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意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理论

由于我国教育理论界多年来以认识论取代对教学过程中认知规律的研究,导致绝大部分教师不了解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不熟悉甚至完全不懂认知学习理论,这就为行为主义大开方便之门,使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特别盛行。至今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由于这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和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迷信思想棗“书本上的都是经典,老师讲的必定正确,对书本都不能怀疑。”这种思想观念代代相传,不断强化,就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敢于冲破传统、藐视权威的新思想、新观念被贬斥、被扼杀,大胆幻想的翅膀被折断,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其主动性无从发挥。这就等于从基底上移走了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人材赖以孕育、滋生和成长的全部土壤,创造型人材的培养就成了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

事实上,已经有许多有识之士通过中美两国学生不同特点的对比,看到了这个严酷的事实。例如,他们指出,美国学生在上课时可以随意打断老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问题和不同的观点;而在我们国家,除非老师主动提问否则是不容许学生这样做的,学生也决不敢这样做。其结果是使中国的大学生与研究生和美国的同类学生相比,从总体上说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明显不如对方。江泽民同志在98年2月14日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1999年6月13日全教会上的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而我们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未来21世纪的需要—这就是以

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长期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则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的广泛应用),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这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目前在Internet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而“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资源提供”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必须具备的基本属性或基本要素[1],可见,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实际上为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这就不难理解,自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为什么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会在西方迅速流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正是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上述要求而提出来的)。因而很自然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就成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

性,相应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前者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通过各种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诱发学习的内因);后者则是为学生主动建构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提供学习的外因)。目前常用的自主学习策略有“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自我反馈式”和“启发式”等多种。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这是其突出的优点。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的“学”,往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另外,由于忽视教师主导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这又是其不足之处。由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所以上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正是建构主义理论本身优缺点的具体体现,在我们应用与推广建构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由以上分析可见,两种教学模式各有其优势与不足,不能简单地用后者去取代或否定前者,也不能反过来用前者去否定或取代后者。而是应当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其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思想来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以便培养出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跨世纪新型人材。为了与前面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相区别,我们把按照这种思想和目标实现的教学模式称之为双主教学模式(以强调这种教学模式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要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应当着重指出,这里所说的“双主”和前几年有些人所主张的“学生是主体,教师也是主体”的“双主”是有原则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如上所述,我们所说的“双主”是指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这里

的认知主体只有一个──就是学生;而有些人所主张的“双主”,则是指双主体,其用意是强调“教师也是主体”,所以其实质仍是维护“教师中心论”,这是我们不能苟同的)。三、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由于双主模式是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为了阐明双主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必须先了解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上面我们已经简要地论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棗建构主义,下面再对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作一扼要介绍。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由于是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建构主义的日益流行才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其理论基础比较单一,就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而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则比较复杂,因为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存在了几百年。从十七世纪三十年代捷克的夸美纽斯发表《大教学论》,提出班级授课制度,开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来,经过历代众多教育学家、教育心理学家的努力,使这一领域的实践探索不断深入,理论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十九世纪德国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理论(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二十世纪前苏联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他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加以改造,提出一种新的五段教学论棗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赞可夫的“发展观”(认为教学不仅应当为掌握知识和技能服务,而且应当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即儿童心理各个方面的发展),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最优化”是指要从实际情况的具体条件出发,确定效果和时耗的双重质量标准,选定最佳教学方案,按照实施中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进程,以期达到最大效益,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合理的教育和发展),以及美国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认为不应强调增加教材的量,而应按照学科内容自身的体系结构即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来进行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布鲁姆的“掌握学

习”理论(认为绝大多数甚至90%以上的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教学目标的要求),加涅的"联结-认知"学习理论和他的"九段教学法",直到二十世纪后半叶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等等。

综观上述和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有关的众多理论,尽管其中每一种都对这一领域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真正能作为主要的理论基础对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给以全面支持的恐怕只有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这是因为,学习过程既涉及认知因素,也涉及情感因素。因此,若要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给以全面的理论支持,必须既研究认知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又要研究情感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为了能实现对教学过程的优化,真正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最好还能在上述两方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可以付诸实施的有效教学策略。按照这样的要求,再来看看上述各种理论,不难发现,其中有些理论完全没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基础(如赫尔巴特和凯洛夫的理论),有些虽然考虑了认知因素,但对认知学习理论的坚持不够彻底(如加涅和布鲁纳的理论),其它或是对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影响重视不够,或是未能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只有奥苏贝尔对这三个方面都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并取得重要成果。因此我们认为,以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作为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是恰当的(但是并不否认、更不排斥其它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也能对这种教学模式在某些方面提供支持)。下面就是关于奥苏贝尔理论的介绍。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内容很丰富,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和“动机理论”。分述如下:

1."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对学习类型做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学习”按照其效果划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两种类型。所谓有意义学习,其实质是指[2]:"符号表示的观念,以非任意的方式和在实质上(而不是字面上)同学习者已经知道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所谓非任意的

