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煤炭储量级别划分

煤炭储量级别划分

煤炭储量级别划分
煤炭储量级别划分

储量级别

有关煤炭的各种储量间的关系图如下:

上述各类储量的涵义如下:

1.总储量

是指在勘探区或生产矿井井田技术边界范围内,通过物探、钻探、巷探和地质调查等手段查明,符合煤炭储量计算标准要求的全部储量。

2.能利用储量

指煤层的厚度、质量符合当前矿井开采技术经济条件的储量。

3.工业储量

在能利用储量中,可以作为设计和投资依据的那部分储量,其中的可采储量是指在工业储量中可以采出来的那部分储量。

4.可采储量

工业储量减去设计损失量,即为可采储量。

5.远景储量

指在能利用储量中,研究程度不足,只能做为地质勘探设计和矿区远景发展规划依据的那部分储量,不能作为矿区规划和建设的依据。其储量级别较低,大致相当于D级储量。

6.其它储量的含义

(1)预测储量

亦称预测资源量,是指煤田预测时所估算的煤炭储量。它通常是根据区域地质调查、矿床分布规律等资料所预测的储量。

(2)地质储量

是根据区域地质调查、煤层分布规律或根据区域构造单元,结合已知井田的成煤地质条件所预测的储量,这类储量的可靠程度低,多未经必要的工程验证,一般只能作为进一步安排及规划煤田地质普查工作的依据。

(3)探明储量

是通过地质勘探所获得的储量,即A、B、C、D各级储量之和。探明储量是进行煤矿建设、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合理规划工业布局的重要依据之一。

(4)保有储量

由探明储量中减去动用储量(为采出储量和损失储量之和)后所剩余的储量为保有储量。对一个生产矿井来说,其保有储量随着逐年采出和损失而每年减少。如某矿探明储量为1000万吨,2000年开采50万吨,损失量20万吨,那么该矿到2000年底止的保有储量为930万吨,如2001年又采出55万吨,损失量23万吨,那么该矿到2001年底止的保有储量为852万吨,到2002年底则又随开采量和损失量的变化而其保有储量又有所降低。

(5)设计储量

是指经过地质勘探工作探明的,可作为煤矿建设和投资依据的储量,其储量精度相当于储量级别中的A、B、C级储量。

(6)精查储量

是指完成了地质精查工作后提出的精查区内的全部储量,它是矿井设计、建设和开采的依据,它一般包括A、B、C三个级别的储量。

(7)详查储量

是指完成了地质详查工作后提出的详查区内的全部储量,其储量级别一般包括B、C、D三个级别的储量,它可作为矿区总体设计及划分井田和作精查工作的依据。

(8)普查储量

是指完成了煤田地质勘探中的普查工作提出的储量,一般多为C、D两个级别的储量,它可作为进一步勘探的依据。

7.有关储量级别的划分

根据煤层勘探和研究程度的不同,并考虑设计和生产的需要,还把煤炭储量划分为A、B、C、D四个级别,其中A、B两级储量称为高级储量。兹将各级储量划分的技术依据分述如下。

(1)A储量

是指经过详细地质勘探,用钻孔或巷道(巷探)在A量所要求的线距内圈定的储量。一般多在精查阶段,通过较密的勘探工程获得。A储量可以作为编制矿井开采计划的储量依据。

(2)B储量

是指经过勘探,用钻孔或巷道在B量所要求的线距内圈定或者A外推的储量。它是煤矿建设时设计和投资的依据。

B储量多在勘探的精查或详查阶段,通过系统的勘探工程控制所获得。

(3)C储量

是指对煤层用足够的钻孔在C储量所要求的线距内圈定或者B外推的储量。C储量多在地质勘探的普查、详查或精查阶段,通过较稀疏的勘探工程控制所获得。它也可作矿井建设设计依据的条件之一。

(4)D储量

是指根据地质调查、物探成果以及有关地质资料推定,并有少量勘探工程揭露证实的储量。它一般可作为地质勘探设计的依据,有时也可配合C储量作为小型煤矿建设或一般矿井建设总体规划的根据。

D储量多在找煤、普查或详查等不同地质勘探阶段,通过地质填图和少量勘探工程控制后获得。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煤炭储量的认识不断深化,因而由国土资源部等单位起草、提出,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1999年6月8日发布、同年12月1日起实施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GB/T17766-1999)”已开始在国内储量计算中执行。据此,国土资源部还提出了“固体燃料矿产(煤、泥炭)地质勘探规范”(征求意见稿)。在上述标准中,将以往统称的“探明储量”区分为储量和资源量两种不同内涵的类别。

储量是指进行了工业性、开发性的地质勘探工作后所获成果计算的煤炭资源数量,相当于“探明储量”中已利用的和尚未利用的精查、详查储量;资源量是基础性地质研究中所获成果的煤炭资源数量,相当于“探明储量”中的“普查储量”、“找煤储量”或“远景评价储量”。

与新标准对照,有关储量概念可作如下比较:

(1)精查、详查、普查、找煤大致与新标准界定的勘探、详查、普查、预测四个勘查阶段相当;反映不同地质勘查精度的不同阶段的成果,则与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相对应。

(2)精查/详查储量只有在进行了可行性或预可行性研究后,才能称其为“探明的/控制的”基础储量(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或可采储量(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后可实际开采数量),并赋予相应的经济意义──经济的、边界经济的、次边界经济的;未进行可行性或预可行性研究的,则相当于“探明的/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

