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公共活动型河道滨河空间高差处理研究——以十里河滨水景观设计为例》

《城市公共活动型河道滨河空间高差处理研究——以十里河滨水景观设计为例》

《城市公共活动型河道滨河空间高差处

理研究——以十里河滨水景观设计为例》

摘要:河道是城市空间格局中极为重要的组成因素,不仅是城市风貌的展现、更是市民生活的重要场景。积极开展对河道滨水环境的提升与整治工作,是近年

来各个城市的首要城建计划。如何利用好河岸空间创造更多的活动场所,便成为

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本文对城市河道中高差较大的河岸改造进行了探究

与摸索。

关键词:高差处理滨河景观活动型城市河道

随着现在构建绿色城市的理念提出,城市建设越来越重视户外公共空间的打

造,高品质的城市开放空间不仅能改善城市形象,带来城市活力,更能切实的为

市民提供舒适的生活场所[1],达到创造城市美好人居生活的目的。滨水空间作

为重要的城市空间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与向往,带着逐水而居的

深层基因,人们始终存有观水、亲水、戏水的精神需求。而城市内河往往由于周

边地块的建设,使得滨水空间局促、河道线型生硬、水与岸之间存在高差,多出

现陡坡和直立挡墙的驳岸形式,既不亲水、也不生态。这就要求河道整治工程中

提前做好竖向设计,结合景观效果最大化去解决人与水的关系,因地制宜,根据

不同高差设置合理的驳岸形式,创造与河道环境相匹配的活动场所。

梳理河道水文情况

在进行河道景观设计之前,首先要对各项水文资料进行了解与梳理,组织多

次现场踏勘,目的是明确河道功能,必须满足防洪要求,在保证水安全的前提下,再去提升水环境。除了防洪排涝,河道是否承担航运、水源等功能也尤为重要。

其次,必须在明确了河道水位、流量、泥沙、水温、冰情、水质、地下水、

降水、蒸发量等水文基础资料后,结合河道现存问题去切实提出景观改造的设计

方案。

常见的滨河高差处理手法

滨河空间是景观的高频项目类型,可以理解为是设计水陆之间的景观界面,而这种景观界面如果存在2m以上高差,就变得很难利用,会成为项目成败的关键点。景观设计中常见的滨河高差处理有以下几种方式:

1.

直立驳岸挡墙:这类手法一般用在城市用地极为局促且高差大的河道中,多结合墙面浮雕或景观护栏,来达到比较好的景观效果。经典案例有韩国的清溪川项目。

2.

多层台地:台地式驳岸比直立挡墙更为美观,每层台地多结合宽度与覆土深度,进行相应的种植设计,台地整体造型可以是规则的也可以是自然形状的。

3.

自然放坡:在高差允许的条件下,自然放坡并结合植物群落设计是最能体现河道生态性的处理方式。

4.

亲水阶梯:这是最能满足亲水需求的处理方式,在高差允许的情况下,多用在城市活动聚集型滨水空间,但要满足安全防护前提。

5.

自然置石:利用具有体量感的石块堆叠,起到挡墙的作用,形成假山景观,并结合草坡,共同解决高差问题。

6.

平台:结合河道线型,在水面扩宽的段落设置临水平台,形成悬臂式结构,创造观景的滨水节点。

以上滨河区的高差处理可单一出现也可多种结合,并且根据河道整体景观风貌的不同,进行不同的细部设计。

实例研究

1.案例背景与区位条件

本次选择一条设计中遇到的功能要求多且高差较大的案例,来进行探讨与分析。十里河滨河景观项目位于南京江北新区,是一条圩区内河,位于新城区内,

周边多为科技研发等产城融合区域。项目设计主要包含对河道进行新建开挖、清淤、修整、景观改造及功能提升改造。工程设计长度为4公里,河道上口设计宽

度为30-50m不等;两侧绿带宽度为10~30m,常水位与驳岸之间存在4m高差;十

里河东侧水岸边紧邻一条城市快速路,西岸为科研建筑地块与文体场馆。十里河

规划目标为城市生态廊道,定位为一条都市化的自然河道。[2]

2.设计难点—高差

本段河道除了景观游赏之外,承担了一项极为重要的功能,它是区域内一条

水上赛艇赛道,兼顾游船、皮划艇、赛艇三种水上活动。由于赛道的要求,原本

规划为30m宽的河道向东扩宽至50m,河道蓝线偏移20m,原本的东岸绿带压缩

至6-26m。根据河道沿岸场地周边环境及地形地势、河道过水流量对断面的要求,河道断面不同区段分别采用了梯形断面(放坡)、矩形断面(挡墙)、复合式断

面(挡墙+放坡)。在这个范围内,滨水区需要设置一条通畅无阻的骑行步道,

用于日常赛艇训练和比赛摄像车跟拍;还要设置2段观赛看台和比赛用码头。如

此多的功能要求让场地变得局促起来,这4m的高差也变得尤为难消解。超大的

高差和狭窄的宽度,使设计在解决高差问题时必须思考观赛的交通需求、挡墙的

体量和实施技术、雨水和挡墙泄水、活动空间的尺度、整体色彩与对岸的协调等

一系列技术和设计难度。

3.滨河高差解决思路

针对以上需求,滨河区提出了下沉式空间的设计理念,将水岸整体打造成为

一个城市化的下沉长廊,从而形成两层观景活动空间。上层与道路人行道相接,

满足人在路上观水的需求;并在节点处设置主题广场,解决集散与上下通道的功能。下层设计为5m宽的滨水步道,步道全线贯通,综合了城市休闲、滨水慢行、赛时摄影、训练辅助等多重功能。开敞的河岸利用高差布置有观赛看台,为观赛

的主界面,看台台地结合无障碍坡道,同时解决观赛与上下通行,看台台阶中设计有绿化种植区,使得景观效果更为突出;看台上方放置主题造型的遮阴棚。观赛看台在日常时也可作为市民休憩的绝佳场所。

