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

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

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
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

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

2009-08-20 11:32

爱情三角理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理论,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这三种成分构成了喜欢式爱情、迷恋式爱情、空洞式爱情、浪漫式爱情、伴侣式爱情、愚蠢式爱情、完美式爱情等七种类型。

爱情三角理论-理论概述

社会心理学家有个爱情三角理论,认为所有的爱情体验都是由激情、亲密和承诺三大要素所构成的,激情指一种情绪上的着迷,个人外表的和内在的魅力是影响激情的重要因素。亲密只的是两个人心理上互相喜欢的感觉,包括对爱人的赞赏、照顾爱人的愿望、自我的展露和内心的沟通。承诺主要指个人内心或口头对爱的预期,是爱情中最理性的成份。

爱情三角理论-亲密

第一要素:亲密(Intimacy)

“亲密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情感性投入;激情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动机性卷入;承诺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认识性(认知性)的决定与忠守”(Sternberg)。

亲密是“温暖”的,激情是“热烈”的,而承诺是“冷静”的。

亲密,是两人之间感觉亲近,温馨的一种体验。简单说来,就是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温暖的感觉体验。

亲密包含10个基本要素:

1.渴望促进被爱者的幸福。爱方主动照顾被爱方并入力促进他/她的幸福。一方面可能以自己的幸福为代价去促进另一方的幸福——但是也期望对方在必要时同样会这样做。

2.跟被爱者在一起时感到幸福。爱方喜欢跟自己的情侣在一起。

3.当他们在一起做事情时,他们都感到十分愉快,并留下美好记忆,对这些美好时光的记忆能成为艰难时刻的慰藉和力量。而且,共同分享的美好时光会涌流到互爱关系中并使之更加美好。

4.尊重对方。情人必须非常看重和尊重对方。尽管情人可能意识到对方的弱点,却不能因此而减少自己对对方的整体尊重。在艰难时刻能

够依靠对方。在患难时刻爱方仍感到对方跟自己站在一起。在危急时刻,爱方能够呼唤对方并能指望对方跟自己同舟共济。

5.跟被爱方互相理解。情侣应互相理解。他们知道各自的优缺点并对对方的感情和情绪心领神会,懂得以相应的方式互相作出反应。

6.与被爱方分享自我和自己的占有物。爱方应乐意奉献自己、自己的时间以及自己的东西给被爱方。虽然不必所有的东西都成为共有财产,但双方在需要时应分享他们的财务,最重要的是分享他们的自我。

7.从被爱方接受感情上的支持。爱方能从被爱方得到鼓舞和支持,感到精神焕发,特别是在身处逆境时尤其应该这样。当你感到似乎一切都在跟你作对,但你意识到只有一件事不会出问题——你的配偶始终跟你站在一起。这时你就知道你们的关系具有这一因素。

8.给被爱方以感情上的支持。在逆境下,爱方应与被爱方在精神上息息相通,并给予感情上的支持。

9.跟被爱方亲切沟通。爱方能够跟被爱方进行深层次和坦诚的沟通,分享内心深处的感情。当你为自己所做的某件事感到困窘为难时,你仍能推心置腹地跟被爱方交谈,这时你所经历的就是这种沟通。

10.珍重被爱方。爱方要充分感到对方在共同生活中的重要性。当你认识到你的配偶比你所有的物质财富都更为重要时,就就知道你对被爱方具有这种珍重和珍爱。

第二要素:激情(passion)

激情是一种“强烈地渴望跟对方结合的状态”。通俗地说,就是见了对方,会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和对方相处,有一种兴奋的体验。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和相当短暂的情绪体验,如狂欢、暴怒、痛哭等。

性的需要,是引起激情的主导形式,其它自尊、照顾、归属、支配、服从也是唤醒激情体验的源泉。

激情的发展大致经历3个阶段:①由于意识控制减弱,身体的变化和表情动作越来越失去控制,细微的动作由于高度紧张而发生紊乱。人的行为服从于所体验着的情感。②人失去意志的监督,发生不可控制的动作和失去理智的行为,这些动作在事后回想起来会感到羞耻和后悔。

