这些图书馆学专业的杰出毕业生在各行各业担任着重要职务,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卓有成就,不胜枚举。

他们或是武汉大学在文华图专时期所培养的、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重要人物和大师级的杰出人才,包括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之父、曾任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校长和教授的沈祖荣,曾任厦门大学图书馆首任馆长、哈佛燕京图书馆首任馆长的裘开明,曾任文华图书科教员和文华公书林流通部主任的钱亚新,曾任青岛大学图书馆馆长、武汉大学图书馆馆长、文华图专教授的皮高品,曾任文华图专教授和教务主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和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馆长的桂质柏,任职于北平图书馆、纽约市立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德国柏林大学图书馆、德国邦立普鲁士图书馆的严文郁,曾任浙江大学文理学院图书馆主任和四川省立博物馆馆长的冯汉骥,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教授和教务主任的毛坤,曾任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馆长的于镜宇,曾任福建省立图书馆长的陈鸿飞等。

他们或是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进步的中坚力量,其中,担任国家级图书馆或信息机构重要职务的有国家图书馆原副馆长谭祥金、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原主任徐引篪、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任杨沛超等人,担任省市级图书馆馆长和副馆长的有首都图书馆馆长倪晓健等45人,担任部属高校的图书馆馆长和副馆长的有北京大学图书馆原馆长戴龙基和现任馆长朱强等63人(参见表6)。

他们或是学术界的知名学者,如情报检索语言专家张琪玉、计算机情报检索专家陈光祚等;他们或是从事图书馆学教育和研究,成为重点大学的图书馆学院系的院长、系主任,如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陈传夫和图书馆学系主任肖希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主任王子舟、南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信息资源管理系原主任王知津,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主任柯平、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主任曹树金、四川大学图书馆学系主任徐恩元、华南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原主任乔好勤和现任主任高波、湘潭大学信息管理系原主任荀昌荣、安徽大学图书馆学系原主任吴昌合、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玉麟、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王国强等。

他们或是任职政府部门。如现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杨学山,国家信息安全产品认证中心主任吴世忠,文化部图书馆司原司长杜克,文化部图书馆司原副司长周小璞,文化部图书馆司副司长刘小琴,教育部出国留学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邵巍,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安丽,湖南省政府副秘书长楚琪,广东省河源市副市长吴有必,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副书记陈小锋,湖南省衡阳市团委书记周玉梅,军科台海军事研究中心副师级白光炜,北京昌平区副区长方炎,安徽省马鞍山安全监督局局长周正忍,中共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副局长魏海生、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彭海斌、教育部高教司教学条件处处长李晓明,教育部港澳台办公室秘书处处长任西慰,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李

德民,中央电视台文艺部副主任王晓等。

他们或是信息生产与供应产业的领军人物,如原美国eBay公司全球副总裁、eBay中国研发中心董事长、现美国Cisco公司全球副总裁许良杰,百度公司①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百度副总裁刘计平,黑龙江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李兵,上海东方出版集团总经理彭伟国,中国教育图书公司副总经理罗依丽,广东学而优图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磊,湖南移动电视总经理聂伯葵,山西日报广告集团总经理李伟,中国科技图书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于萌,湘潭电视台副台长曾湘军,广州朝扬图书有限公司董事长邬锦雯,凯捷(中国)咨询有限公司经理李雷等。

他们或是自主创业,或是在其他行业担任重要职务,如武汉博大集团董事长刘建设、湖南宇业集团总裁周旭洲,岭南教育集团董事长贺惠山,西安星际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玉萍,高登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姚磊,加拿大枫叶投资公司总经理黄冬冬,湘财政券哈尔滨总经理张元东,山西省经济建设投资公司副总经理刘永安,中国农业银行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分行行长沈巍等。

还有一部分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赴海外发展,成为海内外知名学者。如美国长岛大学教授储荷婷,芝加哥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周原,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终身教授、国际图书馆协会与机构联合会分类与索引部主席曾蕾,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徐红,美国雪城大学信息研究学院教授秦健,美国圣何塞大学图书情报学院教授刘正福等。

3.2 图书馆事业与社会信息化的需求

3.2.1 图书馆事业的人才需求

1998年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继“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之后,国家计划与发展委员会和教育部决定启动“中国高校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CALIS)项目,建立高等学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共知、共建、共享体系。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的地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普遍重视在经费预算上,高等学校图书馆的经费预算出现了普遍增长的大好局面。在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建设上,近年来,高校图书馆以数百万元的巨资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已经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在馆舍建设上,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和中山大学图书馆纷纷扩建馆舍;一些高校,如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市委党校等相继建立了新的图书馆馆舍。在CALIS项目启动的同时,中国国家图书馆亦启动了“数字图书馆”项目并已投资约2000万元从事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上海市图书馆在新馆落成以后经过与上海市科技情报所的合并,在行政地位上已由过去的“处级”,单位上升为隶属市委宣传部的“厅局级”单位,在年经费预算上已达到了1. 2亿元,接近国家图书馆的经费预算,并启动了“数字图书馆”项目的建设。深圳市投资8亿元建设的现代化深圳图书馆业已落成并投入使用,由深圳图书馆自行开发的ILAS II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在2000年已突破1000个图书馆用户。南京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市图书馆等一批公共图书馆正在建设新的馆舍。总之,公共图书馆在经历了90年代前后的“低谷”之后正在全面地高速发展。

