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朝鲜经济

朝鲜经济

朝鲜经济.txt爱,就大声说出来,因为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石头记告诉我们:凡是真心爱的最后都散了,凡是混搭的最后都团圆了。你永远看不到我最寂寞的时候,因为在看不到你的时候就是我最寂寞的时候!由于资料来源的奇缺,很难确切把握目前朝鲜经济发展状况及其战略的变化,更难评估其未来前景,这里只依据极为有限的资料做最为粗略的分析。

一、 朝鲜经济现状与水平

(一) 朝鲜GDP估算

战后朝鲜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先盛后衰的发展历程。朝鲜在80年代之前其经济发展水平,不亚于中国和越南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甚至也不低于韩国。1960年时,韩国GDP与人均GDP仅是朝鲜的40%和55%,1975年时韩国GDP与人均GDP分别是朝鲜的90%和84%。直到1980年韩国才刚刚赶上朝鲜。韩国GDP与人均GDP分别是603亿美元和1589美元,朝鲜这两个数字分别为413亿美元和1161美元。 此后韩国则快速发展,把朝鲜远远抛在了后面。

90年代后朝鲜经济发展则每况愈下。自1990年开始直到1998年连续9年负增长。它们分别是-3.7、-5.2、-7.6、-4.3、-1.7、-4.5、-3.0、-6.8、-1.1 。直到1999年才开始出现出正增长6.2。

1999年朝鲜经济增长率为6.2%,9年来首次实现正增长。据韩国中央银行一份报告称,去年朝鲜建筑业增长最为强劲,为24.3%,农业增长9.2%,矿产业和制造业为9.9%。 尤其是近年来停产的4000多个地方企业开机生产。这无疑是好的征兆。但是,尽管如此,朝鲜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极为低下。有的学者认为1999年的朝鲜经济依然仅达1989年的75%。 实际上,这是较高估计,其经济规模和人均收入只有当时50%左右。

(二) 朝鲜主要工业产量

90年代后,随着苏东剧变,朝鲜的贸易环境日益恶化,外汇储备越来越少,原料、燃料和原油的进口激减,从而导致冶金、煤炭、电力生产大幅度下降,整个工业生产处于严重的衰退之中。1990年至1998年,煤炭产量由3 315万吨减少到1 860万吨;发电量由227亿千瓦减少到170亿千瓦;钢铁产量由336万吨减少到94.5万吨;原油进口量由252万吨减少到50万吨。由于原料、燃料、电力的严重不足,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企业设备运转率仅达到20%。

进入1999年后,朝鲜工业生产开始呈现好转的迹象。据朝鲜内阁外务相白南舜说,朝鲜经济已全面出现转机,全国数千个工厂企业实现了生产正常化,1999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总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0%。有资料表明,朝鲜2000年电力生产同比增长了140%,煤炭生产同比增长了113%,有2 500多个工厂企业超额完成了上半年的生产计划。

(三) 朝

鲜粮食生产状况

60年代时,朝鲜粮食生产曾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1964年朝鲜产粮500万吨,那时仅1200万人口,既能让国民过得舒服,还有余粮可供出口,被国际舆论称为“经济奇迹”。 70年代中后期,朝鲜年产粮食超过700万吨,80年代前半叶曾超过800万吨,1984年甚至达到1000万吨。 但是,90年代以来直到2000年,朝鲜自产粮食每年平均在400万吨左右。

