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2021年高二历史《商鞅变法》学案

2020-2021年高二历史《商鞅变法》学案

2020-2021年高二历史《商鞅变法》学案
2020-2021年高二历史《商鞅变法》学案

2019-2020年高二历史《商鞅变法》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二、知识构成:

1.了解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主要内容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三、学法和自检

1.

2.

四、达标检测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

A、铁制农具的使用

B、牛耕的运用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二牛一人犁耕法的发明

2、春秋战国时期,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的是

A、铁农具的使用

B、牛耕的运用

C、水利的兴修

D、曲辕犁的发明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①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②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③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发展④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4、我国古代奴隶社会时期的教育形式主要是

A、学在官府

B、私学为主

C、官学、私学并重

D、私熟为主

5、我国古代的“私学”兴起于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6、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B、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C、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

D、道家最受欢迎

7、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①适应了当时政

治改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④

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A、建立地主阶级政权

B、发展封建经济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消灭奴隶制残余

9、据史书记载:“汤有旱灾,……教民粪种,负水浇稼。”这说明当时

A、掌握了原始灌溉技术

B、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

C、奴隶遭受沉重的压迫

D、农业生产已使用粪肥

10、《诗经·大田》诗的大意是:“乌云遮满了半天,井田上润遍了雨点,这场旱的甘霖

啊!多多洒上我的私田。”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当时在井田之外出现了私田

B、奴隶主贵族十分关心私田的收成

C、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开始动摇

D、封建土地私有制完全确立

五、学习小结和课外作业

结合所学知识,对商鞅及其变法做一客观的评价。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变法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措施过于严酷,

比如:燔诗书、明法令、严刑峻法等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商鞅变法使贵族的利益受到了损害,遭到了贵族们的反对,商鞅最终也因守旧势力的迫害而死,但是商鞅的变法在秦国仍然保留了下来

高一历史导言课教案设计

高一导言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明确“历史”和“历史学”的概念。明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构架及高考的考试模式。 2.过程与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及学习中所体现出与历史学科有关的现象,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师生交流合作的过程,能够体会到新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特色,以更有利于高中阶段的自我调节;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加强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怎样学习历史 难点:学习历史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 二、历史是什么? “历”字的上古形体很有意思。甲骨文的上部是两棵“禾”,表示一行一行的庄稼,下部是一只脚(止),脚趾朝上,脚后根朝下,表示脚步从一行一行的庄稼中走过。金文的左上边增加了个“厂”字,表明在山崖之前种有一行行整整齐齐的庄稼。小篆把甲骨文和金文合并,虽然字形复杂了。但是表意更为全面,表示人的脚步从山崖前的庄稼田中一步一步地走过。楷书的形体是直接从小篆变来的。简化字,这就变成了一个外形(厂)内声(力)的新形声字了。“历”字的本义是“经过”,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足历王庭。”也就是说:从匈奴君主的住处走过。由这个本义又可以引申为“逐个地”、“一件一件地”,如《汉书·艺文志》:“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大意是:一件一件地记载古今成败存亡祸福的道理。从这个意义出发,后世就产生了新叠音词“历历”了,如杜甫还曾以“历历”为题写了一首《历

