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性坏疽的诊断和治疗

气性坏疽的诊断和治疗

气性坏疽的诊断和治疗
气性坏疽的诊断和治疗

气性坏疽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气性坏疽诊断治疗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胞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严重急性特异性感染。梭状芽胞杆菌为革兰阳性厌氧杆菌,以产气荚膜杆菌(魏氏杆菌)、水肿杆菌和腐败杆菌为主,其次为产芽胞杆菌和溶组织杆菌等,临床上见到的气性坏疽,常是两种以上致病菌的混合感染。

一临床表现

气性坏疽潜伏期可短至6~8小时,但一般为1~4日。

1.局部表现

患者自觉患部沉重,有包扎过紧感,突然出现患部“胀裂样”剧痛,不能用一般止痛剂缓解。患部肿胀明显,压痛剧烈。伤口周围皮肤水肿、紧张、苍白、发亮,很快变为紫红色,进而变为紫黑色,并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伤口内肌肉由于坏死,呈暗红色或土灰色,失去弹性,刀割时不收缩,也不出血,犹如煮熟的肉。伤口周围常扪到捻发音,表示组织间有气体存在。轻轻挤压患部,常有气泡从伤口逸出,并有稀薄、恶臭的浆液样血性分泌物流出。

2.全身症状

早期患者表情淡漠,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出冷汗、烦躁不安、高热、脉搏增快(100~120次/分)、呼吸急促,并有进行性贫血。晚期有严重中毒症状,血压下降,最后出现黄疸、谵妄和昏迷。

二诊断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保存伤肢和挽救生命的关键。所以要尽早做出诊断。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伤口分泌物检查和X线检查,如损伤或手术后,伤口出现不寻常的疼痛,局部肿胀迅速增快,伤口周围皮肤有捻发音,并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如脉搏增快、烦躁不安、进行性贫血,即应考虑有气性坏疽的可能;伤口内的分泌物涂片检查有大量革兰染色阳性杆菌,X线检查伤口肌群间有气体,是诊断气性坏疽的三个重要依据。厌氧细菌培养和病理活检虽可肯定诊断,但须一定时间,故不能等待其结果,以免延误治疗。

三治疗

气性坏疽发展迅速,如不及时处理。患者常丧失肢体,甚至死亡,故一旦确诊,应立即积极治疗。

1.紧急手术处理

(1)手术处理原则在抢救严重休克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同时,须紧急进行局部手术处理,手术前静脉滴注青霉素200万U和四环素0.5g。手术应采用全身麻醉,不用止血带。术中注意给氧,继续输血、输液和应用抗生素。在病变区作广泛、多处切开(包括伤口及其周围水肿或皮下气肿区),切除已无活力的肌组织,直到具有正常颜色、弹性和能流出新鲜血的肌肉为止。敞开伤口用大量3%过氧化氢溶液

或1:4000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冲洗。术后保持伤口开放,用过氧化氢液湿敷,每日更换敷料数次。

(2)考虑截肢的情况①伤肢各层组织均已受累且发展迅速。②肢体损伤严重,合并粉碎性开放骨折或伴大血管损伤。③经清创处理感染仍不能控制。有严重毒血症者,截肢部位应在肌肉未受累的健康组织处。截肢残端不缝合,用过氧化氢液湿敷,待伤口愈合后再修整。

2.高压氧疗法

在3个大气压纯氧下,以物理状态溶解在血内的氧比平时增加20倍左右,可提高组织的氧含量,抑制气性坏疽杆菌的生长繁殖,并使其停止产生a毒素,一般在3日内进行7次治疗,每次治疗2小时。间隔6~8小时治疗1次。其中第1日做3次,第2、3日各2次,在第1次治疗后,检查伤口,并将已坏死的组织切除,但不做广泛的清创或切除至健康组织。根据病情需要,可重复进行清创。通过这种治疗方法。不少患肢的功能可得以保留。凡能完成最初48小时内5次高压氧治疗的患者,几乎都能存活,但需要有高压氧舱的设备。野战条件下难于应用。

3.抗生素应用

大剂量使用青霉素(1000万U/d)和四环素(2g/d),可控制化脓性感染,减少伤处因其他细菌繁殖消耗氧气所造成的缺氧环境。待毒血症状和局部情况好转后,即可减少剂量或停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红霉素,1.5~1.8g/d,静脉滴注。

4.全身支持疗法

全身支持疗法包括少量多次输血,纠正水与电解质代谢失调,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止痛、镇静、退热等。

5.气性坏疽抗毒血清应用

气性坏疽抗毒血清对气性坏疽的防治效果不佳,仅能起到暂时缓解毒血症的作用,而且还有使患者发生过敏反应的危险,现已很少应用。

四预防

1.彻底清创

彻底清创是预防创伤后发生气性坏疽的最可靠方法。在伤后6小时内清创,几乎可完全防止气性坏疽的发生。即使受伤已超过6小时,在大量抗生素的使用下,清创术仍能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故对一切开放性创伤,特别是有泥土污染和损伤严重、无活力的肌肉,都应及时进行彻底的清创术。战伤伤口,在清创后,一般应敞开引流,不做缝合。

2.伤口的处理

对疑有气性坏疽的伤口,可用3%过氧化氢或1:1000高锰酸钾等溶液冲洗、湿敷;对已缝合的伤口,应将缝线拆去,敞开伤口。

3.青霉素和四环素族抗生素

青霉素和四环素族抗生素在预防气性坏疽方面有较好的作用,可根据创伤情况在清创前后应用,但不能代替清创术。

4.患者隔离

患者用过的一切衣物、敷料、器材均应单独收集,进行消毒。煮

沸消毒应在1小时以上,最好用高压蒸气灭菌,换下的敷料应行销毁,以防交又感染。

参考文献

[1]田瑶,郭立斌,卜湘君.9例早期诊断气性坏疽临床初步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07年第8期.

[2]刘雪峰,刘兴国.四肢损伤并发气性坯疽的诊断与治疗(附7例报告).中国急救医学,1991年01期.

[3]四肢开放性骨折并发气性坏疽七例报告广西医学1996年04期.

[4]李振宏.四肢开放性骨折并发气性坏疽七例报告.广西医学,1996年04期.

