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想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思想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思想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的。

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权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

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大一思修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大一思修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1、目的一致,道德和法律都是行为规范,都是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二者都是重要的社会调控是手段。两者在根本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2、内容转化,道德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维护社会秩序所要求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是必须遵守的道德。另一类是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增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较高要求的道德,是应当遵守的道德。前者通常上升为法律,也是法律所调整的内容。 3、功能互补,道德在调整范围上对法律具有补充作用。有些行为不宜由法律调整或者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同时,法律在约束力上对道德具有补充作用。相比法律,道德的约束是软约束,因此,重要的道德转化为法律,就可以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 4、相互促进。法律对传播道德具有促进作用。法律的实施,往往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观念的培养。因为法律与道德的评价标准虽有不同,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或相近的,而且更为明确,所以法律的实施对道德观念的培养可以起到强化促进作用。同时,道德对法律的实施也具有促进作用。遵纪守法通常是

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增强道德观念有助于人们自觉守法。 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总之,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

法与道德的关系

法与道德的关系 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法与道德相区别: 1、法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范畴。前者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2、法与道德的规范内容不尽相同。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益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即应当做什么或者不应当做什么,并不一定要求社会或者他人对其承担等量的义务。 3、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结构不同。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 4、保证法与道德实施的力量不同。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等诸手段。 5、法与道德的形成条件和表现形式不同。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 6、法与道德的调整范围不同。可以说大多数的社会关系即可以由法和道德共同调整,也可以由它们各自调整;但是也有少数的社会关系只能由道德来调整。 7、法与道德的发展前途不同。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它最终将被道德所取代,人们将凭借自我道德观念来实施自我行为。 (二)、法与道德相联系 1、一国范围内的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的体现。 2、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相互渗透。 3、法与道德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其中法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4、道德的状况制约立法的发展。 5、道德对法的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6、道德有助于弥补法律调整的真空。 7、法必须以道德作为价值基础。8、法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论述法的产生与发展的规律 法,属于历史范畴。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阶段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1、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 2、法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奴隶主阶段和奴隶阶段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存在严重的对立,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和激烈的对抗,正是这种矛盾和斗争,导致了国家和法的产生。 法与原始习惯的区别;1、两者体现的意志不同2、两者产生方式不同3、两者实施的方式不同 4、两者适用的范围不同 5、两者的根本目的不同 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首先和主要体现统治阶段意志并最终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法是意志与规律的结合,是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它应当是通过利益调整从而实现社会正义的工具。法是指国家法,包括国内法和国际法。而把非国家主体创造或发展的规范体系排除在法的范围之外。 法的本质; 法是经济阶段意志的体现:法是“意志”的体现和反映。法是“统治”阶段意志的反映。法是统治“阶级”“公共”的意志的反映。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段的意志。 法的内容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培植了人们的法律需要,同时又决定着法的本质。法的基本特征:

