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物理全册全一册教案(35套)(新版)沪科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全一册教案(35套)(新版)沪科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全一册教案(35套)(新版)沪科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全一册教案(35套)(新版)沪科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全一册教案(35套)

(新版)沪科版

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表示符号及读法。常识性了解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工作原理。

会使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养成使用仪器和探究其物理原理的好习惯,体验学会使用一种新仪器的愉悦心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体会对温度进行准确测量的必要性,养成采集准确数据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温度的概念,摄氏温度、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及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摄氏温度的规定,表示符号及读法

【教学方法】

演示法探究交流

【教学用具】

温度计、水、烧杯、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图片引入新课。

霜冰

云、雾露

1、云、雨、雪……它们都是水,只是形态各异罢了。

2、水变化万千。它不仅可变成云、雨、雪,而且还可以化为露、雾、霜等。

二、探究新知

(一)物态变化

太阳照射地面的水温升高,含有水蒸气的热空气上升。在上升中,空气逐渐冷却,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形成了云。当云层中的小水滴合并成大水滴时,雨便产生了。假如上空的温度较低,水还能以雪的形式降到地面。云是液体小水滴或固体小冰晶。

水循环示意图

迷你实验室----水之旅

将冰放入水壶中,然后加热,观察冰的变化.不断加热,水沸腾后,用勺子靠近壶嘴。

通过观察可知:在加热过程中,冰变成了水,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勺子上又复原成水。如果把水放入冰箱,水还能复原成冰。

人造“雨”

物态变化

由实验探究可知:水有三种状态,它们分别是固态(冰)、液态(水)和气态(水蒸气),水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物理学中,物质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因为温度不同。

巩固练习

雪、霜、雾、露、雨、冰雹、水蒸气以及日常看到的“白汽”中,

以固态形式存在的是雪、霜、冰雹;

以液态形式存在的是雾、露、雨、白汽;

以气态形式存在的是水蒸气。

(二)温度

冰水和冰糕哪个更冷?两手的感觉一样吗?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的常用单位:摄氏度(℃)

摄氏温度的规定

在一标准大气压下,将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0~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叫做1摄氏度。

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37℃,读作:三十七摄氏度,某地气温-6℃,读作零下6摄氏度或负六摄氏度。

动画展示温度计,练习读数

读作 20摄氏度,记作 20 ℃;读作 44摄氏度,记作 44 ℃;读作 0摄氏度,记作0 ℃;

读作 -5摄氏度,记作 -5 ℃;

自然界中一些物体的温度

信息窗

国际单位制中所采用的是热力学温标,它表示的温度是热力学温度,单位是开尔文,简称开,符号为“K”。冰水混合物的热力学温度是273.15K。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是T=273.15+t。

(三)温度计

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

构造:由装酒精、煤油或水银的玻璃泡和细管组成。外罩玻璃管并标上刻度。

现象:温度升高时,液面上升;温度降低时,液面下降。

原理: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常见液体温度计

实验温度计量程:-20~100℃分度值1℃

体温计量程:35~42℃分度值0.1℃

寒暑表量程:-30~50℃分度值1℃

固体温度计

数字体温计双金属片温度计

数字温度计是根据物体导电性与温度的关系制成的。

双金属片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的某种特性与温度的关系制成的。

播放温度计正确使用视频

温度计使用规则

1、观察量程和分度值,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是否在温度计的量程内;

2、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不要碰到容器底和侧壁;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看温度计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不能用温度计直接测火焰的温度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中拿出来读数

温度计不能靠碰杯壁,也不应该接触杯的底部正确读数

俯视结果偏大;仰视结果偏小;正确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上表面相平。

巩固练习

1、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的规律制成的。如图甲,温度计的分度值是 1 ℃,此时示数是 16 ℃;如图乙,温度计的示数是 -4 ℃,

2、图中各温度计的读数分别是多少?

8 ℃ 9 ℃ 1 8 ℃ -4 ℃

(四)体温计

迷你实验室----体温计

观察体温计,思考下列问题

1、体温计与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构造有什么不同?

2、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温度,实验室用体温计不可以,为什么?

3、为什么使用体温计先要用力下甩?

体温计的特殊构造:有缩口

关于缩口的说明:

1、因为要离开人体读数,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在缩口处断开水银不能退回,则仍然表示人体的温度。

2、用后要用力甩才能使水银退回玻璃泡。

3、若不甩的话水银只能上不能下。

体温计量程:35o C – 42o C;体温计的分度值0.1oC

小明在一次测量体温时,体温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他的体温为 36.5 ℃。

三、课堂小结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规定:把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摄氏度。

3、温度计

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4、使用方法:估、选、放、读、取

5、体温计的结构和使用

四、课堂练习:

1、寒冷的冬天,气温是-20℃,河面结了厚厚一层冰。冰的上表面温度为 -20 ℃,冰的下表面温度为 0 ℃。

2、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其中合理的是(D)

A.中考考场的室温约为50℃

B.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5℃

C.洗澡时淋浴水温约为70℃

D.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7℃

3、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规律制成的。测量液体温度时,

如图所示的做法及读数方法是否正确?答:是(填“是”或“否”)。

4、下列图中温度计使用正确的是( D )

五、作业布置

完成本节对应练习。

板书

一、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二、摄氏温度规定:把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摄氏度。

