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音乐_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聆听萧友梅《问》和黄自《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2、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3、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教学重点:

聆听萧友梅《问》和黄自《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

教学难点:

了解两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分析两首歌曲的创作特点并学唱旋律,在此基础上体验作品的内容、风格、音乐要素及表现手法,了解其社会价值、艺术价值,从而提高对作品的认识,加深对作品的感受。

教学方法:情感体验法、学唱歌曲法、对比聆听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钢琴

教学过程:

一、课间播放视频《建党伟业》。

导入:同学们看过这部电影吗?虽然大家没看过这部电影,但从影片中人物对话、着装、场景等方面,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这是发生在哪个时期的什么事件?这个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计么?

五四运动虽然是一场认学生为主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但随后各行各业都纷纷加入进来,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同封建腐朽.帝国主义侵略做斗争。在音乐文化领域,一些有先进思想的音乐家也试图用音乐作为武器来唤醒国民的民族的意识。这其中有两位著名的爱国音乐家,他们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就是《萧友梅与黄目》。

二、歌曲《问》赏析

(一)聆听作品《问》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两位爱国音乐家。那认识音乐家首先要从他的音乐来认识。接下来让我们来欣赏萧友梅一首极具影响力的作品《问》。

思考:1、听一听歌曲带给你什么感受?

感慨、忧虑、激动地

2、注意一下演唱者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浑厚深沉的男中音

这首《问》就是表达了作曲家对当时军阀混战、山河破碎的祖国无比忧虑、无比感慨之情。

(二)、简单介绍萧友梅

1920年留学回国后就积极投身于学校音乐教育,先后建立了北大音乐传习所、北京国立艺专,并于1927年创办了国立省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正规、专业的高等音乐学府。(也就是上海音乐学院)

作为作曲家,他还身体力行,创作了大量的声乐、器乐作品。在他百余首创作歌曲中《问》最具影响力,也极大程度地代表了当时爱国志士的心声。

(三)从音乐要素分析作品

1、力度

那我们再听一下,作曲家怎么问的,语气怎样?都用了哪些力度记号?

那同学们想想:为什么歌曲有这么丰富的力度变化?它的作用是什么? (同位之间前后位讨论一下)

感受体验:学唱环节。想像一下现在的我们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饿殍满地的年代,也试着用作曲家的心情问一下.好跟随老师的钢琴.先发一个“lu”.请同学们坐直,昂首挺胸。第二遍我们试着把歌词添进去好不好?注意一下力度的变化。

2、节奏旋律

好,不同的力度带来不同的情感,除了力度的变化,它的节奏,旋律又有什么变化?(边画旋律线边唱)

旋律什么特点?(跌宕起伏)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激动愤慨)连续的三连音上下行,把旋律推到全曲的最强音,也是最高音,也把作者的情感推向了全曲的最高潮。这是萧友梅对国家沉沦如此惨状发出痛烈的控诉!是他忧国忧民爱国情怀的大爆发!

《问》的成功创作,引起很大反响,使得更多音乐人投入用音乐做武器的创作中, 1930年, 萧友梅身边多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就是黄自.留学归来的他受萧友梅邀清,来到上海音专任教,成为萧友梅并肩作战的战友。

三、歌曲《渔阳鼙鼓动地来》赏析

(一)通过两首歌《西风的话》《踏雪导梅》介绍黄自。

短暂的一生创作却很广泛,各种体裁的作品都有。今天我们来学习的就是他在1932年创作的中国第一部清唱剧一《长恨歌》。

(二)了解清唱剧

清唱剧:是一种将宗教或史诗题材的歌词谱曲,用合唱、重唱、独唱与乐队在教堂或音乐厅演出的大型声乐套曲。

(三)欣赏《渔阳鼙鼓动地来》

1、欣赏《渔阳鼙鼓动地来》。

聆听并思考:歌曲演唱形式? 速度?士兵的情绪?

2、了解创作背景、创作目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又向我国华北地区进犯,蒋介石国民政府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改策,引起国人极大不满.所以作者是借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来讽刺当时的时政不清明,以此号召人民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这也是他的创作目的一借古讽今,也是清唱剧最大的特点。

3、分段聆听,总结黄自创作的特点

第一乐段:

思考:旋律重复几次?音色、力度有什么不同?表达士兵怎样的情绪?

渔阳鼓起边关,西望长安犯. 渔阳战鼓己敲响,叛军开始进犯长安,然而统治阶级级在干吗?六宫粉黛,舞袖正翩翩。(在宫中饮酒作乐,歌舞升平)根本不顾国家社稷安危。)如果你是士兵,听到这个消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生气吗,还会安心战场杀敌吗?不会,他们心中充满着不满怨恨。

此时旋律再一次响起,音区变高.力度加强,更深刻的表达了士兵们不仅仅是不满,而且上升到了愤怒。

好,下面我们感受一下这个主题。

互动环节(合作一下:男生唱,女生模仿敲战鼓)

发现同学们学的很快,这也说明歌曲的旋律简单,朗朗上口.这也是黄自创作的第一个特点:旋律简结流畅

第二乐段:

对比第一段,情绪发生什么变化?

你们有没有发现声音都在哪个音区?(高音区)士兵们被彻底激怒了。所以力度更强了,全曲达到最高潮。

第三乐段:

反复的哪一乐段?(第一乐段)不同之处在哪里?

力度: 更如坚定有力!情绪: 更加愤恨激怒!