和实质上的联系是指这些观念和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方面(如一个表象、一个已经有意义的符号、一个概念或一个命题)有联系。"换句话说,要想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真正习得知识的意义,即希望通过学习获得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关联的认识,关键是要在当前所学的新概念、新知识(即“符号表示的观念”)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个方面(表象、概念或命题)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只要能建立起这种联系就是有意义的学习,否则就必然是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奥苏贝尔认为,能否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这种联系,是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因素,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一条原理。正如他的代表性论著“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点”一书的扉页中用特大号字所表述的[2]:"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的基本特点是[2]:"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被(教师)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课题并不涉及学生方面的任何独立的发现。学习者只需要把呈现出来的材料(无意义音节或配对形容词;一首诗或几何定理)加以内化或组织,以便在将来某个时候可以利用它或把它再现出来。"发现学习的基本特点则是[2]:"要学的主要内容不是(由教师)传递的,而是在从意义上被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前必须由学习者自己去发现出来。”可见,前者主要是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传递—接受”教学方式(奥苏贝尔简称之为“接受学习”)来实现;后者则主要是依靠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也称“发现式”教学,奥苏贝尔则简称之为“发现学习”或“发现教学法”)来实现。奥苏贝尔认为这两种教学方式都可以有效地实现有意义学习,关键是要能在新概念、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反之,如不能建立起这种“联系”,

不仅“传递—接受”教学方式将是机械的、无意义的,就是“发现式教学”也不可能实现有意义学习的目标。奥苏贝尔还强调指出,如果根据学习引起的能力变化来区分学习类型(能否实现有意义学习是引起能力发展变化的关键),即根据用何种方式来引起能力变化(也就是用何种方式来实现有意义学习),那么,就只能区分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种,而所有其他的学习类型皆可併入到这两大类型之中。他认为目前学术界对学习类型的众多分类(如“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尝试错误学习”、“条件反应学习”、“配对联想学习”……等等)实际上都是“没有按照这些学习类型所引起的能力变化来区分学习”的结果[2]。因此,在后面的论述中我们也将只对“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学习类型(也就是“传递椊邮堋苯萄Х绞胶汀胺⑾质健苯萄Х绞剑┙ 刑致郏 杂谄渌 难 袄嘈陀虢萄Х绞皆虿挥枭婕啊?/P>

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奥苏贝尔不仅正确地指出通过“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均可实现有意义学习,而且还对如何在这两种教学方式下具体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传递—接受”教学方式下的教学策略作了更为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成为教学论领域一座丰碑的出色成果——“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这是在分析与操纵三种认知结构变量基础上而实施的一种教学策略,由于它具有认知学习理论作基础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自奥苏贝尔于1978年提出以来,其影响日益扩大,目前,它已成为实现"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也是最见实际效果的教学策略之一。3.动机理论

奥苏贝尔不仅在对学习过程的认知条件、认知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而且他还注意到影响学习过程的另一重要因素即情感因素的作用,并在这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当代众多教育心理学家中,能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并对此进行认真研究的并不多见),这些见解可归纳如下:

1.他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动机在以下三个方面起作用[2][3]:

①动机可以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发生——由于动机并不参与建立新旧概念、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并不能直接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但是动机却能通过使学习者在“集中注意”、“加强努力”、“学习持久性”和“挫折忍受力”等方面发挥出更大潜能而加强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起催化剂作用),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的学习。

②动机可以影响习得意义的保持——由于动机并不参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所以也不能直接影响习得意义的保持,但是保持总是要通过复习环节来实现,而在复习过程中动机仍可通过使学习者在“集中注意”、“加强努力”、和“持久性”等方面发挥出更大潜能来提高新获得意义的清晰性和巩固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保持。

③动机可以影响对知识的提取(回忆)——动机过强,可能产生抑制作用,使本来可以提取的知识提取不了(回忆不起来),考试时由于心理紧张,动机过强,影响正常水平发挥就是一个例子;反之,有时动机过弱,不能调动起学习者神经系统的全部潜力,也会减弱对已有知识的提取。

(2)他认为,动机是由三种内驱力组成的[2][3]:

由于动机是驱使人们行动的内部力量,所以心理学家常把动机和内驱力视为同义词。奥苏贝尔认为通常所说的动机是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等三种成分组成的。

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获得知识、了解周围世界、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与动机,与通常所说的好奇心、求知欲大致同义。这种内驱力是从求知活动本身得到满足,所以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由于有意义学习的结果就是对学习者的一种激励,所以奥苏贝尔认为,这是“有意义学习中的一种最重要的动机”。例如,儿童生来就有好奇心,他们越是不断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周围世界,就越是从中得到满足。这种满足感(作为一种“激励”)又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求知欲,即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儿童希望通过获得好成绩来提高自己在家庭和学校中地位的学习动机。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希望在家庭和学校集体中受到尊重。这种愿望也可以推动儿童努力学习,争取好成绩,以赢得与其成绩相当的地位。自我提高内驱力强的学习者,所追求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之外的地位满足(受人敬重、有地位),所以这是一种外在的学习动机。