三、温度计

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使用方法:估、选、放、读、取

四、体温计的结构和使用

第二节熔化与凝固

课时1熔化与熔点

【教学目标】

1、了解熔化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

化的。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3、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用图像法

研究物理量变化的优点。

4、通过对比,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5、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情感。

【学习重点】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

【学习策略】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获取感性知识;利用图像法可较为直观地分析得出熔化的特点。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总结来加深理解。

【学习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象表示出来。

【学习过程】

(一)新课引入

演示实验:

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个角度,让烛油滴在一张白纸上。

教师提问:

你所观察到现象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总结:

固态的蜡烛和液态的烛油可以相互转变。

结论:物质从态变为态的现象叫熔化

物质从态变为态的现象叫凝固

多媒体演示:

⑴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滔滔长江之水;

⑵冰山

(二)探究冰、烛蜡的熔化特点

活动一

[提出问题]

冰和烛蜡在什么温度下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

[猜想与假设]

(1)冰熔化一定的温度,烛蜡熔化一定的温度.(有/没有)

(2)冰熔化时温度,烛蜡熔化时温度 (升高/降低/不变)

[设计实验]

为了检验你的猜想与假设,你需要哪些器材?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10内容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步骤,同组之间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回答所需的实验器材,教师点拨指导学生回答实验步骤:

1、把烛蜡碾碎后放入试管中,在烛蜡中插入温度计,再将试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记下这时温度计的示数,用酒精灯加热,每隔0.5min记录一下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烛蜡的状态的变化,直到烛蜡全部熔化后2min为止。

2、把碎冰块放入烧杯中,在冰块中插入温度计,记下温度计的示数,每隔0.5min记录一下

温度计的示数,同时注意观察烧杯中冰的状态的变化,直到冰全部熔化后2min为止。[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分工,一位学生看时间,一位学生读温度计的示数,一位学生观察物质状态,并把实验结果及时填入P10表格中。教师巡回指导,控制实验时间。

[分析与论证]

实验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在图12-18(a)、(b)中分别画出冰、烛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教师将几组学生的实验数据及图像投影,分析不同线段中冰和烛蜡是吸热还是放热?温度如何变化?处于什么状态?完成填空:

(1)烛蜡加热后,发现;在烛蜡熔化过程中,温度。

(2)当温度低于0℃时,可以发现冰 (有、没有)熔化;当温度达到0℃时,发现;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3)冰和烛蜡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放热)

从以上实验概括概念

(1)晶体、非晶体、熔点的概念

(2)常见的晶体、非晶体

活动二

学生查看晶体熔点表,讨论并回答如下问题:

(1)海波的熔点为48℃,当温度为48℃,海波的状态可能有哪些?

(2)能否用铝锅来熔化铁?

[交流与合作]

(1)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列表加以对比。

(2)晶体熔化的条件有哪些?

(3)你的实验结果如有偏差,你能分析出其中的原因吗?

板书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熔点:晶体熔化是的温度.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凝固点:晶体形成是的温度.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拓展演练】

1.物质从______态变到液态的现象叫做熔化,非晶体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______(选填“变化”或“不变”)的。

2.晶体类物质在熔化过程中要______热,温度______,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______,它的大小还与______等外界条件有关。

4.水银的熔点是-39℃,它在-40℃时呈______态,在39℃时呈______态或________态,也可能呈________态,-38℃时呈_______态.

5.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

A.下雪时雪的温度比较高 B.化雪时要吸收热量

C.化雪时要放出热量 D.雪容易传热

课时2 凝固及其应用

【学习目标】

6、了解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

化的。

7、通过探究固体凝固时温度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8、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用图像法

研究物理量变化的优点。

9、通过对比,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10、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情感。【学习重点】探究晶体、非晶体的凝固过程

【学习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凝固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象表示出来。

【学习器材】铁架台烧杯温度计酒精灯铁圈及石棉网冰烛蜡秒表

【学习过程】

(一)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的特点

活动三

[发现并提出新问题]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那么水和烛蜡在凝固时又有什么特点呢?教师指导学生与熔化过程类比,思考讨论作图推理出(1)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的特点。

(2)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晶体凝固的条件。

(4)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

(二)熔化、凝固的应用

(1)指导学生阅读图12-22至图12-244,回答熔化、凝固的应用

(2)学生列举熔化、凝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秦王的水晶宫;在我国寒冷的北方,为防止冬天地窖里的蔬菜被冻坏,常在地窖内放几桶水等。

(3)讨论熔化、凝固对我们产生的不利影响,应如何避免?

【拓展演练】

1.某物体从200℃开始熔化,直到250℃还未熔化完,则这种物质一定是()

A.晶体 B.非晶体 C.不能确定

2.坩锅是冶炼金属用的一种陶瓷锅,能够耐高温.坩锅内盛有锡块,坩锅放在电炉上加热,锡在逐渐熔化的过程中()

A.要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B.要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上升

C.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D.要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3.小明通过学习得到下面几个结论,请帮他补充完整

(1)物质从__________态变成__________态的现象叫做凝固,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__________.

(2)酒精的凝固点是-117℃,它在-115℃时是__________态,在-120℃时是__________态. (3)钢块化成钢水时,钢块要__________热;水结成冰时,水要__________热.

(4)冬天北方农村的菜窖里放几桶水,菜就不易冻坏,这是因为水__________时会__________热,因此窖内温度不致太__________.

