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特大型金属矿床成矿偏在性与成矿构造聚敛_场_裴荣富

中国特大型金属矿床成矿偏在性与成矿构造聚敛_场_裴荣富

中国特大型金属矿床成矿偏在性与成矿构造聚敛_场_裴荣富
中国特大型金属矿床成矿偏在性与成矿构造聚敛_场_裴荣富

1999年

矿 床 地 质

M IN ERA L DEP OSIT S第18卷 第1期

中国特大型金属矿床成矿偏在性与

成矿构造聚敛(场)X

裴荣富 熊群尧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北京)

提 要:中国特大型金属矿床成矿偏在性主要表现为对矿种、矿床类型、成矿时间和成矿背

景的特殊选择,而且主要取决于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多种成矿控制因素非常罕见的耦合汇

聚,称之为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据国内主要特大型矿床的研究,随地质历史演化初步可划分:太

古宙—古元古代同剪切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元古宙—古生代三同一体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中

生代“行”、“列”、“汇”构造-岩浆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新生代多阶湖汇流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

关键词:特大型矿床 成矿偏在性 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

80年代末期,国际上开始注意研究和寻找特大型矿床,并逐渐形成潮流,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1~7,22]。该项研究的学术思维已开始进入国际氛围。本文仅对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及其与特大型矿床成矿偏在性的成因联系进行论述,以阐明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是导致特大型矿床偏在产出的重要原因,以及其作为找寻特大型矿床的最佳途径[8,9,22]。

1 特大型矿床成矿偏在性

在考查了国内已探明的208个大型矿床及48个特大型金属矿床并与国外108个特大型金属矿床综合对比之后,作者将特大型矿床的成矿偏在性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成矿金属元素的偏在

资料表明,不是所有金属元素,通过地质作用都可形成特大型矿床,即使形成特大型矿床其数量也各不相同。据L aznicka(1994)对全球260个特大型矿床按不同金属矿床数量排序(图1)a,可以看到排在前面的Cu、A u、F e、A g、Cr、M n、P b、Zn、Sb、Hg等,较易出现巨量堆积,排在后面的L i、Cs、T l、T i、T h、Y等则形成特大型矿床的几率要小得多,从而反映了特大型矿床对金属元素的偏爱性。然而,我国特大型矿床成矿金属元素的排序则位于图1的中段,主要是W、Sn、Sb、REE、P b、Zn、M o、Bi、N i等,而且其中W、Sn、Sb、REE位居世界前列。因而成矿金属元素也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质环境特殊而有不同区域性的偏在性。

1.2 成矿类型的偏在

每一矿种,其矿床成因类型是多种多样的,特大型矿床对矿床类型则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例如全球已知铜矿床类型多达十余种,但据22个储量大于1000万吨的铜矿床统计,其中斑岩型12个,占54%;黄铁矿型1个,占5%;砂页岩型6个,占27%;铜镍硫化物型2个,占9%。显而易见只有2~4种类型可形成特大型矿床,其中又特别集中于斑岩型和砂页岩型。又如储量大于1000万吨的21个铅锌矿床中,Sedex型9个(占43%),M V T型4个(占19%),V M S型和脉型各2个(占9%),近一半的铅锌矿床是以Sedex类

图1 不同矿种超大型矿床数目排序

(据Laz nich a ,1994)

F ig.1.Sequence of number o f super lar ge o re deposits w ith differ ent or e species.

型出现;还有一些金属元素的特大型矿床其产出类型更为局限,如A l 为红土型,N i 为铜镍硫化物型,A g 多为火山岩型,Sn 、W 为夕卡岩型,M o 为斑岩型。

1.3 成矿时代偏在

据特大型矿床主成矿期的分析,它们也不均衡地偏爱产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某一阶段。例如铁在各地质时期都有成矿作用,但大部分特大型铁矿床形成于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特大型铅锌矿床中的Sedex 型形成于中元古代和古生代,M V T 型形成于古生代;特大斑岩型铜矿和钼矿形成于中—新生代;特大浅成低温热液和火山岩型金矿形成于新生代;特大岩浆热液型钨、锡、锑等矿床形成于中生代;盐湖型锂矿床形成于新生代—近代。这种在某一时期偏爱产出一定矿种的明显趋势,具有全球一致性。

1.4 成矿背景偏在

特大型矿床产出的地质部位也不是在任何地质环境中均可见及。据全球200多个特大型矿床资料,它们主要依赖于如下地质环境:1大陆边缘增生带或板块汇聚带;o克拉通内或陆缘裂谷系;?陆内构造-岩浆杂岩带;?前寒武纪花岗-绿岩带;?大型韧性剪切带。根据近期研究,上述这些背景中均可能与深部构造(过程)作用有关,而且往往位于两个构造单元的结合部位。

2 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

成矿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无论是金矿、锑矿还是铜、镍矿种,不管它们的规模是特大型,还是中小型,其成矿流体并无本质差别(何知礼,1994)a。说明特大型矿床不是有赖于其独立存在的流体才能形成,而是在矿源充足的前提下,促使成矿物质超巨量堆积的最佳有利控制因素及其在时空上的耦合。也就是说成矿组分的巨量堆积不是一时一事促成的,而是按不同成矿级次发展演化形成的。笔者称之为等级体制成矿[9]:第一级次是控制地壳形成及演化过程的全球地质-热事件以及发生这些地质-热事件的成矿构造背“景”;第二级次是地质构造-热事件产生的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特殊有利的控制因素,发生异常聚敛构成的异常成矿构造“场”;第三级次是异常成矿构造场中由矿物共生及矿物共生组合达到物、化条件的一定平衡态时所表现的金属成矿“相”;第四级次是不同成矿相中形成不同类型的矿“床”,即“景”、“场”、“相”、“床”4个等级体制的成矿过程,才能作为全面评定一个成矿区带中特大型矿床的成矿远景[8]。

38矿 床 地 质1999年

较之一般规模矿床,特大型矿床则多产于罕见的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中。“成矿构造场”的概念早在本世纪60年代P L affitte 研究法国成矿图时就已提出[23]。80年代末J M G uilber t 将其发展为有利控矿因素的组合体a。然而,“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不是简单的空间场所或地域概念,而是各自异向的各种控矿因素的异常汇聚。这和板块聚敛带,在整体上有利控矿的效应是相似的。它是在有利成矿地质构造背景上发生成矿环境的突变,从而导致特大型矿床形成和产出偏在的重要原因。

从成矿“时间维”造就“空间维”的地质历史演化动态成矿概念出发(裴荣富,1998),现将我国特大型金属矿床划分为四个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8]:

2.1 太古宙—古元古代同剪切形变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

太古宙—古元古代是前寒武纪成矿构造域中特大型矿床偏爱产出的重要时、空域。近期研究认为太古宙

陆块在新太古代时期经过分裂—聚合形成中国“原地台”[10],在聚合的结合部位的花岗-绿岩带中,由于各种

有利成矿构造的汇聚,常形成沉积变质型和绿岩型铁、金等矿床。但是,只有当这些有利成矿控制因素与韧-脆性剪切带形成一种罕见的同剪切形变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时,才能产生特大型矿床。

同剪切形变控制金矿的异常成矿构造聚敛主要有两种类型

:

图2 夹皮沟花岗-绿岩型金矿同剪切形变控矿平面图1—呼兰群;2—夹皮沟岩群三道沟组;3—夹皮沟岩群老牛沟组;4—片麻岩-麻粒岩区;5—太古宙英云闪长质-奥长花岗质片麻岩;6—华力西期花岗岩;7—钾质花岗岩;8—金矿床;9—韧-脆性剪切带及含金石英脉;10—地质界线;11—推断地质界线F ig .2.G eolog ical map of the Jia pig o u gr anite -gr eenst one g o ld deposit ,show ing syn-shear ing defor matio n o re-co ntro l-ling ro le.1—Hu lan Gr ou p;2—S and aogou Formation of Jiapigou Group C omplex;3—Laon iugou Formation of Jiapigou Group Complex;4—Gneiss -g ranu lite area ;5—Archean tonalitic -tr on dhjemitic gn eiss ;6—V aris can granite;7—Kaligranite;8—gold depos it;9—Ductile-brittle s hear zone and au riferous quartz vein;10—Geological bou nd-

ary;11—In ferred geological boundary.

第一类是不同步褶皱同剪切形变控矿:

即成矿作用是在含矿建造与共生围岩之间,

因岩性韧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协调褶皱与剪

切形变为同一连续时间发生,并且在空间上

也是连续的。富大矿(体)脉主要受控于韧

-脆性和脆性剪切部位,脉体多穿切剪切理,

似为后生脉产出。实际上,它们都是受同剪

切驱动而使之在脆性断裂裂隙中形成,其特

点是不切穿含金建造。如夹皮沟金矿为产于

三道沟组与老牛沟组不同岩性组合结合带

的含金建造发生不同步褶皱,并在其韧-脆

性剪切扩容带中形成的含金石英脉。脉体虽

显示为后生脉,但不切穿含金建造,仍属于

同剪切脉(图2)。当然,显生宙花岗质岩浆

成矿作用的后期叠加矿化除外。

上述同成矿剪切控矿的特大型矿床实

例是与应力-应变-时间曲线或称“E R T 轨迹”

相合的(邱小平,1995)。该轨迹表示三种形

变:1为脆性低能形变,A u 元素不被活化,

难以成矿;o为韧性高能形变,A u 元素被活

化,但未有就位空间;?韧-脆性高能—低能

形变,A u 元素活化并有就位空间而成矿。据

之可以看出,必须是时、空连续发生同剪切

的控矿空间,才能有利成矿。

第二类是共轭同剪切形变控矿:即在复

式剪切形变构造聚敛带中,当其第一带顺时39第18卷 第1期裴荣富等:中国特大型金属矿床成矿偏在性与成矿构造聚敛(场)

针和第二带逆时针向深部呈雁行斜列延伸剪切时,可能会在一定深度部位相交,并形成类似共轭状结合在一起的复合剪切带(图3)。根据椭球应变理论将剪切热应力作用分为压热主剪切(sd)和顺时针、逆时针张热剪切(sb )。如果其中张热剪切异常地顺向和逆向斜列延深至一定深度相互交汇形成共轭剪切(csb )时将是最大控矿空间。这一模式在华北地块北缘中段分布的剪切带内均有可能形成。例如金厂峪金矿床即为产在剪切带的韧-脆性张裂中的大型金石英脉体,但明显地受控在共轭剪切部位形成的复式大脉中(图4)。共轭剪切形成含金石英脉的时代应是多期的,包括显生

宙。

图3 复式剪切构造带共轭剪切形成演化模式

(a)—剪切复合带内有限应变椭球体;(b)—剪切复合带内有限应变的剪切叶理F 、压扭性主剪切Sd 、张扭性顺向和逆向剪切Sb ;(c)、(d)—剪切叶理F 与Sd 、S b 的演化关系;(e)—顺向和逆向剪切向深部斜列延深形成共轭剪切(CSb)Fig.3.F or matio n a nd evo lution model of conjug ate shear in the co mposite shear st rucur al zo ne.

