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初三政治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初三政治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答:法律与道德的区别:①表现形式不同②实现方式不同③调整的对象和范围不同

法律与道德的联系:①法律和道德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②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只讲道德不讲法律,法律就没有约束力。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只讲法律,不讲道德,法律就失去民众的诚服。

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真正实行依法治国。

法与道德的关系

法与道德的关系 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法与道德相区别: 1、法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范畴。前者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2、法与道德的规范内容不尽相同。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益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即应当做什么或者不应当做什么,并不一定要求社会或者他人对其承担等量的义务。 3、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结构不同。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 4、保证法与道德实施的力量不同。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等诸手段。 5、法与道德的形成条件和表现形式不同。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 6、法与道德的调整范围不同。可以说大多数的社会关系即可以由法和道德共同调整,也可以由它们各自调整;但是也有少数的社会关系只能由道德来调整。 7、法与道德的发展前途不同。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它最终将被道德所取代,人们将凭借自我道德观念来实施自我行为。 (二)、法与道德相联系 1、一国范围内的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的体现。 2、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相互渗透。 3、法与道德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其中法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4、道德的状况制约立法的发展。 5、道德对法的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6、道德有助于弥补法律调整的真空。 7、法必须以道德作为价值基础。8、法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论述法的产生与发展的规律 法,属于历史范畴。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阶段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1、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 2、法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奴隶主阶段和奴隶阶段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存在严重的对立,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和激烈的对抗,正是这种矛盾和斗争,导致了国家和法的产生。 法与原始习惯的区别;1、两者体现的意志不同2、两者产生方式不同3、两者实施的方式不同 4、两者适用的范围不同 5、两者的根本目的不同 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首先和主要体现统治阶段意志并最终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法是意志与规律的结合,是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它应当是通过利益调整从而实现社会正义的工具。法是指国家法,包括国内法和国际法。而把非国家主体创造或发展的规范体系排除在法的范围之外。 法的本质; 法是经济阶段意志的体现:法是“意志”的体现和反映。法是“统治”阶段意志的反映。法是统治“阶级”“公共”的意志的反映。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段的意志。 法的内容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培植了人们的法律需要,同时又决定着法的本质。法的基本特征:

思修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思修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社会规范。道德与法律虽然在调节领域、调节方式、调节目标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方式存在很大不同,但是二者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思修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主要有: 1、目的一致。道德和法律都是行为规范,都是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二者都是重要的社会调控是手段。两者在根本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2、内容转化。道德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维护社会秩序所要求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是必须遵守的道德。另一类是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增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较高要求的道德,是应当遵守的道德。前者通常上升为法律,也是法律所调整的内容。 3、功能互补。道德在调整范围上对法律具有补充作用。有些行为不宜由法律调整或者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同时,法律在约束力上对道德具有补充作用。相比法律,道德的约束是软约束,因此,重要的道德转化为法律,就可以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 4、相互促进。法律对传播道德具有促进作用。法律的实施,往往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

