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超大型矿床与地球动力学研究联系起来是当前重要的发展趋势8本文对超大型矿床的时空分布特点?产出型式?成矿条" />
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大型矿床的主要特征及研究进展

超大型矿床的主要特征及研究进展

!""#年第$期

第#%卷!""#年#!月&’()*+,*)-./*0)-+(12).,.23总第456

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期超大型矿床的主要特征及研究进展

7

孙国曦8胡文王宣8朱东亚8曾文俊

9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8江苏南京!#"":;<摘要=不同类型的超大型矿床各有其独特的成矿地质条件8具有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耦

合的特点>将超大型矿床与地球动力学研究联系起来是当前重要的发展趋势8本文对超大

型矿床的时空分布特点?产出型式?成矿条件?控矿机制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简要综述8并

且对近年来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及进展作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超大型矿床@特征@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C%$$;9!""#<"$C"$4;C"%

加拿大的,D E F G H I D A

J 最早提出以某一金属储量与该金属之地壳平均含量9克拉克值<的比值来划分8超过此比值#"##的称为巨型矿床8超过#"#!的则称为超巨型矿床K #L >由于该定义

存在明显的缺点8因此我国目前广泛采用#:45年国家储量委员会的规定=

超过大型矿床储量%倍以上的矿床可称为超大型矿床K !L >

涂光炽教授9#:4:<

率先在我国倡导超大型矿床研讨8并曾精辟概括部分超大型矿床的特点是=点型分布@多元素@多种成矿作用叠加@良好的聚矿场所@同生构造@热水沉积作用K ;L >这

也是众多超大型矿床形成的重要条件>

#世界范围超大型金属矿床的主要特征

#J #时空分布

超大型金属矿床的形成受制于地壳演化的不同阶段8受特定的地质事件的控制>从世界范围看8虽然成矿作用可以发生在地史发展的每一个时期8但世界范围超大型金属矿床的形成时

间主要出现在两个成矿高峰期=

一个是前寒武纪成矿期@另一个是中M 新生代成矿期>这两个时期构造活动和岩浆作用十分强烈8从而使成矿物质有可能以多种方式大量聚集8形成规模巨大的超大型金属矿床>

由于不同类型金属矿床的成矿条件不同8所以8它们在空间上具有不同的分布规律>濒太平洋成矿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全球性的巨型成矿带@特提斯C 喜马拉雅成矿带是中新生代超大型金矿带@古地中海带?中亚蒙古带是斑岩铜矿的重要成矿带>而中晚元古宙裂谷分布区则

是喷流沉积超大型多金属矿床的重要成矿带K N L >

;4$7收稿日期=!""#C"%C!:作者简介=孙国曦9#:$;C <8

男8天津人8高级工程师8在职硕士8矿床学专业> 万方数据

矿床式——金顶

矿床式格式 xx式x矿(不用x式x矿床,因为矿床式不正是特定的矿床) (每个矿床式包含三部分内容描述性模式、成因模式和找矿评价模型)一、描述性模式

二、成因模式

三、评价找矿模型 四、主要参考资料 白嘉芬,王长怀,纳荣仙. 1985.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J]. 矿床地质, 4(1): 1~9.

范承钧, 张翼飞. 1993. 云南西部地质构造格局[J]. 云南地质, 12(2): 101~110. 高广立. 1989. 论金顶铅锌矿床的地质问题[J]. 地球科学, 14(5): 467~475. 葛良胜,杨嘉禾,郭晓东等.1999.滇西北地区(近)东西向隐伏构造带的存在及证据[J].云南地质, 18(2):155~167. 胡明安.1989.试论岩溶型铅锌矿床的成矿作用及其特点—以云南金顶矿床为例[J].地球科学,14(5):531~538. 胡瑞忠, 钟宏, 叶造军等. 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氦、氩同位素地球化学[J]. 中国科学(D辑), 28(3): 208~213. 闕梅英, 程敦摸, 张立生等. 1998. 兰坪-思茅盆地铜矿床[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17, 37~46. 李朝阳,王京彬,肖荣阁. 1993. 滇西地区陆相热水沉积成矿作用[J]. 铀矿地质, (1): 14~21. 罗军烈, 杨荆舟.1994. 滇西特提斯的演化及主要金属矿床成矿作用[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49~239. 吕伯西,钱祥贵. 1999. 滇西新生代碱性火山岩、富碱斑岩深源包体岩石学研究[]]. 云南地质,18(2): 127~143. 覃功炯.1981. 关于金顶构造活动型冲积扇的认识[]. 地学研究, (1):11~26. 覃功炯, 朱上庆. 1991. 金顶铅锌矿床成因模式及找矿预测[J]. 云南地质, 10(2): 145~190. R. W. Hutchinson,1988. 层控矿床研究的新进展[J]. 国外矿床地质, (3):1~12. 施加辛, 易凤煌, 文其錞. 1983. 兰坪金顶铅锌矿床的岩矿特征及成因[J]. 云南地质, 2(3): 179~195. 王江海, 颜文, 常向阳等. 1998. 陆相热水沉积作用—以云南地区为例[M]. 北京:地质出版社. 79~89. 王京彬, 李朝阳. 1991. 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REE地球化学研究[J]. 地球化学, 19(4): 359~365. 温春齐, 蔡建明, 刘文周等. 1995. 金顶潜锌矿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J]. 矿物岩石, 15(4): 78~84. 吴淦国. 吴习东. 1989.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构造演化及矿化富集规律. 地球科学, 14(5): 477~486. 薛春纪,王登红,杨建民等.1999.兰坪金顶-白秧坪成矿流体中发现地幔He—壳幔流体成矿证据[J].地球学报, 20(sup): 385~389. 薛春纪, 杨建民, 陈毓川等. 2001. 兰坪白秧坪Cu-Ag-Co多金属成矿学特征. 见: 陈毓川主编. 喜马拉雅期内生成矿作用研究[C]. 北京: 地震出版社. 69~83. 叶庆同,胡云中,杨岳清.1992.三江地区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和金银铅锌成矿作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 217~246. 尹汉辉, 范蔚茗, 林舸. 1990. 云南兰坪-思茅地洼盆地演化的深部因素及幔-壳复合成矿作用[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4(2): 113~124. 云南省地质矿产局. 1990. 云南省区域地质志[M]. 北京: 地质出版社.106~278. 张乾. 1991.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成因研究[J]. 地质找矿论丛, 6(2): 47~58. 张乾. 1993. 云南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及铅来源探讨[J]. 地质与勘探, 29(5): 21~28. 赵兴元. 1989.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J]. 地球科学, 14(5): 495~501. 赵兴元. 1989.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成因研究[J]. 地球科学, 14(5): 523~530. 周维全, 周全立. 1992. 兰坪铅锌矿床铅和硫同位素组成研究[J]. 地球化学, 20(2): 141~148.