(3)普查资源量则与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相当。

(4)包括生产(含在建)矿井已利用保有储量和尚未利用的精、详查储量与普查资源量在内的已查证煤炭资源与查明矿产资源相当;保留的找煤资源量与预测的资源量相当。

煤炭的分类和用途

煤炭的种类及用途 煤炭的分类: 煤主要有褐煤、烟煤、无烟煤、半无烟煤等几种。 (1)褐煤:多为块状,呈黑褐色,光泽暗,质地疏松;含挥发分40%左右,燃点低,容易着火,燃烧时上火快,火焰大,冒黑烟;含碳量与发热量较低(因产地煤级不同,发热量差异很大),燃烧时间短,需经常加煤。 (2)烟煤:一般为粒状、小块状,也有粉状的,多呈黑色而有光泽,质地细致,含挥发分30%以上,燃点不太高,较易点燃;含碳量与发热量较高,燃烧时上火快,火焰长,有大量黑烟,燃烧时间较长;大多数烟煤有粘性,燃烧时易结渣。 (3)无烟煤:有粉状和小块状两种,呈黑色有金属光泽而发亮。杂质少,质地紧密,固定碳含量高,可达80%以上;挥发分含量低,在10%以下,燃点高,不易着火;但发热量高,刚燃烧时上火慢,火上来后比较大,火力强,火焰短,冒烟少,燃烧时间长,粘结性弱,燃烧时不易结渣。应掺入适量煤土烧用,以减轻火力强度。 1989年10月,国家标准局发布《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5751-86),依据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粘结指数G、胶质层最大厚度Y、奥亚膨胀度b、煤样透光性P、煤的恒湿无灰基高位发热量Qgr,maf等6项分类指标,将煤分为14类。即褐煤、长焰煤、不粘煤、弱粘煤、1/2中粘煤、气煤、气肥煤、1/3焦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瘦煤、贫煤和无烟煤。 1.无烟煤:高固定碳含量,高着火点(约360~420℃),高真相对密度(1.35~1.90),低挥发分产量和低氢含量。除了发电外,无烟煤主要作为气化原料(固定床气化发生炉)用于合成氨、民用燃料及型煤的生产等。一些低灰低硫高HGI的无烟煤也用于高炉喷吹的原料。2.贫煤:煤烟中煤级最高的煤,它的特征是:较高的着火点(350—360℃),高发热量,弱粘结性或不粘结。贫煤主要用于发电和电站锅炉燃料。使用贫煤时,将其与其他一些高挥发分煤配合使用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 3.贫瘦煤:挥发分低,粘结性较差,可以单独用来炼焦。当与其他适合炼焦的煤种混合时,贫瘦煤的掺入将使焦炭产品的块度增大。贫瘦煤也可用于发电、电站锅炉和民用燃料等方面。典型的贫瘦煤产于山西省西山煤电公司。 4.瘦煤:中度的挥发分和粘结性,主要用于炼焦。在炼焦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胶质物,胶质层的厚度为6—10mm。由瘦煤单独炼焦产生的焦炭,机械强度较高但耐磨强度相对较差。除了那部分高灰高硫的瘦煤,瘦煤经常与其他煤种混合炼焦。 5.焦煤:有很强的炼焦性,中等的挥发分(约16%—28%),焦煤是国内主要用于炼焦的煤种。由焦煤炼成的焦炭具有非常优良的性质,焦煤主要产于山西省和河北省。 6.肥煤:中等或较高的挥发分(约25%—35%)和很强的粘结性,主要用于炼焦(一些高灰高硫的肥煤用来发电)。与其他煤级的煤相比,肥煤一般具有较高的硫含量。 7.1/3焦煤:介于焦煤、气煤和肥煤之间,具有较高的挥发分(类似于气煤),较强的粘结性(类似于肥煤)和很好的炼焦性(类似于焦煤),这也是它被称为1/3焦煤的原因。1/3焦煤由于其产量高而主要用于炼焦和发电。 8.气肥煤:高挥发分(接近于气煤)和强的粘结性(接近于肥煤),它适用于焦化作用产生的城市燃气和与其他煤种混合炼焦以增加煤气、焦油等副产品的产量。气肥煤的显微组成与其他煤种有很大的差异,壳质组的含量相对较高。 9.气煤:很高的挥发分和中度的粘结性,主要用于炼焦和发电。典型的气煤产于辽宁省。

[VIP专享]储量和储量级别的划分

储量 reserves 矿产储量(mineral reserves)的简称。泛指矿产的蕴藏量。 其表示方式有矿石储量(简称矿石量)、金属储量(简称金属量)或有用组分储量、有用矿物储量等,多数以质量(吨、千克、克拉)计,少数以体积(立方米)计。它不扣除未来开采和加工时的贫化与损失。 储量是矿产地质工作的一项主要成果,也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进行矿山建设的重要依据。中国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的储量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即在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的当时,经过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和相应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 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中国对储量所下定义与以前的概念有较大变动,特别是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等,与以往有明显的变化,但与国际上的表述更为相近。如与国际矿冶协会理事会(CMMI)的《矿产资源储量国际分类建议》、联合国《固体矿产储量/资源国际分类框架》的定义相似,但后两者将储量分为证实储量和概略储量两类。[1] (旧称可采储量或称开采储量)是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控制或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数量,经济上表现为在生产期内每年平均的内部收益率高于国家或行业的基准收益率。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根据矿产勘查阶段和可行性评价阶段的不同,储量又可分为3个类型:可采储量(111)、预可采储量(121)、预可采储量(122)。 矿产资源储量级别 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21b 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 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 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资源总量:可开发的资源总量,包括二级边界品位; 保有储量:可开发的工业品位的总量; 基础储量:可开发的工业品位和一级边界品位; 资源量:包括矿区外围附近的边界品位。 通俗得说:基础储量表示地质勘探程度较高,可供企业近期或中期开采的资源量;保有储量是基础储