历》诗,诗中说:“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这就是说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事情,一件件清晰分明地出现在眼前。成语“历历在目”,也正是由此而来。时间的推移是一月月一年年地前进的,所以表示历法、历书的“历”字,古人想得很周到,把“历”改为“曆”,以“日”代“止”,很有道理,如《日唐书·曆志一》:“玄宗召见,令造新曆。”这个“曆”字就是“曆法”的“曆”。由此可见,“曆”和“歷”的关系,是古今字的关系,“歷”是古字,“曆”是今字。现在都简化为“历”了。 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凡史之属皆从史。即保持中正的态度用右手写字。但国学大师王国维考证:“中”在甲骨文中原始意义是盛放简策之器,后引申为伯书之意,史的字形,即手持薄书之人,则史之职,专以藏书、读书、作书为事。 材料一: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简称史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 ——葛剑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材料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的内容包罗万象,简单地说,它可以分成自然史与人类史两大块。自然史的内容小到一草一木、微观世界,大到太空、宇宙,而宇宙是无边无际、无时不在的。可以说,宇宙有多少年,历史也就有多长!与自然史相比较,人类史仅仅是历史长河里的沧海一粟,地球生存了46亿年,从无机物发展到有机物,从微生物进而演变到人。人类也才是区区几百万年的历史。而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文明史只有区区几千年历史,这在人类史中又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多可怜的文明史!而我们中学阶段学习的历史,说到底,实际上仅仅是一部社会发展史,属于文明史里的一部分。 请同学们举例:家乡的风土人情、文物古迹、古籍宗谱和民间故事;采访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历史见证者;“文革”有关的红本本、像章、教材、照片、邮票、口号、回忆录等,语文中的诗、句、联、谜,口头流传的故事、民间的风俗、服饰,家里的家具、装潢、摆设。 熊廷弼(1569~1625),明末兵部尚书,抗后金统帅,字飞白,号芝冈,谥襄愍,史称“明末三雄”、“江夏四贤”之一,江夏人,十九岁进秀才,二十九岁夺解元,三十岁中进士,三十一岁出任保定推官,以断案清明著称。万历三十六年(1608)首次巡按辽东,弹劾巡抚、总兵弃地驱民之一罪,对后金崛起,颇有警觉,兴办屯田,修堰建堡,主张以守为战,使辽东转乱为治。万历三十九年(1611),督学南京,为严明学风,不徇私情,而结怨权贵,被罢

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导学案:人民版必修二全册(学生版.附答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材研读】 一、农业的起源 1、起源:“神农”的传说 思考:神农为什么受到后人尊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农业在中国古代中的地位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农耕格局 ⑴黄河流域:种植粟、麦 ⑵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 1、表现: ⑴耕作方法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_______ ---- 重大突破 唐代:_______ ---- 再度演进 ⑵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农器 (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评价 积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局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原始社会后期:大禹治水

2、战国: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 3、汉代:井渠、王景治黄河 4、隋唐五代:北方已经使用___________作为提水灌溉工具。在长江流域,还发明了 ___________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5、明清:风力水车 四、阻碍农业发展的因素 1、赋税: ⑴种类: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主要形式。除此之外,还有很多______以及各种______和临时性的______。 ⑵泰半之赋: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给国家 2、沉重的力役(徭役) ⑴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影响: 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导致正常的___________遭到破坏。由此引发的___________,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3、土地兼并(贫者无立锥之地) ⑴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⑵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①严重影响_________________。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三篇】 【导语】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无忧考网小编整理了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课程标准】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秦国七雄的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特点,了解秦孝公的继位和商鞅到秦国,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对秦国的影响。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概括,培养分析历史图片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秦孝公、商鞅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内容和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变法遭遇阻力的学习,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认识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气、需要付出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1、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理解。2、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破题导入。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总结。 发言,思考。 讲授新课 一、秦孝公求贤 1、观察教材44、45页的三幅图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说明什么问题?后归纳,讲解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趋势。 2、阅读。为什么“求贤”?结果如何?补充舌战。

观察发言,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归纳。 二、商鞅主持变法 1、归纳:为什么要变法?师生介绍如何开始变法? 2、细读教材,找出是如何变法的?引导分析:改变了什么法?确定了哪些新法?损害了什么人利益?什么人获利益?为什么要这样变?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小结。 3、变法内容中,你认为那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4、法令中那一条对今天的政治生活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 点 讨论课堂,举手表决,加深理解,进一步熟悉教材。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变法带来的变化? 2、朗读教材,落实在书上。 3、介绍都江堰、郑国渠。 4、指导阅读,了解商鞅的结局。讨论: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 充分发言后,指出成与败要看是否达到了目的。 过渡、引入 仔细看书,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并记下笔记。 认识是非善恶,明确我们今天的改革的意义和我们在改革中应该有的态 课堂小结学生自己小结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篇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加深对改革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了解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的形式,加深对商鞅变法的理解,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主动参与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全册)