统观全曲,我们是不是可以用这样一个图示去表示一下全曲的结构A+B+A,在音乐创作上,这种结构称为“单三部曲式”,这也是黄自创作的第二个特点:结构严谨工整。

《长恨歌》的歌词采用的都是白居易的诗词,诗词都是有一定的格律的,使得歌曲具有独特的古典韵味。简洁流畅的旋律,精致的结构再加上具有独特古典韵味的歌词,使得整首作品的风格典雅精致。这是黄自创作的第三个特点。

4、总结黄自创作的三个特点。

5、接下来我们完整聆听一遍,仔细感受歌曲情绪的变化。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萧友梅的《问》,黄自的《渔阳鼙鼓动地来》两首歌曲。无论是萧友梅还是黄自,他们的作品无不透露着对祖国的热爱,做为音乐人的责任和担当。他们的作品是一个民族在危亡之际发出的呐喊,是时代的最强音!

我们的课堂不能丢掉那个年代的声音和记忆!现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仍需爱国情怀,希望同学们能将自己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牢记使命,不忘初心。

学情分析

现在高中生喜热衷流行音乐,对中国近代音乐几乎是陌生的,于是更谈不上喜欢或热爱了。本节课《萧友梅与黄自》所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很有距离,如何吸引学生关注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教与学能否顺利展开的关键。因此,在备课中需要老师精心的准备,钻研教材,扩大视野,要逐步引导学生从不知—知—了解—喜爱。特别是本课的教学内容文化底蕴比较浓厚,要从历史、人文的角度去考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定的太高太大,目的就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并熟悉中国近代音乐家

以及他们的作品,并对这一时期的音乐产生兴趣。

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对萧友梅《问》和黄自《渔阳鼙鼓动地来》以两首作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那一时期中国的音乐风格。在学唱环节中,能调动学生的歌唱兴致,让他们有感情的去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起到很好的效果,课堂氛围比较灵活。在介绍黄自的时候,选取了小学课本的两首作品《西风的话》《踏雪寻梅》,唤起学生童年的记忆,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本节课将进入我国近代音乐的学习,主要学习欣赏两首作品,萧友梅的艺术歌曲《问》和黄自的《渔阳鼙鼓动起来》。

歌曲《问》以“问”句的形式开始,并没有华丽的音乐语言和复杂的创作手法,而是用极其简练的材料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全曲结构严谨,情绪深沉,压抑之中蕴含着激动。《渔阳鼙鼓动起来》是清唱剧《长恨歌》的第三乐章,内容选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同名叙事长诗,借唐明皇不理朝政对国民党反动政府进行有力的讽刺,意在唤醒民族意识,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

《萧友梅与黄自》课后反思

本节课用《建党大业》的视频短片做导入,成功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没有枯燥的讲述作曲家、创作背景,而是将萧友梅、黄自的人物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充分的融入到了聆听音乐分析音乐中。起到很好的效果,课堂氛围比较灵活。

在介绍黄自的时候,选取了小学课本的两首作品《西风的话》《踏雪寻梅》,唤起学生童年的记忆,引起学生的共鸣。不足之处:学习时间有点紧张,导致最后一首歌曲进行的有些仓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充分的应用多媒体资源,让课堂更加灵活,让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愉快!

课标分析

音乐艺术最重要的特点是直接影响人的情感世界,其强大的感染力无需借助概念,直达人得心灵。情感体验是实施音乐教育,实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目标的重要通道。

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过程中,与优秀作品展现的艺术情景产生共鸣,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激励精神,温润心灵,进而培养对人类、自然以及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 以下是出guo的关于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的内容,供大家浏览参考。更多内容请关注出guo教案栏目。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二)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三)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 * 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二、重点、难点: 重点:《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的艺术表现力的发掘,音乐旋律、情绪、声部层次等方面的特点。 难点:指导读谱,聆听音乐,作品的艺术性体现及黄自在中国音乐史的地位及影响。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以聆听、鉴赏《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为重点曲目,《玫瑰三愿》《山在虚无缥渺间》《花非花》为拓展曲目。 (二)以赏析《渔阳鼙鼓动地来》为重点,向学生介绍本课的重要知识点“清唱剧”。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充分利用课本教材、教参、课件资料,教师组织好要精讲、聆听、观赏的教学资料。 (二)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黄自、萧友梅的资料,查阅其主要作品的资料及贡献。 (三)学生注意听赏mp3资料《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体会作品的基本情绪,并阅读课本相应介绍。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一)教学方法:(针对教师) 1.在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从作品内容、音乐要素等方面探究作品艺术表现力。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充分利用对比法、归纳法与前一课作品进行比照。 3、指导学生去梳理近代音乐发展脉络,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性。 (二)学生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1.努力通过赏析,去归纳、梳理近代音乐发展脉络,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性。 2.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充分利用课本资源、音像资源,在感知、理解得基础上,努力提出有深刻思考性的问题。 3、努力用演唱、读谱、分析作品深刻体会作品的音乐表现。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评价建议:

高中音乐教案设计五篇

高中音乐教案设计五篇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小编整理了高中音乐教案设计五篇,希望对你有协助! 高中音乐《第九(合唱)交响曲》学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完整而充分地聆听乐曲,感受西方交响音乐的美,拓宽国际音乐文化视野,理解多元音乐文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赏作品、讲授法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法,学生能够进一步提升音乐鉴赏水平,感受作品背后的人文内涵。 【知识与技能】 能够充分聆听并记忆音乐主题,掌握乐曲的情绪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聆听并记忆音乐主题,结合作曲家生平理解乐曲表达的精神内涵。 【难点】 学唱音乐主题,掌握乐曲背后的音乐史知识。 三、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为同学们展示电视剧的片段,并提问同学们:“刚刚我们在片 段中听到的插曲叫什么名字呢?” 学生自由回答。(《欢乐颂》) 2.教师介绍《欢乐颂》出自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这部交 响曲被认为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高峰和总结,顺势导入本课。 (二)初步感知 1.教师初次播放乐曲《欢乐颂》音频,并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对作品 的理解。 (师:《欢乐颂》是举世闻名的经典乐曲,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对《欢 乐颂》的理解吗?西方的圣诞节和唱诗班都经常演唱;作者是贝多芬。(学生根据已有的常识各抒己见即可。) 2.教师请同学们说一说贝多芬的成就及代表作品,随后师生共同总结。(贝多芬是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家、作曲家,被人们称为“乐圣”。一 生最重再现要的贡献在于他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9部交响乐、一 部声乐套曲和一部歌剧,代表作品有《第三(英雄)交响曲》《月光奏 鸣曲》以及歌剧《费德里奥》等等。) 3.再次聆听歌曲,并请同学们思考乐曲选择什么音乐体裁来陈述乐思。(交响乐) 4.教师介绍交响曲的相关知识。(交响曲是按照奏鸣曲的曲式原则创作 而成的一种管弦乐套曲,结构宏大、内容深刻而富于戏剧性、写法复 杂并且音色对比鲜明。) (三)探究学习 1.教师播放歌曲,并提问同学们歌曲的情绪和速度分别是怎样的?(坚定、庄严地;中速)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材分析