附属内驱力是指通过顺从、听话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得到认可,从而获得派生地位的一种动机。这种动机也不是追求知识本身,而是追求知识之外的自尊满足(家长和老师认可),所以也是一种外在的学习动机。

上述三种不同成分的动机对每个人来说都可能具有,但三种成分所占的不同比例,则依年龄、性别、文化、社会地位和人格特征等因素而定。在童年时期,附属内驱力是获得良好学业成绩的主要动机;童年晚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降低,而且从追求家长认可转向同龄伙伴的认可;到了青年期和成人,自我提高内驱力则逐渐成为动机的主要成分。前面强调了内在动机(认知内驱力)的重要性,但决不应由此贬低外部动机(特别是自我提高内驱力)的作用。在个人的学术生涯和职业生涯中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可以长期起作用的强大动机。这是因为,与其他动机相比,这种动机包含更为强烈的情感因素——既有对成功和随之而来的声誉鹊起的期盼、渴望与激动,又有对失败和随之而来的地位、自尊丧失的焦虑、不安与恐惧。

由上面关于“动机理论”(包括动机成分的组成与动机的作用等两个方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奥苏贝尔确实对情感因素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或在课件脚本设计过程中能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年龄特征,有意识地帮助学习者逐步形成与不断强化上述三种动机并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例如在有意义学习发生、习得意义保持及知识提取等阶段)恰当地利用这些动机,那么,由于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能得到较好的配合,所以定将取得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4.奥苏贝尔理论的缺陷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传递—接受”教学方式面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自主发现”学习方式日益扩大的影响与冲击,之所以能岿然不动,仍维持其相当稳固的地位,其最主要的理论支撑就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即他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和他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当奥苏贝尔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接受式教学奠定理论基础,为“学与教”理论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同时,他也作出了一个并不科学的论断——贬低甚至否定发现式教学的重要作用。在缺乏科学论证的前提下,奥苏贝尔在其发表于1968年并于1978年再版的代表性论著《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点》一书中,对“发现学习”与“发现教学法”下了一个很武断的结论[2]:"在实验室的情境中,发现学习能使人深入地了解科学方法,也能导致人为地再发现已知的命题。

......然而在更加典型的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问题解决活动来发现新颖的命题并不是获得新概念或新知识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

......总而言之,发现教学法几乎不能成为一种高效的传授学科内容的基本方法。"这段话清楚地表明,奥苏贝尔认为"发现学习"或“发现教学法”只适用于“实验室情境”(即实验课)中,而在更加典型的“课堂教学情境”(即一般的课堂教学)中则不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几乎不能成为一种高效的传授学科内容的基本方法。”考虑到奥苏贝尔的上述代表性论著再版时是1978年,当时微型计算机刚问世不久,还没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多媒体技术还没有出现,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还只限于军事和研究部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对于开发人类智力的重大作用和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的巨大潜能尚未被人们所认识。课堂上除了粉笔、黑板以外,只有幻灯、投影、录音录象这类视听媒体;这类媒体尽管也能作到图文声并茂,但缺乏交互性,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只能作为教师的演示工具,而难

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索与发现的认知工具。加上缺乏用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起来的便于学生浏览、查询的丰富信息资源,所以在当时情况下,发现式教学确实难以实施。因此,奥苏贝尔在1978年仍坚持上述论断尽管不恰当,却是可以理解的。而在多媒体和网络(特别是国际互联网Internet)已广泛普及,网上的教学资源愈来愈丰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的种种优越性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的今天,如果仍坚持奥苏贝尔的上述观点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如上所述,自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和Internet应用的迅猛发展,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在西方日渐风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所以"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提供"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换句话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发现式教学"是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可见奥苏贝尔关于发现式教学的上述论断是完全违背建构主义理论的。建构主义之所以能在九十年代风行,就是因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特别是Internet)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实现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反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则为实际体现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教学应用优越性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提供理论基础

,新旧知识的同化又是怎样实现的呢?一般说来,人们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有没有与当前新

学习内容相似的原有观念,以及相似的角度和程度如何,同化过程就是借助于新旧知识相同点的“混合”,而联接或固定住了相异点。这样,通过同化,新知识被纳入到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去,丰富了原有认知结构,而原有的认知结构经过吸收新知识,自身也得到了改造和重新组织。正因为如此,奥苏贝尔也把有意义学习看成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同化的观点深化了我们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认识。

