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套下载(共11份)沪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套)省优获奖全份教案汇总

全套下载(共11份)沪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套)省优获奖全份教案汇总

全套下载(共11份)沪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套)省优获奖全份教案汇总
全套下载(共11份)沪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套)省优获奖全份教案汇总

(共11套)沪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省优获奖

教案汇总

第六章压力与压强

6.1 密度(课时:6—1)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和单位.

2、过程与方法:在比较、归纳实验数据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建立密度初步概念,认识建立物理概念的思维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密度概念的初步建立.

课程类型:新课

实验器材:较大体积的木块、规格一样的铝块和铜块、量筒、天平.

引入新课:

复习: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提问:

(1)体积较大的木块和体积较小的铝快,你能比较出他们的轻重吗?

学生讨论:

(2)如果不能,那么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回答)

讲授新课:6.1密度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卡》P.1 用手掂一下一块铁块和一块泡沫塑料,感觉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这一结论基于什么条件?

日常生活中比较不同物质的轻重都是在相同体积的前提下进行的,否则这种比较没有意义.

演示实验:

用天平称量:①相同体积的铜块和铝块;②体积相同的两个铝块.

根据实验现象可以总结出什么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板

①不同物质,体积相同,质量不同.

②同种物质,体积相同,质量相同,不管其形状如何.

物体质量的大小与物质种类有关,还与物体体积有关.

学生猜想:某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演示实验:用天平和量筒分别测出铝块和铁块的质量和体积.

练习:1、《学习活动卡》P.2 / 2 根据实验数据作m—V图,图像有什么特点?说明什么?

2、根据实验数据完成表格第五列质量/体积,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3、密度的公式:ρ=m/V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公式变形 4、密度的单位:

①千克/米3

;读做:千克每立方米;意思:每立方米多少千克

练习:

有一个体积为20厘米3的金属块,质量为226克,求金属块的密度,它是什么金属?

小结:

1、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体积相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不同.

2、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关系.

3、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板书

一、体积相同,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体积相同,同种物质,质量相同) 二、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三、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四、密度(ρ)

1.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密度

2.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3.公式:v

m =

ρ 4.单位:3

3

厘米克

千克

作业:

1、 课本P.8《思考与练习》/ 1、2 (学习看密度表)

2、 课本P.83《科学与人文》(拓展)

6.1 密度(课时:6—2)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密度的概念;学会用天平测质量、用量筒测体积、. 用实验测定物质的密度;记住水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不同方案测物质的密度,在交流中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感受解决物理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设计测物质的密度,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重点:密度

难点:密度的测定过程.

实验器材:较大体积的木块、规格一样的铝块和铜块、量筒、天平. 课程类型:新课、实验课 课前复习:

学生计算、讨论:

①分析实验次数1、2与3(4、5与6)的关系,可归纳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②分析实验次数1与4(2与5、3与6)的关系,可归纳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③分析上表中甲、乙两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可归纳出:

.

2.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其变形,密度的单位

教师归纳: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相同. 而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表示了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所以,比较不同的物质,只要比较相同体积时的质量.

引入新课: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不同. 为了鉴别不同的物质,我们可以通过测定物质的密度来加以区别.

讲授新课:

学生讨论:

利用我们所学的密度知识,如何测定一块金属的密度?

利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再用密度公式计算出物体的密度.

学生讨论:

1.应该先测量质量还是体积?为什么?

2.记录哪些数据?请同学们设计表格

活动:

处理数据,根据公式算出物质的密度.

交流:

7、影响物质密度的因素

①同种物质,不同状态,密度不同.

②同种物质,相同状态,温度变化会引起密度的变化.

小结:

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相同.

2、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物质的密度;公式:ρ=m/V ;单位:千克/米

3、克/厘米3.

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多少、体积大小无关.

4、当物质的状态、温度变化时,密度也会发生变化.

作业:

1、阅读课文P.4—6

2、补充题:利用密度公式极其变形公式、单位换算进行简单计算.