重要的矿床类型(带图)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重要的矿床类型 1、矽卡岩型铁矿床 此类矿床规模大小不一,可构成中、大型矿床,一般多为富矿,而且常伴生Co、Ni、Au、Cu、Pb、Zn→Cu、Pb、Zn、Mo、Bi、W、Sn等多种有用金属组分,并且常与矿浆贯入型铁矿、矽卡岩型铜矿、矽卡岩型锡等矿床共生。重要的矿床如(河北)中关、(湖北)铁山、(新疆)磁海、(菲)Parap、(美)Eagle Mountain、(墨)Fierro。 (1)地质构造背景 有利成矿的大地构造位置是不同地质时期的大陆边缘弧及岛弧、大陆边缘隆起中的凹陷带和与之相邻的坳陷带及裂谷。矿床形成于中、浅成侵入体与碳酸盐岩、钙质凝灰岩及钙质页岩等化学性质活泼的围岩接触带及其附近。与成矿有关的岩体可为辉长岩及辉绿岩、闪长岩及二长岩、石英闪长岩及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及花岗岩,一般富碱质(多富Na2O)或偏碱性,规模多属中、小型。成矿深度一般在1-4.5km,蚀变及矿化的温度一般在800-200oC,主要矿化温度在500-400oC。 (2)矿床特征 矿体呈似层状、凸镜状、囊状、不规则状产于接触带的矽卡岩中,主要受接触带、断裂及层间破碎带、捕虏体等构造控制,与围岩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盘点:世界锌资源储量及中国铅锌矿资源分布

盘点:世界锌资源储量及中国铅锌矿资源分布 导读:世界锌资源较为丰富。自然条件下并不存在单一的锌金属矿床,通常情况锌与铅、铜、金等金属以共生矿的形式存在。据美国地质调查局资料显示,2004年世界锌储量22,000万吨,储量基础为46,000万吨(见表一)。锌储量较多的国家有中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哈萨克斯坦、秘鲁和墨西哥等。世界锌资源地理分布广泛。澳大利亚、中国、美国、哈萨克斯坦四国的矿石储量占世界锌储量的57%左右,占世界储量基础的64.66%。【欢迎分别回复螺纹| 橡胶| 铝| PTA | 煤炭| 石油| 铜| 铁矿石等关键词查看更多『工业品』干货集锦】 本文来自:百度文库 图一世界锌资源的储量分布中国铅锌矿资源的分布概况:我国已知的锌矿物大约有55种,其中约13种锌矿物有经济价值。闪锌矿(ZnS)是最富含锌的矿物,占锌总产量90%左右。重要的锌矿物还包括纤锌矿、异极矿、菱锌矿、水锌矿、红锌矿、硅锌矿等。 我国的锌资源丰富,地质储量居世界第一位,至2004年底,我国锌的地质保有储量为9,200万吨(其中A+B+C级3,300万吨),资源分布相当广泛,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目前全国已探明的锌矿床778处,保有地质储量较多的

省份有云南、广东、湖南、甘肃、广西、内蒙古、四川和青海等地。我国锌资源的总体特征是:富矿少,低品位矿多;大型矿少,中小型矿多;开采难度较大。 尽管我国锌矿的开采条件较差,但根据2004年全球前十位锌精矿生产国产量的统计资料,我国2005年锌精矿产量达到271万吨,约占全球锌精矿产量的26.5%,是全球最大的锌矿产资源生产国,在全球锌矿产资源的配制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一、资源状况 中国铅锌矿产资源丰富,截至1995年累计探明储量(金属量,下同):铅4199.2万t,其中A+B+C级1161万t;锌10742.3万t,其中A+B+C级3447万t。现保有储量(截至1996年底):铅3572.81万t,其中工业储量(A+B+C级,下同)占33.17%;锌9384.11万t,其中工业储量占36.93%。 按中国储量级别A+B+C级储量与国外同期的储量基础相比(1995年):中国铅1161万t,低于澳大利亚(3500万t)、美国(2200万t)、加拿大(1300万t)而排居第4位;锌3447万t,低于澳大利亚(6500万t)、加拿大(5600万t)、美国(5000万t)也居于第4位。 二、储量分布 中国铅锌矿产地,截至1996年底统计数据:铅732处,锌772处,有27个省、区、市发现并勘查了储量。其中,铅矿