据韩方报道,2000年朝鲜的粮食总产量约为359万吨,比1999年(422万吨)减产约15%。其中1999年大米的产量为163万吨,2000年减至142万吨,玉米从192万吨减到144万吨,大豆从13万吨减到12万吨,只有红薯从31万吨增至39万吨,增产约25.8%。 朝鲜目前的全国总人口为2400万左右。按平均每人每天460克粮食消费计算,朝鲜全年粮食需求量最低应为400万吨上下。朝鲜全年正常粮食需求量为746万吨左右,其中口粮480万吨,工业用粮120万吨,饲料用140万吨。 可见朝鲜每年缺粮大约250-300万吨。自1991年以来每年进口80-160万吨粮食左右。近两年朝鲜政府采取一些措施如号召农民开垦荒地种植土豆,实行所谓“土豆革命”,粮食危机有所缓解。据朝鲜农业部门统计,2000年,朝鲜土豆种植面积已达20万町步(每町步约合1公顷),若按每町步产量20吨计算,朝鲜去年土豆产量约达400万吨左右。据悉,今年,朝鲜计划再扩大20万町步的土豆种植面积。这样朝鲜土豆种植面积将约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6。 人均粮食供应量从上年的150克上升到300克 。但仍不足满足所需正常数量。1999年11月出席世界粮食组织(FAO)总会的朝鲜农业副部长说,2000年将缺少粮食120万吨。2000年8月在日本横滨举行的FAO地区会议上,朝鲜代表尹寿昌说,“因春旱延误了插秧,粮食状况仍然困难”,请求国际社会继续予以支援。(四) 朝鲜外贸情况

进入90年代后,随时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朝鲜对外贸易受到极大的冲击。苏联一直是朝鲜最大的贸易伙伴。1990年朝苏贸易额为25.6亿美元,占朝鲜贸易总额的54.2%。苏联解体后,1991年朝俄贸易额急剧减少到4.7亿美元,比上年减少80%以上。此后贸易额逐年减少,1995午朝俄贸易额只有2.3亿美元,在朝鲜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则下降到11%,5年间朝俄贸易规模缩减了50%以上,因此造成朝鲜对外贸易严重滑坡,贸易条件日趋恶化,进出口贸易急剧下降。 1991年贸易总额由1990年的47.8亿美元下降到27.2亿美元,1992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6.6亿美元,1993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6.4亿美元,1994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1.1亿美元,1995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0.5亿美元、1998年进一步下滑至14.42亿美元。1998年朝鲜对外贸易额为14

.42亿美元,同比减少33.7%,其中进口额为8.8亿美元,同比减少30.6%;出口额为5.59亿美元,同比减少38.2%。这是90年代以来,朝鲜贸易额首次低于15亿美元。 1999年为14.79亿美元。2000年略有回升(19.7亿美元),2001上半年骤增八成。其中对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增长241%,从中国进口矿物性燃料和谷物分别增长112%和89%。

(五)朝鲜产业结构及现代化水平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朝鲜已认识到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一定经济结构的调整,例如服务业比重增长较快,1990-1995年5年间增长了9.4%,同期重工业比重5年间下降了6.3%,农业林渔业的比重也略有下降,但始终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的局面。

近几年又由于粮食危机和工农生产的急剧下滑,其工作重点放在恢复生产的正常化和解决人民的粮食问题,无暇顾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其经济结构基本上与90年代中期相近。在朝鲜经济结构中占份额最大的是农业,其次为制造业,第三是政府服务部门。如果按产业来划分,则第一产业即农业的份额为27.6%,第二产业(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十水电气业)份额为42%,服务行业份额为30.3%。

从上表可以看出,其一,朝鲜经济中占总人口37.6%的农业人口创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27.6%,这表明朝鲜和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弱质地位。其二,第三产业(30.3%)中2/3的份额(20.7%)是政府服务部门,因此这并不代表第三产业的繁荣,恰恰说明朝鲜经济中的服务行业仍处在比较初级的状态。

朝鲜的工业主要有机器制造、钢铁、煤炭、电力、造船、纺织等部门。其经济部门比较齐全,并具有潜力。但是,工业中重工业比重大,重工业中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比重大;而轻工业和社会间接资本比重小;第三产业发展程度还很低下,因此,从总体上讲,朝鲜属于典型滞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处于现代化低水平阶段。这与韩国国民经济结构形成显明对照。

从技术层面上分析,朝鲜工业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也相当之大。据韩国发展银行估算,朝鲜主要部门工业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大约在17-25年。其中造船23年,钢铁20年,机械工具制造20年,汽车 25年,家电23年,计算机17年,纺织23年,食品饮料27年。二 、朝鲜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

对于朝鲜近几年的变化,如何评估说法不一,人们对朝鲜在外交领域取得重大成果表示认同,但对国内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却了解甚少,认为变化甚微。实际上朝鲜自90年代末己逐渐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即将国家战略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