③出现在激情爆发之后,此时会出现平静和某种疲劳的现象,严重时会出现精力衰竭,对一切事物都抱着不关心的态度,有时还会精神萎靡,即所谓激情休克。

激情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激情能激励人们克服艰险,攻克难关;消极的激情常常对正常活动具有抑制的作用或引起冲动行为。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强意志的人能控制自己消极的激情。

第三要素:承诺(commitment)

承诺由两方面组成:短期的和长期的。

1.短期方面就是要做出爱不爱一个人的决定。

2.长期方面则是作出维护这一爱情关系的承诺,包括对爱情的忠诚,责任心。也就是结婚誓词里说到的“我愿意!”,是一种患难与共、至死不渝的承诺。

两者不一定同时具备。比如决定爱一个人,但是不一定愿意承担责任,或者给出承诺;又或者决定一辈子只爱他/她,但不一定会说出口。婚礼上的一句承诺,让两个相爱的人一生执著。一份爱的信物,在手心与手心间传递着爱的温度,这份信物要亘古不变,恒久不褪色,而唯有珍贵金属才能完成这项使命。不要大颗钻石的闪耀、不必多么个性的设计,只要这对简单的指环具有“约定你我,相守一生”的承诺便可以了。

爱情三角理论-爱情类型

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斯坦伯格根据激情,亲密和承诺三大要素组成

了七种不同类型的爱情:

第一种是喜欢式爱情(喜爱)(Liking):只有亲密,在一起感觉很舒服,但是觉得缺少激情,也不一定愿意厮守终生。没有激情和承诺,如友谊。显然,友谊并不是爱情,喜欢并不等于爱情。不过友谊还是有可能发展成爱情的,尽管有人因为恋爱不成连友谊都丢了。

第二种是迷恋式爱情(痴迷的爱)(Infatuated love) :只有激情体验。认为对方有强烈吸引力,除此之外,对对方了解不多,也没有想过将来。只有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如初恋。第一次的恋爱总是充满了激情,却少了成熟与稳重,是一种受到本能牵引和导向的青涩爱情。

第三种是空洞式爱情(空洞的爱)(Empty love):只有承诺。缺乏亲密和激情,如纯粹的为了结婚的爱情。此类“爱情”看上去丰满,却缺少必要的内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第四种是浪漫式爱情(浪漫的爱)(Romantic love) :有亲密关系和激情体验,没有承诺。这种“爱情”崇尚过程,不在乎结果。

第五种是伴侣式爱情伴侣的爱(伴侣的爱)(Companionate love) :有亲密关系和承诺,缺乏激情。跟空洞式“爱情”差不多,没有激情的爱情还能叫爱情吗这里指的是四平八稳的婚姻,只有权利、义务却没有感觉。

第六种是愚蠢式爱情(愚昧的爱)(Fatuous love):只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关系。没有亲密的激情顶多式生理上的冲动,而没有亲密的承诺不过是空头支票。

第七种是完美式爱情(完美的爱)(Consummate love):同时具备三要素,包含激情、承诺和亲密。只有在这一类型中我们才能看到爱情的庐山真面目。

斯坦伯格很聪明,在这些爱情前面都加了一个“式”字,因为在他看来,前面列举的六种都只是类爱情或非爱情,在本质上并不是爱情,只有第七种才是爱情,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碰到的类爱情和非爱情的情形狮子太多,以致把具备三要素的爱情基本当作是一种超现实的理想状态。

另外一种类型叫做无爱(Nonlove):三个因素都不具备。很多包办婚姻属于这种类型。

爱情三角理论-恋爱分类

Huston将恋爱分为四类:

1、加速-停止型:起初进展极快,然後逐渐缓慢,无法走入婚姻。

2、加速型:速度不若加速-停止型快,走得顺畅,感情有增无减。

3、中度型:速度较前两型慢。

4、延长型:步调慢,长路多年,也许有结果,也许说分手。

爱情三角理论-理论总结

激情是爱情的发动机,没有激情,爱情就缺少了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亲密是爱情的加油站,没有了亲密,爱情就容易枯竭,承诺是爱情的安全气囊,没有了承诺,爱情就多了几份危险,时刻有崩溃的可能。激情、亲密和承诺共同构成了爱情,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称其为爱情,正如三点确立一个平面,缺少任何一个点,这个唯一的平明就不存在。斯坦伯格之所以把具备三个基本要素的爱情称为完美式爱情,是因为建立一段稳定、持续的爱情需要恋爱双方耗尽毕生的精力去培育、呵护,那是一项贯穿人生的浩大工程。