病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细胞水肿: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是因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Na和水的过多积聚;常见于缺氧、感染、中毒时肝、肾大会心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 病理性钙化:骨和牙齿之外的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可位于细胞内和细胞外;分为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 坏疽: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 纤维素样坏死:是结缔组织及小血管壁常见的坏死形式;病变部位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由于其与纤维素染色性质相似,故得名;主要见于风湿病和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的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 心衰细胞:慢性肺淤血时,若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其血红蛋白变为含铁血黄素,使痰呈褐色。这种巨噬细胞在左心衰竭的情况下出现。 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蜂窝织炎:指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疏松结缔组织中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常发生于皮肤、肌肉、阑尾。 脓肿: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其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主要发生于皮下和内脏。 慢性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局部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病灶较小,直径一般在0.5~2mm。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生长调控发生严重紊乱,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 癌: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肉瘤: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异型性:由于分化程度不同,导致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此差异称异型性。 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 乳头状瘤:见于鳞状上皮、尿路上皮等被覆的部位,乳头状瘤呈外生性向体表或体腔面生长,形成指状或乳头状突起,也可呈菜花状或绒毛状。 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常发生在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如皮肤、口腔、阴道等处,大体上呈菜花状,可形成溃疡。 脂肪肉瘤:起源于脂肪组织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软组织深部、腹膜后等部位,较少从皮下脂肪层发生,多见于成人,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 平滑肌肉瘤:多见于子宫,好发于中老年人…… 风湿小体:风湿病增生期病变,小体中央为纤维素样坏死物,周围有风湿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成分,此小体为风湿病特征病变。绒毛心:见于风湿性心外膜炎,当心外膜腔内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的不停冲动和牵拉而形成绒毛状,故得名。 肺肉质变:大叶性肺炎并发症。由于肺内炎性病灶中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释放的蛋白水解酶量不足以溶解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大量未能被溶解吸收的纤维素即被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病变肺组织呈褐色肉样外观,故得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一组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统称,共同特点为肺实质和小气道受损,导致慢性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和肺功能不全,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和肺气肿等疾病。 肺气肿:指远于终末呼吸道(即肺腺泡)受损,管腔永久性膨大和含气量增多。 硅结节:硅肺的特征性病变,为境界清楚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直径3~5cm,色灰白,触之有沙砾感;由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形成,早期为细胞性结节,以后发展为纤维性结节、玻璃样结节。 燕麦细胞癌:属肺小细胞癌,癌细胞小,呈梭形或燕麦形,胞质少,似裸核,癌细胞呈弥漫分布或呈片状、条索状排列。 假小叶:指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原来的肝小叶并包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肝细胞团。 早期胃癌:指癌组织仅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而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者;大体分为隆起型、表浅型和凹陷型。

滇西兰坪盆地金顶铅锌矿盐构造发育特征及其与成矿关系

收稿日期: 2015-03-22; 改回日期: 2015-06-16 项目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62008、U0933605)、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GJJ14475)和核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NRE1506)联合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 朱志军(1976–), 男, 博士, 副教授, 从事沉积学教学和研究工作。Email: zhuzj013@https://www.doczj.com/doc/394349969.html, doi: 10.16539/j.ddgzyckx.2016.02.012 卷(Volume)40, 期(Number)2, 总(SUM)151 页(Pages)344~353, 2016, 4(April, 2016)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滇西兰坪盆地金顶铅锌矿盐构造发育特征 及其与成矿关系 朱志军1, 2, 郭福生1, 2 (1.东华理工大学 省部共建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江西 南昌330013; 2.东华理工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13) 摘 要: 滇西兰坪中新生代盆地广泛发育盐岩层系。通过对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区的露天采厂和地下采坑的最新野外调查及大量钻孔资料的综合分析, 研究区盐岩层系具有多期、多阶段运动的特点, 厚度分布极不均一, 它们作为区域推覆构造作用的滑脱层, 对盐上层构造变形起着重要控制作用, 形成一系列储矿构造。研究表明, 矿区盐构造主要包括盐枕、盐背斜、盐焊接、盐穿刺、盐推覆、盐岩滑脱?断层相关褶皱组合等多种盐构造变形样式。这些盐构造的形成演化及变形机制主要受到推覆挤压缩短作用、基底断层作用和塑性流动汇聚作用、盐下和盐上层断裂滑脱作用等控制, 主要沿推覆断裂构造带呈串珠状分布。金项矿区盐构造分为两个阶段: 古新世–始新世挤压–拗陷层内变形阶段, 形成盐枕、隆升较低的盐背斜等整合型盐构造; 渐新世的逆冲推覆–盐岩滑脱阶段, 受强烈的挤压推覆作用而形成盐墙、盐株等盐穿刺型构造。盐构造不同阶段的变形演化对金属元素富集成矿起到关键作用, 其流动变形而形成的盐构造圈闭促使了金属聚集成矿。 关键词: 金顶铅锌矿; 盐构造; 成矿特征; 兰坪盆地 中图分类号: P61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1552(2016)02-0344-010 0 引 言 盐构造不仅与油气关系密切, 它还能聚集许多金属与非金属工业矿床, 如钾盐、(硬)石膏、重晶石、自然硫、铅、锌、银、硫酸锶等矿床(Kyle and Posey, 1991)。位于我国三江多金属成矿带中的兰坪金顶超大型铅锌矿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铅锌矿床, 也是世界上形成时代最新且唯一产于陆相沉积岩容矿的超大型Pb-Zn 矿床, 并且不同于世界上公认的沉积岩容矿SST 、MVT 、Sedex 等基本类型(薛春纪等, 2007)。金顶超大型铅锌矿拥有2亿吨矿石, 在不到10 km 2范围内堆积了如此巨量金属实属罕见, 但是关于矿 床成因一直存在众多分歧。在金顶矿区及其邻区可见到大量的金属矿体与膏盐在空间上密切伴生, 前人研究发现金顶矿区硬石膏产于铅锌矿体的边缘或深部, 在平面上, 围绕铅锌矿体, 形成明显的分带特征, 由中心向外, 依次为铅锌矿体、天青石矿体、硬石膏矿体(潘忠华, 1989)。高广立(1989)认为兰坪?金顶铅锌矿容矿岩石之一的灰岩角砾岩就是膏溶构造角砾岩; 王安建等(2007)将容矿角砾岩进一步分为不含矿的构造–膏溶角砾岩和含铅锌矿、黄铁矿、天青石和硬石膏矿化的底辟–侵位角砾岩两类; 高怀忠(1989)认为矿体分布于盐溶洞穴中, 并在溶洞中能够产生次生硫化物的富集。通过砂岩型矿体

