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崧舟“诗意语文”研究专题报告

王崧舟“诗意语文”研究专题报告

王崧舟“诗意语文”研究专题报告
王崧舟“诗意语文”研究专题报告

※内部资料,请勿外传※

王崧舟“诗意语文”

研究专题报告

报告人:谢宁

2013年12月3日

王崧舟“诗意语文”研究专题报告

心得一:

诗人余光中说:“中文乃一切中国人心灵之所托,只要中文常在,必然汉魂不,让我们常保中文的灵动与清纯。”的确,哪一门学科能有语文这样的灵动蕴藉?哪一片天地能有语文世界的斑斓色彩?

当我还在暗自庆幸自己能继续做一个新课程的语文老师时,翻开新拿到的三年级语文书,竟发现里面的字是那么的密了,篇幅是那么的长了,顿时我感到了肩上的压力是如此的沉重。习惯了在一、二年级时与孩子们在游戏中、在情境中快乐地认识生字、积累词语,现在展现在自己眼前的都是一篇篇言美意浓的佳作,我有点茫然了:三年级是转折点的一年,我们的语文课堂从关注学字识字转移到了关注丰富的文本内涵之中,学生能适应吗?三年级的语文天地那么精彩,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能常保语文的灵动与清纯吗?一个个问题接踵而来……

困惑之中让我遇见了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他让我茅塞顿开,甚至找到了开启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钥匙。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我觉得“张扬情感,让课堂喷涌真情”是课堂追求的目标。在真情的激荡下,强化感受与体验,我们的语文学习也必将转化为一次情感之旅。

诗意地教语文,我想就是让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能与学生互相尊重、平等地交流自己学习的体会和方法,发展并张扬自己的个性。这样,不仅学生能快乐地学语文,而且教师也能感受到教学的乐趣。看王崧舟老师教学的《万里长城》,随着学生的变化,他的语文课堂也跟着灵动起来,原先在备课本上的精妙设计在他的课堂中变得不堪一击。他放弃了精美是为了追求更真实,他放弃了精美也是为了更完美。在他上的其他课中,类似的“放下”、“上升”,再“放下”、再“上升“,一次又一次,虽然每一次的“放下”都是痛苦的,但每一次的“上升”给学生给老师带来的都是快乐。课堂也因此变得更精彩。

诗意地教语文,是认真贯彻新课标精神地体现。诗意地教语文,它需要教师更多一点付出,更多一点负责。仅仅是通过阅读王崧舟老师的文章才对诗意语文有了初步的接触。我想“诗意语文”包含的内容有很多很多,而我知道的只有一丝皮毛。现在我不能完全理解,也不能完全消化,但有一点我是清醒的,从三年

级开始,我必须先从课堂行为中开始诗意语文,然后延伸到作业、阅读。在不断地理论与实践中,我相信自己能找到方向。为了对学生负责,为了让我们的语文尽展它应有的芬芳!让我们诗意地教语文吧。

心得二:

教育是什么?爱因斯坦曾说:教育是当你把学校的所有东西忘了之后剩下的东西。细品王老师的《诗意语文》,味之甘醇,思之良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王老师的语文课,正是崇尚学生自己的“得意”、“会意”和“悟性”,不把学生绑在“字、词、句、篇”的肢解上,也不要求学生苦苦追寻“准确”、“深刻”的理解,让学生在每有“会意”处体验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

在《荷花》这堂课上对“冒”字的理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指名读)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

底美在哪里,我也说不清楚。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说不清楚却是不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很了不起。请大家想

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伸、钻、露、探、冲……)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的、不停的、急切

的、笔直的、痛痛快快的、争先恐后的、生机勃勃的、精神抖擞的、喜气洋洋的……)

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菏叶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荷花。

(课件播放荷花)你们想啊,这

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组织学生想象写话)

我们看到,课堂上,学生的感悟是多元的,学生的声音是多样的,学生的视角是多维的,学生的对话是多向

的。教学中,王老师始终把自己定位在“组织引导者”,不断地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紧扣关

键字深入理解体会,品味语言,展开想象,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从而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记得有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情的感悟,是在不断地品位语言的过程中产生的。此时产生的情感是真情感,

是最真实、最真切的。又如那堂千古绝唱《一夜的工作》中对“极其简单”这个词的反复感悟,多次诵读,直接推动了周总理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为最后的情感勃发积蓄了力量,产生了发自内心真正的感动。

正如王老师本人所言: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的精神垫底,当有这么一段感动可以进入学生的感情世界,为他们的精神注入新的元素时,我们语文教学的春天就来了。

王老师的教学语言感情充沛,抑扬顿挫,极富感染力,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的情境中,使他们经历了一次诗意的精神之旅,情感之旅课堂就在这样的具有复调美的语言流转中,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诗性价值。

因此,只有对文本的正确把握,对内涵的诗意理解,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张力,充满诗情画意,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

心得三:

看了王崧舟老师的《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诗意语文》后,思绪如波澜,真的好想摩一下王老师的仿——写一篇诗意的随笔,怎奈才疏学浅,诗思枯竭,冥思苦想几日无果,只得以粗糙之笔充之,望各位见谅。

阅毕此书,对我启示有二。其一,理论上,高屋建瓴;其二,操作上,有鉴可借。以下是我对此两点的一些感受至深而表达肤浅的认识。

其一,理论上,高屋建瓴,让我对诗意语文有了诗意的认识,为以后的实际操作找到了理论的依托。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张扬。

诗意语文是一种极其个性色彩的语文。语文是“艺术的空壳”,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它要求尊重个性,高扬个性,尊重学生对

文本的独特体验。语文的形象意义远远大于语文的概念意义。语文的经典作品是常读常新的,真是“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有教师上《秦始皇兵马俑》时,问学生:面对雄伟壮丽的兵马俑,你觉得最该感谢谁?学生的回答有感谢秦始皇的,也有感谢第一个发现兵马俑陶片的农民的,也有感谢写此文章的作者的,也有感谢古代建造兵马俑的劳动人民的。可是老师的评价却是否定前三者,大加赞赏末者,这是教育的悲哀,语文的悲哀,更是生命有悲哀。诗意语文崇尚的语文教育过程应该是学生自由精神的过程,因为语文本身就是自由精神的载体;应该是学生舒展自由精神的过程,因为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儿童的语文世界必须得到尊重。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说话者,满足每个学生来自心灵深处的精神诉求,这是诗意语文应有的追求。