学生实验:测定物质的密度

6.1 密度(课时:6—3)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密度的概念;会用密度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知道单位换算,会看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及其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在比较、归纳实验数据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建立密度初步概念,认识建立物理概念的思维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密度的计算.

课程类型:新课

课前复习:

1.相同体积,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2. 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 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4. 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密度.

5. 密度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米3

新课:

例1:在实验室中,从勘探所得的矿石中提炼出380克某金属,测得它的体积为50厘米3

. 判断该矿石中主要含有什么金属?

通过这道例题给出单位换算,即:千克/米3和克/厘米3

的换算关系.

(板)5. 单位:国际千克/米3 常用克/厘米3

换算: 3

33

1011米

千克

=厘米

?(克/厘米3

这个单位较大)

例2:一间卧室的面积是15米2

,房间高度为3米,试估算卧室内的空气质量.

通过这道例题给出密度表,同时让学生学会估算质量的方法. (板)6.3

3101米

千克

=水?ρ它的物理意义是:每立方米的水质量为1×103

千克

6、密度表P.5

①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不同物质的密度通常不同.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多少、体积大小无关.

提问:金、钢、铝、蜡、水银、水的密度值(会读、会讲意义);表中密度最小的气体是哪种?密度值多大,表示什么意思?

②从密度表可以看出:一般固体密度比液体密度大;而固体、液体的密度比气体密度大约大1000倍左右.

③记住水的密度.

④表中密度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密度值(如:气体的密度是0℃,标准大气压下的密度),这是我们认识物质的基本方法之一.

例3:某加油站可存贮汽油50吨. 小型油罐车的容积为10米3

,若用此油罐车运输这些汽油,需运输多少次?

通过这道例题,让学生会查密度表,同时能利用多种方法解题.

作业:

完成《一》上的14、16两道计算题 6.1 密度(课时:6—4)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密度测定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应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巩固中感悟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在密度应用中,体会到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 重点:密度概念的应用. 课程类型:新课

复习引入:

1、密度的概念、公式、公式变形及单位换算; 3、 水的密度及物理意义;

4、能用密度公式解决简单计算

新课:

根据密度的定义,对于某个物体来说,在密度、质量和体积这三个物理量中,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就能求出第三个量.

一、当密度已知,而质量不宜直接测量时,可以设法测出或估测体积,由m =ρV得出. 【例4】质量为9千克的冰块,密度为0.9×103千克/米3

(1)求冰块的体积

(2)若冰块吸热后,有3分米3的冰熔化成水,求水的质量.

通过这道例题,水到冰或者冰到水发生物态变化时、质量不发生变化.

【例5】一只瓶子的质量为0.2千克,装满水时总质量为0.7千克,把水倒掉,在瓶内装满另一种液体时总质量为0.6千克,求这种液体的密度.

通过这道例题,让学生学会利用体积相同这个条件来求解未知物体的密度.

【例6】一只容积为3×10-4米3的瓶内盛有0.2千克的水. 一只口渴的乌鸦,每次将一块质量为0.01千克的小石子投入瓶中,当乌鸦投了25块相同的小石子后,水面升到瓶口. 求:

(1)瓶内石块的总体积

(2)石块的密度.

在上一道题目的基础上,这道题目难度加大,瓶子体积,水的体积以及石块的体积满足一定的关系,利用体积之间的关系求得石块的体积.

课堂练习:

有一个250毫升的容器,里面放有质量为25克的实心金属球10个,当倒入222克的水时,液面正好与容器口相平. 问此金属球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

【解】m=n﹒m1=10×25克=250克

V

=m/ρ=222克 /1克/厘米3=222厘米3

V

金=V-V

=250厘米3-222厘米3=28厘米3

ρ

= m/V =250克 /28厘米3=8.9克/厘米3

∴该金属为铜

作业:

1、阅读课文

2、课本P.8 / 3—5

3、补充题:

①质量为9千克的冰块,密度为0.9×103千克/米3,求:〈1〉冰块的体积;〈2〉若冰块吸热后,有3分米3的冰化成水,求水的质量.