(完整版)中亚地区大型与超大型金属矿床

中亚地区大型与超大型金属矿床 中亚是世界重要的黑色和有色金属矿产地,以铁、锰、钒、钛、铬、铜、锌、铅、钨、锡、铝、锂、汞、锑、镍等黑色和有色金属矿种为主。笔者2003年参加了国家地质大调查项目《周边国家矿产资源现状对比研究》子题《中亚地区矿产资源现状对比研究》,基本上摸清了亚洲地区大型以上金属矿床的基本情况。矿床规模按我国工业标准划分,大于大型矿床储量5倍者为超大型,大于10倍者为特大型。资料主要来源于戴自希等(2001)、李天德等(1998)的著作以及其它最新的国内外文献:现将这些资料介绍如下,以供有关部门利用和参考。这不仅有助于我国新疆地质矿产工作者在新疆进行同矿同类型同矿带的找矿工作,而且有利于我国与黑色和有色金属矿产有关的企业到中亚各国去找矿或者开矿及进口金属矿产原料。 一.大型及超大型金属矿床 亚洲中部是世界主要的黄金产地之一,其黄金储量(7800t)约占世界总储量(48O00t)的16%,其资源量主要集中在乌兹别克斯坦(6200t)、哈萨克斯坦(3800t)、吉尔吉斯斯坦(850t)和塔吉克斯坦(250t)这4国。中亚地区和蒙古产出的32个大型、超大型、特大型金矿床的特征、规模见表1。 依据中亚各国和蒙古大型以上金矿床的分布,结合新疆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地质背景,笔者认为新疆金矿普查找矿的主攻类型应是黑色页岩型、韧剪(或构造蚀变岩)型、陆相火山岩型;主攻地区应是南天山、中天山、北天山、北准噶尔及中昆仑成矿带,其中以南天山、中天山和北天山最为重要;主攻地层和岩石时代为晚古生代。加强新疆与周边各国和各省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的对比研究,有利于新疆寻找金矿工作的突破。 表1 亚洲和蒙古的大型和超大型金矿床一览表 1、哈萨克斯坦瓦西里科夫(382吨,3.1-3.2g/t)、斯特普纳克(1200吨)和别斯图贝(115吨)石英脉型,产于北哈晚古生代 4、哈萨克斯坦巴克尔奇克(1200吨,10克/吨)黑色页岩型,产于斋桑晚古生代 5、哈萨克斯坦阿尔哈雷(72吨,5-20克/吨)陆相火山型,产于巴尔喀什晚古生代