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观念的培养。 因为法律与道德的评价标准虽有不同,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或相近的,而且更为明确,所以法律的实施对道德观念的培养可以起到强化促进作用。同时,道德对法律的实施也具有促进作用。遵纪守法通常是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增强道德观念有助于人们自觉守法。 正确处理好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对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我们不能简单地分割或统合,使二者绝缘甚至截然对立或者混同乱用都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法律与道德二者各有各的边界,道德是道德,法律是法律,它们有各自发挥作用的范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不能简单偏重于某一个方面。我们既要赞美道德,更要信奉法律。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是法制的发展,也是时代的呼唤。法治和德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我们在加强法治建设的同时,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德治,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的过程中的必然要求。但在进行法治教育和德治教育时,客观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矛盾的地方,而两者发生矛盾时,又以哪一个为准: 一、法治治外,德治治内,二者具有互补性。 法律与道德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由于两者之间各有独特的地位和功能,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依法治国是外在的,从外面的力量、从强制的角度来规范人的行为的话,以德治国就是从内心、从人的素质上要求来自觉地遵循这些规范,如果这两个相辅相成精神文明建设会搞得更好。法律的实施依然需要道德的土壤,当整个社会迷信市场作用的时候,互助精神在法院的司法判决中无法体现。处于弱者的消费者面对一个又一个貌似公正却完全不同的判决无所适从。我们不缺少市场的理念,也不缺乏对法律的关照,我们缺少道德的支撑。 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法律是统治阶级用以统治的一种工具,它必须同经济政治道德等诸因素紧密联系相互适应。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再认识。我国市场经济下的法律和道德在实质上是一致的,有着共同的经济、政治和思想基础,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内容体现了不同层次的道德要求,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都是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量和鼓励力量,并且通过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和鼓励而具有指引人们应该怎样行为的功能,实现它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遵纪守法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道德要求,法律具有崇高的道德价值。法治和德治是人类管理社会和阶级社会实现阶级统治的两种重要手段,是两种性质不同而又关系密切的社会现象。其中,法治是对道德中重要问题的调整,是对道德力量的强化,道德法律化把人类的理念铸化为法律;德治既是对法治内化,把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同时也是对法治的重要补充,把法律之外的社会关系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法律道德化和道德法律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是一个交互演进的过程。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法律肩负着维护社会共同道德的任务。” 「1」“法律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们在道德上善良。为了求得众人所能达到的最大的善良,世俗法律使自己适应各种道德信条所认可的各种生活方式,但它应该抗拒那些由于道德观念的真正松弛和堕落的风尚而为人们所要求的变更。它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是人类社会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也是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基石。不同于法律的强制性规范,道德是人们自觉遵循的准则。然而,道德和法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本文将从道德与法律的定义、异同、互相制衡和发展变革等方面,探讨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一、道德与法律的定义 道德是人们对行为的规范和价值判断的集合,是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来的,既有传统文化、宗教信仰、职业道德等外在因素,也有个人内心的良知、责任感、同情心等内在因素。道德规范不强制人们遵守,但如果违反道德规范,会引起自我内部的道德谴责和社会舆论的压力。 法律是国家权威制定并强制执行的行为准则,具有强制性和排他性。法律规范了人类社会的行为规则,保护和调节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在一定程度上,法律也可以促进道德的形成和共识的达成。通常,道德是法律的基础,许多法律规定也反映和落实了道德标准。 二、道德与法律的异同 道德和法律在其基本特征、功能和价值上,存在一定的异同性。 1、基本特征。通常,道德是由社群中的个体形成的内在规范,带有主观性和情感色彩,并通过社会共识来实现。而法律则是由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外在规范,带有客观性和权威性,并通过强制手段来实现。 2、功能和价值。道德的主要功能和价值在于建立信任、促进互惠互助、推动道德进步、维护人类尊严和自由等;而法律的主要功能和价值则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保护公民权利和自由、调节社会利益冲突等。

3、规范范围。道德是广义的,它不仅限制在法律规范的范畴内,还涵盖更广 泛的领域。而法律则是狭义的,它只是对某一广泛规范领域的具体规定。 三、道德与法律的互相制衡 道德和法律是互相制衡、互相依存的关系,它们之间既有协调合作,也有对抗 和冲突。一方面,道德可以补充和完善法律。在法律无法覆盖的行为领域中,道德可以起到指导、规范作用,借助道德的力量,可以为法律制定创造更好的社会条件。另一方面,法律也可以发挥促进道德进步的作用。在道德存在较大分歧,社会行为出现严重毛病时,法律可以对不良行为进行严厉的制约,借助法律的力量,可以促进社会道德的进步。 四、道德与法律的发展变革 道德和法律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和发展的。道德随着时代的变迁而 形成、改变和深化,从古代的孔孟之道、儒家道德、佛家道德、基督教道德等,到现代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人类尊严等,道德规范的内涵逐步扩大,逐渐形成了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同时,法律也随着社会发展而日益完善和变化。随着法律规范的扩大,法律对社会行为的管理也越来越全面、彻底。在新科技、新经济、新社会等变革中,法律正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力度,调整对社会的管制,保障人们的权利和利益。 综上所述,道德和法律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带有一定 的联系和区别。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必要推进道德和法律的更进一步融合,实现道德和法律的相互促进、相互制衡,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简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简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权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

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总之,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 综上所述,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有这辨证统一的关系,他们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不可分割。

