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导学案有答案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导学案有答案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导学案有答案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导学案有答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班级姓名组别评价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

本文选自《新疆域》,作者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导入课文】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一、预习检测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

遗hái ()骨gé() zhě()皱追sù()

劫()难蟾蜍()陨()石携()带

2、解释词语

劫难:追溯

天衣无缝:致密:

二、整体阅读:

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三、自主学习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四、合作探究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4、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六、课堂小结: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七、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遗骸()褶皱()追溯()鸟臀目()两栖动物()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

了;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

明。这表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也不同。

3.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4.一小吃店打出广告:“好吃,告诉大家;不好吃,告诉我们。”但由于广告内容不是很自信,效果并不好。后经人指点,将广告内容稍作改动,便十分自信,顾客盈门。请问,是怎样改动的?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

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5.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潮汐()大劫难()

6.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7.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②③④⑤

8.②③④段文字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两条:①;

②;其依据分别

9.第④段文字中引号的作用是,第⑤段文字中括号的作用

是。

10.第②段文字中加点的“可能”“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11.第③段文字运用了说明方法,主要是说

明。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答案

预习检测:

1、骸骼褶溯 jié chán yǔn xié

2、劫难:灾难。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

来。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致密:细致精密。

3、美科学幻想

整体感知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两文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自主学习

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3)略

4.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5.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合作探究:

1、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2、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尤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3、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4、学生明确:1.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起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

人皆知”。“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同属两栖动物。

2.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

3.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4.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5.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教师总结: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同学们应在今后的说明文写作中学习借鉴。

拓展延伸:作者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对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学生谈个人的认识,言之成理即可)

达标检测

一、基础知识

1.háizhěsùtúnqī

2.大陆漂移假说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得出的结论

3.然而由于所以从而

4.好吃,告诉我们;不好吃,告诉大家。

二、课内阅读

5.xījié

6.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逻辑顺序

7.①‖②③④‖⑤层意略

8.①由于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②地球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大火山同时喷发造成恐龙灭绝撞击说火山说

9.特定称谓解释说明

10.不能删去。这两个词表示推测,在没有确凿的事实进行科学的说明之前,只能用“可能”、“也许”。

11.举例子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以为恐龙的灭绝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2.理清说明的顺序。 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过程与方法1.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1.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2.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语2.检查预习遗骸(hái):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án chá):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ě zhò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ù):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 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没有一点漏洞。 二、学习《恐龙无处不在》1.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明确:这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交流后明确:不能。 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 作者得出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3.大陆在漂移是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板块构造理论能解开恐龙无处不有之谜吗?为什么?交流后明确:能解开。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生活。 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这些大陆经过不断地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大陆的样子。 这些大陆在分离时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 4.经过以上层层分析,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结论: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有不可抗拒运动这一理论提供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导学案 (23)

1 《文言文两则》 学习内容:1 《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 学习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习重点:熟读成诵 学习难点:参考注释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重点学习《学奕》,能根据课后注释理解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明白“读书做事一定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或一心二用”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导入定向 1.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为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一定很熟悉,谁来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一篇文言文----《学奕》(板书课题) 二、自学体验 1.学生借助字词典和文下注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读课文,用笔划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聆听学生是否读准了字音,是否读通了句子,并及时地指导。 3.教师对学生的读书习惯进行指导(不动笔墨不读书)。 4.对照相应注释,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再连起来说一说。 5.自主学习,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交流展示 三、合作展示: 1.各小组代表把自己最不认识的生字和最不理解的词语写1-2个在黑板上。 2.小组间互相帮助认识生字,理解词意和句意。 3.学生相互解疑答难。 4.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仍存在的字、词、句理解疑难进行点拨和指导,并与学生一起探究解决。 四、归纳提升: 1.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之间互读、互评。 2.要求读得准确,读得通顺。 3.教师范读,注意朗读节奏。 4.教师对难理解的词句进行点拨。 如:(1)“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的理解。 (2)“之”的多个意思。 五、自测反馈: 1.说说你对下面词、句的理解。 (1)虽与之俱学,弗若之亦。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之”的多个意思。 通国之善弈者也。()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亦。()() 2.《学奕》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了一个什么道理? 六、总结反思:

(完整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设计: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自主预习案】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遗hái 骨gé zhě皱追sù 劫难蟾蜍陨石携带 2、解释词语 劫难:__________ 追溯:__________ 天衣无缝:________ 致密: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三、合作探究,你问我答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4、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十八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江苏江陈中学江上雪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比较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看他是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1):用一个科学观点——“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2—14):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2、这篇短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这篇短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学说。 3、学习文中字词 (1)辨音:遗骸褶皱劫难追溯 (2)释义:遗骸褶皱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9 那个星期天-

那个星期天 【学习目标】 1. 会写“媚、砖、蚁”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明媚、念叨、停顿、晃动、休止、惊惶、依偎”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 体会“我”的心理变化和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 4. 感受“我”的失望与无奈,辩证地理解母亲的形象,体会母亲的辛劳。 【学习重难点】 1. 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 感受“我”的失望与无奈,体会母亲的辛劳。 【预习导航】 1.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_________,北京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读重点字 盼.望()明媚.()念叨.()拨.弄()耽.搁()揉.动()泡沫.()缥缈.()急遽.() 【学习过程】 一、主题探究 本文讲述了在一个___________,母亲答应带作者外出,作者从_________等到_________,再到天色暗下去,最终___________的事,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_之情。 本文不是表现童年的____________,而是以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缅怀_______________,诠释母爱的至纯至真。本文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这主要得益于对人物的____________描写。 二、品读达标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结合全文,说说“我”为什么对“第一次盼望”记忆犹新。 2.文章结尾“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运用了环境描写,请分析其作用。 3.你如何评价母亲没有实现承诺带作者外出这件事? 三、疑难探究 1.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在这一天里,作者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达标检测】 一、识多音字 1.他欣然应.()允了我的请求,答应.()和我一起参加书法比赛。 2.光阴似箭,自离开老屋到现在,一晃.()已经3年了,我还时常想起老屋前那棵在风雨中摇晃.()的小树。 3.老师很重.()视这个问题,请重.()说一遍。 二、辨形近字 1.màn()长而炎热的夏天终于过去了,凉爽怡人的秋天màn màn()()走来。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成长足迹--导学案

第六单元 单元学习目标 教材简析 时间像从指尖流过的细沙,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落。当我们开始这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时候,学生已经在小学学习了六年,并且即将离开小学,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六年来,学生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身心健壮的少年,这既是学生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浸透着学校、老师的心血。这六年中,发生过多少令人激动、喜悦、忧愁和伤心的事;这六年,是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开始起步而永远难忘的岁月。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把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并且永久珍藏,成为美好的回忆,是师生共同的需求。这次综合性学习就是充分运用多种语文形式,让学生回忆美好的小学生活,互相激励,继续前进。 课题成长足迹 内容简说:阅读材料《难忘的启蒙》是一篇回忆启蒙老师的文章,作者重点回忆了抗日讲演比赛、老师结自己的两次批评、对日语课的抵制等三件事,表现了启蒙老师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严谨的教学作风。《老师领进门》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作品。这是一篇回忆录,作者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代,在启蒙老师的启发引导下,从小受到文学感染,表达了作者尊敬老师,热爱老师,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新来的王老师》是一篇小说。从王老师的言谈举止中,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位善于洞察学生心理、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忘不了的笑声》是一篇描写同学的文章。文章围绕“小队的同学都爱笑,各人的笑声不一样”,写出了小队同学的别具一格的笑声。《作文上的红双圈》讲述了自己学生时代在一次征文比赛中获得了成功,作文《补考》被老师打了九十八个红双圈,后被陆续刊载,作者在激励下成为作家,表达了自己对老师、母校的感激之情。 课题依依惜别 内容简说:阅读材料:《给老师的一封信》是翁钦露写给老师的信。《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是一篇激情昂扬的演讲稿,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回忆,表达对老师真挚的感谢之情。《给校长的建议》这封建议书语言恳切,表意清楚、透彻。作者针对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新开放图书馆的建议。《同学录》是一首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沭阳如东实验学校初二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主备人:徐清远审校人:周良刚备课时间:2020.2.4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3.体会作者尊重事实和证据,严谨说明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音资源】电影《侏罗纪公园》片段,导入新课。 刚才,大家被奇特的想象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深深震撼了。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化石又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预习检测: 1.了解作者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著述颇丰,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是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代表作有《基地》《银河帝国三部曲》《新疆域》《我,机器人》《钢窟》等。 2.文体知识 复习说明文知识。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说明的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依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的不同,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3.给加点字注音: 骨骼.()鸟臀.目()漂.移()地壳.()深渊.()驮.着()岛屿.链.() 两栖.()褶皱 ..()携.带() 三、整体感知:学习《恐龙无处不有》 快速阅读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引出说明内容——用一个科学观点“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有”,再由“恐龙无处不有”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总结说明内容——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

