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

[关键词] 王崧舟诗意语文

[摘要]

有什么样的语文教育理想和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语文教育实践和反思。诗意语文认为:语文教育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语文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精神的熏陶和感染,而这一过程是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实现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语文世界;语文教育必须重视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语文教育是学生的一种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生命体验,必须引进生活与时代的源头活水。

一、“谪仙笔落惊风雨,子美诗成泣鬼神。”——精神的语文

语文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因此,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课程广度看,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从课程深度看,或赏心悦目,或回味无穷,或动人心魄,或刻骨铭心;从课程效度,可提升道德境界,可培养审美情趣,可启迪人生智慧,可丰富文化底蕴。

谢慧英先生说得好:“母语的学习必然承载着这些历史的、人文的复合因素,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从长远看,语文教育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精神的拓展、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才能领会语文所包蕴的丰富的内涵。”所以,语文教育不能不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通过优秀作品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清楚地意识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语文底蕴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发挥语文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正如王丽在《我的教育梦》一文中所指的那样,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儿童的语文

郑振铎先生说:“对于儿童,旧式的教育家视之无殊成人,取用的方法,也全是施之于成人的,不过程度略略浅些而已。他们要将儿童变成了‘小大人’。那种‘小大人’,正

像我们在新年的时候在街上看见走过的那些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袍马褂,足登薄底缎鞋的,缩小的成人型的儿童一般无二。”在这种儿童观的驱使下,我们的语文教育往往以成人心理取代儿童心理,以成人意志左右儿童意志,以成人文化代替儿童文化,以成人的阅读经验支配儿童的阅读经验,最终倒霉的只能是儿童。其结果,往往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之中,丧失了自己,丧失了个性,丧失了儿童纯净的童心,丧失了属于儿童时代的幻想世界和精神乐园。

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在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是天生的幻想家,是天生的诗人。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因此,语文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控制学生,而是通过课文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始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语文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见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现和创见。他应是一位带领者,带领学生经由课文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

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民族的语文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着厚重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和吸纳人类进步文化的基础作用,使学生从小扎下优秀民族文化的根。同时又要使语文学习具有先进、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味历史的浓郁芬芳、现代的流光溢彩;体味中国语言的丰富和多彩,体味中国人思想的广博与深邃,体味民族精神的深邃与永恒。我们称屈原为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的诗作是“史诗”,鲁迅是“民族魂”,就因为在他们身上及其作品里有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屈原的虽九死而不悔的精神,杜甫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胸襟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鲁迅至死“一个都不饶”的硬骨头,都是源自民族文化熏陶,最终又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部分。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们的作品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他们的作品表现了民族特有的风骨和美感。

语文素养与民族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着民族文化的精粹。语言和思想、感情,是同时发生的,它不仅仅是载体,实质上它就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我们教学生学习语文,也就是同时在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用中华优秀文化的乳汁哺育着学生的成长,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我们的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我的中国心》的歌词中写道:“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了中国印”。这一印记是如何烙上的靠的是母语教育。母语教育是作为学生生存环境中最重要的成分而深深印入其脑海的,母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无论怎么形容也不为过的。母语教育、母语文化、母语人文情怀、母语思维方式、母语审美特点等等,这些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是永远的烙印。

四、“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的语文

语文与生活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课本即生活的记录。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世苍桑,世态变迁,都能从语文课本里找到历史足迹。可以说,语文课本中的佳作,是富含生活浓汁的蜜,越品越有味,越钻研越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教学即生活的阐释。课堂学习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要在这里体会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从中获得生活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既是对课本所记录的生活进行阐释,也是对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阐释。师生交流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互融。

阅读即生活的体验。阅读书本,就是阅读生活。当然,课堂中的阅读是极为有限的,必须向生活延伸。大量的课外书籍以及标语、广告、产品说明等,都可以从中读到语文知识,读到生活的经验,读到人生的哲理。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方法指导,就必须尊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尊重学生对生活的各种体验。

作文即生活的再现。作文就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再现,是学生审视人生、审视生活所产生的新奇和敏感的真实写照。写作来自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有理要讲。当前作文的最大弊病就是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造成学生言不由衷、辞不达意,不是千篇一律,就是废话连篇,用文字反映生活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语文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生活的需要应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目标;同样,语文学习也不能离开生活实践,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语文,不为生活而学语文,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

语文是母语课程,学生自小就生活在母语环境中,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时时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这样:“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课外阅读使语文变得“丰盈”。学习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诗人杜甫觉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言学家叶斯大林帕森主张“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中去”;作家高尔基认为“我读得愈多,书就使我和世界愈接近,生活对我变得更加光辉,更加美丽。”我们的父辈祖辈,为什么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即使没念上几年书,写出的文章为什么也大多文从句顺、开阖有度究其原因,全靠多读熟读。学习语文重在积累。要积累就必须多读熟读,读文学、读历史、读天文、读地理,读经典名著……。读之极熟,“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在读中滋养自己的精神,在读中修整自己的言语。“笔参造化神始足,腹有诗书气自华”。

社会实践使语文变得“酣畅”。社会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因此,学习语文更要把学生引向社会,读好社会这本“大书”。听讲座,逛书店,泡图书馆,看展览,练书法,乃至组织旅游,直接进入山水和人文景观之中。总之要引进生活的“活水”,观察时代的“风云”。

