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杜牧其人其诗

浅谈杜牧其人其诗

浅谈杜牧其人其诗
浅谈杜牧其人其诗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

分校(工作站)

专业

学号

学生姓名

年月

浅谈杜牧其人其诗

内容摘要:杜牧是晚唐杰出的诗人,在唐代诗坛上赢得了重要的地位,时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因与同时代诗人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杜牧亦善文,在骈文重新抬头的晚唐,坚持古文创作而颇有成就。本文以其作品为研究对象,对他的重要诗作进行品析,试图探索他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家世诗歌创作咏史

一、书香世家的风流才子

杜牧,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虽不是钟鸣鼎食般的生活,但未受过半点穷。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这给了自幼好学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学功底,早在他参加科举考试之际,就曾以一篇《阿房宫赋》传诵于文士之间。太学博士吴武陵击掌称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门直荐。

杜牧确实有才华,而且政治才华出众。他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生性耿介,不屑逢迎权贵,仕宦不很得意,从而对社会政治持清醒的批判态度。但抱负难以施展的苦闷,又造成他纵情声色、颓废放任的生活作风,有一些"风流艳事"流传。杜牧风流得别具一格,风流得声名远播,在繁华的扬州,杜牧的足迹踏遍青楼,宿醉不归。正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字词之间,满是艳情。杜牧的风流轶事,与他的才华一样,传之于世。

二、丰富多彩的创作内容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对作品内容与

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他最推崇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而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献诗启》中说:“某苦心为诗,未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清代洪亮吉也说他“文不同韩、柳,诗不同元、白,复能于四家外诗文皆别成一家”(《北江诗话》)。全祖望甚至称誉他为“唐长庆以后第一人”(《杜牧之论》)。

诗歌创作是杜牧最特出的方面,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杜牧诗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关心世事,爱国忧民

抒写经邦济世的雄心壮志和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此类诗多用古体,如《感怀诗》、《郡斋独酌》两首长诗,杜牧生当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的时代,面对内忧外患,他忧心如焚,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他在《郡斋独酌》里说自己:"岂为妻子计,未在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商。"他主张削平藩镇,收复边疆。这首是既表达了了安史之乱以来的历史和现实,对藩镇割据、外族入侵、民生疾苦表现了深沉的慨叹,也表达了自己“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报国壮志。又如《河湟》、《早雁》。

(二),品评历史,借古讽今

讽刺统治者荒淫奢侈。这类诗多用咏史形式以借古讽今。如《过华清宫三绝句》的前二首,“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到长安时,有感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奢侈荒淫误国误民而作,借玄宗荒淫误国来讽今。《过骊山作》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傍穷百姓。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这也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

(三),写景抒情,纪行咏物

有的通过写景怀古以寄慨,如《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

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的描摹自然之美,以抒发俊爽之情,如《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三、别具一格的艺术成就

杜牧喜欢用七绝咏史抒怀,其咏史诗长于议论,含蓄深窈,尽得风人之旨,艺术成就最高。杜牧的咏史,充满着幽默与调侃,饱含借古鉴今之意。游经赤壁,他说,假如周瑜借不到东风,则将是“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反常人思维,给人以全新的视角。过华清宫,想起当年杨贵妃喜啖荔枝的情景,杜牧感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小中见大,虽未出现唐明皇半个字,却点出当年安史之乱的个中原委。夜泊秦淮,歌舞升平,可是,杜牧听出来了,那是什么样的歌曲啊,分明是亡国之音,若照这样下去,大唐亡国也指日可待了。杜牧咏史是表,讽今才为其里。

其写景诗敏于观察,含蓄精炼,情景交融。杜牧诗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以软语抒豪情,形成了气势豪宕而又情韵缠绵的艺术风格。他抒情写景的七言绝句,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例如:《江南春》、《山行》。这些诗词采清丽,画面鲜明,风调悠扬,可以看出他才气的俊爽与思致的活泼。在写景中还流露出对时事的忧伤。

但他的诗中也有一些思想感情很不健康的作品,有的诗带有浓厚的个人潦倒失意的感伤情调,缺乏理想的光彩。而《遣怀》、《赠别》、《叹花》等诗,更是专写征歌狎妓的颓放糜烂生活。饮酒狎妓是唐代文人中流行的风气,杜牧的这类诗更为后代无行的文人们所称道。

[参考文献]

[1]罗时进. 杜牧集/历代名家精选集[M]. 江苏:凤凰出版社, 2007;

[2]胡可先. 杜牧诗选[M]. 北京:中华书局, 2009;

[3]陈允吉校点. 樊川文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4]张金海. 杜牧资料汇编[M]. 北京:中华书局, 2006;