语文导学案 六 年 级 贾晓玲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书有八个单元,每个单元由主体课文,拓展阅读,语文天地和单元小结四个部分组成。主体课文下设两个思考题(内容/形式)主体课文侧面设“小资料——我的视角——我的摘录笔记”三个栏目,语文天地包括“日记月累——综合活动——单元小结”三部分内容。语文学习是从多角度考虑学生的发展,以整体渐进的形式向前推进的。“整体”的含义有两个:①三个维度整体设计,每个环节都应体现三个维度的发展。②听、说、读、写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是综合的。单元之间体现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序”,而不是知识体系或思想品德教育的体系。每个单元没有明确的教学要点——没有单元提示、预习提示、单元知识短文等,各单元之间,不能连成一条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线”。各单元内容相对集中,借“题”组合在一起,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一个情境,便于教师和学生借“题”发挥主动精神和创造性。 二、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16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6人。该班学生阅读能力较弱,写作水平较差,有少数同学不按时完成作业,,需要加强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教育,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争取在现有基础上有所进步。 三、学习目标 1、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山川景物,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和革命前辈献身革命的崇高品质,了解劳动人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受到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教育:还要使学生从一些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学习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正确思想方法,陶冶爱美的情趣,培养高尚的情操。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从认读章节、辨析易混韵母、读准声调、轻声等方面进行较系统的复习。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能辨析学过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复习音序、部首查字方法和从字典中准确理解字义,并逐步提高查字典能力,达到熟练程度,养成自觉运用字典的习惯。 3、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语言中运用。能按要求把词语归类和进行正确的搭配。注意积累词语。巩固对常用词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能力。掌握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体会句子的感情色彩。复习表示因果、转折、递进、假设关系的简单句子。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01 积累运用 1.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加点的字注音。 (1)海水的潮汐(cháo xī)与月亮的引力有关。 (2)经过12天运行,这批货物才抵达(dǐ dá)石家庄车站。 (3)沙漠上,一队骆驼驮.(tuó)着各种材料安静有序地走着。 (4)近几年,复古的褶皱 ..(zhě zhòu)长裙非常流行,一年四季都能看到。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神奇的自然界里,动物的易容技术真可谓大师级别。它们的身体与周围的环境融合在一起,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破绽和毛病。实际上,动物伪装术是一种很好的自我保护方式,能避免一些大自然的劼难,提高它们的生存概率。 (1)文段中有一个词书写有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劼难”应改为“劫难” (2)根据语境,用成语替换语段中画横线部分。 天衣无缝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C) A.一个人只有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才算是向成功迈出第一步。 B.“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C.扬州境内湖泊众多,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自北向南依次沿运河排列。 D.我一听,心里一动,立刻说:“我们那边最喜欢唱的台湾歌曲是‘高山青’。” (解析:A项问号应改为逗号;B项第一个逗号应该放在引号外;D项中“高山青”为歌曲名,应该用书名号。) 4.填空。 本文作者阿西莫夫是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A) ①由于用来运送乘客和运输货物的空间状若密封的胶囊,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为胶囊列车。 ②在此基础上,“特斯拉之父”埃隆·马斯克于2013年提出了“超级环”的设想,即超级高铁的雏形。 ③这一概念最初于1997年由美国机械工程师奥斯特提出,并获得技术专利。 ④超级高铁的学名叫超音速空气动力火车。 ⑤它实际上是一种超导磁悬浮列车,是一种在近乎真空管运输系统中超高速运行的特殊交通工具。 A.④③②⑤①B.⑤③④①② C.⑤③①④② D.④⑤②③① 6.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句。 美丽的风景,总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感受。泉水叮咚,是大自然奏出的最美妙的乐章;彩蝶纷飞,是大自然展出的最缤纷的画卷;【示例】星光闪烁,是大自然送出的最美好的祝福。让我们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吧! 7.“低碳”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低碳生活”正日益为更多人所接受。为了使同学们加深对“低碳生活”的认识,选择更加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校团委将要举办一次展览宣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阅读材料一,从两个方面概括出实行“低碳生活”的必要性。 材料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南、北极冰川开始加速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导学案 (5)