其新战略的提出始

于1998年朝鲜劳动党中央机关报《劳动新闻》政论。该篇政论指出,朝鲜现在面临着建设强盛大国的新的宏伟目标。强盛大国首先是“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以人民大众为真正的历史主体,以领袖为核心,实现了自主、自立和自卫,摆脱任何支配和约束,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所有领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国家。 该政论发表后不久,朝鲜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并举行金日成国家主席去世后的首届最高人民会议,修改宪法、选举金正日为国防委员会委员长,完善了国家领导体系,结束了金日成去世后的政治过渡期,开始了建国50年之后的金正日新时代。“因此可以认为,朝鲜提出强国战略目标,实际上是以金正日为首的新的国家领导体制确立的政治宣言。” 从1998年10月开始,金正日在各地进行视察,一再强调建设强盛大国。此后(1999年)朝鲜《劳动新闻》、《朝鲜人民军》和《青年先锋》共同发表的新年社论《让今年成为建设强盛大国伟大转折之年》,更加明确和具体地提出了建设强盛大国的战略目标,即“在不远的将来,把朝鲜建设成思想、军事、经济各方面具有最强大威力的社会主义国家”。新年社论不仅更加明确地提到了强盛大国应包括思想、军事和经济三个方面,而且尤为强调经济对建设强盛大国的特殊意义。2000年元旦社论对“强盛大国”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界定,并突出强调了科学技术因素。2001年元旦社论对强盛大国的内涵又进一步解释说,2l世纪是朝鲜实现社会主义强盛大国的世纪。“依靠自主维护尊严,依靠团结争取胜利,依靠爱国和爱民族实现繁荣,这就是朝鲜的社会主义强盛大国”。认为“经济实力是国家强盛复兴的基础,军事和政治思想威力必须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没有什么比提高经济实力更为重要。” 社论中,较以往更加突出地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强盛大国和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问题。社论说,“21世纪朝鲜将以社会主义强盛大国的姿态巍然屹立,2001年是开创建设强盛大国新局面的新进军和实现伟大转折之年。” 由此观之,朝鲜关于“主体社会主义强盛大国”,已经成为21世纪朝鲜的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其经济的地位不断提高,发展经济已经成为整个国家的中心任务。这不仅标志着1995年开始进行的“苦难行军”和“强行军”政策的结束,也标志着朝鲜长期实行的“先军路线”开始向“先经路线”的转变。 根据金正日的谈话以及朝鲜报刊概括起来,比较突出的有如下几点:

(一) 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和科学化

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是朝鲜为使国民经济在高水

平上达到正常化、进而用现代科学技术加以改造而提出的战略目标。随着经济工作逐渐占据国家议事日程的中心地位,落后的生产技术设备和工艺流程对实现国民经济自主化的制约作用越来越突出。把重视科技作为建设“强盛大国”的支柱之一,认为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已经成为再也不能耽搁下去的迫切任务。表示要“千方百计地发展科学技术,从而解决吃的问题,建设经济强国。” ,金正日强调,当代是科学和技术的时代,必须以新的观点和从新的高度来看待和解决所有问题。《劳动新闻》以“用新的观点和高度看待和解决所有问题”为标题发表社论,号召全体朝鲜人民在新世纪从根本上更新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 最近朝鲜做出决定,为了加快提高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水平,要改善对科学技术的管理,大大增加对科学技术领域的投资,加强同其他国家的科技交流和科技信息工作,为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战略性地培养科技力量,及时将科技成果推广到生产领域。目前正在加强电子工学、生物工程等科技的开发,并着手建立自动化工厂和计算机工业,为解决经济困难大力开发实用技术。今年以来,朝鲜又多次强调,用现代科学技术重建国民经济是当前经济工作中的再也不能耽搁的中心环节。根据国家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特点有计划地推进技术改造,立足于尖端科学技术,大胆地抛弃能耗大、效益低的生产工序,用最新技术对投资效益高的生产工序进行现代化改造。同时,建设一批以最新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新的生产基地。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朝鲜对信息产业的重视与开发。