一方面,教学中的认识活动无论如何特殊,总是需要在学生头脑里进行建构和组织的,这一点教师是无法替代的,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本质体现,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对学习的自觉的、主动的、自我追求的基础上。另一方面,认识作为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是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为基础并受其制约的,超越认知结构的“学习能力范畴”,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就丧失了交接点和基础,此时不管学生有多大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是启而不发,不可能产生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说得好:“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教学中,必须以基础性为前提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作用,以主动性为指导发挥学生基础性的作用,这样,学生才能既学得

主动,又学得扎实。实践证明,建立在同化机制上的有意义学习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有心理意义的,它融进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是自己的知识,学生可以自由提取,灵活运用,这种知识有机地镶嵌进学生业已形成的认知序列之中,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像滚雪球似地不断组织和重新组织。

有意义学习才是科学的、生动活泼的、积极思维的、高质高效的学习,教学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有意义学习上,检验教学是不是科学,其实际标准就在于看它是否使学生产生了有意义的学习,这一点,我们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必须予以重视。

奥苏贝尔指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nonarbitrary)和实质性的(substantive)联系。这就为区分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提供了明确的划分标准。他将有意义学习的类型化分为三种: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并进一步按命题关系将命题学习划分为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他认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可以成为有意义学习的形式,关键是学习材料本身必须有逻辑意义,合乎非人为的实质性的标准,而且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倾向,也就是将所学的新知识与自己头脑中原有的适

当知识观念加以联系的倾向。

为了进一步指导教学,奥苏贝尔提出了认知结构变量:就是原有知识的数量、清晰程度和组织结构。根据原有知识到这些特征及其与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他提出来逐级分化、整合协调和先行组织者三种教学策略。这些理论实质上都是在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

第三次是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时间是从90年代初至今,这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成熟阶段。建构主义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所要建构的意

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由于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如上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从而在形成新一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同时,也

逐步形成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巫山中学信息技术教研组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理论 有意义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参与下使用有意义的学习资源,以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来进行的学习。 (一)有意义学习的标准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将学习的发生分成2 个维度: 按学习发生的方式 ①发现学习 ②接受学习 按学习发生时新旧知识的联系 ①有意义学习 ②机械学习 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这一论断既给有意义学习下了明确的定义,也指出了区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2 条标准。 要判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或是机械的,必须了解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的联系(简称为新旧知识的联系)的性质。新旧知识联系的性质既受学习者原有的知识背景的影响,

也受要学习的材料本身的性质的制约。 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的两条标准: ①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实质性联系。 ②新旧知识的非人为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无意义音节和配对形容词只能机械学习,因为这样的材料不可能与人的认知结构中的任何已有观念建立实质性联系,必须在逐个字母或项目之间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完全是机械学习。一切机械学习都不具备上述有意义学习的2条标准。 (二)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性质的影响(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 1、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 新的学习材料可以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到固定点,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也就是说,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这种逻辑意义指的是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指学习者的内因。首先,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是指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奥苏伯尔(D · P · AtlStbel, 1918- )根据知识学习过程的性质(学习者是否理解所要学习的材料)的不同,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1) 机械学习。机械学习有两种情况:一是机械材料的机械学习,如孤立的数字、圆周率的近似值等;二是有意义材料的机械学习,如乘法口诀等。机械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联结。(2) 有意义学习。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是言语符号或其他符号在学习者头脑中引起的心理意义。符号引起的心理意义包括,单个符号引起的具体事物的表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即概念)以及一组符号引起的命题。有意义学习的基本机制是“同化”。而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只关注可以观测到的行为,反对研究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机制。同行为主义心理学相反,认知心理学则注重研究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同化”是接纳、吸收、合并成自身一部分的过程。有意义的言语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起决定作用。原有的适当观念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大致可以构成三种关系:其一,类属关系,即原有观念为上位的,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下位观念;其二,总括关系,即原有观念是下位的,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上位观念;其三,并列关系,即原有观念和新学习的观念是并列的。在这三种关系中,学习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不同,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也有很大不同。有意义学习可以分为“由简到繁”的五类:(1) 表征性学习。表征性学习就是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譬如,阿拉伯数字“ 3 ”,圆周率“ π ”,函数符号“ y=f(x) ”等。(2) 概念学习。概念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而概念学习就是要掌握概念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譬如,学习“三角形”这一概念,就是要能够理解三角形是“平面上由三条线段两两顺次相连而构成的封闭图形”这一共同的“本质”属性。(3) 命题学习。就逻辑学而言,命题是表达判断(即有真假)的语句;而在心理学中,命题则表示由语词组合而成的意义的最小单位,它由两个部分构成:两个以上的论题,论题之间的关系。命题可以分为两类:概括性命题(譬如,“圆的半径都相等”)与非概括性命题(譬如,“ 3 是奇数”),前者往往揭示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表示某种规律、定理、规则或原理等,而后者则仅仅表示一个事实。因此,命题学习就包括事实学习和规律、定理或原理的学习,后者要求掌握概念之间的关系,是有意义学习的核心部分。(4) 概念和命题的运用。前三类学习是有意义学习的基本类型,在此基础上的是概念和概括性命题在简单情景中的运用。譬如,在已经掌握圆的半径、圆周率和周长概念等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运用“ C=2 π r ”来求圆的周长了。 (5) 问题解决与创造。解决问题是概念和命题在复杂情景中的运用,而创造则是解决问题的最高形式。当学习者所遭遇到的“新”情景越复杂,“新”情景与原有学习过的情景越不相似,解决问题的难度就越大,所需要的创造性就越高。解决问题涉及问题条件命题、问题目标命题、问题背景命题、推理规则和解决策略等。(皮连生,2004 :43-45 )此外,奥苏伯尔还依据知识学习过程的性质(所要学习的材料的意义是否为学习者自己所发现)的不同,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独立发现学习。由此可见,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之区分是就学习结果或效果而言的,而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之区分则是就学习的方式或意义建构而言的。