在下沉墙体的表皮设计上更多着眼于“城市长廊”的“城市”特质,才能更好地与河道所在的新城区环境相呼应。

整体风格以现代、秩序、精致的表达方式,去应和“城市活动”和“赛艇活动”主题所形成的动感统一,符合新城文化的基调,尽量减弱郊野化和生态化粗放的设计元素。赛道沿岸的高差根据绿地宽度形成变化的墙面与绿坡,整体风格秉持现代整齐的基调。高差大于2m的段落则结合上下通道与功能广场设置挡土墙;通过墙前的区域形成不同形式的交通节点与下沉空间。

为了形成开合有秩的界面,让线性下沉走廊变得灵活有趣,设计在其中设置了数段300m的开敞段,与走廊墙面相衔接,起到软化过渡的作用,并结合植物形成多彩的缓坡,整体联系各特色节点形成统一视觉界面。植物缓坡可以缓解下沉长廊所产生的沉闷感,让环境更为绿色舒适。缓坡为植物软坡,在水上赛道举办赛事时,也可作为宣传标语的布置背景,满足航拍等特殊要求。

滨河区的下层步道在保证骑行通畅之外,长廊立面也是重要的景观载体。立面可根据高差的变化,设计成为不同高度的交错式挡墙;交错的交界处就自然而然的成为排水点,这样既能解决地表雨水的速排问题,保证了长距离挡墙的安全性;又结合上下人流交通组织和两岸的对景关系,把挡墙设计成两种类型。第一种:标准挡墙,这是由1.2m和1.5m的两种标准高度的混凝土结构加0.6米的分色绿篱组成的墙面形式,把挡墙控制在2米左右的高度内,是为了同时解决高差较大的视觉压迫和有效降低造价的需求。上端分色绿篱可以软化墙体,视觉上增加色彩的变化;整形绿篱形状干净、有动感,紧扣“城市活动”的主题。绿篱可采用红叶石楠、金边黄杨等色叶类灌木,减少使用云南黄馨等自然式垂藤植物,保证下沉走廊的干净利落感。第二种:高降坡“街角”小游园,这一类为解决2m 以上高差,主要设置在交通节点处。十里河的大高差段基本位于桥梁跨河段,也就是景观重要的交通节点。此类游园式空间根据与对岸的对景关系,在水上赛道的起点和终点间及重要上下节点处设置,通过广场与台阶、坡道的结合,解决上

层平台与下沉走廊的人行、慢行、无障碍交通等必要功能要求。局部根据观景要求设置上层观景挑台,形成重要的观景点。

本案为了解决高差问题,选用了多种处理方式结合的设计手法,在保证主题风貌统一的前提下,结合使用功能、环境品质、城市形象等多方面因素去选择设计语言,合理避免了河道景观的工程化,达到了自然与城市功能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滨河带状了本地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防护林科技-2008

[2]干哲新,浅谈水滨开发的几个问题[J].城市规划,1998,(02)

河道景观设计方案

河道景观设计方案 河道景观设计方案 1. 引言 河道景观设计是指在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对于河道及其周边环境进行设计,以打造美丽、宜居的城市景观。河道景观设计不仅仅局限于美化景观,更要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防洪排涝等方面的因素。本文将介绍河道景观设计方案的基本原则和关键要素,以及案例分析。 2. 河道景观设计方案的基本原则 2.1 生态原则 河道景观设计方案应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设计师应充分考虑河道的自然生态特征,保护并提升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例如,在设计中应增加湿地带、湖泊和植被覆盖,以改善水质,提供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 2.2 城市可持续发展原则 河道景观设计方案需要考虑城市的可持续性。设计师应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节约能源等技术手段,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此外,在设计中应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采取合适的雨水收集和利用设施,减少排污和排水量。 2.3 社区参与原则

河道景观设计方案应积极引入社区居民参与,充分考虑居民的意见和需求。通过社区 参与,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提高居民对于河道的关注度和保护意识。 2.4 历史文化保护原则 河道景观设计方案应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设计师应根据河道所处的历史背景,融入当地的传统文化元素,提升景观的文化内涵。 3. 河道景观设计方案的关键要素 3.1 水质治理和生态修复 河道水质治理和生态修复是河道景观设计的关键要素之一。通过采用生物和物理修复 技术,改善河道水质,净化河水,还原河道的自然生态系统。 3.2 河道和滨水带规划 河道和滨水带规划是河道景观设计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要考虑河道的宽度、水 深和水位控制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河道路线和滨水带布局,以实现河道的多功能利用,提供休闲娱乐空间和生态廊道。 3.3 绿化和植被设计 绿化和植被设计是打造河道景观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植被布局和种植,增加河道 的景观效果,提供防尘、调节气温等功能。 3.4 公共空间设计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要点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要点 自然河流的存在形式是大自然多种自然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降雨量、地表径流、土壤的运动、沉积、沉淀、澄清、水流、波浪以及各种生物的作用等,对水体岸线的改变,将引起整个水域生态系统发生相互关联的变化。场地规划时首先考虑不破坏自然条件,规划建设项目与原有的生态环境想融合,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尽快达到新的良性的生态平衡.自然的排水系统是最经济有效的水体形式,尽量按原有的流向及岸线设计水体,保持两岸良好的自然植被不受干扰。 人类天然的对水边丰茂的植被,水中的动物、鱼类、贝类等有好奇心及亲切感。所以,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充分利用亲水的优越性,尽量降低护岸高度或者做非常缓的护坡,种植水生植物,拉近人与水的距离。 传统的规划设计,常常在滨水规定洪水位以上的区域,规划为公共建设配套设施用地以及绿地.目前,在规划设计中应该重视对滨水地带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重建,淡化不合理的利用、浪费以及污染会危及滨水生物。 作为参与规划的工程师,要密切关注水的上游及下游的情况.河流附近的某些区域如散落一些局部低洼处,经地形分析,尽可能使其保持现状,塑造成生动的水景,并与河流相连。 水陆交界处是生态敏感地带,是鸟类、动物、鱼类的天然食源及栖息地,在规划设计中,应划定生态敏感带,保护及改善植被的生长状态,使原有的野生动物、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不受干扰. 水面的波光、水色、吹过水面的微风和涓涓的水声等都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保证水域的风景质量和生态功能是规划设计应当考虑的重点. 设计水体的岸线应该以平滑流畅的曲线为主,体现水的流畅柔美.驳岸及池底尽可能以天然素土为主,而且与地下水沟通,可以大大降低水体的更新及清洁的费用。 驳岸以缓坡入水至水下60cm,宽度2m至3m,然后逐渐挖深,在面积较大的水