同样是学《荷花》这篇课文,同样是在欣赏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荷花,学生的体验却是千姿百态、见仁见智的。有的说:“荷花,我要为你画张画,把你的美永远留下来。”有的说:“荷花,我要赞美你,我要歌唱你。”有的说:“荷花,你出污泥而不染,你是我学习的榜样。”有的说:“荷花,你翩翩起舞的姿态真是太迷人了,我一定会梦见你。”这是在融合了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之后和语文的崭新对话。我们完全有理由做出这样的推想:生活中爱画画的盼望着为荷花画张画,生活中爱唱歌的想到了歌唱荷花,生活中爱跳舞的迷恋于荷花的翩翩舞姿,生活中爱读书的折服于荷花的纯洁不染……如果没有学生生活积累的调动,如果没有学生亲身体验的唤醒,怎么能有学生如此富有灵性的真情告白呢小学生虽然年龄不大、阅历有限,但自懂事以来,他们经历了多少事,认识了多少人,见到了多少景,体味了多少情……这正是他们学习语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啊。

精神的语文,儿童的语文,民族的语文,生活的语文,最终归结在一起,思考的都是人与语文的关系。说到底,人文精神就是人的精神,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语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人与语文的关系,语文教育的春天才能最终到来。

王崧舟老师百家讲坛爱上语文讲稿

爱上语文(一) ——语文中的文化味 崧舟一、语文的重要性 对中小学生来说,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对一般成年人来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离开语文很有可能寸步难行 对民族来说,语文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对中国人来说,语文就是我们的母语精神家园 我们应该要重视语文。 最中国最有文化最后魅力的就是中国古典诗词,语文中最璀璨的明珠 二、带上这些思考 中国古典诗词该怎么读我们该怎么重新解读被误读的古诗词呢为读诗索然无味我们带着什么目的读古诗词呢如学让更多的人爱上语文呢 三、从误读《泊船瓜洲》说起 学语文,第一要紧的就是要建立正确的观念,学语文就是学文化,学古典诗词更是学中国文化。中国古典诗词传承了非常丰富的中国文化,对其要有敬畏之心,不然闹笑话。 思考:这首诗的审美情感到哪里去了文化意蕴到哪里去了 四、再看一首诗《江雪》 教师逆向追问:天这么冷,学那么大,渔翁真的在钓鱼吗 触及了诗歌的涵与文化底蕴,教师介绍柳宗元的生平事迹、政治状况,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如此孩子们触到了诗言“志”。 学好语文,习得文化 五、再读《泊船瓜洲》——明月文化 羽: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诗应该形象地读,感性地读,充满想象力地读。诗的逻辑不是知识的逻辑,而是情感的

逻辑。 明月文化: 明月不仅是自然的明月,也是心灵的明月 明月不仅是天上的明月,也是人间的明月 明月寄托中华民族多特殊的情感,思乡、怀人 举例: 丕《杂诗》仰看明月光绵绵思故乡 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明月被拟人化了,离人的知己,思念亲人 南北朝庄《月赋》明月成了两人之间交流感情的中介,传递相思 白《静夜思》望月思乡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里的月亮浸润包含着对故乡的无限思念 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悼念妻子,明月夜,短松冈。 爱上语文(二) ——诗歌中的人与情 崧舟 一、从《枫桥夜泊》切入 唐代诗人继《枫桥夜泊》密集的意象,集中在“愁”字上。 江枫怎么解边界和底线是什么“以诗解诗”才能解出诗的涵与意境。第一个诗指的是诗性诗味。 诗人往往借助意象抒发情感,枫树这个意象就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愁绪。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明月夕阳大雁芳草枫树 有不少诗人写枫树、枫林: 白居易《琵琶行》:浔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读后感《王崧舟诗意语文》

读《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有感 语文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师也应该洋溢着诗意的。马卡连柯曾说:“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的确,教育是个崇高的事业,触摸的是诗一样的文字,谱写的是诗意的乐章。语文教学可以让孩子们的心灵因充满幻想而变得诗意盎然。在与语文教学牵手的日子里,我从未停止过对诗意语文教学的追求,特别是现在。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一次次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与孩子们一起品读诗歌,美文,让孩子们在体验的过程中去经历,去想象,去感悟;早读时,我们通过“班班通”,看着视频一起背诵古诗词,背诵毛泽东诗词,教室里,总能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 拿到这本书之前,只读了题目本以为,诗意语文应该是一种高深莫测的抽象境界,与之相关的也应该是“意识、精神、灵动”等等一系列日常生活难以感悟的抽象感觉,但是读下来整本书,顿时有了新的感受,就像作者所言那样,如果你现在问他,诗意语文是什么,他会推翻他所有有关诗意语文的抽象的概念,语文就是语文,诗意语文就是诗意语文,语文就是诗意的,没有特别之处,没有高深之处。我的工作就是语文教学,这是多么实际的一件事情啊,为什么一定要问:语文是什么或者诗意语文是什么,语文真的是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实体吗?并不尽然,教学的本身才是实体,这个实体里面有文本,有教师,有学生。 语文是什么?我曾经这样千百次的问过自己。曾经以为,语文就是教学生读好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围绕课文读读、议议、写写、练练;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训练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爱语文的感情、用语文的习惯;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掌握语用、积淀语感。 是啊!语文是什么?或许,有一千个语文教师就会有一千种关于语文是什么的答案;或许,昨天的语文有着昨天的答案、今天的语文又有今天的答案、明天的语文也将会有明天的答案。这是一个不太可能有最终答案的问题,但却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必须思考、并且必须最终做出自己回答的问题。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每个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都在有意无意地对语文是什么做着属于他自己的诠释和演绎。 语文的诗意在哪里?在文本,在文本之美,在文本的秘妙中。文本之美是诗意语文的基点和出发点。诗意不是外加的,诗意是文本本有的、内蕴的。语文教学指向文本秘妙,实在是诗意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第一法则。 语言再抽象不过是符号而已,说白了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不过是两件事情而已,第一件事情但是:由言到意。它是理解的过程,倾听的过程,走向视界融合的过程。第二件事情:由意到言。它是倾诉的过程,表现的过程,内在体验种种转化为表现与存在的过程。 所以有一种恍然顿悟的感觉,凡此种种有关语文教育的抽象无比的概念,静下心来思考一番,又都是实际的不能再实际的东西,语文讲究熏陶感染,无论是所谓的语文素养还是语文能力,其实都是渐进感染积累吸收的过程,比如说国家所提倡的普通话,东北方言口音还是比较重的,但是出门在外只要我略微注意一下自己的说话方式,说普通话的话,基本没有人能听出来我是东北人,这也得益于从小受到的语文教育,我的老师从来没有讲过你一定要学好普通话,普通话是走到全国各地能够讲得通的语言,但是老师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很认真的教给我们普通话,朗读课文学习课文有读的不准流露出方言的地方老师也必会纠正,就连她自己说话的时候也是字正腔圆,所以我作为她的学生,也受到了很好的熏陶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2篇