沭阳县怀明中学导学案——2011-4-8 高中历史必修二主备:殷晓波审校:徐永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标学习解读】 课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解释不确切的是 .做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B.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小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1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

我们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来唤得你的良心、信心和自尊心!班级:姓名:等第: .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天下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记》有仲春“后率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2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

沭阳县怀明中学导学案——2011-4-8 高中历史必修二主备:殷晓波审校:徐永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课标学习解读】 课标: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3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

我们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来唤得你的良心、信心和自尊心! 班级: 姓名: 等第: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 4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 戈 母已簋(食器) 角(酒器) 耜 犁 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 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 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③人类 进入铁器时代 ④青铜农具广泛应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3.右图所示之剑出土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 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 A .夏朝 B .商朝 C .春秋 D .战国 4.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 琅彩。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 A .魏晋 B .隋唐 C .宋代 D .清代 5.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 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文物。从“南海一号”打捞起来的各种瓷器,其中不可能有①青瓷 ②白瓷③珐琅彩④青花瓷 A .②③ B .①④ C. ③④ D .①② 6.明代烧制了大量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 这主要是因为 A .很多人开始喜欢外国文化和西方的生活方式 B .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 C .外来文化影响的结果 D .王室和贵族的奢侈生活的需要 7.“凡花机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提花小厮坐花楼架木 上。机末以的杠卷丝,中用叠肋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材料所 描述的生产工具出现于 A .西汉 B .两宋 C .元朝 D .明朝 8.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 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 .春秋时期 B .西汉 C .南北朝 D .北宋 9.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二、材料分析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国语?齐语》 材料二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三 苏州东城比户习,“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大多“雇人工织”,按件计酬。 ──清《长洲县志》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手工业中哪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2)材料一所反映的手工业经营形态中,主要特点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出的经营形态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 (4)材料三反映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

高二历史第二周导学案

第3课宋明理学 【学习目标】 1、了解宋明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2、理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思想内涵。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掌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基本内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预习及其检测】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和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三教合一”,以为主,调和并吸收和的理论。 3.唐朝:,尊道、礼佛、崇儒;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背景: (1)儒家学者展开复兴、抨击的活动。 (2)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又叫。 2.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1)程颢、程颐(合称 ).:是宁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即理学的核心;天理与伦理道德相结合;提出“”的认知论。 (2)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天理即“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认为“”是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 3.评价: 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言行。朱熹的⑨——成为科举考试教科书,其思想传及日本、 朝鲜和欧洲。 三、陆王心学 1.心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陆九渊:“”即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2)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认为人心破坏导致社会动乱,以挽救统治;吸取的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和“”学说,主张加强道德修养以恢复良知,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 2.心学的影响: 不能科学地说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但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和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过程】 探究一:理学的兴起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政治上:赵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三纲五常绝”的历史教训;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学者们积极关心国计民生,以创建新儒学作为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经济上:两宋社会经济比唐代有所发展,为适应这一变化,统治者迫切 需要建立一套把自然观、认识论、伦理观等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哲学体系, 以便从思想上加深对农民的麻醉。 探究二: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不同之处? 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 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 影响。 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 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2、把 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 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 为圣贤。 探究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 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2、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 显人性的庄严。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08海南高考)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A.道教思想融人儒学 B.佛教思想融人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的新发展 2.(08南通高中学业水平调研测试)儒家思想到两宋时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即理学阶段。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二程”、南宋朱熹的共同主张是() A.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B.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服务 C.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D.“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3.“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核心是() A.存天理,灭人欲B.格物致知c.致良知D.发明本心 4.(08年全国著名重点中学领航高考冲刺试卷)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 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 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B.有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5.(2007年青岛质检)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 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 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黄老之学B.佛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 二、非选择题 6.(07-08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高二历史质检试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董仲舒看来,天是百神大君,天具有仁义礼智信,皇帝 是天的儿子。人间的一切都是天造就的。天按照自己的模样造就了人,人 秉承天的意志长出了身体,这就是人符天数。天有三百六十六日,人骨有 三百六十六节;天有十二个月,人骨有十二大节;天有五行,人有五脏; 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昼夜,人有视瞑。田地有上下之别,人间有尊 卑之别。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合于天道的伦理范畴。 ——《中国哲学与文化》 【材料二】朱子日:“天下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隔。 若不得见,则虽生于天地问,而不知的以为天地之理,虽有人之形貌,而 亦不知所以为人之理矣。……天命之性,处处皆是,但只寻时,先从自己 身上寻起。” ——《续近思录》 【材料三】“日变修德,月变省刑,星变结和。凡天变,过度乃占。 国君强大,有德者昌;弱小,饰诈者亡。大上(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 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无之。” ——《史记·天官书》 【材料四】“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 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荀子·天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在论述什么思想? (2)请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在材料一中董仲舒为什么要提出这种思 想? (3)材料二又是怎样论述这种思想的? (4)结合材料三、四,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学说的的积极性? 参考答案:6. 答案要点: (1)天人合一,或天人感应。 (2)西汉社会经济恢复元气后,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现实政治需要;董仲舒整 合新儒学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提供理论依据。 (3)朱熹认为天人本来就是合一的,世界的本原就是一个“理”。 (4)①勇于探索天人关系;②它追求天人和谐;③它在历史上曾经对统治者 的残暴和奢侈起过限制作用。 【课后反思】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学习目标】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 想的发展。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其评价。 难点:如何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是具有民主色彩的 进步思想。 【预习及检测】 1、李贽的离经叛道 (1)李贽的思想主张: 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指出不是天生圣人,反对以