(二)、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

尊重并不意味着放任,诗意语文怎能让价值引领缺席?在上《去年的树》一课时,在整体感知的时候,老师启发学生说说体会到了什么:有的说“我体会到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情”;有的说“我体会到了乱砍滥伐树木,破坏环境,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环境”;有的说“我体会到鸟的真诚”;有的说“我体会到了树木的伟大”;有的说“我体会到了真情难找”。显然,对文本的感悟,有的是深刻的,有的是肤浅的,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这对学生的学习而言,是正常的,但不正常的是老师对上述表达统统予以肯定和褒奖,完全放弃了作为一名教师应尽的价值引领的责任。在对待根本问题上,我们不能有丝毫含糊,丝毫犹豫,丝毫摇摆,丝毫误解。《去年的树》让学生感受到的是一诺千金、矢志不渝的诚信。

其二,操作上,有鉴可借。这可得从王老师自身的人格涵养讲起。

专家说过,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发挥语文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语文课程,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有体验,教师首先要有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种课程资源。而我们的王老师,有人就称他为全才:歌唱得出色;

字写得漂亮,出过钢笔字帖,是浙江省书法协会会员;演讲更是一流,拿过全省的一等奖,听过他讲座的人,无不被他的语言魅力所感动,所折服;听过他讲课的人,无不感叹其精致、和谐、大气、自然,课品如人品。怪不得王老师在回答“生命语文应该培养怎样的孩子?”问题时,是如斯回答的:“1、像阳光一样灿烂。2、像大海一样宽容。3、像空谷一样纯真。”试想,有这样的人格、涵养还愁培养不出如此的学生吗?

王老师的课,我钦佩他对课眼的把握,对课堂氛围的蓄势和爆发,但我更沉迷于他细微处的精致和睿智,连接评价语就是其中之一斑,处处闪耀着启发、尊重、睿智、人文关怀、风趣幽默的光辉。

《荷花》池畔,学生观察到了白色荷花,王老师肯定道“你注意到了荷花的颜色,但老师有个建议,能不能为荷花的颜色换上一个美美的词语?你想会有哪个学生不被老师的这种尊重所感动,又会有哪个学生会对这种人文关怀的氛围置若罔闻。

上《鸬鹚》一课时,一开场,王老师让学生跟鸬鹚打声招呼,有调皮的学生说:“哈啰!鸬鹚!”王老师评价:真棒,不但声音响亮。而且“鸬鹚”的平舌音念得特别准确,就不知道鸬鹚听不听得懂外国招呼?又有一生发言:亲爱的鸬鹚,咱们交个朋友吧!王老师:对不起,亲爱的,你先把鸬鹚的名字叫准了咱们再交朋友吧。那学生正确地叫了一声:“鸬鹚”这个开场白对我影响太深了,这不体现了王老师身上一种叫教育智慧和幽默的东西吗!在上课的过程中,王老师让同桌推荐读一段话后的评价更是让人耳目一新:“读得真好!看来你的同桌也很有耳力啊!老师想请你介绍人一下这段课文你是怎样读好的?这不是一石二鸟吗?还怕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写“喉囊”一词,王老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找到的插图,在合适的地方把“喉囊”写两遍,这远比别的老师让学生拿出所谓的作业纸然后写两遍要坦诚的多,实在的多,也有效的多,这不也是一种教学的睿智吗?到第二教时,王老师让学生看画面默写几个课文中的词语。这就更体现了王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人文关怀。平常的默写,哪个不是老师报什么学生写什么,碰到老师报意思学生写词语这已是够开放的了,而王老师更是放得开,只要是图画中体现的课文中有的词语都可默写,你说这下学生还会无所事事吗?不光不会无所事事,反而会迅速开启大脑的引擎,搜索积聚的词汇,这不是一举两

得吗

《只有一个地球》,当学生找到“不加节制”这个词时,王老师的一句问话充分闪现了他的睿智:当你从中读到这个词时,你还会联想到哪些词?王老师没让学生找近义词,而是说联想到了哪些词,这给学生的空间更灵动,给学生刺激更强烈,毕竟“近义词”这已是让学生听觉疲惫的词。

《威尼斯的小艇》上,听听王老师挑选船夫的标准:你长得挺敦实的,你就是一号船夫了;你,挺潇洒的,就是二号船夫了;还有你,眼睛会说话,特机灵,就是三号船夫了。你想,在课堂上,老师的这番风趣幽默还会让课堂沉闷而缺生机吗?

这篇随笔,随着笔之所动已近了尾声,最后我想:对诗意的王老师是不是可以以布莱克的一首小诗作结呢: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而对不诗意的自己,我想只有用一句话以励己志了:“与其坐而论道,不如面壁参禅。”

心得四:

“王崧舟是诗,精神栖息;王崧舟是河,孱孱沁心;王崧舟是土,浑厚粘稠;王崧舟是菘,吐故纳新;王崧舟是舟,沧海一粟;王崧舟是……”有人用这样一首小诗来形容浙江省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我曾听过王老师的课,确实让人震撼,一直以来我很敬佩他,他的教学观念也深深地影响着我。

今年暑假,我拜读了《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一书,越看越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挥洒自如的教学风格所折服。他的课总是那么美仑美奂,情趣盎然,让人悠然心会,却难言妙处。然妙处虽难言,却总有一种萦怀的感动驱使着我要去表达、去倾诉、去描摹。

“将生命融于语文教育,将语文教育融于生活,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这就是诗意语文。诗意语文,是自由对话的语文,是唤醒意会的语文,是精神契合的语文,是追寻幸福的语文,是实现自我的语文。”这是王老师对诗意语文的精辟解释。“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具有‘人的精神’的人,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是诗意语文所要追寻的最高境界。

在我看来,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

科。语文教育要培养人的素质和情感,这和诗歌的陶冶精神是一致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诗中的真、善、美。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

从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有的课让人精神振奋、如闻仙乐,有的课却让人昏昏欲睡、枯燥乏味。原因就在于一些课堂语言有余生动不足、阐述有余文气不足,因此导致课堂没有吸引力,学生听不进、不想听,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的把握,把创设审美意境、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实质上是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美的熏陶,而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学习本身,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语文课应该给人以美的愉悦、美的享受。

从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看。长期以来,我们更看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的存在。其实语文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对形成一个人的思想品格和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因此,语文课应该充满诗意、充满灵气。

新世纪的语文教育,呼唤着诗歌和诗意的回归,具有诗一般的创造活力和优美意境。诗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对人的关注,这与语文教育的要求不谋而合。《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个性的需要,注重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在更高的生命层次上进行积极主动的发展,这是时代所赋予的核心内容──主体精神。语文是一门植根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型课程。语文本身的特点注定了其诗性特质。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充实学生的精神,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

是功垂青史的经史子集……”对呀,语文课本该是这样,应该是这样!

那么,如何追求语文教学的诗意呢?