气性坏疽处理

气性坏疽”病人的处理 病史简介: 患者,女,39岁,农民。2007年4月6日因“腰腿痛”在某诊所针灸治疗,曾使用药捻,具体过程不详。4月8日出现右下肢及腰背部剧烈肿胀,右膝关节以下皮色灰暗,可见花斑样改变,可见散在水泡,部分表皮剥脱。右下肢运动功能丧失。 4月8日14:00以“右下肢气性坏疽”收住骨科。15:30行右小腿切开引流减张术,术中取组织渗液送检:涂片镜检:G+梭状芽胞杆菌。 4月8日20:00紧急高压氧治疗。 4月9日00:40病情进一步恶化,行右大腿切开引流减张术。 4月9日9:00腰骶部皮肤肿胀呈暗紫色,全院病例讨论确认:无法截肢。 4月9日15:00为防止感染播散,转传染科。此时,右下肢体组织大面积坏死,感染蔓延至腹部,中毒症状严重,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4月10日11:30经用药抢救无效死亡。 医院感染处理措施: 一、消毒隔离: 1.病人安置单人房间-----隔离。除特护、医生必要检查、处置外,其他人包括医务人员不得进入。2.病房固定用物:各种抢救监护设备、隔离衣等固定使用,不得与他人共用。 3.病房每日一次紫外线消毒,房间内设施用1:1000~2000的84消毒液每日擦拭一次。 4.医疗器械消毒处理:使用后器械用2%戊二醛浸泡10小时后,清洗,再用环氧乙烷灭菌。 5.所有使用后物品处理:消毒-清洗-消毒 二、个人防护: 1.特护人员及必须进入病房工作人员: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更换工作衣裤,着长袖隔离衣,外穿一次性手术衣(无防水围裙),一次性帽子(完全遮盖头发),一次性口罩(无N95口罩),消毒手套、工作鞋外套鞋套。2.医生检查、换药时戴双层手套。 3.所有进入病房人员所用防护用品,出门前放入房间内门口的医疗垃圾袋内,隔离衣放在门外的治疗车下层。 4.离开病房后,严格洗手,并使用手消毒剂。 三、医疗废物处理: 1.医疗垃圾处理:可重复使用的医疗用品就地使用1:1000或1:2000的84消毒液消毒处理后,装入医疗垃圾袋,不可重复使用的一次性物品,由特护人员直接装入医疗垃圾袋,在病房门口由另一护士再套一层医疗垃圾袋拿出。 2.排泄物处理:大小便用1:1000或1:2000的84消毒液消毒处理后,倒入病房卫生间便池冲水。四、应急措施: 若手术截肢,启用旧门诊楼内废弃介入室进行。

气性坏疽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气性坏疽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1.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离的措施。 2.对开放性伤口患者,如伤口深并有组织坏死或深层肌肉毁损且局部有感染表现者,应及时采集标本进行涂片查找革兰氏阳性杆菌,进行厌氧菌的培养。 3.最好单间隔离,或相同病原体感染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手术结束,患者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应进行终末消毒。 4.听诊器、体温表等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5.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应2次以上,每次15~30分钟。换药后,应通风以去除室内的异味。终末消毒可采用3%过氧化氢或过氧乙酸熏蒸。 6.病房物体表面常规湿式清洁,如果有多量创面分泌物污染,应立即清理,然后过氧乙酸或1000毫克/升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7.换下的敷料按感染性废物置于黄色垃圾袋中,及时封扎密闭运送,焚烧处理。 8.截肢的肢体用双层黄色塑料袋封扎,密闭运送,避免运送中渗漏,焚烧处理。 9.换下的被服应置于黄色垃圾袋中密闭运送到洗衣房清洗,用压力蒸汽灭菌后清洗。 10.创面分泌物或引流液可用含氯消毒剂处理,其分泌物或引流液作用60分钟以上(终浓度为5000~10000毫克/升),然后倒入下水

道。容器用流动水初步冲洗后,用2000毫克/升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以上,再次冲洗干净,晾干备用。 11.诊疗器械包括手术器械使用后可直接进入常规的清洗、消毒、灭菌程序。注意清洗时的个人防护。 12.气性坏疽患者的手术应安排在感染手术间进行,手术后立即对所有物体表面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被患者血液、创面分泌物污染的表面用2000毫克/升含氯消毒剂擦拭或擦洗。经物体表面的彻底擦拭后,净化空调系统至少运行30分钟。 13.给患者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后,如手部无可见的污垢,可以使用含酒精的快速手消毒剂擦手。如果给患者换药,应戴手套,脱手套后在流动水下用皂液认真洗手。 14.在给患者进行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到患者血液、体液、伤口分泌物或排泄物时应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如换药时应戴手套,预计可能有眼睛、面部或身体的溅污时,应戴防护眼镜、面罩或防水围裙。 15.陪护人员要注意个人卫生,护理患者前后均应洗手。如果手部有伤口,接触患者创面分泌物时应戴手套。脱手套后认真洗手。 16.探访者如果手部有伤口,接触患者创面分泌物时应戴手套。脱手套后认真洗手。离开病区前应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17.感染局部无分泌物,创面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或连续3个标本(间隔时间大于24小时)涂片未见革兰氏阳性杆菌的可解除隔离。

朊病毒气性坏疽和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物品和环境的消毒

朊病毒气性坏疽和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物品和环境的消毒 11.1 朊病毒 11.1.1 消毒方法 11.1.1.1 感染朊病毒患者或疑似感染朊病毒患者宜选用一次性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进行双层密闭封装焚烧处理。 11.1.1.2可重复使用的被感染朊病毒患者或疑似感染朊病毒患者的高度危险组织(大脑、硬脑膜、垂体、眼、脊髓等组织)污染的中度和高度危险性物品,可选以下方法之一进行消毒灭菌,且灭菌的严格程度逐步递增: a) 将使用后的物品浸泡于1mol∕L氢氧化钠溶液内作用60min,然后按WS310.2中的方法进行清洗、消毒与灭菌,压力蒸汽灭菌应采用134℃~138 ℃,18 min,或132 ℃,30min,或121℃,60min ; b) 将使用后的物品采用清洗消毒机(宜选用具有杀朊病毒活性的清洗剂)或其他安全的方法去除可见污染物,然后浸泡于1 mol∕L氢氧化钠溶液内作用60min ,并置于压力蒸汽灭菌121℃,30min;然后清洗,并按照一般程序灭菌; c) 将使用后的物品浸泡于1 mol∕L氢氧化钠溶液内作用60min,去除可见污染物,清水漂洗,置于开口盘内,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内121℃灭菌60min或预排气压力蒸汽

灭菌器134℃灭菌60min,然后清洗,并按照一般程序灭菌。 11.1.1.3 被感染朊病毒患者或疑似感染朊病毒患者高度危险组织污染的低度危险物品和一般物体表面应用清洁剂清洗,根据待消毒物品的材质采用10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1mol/L氢氧化钠溶液擦拭或浸泡消毒,至少作用15min,并确保所有污染表面均接触到消毒剂。 11.1.1.4被朊病毒患者或疑似感染朊病毒患者高度危险组织污染的环境表面应用清洁剂清洗,采用10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消毒,至少作用15min。为防止环境和一般物体表面污染,宜采用一次性塑料薄膜覆盖操作台,操作完成后按特殊医疗废物焚烧处理。 11.1.1.5被感染朊病毒患者或疑似感染朊病毒患者低度危险组织(脑脊液、肾、肝、脾、肺、淋巴结、胎盘等组织)污染的中度和高度危险物品,传播朊病毒的风险还不清楚,可参照上述措施处理。 11.1.1.6 被感染朊病毒患者或疑似朊病毒患者低度危险组织污染的低度危险物品、一般物体表面和环境表面可只采取相应常规消毒方法处理。 11.1.1.7被感染朊病毒患者或疑似感染朊病毒患者其他无危险组织污染的跨度和高度危险物品,采取以下措施处理: a)清洗并按常规高水平消毒和灭菌程序处理;