伴随着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高速发展,必然是图书馆学专业人才需求的急剧增长。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的统计,2007年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799所②。据教育部网站的统计数据,2007年全国有大专院校1867所③,即有大专院校图书馆1867所。除了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两种类型以外,还有科技与专业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医院图书馆和企业图书馆等类型。因此,保守估计,全国各类各级图书馆的总数应该不少于5000所。

①百度公司(https://www.doczj.com/doc/3a10001565.html,)。

②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08.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843.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 普通高等学校校数[EB/OL]. (2007-10-09)[2009-01-15]

https://www.doczj.com/doc/3a10001565.html,/edoas/website18/06/info33506.htm.

在本次调查中,2006年至2008年三年共有21所图书馆学本科教育机构提供了毕业生人数,2008年有703人,2007年有809人,2006年有701人。由此估算平均每年每所图书馆学教育机构约有毕业生35人。如果按照目前我国有29所图书馆学本科教育机构来算的话,全国每年大约总共只有图书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1015人。假设全国每个图书馆每两年才聘用图书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1人的话,这个毕业生人数仍然远远无法满足我国图书馆事业对专业人才的基本需求。

3.2.2 社会需求

由于到各高校招聘毕业生的单位大多没有注明招聘的人数,故在本次所调查的是到高校校招聘毕业生的单位数量。2003年至2008年每年都仅有部分图书馆学本科专业教育机构提供了有效完整的招聘数据。所以,本课题组通过对这些招聘数据的统计分析,说明近年来图书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人才需求的大致情况(参见表6、图5、表7)。

据调查,2003年至2008年六年共有1492个单位到各高校招聘图书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各类到校招聘的单位中,其中有图书馆等信息机构703所,占招聘单位总数的47.1%;有图书馆学教育机构25所,占招聘单位总数的1.7%;有信息生产与供应机构324所,占招聘单位总数的21.7%;(4)事业单位与政府机构125人,占招聘单位总数的8.4%;(5)其它行业315人,占招聘单位总数的21.1%。

从以上招聘数据可见,图书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图书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供不应求。在表7中,虽然从数字来看,就业人数基本上都略多于招聘数量,但是,表格中的招聘数量指的是到校招聘的单位数量。因此,如果平均每个招聘单位的招聘人数都多于1.5人的话,那么这些招聘人数就会多于就业人数。这就表明:目前,图书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数量未能满足图书馆等信息机构、信息生产与供应产业,以及其他行业的人才需求。

其二,图书馆学专业对口单位人才需求比重很大。图书馆等信息机构、图书馆学教育机构、信息生产与供应机构和事业单位与政府机构等可算作图书馆学专业对口单位。据调查,2003年至2008年六年共有1078所图书馆学专业对口单位到校招聘图书馆学本科毕业生,占招聘单位总数的78.3%。可见,这些单位对图书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需求量比较大,而且还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中国性教育现状报告

中国性教育现状报告 、儿童青少年性意识状况 1、社会风气、媒体对孩子性意识的影响 A)媒体是快速传播信息的渠道,包括性信息的传播,如电视、电影、电台、平媒、网络,还有形形色色的广告,都含有很多性相关的内容信息。 B)社会风气及人们的日常交流,都夹杂着不少的性信息,如性交易、情侣们街头亲热、穿着暴露,甚至粗言秽语都会对孩子的性意识造成不良影响。 在这信息爆炸的年代,孩子的成长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面对目前不良的性信息传播泛滥吗?”这道调查题,有85.14%的网友认为目前的性信息传播已经到达泛滥的地步。 2、儿童青少年性意识早熟 根据网友问卷调查,有92.15%的网友认为目前儿童青少年的性意识普遍比较早熟。 A)幼儿期 据科学研究证明,3岁的幼儿已有性别意识,孩子到了3岁,开始对自己和别人的身体感兴趣了。例如:对自己的生理结构及同性成年人的生理结构感兴趣,对异性的生理结构也产生好奇等。 同时,幼儿对于自己是如何出生的?”这类问题,都很感兴趣 B)儿童期 6至10岁的儿童,无论在媒体上,还是受社会风气的感染,都接收了不少与性相关的信息,对于这方面有笼统而不完全正确的认识,而且这时候的孩子,总希望自己能赶快长大,成为大人。因此,对于爱情甚至是性行为都自认为有一定的了解,但这往往是很片面甚至歪曲的理解。 C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在性的认知方面,已经不局限于自己的生理结构,对具体性行