储量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

储量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 在矿产勘查工作中,利用各种方法、各种技术手段获得大量有关矿床的数据,这些数据是计算储量的原始材料。计算储量通常的步骤如下: (1)工业指标及其确定方法: 1)工业指标:工业指标是圈定矿体时的标准。主要有下列个项: 可采厚度(最低可采厚度):可采厚度是指当矿石质量符合工业要求时,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下可以被开采利用的单层矿体的最小厚度。矿体厚度小于此项指标者,目前就不易开采,因经济上不合算。 工业品位(最低工业品位、最低平均品位):工业品位是工业上可利用的矿段或矿体的最低平均品位。只有矿段或矿体的平均品位达到工业品位时,才能计算工业储量。 最低工业品位的实质是在充分满足国家需要充分利用资源并使矿石在开采和加工方面的技术经济指标尽可能合理的前提下寻找矿石重金属含量的最低标准。所以确定工业品位应考虑的因素是:国家需要和该矿种的稀缺程度;资源利用程度;经济因素,如产品成本及其与市场价格的关系;技术条件,如矿石开采和加工得难易程度等。 工业品位和可采厚度对于不同矿种和地区各不相同,就是同一矿床,在技术发展的不同时期也有变化。 边界品位:边界品位是划分矿与非矿界限的最低品位,即圈定矿体的最低品位。矿体的单个样品的品位不能低于边界品位。 最低米百分比(米百分率、米百分值):对于品位高、厚度小的矿体,其厚度虽然小于最小可采厚度,但因其品位高,开采仍然合算,故在其厚度与品位之乘积达到最低米百分比时,仍可计算工业储量。计算公式为:K=M×C。(K-最低米百分比(m%);M-矿体可采厚度(m);C-矿石工业品位(%))。 夹石剔除厚度(最大夹石厚度):夹石剔除厚度实质矿体中必须剔除的非工业部分,即驾驶的最大允许厚度。它主要决定于矿体的产状、贫化率及开采条件等。小于此指标的夹石可混入矿体一并计算储量。夹石剔除厚度定得过小,可以提高矿石品位,但导致矿体形状复杂化,定得过大,会使矿体形状简化,但品位降低。

煤炭分类方法

2 煤炭分级与分类常识 一、煤炭分级 按目前国家标准,以灰分作为划分煤炭级别的标准,灰分小于12 . 5 %的煤炭,称为冶炼用炼焦精煤;灰分在12 . 51 %一16 %的煤炭,称为其它用精煤。动力用煤通称动力煤.冶炼用炼焦精煤分级以A =5 . 01 %一5 %为一级精煤,以0 . 5 %的灰分为一个级差,依次上升,共分十五级,如A =5 . 51 毛0 %为二级精煤:其它用炼焦精煤,以A=12 . 51 %-13 为一级其它精煤,以0 .5 %的灰分为一个级差,依次上升,共分七级,如A=13.01 %一14 % 为二级其它精煤,等等.动力煤分级以如A = 4 . 01 %一5 %为一级动力煤,以1%的灰分为一个级差,依次上升至A = 40 % ,共分三十六级,如混煤A =20 %一21 % ,为十七级动力煤,等等。 二、煤炭分类及代号 主要分类标准依据为可燃基挥发分、粘结指数、胶质层厚度,煤炭共分14 个品种: ( 1 )无烟煤(WY )。 无烟煤挥发分产率低,固定碳含量高,密度大(密度最高可达1 . 90g / cm3 ) ,硬度大,燃点高,燃烧时不冒烟。对这类煤又分为:01 号无烟煤为年老无烟煤:02 号无烟煤为典型无烟煤:03 号无烟煤为年轻无烟煤。北京、晋城、阳泉三矿区的无烟煤分别为01 号、02 号、03 号无烟煤。无烟煤主要是民用和合成氨的造气原料,而且还可以制造各种碳素材料,某些优质无烟煤制成的航空用型煤可用于飞机发动机和车辆马达的保温。目前我国攻克白煤炼焦技术难关,年产120 万t 的无烟煤炼焦项目已在山西高平开工。 ( 2 )贫煤(PM )贫煤是煤化度最高的一种烟煤,不粘结或微具粘结性.在层状炼焦炉中不结焦.燃烧时火焰短,耐烧,主要是用为发电燃料,也可民用和工业锅炉的配煤。山东淄博矿区有典型的贫煤。

锰矿储量分类、分级、级别条件 和储量计算的有关规宝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锰矿储量分类、分级、级别条件和储量计算的有关规宝 一、储量分类根据我国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并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将锰矿储量分为两类:1.能利用(表内)储量,是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的储量。2.暂不能利用(表外)储量:是由于有益组份含量低,或有害组份含量高,而矿石加工技术方法尚未解决;矿体厚度薄;矿山开采技术条件或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不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工业上暂不能利用而将来可能利用的储量。二、储量分级和级别条件按照勘探研究程度和控制程度,将锰矿储量分为A、B、C、D 四级,各级储量的工业用途和条件如下:A 级是矿山编制采掘计划依据的储量,由生产部门探求,其条件是:1.准确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2.对于影响开采的断层、褶皱、破碎带已准确控制,对于夹石和破坏矿体的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及分布情况,已经确定。3.对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详细确定。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圈出主要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B 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又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 C 级储量的作用,一般分布在矿体的浅部矿山首期开采地段。其条件是在C 级储量的基础上:1.详细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相邻剖面矿体形态基本对应。2.破坏和影响矿体的较大褶皱、破碎带以及较大的断层的性质已查明,其产状规模已较准确地控制,夹石的岩性、产状、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3.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已确定,变化规律已查明。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圈出主要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C 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其条件是:1.基本控制矿体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2.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的主要褶皱、破碎带和较大断层[注]的性质已了解,其产状规模已基本控制。对夹石的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

矿产地质储量级别分类

查看文章 《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第四章矿床勘探与探采结合七储量计算与比较评价2 2007年02月02日星期五下午 11:21 源量和储量的类别划分 图4-7-1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框架图 新《总则》中,根据各勘查阶段获得的矿产资源储量开发的经济意义、可行性研究程度与地质可靠程度,将其分为资源量、基础储量和储量三个大类,细分为16个类型,并分别给以不同的编号代码(见表4-7-2)。 同时,采用了三维立体框架图(图4-7-1)表示,图形的三个轴分别代表地质轴(G)、可行性轴(F)、经济轴(E)。 表4-7-2 矿产资源储量类别与勘查各阶段对比表 1资源量(resource) 指所有查明与潜在(预测)的矿产资源中,具有一定可行性研究程度,但经济意义仍不确定或属次边际经济的原地矿产资源量。可分为三部分:

(1)内蕴经济资源量矿产资源勘查工作自普查至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推断的至探明的,但可行性评价工作只进行了概略研究,由于技术经济参数取值于经验数据,未与市场挂钩,区分不出其真实的经济意义,统归为内蕴经济资源量。可细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2)次边际经济资源量据详查、勘探成果进行预可行性、可行性研究后,其内部收益率呈负值,在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只有在技术上有了很大进步,能大幅度降低成本时,才能使其变为经济的那部分资源量。细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控制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 (3)行预测资源量经预查,依据各方面资料分析、研究、类比、估算的预测资源量(334)?各项参数都是假设的,经济意义不确定,属潜在矿产资源。可作为区域远景宏观决策的依据。 2基础储量(basic reserve) 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控制的和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后,经济意义属于经济的或边际经济的,也就是在生产期内,每年的平均内部收益率在0以上的那部分矿产资源。基础储量又可分为两部分: (1)经济基础储量是每年的内部收益率大于国家或行业的基准收益率,即经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属于经济的,未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扣除之后为储量)。结合其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研究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控制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2b)。 (2)边际经济基础储量内部收益率介于国家或行业基准收益率与0之间未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的那部分。也有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控制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 3储量(extractable reserve) 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控制或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数量,经济上表现为在生产期内每年平均的内部收益率高于国家或行业的基准收益率。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 根据矿产勘查阶段和可行性评价阶段的不同,储量又可分为可采储量(proved extractable reserve)(111)、预可采储量(probable extractable reserve)(121)及预可采储量(122)3个类型。

中国煤炭分类标准相关

煤炭化验煤炭化验 、有关标准及规程GB 482-1981 煤层煤样采取方法 GB 481-1964 生产煤样采取方法 GB 475-1983 商品煤样采取方法 GB 474-1983 煤样制备方法 GB 212-1977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GB 476-1979 煤的元素分析方法 GB 5447-1985 烟煤粘结指数测定方法 GB 479-1964 烟煤胶质层指数测定方法 GB 5450-1985 烟煤奥亚膨胀计试验 GB 2566-1981 年轻煤的透光率测定方法 GB 213-1979 煤的发热量测定方法 GB 4632-1984 煤的最高内在水分测定方法 煤炭部颁布(1979)煤炭资源勘探煤样采取规程 二、分类参数(1、本标准按煤的煤化程度及工艺性能进行分类。 2、采用煤的煤化程度参数来区分无烟煤、烟煤和褐煤。 3、无烟煤煤化程度的参数采用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和干燥无灰基氢含量作为指标,以此来区分无烟煤的小类。 4、采用两个参数来确定烟煤的类别,一个是表征烟煤煤化程度的参数,另一个是表征烟煤粘结性的参数。 烟煤煤化程度的参数采用干燥无灰基挥发分作为指标。烟煤粘结性的参数,根据粘结性的大小不同选用粘结指数、胶质层最大厚度(或奥亚膨胀度)作为指标,以此来区分烟煤中的类别。 5、褐煤煤化程度的参数,采用透光率作为指标,用以区分褐煤和烟煤,以及褐煤中划分小类。并采用恒湿无灰基高位发热量为辅来区分烟煤和褐煤。 三、煤类的划分和编码 1、种类煤用两位阿拉伯数码表示。十位数系按煤的挥发分分组,无烟煤为0,烟煤为1~4,褐煤为5。个位数,无烟煤类为1~3,表示煤化程度;烟煤类为1~6,表示粘结性;褐煤类为1~2,表示煤化程度。 2、按中国煤炭分类表和图进行编码和分类。 2.1煤炭分类总表(表1)

储量级别划分及计算

储量级别、储量分类及计算 一、储量级别 1、地质可靠程度 地质可靠程度反映了矿产勘查阶段工作成果的不同精度,分为预测的、推断的、控制的和探明的四种。 (1)预测的:是指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在有足够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时,才能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 (2)推断的:是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矿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也包括那些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由于信息有限,不确定因素多,矿体(点)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程度较低。 (3)控制的:是指对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4)探明的:是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已经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 2、可行性评价阶段 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 (1)概略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概略评价。所采用的矿石品位、矿体厚度、埋藏深度等指标通常是我国矿山几十年来的经验数据,采矿成本是根据同类矿山生产估计的。其目的是为了由此确定投资机会。由于概略研究一般缺乏准确参数和评价所必需的详细资料,所估算的资源量只具内蕴经济意义。 (2)预可行性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初步评价。其结果可以为该矿床是否进行勘探或为可行性研究提供决策依据。进行着类研究,通常应有详查或勘探后采用参考工业指标求得的矿产资源/储量数,实验室规模的加工选冶试验资料,以及通过价目表或类似矿山开采对比所获数据估算的成本。预可行性研究内容与可行性研究相同,但详细程度次之。当投资者为选择拟建项目而进行预可行性研究时,应选择适合当时市场价格的指标及个项参数,且论证项目尽可能齐全。 (3)可行性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详细评价,其结果可以详细评价拟建项目的技术经济可靠性,可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所采用的成本数据精度高,通常依据勘探所获的储量数及相应的加上选冶性能试验结果,其成本和设备报价所需各项参数是当时的市场价格,并充分考虑了地质、工程、环境、法律和政府的经济决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3、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指对地质可靠程度不同的查明矿产资源,经过不同阶段的可行性评价,按照评价出当时经济上的合理性,可以划分为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内蕴经济的。(1)经济的:其数量和质量是依据符合市场价格确定的生产指标计算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的市场条件下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它条件允许,即每年开采矿产品的平均价值能足以满足投资回报的要求,或在政府补贴和(或)其他扶持措施条件下,开发是可能的。 (2)边际经济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于盈亏边界,只有在将来由于技术、经济、环境等条件的改善或政府给予其他扶持的条件下可 变成经济的。 (3)次边际经济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或技术上不可行,