学习理论之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之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之一。有意义学习是奥苏贝尔提出的与机械学习相对的概念。在学习的分类里,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其实,有意义学习就是理解学习,相反的,机械学习就是死记硬背。所以,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议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 所谓实质性联系,指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也就是学生能理解知识。其次是新旧知识的非人为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比如,等边三角形概念与儿童认知结构中的一般三角形概念的关系不是人为的,它符合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有意义学习可分为三种类型: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1.表征学习:是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代表什么。可抽象也可是具体实物。比如三角形,可用文字表述,可用三角形的符号表示也可用实物图形代表,都是认知内三角形的含义。 2.概念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另一类较高级的形式叫概念学习。概念学习,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比如学习“三角形”这一概念,就是掌握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条相连接的边这样两个

共同的关键特征,也就是有三条边且是闭合图形。而与它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无关,如果“三角形”这个符号对某个学习者来说,已经具有这种一般意义,那么它就成了一个概念,成了代表概念的名词。 3.命题学习:命题是以句子的形式表达的,可以分为两类:(1)是非概括性命题,只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中国的首都是北京。”这个句子里的“北京”代表特殊城市,“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特殊对象的名称。这个命题只陈述了一个具体事实;(2)概括性陈述,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如“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这里的“圆”、“直径”和“半径”可以代表任何圆及其直径和半径,这里的倍数关系是普遍的关系。 在命题学习中也包含了表征学习。如果学生对一个命题中的有关概念没有掌握,他就不可能理解这一命题。命题学习必须以概念学习为前提。所以,三种学习类型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关系。 除了学习的分类之外,奥苏贝尔还提出了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包含两原则一策略,即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作原则和先行组织者策略。 1.逐渐分化原则:即首先应该传授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这样可以为每个知识单元的教学都提供理想的固定点,即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先前知识。比如球这个概念,根据球的大小划分的话,可分为大球和小球,而大球包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一、有意义的学习 奥苏贝尔提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这一论断既给有意义学习下了明确的定义,也指出了划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两条标准。 1.接受学习 奥苏贝尔关于学习的观点恰好与布鲁纳的发现法相反,认为学习应该是通过接受而发生,而不是通过发现。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因此学生接受的是最有用的材料。 2.认知结构同化论 奥苏贝尔认为,认知结构同化是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 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二、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局限性 1.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不全适用于解释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如言语技能、操作技能、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学习过程。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适用于课堂知识教学,而在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等方面的教学上却显不足。 2.奥苏贝尔只注意到学生的课堂接受学习和教师的课堂讲授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读书学习和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他没有提出读书学习的方法和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3.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只谈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教学,避而不谈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4.奥苏贝尔对学习迁移的研究和论述只注重具体知识地迁移,而忽略了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迁移。学习的实践经验表明,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迁移比具体知识内容所产生的迁移更普遍,意义更大。 三、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启示 1.运用同化理论优化教学内容 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有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比记住大量具体繁杂的事实更为经济省力且便于应用。从纵向看,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由高至低的认知结构,先学习那些概括性和包容性知识,再安排那些概括程度依次降低的知识,遵循“逐渐分化”的原则,便能帮助学生轻松地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使内容有效地得以缩减;从横向看,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潜在的共同特征和貌似相同的知识内容之间的不明显的区别,使学生抓住本质,从而牢固地把握新学习的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巫山中学信息技术教研组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理论 有意义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参与下使用有意义的学习资源,以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来进行的学习。 (一)有意义学习的标准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将学习的发生分成2 个维度:按学习发生的方式 = 1 \* GB3 ① 发现学习 = 2 \* GB3 ② 接受学习 按学习发生时新旧知识的联系 = 1 \* GB3 ① 有意义学习 = 2 \* GB3 ② 机械学习 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这一论断既给有意义学习下了明确的定义,也指出了区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2 条标准。 要判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或是机械的,必须了解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的联系(简称为新旧知识的联系)的性质。新旧知识联系的性质既受学习者原有的知识背景的影响,也受要学习的材料本身的性质的制约。 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的两条标准: = 1 \* GB3 ① 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实质性联系。 = 2 \* GB3 ② 新旧知识的非人为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理论