1、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引用诗文名句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意境,更主要是表现在灵气地解读文本。语文课堂的生命同诗一样,需要教师像创作诗一样去推敲、锤炼。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知识信息轻松、愉快而有效地输入学生的头脑中,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教师的职责便是教会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通过人情物理去解读这个世界,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生的喜怒哀乐,富有艺术性的课堂,需要富有艺术性的语文教师来创设。“诗意的课堂应当浮动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

2、《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体会,抒发情感。诗歌一向高举着张扬个性的大旗,成为文学园地里打动读者心灵的一方净土。“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也就要拿起这面大旗。

3、诗意的语文呼唤诗意的老师。诗意是充满激情的,不仅要有理论的支持,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力量。小学语文看似简单,可是它包容丰富的内涵。我们面对鲜活的生命,你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方法与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与态度。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输入给孩子的精神就显得重要。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包括你的外表,你的体态,你的眼神,你的笑脸,你的手势,你的语言……都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内涵,高超的教学艺术,有好“点子”,这“点子”就是艺术。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加强自身修养,学会学习,学会想象,学会感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我们强调语文的诗意,旨在强调一种诗意的人生,引导学生善于从寻常生活中感知美、发现美。在充满诗意、富有情感意味的课堂气氛里,探求人生的真谛,学生就会感到心灵成长的愉悦,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幸福。

诗意,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是干旱的季节里,生长出来的苦涩之果。语文教学丞需诗意之水的浇灌,语文教师丞需诗意之水的滋养。当我们的课堂变得绿意葱茏、鲜花盛开之际,也就是语文教学走进一个崭新的诗的境界之时。

王崧舟老师百家讲坛爱上语文讲稿

爱上语文(一) ——语文中的文化味 崧舟一、语文的重要性 对中小学生来说,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对一般成年人来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离开语文很有可能寸步难行 对民族来说,语文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对中国人来说,语文就是我们的母语精神家园 我们应该要重视语文。 最中国最有文化最后魅力的就是中国古典诗词,语文中最璀璨的明珠 二、带上这些思考 中国古典诗词该怎么读我们该怎么重新解读被误读的古诗词呢为读诗索然无味我们带着什么目的读古诗词呢如学让更多的人爱上语文呢 三、从误读《泊船瓜洲》说起 学语文,第一要紧的就是要建立正确的观念,学语文就是学文化,学古典诗词更是学中国文化。中国古典诗词传承了非常丰富的中国文化,对其要有敬畏之心,不然闹笑话。 思考:这首诗的审美情感到哪里去了文化意蕴到哪里去了 四、再看一首诗《江雪》 教师逆向追问:天这么冷,学那么大,渔翁真的在钓鱼吗 触及了诗歌的涵与文化底蕴,教师介绍柳宗元的生平事迹、政治状况,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如此孩子们触到了诗言“志”。 学好语文,习得文化 五、再读《泊船瓜洲》——明月文化 羽: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诗应该形象地读,感性地读,充满想象力地读。诗的逻辑不是知识的逻辑,而是情感的

逻辑。 明月文化: 明月不仅是自然的明月,也是心灵的明月 明月不仅是天上的明月,也是人间的明月 明月寄托中华民族多特殊的情感,思乡、怀人 举例: 丕《杂诗》仰看明月光绵绵思故乡 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明月被拟人化了,离人的知己,思念亲人 南北朝庄《月赋》明月成了两人之间交流感情的中介,传递相思 白《静夜思》望月思乡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里的月亮浸润包含着对故乡的无限思念 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悼念妻子,明月夜,短松冈。 爱上语文(二) ——诗歌中的人与情 崧舟 一、从《枫桥夜泊》切入 唐代诗人继《枫桥夜泊》密集的意象,集中在“愁”字上。 江枫怎么解边界和底线是什么“以诗解诗”才能解出诗的涵与意境。第一个诗指的是诗性诗味。 诗人往往借助意象抒发情感,枫树这个意象就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愁绪。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明月夕阳大雁芳草枫树 有不少诗人写枫树、枫林: 白居易《琵琶行》:浔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读后感《王崧舟诗意语文》

读《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有感 语文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师也应该洋溢着诗意的。马卡连柯曾说:“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的确,教育是个崇高的事业,触摸的是诗一样的文字,谱写的是诗意的乐章。语文教学可以让孩子们的心灵因充满幻想而变得诗意盎然。在与语文教学牵手的日子里,我从未停止过对诗意语文教学的追求,特别是现在。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一次次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与孩子们一起品读诗歌,美文,让孩子们在体验的过程中去经历,去想象,去感悟;早读时,我们通过“班班通”,看着视频一起背诵古诗词,背诵毛泽东诗词,教室里,总能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 拿到这本书之前,只读了题目本以为,诗意语文应该是一种高深莫测的抽象境界,与之相关的也应该是“意识、精神、灵动”等等一系列日常生活难以感悟的抽象感觉,但是读下来整本书,顿时有了新的感受,就像作者所言那样,如果你现在问他,诗意语文是什么,他会推翻他所有有关诗意语文的抽象的概念,语文就是语文,诗意语文就是诗意语文,语文就是诗意的,没有特别之处,没有高深之处。我的工作就是语文教学,这是多么实际的一件事情啊,为什么一定要问:语文是什么或者诗意语文是什么,语文真的是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实体吗?并不尽然,教学的本身才是实体,这个实体里面有文本,有教师,有学生。 语文是什么?我曾经这样千百次的问过自己。曾经以为,语文就是教学生读好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围绕课文读读、议议、写写、练练;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训练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爱语文的感情、用语文的习惯;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掌握语用、积淀语感。 是啊!语文是什么?或许,有一千个语文教师就会有一千种关于语文是什么的答案;或许,昨天的语文有着昨天的答案、今天的语文又有今天的答案、明天的语文也将会有明天的答案。这是一个不太可能有最终答案的问题,但却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必须思考、并且必须最终做出自己回答的问题。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每个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都在有意无意地对语文是什么做着属于他自己的诠释和演绎。 语文的诗意在哪里?在文本,在文本之美,在文本的秘妙中。文本之美是诗意语文的基点和出发点。诗意不是外加的,诗意是文本本有的、内蕴的。语文教学指向文本秘妙,实在是诗意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第一法则。 语言再抽象不过是符号而已,说白了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不过是两件事情而已,第一件事情但是:由言到意。它是理解的过程,倾听的过程,走向视界融合的过程。第二件事情:由意到言。它是倾诉的过程,表现的过程,内在体验种种转化为表现与存在的过程。 所以有一种恍然顿悟的感觉,凡此种种有关语文教育的抽象无比的概念,静下心来思考一番,又都是实际的不能再实际的东西,语文讲究熏陶感染,无论是所谓的语文素养还是语文能力,其实都是渐进感染积累吸收的过程,比如说国家所提倡的普通话,东北方言口音还是比较重的,但是出门在外只要我略微注意一下自己的说话方式,说普通话的话,基本没有人能听出来我是东北人,这也得益于从小受到的语文教育,我的老师从来没有讲过你一定要学好普通话,普通话是走到全国各地能够讲得通的语言,但是老师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很认真的教给我们普通话,朗读课文学习课文有读的不准流露出方言的地方老师也必会纠正,就连她自己说话的时候也是字正腔圆,所以我作为她的学生,也受到了很好的熏陶