据报道,朝鲜政府已在平壤组建朝鲜电脑中心,全面负责电脑技术的开发应用和全国范围内的计算机普及。电脑中心下辖七个分中心,各分中心进行电脑技术开发和开展电脑知识的普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技术人员分期分批到电脑中心和分中心接受计算机知识培训。同时,朝鲜所有有条件的中学都开设了电脑课程,各大学开设了计算机系,专门培养电脑人才的电脑专科大学也建立起来。此外,还建成了朝鲜信息中心、金日成综合大学电脑科大、金策工业综合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等大中小型科研院所。目前,朝鲜已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计算机技术研发体系。在系统程序、多媒体技术、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方面的研究开发都取得一定进展。已基本完成了Windows2000操作环境下的朝文输入系统、多语种翻译软件程序、组建包含Internet和移动通信在内的大型企业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网络管理器以及因特网服务程序等的开发。朝鲜上因特网的所有技

术准备已经就绪。朝鲜国内网络业也有了一定发展,内阁各省、委员会、中央直属机关及新闻单位都建成了自己的电脑网,其中不少实现了局域互联,从平壤到地方各道、市、郡的网络连接已基本完成。(二)更新观念、检讨旧模式

今年年初,金正日强调在“21世纪,要以新观念、从新高度出发对待、解决所有问题”,“要对过去其他国家的旧模式和一贯做法进行全面检讨”,指出“必须端正观念,不要抓住旧的落后的东西不放,要大胆进行技术改造”。 朝鲜《劳动新闻》、《朝鲜人民军》和《青年先锋》就此发表联合社论强调,“要大胆实行变革”,“进一步改善朝鲜的经济管理体制,以适应新环境、新气候的要求”。提出“21世纪是巨变的世纪,创造的世纪,为适应新世纪的要求,要对思想观念、思考方式、斗争风气和工作态度进行彻底的革新”。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朝鲜对学习和考察国外市场经济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和热情。金正日多次强调,当前各级领导干部的首要课题是根据新世纪的要求,对思想观点、思考方式、斗争作风和工作方法进行根本革新。今年3月以来,朝鲜以推动创新和变革为目的,大力宣传金正日的“种子论”哲学思想。金正日曾说过“要学会同资本主义搞贸易挣钱”, 自1997年以来,在UNDP的支援下,已有215名朝鲜经济官员先后在中国上海、新加坡、匈牙利、美国、澳大利亚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在贸易省下增设了“研究资本主义”的机构,最近又对经济干部提出“有必要研究资本主义的生存方式和大企业的管理能力”。 。

(三)实行 “实利主义”

抛弃旧有模式,就要在经济领域中实行所谓“实利主义”。据在日朝鲜人总联合会的机关报《朝鲜信报》的网络版报道,朝鲜洪成南内阁总理在9月5日召开的最高人民会议第10届4次会议上所作的议政报告中指出“要在经济领域实现实利主义”(这是自从98年9月最高人民委员会第10届1次会议上修订社会主义宪法和重新整顿国家机构体系后首次在国家的最高主权机关最高人民会议上对内阁事务进行讨论。)信报报道说,洪总理指出要“按国家的经济结构和部门特性有计划地推进技术改造事业,同时要大胆地抛弃耗电量大而且老旧落后的工厂以及利润不高的生产工厂,而要以现代技术为基础建设投资见效高有利于民生的工厂等”。洪总理在议政报告中提出,引进现代技术和生产方式以及改善生产结构等就是“为在增产节约同时保证实现经济部门的利润所采取的优先课题”。信报还指出洪总理强调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条件下推进经济事业的发展.信

报认为“在发展对外关系的同时,扩大对外贸易关系,并在人民经济的所有领域建立出口生产基地.这是实利主义的一个例子”。洪总理强调要在经济部门正确地实现“代案(alternative)的事业体系”和“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信报认为“这也是在经济部门可克服主观和自私的毒害的同时有利于实现国家的富强繁荣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实利主义政策”。