[5]吴在庆. 杜牧诗文选评[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浅谈杜甫律诗中的流水对

浅谈杜甫律诗中的流水对 (04年2月13日) 我们在中学时就都读过杜甫的七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与七律诗体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吗?有的,一方面,杜甫是七律诗的集大成者。七律一体并不古,大约是在所有古、近体诗中最晚成熟的一种诗体,是在唐朝新起的,但是在杜甫之前,比较平淡,杜甫的七律一出,雄浑浩荡,超忽纵横,气象极尽阔大,不仅大大推而提升之,而且带动有有唐一代诗风的走向。后来的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杜牧、许诨、李商隐等都是以学杜甫为能事,成为七律名家,创作出了无数名篇流世;整个《全唐诗》里七律占了近一半,几乎都可以说是杜风之绪。 另一方面,杜甫自己的诗里,也差不多是以七律为代表的。我们知道杜甫弱于绝句;古风虽也不错,但仍以律诗为强项;在他遗今的律诗中,虽然五律数量多于七律,但后人公认,七律成就相对高于五律。所以可以说,杜甫诗以七律为代表,七律诗以杜甫为代表,仍可以说唐诗以七律为代表,这就与人们通常认识的唐诗以李、杜为代表很接近了。 杜甫对于七律有什么贡献呢?这是一篇大文章了,简言之,无论题材、手法、意境等方面,他都是开风气的集大成者。我今天只说到他的一个小特色而已。 我们知道律诗中间两联要对仗,对仗是在律诗之前就有的古老的文字形式,写过律诗的人都知道,对仗其实又好写又不好写,好写在于完成它的文字游戏形式上,不难,就如对联,人家出上联都不难对,自出自对就更容易些了;但所谓不好写,是在于作为诗中的一部分,既要达意,又要融洽、流畅,更别说还要增彩增色了。所以自古以来,作为诗中不可分割部分的对仗佳作,真是少只又少呵。 杜甫非常长于对仗,堪称古今第一人,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的流传万世的名对很多。关于他的对仗方面的正解,我不配讲,只说起我注意到他的几个花絮特色的一个。那几个特色,我注意到,比如其一,宁求意而可以失工为代价,这既是我们今天学写诗的人所达不到的境界,实际也根本就是我们容易误解忽视走死的毛病;又如其二,巧借形式,妙夺天工,《曲江》的二联就是一个典型;再如其三,杜甫常常不止在二、三联里用对仗,而扩大到首、尾联里,像上面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与其说是因为杜甫才高而溢,或卖弄强项,不如说他是在探求诗体或诗风呢,因为这与下面第四个特色相联系着呢;其四,杜甫善于、惯于用流水对。

《阿房宫赋》鉴赏 霍松林

《阿房宫赋》鉴赏霍松林 《阿房宫赋》鉴赏 霍松林 杜牧是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答庄统书》)的。那么,他写《阿房宫赋》,其用心何在呢? 关于阿房宫建造的时间、原因、地址及规模,《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贾谊传》《水经注?渭水》以及《三辅旧事》《三辅王图》等都有记述;《史记》成书最早,其记述也比较准确,故摘引如下:(始皇)三十五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 这一段记述与《阿房宫赋》的描写相对照,有几点值得注意。一、秦始皇修阿房宫,主要由于“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即随着国家的统一,作为国都的咸阳人口不断增加,原有的宫廷已不能满足新的需要,故于渭水之南营建新的朝宫。可见《阿房宫赋》把阿房宫的兴建完全归因于“秦爱纷奢”,并不确切。二、阿房宫先建前殿,终始皇之世,全部工程并未完成。即使全部完成,也谈不上《阿房宫赋》所说的“覆压三百余里”。三、秦始皇三十五年才开始修阿房宫,距始皇之死不过两年,因而《阿房宫赋》说“宫人”们“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也不合事实。 项羽入关,阿房宫即化为灰烬,杜牧描写阿房宫,所依据的最早最可靠的文字资料,也只能是《史记》中的有关部分。而把《阿房宫赋》的描写和《史记》中的有关记载相比较,就发现它在很大程度上出于作者的艺术想像和夸张;想像和夸张的用意,则在于借历史题材以警戒当时的荒淫君主。就是说,这不是历史著作,而是文艺作品。如果把它看成历史著作据以考证阿房宫的规模,评论秦始皇的功过,那就错了。

浅谈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

浅谈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再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教师作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活起来了。 师生同画。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画,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理解诗的画面美。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我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我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

宣城见杜鹃花李白过华清宫杜牧(精)