为方面也比较了解,但普遍的正确性观念意识没能跟上性行为泛滥的步伐。 3、歪曲的性观念与性犯罪 A)暑期过后——形成“9后”人流热潮 全国许多地方的调查表明,青少年性行为近年来迅速增加,以至有医疗调查机构称,寒暑假成了女孩子的流产假”,过去的五一”、十一”、春节等黄金周成为堕胎周”,令人触目惊心。 青少年性行为较为普遍,趋向低龄化发展,特别是少女未婚怀孕呈现逐年上升和低龄化趋势。”这份报告显示,婚前性行为群体中未成年女性比例较大,这115人中有婚前性行为的多达61人,占总数的53.04%,其中18岁之前发生过性行为的有45人,最小年龄仅15岁。而在这批调查对象中,未婚先孕的有55人,20岁以下的19人,最小的也是那名15岁女孩。 B)青少年性犯罪数字不断上升 调查显示:性罪错案件占青少年涉嫌犯罪案件的58.5%,青少年性罪错案件比例 增加,年龄趋于低龄化。 法律界人士认为,严重缺乏性知识及性教育的缺失,不良音像制品和色情网络的诱惑是诱发青少年性犯罪的重要因素。 张晓杰庭长提供的资料表明,有83%的未成年犯罪者经常喜欢看有暴力色情内容的不良音像制品和网络色情。他说,由于青少年在心理上的不成熟,在外界的诱惑下,很容易激发未成年人的性冲动,导致性犯罪。 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性心理教育迟缓、性观念相当开放、性道德观念错位、家庭性教育不当、学校性教育薄弱、不良文化的误导。 二、国内性教育现状 1、孩子对性”认识有多少 A)无师自通,自学成才” 关于目前性知识来源的调查,最引人注目。调查结果显示,通过文艺、影视作品、漫画、网络上的资讯”获取性知识成为最主要的渠道,占总票数的32.2%; 紧随其后的是色情光盘,占总票数的24.4%。甚至有网友跟帖表示:没有日本的AV(成人视频),中国的性教育将是一片空白。”这一看似激进的观点得到相当一部分网友的支持。 与作为大众娱乐的影视文艺作品相比,网络、色情光盘是私密的,作为传播性知识的渠道,它们更令人担忧。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流派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八大流派 ——以1990年代为时间划界 一、生命·实践教育学派 二、生本教育学派 三、生命化教育学派 四、主体性教育学派 五、新教育学派 六、情境教育学派 七、情感教育学派 八、理解教育学派 一、生命·实践教育学派 代表人物:叶澜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理论及推广性、发展性研究”,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该课题是在1994-1999年“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阶段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开展的延续性课题;1999年5月启动,2004年5月通过鉴定结题;2004年5月—2009年5月为成型阶段。 目的:形成新的基础教育观和创新型学校。在《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上,叶澜教授又明确提出了“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这一创建学派的明确目标。 三个“层面”:1.新基础教育理论研究;2.学校教育活动整体改革的设计; 3.学校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三个“更新”:1.基础教育观念系统的更新;2.学校教育日常活动方式的更新;3.师生学校生存方式的观念更新。 四个还给:“新基础教育”所追求的改革效应是: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3.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4.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四项研究任务:“新基础教育”研究定位于学校转型性研究。显性的目标是为了建设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学校。 1.学校转型变革的背景与总体性研究(包括当代特征、教育变革趋势、学校转型内涵、总体构成等); 2.学校转型性变革中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更新研究(涉及培养目标、课堂教学、班级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管理评价等方面,以及一些相关的教育基本理论等。); 3.中小学基础学科教育改革的系统深入研究; 4.学校转型性变革研究的路径与策略以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多重关系的方法论研究。 二、生本教育学派 代表人物:郭思乐教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实验过程:2002年,“生本教育”实验进入香港,2005年,进入澳门。2007年,在广东省教育厅的直接推动下,“生本教育”实验开始在全省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开展,首批学校有15所。2008年,“生本教育”北上江苏、江西、北京等地,一批实验学校相继涌。生本教育目前在100多所小学和20多所中学进行实验。生本教育的实验已经收到良好的效果,成为当今中国八

知乎精选:中国教育行业的现状

中国教育?业的现状 ?章来源:短书平台 现如今,教育培训市场?爆,?论是??还是?孩都是需求个体,组成了?个庞?的教育培训市场也不?为奇。“教育培训业是21世纪最朝阳产业之?”的观点,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共识。培训产业利润逐年稳步增?,企业规模不断扩?,但质量参差不?。培训?业是?个?常诱?的?业,培训业正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迅速增?,?业整体发展速度增?快。但和发达国家相?,国内从事培训业务的公司规模?、数量多,“?市场,?作坊”现象?常突出。在中国?化背景下?旦经济发展到?定程度(城市?均GDP达到5万元左右),中?学课外辅导市场?定会呈现快速增?的繁荣景象,如果再有培训机构的推波助澜便会出现前?所描述的?爆场?。然?,在这光鲜的?爆背景下,教育培训?业是否做好了?够的准备去健康地成?? 中国培训业规模速度递增不断提?,截?2017年,全国?、中型培训机构2万余家,中国教育培训的潜在市场规模巨?,并保持着迅猛的发展态势。培训市场的办学主体也由最初的学校和?业企业办班,开始逐步扩?到社会?量、培训公司或个?办学等。同时,随着外资企业不断进?中国市场,以及留学?数的不断攀升,众多外资培训机构也陆续进?中国,与国内????的培训机构展开竞争。教育培训市场增速放缓,增量扩增加?。2018年,我国教育培训市场消费规模预计达到4301亿元,其中不包括潜在消费的数量,照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到2020年,加上素质教育的深?,中?学教育市场的课外培训辅导将更受?睐,潜??,市场规模突破1万亿! 中国产业调研?发布的2018-2025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深度调查研究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认为,培训教育业的连锁企业数量稳步增?,主要教育培训连锁品牌的店铺增?率约26%。连锁不再只是通常意义上零售、餐饮等?业所专?的经营模式,教育连锁的概念被越来越多公众所认知与认同。教育培训?业的三??柱就是IT、英语和少?培训。有80%的企业采?连锁发展的模式,其中采?直营加特许连锁发展占60%,从截?2017年中国教育培训产业来看,这种连锁经营的模式是适合中国教育培训产业的。在国际上特许经营成功率达到95%,