(a )—Finite strain ellipsoid w ithin shear comp ou nd z on e ;(b )—Sh ear foliation F of finite strain ,com pres so -sh earing principal s hear Sb an d tenso -s hearing cons equent and reverse s hear Sb w ithin the sh ear compound zone ;(c ),(d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betw een s hear foliation F an d Sd,S b;(e)—T he en ech elon extension of con sequent and revers e

s hear toward the depth,form ing conjugate sh ear (Csb ).

2.2 元古宙—古生代三同一体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

元古宙—古生代是中国“原地台”分解和古亚洲构造域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朝地台、扬子地台发育陆缘-陆内裂谷和拗拉槽构造环境。三同一体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是这种环境中特大型矿床的最佳成矿场地。三同一体是指同成矿生长断裂、同成矿不同步褶皱和同成矿角砾岩三种控矿因素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最佳异常耦合。元古宙—古生代的特大型铅、锌、铜矿床多为以碳、泥、硅质细碎屑岩(含火山岩)和碳酸盐岩为容矿岩石的层状和似层状矿床。如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床、东升庙硫、铅锌矿床、陕西厂坝—李家

沟铅锌矿床、凡口铅锌矿床、锡矿山锑矿床等[11、12]。

显然,这些矿床的成因尚存在很多不同看法,但当代矿床学家的一般共识是其成矿为处于盆地不断沉陷,并能接受巨厚含矿物质堆积环境的补偿和伴有有利喷流通道传输大量物源补给,特别是它们都与同成矿生长断裂的补给密切有关。如果被补给的成矿物质按在一定层位空间堆积的同时或稍后,又因堆积矿层为弱韧性,受同构造作用与围岩间发生不同步褶皱,其中强揉皱矿层层位之间相对未或弱揉皱围岩的空间容积将会增大数倍至几十倍,矿质继续堆积量也将随之扩大。据此可以认为同成矿生长断裂和继而发生的不协调褶皱耦合聚敛对喷流沉积矿床起到特殊的控矿作用。这一作用在M P erson (1997)研究大陆裂谷盆地热流模式时已有表达a。他提出张性盆地、消减带、扩张脊和碰撞带不同环境热流体的不同驱动形式。其中张性盆地

40矿 床 地 质1999年

构造驱动将受同成矿断裂不断供应成矿物质。Gr ant Gar ven (1997)在研究层控矿床成因时提出同水动力和反应流(r eact ive flow )在盆地中驱动成矿物质传输到矿区,再到矿床,如果先前堆积的矿层受反应流作用发生揉皱,将增大成矿物质不断补给的空间容积,从而有可能堆积成特大型矿床。应该指出,这种同成矿不同步褶皱不同于成矿后的变形、变质重就位。重就位只是使初始矿层形变增厚和加富,其规模不会有很大变化。

另据我们研究特大型锡矿山锑矿床时,不仅发现同沉积和不同步褶皱成矿(图5),还发现同成矿层状角砾岩成矿。层状角砾岩在矿区分布广泛,多集中于不同步褶皱的背斜及翼部的倾伏端。角砾成“石堆”产出,貌似“活化层”,实为同成矿的锑矿化不断补给堆积而成。层状角砾岩中矿石类型样式很多,角砾结构碎裂而不紊乱,去掉矿化部分可重嵌于一体,反映其矿化为在同角砾破碎空间堆积。同不同步褶皱和同角砾岩成矿是同构造开拓物源堆积空间而成矿,类似M Sass-Gustkiew ica (1997)a提出的溶洞内沉积。它们都不同于开放沉积。锡矿山飞水岩地区这种同成矿角砾岩长达3000~4000m,垂向延伸达4000m,其规模不同一般。

图4 金厂峪金矿复式共轭同剪切形变控矿图

(中段平面图)

1—复式共轭含金石英脉;2—共轭同剪切构造带;3—含矿绿岩岩系;4—断裂带;5—勘探线https://www.doczj.com/doc/569925348.html,posit e conjug ate syn-shear ing defo rmation or e-co nt ro lling act ion in t he Jinchangy u g old deposit (plan at the middle level).

1—Compound conjug ate g old-quar tz veins;2—Co njugat e syn-shear iang st ructural zone;3—Or e -bearing g reenstone ;4—F ault zone ;5—Ex plo ra tio n

line.

图5 锡矿山锑矿8.37号断面的不谐调褶皱

(据冶金246队1995资料修改)

泥盆系不同层间发生褶皱,其中D 3s 2与D 3x 1间为同不谐

调褶皱制约Sb (矿层)

F ig.5.Discor dant fo ld along No.8.37geo lo gical

sect ion o f the Xikuangshan antimo ny depo sit .

三同一体异常成矿构造聚敛最有利于沉积岩容矿的特大型层控矿床。三同一体最佳耦合必竟是少见的,常见的是“一同”、“二同”,但也都能形成特大型矿床。如白云鄂博特大型铁-

铌-稀土矿床、东升庙硫铁铅锌矿床和凡口铅锌矿床等。锡矿山特大型锑矿床则为在“

二同”的基础上又叠置同角砾成矿。然而这种同生长构造成矿仅

是形成特大型矿床的一种主要控制因素,其他因素,诸如充分物源补给、显生宙构造-

岩浆作用的成矿叠加和改造等等也不容忽视。

2.3 中生代“行”、“列”、“汇”构造-岩浆异常成矿构造

聚敛(场)这一异常成矿构造聚敛控矿模式,在中国东部地区十分发育。主要是环太平洋成矿构造域叠覆在前中生41第18卷 第1期裴荣富等:中国特大型金属矿床成矿偏在性与成矿构造聚敛(场)

42矿 床 地 质1999年

代成矿构造域之上。如华北地台北缘地区,由于存在前寒武纪地块、古亚洲造山带和滨西太平洋构造带三个全球性构造叠加,从而体现了“行”、“列”、“汇”构造样式,作者称为“L”(L ines)、“R”(Ro ws)、“C”(Clusler)模式[24]。这里的“行”指前中生代近东西向构造带方向,“列”指中生代矿床在中国东部表现的N NE—N E以及NW构造带方向,上述构造带交叉处则称“汇”。在“汇”附近出现中生代构造岩浆的耦合将形成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例如在华北地台北缘及其邻区的网格状线性构造十分发育,其中EW向基本是前中生代超壳深大断裂带的反映,具有承前启后的导岩导矿作用;N E向是中生代发动前中生代导岩导矿构造活化的引擎,也是形成中生代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主导。但是,构造方向交叉的哪一结点能成为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还要取决于结点的构造-岩浆是否具备共(源)岩浆补余分异效应。

共源岩浆补余分异作用是指岩浆在共源岩浆库的特定地质环境(如多期、多阶段、脉动的张性断裂构造环境)或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如逸度和电位势能等的韵律性变化),方可发生补余分异效应[13]。补余分异效应是指一个熔体(流体)的总组分,在多期(次)分异过程中,第一期(次)分异体的组分相对总组分的不足由第二期(次)分异体予以补余,第二期(次)由第三期(次)补余,依期(次)补余直至分异过程达到平衡态而停止。多期分异补余组分的总和与岩浆库总组分相同。据大量地质调查发现复式岩体的不同期次定位出现补余分异的现象屡见不鲜。其中与柿竹园特大型钨多金属矿床成矿有关的多阶段花岗岩晚期阶段的补充岩体就是共(源)岩浆补余分异的结果。最具代表的应属著称于世的西华山黑钨矿石英脉型矿床[14,15]。该矿床产于华南加里东碰撞造山的赣南后造山隆起区,与成矿有关的复式花岗岩呈岩株状定位于寒武系浅变质的板岩、千枚岩、变余粉砂岩中,出露面积为19.12km2。主要由4个阶段的黑云母花岗岩体组成:第一期为燕山早期第一阶段侵入的斑状中粒黑云母花岗岩(C2-15);第二期为燕山早期第二阶段侵入的中粒黑云母(含斑细粒二云母)花岗岩(C2-25);第三期为燕山早期第三阶段侵入的斑状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C2-35);第四期为燕山晚期第二阶段侵入的斑状细粒花岗岩(C3-15)。四期岩体基本上是先后穿切的。四期岩体总组分和各期次的分组分见表1。各期次岩体SiO2和其他Al、K、Na、F e、Ca、M g、M n、T i的氧化物依次出现一高一低的振荡现象(图6)。该振荡现象正是共岩浆补余分异效应的表现。西华山岩体主侵位年代为163×106~140×106a,可以推断本区的共源岩浆补余分异作用可能持续约达23×106a。赣南后加里东隆起区的共岩浆补余分异作用与该区表壳的“行”、“列”、“汇”构造耦合是西华山—大吉山特大型矿床成矿偏在的异常控制条件。