宣城見杜鵑花 李白 過華清宮 杜牧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長安回望繡城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贈汪倫 李白 贈別 〈二之一〉 杜牧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絕句 杜甫 贈別〈二之二〉 杜牧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 遣懷 杜牧 歧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落魄江南載酒行,楚腰腸斷掌中輕;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赤壁 杜牧 題烏江亭 杜牧 折戟沈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寄人 張沁 己亥歲 曹松 別夢依依到謝家,小廊回合曲闌斜;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離思 元稹 隴西行 陳陶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 逢入京使 岑參 不第後賦菊 黃巢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幹;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集靈臺之一 張祜 祭灶詩 呂蒙正 日光斜照集靈台,紅樹花迎曉露開; 一碗清湯詩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昨夜上皇新授籙,太真含笑入簾來。 玉皇若問人間世,亂世文章不值錢。 集靈臺之二 張祜 雲 來鵠 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 千形萬象竟還空,映水藏山片復重; 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 無限旱苗枯欲盡,悠悠閒處作奇峰。

论文浅论杜牧诗歌的创作情怀

目录 论文摘要 (1) 关键词 (1) 正文 (2) 一、忧怀诗 (2) 二、咏古诗 (2) 三、咏史诗 (3) 四、赠别诗 (4) 五、写景诗 (4) 六、宫词、闺怨诗 (4) 参考文献 (6)

[内容摘要] 杜牧是一位天才诗人,他生于晚唐,在他之前已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但是杜牧仍然能于前贤之外,独树一帜。他的诗歌有忧怀诗、咏怀诗、咏史诗、送别诗、赠别诗、写景诗和宫词闺怨诗等多种。他的诗中经常抒发自己的报国愿望;或是借古讽今,指摘时弊;或表达了对于能反抗权奸而遭受贬谪的朋友的赞扬和对朋友的真挚友谊;或表达了对于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寄与同情。他又善于用七言绝句体作抒情写景的小诗,写景真切而言情深婉,为千古所传诵。杜牧的诗风,总的来讲,是俊爽、情致豪迈,但又揉进了绮思柔情,在俊爽雄健之中,又带华美流丽。他不愧为晚唐的杰出诗人。杜牧抱负心特强,他在二十五岁时作感怀诗,陈述自己的抱负,结句说:“聊书感怀韵,焚之遗贾生。”可见他是以贾生作为千古知己。他有气节,忧国忧民,颇具用世之心,同时他才华横溢,在文学方面又有高超的天赋与深厚的修养,因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所以放荡形骸,无拘不束,潜心为诗,遂使他成为晚唐杰出的诗人。 [关键词] 独树一帜杰出诗人创作情怀

浅论杜牧诗歌的创作情怀 2011春汉语言本科 ************* 杜牧是一位天才的诗人,他生于晚唐,在他之前已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但是杜牧仍 然能于前贤,独树一帜。他出生在一个有着浓厚儒家文化的官僚家庭。虽家世显贵,但一生不是一帆风顺。自踏入仕途。先后任过多种官职。他的诗歌有忧怀诗、咏怀诗、咏史诗、送别诗、赠别诗、写景诗等多种。他的诗中经常抒发自己的报国愿望;或是借古讽今,指摘时弊;或表达了对于能反抗权奸而遭受贬谪的朋友的赞扬和对朋友的真挚友谊;或表达了对于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寄与同情。他又善于用七言绝句体作抒情写景的小诗,写景真切而言情深婉,为千古所传诵。 下面我就杜牧的诗歌创作情怀以我个人的观点做一简单的阐释: 一、忧怀诗 他的诗歌中经常表现对于国计民生的关怀,如削平藩镇,收复河湟,抵御回鹘等,而最终的目的是希望“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他曾写过《罪言》、《论战》等有关政治、军事的论文,曾注过《孙子》十三篇,还多次引古论今地给当政者写信议论政治、军事方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郡斋独酌》)。《郡斋独酌》中写道: “……谁将国伐叛,话与钓鱼郎。溪南重回首,一径出修篁。尔来十三岁,斯人未曾忘。往往自抚己,泪下神苍茫。御史诏分洛,举趾何猖狂。阙下谏官业,拜疏无文章。寻僧解忧梦,乞酒缓愁肠。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孤吟志在此,自亦笑荒唐。江郡雨初霁,刀好截秋光。池边成独酌,拥鼻菊枝香。醺酣更唱太平曲,仁圣天子寿无疆。” 杜牧有感于国家的内忧外患,抒发自己的报国愿望。又《早雁》: “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这首诗把遭受回鹘侵扰的难民比作受惊的哀鸿,对他们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同时也谴责朝廷的无能,致使百姓流 离失所。 二、咏古诗 他不满当时诗坛的绮靡倾向,但他自己亦多绮情柔思,故而其诗能在俊爽峭健之中,时带风华流美之致。他很强调创作的内容,主张“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感怀诗一首》针对藩镇割据而发;《河湟》诗对河西、陇右之地被吐蕃侵占久久不能恢复表示愤慨。运用比兴手法,把逃避回鹘侵扰的边民比作哀鸿。在抒发对人民同情的同时,隐含对朝廷未能御侮安民的不满。杜牧不仅怀古咏史诗数量多,而且有不少从总体看不属于怀古咏史的作品,也在即景抒情中注入了深沉的历史感慨。他的怀古咏史诗,多数是抒写对于历史上繁荣昌盛局面消逝的伤悼情绪。杜牧的咏古诗也有不少是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如《赤壁》:

12《阿房宫赋》教学设计(完整)

12 阿房宫赋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罪恶,理解秦王朝自取灭亡的道理。 2、了解“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3、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到了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再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二、解题 1、杜牧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 杜牧工诗、赋、古文,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他的诗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2.关于“赋” “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浅谈杜牧七绝诗

浅谈杜牧七绝诗 摘要:杜牧的文学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古文都堪称名家,七律七绝更为擅长,尤其是七绝,向来受到推崇,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他能在短小的形式中表现一幅优美的图画,用精炼的语言传达含蓄的思想。其诗歌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为世人所称道。 关键词:七绝诗;论史;抒情;写景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等。 杜牧诗文并佳,尤其以七言绝句为最佳。晚唐诗风流于萎靡,惟杜牧豪迈俊爽,遒劲峭拔,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论说:“牧之绝句,远韵远神。”他还称赞杜牧的《泊秦淮》为唐人七绝的压轴之作。《泊秦淮》前两句说:“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以优美文笔描绘出迷迷茫茫冷冷清清的水上朦胧夜景,极富诗情画意。当诗人在如此这般的水上遇到一处酒家时,笔锋一转,吟出后两句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从这千古传诵的诗句中,诗人的忧患意识不言自明,呼之欲出。语言如此精练,意境如此深远,又有一唱三叹的韵致,真乃绝唱。 从内容上看,杜牧的七绝主要分为论史借古讽今和写景抒情纪行

咏物两大类。本文主要从这两大类来浅谈杜牧的七绝诗。 一、论史借古讽今 杜牧出身于仕宦之家,是中唐名相杜佑之孙,思想深受其家学影响,才兼文武,志在经济,心怀天下。然而偏偏时运不济,晚唐社会藩镇跋扈、宦官专权、朋党倾轧,使得这个壮志少年满怀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于是在飘荡沉浮的人生仕途中,杜牧只能将自己的才气、睿智和热情诉诸于诗歌,写下了不少风格清俊、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杜牧诗、文、赋兼善,而他的论史诗之所以能够在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这与其自身修养是分不开的。 杜牧的论史诗通常借古讽今,其针对晚唐朝廷的黑暗政治和统治者荒淫奢侈、腐朽没落的社会现实,借历史上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加以讽喻。历史人物吴王夫差、秦始皇、隋炀帝、陈后主,特别是本朝的唐玄宗,都是其笔下批判的对象,如《过勤政楼》、《过骊山作》等。而《过华清宫三绝句》就是此类作品的代表,尤其是《过华清宫》的第一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玄宗和杨贵妃在骊山建立了华清宫,杨贵妃爱吃鲜荔枝,玄宗为了讨她的欢心,就命令从四川等地乘快马日夜兼程为她送荔枝,很多人与马跑死在路上。诗人抓住了这一典型事例,又描绘了这样一个典型画面,人们远远望去,只见骊山顶上花团锦簇般的宫殿一道道大门突然依次地打开了,人们那里知晓发生了什么大事呢,只有贵妃在山顶上望着山下一匹卷起红尘的飞马破颜一笑,因为她知道,这是她喜欢吃的鲜荔枝送来了。诗歌以小见大,通过送鲜荔枝这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其二其三及赏析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其二其三及赏析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其一】 原文: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其二】 新丰绿树起黄埃⑹,数骑渔阳探使回⑺。 霓裳一曲千峰上⑻,舞破中原始下来⑼。 【其三】 万国笙歌醉太平⑽,倚天楼殿月分明⑾。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⑿。 译文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注释 ⑴华清宫:《元和郡县志》:“华清宫在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也。” ⑵绣成堆:骊山右侧有东绣岭,左侧有西绣岭。唐玄宗在岭上广种林木花卉,郁郁葱葱。 ⑶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次第:依次。 ⑷红尘:这里指飞扬的尘土。妃子:指杨贵妃。乐史《杨太真外传》: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新唐书·李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唐国史补》:“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按:此诗或为写意之作,意在讽刺玄宗宠妃之事,不可一一求诸史实。在唐代,岭南荔枝无法运到长安一带,故自苏轼即言“此时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岭南也”(《通鉴唐纪》注)。而荔枝成熟的季节,玄宗和贵妃必不在骊山。玄宗每年冬十月进驻华清宫,次年春即回长安。《程氏考古编》亦辨其谬,近人陈寅恪亦复考证之。 ⑸知是:一作“知道”。 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精妙绝伦,脍炙人口。