②有一卷质量为4.45千克的均匀铜皮,厚度为2×10-4米,宽度为0.1米,求这卷钢皮的长度?(铜的密度为8.9×103千克/米3)

③一瓶子的质量为0.2千克,装满水时的总质量为0.7千克. 把水倒掉,在瓶内装满另一种液体时总质量为0.6千克,求这种液体的密度.

4、《物理练习部分》P.2—3 /1—12

6.1 密度(课时:6—5)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密度测定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应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巩固中感悟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在密度应用中,体会到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

重点:密度概念的应用.

课程类型:新课

复习引入:

1.水冰发生物态变化时,质量、体积、密度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2. 课堂例题反馈:5米3的冰熔化成水,求水的质量(冰的密度为0.9×102千克/米3

) 3. 瓶子里先后装有不同液体,两种液体的什么是相等的?

新课:

【例7】体积为20厘米3

,质量为89克的铜球,此球是否为空心球,若是求出它空心部分的体积.

【解】V 铜=m/ρ=89克 /8.9克/厘米3

=10厘米3

因为V 铜< V 球 所以该球是空心球

V 空=V 球-V 铜=20厘米3-10厘米3=10厘米3

【例8】体积相同的实心铜球、铁球、铝球,质量最大的是哪个球? 【例9】质量相同的实心铜球、铁球、铝球,体积最大的是哪个球? (板)7、质量相同,密度越大,体积越小 体积相同,密度越大,质量越大.

利用密度知识进行定性比较,要把握好密度体积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例10】根据密度公式ρ=

V

m

可知,对于某种物质来说-----------------------( ) A 密度跟质量成正比. B 密度跟体积成反比.

C 密度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

D 密度跟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种类有关系.

(板)8、密度由物质种类决定,但密度大小会随物态及温度发生变化.

作业:

1.完成《一》密度1

2.阅读书P7 你知道吗

密度(6-6) 习题讲评

训练题:

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同学分别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做实验. 下表记录的是实验测得的数据及求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1)分析上表中的实验次数1与2(2与3、1与3)或4与5(5与6、4与6)可归纳出的结论是;

(2)分析上表中实验次数,可归纳出的结论是相同体积的甲、乙两种液体,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

(3)综合分析上表中的数据可归纳出的结论

是;

.

典型例题:

【例1】估算卧室内的空气质量.

【例2】有一火山口在2秒内喷出体积为60米3,质量为1.2×105千克的岩浆. 求:(1)岩浆的密度;(2)若喷出的岩浆中有20分米3结成岩石,则岩石的质量为多少?(岩石的密度为2.5×103千克/米3)

【例3】体积为20厘米3,质量为89克的空心铜球,若在其空心处铸满铝,这个球的总质量是多少?(铜的密度为8.9×103千克/米3;铝的密度为2.7×103千克/米3)

6.4 阿基米德原理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传统而又重要的内容,这是由于:阿基米德原理是力学中很经典的规律之一;本内容的学习与之前所学的很多力学知识有密切的联系;浮力知识在生活、工农业生产和国防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学习本节内容在知识上要以重力、二力平衡、力的合成、运动和力、密度、液体内部压强等为基础,在技能上则要能够熟练使用弹簧测力计、天平、量筒等.

本节以图片为情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从而提出猜测,再从定量关系出发,进一步提出假设,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得出初步结论—“阿基米德原理”. 通过构建模型和演绎推理的方法导出浮力产生的原因,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悟“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 最后从一个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实验入手,激起学生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兴趣,通过讨论、交流,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本节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关注实验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合理猜想并形成假设,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通过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树立“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观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

(2)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3)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4)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5)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和实验的过程,运用合理猜想.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探究,认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收集、分析数据,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

(3)通过轮船、密度计等工作原理的讨论,表达“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重温阿基米德研究浮力大小的历史,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感悟科学家刻苦钻研的精神.

(2)通过实验设计的过程,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浮力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等领域中的应用,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探索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大小的关系.

四、教学资源

1、器材:演示用弹簧测力计、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玻璃桶、玻璃缸、溢

水杯、

烧杯、泡沫塑料块、砂桶、钩码、橡皮泥、铜块、铝块、水、浓盐水、煤油、塑料小盒、细沙、筷子、象棋子、天平(带砝码)、量筒和牙膏皮等.