中国教育蓝皮书

《中国教育蓝皮书(2004年)》的目录 目录 第一部分主报告 (1) 2004年的中国教育:科学发展观的视野……朱永新(1) 第二部分专题报告 (21) 两会视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话 教育…………………………………张荣伟史晓白(21) NGO与中国教育发展…………………………贺春兰(45) 一流大学:梦想与现实…………………………王明洲(62) 剪不断,理还乱:2004年中国高考改革纵 横观………………………………………………尹艳秋(85) 透视高考和招生舞弊…………………………杨东平(103) 网事漫谈:青少年道德建设问题……………杨韶刚(117) A级通缉令:严重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陶新华(133) 文白之争与读经之辩………………赵红霞刘炜茗(147) 教师发展:回眸与展望…………………………丁林兴(160) 农民工子女教育:弱势群体教育、留守孩子 教育……………………………………………郭彩琴(179) 第三部分2004年中国教育大事记……朱永新丁林兴(1 97) 第四部分文献和附录 (289) 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89) 教师关心的70个教育问题………计科宪汤灏(295) 在线(www.edu01.cn)教师的声音:中国教育 问题知多少……………………………………朱永新(303) 关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调查报告……………何小忠(314) 网络,爱你要商量--来自山西省太原市未成年 人上网状况的报告…崔士军许凌云靳丽华(332) 中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调研报告…………………………………………… ……·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专题研究组(337)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农村教育的对策--吉林省 舒兰市农村教育问题调研报告……………………… ……………中央教科所"农村城镇化及其教育 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346) 苏州民工子弟状况完全调查……蒋新华朱启松(356) 教育局长眼中的教育经费--对302个全国地(市)、 县教育局长的调查…刘亚荣张婕于京天(362) 2004年中国大学排行榜………………………王明洲(371) 后记 (413) 《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附光盘)/教育蓝皮书》的目录 总报告 追求和谐、公平的教育 基础篇

当代教育发展趋势

当代教育发展趋势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历史悠久。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从隋唐开始,中国就有了科举考试制度,用来选拔官员。而到了如今,中国的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并有文科与理科之分,供学生适应选择自己的专项。 中国现代的教育制度的弊与利,在我国社会民众中有较大的争议,有的认为利大于弊,也有的认为弊大于利。大部分人认为应试教育有很大的缺陷,只注重书本的知识,只凭试卷考的分数来评判学生的标准状况,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到底教育目的价值在哪?教育家罗崇敏认为,教育就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为有能力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如果教育不能使人幸福,教育就没有意义了。我们提出价值主义教育就是要使教育回归人的本真,使教育去发展、实现人的价值。我们的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根本是使教育者教育唯真、唯智、唯实、唯和。所谓“唯真”就是教育要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实践真理、扞卫真理,做真人、行真事,要真爱、真诚。这就对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教育培养人的两面性产生了挑战。现在的教育往往培养人的一种政治表达,就是表达如何去追求什么,表达如何忠心,表达如何为了未来的目标。另外,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热爱智慧,敬畏智慧,生长智慧,要求取智慧。这样,教育就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一个爱智慧的民族,使每个人成为爱智慧的人。然后去增长自己的智慧,实践自己的智慧。

目前,教育部也在积极的改革我国的教育制度,但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慢慢的改善我国的教育制度。我个人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就是使“德”与“体”提升到与“智”相同的地位,三者共同发展,缺一不可。一个学生,他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还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并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教育的弊端。