浅谈古诗文教学

浅谈古诗文教学对作文的作用 吉林省白城市第二中学李娜 古诗文教学一直都是中学阶段的重头戏,语文学科也承担着传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新一代的学习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多的事精神上的富裕。钱理群教授曾说:“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 我们不能在应试的压力之下,使古诗文教学渐渐失去了它原本的目标,成为了考试的工具。更不能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只记住文字层面的东西,把“会背会写”变成古诗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优秀文化遗产,对全面提升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积极作用。并且在使学生在欣赏古典诗歌艺术的同时,可以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这是古诗文不容忽视的现实价值。 鉴于此,我对古诗词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了思考。充分挖掘古诗文的精华,做到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又能使学生在古诗文学习过程中学以致用,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一、积累古诗文佳句增添文章辞采 浪漫又神奇的古诗文,其中每一篇诗文,都展示着一幅画面,都凝结着一份情感,就像美好的春天里那一朵朵艳丽的鲜花,是它们让春意盎然。每一朵花,每一种开放的形式,都有着独特的魅力;每一篇古诗文,都可以通过灵活的用法,让文章流光溢彩。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这无疑是作文“出彩”、“创新”的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 语言丰富是文章文采重要体现,而语言丰富要靠积累。引导学生学习和背诵优秀的古诗词,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句妙语,充实语言仓库。并在背诵的基础上,把一些名句名篇,适当地运用到写作中去,能增添文章的文采,在通顺流畅之外,增添和谐灵动的美感,大大增强文章语言的表现力。 二、了解古诗文作者丰富写作素材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李白的作品,处理时可先根据王荣生教授“定篇”的理念,把它作为经典作品来教,让学生深入了解其人,欣赏其诗。《行路难》一诗中抒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债郁和不平;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的两首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的两首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过华清宫①绝句(其一) 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②,山顶千门次第③开。一骑红尘妃子笑④,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释 ①华清宫:唐玄宗和杨贵妃避暑之地,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华清池温泉区。 ②绣成堆:指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③千门:无数的宫门。次第:按顺 序。 ④妃子笑:据说杨贵妃喜欢吃鲜荔枝,后岭南有荔枝树,名“妃子笑”。过华清宫绝 句(其二) 杜牧新丰①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②探使回。霓裳③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注释 ①新丰:今陕西临潼县新丰镇。②渔阳:今河北蓟县,当时为安禄山叛军驻扎的地 方。③霓裳:唐玄宗时一种宫廷舞曲。 1. 第一首诗首句从“长安”入笔,写之景。二句用“千门次第开”,为“荔枝来”作。 2. 解说第一首诗的三、四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3. 第二首诗首句“新丰绿树起黄埃”,先写之景,二句点出。 4. 解说第二首诗的三、四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5. 说说这两首在艺术手法上的共同特点。参考答案 1. 回望铺垫 2. 为了让皇帝获得杨贵妃动情的一笑,一路行人骑马飞奔,带起了一溜溜尘土,不知道的人,都以为这是传送国事公文,谁会想到是在给杨贵妃送来了南方的鲜荔枝。 3. 路途渔阳探使回。 4. 唐玄宗陶醉在宫庭乐曲声中,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直到安禄山叛军攻破中原大地,始才停止歌舞。 5. 写的有因有果,讽刺辛辣,发人深思。 译文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绿树环绕的新丰一带不时可见黄尘四起,那是前往渔阳的探使返回。他们谎报军情,唐玄宗和杨贵妃仍旧沉溺于歌舞,直至安禄山起兵,中原残破。 赏析 此题共三首,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 其一: 华清宫是公元723年(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修建的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后代有许多诗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的这首绝句尤为精妙绝伦,脍炙人口。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电影 摄影师,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接着,场景向前推进,展现出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接下来,又是两个特写镜头: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几个镜头貌似互不相关,却都包蕴着诗人精心安排的悬念:“千门”因何而开?“一骑”为何而来?“妃子”又因何而笑?诗人故意不忙说出,直至紧张而神秘的气氛憋得读者非想知道不可时,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两字,透出事情的原委。《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明于此,那么前面的悬念顿然而释,那几个镜头便自然而然地联成一体了。 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 议论者为最上。”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读到这里时,读者是很容易联想到这个尽人皆知的故事。“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