语文的诗意

【文科】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常宁市三角塘瑶塘学校 罗丹丹中国是诗的国度,汉语是诗意化的语言,中国文学的思维是诗意的思维。教材中的文本充满形象性和情感性,总是以最美的语言描写最美的状态和情景,这就是诗境;以丰富的形象来表达最感人和最令人遐想的情思,这就是诗情;选择最精美的文字负载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诗句。语文课程是最具诗情画意和人文情怀的,它本就栖居着浪漫和诗意。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精神绽放的家园,情思飞翔的摇篮,让学生“诗意地栖居”。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搭建诗意的人生舞台,让师生在诗化的境界里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享受母语教育的幸福。走进诗意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焕发生命活力。 一、诗意的课堂兴趣盎然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调节课堂大餐的“佐料”。诗意的课堂首先应该是兴趣盎然、其乐融融的心灵之旅;是宽松和谐、温馨愉悦的精神家园。课堂上,教师蹲下身子和学生平等切磋,学生敞开心扉和文本多元对话。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没有压抑,没有强制,有的只是自由自在的呼吸,无拘无束的展示,无时不在的快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无穷的快乐,感受到语文生活的美好,产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之感,使语文课堂成为快乐的伊甸园。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学中有一个最精彩的教学片断,就是把课堂变成了《实话实说》节目制作现场,支老师成了崔永元,学生推荐的代表成了节目的特邀嘉宾,有生物学博士、天文学博士、地质学家、环保部长、宇航员,前两排同学成了现场观众,而其他同学就成了场外的热心观众。节目围绕着“只有一个地球”的话题,有主持人与嘉宾的对话,有观众的提问,还不断有“热线电话”打进来。课堂气氛那样轻松和谐,学生的思维那样的敏捷。在妙趣横生的节目中,在激情洋溢的对话里,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而是心灵成长的愉悦。真是“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二、诗意的课堂情感流淌

打造诗意语文课堂的艺术

打造诗意语文课堂的艺术 ——听王崧舟老师课有感 官塘桥中心小学范优宝 曾经听人说过诗意语文课堂“就如一部电影,一首曲子,一本小说,有序幕,有高潮,有结尾,看过听过之后,能引起剧烈的共鸣,又会留给你无限的深思。”以前总觉得这话太深奥,自己做的话更是遥不可及,但自从有幸聆听了王崧舟的《去年的树》一课,在经历了一一次美的享受,诗性的洗礼后,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如果能像王老师一样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定也能打造出富有自己特色的诗意语文课堂。 一、以诗意的想象引导使文本解读化平平为深远 为了引导学生从“平平”的文本中,读出“深远”的情谊,体验“平平”中的“深远”。王老师从浅薄文本出发,从感性出发,经历学生的读,教师的引,实践性强的写,让学生一步一步爬上登云的天梯。 其间,王老师循着学生自己的感性话语,或板书,或擦拭板书,充分让学生在语言周遭中,发挥想象,以想象来填补文本空白,以想象来做实从“平平”到“深远”的空间虚位,可谓匠心可寻而又无痕。尤其是结课时的设计更有画龙点睛之效—— 师:孩子们,听这歌声,这歌声曾在去年响起过。这是一首怎样的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将会是一个怎样的词? (生解放发言) 师:这首歌会随着大树的离去而离去吗?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老去吗?这是一首——永恒的歌。在这个故事中,没有写到鸟儿和树的外貌、表情、心理。(一一擦去)他为什么不写?(师在“平平”和“深远”之间画了一个方框,板书“想象”) 师:这个故事留给我们这个空白,用最浅易的语言表达最深远的感情,这个故事就是——去年的树。

当最后的板书只剩下“平平”“想象”“深远”的简图式平面,我相信学生收获的语文素养是立体的。 二、以诗意的情境创设使读写训练水乳交融 王崧舟说,语文教学必须贯彻的一条主线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贯彻”这一主线的主要方法是读、说、写、议,我想特别说说本课中的读和写。 读,是最基本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法。王崧舟老师长于对读的情境的创设,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情境描述中,学生的读常常会生出画面感,如: 师:多优美的日子啊!(配乐) 师:当太阳升起——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当月亮挂上树梢——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雪都融化时——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迎着风,迎着雨——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走过冬,走过夏——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柔美的歌—— 生:“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2篇

当你捧起这本书,你一定会感受到,你正沐浴在名师的阳光之下,徜徉在精彩绝伦的名师风采之中。当我们捧起这本书,我们仿佛走近了一位位权威,来到名师的身旁,如愿以偿地倾听名师的教诲,取得智慧的真经。 在这本朴素无华的书中,向我们走来八位小学语文界的名师,他们各自的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以及他们独到的教学理念,一定能使你眼前一亮,豁然开朗,一定能带给你更多富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启发。 也许,我们无法静下心来阅读书籍,我们却不得不被此书所深深吸引,因为在这里头,不仅点名了语文教学的顶尖的潮流,更向我们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和个性化,为我们成就自己,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语文天地而指明了方向。 在这本书中,我对孙双金老师的教学艺术深感兴趣,他对语文课堂的追寻,从最原初的感悟,探究了整整一生,并且在新课程的浪潮下,在重新确定了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之后,孙老师并没有因为之前的成就而停止探索的步伐,依然思索着自己的课堂,对一堂好课做出了新的评价标准。 在我看来,他们仿佛时时刻刻在我身边,他们的话成了提醒,时时刻刻告诫我不要怎样,要怎样,怎样才能怎样。就这样,我们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在从未相逢的情况下,开始了一次又一次促膝长谈,成了交心的朋友。 朋友们,《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绝对能带我们和大师进行长久的对话,也一定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迪。 读《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读了《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真可谓经历了一次次艺术的熏陶。书中,通过介绍于永正、王松舟、赵景瑞等八位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经典案例以及教学观点等等,让我感受到一个个名师的教学风采,让我领略了名师们的艺术修养。让我知道了语文课可以上的这么有魅力。 书中通过介绍每一位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经典课例、观点和解读等几个板块,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风格迥异、特点鲜明的老师。如:于永正老师的“艺术

王崧舟解读诗意语文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 我曾在《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的自序中提及: “诗意语文不是一个名词,不是说有一个静态的、现成的诗意语文可以供我们去模仿甚至膜拜,没有,根本没有那么一个东西存在。诗意语文只能成为一个动词,一个过程,你不可能得到她、拥有她,你只能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她、观照她,而在这样一个即时即是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感动、一些悲悯、一些纯真、一些美好。于是,你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 “诗意语文与文本秘妙——王崧舟师徒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的策划与举办,是诗意语文的又一个行进姿态。这其中,七节课的展示与观摩无疑是这一行进姿态中最美、最富诗意的剪影。 在林珊执教的《唯一的听众》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二泉映月》的倒影;在才华执教的《刷子李》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两小