由于我国教育理论界多年来以认识论取代对教学过程中认知规律的研究,导致绝大部分教师不了解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不熟悉甚至完全不懂认知学习理论,这就为行为主义大开方便之门,使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特别盛行。至今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由于这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和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迷信思想棗“书本上的都是经典,老师讲的必定正确,对书本都不能怀疑。”这种思想观念代代相传,不断强化,就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敢于冲破传统、藐视权威的新思想、新观念被贬斥、被扼杀,大胆幻想的翅膀被折断,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其主动性无从发挥。这就等于从基底上移走了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人材赖以孕育、滋生和成长的全部土壤,创造型人材的培养就成了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 事实上,已经有许多有识之士通过中美两国学生不同特点的对比,看到了这个严酷的事实。例如,他们指出,美国学生在上课时可以随意打断老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问题和不同的观点;而在我们国家,除非老师主动提问否则是不容许学生这样做的,学生也决不敢这样做。其结果是使中国的大学生与研究生和美国的同类学生相比,从总体上说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明显不如对方。江泽民同志在 98年2月14日的讲话中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 1999年6月13日全教会上的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出: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而我们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及对小学教学的启示 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教育及心理学界都存在有意义学为一谈不的,不是同一个连续维度的对立的两极上,有,而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及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也习、机械学习、接受学习、发现学习等几种不同的学习类型是完全对立, 而且不少学者都倾向于用单一的模式来解释本质上并不相些学习既具有机械学习的一些特性也具有意义学习的特性, 同的学习类型,往往将接受学习完全等同于机械学习,将发现学习等同于意义学习。在当今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谈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重新认识这几种学习而有些学习也同时具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某些特性。同时,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既可能 的小学教学有所启示。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有意类型,以期对我们 一、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一)“有意义学习”的提出 奥苏贝尔指出,在进行接受学习时,所学习的东西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传授的,学习者只需把所呈现出来的材料加以内化或组织,以便以后可以再现和利用即可。而发现学习的基本特点在于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授予的,而是在从意义上被纳入学习认知结构之前,必须由学习者自己发现出来然后再进行学习的。发现也就成为了进行学习的第一阶段,这可以说是与接受学习完全不同的过程,而发现之后,与接受学习的特点相近。而意义学习的实质在于“符号表示的观念以非任意的方式和在实质上(不是字面上)同学习者已经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所谓实质上的和非任意的联系,是指这些观念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特别有关的某一方面,如一个意象、一个已经有意义的符号、一个概念或一个命题相联系着。”它有两个先决的条件: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要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并且要表现出有意义的学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巫山中学信息技术教研组 一、奥贝尔有意义学习的理论 有意义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参与下使用有意义的学习资源,以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来进行的学习。 (一)有意义学习的标准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贝尔(D.P.Ausubel)将学习的发生分成 2 个维度: 按学习发生的方式 ①发现学习 ②接受学习 按学习发生时新旧知识的联系 ①有意义学习 ②机械学习 奥贝尔提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这一论断既给有意义学习下了明确的定义,也指出了区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2 条标准。 要判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或是机械的,必须了解符号所代表

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的联系(简称为新旧知识的联系)的性质。新旧知识联系的性质既受学习者原有的知识背景的影响,也受要学习的材料本身的性质的制约。 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的两条标准: ①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实质性联系。 ②新旧知识的非人为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无意义音节和配对形容词只能机械学习,因为这样的材料不可能与人的认知结构中的任何已有观念建立实质性联系,必须在逐个字母或项目之间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完全是机械学习。一切机械学习都不具备上述有意义学习的2条标准。 (二)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性质的影响(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有意义学习的部条件)。 1、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 新的学习材料可以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到固定点,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也就是说,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这种逻辑意义指的是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围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部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部条件是指学习者的因。首先,学习者必须具有有

