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与格转换的习得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23.02 KB
- 文档页数:13
《从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看英语被动语态习得》评析摘要:陈万霞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国学习者被动语态的习得,并用 concapp6.0语料库分析软件,确定了可靠的分类体系和操作步骤,分析出了中国学习者使用英语被动语态的各类错误及其产生原因。
其研究方法新颖,数据充足,但是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无法深入了解语言使用者的心理活动,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语料库英语被动语态习得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2001 前言《从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看英语被动语态习得》选自于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其作者是陈万霞。
文章引言中,作者指出被动语态是中国学习者的一个重点难点,但是至今,关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被动语态习得的研究却不多。
针对这一研究现状,作者试图通过基于中国学习者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分析中国学习者对英语被动语态的习得情况。
在第二部分,作者讨论了英汉被动结构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四个相应的假设。
然后作者介绍了研究设计和步骤,指出了几点发现,并讨论了被动语态错误的成因。
2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独特新颖用语料库的研究法,可以获取大量的中国学习者习得被动语态的实例,其研究方法比较新颖,论据充分。
内省法、诱导法和语料库的方法是语言学研究中主要的三种研究方法。
作者没有用过去常常用的内省法和诱导法,而是采用了近年来兴起的语料库的研究方法。
基于语料库的方法,作者根据对英汉语被动语态的认识,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4个研究假设。
通过验证这四个假设,作者完善了关于中国学习者被动语态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3 语料库的选用恰当作者选定了合适的语料库——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
中国学习英语语料库(chinese learner english corpus,简称clec),是国家社科基金“九五”规划项目,由桂诗春、杨惠中教授主持。
该语料库的建立是为了对学习者的语言特征和语言发展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描述和对比分析,其中收录了我国高中生、大学英语四、六级、英语专业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内的100多万词的书面语,包括试卷作文和自由作文。
中国英语学习者零主语和零宾语习失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中国英语学习者零主语和零宾语习得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国际语言在中国日益普及。
然而,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英语时经常会出现语法错误,尤其是在使用零主语和零宾语时。
因此,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零主语和零宾语习得的问题十分重要,可以有助于更好地指导英语教学,提高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汉语为母语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在零主语和零宾语的习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习者在英语中使用零主语和零宾语的经验和意见;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学习者在英语语境下的语法构成和语言运用情况。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系统总结零主语和零宾语的语法特点和语法习得规律。
2.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汉语为母语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使用零主语和零宾语时存在的问题和认知偏差。
3. 设计实验,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采用语料库和实验数据分析的方式,探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日常使用英语时存在的零主语和零宾语错误类型及其出现频率。
4. 分析并解释研究结果,从语言、文化以及教育的角度,深入探讨造成中国英语学习者零主语和零宾语使用问题的相关因素。
5. 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指导英语教学的建议,为中国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预期成果:通过研究,预期达成以下成果:1. 归纳总结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使用零主语和零宾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 探究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零主语和零宾语错误的类型和出现频率,并分析了其出现原因。
3. 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为英语教学和英语教师教学改善提供参考。
322020年07期总第499期ENGLISH ON CAMPUS关于一语习得、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的理论探讨文/宁天舒一、前言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与外语学习(ForeignLanguage Learning)都是人类对于语言的学习。
语言习得通常包括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
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一大批关于一语习得、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间的比较研究。
Van Patten、Calvo Cortés等人在一语、二语和外语的定义、习得/学习者主体特征、习得/学习的语言生态环境、学习方式、动机、习得/学习结果等方面做了理论探讨;Schuetze通过实验研究了一语和二语的异同,以及在二语习得环境中的二语习得和在外语环境中学习外语的问题。
这些研究,绝大多数都在比较中探寻语言习得或学习主体的内在机理和外部条件。
本文将概括性地对其特征及其相关性的理论解释作简要的比较,以期对外语教学给出一些有直接指导意义和有较强应用价值的理论借鉴。
二、一语习得、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的理论性分析1.普遍语法原则——参数论。
在众多有关语言习得的理论解释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Chomsky 普遍语法原则——参数论。
这种理论解释的核心思想是:人的语言是人类遗传基因规定的语言习得机制在后天环境作用下发展形成的。
一语习得起始的初始状态(initial state)的人脑和二语习得起始的已经进入稳定态(steady state)的人脑肯定不相同,先天初始的普遍语法和参数化后的普遍语法肯定也不相同。
因此,不能把习得一语的参数化过程简单地照搬到二语习得上,更不能照搬到外语学习上。
2.相通性。
无论一语还是二语或者外语,既然习得和学习的目标都是语言,三者之间势必会有一些相通的地方。
其中最主要表现是,语言能力的获得是一种人体机能的发展变化过程,是人脑特定脑区的神经组合及相关的语言认知器官发育成熟的过程,最终形成程序性(Procedural)的语言能力和下意识的语言行为。
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论文关于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论文论文关键词:语用习得;丈化意识;外语教学论文摘要: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语用能力的发展问题正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二语语用能力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语法能力,语言迁移以及学习者地位和社会交往等。
本文探讨了在课堂环境下二语语用能力的培养,涉及到课堂语用知识的可教性和语用精入,重视个体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培养,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在语言交际中强化语用意识,提高语言能力。
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Canale&Swain的研究成果(第二语言教学与测试中交际模式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二语语用习得研究新领域的开始。
在这个研究领域中,Ellis(1994)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一书中总结了当时的语用习得研究,指出了在语用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即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语用迁移以及学习者的地位和社会交往。
在Ellis的研究之后,Kasper&Rose(1999,2001)等将二语习得和语用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关注二语习得研究过程中的认知特性,从理论和方法两方面就二语/外语语用习得和语用能力发展做出新的系统研究成果。
国内学者如何自然等(2003)也提出了外语教学的语用路向,即外语教学中的语用学方法论。
随着语用习得研究的深人,语用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语言教学的焦点之一。
本文希望通过对语用习得的探讨重新审视外语教学的视角,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强化语用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二、影响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的因素(一)语法因素Ellis(1994)认为学习者的语法水平是其语用能力发展的基础,很多研究者也赞同这一观点。
但是也有研究者对此观点提出质疑,认为语法水平高未必语用能力就强。
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有的学习者虽然了解某种语言形式,但是却不能在真实语境下恰当地使用这种语言形式。
Bardovi-HarligandDornyei(1998)和Niezgoda&Rover(转自Kasper,2001)对EFL和ESL两类学习者的语用和语法认知程度以及两者的相关性试验研究发现,ESL学生具有更强的语用意识,认为语用错误比语法错误更严重,而EFL学生正相反;通过对语言水平较高的学习者语用能力的检测,发现试验的结果始终是一致的: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并非正相关,即语法能力高并不一定保证语用能力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