本教材遵循音乐教学的基本规律,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的课程理念,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课程目标的三个层面,体现“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文化传承”的课程价值,为学生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一单元教学内容由演唱歌曲、欣赏歌曲、演奏、配乐诗朗诵四个部分组成,力求突出“中学时代”这一主题,体现21世纪中学生朝气蓬勃、求知探索的精神。第二单元在选材上结合的时间大约在国庆节前后,以歌唱祖国为中心。选材思路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容的安排紧扣课程标准,涉及“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和“音乐与相关文化”三个方面;第二,材料的选择紧扣中心——歌唱祖国;第三,内容丰富,有中外音乐作品;第四,体裁形式多样,有不同的声乐、器乐作品。第三单元根据秋天的季节特点,通过综合性、人文性的主题教学内容,围绕《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感受与鉴赏、表现与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来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体验音乐所带来的审美愉悦感,而且能从音乐与相关文化艺术的共性和个性特点的对比、参照中,了解其学科特征及相互关系。第四单元所选的教材力求突出草原民族特有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文化特色。教科书中呈现的曲谱、歌谱、音响以及精美的画面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直观、立体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加深对我国草原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第五单元通过图文、曲谱、音响相结合的形式,形成生动直观的亚洲主要国家的音乐教材内容。以知识讲授、唱歌、欣赏结合的形式学习,使学生了解亚洲音乐。 第六单元对本册教科书的情况进行终结性评价,为学生的艺术表演创设活动空间或舞台。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教案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教案 第27节萧友梅与黄自 教学目标: 1、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 2、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3、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4、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教学重点:聆听体验分析歌曲。 教学难点:演唱歌曲《问》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兴起。1919年五四运动影响下,专业音乐活动开始兴起,一些音乐社团,音乐教育机构纷纷建立,出现了一批著名的音乐家,萧友梅.黄自等人。二、新课 (一)音乐作品《问》 1、作者简介:萧友梅(1884—1940)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香山人。1927年在上海创办国立音乐院(后改称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萧友梅代表作品:艺术歌曲:《问》、《南飞之雁语》、《女子体育》、《落叶》、《踏歌》等爱国歌曲:《五四纪念爱国歌》、《国耻》、《国民革命歌》等 2、作品赏析:艺术歌曲《问》易韦斋词萧友梅曲 (1)思考:歌词有什么特点,从速度情绪上可以把音乐分成几部分, 作者以“问”的口气向人们提出一系列意味深长,富有哲理的问题,耐人寻味。

(2)曲式结构:两段体(单二部曲式) 副歌部分,点明了问的主题,表现出对于当时军阀混战,山河残破,国家沉沦的忧虑与感慨,这也是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抒发。 (3)学唱《问》并集体演唱。 (二)音乐作品《渔阳鼙鼓动地来》 1、作者简介: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是我国最早谱写抗日歌曲的作曲家之一。他最重要的贡献是介绍了西洋近代音乐理论,造就了大批专业音乐人才。代表作品:清唱剧《长恨歌》;抗战歌曲《旗正飘飘》、《抗敌歌》等。 2、作品赏析《渔阳鼙鼓动地来》清唱剧《长恨歌》选曲 (1)作品简介:《长恨歌》原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诗,1932年词曲作者根据此诗及元曲《长生殿》创作了清唱剧《长恨歌》。共十个乐章。 (2)创作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又向华北地区进犯,而蒋介石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因而引起中国人民的极大不满。1932年,作者创作了清唱剧《长恨歌》,以讽刺时政。 (3)音乐体裁形式——清唱剧:是一种介于歌剧、康塔塔之间的多 乐章大型声乐套曲。它包括了独唱、重唱及合唱,用管弦乐队作伴奏,各乐章间的歌词有较强的连贯性。清唱剧与歌剧相比,它没有布景,不需要歌剧演出时的服装、道具,也不需要戏剧式的表演,清唱剧多在音乐会上演出。清唱剧与康塔塔相比,它的篇幅较大,人物众多;而康塔塔则篇幅较小故事内容较简单。 (4)聆听对比: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地来》与第八乐章《山在虚无缥缈间》,比较它们从速度、力度、音色、情绪和风格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三)拓展与探究 在了解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黄自四位音乐家生平简介的基础上,结合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品,探究他们各自的作品风格及对社会的主要贡献。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范文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范文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了解萧友梅与黄 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二)在理解、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相关清 唱剧的基础知识。 (三)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 业兴起的情况。 二、重点、难点: 重点:《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的艺术表现力的发掘,音乐 旋律、情绪、声部层次等方面的特点。 难点:指导读谱,聆听音乐,作品的艺术性体现及黄自在中国音 乐史的地位及影响。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以聆听、鉴赏《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为重点曲目,《玫瑰三愿》《山在虚无缥渺间》《花非花》为拓展曲目。 (二)以赏析《渔阳鼙鼓动地来》为重点,向学生介绍本课的重要 知识点“清唱剧”。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充分利用课本教材、教参、课件资料,教师组织好要精讲、 聆听、观赏的教学资料。 (二)布置学生查阅相关黄自、萧友梅的资料,查阅其主要作品的 资料及贡献。