2020年高一年级语文阿房宫赋翻译及赏析范文

【原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不知乎一作:不知其;西东一作:东西)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有不见者一作:有不得见者)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及注释】 六国的君主灭亡了,全国(为秦所)统一;蜀地的山(树木被砍尽,)光秃秃的,阿房宫建造出来了。它(面积广大,)覆压着三百多里地面,(宫殿高耸,)把天日都隔离了。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一直走向咸阳。渭水、樊川浩浩荡荡的,流进宫墙里边。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如绸带般萦回,牙齿般排列的飞檐像鸟嘴向高处啄着。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斜而建筑,(低处的屋角)钩住(高处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盘结交错,曲折回旋,(远观鸟瞰,)建筑群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没有起云,为什么有龙?原来是一座长桥躺在水波上。不是雨过天晴,为什么出虹?原来是天桥在空中行走。(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歌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

浅谈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古诗文答题出错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文诗文识记能力、阅读能力是中学生多种能力中极其重要的方面之一,它不仅是学生了解古代文化遗产必备的条件,也是近年来中考必要考到的一项重要能力。古诗文的考核主要是默写、加点词的解释、句子翻译及内容理解。古诗文默写、阅读容易拿分,也容易丢分。课外文言文丢分更是严重。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学生常见的一些错误及原因,而这些情况在考后我与学生的交流中也得到了证实。实际上这些错误有很多是可以解决的: 一、学习古诗文时死记硬背,不求理解,考试默写错别字百出,或张冠李戴。 二、加点字解释审题不仔细,题目要求解释此词却答另一词的意思,还有学生不认真阅读解释词所在的句子及其这一句所在的课文,因而想当然地把被解释词在其他句子、其他课文中的另一些含义随意地写上,有一部分学生答题时不认真,结果受要求解释词的书写影响而写错字,做课外文言实词的解释更不会联系已知去推敲。 三、文言文重要句子解释时,往往不仔细读句子,解释时比较多因漏译或重要词解释不当,还有语序不规范而扣分。 四、课外文言文理解题往往不能在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从一个比较高的角度审视全文,因而答题偏离。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我有目的、有针对地进行了改变这些情况的指导和训练: 一、诵读、精译,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去解决。 每种语言都有它自己的结构规律。学习语言的最好办法是生活到那种语言环境中,每天说,每天听,就能很容易地学会,而后世学文言的人已经找不到那种语言环境了。但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古人的文章在一个小的天地里创造出一个学习文言的语言环境。诵读时,口耳眼心都用上,以培养文言的语感。同时我指导学生诵读必须做到在理解词义、了解句式的前提下进行。如果读一篇文言作品,对其中词语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没有逐字逐句地弄懂,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也就一知半解,往往在默写的时候写上别字或张冠李戴,当这些词语和句式在另一篇作品中出现时还是不懂。这也就导致了学生课外文言文严重失分。学生的迁移能力的低下,关键还是在于课内学习不扎实。因此我在指导学生诵读、懂得词义,了解句式特点时,严格要求学生“一字一句,分晓真切”,结合注释,自读提示,阅读并抄下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让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借助注释、工具书进行自我解答、质疑,并做记录,同时还通过小组讨论来解答各自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 二、通过归纳,指导学生用“对、换、留、去、补、调”的方法来解决 翻译句子的方法,我归结出了“对译”、“变更”、“保留”、“去除”、“补充”、“调整”六种方法。 1、对译,就是逐字逐句落实,特别是句子中的重要实词的意思决不遗漏。 2、变更,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单音节变双音节。 3、保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4、删除,就是翻译时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的解释。文言文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代替,如果硬译反而别扭,因而指导学生在翻译句子时可以不译,只要不影响句子意思。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以及词中虚设成分等。 5、补充,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有时词类发生活用时,指导学生必须根据词的活用增补有关活用后的新增内容。 6、调整,就是调整语序。有些文言句子的句式、语序已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句子调整过来,即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使句子的解释更

杜牧《阿房宫赋》全文欣赏

杜牧《阿房宫赋》全文欣赏 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牧《阿房宫赋》各位同学一定是耳熟能详的。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阿房宫赋》原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有不得见者一作:有不见者)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