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时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教育也作为服务业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市场呈现旺盛的增长趋势,成为我国经济领域闪亮的市场热点,成为创业投资最热门的关键词。2008年面对房地产、股票等投资市场的不景气,专家指出,中国的教育市场巨大,机会仍然很多,但是教育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将进入比拼内功和规模的圈地时代。有关专家表示教育业是未来投资的热点,全国教育市场巨大,市县级城市市场急需开发,新一轮的教育掘金行动即将开启! 根据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 未来5到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潜在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 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培训,超出3000多亿的市场,并且正以每年30%速度急速增长,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青少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目前,我国现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而在大中城市,90%以上小学生在课后接受各种各样的辅导,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需求群体市场。 幼儿教育市场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近两年来,中国教育市场迎来了培训行业投资高峰期。除去风险投资商的青睐,国际教育集团参与度也在提高。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投资教育的渠道也在不断增多。中国教育培训领域的市场空间巨大。统计数据显示,教育支出在中国已经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仅次于食物的第二大日常支出。预计到20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潜在规模达3000亿元人民币。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中国的教育培训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教育培训机构已有近万家,但资金规模超过10亿元的屈指可数。教育培训业,还是一座尚待开发的“富矿”。目前全国品牌化的教育机构像新东方、巨人教育、安博教育、环球雅思等教育培训机构占据英语、课外辅导、职业教育等行业领头地位。在2008年到2009年培生出版公司先后并购了华尔街英语和上海乐宁英语,这是国际教育机构强势进入中国教育的一个趋势。 而中小机构发展也面临着危机,主要是人才缺乏、教学科研力量的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下,在经济危机面前很难快速发展。教育培训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阶段,大机构将出现综合化发展,专业教育机构将突出差异化进行连锁经营,融资后的教育机构为了扩张,将继续收购全国地方大型教育机构,小机构为了生存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寻求教育蓝海战略。打造发展初期的核心竞争力。 二、教育培训业近两年的发展特点: 1、品牌教育综合化发展 在教育培训市场竞争化的时代,品牌优势是竞争的一个核心,以新东方为例上市后新东方开始在幼儿教育、职业教育、中高考辅导、个性化家教等领域强势进攻,利用新东方的品牌优势在各个领域进行扩张,巨人教育集团在融资前就开始了在全国发展的战略部署,融资后在全国并购了一些地方大型培训机构,很快实现了集团化的运营模式,同时巨人的幼儿教育和家教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综合化的品牌格局。同时巨人教育集团注重开辟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倡导者及其拓荒之作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倡导者及其拓荒之作 ——《教育·社会·未来:郝克明教育文集》读后 【摘要】大力开展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之需。郝克明先生是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倡导者与开拓者。分析郝克明先生之《教育·社会·未来》文集可一见了然,能从整体上把握其教育战略研究对我国教育决策、相关学科建设以及实践推进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可以于细微处洞察其开辟与领航的教育战略研究所体现出的战略思维、多重跨越,实事求是、以实证为取向,立足国内、放眼国际以及注重时效、服务决策等方面的鲜明特点与学理路径。 【关键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教育战略决策郝克明 The Initiator and PioneerofChina’s EducationDevelopment StrategyResearch-----Review on “education, society and the future: A Collection of Education Essays by Hao Keming” [Abstract]It is a great requestof the times to reinforce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research.Professor Hao Keming is the initiator and pioneerof china’s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research. Through deep analyzing of “education, society and the future: A Collection of Education Essays by Hao Keming”,we can get a holistic sense about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research for our country’s educationdecision-making , the related principle’s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practice advancing. We can also make out the basic features and academic routes of her research, such as strategic thinking, multiplecrossovers,seekingtruth from facts, empirical orient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time critical and decision supportingservices. [Keyword]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research, strategic decision in

《中国教育史》读书报告

《中国教育史》读书报告 《中国教育史》是由孙培青教授主编的。孙教授1933年2月出生,福建惠安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曾任教育系主任,现为国家重点学科点中国教育史学科博士生导师、教授。从事中国教育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中国教育制度史。主编的论著有《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国教育管理史》等。 这本书主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自古至今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总结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其特点,作出科学的评价,探求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运用辩证方法对教育历史作实事求是的评价,区分精华与糟粕。 我认为这本书主要有四个观点:第一,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按各个社会形态的发展附段分章,把各时代各阶级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都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揭示其内在联系;第二,对教育思想的研究予以重视,通过对人物的分析介绍,来反映各历史时期教育思想的发展,以总结教育理论思维的经验;第三,对教育制度的研究,主要以人才的培养为中心,论述其方针政策、管理措施、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及经验与教训;对于选拔人才的制度,仅从其与教育发展存在的相互制约关系,略加论述,不作为重点,也不求其系统;第四,运用辩证法对教育历史作实事求是的评价,既不美化,也不丑化,以便古为今用,提供历史借鉴。

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秦朝的教育政策,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君主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法家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 首先,秦"统一文字",这样的决定我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一个国家为了更好的长久的发展下去,文字是必须统一的,就像现在统一普通话一样,如果种类太多,人与人之间就很难交流,更谈不上什么发展了,因此统一文字不管是对当时的秦朝,还是现在的中国来说都有巨大的贡献。其次,实行"严禁私学"的政策,结果造成焚书坑儒的结果,我们先来讲讲"焚书",在当时除了秦国的历史、卜筮用书、农书不烧之外,其他文史书籍一律烧毁,敢于私下讨论《诗》、《书》者杀头,"以古非今者"满门抄斩。国家统一之后,需要有统一的指导思想,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秦为了达到思想的统一,简单地采取禁学、烧书的手段,这不仅是文化专制的反映,而且也是愚民政策的反映。这就像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并且许多知识分子都被打成右派,哪还有思想自由可谈,这也真的严重阻碍中国的发展。然后就是"坑儒",当时活埋诸生460余人,包括一大批儒家知识分子,这仍然是秦始皇一贯奉行的文化专制与愚民政策,也是对活的文化载体的毁灭。最后还有一个"史师制度",他的意思是将官与师结合起来,取消了专职教师这也是为了达到思想的高度统一,使法家思想深入人心,同时也是为了培养一大批知法、执法的封建官吏,实现以法治国的目的,秦采取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这样的教育政策。不言而喻,必然会使教育上出现一种法律之外无学,官吏之外无师的局面。以上就是