气性坏疽处理流程

气性坏疽处理流程 气性坏疽处理流程: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胞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严重急性特异性感染。根据病变范围的不同;芽孢杆菌感染分为芽孢菌性肌坏死和和芽孢菌性蜂窝织炎两类,通常所说的气性坏疽即芽孢菌性肌坏死,主要发生在肌组织广泛损伤的病人,少数发生在腹部或会阴部手术后的伤口处。致病菌梭状芽胞杆菌为革兰阳性厌氧杆菌,以产气荚膜杆菌、水肿杆菌和腐败杆菌为主要,其次为产芽胞杆菌和溶组织杆菌等,临床上见到的气性坏疽,常是两种以上致病菌的混合感染。梭状芽胞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所以易进入伤口,但并不一定致病。气性坏疽的发生,并不单纯地决定于气性坏疽杆菌的存在,而更决定于人体抵抗力和伤口的情况,即需要一个利于气性坏疽杆菌生长繁殖的缺氧环境。因此,失水、大量失血或休克,而又有伤口大片组织坏死、深层肌肉损毁,尤其是大腿和臀部损伤,弹片存留、开放性骨折或伴有主要血管损伤,使用止血带时间过长等,容易发生气性坏疽。发病机理气性坏疽的病原菌主要在伤口内生长繁殖,很少侵入血液循环引起败血症。产气夹膜杆菌产生α毒素、胶原酶、透明质酸酶、溶纤维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等,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血红蛋白尿、尿少、肾组织坏死、水肿、液化,肌肉大片坏死,使病变迅速扩散、恶化。糖类分解产生大量气体,使组织膨胀;蛋白质的分解和明胶的液化,产生硫化氢,使伤口发生恶臭。由于局部缺血,血浆渗出,及各种毒素的作用,伤口内的组织和肌肉,进一步坏死和腐化,更利于细菌的繁殖,使病变更为恶化。大量的组织坏死和外毒素的吸收,可引起严重的毒血症。某些毒素可直接侵犯心、肝和肾,造成局灶性坏死,引起这些器官的功能减退。临床表现潜伏期可短至6~8h,但一般为1~4天。全身症状早期病人表情淡漠,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出冷汗、烦躁不安、高热、脉搏快速(100~120次/min),呼吸迫促,并有进行性贫血。晚期有严重中毒症状,血压下降,最后出现黄疸、谵妄和昏迷。局部表现病人自觉患部沉重,有包扎过紧感。以后,突然出现患部“胀裂样”剧痛,不能用一般止痛剂缓解。患部肿胀明显,压痛剧烈。伤口周围皮肤水肿、紧张,苍白、发亮,很快变为紫红色,进而变为紫黑色,并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伤口内肌肉由于坏死,呈暗红色或土灰色,失去弹性,刀割时不收缩,也不出血,犹如煮熟的肉。伤口周围常扪到捻发音,表示组织间有气体存在。轻轻挤压患部,常有气泡从伤口逸出,并有稀薄、恶臭的浆液样血性分泌物流出。 得 了气性坏疽怎么治疗? 气性坏疽发展迅速,如不及时处理,病人常丧失肢体,甚至死亡。故一旦确诊,应立即积极治疗。 1.紧急手术处理在抢救严重休克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同时,须紧急进行局部手术处理,手术前静脉滴注青霉素200万U和四环素0.5g。一般应采用全身麻醉,不用止血带。术中应注意给氧,继续输血,输液和应用抗生素。在病变区作广泛、多处切开(包括伤口及其周围水肿或皮下气肿区),切除已无生活力的肌组织,直到具有正常颜色、弹性和能流出新鲜血的肌肉为止。敞开伤口用大量3%过氧化氢溶液或1:4000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冲洗。术后保持伤口开放,用过氧化氢液湿敷,每日更换敷料数次。有下列情况者应考虑截肢:a、伤肢各层组织均已受累且发展迅速;b、肢体损伤严重,合并粉碎性开放骨折或伴大血管损伤;c、经清创处理感染

气性坏疽的诊断和治疗

气性坏疽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气性坏疽诊断治疗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胞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严重急性特异性感染。梭状芽胞杆菌为革兰阳性厌氧杆菌,以产气荚膜杆菌(魏氏杆菌)、水肿杆菌和腐败杆菌为主,其次为产芽胞杆菌和溶组织杆菌等,临床上见到的气性坏疽,常是两种以上致病菌的混合感染。 一临床表现 气性坏疽潜伏期可短至6~8小时,但一般为1~4日。 1.局部表现 患者自觉患部沉重,有包扎过紧感,突然出现患部“胀裂样”剧痛,不能用一般止痛剂缓解。患部肿胀明显,压痛剧烈。伤口周围皮肤水肿、紧张、苍白、发亮,很快变为紫红色,进而变为紫黑色,并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伤口内肌肉由于坏死,呈暗红色或土灰色,失去弹性,刀割时不收缩,也不出血,犹如煮熟的肉。伤口周围常扪到捻发音,表示组织间有气体存在。轻轻挤压患部,常有气泡从伤口逸出,并有稀薄、恶臭的浆液样血性分泌物流出。 2.全身症状

早期患者表情淡漠,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出冷汗、烦躁不安、高热、脉搏增快(100~120次/分)、呼吸急促,并有进行性贫血。晚期有严重中毒症状,血压下降,最后出现黄疸、谵妄和昏迷。 二诊断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保存伤肢和挽救生命的关键。所以要尽早做出诊断。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伤口分泌物检查和X线检查,如损伤或手术后,伤口出现不寻常的疼痛,局部肿胀迅速增快,伤口周围皮肤有捻发音,并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如脉搏增快、烦躁不安、进行性贫血,即应考虑有气性坏疽的可能;伤口内的分泌物涂片检查有大量革兰染色阳性杆菌,X线检查伤口肌群间有气体,是诊断气性坏疽的三个重要依据。厌氧细菌培养和病理活检虽可肯定诊断,但须一定时间,故不能等待其结果,以免延误治疗。 三治疗 气性坏疽发展迅速,如不及时处理。患者常丧失肢体,甚至死亡,故一旦确诊,应立即积极治疗。 1.紧急手术处理 (1)手术处理原则在抢救严重休克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同时,须紧急进行局部手术处理,手术前静脉滴注青霉素200万U和四环素0.5g。手术应采用全身麻醉,不用止血带。术中注意给氧,继续输血、输液和应用抗生素。在病变区作广泛、多处切开(包括伤口及其周围水肿或皮下气肿区),切除已无活力的肌组织,直到具有正常颜色、弹性和能流出新鲜血的肌肉为止。敞开伤口用大量3%过氧化氢溶液