河道景观设计规范

河道景观设计规范 篇一:河道景观设计说明 项目建设综述 城市环境条件及人文背景分析 建设用地自然条件及河流流域分析 地域文化分析 1、自然条件 南宁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是广西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科技、信息、金融中心。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亚热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无雪,气候温和,夏长冬短,适合植物生长,所谓“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仍奔放”,是一座环境优美适合人类居住的绿色之城。南宁历史悠久,各族人民长期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南宁旅游资源丰富,作为广西黄金旅游带的中心部分,壮丽的边关风采、浪漫的海滩风貌、迷人的异国情调,星罗棋布的灵山秀水,古朴悠远的古迹故址,山、水、人、情构成南宁多层次的旅游景观。南宁绿地系统条件良好,青秀山、南湖等绿地空间楔入城市,形成“一江串三环,两轴连八楔,绿网点线面”的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南宁市十分重视环境建设,全面启动城市建设“136”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强完善区域综合性核心城市的功能,建成区园林绿地总面积为3580公顷,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为38.78%和9.51平方米。城市山清水秀,绿水映带,自然环境极其优美,被授予“联合国人居奖”,素有中国绿城之称,是一座环境优美适合人类居住的绿色之城。

经济条件 南宁区位条件优越。毗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连接东南沿海与西南内陆的重要枢纽,也是西部重要的省会城市。同时是国家级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城市。近年来,南宁市委、市政府的前瞻性规划理念加上市民的创造和热情,打造出了南宁快速崛起、迈向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六张独特名片。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地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也成为南宁独特的地缘优势。南宁人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努力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进程,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经济增长迅速。人文条件 南宁古代属于百越之地。唐朝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定名为邕州,南宁简称“邕”由此而来。元朝为取南疆安宁而定名为“南宁”。两千多明年的城市文史使南宁这座西南边城与中原文化得以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具有独特名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特色。 南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以壮族为主的29个少数民族在这片热土上长期繁衍生息。各民族独特的民族习惯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各民族和谐共处、安居乐业的景象。在新的世纪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为南宁的经济腾飞而奋斗。 规划设计概论 设计范围 本次江北环城水系二期工程是在一期运河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开掘运河,将心圩江、朝阳溪、二坑溪与邕江共通构成相思湖环城水系,实现水系互通游船、互动调节的江北区域核心环城水系和旅游景观通道。包括1 心圩江-朝阳溪连通运河、2 心圩江~二坑溪连通运河、3 二坑溪~朝阳溪连通运河、4 朝阳

《城市公共活动型河道滨河空间高差处理研究——以十里河滨水景观设计为例》

《城市公共活动型河道滨河空间高差处 理研究——以十里河滨水景观设计为例》 摘要:河道是城市空间格局中极为重要的组成因素,不仅是城市风貌的展现、更是市民生活的重要场景。积极开展对河道滨水环境的提升与整治工作,是近年 来各个城市的首要城建计划。如何利用好河岸空间创造更多的活动场所,便成为 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本文对城市河道中高差较大的河岸改造进行了探究 与摸索。 关键词:高差处理滨河景观活动型城市河道 随着现在构建绿色城市的理念提出,城市建设越来越重视户外公共空间的打 造,高品质的城市开放空间不仅能改善城市形象,带来城市活力,更能切实的为 市民提供舒适的生活场所[1],达到创造城市美好人居生活的目的。滨水空间作 为重要的城市空间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与向往,带着逐水而居的 深层基因,人们始终存有观水、亲水、戏水的精神需求。而城市内河往往由于周 边地块的建设,使得滨水空间局促、河道线型生硬、水与岸之间存在高差,多出 现陡坡和直立挡墙的驳岸形式,既不亲水、也不生态。这就要求河道整治工程中 提前做好竖向设计,结合景观效果最大化去解决人与水的关系,因地制宜,根据 不同高差设置合理的驳岸形式,创造与河道环境相匹配的活动场所。 梳理河道水文情况 在进行河道景观设计之前,首先要对各项水文资料进行了解与梳理,组织多 次现场踏勘,目的是明确河道功能,必须满足防洪要求,在保证水安全的前提下,再去提升水环境。除了防洪排涝,河道是否承担航运、水源等功能也尤为重要。 其次,必须在明确了河道水位、流量、泥沙、水温、冰情、水质、地下水、 降水、蒸发量等水文基础资料后,结合河道现存问题去切实提出景观改造的设计 方案。

城市滨水游憩空间规划设计

流淌着的灵性——城市滨水游憩空间规划设计 人类自古逐水而居。时代的发展,生活区域不断的扩展,滨水生活空间已经成为城市形象的重要代言。从单一的依水村落到现代功能多样化的港口城市、滨湖公园等,在经历了创造、模仿、复制、再创造一系列阶段后,滨水空间的打造手法和景观设计已经开始个性化,生态化、游憩化和人性化的再生阶段。 水,是灵气汇聚之所。滨水空间的景观打造也应延续这种特性,在城市滨水区域创造颇具灵性的特色空间。 一、城市空间与水案共荣共生 城市与水的关系是由来已久的,河流、湖泊、海案以及它们所产生的滨水空间,在城市规划和景观规划中逐渐被关注,愈来愈多的被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突破点。城市滨水空间,已经成为展现城市魅力、挖掘城市活力的重要展台。我国现代的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行业具有发展期短、发展速度较快的特点,致力于滨水空间方面的研究时间不长。总结滨水空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1、大格局的自然、经济与生活空间 解放以前,我国滨水空间具有三个主要特点:自然空间、经济空间和生活空间。自然空间以山水的自然衔接,山水交融的大空间格局为主,是开发较少的自然形态;经济空间大多以运河航运等功能为依托形成的城市滨水商贸、运输为主要功能的经济生活空间;生活空间是把水作为城市交通的主要形式。 2、工业化时代使滨水生活空间向滨水经济空间转变 文革前期,现代城市雏形初现,城市功能和经济格局受政策影响较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工业化时代来临。老城内的河、湖被填埋,建筑和公路取而代之。这一时期,城市滨水