儿辩日》的碎片;在绍国执教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慈母情深》的镜头;在丽玲执教的《夜莺的歌声》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普罗米修斯》的线索;在钱锋执教的《诗经·采薇》中,我看到了自己的《长相思》的意境;在林莘执教的《游山西村》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枫桥夜泊》的另一番天地。 是的,这些课,无疑是对诗意语文最生动、最具质感的诠释。但是,影响的焦虑并没有让他们失去自我。他们依然是他们,而我,也依然是我。诗意语文绝非某个人、某个团体的专利,我们行进在各自的朝圣路上,迎来各自的生命的精彩和诗意。 一、栖身秘妙:在不朽的文字中发现诗意 语文的诗意在哪里?在文本,在文本之美,在文本的秘妙中。文本之美是诗意语文的基点和出发点。诗意不是外加的,诗意是文本本有的、内蕴的。语文教学指向文本秘妙,实在是诗意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第一法则。

语文课堂须有诗情画意

语文课堂须有诗情画意 夏县埝掌镇中学张典明语文应该是诗意的语文,诗意的语文课,如细雨微风,滋润学生。一个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幽默风趣,点燃课堂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积累,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在教学中要真正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努力让课堂成为创造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舞台,让课堂焕发出充满思想、充满智慧、充满诗情画意的活力。”诗情画意的课堂是追求唯美的课堂,也是追求智慧、传递真理、彰显人性的课堂。让我们构建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让我们的学生享受充满诗情画意的人生! 一、诗意地导入,让学生受熏陶 新课标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等。诗文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的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 如《苏州园林》这类说明文,我们可以从文学角度和说明对象的特点两方面来导课,让苏州固有的人文景观与说明文的写作特点紧紧

结合在一起,从而使课文变得充满诗情画意。学生就仿佛走进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文学氛围的园林,一边欣赏着园林的美景,一边陶醉在唐诗宋词的意境中。苏州园林,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致,或庭院深深深几许,或柳暗花明又一村,或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步移景易、变幻无穷。至于那些形式各异、图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锦缎般的在脚下迁伸不尽的铺路,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更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在诗情画意中,了解到了说明文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如何合理安排好说明顺序,并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要说明的事物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二、诗意地体验,让学生有感受 情感是教材的生命力,也是课堂的生命力。语文教材的每篇文章,都是筛选的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内容丰富。教材中有描写绚丽多姿的大自然,不论是生机勃勃的春色,花木繁茂的盛夏,还是果实累累的金秋,白雪皑皑的严冬,都给人以美的感受;有反映社会生活的,它们或表现真挚的友谊,或表现强烈的爱国情感,或表现高涨的工作热情,或表现崇高的奉献精神……这些耐人寻味的文章,无不以它独特的美震憾我们的心灵;还有文本本身所体现的语言结构、艺术手法、风格等,这些丰富、隽永的艺术美更给人以诗的意味,美的享受。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蕴藏于文本中的“诗意”,做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意“因子”拾起来,并串连成精美的项链,呈现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如《草》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勇敢精神,《和时间赛跑中》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

读《王崧舟讲语文》有感

读《王崧舟讲语文》 有感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读《王崧舟讲语文》有感 李艳茹 一本《王崧舟讲语文》在手,我随意翻开浏览,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住了。倒不是书名有多别出新裁,也不是装帧如何精美考究,王崧舟老师用幽默的语言,对语文进行了诗意地讲解,看似矛盾的两种语言风格,被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既深深吸引了如我一般的读者,更是体现了王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从字里行间,你就能想象到他在做讲座时的从容潇洒,上课时的文采恣肆。王崧舟老师在他在《我的语文人生》第三讲中告诉我们:“一个语文老师,要不断成长、不断发展、不断超越,他的底蕴、他的境界、他的淡定和信念是最为根本的东西。”他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书教的是底蕴,底蕴则来自于书,‘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王老师认为,上课如果缺乏底蕴,就好像是“花拳绣腿”,经不起一点儿推敲。他在此举了一个例子,一位老师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采取了三步走的方式:改诗(改“绿”字),辩诗,和疑诗。一堂课下来,非常流畅,也很自然,而且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就是缺少了点什么,细品之下就能发现,这位老师上课时一直紧紧围绕的是这首诗的语言——语文本体,改学生认为更好的字,这首诗的内容哪里出了问题,改成什么样更好。但事实上,一首古诗,需要教的内容不止这些,还有诗人、朝代、诗歌的背景以及一些特殊字词所隐含的时代意义。王老师就把诗中的“春风”与时代背景——王安石被二度征召实行变法一事联系起来,得出“春风”的潜台词是“皇恩”,还举了李白、孟郊诗中的“春风”之意来解说。还有该诗中的“明月”意象,也具有其独特的意蕴。 看看名人,反思自己,颇有感触。 底蕴从何处来用王崧舟老师的话就是“‘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语文老师不读书,就像砍柴不磨刀一个样。就上例,如果你平时不读书,你怎么能知道这些你怎么能了解这些文化内涵,这些“经过历史沉淀、价值传承之后形成的文化”如果你仅仅是泛泛的讲将这首诗的意思、语言等教给学生,你的课堂可以活跃,但活跃之后却是无所思。而小小的一字一词,在王老师眼里,似乎都蕴藏着深厚的内蕴,都可以挖掘出一个故事,一段历史。

听王崧舟讲课有感

听王崧舟讲课有感 ——育人必先育己 张琨知道王崧舟,是在本学期参加大兴区民办教师进修学习,这是我在这次学习中最大的收获。 学习归来,我购买了王崧舟老师最具代表性的论著以及他的十年课谱,读完这几本书,就如同甘露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让我重新评价自己的教学,让我重新定位语文老师的标准,同时也让我重新找到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骄傲和自豪。当然,也让我看到我未来职业生涯中要走的路之长,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真的应该“上下而求索”! 按照王老师的十年课谱,我找到了所有他的教学视频,看每一堂课都如同在品尝不同美味的大餐,值得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同时也让身为语文老师的我汗颜。我深深地体会到,做为语文老师,我还远远不够!王老师身上的那种书卷气,那种文人气质绝对不是表演出来的,而是由内到外,在他的一举一动之间,在他的一颦一笑之中散发出来的。这样的底蕴绝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在长期学习和自我提升中培养出来的。我想,作文语文老师,这样的气质是必要的。 王崧舟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教学语言、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课堂氛围的营造和把控、教学技巧、教学机智……都是我要学习的。现在单说一点,王老师对文本的把握,他钻研和吃透文本的这种精神是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语文课不同于其他的科目,在于它是一