(四)国民经济的自主化与发挥地方积极性

朝鲜把尽快实现国民经济的自主化看作是建设强盛国家的首要目标。这不能不与它所处的特殊国内国际环境直接联系起来。苏联解体之后,朝鲜骤然间失去了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战略物资的主要进口来源和主要市场,整个国民经济陷入了瘫痪,而美国又未解除经济制裁。因此它不能不主要依靠本国自然资源重建国民经济,以摆脱对进口能源和自然资源的严重依赖。实际上从1997年起,朝鲜已将恢复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的首要任务来抓,特别是将解决口粮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为此,朝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举国上下掀起“土豆革命”,挖掘替代粮源,积极鼓励机关企业甚至个人发展副业,其中包括饲养家畜,如山羊、兔子等,养蚕、淡水养鱼和海水养殖等,不仅解决了口粮不足问题,还使人民饮食生活实现了多样化。加之周边国家和国际组织近年来提供的粮食援助,迄今,朝鲜的口粮危机已大大缓解。为解决电力能源问题,朝鲜号召全国地方企业单位大搞发电站建设。目前已建成的大、中型发电站有安边青年电站(二期工程已结束)、内坪电站、泰川电站、烽火化学工厂火力发电工程等。据朝鲜有关方面统计,截至去年底,已建成的大、中、小各种发电站多达5000余座,一定程度解决了工厂的生产用电,尤其是生活照明问题近期已有明显好转。

与此相联系,朝鲜政府设法调动地方积极性。长期以来,朝鲜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几乎包办一切,各级地方、部门和个人形成了完全依赖上级计划被动行事的工作作风,没有地方和个人的自主性。为改变这种情况,朝鲜政府要求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和各部门,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地解决所面临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并赋予了管理经济工作的更多自主权,以便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责任与利益关系,调动地方、部门和个人的积极性。他们提出,“只有每个人、每个单位和每个地区都自力更生,国家才能繁荣强盛”。因为这意味着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切依赖中央和上级计划安排的经济生活方式。目前,朝鲜经济学界正在开展关于国家企业经营独立性问题的学术讨论,贯彻

自力更生原则,独立自主地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活,必然会进一步要求加强经济管理以求经济效益。对于有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来说,这种变化与认识其意义是不言自明的。(五)重视农业与轻工业

朝鲜政府为改变经济结构不合理状况作了也作了一定努力。1995-1997年强调“贯彻农业、轻工业、贸易第一主义的革命的经济战略”;1998年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发展轻工业和农业”;1999年又重新提出“农业第一主义方针”。金正日“提出主体农法是依据农民的意图和实际情况推进农业发展的科学的农法,从而纠正了歪曲执行主体农法而阻碍农业生产的现象”。强调“依据农民的意图和实际情况发展农业”,这从金正日近几年在国内考察的部门轨迹也可明显看出。从1998年10月到2001年7月末,金正日对全国各地经济部门进行了近60次视察,共涉及110个单位。其中对农业部门的视察次数最多,达到37个(占34%)。其次是电力部门,为24个(占22%)。第三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部门,为17个(占15%)。第四是机械制造部门,为15个(占14%)。这四个部门被视察单位合计93个,占总数110的85%。在农业中,种植业一直很受重视,对养殖业的关心程度越来越高;从2001年起,对轻工业部门的视察次数显著增多。

(六)朝鲜经济外交齐头并进

为给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实行对内发展经济对外开展自主外交两条主线同时并举的方针。朝鲜明确表示“在国际事务和北南关系方面,朝鲜将坚持自主原则,继续积极主动地开拓国际关系发展的新局面” 。朝鲜的指导思想在于:朝鲜要彻底摆脱经济困境的努力,仅限于国内是远远不够的。朝鲜必在自力更生、积极挖掘国内一切潜力的同时,在对外战略方面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积极借助外部力量,使国内经济建设早日走上正轨。其方针是以改善朝韩关系为突破口,促压美、日加快改善对朝关系步伐,积极推进与欧盟各国关系正常化进程。2000年以来朝鲜的外交方向全方位地指向了日本、俄罗斯、西方国家、韩国、中国、东盟国家和美国等国家。其中最主要的双边关系也在朝美和朝韩之间交替变化。这表明,朝鲜已经改变过去单打一的行为方式,“采取了点面结合、主次兼顾,一揽子解决冷战遗留下来的所有国际问题的做法” 。朝鲜多方位外交的进展,不仅在政治上突破了美、日等西方国家的包围与封锁,缓解了外部的生存压力,更重要的是为尽早恢复国内经济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美国已部分解除对朝鲜的经济制裁,日本对朝政策亦出现松动,对朝援助亦有所增加;随着与欧盟建交国家