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创作背景 《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李湛)宝历元年(825),杜牧二十三岁。敬宗十六岁即位,昏聩失德,荒淫无度,闹得朝野疑惧,无不怀有危机感。于是杜牧写下《阿房宫赋》。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由此可见其写作目的,是在借秦始皇失败的教训,以警告最高统治者。 《阿房宫赋》评价 杜牧的《阿房宫赋》一出世,就引得士林惊叹,争相诵读。杜牧秉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使用散体笔调,把散文的笔法、句式引进赋里,经纶世务,针砭时弊,突破了六朝以来赋文日益骈俪化、声律化、形式化的趋势,开创了我国古代赋体的新体式——散赋。《阿房宫赋》文句奇偶错落,骈散互用,长短结合,融叙述、描写、议论于一体,全文洋溢着史论的理性风采,又焕发着诗画灵动的光芒。纵观全文,以下三点作者独具匠心,历来被人们所景仰,所称道。 杜牧的《阿房宫赋》在艺术风格上摆脱了纤细、绮靡的文风,一

[杜牧,七律,风格]浅谈中朝诗家对杜牧七律创作风格的批评

浅谈中朝诗家对杜牧七律创作风格的批评 杜牧是一位在晚唐诗坛上成就卓越的诗人,他与当时齐名的李商隐一起,被后人称为小李杜。长期以来,杜牧的诗文以其独特鲜明的个性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成为晚唐文坛的佼佼者。这一时期的中朝文化交流,使杜牧的诗文以及文学观念受到了朝鲜诗家不同程度的关注。吴乔《围炉诗话》云:杜牧诗,唯绝句最多风调,其七言律亦极有佳致。七言律诗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在杜牧全部诗歌作品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杜牧七言律诗作为切入点,探讨中朝诗家对杜牧创作风格的批评。 1中国诗家对杜牧七言律诗风格的批评 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对杜牧诗的总体风格做出杜樊川诗雄姿英发的评价。一个作家创作风格的形成往往和作家的个性密切相关。关于个性和风格的问题,我国古代理论家早就作过探讨。曹不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以清浊有体,不可为强而致。曹不认为文章呈现给读者的是作家的气质和创作个性,也正是由于作家的气质和创作个性不同,才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创作风格。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进一步阐明和发挥了曹不的论点: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各师成心,其异如面。他认为由于作家先天的才、气和后天的学、习的不同,形成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创作个性及创作风格。他接着以历代作家为例来说明作家内在个性与作品外在表现的一致性:是以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清傲诞,故理侈而辞溢,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辞隐:触类以推,表里必符,岂非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哉!杜牧正因为凭借自身的才气,追求高绝,成为晚唐文坛的佼佼者。 清人赵翼在《区瓦北诗话》中曾评价其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词必拗峭,立意必奇蔺,多作翻案语,无一平正者。《新唐书》记杜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雄凝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因而杜诗在内容上多抒发救国救民的豪情壮志,刚直有奇节则在以抵抗异族入侵与削平藩镇割据诸问题、以反对朝廷内部邪恶势力为题材的诗篇中表现得更为彻底和明显。试举其《李给事》略作分析: 一章缄拜皂囊中,僳僳朝廷有古风 元礼去归维氏学,江充来见犬台宫 纷纭白昼惊千古,铁攒朱殷几一空 曲突徒薪人不会,海边今作钓鱼翁 这是杜牧对甘露事变的感言。面对事变,大多数士大夫敢怒而不敢言,但杜牧却说:纷纭白昼惊千古,跌攒朱殷几一空。控诉在朝廷在甘露事变,,中滥杀朝臣的罪行,以及由此给人们带来的恐慌。杜牧赞扬给事中李中敏朝廷有古风,,,更是对其自身刚直敢言性格的写照。全诗不管是对邪恶势力的批判,还是对正义人物的赞颂,都充满了阳刚之气。 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又说:牧于律中常寓少拗峭,以矫时弊。类似的评价也见于杨慎的《升庵诗话》,他说: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右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所谓拗峭,一方面是指用不依律体常格而加以变化的诗