法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

一、法律与道德的一般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法律与道德同属于上层建筑,其性质与作用方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法律与道德也对经济基础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同时两者之间又相互依存、相互交叉、相互影响。据此,法律与道德的一般关系主要可作如下表述: 生成形态并列。法律与道德都是社会的重要行为规范,都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评价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但是,两者属于不同的社会规范体系。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一论断不仅深刻地概括了道德的本质特征,而且指明了道德与法律的根本区别。从性质上看,道德体现的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它包括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形态,也包括与这些观念相对应的伦理行为规范。道德的规范作用来自于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等精神力量,实际上是通过社会成员的自觉性来发挥作用的。而法律表现的是“国家意志’’的他律,具体而言,它是由国家机关根据占社会领导地位或主导地位的阶级意志而采用规范形式制定的,同时又是依靠国家强制力即法庭、警察、监狱等来保证施行的。所谓法制即是上述法律规范体系及有关的立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等一系列环节的制度。以上说明,在社会规范系统中,法律与道德是两个并列存在的对立面的统一。就其生成形态来说,法律主要是一种制度形态的上层建筑,道德主要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它们在基本内涵、表现形式、调控方法等方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调控范围交叉。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不仅表现为对立面的排斥,而且存在着对立面的过撞与转化。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政治、法律、哲学、、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法律与道德的交叉与渗透,有两个重要表现:一是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而相互联系,二是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反言之,许多道德观念也体现在法律之中,许多道德问题也是可以诉求法律解决的问题。不过,从规范作用的范围来看,法律与道德对人们行为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前者一般只能规定最起码的行为要求,而后者可以解决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行为中更高层次的问题。例如,道德可以要求人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而法律只能规定人们不许损人利己或损公肥私。 社会功能互补。在社会规范体系中,法律与道德是两种不同属性的行为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方面尽管两者手段不一,但其功能却相互补充。道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诱导,其实现方式主要依靠舆论督促、内心修养和习惯驱使,因而道德在社会职业和家庭生活中影响广泛而深远。但道德也有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一、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道德是法律的精神支柱和价值内涵;法律是基本道德要求的强烈化和制度化,是道德体系的强烈依托和后盾。 二、正确理解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和地位,关键在于摆正法治和德治的关系。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重大意义 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 二、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在要求。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必须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只有那些合乎道德、具有深厚道德基础的法律才能为更多人所自觉遵行。另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可以通过强制性规范人们行为、惩罚违法行为来引领道德风尚。要注意把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使法律法规更多体现道德理念和人文关怀,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强化道德作用、确保道德底线,推动全社会道德素质提升. 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须转化为人们内心自觉才能真正为人们所遵行。“不知耻者,无所不为。”没有道德滋养,法治文化就缺乏源头活水,法律实施就缺乏坚实社会基础。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依宪治国与西方宪政的关系 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坚持从实际出发,就是要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要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我们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学习借鉴不等于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 西方“宪政”是资本主义理论、价值在制度上的体现。在取代封建等级特权上有其历史进步意义的,但是它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因为五不讲。 它一不讲公民义务,只要个人自由;二不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三不讲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四不讲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五不讲国有经济的主导力量。

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关系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它们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与法律

1.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关系::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它们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社会主义法律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法律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提供了制度保障。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③是大学生成长成材的根本指针,为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理想的概念: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现实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人生理想是一种主观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 神现象,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 5.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 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陶、抗御外侮。 6.新时期的爱国主义:1、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爱 国主义的时代价值: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生存、发展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构成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科学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大力弘扬和培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反映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需要,反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联,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它们都共同体现了爱国主义这一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时代精神的内涵: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 7.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变化 起着重要作用。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是人类社会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也是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基石。不同于法律的强制性规范,道德是人们自觉遵循的准则。然而,道德和法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本文将从道德与法律的定义、异同、互相制衡和发展变革等方面,探讨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一、道德与法律的定义 道德是人们对行为的规范和价值判断的集合,是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来的,既有传统文化、宗教信仰、职业道德等外在因素,也有个人内心的良知、责任感、同情心等内在因素。道德规范不强制人们遵守,但如果违反道德规范,会引起自我内部的道德谴责和社会舆论的压力。 法律是国家权威制定并强制执行的行为准则,具有强制性和排他性。法律规范了人类社会的行为规则,保护和调节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在一定程度上,法律也可以促进道德的形成和共识的达成。通常,道德是法律的基础,许多法律规定也反映和落实了道德标准。 二、道德与法律的异同 道德和法律在其基本特征、功能和价值上,存在一定的异同性。 1、基本特征。通常,道德是由社群中的个体形成的内在规范,带有主观性和情感色彩,并通过社会共识来实现。而法律则是由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外在规范,带有客观性和权威性,并通过强制手段来实现。 2、功能和价值。道德的主要功能和价值在于建立信任、促进互惠互助、推动道德进步、维护人类尊严和自由等;而法律的主要功能和价值则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保护公民权利和自由、调节社会利益冲突等。