3 富国强兵的秦国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 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 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 (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亡的学习,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的能力; (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综合、理 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 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 (3)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3. 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 标签

富国强兵的秦国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 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始皇陵兵马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生:秦朝赫赫军威。 师: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 生: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富国强兵。 教师由此导入新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讲授新课 商鞅变法的结局 (一)商鞅之死: 1、原因: ①新法触犯贵族的利益,遭到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和抗拒; 商鞅变法对于沉寂的秦国社会不啻于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沉重打击了世袭贵族的种种特权,高官厚禄、富贵荣华一如风卷残云而去。主持变法的商鞅成为王族贵戚的眼中钉。贵族保守势力伺机制造事端,向商鞅发难。 早在商鞅变法之始,贵族甘龙、杜挚就反对变革祖宗之法。太子驷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是反对派的首领。他们利用太子年幼无知,唆使他触犯新法,给商鞅出难题。商鞅怀着“板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雄心,对反对派用铁的手腕回击:他无法处罚太子,就惩罚其师,公孙贾被处以黥刑(脸上刺字),公子虔再次犯法后处以劓刑(割去鼻子);他还用残酷的血腥手段镇压,仅一天就处死七百余人,以至于“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天地”。并将另外一批不满变法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导学案

戊 戌 变 法(导学案)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难点探究】 1、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另一方面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并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3.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4 【巩固训练】 1.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提出的救国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 A .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厚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 .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D.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迷信 2.19世纪末,维新变法 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种政治运动,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趋势 B .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 .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3.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的标志是( ) A .公车上书 B .强学会的成立 C .《中外纪闻》创办 D .《定国是诏》颁布 4.1898年,康有为等人组织保国会,其宗旨不包括( ) A.保国 B.保民 C.保种 D.保教

人教版高中历史—导学案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案 一、自主学习 (10 分钟 ) ( 一) 目标呈现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 二) 自学预检 1.约公元前 _______ 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_____。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 制度。 2.禹年老时沿用____的惯例,选举继位人。但是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 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______”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_________所取代。 3.分封制的内容 (1) 分封对象 : 周武王把 _______分别授予 ____、_____和 __________.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拱卫王室。 (2) 被封诸侯义务: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对周天子服从命令,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 (3) 被封诸侯权利 : 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 _______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士地和人民分赐 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4.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____ 、 _____和 _____继承上的矛盾, 西周实行了与 ____ 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 三 ) 问题发现与生成 我发现与生成的问题有: ; 二、教师精导 (20 分钟 ) ( 四) 探究研讨 探究性问题: 1、如何评价分封制?(提示:从分封制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等方面思考) 2、宗法制起到了说明积极作用?