简析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简析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在教育理论的学习中,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部分考查的一个重点知识,其中的有意义学习一直高频的一个考点,特别是有意义学习的三种类型,其内涵又比较抽象,所以这个部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本文在此对进行解析,希望本文对各位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一、学习的分类 奥苏贝尔按照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例如:学习三角形的概念,记乘法口诀表等。发现学习是指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不直接呈现,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而获得。例如:科学探究,走迷宫。按照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机械学习是指当前学习没有与已有知识建立某种有意义的联系。例如:死记硬背,背古文,记乘法口诀表等。意义学习是指当前的学习与已有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有意义的联系。例如: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科学研究等。 将这两种不同的分类可以组合出四种学习:机械的接受学习,机械的发现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奥苏贝尔所倡导的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二、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例如:我们学习单词family,其内在的含义是家庭的意思,这个含义并不是我们来赋予的,而是它本身就已经有的内在联系;但是我们最开始的时候会读作伐木累,理解时我们并不会真的理解成为“伐木很累”我们知道并不是非字面的意思,它的含义是家庭。这就是因为我们理解了单词family的意义,建立起了单词“family”与已有词语“家庭”的联系。 所以要想进行有意义学习,需要具备三个条件:(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三、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奥苏贝尔将有意义的学习由简到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表征学习,也被称为符号学习、代表学习,是指学习一个符号或一组符号所代表的事物和意义。例如:词语“书”、“狗”、“北京”,单词“happy”、“hello”,图像“三角形”、“禁烟标志”等。 (2)概念学习,是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或本质特征,是区分事物的关键,其实质就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例如:三角形是一个平面内三条直线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鸟是前肢为翼、无齿有喙的等。 (3)命题学习,是指学习以命题形式表达的观点的新意义,明天分为概括性命题和非概括性命题,概括性命题是指概念与概念之间的

简析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简析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影响了教育学,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其核心思想是学习是有意义的,只有在存在良好的知识结构和领域知识的前提下,学习才会受益。这篇文章将简要介绍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1.学习的本质 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是人类逐步建立和重构知识结构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通过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和组织,构建出有意义的知识结构,从而使新知识更易于被接受和应用。 2.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有意义的学习是指通过自身的知识结构和领域知识,将新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奥苏贝尔将有意义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习者需要了解所要学习的领域,并建立一个相应的知识结构。该知识结构可以是基于以往经验的长期记忆,也可以通过学习新信息来构建。 (2)有意义的接受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习者开始将新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寻找彼此之间的关系。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新信息,并将其纳入其现有的知识结构之中。 (3)重建知识结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习者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对新信息的理解来重构他们的知识结构。这

种过程可以使学习者更深刻地理解新信息,并且可以改变他们原有的知识结构。 3.学习策略 奥苏贝尔认为,在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应该使 用一些特定的学习策略以促进学习。这些策略包括: (1)组织信息:学习者应该使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和 领域知识来组织新的信息。 (2)深度处理:学习者应该尝试理解新信息的含义,而 不是仅仅记住它的表面特征。 (3)发现重要性:学习者应该学会将新信息与其前景联 系起来,并尝试找出其重要属性或领域关联。 (4)重复:通过重复学习,可以巩固并加深对新信息的 理解和记忆。 (5)反馈:学习者应该尝试从老师和同学等渠道获取反馈,并将其用于自己的学习过程中。 4.应用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和计算 机科学等领域。在教育方面,教师可以使用奥苏贝尔的理论来设计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信息,并将其与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奥苏贝尔的理论已经被应用于开发人机界面,以提高用户对软件系统的理解。 总之,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深刻阐述了学习的本 质和过程,并提供了一些特定的学习策略以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在学习和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和领域知识,以便更好地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发展。

奥苏泊尔有意义理论主要观点

奥苏泊尔有意义理论主要观点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这一理论引起了各国教育科学界的普遍关注。有意义学习理论涉及学习、教学、课程等研究视域,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充分的心理学依据,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之一。有意义学习是奥苏贝尔提出的与机械学习相对的概念。在学习的分类里,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其实,有意义学习就是理解学习,相反的,机械学习就是死记硬背。所以,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议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 所谓实质性联系,指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也就是学生能理解知识。其次是新旧知识的非人为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比如,等边三角形概念与儿童认知结构中的一般三角形概念的关系不是人为的,它符合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有意义学习可分为三种类型: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1.表征学习:是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代表什么。可抽象也可是具体实物。比如三角形,可用文字表述,可用三角形的符号表示也可用实物图形代表,都是认知内三角形的含义。 2.概念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另一类较高级的形式叫概念学习。概念学习,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比如学习“三角形”这一概念,就是掌握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条相连接的边这样两个共同的关键特征,也就是有三条边且是闭合图形。而与它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无关,如果“三角形”这个符号对某个学习者来说,已经具有这种一般意义,那么它就成了一个概念,成了代表概念的名词。 3.命题学习:命题是以句子的形式表达的,可以分为两类:(1)是非概括性命题,只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中国的首都是北京。”这个句子里的“北京”代表特殊城市,“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特殊对象的名称。这个命题只陈述了一个具体事实;(2)概括性陈述,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如“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这里的“圆”、“直径”和“半径”可以代表任何圆及其直径和半径,这里的倍数关系是普遍的关系。 在命题学习中也包含了表征学习。如果学生对一个命题中的有关概念没有掌握,他就不可能理解这一命题。命题学习必