当代中国教育发展趋势Word版

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历史悠久。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从隋唐开始,中国就有了科举考试制度,用来选拔官员。而到了如今,中国的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并有文科与理科之分,供学生适应选择自己的专项。 中国现代的教育制度的弊与利,在我国社会民众中有较大的争议,有的认为利大于弊,也有的认为弊大于利。大部分人认为应试教育有很大的缺陷,只注重书本的知识,只凭试卷考的分数来评判学生的标准状况,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到底教育目的价值在哪?教育家罗崇敏认为,教育就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为有能力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如果教育不能使人幸福,教育就没有意义了。我们提出价值主义教育就是要使教育回归人的本真,使教育去发展、实现人的价值。我们的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根本是使教育者教育唯真、唯智、唯实、唯和。所谓“唯真”就是教育要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实践真理、捍卫真理,做真人、行真事,要真爱、真诚。这就对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教育培养人的两面性产生了挑战。现在的教育往往培养人的一种政治表

达,就是表达如何去追求什么,表达如何忠心,表达如何为了未来的目标。另外,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热爱智慧,敬畏智慧,生长智慧,要求取智慧。这样,教育就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一个爱智慧的民族,使每个人成为爱智慧的人。然后去增长自己的智慧,实践自己的智慧。

目前,教育部也在积极的改革我国的教育制度,但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慢慢的改善我国的教育制度。我个人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就是使“德”与“体”提升到与“智”相同的地位,三者共同发展,缺一不可。一个学生,他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还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并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教育的弊端。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中国终身学习的进展与制度建设

中国终身学习的进展与制度建设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郝克明 (2010年06月1日蒋克中转载:文章是作者在2010年5月召开的上海国际终身学习论坛上的演讲报告;原载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简报[2010]第2期总第34期) 一、近些年来中国终身学习的进展 (一)学校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培养具有高度学习自觉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新一代学习者,是建成学习型社会最重要的条件。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学习者终身学习和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基础。这些年来中国把基础教育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摆在教育发展和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最重要的战略位置。2009年,中国已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299.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9.0%。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发展很快,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提高到79.2%。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4.2%,在校学生达到2979 万人。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教育正在进入以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为主的发展阶段。 (二)继续教育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终身学习理念,对个人和教育事业发展最根本的启示在于,人们在整个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识从学校教育中获得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知识以及各种能力和技能等,都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不断的继续学习才能获得。在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形势下,广大社会成员对于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越来越有着强烈的要求。继续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对与自己职业有关的各种领域新的观念、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学习,

而且包括对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扩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丰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学习。中国有7.69 亿从业人员,有1.2 亿左右农村富余劳动者需要逐年转移到第二、三产业;每年还有数以千万计新增和需要再就业的劳动者;此外还有1.44亿的老龄者。这些接受过不同层次学校教育进入社会的成员已接近10亿人,是现有学校在校学生的3倍。同时,他们对学习的需求,在类别、内容、方式、时间等方面也非常多样化。这就使得我国继续教育的任务尤为复杂和艰巨。 这些年来,由于注意发挥政府、学校、社区和行业、企业等社会各部门的作用以及全社会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继续教育的蓬勃发展。中国所进行的学历继续教育使数千万成人提高了知识和学历水平;例如,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累计达到1877 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累计已超过2300 万人。在社会各行各业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和培训使数以亿计的从业人员提升了职业能力;仅农民中专和农民技校所进行的培训累计就超过11 亿人次。全国企业职工培训规模每年都达9000 万人次左右。截至2006 年,全国从业人员累计有6000 万人次获得了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最近中国研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了继续教育在教育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继续教育将成为新时期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的长足进展,为广大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为便捷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于中国利用后发优势、推动终身学习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条件下能够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保证。最近几十年来,中国初步建设了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为载体的远程教学和教学服务平台。例如广播电视大学已为国家培养本专科毕业生近700 万人;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各类网络教育也发展很快,普通高校网络学院注册在校生已达110 万人。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还为广大农村和各类企业劳动者的实用技术培训,为各类专门人才的继续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组织建设有了很大发展