语文园地二 学习内容: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1.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继续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 2.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了解民俗文化,感受其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掌握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导学过程: 自主学习 一、导入定向: 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学的文章,都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同学们随同作者一起走遍大江南北,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共同领略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但本单元为我们呈现的只是民俗风情画卷的一角,这节课就让我们畅所欲言,谈谈你所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吧。 二、自学体验 回顾你所了解到的民风民俗。 交流展示 三、合作展示: 1.出示主题:节日习俗、地方服饰、特色饮食、独特民居、民间工艺品,根据学生调查主题将全班分为五个组,进行交流。 交流提示如下: (1)说说你要为大家介绍的内容是什么,你的资料从哪得来的? (2)把民俗的主要特点讲清楚,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3)认真倾听组员的讲述,把不清楚的地方记下来及时询问。 2.根据组员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介绍材料,特别是注意把没讲清楚的地方讲清楚。 四、归纳提升: 1.根据交流主题,每组推荐2—3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2.听的同学认真倾听,听后组织评议。可从以下几方面评议: (1)主题是否明确,特点是否突出; (2)内容是否具体充实; (3)表达是否流畅; (4)语言是否简洁。 反馈提高 五、自测反馈 1.听了同学的介绍,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2.是啊,真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啊!透过这绚丽多彩的民俗,我们感受到的是泱泱华夏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让我们快拿起手中的笔,把它记下来吧! 六、反思总结 回顾·拓展二 学习内容:回顾·拓展二 教学目标: 1.交流对本单元课文的理解和感受,结合生活实际讲述自己的所得,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在习作中恰当地运用。 2.使学生养成积累的良好习惯。 3.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读一读诗句,说说自己的感悟。 课时安排:1课时 导学过程: 自主学习 一、定向导入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自主预习案】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遗hái ()骨gé()zhě()皱追sù() 劫()难蟾蜍()陨()石携()带 2、解释词语 劫难:__________ 追溯:__________ 天衣无缝:________ 致密: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三、合作探究,你问我答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4、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

最新人教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导学案全套 一、导学案的编写意图 为了进一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与学融为一体,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强化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加快小学教育改革的步伐,全面提高我旗小学教育质量,使我旗小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为此,我们特组织全旗骨干教师编写了集教与学于一体的师生公用的学习资料。 “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练"的作用。小学语文“导学案”借鉴了外地的先进经验,融入了多年来我旗“小语整改”、“自主探究式教学”、“批注式阅读”等科研成果,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强化了读书训练,重视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读中积累,读中得法。整个学习环节的设计,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的读书活动有层次、有梯度,可以说导学案的设计真正落实了有效教学的教育理念。二、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导学案”的基本结构 目标解读 课文导读 基础达标 预习导航学后疑惑 自我挑战 拓展阅读 作业及活动设置 相关链接 三、板块使用说明 关于“目标定位”。学生在学习每课前依据导学案预先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准备”,在此基础上学生按要求进行课前预习。切实做到心中有教材、有目标、有重点、有学法,一句话心中有数,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关于“预习导航”。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前预习课文的能力,我们设计了此环节。它包括四个小版块,即:课文导读、基础达标、学后疑惑、自我挑战。“课文导读“:主要是为了发挥导学案的引领作用,用感情充沛的话语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或向学生提示阅读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提示学习方法和策略等,使学生对即将进行的阅读活动有明确的目标指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一个怎样的结果等。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方面的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不断尝试、认真体会,其教育效果远远优于生硬的要求与灌输。“基础达标”:这个环节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练习与答案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完成时间:30分钟编者:李陈妍审核:林剑波学校:班级:学生: 一基础训练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鸟tún()目(2)chánchú()() (3)xié()带(4)潮xī() (5)领yù()(6)yǎn()射 (7)二氧化guī()(8)排chì() 2找出每组字形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写入括号 (1)() A尘埃B至密C繁盛D熔化 (2)() A膨胀B陨石C流逝D砥达 3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 冰盖。()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划“×” (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 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4)《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 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的道理。() 二课时达标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恐龙无处不在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 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 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 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 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 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 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 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导学案有答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班级姓名组别评价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 本文选自《新疆域》,作者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导入课文】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一、预习检测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 字 遗hái ()骨gé() zhě()皱追sù() 劫()难蟾蜍()陨()石携()带 2、解释词语 劫难:追溯 天衣无缝:致密: 二、整体阅读: 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三、自主学习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四、合作探究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4、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借阅科普读物,从中找出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大家共同学习研讨。 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依据。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