中国煤炭分类、煤质指标的分级

煤质指标的分级 中国煤炭分类 (2008-06-19 10:04:30)

??中国煤炭分类: 首先按煤的挥发分,将所有煤分为褐煤、烟煤和无烟煤; 对于褐煤和无烟煤,再分别按其煤化程度和工业利用的特点分为2个和3个小类; 烟煤部分按挥发分>10%~20%、>20%~28%、28%~37和>37%的四个阶段分为低、中、中高及高挥发分烟煤。 关于烟煤粘结性,则按粘结指数G区分:0~5为不粘结和微粘结煤;>5~20为弱粘结煤;>20~50为中等偏弱粘结煤;>50~65为中等偏强粘结煤;>65则为强粘结煤。对于强粘结煤,又把其中胶质层最大厚度Y>25mm或奥亚膨胀度b>150%(对于Vdaf>28%的烟煤,b>220%)的煤分为特强粘结煤。 在煤类的命名上,考虑到新旧分类的延续性,仍保留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弱粘煤、不粘煤和长焰煤8个煤类。 ????在烟煤类中,对G>85的煤需再测定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或奥亚膨胀度B值来区分肥煤、气肥煤与其它烟煤类的界限。当Y值大于25mm时,如Vdaf>37%,则划分为气肥煤。如Vdaf<37%,则划分为肥煤。如Y值<25mm,则按其Vdaf值的大小而划分为相应的其它煤类。如Vdaf>37%,则应划分为气煤类,如Vdaf>28%-37%,则应划分为1/3焦煤,如Vdaf在于28%以下,则应划分为焦煤类。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G值大于100的煤来说,尤其是矿井或煤层若干样品的平均G值在100以上时,则一般可不测Y值而确定为肥煤或气肥煤类。 ????在我国的煤类分类国标中还规定,对G值大于85的烟煤,如果不测Y值,也可用奥亚膨胀度B值(%)来确定肥煤、气煤与其它煤类的界限,即对Vdaf<28%的煤,暂定b值>150%的为肥煤;对Vdaf>28%的煤,暂定b值>220%的为肥煤(当Vdaf值<37%时)或气肥煤(当Vdaf值>37%时)。当按b值划分的煤类与按Y值划分的煤类有矛盾时,则以Y值确定的煤类为准。因而在确定新分类的强粘结性煤的牌号时,可只测Y值而暂不测b值。 (中国煤煤分类国家标准表)

中国煤炭分类分级表

煤质指标的分级

中国煤炭分类(2008-06-19 10:04:30) 中国煤炭分类: 首先按煤的挥发分,将所有煤分为褐煤、烟煤和无烟煤; 对于褐煤和无烟煤,再分别按其煤化程度和工业利用的特点分为2个和3个小类; 烟煤部分按挥发分>10%~20%、>20%~28%、28%~37和>37%的四个阶段分为低、中、中高及高挥发分烟煤。 关于烟煤粘结性,则按粘结指数G区分:0~5为不粘结和微粘结煤;>5~20为弱粘结煤;>20~50为中等偏弱粘结煤;>50~65为中等偏强粘结煤;>65则为强粘结煤。对于强粘结煤,又把其中胶质层最大厚度Y>25mm或奥亚膨胀度b>150%(对于Vdaf>28%的烟煤,b>220%)的煤分为特强粘结煤。 在煤类的命名上,考虑到新旧分类的延续性,仍保留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弱粘煤、不粘煤和长焰煤8个煤类。 在烟煤类中,对G>85的煤需再测定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或奥亚膨胀度B 值来区分肥煤、气肥煤与其它烟煤类的界限。当Y值大于25mm时,如Vdaf>37%,则划分为气肥煤。如Vdaf<37%,则划分为肥煤。如Y值<25mm,则按其Vdaf值的大小而划分为相应的其它煤类。如Vdaf>37%,则应划分为气煤类,如Vdaf>28%-37%,则应划分为1/3焦煤,如Vdaf在于28%以下,则应划分为焦煤类。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G值大于100的煤来说,尤其是矿井或煤层若干

样品的平均G值在100以上时,则一般可不测Y值而确定为肥煤或气肥煤类。 在我国的煤类分类国标中还规定,对G值大于85的烟煤,如果不测Y值,也可用奥亚膨胀度B值(%)来确定肥煤、气煤与其它煤类的界限,即对Vdaf<28%的煤,暂定b值>150%的为肥煤;对Vdaf>28%的煤,暂定b 值>220%的为肥煤(当Vdaf值<37%时)或气肥煤(当Vdaf值>37%时)。当按b值划分的煤类与按Y值划分的煤类有矛盾时,则以Y值确定的煤类为准。因而在确定新分类的强粘结性煤的牌号时,可只测Y值而暂不测b值。 (中国煤煤分类国家标准表)

常见金属矿床、非金属矿床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条件

常见金属矿床、非金属矿床储量分 类、分级和级别条件 一、铁矿储量分类、分级 和级别条件 <一>、储量分类 根据我国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并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将铁矿储量分为两类: (1)能利用(表内)储量:是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的储量。 (2)暂不能利用(表外)储量:是由于有益组份或矿物含量低,矿体厚度薄,矿山开采技术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或对这种矿石加工技术方法尚未解决,不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工业上暂不利用而将来可能利用的储量。 <二>、储量分级和级别条件 在全矿区勘探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对矿体不同部位的控制程度,将铁矿储量分为A、B、C、D四级。各级储量的 474

工业用途和条件如下: A级—是矿山编制采掘计划依据的储量,由生产部门探求。其条件是: (1)准确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对于影响开采的断层、褶皱、破碎带已准确控制。对于夹石和破坏矿体的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及分布情况,已经确定; (3)对于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完全确定。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圈出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B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又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C级储量的作用,一般分布在矿体的浅部—矿山初期开采地段。其条件是在C级储量的基础上: (1)详细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在B级范围内对破坏和影响矿体较大的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产状已详细控制。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 (3)对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详细确定。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圈出主要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C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其条件是: (1)基本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对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的较大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和产状已基本控制。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 474