中国当代教育的弊端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1.引言从现当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教育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教育体制不合理、教育制度问题多多以及人们认识偏离等现状,国家教育部针对性的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优良教育传统的国度,从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口耳相授的朴素的经验教育,到奴隶社会狭隘的贵族教育,到封建社会专著于谋取高官厚禄、光耀门楣、封妻荫子等的世俗教育,再到现在的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等无一不是在问题与改革的双重作用下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由此,我国的教育决不能陷于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不适或尴尬而束住了手脚,现如今是一个以人才为根本的,以知识经济为依托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教育事业要发展,仍然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帮助和支持。所以我觉得中国教育改革是成功的,我也希望和大家得到共识。本文将从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缺陷带来的恶果和悲剧、义务教育的实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等方面来进行探讨我国教育的成败。 2.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2.1教育体制和制度存在的问题世界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落后都意味着灾难。“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国民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两大转变是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更是文化的演进。”[5]因此,贯穿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争相谋求的政策方向,而信息网络技术形成的新载体新平台,也为学习方式转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与较完善市场机制下传达出来的信息相关,教育正在全面适应社会岗位群和人的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看出一个趋势,从零级的学前教育逐级到六级的研究生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开始分为职业、普通和综合不同类型;高等教育阶段则把高职高专和本科并列为两类高等教育,而不是有高低优劣之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能够沿着普通学校一直升到学术性学位的,都只是少数人,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职前职业教育、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继续教育,从高职高专到大学本科、专业性研究生学位,其实都是专业和职业教育培训的越来越强的优势,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分工的大潮流,也是知识社会就业与雇佣结构“网格化”[2]、“扁平化”[2]的大趋势。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中尚未形成这样的共识,也没有足够的前瞻意识,仍旧把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仍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致使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办学方针、教学宗旨、学校管理、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盲目趋同或墨守成规,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动力和活力,有些地区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加上用人部门的非理性化,已出现所谓“知识性失业”[6]或“过度教育”[6]等问题。 2.2学校和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的价值偏向问题近些年来,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育体系重组、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优化农村办学条件、加大教育投入等等。但是,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学校偏好知识灌输和传授,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偏重选拔性考试,忽视教学评价的多样性;过分强调正规学习的作用,忽视非正规学习价值等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甚至地方政府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这既有教育体制、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有教育结构,体系和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还有就业竞争压力巨大的因素,以及社会用人制度过度

2019-2020年高考政治 中国大事瞭望教案

2019-2020年高考政治中国大事瞭望教案 “十二五”规划将吹响实施的号角,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为世人瞩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望取得新突破,一系列民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xx年,中国将牢牢把握机遇,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1. 中国共产党迎来90岁生日 中国共产党将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迎来90岁生日。在这一年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共产党向百年大党更进了一步。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目标任务,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新的前进号角已经吹响,新的伟大征程已经开启。xx年,全党全国将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再接再厉、同心协力、锐意进取,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2. 全国人代会审查批准“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将于3月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的重要议程之一是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在国际金融危机阴霾未散,国内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的背景下,中国在这个非同寻常的“开局之年”如何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备受瞩目。 尽管存在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对我国“十二五”时期和未来一个时期历史方位和外

部环境作出的科学判断。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是中国谋划的“十二五”时期的战略思路。 3. 中国“入世”10周年 xx年,中国将迎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迄今为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相关承诺已全部履行完毕,不仅建立起了符合规则要求的经济贸易体制,更重要的是,公平与规则、全球视野、创新眼光、竞争意识、知识产权观念等“世贸精神”正深入人心,这无疑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尽管出口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累计吸收外资突破1万亿美元,但面对贸易摩擦频发等诸多问题,站在入世的第二个十年的重要节点上,我们需要统筹谋划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提出新的重大举措,力争在重点领域开放、自贸区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 xx年,举步维艰的多哈回合或许也将迎来稍纵即逝的“机会之窗”。作为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推动者,中国明确表示将尽最大努力推动谈判,呼吁谈判各方在现有主席案文的基础上达成一致。 4. 两岸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纪念辛亥革命,缅怀和宣传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辈致力振兴中华的光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发布 2020年8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发布《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该报告包括1个主报告,及综合篇、经济篇、社会篇、生态环境篇等4篇19个专题研究报告。 《报告》显示,“十三五”时期,在国家强农惠农支农政策的支持下,中国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扎实稳步推进,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接近完成。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农村发展中仍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如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农村老龄化日趋严重、农村民生短板突出、村庄分化日益加剧等,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后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农村发展形势将呈现出新的特点。《报告》预计到202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5%,保守估计新增农村转移人口在8000万人以上;农业就业人员比重将下降到20%左右;乡村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25.3%,约为1.24亿人。到“十四五”期末,有可能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其中谷物(三大主粮)缺口约为2500万吨。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天津5省市预计将在2025年前后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值,引领全国农村发展。 《报告》指出“十四五”时期中国农村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以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快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推动农民持续增收致富、全面提升综合治理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美丽乡村、智慧乡村和善治乡村建设,为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为此,需通过补短板、调结构、抓改革、强治理,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一是着眼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人群,补齐农村民生短板。二是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提质量善布局,大力提升农业生产率,强化数字乡村建设,全面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三是做好承包地延包试点工作,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拓展确权成果应用,着重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提升协同效应。四是通过厘清治理主体职责边界,适应乡村社会变动带来的新型治理需求,优化治理手段,强力提升乡村综合治理能力。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与教育体制改革研究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与教育体制改革研究 一、导言 (一)研究的目的、思路、特色 制定教育发展战略,将有利于在未来发展中进一步明确方向,系统规划,使得教育事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发展服务。 研究思路是通过分析环境的变化和新时期教育面临的历史使命,按照发展战略的科学逻辑,以及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观,制定教育的发展战略目标,提出相应的战略措施,并对若干关键性体制保障措施进行专门研究。 研究特色是对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观进行了两个层次的归纳,分为价值观、系统观层次,按照“资源”-“活动”-“产出”-“效果”-“未来影响”等逻辑关系区分计划工作与未来预期,从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人力资本提高以实现科教兴国的高度,构建基于未来效果的教育战略目标。 (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基本逻辑 1.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逻辑 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变化对教育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不仅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方向,也影响着教育功能的变迁。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作为推动教育发展重要动力的教育需求是不同的,呈现出教育组织发展性需求一技术诱致性需求一人的全面发展性需求。教育系统在不同教育发展阶段