(五)互助展评 合作探究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仍存在的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 (六)自我小结 我的收获有: 三、达标拓展(10 分钟) (七)当堂达标 1、 1.商朝在中央设立的参与商王决策的职位是() A.相、史B.卜、祝 C .卿士、师D.相、卿士 2. 2 .周初实行分封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 A.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 B .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C.巩固周王朝统治D.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3.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的权利有哪些() ①镇守疆土②随从作战③交纳贡赋④朝觐述职⑤建立武装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4.《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 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的() A.财产 B .地域 C .信 仰 D .血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周)天子适诸侯,曰巡守;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 之。 材料二春秋之世,鲁之朝(周)王者二,??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西周分封制对诸侯作出了什么规定?周王和诸侯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 关系?

-商鞅变法教案

专题二商鞅变法 李海 一、课标要求: (1)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课标中的要求是“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作用”,在考试大纲中明确为古代的重大改革的考试内容之一,通过教师讲授,学生探讨,使学生大致掌握商鞅变法的过程、措施等内容,培养学生改革创新的历史思维。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变革的必然性,知道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改革活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行梳理教材,加深对商鞅变法认识,并通过运用提问、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分析商鞅变法的作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商鞅变法前夕秦国的落后状况,培养学生进取创新的教育。商鞅为争取变法冲破重重阻力,却不得善终,使学生认识到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有迎难而上的决心。 四、学情分析 商鞅变法是学生初中就学过的的内容,所以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好,所以本节课针对学生这一情况,在巩固学生基础的同时,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 难点:结合变法的时代背景,正确认识商鞅变法。 四、教学方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问题导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公元前221年,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大秦帝国,这是一种何等的壮举,可是,我们都知道在其统一天下的100多年以前,秦国只是一个边陲小国而已,是谁让其成为人们心中的虎狼之国呢? (商鞅),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我们今天复习商鞅变法。 (二)讲授新课 情景一:初出茅庐 我叫卫鞅,生于公元前390年卫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从小我就聪明好学,并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远大的志向,我要站在时代的潮流之上。长大后,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决定追随我偶像李锂脚步来到了魏国,希望魏王能慧眼识珠。 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商鞅生活在怎样的一个时代? 这个时代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答:时代特征: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动荡: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大发展: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技进步 表现: 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王室衰微,新型的地主阶级要求改革; 经济上:生产力飞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思想上:百家争鸣,私学兴起,法家思想成为变法的理论武器; 军事上: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情景二:大展拳脚 我满心欢喜的来到魏国,并屡次上书魏王,结果都不杳无音讯,我该怎么办呢?正在这时我听说秦孝公发布了一个“求贤令”,于是我果断的离开魏国来到了秦国,秦孝公接见了我,我们相谈甚欢,最终,他决定重用我:变法。我在做了一些准备之后于公元前356年开始了变法,我对秦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做了全面的改革,秦国渐渐地由一个边陲小国变成了一个可