门感性多余理性的学科,这意味着,做为语文老师,情商一定要达到一定的高度,而咱们的情商是通过上一篇篇的课文传递给学生的,如何传递积极美好而深刻的情感就在于老师对于文本的把握。在这一点上我很有幸与王老师不谋而合。看了王老师不下十节的教学视频,都是在不同省市的不同学校上的,然而,不管哪所学校的学生,都会在他的点拨引导中提问思考。王老师上课不拿语文书,然而,文章的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他都烂熟于心。刚开始没注意这一点,后来看多了,发现了这一特点。心里暗暗佩服他的记忆力,可是后来看了王老师《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学七讲》我才知道,不是他的记忆力好,而是他在上每堂课前要花相当大的精力和相当多的时间去研究文本吃透文本,他会为一篇短短的文章一首短短的诗去翻阅大量的资料。然后再从大量的信息中提取最适合教学的部分和最容易被学生理解的部分,做上记录,而提取信息这一步往往是最难且最关键的一步。他在《七讲》中提到一个例子,他在讲五年级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之前,好几天吃睡不香,因为这首短短的词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情感很复杂,他查阅了好多资料,他脑子里充塞着太多太多的信息,如何从这么多的信息中提取最重要的传达给学生呢?如果讲历史背景太多,就变成历史课了,不讲,学生就不能理解词中的情感,为此,王老师伤透脑筋。苦恼了好几天,王老师干脆放下这些驳杂的信息不管,他腾空脑子,索性大声朗读这首词无数遍,读着读着,他豁然开朗,一下子知道该选用哪些信息了。我看到他写到这里,心想,既然多读就能解决问题,那查阅那么多资料不是白费功夫吗?看到后面,

读书成就名师读书心得体会

《读书成就名师》读书心得体会 我一直都羡慕那些可以在发言是说的条理清晰,理论性强,观点明确的老师,因为我大多数时候都是没有自己的观点的,只是在听别人发言是明白:啊是这么回事。所以我想知道名师是怎样练就的,名师都在看些什么样的书。所以假期里,读了《读书成就名师》这本书。书中介绍了十二位名师的读书经历,以及他们介绍的书。通过读这本书,我知道了想要言之有物,就要多读书。想要成长就要多读书。名师们推荐了很多书,我想跟随名师的脚步去读一读。 在教师群体中,总有这样一批出类拔萃者,他们的课堂风趣幽默,深受学生喜爱;他们的教学质量优异,受到各方赞誉;他们充满着人格魅力,影响着身边众多的人;他们不停地跋涉探索,找寻着教育的真谛。人们通常称他们为“名师”,他们是教师身边的榜样,是大家学习和追赶的目标。 张贵勇的《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一书,向我们展现了于永正、吴正宪、李镇西、吴非等十二位教师成长的历程,已经从教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事件。虽然每位教师的经历各不相同,性格特征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我们总能找到这些名师成长旅程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而这,正是广大教师可以学习和借鉴之处。 一、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 几乎所有的名师,都在持之以恒地做一件非常普通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读书,大量的、范围广泛的阅读。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这是公开的秘密。每个人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都可能成为名师。 为什么读书对教师的成长如此重要?王崧舟告诉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第一个转化是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这是一个积淀的过程;第二个转化是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这是一个创生的过程。教师的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的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于永正对此也有很深的感触,他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的课内容很丰富,其实是我平时注意积累,注意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 读书一定要成为自己生活的方式,才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是一种额外的劳役。对有人提出的教师读书要坚守的观点,吴非就很不赞同。他说:读书竟然需要“坚守”,这种局面很可悲,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坚守“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对痛苦的忍受,如果到了这样的地步,何乐之有?读书对于我,像吃饭一样是一种需要,一种精神的需要。 二、阅读有方法,成效见课堂

王崧舟解读诗意语文

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 我曾在《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的自序中提及: “诗意语文不是一个名词,不是说有一个静态的、现成的诗意语文可以供我们去模仿甚至膜拜,没有,根本没有那么一个东西存在。诗意语文只能成为一个动词,一个过程,你不可能得到她、拥有她,你只能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她、观照她,而在这样一个即时即是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感动、一些悲悯、一些纯真、一些美好。于是,你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 “诗意语文与文本秘妙——王崧舟师徒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的策划与举办,是诗意语文的又一个行进姿态。这其中,七节课的展示与观摩无疑是这一行进姿态中最美、最富诗意的剪影。 在林珊执教的《唯一的听众》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二泉映月》的倒影;在才华执教的《刷子》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两小儿

辩日》的碎片;在绍国执教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慈母情深》的镜头;在丽玲执教的《夜莺的歌声》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普罗米修斯》的线索;在钱锋执教的《诗经·采薇》中,我看到了自己的《长相思》的意境;在林莘执教的《游村》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枫桥夜泊》的另一番天地。 是的,这些课,无疑是对诗意语文最生动、最具质感的诠释。但是,影响的焦虑并没有让他们失去自我。他们依然是他们,而我,也依然是我。诗意语文绝非某个人、某个团体的专利,我们行进在各自的朝圣路上,迎来各自的生命的精彩和诗意。 一、栖身秘妙:在不朽的文字中发现诗意 语文的诗意在哪里?在文本,在文本之美,在文本的秘妙中。文本之美是诗意语文的基点和出发点。诗意不是外加的,诗意是文本本有的、蕴的。语文教学指向文本秘妙,实在是诗意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第一法则。