阿房宫赋文本赏析

(1)写作背景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善于击球,喜手搏,往往深夜捕狐,与宦官嬉戏终日,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曾在长安洛阳有兴修宫殿的庞大计划。后因平卢成德节度使借口“以兵匠助修东都”想趁机夺取洛阳,才作罢。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与黑暗现实,就写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本文借写阿房宫的兴建与毁灭,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享乐,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希望唐朝的统治者不要只图自己奢侈享乐,重蹈覆辙。但是杜牧的忠告没有使统治者更改。两年后,王死,半个世纪后,黄巢起义后唐王朝与秦王朝一样归于灭亡。 (2)主旨 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赋。作者在前两段照顾文体要求(赋)的同时,以详略有致的笔法叙述了阿房宫的兴建和走势,描写了宫殿恢宏的规模和精巧迂折的内部结构,将阿房宫铺陈得亦真亦幻,雄奇瑰丽。又以夸张而细腻的笔触将宫内人物器具一一写到,极尽其奢华、尊贵与威严。“嗟乎”以下渐渐增加散句,发表议论,又用对比与排比以助文气,将之前的扬到极处一变而急转直下,一句一句剥落了阿房宫的尊贵与威严,而作者的价值判断也由此逐渐显露。最后一段写明观点,将赞美、痛惜、愤慨与哀怨交织的复杂感情归于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忧虑,引人共鸣,收到“意在言外”之功。 (3)文章结构 (4)写作手法 ①想象、比喻和夸张的娴熟运用。 阿房宫毁于何时战火、何人之手,它本来的面目究竟如何,这些早已无人能够真正说清楚,但是这并没有限制作者驰骋想象的空间。文章不是“史论”,更不是“考证”,它是“赋”(一种带有虚构性的文学作品),因此作者娴熟地运用想象、比喻和夸张等手法,把阿房宫的楼阁廊檐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时而远观,时而近视,时而实写,时而虚拟,更将现实世界的宫廷布置嫁接到传说中的阿房宫中,造成幻境般的真实感;因出自想象,所以竭尽笔墨驰骋之能事。这样,作者在这篇赋中艺术地“再造”、“再现”了阿房宫,也将读者引入了一个空间丰富的异想世界。 ②描写、铺排和议论的综合运用。 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描写中铺排,议论中铺排,都写得不繁缛冗杂,而是恰到好处。 ③骈散结合,长短错落的艺术运用。 文章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但也大量使用单句散行,增强表现力。如在用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六个四字句后,接以“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一个散行的长句作结。这样,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 ④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浅谈杜牧其人其诗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 分校(工作站) 专业 学号 学生姓名 年月

浅谈杜牧其人其诗 内容摘要:杜牧是晚唐杰出的诗人,在唐代诗坛上赢得了重要的地位,时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因与同时代诗人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杜牧亦善文,在骈文重新抬头的晚唐,坚持古文创作而颇有成就。本文以其作品为研究对象,对他的重要诗作进行品析,试图探索他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家世诗歌创作咏史 一、书香世家的风流才子 杜牧,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虽不是钟鸣鼎食般的生活,但未受过半点穷。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这给了自幼好学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学功底,早在他参加科举考试之际,就曾以一篇《阿房宫赋》传诵于文士之间。太学博士吴武陵击掌称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门直荐。 杜牧确实有才华,而且政治才华出众。他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生性耿介,不屑逢迎权贵,仕宦不很得意,从而对社会政治持清醒的批判态度。但抱负难以施展的苦闷,又造成他纵情声色、颓废放任的生活作风,有一些"风流艳事"流传。杜牧风流得别具一格,风流得声名远播,在繁华的扬州,杜牧的足迹踏遍青楼,宿醉不归。正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字词之间,满是艳情。杜牧的风流轶事,与他的才华一样,传之于世。 二、丰富多彩的创作内容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对作品内容与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揭露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穷奢极欲的生活。下面就和小编一起再来回味一下这首诗。过华清宫① 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②,山顶千门③次第④开。 一骑⑤红尘⑥妃子⑦笑,无人知是⑧荔枝来。 【注释】 1、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元和郡县志》:“华清宫在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也。” 2、绣成堆:指花草林木和建筑物像一堆堆锦绣。 3、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 4、次第:按顺序,一个接一个地。 5、一骑(jì古代读ji,一般都读qi(二声)):指一人骑着一马。 6、红尘:指策马疾驰时飞扬起来的尘土。 7、妃子:指贵妃杨玉环。乐史《杨太真外传》: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新唐书·李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唐国史补》:“杨

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按:此或为写意之作,意在讽刺玄宗宠妃之事,不可一一求诸史实。在唐代,岭南荔枝无法运到长安一带,故自苏轼即言“此时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岭南也”(《通鉴唐纪》注)。而荔枝成熟的季节,玄宗和贵妃必不在骊山。玄宗每年冬十月进驻华清宫,次年春即回长安。《程氏考古编》亦辨其谬,近人陈寅恪亦复考证之。 8、知是:一作“知道”。 【赏析】 华清宫是公元723年(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修建的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后代有许多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的这首绝句尤为精妙绝伦,脍炙人口。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 全诗从“回望”起笔,层层设置悬念,最后以“无人知”揭示谜底,这不仅揭露了唐明皇为讨好宠妃的欢心而无所不为的荒唐,同时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气氛相呼应。全诗无一难字,不事雕琢,清丽俊俏,活泼自然,而又寓意精深,含蓄有力,确是唐人绝句中的上乘之作。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电影摄影师,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绣成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