(三)学生注意听赏mp3资料《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体会作 品的基本情绪,并阅读课本相对应介绍。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一)教学方法:(针对教师) 1.在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从作品内容、音乐要素等方 面探究作品艺术表现力。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充分利用对比法、归纳法 与前一课作品实行比照。 3、指导学生去梳理近代音乐发展脉络,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 想性。 (二)学生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1.努力通过赏析,去归纳、梳理近代音乐发展脉络,体会作品的 艺术价值和思想性。 2.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充分利用课本资源、音像资源,在感知、理解得基础上,努力提出有深刻思考性的问题。 3、努力用演唱、读谱、分析作品深刻体会作品的音乐表现。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评价建议: 1.学生能够相对独立完成本节“拓展与研究”相对应内容。 2.能够有一定表现地歌唱《问》,初步学会读合唱谱欣赏合唱。

小学音乐_音乐小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音乐小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音乐小屋》是人教版第四册第七课《小音乐家》里的一首儿童歌曲,2/4拍。这是首风趣的歌曲,轻松、愉快。旋律以三度下行的音程起句,构成起伏的旋律,和着舒展的节奏,给人一种柔和的感受。描绘了“叮咚”作响的音乐小屋给人们的快乐,抒发了热爱音乐的孩子们的愉快心情。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还处于小学的低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爱玩、爱动,而且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我教的几个班级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是不错的,就是在附点和一字多音的地方,把握不准。而且孩子们在欣赏歌曲的时候很难坐住。基于这些特点,本课的教学,我以情境教学为主,教师再适时的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有效的进行歌唱。 三、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学生能用轻快而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音乐小屋》,体验学习音乐的乐趣,表达对音乐的热爱之情。 2、能力目标:通过趣味性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并拓展学生的思维。 3、认知目标:学生能准确地拍节奏,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创编歌词。 四、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学生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音乐活动。 教学难点:解决歌曲中休止符、附点音符及一字多音的应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钢琴。

五、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悟,有所发现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音乐导入,体会强、弱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1)播放单簧管波尔卡。(边听音乐,边和学生一起做出强和弱的手势) (2)对学生的表演做出及时的评价。 2、观看旋律条,2/4 53 53|3 1.| 53 53|3 1.|| (1)通过讲解重音记号,引导学生体会强和弱的对比、以及运用。 (2)引导学生跟琴演唱这条旋律,并在旋律中体会強与弱的变化。 (二)聆听歌曲 1、初次聆听歌曲。 老师在叮咚的空拍处做出xx的拍手动作。 2、二次聆听歌曲。 引导学生做出xx的拍手动作。 3、三次聆听歌曲。 老师在第一个叮咚处,做出强的手势。在第二个叮咚处,做出弱的手势。 4、四次聆听歌曲。 引导学生在第一个叮咚处,做出强的手势。在第二个叮咚处,做出弱的手势。 5、五次聆听歌曲。

高中音乐教案《春江花月夜》全国获奖中学音乐教案.docx

高中音乐教案《春江花月夜》-全国获奖中学音乐教 案 全国获奖教学设计《春江花月夜》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认知目标: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变奏法,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和学生演唱、演奏乐曲主旋律,加深对乐曲各段的理解。(二)能力发展目标:让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在欣赏中听、唱、思、议、记、看,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在欣赏中训练学生的形象艺术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启发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达到艺术熏陶与塑造人的目的。(三)情感培养目标: 通过对中国古代名曲的欣赏,了解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悠久传统,培养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从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增进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懂得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弘扬优秀音乐文化的意义。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人音版教材中“中国民族音乐”“古代音乐”部分的必听曲目。它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民族管弦乐曲,是我国古代音乐中的“极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在国际乐坛上享有崇高声誉。它的主题曲调富于歌唱性,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运用民间音乐中“换头合尾”的变奏法,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了音乐表现的内容,具有

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的特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全面提高审美素质,达到艺术熏陶与塑造人的目的。(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变奏法。(2)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演唱、演奏乐曲主旋律,在音乐律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简单合奏协作能力与群体意识。2、难点:通过音乐欣赏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唤起学生潜在的创造想象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 1、高中学生已具有初步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思维分析能力,经过训练能够做到自己识谱视唱。他们对音乐的学习热情很高,充满自信,但对中国民族音乐还缺乏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音乐综合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提高。 2、通过直观教育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想象力,进而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创作。 3、在动中学、在乐中学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规律。通过参与教学活动的愉快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发挥创造精神。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一)声像呈示行为教学策略: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取其容量大,手段新,刺激感官强度大等优点,灵活再现教学内容,从而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增大课堂信息量,加强视觉享受,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能更高效地学习、掌握音乐知识,并将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引导到理性的分析,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发挥学生创造能力,体现现代教育的效能观。(二)启发诱导式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教师抓住学生对音乐“不完美的音响感知”的心理状