土壤修复常用富集重金属的植物介绍

与普通植物相比,学术界认为,超富集植物一般应具备4个基本特征:首先,临界含量特征,即植物地上部如茎或叶重金属含量应达到一定的临界含量标准,如锌、锰为10 000毫克/千克;铅、铜、镍、钴、砷均为1 000毫克/千克;镉为100毫克/千克;金为1毫克/千克。其次,转移特征,即植物地上部重金属含量大于根部重金属含量。第三,耐性特征,即植物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耐性。其中对于人为控制试验条件下的植物来说,是指试验中与对照相比,植物茎、叶、籽、实等地上部分的干重没有下降。对于在自然污染状态下生长的植物来说,是指植物的生长从长相来看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毒害症状。第四,富集系数特征,即植物地上部富集系数(定义:指某种元素或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与其在的环境中的浓度的比值)大于1。一般来讲,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随土壤中含量的增加而提高。 世界上已发现超富集或具有超富集性质的植物多达几百种,涉及十字花科、凤尾蕨科、菊科、景天科、商陆科、堇菜科、禾本科、豆科、大戟科等。在我国,科研人员已经发现了蜈蚣草、东南景天、龙葵、宝山堇菜、商陆、圆锥南芥、李氏禾等砷、锌、镉、锰、铅、铬等超富集植物, 转移系数(translocation factor)是地上部元素的含量与地下部同种元素含量的比值,即:转运系数﹦地上部植物中元素含量/地下部植物中元素含量。用来评价植物将重金属从地下向地上的运输和富集能力。转移系数越大,则重金属从根系向地上器官转运能力越强 。 滇白前 调查,表明其地上部中含Zn、Pb 和Cd 平均为(11 043±3 537)、(1 546±1 044)和(391±196)mg·kg -1 ,富集系数(地上部和土壤金属质量分数之比)分别为0.35、0.08 和1.05,转运系数(地上部和根中金属质量分数之比)均超过1,均值分别为8.21、3.90 和8.36。野外调查数据表明,滇白前是一种Pb/Zn/Cd 共超富集植物。滇白前对Zn、Pb 富集系数小于1,主要是由于其对应土壤中Zn、Pb 质量分数太高(平均分别为(45 778±32 819)、(22 512±13 613)mg·kg -1 )所致。 李氏禾 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 Swartz)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种铬超富集植物.通过水培实验,评价了李氏禾对水中Cr、Cu、Ni的去除潜力.结果表明,李氏禾能够有效去除水体中的Cr、Cu、Ni污染物,重金属初始浓度分别为10和20 mg·L-1的营养液,10 d后Cr浓度降低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出限以下,10 d后Cu浓度降低到1.02 mg·L-1和1.25 mg·L-1,20 d后Ni浓度降低到1.10和2.14mg·L-1.收获的植物根、茎、叶中重金属含量均较高,根中重金属含量显著高于茎、叶.单株生物量的比较结果表明,含Cr培养液中生长的李氏禾生物量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减少(P>0.05),含Cu、Ni营养液中生长的李氏禾生物量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表明李氏禾对Cr的耐性强于Cu和Ni.李氏禾适宜于湿生环境中生长,能对多种重金属产生大量富集,对Cr、Cu、Ni等重金属污染水体的修复表现出较强的潜力. 宝山堇菜

病理学考试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一、名词解释 0.1.01病理学(pathology) 0.1.02病理解剖学(pathologic anatomy or anatomical pathology) 0.1.03病因学(etiology) 0.1.04发病机制(pathogenesis) 0.1.05病理变化(pathologic changes) 0.1.06尸体解剖(autopsy) 0.1.07活体组织检查(biopsy) 0.1.08细胞学(cytology) 0.1.09组织培养(tissue culture) 0.1.10组织化学(histochemistry) 0.1.11分子病理学(molecular pathology) 0.1.12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0.1.13基因诊断(gene diagnosis) 四、问答题 0.4.01举例说明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0.4.02简述病理学常用研究方法的应用及其目的 0.4.03简述病理学的发展史 答案 一、名词解释(此处仅列出答案要点) 0.1.01①一门医学基础学科;②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形态、代谢和功能变化);③目的:认识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为防病治病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0.1.02①病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③研究病变器官的代谢和功能改变及临床表现;④研究病因学和发病学。 0.1.03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生条件的一门科学。 0.1.04①即发病学;②在原始病因和发生条件的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的具体环节、机制过程。 0.1.05①在病原因子和机体反应功能的相互作用下;②疾病过程中脏器和组织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0.1.06①一种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②对死者遗体进行病理剖验;③目的:确定诊断、查明死亡原因,提高临床医疗水平;及时发现传染病和新的疾病;为科研和教学积累资料和标本。 0.1.07①患者机体的病变组织;②组织获取方法:局部切除、钳取、穿刺针吸以及搔刮、摘除等;③目的:研究疾病、诊断疾病。 0.1.08①病理检查方法;②黏膜或组织表面脱落或刮取的或深部穿刺所得的细胞;③诊断疾病,尤其是肿瘤的诊断。 0.1.09①常用的研究技术;②体外条件下;③疾病(病变)的发生发展。 0.1.10①能与组织细胞某些化学成分特异结合的显色试剂;②病变组织细胞内的化学成分; ③认识形态和代谢改变;④疾病诊断。 0.1.11①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细胞化学的结合;②分子水平上研究疾病发生的机制。 0.1.12①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②未知抗原或抗体;③肿瘤病理诊断 0.1.13①DNA或RNA中碱基序列;②内源性基因的异常和外源性基因的存在;③生物性病原因子、遗传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和个体基因的识别和诊断。