2、课件:自制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等三个部分组成.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生喜爱的游泳情景和小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体验浮力. 通过演示实验,充分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分析、思考,形成浮力大小可能等于排开液体重力的假设,探索F浮与G排的大小关系. 然后以学生分组实验、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验证假设,在对照科学家的实验方法后,归纳形成阿基米德原理.

然后通过构建模型,以液体内部压强规律为基础,采用演绎推理的方法不仅导出浮力产生的原因,同时也导出了计算浮力大小的公式,从理论上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 在此基础上,以二力平衡知识为基础,通过讨论万吨轮的制成原理和密度计工作原理,体会浮力知识的广泛应用.

*将三个外型相同的塑料小盒浸没在水中,分别出现上浮、下沉和悬浮三种情况,以此为基点展开讨论:“为何物体在所受浮力相同的情况下会出现不同的现象?浸没在液体中物体的浮与沉到底取决于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运用“物体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得出浮沉条件.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阿基米德原理的形成过程. 方法是:本设计首先注重阿基米德原理的形成过程,以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视频来创设情景,最大程

度采用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自己“发现”阿基米德原理;再通过构建模型,以液体内部压强规律为基础,采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导出计算公式;最后通过知识的运用——万吨轮和密度计的工作原理讨论来加深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探索F浮与G排大小的关系. 方法是:创设演示实验的情景,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以直观的浮力大小的变化与排开液体多少的变化事实为基础,建立起两者之间的联系,再从定量关系分析、思考,形成浮力大小可能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假设. 然后,在学生提出假设的基础上,分组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确立F浮与G排的大小关系. 学生通过交流合作、相互评估来获取新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实验操作方面,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溢水杯,减小实验误差,这样有利于比较F浮与G排的大小.

本设计通过大量的学生活动,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不仅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也重温了阿基米德研究浮力大小的历史,同时感受了阿基米德原理那简洁而富有美感的表达式. 在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感悟“控制变量”的思想,还能深切体会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需3课时.

2、流程图说明

情景I 图片

出示游泳图片,请学生讲述自己在入水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活动I 学生实验

在水面上放一块泡沫塑料块, 学生们用手将它慢慢向下压入水中直到全部浸没,体验浮力的存在及大小的变化,学习浮力的定义.

情景II 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物浸入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学生将观察到现象,记录在学习活动卡上. 根据实验现象,师生共同探索浸在水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多少之间的关系,并由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

活动II 学生实验

学生先分组讨论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在交流实验方案后,利用实验验证假设. 完成实验后根据实验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形成小组实验结论,并进行简单的评估与交流.

情景III 图片

学习阿基米德研究浮力的方法,总结归纳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情景IV 视频

播放视频介绍阿基米德原理的简单应用,并设计课后学生思考的问题和实验.

活动III 学生实验

按要求完成学习活动卡P15页“观察和描述”的实验

活动IV 讨论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那么象棋子排开了液体,为何浮不起来呢?用筷子拨动后为何就浮起来了呢?

情景V 教师演示

将两面带有橡皮膜的有机玻璃正方体分别以竖着和测着两种方式浸没到水中,观察橡皮膜的凹陷程度. 从而引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活动V 讨论交流

展示第一课时中“课后思考”的设计方案.

活动VI 阅读

通过阅读教科书P13页,了解轮船的制成原理和密度计的工作原理.

情景VI 图片、演示

以万吨轮浮于水面的图片为背景,教师演示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铁块放入水中出现不同现象,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浮’还是‘沉’是由什么决定的?”然后形成假设.

活动VII 学生实验

分两个步骤探究浮与沉的条件:第一步,研究相同体积的物体浸没在同一种液体中为何会出现上浮、下沉、悬浮三种不同的情况?”第二步,研究同一物体浸没在不同种液体中为何会出现悬浮、上浮等不同的情况?

情景VII 视频介绍潜水艇、飞艇、热气球等工作原理.