4.纯水的凝固点是0℃,海水的凝固点是-2.5℃,这说明水中如果掺有食盐其凝固点会降低.小华把0℃的碎冰块放在保温杯中,在冰中撒一些食盐,搅拌后用温度计插在碎冰块内测量其温度,发现所测得的温度降到0℃以下.小华觉得很奇怪,他认为物体只有放热后温

度才会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都比0℃高,冰块怎么会向周围放热呢?请你帮助小华想一想,

这个现象有几种可能的解释.你能设计实验来验证或否定你的解释吗?

5.我国研制的一种聚乙烯材料,超过40℃时完全熔化,低于15℃时完全凝固.有人设计,

把这种材料制成小颗粒,掺在水泥中制成地板或墙板,在昼夜温度变化大的地区用这种地板

和墙板修筑房屋,便可以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请你解释,这种设计的原理是什么?

第三节汽化与液化

第1课时汽化

学习目标

1.知道汽化的定义,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不同点和相同点。

2.会做水的沸腾实验并能分析水沸腾的特点及条件,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3.知道常见的汽化现象,知道汽化(蒸发)吸热。

一、自主学习(板书)

汽化:;

1、汽化的两种方式:和;

2、蒸发:在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

3、沸腾:在液体的和同时发生的的汽化现象;

4、沸点:各种液体时的温度,查看一些物质的沸点表,看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水的沸点是℃,水银的沸点是℃,酒精的沸点是℃。

5、液体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 与液体有关 (2) 与液体有关(3) 与液体周围空气流动有

关。

6、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不需要加,还能够吸,故蒸发有制冷效果。

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探究水的沸腾的特点

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对水加热很长时间后才沸腾,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 3 4 5 6 7 8 9 10

水温/℃…94 95 96 97 98 99 99 99

(1)从数据上看,本次实验中水沸腾时的温度为_____℃:

(2)请你根据记录数据,在图1中画出水的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

图1

(3)实验中发现,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

_________________。

(4)、给水加热后,随温度计示数的升高,可看到杯底有许多,即将沸腾时有不断从杯底冒出,水沸腾时有大量从杯底剧烈的升到水面破裂,沸腾时水的温度,要使水持续沸腾,必须,可见液体沸腾的条件是(1) ,(2) . 课堂检测

1.火机内装燃料是液态的丁烷,通常情况下,丁烷是气体人们用

方法将其变为液态。

2、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拿一个“带把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放入病人口

腔内。这样做的目的是。

3、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快,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

A.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B.降低了人的温度;

C.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发;

D.赶走了人周围的热气。

4、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是在液体内部进行的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剧烈的汽化现象

5、夏天游泳时,在水里不觉得冷,上了岸觉得冷,这是因为 ( )

A. 水温度高,空气温度低

B. 空气比水容易传导热量

C. 人体表面水分蒸发要吸收热量

D. 以上都不对

6、在敞开的水壶里烧水,使水沸腾后再用猛火继续加热,则水的温度将( )

A. 逐渐升高

B. 不变

C. 逐渐降低

D. 忽高忽低

7、两只相同的温度计,其中包有湿棉球的示数较低,原因是( )

A.水蒸发放热 B.水蒸发吸热

C.水凝固放热 D.水凝固吸热

第2课时液化

学习目标

4.知道液化的定义

5.知道常见的液化现象,及实现液化的两种方法,知道液化放热。

一、自主学习(板书)

液化:物质从变为叫液化;

液化的两种方法:和。

水蒸气冲入浴池水中,浴池水变热了,热量是由水蒸气提供的,说明液化热

物质由态变成态叫汽化,汽化要热;物质由态变成态叫液化,

液化要热,可见汽化和液化是两个

过程。

合作探究

1.分析讨论:夏天,小草上的露水是怎么来的?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矿泉水瓶很快就“出汗”是怎么回事?请简述:

(1)露珠的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填物态变化)变成而形成的。(2)“瓶外出汗”:瓶外的遇到冷的瓶壁发生,变成形成的。(3)常见液化的方法是,灌装液化气是通过方法将燃气液化的。

2.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形成的;在在卫生间里洗过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一段时间又变得清晰起来。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的物态变化是( )

A.先液化,后汽化

B.先汽化,后液化

C.只有液化

D.只有汽化

3.有的同学在擦眼镜时先向眼镜“哈气”,使眼镜变得潮湿从而更容易擦干净,这个过程中水蒸气发生了现象,此现象是一个热过程。夏天我们吃冰棒时,撕开冰棒包装纸,会发现冰棒冒“白气”,这是由于冰棒周围空气中水蒸气遇冷而形成的,据你的观察,冰棒冒的“白气”是向 (填“上”或“下”)的。

4.深秋,教室窗户的玻璃上有水珠附在上面,形成的原因是室内的蒸气遇发生

(物态变化)变成小水珠附在玻璃上。水珠是在玻璃外面还是里面;夏天开

空调的公交车玻璃上也有水珠,它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到液化变成

小水珠附在玻璃上,水珠是在玻璃的外面还是里面;上述变化过程放热

还是热。

课堂检测

1.下列所述的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现象的一组是()

(1)吃冰棒解热;(2)烧开水时冒“白气”;(3)夏天湿衣服晾干;(4)冬天,戴眼睛的人从室外浸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上出现一层雾()

A.(1)(3) B.(2)(3) C.(2)(4) D.(1)(4)

2.被100℃的水蒸气烫伤往往比被100℃的开水烫伤严重,这是因为( )