的增多,朝鲜有更多的机会扩大同西方国家的经济合作,并得到相应的经济援助;朝韩关系的缓和,为朝鲜创造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周边环境,促进了双方有史以来的大规模经济合作。经过多方努力,目前朝鲜的内外生存环境日渐好转。

三 前景任重而道远

朝鲜自实行强国战略以来,内政外交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可以说已初见成效。但朝鲜经济状况的好转也只是相对于过去极端恶劣的情况而言的。实际上,朝鲜经济要恢复到历史最好时期的水平还需要相当时间,而且目前经济状况的改善还不很稳固,解决粮食、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状况还需要大量外援,朝鲜要真正实现国民经济自主化、现代化和科学化,还需要做出大量艰苦的努力。制约朝鲜尽快实现国民经济自主化、现代化和科学化有许多外部与内部因素,但依笔者之见,从内部因素来讲关键有如下三条:

(一) 如何彻底改变旧的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朝鲜过去一直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在朝鲜建国之初,特别是在处于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朝鲜实行经济封锁政策的形势下,能够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使战时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以及在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等方面,都曾经起过重要作用。因此,60年代朝鲜经济发展很快。但是,到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联系和社会分工的日益复杂,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来,出现了经济增长率降低,经济效益下降,技术进步缓慢等趋势。尤其自进入90年代以来,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其经济体制越来越束缚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体制的弊端具体体现在:其一,依靠指令性计划、行政层次、行政区划、行政手段和思想工作来管理经济,而忽视了经济利益的驱动,致使经济发展,尤其是企业发展缺乏内在的经济动力。随着经济联系的复杂化和分工的深入,行政手段和思想动员的作用逐渐减弱,由于缺乏经济利益的驱动,致使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极大的限制。这样,经济发展便失去了活力和生机。朝鲜自1984年9月颁布了《合营法》之后,其对外经济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对外贸体制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然而,调整后的外贸体制也只是在中央多管些还是地方多管些上面与过去有所不同,仍然是靠行政手段,思想工作等管理经济,而不是按经济规律办事,责权利依然严重脱节。

其二,权力过于集中,抑制了地方、企业和群众

的积极性。诸如朝鲜60年代初确立的 “大安工作体系”、“新的农业领导体系”、“计划的一元化和细部化”等经济管理体制,均强调由上而下的统一领导,强调在计划体制上的高度集中。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易于造成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等诸多弊病。近年来,朝鲜为了摆脱经济困境,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举措,如允许党、行政经济部门、文化艺术团体、教育机构等所有机关进行经济活动和授予粮食进口的权限,允许中央各委员会、部、道行政经济委员会直接进行贸易活动等。这些措施,对于朝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这些经济举措仍然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指导下进行的,没有能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框框。正如朝鲜《经济研究》杂志1992年4期所论述的那样:“允许负责生产的委员会、部、道等各部门直接进行贸易活动,并不意味着贸易自由化和地方分权化,相反,正是为了更进一步加强国家对贸易的中央集权制领导和统制。”(二)如何加速国民经济结构比例的协调发展。

朝鲜从建国后为改变殖民地产业结构,便建立了自立的民族经济,以后又由于北南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更加强重工业的投入,于是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发展轻工业和农业的基本路线。朝鲜这一先发展战略,对于朝鲜迅速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自立的民族经济无疑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因为朝鲜经济基础薄弱,资源和财力都有限,且又技术落后,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必然影响对轻工业和农业的投入,致使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严重滞后。

这种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状况,阻碍了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朝鲜虽然也认识到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曾对国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但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的局面。“目前,朝鲜的产业状况仍然是农业比重大,工业中重工业比重大,重工业中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比重大;而轻工业和社会间接资本比重小,第三产业发展程度还不够这种‘三大三小’的产业格局”。