生活空间基本消失,仅一些经济发展缓慢的城市滨水空间得以保留,但逐渐向滨水经济空间转变。 3、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极剧减少和缓慢恢复的两个重要时期 改革开发以后,经济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城市规模的膨胀,交通方式的改变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城市周边河道被严重侵占,取而代之的是僵硬的街道和林立的高楼,河道被大面积填埋,水域污染,港口废弃,城市滨水空间也随之极剧缩小。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虽然仍然高速跃进,但逐渐趋于理性化,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得到了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它不但是城市景象亟待修复的一面,更是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中必须从生态、经济、交通、城市设计、城市特色和文化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的一环。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和研究进入黄金时代。 二、“游憩”使滨水空间更加丰富 长期的发展,使城市规划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化思路,法规化条例也已经成熟。针对这种固有的、模式化的规划,近几年,“游憩”逐渐被规划界讨论和认可。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稍微成熟,但在国内,尚处于探讨阶段。 1、游憩(recreation)来源于拉丁语recreatio,意思是恢复更新,英文为“recreation”,原意是“to refresh”,含有休养和娱乐两层意思。 2、“游憩中国网”认为,游憩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基于城市、乡村、景区、度假区四类空间基础上,进行的具有生态、文化、康体或游乐功能的,能够内在满足自我、外在实现休闲的活动的总和。 为了便于研究及应用,“游憩中国网”将“游憩”的外延界定为: 一方面,“游憩”中的“游”可基本等同于“旅游”,“憩”可基本等同于“休闲”。当然,“旅游”与“休闲”之间的关系不在我们这一定义的考虑范围内。

滨水景观设计的探究.doc

滨水景观设计的探究 摘要: 滨水地区对城市来说是重要的场所,它的设计好坏关系成城市形象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目前我国滨水建设开发处于蓬勃期,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其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滨水区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相对其进行全面了解并非容易的事情。滨水空间不仅是城市的形象门户,更加是市民的活动空间。人们对城市空间不仅仅追求表面形式和规模化,更多的关注心理感受和使用需求。人的存在为空间界定了属性,因此,本着人本主义原则,就要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首先满足人的景观使用需求。比如,城市功能,厕所,餐厅,服务设施等等。再如,亲水机会。再如,运动场所等等。以及把握尺度,创造宜人场所。为使用者带来良好的空间体验谈。设计过程中避免那些,华而不实,大而不实,片面追求形象工程的设计。要从人的角度出发,追求舒适的场所。滨水地区的湿地空间设计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景观生态学的思考是尤为重要的。 本文首先介绍背景意义,以及相关项目存在的问题。然后对滨水区域进行归纳,找出更好的滨水湿地景观设计方式,充分的考虑其人性化以及生态性。最后作者结合自己在本次案例的参与部分,进一步说明相关理论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域带状滨水区域人性化湿地生态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滨水地区对城市来说是重要的场所,它的设计好坏关系成城市形象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目前我国滨水建设开发处于蓬勃期,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其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滨水区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相对其进行全面了解并非容易的事情。滨水空间不仅是城市的形象门户,更加是市民的活动空间。并且不同水域有着不同的特点。有线状的也有面状的。因此设计方法不能从一而论。同时将人作为设计的重要元素,它直接影响滨水区域的生命力。因而,笔者希望对滨水区域的生态性以及人的社会活动需求进行分析与思考。本着人性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起点,创造出更加和谐美观,以及使用的滨水湿地景观。 1.2滨水区域的定义 滨水区域既陆地和水域的边缘。其空间范围包括200到300米的水域空间以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地空间,其对人的至诱距离为1到2千米,相当于15到30分钟的步行距离。 1.3湿地的定义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者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域,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i的水域。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3大生态系统,在世界范围分布广泛。湿地生态系统中存在大量动植物,很多被列为自然保护区。 1.4研究内容和方法 (1)文献分析法

防洪型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原则

防洪型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原则 1、城市滨水地段防洪区的景观设计要充分利用滨水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河流是难得的自然景观,湿地环境也是保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媒介,所以在滨河护岸的处理上,只要条件允许,应尽可能实现由自然环境向人工环境的自然过度,避免生硬割断的处理方式。 2、提高滨水区的亲水、近水性。由于城市滨水地区防洪堤的建设首要功能是要满足防洪安全的需要,城市防洪中的景观工程要在重视防洪的前提下赋予景观建设更多的关注,以水利工程为载体,推动促进环境的改善;把水利工程学与景观设计学两者结合起来做,分级别计算流量,把常水位纳入计算范畴,把景观做到常水位,让河道常水位接近城市活动空间,加强景观的亲水性,这也符台人对景观的的心理需求。 3、更新观念,实现从人工治河向生态治河的转变。生态性是我们设计中需要注重的,将滨水绿地延伸至河道护坡,并与驳岸形成一个整体,不仅增加了驳岸的宽度,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景观效果,营造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生态环境,让整个工程处处体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形成水体——堤防——沿水路——建筑(环境)四位一体。 4、协调的环境是滨水地区防洪堤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城市滨水区的水体是自然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合理存在,包含着生态的诸多要素。对城市的生态系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规划设计必须尽可能不破坏或少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并在规划设计使遭破坏的生态要素得到恢

复。在滨水景观设计中要尽量加强自然景观要素的运用,恢复和创造城市中的生态环境,让人尽量融入自然与自然共生存。 5、确保城市防洪安全原则。修筑堤防首要目的是满足防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规定,在滨水地区城市防洪堤的规划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城市的等级和防洪标准进行设计,对于重要工程的规划设计,除正常运用的设计标准外,还应考虑校核标准,即在常运用的情况下,洪水不会漫淹堤坝或堤顶或沟槽。 6、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滨水地区防洪堤与景观规划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主要是强调人在滨水环境及堤防景观中的主体地位。从人的行为、心理、健康及文化等特征及需求出发解决人的亲水性、近水性,解决水体可视性、可达性、水睦的相隔性、生态要素关联性等问题,从而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河滨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本科生毕业设计说明 龙里县水桥河河滨公园 景观规划设计 姓名:王家芬 学号: 141511401047 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园林 指导教师:王亚维 教师职称:高级实验师 二〇一八年五月