A.开水的温度比水蒸气的温度低

B.水蒸气液化时放出大量的热

C.开水不易散热

D.水蒸气散热快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总结一下;有什么问题请写下来。

第四节升华与凝华

【学习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学习重难点】

重点: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预习要求:请同学们根据“预习目标”,仔细阅读课本完成以下内容。

(一)填空题

1.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______态的现象叫做凝华,物质在凝华过程中要______热。(板书)2.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______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______热。(板书)3.实验室常用固态二氧化碳(干冰)来获得低温,这是因为二氧化碳在______时______热的缘故。

4.用久了的电灯泡壁会发黑,这是因为灯泡内的钨丝______和______而形成的。

5.指出下面的物理现象属于物态变化的哪种方式。

(1)萘球过一段时间后会变小。______

(2 )冰冻湿衣服在0℃以下也会干。______

(3)沥青马路在太阳照射下熔化。______

(4)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______

(5)戴眼睛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暖和的室内时,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______

(6)寒冷的早晨,窗玻璃上凝结着冰花。______

(二)选择题

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的沸点是100℃

B.水的温度达到沸点时就能沸腾

C.在一个标准大气压时,水的沸点是100℃

D.以上说法都正确

2.在物态变化过程中,放出热的是()

A.凝华、凝固、汽化

B.熔化、凝华、液化

C.液化、凝固、凝华

D.汽化、升华、熔化

3.下列物态变化过程属凝华现象的是()

A.草地上露水的形成

B.夏天冰雹的形成

C.清晨大雾的形成

D.以上都不是

(三)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课前组内进行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将问题展示出来。

二、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交流预习情况

(组内交流“课前预习”中的问题,小组长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汇总)

(二)合作探究:

引入: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物质吸热后能不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呢?学生们在思考、讨论。

1.提出问题:固态和气态之间可不可以相互转化呢?

2.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完成

实验器材:圆底烧瓶、酒精灯、碘、铁夹

按下面的方法实验

(1 )在圆底烧瓶中放入少许碘,在靠近碘粒上方悬挂一段棉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观察现象(碘的状态改变)

(2)冷却,再观察碘的状态变化,观察棉线上析出的物质及其外观情况,想一想碘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有没有液态的碘出现?

3.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并回答:

(1)什么是升华?什么是凝华?升华也需要热,凝华也需要热。

(2)讨论完成:下雪不冷化雪寒的道理

4.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①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

②铁丝网上的霜:

③窗上的冰花

④用久了的灯泡壁发黑

⑤查资料了解人工降雨的过程

(三)全班交流、精讲点拨

(交流、讨论实验探究中的结论。实验当中还发现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反思整合

(请同学们将整理学习内容后小组交流,小组长汇总本节课的学习还有哪些疑问,并主动举手提问!)

三、达标测试、反馈提升

1.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当对烧瓶微微加热时,观察到碘没有,而是直接,停止加热,碘蒸气没有,而是直接 .

2.在物态变化中,天空中的云是水蒸成的小水滴和水蒸气成的小冰晶组成的

3.在箱子里放卫生球用来防虫蛀,过几个月后,卫生球变小或消失了,这一物理现象是:()A升华 B.汽化 C.蒸发 D.熔化

4.冬天早晨看到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A.凝固而成的

B.凝华而成的

C.液化而成的

D.先液化,后凝固而成的

5.关于雨、露、霜、雾跟物态变化的关系,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雨水是水的液化形成的 B.露水是水的汽化形成的

C.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雾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6.关于霜的形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在物体上形成了霜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在物体上形成了霜

C、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固在物体上形成了霜

D、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先液化再凝固在物体上形成了霜

7.下列各种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A、早晨有浓雾

B、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C、屋顶上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D、水结成了冰文章

第五节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水资源现状和水资源利用及被污染的状况。

2、过程与方法

了解水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及当代水资源危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促进学生学会将物理与化学、生物等学科联系的整合思想和科学研究意识与方法,正确使用相关的研究器材与资料等,提高实验能力与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学科渗透,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如何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教学难点】

如何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教学方法】

演示法探究交流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巩固

1、物质的三种状态是什么?

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三种状态之间的转化分别是什么?

熔化、汽化、升华、凝固、液化、凝华

以此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一)全球变暖

什么是全球变暖?

定义:指全球的平均气温逐渐升高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气候变化周期、

温室效应等。

播放温室效应的视频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1、人口剧增因素

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么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海面上升的原因

全球变暖会引起南、北两极的冰山熔化,这将使低处被淹;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沿海和岛国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威胁。

全球变暖将会使北极熊无家可归

2、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惨遭厄运或被迫转移。

3、农作物方面

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旱灾或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种子生长。全球气候变暖伴随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也会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产量。

4、人体健康方面

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心脏病及引发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还会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传播;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

(二)水资源危机

缺水已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其中有28个国家被列为缺水国或严重缺水国。

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是南多北少,而耕地的分布却是南少北多。华北平原的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40%,而水资源只占全国的6%左右。水、土资源配合欠佳的状况,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北方地区缺水的程度。

土地沙化、河水污染,使山清水秀的景象逐渐消失,孕育生命的江海正在被污染,昔日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物理复习提纲(沪科版) 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 一.熔点与沸点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3.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4.规律: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4.汽化的两种方式: (1)蒸发:①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 (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为沸点。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二.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1.熔化是吸热过程。 2.汽化是吸热过程。 3.升华:①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②升华是吸热过程。三.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1.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是放热过程。 ②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③规律: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2.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