法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

法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 在人类社会中,法律和道德是两个不可或缺的概念,它们在维持社会秩序和规范人们行为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法律和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的关系,既相互补充又存在着相互矛盾。 首先,法律是一种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具有强制力的规范,其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法律的依据是法典和法律法规,通过对个体行为的界定和限制,来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法律的制定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它要求人们遵守和执行,不容置疑。 然而,道德则强调个体内心的准则和行为规范,是人们根据良知、自律和情感等内在价值判断的凝聚。道德所要求的行为并不是通过法律强制,而是基于人们内心的自愿和选择,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爱和尊重。道德是精神世界的伦理准则,它超越了法律的法规和制约,成为一个更广泛的社会行为规范。 尽管法律和道德在目的和形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它们之间又有一种辩证的关系。首先,法律往往依赖于道德的基础和支撑。法律的制定是建立在人们对于善恶、公正和公共利益等道德观念的共识之上,因此,道德是法律制定的前提和基础。例如,法律规定人们不得盗窃,这是因为人们对于私人财产的尊重和道德观念中的“不可侵犯”原则。另外,法律也可以强化和鼓励人们的道德行为。通过法律的约束力和惩罚措施,可以遏制人们的邪恶行为,同时也起到提倡和引导良好行为的作用。 然而,法律和道德也可能存在相互冲突的情况。有时候,法律并不能完美地满足人们对于道德与公正的追求。例如,当法律与道德出现矛盾时,人们可能面临着道义选择的困扰。那些依法行事但不符合道德的行为,可能引发社会的不公正和不满。在这种情况下,道德往往会成为人们对法律发出批评和争议的依据,反过来也促使法律的改进和完善。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光电信息学院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别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法律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所以它是随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转变而转变的。因此,它的消失与进展伴随的人类历史的进程,即使在遥远的上古时代,人类潜意识里也已经形成了肯定的道德体系,它是从来就有的。法律则不然,它是伴随着私有制、阶级和我国的消失而逐步产生的。它是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的社会形态相全都的。所以, 我们可以把它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法律。法律的一般含义可描述为:法律是由我国制定或认可并以我国强制力保证明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打算的统治阶级意志的法律规范体系。不难看出,法律与道德不同,它的理念中存在着统一,存在着强制性。而道德却是自由的,是一种自觉的法律规范,它存在着差异性,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所形成的道德体系也是不同的。但是它们却能够一起来维系社会的秩序,一起来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冲突,从而共同推动社会的进展。 从不同的层面来讲,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及其微妙的,它们既是公平的,却又存在着难以讲清的从属关系。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首先法律的制定或多或少它都有着普遍的道德基础做为依据,要说明的是这其中的道德肯定是要有利于社会的进展和人的素养提高的。那么,不同的道德体系就会形成不同的法律体系。现在,让我们对比一下中西方的传统道德哲学,再来看看中西方法律的差异。 即便说道德是自人类社会伊始便己存在的产物,但是我们我国道德体系则是主要依存于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儒家传统思想一一即是以我国为本位的道德取向。中国传统的道德取向是建立在以家族为本位的“家国同构”的原则基础上的。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打算了我们我国的古代经济是以家庭为成产单位,农夫聚集而居,以血缘为纽带形成了家族。而奴隶制我国把政权与家族联系在一起,采用家族的血缘关系将氏族制进展为宗法等级制。进入秦汉之后,我们我国进入了封建主义。此时,君王可以称之为家族的“大族长”,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J在家庭或者家族中,父亲为核心:在我国与社会中,君王是肯定的存在。这里体现了,儒家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一一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中国的纲常教义通过个人伦理的修养达到了我国的统一,因此中国靠的是伦理来维系我国的。《高校》里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天下平。因此,维护我国的生存和进展就成为中国人几千年来始终遵循的最高的道德原则和法律规范。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便是这种家国一体的道德的最集中的体现。 西方则是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取向,和中国的以家国为本位的道德取向相反,西方的道德取向趋向于以个人为本位。西方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原则最早发源于古希腊的奴隶制时代古希腊是城邦制的我国,因此,希腊时代的伦理思想和道德法律规范准则,主要是围绕个人和城邦关系绽开的。费尔巴哈曾说,“在基督教中,人唯以自己为念;他使自己脱离了世界整体,把自己当作一个自足的整体,当作一个肯定的,外于世界和超于世界的存在者。’‘直到16世纪宗教改革和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就把天赋人权、维护个人权利变成了最高的道德原则和法律规范的动身点。 总结来说,第一: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其次:西方重功利,中国重道义;第三: 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伦理偏重中庸;第四:从伦理思想的动身点和道德修养方法来说,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案: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案: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引言: 道德与法律是人类社会运行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既相互依存,又有一定区别。初中阶段,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至关重要。本教案旨在帮助初中生们深刻理解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和法律素养。 一、道德的意义及作用 1.1 道德的概念 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是人们内心自愿遵守的道德标准,代表了社会正常秩序和良好风尚。 1.2 道德的意义 道德是人类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它能够促进人们的互相理解、尊重和关爱,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道德还是个人修养和自我约束的重要方式,提升个体的品质和社会形象。 1.3 道德的作用 (1) 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准则约束着人们的行为,规范社会交往和个人行为,保障社会秩序。 (2) 促进良好风气:道德要求人们与他人平等交往、诚实守信、友善待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3) 培养品质和修养:道德规范引导人们追求善良、正义,提升自我修养和道德品质。