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材分析

三年级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及年龄特点,本册重点是鼓励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现充满生机的学习精神。本册难点是鼓励学生大胆的发挥想象,体验大自然中的音响,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享受音乐带来的喜悦。根据新课标要求及对本课的理解,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出发,将本册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掌握歌曲中八分休止符及十六分音符的音乐效应。 (2)能力目标:启发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情绪表演歌曲,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创造力。 (3)情感目标:通过领悟音乐的思想内容及音乐形象,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充满了生机,进一步激发学生喜爱音乐这门课程。 教学思路: 1、教学中力求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核心,重视感受--体验--表现的发展过程。教学中力求体现崭新的教育教学思想,面向全体学生,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始终。 2、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到能力、表现到创造的培养,采用多种教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发挥想象和创新精神,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下,提高综合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法指导: 为了更好的解决本册的重点、难点,采用情景导入法、视听结合法,对话法,模唱法、听唱法,对比法等,运用信息技术,声像一体,为学生创设一个春的意境。让学生感受自然美、音乐美的同时,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策略。 学法指导: 本册教学中,采用“趣”、“听”、“说”、“看”、“想”、“唱”、“演”、动等多种学法,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充分发挥教具和多媒体的桥梁作用,学生在主动感知、体验音乐的过程中互相交流,达到情感升华。 教学手段: 教学中,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借助音乐课件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运用打击乐器中体验音乐、升华情感,主动获得感受、 鉴赏、表演、创造、评价等多方面审美能力的提高。

高一音乐-音乐的基本要素教案 (1)

课题:音乐的基本要素 教学年级:高一(或高二) 教学目标: 一、能在聆听与感受音乐作品的过程中,用简短的话说出节奏、旋律、音色、和声、速度、 力度等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二、能主动探索音乐的欣赏过程,并在全班交流。 教学重点与难点: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对比、合作、探究、练习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在进行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时,我们总是感觉到学生的鉴赏水平不高,没有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对音乐的基本要素也是一知半解。所以,在启始课后,我设计了这堂以音乐的基本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为重点的常规课,补充了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后面的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聆听音乐,根据感受选择相应的词语。(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写出相应词语的序号。) (1)欢快活泼(2)优美抒情(3)雄壮有力(4)悲惨凄凉 音乐(1)《乱红》(钢琴与笛子)音乐(2)《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音乐(3)《江河水》音乐(4)《喜洋洋》 2.评价。(自评、互评、师评) 3.导题:为什么会这么选择呢? 二、表现与感受 (一)节奏与旋律 1.请同学把下面这一部分内容表达出来。 3 3 3 2 3 6 5 3 2 3 6 5 2.节奏 问题:假设这是音符,好听的音乐,少了什么?——节奏

3.旋律 (1)有了节奏,数字变成了什么?——旋律 (2)旋律的进行:上行、下行、平行、波浪型(举例说明) 4.探讨:旋律能脱离节奏单独存在吗?反过来呢? (二)和声 1.出示《欢乐颂》曲谱,比较不同处。(有和声) 2.演唱,体验和声。学生唱《欢乐颂》高声部,老师唱低声部。 3.欣赏 (1)歌曲《音乐故事》(蝌蚪合唱团演唱)(和声饱满时用手势引导学生)(2)民乐曲《春江花月夜》主题(感受乐曲的意境美) (3)管弦乐曲《第五命运交响曲》主题(感受乐队的磅溥气势) (三)音色 1.聆听歌曲《蜗牛与黄鹂鸟》(童声) 问(1)属人声中的哪一类? (2)假如用男中、男低来演唱,表现出来的意境合适吗? 2.人声的分类。(学生回顾) 3.听辨音色(分组抢答) 笛子、二胡、长笛、小提琴、唢呐、大提琴、小号、古筝等。 4.聆听乐器音色。(学生不太熟悉的) 单簧管、双簧管、短笛、大管、大号、圆号等。 (四)速度与力度 1.对比欣赏《隐形的翅膀》与《保卫黄河》。问题;速度与力度能不能换一下?2.请用演唱来证明。 (五)调式、调性、织体等。(在以后的课堂中再学习) 三、巩固。 1.聆听《春节序曲》(片段),你能听到哪些音乐要素? 2.学生分组回答。 四、音乐的欣赏过程 1.说说你欣赏音乐时有怎样的心理过程。 2.音乐的欣赏过程: 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审美评价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

萧友梅与黄自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二)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三)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二、重点、难点: 重点:《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的艺术表现力的发掘,音乐旋律、情绪、声部层次等方面的特点。 难点:指导读谱,聆听音乐;作品的艺术性体现及黄自在中国音乐史的地位及影响。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以聆听、鉴赏《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为重点曲目,《玫瑰三愿》《山在虚无缥渺间》《花非花》为拓展曲目。 (二)以赏析《渔阳鼙鼓动地来》为重点,向学生介绍本课的重要知识点“清唱剧”。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充分利用课本教材、教参、课件资料,教师组织好要精讲、聆听、观赏的教学资料, (二)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黄自、萧友梅的资料,查阅其主要作品的资料及贡献。 (三)学生注意听赏mp3资料《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体会作品的基本情绪,并阅读课本相应介绍。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一)教学方法:(针对教师) 1.在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从作品内容、音乐要素等方面探究作品艺术表现力。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充分利用对比法、归纳法与前一课作品进行比照. 3、指导学生去梳理近代音乐发展脉络,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性。 (二)学生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1.努力通过赏析,去归纳、梳理近代音乐发展脉络,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性 2.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充分利用课本资源、音像资源,在感知、理解得基础上,努力提出有深刻思 考性的问题。 3、努力用演唱、读谱、分析作品深刻体会作品的音乐表现。 六、教学过程:

高中音乐学科教学设计(案例一)