四水资源与水危机 1、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 2、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 一、温度与内能 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 (1)实验室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 (2)体温计。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50℃,最小刻度值为1℃。 (3)寒暑表。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20 以上三种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 物体的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内能大小的决定因素:质量、温度、状态。 (3)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溶化)。对于不同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4)把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之为热运动。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的实验报告文档

2020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的实验报告文 档 Contract Template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的实验报告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报告一般是指适用于下级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 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按性质的不同,报告可划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按行 文的直接目的不同,可将报告划分为:呈报性报告和呈转性报告。体会指的是接触 一件事、一篇文章、或者其他什么东西之后,对你接触的事物产生的一些内心的想 法和自己的理解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实验室则是学生学习和进行实验的主要场所,是物理探究学习的主要资源。因此,学校高度重视物理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仪器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即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物理知识,培养初步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运用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

能力。 初中物理是九年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其中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之一就是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能有目的地观察,辩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条件,能了解实验目的,会正确使用仪器,会作必要的记录,会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因此实验室工作直接关系到物理教学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因此实验室必须建立和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实行规范的管理。 二、具体工作计划: 1、制订规章制度,科学规范管理。 2、按照学校各类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 3、制订学期实验计划表、周历表。 4、开足开齐各类实验,并积极创造条件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积极服务于教学。 5、充分利用生活中身边的实验器材的作用,结合实验室条件进行分组实验。 6、做好仪器、器材的常规维修和保养工作。 7、做好仪器的借出、归还验收工作。 8、有必要时,可以自制一些教具。 9、做好仪器、器材的补充计划。 10、做好各类台帐的记录工作。结合采用电子档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 3上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观察、叙述温度计的构造、量程、最小刻度值和单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能力. 2. 通过测液体温度的实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培养实验能力 三、德育目标 1.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 通过使用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行和正确使用物理测量工具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i寸论法 ?教学用具 实验用温度计、演示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烧杯、试管、投影仪、挂图、热水、冷水、温水、广口瓶、橡皮塞、细玻璃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冷和热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使用火,开创了人类的文明史,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生产生活仍离不开热的利用.在物理学中与冷、热有关的现 象我们称之为热现象.从这节课我们开始对有些热现象进行学习和研究.大家希望了解什么内容? 二、进入新课 [生甲]什么叫温度? [生乙]我们凭感觉能知道物体的冷、热,感觉可靠吗? [生丙]用什么仪器测温度? 「师]现在问题提出来了,大家讨论*看能否解决 「牛一甲]我们把物体的冷热軽度叫做湿度 「牛乙[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吋靠的 「牛丙[应该用温度计测显温度 [师]既然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不可靠,我们怎么来验证. [生甲]很冷的冬天,在没有暖气的房间里会觉得很冷,可是从外面走进屋子里的人会觉得比较暖和. [生乙]我们通过实验也能得出. [想想做做] [生丙]我们把一左手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右手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这时,我们觉得在左手感 到温水冷、右手感到温水热. [师]同一杯水两只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人们的感觉只能大致区分温度,要准确地判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中考知识点复习——九年级上期(沪科版) 第十二章从水之旅谈起 一.熔点与沸点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3.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4.规律: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4.汽化的两种方式: (1)蒸发:①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 (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为沸点。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二.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1.熔化是吸热过程。 2.汽化是吸热过程。 3.升华:①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②升华是吸热过程。三.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1.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是放热过程。 ②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③规律: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2.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

四水资源与水危机 1、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 2、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 一、温度与内能 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 (1)实验室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 (2)体温计。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50℃,最小刻度值为1℃。 (3)寒暑表。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20 以上三种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 物体的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内能大小的决定因素:质量、温度、状态。 (3)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溶化)。对于不同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4)把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之为热运动。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共28人,从上学年考试成绩来看,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较差,物理成绩很不理想,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缺乏灵活应用的能力。二是物理计算能力不强。针对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本期工作的重点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突破,如果能突破这两个问题,那么学生的物理成绩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1)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的目标。在内容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3)教材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章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第十二章物态变化六种物态变化及其吸放 热、对一些物理现象的解 释 液化和汽化 升华和凝华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比热容;内燃机;热机效 率 比热容和热机效率的 计算 第十四章了解电路电路组成、串联电路和并 联电路、电流 并联电路、电流、电压 第十五章探究电路电阻和变阻器;欧姆定律; 伏安法测电阻;电阻的串 联和并联 变阻器、电阻的串联和 并联 第十六章 从测算家庭电费说起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 关;功率;测量电功率 测量电功率 四、教育教学方法与措施 1、科学地布置作业,尽量减少重复作业,提高作业的效益。及时检查或批阅作业,采用书面作业与实践操作作业相接合的方式,通过作业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2、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辅导学生,解答疑问,点拔思路,也以便学困生完成作业。 3、做好每一章的复习和测试工作,做好期中复习和期末复习工作,完成教学的结尾工作。 4、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中拥有满足感及兴奋感。

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沪科版)