气性坏疽

气性坏疽 病因往往为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或腐败性细菌感染所至。炎症常在皮肤、软组织损伤后发生,化学性物质刺激如药物注射不当或异物存留于软组织可诱发感染。临床表现常因细菌的种类、毒性和发病的部位、深浅而不同。病情严重时可引起败血症。 症状 1、局部呈现为红、肿、热、痛,红色较暗无明显界限,中央部颜色较周围深;中央部常因缺血发生坏死。部位表浅者症状明显,部位深者常只有局部水肿及深压痛。由产气的厌氧菌所引起的急性蜂窝组织炎,局部可及捻发音。 2、可伴有高热、寒战、头痛、全身无力、白细胞计数增加。 3、常易并发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 检查 血白细胞增加。 治疗 1、全身治疗:卧床休息、止痛、患肢抬高,选用有效抗生素(第三代头孢抗菌素)。 2、局部治疗:热敷,理疗,外敷药物。 3、手术治疗:脓肿形成时,应及时切开引流。有时虽无脓肿形成,但为了减轻组织张力或压迫,也应作切开减压。 【临床表现】 潜伏期可短至6~8h,但一般为1~4天。 局部表现病人自觉患部沉重,有包扎过紧感。以后,突然出现患部“胀裂样”剧痛,不能用一般止痛剂缓解。患部肿胀明显,压痛剧烈。伤口周围皮肤水肿、紧张,苍白、发亮,很快变为紫红色,进而变为紫黑色,并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伤口内肌肉由于坏死,呈暗红色或土灰色,失去弹性,刀割时不收缩,也不出血,犹如煮熟的肉。伤口周围常扪到捻发音,表示组织间有气体存在。轻轻挤压患部,常有气泡从伤口逸出,并有稀薄、恶臭的浆液样血性分泌物流出。 全身症状早期病人表情淡漠,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出冷汗、烦躁不安、高热、脉搏快速(100~120次/min),呼吸迫促,并有进行性贫血。晚期有严重中毒症状,血压下降,最后出现黄疸、谵妄和昏迷。 气性坏疽发展迅速,如不及时处理,病人常丧失肢体,甚至死亡。故一旦确诊,应立即积极治疗。 1.紧急手术处理在抢救严重休克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同时,须紧急进行局部手术处理,手术前静脉滴注青霉素200万U和四环素0.5g。一般应采用全身麻醉,不用止血带。术中应注意给氧,继续输血,输液和应用抗生素。在病变区作广泛、多处切开(包括伤口及其周围水肿或皮下气肿区),切除已无生活力的肌组织,直到具有正常颜色、弹性和能流出新鲜血的肌肉为止。敞开伤口用大量3%过氧化氢溶液或1:4000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冲洗。术后保持伤口开放,用过氧化氢液湿敷,每日更换敷料数次。 有下列情况者应考虑截肢:a、伤肢各层组织均已受累且发展迅速;b、肢体损伤严重,合并粉碎性开放骨折或伴大血管损伤;c、经清创处理感染仍不能控制,有严重毒血症者。截肢部位应在肌肉未受累的健康组织处。截肢残端不缝合,用过氧化氢液湿敷,待伤口愈合后再修整。 2.高压氧疗法 3.抗生素大剂量使用青霉素(1000万U/d)和四环素(2g/d),兼可控制化脓性感染,减少伤处因其他细菌繁殖消耗氧气所造成的缺氧环境。

经验治疗气性坏疽的宜选药物为

经验治疗气性坏疽的宜选药物为:首选青霉素,剂量宜大,每日用量可达1000-2000万单位,同时给予克林霉素等抑制产气荚膜梭菌生长。 附:梭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诊疗意见 梭菌性肌坏死(即气性坏疽)是由产气荚膜梭菌(C.perfringerns,CP)等所引起的肌坏死,是一种发展迅速,预后差的厌氧菌感染。致病菌主要有产气荚膜梭菌、水肿梭菌、败毒梭菌、梭状梭菌、溶组织梭菌等,多为混合感染。 一、病理生理 产气荚膜梭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产生多种外毒素和酶(α毒素、胶原酶、透明质酸酶、溶纤维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等),一方面破坏周围组织的胶原纤维,使感染迅速沿肌束和肌肉群扩散,使肌肉色泽变暗红色,失去弹性;另一方面,这些酶具有强大的糖、蛋白分解作用,产生大量不溶性气体如硫化氢、氮等,在组织间积聚,蛋白分解,使得组织细胞坏死、渗出、水肿明显。积气和水肿使得局部压力骤升,血管受压引起血运障碍,加重组织缺血缺氧,更有利于细菌繁殖,使病情恶化。大量外毒素的吸收可引起严重的毒血症,直接侵犯心、肝、肾等脏器,引起休克、肾功能不全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伤后1~4天(6小时~6天)。患者多有明显的全身和局部表现。 (一)全身表现。 主要表现为严重的毒血症状,体温可高达40℃以上,病人极度虚弱,表情淡漠但神志清楚,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进行性贫血,全身症状迅速恶化,晚期可出现溶血性黄疸,外周循环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 (二)局部表现。 最早的局部症状是受伤部位剧痛,呈胀痛感,一般止痛剂难以缓解。随后伤口周围肿胀,皮肤苍白,紧张发亮,伤口中有大量浆液性血性渗出物,有时可见汽泡冒出。随着病情进展,局部肿胀加剧,静脉回流障碍,皮肤由红变白,再转为暗红、黑紫,表面呈现大理石样斑纹。组织分解、液化、腐败产生硫化氢气体,伤口恶臭,轻压之有捻发音。肌肉病变是梭菌性肌坏死的特点,肌肉失去弹性和收缩力,切割不出血,肌纤维肿胀、发黑。远端肢体苍白,厥冷,水肿,严重者整个肢体坏死。 三、诊断 早期诊断是保存患肢、挽救生命的关键。主要依据是早期的局部表现。