高中音乐学科教学设计(案例一) 教学课题__民族精神的赞歌《黄河大合唱》___ 教材名称_____音乐人教版___________ 选自第____六___单元(模块)第_1___课 实施时间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午______节 教学地点:音乐专用教室 教学课型:音乐鉴赏 教学班级:高一12班 教学教师:孙丹阳 教学课时:40分钟 教学设施:多媒体、钢琴、局域网络艺术资源库联通、〈〈黄河大合唱〉〉〈〈黄河〉〉视频、合唱总谱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视谱欣赏〈〈黄河大合唱欣赏〉〉以及钢琴协奏曲〈〈黄河〉〉, 使学生认识《黄河大合唱》的艺术魅力,以及各声部特点,通过主题段的欣赏评价,感受作品风格,学唱主要音乐主题,提高音乐的欣赏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视谱欣赏〈〈黄河大合唱欣赏〉〉以及交替欣赏钢琴协奏曲 〈〈黄河〉〉的方法,使学生了解作品每个乐章的连贯发展特点,帮助学生 使用乐谱欣赏,提高识谱和了解音乐内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欣赏中使学生感受出作品内在的民族精神体现,从而使 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激情。 重点难点(内容和手段): 乐谱〈〈黄河大合唱欣赏〉〉中各声部的旋律特点。 欣赏、讨论、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织策略 导入教学情境: 1.配乐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黄河颂》,朗诵有关黄河诗歌选段 2.黄河是中国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20世纪经典华人音乐。 3. 主题教学环节:

1.内容:局域网艺术资源库中《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黄河怨》(女高音独唱)《保卫黄河》(轮唱),朗朗演奏钢琴协奏曲《黄河》中第四乐章《保卫黄河》 2.方式 选用大段部分、简单介绍、提出问题、交叉进行、音频欣赏、视频欣赏 《黄河船夫曲》音乐主题采用了民歌中的什么音调为素材?《黄水谣》的情绪变化与旋律的进行关系?《黄河怨》的大小调色彩变化?《保卫黄河》为什么选轮唱?作品表现的主题内涵是什么等。 实践创作环节: 1.小组二部轮唱模仿《保卫黄河》主题段 2. 3. 交流评价环节: 1.小组讨论 2.小组代表评价观点交流 3. 教学小结环节: 1.教师小结 2.齐唱《保卫黄河》主题段 机动处理预案 1.讨论时间的把握,教师主动引导小组讨论焦点。 2.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根据教学时间可安排欣赏主要精彩片断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记录 情况: 问题: 其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

磺化工艺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 1. 范围 本大纲规定了磺化工艺技术作业人员安全技术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的目的、要求和方法。适用于三氧化硫磺化法,共沸去水磺化法,氯磺酸磺化法,烘焙磺化法,以及亚硫酸盐磺化法等工艺过程的操作作业。 2. 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0 号) 《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 号)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91 号) 《气体防护急救管理规定》 GB/T 16483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内容和项目顺序 GB/T 13861-92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 18218-2009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 11651 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 AQ3009-2007 危险场所电气安全防爆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3.1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磺化反应Sulfonation reaction:苯分子等芳香烃化合物里的氢原子被硫酸分子里的磺酸 基(—SO3H)所取代的反应; 磺化工艺Sulfonation processes:涉及磺化反应的工艺过程为磺化工艺; 磺化工艺特种作业人员Special operator of sulfonation processes:磺化工艺生产装 置中从事现场工艺操作的人员。 4. 基本条件 4.1 满足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0 号规定。 4.2 色弱、色盲为禁忌症。 4.3 培训前需在相应岗位实习3 个月以上。 5. 培训大纲 5.1 培训要求 5.1.1 磺化工艺特种作业人员应接受安全和技能培训,具备与所从事的作业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 5.1.2 培训应按照国家有关安全生产培训的规定组织进行。 5.1.3 培训工作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多种有效的培训方式,加强案例教学。应注重提高磺化工艺操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安全意识、法律知识,加强安全生产基础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等内容的综合培训。 培训内容5.2 5.2.1 磺化工艺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标准 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音乐教学需要师生共同来塑造、表现、创造音乐美,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在新课标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音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学校教学环境分析: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让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我校的音乐教育目标是:努力发展创造性教学,丰富学生想象力和发展思维潜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可我们学校有专用的音乐教室,可音乐教学设备不齐全,如:钢琴只有一台,打击乐器几乎都没有.说真的,要想把音乐课堂上的丰富多彩是很难的,只能进行了“互动式”教学实践,提高了音乐教学的质量,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一(3)班的音乐老师。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对音乐也不例外,因此,每周音乐课都被他们期待着。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小学生守则都有了大概的了解。因此,在上课的时候他们都比刚来时做的更好了。歌唱方面也许是以前经常锻炼,表现非常好。小朋友情况大同小异,有一小部分虽对乐理知识掌握的不够,但是模仿能力比较强,而且也能熟练掌握。其中主要原因是没有接受过长期的训练,还不能很好的表现自己,性格内向也是原因之一。因此,利用音乐课及课外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打好基础是当前首要任务之一。 四、教材分析: 作为全新的教材,在编写中体现了已下基本理念:1、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2、以审美为中心;3、以文化为主线;4、加强实践与创造。 一年级下册共编成10个主题单元,基本内容包括:聆听、表演、编创与活动,新教材的曲目选择,考虑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注重歌曲的可唱性与欣赏曲的可听性,降低过难的识语要求和过高的技能技巧。一年级采用图谱为主,在创造与活动中,开展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估多