九年级上物理复习提纲(沪科版) 第十一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一、温度与温度计 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 (1)实验室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 (2)体温计。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50℃,最小刻度值为1℃。 (3)寒暑表。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20 以上三种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点与沸点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3.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4.规律: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4.汽化的两种方式: (1)蒸发:①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 (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为沸点。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三.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1.熔化是吸热过程。 2.汽化是吸热过程。 3.升华:①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②升华是吸热过程。四.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1.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是放热过程。 ②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③规律: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2.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 五水资源与水危机 1、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 2、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 一、物体的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内能大小的决定因素:质量、温度、状态。 (3)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溶化)。对于不同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4)把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之为热运动。

了解电路全章教案 新课标沪科版九年级物理

了解电路全章教案 电是什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磨擦起电。 2、知道自然界有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过程与方法: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注意教育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 【重点难点】: 在实验过程中,学习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验电羽一个、碎屑若干、气球两个、塑料棒一根。 学生实验:塑料梳子一反、直尺、铅笔、圆珠笔、毛皮、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支架两上、验电器。 【教学设计】 目标导入 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电?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图13-1至图13-5,加深学生对电和我们生活的认识。 延伸提问:假设一座城市完全断电,同学们想像一下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 引出课题:既然电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那么什么是电呢?

自主学习,讨论互动,展示交流 1、观察课本图,细读图片文字解释,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2、用准备好的塑料尺在自己或同学头发上摩擦后靠近碎纸屑,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3 ,观察课本图,结合“自主学习”的实验填写实验现象: (1)与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梳子能_________轻小物体。 (2)将与毛皮摩过的塑料棒,靠近自来水细水流附近,水流将_____________。 (3)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___________轻小物体。人们说这些__________后的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__________。 4、阅读课本[信息窗],了解摩擦起电现象。讨论摩擦起电的实质。讨论的结果是: 5、利用教师准备的器材参照课本图: (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他们之间发生相互_______的现象。 (2)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时,发现它之间相互_________的现象。 (3)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 ___________的现象。 6、上述实验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与小组同学交流讨论。你们的共同认识是什么? 7、研究发现自然界存在着两种电荷,人们把_______摩擦过的_________棒上所带的电规定为正电荷,把用_________摩擦过的_________棒上所带的电规定为负电荷。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为:同种电荷相互__________,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_____。 8,观察验电器构造,对照课本[讨论与交流]回答:验电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验电器是怎样带上电的。 引导拓展 利用教师准备的器材试一试用验电器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怎样用验电器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怎样用验电器检验带电体的电性? 检测巩固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沪教版)汇总教学提纲

八年级第一册 测量的历史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 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 3.长度的单位关系是: 1千米= 103米;1分米= 10-1米, 1厘米= 10-2米;1毫米=10-3米 4.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mm 地球的半径:6400 km 5.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 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 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 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辅助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7.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秒表。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秒 (s),它的常用单位有小时,分。1h= 60 min= 3600 s. 第一章声 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m/s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

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 气体 体快。利用回声可测距离:总总vt S s 2 1 21== 4.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 5.声音传递 信息 和 能量 6. 可听声:频率在20Hz ~20000Hz 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1-2 声音的特质 1.乐音的三个特征: 音色 、 音调 、 响度 。 (1)音调:是指声音的 高低 ,它与发声体的 振动频率 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 强弱 ,跟发声体的 振幅有关 、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3)音色:不同乐器、不同人之间他们的 音色 不同 2.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30dB ~40dB 是较理想的环境,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90 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50 分贝。 3.噪音与乐音的区别:是否为有规律的振动 4.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 声源处 减弱;(2)在 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 人耳 处减弱 第二章 光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3.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4.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影子、日食、小孔成像、 2-1光的反射 1.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3.反射的种类:镜面反射、漫反射 4.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5.平面镜成像特点: 光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一: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教学目标一、知识 目标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 计测量温度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叙述温度计的构造、量程、 最小刻度值和单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能力. 2.通过测液体温度的实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培养实验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 理学道理. 2.通过使用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 物的良好品行和正确使用物理测量工具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 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 学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 法教学用具实验用温度计、演示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 烧杯、试管、投影仪、挂图、热水、冷水、温水、广口瓶、橡皮塞、细玻璃管. 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冷和热 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使用火,开创了人类的文明史,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生产 生活仍离不开热的利用.在物理学中与冷、热有关的现象我们称之为 热现象.从这节课我们开始对有些热现象进行学习和研究.大家希望了 解什么内容?二、进入新课〔生甲〕什么叫温度?〔生乙〕我们凭 感觉能知道物体的冷、热,感觉可靠吗?〔生丙〕用什么仪器测温度?〔师〕现在问题提出来了,大家讨论,看能否解决〔生甲〕我 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生乙〕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是 不可靠的〔生丙〕应该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师〕既然凭感觉来判断 物体的冷热不可靠,我们怎么来验证. 〔生甲〕很冷的冬天,在没有 暖气的房间里会觉得很冷,可是从外面走进屋子里的人会觉得比较 暖和. 〔生乙〕我们通过实验也能得出. 〔想想做做〕〔生丙〕我们 把一左手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 右手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 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这时,我们觉得在左手感到温水冷、右手感 到温水热. 〔师〕同一杯水两只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人们 的感觉只能大致区分温度,要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就要选择科 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thermometer).1.温度计〔师〕我们用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复习