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筛选研究进展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24(增刊):330-335 J ournal of A gro-Env iron m ent Science 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筛选研究进展 常青山,马祥庆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摘要:综述超富集植物富集重金属的机制、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筛选研究现状以及螯合诱导技术和基因技术在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筛选中的应用,针对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和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筛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应加强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超富集植物;螯合诱导技术;基因技术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43(2005)增刊-0330-06 Advances i n t he R esearch of Selecting Hyperaccum ulator C HANG Q i ng-shan,MA X i ang-q i ng (Co llege of Forestry,F uji an A g ricu lt ure and F orestry U niversity,Fuzhou350002,Ch i na) Abstrac t:H eavy m eta l po lluti on has become a ser i ous prob le m wh ich is urgent to be so l ved in the w orld.Phytore m ediati on m ay offer a feasi b l e so l uti on to t h is prob l e m as it is safe and cheap co m pa red to traditi onal rem ed i ation techno logy.H ow ever, there are diffi culties i n extensi on of t h is techn i que for its disadvantage such as a lo w bio m ass producti on and so on.So it i s ur-gent t o look for t he suitable hyperaccumu l ato rs w it h h i gh b i omass i n t he field.I mprove m ent o f plants by genetic eng i neer i ng and app licati on o f che l a t o rs to so il a re also feas i ble and effecti ve approach to i ncrease e fficiency o f phy t o rem ed i ation.T he concept o f phy t o rem ed i ation and hype raccu mu l a t o r,the research advances in mechan i s m s of hyperaccu m l a tor,se l ec ti on o f hyperaccu m ula-tors,g ene techn i que and che l a te-enhanced phytore m diati on f o r hype raccumu l a t o rs selecti on are rev i ew ed.T he prob l ems and the fut ure study directi ons in the phyto remed i ation research field are put f o r w ard.In order to enhance bio m ass and accu m ulati on capacity o f hype raccu mu l a tor,it becom esm ore i m portant to i m prove the e ffect o f phy tore m ed iati on si nce so m e hyperaccu m ula-tors grow i ng slo w l y.G ene techno l ogy m ay br i ng the breakthrough for phyto re m ediation technique,som e adv ises on g ene tech-nology i n the future a re suggested i n th i s pape r. K eywords:heavy m etals po ll u ti on;phytore m ediati on;hyperaccu m ulator;che l ate-induced phyto remed i ation;g ene techno l ogy 0重金属污染由于其难降解性、易于积累且滞留时间长等特点而成为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一个棘手难题,而且重金属污染可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日本的水俣病(H g中毒)和骨痛病(Cd中毒)即是典型例证。目前基于机械物理或物理化学原理的传统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如土壤冲洗、热处理及电动修复等因成本高、效率低,而且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 二次污染 等原因,难以大面积应用。 收稿日期:2005-02-04 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厅重大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3I004) 作者简介:常青山(1979 ),男,河南林州人,硕士,主要从事重金属污染修复方面的研究。 联系人:马庆祥,E-m a il:m xq@pub li c.fz. f.j cn 在这种背景下,对环境扰动少、成本低且能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应运而生。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对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特别是对重金属的超富集植物筛选及其富集机理进行了较深入研究。本文分别从植物修复技术的概念、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的特征及其富集机制、螯合诱导技术和基因技术在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筛选中的应用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发展趋势。 1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的概念 广义的植物修复技术包括利用植物修复土壤、空