高中音乐课教案

高中音乐课教案 默认分类2008-08-05 10:13 阅读231 评论0 字号:大大中中小小教学目的:结合歌曲《祖国颂》,了解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 重点难点: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哪些声部的节奏宽松、舒展,旋律起伏、跌宕?哪些声部节奏密集、紧凑,旋律线平直,同音连续重复?让学生体会和欣赏音乐中所包含的情绪及表达方法。 高中音乐课、欣赏课教案 一、自我介绍及导课。 1、今天是我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和欣赏音乐的第一课,在学习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安静应该是必须的一种条件。试想,在嘈杂的环境中有可能进行音乐创作或者音乐欣赏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请同学们配合我,让我们共同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为我们成功的进入音乐的美妙世界创造前提条件。 2、首先老师来介绍一下什么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是声音的艺术、是时间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可能同学们对最后一项的感觉比较明显,是的,音乐对人们情感的影响力是很强大的,比如在我们听《义勇军进行曲》时情绪会比较激昂,听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是心中会感到凄凉悲伤,这些都是音乐在对我们的情绪产生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例子,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欣赏《祖国颂》,听听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授新课 1、用录音机放《祖国颂》的音乐(欣赏一部分),对作者及背景进行介绍。 乔羽作词,刘炽作曲。原系作者1957年冬天为彩色宽银幕文献纪录片《祖国颂》(初名为《1957年国庆节》)写的两首混声合唱曲之一(另一首为《今夜到处有歌声》)。影片在1958年元旦献映后,这首歌就随之广泛流传至今。 歌曲的体裁是颂歌。颂歌是一种声乐作品的体裁,主要是歌颂祖国、英雄或歌颂作者所崇敬的人物和事物。《祖国颂》为混声合唱歌曲,旋律宽广,速度从容,气势宏伟。F大调、单乐章,分为A、B、A三个部分。 A段(第一部分),描写祖国大地山川壮丽,人民迎接社会主义时代到来的无比兴奋的心情。开头是男高音领唱和合唱形式的乐段,旋律悠长、开阔,中段有一段朗诵伴有优美动听的复调合唱,具有秦腔的某些特点,而朗诵词之后则配上了2/4拍子的曲调:“鸟在高飞,花在盛开,江山壮丽,人民豪迈,我们伟大的祖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速度转快,节奏明快而富有弹性,间奏之后,进入B段(第二部分)。 B段旋律悠扬而富有民族特色,是领唱、合唱形式。在d小调上的舒展、深情的分节歌,先

高中音乐_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聆听萧友梅《问》和黄自《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2、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3、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教学重点: 聆听萧友梅《问》和黄自《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 教学难点: 了解两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分析两首歌曲的创作特点并学唱旋律,在此基础上体验作品的内容、风格、音乐要素及表现手法,了解其社会价值、艺术价值,从而提高对作品的认识,加深对作品的感受。 教学方法:情感体验法、学唱歌曲法、对比聆听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钢琴 教学过程: 一、课间播放视频《建党伟业》。 导入:同学们看过这部电影吗?虽然大家没看过这部电影,但从影片中人物对话、着装、场景等方面,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这是发生在哪个时期的什么事件?这个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计么? 五四运动虽然是一场认学生为主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但随后各行各业都纷纷加入进来,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同封建腐朽.帝国主义侵略做斗争。在音乐文化领域,一些有先进思想的音乐家也试图用音乐作为武器来唤醒国民的民族的意识。这其中有两位著名的爱国音乐家,他们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就是《萧友梅与黄目》。 二、歌曲《问》赏析 (一)聆听作品《问》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两位爱国音乐家。那认识音乐家首先要从他的音乐来认识。接下来让我们来欣赏萧友梅一首极具影响力的作品《问》。 思考:1、听一听歌曲带给你什么感受? 感慨、忧虑、激动地 2、注意一下演唱者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浑厚深沉的男中音 这首《问》就是表达了作曲家对当时军阀混战、山河破碎的祖国无比忧虑、无比感慨之情。 (二)、简单介绍萧友梅 1920年留学回国后就积极投身于学校音乐教育,先后建立了北大音乐传习所、北京国立艺专,并于1927年创办了国立省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正规、专业的高等音乐学府。(也就是上海音乐学院) 作为作曲家,他还身体力行,创作了大量的声乐、器乐作品。在他百余首创作歌曲中《问》最具影响力,也极大程度地代表了当时爱国志士的心声。 (三)从音乐要素分析作品 1、力度 那我们再听一下,作曲家怎么问的,语气怎样?都用了哪些力度记号?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材分析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材分析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在上学期已学过一些歌曲,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上课纪律也不错,举手发言的学生很多。在音乐欣赏这一块,教材安排了一些比较轻快、又朗朗上口的乐曲,因此学生在仔细聆听后能有自己的想法,并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看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六个单元,分别是《红灯停绿灯行》《春天来了》《音乐中的动物》《五十六朵花》《我们多快乐》《藏猫猫》,现在将每个单元分析如下: 第一单元《红灯停绿灯行》 本单元由活动《红眼睛绿眼睛》、唱歌《小蚂蚁》、器乐《做个好娃娃》、唱歌《小胖胖》组成。 教学要求: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再演唱、朗读、歌表演、游戏等各项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音乐感受,培养学生安静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发展学生的内心听觉,并从中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小学行为规范,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教学重点:引导和训练学生具有稳定的内心节奏感以及用心歌唱的能力,具体表现在能准确的休止和接唱,尤其是在领唱与齐唱歌曲中,能与同学合作,和谐、完整的表现音乐。 教学难点:如何由有声的演唱过渡到“无声的”演唱,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内心节奏的目的,以及在演唱中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第二单元《春天来了》 本单元由唱歌《小雨沙沙沙》、器乐《沙锤》、欣赏《春天悄悄来临》、活动《春光好》、唱歌《云》、欣赏《春天音乐会》组成。 教学要求: 1、以歌唱春天的音乐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开发学生感知力,体验音乐美感。 2、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3、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乐观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有表情歌唱的能力,并在学唱歌曲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教学难点:

高中音乐: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Xiao Youmei and Huang Zi's Teaching Desig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 第27节萧友梅与黄自 教学目标: 1、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 2、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3、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4、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教学重点:聆听体验分析歌曲。 教学难点:演唱歌曲《问》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兴起。1919年五四运动影响下,专业音乐活动开始兴起,一些音乐社团,音乐教育机构纷纷建立,出现了一批著名的音乐家,萧友梅.黄自等人。 二、新课