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 (一)明确目标 1.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科学观点。 2.把握“恐龙无处不在”印证大陆漂移假说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讨论明确: 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层次顺序及说明方法。 讨论明确: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知 识 积 累 字音字形 遗骸.(hái ) 褶.皱(zh ě) 劫难.(nàn ) 彗. 星(huì) 陨.石(y ǔn ) 追溯.(sù) 鸟臀.(tún ) 天衣无缝. (fèng ) 形近字 tún )臀部 sù)追溯 róng )溶解 y ǔn )陨石 diàn )殿堂 shuò)朔方 róng )熔化 损(s ǔn )损坏 词语释义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天仙的衣服没有缝隙。多比喻诗文无补缀痕迹,浑然一体。 不解之谜:解不开的谜,比喻还没有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 趋势:事物发展的动向。 迁移: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迹象:指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过去或将来。 遗骸:古代留下的人或动物的骨头(多指尸骨)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潮汐:本义是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时涨落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指海潮。 陨石: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内容主旨 《恐龙无处不有》这篇短文从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被压扁的沙子》这篇短文以“被压扁的沙子”作论据,证明了恐龙的灭绝是某个星体撞击地球造成的。 重点难点 1.“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2.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1)主题思想。 恐龙是古爬行动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2)思路分析。 《恐龙无处不在》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的?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明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个新观点——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引起人们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的兴趣,并且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然后从地质学发现的证据上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3)段落结构。 《恐龙无处不在》的段落结构 全文共15个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段),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第2和第3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于“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 第二部分(第5段至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这部分分四层。 第一层(第5、6段),说明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我们以后也许还会遇到这种情况,因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第二层(第7至第10段),说明1961年一位苏联科学家发现了“斯石英”,并且介绍了它的性质,为下文佐证“撞击说”奠定了基础。 第三层(第11至第13段),说明斯石英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制造,而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存在的,不过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由此推断撞击是可以产生斯石英的。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长江之歌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3、感受诗歌对应的写法。 【自学导航】 1、初读诗歌,把字音读准确。 2、同桌互读,互相评价纠正。 3、阅读“小资料”。 4、合作探究: 你从雪山走来,你从远古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东海奔去,你向未来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甘甜的乳汁,你用纯洁的清流, 哺育各族儿女;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健美的臂膀,你用磅礴的力量, 挽起高山大海。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你有母亲的情怀。 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理解诗歌: A、“你从雪山走来”是指长江;“你从远古走来”是指长江;“你向东海奔去”是指。 B、你从诗歌中读到了长江的哪些特点? C、文中的“你”是指,这样称呼合适吗?为什么? D、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挑战自己】 你用多长时间能成功背诵诗歌? 【日积月累】 把文中的优美词句抄写在“随堂摘抄”上。

附:学案 三峡之秋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品位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作者描写三峡不同景色的方法和顺序。 【自学导航】 1、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2、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流利。 3、阅读“小资料”。 4、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5、你一定发现了文章的写作顺序!是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 6、合作探究: B、分别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C、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自学检测】 1、正确读出下列词语,并解释划线词语。 橘柚树金鳞巨蟒峭壁流淌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知 识 积 累 字音字形 遗骸.(hái ) 褶.皱(zh ě) 劫难.(nàn ) 彗. 星(huì) 陨.石(y ǔn ) 追溯.(sù) 鸟臀.(tún ) 天衣无缝. (fèng ) 形近字 tún )臀部 sù)追溯 róng )溶解 y ǔn )陨石 diàn )殿堂 shuò)朔方 róng )熔化 损(s ǔn )损坏 词语释义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天仙的衣服没有缝隙。多比喻诗文无补缀痕迹,浑然一体。 不解之谜:解不开的谜,比喻还没有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 趋势:事物发展的动向。 迁移: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迹象:指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过去或将来。 遗骸:古代留下的人或动物的骨头(多指尸骨)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潮汐:本义是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时涨落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指海潮。 陨石: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内容主旨 《恐龙无处不有》这篇短文从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被压扁的沙子》这篇短文以“被压扁的沙子”作论据,证明了恐龙的灭绝是某个星体撞击地球造成的。 重点难点 1.“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2.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