什么是储量分类分级

什么是储量分类分级? 储量级别是由国家有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制定的,统一区分和衡量矿产储量精度(或可靠程度)与技术经济可利用性的标准。储量类型与级别划分的目的,是便于国家与矿山企业正确掌握矿产资源,统一矿产储量的计算、审批、统计和用途,更加经济合理地做好矿产地质勘探工作。 一般说来,储量按地质控制精度分级,按技术经济可利用性分类。目前大多数国家均统称为储量/资源分类,把地质精度与经济可行均作为储量/资源分类的因素考虑。储量分类最早起于英国,1944年美国矿业局与地质调查局共同提出了一个储量分类方案,这个方案经过1976、1980年两次修改,形成了在北美和南美广为流行,世界其他国家均参照的“矿产资源和储量分类原则”。这个原则有两个坐标:横坐标代表地质工作的程度,随着地质工作程度由高至低,所取得的储量或资源两被冠以“探明的”、“推测的”、“假定的”、“假象的”形容词;纵坐标代表储量或资源的经济可利用性,随着技术经济可行性的由高到低,所取得的储量或资源被冠以“经济的”、“边际经济的”和“次经济的”形容词。为了区别能从地下体回收的矿产物质与地质圈定的矿物物质,美国这一分级方案又将查明的地下储量分为“储量”和“储量基础”两个概念,前者是可以从地下真正采出的部分,后者是地质圈定的部分,它包含了可采出的储量和由于设计、开采、安全等原因不能采出的部分。按照这一分类体系,矿产资源被分为以下主要类型:储量(探明的、经济的)、推测储量(推测的、经济的)、边界储量(探明的、边际经济的)、推测边际储量(推测的、边际经济的);探明的次经济资源量、推测的次经济资源量、假定的资源量、假想的资源量。 1979年,联合国提出了一个储量资源分类方案。1996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提出了“联合国固体矿产储量/资源量分类国际框架。这是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评价固体矿产矿床而建立一种广泛的和国际通用的分类系统所作的最新尝试。同美国1980年的分类方案相比,这个方案用三个坐标轴而不是两个坐标轴来框定储量/资源的类型。第一个是地质轴,表明地质工作阶段,由深而浅为详细勘探、一般勘探、普查、踏勘。第二个为可行性轴,由深而浅为可行性研究/采矿报告、预可行性研究、地质研究。第三个轴为经济轴,由深而浅为经济的、潜在经济的、内蕴经济的。按照这一体系,可将储量/资源框定为10个类型:证实矿产储量、概略矿产储量(两类)、可行性矿产储量、预可行性矿产资源(两类)、确定矿产资源、推定矿产资源、推测矿产资源、踏勘矿产资源。这一分类体系对各国储量资源分类体系之间的转换与接轨具有重要意义。1960年制定的苏联矿产储量分类规范中,除从经济的角度,将矿产储量分为平衡表内与平衡表外两类外,勘探和研究的程度将矿产储量分为详细探明和详细研究(A、B、C1)的储量,初步评价的储量(C2)和预测储量三类。我国建国初期,暂时采用了苏联的储量级别。1959年,地质部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矿产储量分类暂行规范(总则)》。它将固体矿储量分为四类(开采储量、设计储量、远景储量、地质储量)五级(A1、A2、B、C1、C2)。其中开采储量一般为A1级,设计储量一般为A2、B、C1级,远景储量即为C2级。在一段时期内,这一储量分级对我国地质工作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已不能适应我国地质勘探和矿山生产建设的实际需要。1964年后,有关部门曾对上述储量分级进行了多次修订。例如,冶金部在1965年颁发和实行了工业储量和远景储量的两级储量划分办法;煤炭部将煤矿储量分为普查、详查、精查三级;在1968年以后的全国矿产储量表中,统一按工业储量和远景储量两级划分方案进行储量统计等等。到1977年,又由原国家地质总局和冶金部共同制定了《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试行)》(先在地质总局所属单位试行);由原国家地质总局、建材总局及石油化工部共同制定了《非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试行)》。上述两个规范,根据对矿体不同部分的研究或控制程度及相应的工业用途,将固体金属及非金属矿产储量,分为A、B、C、D四级,并对各级储量的条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目前,我国正在积极

煤炭储量级别划分

储量级别 有关煤炭的各种储量间的关系图如下: 上述各类储量的涵义如下: 1.总储量 是指在勘探区或生产矿井井田技术边界范围内,通过物探、钻探、巷探和地质调查等手段查明,符合煤炭储量计算标准要求的全部储量。 2.能利用储量 指煤层的厚度、质量符合当前矿井开采技术经济条件的储量。 3.工业储量 在能利用储量中,可以作为设计和投资依据的那部分储量,其中的可采储量是指在工业储量中可以采出来的那部分储量。 4.可采储量 工业储量减去设计损失量,即为可采储量。

5.远景储量 指在能利用储量中,研究程度不足,只能做为地质勘探设计和矿区远景发展规划依据的那部分储量,不能作为矿区规划和建设的依据。其储量级别较低,大致相当于D级储量。 6.其它储量的含义 (1)预测储量 亦称预测资源量,是指煤田预测时所估算的煤炭储量。它通常是根据区域地质调查、矿床分布规律等资料所预测的储量。 (2)地质储量 是根据区域地质调查、煤层分布规律或根据区域构造单元,结合已知井田的成煤地质条件所预测的储量,这类储量的可靠程度低,多未经必要的工程验证,一般只能作为进一步安排及规划煤田地质普查工作的依据。 (3)探明储量 是通过地质勘探所获得的储量,即A、B、C、D各级储量之和。探明储量是进行煤矿建设、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合理规划工业布局的重要依据之一。 (4)保有储量 由探明储量中减去动用储量(为采出储量和损失储量之和)后所剩余的储量为保有储量。对一个生产矿井来说,其保有储量随着逐年采出和损失而每年减少。如某矿探明储量为1000万吨,2000年开采50万吨,损失量20万吨,那么该矿到2000年底止的保有储量为930万吨,如2001年又采出55万吨,损失量23万吨,那么该矿到2001年底止的保有储量为852万吨,到2002年底则又随开采量和损失量的变化而其保有储量又有所降低。 (5)设计储量