3、规范范围。道德是广义的,它不仅限制在法律规范的范畴内,还涵盖更广 泛的领域。而法律则是狭义的,它只是对某一广泛规范领域的具体规定。 三、道德与法律的互相制衡 道德和法律是互相制衡、互相依存的关系,它们之间既有协调合作,也有对抗 和冲突。一方面,道德可以补充和完善法律。在法律无法覆盖的行为领域中,道德可以起到指导、规范作用,借助道德的力量,可以为法律制定创造更好的社会条件。另一方面,法律也可以发挥促进道德进步的作用。在道德存在较大分歧,社会行为出现严重毛病时,法律可以对不良行为进行严厉的制约,借助法律的力量,可以促进社会道德的进步。 四、道德与法律的发展变革 道德和法律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和发展的。道德随着时代的变迁而 形成、改变和深化,从古代的孔孟之道、儒家道德、佛家道德、基督教道德等,到现代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人类尊严等,道德规范的内涵逐步扩大,逐渐形成了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同时,法律也随着社会发展而日益完善和变化。随着法律规范的扩大,法律对社会行为的管理也越来越全面、彻底。在新科技、新经济、新社会等变革中,法律正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力度,调整对社会的管制,保障人们的权利和利益。 综上所述,道德和法律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带有一定 的联系和区别。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必要推进道德和法律的更进一步融合,实现道德和法律的相互促进、相互制衡,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两个方面,二者之间互相支撑,相互促进,相互关联。思想道德修养是指个人在思想和道德方面的修养,它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法律基础则是指个人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是构成法治社会的基础。本文将分别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个方面阐述它们的重要性和相互关联。 一、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1.个人修养:思想道德修养是个人修养的一部分,它是人 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益于锤炼个人品格和道德素质,提高个人思想修养和文化素质,改善人际关系,并使个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2.社会发展:思想道德修养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思想道德修养可以提高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和安全;另一方面,思想道德修养可以引导个人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积极推动社会道德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法律基础的重要性 1.合法行为:法律基础是个人合法行为的重要基础。法律 规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个人只有在法律框架内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才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和制裁。

2.社会安全:法律基础对于社会的安全和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律制定了一系列规则和程序,对犯罪行为进行惩罚,维护了社会的公正和正义,保障了人们的安全和财产权益。 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关联 1.相互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相互促进。只有当个人拥有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时,才能够遵守法律,秉持公正与正义,遵从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而同样,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也起着引导和规范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作用。 2.相互融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相互融合。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是社会法治的基础,一个人只有拥有坚守正义和公正的思想与道德,才能更好地理解法律、支持法律。而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也体现了社会的思想道德风尚,通过法律规范行为,引导个人思想道德行为。 总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两个方面密不可分、相互补充,而且作为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不可缺少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在自身修养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对法律的认知和理解,在实践中做到言行一致、秉持公正与正义的思想和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建设一个良好的法治社会。

道德与法律的联系

道德与法律的联系、区别及矛盾冲突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法律就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与法律的联系是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第一,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以上升为法律,通过制裁或奖励的方法得以推行。法律的实施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 第二,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 第三,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立法者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道德与法律除了联系外也存在一些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法律与道德产生的条件与消亡各不相同。法律的产生以国家的形成为前提条件,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范。而道德则不以国家的产生为前提。 第二,法律与道德调整的对象与范围有所不同。在现代国家,法律调整的对象仅限于人们的外在行为,而道德所调整的不仅仅是人们的外在行为,它还规范人们的心理动机。 第三,法律与道德的表现形式与调整机制各不相同。许多道德规范表现为一种抽象的原则与信念,违反道德规范的后果是行为人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而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范是由相应的国家机关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第四,法律与道德的评价标准各不相同。道德评价具有“扬善惩恶”的特点,而法律评价所针对的主要是违法犯罪行为。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既相辅相成,相互区别,也相互矛盾和冲突。人类的道德观念不是天生的,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为,不同的立场得出不同的结论。由于这种多元性,除了最基本的道德标准以外,我们不可能用同一个稍高层次的道德标准去要求所有的人。因此,即使是最健全的法律也不可能与其中的任何一种高层次的道德标准完全一致,而仅仅只能努力与最基本的道德保持统一步调。此外,由于道德的约束力更多地依靠自律,法律更多地依靠强制力实施,因而德的要求和对法律的要求具体到个体身上就不能达成完全的统一。