金顶铅锌矿黄铁矿Re_Os定年及其地质意义_唐永永

第 33 卷 第 3 期 2013 年 9 月 文章编号:1000-4734(2013)03-0287-08
矿 物 学 报 ACTA MIERALOGICA SINICA
Vol. 3., No.3 Sept., 2013
金顶铅锌矿黄铁矿 Re-Os 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唐永永 1,2,毕献武 1*,武丽艳 1,王雷 3, 邹志超 1,2,和利平 4
(1. 中国科学院 地球化学研究所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02;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3. 中国地质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4. 云南金鼎锌业有限公司,云南 兰坪 671401)
摘 要:关于金顶铅锌矿的成矿时代至今未获得精确的同位素测年数据,这严重制约了我们准确厘定该矿的 成矿动力学背景。鉴于此,本文根据黄铁矿的产状特征,将其区分为沉积成岩期和热液期黄铁矿,并开展了 Re-Os 同位素测年的研究 (ICP-MS 方法) 。 虽然黄铁矿的 Re (0.4069×10-9~375.2620×10-9) 和 Os (0.0008×10-9~ 0.4131×10-9)含量变化很大,部分样品含量很低,但它们仍然揭示出两组等时线年龄:分别为 114±13 Ma 和 65±10 Ma。笔者认为 114 Ma 等时线年龄可能代表了沉积成岩过程当中的一期矿化年龄,而 65 Ma 可能记录 了铅锌主矿化之前热液作用开始活动的时间。结合其他方面的地质证据推断金顶铅锌矿主矿化时代可能在 28~37 Ma 之间。 关键词:Re-Os 同位素;黄铁矿;成矿时代;金顶铅锌矿 中图分类号:P618;P597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唐永永,男,1985 年生,博士研究生,矿床地球化学专业. E-mail:tangyong8514@https://www.doczj.com/doc/394349969.html,
西南三江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贱金属 Pb-Zn-Ag-Cu 成矿带,成矿作用自北向南广泛发 育于沱沱河、玉树和兰坪地区[1],仅在兰坪盆地 就发现各类矿床、 矿点上百余处 (诸如金顶 Pb-Zn 矿床、白秧坪 Ag-Pb-Zn 多金属矿床、金满 Cu 矿 床等)[2]。金顶铅锌矿床 1960 年被发现,1984 年完成勘探,铅锌控制储量 1500 万吨,成矿总 金属量超过 2200 万吨,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铅锌 矿床,也是世界上铅锌金属储量超过千万吨的十 金顶矿床的研究始 几个超大型铅锌矿床之一[1-8]。 于上世纪 80 年代,关于其成因机制陆续提出了 “同生沉积-后期改造层控矿床”[3,9]、“中低温非岩 浆热液成矿”[4]、“同生沉积-变形叠加成矿”[10]、 “喷气(热液)沉积成矿”[11]、“岩溶成矿”[12]、“壳 幔流体混合成矿”[13]等众多模式。而导致金顶铅 锌矿近 30 年成因争论的原因之一即成矿的时代 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Pb 模式年龄最早被应用于讨 论金顶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5,14-15],铅同位素年 ,绝大部分矿石铅集中 龄跨度很大(2~400 Ma) 分布在 130 Ma 以后;李小明等[16]通过含矿砂岩 薛春 磷灰石裂变径迹获得 25.8~35.9 Ma 的年龄;
收稿日期:2012-09-29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编号: 2009CB421005 ) ;中 国 科 学院 重 要方 向 项 目群 项 目( 编 号 : KZCX2-YW-Q04-01)
*
纪等[7]测得黄铁矿 Re-Os 年龄为 67 Ma;高炳宇 等[17]利用沥青 Re-Os 法获得年龄为 68 Ma,认为 它可能代表了金顶穹窿古油气的成藏年龄,这一 时间大致相当于寄主岩石古新统云龙组的沉积 时代,早于主矿化时代。王安建等[18]结合区域地 质和热事件分析,将成矿时代推定在 28 ~ 33 Ma 之间。由于受矿物选择的代表性、测试方法误差 和方法可靠性等因素制约,迄今为止金顶超大型 铅锌矿还没有获得令人信服的测年数据,制约了 我们对该矿床成矿动力学背景的深入认识。 随着 Re-Os 同位素体系的兴起,Re-Os 同位 素已经成为研究金属硫化物矿床成矿时代和成 矿物质来源示踪等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19-20]。 其中辉钼矿 Re-Os 测年技术发展最为成熟,国内 外相关报道屡见不鲜[21-25]。而 Stein 等[26]报道了 剪切带型金矿中黄铁矿 Re-Os 定年成果之后,关 于黄铁矿 Re-Os 同位素体系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 的成果,我国学者[7,27-29]在该领域做了很好的工 作。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金顶超大型铅 锌矿床黄铁矿开展 Re-Os 同位素定年研究。
1 地质背景
兰坪盆地处于藏滇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夹 持于金沙江一哀牢山断裂带和澜沧江断裂带之 间 (图 1) , 向北趋于渐灭, 向南与思茅盆地相接。
通讯作者,E-mail:bixianwu@https://www.doczj.com/doc/394349969.html,

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研究报告现状与发展前景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①2007-05-27 17:08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①作者】桑爱云。张黎明。曹启民。夏炜林。王华。【英文作者】 SANG Aiyun1) ZHANG Liming1) CAO Qimin1) XIA Weilin1) WANG Hua2)<1 Tropical Crops Genetic Resources Institute。CATAS。Danzhou。Hainan。 2 College of Agronomy。SCUTA。Hainan 571737)。【作者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农学院。海南儋州。【刊名】热带农业科学 ,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编辑部邮箱2006年01期 桑爱云1>② 张黎明1> 曹启民1> 夏炜林1> 王华2> (1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海南儋州571737。 2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农学院海南儋州571737> 摘要重金属污染是土壤污染中危害极大的一类, 重金属污染的防治及其修复是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之一。综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植物修复的方法, 概述了超富集植物的概念、植物修复的机制和方式, 系统阐述植物修复的应用前景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关键词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超富集植物分类号X5 3 Resear ch Advance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Phytor emediation in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Soil SANG Aiyun1> ZHANG Liming1> CAO Qimin1> XIA Weilin1> WANG Hua2> (1 Tropical Crops Genetic Resources Institute, CATAS, Danzhou, Hainan 571737。 2 College of Agronomy, SCUTA, Danzhou, Hainan 571737> Abstr act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is extremely harmful in soil contamination. It is one of the research priorities in the world to control and remedy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in soil and its phytoremediation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At the same time, the definition of hyper-accumulated plants and the mechanism and measures of phytoremediation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perspectives i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phytoremediation were expounded systematically. Keywords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phytoremediation 。hyper-accumulator 热带农业科学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2006 年 2 月第26 卷第 1 期Feb. 2006 Vol.26, No.1 ① 科技基础性工作和社会公益研究专项( 2004DI B3J073> 资助。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 一.区域地质简介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三江褶皱系南段,澜沧江大断裂与金沙江---哀牢山大断裂之间兰坪思茅坳陷北部、中生代内陆断陷盆地边缘,其东西向两侧分布着前寒武纪和古生代地层,并有多期次的岩浆侵入和喷发.盆地基底为前寒武系变质岩系,在盆地中堆积了近2万米厚的中生代海陆交替相和陆相沉积。在古新世以未,兰坪至云龙一带形成了一条狭长的近南北向的 地堑带,沉积了厚达1000多米的第三纪含膏盐地层,区域构造线为南北和北北西向,褶皱强烈逆冲断裂发育,中生代地层“飞来峰”常见。 二.矿区地质 金顶矿床由北厂、架崖山、跑马坪、蜂子山、西坡、南厂、白草坪等7个矿段组成,面积约14平方千米。 图1 金顶铅锌矿区地质图(据云南地质第三大队1989年勘探报告) 1.地层 在金顶矿区内发育了一套中,新生代地层,它们分为外来系统和原地系统,前者以倒转层序覆盖在后者之上,外来系统地层由上三叠统和中侏罗统组成,上三叠统由老而新分为小古村组,三合洞组和麦初箐组,由砂砾岩泥灰岩泥质白云岩,偶夹凝灰岩组成.厚度大于57m 各组端呈断层接触,有的组局部仅保存楔形残片,中侏罗统由紫红色泥岩,粉砂岩夹细砂 组成,属花开佐组,其与麦初箐组和景星组呈断层接触,厚度大于500m 。 原地系统地层由白平系第三系和第四系组成: 白垩系分为下统景星组,上统南新组和虎头寺组,景星组由紫红色泥质粉砂岩细砂岩k 黄绿色石英砂岩互层组成,厚约300m ,与上厦南新组整合接触;南新组由紫红色砂砾岩细砂 岩粉砂岩和泥岩韵律层组成,厚度大于245m ,与上覆虎头寺组整合接触;虎头寺组为浅灰紫 色夹浅灰色含石英砂岩,厚度大于100m ,与上覆云龙组呈角度不整合。 Q 第四系;E2g 始新统果郎 组岩屑石英砂岩;E1y 古新 统云龙组;E1yb 云龙组上 段角砾岩和砂岩;E1ya 云 龙组下段粉砂泥岩;K2h 中 白垩统虎头寺组石英砂岩 及粉砂岩;K1j 下白垩统景 星组粗砂岩和岩屑石英砂 岩;J2h 中侏罗统花开左组 粉砂岩和泥岩;T3m 上三叠 统麦初箐组含膏盐粉砂_细 砂岩;T3w 上三叠统挖鲁扒 组泥岩和粉砂岩;T3s 上三 叠统三合洞组灰岩夹白云 岩;1 逆冲推覆断裂;2 正断 层;3 性质不明断裂;4 地质 界线;5 不整合面;6 正常岩 层产状;7 倒转岩层产状;8 重点调研取样位置;9铅锌 矿体;10 勘探线及编号