气性坏疽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气性坏疽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6-09-14T15:26:08.263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12期作者:战旗 [导读]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以肌肉组织广泛坏死和肌炎为特征的严重的急性特异性感染。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摘要】目的:探讨气性坏疽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收治的7例气性坏疽患者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者经临床治疗,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均临床痊愈出院5例,死亡2例。结论:气性坏疽的护理应以预防并控制感染及消毒隔离为主,促进患者的康复,改善临床救治效果。 【关键词】气性坏疽;临床观察;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2-0188-02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以肌肉组织广泛坏死和肌炎为特征的严重的急性特异性感染。气性坏疽发展迅速,如不及时处理,病人常丧失肢体,甚至死亡。一旦确诊,应立即采取措施,以挽救病人生命,减少组织坏死,降低截肢率。选取2013年3月~2015年收治的7例气性坏疽患者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气性坏疽患者7例,共中男6例,女1例,年龄27~75岁,平均43岁。大腿4例,小退3例。伤后入院时间14~72小时,平均42小时。受伤原因:车祸伤4例,重物砸伤3例。其中开放性损务合并。入院时伤口感染,肌肉软组织坏死2例。 1.2 方法 首选大剂量青霉素,用量每日在1000万u以上;大环内酯类(如琥乙红霉素、麦迪霉素)和硝基咪唑类(如甲硝唑、替硝唑)也有一定疗效。高压氧治疗可提高组织和血液含氧量,破坏致病菌生长繁殖的环境,提高治愈率,降低伤残率。输液、输血、输注血浆和人血白蛋白、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等[1]。急诊清创在积极抗休克和防治严重并发症的同时行清创术。患处做广泛、多处切开,彻底清除异物,切除所有坏死组织至有出血的正常组织,切口不予缝合。若整个肢体已广泛感染、疴隋不能控制,应行截肢术,残端不予缝合。术中、术后采用氧化剂冲洗和湿敷伤口,术后及时更换敷料,必要时可再次清创。 2.护理 2.1 休息 保持环境清洁、通风、安静、安全,温湿度适宜。护理病人时应做到说话轻、动作轻,以保障病人休息。 2.2 饮食 补充营养和维持体液平衡,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不能进食或摄入不足者,遵医嘱给予鼻饲或肠外营养,并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2]。 2.3 用药护理 遵医嘱用药,首选大剂量青霉素,应用青霉素前询问过敏史,注射前应做皮试,皮试时注意观察注射部位情况及病人反应,并做好过敏性休克抢救的准备[3]。应用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观察药物消化系统反应,注意观察疗效,做到准确、安全用药。 2.4 心理护理 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帮助病人正确理解并接受截肢术,鼓励病人正确看待肢体残障,增强其逐渐适应自身形体和日常生活变化的信心[4]。指导病人安装和使用假肢,进行截肢后的适应性训练,教会病人自我护理的技巧,使其逐渐达到生活自理。 2.5 疼痛护理 疼痛剧烈者,遵医嘱给予麻醉镇痛剂或采用自控镇痛泵。观察局部疼痛性质、程度和特点[5]。对截肢以后出现幻肢痛者,应给予耐心解释,解除病人的忧虑和恐惧。 2.6 控制感染,维持正常体温动态观察和记录体温、脉搏等变化,高热者予以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遵医嘱及时、准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给予营养支持,提高病人抗感染能力。 2.7 配合清创 清创前遵医嘱快速补液抗休克、应用大剂量抗菌药物、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并做好交叉配血、麻醉前给药等准备工作。清创时应提供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和湿敷伤口。清创后继续用过氧化氢溶液湿敷伤口,并应定时更换敷料[6]。观察伤口周围皮肤的色泽、局部肿胀程度和伤口分泌物的性质;对切开和截肢后敞开的伤口,应用3%的过氧化氢溶液冲洗、湿敷,及时更换伤口敷料。 2.8 高压氧疗法治疗护理 一般可用2.5~3个大气压,在3日内进行7次治疗,每次进行2~4小时,间隔6~8小时。应观察每次氧疗后伤处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2.9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尿量、记录液体出入量,注意有无感染性休克征象;观察患处疼痛、伤口渗出及周围皮肤颜色、伤处肿胀等情况;还要观察有无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6]。 3.讨论 通过临床护理工作使患者伤口肿胀减轻、炎症减退后疼痛将随着减轻,否则疼痛加重应报告医生采取其他措施,必要时进行截肢。感染、组织坏死和毒素吸收减少时,升高的体温将逐渐下降至正常,如果体温持续增高表示局部伤口感染未能控制,应报告医生进行处理。病人会因为失去部分组织、截肢而致情绪低落、甚至出现悲伤,护理人员应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使其尽快适应假肢的生活。病人因为体温增高、精神紧张、代谢增快、消耗增加,通过体重、 BMl指数、皮下脂肪、精神状态等判断病人的营养状态,必要时增加营养的摄入[7]。病情未有效控制、治疗效果不佳时,病人可能出现高热、寒战、呼吸急促等严重症状,甚至发生感染性休克、周围循环障碍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加强预防气性坏疽的知识普及和宣教;教育人们加强劳动保护,安全生产,减少工伤事故[8]。一旦发生严重创伤,要及时到医院正确

气性坏疽的护理

气性坏疽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神志、面容、表情、营养状况和精神变化。 2、监测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 3、皮肤颜色、温度、软组织肿胀程度、肌肉坏死情况。 4、分泌物的性质、气味、渗液量。 二、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骨科手术前准备。 (2)完善术前辅助检查。 (3)训练床上使用便器。 (4)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戒烟。 (5)备皮。 2、术后护理: (1)同骨科术后护理。 (2)设置独立的隔离区,并专人护理。严禁探视,防止交叉感染,隔离区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并用紫外线消毒,每日 2 次,每次30 分钟。 (3)监测生命体征,体温高达40℃,及时给予物理降温。 (4)准确记录 24 小时尿量,如尿量减少,警惕肾功能衰竭。 (5)观察切口情况,切口敞开,用 3%双氧水或 1/5000 高锰酸钾溶液持续冲洗。

(6)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饮食。鼓励患者大量饮水,使尿量≥3000 毫升/天,以利于毒素排除。不能进食者,遵医嘱鼻饲流质或静脉补充营养。 (7)心理护理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防止焦虑悲观心理。 (8)健康教育下肢截肢患者抬高患肢不可超过 2 天,及时使残肢维持在伸展位或固定于功能位。膝下截肢后,患者躺、坐时不要让残肢垂下床缘,长时间处于屈膝卧位。膝上截肢术后不要将枕头放在两腿之间,更不要把残肢搁在拐杖的手柄上。病情稳定后及早开始残肢的功能锻炼。鼓励患者勤翻身,每日俯卧 2 次以上,每次30 分钟以上,俯卧时在腹部及大腿下放一枕,嘱患者用力下压软枕,以增强残肢伸肌张力。并可在两腿间放置一软枕,残肢向内挤压,以增强内收肌肌力,防止外展挛缩。 三、健康指导要点 1、观察切口情况。 2、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饮食。 3、加强截肢后的功能锻炼。 四、注意事项 1、加强消毒隔离。 2、警惕感染性休克。