表1 西华山不同期次岩体平均化学成分(%)

Table1.Averag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intrusives of various stages in Xihuashan

岩体样数SiO2T iO2Al2O3Fe2O3FeO M n O M gO CaO Na2O K2O P2O5灼失总计

C3-15376.370.0412.090.18 1.220.110.200.75 3.73 4.460.050.6699.86

C2-351475.470.0512.690.34 1.250.100.270.68 3.83 4.520.070.6599.92

C2-253975.840.0312.640.22 1.180.110.170.57 4.16 4.290.050.6299.87

C2-15974.610.1012.600.35 1.730.070.45 1.19 3.39 4.710.050.70100.04平均值75.570.0612.510.27 1.350.100.270.80 3.78 4.500.060.6699.95

另外,共源岩浆补余分异与行、列、汇构造样式的耦合,还可以从地球物理研究得到进一步解释。华南一带软流圈为剪切波速度高值薄层区,岩石圈地幔为高值厚幔区,其上部的岩石圈厚度大,软流质向上运移受阻,地幔物质不易到达地表,只有当太平洋板块俯冲时,发生陆缘—陆内造山,软流层才有机会沿地壳拆离断层上升,形成同熔-重熔型岩浆和与之有关的特大型矿床。在中国华南南部陆内出现地震波垂向低速带与行、列、汇耦合部位,也是评估该“行”、“列”、“汇”具成矿远景的地球物理标志[24]a。

共源岩浆补余分异效应形成特大型矿床,同样可以出现在共源基性-超基性岩浆矿床中。如与基性岩有关

图7 距今30000×106a 以来扎布耶湖水分布范围变化

(据郑绵平,1995)

1—方向;2—岛屿;3—泛河湖界线;

4—推测界线Fig .7.V ariatio n of lake -w ater distr ibutio n of

图6 西华山不同期次岩体补余分异岩浆成分振荡曲线

F ig. https://www.doczj.com/doc/569925348.html, po sitio nal o scillato ry cur ves of supplementar y differ ent iated magma in Xihuashan

intr usives o f var ious stag es.

的特大型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床,其成岩成矿地质背景属扬子板块的西缘裂谷带,赋矿岩体为偏碱性辉长岩为主的层状岩体,间夹辉石岩和辉石橄榄岩。岩石类型、组成和岩石基性度由下向上呈韵律式变化,为多期次侵入的复式岩体。据岩体的Sm-N d 年龄值为(283±38)×106~(197±60)×106a [16],它是经历了二叠纪早期至三叠纪末—侏罗纪初漫长的岩浆补余分异作用的结果。又如特大型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是小岩体(1.13km 2)形成特大型矿床的特殊实例。小岩体受控于中朝地台西南缘阿拉善边缘隆起区的超壳深断裂。成岩成矿年代为1508×106a (Sm -N d 法),小岩体形成特大型矿床的主要原因不是其本身的分异,而是由深部共源岩浆库发生四期先后补余分异上侵而成矿的[17]。

其补余韵律第一期以最上部的硅酸盐岩浆上侵为主,

仅伴有少量金属硫化物析出;第二期以含矿岩浆上侵

为主,熔离出巨大的似层状矿体;第三期为富矿岩浆

上侵,在岩体上部和根部形成巨大的透镜状矿体;第

四期以矿浆贯入为主,在岩体底部或根部裂隙中形成

富矿。四期补余的方式是由硅酸盐岩浆到富矿浆逐次

补余的,不同于上述长英质岩浆的一高一低的振荡式

补余。但是,如果这种逐次补余方式在特殊构造条件

下重复出现旋回时,则同样是振荡式补余。据此,我

们可以预测,如果金川矿区出现旋回振荡补余分异作

用,将是成矿作用的特大异常,其成矿远景将会更

大[18]。2.4 新生代多阶湖汇流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新生代在我国西部,由于印度板块向北漂移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挤压,出现大量逆冲断裂和作为调

整的断块差异升降运动。仰冲侧的藏滇板片发生了强

43

第18卷 第1期裴荣富等:中国特大型金属矿床成矿偏在性与成矿构造聚敛(场)

生的主要地质环境[19]。大面积分布的泛河湖区经区域构造变动后形成不同高差的阶梯状多阶湖盆,致使初始泛河湖中的含矿物质向最低阶湖盆中汇流,从而使超巨量成矿物质集中堆积形成特大型矿床。这种高原盐湖多阶汇流异常成矿构造聚敛控矿的代表性矿床主要是中国西藏特大型扎布耶盐湖矿床。

扎布耶盐湖初始泛河湖面积9780km2,形状不规则,湖水横溢,矿化分散,自30000~25000a以来,新构造运动不均衡隆升,泛河湖解体并经8次沙咀时期,最后进入现代湖盆,形成8阶梯以上的不同高差的多阶湖,最低一阶则为扎布耶(图7)。与最高湖面相比,其高差大于179m,湖水面积由9780km2缩小为242 km2,湖水体积由11700×108m3缩小为1.7×108m3,现代湖比溢流面积缩小6882倍(表2)。据此,可以看出,多阶湖落差大,湖水的地貌驱动力大,流体有力携带成矿物质迁移,又因泛河湖体积缩小达400余倍,使成矿物质发生特殊的浓缩富集,这就是泛河湖分散的成矿物质在异常驱动汇流下的富集成矿作用。

表2 扎布耶湖盆湖水体积收缩估算

Table2.Estimated reduction of water volume of Zhabuya lake basin

阶 段面积/k m2体积/(108m3)收缩倍数计算体积时

采用的平均

深度/m

湖 水 体 积

累进缩小/%

上下阶段

相比缩小/%

溢流面988011700012000

第8沙嘴138166517.648.294.3294.32

第7沙嘴135057620.342.795.0813.38

第6沙嘴115045125.939.296.1521.7

第5沙嘴81026743.83397.7240.80

第4沙嘴72019958.827.698.3025.47

第3沙嘴550101115.818.399.1449.25

第2沙嘴48068.6170.614.399.4132.08

第1沙嘴35024.5477.6799.7964.29

现代盐湖242 1.76882.40.799.98593.06

3 结 论

(1)特大型矿床的定量概念是特别大之意,未采用现通用的超大型、巨型、超巨型等词语,原因是这些词语虽然都给予了不同内涵而作了定量概念,但都不能概括不同矿种、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超大型、巨型等矿床储量概念之全[20,25]a。为此,本文暂以特大型矿床来概括超大型、巨型和超巨型全部矿床在内,意指这一类矿床具有特殊成矿性,是一般成矿作用发生异常的产物。我们把它比作是大、中、小矿床中的“癌”。这和人类一般寿命为70~80岁,少数长寿老人活到130~150岁一样,他们是当代人类寿命中的异常。异常的“基因”是什么?应是研究特大型矿床特殊成矿的基础问题。

(2)通过大量资料统计特大型矿床具有成矿偏在性,并受控于“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这里要讨论的是偏在性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不同成矿环境下,还存在区域的特殊性。因而成矿偏在性作为探讨特大型矿床成矿理论意义时,必须根据其区域成矿特殊性予以辩证认识。

(3)“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是指多种有利控矿因素,包括地质的、地球物理的和地球化学的全部控矿因素都能有机地汇合,并发挥最大的综合控矿作用而形成特大型矿床。实际上,能够满足形成这种聚敛场的机44矿 床 地 质1999年

足够的物源补给,巧妇也难作“无米之炊”。所以,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必须发生在金属地球化学高背景场上。但是,如果仅有高背景场,没有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控矿,也不能形成特大型矿床。物源场和控矿场是相辅相成的,实际上金属地球化学场出现的异常场多是异常成矿构造聚敛作用促成的。所以,本文重点研究的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实质上也已反映了物源问题。

(4)特大型矿床受控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但聚敛场仅仅是一个金属成矿省或成矿区(带)中,4个等级体制成矿的(背)“景”、聚敛“场”、(成矿)“相”、(矿)“床”中的一个中观序次[20,21]。因而,它必须与宏观的成矿背“景”和微观的金属成矿“相”,在成矿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达到耦合才有可能形成特大型矿床。所以,从地质历史演化的动态观点,在一个金属成矿省内有序次地深化研究4个成矿等级体制的耦合成矿规律是研究特大型矿床成矿的新发展方向,也是变革以往仅仅依靠建立模型对比试图发现第二个该特大型矿床而不能成功的新进展。因为特大型矿床成矿是偏在的,成矿作用是异常的,类比标志复杂,仅凭外貌特征对比难于识别其真伪。这和饰国家领导人的演员一样,它们外貌酷似,但历史大相径庭。

参 考 文 献

 1 涂光炽.关于超大型矿床的寻找和理论研究.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1989,(3):163~168.

 2 裴荣富,吴良士.在我国开展寻找超大型矿床的若干基础研究问题讨论.矿床地质,1990,9(3).

 3 裴荣富,吴良士.中国东部区域成矿研究述评.矿床地质,1990,9(1).

 4 裴荣富,吴良士.找寻特大型隐伏矿床的衍生矿床导向和成矿轨迹追踪研究.矿床地质,1994,13(3). 5 裴荣富.姻袭成矿与特大型矿床.矿床地质,1997,16(1):93~96

 6 裴荣富,吴良士.金属成矿省演化与成矿.地学前缘,1994,(3~4):95~99.