病理学名词解释、填空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凋亡:细胞的程序性死亡,由体内外某些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 细胞主动性死亡,其发生机制、生化特征及形态学变化都与细胞坏死不同。 2.交界性肿瘤:组织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恶性肿瘤之间的肿瘤。 3.肺褐色硬化:慢性肺淤血时,肺泡壁纤维组织增生,肺泡腔内可见大量心衰细胞,故 肺组织质地变硬,肉眼观肺呈棕褐色,故称为肺褐色硬化。 4.风湿小体:是风湿病的特征性病变,具有病理诊断意义,由纤维素样坏死,成团的风 湿细胞及伴有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 5.软化灶:神经组织发生局灶性坏死、液化,形成质地疏松、染色较淡的筛网状病灶。 6.假小叶:由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原来的肝小叶并包绕形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的 肝细胞团,为肝硬化的特征性病变。 7.大红肾(蚤咬肾):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时,双侧肾脏肿大,肾表面充血, 有的可见散在的粟粒大小的出血点。 8.脂肪变性:中性脂肪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称为脂肪变性,常见于肝细胞。 9.结核瘤:有纤维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干酪样坏死灶,常位于肺上叶。 10.趋化作用: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物做定向移动,是由趋化因子引起的。 11.鳞状细胞化生:非鳞状上皮细胞为适应环境变化而转化为鳞状上皮,增强局部抵抗力。 12.稳定细胞:在生理情况下细胞增殖不明显,但受到组织损伤刺激时有较强的再生能力。 13.早期肝癌: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3cm,或两个癌结节合计最大直径<3cm的原发性 肝癌。 14.膨胀性生长:肿瘤生长推挤但不侵犯周围组织,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有的可形成纤 维包膜,多为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 15.细动脉硬化: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变特征,为细动脉管壁发生玻璃样变性,管壁增厚, 僵硬,官腔缩小。 16.Primary complex:肺原发综合征,是原发性肺结核的病理特征,由原发病灶,淋巴管 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组成。 17.Spotty necrosis:点状坏死,为单个或数个肝细胞的坏死,常见于急性普通型肝炎。 18.Granuloma:肉芽肿,由渗出的单核细胞和局部增生的巨噬细胞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 节状病灶。 19.Nephrotic syndrome:肾病综合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明显水肿和高脂 血症。 20.Pseudoutubercle:假结核结节,血吸虫感染时形成的慢性虫卵结节,由坏死物质、类 上皮细胞及异物巨细胞等组成,形态上类似结核性肉芽肿,称为假结核结节。 21.红色梗死:常见于肺、肠等具有双重血液供应或血管吻合支丰富和组织结构疏松的器 官,并伴有严重淤血的基础上发生,因梗死灶内有大量的出血,呈红色,故称出血性梗死,又称红色梗死。 22.渗出物:验证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 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叫做渗出,而这些渗出的成分称为渗出物。 23.肿瘤的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经淋巴道、血道或体腔等途径,到达其他部 位继续生长,称为肿瘤的转移。 24.角化珠:在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中,镜下可在癌巢中央见层状角化物,称角化珠或爱 珠。 25.向心性肥大:高血压病时,左心室壁肥厚,心脏体积增大,但心腔扩大不明显。 26.脑软化:类似软化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