当你捧起这本书,你一定会感受到,你正沐浴在名师的阳光之下,徜徉在精彩绝伦的名师风采之中。当我们捧起这本书,我们仿佛走近了一位位权威,来到名师的身旁,如愿以偿地倾听名师的教诲,取得智慧的真经。 在这本朴素无华的书中,向我们走来八位小学语文界的名师,他们各自的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以及他们独到的教学理念,一定能使你眼前一亮,豁然开朗,一定能带给你更多富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启发。 也许,我们无法静下心来阅读书籍,我们却不得不被此书所深深吸引,因为在这里头,不仅点名了语文教学的顶尖的潮流,更向我们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和个性化,为我们成就自己,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语文天地而指明了方向。 在这本书中,我对孙双金老师的教学艺术深感兴趣,他对语文课堂的追寻,从最原初的感悟,探究了整整一生,并且在新课程的浪潮下,在重新确定了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之后,孙老师并没有因为之前的成就而停止探索的步伐,依然思索着自己的课堂,对一堂好课做出了新的评价标准。 在我看来,他们仿佛时时刻刻在我身边,他们的话成了提醒,时时刻刻告诫我不要怎样,要怎样,怎样才能怎样。就这样,我们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在从未相逢的情况下,开始了一次又一次促膝长谈,成了交心的朋友。 朋友们,《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绝对能带我们和大师进行长久的对话,也一定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迪。 读《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读了《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真可谓经历了一次次艺术的熏陶。书中,通过介绍于永正、王松舟、赵景瑞等八位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经典案例以及教学观点等等,让我感受到一个个名师的教学风采,让我领略了名师们的艺术修养。让我知道了语文课可以上的这么有魅力。 书中通过介绍每一位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经典课例、观点和解读等几个板块,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风格迥异、特点鲜明的老师。如:于永正老师的“艺术

王崧舟解读诗意语文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 我曾在《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的自序中提及: “诗意语文不是一个名词,不是说有一个静态的、现成的诗意语文可以供我们去模仿甚至膜拜,没有,根本没有那么一个东西存在。诗意语文只能成为一个动词,一个过程,你不可能得到她、拥有她,你只能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她、观照她,而在这样一个即时即是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感动、一些悲悯、一些纯真、一些美好。于是,你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 “诗意语文与文本秘妙——王崧舟师徒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的策划与举办,是诗意语文的又一个行进姿态。这其中,七节课的展示与观摩无疑是这一行进姿态中最美、最富诗意的剪影。 在林珊执教的《唯一的听众》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二泉映月》的倒影;在才华执教的《刷子李》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两小

儿辩日》的碎片;在绍国执教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慈母情深》的镜头;在丽玲执教的《夜莺的歌声》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普罗米修斯》的线索;在钱锋执教的《诗经·采薇》中,我看到了自己的《长相思》的意境;在林莘执教的《游山西村》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枫桥夜泊》的另一番天地。 是的,这些课,无疑是对诗意语文最生动、最具质感的诠释。但是,影响的焦虑并没有让他们失去自我。他们依然是他们,而我,也依然是我。诗意语文绝非某个人、某个团体的专利,我们行进在各自的朝圣路上,迎来各自的生命的精彩和诗意。 一、栖身秘妙:在不朽的文字中发现诗意 语文的诗意在哪里?在文本,在文本之美,在文本的秘妙中。文本之美是诗意语文的基点和出发点。诗意不是外加的,诗意是文本本有的、内蕴的。语文教学指向文本秘妙,实在是诗意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第一法则。

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无锡技师学院数控50704 许泽锋 【摘要】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成就事业的动力。当代青年大学生要坚定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文章分析了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和重要意义,指出了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当代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成就事业的动力。邓小平同志指出:“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而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只有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并为之奋斗的人,才能找到人生最美好的归宿。我们当代青年大学生要坚定共同的理想和信念。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和特征 (一)理想的含义和特征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具有以下特征: 1.实现的可能性。理想建立在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基础上,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在我们的努力之下可以变为现实,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否则,我们只能称之为幻想。但是也有些幻想,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发展,有可能变成现实,如