二、法律的意义及作用 2.1 法律的概念 法律是经过立法程序制定的强制性规范和准则,由国家权力制定并实施,用于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保障人民利益。 2.2 法律的意义 法律是社会管理的基本手段,它规定了各种规则和制度,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秩序。 2.3 法律的作用 (1) 维护社会秩序:法律规定了社会行为的底线和准则,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 (2) 保障公民权益:法律将权利和义务规范化并予以保护,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3) 约束国家权力:法律限制和约束国家权力的行使,防止滥用和侵犯人民权益。 三、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3.1 相互依存的关系 道德和法律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依存的。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外在保障。 3.2 相互协调的关系 道德和法律相互协调,共同构建起社会规范。道德是法律的前提,法律是道德的最低底线。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在初中政治哪一课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初中政治课中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法律和道德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在个人行为还是社会 规范方面,它们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初中政治课程中,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讨法律与道德在初中政治课程中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法律与道德的定义及特点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法律与道德的定义和特点。法律是一套由国家或权威机构 制定的规范,通过法律可以对社会秩序、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进行约束和保护。而道德是一种内容更加广泛的价值观念和准则,它通常基于个人或团体内心的良知和道德感,通过人们内在的道德自律来影响和规范行为。 法律和道德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区别。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的规范,具有明确 的制定程序和具体的处罚措施,违反法律可能导致法律责任的追究。而道德则更多地依赖于公众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评判,违反道德可能会受到道德谴责和社会排斥。同时,法律是外在强制力的体现,而道德更多地是内在自律的表现。 初中政治课程中的法律与道德教育 初中政治课程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的重要平台。通过政治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的制定与实施程序、法律的作用和意义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政治课程还可以让学生了解道德的基本原则和道德评判的标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在初中政治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 深入理解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例如,通过对一些具体的法律案例的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道德问题,如如何平衡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如何公正对待他人等,让他们意识到道德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在初中政治课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教育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法律与道德观念: 1. 案例分析 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一些法律问题的实际应用和影响。这可以培 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让他们理解到法律对于解决现实问题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法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精选文档】

一、法律与道德的一般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法律与道德同属于上层建筑,其性质与作用方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法律与道德也对经济基础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同时两者之间又相互依存、相互交叉、相互影响。据此,法律与道德的一般关系主要可作如下表述: 生成形态并列。法律与道德都是社会的重要行为规范,都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评价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但是,两者属于不同的社会规范体系。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一论断不仅深刻地概括了道德的本质特征,而且指明了道德与法律的根本区别。从性质上看,道德体现的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它包括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形态,也包括与这些观念相对应的伦理行为规范。道德的规范作用来自于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等精神力量,实际上是通过社会成员的自觉性来发挥作用的。而法律表现的是“国家意志’’的他律,具体而言,它是由国家机关根据占社会领导地位或主导地位的阶级意志而采用规范形式制定的,同时又是依靠国家强制力即法庭、警察、监狱等来保证施行的。所谓法制即是上述法律规范体系及有关的立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等一系列环节的制度。以上说明,在社会规范系统中,法律与道德是两个并列存在的对立面的统一。就其生成形态来说,法律主要是一种制度形态的上层建筑,道德主要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它们在基本内涵、表现形式、调控方法等方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调控范围交叉。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不仅表现为对立面的排斥,而且存在着对立面的过撞与转化。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法律与道德的交叉与渗透,有两个重要表现:一是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而相互联系,二是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反言之,许多道德观念也体现在法律之中,许多道德问题也是可以诉求法律解决的问题。不过,从规范作用的范围来看,法律与道德对人们行为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前者一般只能规定最起码的行为要求,而后者可以解决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行为中更高层次的问题.例如,道德可以要求人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而法律只能规定人们不许损人利己或损公肥私。 社会功能互补。在社会规范体系中,法律与道德是两种不同属性的行为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方面尽管两者手段不一,但其功能却相互补充.道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诱导,其实现方式主要依靠舆论督促、内心修养和习惯驱使,因而道德在社会职业和家庭生活中影响广泛而深远。但道德也有局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