贵阳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 1.本人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贵州省黎平县花果山长岭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设计》,是在认真学习理解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后,保质保量独立完成的,没有弄虚作假,没有抄袭别人的内容; 2.毕业设计(论文)所使用的相关资料、数据、观点等均真实可靠,文中所有引用的他人观点、材料、数据、图表均已注释说明来源; 3.毕业设计(论文)中无抄袭、剽窃或不正当引用他人学术观点、思想和学术成果,伪造篡改数据的情况; 4.本人已被告知并清楚:学院对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违法学术规范的行为将严肃处理,并可能导致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不合格,无法正常毕业、取消学士学位资格或注销并追回已发放的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等严重后果。 5.若在教育厅、学院组织的毕业设计(论文)检查、评比中,被发现有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本人愿意接受学院按有关规定给予的处理,并承担相应责任。 学生(签字):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8) ABSTRACT (8) 1.项目背景 (9) 1.1项目总概况 (10) 1.2项目所在地区位分析 (10) 1.3项目地区背景 (10) 1.4项目自然条件分析 (10) 1.4.1气候 (10) 1.4.2地形地貌 (11) 1.5基地高程高差分析 (11) 1.6基地交通道路分析 (11) 1.7基地周边用地性质分析 (11) 1.8基地景观SWOT分析 (11) 1.8.1优势分析 (11) 1.8.2劣势分析 (12) 1.8.3机遇分析 (12) 1.8.4挑战分析 (12) 2.借鉴案例分析 (12) 2.2案例分析一:新加坡:碧山宏桥公园 (12) 2.2.1概况 (12) 2.2.2方案借鉴总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城市滨水区设计控制要素体系研究

城市滨水区设计控制要素体系研究
1
源起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对水的依赖渗透于生存需要、经济发展、艺术创造和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 对于水的描述,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特质的是老子的《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七十八章)。从这些 话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出先哲对于水的体认,乃至于对于自然、人生的理解。 远古时期人类的逐水而迁、傍水而居,造就了后来一座座生机勃勃的城市。因此,几乎所有临水的城 市中,最具历史价值的遗存都集中于这个区域。放眼世界,鹿特丹、新加坡、汉堡、伦敦、香港、大阪等 城市,水运、港口的发展为城市提供了长期的发展动力。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功能、性质不断演化,城 市规模不断扩展,许多滨水城市旧区逐步衰落。然而,水对于人的吸引力是如此之大,许多老旧的滨水建 筑被人们自发地利用起来,成为具有特殊历史韵味的地区。对于城市建设和设计者而言,衰落的滨水区如 何更新、改造,使之重获生命力,新开发的滨水区如何处理好与水的关系,成为城市改造和复兴进程中最 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 2 焦点
20 世纪 70—80 年代,世界许多城市建设潮流中,滨水区的建设与城市地位、竞争力和形象联系在 一起,滨水地区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滨水区的城市设计也受到相应的关注。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城市中央商务区(CBD)和国际金融中心(IFC)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核心环节。这些地区的开发建设日益 强调环境质量和景观感受,滨水区成为首选。一系列以滨水区开发为主题的国际会议相继隆重举行。
以上一系列以城市滨水区为主题的国际会议表明,滨水区的设计和研究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极大关 注。首先,会议举办的频率越来越高,近些年几乎每年举行数次以滨水区的规划开发为主题的国际会 议。如 2003 年坦桑尼亚、赞比亚的“全球化对滨水区影响”;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滨水区发展规划” 等国际会议。其次,会议关注的内容从开始的以绿化、环境、建筑、历史等设计领域的内容为主,逐 步引入政府决策、政策扶持、房地产市场波动、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乃至全球城市网络和区域经济 大循环等等重要因素,滨水区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建设各相关领域均十分注目的焦点。
1

滨水景观改造案例

滨水景观改造案例 水一般指同海、湖、江、河等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水域孕育了城市和城市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滨水景观改造案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滨水景观改造案例一 1. 水牛河步行道景观设计SWA 作为休斯敦市投资最多的公共场地之一,该项目使曾经闲置荒芜、垃圾肆虐的废墟摇身变为绵延900m的狭长城市公园。它不仅为休斯敦内城增加超过8.09hm2的公园空间,而且是1836年休斯敦建城以来首个发挥河道城市和娱乐潜力的主要项目。 SWA集团负责在极具挑战性的超过3 000平米长的河道周边城市环境中开展项目的总体规划和随后的整体景观规划。具有挑战性的城市环境包括高架高速公路、各种公共设施、陡坡、有限的通道以及一些重要的防洪堤。重新设计的坡岸以及一系列的台阶和坡道将休斯敦人与当地的河湾重新连接在一起。沿岸的天然河道和土壤利用金属矿和14 000吨的岩石以及再生混凝土得以加固。杂草和其他外来入侵植物被287 000株新植被所取代,这些新植被包括本地多年生植被、地被植物和641株树木。照明系统按照月亮的运行周期营造出明亮的照明球体:新月时灯光是蓝色的,随着满月的来临,灯光逐渐变为白色。所有的照明系统、植被和步行道经设计都能够有效抵御自然的周期性洪水。 项目还设置连续的人行道、自行车道、公共艺术以及特殊的维护和安全设施。如今,航道成为野鸭、苍鹭、乌龟和各种鱼类的栖息场所。工程兵团原有的HEC水文模型系统用于确保泄洪渠道不会受到项目改造的影响。 滨水景观改造案例二 2. 杭州湖滨(SWA作品) 杭州湖滨旅游商贸特色街区是杭州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该步行道曾经是高速公路所在地,公路阻隔了行人亲水的机会,SWA