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知识点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一、温度与内能 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 (1)实验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2)体温计。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50℃,最小刻度值为1℃。 (3)寒暑表。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20 3.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 (3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熔化是吸热过程。如冰化成水 3.晶体熔化:A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B 特点:(1)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C 4.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是放热过程。铁水变成铁棒 5.晶体凝固:A条件:①达到凝固点;②继续放热。 B特点:①放出热量;②温度不变。 5.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图象: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汽化是吸热过程。 2.汽化的两种方式: (1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医用酒精消毒时感到手凉) (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为沸点。 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3.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如雾、露水、各种“白气”。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四.升华与凝华 1.升华:①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升华是吸热过程。如用久了灯丝变细、卫生球变小、冰 冻衣服变干、干冰升华(舞台白烟、人工降雨)等 2.凝华:①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②凝华是放热过程。如霜、窗边冰花、灯管变黑 五.水资源与水危机 1、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 2、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 一. 物体的内能 1.内能(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内能大小的决定因素:质量、温度、状态。 (3)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溶化)。对于不同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2.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两种途径:做功和热传递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本身的内能会减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质上是内能与其他形式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2)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热传递实质上是能量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3.热量:物体通过热传递方式所改变的内能称为热量。 二.物质的比热容 1、比热容(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2)单位:J/(Kg。℃) (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征,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它的大小与物质的种类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吸收 的热量、温度的变化量无关。 (4)水的比热容是:4.2×103J /(Kg。℃) 物理意义:1kg的水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后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2.物质的吸放热计算公式:Q =cm△t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知识点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复习 班级姓名 第十二章温度与温度计 第一节.熔点与沸点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水的熔点是0℃ 3.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4.特点: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4.汽化的两种方式: (1)蒸发①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如对病人用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 (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 度为沸点。水的沸点是100℃.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有熔化、汽升、华化 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有凝固、液化、凝华 1.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是放热过程。 ②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③规律: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2.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 第四节水资源与水危机 1、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 2、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 第一节、温度与内能 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 (1)实验室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 (2)体温计。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3)寒暑表。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20 -℃~50℃,最小刻度值为1℃。 以上三种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 物体的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内能大小的决定因素:质量、温度、状态。 (3)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溶化)。对于不同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4)把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之为热运动。 5.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两种途径:做功和热传递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本身的内能会减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质上是内能与其他形式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②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实质上是能量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③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因此用功或用热量来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 6.热量(1)定义:物体通过热传递方式所改变的内能称为热量。 (2)单位:焦耳(J) (3)计算公式: A物体的温度由t1℃升高到t2℃时吸收的热量: B物体的温度由C t?1降低到C t?2时放出的热量: 第二节.物质的比热容 1、比热容(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单位:J/(Kg。℃)

九年级下学期中考物理知识点复习教案 (沪科版)

九年级下学期中考物理知识点复习教案(沪科版)——九年级下期(沪科 版) 第十六章从指南针到磁悬浮列车 一、磁是什么 1. 磁体具有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体还具有指向性。 2. 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一个磁体有两个磁极。 可以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的条形磁体或磁针静止后,总是指向南北方向。根据磁体的指向性,将静止后指北的磁极叫做北极(N极),指南的磁极叫做南极(S极)。 3. 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 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磁化。 5. 磁体周围的空间存在着磁场,其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作用。 6. 磁场具有方向性,在磁场中某点,磁体北极所受磁场作用力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的磁场方向。 8. 磁感线 (1)概念:为了形象而又方便地描述磁场分布情况而引入的假想曲线。 (2)磁感线的特点:①磁体周围的磁感线从北极发出回到南极;②是在空中不相交的闭合曲线;③磁感线分布的疏密可反映磁场的强弱。 9、地磁场 (!)地球周围存在着地磁场,由于地磁场的存在,磁体才有指向性。 (2)地磁南、北极分别在地理北、南极附近。小磁针静止时磁针两极是沿描述地磁场的磁感线指向地磁极,而不是指向地理南、北极,这样磁针指向与正南北方向稍有偏差。 二、电流的磁场 1. 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场方向与通电导体中的电

流方向有关。 2、电流的磁效应:任何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其周围空间均会产生磁场,这种现象叫电流的磁效应 3.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通电螺线管对外相当于一个磁体,其外部磁场和条形磁体的磁场一样,其两端的磁极极性跟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有关,这一关系可由右手螺旋定则判断。 4、电磁铁 (1).电磁铁:插有铁芯的通电螺线管。 (2)工作原理:电流的磁效应 (3)电磁铁的特点:电磁铁的磁性大小与通入电流的大小及电磁铁的外形及匝数有关,磁极极性与通入的电流方向有关,有无磁性可由通断电流控制。 三、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导体中的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2.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通电导体(线圈)在磁场中会受到力转动。 3、直流电动机的能量转化: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4、电动机的优点:控制方便,效率高、污染小。 第十七章电从哪里来 一、电能的产生 1、电池:化学电池、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 ①化学电池(干电池):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②蓄电池:充电时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放电时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③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④燃料电池: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能的装置。 2、发电机: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能发电。 ①火力发电: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九年级物理全册全一册教案(35套)(新版)沪科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全一册教案(35套) (新版)沪科版

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表示符号及读法。常识性了解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工作原理。 会使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养成使用仪器和探究其物理原理的好习惯,体验学会使用一种新仪器的愉悦心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体会对温度进行准确测量的必要性,养成采集准确数据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温度的概念,摄氏温度、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及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摄氏温度的规定,表示符号及读法 【教学方法】 演示法探究交流 【教学用具】 温度计、水、烧杯、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图片引入新课。 雪