与此同时,它也严重制约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助长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朝鲜在收入分配中实行的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但是,由于朝鲜长期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造成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生产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粮食和消费品严重不足,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朝鲜不得不对粮食和消费品等生活必需品实行定额供给制。“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工作的好与坏

体现在收入分配中的差距不明显,人民生活基本上都处于相同的低水平,结果极大地挫伤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如何创造一个更加稳定的外部环境,改变沉重的军费负担

如前所言,朝鲜从2000年以来已把强国战略的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然而,由于半岛目前的不战不和的态势,特别是美国布什政府对朝调整所带来的国际环境的变化,朝鲜又不可能把全部的精力用于经济建设。就是说朝鲜北南双方军事对峙状态一日不消除,朝鲜的军费便一日不能削减。在今后一个时间内,沉重的军费负担仍将继续拖累朝鲜国民经济的发展,朝鲜只能继续采取“建设与军事并举”的方针。朝鲜自60年代起就一直保持对与军事工业直接相关的重工业的高投入,结果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而军工生产却发展迅速,消耗了巨大的国民财富,不仅直接排挤了农业和轻工业,也排挤了民用生产资料的生产。

目前,朝鲜人口总数为2300多万,朝鲜拥有现役正规军105.5万,准军事部队18.9万,预备役470万。 其兵力占世界第五位。自70年代起着手研究发展核、生化武器、中远程导弹等威慑性战略武器。1994年朝鲜武器的出口规模占世界第11位,达4300万美元,武器进口规模占世界第42位,达1300万美元 。据外电报道,近年来朝鲜每年的军费支出约占其GNP的20—25%左右,1994年其军费支出为56.6亿美元,占GNP的26.7% 。

这种巨额的军费不能不严重阻碍并延缓朝鲜现代化的正常进程。正如中国朝鲜问题专家朴健一所说:“如果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朝鲜感觉不到外部环境的积极变化,那么朝鲜无法专心搞经济建设,时刻警惕外来威胁,因而出现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局势难以更加稳定的局面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如果朝鲜能够感觉到外部环境的有利变化,它就有可能加快思想意识的变革,在扩大各级地方政府自主权、扩大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教育交流等方面做得更好。”

如何用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如前所述,朝鲜领导人正在开始实践之中,并决定要用新思维新方式抛弃旧模式。这是很难得的变化。

但笔者认为,朝鲜改革开放前景还有待观察,今后朝鲜发展方向将是朝鲜式的改革开放的路子。大体包括: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如所有制上的以公有制为主(国有与集体)、分配上的按劳分配制度,意识形态上的主体思想等。这些原则在短期内不大可能发生根本变化。

第二,改革开放是势在必行,而且将更多的吸收中国、越南等国改革开放经验。但改革开放却是渐进的,要比中国与越南步伐更慢

更稳,不可能一步到位,将更强调朝鲜国情的特殊性,甚至“改革开放”都可能回避。这一点国内一些学者大都认为:“朝鲜现行领导体制,经济体制,在经济中国有工业比重大以及南北分裂等国情决定了改革开放只能是渐进的”; 国外学者对此有也认为只能是有限度的改革开放,有两位西方学者认为,朝鲜的改革只能做到40分的程度。

关键因素在于要绝对保持国内的安全与稳定。

第三,在涉及生产关系方面改革将持慎重态度,即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即在“高度集中的前提下,实行事后适应性渐进的改革” 。如在经济结构上将进一步调整工农轻比重关系。在农业方面,先有居民为生存自发的流动、搞农副业,后由宪法确认其为合法。这样既可以保证政治的稳定,又可以适应群众要求。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将更多注意发挥地方的积极性等等。

第四,在生产力方面的改革方面将持积极推进政策,将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包括信息、原子能等高科技推进经济现代化。其投入会加大,步伐将加快。

第五,在对外方面,将继续扩大南北经济交流与合作使之向制度化方向发展,但步伐仍是“缓行”,以不破坏稳定为准则。对其他国家将继续扩展空间,探索扩大吸收国外资金技术方案等,但涉及意识形态与政治领域方面,仍将采取封闭与半封闭政策。政治上依然保持并加强与中俄的特殊关系,利用中俄对抗美日韩联盟。

总之,朝鲜改革与开放前景乐观但任重而道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