简述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简述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大家一听到奥苏贝尔就开始慌乱了,奥苏贝尔是个什么人物,看起来不明觉厉的内容,老师一讲似乎能听懂,但是细想或者自己再看的时候就觉得云里雾里的,今天我就告诉你,不用怕,因为你遇到了我,这就听我细细道来。这个知识点在考试的时候主要以选择题以及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我们跟奥苏贝尔的理论叫做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其实在这里是有原因的,按照学习的性质以及形式来说,奥苏贝尔根据以下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分类,第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觉得我们应该在老师引导之下对知识进行理解,强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并且强调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一定是在对知识的理解基础之上进行的学习。 奥苏贝尔强调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和头脑中已有的旧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是我们人为强加的,而是知识之间本就有的联系,这种实质性也是强调的两者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比如我们学习等比数列的推导公式的时候我们就用之前学习过的等差数列推导公式进行学习,在这里等差数列以及等比数列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我们人为强加的,而是他们自身就具有内在实质的联系。

在奥苏贝尔的理论中有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点,就是我们常见的“先行组织者”,大家觉得这个词十分抽象,组织者听起来跟一个人似的,但是在这里我们主要强调的是在学习的时候的一种材料。平时上课的时候我就直接告诉大家这就类似我们在真实课堂的中的导入部分,也就是在授课的时候我们要拿出一个和今天所学知识相关,但是比所授知识更具有概括性的在授课时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引导性的材料。这种材料分为两大类,一种是陈述性“组织者”,这种材料与新知识产生一种上位关系,这种关系是中组织者要比所学新知识更加具有概括性。另外一种叫做比较性“组织者”,也就是新旧知识之间能够进行比较学习,让学生能够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意义学习理论

意义学习理论 “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 《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奥苏贝尔可以说,这一条原理是奥苏贝尔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他所论述的一切,都是围绕这一原理展开的。 1、.概念学习(concept learning) 概念具有逻辑的和心理的意义。从逻辑上讲,概念是指在某一领域中因具有共同特征而被组织在一起的特定事物。例如,“三角形”这一概念是指与其他几何图形明显不同的一类客体。学生一旦掌握了某一概念的关键属性,即区分某一类别与其他类别的一组特征,就能确定他所见到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一概念。幼儿在概念学习中的主要问题,是要找出他所面对的一类物体的关键属性。显然,儿童所发现的关键属性(他自己赋予某一概念的心理意义),与作为概念的定义(逻辑意义)的关键属性之间,可能会有相当大的差异。例如,认为“会飞的都是鸟”。 奥苏贝尔为了说明概念学习,以儿童学习“立方体”这个概念为例。儿童见过或玩过许多大小、颜色、质地不一的立方体。作为经验的结果,他们归纳出了立方体的关键属性。这些属性是置于立方体的表征映象之中的,这种表征映象是儿童从经验中形成的,在没有实物时也能回想出来。奥苏贝尔把儿童通过归纳发现一类物体的关键属性的过程,称为概念形成。尽管这时儿童可能还不知道这一概念的名称,但已有了这一概念的意义(如左图a所示)。儿童入学以后,开始学习概念的名称。学习概念的名称也是一种表征学习,在这种学习中,儿童学会用符号(如:立方体)代表他已习得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把“立方体”这个词的意义等同于已有的表示这个概念的意义的表征映象(如下图b所示)。 奥苏贝尔认为,儿童现在已经习得了这个概念的外延意义(denotative meaning),但是,每个概念还具有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概念的心理意义。内涵意义是指概念名称在儿童内部唤起的独特的、个人的、情感的和态度的反应。儿童的这类反应,取决于他们对这类物体的特定经验。当然,像“立方体”这类名称对大多数儿童来说只具有很少的内涵意义,但像“国家”或“朋友”这类概念有重要的内涵意义,对不同的人来说,显然会唤起某种不同的情绪。 奥苏贝尔指出,概念学习一般来说要经历上述两个阶段, (1)形成概念; (2)学习概念的名称; 但在有些场合(如前面所列举的“狗”的名称学习),概念的名称是在一开始就告诉儿童的。奥苏贝尔认为,在任何情况下,对形成概念与学习概念的名称这两者做出区分,都是很重要的。例如,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可能忘记了概念的名称,但仍然记住了这个概念本身的意义;有时可能记住了该概念的名称,却忘记了它的意义。上述概念的形成过程,是学龄前儿童的一种典型学习。但对学龄期儿童说来,大多数概念的意义是通过定义习得的,定义为学生提供了概念的关键属性,定义本身也是一种“命题”。 2、命题学习(proposition learning) 命题是以句子的形式来表述的。如“老虎会吃人”就是一个命题,而且是一类重要命题--概括性陈述的例子,它涉及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动物园那只大老虎会吃我”,这一命题就不是概括性陈述,因为它只涉及具体客体的名称。但在这两个例句中,命题学习的任务,都是要了解该句子所表述的意。儿童是怎样理解“老虎会吃人”这一命题的意义的?开始时,儿童只理解个别单词,并能产生适当的映象,他根据对句法的直觉的认识,知道“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