“嫦娥奔月”。 2.时代性。任何一种理想,都建立在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基础上,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理想总是和时代发展的特征相联系,脱离不开那个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所具备的物质生活水平及科学技术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人们对社会存在的认识也会存在区别,所形成的向往和追求必然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3.社会主体性。社会主体不同,所面临的主客体关系不同,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不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同,就可能形成不同的理想。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个人,都可能形成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理想。理想总是受到社会主体的社会地位和谋取的利益制约。 4.实践性。理想反映的是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但它的实现离不开具体的社会实践。理想在实践中产生,并通过人们的努力变为现实。只想不做,那是空想,是美丽的“海市蜃楼”。 5.超前性。理想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超前反映,理想反映的是科学和理性,代表的是发展的、通向未来的思考。任何一种理想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试图超越时代的产物,是超越时代的一种向往和追求。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成为人们追求美好未来的动力。 6.多样性。理想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概括地说,从层次上可分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政治理想等;从主体上可分为个人理想、社会理想;从性质上可分为崇高理想和庸俗理想、革命理想和反动理想等。

读《王崧舟讲语文》有感

读《王崧舟讲语文》 有感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读《王崧舟讲语文》有感 李艳茹 一本《王崧舟讲语文》在手,我随意翻开浏览,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住了。倒不是书名有多别出新裁,也不是装帧如何精美考究,王崧舟老师用幽默的语言,对语文进行了诗意地讲解,看似矛盾的两种语言风格,被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既深深吸引了如我一般的读者,更是体现了王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从字里行间,你就能想象到他在做讲座时的从容潇洒,上课时的文采恣肆。王崧舟老师在他在《我的语文人生》第三讲中告诉我们:“一个语文老师,要不断成长、不断发展、不断超越,他的底蕴、他的境界、他的淡定和信念是最为根本的东西。”他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书教的是底蕴,底蕴则来自于书,‘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王老师认为,上课如果缺乏底蕴,就好像是“花拳绣腿”,经不起一点儿推敲。他在此举了一个例子,一位老师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采取了三步走的方式:改诗(改“绿”字),辩诗,和疑诗。一堂课下来,非常流畅,也很自然,而且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就是缺少了点什么,细品之下就能发现,这位老师上课时一直紧紧围绕的是这首诗的语言——语文本体,改学生认为更好的字,这首诗的内容哪里出了问题,改成什么样更好。但事实上,一首古诗,需要教的内容不止这些,还有诗人、朝代、诗歌的背景以及一些特殊字词所隐含的时代意义。王老师就把诗中的“春风”与时代背景——王安石被二度征召实行变法一事联系起来,得出“春风”的潜台词是“皇恩”,还举了李白、孟郊诗中的“春风”之意来解说。还有该诗中的“明月”意象,也具有其独特的意蕴。 看看名人,反思自己,颇有感触。 底蕴从何处来用王崧舟老师的话就是“‘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语文老师不读书,就像砍柴不磨刀一个样。就上例,如果你平时不读书,你怎么能知道这些你怎么能了解这些文化内涵,这些“经过历史沉淀、价值传承之后形成的文化”如果你仅仅是泛泛的讲将这首诗的意思、语言等教给学生,你的课堂可以活跃,但活跃之后却是无所思。而小小的一字一词,在王老师眼里,似乎都蕴藏着深厚的内蕴,都可以挖掘出一个故事,一段历史。

听王崧舟讲课有感

听王崧舟讲课有感 ——育人必先育己 张琨知道王崧舟,是在本学期参加大兴区民办教师进修学习,这是我在这次学习中最大的收获。 学习归来,我购买了王崧舟老师最具代表性的论著以及他的十年课谱,读完这几本书,就如同甘露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让我重新评价自己的教学,让我重新定位语文老师的标准,同时也让我重新找到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骄傲和自豪。当然,也让我看到我未来职业生涯中要走的路之长,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真的应该“上下而求索”! 按照王老师的十年课谱,我找到了所有他的教学视频,看每一堂课都如同在品尝不同美味的大餐,值得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同时也让身为语文老师的我汗颜。我深深地体会到,做为语文老师,我还远远不够!王老师身上的那种书卷气,那种文人气质绝对不是表演出来的,而是由内到外,在他的一举一动之间,在他的一颦一笑之中散发出来的。这样的底蕴绝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在长期学习和自我提升中培养出来的。我想,作文语文老师,这样的气质是必要的。 王崧舟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教学语言、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课堂氛围的营造和把控、教学技巧、教学机智……都是我要学习的。现在单说一点,王老师对文本的把握,他钻研和吃透文本的这种精神是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语文课不同于其他的科目,在于它是一