金属矿床的储量分类、分级及级别条件(可借鉴)

第八章储量分类、分级及级别条件 第二十八条:铅锌矿储量分类和分级 根据《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试行)要求分为两类:1.能利用(表内)储量:是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的储量。2.暂不能利用(表外)储量:是由于铅锌品位低(达到边界品位但达不到工业品位);矿体厚度薄;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或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或矿石加工技术方法尚未解决,不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工业上暂不能利用而将来可能利用的储量。 在矿区勘探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对矿体不同部位的控制程度又分为A、B、C、D四级。铅锌矿地质勘探阶段只探求B、C、D三级储量。 第二十九条:各级储量用途及条件 A级——是矿山编制采掘计划依据的储量,由生产部门探求。 B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又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C级储量的作用。一般分布在矿山首期开采地段。其条件是:1.详细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矿体连接有充分依据,矿体形态在相邻剖面基本对应,但局部有变化。3.在B级范围内对破坏影响矿体较大的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已查明,产状已详细控制。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 4.对矿石工业类型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详细确定。 5.下列情况不能计算B级储量: ①计算储量块段中有无矿天窗者; ②工程内推或外推储量。

C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其条件是: 1.基本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矿体连接有较充分的依据,矿体形态在局部地段虽有分枝复合变化,但在相邻剖面上尚能反映出矿体基本形态大致相似。 3.对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的较大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已基本查明,产状已基本控制。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岩性、产状和分布规律已大致了解。 4.基本确定矿石类型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 5.下列情况不能计算C级储量: ①单工程、单剖面控制的储量; ②外推计算的储量。 D级——①为部署地质勘探工作和矿山建设远景规划依据的储量;②一般大、中型矿床部分D级配合B+C级储量,亦可为矿山建设设计所利用; ③对比较复杂的矿床,一定比例的D级储量配合C级储量,亦可作为矿山建设设计依据;④对小而复杂、难于探求C级储量的矿床,D级储量作矿山边探边采的依据。其条件是: 1.大致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分布范围。 2.大致了解破坏和影响矿体的地质构造特征。 3.大致确定矿石类型。 4.D级储量一般是用稀疏工程控制的储量,或虽用较密工程控制,但由于矿体复杂变化大、或其它原因仍达不到C级要求的储量、以及由C级储量块段外推部分的储量。 第三十条:储量计算的一般原则和各项参数要求

煤炭分类国家标准表

煤炭分类国家标准表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表 [2006-7-26] 1.概述 煤炭是远古植物残骸没入水中经过生物化学作用,然后被地层覆盖并经过物理化学与化学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生物岩。它的主要用途是作为工业的动力燃料的化工产业原材料。 煤炭是地球上蕴藏量最丰富分布地域最广的化石燃料。据世界能源委员会的评估,世界煤炭可采资源量达4.84×104亿t标准煤,占世界化石燃料可采资源量的%。据《1997世界能源统计评论》统计,至1996年底,世界煤炭探明的可采储量为×104亿t,储采比为224年,其中七位储量最大的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德国、南非和波兰。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面广,除上海市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数量的煤炭资源。 2.煤炭种类 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煤田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作用;由于成煤年代、成煤原始物质、还原程度及成因类型上的差异,再加上各种变质作用并存,致使中国煤炭品种多样化,从低变质程度的褐煤到高变质程度的无烟煤都有储存。按中国的煤种分类,其中炼焦煤类占%,非炼焦煤类占%。前者包括气煤(占%),肥煤(占3.53%),主焦煤(占%),瘦煤(占4.01%),其它为未分牌号的煤(占 0.55%);后者包括无烟煤(占10.93%),贫煤(占5.55 %),弱粘煤(占1.74%),不粘煤(占%),长焰煤(占12.52%),褐煤(占12.76%),天然焦(占0.19%),未分牌号的煤(占13.80%)和牌号不清的煤(占1.06%)。 3.煤质特征 判别煤炭质量优劣的指标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指标为煤的灰分含量和硫分含量。一般陆相沉积,煤的灰分、硫分普遍较低;海陆相交替沉积,煤的灰分、硫分普遍较高。 中国煤炭灰分普遍较高,秦岭以北地区,晋北、陕北、宁夏、两淮、东北等地区,侏罗纪煤田为陆相沉积,煤的灰分一般为 10%~20%,有的在10%以下,硫分一般小于1%,东北地区硫分普遍小于0.5%。中国北方普遍分布的石灰纪、秦岭以南地区、湖南的黔阳煤系、湖北的梁山煤系等属海陆交替沉积的煤,灰分一般达15%~25%,硫分一般高达2%~5%。