呈现不同的特点,面临着不同的任务和矛盾。根据“十一五”及未来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教育事业的功能不仅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而且更重要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并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2.教育发展战略制定的逻辑过程 教育发展战略是教育在未来一个时期面对环境的变化,以发展的效果和未来影响为导引,根据一定理念而进行的发展规划设计,其流程是:分析社会和公众的需要与评价一分析系统存在问题一明确未来的目标和结果一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一确定战略措施一制定实施方案。 战略逻辑按照“资源”-“活动”-“产出”-“效果”-“对未来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即根据未来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从效果出发考虑教育的资源配置、良好的教育服务活动、最佳的产出,设计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体系,最后构成“目标-指标-措施”系统。 二、教育发展的环境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政治民主化加速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教兴国战略使得教育的地位更加突出和重 要 教育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教育的发展指标成为小康社 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时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教育也作为服务业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市场呈现旺盛的增长趋势,成为我国经济领域闪亮的市场热点,成为创业投资最热门的关键词。2008年面对房地产、股票等投资市场的不景气,专家指出,中国的教育市场巨大,机会仍然很多,但是教育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将进入比拼内功和规模的圈地时代。有关专家表示教育业是未来投资的热点,全国教育市场巨大,市县级城市市场急需开发,新一轮的教育掘金行动即将开启! 根据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 未来5到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潜在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 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培训,超出3000多亿的市场,并且正以每年30%速度急速增长,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青少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目前,我国现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而在大中城市,90%以上小学生在课后接受各种各样的辅导,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需求群体市场。 幼儿教育市场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近两年来,中国教育市场迎来了培训行业投资高峰期。除去风险投资商的青睐,国际教育集团参与度也在提高。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投资教育的渠道也在不断增多。中国教育培训领域的市场空间巨大。统计数据显示,教育支出在中国已经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仅次于食物的第二大日常支出。预计到20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潜在规模达3000亿元人民币。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中国的教育培训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教育培训机构已有近万家,但资金规模超过10亿元的屈指可数。教育培训业,还是一座尚待开发的“富矿”。目前全国品牌化的教育机构像新东方、巨人教育、安博教育、环球雅思等教育培训机构占据英语、课外辅导、职业教育等行业领头地位。在2008年到2009年培生出版公司先后并购了华尔街英语和上海乐宁英语,这是国际教育机构强势进入中国教育的一个趋势。 而中小机构发展也面临着危机,主要是人才缺乏、教学科研力量的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下,在经济危机面前很难快速发展。教育培训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阶段,大机构将出现综合化发展,专业教育机构将突出差异化进行连锁经营,融资后的教育机构为了扩张,将继续收购全国地方大型教育机构,小机构为了生存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寻求教育蓝海战略。打造发展初期的核心竞争力。 二、教育培训业近两年的发展特点: 1、品牌教育综合化发展 在教育培训市场竞争化的时代,品牌优势是竞争的一个核心,以新东方为例上市后新东

火花思维入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重点课题

火花思维入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重点课题 火花思维一直以来,将大部分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教研与教学的研发中,打造最核心的课程内容壁垒,将“专业性”作为立根之本;“游戏”与“信息技术”作为火思维的重点研究课题,持续为火花思维输入专业的研究成果。此次火花思维入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重点课题,将全面助推教研、教学领域的全面升级。 2019年,火花思维教研专家、国培项目指导专家、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孙家芳老师引领火花思维精锐的研究团队申报了中国一级教育学会——中国发展战略学会2019年度课题,大量的用户学习数据分析成果,为他们申报课题打下了坚实基础。最终,经过严格的审核、筛选,成功获得“信息化融合创新背景下的学校变革与机制研究”课题的立项。

火花思维精锐研究团队领头人孙家芳老师对此表示:“‘信息化融合创新背景下游戏化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始终秉持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为首要目标,将游戏化教学策略设计、大数据、AI技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同时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型、不同的教学阶段、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将教学研究、游戏开发、技术支持等领域进行创造性整合,确保教学各个环节的专业性。” 火花思维用技术赋能课程,对国外优秀的游戏产品在激励机制、视觉呈现和情节设计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结合自身的课程体系,研发出最适合中国儿童心理与认知发展规律的课程互动环节,将故事情节和学习任务进行有机结合,化解了枯燥的填鸭式知识灌输,实现了更强的交互性和沉浸感,极大的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研究方面,火花思维全面系统的梳理了小学阶段的知识体系,结合国内外先进测评理念,对孩子的学习效果进行更科学的评估;围绕学、练、测几个方面,通过科学的思维方式训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形成,在反复的训练以及思维能力运用中,最终达到思维品质提升。 通过这半年多的研究和实践,课题组的阶段性成果已经在火花思维在线课堂中显现出来。2020年前三个月火花app家长端数据显示,火花课程满意率99.3%,教师满意率99.5%,作业提交率86.3%,L1-L6 6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