门感性多余理性的学科,这意味着,做为语文老师,情商一定要达到一定的高度,而咱们的情商是通过上一篇篇的课文传递给学生的,如何传递积极美好而深刻的情感就在于老师对于文本的把握。在这一点上我很有幸与王老师不谋而合。看了王老师不下十节的教学视频,都是在不同省市的不同学校上的,然而,不管哪所学校的学生,都会在他的点拨引导中提问思考。王老师上课不拿语文书,然而,文章的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他都烂熟于心。刚开始没注意这一点,后来看多了,发现了这一特点。心里暗暗佩服他的记忆力,可是后来看了王老师《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学七讲》我才知道,不是他的记忆力好,而是他在上每堂课前要花相当大的精力和相当多的时间去研究文本吃透文本,他会为一篇短短的文章一首短短的诗去翻阅大量的资料。然后再从大量的信息中提取最适合教学的部分和最容易被学生理解的部分,做上记录,而提取信息这一步往往是最难且最关键的一步。他在《七讲》中提到一个例子,他在讲五年级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之前,好几天吃睡不香,因为这首短短的词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情感很复杂,他查阅了好多资料,他脑子里充塞着太多太多的信息,如何从这么多的信息中提取最重要的传达给学生呢?如果讲历史背景太多,就变成历史课了,不讲,学生就不能理解词中的情感,为此,王老师伤透脑筋。苦恼了好几天,王老师干脆放下这些驳杂的信息不管,他腾空脑子,索性大声朗读这首词无数遍,读着读着,他豁然开朗,一下子知道该选用哪些信息了。我看到他写到这里,心想,既然多读就能解决问题,那查阅那么多资料不是白费功夫吗?看到后面,

读书成就名师读书心得体会

《读书成就名师》读书心得体会 我一直都羡慕那些可以在发言是说的条理清晰,理论性强,观点明确的老师,因为我大多数时候都是没有自己的观点的,只是在听别人发言是明白:啊是这么回事。所以我想知道名师是怎样练就的,名师都在看些什么样的书。所以假期里,读了《读书成就名师》这本书。书中介绍了十二位名师的读书经历,以及他们介绍的书。通过读这本书,我知道了想要言之有物,就要多读书。想要成长就要多读书。名师们推荐了很多书,我想跟随名师的脚步去读一读。 在教师群体中,总有这样一批出类拔萃者,他们的课堂风趣幽默,深受学生喜爱;他们的教学质量优异,受到各方赞誉;他们充满着人格魅力,影响着身边众多的人;他们不停地跋涉探索,找寻着教育的真谛。人们通常称他们为“名师”,他们是教师身边的榜样,是大家学习和追赶的目标。 张贵勇的《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一书,向我们展现了于永正、吴正宪、李镇西、吴非等十二位教师成长的历程,已经从教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事件。虽然每位教师的经历各不相同,性格特征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我们总能找到这些名师成长旅程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而这,正是广大教师可以学习和借鉴之处。 一、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 几乎所有的名师,都在持之以恒地做一件非常普通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读书,大量的、范围广泛的阅读。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这是公开的秘密。每个人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都可能成为名师。 为什么读书对教师的成长如此重要?王崧舟告诉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第一个转化是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这是一个积淀的过程;第二个转化是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这是一个创生的过程。教师的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的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于永正对此也有很深的感触,他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的课内容很丰富,其实是我平时注意积累,注意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 读书一定要成为自己生活的方式,才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是一种额外的劳役。对有人提出的教师读书要坚守的观点,吴非就很不赞同。他说:读书竟然需要“坚守”,这种局面很可悲,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坚守“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对痛苦的忍受,如果到了这样的地步,何乐之有?读书对于我,像吃饭一样是一种需要,一种精神的需要。 二、阅读有方法,成效见课堂

王崧舟解读诗意语文

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 我曾在《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的自序中提及: “诗意语文不是一个名词,不是说有一个静态的、现成的诗意语文可以供我们去模仿甚至膜拜,没有,根本没有那么一个东西存在。诗意语文只能成为一个动词,一个过程,你不可能得到她、拥有她,你只能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她、观照她,而在这样一个即时即是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感动、一些悲悯、一些纯真、一些美好。于是,你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 “诗意语文与文本秘妙——王崧舟师徒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的策划与举办,是诗意语文的又一个行进姿态。这其中,七节课的展示与观摩无疑是这一行进姿态中最美、最富诗意的剪影。 在林珊执教的《唯一的听众》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二泉映月》的倒影;在才华执教的《刷子》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两小儿

辩日》的碎片;在绍国执教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慈母情深》的镜头;在丽玲执教的《夜莺的歌声》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普罗米修斯》的线索;在钱锋执教的《诗经·采薇》中,我看到了自己的《长相思》的意境;在林莘执教的《游村》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枫桥夜泊》的另一番天地。 是的,这些课,无疑是对诗意语文最生动、最具质感的诠释。但是,影响的焦虑并没有让他们失去自我。他们依然是他们,而我,也依然是我。诗意语文绝非某个人、某个团体的专利,我们行进在各自的朝圣路上,迎来各自的生命的精彩和诗意。 一、栖身秘妙:在不朽的文字中发现诗意 语文的诗意在哪里?在文本,在文本之美,在文本的秘妙中。文本之美是诗意语文的基点和出发点。诗意不是外加的,诗意是文本本有的、蕴的。语文教学指向文本秘妙,实在是诗意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第一法则。