 7 裴荣富,吴良士.特大型矿床成矿偏在性研究的新进展.矿床地质,1994,13(2).

 8 裴荣富,吴良士.特大型矿床与成矿环境和成矿作用异常.见: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编:第五届全国

矿床会议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127~129.

 9 裴荣富,熊群尧.成矿学和成矿年代学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所刊,1998,第1号. 10 伍家善.华北地台早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11 白鸽,袁忠信.白云鄂博矿床地质特征和成因论证.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12 裴荣富主编.中国矿床模式.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13 裴荣富.共(源)岩浆补余分异作用与成矿.矿床地质,1995,14(4):376~379.

 14 陈毓川,裴荣富等.南岭地区与中生代花岗岩有关的有色及稀有金属矿床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15 毛景文,裴荣富,李红艳.柿竹园超大型钨多金属矿床形成的几个异常因素争议.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94

(2).

 16 卢纪仁.峨嵋地幔柱的动力学特征.地球学报,1996,17(4).

 17 汤中立,李文渊.金川超大型硫化镍矿床成矿地质背景.见: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编:第五届全国矿

床会议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18 裴荣富.特大型矿床成矿偏在性研究—成矿物质巨量堆积动力学系统.中国学术期刊,1998,1~2.

 19 郑绵平,向军等.青藏高原盐湖.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0 裴荣富.金属成矿省演化与特大型矿床.矿床地质,1997,16(2):169~170.

 21 裴荣富.金属成矿省的地质历史演化和成矿年代学研究新进展.矿床地质,1997,16(3).

 22 Pei Rongfu ,Wu Liangsh i ,Xiong Qunyao .M etallogenic preferentiality and exceptional metallotcet converg ence

(site)of gian t ore deposits.Global Tectonics and M etallogen y,1997,6(2).

 23 Lafitte Pcr mingcat P F,Rou th ies P.Cartographic metallogenigu l,metallotect at geochimie rogionalc.Soc.Fran e.

45第18卷 第1期裴荣富等:中国特大型金属矿床成矿偏在性与成矿构造聚敛(场)

46矿 床 地 质1999年

 25 Guangzh i T u.Some prob lem s pertain ing to superlarge ore depos its of Ch ina.Epis od es,1955,18,(1&2):83~86

METALLOGENIC PROFERENTIALITY AND METALLOTECT CONVERGENCE OF UNIQUE ORE DEPOSITS IN CHINA

Pei Rong fu and Xiong Qunyao

(I nstitute of M iner al Deposits,Chinese A cademy o f Geolog ical Sc iences)

Key words:unique ore deposit,metallogenic preferentiality,ex ceptional m etallotect converg ence

Abstract

M etallog enic preferentiality of g iant metallic deposits of China mainly finds ex pression in their special selectivity tow ards specific or e-form ing m etals,deposit type,and ore-fo rming time and backgro und,and depends chiefly upon coincident associations or couplings o f geolo gical,geochemical and g eo physical ore-controlling factors.Such associatio ns or co upling s are called ex ceptional m etallo tect conver gences,w 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Archean-Paleoprolerozoic syn-shearing ex ceptio nal m etallotect convergence site,Proterozo ic-paleozoic trinity exceptional metallotect co nverg ence site,M esozoic“row-line-cluster”-m ag matic exceptio nal metallotect co nverg ence site and Cenozoic multi-lev el lake confluence ex ceptio nal metallotect co nverg ence site.Each“co nverg ence site”corresponds in time do main to an superlarg e deposit w hose ore-forming metals and deposit type ar e ty pically contr olled by the co nverg ence site.

广西融水有富多金属矿成矿规律

广西融水有富多金属矿成矿规律 有富多金属矿与该区的次级构造、断裂破碎带、硅化带、花岗岩、蚀变带等关系密切,通过土壤分析、物探分析、地表轻型工程等探矿工程控制,矿化体赋存于破碎带中石英脉与花岗岩接触部位,围岩为花岗岩、石英岩、千枚岩。 标签:铜金多金属矿区元宝山复式背斜断裂破碎带与硅化带围岩蚀变广西有富铜金多金属 融水有富多金属矿处于元宝山复式背斜北西部,元宝山花岗岩体归属于华南准地台桂北台隆九万大山穹褶带,侵入于中元古代四堡群。出露地层主要是四堡群鱼西组、丹洲群白竹组、合桐组、拱洞组。四堡群是锡、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的主要容矿围岩,岩浆岩与该套地层对本区成矿起着双重作用。 1矿区地质 1.1地层 1.2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活动极为强烈,产出时代从早元古代到晚古生代,岩性从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均有分布。 分布最广泛的岩浆岩有三大类,其一为酸性黑云母花岗岩,最具代表的两大岩基:元宝山岩体、摩天岭岩体分别占据了两大复式背斜的核部。其二为花岗闪长岩,主要分布于区域南部。其三为基性~~超基性岩,多顺层产出,广泛分布于四堡群地层中,此外,尚有大量的基性~~中酸性火山杂岩呈岩脉、岩墙、岩枝、岩株状散布于区内。(如图1) 分析成果资料表明,雪峰期黑云母花岗岩是本区锡多金属矿床的控矿母岩。区内已知的锡多金属矿床、矿点、矿化点均围绕着此类岩体周边分布。 1.3构造 本区的地壳运动及构造作用表现十分强烈而复杂,元宝山复式背斜是區内最主要的褶皱构造。 矿区位于元宝山复式背斜北西部。由于岩性泥质成分较高,性软,在长期的构造运动中,本区地层已发生了强烈的褶曲形变,矿区内表现为一系列形态复杂的揉皱,小褶皱的轴向以南北为主,构成一总体呈近南北的复式向斜。 矿区内的断裂有北东向、东西向、北西向三种,其中东西向断裂为矿区中早期断裂,闭合性较好。北东向断裂在本区较为发育,并显示出为区内主要导矿构

江西省宁都县王花沅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

Advances in Geosciences地球科学前沿, 2014, 4, 294-301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4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569925348.html,/journal/ag https://www.doczj.com/doc/569925348.html,/10.12677/ag.2014.44036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ic Rules of Wanghuayuan Copper Mine, Ningdu Jiangxi Rensheng Liu1, Dongfeng Zou2, Xi Liu2 1Geological Team of Ganzhou City Jiangxi Province, Ganzhou 2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enter of Jiangxi Province, Nanchang Email: 35341114@https://www.doczj.com/doc/569925348.html, Received: Jun. 25th, 2014; revised: Jul. 22nd, 2014; accepted: Aug. 1st,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569925348.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Wanghuayuan copper polymetallic ore lie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mining area, located in the Eurasian continental plate and the Pacific plate west coast mansion inside the reduction plate, and has experienced Yanshan multi-stage magmatic activity. With combination of the Strati- graphic, structural and magmatic rocks of Wanghuayuan copper polymetallic mining area, it summarizes what Copper polymetallic ore is mainly produced in the Wanghuayuan granite rock and near the contact zone of Sinian metamorphic granite, orebody is controlled by NE trending quartz veins and the near ore greisenized. According to mineral assemblages and ore bed mineral generation sequence analysis. There are three stages of mineral generation in the Wanghuayuan mining area: early stage of high and medium temperature, late stage at low tem- perature and the secondary phase. By comparing with the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of copper polymetallic deposit in the area, it can be speculated that the scope of prospecting which is about 1.5 square kilometers around the mine lot has good mineralization and discovery pros-pects. Keywords Copper Polymetallic Ore Deposi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Wanghuayuan

能源行业管理大全-中国主要矿产资源简况

中国主要矿产资源简况 新中国成例50年来,开展了大规模矿产地质勘察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现已发现的矿产有168种,探明有一定数量的矿产有153种,其中能源矿产8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88种,水气矿产3种,探明储量潜在价值仅次于美国和原苏联,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最丰富、矿种齐全配套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1、能源矿产能源矿产是我国矿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石油、天然气在世界和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分别为93%和95%左右。由于矿物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有主导地位,因而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国能源矿产资源种类齐全、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已知探明储量的能源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铀、钍、地热等8种。 中国煤炭资源相当丰富,据地质工作者对煤炭资源进行远景调查结果,在距地表以下2000米深以内的地壳表层范围内,预测煤炭资源远景总量达50592亿吨。到1996年底止,探明储量的矿区5345处保有储量总量10025亿吨。我国保有储量总量中的精查储量2299

亿吨,与世界探明可采储量相比,中国煤炭储量位于独联体、美国之后,据世界第三位。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20世纪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与国家战略、全球政治、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世界经济、国家关系和人们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是石油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分布比较广泛,在32个油区探明地质储量有181.4亿吨。据美国《Oil &Gas》1997年报道,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1390亿吨,中国1997年公布的剩余探明可采储量22.41亿吨,居世界第11位。全国共有盆地319个,据对其中145个盆地估算,资源量达930亿吨;其中,以证实有油田存在的有24个盆地,拥有资源量758.9亿吨,占总资源量的84.48%;已发现有油气的盆地有42个,拥有资源量75.66亿吨,占总资源量的7.39%。 天然气(包括沼气)是重要能源矿产资源之一,也是国内外很有发展前景的一种清洁能源。中国天然气资源相当广泛,在石油盆地和煤盆地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产出。资源量也比较丰富,专家预测我国天然气资源量约有70万亿立方米(煤层气约占一半)。截止1996年底,我国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0.7060万亿立方米,世界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143.95万亿立方米,中国约居世界第21位。