高三历史教案: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高三历史教案: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⑴课前导学 [课程规范] 了解商鞅变法的详细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早年立志:商鞅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热衷于____________,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2.初投魏国:不受__________重用。 3.弃魏投秦:__________爱才如命,商鞅提出了____________的主张,得到重用。 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1.“为田开阡陌封疆”,破除井田管理办法,以法律形式承认____________,允许____________。 2.重农抑商,奖励______。 3.统一________。 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目标:实现富国强兵,争取____________的主动,获得优势。 2.措施 (1)奖励军功,实行____________制。 (2)破除“______________”,鼓舞贵族建立军功。 (3)建立紧密的户籍管理办法,制定________。 (4)普遍推行______。由______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5)“燔诗书而明法令”。根据李悝的《______》,制订了秦律。 (6)在__________________等领域进行改革,推行____________________政策。 ⑵课堂识真 知识点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商鞅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他建功立业的首先目的是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 ) A.齐国B.魏国C.秦国D.赵国 2.商鞅之所以能在秦国实现抱负,其原因不包括( ) A.出身贵族家庭B.在魏国不受重用 C.秦孝公爱才如命D.商鞅本人才能突出 知识点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3.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主要适应了哪些阶级或阶层的要求( ) ①新兴地主阶级②自耕农阶级③奴隶主阶级④商人阶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4.下图为秦国在商鞅变法中统一的商鞅铜方升,这与变法中哪一措施有关( )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重农抑商 C.统一度量衡D.改革社会风俗

高中高一历史导言课教案

【教学课题】:导言课:走近历史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的概念,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构架,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过程与方法:师生交流合作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自主思考,使学生实现初中到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了解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被新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吸引,产生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欢迎大家来到X中学习,X中是一所人才辈出的百年老校,从这里走出了十六位两院院士、四十余位教授、二十余位科技精英、五位驻外大使、一大批闻名海内外的作家、书画家和艺术家……在做的各位将来也是各行各业的精英。所以,能在这样一所环境幽雅,充满希望的学校给在坐的各位上历史课,我感到无比荣幸。 说到“历史”,似乎是一个谁都会用的概念。比如我们会说"自己的历史要靠自己书写",或者说"写下了历史的新篇章"、"这已经成为历史"等等。"'历史'究竟是什么意思?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同走近历史。 一、历史是什么?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历史,能不能告诉我历史是什么呢? 我们通常使用的历史,实际上不止一种意思。历史”一词大致有三种意思,第一种是指历史”一词大致有三种意思,第一种是指过去的事,第二种指对过去的事的记载,第三种是人们意识中的过去。 (1)历史是过去的事(史实)。这个“历史”是本来的历史,客观存在的真实的历史。任何事物都有他的历史。大到宇宙、生物的起源。人类社会的发展,或一个国家的历史。小至我们我们一中也有建立,发展的历史。即使你们个人也有16、17年成长的历史。 (2)对过去的事的记载(史料)。过去的历史已经不存在了,过去的东西是无法还原的,。我们该如何了解那个真实的、客观存在的、本来的历史的?只有通过对过去的事情的记载。第一,我们说的历史记载,不仅包括文字,也应包括图象和语言,如口头叙述、录音、图画、照片、电影、电视、光盘、数码等等。第二,历史记述之外,还有实物,即留存下来的过去的遗物。如遗址、墓葬、建筑、器物等等。 过去历史的“载体”。史料不等于真实的、本来的历史,他有真有假,但它总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我们认识历史的凭借。例如,过去有关于鬼神的记载,并不能证明鬼神的存在,但这种记载却可以让我们认识过去人们的信仰、心态、生活。 (3)人的历史认识 我们正是通过这种史料,了解那一去不返的客观存在的历史,形成了我们的历史认识。 历史是一种“过去”。历史是一种“记忆”。历史是一种“解释”。“过去”其实很难再现。“记忆”总有个人色彩。“解释”同样很难客观。回望历史,最为需要的是辨认和思索 二、历史有什么用? ①可以增加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增强我们的爱国心。 我们学习历史,可以了解古代人民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如诸多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等,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我们学习历史,可以体会近现代志士仁人酷爱自由,争取民族独立富强的壮志情怀,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蓄须明志的梅兰芳等。学习这些,可以增