城市滨河景观生态化设计研究——以南京市外秦淮河副支景观改造为例

城市滨河景观生态化设计研究——以南京市外秦淮河副支景 观改造为例 曹加杰;郑若楠;吴向崇 【摘要】城市滨河景观对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城市滨河景观生态化设计是城市文明的缩影,生态性河道景观不仅担任着城市河流排污防涝的责任,同时也具有美化城市景观环境的作用,保证城市滨河景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南京市外秦淮河副支景观改造为研究基础,遵循生态景观设计原则与基本方法,结合南京外秦淮河副支景观现状问题从生态化设计角度出发,结合滨河景观要素进行具体的生态设计与改造.以期为城市滨河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艺术研究》 【年(卷),期】2019(000)002 【总页数】3页(P22-24) 【关键词】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生态化设计 【作者】曹加杰;郑若楠;吴向崇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三亚新大兴园林生态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城市河流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滨水区中的滨河景观蕴含着丰富的植物和丰富多样生物。在以往的城市滨水区景观建设中主要注重水利建设而忽略了滨水区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导致河道渠化、硬化,进而使城市河流水环境的生

态系统遭到破坏。以往的这种设计缺乏滨河景观的生态性设计,不能够保证滨河景观生态性设计效果可持续性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滨河景观环境现状质量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使用。生态化设计在城市滨河景观设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城市生态环境维护和改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者认为生态化滨河景观应具有丰富的生态景观要素,健康的水系,生态化的驳岸,合理的植物配置,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小品与建筑,以及具有地域文化的历史气息。 一、城市滨河景观研究范畴 城市滨河区域是指城市陆地区域与城市中的河流水体相连接的具有一定范围的区域,其特点是水域与陆地共同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滨河景观区涵盖了水域,陆域与水陆交错区域的景观要素,城市滨河景观要素分为自然要素、人工要素、人文要素三个部分。主要是水体景观,滨河绿地植物景观,滨河护岸景观,滨河道路,以及休闲滨河空间中的景观建筑与设施这些组成了城市滨河区的景观设计要素。 二、滨河景观生态化设计 滨河景观生态化设计是以生态学相关生态学设计原则和方法为指导,修复滨河景观空间生态景观,提升滨河空间的活力与吸引力,注重滨河景观要素的生态化设计,营造丰富的滨河公共空间空间与优质的户外活动空间,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具有城市名片作用的滨河景观空间使之成为城市活力的核心场所。 1.生态、景观、防洪等多功能兼顾。 滨河景观生态化设计合理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解决城市滨河景观线在面临的问题,在满足对河道防洪设计的的基础之上要考虑城市河道景观的生态化设计,以建立生态性,防洪性,美观性等多功能兼顾的城市滨河景观空间为目的,满足城市居民生活与城市建设的多样化需求。 2.以绿化为主,生态优先。 城市滨河景观生态化设计主要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主要以景观绿化种植为主,用

景观生态学与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生态学与景观生态规划 【摘要】本文介绍了景观生态学概念及基本理论、景观生态规划涵义及规划原则,并结合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滨江镰刀湾片区景观生态规划的实例,进一步阐述景观生态学在规划中的应用。 【关键词】景观;生态;规划 1、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 一词首先由德国著名的生物地理学家特罗尔(C.Troll)于1939年提出,他认为景观生态学是对一个地区不同地域单元的自然—生物综合体的相互关系分析。20世纪80年代后期,景观生态学逐渐成为世界上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研究的一个热点,吸引了众多生态学家和地理学家。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景观生态学成为一门建立在生物学和地理学基础上的综合学科,研究不同尺度人地系统的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联系、动态发展过程及系统稳定的对策的。与传统生态学研究相比,景观生态学更加强调空间异质性、等级结构和尺度在研究生态学格局和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学系统的影响,尤其突出空间结构和生态过程在多个尺度上的相互作用关系。 2、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的基本单元是景观要素,其数量特征一般表现为面积、周长和形状。依据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教授福尔曼(Forman)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按照各种景观要素在景观中的地位和形状,可将景观要素分为斑块、廊道、基质。 2.1斑块 斑块是指景观中相对零碎、相对均质的块状生态单元。按照起源和形成机制可将斑块分为干扰斑块、残余斑块、引入斑块和环境资源斑块。从不同的尺度来说,整个城市或者一个住区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斑块,为了提高运作效率,斑块的形状成为研究关注的重点。一般边界较多、较大的斑块形状更有利于其与外界的交流和渗透。 2.2廊道 廊道是不同于两侧相邻基质的线性景观单元,具有通道和阻隔的双重作用。根据廊道的起源、对人类的作用及景观,廊道可分为线状、带状和河流三类。在城市和居住区规划研究中,我们可以将廊道分为蓝道(blue way)、绿道(green way)和灰道(gray way)。蓝道即河流廊道,包括河流的水面部分和周围的基质植被。绿道是指以植物绿化为主的线性要素,即种植廊道。灰道则是一些人工味十足的

河道绿化景观设计方案

河道绿化景观设计方案 河道绿化景观设计方案按照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启动会议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我市创建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的步伐坚持“回归自然”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结合从生态、经济、人文、社会效应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多方面考虑打造出体现林都特色的精品河道景观为此河道9处滩地进行了绿化景观设计。 一、设计方案项目概况此次规划的河段在市区范围内自西向东呈形蜿蜒贯穿中心城区总长度约14公里是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兼有都市景观和自然风光的生态型景观轴同时具有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本次规划以河道滩地景观设计为重点此处河段共有大小滩地9处设计完成后形成一条自然环境与现代生活和谐统一的生态景观绿化带。 二、绿化景观设计的依据1、《河道景观规划编制工作方案》;2、规划局提供河道平面设计图纸;3、水务局提供《—市大桥河道整治工程平面布置图》;4、沿河景观设计的相关规范。 三、绿化景观设计的目标沿河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服务市—广大游客为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美化城市沿河景观、提高城市品味、改善人居环境使城区沿河两岸绿带成荫达到全面提升城市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效果。

2、优化自然河道功能与空间布局以满足防洪、观光、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充分发掘景观资源创造出丰富多彩而又安全实用的滨水生态景观。 3、充分尊重使用者对环境、功能、空间、美学、经济的要 求以人为本实现空间合理分布达到绿地环境触目葱郁景观小品相得益彰男女老幼各有所需的安全、方便、休闲、生态景观绿化效果。 4、充分发挥景观资源的经济效益对原资源合理利用实现节 约型绿化与景观资源相结合。 四、绿化景观设计的指导思想强化河流两岸的自然生态、 文化景观属性打造“自然、和谐”的沿河生态景观绿化带。 1、自然生态属性贯彻生态设计理念建设自然生态环境良好、风景优美独特的生态沿河景观绿化带。 2、文化景观属性历史文化是旅游开发与城市发展的重要资 源我市沉积着多年的文化底蕴。挖掘我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特质突出地方特色创造类型丰富、个性鲜明、富有魅力的沿河生态景观绿化带。 五、景观设计的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沿河景观与沿线环境景观和谐统一体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回归自然、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2、兼顾“美观大方”和“经济实用”的原 则要突出反映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和沿河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