正兴铜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正兴铜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正兴铜多金属矿按其成因类型分为两种矿体类型:一类为沉积砂岩型铜矿体;另一类种为地下水淋滤再造型铜多金属矿体。其部分保留有原生沉积的层状矿体特征,而裂隙、解理发育地段则出现淋滤再造作用形成的透镜状、不规则柱状、脉状矿体。 标签:正兴铜多金属矿床云南兰坪思茅盆地无量山普洱中轴断裂带沉积铜矿床淋滤再造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正兴铜多金属矿地处横断山脉无量山西南段,以山地高原为主,谷坝镶嵌其中,山地、高原、盆地相间分布,总地势呈北西高南东底,渐向东西两翼扩展,最高海拔2151m,最低海拔1000m,相对高度1151m,属中山深切割区。 1区域地质概况 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属兰坪-思茅陆块思茅中生代坳陷盆地普洱中轴断裂带,位于思茅-勐腊铜铅锌银成矿带,宁洱-白龙厂铜多金属找矿远景区。本区是扬子陆块和印度板块之间的边缘活动带,是一个从古生代末至新生代逐步发展拼合的构造活动区。区域褶皱、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形成一系列开阔-紧闭褶皱,大型逆冲及逆冲-推覆构造。断裂纵横交错,相互拼接,并伴随岩浆侵入活动和火山喷发活动,使本区呈现复杂的构造面貌。区内沉积作用自上古生界至第三系均有发育,沿一些山间断陷盆地或盆地边缘坳陷,沉积了红色河、湖相陆源碎屑建造。 2矿床地质特征 2.1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较简单主要有:二叠系上统羊八寨组,岩性为紫红色、青灰色板岩夹薄层变质石英砂岩;侏罗系中统花开左组,岩性为紫红色绢云母板岩、灰绿色板岩夹变质石英砂岩,局部夹灰色泥质灰岩;侏罗系上统坝注路组,岩性为灰紫色、紫红色板岩夹变质细砂岩;白垩系下统景星组一段,岩性为灰白色中厚层变质石英砂岩夹灰绿色、紫红板岩;景星组二段,紫红色板岩夹变质石英砂岩。 2.2构造 矿区为一轴向北西-南东,东翼倒转,以侏罗系中统花开左组为核部的倒转背斜的东翼,地层呈单斜产出。区内褶皱及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一级构造单元为早期近南北向无量山-普洱断裂带,是区内导矿构造;二级构造单元为中期北西向的F1、F2断裂,是区内运矿构造;受其影响一组北东、北西向的羽状断裂是本区的储矿构造;晚期近南北向F3、F4断裂为本区的破矿构造。

边缘成矿探讨—关于金属矿床的时空分布及其成因联系

边缘成矿探讨 —关于金属矿床的时空分布及其成因联系关于金属矿床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矿床学家们根据不同矿种和不同类型的矿床实例提出了种种理论。这些理论无疑大部分都是正确的,而且在各自的范围内也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找矿的实际意义。但是哪一种理论对于不同矿种、不同类型的大多数金属矿床的形成和分布来说具有较普遍的意义?哪一种理论在解释矿床成因和时空分布上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了探讨这个问题,作者在研究了我国和世界上一些著名的金属矿床的分布和成因后,提出边缘成矿理论。其主要内容是:大部分金属矿床在空间上是沿着大地构造单元或地质体的边缘部位,即异相交接带分布的,时间上是不同地质时期或成矿作用时期的早期或晚期形成的,而地球内部及外部的各种差异因素是造成这种边缘成矿的主要原因。边缘成矿理论可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边缘一差异一成矿。 一、金属矿床空间上沿大地构造单元或地质体的边缘部位分布 金属矿床的成矿过程是地幔或地壳中某些金属元素迁移富集的过程,也是成矿物质本身的性质和地质介质所提供的条件的辩证统一的过程。金属矿床的空间分布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的普遍性表现在大部分矿床(不是所有的)都分布在大地构造单元或地质体的边缘部位,如板块边缘、大陆边缘、地槽地台边缘、海盆边缘和岩体边缘等。这些边缘部位属于不同类型大地构造单元或地质体异相交接带。这些边缘成矿部位与矿床学所指的成矿带、矿带基本吻合。 (一)板块边缘成矿 人们很早就发现,沿太平洋两岸和地中海两岸两个大的金属成矿带,分布着丰富的铜、钼、铅、锌、钨、锡、锑等多种金属矿产。这种全球性的矿床分布规律人们虽然很早就认识,但对于其形成原因却很少有人提出令满意的解释。

中国矿产资源特点

安全管理编号:LX-FS-A28240 中国矿产资源特点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 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中国矿产资源特点 使用说明:本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安全相关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一)能源矿产资源中国能源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但结构不理想,煤炭资源比重偏大,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较少。煤炭资源的特点是:蕴藏量大,但勘探程度低;煤种齐全,但肥瘦不均,优质炼焦用煤和无烟煤储量不多;分布广泛,但储量风度悬殊,东少西多,北丰南贫;资源赋存东深西浅,露采煤炭不多,且主要为褐煤;煤层中共伴生矿产多。油气资源的特点是:石油资源量大,是世界可采资源量大于150亿吨的10个国家之一;资源的探明程度低,陆上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仅占全部资源的1/5,近海海域的探明程度更低;分布比较集中,大于10万平方

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摘要】本文结合某铜金属矿床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体地质特征等方面的介绍,对该矿床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矿床成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地质特征;构造;化学成份;控矿因素;成因分析 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社会对有色金属资源的需求也不断上升,有色金属在现代社会发展与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对资源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将有助于资源矿藏的开发利用。 1.区域地质 某铜矿床区域构造位于华北地台北缘,地层具有层状构造,基底由晚太古-晚元古宙 变质火山岩系组成。区域内断裂构造发育,一般表现为走向断裂,规模大,相对生成时间早,多属韧性剪切滑动或层间走向滑动断裂性质。以糜棱岩带、挤压褶皱带、层间强揉皱带的形式出现。横向断裂除极少数具有区域分布外,一般规模较小,形成较晚。本区岩浆岩活动在元古宙,主要以火山喷(溢)活动方式为主,形成本区巨厚的火山沉积岩系;而侵入活动则主要出现在加里东-印支期,岩石从超基性——酸性皆有出露。 2.矿床地质 2.1 矿体地质特征 本次参加储量计算的矿体有12个,现以Ⅰ-9、Ⅰ-4为例重点描述: Ⅰ-9矿体:赋存于闪长岩体接触带中,为一半盲矿体。分布在1~16线之间,标高400~1 285m,长1 700m,延深近900m,控制深度840m,由五层坑道、29个钻孔及探槽控制。矿体呈脉状产于F13断裂旁侧的闪长岩片理化带内,走向近东西,局部变化为北东向,倾向南,倾角变化于45°~85°之间,从倾斜方向看,1 200m标高以上与900m标高以下倾角较陡,其间倾角较缓,说明矿体产状在延长、延深两个方向上均呈舒缓波状。矿体厚度一般在1~3m间,最薄处0.21m,最厚5.76m,总的规律是倾角变缓部位厚度增大。含铜品位一般变化于3%~9%之间,最低0.315%,最高可达20.9%,单脉富铜矿体与围岩接触界线清楚,局部在富脉的上、下盘有细脉浸染状矿化。 Ⅰ-4矿体:上部产于炭质板岩与闪长岩接触带附近或斜长绿帘岩中,下部产于闪长岩中。矿体走向北东东,倾向南,倾角50°~60°,在5~6线附近,倾角变缓,故在5线附近矿体厚度增大,品位相对较富。全矿体平均厚度2.06m,平

金属矿床成因

金属矿床成因 我们用的大多数在地壳中的含量并不高。地壳的主要成分是硅、氧、铝。在原始炽热的地球发展演化过程中,地球物质从混沌状态逐步发展成有序的层圈结构,即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分异。以铁镍为主的金属集中在内部,构成地核,以硅铝为主的物质则形成地壳,地幔则是由铁镁硅酸盐类组成的。三者之间通过岩浆作用和板块运动进行物质交换。同时,在地球的表面进行着水流的搬运、生物的改造、风力分选以及空气氧化等等自然过程的作用。具体地说,金属矿床的成因可以概括为岩浆分异、接触变质、海底喷流、热液、沉积和风化等六种作用。 1、岩浆分异作用:在岩浆上侵过程中,随着温度、压力的降低,岩浆内部发生分异作用,使岩浆中含量并不高的甚至非常稀少的有用金属高度富集,形成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主要矿种有铬、镍、铂、铜、铁、钒、钛等,一般与超基性、基性岩浆作用有关。我国的钒、铁、钛资源地攀枝花矿田的成因即为岩浆分异成因。特殊情况下,发生分异的岩浆喷出地表后可以直接形成矿床。 2、接触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围岩后,在其热量和岩浆流体的作用下使围岩发生变质作用,形成一种特殊的变质岩棗矽卡岩(由钙、铁、镁、铝、硅酸盐、碳酸盐等矿物组成的一种变质岩石),同时还会出现矿化现象。形成的矿种包括:铁、铜、钨、锡、钼等。如我国大冶铁矿属此类成因。 3、海底喷流:在洋中脊或热点地区,海水可以向下渗透与上升的岩浆相遇成为热水,因密度差异形成对流。当含金属的热水上升与海水混合时,物理化学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从而使铜、锌、铅和银等金属的硫化物沉淀成矿。 4、热液作用:地质流体在岩石地层内的运移过程中,溶解并携带了有用金属元素,当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即温度、压力、氧化还原电位等发生改变或与不同流体混合时,有用的金属化合物便会沉淀而形成矿石。该机制形成的矿种多,矿石类型和矿体形态多变,具体成因非常复杂,是当前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5、沉积作用:暴露于地表的矿体或岩石经种种地质作用如机械的、化学的、生物的或生物化学的破碎、侵蚀、搬运和分异,在河流、沼泽、湖盆、海盆以及大洋盆地中沉积而形成的矿产资源。如金、铂、锡、锰、铁、铜、钒等矿种均可由沉积作用形成,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砂金。 6、风化作用:暴露地表的岩石或矿体经过漫长的风化作用后会使有用物质富集形成矿床。风化作用包括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主要是通过重力、热作用、化学溶解沉淀等机制使原有岩石或矿体物质发生再次分异。形成的主要矿种有铝、铁、锰、镍、钴、稀土、金等,如我国广西平果铝土矿就是世界上常见的超大型风化成因的矿床