3、教学主要环节本设计可分为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以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为情景引出浮力;通过动手做一做感受浮力的方向;采用大量的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兴趣,以小组交流和讨论的方式,最终自主探究出阿基米德原理.

第二环节,通过建立一个立方体模型,以液体内部压强知识为基础,经过演绎推理出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第三环节,通过对大量简单生活问题的讨论,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七、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关于浮力

(1)情景:“阳光体育活动”的游泳项目(图片).

(2)活动:感受浮力(完成活动卡P13页活动1).

(3)结论:我们把物体浸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称为浮力.

二、新课

2、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1)问题:

①实验中,除了感受到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向上的浮力,还观察到什么现象吗?

②在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能直接测量出来吗?

(2)视频:物体慢慢浸入水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大小的变化. (较慢,且反复播放)

(3)观察:

①将物体部分浸入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情况和液面变化情况.

②待物体完全浸没后,若继续往下,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情况和液面变化情况.

(4)问题: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5)猜想:物体排开水的体积V排、物体排开水的质量m排、物体排开水的重力G排等.

说明:由于之前的铺垫,学生较容易想到上述的三种情况. 为进一步得出阿基米德原理,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讨论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假设—F浮与G排之间的关系.

(6)设计方案

①讨论实验方案. (请带着这样三个问题边讨论,边填写活动卡实验记录单1)

* 如何选择适合的实验器材?

* 如何测量浮力(F浮)?

* 如何收集“物体排开的液体”,并测量其所受的重力(G排)?

②交流实验设计方案

(7)验证假设

学生分组实验,验证假设,并填写学习活动卡实验记录单1.

(8)结论:当物体全部或部分浸在液体中时,它会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这部分液体所受的重力大小.

3、介绍阿基米德研究浮力大小的方法

三、知识应用

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而且适用于气体. 根据这一规律,人类制造出气球和飞艇. 工程师设计船舶,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排水量和最大装载量. 人类还制造出了沉浮自如、行动隐蔽的潜水艇等.

说明:以图片的方式呈现,具体的应用在以后的两个课时中介绍.

四、课后思考

老师手里有这样几块物体:橡皮泥、铝片、硬币、小石子. 浸入盛有水的容器中,它们都沉入了水底. 在不增加其它实验器材的条件下,你能使它们都浮在水面上吗?请在课后和你的伙伴一起讨论方案.

第二课时

一、引入

1、学生实验:

①将象棋子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②按学习活动卡P15页“观察和描述”的要求完成实验,观察现象;

③用筷子拨动与底部紧密接触的象棋子,观察现象.

二、新课

象棋子

与底部紧密接触

象棋子

将象棋子放入水中

2、浮力产生原因

(1)问题: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你觉得前后出现不一样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点拨: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那么右图中的象棋子排开了液体,为何浮不起来呢?用筷子拨动后为何就浮起来了呢?

(3)交流归纳:上述右图中象棋子不能浮起的原因是因为棋子的下表面没有受到液体的压力.

说明:阿基米德原理仅说明了浮力大小所遵循的规律,而没有揭示浮力的产生原因.

(4)多媒体演示:将两面带有橡皮膜的有机玻璃正方体分别以下图两种方式浸没到水中,观察橡皮膜的凹陷程度.

(5)活动:学生阅读教科书P19

(6)交流归纳: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差形成了浮力.

* F浮=F2-F1=ρ液gV排

*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液体的密度—ρ液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

4、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1)交流:展示第一课时中“课后思考”的设计方案.

说明:凭借生活经验,不少同学会想到将铝片或橡皮泥折成小船状,然后把石块、硬币等放入其中,就可以漂浮在水面了. 教师可以以此引入到轮船的制成原理.

(2)轮船的制成原理

①阅读教科书(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进行阅读)

* 漂浮在水面上的轮船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 轮船在制作上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增大浮力的?

②学生交流:

轮船漂浮在水面时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轮船通过制成空心体结构,实现液体密度不变时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来增大浮力,从而浮在水面上的.