王崧舟《诗意的语文》

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摘自《古兰经》 价值守望,是对诗意语文所作的本体论的思考,属于形而上的道;实践智慧,是对诗意语文所作的方法论的探索,属于形而下的术。两者互参,则道术不二。唯道术不二,才有望进入诗意语文的澄明之境。 一、审美与存在:诗意语文的价值守望 价值转乾坤。对诗意语文的探索,素来都不缺犁行于实践大地的方略和技术,缺的是行动之前的价值关怀、行动之后的价值皈依。丢了价值的憬悟,就是丢了诗意语文的魂。诗意语文的价值观,不妨从以下几个维度加以考量: 1.从本体的角度看,诗意语文更强调汉语的诗性品质 汉语的诗性品质,集中表现在它“以象见意的诗性特征”(辛国刚),它是中国诗性文化的终极表达,也是汉语有别于印欧语系的根性特征。 汉字是汉语诗性品质的基因。象形是汉字诗性品质的基础表征,“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诗人郑敏),用语言学家范诺洛萨的话说,汉字充满动感,不像拼音文字被语法、词类规则套死;汉字的结构保持了与生活之间的隐喻关系;汉字排除了拼音文字无生命的逻辑性,充满感性色彩。 汉语同样感性郁郁,在表达人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上比拼音文字要直接、自然。汉语没有冠词,无位格、时态、语态等变化,不用或者少用连接词,在语法上比逻辑严密的拼音文字要灵活自由得多,王力先生认为:“西洋人做文章是把语言化零为整,中国人做文章几乎可以说是化整为零。”汉语能“随物赋形”,重“意合”而轻“形合”,更接近人的瞬间体验而非理性思维。 诗意语文强调汉语的诗性品质,旨在更好的实现语文教育的民族化。 2.从方法的角度看,诗意语文更重视文本的审美解读 文本解读从总体上看,大致存有三种方式,即:功利解读、科学解读和审美解读。功利解读以了解和掌握文本提供的有用信息和知识为己任,科学解读,则以探寻和发现文本的客观规律为鹄的。审美解读,与上述两种解读方式大异其趣,它以观照和体认文本的情感境界为旨趣,最终走向自我理解。 这是由语文课程的载体特征所决定的。不可否认,“文学作品”是语文课程的主要载体。曹明海先生指出,文学是感情的产物。在文学解读中,必须切实把握文学感情化的特性和规律,着力于作品中“情化的自然”的审美透视。 姚斯指出,文学作品并不是一种“自在之物”,而是“为它之物”。因此,审美解读是将文本从静态的物质符号中解放出来,还原为鲜活生命的唯一可能的魔术。但是,审美解读并不需要对作品原意的复原,也无法复原,而“需要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态度”(王岳川)。 审美解读,不仅关注文本的审美内容,同样关注它的审美形式,诸如文本语言的形象美、情韵美、意境美、建筑美、音乐美等。审美解读,为语文教育的审美化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 3.从过程的角度看,诗意语文更讲究对话的陶冶功效 学者谭维智认为:“教学不是工艺,而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作为一门具有多重复合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语文教育的形象性、情感性、人文性、思想性、实践性等,都是其进行生命陶冶和建构的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条件和优势。 语文教育是师生生命的一段重要历程,并且作为过程将对师生生命的成长产

理想信念教育之---坚定理想信念铸牢精神支柱

坚定理想信念铸牢精神支柱 目的:通过教育,使同志们充分认识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革命人生 观。 内容:一、什么是理想信念 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三、坚定理想信念,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四、让理想信念在本职岗位上发光 新战友们,你们怀着对军营的向往,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怀着从军报国的热心走进军营,对自己的军旅生涯乃至人生也一定有着自己的规划和想法,现在让我们回想一下入伍以来的历程,畅想一下美好的未来,每个同志都会有共同和不同的想法、追求,这些想法、追求就是我们的不同的理想。坚信自己的想法、追求是正确的,并为实现自己的想法、追求毫不动摇地奋斗,这就叫信念。具体地讲,什么是理想信念呢? 一、什么是理想信念?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政治立场和世界观的集中反映,也是确立正确的人生观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信念,就是指人们坚信自己所干的事业、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

因而在任何情况下都毫不动摇地为之奋斗。 理想是与信念是联系在一起的。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只是层次不同而已。比如,有的人以人民幸福为理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为全社会所敬仰;有的人一生庸庸碌碌,不思进取,似是看破“红尘”,实则是在虚度年华;有的人以追逐金钱为生活目的,沉溺于纸醉金迷、及时行乐之中不能自拔,以至颠坠邪山、毁掉人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理想,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不同的理想抱负,决定着不同的人生轨迹。因此,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人生追求才更高尚,信念才更坚定,人生才更有价值和意义。这个道理应该不难理解。 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人生强大的精神支柱 俗话说:“人无志,非人也”。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生目的的直接反映,是人生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人生前进的灯塔。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指路明灯,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身残志坚,但理想信念坚定,如高位截瘫的张海迪,不畏艰难,积极进取,一心想着为人民做些有益的事,经过自学成才,成长为一位当代有名的作家。有些人身体健全,头脑机灵,四肢发达,但缺乏进取精神,就是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认为讲理想太遥远,讲实惠来得快,看不到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决定人生方向的作用,因而往往迷失人生方向。原海防二团政委吴洪军经不住现实生活中香风毒雾的诱惑,失去了