中国矿产资源(萤石)

中国矿产资源(萤石) 萤石,又称氟石,是工业上氟元素的主要来源,是世界上20几种重要的非金属矿物原料之一。它广泛应用于冶金、炼铝、玻璃、瓷、水泥、化学工业。纯净无色透明的萤石可作为光学材料,色泽艳丽的萤石亦可作为宝玉石和工艺美术雕刻原料。萤石又是氟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其产品广泛用于航天、航空、制冷、医药、农药、防腐、灭火、电子、电力、机械和原子能等领域。随着科技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萤石已成为现代工业中重要的矿物原料,许多发达国家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进行储备。我国萤石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矿床类型繁多,资源储量、生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 一、矿物原料特点 氟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元素,它的化合物有萤石(CaF2)、氟磷灰石〔Ca5(PO4)F〕、冰晶石(Na3AlF6)、氟镁石(MgF2)、氟化钠(NaF)、氟碳铈矿〔(Ce.La)(CO3)F〕等150多种。其中最重要的矿物是萤石。 萤石分子式为CaF2,纯净萤石含钙(Ca)占51.3%,氟(F)占48.7%。但萤石矿物中常混入氯、稀土、铀、铁、铅、锌、沥青等。萤石矿物属等轴晶系,晶形多呈立方体,少数为菱形十二面体及八面体。多形成穿插双晶。集合体为致密块状,偶成土状块体。硬度为4,性脆、解理完全,比重为3.18,熔点1 360℃。萤石一般不溶于水,与盐酸、硝酸作用微弱,在热的浓硫酸中可完全溶解而生成氟化氢气体和硫酸钙。结晶的萤石有多种颜色,在X射线、热紫外线和压力的作用下色泽会发生变化,有些萤石在紫外线或阴级射线作用下会发出萤蓝色或紫罗蓝色光,有些在受热和或紫外线照射下发磷光,还有些会发出磨擦萤光。结晶状态完好的萤石还具有很低的折射率(n=1.4339)和低的色散率,同时也是异向同性的物质,具有不寻常的紫外线透过能力。 萤石常与石英、方解石、重晶石、高岭石、金属硫化物矿共生。根据矿物的共生组合,构造条件,围岩特征,并结合加工性能,萤石矿床可分为单一型萤石矿床和“伴生”型萤石矿床。单一型萤石矿床矿石组成以萤石、石英为主,并有少量的方解石、重晶石、高岭石、黄铁矿、冰长石、钾长石、微量的金属硫化物和含磷矿物。此类矿石主要是作为冶金萤石块矿、浮选化工级(酸级)萤石精矿、瓷(建材)级萤石粉矿和光学萤石、宝玉石萤石等。另一类就是“伴生”型萤石矿床,在这类萤石矿床中矿石主要矿物以铅锌硫化物、钨锡多金属硫化物和稀土磁铁矿为主,萤石作为脉石矿物分布于硫化矿物或磁铁矿之中,随主矿开采而被综合回收利用。它只能生产化工级(酸级)萤石精矿和瓷级(建材)萤石粉矿。 二、用途与技术经济指标 萤石的用途十分广泛(图 4.3.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目前主要用于冶金、化工和建材三大行业,其次用于轻工、光学、雕刻和国防工业。因此,根据用途要求,目前我国萤石矿产品主要有四大系列品种,即萤石块矿、萤(氟)石精矿、萤石粉矿和光学、雕刻萤石。 图 4.3.1萤石用途 m4-3-1.jpg (一)冶金工业 萤石具有能降低难熔物质的熔点,促进炉渣流动,使渣和金属很好分离,在

宝山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宝山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通过分析宝山铜多金属矿床产出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从矿体产出特征入手,对宝山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矿区的进一步找矿方向。 标签:成矿规律找矿方向铜多金属矿床宝山 宝山铜多金属矿床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行政区划隶属逊克县。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矿床的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矿床今后的找矿方向,以期对矿床进一步勘查有所帮助。 1区域地质背景 宝山铜多金属矿床位于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地块之间的伊春—延寿加里东中期地槽褶皱系,茂林—木兰地槽褶皱带北段乌底河断陷盆地中库尔滨凹陷与宝山隆起衔接地带。区域内出露地层有上元古界额头山组(Pt32e),古生界铅山组(C1q)和红山组(P2h),中生界龙江组(K1l)、宁远村组(K1n)、九峰山组(K1j)及甘河组(K1g),新生界第三系孙吴组及第四系。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其中加里东中期和印支晚期侵入岩多呈岩基状产出,少部分呈岩株状产出,燕山晚期侵入岩规模小,多呈小岩株状或岩墙状产出,与火山作用有成因联系,常与同时代的中—酸性火山岩相伴出现。 区内断陷盆地中隆起和凹陷发育。受岩浆活动影响,前寒武纪及古生代地层多呈残留体分布,褶皱残缺不全,难以恢复。 2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出地层较为简单,为寒武系下统铅山组,岩性组合为:砂岩夹角岩、粉砂质板岩夹薄层状灰白色条带状大理岩、灰—灰白色厚层状大理岩,夹薄层状变质砂岩。为区内有色金属矿产的主要成矿、赋矿围岩之一。 2.2 侵入岩 矿区出露的侵入岩主要为中奥陶世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花岗闪长岩是铜矿内铜多金属矿体的主要围岩,与成矿有密切的关系。 2.3 构造

中国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跟金属矿产

中国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之金属矿产 金属矿产54种: 铁矿、锰矿、铬矿、钛矿、钒矿、铜矿、铅矿、锌矿、铝土矿、镁矿、镍矿、钴矿、钨矿、锡矿、铋矿、钼矿、汞矿、锑矿、铂族金属(铂矿、钯矿、铱矿、铑矿、锇矿、钌矿)、金矿、银矿、铌矿、钽矿、铍矿、锂矿、锆矿、锶矿、铷矿、铯矿、稀土元素(钇矿、钆矿、铽矿、镝矿、铈矿、镧矿、镨矿、钕矿、钐矿、铕矿)、锗矿、镓矿、铟矿、铊矿、铪矿、铼矿、镉矿、钪矿、硒矿、蹄矿。 铁矿 铁是世界上发现最早,利用最广,用量也是最多的一种金属,其消耗量约占金属总消耗量的95%左右。铁矿石主要用于钢铁工业,冶炼含碳量不同的生铁(含碳量一般在2%以上)和钢(含碳量一般在2%以下)。 分布情况: 铁矿主要集中在辽宁、四川、河北3省,共计保有铁矿石储量227.49亿吨,占全国总保有铁矿石储量的49.08%;其次,储量超过10亿吨的有北京、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湖北、云南、安徽等8个省、市、自治区,储量合计为160.88亿吨,占全国总保有铁矿石储量的34.71%;再是储量不足10亿吨的有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18个省、市、自治区,储量合计为75.10亿吨,占全国总保有铁矿石储量的16.21%。 现状: 我国铁矿石资源的特点是贫矿多。保有储量中贫铁矿石储量452.00亿t,占全国储量的97.5%;而含铁平均品位在55%左右能直接入炉的富铁矿储量只有11.74亿t,占全国储量的2.5%。形成一定开采规模,能单独开采的富铁矿就更少了。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高的命运,2009年铁矿石进口6.3亿吨,同比增长41.6%,对外依存度从2002年的44%提高到69%。 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主要原料,当前国际三大矿山(巴西的淡水河谷,澳大利亚的力拓以及必和必拓)的垄断压榨和不断提价使得我国钢铁行业叫苦不迭,铁矿石已然成了我国钢铁行业的软肋、钢铁企业利润率连连走低。高昂的矿价吞噬着中国钢企的利润:2010年1-9月,中国进口铁矿石45760万吨,比09年同期减少1153万吨,同比下降2.51%。但进口总金额高达556.8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91.6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303亿元。这意味着铁矿石涨价导致中国钢企业2010年前9月为埋单多支付了超过千亿元的资金,而前三季度纳入