资源储量类型及级别

煤炭储量类别划分:111,111b....211 (333) 编码的第1位数表示经济意义:1代表经济的,2M代表边际经济的,2S代表次边际经济的,3代表内蕴经济的; 第2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1代表可行性研究,2代表预可行性研究,3代表概略研究;第3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1代表探明的,2代表控制的3代表推断的,4代表预测的。变成可采储量的那部分基础储量,在其编码后加英文字母“b”以示区别于可采储量。 具体含义见表1。 2.储量分类的经济意义 对地质可靠程度不同的查明矿产资源,经过不同阶段的可行性评价,按照评价当时经济上的合理性可以划分为经济的、边界经济的、次边界经济的、内蕴经济的。 1)经济的:其数量和质量是依据符合市场价格确定的生产指标计算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的市场条件下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他条件允许,即每年开采矿产品的平均价值能足以满足投资回报的要求。或在政府补贴和(或)其他扶持措施条件下,开发是可能的。 2)边际经济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于盈亏边界,只有在将来由于技术、经济、环境等条件的改善或政府给予其他扶持的条件下可变成经济的。 3)次边际经济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或技术上不可行,需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技术进步,使成本降低后万能变为经济的。 4)内蕴经济的:仅通过概略研究做了相应的投资机会评价,末做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由于不确定因素多,无法区分其是经济的、边际经济的,还是次边际经济的。 3.经济储量 1)可采储量(111):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按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治试验成果,己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对开采、选冶、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会和政府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证实其在计算的当时开采是经济的。计算的可采储量及可行性评价结果,可信度高。 2)预可采储量(121):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达到勘探阶段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但只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表明当时开采是经济的。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3)预可采储量(122):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达到详查阶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基本上圈定了矿体三维形态,能够较有把握地确定矿体连续性的地段,基本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开采技术条件,提供了矿石加工选冶性能条件试验的成果。对于工艺流程成熟的易选矿石,也可利用同类型矿产的试验成果。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开采是经济的,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较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4)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它所达到的勘查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可行件评价阶段及经济意义的分类同111所述,与其唯一的差别在于本类型是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5)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它所达到的勘查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可行

煤的种类(按炭化程度分)

小,无粘结性,并含有不同数量的腐植酸,煤中氧含量高。常达15~30%左右。化学反应性强,热稳定性差,块煤加热时破碎严重。存放空气中易风化变质、破碎成效块甚至粉末状。发热量低,煤灰熔点也低,其灰中含有较多的CaO,而有较少的Al2O3。 煤炭的用途十分广泛,可以根据其使用目的总结为两大主要用途:(1)动力煤,(2)炼焦煤。 我国动力煤的主要用途有: 1) 发电用煤:我国约1/3 以上的煤用来发电,目前平均发电耗煤为标准煤370g/(kW·h)左右。电厂利用煤的热值,把热能转变为电能。 2) 蒸汽机车用煤:占动力用煤2%左右,蒸汽机车锅炉平均耗煤指标为100kg/(万吨·km)左右。 3) 建材用煤:约占动力用煤的l0%以上,以水泥用煤量最大,其次为玻璃、砖、瓦等。 4) 一般工业锅炉用煤:除热电厂及大型供热锅炉外,一般企业及取暖用的工业锅炉型号繁多,数量大且分散,用煤量约占动力煤的30%。 5) 生活用煤:生活用煤的数量也较大,约占燃料用煤的20%。 6) 冶金用动力煤:冶金用动力煤主要为烧结和高炉喷吹用无烟煤,其用量不到动力用煤量的1%。 (2)炼焦煤 我国虽然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但炼焦煤资源还相对较少,炼焦煤储量仅占我国煤炭总储量27.65%。 炼焦煤类包括气煤(占13.75%),肥煤(占3.53%),主焦煤(占5.81%),瘦煤(占4.01%),其它为未分牌号的煤(占0.55%);非炼焦煤类包括无烟煤(占10.93%),贫煤(占5.55 % ),弱碱煤(占1.74%),不缴煤(占13.8%),长焰煤(占12.52%),褐煤(占12.76%),天然焦(占0.19%),未分牌号的煤(占13.80%)和牌号不清的煤(占1.06%)。 炼焦煤的主要用途是炼焦炭,焦炭由焦煤或混合煤高温冶炼而成,一般1.3 吨左右的焦煤才能炼一吨焦炭。焦炭多用于炼钢,是目前钢铁等行业的主要生产原料,被喻为钢铁工业的“基本食粮”。

最新储量资源级别划分细则

改进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规范的历次建议 特邀咨询委员胡魁 一、对修订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的建议,2007年3月23日,专 家建议第2007—14期,总638期; 1 二、建议修订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2005年3月,专家建议第 2005-8期,总488期; 3 三、论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勘查阶段的关系,2002年5月,《地质与勘探》2002 —3期,第64页; 4四、G轴的含义亟待澄清,2001年12月,专家建议第2001-55期题目为对矿产 资源储量分类与套改工作的一点建议,《资源?产业》2002-1期发表题目为矿产资源储量新分类G轴含义辩识; 13 五、规范漫话,2007年5月6日稿; 17 六、对“关于确定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指导意见”的修改意见,2006年12 月稿23七、联合固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以及对我国储量分类系统的改革建议《中 国矿业》l998年第7卷第2期 24 八、三维储量/资源分类国际框架,1996年7月13日出版,《中国地质》1996 年第7期总230期6-8页, 28 一 对修订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的建议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以下简称1999分类标准)制订实施七年多了,由于套用了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的三维分类框架,强化了矿产资源储量的经济含义,强化了可行性研究的作用,强化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观念,同时统一了不同矿种之间的口径,功不可没。但是由于对地质可靠程度即G轴的理解出现分歧和处置不当,1999分类标准也存在重大缺陷,既与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出现分歧,又丢掉了我国原有分类分级的某些精华,引起执行中的一些混乱。笔者曾多次提出建议修订。欣闻修订1999分类标准已经列入国土资源部的议事日程,特对修订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修订1999分类标准的原则建议 一、坚持在1999分类标准的基础上修订,坚持套用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的三维分类框架的技术路线。联合国分类框架至少有5个优越性:一是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推荐成员国采用的标准,二是框架性,它特别强调的宗旨是创立共同理解便于国际对比的分类框架,兼容各国各种分类,因此获得成功,已有60多个国家采用了该框架;三是三维模式综合考虑了经济、可行性研究和地质研究程度三种因素;四是采用编码,简单明了;五是不断总结不断发展,2004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已经制定了包括石油天然气和铀的新版本。因此我国在反复研究对比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分类的基础上,1999分类标准终于采用套用联合国分类框架的技术路线是正确的。再加上实施7年的实践,完全可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