滨水空间景观设计资料整理

一.滨水地区介绍 1.滨水地区(Waterfront)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体 的部分。” 它既是陆的边沿,也是水的边缘。空间范围包括200~300m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诱致距离为1~2km,相当于步行15~30分钟的距离范围。 2.滨水地区空间分类 环港湾夹江环湖 3.滨水地区城市设计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用地功能地合理布局 按城市滨水区的功能划分大致有滨水居住区、滨水文化博览区、滨水娱乐休闲区、滨水办公商业及金融区等。 在当今的城市建设中,土地使用形态的单一性和片断化是城市滨水区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形态单一造成滨水区功能的隔离与分化现象,许多滨水区由于缺乏城市市民参与的商业文化、娱乐设施而失去了作为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许多商业办公为主的滨水区则由于居住用地的缺乏,形成夜间缺少活动的城市空间利用浪费的“空洞化”现象。因而公共性、多样性、延续性、层次性和立体化应成为用地功能合理布局的原则。 a.公共性是指滨水区对城市开放,用地形态公共化,使其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融为一体。 b.多样性是指在城市滨水区进行综合性社区建设,形成多样的用地平衡,土地使用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是这一策略的基础,复合型的城市空间避免和减少了土地使用 的“低谷”增强了滨水区的吸引力。 c.延续性是指综合原有的建筑和城市空间,形成城市生活景观的延续性。例如,武汉市南岸嘴整治工程亲水空间将长江大桥作为远景结合。 d.多层次和立体化是对滨水区自然景观潜质的充分利用,立体化的开发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是解决土地开发强度和生态平衡的有效手段。例如美国曼哈顿河滨工程 多层地下建筑充分容纳了商场、停车场、戏院、博物馆、运动场、餐厅和集会场地形成延续性城市空间。 (2)城市交通的协调 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形体的骨干,一般与城市基础建设或地下设施 一起安排和设计,一旦安排好,很少有机会修改,而即使能够修改,会 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市政和土地利用有很大的制约性。 由于有些地方城市交通横穿滨水区,使海滨、河岸成为人们难以靠 近的区域。交通道路作为异质空间,将人与滨水空间分隔,往往破坏了 城市与水域的关联性和整体感。采用立体化的交通组织即通过交通的地 下化或高架散步道可解决这一问题。 设立超大街区也是有效的策略,将分散的小街区整合为大的街区, 街区内只设人行道,将汽车道排除在外,这样可以避免汽车道对行人的 干扰。尝试在滨水的特定区段组织超大街区,可以解决滨水空间的完整 与组织交通的矛盾。

生态修复视域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生态修复视域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 究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城市滨水景观建设在生态保护方面进步显著,对河流环境的保护也愈加得到重视。为了有效保护利用河流资源,充分发挥城市河流的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生态修复视域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进行简要探讨。关键词:生态修复视域;滨水;景观设计; 1生态修复概述 所谓生态修复指的是利用一系列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生态技术,来改变或者是切断不利于生态系统进化的过程或者因子,与此同时,再配置或者是优化外部和外界之间的能量转换和物质交换,从而达到恢复生态系统或者进化生态系统的目的。和其他修复技术相比,生态修复指主体的自然界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简而言之,就是在一个指定的生态区域内,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干扰,通过自身所具有的调整和修复能力,来达到生态群落修复的效果。比如: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利用生态修复技术时,需要对水土流失区域进行人工辅助和管护,充分发挥出自然界自身所具有的修复能力,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从而达到控制水土流失的目。而且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良性发展模式,可最大限度上发挥出自然界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和修复功能,从而达到平衡健康的发展状态。 2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意义及原则 2.1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意义 首先,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在景观设计中,大量采用自然元素、生态护岸和生态植被,营造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其次,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注重文化。在景观设计中,注重挖掘、保护和利用滨水区域的历史文化遗产,强调景观的历史性和文化性,增强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提高城市的文化吸引力。最后,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在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现状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也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城市滨水空间是指以河流、湖泊、湿地为主要依托,结合城市人文因素与自然环境而形成的具有较强观赏和使用功能的景观空间,它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而形成的综合性体系。因此,在滨水景观设计中要考虑到城市发展特点和规律,将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分析和处理。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现状,提出滨水空间设计应从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元素、景观美学等方面出发进行整合,使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城市滨水区是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也是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滨水空间是一个地区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对象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对景观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滨水空间既要满足城市居民对滨水空间景观功能和品质的需求,又要发挥对城市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作用的功能和品质。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滨水空间所具备的环境承载力也成为未来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新的方向。从总体上来看,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具有综合性、多功能性、开放性特点,所以,在今后对我国整体城市滨江空间景观设计研究过程中,应着重关注这几方面问题。 一、城市滨水空间含义及类别 1、城市滨水空间的涵义 城市滨水空间是指以河流为主要景观载体的城市地域范围内,在自然条件下以河流为中心的水环境、水景观以及水文化所形成的地域空间。它是城市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空间上的集中反映,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滨水区域内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很大,而且具有天然的河道、湖泊或湿地、沼泽等自然条件,开发建设和利用都很方便。因此,从整体上来看,滨水地区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滨水区包括以河流为主要景观载体,并能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融合而形成具有一定景观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一种自然山水景观区域或范围,即是对城市水体与滨水空间进行整体上把握并加以利用。滨水地段可分为3大类:(1)人工景观段和自然景观段;(2)滨水公共空间段;(3)滨水绿地及