人民版选修一高中历史商鞅变法教案

课题:“治国不一世,便国不必法古” (人民版新教材选修一)[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通过对商鞅变法前的争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改革活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运用了解——理解——见解三步法引导学生梳理教材,加深对商鞅变法认识,并通过历史小话剧引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在秦国取得成功的原因,运用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观念、制度、政策都要随时代的发展而改革,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并适时对学生进行不畏困难、追求真理、进取创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 [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 2、教学难点:结合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正确认识商鞅变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这是我们熟悉的战国七雄,战国也是由于它们之间连年不断的战争而得名,在这些连年战争中,最终一个国家脱颖而出,完成了统一,这就秦国,那么为什么最后是由秦国来完成了统一,谁为秦国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生答:商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商鞅到底做了些什么促成了秦国的强大。 二、新授: 1、了解历史: 师:请大家浏览教材,结合学案,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试将其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风俗四个方面进行归纳) 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对商鞅变法进行适当归纳。 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推广县制 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的大小给予授爵 思想文化风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2、理解历史: 师:我们知道,要把历史事件放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考察,请大家进一步阅读教材,思考商鞅变法是发生在怎样的时代大背景之下?(结合学案从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三方面考虑)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 生:通过与同学之间的合作,对教材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出答案 经济基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私有土地大量出现。 阶段基础:新兴的地主阶级兴起力量逐渐强大 思想基础:“百家争鸣”,其中的法家思想符合当时的形势,为变法提供了依据。 师:对学生的回作进行适当的点评和引导,带领学生理清之间关系。 师:出示关于商鞅变法的生平的一些简介,请学生观看小话剧,结合教材,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高中历史导言课教案

高一历史导言课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所以本课我采用这一设计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学生在交流与协作中自主获得知识。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是学期导言课,是高一学生的第一节历史课,本课的学习内容很多,也不复杂,学习内容有四:知道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历史的作用)怎样学习历史?高中历史学什么?掌握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和历史学习的价值。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进入高中,刚刚入学的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渴望对高中历史课程和高中历史教师有新的认识,并在新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虽然初中已学了三年历史,但大部分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价值还不清楚,初中常见的历史学习是死记硬背,学生缺乏好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学习方法单一,同时学生对历史综合运用能力也非常薄弱,这无疑给高中的教学工作带来巨大困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什么是历史,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框架结构,掌握学习高中历史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多媒体资料,结合自身的体验,讨论学习历史的价值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知道学习历史的价值,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探究历史的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历史的方法 在初中时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单一,因此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十分必要 难点:学习历史的价值 学生只有感到学习历史是对自己的人生是有用的,才会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首先老师在这里祝贺大家升入了高中,正式开始高中课程的学习。老师姓谢,名正燕。诶,同学们注意了,一听老师的名字是不是有矛盾的地方呀,花谢了又艳?其实不是这样子滴,老师的名字是燕子的燕,而不是花开正浓的艳,想来老师的爸妈在取名字的时候也是考虑到矛盾这一点而没有选择这个“艳”。那么在接下来的高中历史课程就将由我来带领大家共同来学习完成。同学们在初中的时候就学习过历史,对历史有了一些了解,现在进入高中了要学习高中的历史课程了,那么相信同学们都想知道高中的历史是怎么样的,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解决的问题了,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历史?在同学们眼中历史什么呢? 一、什么是历史?你所理解的历史是什么? 生:…… 展示名人眼中的历史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孟浩然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1

秋高二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1 编制人:审核人: 课型新授课课时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诸子百家,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难点预测】 重点:掌握孔子和早期儒家、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 【学法指导】 1、依据导学案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并填写在右边的空白栏中以备课堂上集体讨论、突破。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3、限时30分钟、独立完成。 【预习案】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剧烈变化。 (2)局面的形成。 2、孔子的思想主张和主要活动 (1)思想主张:提出“________”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__________”,推行“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教育思想上主张“__________”。 (2)主要活动: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曾周游列国;晚年专注于教育,开__________之风,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编订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被称做“______”。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______》,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文献。 3、孟子的思想主张 (1)提出道德规范有仁、义、礼、智四种。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并提倡“______”学说。 (3)提出“__________”原则,成为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 (1)以前三次在著名的“”担任“”。 (2)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的重要思想。 (3)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 二、老庄之学 1、思想特点 (1)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 (2)以因循自然的“”、“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 (1)哲学上,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永恒不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