王崧舟讲语文读后感

此前对王崧舟的敬仰,只是停留于“听说”的层面。听说,他是“诗意语文”的倡导者;听说,他在讲座中用“剑气合一”来谈自己在语文家园中的安身立命;听说,他的《慈母情深》让课堂温暖着慈母的光辉。种种“听说”在我心中留下了王老师高大的的形象,而且是那种遥不可及的高大,甚至产生了这样念头:这样的老师,他的“课感”是与生俱来的,他的高度不是我这样的普通老师所能企及的,他的风采也只够我们瞻仰的——说白了,就是既学不来,又没必要学的。直到这次,与他的作品《王崧舟讲语文》有了一次亲密接触的机会,我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大师那妙趣横生的谈吐,那大气的课堂设计和精妙的点拨,并非平地起高楼,这是有坚实的基础的,这坚实的基础完全得益于他爱看书。这回,也算是真正明白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意思了。《王崧舟讲语文》一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的语文人生,由三篇王老师在三个重要培训班上的讲话稿组成,分别是《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精神三变,我的备课叙事研究》和《“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第二部分:我的语文理念,收录了王老师在自己学校举办的“第三届诗意语文高级研修班”上的三篇讲话稿,分别是《复活感性,回到语言的生命源头》、《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和《生命对话,走向语言的视界融合》。第三部分:我的语文实践,登出了《长相思》等王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和重要评课稿。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王老师以“讲”的形式,展示了其深邃的语文教育思想和独特的语言教学风格。对于我,一位普通的一线语文老师有了很大的触动,强烈地感受到:语文教师当以阅读的姿势伫立。一、阅读,让生命更丰富王老师爱读书。有人问:“王老师,读书是不是您的业余爱好?”他说:“错了!应该把‘业余’两字去掉。读书是我的爱好,读书是我可以全身心投入的爱好。读书是跟我吃饭一样,跟我呼吸一样,在我的生活当中是非常自然的。”是啊,王老师确实是爱书之人,据他自己所说,藏书量少说也有七八千册了。在王老师从教的第二个五年,被他笑称为“孤独沉潜”的五年里,他读了大量的书。他读宗教类的书,读哲学类的书,读文学类的书,读美学类书,读“老三论”、“新三论”的书等等。王老师的读书经历深深地触动了我。要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自己先做语文人,要播撒读书的种子,自己要先做读书人。《语文课程标准》比较重视儿童阅读,要求在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该不少于145万字;除此之外,《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试想,一个语文教师自己不爱阅读,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爱上阅读,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呢?读着这本书,我发现,王老师无论是谈语文人生,还是谈语文理念,都与谈读书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更让我明白,读书不是一时的事情,也不单单是为了教学,它更是为了终身的幸福。“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生命是一条河流,它流动,它吸纳,不断前行中壮大,不断交流中丰富,生命由此而变得开阔、深邃、美丽——二、阅读,让课堂更精彩书中,王崧舟老师一直呼吁语文教师要细读文本,他认为文本细读是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的备课提出的新要求,他呼唤语文教师的备课应具备新的理念、新的视野,呼吁教师要细读文本。他在其中一次讲座上谈道:“细读文本的终极意义就是细读自己。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你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远,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远。因此,不是文本,而是你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决定着你的细读。从这个意义说,细读不是从文本开始,而是从“自己”开始。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看了《骆驼态的接纳》,我才知道王崧舟老师为了教好《长相思》,读了整本《纳兰词》,了解了纳兰性德的生平,阅读了一万多字的鉴赏文字,然后写下了1500字的文本细读感受。按他自己的说法:“细读,魔术般地将短短36个字的《长相思》画成繁华如东流水的课程资源。”是阅读,才有底气把经典名作演绎为精彩的课堂。每一个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都源自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源自扎扎实实地阅读与思考。在读到对文本细读的概念的理解时,王老师觉得文本细读就应该像朱光

谈青年应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谈青年应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谈青年应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摘要:理想,是指引我们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指路明灯,身为青年,我们应有朝气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无论在工作、学习、生活、思想上,还是身处逆境和顺境之中,我们都要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恒心,并且要敢于解剖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努力在做人与做事上真正做到真诚、简单,并用无悔的经历书写我们精彩人生。 关键词:青年坚定理想信念 人是万物之灵,生命都是宝贵的,然而,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要得到幸福、美好的人生是非常不易的,需经历重重磨难。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每个人都要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因此,身为青年一代的我们自然而然地也就离不开坚定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作引路了,我们一旦有了理想,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也才会在日常工作中奋勇当先,并且在逆境中学会生存,顺境中学会生活,做到有志者事竟成。那么,作为普通、平

凡的我们,该如何树立坚定理想的信念呢? 首先,树立理想,坚定生活的信念。理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指路明灯,也是我们工作、学习、生活、思想上的根本动力,是我们人生事业和生活的精神支柱;理想是我们对自己知识的进一步融合与贯通,它能给我们明确地指出自己的选择与追求,它能使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对幸福的夙愿充满期待。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为确定美好的方向和奋斗目标,要甘愿为实现理想尽最大努力而奋斗;当然,如果我们没有理想,人生就会失去方向,做起事来就会一塌糊涂,不得心应手,因为我们的人生就好比无边无际的海,水手就是我们自己,而理想就是舵,舵稳了,急流、浪潮、漩涡与暗礁在我们的面前就显得微不足道,挡不住我们坚定的信念;舵如果不稳,我们就会失去方向,随波逐流,随时都有被风浪打沉的危险。 其次是做积极思想的主人。思想是行动、生活表现的源泉,众所周知,言必行、行必果,我们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和从事的工作可能都不一样,工作的艰辛和历程也许都会深深地扎根在我们心中,特别是工作、生活上,我们苦也好,累也好,但必须有一颗积极的思想和积极的心态作坚强的后盾,只有这样,我