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分析

摘要: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的滨水景观是城市水资源和城市风貌体系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但可以提高城市的形象和观感,而且可以优化城市的生态环境。但是在之前的传统设计思维下,很多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实质上造成了对环境、水系和生态的破坏,使得原来完整的生态系统无法正常运转,生物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生境的破坏从长远来说也是人类环境的破坏,因此,传统的设计思维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以及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目前随着人们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意识不断增加,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生态体验和生态的设计思维与手法获得了人们的关注。 关键词: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生态思维 1生态思维和城市滨水景观概述 生态是个大系统,包括特定地段中的全部生物和物理环境的统一体,具体地说: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元。生态思维在景观设计背景下来说就是指能让人、其他动物和环境达到一种平衡和和谐的一种思维方式。 城市滨水景观,顾名思义指的是现代城市中的滨水环境和场所。城市当中的水系和城市文明以及生态环境等相关元素有直接关系,放眼世界各地区,一些水资源比较密集的地带,周围城市的建设和景观规划的设计都和天然水体相辅相成,共同发展,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经济实力的提高,也让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更加迫切。城市滨水的设计拥有了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滨水景观的承载体主要指的是和天然的湖泊以及河流相互比邻的土地,以及建筑区域所形成的滨水场所,其主要范围包括200到300米左右的水域和相邻的陆域空间。亲水环境则是城市中最有活力以及魅力的场所。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国内的城市滨水景观生态性和体验感以及可持续的开发模式等方面的关注度也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2城市滨水景观的功能 2.1生态功能 在尊重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对河流和绿道采取水源净化、生态修复等手段,能有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规划设计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规划设计 摘要: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对城市滨河绿道的低影响规划开发和综合管理 成为了绿色城市建设的主流。本文立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简略分析了我国 城市滨河绿道建设现存的问题及缺陷,提出了海绵型滨河绿道规划设计的要求以 及应采取的策略,并援引北京莲花河滨河绿道建设实践,分析其在海绵城市建设 理念下进行滨河绿道规划的实现方式,期望能为我国滨河绿道建设理论的完善添 砖加瓦。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规划设计 近年来,城镇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绿地不断退化,不透水区域急 剧增加,匮乏的水资源和严重污染的水生态不断破坏着自然环境中的水文机制和 条件。同时,逐年下降的地下水位,捉襟见肘的暴雨泄洪能力等问题也使人们深 陷城市水文生态问题的困扰。基于此,“海绵城市”的概念应势而生。这种新型的 建设理念能够减少城市暴雨洪涝,削减雨水径流污染,集约循环利用水资源,改 进城市水文生态系统。结合海绵城市理论,对城市滨河生态系统进行良好干预, 使城市和自然和谐共生。积极推进城市滨河绿道景观的合理规划设计和低影响开发,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时期一条新的出路。 1.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其内容 “海绵”是用来比喻自然湿地、河流等对城市旱涝灾害的调蓄能力[1]。海绵城 市则是指城市在面对剧烈的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时如同海绵,将下雨时储存的水 净化后,在需要时调动利用,具有良好的调节力和反应力。从而提高城市的生态 回复能力。海绵城市建设应在低影响开发的基础上,建设可持续性的基础措施、 循环性的给排水系统、水敏性的城市设计和合理的雨水收集等机制。并将这种科 学理念与我国建设绿色城市的实践相结合,立足于我国的水情特征和水文现状, 从生态系统保护、河流水系恢复方面切入,建立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 2.城市滨河绿道及其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城市滨河绿道的概念 滨河绿道是一种沿河开发的多功能滨水廊道,涵盖了河道、漫滩,堤岸及周 边人文环境等地区,是一种综合价值很高的绿道形式[2],平衡了城市与自然之间 的关系,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符合城市绿色空间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滨河绿道作为城市的绿色生命带和生态廊道,具有回收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及 文化遗产,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多种功能。 2.2我国城市滨河绿道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①没有全盘考虑滨河绿道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开发方式依旧是掠夺的、盲 目的、粗放的。单一的从城市美学方面进行河流开发,忽视了对河流本身状况的 认识,过分注重景观环境美化、驳岸设计以及道路广场等外部因素,没能将水文 生态保护与绿道景观建设综合起来,破坏了河流的水文生态及岸线条件。当暴雨 发生时,会因排水不畅早造成城市洪涝,径流污染,以及无法对雨水收集利用等 问题。 ②没能深入挖掘人文景观和传统文化。无法根据当地文化特色,因地制宜的 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河流廊道文化。在景观设计及功能性道路如慢行车道及步行道 等方面组织混乱,安全指数低,相关的管理制度极度缺乏,公共参与性不强。

基于水生态文明视角的城市滨水空间研究

基于水生态文明视角的城市滨水空间研究作者:赵之煌李纲胡丽香等 来源:《人民黄河》2022年第08期

關键词:水生态文明;城市滨水空间;郑州市 中图分类号:TV85;P901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2.08.022 引用格式:赵之煌,李纲,胡丽香,等.基于水生态文明视角的城市滨水空间研究[J].人民黄河,2022,44(8):114-118. 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研究范畴中基于人与水和谐共生发展理念的生态文明学发展分支,具体指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主题理念的人水和谐文化伦理形态[1],它是生态文明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2]。生态文明建设的高级阶段是城市生态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达到最佳状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构成部分,不仅能够满足多元化的城市发展需求,塑造别具一格的城市生活空间和城市形象,保护滨水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而且其独特的滨水优势易于融合和贯彻城市水生态文明理念。然而,当今城市滨水空间发展并未充分在水生态文明理念下进行系统规划,普遍存在过于追求规模和速度的误区,无法适应追求城市特色和品质的新要求。因此,笔者以郑为市为例,基于水生态文明视角,研究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与规划新策略问题,以期为改善城市生态、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功能等提供参考。 1城市滨水空间及其与水生态文明的内在关联 1.1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 城市滨水空间指城市陆域与河、湖、江、海等水域相邻的一定空间范围。从城市空间角度看,是指可以容纳市民从事休息、锻炼、娱乐、观光、购物、旅游等游憩活动,并与城市水域有直接或间接联系而串联起来的有机线性空间。20世纪中期以前,城市滨水空间是居民为达到物质、经济目的[3],在农业灌溉、生活供水、排水、舟楫往来、工业活动、仓储和交通运输等相关活动中自发形成的场所。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西方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城市功能逐渐多元化,人们对城市环境有了更高要求[4],城市滨水空间功能逐渐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