MVT型矿床

MVT型矿床 密西西比型(MVT)铅锌矿床是全球重要的铅锌矿床类型之一,其铅锌资源量占全球铅锌资源量的20%左右(张长青等,2009)。 1、特征概述 Leach等人1993年指出该类型矿床一般产出于造山带边缘前陆环境或靠近克拉通一侧的沉积盆地环境;容矿围岩以白云岩为主(少数产于灰岩中),具后生特征,其形成与岩浆活动无直接联系;可发育层控的、断层控制的以及受喀斯特地形控制的矿体,矿体形态变化较大,可以为层状、筒状、透镜状、不规则状等;矿石矿物组合主要为闪锌、方铅、黄铁、白铁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白云石、方解石和石英,仅少数矿床发育重晶石、萤石等,还可以有含银和铜的矿物;矿石由粗粒到细粒,由块状到浸染状;围岩蚀变主要有白云岩化、方解石化和硅化,主要涉及围岩的溶解作用和重结晶作用等;控矿因素为断层、破碎带和溶解坍塌角砾岩等;成矿流体为低温中高盐度盆地流体,温度一般为50-250℃,盐度一般为10-30%;金属和硫具有壳源特征。 2、矿床时空分布 目前,该类型矿床的形成年代测试数据较少,Leach等人于2001年根据17个矿床成矿年代数据总结了全球该类型矿床的成矿时间,主要形成于泥盆纪——三叠纪早期和白垩纪——新进纪两个阶段。矿床的容矿围岩的时代范围局限于从元古宙到白垩纪,主要形成于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泥盆纪——石炭纪,少数形成于志留纪和二叠纪,元古宙地层很少发育该类型矿床。但在中国,晚震旦世地层却是MVT矿床较发育的地层之一。 该类型矿床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美国的东部及东北部各州,加拿大西部及北部各省。除此之外,该类型矿床在欧洲也较发育,波兰、爱尔兰、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均有此类矿床的产出。在我国,该类矿床主要产于扬子地台及周边地区,包括西缘的川滇黔交界地区(云南会泽、茂租,四川大梁子山、天宝山、赤普等),北缘的秦岭南部地区(陕西马元,湖北竹溪古城,神农架等矿区),中部的湘鄂地区(湖南李梅、董家河、白云铺等),南缘的桂粤地区(广东凡口,广西泗顶、后江桥、北山等),此外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发育有塔木-卡兰古铅锌矿带等。

有色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分析

有色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分析 摘要:在资源紧缺的形势下寻找矿产资源已成为资源勘查的首要任务,而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研究成为矿床勘查的热点问题,并对勘探隐伏矿床有重要指导意义。有色金属工业是以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为主的基础性行业,能否科学合理、有效地探测和开采有色金属,关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基于此,研究分析有色金属成矿的地质特征和找矿的前景,以期为相关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有色金属;地质环境状况;成矿特征;找矿前景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需求有色金属的量逐渐增大,但是有色金属又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在勘探开采中必须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利用先进的技术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矿产的开产率切实提高,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出露地表和地球浅部易识别的矿床已非常少,而地球深部矿床的找矿难度又非常大,如果没有有效的找矿方法和先进的成矿模式理论及成矿预测理论,寻找新矿床将成为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成矿模式是对同一类矿床的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其它基本特征进行概括,是反映对矿床规律的认识。成矿预测则是在成矿模式的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成矿地质理论、成矿地质环境、成矿条件、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对潜在的矿床做出推断、解释和评价并提出矿床发现的途径,从而对矿床进行定量评价的过程。在当前找矿难度大的形势下,利用先进的地球物理理论和科学方法做指导来建立成矿模式指导找矿工作,不仅能克服以前找矿的盲目性还能提高找矿的科学性和精确性,并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成矿模式的研究和预测利于成矿理论、矿床分类、矿床成因规律的研究发展,使矿床研究方法理论化、系统化,并且对寻找地球深部隐伏的矿产资源有非常重要。 鉴于复杂的地质条件,笔者就某地的有色金属成矿,在以往的找矿实践经验和地区地质环境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分析区域成矿的特征和矿区分布,以期提供科学的信息和依据,从而促进在新的区域勘察发现新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 1 有色金属的广义概念 有色金属广义的概念是指除黑色金属矿产以外的所有金属矿产,它包括铜、铅、锌、镍、钴、钨、锡、铋、钼、锑、汞等重金属矿产,铝、镁等轻金属矿产,金、银、铂族等贵金属矿产以及稀有金属矿产、稀土金属矿产、分散金属矿产等金属矿产。 2 成矿模式的内容及发展 成矿模式是在四维空间内对形成矿床的成矿作用的高度概括,最终用不同的

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特征及矿产预测研究

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特征及矿产预测研究 对于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特征及矿产的预测研究,需要有相应的理论,以及与铜多金属矿床研究的相关方法来进行支撑。为了可以得到尽可能多的关于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的相关信息,首先,我们有必要对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的一些条件进行相应的了解。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的原因,大致可以概括为铜都金属矿床的相关的成矿规律,以及同多金属矿床所处位置的地理特征,还有就是铜多金属矿床成矿周围环境的条件等等。 标签:铜同多金属矿床成矿特征矿产预测成矿模型 对于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特征及矿产预测的研究,仅仅依靠一些抽象的数据是无法得到满足的。为了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特征,我们可以以此构建一个相应的数据模型。进行成矿模型的建立过程当中,对于数据信息的采集是最为主要的,比如说铜多金属矿床当时的成矿的地理特征,对于关键数据信息的提取,在很大的程度上,为成矿模型的构建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1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的研究历史,以及现状 在进行铜多金属矿床的模型建立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对本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有效的评价。通过成矿的数据模型,我们可以对矿产资源的分布有一定的了解;这个成矿模型对于今后我们找矿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系列的概念被提出来以后,对于我国的矿产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以。这个方法一经提出,在很多的矿产产业当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对于矿床系列的产生,或者说对于各类矿床类型的出现,都是需要有一定的条件的,这些条件可以总的概括为时间上的,还有就是空间上的。对于各类矿床在各个地区的重复出现,还主要还是由于处于不同时期的成矿矿床,尽管处于不同的地区,但是,这些矿床所具有的的地质条件是相同的。如果在野外进行找矿的时候,我们首先就要对当地的相关的一些地质条件进行相应的了解,并且要熟悉矿产成矿的原因。 作为矿床自然的分类,成矿系列是一种矿床的自然综合体。成矿系列会随着地球的各种变化而逐渐产生的,并且成矿系列具有一定的时空四维域。对于成矿系列的而了解,搜们首先就要对成矿系列的核心内容进行相应的了解,成矿系列只是一个总体的概念,成矿系列的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矿床的成矿系列。所谓的矿床成矿系列所包含的含义是,矿床成矿系列是一种自然的综合体,矿床成矿系列主要是由于在漫长的地质年代当中,经过一系列的构造运动而产生的;而且矿床成矿系列的内部包含了一定的构造部位,以及一些相关的地质构造单元。作为自然界当中的实体,矿床成矿系列主要是在地质环境,或者成矿环境下产生的。所以说,矿床成矿系列就包含了四个方面的不同因素。这四个因素包括了矿床成矿系列的成矿时间,以及矿床成矿系列的成矿空间,还有就是矿床成矿系列在成矿过程当中的作用,以及矿床成矿系列最终所形成的矿床产物。以上这四方面的

中国金属采矿业发展现状

中国金属采矿业发展现状 概述了我国有色、钢铁矿藏资源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现有矿业的开采方法、开采设备及矿业理论研究发展现状,也简要介绍了我国二十一世纪的海洋采矿发展前景。关键词中国采矿资源特点开采研究现状1 我国金属矿藏资源现状及前景预测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构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统计,世界95%的能源以及80%的工业原料来自矿物原料。矿产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起飞的首要条件以及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在世界已发现的200余种矿产中,我国就发现了约160多种,矿产资源储量位于世界第三位,其中20种重要矿产的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位于世界第80位。在主要的矿产资源中,只有锑超过世界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人均水平50%的有铁和锡,其它均低于世界人均值的1/5。其资源特点是分布不均,贫矿多富矿少。 铜在我国自给率为60%左右。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铜进口国。主要受铜资源制约,我国铜矿山发展缓慢。预计十几年以后大部分矿山将陆续闭坑,供需矛盾更为突出,进口量将有加大趋势。我国铜资源特点是,大型铜矿少,中小型铜矿多。全世界探明金属储量超过500万t的巨型铜矿54座,而我国只有江西德兴铜矿和西藏玉龙铜矿两座。我国德兴铜矿正在开发,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铜14万t。玉龙铜矿由于外部建设条件较差,至今尚未开发利用。 我国铝的生产量增长较快,进口铝明显减少,还出口一部份。我国铝土矿资源虽然丰富,但质量不理想,98%的铝土矿属于高铝硅低铁的难溶矿石,溶出性能差,只能采用流程长、工艺复杂、能耗高的方法进行处理。其次氧化铝厂建设投资大,周期长,生产成本高,而且达产期长。虽然冶炼铝能耗较高,建设投资较大,经济效益不很理想,但丰富的铝资源为铝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铅锌是我国的优势资源,其品位特点为锌高铅低,符合市场需要。近年来,产量激增除满足了国内外市场外,还开始进入国际市场。 我国金属矿床具有规模小和埋藏深的特点,大部分露天矿均需要通过地下开采深部矿体。进入21世纪后,一方面因露天矿逐步转入地下开采,需要通过露天地下联合开采以形成相对稳定的产量规模;另一方面则因深凹露天矿开采条件越来越差,剥采比大,采矿综合成本增加,需要采用露天地下联合采矿技术以改善矿山经营效益。因此,越来越多的矿山将进行露天地下联合开采。

常见矿床类型总结

产于钙质、炭质沉积岩中的,金呈次显微-超显微的浸染状赋存于含金黄铁矿中的一类金矿床,因20 世纪60 年代初最早发现于美国内达华州卡林地区而得名典型矿例:美国:Carlin,Getchell,Gold Quarry 等;中国:东北寨、桥桥上、马脑壳、阳山、板其、牙他等。(小区域中的大资源) 矿床特征:

1.陆缘地壳减薄拉张区。 2.矿床常呈群呈带出现,构成巨大的矿集区。 3.含矿主岩为各种不纯的(泥质、粉砂质、炭质)碳酸盐岩、细碎屑岩(钙质、炭质粉砂岩、页岩)和 硅质岩。 4.成矿受构造控制明显,尤其是高角度正断层与有利岩性层位交切部位是成矿的有利场所。 5.常发育不同的围岩蚀变,蚀变带较宽,但蚀变较弱,矿体与围岩渐变过渡。 6.矿体多呈似层状、透镜状和脉状,形态产状受高角度断层及其旁侧褶皱构造控制。 7.中低温热液矿物组合: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含砷黄铁矿、毒砂,次为辉锑矿、雄黄、雌 黄、辰砂、白铁矿、磁黄铁矿等;脉石矿物为石英、玉髓、方解石、铁白云石、绢云母、重晶石、钠长石。矿石构造以浸染状、细脉状、网脉状、角砾状构造为主。金以次显微 超显微形式出现 (含砷硫化物中 -不可见次显微金, 中晚期硫化物与石英等脉石矿物中 -显微金和明金)。8.矿石中金品位一般低而分散, 矿石储量一般在 100 万-1亿吨,品位 1-15g/t 金储量一般为几吨至几十吨,个别达 100t 以上。 9.成矿流体具中低温、低盐度特征,含较高的 CO 2 和一定量的 H 2S 。成矿深度一般在 1-3Km 。 成因: 1.含矿流体的来源:水主要来自下渗的大气降水,部分来自沉积物成岩压实过程中释放出的同生水;金属组分和硫主要来自沉积地层。 力(密度差)和构 造应力等驱动下发生对流循环,并沿高角度断层向上运移,到达浅部后沿孔隙度和渗透率高的有利岩性层位渗透交代 式搬运。 3.矿质沉淀机制:成矿流体由于温度降低、流体成分改变以及与近地表含氧酸性溶液的混合而使金络合物分解,导致金沉淀富集。 MVT 型铅锌矿(碳酸盐岩层中的脉状铅锌矿床 / 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 产于碳酸盐岩中的受地层层位控制,并具有显着的后生特征的,已铅锌为主要矿产的一类矿床。早期发现于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流域,得名 品位:铅 +锌: 2-6%,很少超过 15%。一般锌多于铅,银很少。 地质特征: 1.大多数矿床产于相对稳定的地台或浅水碳酸盐岩中,尤其产在白云岩中。 2.矿床常位于一些特大型盆地的边缘或其附近,或在盆地之间隆起处。 3. 成矿区域内缺少火 成岩,成矿区域面积大,矿床规模大。 4.矿床显示后生特征,硫化物渗透交代于碳酸盐岩先存的孔隙内。 5.矿石成分简单,金属矿物主要是方铅矿、闪锌矿,其次是黄铁矿、白铁 矿及少量黄铜矿;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白云石、重晶石、萤石、方解石。矿石多具浸染状、细脉状构造。 6.围岩蚀变不明显,只有白云岩化较普遍。 7. 成矿温度较低,含矿流体高盐 度,流体包裹体中常见有石油。成矿流体与盆地卤水有密切联系。 成矿模式: 沉积物压实产生并驱动流体, 卤水淋滤从地层中获得金属, 并以氯化物或有机络合物形式迁移→成矿卤水随地层厚度增加盐度增高→从盆地深处排出, 硫化氢沉淀硫化物成矿。 2.含矿流体的迁移:含矿热液主要在重 -充填成矿;金主要以硫氢化物络合物的形 在碳酸盐岩中遇

成矿规律(摘抄)

1、断裂性质和规模及其与矿化的关系 首先要查明控矿断裂的性质、规模、产状要素等等。 就力学性质而言,可将断裂分为张性、压性和扭性三大类。三类断裂不同的成矿特点如下: 张性:围岩受力处于膨胀状态,孔隙度较高。 其成矿特点是:结构面呈不规则状、延伸较小,矿液易于通过。温度下降快,形成相对开放系统,以充填成矿为主。主要发生在浅部,受控的矿成脉状或向下尖灭的透镜状居多。 压性:围岩受力处于压缩状态,孔隙度渗透率都小。 其成矿特点是:结构面呈舒缓波状,走向、倾向延伸大,有尖灭再现的特点,温压下降慢,形成相对封闭系统,以交代成矿为主,完全压性断裂,对成矿不利。 扭性:兼具张性和扭性的特点(压扭接近压性,张扭接近张性),孔隙度渗透率也介于二者之间。 结构面产状平直,延伸大,有次级断层与主断裂共生,对成矿有利,充填交代作用均可成矿。 在实际工作中,从断层结构面特点和伴生构造岩的性质,可以对断裂主要力学性质作出判断。有时有的断裂构造活动过程中出现力学性质的改变,产生极为复杂的情况,所以要具体分析。 张性、压性断裂活动过程中,常常都伴有扭应力活动,形成压扭性或张扭性断裂。 压扭性断裂结构面常常是不透水面,在成矿过程起着“屏蔽”作用。 一般纯张性断裂中矿化不是最好的,而张扭性断裂中矿化意义较

大。 不同力学性质断裂的派生构造也有不同特点,有助于查明受控矿脉的尖灭再现、侧现、侧伏等规律。断裂构造的规模,包括断距大小,断裂沿走向和倾向的延伸距离,下切深度大小等。有的断裂深切下地幔,且长期活动,常称为深大断裂。它们往往是类生矿化,特别是壳下源矿化的控制构造,值得重视。 2、断裂活动的时间和期次及其与矿化的关系 在一个地区往往存在不同时期的断裂构造,而矿化只与其中某一时期或几期断裂构造有关,至于成矿后的断裂对矿体主要是改造和破坏。同一条断裂的不同活动期,其力学性质可能发生变化,前期构造与后期构造互相影响。构造的多期活动,可以导致多期矿化的叠加,这些情况在各个矿区极为常见。矿床划分成矿段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矿区构造活动期次。一些层控矿床,断裂构造在成矿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断裂构造的研究、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 3、断裂构造的有利成矿部位 断裂构造现象极为常见,但是成矿只是在断裂中某些局部地段。从断裂控矿角度出发,广大地质工作者积累了不少实际资料。 下列有利的成矿部位,对预测选区选点极为重要。 (1)不同断裂交叉处,主干断裂与次级断裂交汇处; (2)在断裂产状变化处,在平面上断层走向发生扭曲转弯处,在剖面上张性断层倾角由缓变陡处,压性断层由陡变缓处。 (3)断裂中局部圈闭好的部位,如压扭性断层的下盘,断层泥和蚀变构造岩起圈闭作用; (4)断裂构造与有利岩层交汇或其他构造交切处等。

全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进展综述_王登红

第8 8卷 第1  2期2 0 1 4年1 2月 地 质 学 报 ACTA GEOLOGICA SINICA Vo l.88 No.12Dec. 2 0 1  4 注:本文为中国地质大调查“我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项目(编号1212010633903)和“中国矿产地质与区域成矿规律综合研究(中国矿产地质志)”项目(编号1212011220369)、“中国分矿种(组)矿产地质总结研究”项目(编号12120114039601)、“中国区域成矿规律研究与总结”项目(编号12120114039701)等联合资助的成果。收稿日期:2014-08-30;改回日期:2014-11- 21;责任编辑:周健。作者简介:王登红,男,1967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主要从事成矿规律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通讯地址:100037,北京市百万庄路26号;电话:010-68999048;Email:wangdenghong @sina.com。全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进展综述 王登红1),徐志刚1),盛继福1),朱明玉2),徐珏1),袁忠信1),白鸽1),屈文俊3), 李华芹4),陈郑辉1),王成辉1),黄凡1),张长青1),王永磊1),应立娟1),李厚民1),高兰1), 孙涛1),付勇1),李建康1),武广1),唐菊兴1),丰成友2),赵正1),张大权5) 1)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3)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北京,100037; 4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调中心,武汉,430205;5)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100037 内容提要: 对重要矿产开展全国性的资源潜力评价,是国情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开展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又是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基础性工作。自2006~2013年的8年间,通过对400多个典型矿床的野外调查,开展了典型矿床和区域成矿规律的全面研究,编制了成矿规律研究的技术要求,组织了全国性的技术培训,指导了大区和省级项目成矿规律研究工作,完成了大区和省级项目典型矿床和成矿规律研究成果的验收、汇总和综合,编制了全国单矿种(组)成矿规律相关专题图件,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提出了一系列新认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包括同位素定年的方法和成矿规律编图方法,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奠定了扎实了理论基础,有效地指导了潜力评价和地质找矿工作,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显著地提升了我国成矿学的研究水平。 关键词:矿种成矿规律;区域成矿规律,潜力评价;成矿预测;研究进展 作为“ 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计划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工作项目旨在根据现有资料、系统总结全国重要矿种、成矿区带的成矿规律,并以此指导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矿产勘查。项目的总体目标任务为:通过开展全国典型矿床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编制成矿规律研究技术要求,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大区和省级项目成矿规律研究工作;负责大区和省级项目典型矿床、成矿规律成果的验收、汇总和综合;编制和完成全国矿种(组)成矿规律相关专题图件及其数据库建设;组织开展全国典型矿床野外调查。自2006~2013年, 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为首的研究集体野外调查矿产地共453处,采集各类样品数千件,新测定同位素年龄数据400多个,编制了16个矿种的1∶500万全国性图件4类64种, 建设分矿种的数据库16个,汇总数据库1个,发表论文16 8篇,已出版专著8部、全国性成矿规律图1套,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 1 研究方法方面的新进展 成矿规律的研究是一项主观能动性很强的工作,由于研究人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千差万别,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至关重要(王登红,2011)。以往没有一套规范性的技术要求来表达对成矿规律的认识,尤其是如何编制成矿规律图,学者们认识各异,编出的图件也各不相同,影响到对成矿规律的认识和表达。在项目实施之初,项目负责人就认识到编制统一技术规范的重要性,组织相关人员编制了全国统一的技术要求(陈毓川等,2010a),有效地推动和促进了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例如,为编好省级的、大区的和全国的单矿种成矿规律图和综合矿种成矿规律图,项目有关人员研读并吸取了国内外的一些成矿(规律)图和“国标GB958-99”之长处,设计出了一套新的图例(图1、2、3) 。该套图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