③关于排水量: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

G排=G物m排=m物

船漂浮在水面F浮=G物

说明:关于排水量的知识由教师推导得出.

(3)密度计的工作原理

①阅读教科书(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进行阅读)

* 密度计在不同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相同吗?

* 密度计上的刻度值为何从上到下依次增大的?

②学生交流

密度计是漂浮在液面的,所以在不同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相同,都等于密度计的自身重力,当液体密度增大时,由于浮力不变,所以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小,由此密度计上的刻度值分布,从上到下依次是增大的.

三、课后思考

动手做一做:现有竹筷子一根,铁丝若干,请制作一个带有刻度的简易密度计.

*第三课时

一、引入

1、情景:

(1)图片:万吨巨轮在水面上航行.

(2)演示: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铁块同时浸没到水中.

2、思考:

(1)为什么水能托住万吨巨轮,却托不起小铁块?

(2)浮于水面的木块受到的浮力比同体积的铁块大吗?

3、问题: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与沉是由什么决定的?

4、猜想:物体受到的重力?物体受到的浮力?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共同决定?

二、新课

5、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1)学生实验:将外型相同的三个塑料小盒分别浸没到水中,得出上浮、下沉、悬浮三种情况.

(a)悬浮(b)上浮(c)下沉

(2)设计实验找寻“为何相同体积的物体浸没在同一种液体中会出现上浮、下沉、悬浮三种不同的情况?”

① 讨论实验方案(围绕以下问题思考)

* 如何测物体的浮力和重力? * 选用哪些合适的器材?

② 交流实验方案

③ 学生实验并完成活动卡实验记录单2.1

(3)演示:在上述的(a )图的水中到入一定量的盐,观察现象.

(4)设计实验找寻“为何同一物体浸没在不同种液体中会出现悬浮、上浮等不同的情况?”

① 讨论实验方案(围绕以下问题思考)

* 如何测物体的浮力和重力? * 选用哪些合适的器材?

② 交流实验方案

③ 学生实验并完成活动卡实验记录单2.2 (8)交流归纳

三、浮沉条件的应用 (1)潜水艇

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潜水艇上浮和下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理解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达到改变浮力和重力的关系,从而决定上浮或下潜的.

(2)热气球和飞艇

加热热气球使气体温度升高,气体膨胀增大了气球的体积,从而增大了气球受到的浮力,气球上升. 飞艇里装的是氦气,增加飞艇里的氦气,使飞艇体积增大,从而使飞艇受到的浮力大于飞艇的重力,飞艇上升.

说明:播放视频使学生有直观感受.

实验记录单1

(1)小组提出的假设:

. (2)实验器材(在你们小组所选择的实验器材名称前面打“√”)

沙桶、钩码、橡皮泥、铜块、铝块、水、浓盐水、煤油 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塑料杯、小烧杯、

F 浮 >

G 上浮 F 浮 =G 悬浮 F 浮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浮沉条件是

量筒、小塑料袋、一次性小塑料杯、细线

(3)实验步骤(可用文字或简图表示)

(4)实验记录表格

(5)请根据你的实验数据分析并归纳初步结论: .

(6)你们的假设与结论一致吗?对于小组实验,你们觉得还有哪些步骤或方法可以改进?你还想做些什么研究?

实验记录单2.1

(1)研究主题:

(2)实验器材(在你们小组所选择的实验器材名称前面打“√”)天平(带砝码)量筒弹簧测力计水浓盐水酒精

装有不同质量沙的塑料小盒若干(A、B、C、D、E)

(3)实验步骤(完成表格项目栏中物理量填写)

(4)实验记录表格

(5)请根据你的实验数据分析并归纳初步结论:

实验记录单2.2

(1)研究主题:

(2)实验器材(在你们小组所选择的实验器材名称前面打“√”)天平(带砝码)量筒弹簧测力计水浓盐水酒精

装有不同质量沙的塑料小盒若干(A、B、C、D、E)

(3)实验步骤(完成表格项目栏中物理量填写)

(4)实验记录表格

(5)请根据你的实验数据分析并归纳初步结论:

.

资源信息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