霜冰 云、雾露 1、云、雨、雪……它们都是水,只是形态各异罢了。 2、水变化万千。它不仅可变成云、雨、雪,而且还可以化为露、雾、霜等。 二、探究新知 (一)物态变化 太阳照射地面的水温升高,含有水蒸气的热空气上升。在上升中,空气逐渐冷却,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形成了云。当云层中的小水滴合并成大水滴时,雨便产生了。假如上空的温度较低,水还能以雪的形式降到地面。云是液体小水滴或固体小冰晶。 水循环示意图 迷你实验室----水之旅 将冰放入水壶中,然后加热,观察冰的变化.不断加热,水沸腾后,用勺子靠近壶嘴。 通过观察可知:在加热过程中,冰变成了水,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勺子上又复原成水。如果把水放入冰箱,水还能复原成冰。 人造“雨” 物态变化 由实验探究可知:水有三种状态,它们分别是固态(冰)、液态(水)和气态(水蒸气),水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物理学中,物质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 本章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展现了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以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事例引导学生观察、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加深对水的认识,学会运用科学规律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水的三种状态相互转化的条件,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现象,总结、归纳出三种物态变化的普遍规律。最后从水是生命之源,联系当前全球面临的缺水及水污染

问题提出珍惜每一滴水、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新课题。启迪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第一节科学探究:熔点与沸点 a、通过对冰的熔化现象的科学探究,熟悉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各个环节。 b、体验水的三种状态,会描述水的三种状态的特征。 c、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熟悉水的熔点与沸点。 d、学会对物质进行简单的分类。初步认识常见晶体的熔点与沸点。 e、从科学探究过程中,感知熔化、汽化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 一、奇妙的水 1.世界上70%左右的面积被水覆盖。大部分的水储存在海 洋里和南北极的冰山上。 2.水是循环着的:高山上的水低处的水 海洋天空高山 3.水存在的形式:水蒸气、液态水、冰、雪、雾、云、 雨、霜、露、冰雹。 二、水之旅 1.水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冰、雪、霜、冰雹 液态:水、雾、云、雨、露 气态:水蒸气 2.三种状态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物体存在的其他状态:等离子体、超固态、中子态。 三、科学探究:冰的熔点与水的沸点 1.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 1)晶体内部的原子按照一定规律排列。非晶体内部原子 的排列无规则。 2)熔化(melting):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 熔化。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20℃~110℃-30℃~50℃35℃~42℃ 分度值1℃1℃0.1℃ 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

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②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全册教学设计

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全册教学设计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1、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2、正确使用温度计。 三、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欣赏一段有春、夏、秋、冬的影片 问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 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学生猜想:〔……〕 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温度的知识—温度计 进行新课: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作温度。 (1)、试验:结论: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温度比较高?学生结论

〔……〕 (3)、教师引导:拿出自制的温度计(图示), 可否判断温度高低? 学生讨论如何判断? 这仪器有什么缺点?如何改正? (加刻度、缩小体积……得到准确的测温度的仪器)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 结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实物、录像观察) 3、试验用温度计的使用: 探究:怎样使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总结:(1)使用前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量程 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 (2)使用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容器底或壁 ②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让学生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 4、摄氏温度:字母C代表摄氏温℃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做摄氏度;它是 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 为100摄氏度,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1℃。低于0℃用负数表示 例:37℃读作;-45℃读作; 0℃读作。 5、体温计: 结构、量程、分度值、使用。 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五、教学板书 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 温度 定义: 单位:

内能与热机全章教案 最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精品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 13.1 温度与内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的概念和温度的常用单位及国际单位制单位。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3、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 了解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尝试对环境温度发表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环境温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培养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的意识。 【教学过程】 目标导入: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2、物体怎样才具有动能和重力热能。 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所以每个分子都有动能。物体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且分子间有间隙,因此,物体的分子之间还具有势能,引入新课学习。 自主学习,讨论互动,展示交流 一、内能 1、 ①什么是物体的内能?②内能的单位是什么?符号是什么?③内能和机械能一样吗?④物体内能的大小跟什么有关?⑤物体的内能会为零吗? 演示: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热水,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1、通过什么途径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组织同学讨论“怎样探究物体内能的改变”。 2、实验探究 探究1 P24如图12—9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壁玻璃筒中 放一小团硝化棉,迅速向下压活塞,棉花燃烧起来了。 向下压活塞,压缩玻璃筒内空气,对筒内空气做了功。 棉花燃烧是因为筒内的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了。 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将一根铁丝反复弯折数十次,铁丝被弯折处发热。 铁丝内能的改变是由于人对铁丝做了功。 实验再次说明_________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探究2 观察分析图065和图066中的现象,思考使图 中物体温度升高的原因。 生活事例说明______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提出问题:铁锅热得烫手,棉被晒得暖乎乎,它们是靠什么途径改变物的内能的? 4、热传递有哪几种形式?热传递的条件是什么? 三、热量: 1、概念 ①什么是热量?用什么符号表示?②热量的单位是什么?用什么符号来表示? 2、1kg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要吸收(或放了)热量是多少? 引导拓展 1、坐滑滑梯臀部会有灼热的感觉。 2、冬天手冷时,你会怎样做?(双手搓搓,或烤火) 检测巩固 1、摩擦生热的实质是利用______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 2、热传递的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能量的多少就是________,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热传递中,高温物体将能量向_______传递,直至各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