(一)音乐作品《问》 1、作者简介:萧友梅(1884—1940)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香山人。1927年在上海创办国立音乐院(后改称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萧友梅代表作品:艺术歌曲:《问》、《南飞之雁语》、《女子体育》、《落叶》、《踏歌》等爱国歌曲:《五四纪念爱国歌》、《国耻》、《国民革命歌》等 2、作品赏析:艺术歌曲《问》易韦斋词萧友梅曲 (1)思考:歌词有什么特点?从速度情绪上可以把音乐分成几部分? 作者以“问”的口气向人们提出一系列意味深长,富有哲理的问题,耐人寻味。 (2)曲式结构:两段体(单二部曲式) 副歌部分,点明了问的主题,表现出对于当时军阀混战,山河残破,国家沉沦的忧虑与感慨,这也是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抒发。 (3)学唱《问》并集体演唱。 (二)音乐作品《渔阳鼙鼓动地来》 1、作者简介: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是我国最早谱写抗日歌曲的作曲家之一。他最重要的贡献是介绍了西洋近代音乐理论,造就了大批专业音乐人才。代表作品:清唱剧《长恨歌》;抗战歌曲《旗正飘飘》、《抗敌歌》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docx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高中音乐《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 2、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3、通过所欣赏的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内容 欣赏《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等歌曲 三、教学重点:《问》的作品分析 四、教学难点: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五、课堂设计 1、欣赏:歌曲《问》,并简要介绍作曲家萧友梅。 讨论: A、这首作品的那些地方很有特点?为什么? (通过教师示范演唱突出体现作品的创作特点,如节奏、歌词处理等) B、问谁?问什么?为什么要问? (联系学生现在的生活,学习作者质疑和思考的精神。现代年轻人应该有什么样的理想和抱负?) 活动: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诵《问》的歌词,并试着学唱这首艺术歌曲,增加对作品特点和寓意的理解。 2、欣赏:《渔阳鼙鼓动地来》,介绍黄自以及本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创作于1932年,正是我国内忧外患的危险关头,作者通过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

警示统治者“重色”必将“倾国”,借古讽今。) 分析作品的音乐情绪。 (第一乐段的抑郁、愤怒,第二乐段的怨恨、激怒,第三乐段的变化再现士兵们的情绪。) 简要介绍清唱剧的特点。 (与歌剧和康塔塔对比解释) 六、拓展: 1、有关音乐知识:清唱剧 2、拓展型作品 《玫瑰三愿》 《花非花》 《山在虚无缥渺间》 3、有关白居易的《长恨歌》 4、有关清唱剧《长恨歌》 思考问题: 试图深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萧友梅、黄自的地位在中国近代音乐史的地位,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5、请学生在课后作一次社会调查,到社区找60、70左右的长辈,与他们共同回忆他们青少年时期的音乐生活和音乐作品,从中调查20世纪民主革命新音乐运动中的音乐家及音乐作品对社会及个人的发展和影响。

高中音乐欣赏《从印象走向现代》教案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新集中学高中音乐欣赏《从印象走向现代》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掌握德彪西的《月光》在旋律、节奏、色彩和风格上的所表现出的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 2、通过音乐辨听,让学生能够辨别印象主义音乐并了解印象主义音乐在音乐发展史上的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三、复习巩固: 1、古典乐派及其代表人物 2、浪漫乐派及其代表人物 四、教学内容说明: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发展期,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前后,各国政治寻求新的体制,科学领域的发明、发现和和技术进步也对人们的思想、生活的变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就音乐而言,法国由于对德国的反感,追求民族自尊,产生了印象主义音乐,打破了某些传统技法,接着欧洲、美洲的一些国家音乐家也探索音乐的不同表现手法,形成了许多音乐流派。这些音乐流派的产生标志着现代音乐时期的到来。 五、作品分析及相关资料 1、《海妖》法国作曲家、钢琴家德彪西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歌曲,但他成熟时期创作的还是器乐曲作品。以1892年的《牧神午后》为起点,随后有三部交响曲 《夜曲》、三部交响素描《海》和三部交响曲《意象集》。 《海妖》选自《夜曲》,完成于1899年,作品由《云》、《节日》、《海妖》三幅生动的音乐画面组成,体现了三种自然现象,是印象派音乐的重要文献之一。 从创作手法上看,《海妖》运用了音色、和声和音型的多样变化,在丰富的管弦乐华丽色彩下,引入了女声合唱。但合唱没有没有歌词,全部用哼唱。 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法国作曲家,印象派创始人,最为重要代表人物。生於商人家庭。十一岁進入巴黎音乐学院。1884年以大合唱《浪子》获“罗马大奖”,后赴意大利学习兩年。艺术上反对旧传统,并受東方音乐及唯美主义思潮的影响,逐渐形成对现代欧美音乐具有深远影响的印象乐派。 主要代表作品有: 管弦樂作品: 《大海》(1905年)、《夜曲》(1899年)、《牧神午後前奏曲》(1894年) 歌剧: 《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等 印象主义音乐,是19世纪主要在法国流行的一种音乐样式,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这些音乐并不描述现实的事件,而是建立在色彩,运动和暗示(Suggestion)之上,这其实是印象主义艺术的共征。而印象主义者多为法国人。他们认为,纯粹的艺术想象力比描写真实事件具有更深刻的作用。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为德彪西和拉威尔。印象主义音乐带有一种完全抽象的、超越现实的色彩,是音乐进入现代主义的开端。法国的拉威尔和德彪西是公认的两位重要印象主义代表作曲家。 2、《第十一交响曲》第二乐章“1月9日” 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是20世纪重要作曲家。一生创作了15部交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