气性坏疽处理流程

气性坏疽处理流程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气性坏疽处理流程: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胞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严重急性特异性感染。根据病变范围的不同;芽孢杆菌感染分为芽孢菌性肌坏死和和芽孢菌性蜂窝织炎两类,通常所说的气性坏疽即芽孢菌性肌坏死,主要发生在肌组织广泛损伤的病人,少数发生在腹部或会阴部手术后的伤口处。致病菌梭状芽胞杆菌为革兰阳性厌氧杆菌,以产气荚膜杆菌、水肿杆菌和腐败杆菌为主要,其次为产芽胞杆菌和溶组织杆菌等,临床上见到的气性坏疽,常是两种以上致病菌的混合感染。梭状芽胞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所以易进入伤口,但并不一定致病。气性坏疽的发生,并不单纯地决定于气性坏疽杆菌的存在,而更决定于人体抵抗力和伤口的情况,即需要一个利于气性坏疽杆菌生长繁殖的缺氧环境。因此,失水、大量失血或休克,而又有伤口大片组织坏死、深层肌肉损毁,尤其是大腿和臀部损伤,弹片存留、开放性骨折或伴有主要血管损伤,使用止血带时间过长等,容易发生气性坏疽。发病机理气性坏疽的病原菌主要在伤口内生长繁殖,很少侵入血液循环引起败血症。产气夹膜杆菌产生α毒素、胶原酶、透明质酸酶、溶纤维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等,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血红蛋白尿、尿少、肾组织坏死、水肿、液化,肌肉大片坏死,使病变迅速扩散、恶化。糖类分解产生大量气体,使组织膨胀;蛋白质的分解和明胶的液化,产生硫化氢,使伤口发生恶臭。由于局部缺血,血浆渗出,及各种毒素的作用,伤口内的组织和肌肉,进一步坏死和腐化,更利于细菌的繁殖,使病变更为恶化。大量的组织坏死和外毒素的吸收,可引起严重的毒血症。某些毒素可直接侵犯心、肝和肾,造成局灶性坏死,引起这些器官的功能减退。临床表现潜伏期可短至6~8h,但一般为1~4天。全身症状早期病人表情淡漠,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出冷汗、烦躁不安、高热、脉搏快速(100~120次/min),呼吸迫促,并有进行性贫血。晚期有严重中毒症状,血压下降,最后出现黄疸、谵妄和昏迷。局部表现病人自觉患部沉重,有包扎过紧感。以后,突然出现患部“胀裂样”剧痛,不能用一般止痛剂缓解。患部肿胀明显,压痛剧烈。伤口周围皮肤水肿、紧张,苍白、发亮,很快变为紫红色,进而变为紫黑色,并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伤口内肌肉由于坏死,呈暗红色或土灰色,失去弹性,刀割时不收缩,也不出血,犹如煮熟的肉。伤口周围常扪到捻发音,表示组织间有气体存在。轻轻挤压患部,常有气泡从伤口逸出,并有稀薄、恶臭的浆液样血性分泌物流出。 得了气性坏疽怎么治疗? 气性坏疽发展迅速,如不及时处理,病人常丧失肢体,甚至死亡。故一旦确诊,应立即积极治疗。 1.紧急手术处理在抢救严重休克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同时,须紧急进行局部手术处理,手术前静脉滴注青霉素200万U和四环素 0.5g。一般应采用全身麻醉,不用止血带。术中应注意给氧,继续输血,输液和应用抗生素。在病变区作广泛、多处切开(包括伤口及其周围水肿或皮下气肿区),切除已无生活力的肌组织,直到具有正常颜色、弹性和能流出新鲜血的肌肉为止。敞开伤口用大量3%过氧化氢溶液或1:4000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冲洗。术后保持伤口开放,用过氧化氢液湿敷,每日更换敷料数次。有下列情况者应考虑截肢:a、伤肢各层组织均已受累且发展迅速;b、肢体损伤严重,合并粉碎性开放骨折或伴大血管损伤;c、经清创处理感染仍不能控制,有严重毒血症者。截肢部位

气性坏疽手术处理原则

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厌氧菌感染的处理原则1、设专用隔离手术间,应位于远离其它手术间且是距手术室入口较 近处,设备 简单适用。 2、挂“隔离手术牌”,拒绝参观,参加手术人员进入手术间后不得随意出入, 手术人员采用清洁刷手法。 3、巡回护士设2名,分别在手术间内外供应。 4、巡回护士(内)的手不得有破口,并戴手套、着隔离衣裤,穿高筒靴。 5、手术间物品准备齐全,术中再需物品由手术间外巡回护士递入,尽量使用一 次性物品。 6、手术间外应具备以下物品 ①洗手用的0.1%过氧乙酸溶液一桶。 ②手术后更换用的洗手衣、裤及手术鞋。 ③包污染敷料用的污衣袋或大单及塑料袋。 ④封闭门窗用的浆糊、纸条。 ⑤过氧乙酸溶液、量杯、电炉。 ⑥接送病人使用感染手术专用推车,推车使用一次性大单,每人/ 次一条,用后 与手术间的感染性废弃物一并(注明特殊感染标记),术后焚烧。 7、手术后处理 ⑴敷料:使用的一次性敷料及纱布、纱垫等小敷料,手术后焚烧。 ⑵器械:用2000mg/L含氯(或含溴)消毒剂浸泡作用30分钟后,常规清洗,

清洗时先用洗涤剂溶液浸泡,擦洗,去除器械上的血垢等污染,关节、缝隙处应彻底刷洗后流水冲净,再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二次消 毒后,送至供应室,消除污染前后的器械盛器和运送工具,严格区分,并有 明标志,不得混用,盛器和运送工具每日清洗消毒,遇污染应立即清洗消毒。 ⑶手套、吸引器管、吸引器内袋焚烧。 ⑷手术鞋浸于0.5%过氧乙酸溶液内消毒(或2000mg/L含氯消毒液)。 ⑸吸引器瓶及地盆内液体应配成2%过氧乙酸或2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⑹手术间地面用1000mg/L~2000mg/L二溴海因消毒剂作用30min,或用有效氯 或有效溴500mg/L消毒液拖地或喷洒地面。手术间台面、凳子等物品表面用 有效溴或有效氯1000mg/L~2000mg/L作用30min消毒,手术间墙面受到病原 菌污染时,用含有效溴或有效氯2000mg/L~3000mg/L的消毒剂溶液喷雾和擦 洗处理。喷雾量根据墙面结构不同,以湿润不向下流水为度,一般50ml/ m2~ 200ml/m2。墙面消毒一般为2.0~2.5米高即可。 ⑺送病人用后的手术车推至手术间,用0.5%过氧乙酸或2000mg/L 含氯消毒液 擦拭。平车上的被子、单子等行压力蒸汽灭菌或环氧乙烷气体灭菌。 ⑻切除的组织及坏死肢体等放双层塑料袋内贴上感染标记,送焚烧。病检组织