王崧舟《诗意的语文》

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摘自《古兰经》 价值守望,是对诗意语文所作的本体论的思考,属于形而上的道;实践智慧,是对诗意语文所作的方法论的探索,属于形而下的术。两者互参,则道术不二。唯道术不二,才有望进入诗意语文的澄明之境。 一、审美与存在:诗意语文的价值守望 价值转乾坤。对诗意语文的探索,素来都不缺犁行于实践大地的方略和技术,缺的是行动之前的价值关怀、行动之后的价值皈依。丢了价值的憬悟,就是丢了诗意语文的魂。诗意语文的价值观,不妨从以下几个维度加以考量: 1.从本体的角度看,诗意语文更强调汉语的诗性品质 汉语的诗性品质,集中表现在它“以象见意的诗性特征”(辛国刚),它是中国诗性文化的终极表达,也是汉语有别于印欧语系的根性特征。 汉字是汉语诗性品质的基因。象形是汉字诗性品质的基础表征,“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诗人郑敏),用语言学家范诺洛萨的话说,汉字充满动感,不像拼音文字被语法、词类规则套死;汉字的结构保持了与生活之间的隐喻关系;汉字排除了拼音文字无生命的逻辑性,充满感性色彩。 汉语同样感性郁郁,在表达人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上比拼音文字要直接、自然。汉语没有冠词,无位格、时态、语态等变化,不用或者少用连接词,在语法上比逻辑严密的拼音文字要灵活自由得多,王力先生认为:“西洋人做文章是把语言化零为整,中国人做文章几乎可以说是化整为零。”汉语能“随物赋形”,重“意合”而轻“形合”,更接近人的瞬间体验而非理性思维。 诗意语文强调汉语的诗性品质,旨在更好的实现语文教育的民族化。 2.从方法的角度看,诗意语文更重视文本的审美解读 文本解读从总体上看,大致存有三种方式,即:功利解读、科学解读和审美解读。功利解读以了解和掌握文本提供的有用信息和知识为己任,科学解读,则以探寻和发现文本的客观规律为鹄的。审美解读,与上述两种解读方式大异其趣,它以观照和体认文本的情感境界为旨趣,最终走向自我理解。 这是由语文课程的载体特征所决定的。不可否认,“文学作品”是语文课程的主要载体。曹明海先生指出,文学是感情的产物。在文学解读中,必须切实把握文学感情化的特性和规律,着力于作品中“情化的自然”的审美透视。 姚斯指出,文学作品并不是一种“自在之物”,而是“为它之物”。因此,审美解读是将文本从静态的物质符号中解放出来,还原为鲜活生命的唯一可能的魔术。但是,审美解读并不需要对作品原意的复原,也无法复原,而“需要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态度”(王岳川)。 审美解读,不仅关注文本的审美内容,同样关注它的审美形式,诸如文本语言的形象美、情韵美、意境美、建筑美、音乐美等。审美解读,为语文教育的审美化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 3.从过程的角度看,诗意语文更讲究对话的陶冶功效 学者谭维智认为:“教学不是工艺,而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作为一门具有多重复合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语文教育的形象性、情感性、人文性、思想性、实践性等,都是其进行生命陶冶和建构的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条件和优势。 语文教育是师生生命的一段重要历程,并且作为过程将对师生生命的成长产

王崧舟讲语文读后感

此前对王崧舟的敬仰,只是停留于“听说”的层面。听说,他是“诗意语文”的倡导者;听说,他在讲座中用“剑气合一”来谈自己在语文家园中的安身立命;听说,他的《慈母情深》让课堂温暖着慈母的光辉。种种“听说”在我心中留下了王老师高大的的形象,而且是那种遥不可及的高大,甚至产生了这样念头:这样的老师,他的“课感”是与生俱来的,他的高度不是我这样的普通老师所能企及的,他的风采也只够我们瞻仰的——说白了,就是既学不来,又没必要学的。直到这次,与他的作品《王崧舟讲语文》有了一次亲密接触的机会,我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大师那妙趣横生的谈吐,那大气的课堂设计和精妙的点拨,并非平地起高楼,这是有坚实的基础的,这坚实的基础完全得益于他爱看书。这回,也算是真正明白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意思了。《王崧舟讲语文》一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的语文人生,由三篇王老师在三个重要培训班上的讲话稿组成,分别是《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精神三变,我的备课叙事研究》和《“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第二部分:我的语文理念,收录了王老师在自己学校举办的“第三届诗意语文高级研修班”上的三篇讲话稿,分别是《复活感性,回到语言的生命源头》、《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和《生命对话,走向语言的视界融合》。第三部分:我的语文实践,登出了《长相思》等王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和重要评课稿。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王老师以“讲”的形式,展示了其深邃的语文教育思想和独特的语言教学风格。对于我,一位普通的一线语文老师有了很大的触动,强烈地感受到:语文教师当以阅读的姿势伫立。一、阅读,让生命更丰富王老师爱读书。有人问:“王老师,读书是不是您的业余爱好?”他说:“错了!应该把‘业余’两字去掉。读书是我的爱好,读书是我可以全身心投入的爱好。读书是跟我吃饭一样,跟我呼吸一样,在我的生活当中是非常自然的。”是啊,王老师确实是爱书之人,据他自己所说,藏书量少说也有七八千册了。在王老师从教的第二个五年,被他笑称为“孤独沉潜”的五年里,他读了大量的书。他读宗教类的书,读哲学类的书,读文学类的书,读美学类书,读“老三论”、“新三论”的书等等。王老师的读书经历深深地触动了我。要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自己先做语文人,要播撒读书的种子,自己要先做读书人。《语文课程标准》比较重视儿童阅读,要求在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该不少于145万字;除此之外,《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试想,一个语文教师自己不爱阅读,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爱上阅读,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呢?读着这本书,我发现,王老师无论是谈语文人生,还是谈语文理念,都与谈读书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更让我明白,读书不是一时的事情,也不单单是为了教学,它更是为了终身的幸福。“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生命是一条河流,它流动,它吸纳,不断前行中壮大,不断交流中丰富,生命由此而变得开阔、深邃、美丽——二、阅读,让课堂更精彩书中,王崧舟老师一直呼吁语文教师要细读文本,他认为文本细读是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的备课提出的新要求,他呼唤语文教师的备课应具备新的理念、新的视野,呼吁教师要细读文本。他在其中一次讲座上谈道:“细读文本的终极意义就是细读自己。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你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远,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远。因此,不是文本,而是你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决定着你的细读。从这个意义说,细读不是从文本开始,而是从“自己”开始。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看了《骆驼态的接纳》,我才知道王崧舟老师为了教好《长相思》,读了整本《纳兰词》,了解了纳兰性德的生平,阅读了一万多字的鉴赏文字,然后写下了1500字的文本细读感受。按他自己的说法:“细读,魔术般地将短短36个字的《长相思》画成繁华如东流水的课程资源。”是阅读,才有底气把经典名作演绎为精彩的课堂。每一个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都源自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源自扎扎实实地阅读与思考。在读到对文本细读的概念的理解时,王老师觉得文本细读就应该像朱光

如何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相看两不厌诗意在心间 —如何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摘要 语文的学科特点使语文课堂教学要洋溢着人性的光辉,本文围绕题目从教师、学生、文本三个方面出发,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一,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出发,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要有守望精神,乐于奉献,将文化修养、专业学习作为构建诗意课堂的出发点;第二,构建诗意课堂要从学习方式的改革入手,通过创造性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充满诗意地学习,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第三,从文本的解读入手,从文本的广度与深度两个维度,培养学生的色皇后思想情感与人文情怀。 关键词:诗意;课堂;教师;学生;文本