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在社会中,思想道德和法律是两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思想道德涉及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等内在的规范,而法律则是社会为了维护秩序和公平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则和法规。思想道德和法律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并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思想道德与法律的相互影响 法律对思想道德的影响 法律是社会规则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法 律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法律的约束可以提醒人们遵守道德规范,从而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法律还能够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调整和改进现行的道德观念,推动社会的进步。 思想道德对法律的影响 思想道德是法律制定的基础,它影响和塑造了法律的内核和制定的原则。人们 的价值观、道德观念和伦理准则是法律制订的重要依据,决定了法律的内容和实施的方向。道德的规范和概念对法律的效力和公正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道德的约束和规范也可以补充法律的不足,提供一种道德约束力,以保护社会的利益和个体的权益。 思想道德与法律的相互作用 思想道德和法律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共同 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体利益。 相互约束和互相促进 思想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则之间存在着相互约束的关系。道德规范的约束可以规 范人们的行为,而法律的约束可以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相互的约束作用可以有效地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同时,思想道德和法律之间还相互促进,相互强化。思想道德规范对于法律的 制定提供了价值观和道德基础,而法律的实施和维护又加强了思想道德规范的效力和影响力。法律的匡正作用也能帮助人们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使社会更加公平和谐。 协调与合作

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权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

德调整。 总之,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 综上所述,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有这辨证统一的关系,他们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不可分割。

谈谈你对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之间关系的理解。

问题:谈谈你对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之间关系的理解。 答案: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它们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是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下面我将详细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1. 思想道德素质的定义: 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个体在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个方面的品德、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它包括了个体的价值观、人际关系、社会责任感、公德心等各个方面的道德素养。 2. 法治素养的定义: 法治素养是指个体对法律法规的了解、尊重和遵守,以及在社会生活中依法行事的能力。它包括了个体的法律知识、法治观念、法律意识和法律遵守能力等。 关系方面: 1. 互相促进: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一个有高度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更容易理解和尊重法律法规,因为道德规范往往与法律法规有一定的契合度。同时,遵守法律法规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的道德和公平。 2. 基础和保障: 思想道德素质可以被视为法治素养的基础。一个拥有良好道德素养的人更容易接受法律的约束,因为他们已经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培养了遵守道德规范的习惯。反之亦然,法治素养的提高也有助于加强个体的道德观念。 3. 社会稳定和进步: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共同提高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一个社会中,大多数公民具备高水平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将更容易形成共识,减少犯罪和社会纷争,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4. 教育和培养: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都可以通过教育和培养来提高。教育体系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同时也要加强法治教育,使学生了解法律法规,培养法治观念。 总的来说,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在个体和社会的发展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有高度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它们共同维护了社会的和谐、公平和法治。因此,教育和社会机构应当共同致力于培养和提高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浅谈道德与法律的基本关系

浅谈道德与法律 一.法律与道德的学理含义 (一)法律的概念: 1.法律就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认可、并由 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从侧重道德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法律定义为:在主观方面, 法是国家意志和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客观方面,法的内 容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前者体现了法的国家 意志性和统治阶级意志,后者体现了法的物质制约性;法就 是这两个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二)道德的内涵: 1.定义: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 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这 一概念说明,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 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2.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不是人的自然本质固有的"善 良意志",而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思想关系,是一 种特殊的社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的这一道德本 质观,为我们认识当今社会的错综复杂的道德现象提供了基 本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三)明确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产生条件的不同: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 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而道德的 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 本的规范体系; 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 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 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 行表现出来; 3.调整范围不同: (1)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 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 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 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 (2)从广度上看:由法律调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调整;当然, 也有些由法律调整的领域几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 断; 二.法律与道德联系 (一)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 道德的培养;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道 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普及 起了重大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