33 气性坏疽手术处理原则

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厌氧菌感染的处理原则 1、设专用隔离手术间,应位于远离其它手术间且是距手术室入口较近处,设备简单适用。 2、挂“隔离手术牌”,拒绝参观,参加手术人员进入手术间后不得随意出入,手术人员采用清洁刷手法。 3、巡回护士设2名,分别在手术间内外供应。 4、巡回护士(内)的手不得有破口,并戴手套、着隔离衣裤,穿高筒靴。 5、手术间物品准备齐全,术中再需物品由手术间外巡回护士递入,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 6、手术间外应具备以下物品 ①洗手用的0.1%过氧乙酸溶液一桶。 ②手术后更换用的洗手衣、裤及手术鞋。 ③包污染敷料用的污衣袋或大单及塑料袋。 ④封闭门窗用的浆糊、纸条。 ⑤过氧乙酸溶液、量杯、电炉。 ⑥接送病人使用感染手术专用推车,推车使用一次性大单,每人/次一条,用后与手术间的感染性废弃物一并(注明特殊感染标记),术后焚烧。 7、手术后处理 ⑴敷料:使用的一次性敷料及纱布、纱垫等小敷料,手术后焚烧。 ⑵器械:用2000mg/L含氯(或含溴)消毒剂浸泡作用30分钟后,常规清洗,清洗时先用洗涤剂溶液浸泡,擦洗,去除器械上的血垢等污染,关节、缝隙处应彻底刷洗后流水冲净,再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二次消毒后,

送至供应室,消除污染前后的器械盛器和运送工具,严格区分,并有明显标志,不得混用,盛器和运送工具每日清洗消毒,遇污染应立即清洗消毒。 ⑶手套、吸引器管、吸引器内袋焚烧。 ⑷手术鞋浸于0.5%过氧乙酸溶液内消毒(或2000mg/L含氯消毒液)。 ⑸吸引器瓶及地盆内液体应配成2%过氧乙酸或2000mg/L 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⑹手术间地面用1000mg/L~ 2000mg/L二溴海因消毒剂作用30min,或用有效氯或有效溴500mg/L消毒液拖地或喷洒地面。手术间台面、凳子等物品表面用有效溴或有效氯1000mg/L~2000mg/L作用 30min消毒,手术间墙面受到病原菌污染时,用含有效溴或有效氯2000mg/L~3000mg/L的消毒剂溶液喷雾和擦洗处理。喷雾量根据墙面结构不同,以湿润不向下流水为度,一般50ml/ m2~200ml/m2。墙面消毒一般为2.0~2.5米高即可。 ⑺送病人用后的手术车推至手术间,用0.5%过氧乙酸或2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平车上的被子、单子等行压力蒸汽灭菌或环氧乙烷气体灭菌。 ⑻切除的组织及坏死肢体等放双层塑料袋内贴上感染标记,送焚烧。病检组织在盛放容器外醒目处贴上感染标记,送病检后焚烧。 ⑼手术间空气用过氧乙酸1g/ m3计算,加热蒸发,相对湿度为60~80%熏蒸时间2小时。 ⑽手术人员出手术间时将隔离衣、裤、口罩、帽子、鞋脱于手术间,过氧乙酸洗手后方可离去。 ⑾手术间开封后彻底打扫卫生,并做空气培养。

气性坏疽的原因

气性坏疽的原因 文章目录*一、气性坏疽的简介*二、气性坏疽的原因*三、气性坏疽的危害*四、气性坏疽的高发人群*五、气性坏疽的预防方法气性坏疽的简介气性坏疽是火器伤中最为严重、发展最快的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诊治,可丧失肢体或危及生命,死亡率可达20%~50%。 气性坏疽的原因1、有梭状芽胞杆菌污染伤口 即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生孢子梭状芽胞杆菌及溶组织梭状芽胞杆菌,其中以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较为常见,通常数种细菌混合感染更为常见。 2、组织失活伤口内有失活的或有血液循环障碍的组织,尤其是肌肉组织。 3、局部环境适合厌氧杆菌生长的缺氧环境。 气性坏疽的危害此类感染发展急剧,预后严重。晚期有严重中毒症状,血压下降,最后出现黄疸、谵妄和昏迷。 常见的并发症为溶血性贫血、休克、肾衰竭等。约15%伴菌血症。对气性坏疽患者还应严格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当发生毒血症时,可使用气性坏疽抗病毒血清,但本品只能起到暂时缓解毒血症的作用,且有对马血清过敏的危险,故临床要慎重选用。

气性坏疽的高发人群通常发生于开放性骨折、深层肌肉广泛性挫伤,伤口内有死腔和异物存在或伴有血管损伤以至局部组织血供不良的伤病员,偶也可发生于择期手术,尤其是下肢、结肠和胆囊手术后。 气性坏疽的预防方法目前,彻底清创是预防创伤后发生气性坏疽的最可靠方法。在伤后6h内清创,几乎可完全防止气性坏疽的发生。若受伤已超过6h,在大量抗生素的使用下,清创术仍能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故对一切开放性创伤,特别是有泥土污染和损伤严重、无生活力的肌肉者,都应及时进行彻底的清创术, 战伤伤口,在清创后,一般应敞开引流,不作缝合。 对疑有气性坏疽的伤口,可用3%过氧化氢或 1:1000高锰酸钾等溶液冲洗、湿敷;对已缝合的伤口,应将缝线拆去,敞开伤口。 可根据创伤情况在清创前后使用青霉素和四环素族抗菌素,青霉素和四环素族抗菌素在预防气性坏疽方面有较好的作用,但不能代替清创术。 已经感染气性坏疽病的患者应该及明隔离,病人用过的一切衣物、敷料、器材均应单独收集,进行1个小时以上的煮沸消毒。最好用高压蒸气灭菌,换下的敷料应行销毁,以防交叉感染

气性坏疽

气性坏疽 气性坏疽 气性坏疽指由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以肌坏死或肌炎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感染。感染发展迅速,预后差。 一、病因 气性坏疽为一种厌氧菌感染,病菌为革兰染色性梭状芽孢杆菌,主要有产气夹膜梭菌、水肿杆菌、腐败杆菌和溶组织杆菌等。常为多种致病菌的混合感染。该类病菌仅能在无氧环境下生存,其芽孢抵抗力非常强。梭状芽孢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伤后污染此菌的机会很多,但发生感染者却很少。人体是否发生气性坏疽感染除取决于梭状芽孢杆菌的存在外,还取决于机体抵抗力和伤口是否处于缺氧环境。因此,开放性骨折伴血管损伤、挤压伤伴深部肌损伤、长时间使用止血带或石膏包扎过紧、邻近肛周和会阴部的严重创伤等易继发气性坏疽。 二、病理生理 梭状芽孢杆菌可产生多种有害的外毒素和酶。部分酶能通过脱氧、脱氨、发酵作用产生大量不溶性气体,如硫化氢等,积聚在组织间。某些酶能使组织蛋白溶解,造成组织细胞坏死、渗出,产生恶性水肿。因气、水夹杂,组织急剧膨胀,局部 张力迅速增高,皮肤表面变硬,似木板样;筋膜下张力急剧增,压迫微血管,近 一步加重组织缺血缺氧和失活,更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形成恶性循环。此外,该类细菌产生的卵磷脂酶、透明质酸酶等使细菌易于穿透组织间隙而加速扩散。感染一旦发生,即可沿肌束或肌群向上、下扩散,肌组织转为砖红色,失去弹性,外观似熟肉。若感染侵犯皮下组织,气肿、水肿和组织坏死可迅速沿筋膜扩散。活体组织检查可见肌纤维见大量气泡和革兰阳性粗短杆菌。 三、临床表现 气性坏疽的临床特点是病情发展迅速,病人全身情况可在12—24小时内全面、迅速恶化。潜伏期一般为1—4天,常在伤后3天发病,最短在伤后6—8小时、最长至伤后5—6天发病。 (一)局部早期,病人自诉伤肢深重,有包扎过紧或疼痛感。随疾病发展,伤处出现胀裂样剧痛,难以忍受,一般止痛剂不能缓解。局部肿胀明显、呈进行性加剧,有明显压痛。伤口周围皮肤肿胀、苍白、发亮,迅速转为紫红色,继而呈紫黑色,并出现大、小不等的小水泡。轻压常有气泡从伤口溢出,并有稀薄、恶臭的浆液性或血性液体流出。皮下若有积气,手触可有捻发感。伤口内肌坏死,