前言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构建充满诗意的课堂。人们把世界最美的状态称为诗境,把心中最美的意念称为诗意。法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诗意的课堂中教师激情洋溢春风化雨,学生个性飞扬如沐春风。这个“诗意”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是诗人,而是要求师生能把丰厚的生活与精妙的阅读结合为基础,创造诗意。构建诗意的课堂是由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的,是由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决定的,也是实施新大纲的要求。构建诗意的课堂不是寻找避世桃源,而是在构建中学生的精神家园。语文课堂由三要素组成:教师、学生、文本。要想课堂充满诗意,必须教师、学生、文本充满诗意。 一、诗意地栖居——教师的诗意 语文教师必须充满诗意。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在构建诗意的课堂中起关键作用。但是应试教育的功利性,收入的微薄,生存的艰辛,使我们一些教师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到“名次”“待遇”上,丢掉了对自己对他人对学生的真正的关爱。老师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要有一种守望精神,要乐于奉献,精神重心要守在使教育成为教育的东西上,甘守寂寞,不受外界的影响,尽自己的天职,要有职业的尊严。只有这样才能把语文介绍给学生,并使之欣然容纳!做老师就要做到“知困自强敬业忠诚勤奉献,善诱无倦通古博今”。这才是师之大者,师之可爱者。 教师如何使自己具有诗意?首先,要做一个喜欢诗的老师。多读唐诗宋词,多涉猎现当代中外经典诗篇,熟读能诵,在课堂上能挥洒地旁征博引,甚至自己能写一些诗。诗意地生活着,当然爱诗、爱文学、爱书。诗文读得多了,自己也变得有些深情蕴藉,温文尔雅。其次,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老师。“有思想”,应该突出地表现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思考、会思考,有自己独到的创见。在教学中,面对一个文本,是用心去钻研,建设性地提出

《听王崧舟老师评课》读后感

《听王崧舟老师评课》读后感 《听王崧舟老师评课》读后感 从教这么多年,经常参加听课活动,每次听完课,都会有一个评课的程序。评课就是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是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也是学校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评课比听课更为重要,因为从评课时大家思维的碰撞中,会出现更多的思想火花。通过评课,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评课的形式各有各式:有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的评课 (常态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考核课);也有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竞赛)等等。参加过不少评课活动, 但是很多时候,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因为觉得自己不知要说什么,从何说起,所以都是以旁听者的身份静静聆听。每次听下来,觉得有很多评课活动都只是走了一遍程序,履行一种形式。评课时都是说一些客套话,不痛不痒,有时草草几句就结束了,根本彰显不出评课的功效和成果。一直都觉得评课只是教研员、

专家的事,自己哪有什么资格去评课呀,先上好课吧,评课离自己太远了,所以也就没有好好地去观照它,深究它。 到了王老师工作室后,学习的内容除了看书、听讲座、写文章、上课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学习怎样评课。第一次听完小姐妹的课,评课时段,王老师说:请工作室的学员先说,大家都心慌慌的,不知所云,更不知从何云,我更是语无伦次,那份狼狈,那种汗颜,那般急迫…… 无以言表。于是,忙不迭中,开始试着去了解评课究竟是什么?评什么?怎么评?评课的意义何在?我可以从中得到怎样的收益…… 这两天一直在看王老师著的《听王崧舟老师评课》一书,有一句话霎时间跳入我的眼帘,深深揪住了我的心:“评课即评自己”。王老师说:“人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心中有佛,看人如佛;心中有魔,看人如魔。评课大体上也是如此,从根本上说,所评之课不过是观照自己灵魂的一面镜子。在评课中,你在发现他人的课的同时,也会发现一个新的自己。你在评论课的价值取向时,掂量的其实是自己所秉承的课程宗旨;你在评议谭的实施策略时,反观的其实是自己所拥有的教育智慧;你

小学语文 王崧舟教学实录——《长相思》

王崧舟教学实录——《长相思》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执教:王崧舟 【全国第一届经典诗文诵读研讨会】 今天凌晨02:10我终于把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整理出来了,请各位同行赏析!(感谢季林老师提供背景音乐名字) 地点:____(省、市、区、县)大众剧院 时间:10月18号上午 执教:王崧舟老师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学生在齐读) 师: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来,孩子。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学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跟着读一遍,教师又读一遍,带一点感情,学生跟着又读一遍)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吗?好,开始。 (学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升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读。

让语文课堂处处充满诗意

让语文课堂处处充满诗意 语文是一种无比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李吉林在 《是教师,也是诗人》一文中这样写道:“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教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朱永 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中认为:“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和内涵。” 这些文字让徜徉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我对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又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与追求——诗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 感染的过程,因此,语文课应该充满诗意、充满灵气。 那么,怎样才能创设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创设诗意课堂,教师要散发无限魅力 诗人的气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其形成一定是经过长久的文化熏陶的结果。一个诗意的语 文教师也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小学语文看似简单,可是它包容着丰富的内涵,更何况我 们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所以,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建立起本体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相互支撑的多层复合、不断更 新的合理的知识系统。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妙语连珠、游刃有余。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就是要让这种由墨香浸润的“气华”转而弥散成一种诗意的气质,一 种诗意的魅力,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以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效。 二、创设诗意课堂,努力营造课堂诗境 创设诗意的教学氛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思维活动场所,让学生动脑、动口、 动手,使学生在愉快、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课堂学习任务,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如,课文《识字5》:“沙滩,贝壳,脚丫;海风,海鸥,浪花;珍珠,鱼虾,海带;港湾,渔船,晚霞”。教学时可播放有关大海的课件,让孩子们边看美丽的大海晚景图,边配以《渔舟唱晚》的音乐,此时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描述那美丽神秘、令人神往的大海——夕阳西下,孩子们光着小脚丫,欢笑着涌向软绵绵的沙滩,时而尽情地奔跑,时而捡起一颗颗美丽 的贝壳。海风轻轻地吹拂着,海鸥快乐地鸣叫着,大海高兴极了,捧起一朵朵雪白的浪花, 把它送给黄昏。渔船满载着珍珠、鱼虾和海带,停泊在宁静的港湾,只留下远处天边一抹绚 丽的晚霞……教师用优美的语言,用多媒体出示的意境,使课堂像水墨画一样充满意蕴,像散文诗一样灵动优美,让学生在诗意的教学情境中一起享受着语言文字的精彩与美妙,激发起 学习新知的欲望。 三、在平等对话中激发课堂诗情 1.感悟、品味、想象,与文本进行诗意对话 春光明媚的语文课堂上,我和学生们吟咏着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和志南的《绝句》这 两首咏春的千古名诗,真是如沐春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多么绝妙的诗句!“‘杏花雨’作何理解呢?”顷刻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片刻后,一学生从 容答道:“‘杏花雨’就是清明时节杏花开放时下的雨。”又一学生答道:“在和风细雨中,开得 早的杏花散落,在空中漫舞,如同下着一场花瓣雨,当然就是‘杏花雨’了。”多么奇妙的感悟!多么独特的理解!学完两首古诗后,我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编辑老师为什么要将这两首古诗安排在一起让我们来学习呢?” 话音刚落,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七嘴八舌议论起来:“那 是因为这两首都是描写春景的古诗,而现在又正值春天……”“看来,大家已经发现这两首诗的 相同之处了。那么你们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教室里先是一片寂静,接着便炸开了锅:“老师,我发现叶绍翁写的是晴天,志南和尚写的是雨天。”“老师,我发现叶绍翁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