《听王崧舟老师评课》读后感

《听王崧舟老师评课》读后感 《听王崧舟老师评课》读后感 从教这么多年,经常参加听课活动,每次听完课,都会有一个评课的程序。评课就是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是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也是学校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评课比听课更为重要,因为从评课时大家思维的碰撞中,会出现更多的思想火花。通过评课,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评课的形式各有各式:有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的评课 (常态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考核课);也有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竞赛)等等。参加过不少评课活动, 但是很多时候,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因为觉得自己不知要说什么,从何说起,所以都是以旁听者的身份静静聆听。每次听下来,觉得有很多评课活动都只是走了一遍程序,履行一种形式。评课时都是说一些客套话,不痛不痒,有时草草几句就结束了,根本彰显不出评课的功效和成果。一直都觉得评课只是教研员、

专家的事,自己哪有什么资格去评课呀,先上好课吧,评课离自己太远了,所以也就没有好好地去观照它,深究它。 到了王老师工作室后,学习的内容除了看书、听讲座、写文章、上课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学习怎样评课。第一次听完小姐妹的课,评课时段,王老师说:请工作室的学员先说,大家都心慌慌的,不知所云,更不知从何云,我更是语无伦次,那份狼狈,那种汗颜,那般急迫…… 无以言表。于是,忙不迭中,开始试着去了解评课究竟是什么?评什么?怎么评?评课的意义何在?我可以从中得到怎样的收益…… 这两天一直在看王老师著的《听王崧舟老师评课》一书,有一句话霎时间跳入我的眼帘,深深揪住了我的心:“评课即评自己”。王老师说:“人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心中有佛,看人如佛;心中有魔,看人如魔。评课大体上也是如此,从根本上说,所评之课不过是观照自己灵魂的一面镜子。在评课中,你在发现他人的课的同时,也会发现一个新的自己。你在评论课的价值取向时,掂量的其实是自己所秉承的课程宗旨;你在评议谭的实施策略时,反观的其实是自己所拥有的教育智慧;你

小学语文 王崧舟教学实录——《长相思》

王崧舟教学实录——《长相思》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执教:王崧舟 【全国第一届经典诗文诵读研讨会】 今天凌晨02:10我终于把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整理出来了,请各位同行赏析!(感谢季林老师提供背景音乐名字) 地点:____(省、市、区、县)大众剧院 时间:10月18号上午 执教:王崧舟老师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学生在齐读) 师: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来,孩子。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学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跟着读一遍,教师又读一遍,带一点感情,学生跟着又读一遍)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吗?好,开始。 (学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升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读。

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 理想信念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政治立场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和个人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当前,随着轨道交通事业的大发展,特别是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带来了机遇,各铁路企业迅速壮大,职工年龄日趋降低。现在,我们的分厂60%以上都是年龄在35岁以下的年轻人,所以加强广大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青年作为担当国家未来和希望的有生力量,积极拥护参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并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不断深入的改革进程中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然而,有的青年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对社会主义产生了怀疑,认为只要物质生活提高了,管他什么“主义”都行。这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的一部分青年思想空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偏离和动摇。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物质利益观念增强。 市场经济观念以追求最大利益为原则,使物质利益的观念空前膨胀和凸现。“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却万万不能”等口号在青年中流传甚广。有些青年为追求个人利益不惜铤而走险,使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任意滋生蔓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严重蜕变。 二、社会转型使青年出现较多的热点难点问题。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逐步完善,使原有的一切依靠国家逐步向自主经营、自我发展方向转变。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已不再是新鲜事,医疗制度、福利分房、工资制度改革等方案的相续出台,使许多青年感到茫然,无所适从。青年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应运而生。 三、信息渠道的改变和信息网络的建立。 高科技的运用和多媒体、互联网的广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打开电视、电脑,世界就在你的身边。各种各样的信息纷涌而至,全球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加快。随之而来的是,新的观念、东西文化互相撞击,各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传播,使传统的理想信念受到严峻挑战。 以上这些是造成青年理想信念动摇的外部原因。但是,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下,能否加紧自身的学习和修养,能否在各种复杂政治思潮和各种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坚定信念,站稳自己的立场,把握前进的方向,才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关键所在。我认为,要加强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应结合青年特点和时代特点,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以正确的理论武装青年,使青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要解决理论指导的问题。要构筑青年一代正确的理想信念,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青年,坚持对青年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进行爱厂爱岗教育,帮助青年解决好理想信念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正确的理论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 [关键词] 王崧舟诗意语文 [摘要] 有什么样的语文教育理想和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语文教育实践和反思。诗意语文认为:语文教育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语文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精神的熏陶和感染,而这一过程是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实现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语文世界;语文教育必须重视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语文教育是学生的一种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生命体验,必须引进生活与时代的源头活水。 一、“谪仙笔落惊风雨,子美诗成泣鬼神。”——精神的语文 语文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因此,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课程广度看,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从课程深度看,或赏心悦目,或回味无穷,或动人心魄,或刻骨铭心;从课程效度,可提升道德境界,可培养审美情趣,可启迪人生智慧,可丰富文化底蕴。 谢慧英先生说得好:“母语的学习必然承载着这些历史的、人文的复合因素,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从长远看,语文教育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精神的拓展、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才能领会语文所包蕴的丰富的内涵。”所以,语文教育不能不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通过优秀作品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清楚地意识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语文底蕴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发挥语文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正如王丽在《我的教育梦》一文中所指的那样,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儿童的语文 郑振铎先生说:“对于儿童,旧式的教育家视之无殊成人,取用的方法,也全是施之于成人的,不过程度略略浅些而已。他们要将儿童变成了‘小大人’。那种‘小大人’,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