朊病毒、气性坏疽和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物品和环境的消毒方法

朊病毒、气性坏疽和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物品和环境的消毒方法 一、朊病毒的消毒灭菌方法 宜选用一次性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进行双层密闭封装焚烧处理。重复使用的被感染朊病毒病人或疑似被感染朊病毒病人的高度危险组织(大脑、硬脑膜、垂体、眼、脊髓组织等)污染的中度和高度危险性物品,可选择以下方法之一进行消毒灭菌,且灭菌的严格程度递增。 1.将使用后的物品浸泡于1mol/L氢氧化钠溶液内作用60min,然后按WS-3.10.2中的方法进行清洗、消毒灭菌,压力蒸汽灭菌应选用134—138℃, 8min,或132℃,30min,或121℃,60min。 2.将使用后的物品采用清洗消毒机(宜选用具有杀朊病毒活性的洗涤剂)或其他安全的方法去除可见污染物,然后浸泡于1mol/L氢氧化钠溶液内作用 60min并置于压力蒸汽灭菌121℃,30min;然后清洗,并按照一般程序灭菌。 3.使用后的物品浸泡于1mol/L氢氧化钠溶液内作用60min,去除可见污染物,清水漂洗,置于开口盘内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内121℃灭菌60min,或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134℃灭菌60min。然后清洗,并按照一般程序灭菌。 4.被感染朊病毒病人或疑似被感染朊病毒病人、高度危 险组织污染的低度危险物品和一般物体表面应采用清洁剂清洗,并根据材质采用1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1mol/L氢氧化钠擦拭或浸泡消,至少作用 15min,并确保所有污染表面均接触到消毒剂。 5.被感染朊病毒病人或疑似被感染朊病毒病人低度危险组织(脑脊液、肝、肾、脾、肺、淋巴结、胎盘等组织)污染的中度和高度危险物品,传播朊病毒的风险还不清楚,可参照上述措施处理。被感染朊病毒病人或疑似被感染朊病毒病人低度危险组织感染的环境表面可只采取相应常规消毒方法处理。 一、气性坏疽病原体消毒灭菌方法

气性坏疽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胞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严重急性特异性感染。根据病变范围的不同;芽孢杆菌感染分为芽孢菌性肌坏死和和芽孢菌性蜂窝织炎两类,通常所说的气性坏疽即芽孢菌性肌坏死,主要发生在肌组织广泛损伤的病人,少数发生在腹部或会阴部手术后的伤口处。【诊断】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保存伤肢和挽救生命的关键。所以,要尽早作出诊断。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伤口分泌物检查和X线检查,如损伤或手术后,伤口出现不寻常的疼痛,局部肿胀迅速加剧,伤口周围皮肤有捻发音,并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如脉搏加速、烦躁不安进行性贫血,即应考虑有气性坏疽的可能;伤口内的分泌物涂片检查有大量革兰染色阳性杆菌,X线检查伤口肌群间有气体,是诊断气性坏疽的三个重要依据。厌氧细菌培养和病理活检虽可肯定诊断,但需一定时间,故不能等待其结果,以免延误治疗。 【治疗措施】 气性坏疽发展迅速,如不及时处理,病人常丧失肢体,甚至死亡。故一旦确诊,应立即积极治疗。 1. 紧急手术处理在抢救严重休克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同时,须紧急进行局部手术处理,手术前静脉滴注青霉素200万U和四环素0.5g。一般应采用全身麻醉,不用止血带。术中应注意给氧,继续输血,输液和应用抗生素。在病变区作广泛、多处切开(包括伤口及其周围水肿或皮下气肿区),切除已无生活力的肌组织,直到具有正常颜色、弹性和能流出新鲜血的肌肉为止。敞开伤口用大量3%过氧化氢溶液或1:4000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冲洗。术后保持伤口开放,用过氧化氢液湿敷,每日更换敷料数次。 有下列情况者应考虑截肢:a、伤肢各层组织均已受累且发展迅速;b、肢体损伤严重,合并粉碎性开放骨折或伴大血管损伤;c、经清创处理感染仍不能控制,有严重毒血症者。截肢部位应在肌肉未受累的健康组织处。截肢残端不缝合,用过氧化氢液湿敷,待伤口愈合后再修整。 2. 高压氧疗法在3个大气压纯氧下,以物理状态溶解在血内的氧比平时增加20倍左右,可提高组织的氧含量,抑制气性坏疽杆菌的生长繁殖,并使其停止产生α毒素,一般在3 天内进行7次治疗,1次/2h,间隔6~8h。其中第一天作3次,第二、第三天各2次,在第1次治疗后,检查伤口,并将已坏死的组织切除,但不作广泛的清创或切除至健康组织。以后,根据病情需要,可重复进行清创。通过这种治疗方法,不少患肢的功能可得以保留。还观察到,凡能完成最初48h内5次高压氧治疗的病人,几乎都能存活,但需要有高压氧舱的设备,野战条件下难于应用。 3.抗生素大剂量使用青霉素(1000万U/d)和四环素(2g/d),兼可控制化脓性感染,减少伤处因其他细菌繁殖消耗氧气所造成的缺氧环境。待毒血症状和局部情况 好转后,即可减少剂量或停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红霉素,1.5~1.8g/d,静脉滴注。 4.全身支持疗法少量多次输血,纠正水与电解质代谢失调,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止痛、镇静、退热等。 气性坏疽抗毒血清对气性坏疽的防治效果不佳,仅能起到暂时缓解毒血症的作用,而且还有使病人发生过敏反应的危险,现已很少应用。 【病因学】 产气荚膜梭菌 (一) 生物学性状 * G+粗大杆菌,散在排列.卵圆形芽胞位于菌体中央或近极端.在机体组织中菌体周围可形成荚膜,无鞭毛 * 厌氧培养中生长繁殖极快,8min可分裂1 次,最适温度45℃.在牛乳培养基中生长,分解乳糖产酸,可凝固酪蛋白,发酵糖类产生酸和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把培养基表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