然而,具备三个要素并不意味着爱情就成为现实,爱情需要更多的努力来调节这三者的关系。爱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难怪现在有人认为爱是一种能力,并非天生就有,需要不断的锻炼和实践才能培养出来。爱是一种能力,被爱也是一种能力,而且还需要成为一种艺术。在这个连爱情都需要能力才能支撑的时代,艺术地谈一场真正的恋爱谈何容易!

从这三个构成要素来看,要找到并享受真正的恋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许多人以为他们正在谈恋爱,但他们不知道那并不是爱情,充其量只是还没成熟的类爱情或者非爱情。

现在那么多大龄青年面临找对象的困难,单身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很大程度上是对理想爱情近乎顽固的执着。他们是爱情最后的信徒和守候者,为真爱不惜配上自己的黄金年代。

或许,在某些人看来,这是执迷不悟,但对他们而言,爱情绝对是苛刻的,而不是凑合的,更不是随便的。

爱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没有能力的勇气,有心无力。虽然如此,芸芸众生并不是等具备了这三要素以后才开始谈恋爱。理想是一回事,现实又是另一回事。因为在这三个要素里面,除了激情之外,亲密和承诺的实现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转化为现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即使是激情,要维护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人们常常忽视了这一点。或许,我们与爱情还有一段永远无法克服的距离,爱情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不断迫近的目标和不断改变的体验。这可能有点残酷,但如果事实如此,我们是否还有勇气去爱和被爱

不管怎样,仍然仰望爱的星空,在爱的路上,风雨兼程。

论爱情三角理论

论爱情三角理论 姓名:郑艺蕾 专业:动物医学13-2班 学号: 20130538 摘要: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为我们研究爱情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模型。在“爱情三角理论”里,指出爱情三角形的顶点就是爱情的三个基本组成成分:亲密、激情、承诺。他将爱情分为了其中不同的类型并系统的阐述了他们的定义和相互影响。 关键词:爱情三角理论斯滕伯格大学生恋爱 正文: 爱情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的很长时间里基本上都是文学歌颂的主题,而不是科学的研究对象。著名的爱情研究学者哈特菲尔德说,在她进斯坦福大学做研究生的时候,对浪漫爱开始感兴趣,但她的同学们都在研究老鼠,热衷于建立老鼠学习的数学模型。并警告她说,爱情是社会心理学的禁区和陷阱,根本不可能研究。但她还是坚持了下来。把严密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于感情爱与同情爱、强烈的感情,性问题等。 随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鲁宾在上世纪70年代给出一个关于爱的定义,他提出一种将爱二分的爱情态度理论:浪漫关系分为爱和喜欢,爱和喜欢是不同的情感。这对以后爱情对的分类研究有巨大的影响。虽然鲁宾进行了一些有开创意义的工作,但他对爱情的探讨仅聚焦于测量方面,没有形成理论。 之后,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提出了有意义的理论框架,为我们研究爱情这一人际吸引形式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模型。在“爱情三角理论”里,他将爱情分为了其中不同的类型,并系统的阐述了他们的定义和相互影响。 爱情三角形的顶点就是爱情的三个基本组成成分:亲密、激情、承诺。 亲密成分包括热情、理解、交流、支持和分享等内容,是指爱情关系中那些

促进双方亲近、志同道合和不分彼此的感情,能给人带来一种温暖温馨的感觉。亲密产生于人与人之间强有力的、频繁的和各种方式的相互联系。亲密感的养成不一定需要靠身体的接触,也就是不一定要靠性接触来维系,这是亲密与激情的最主要的区别。 激情主要指对对方性的欲望,以对身体的欲望激起为特征的一种热情因素。性的需要是引起这种激情体验的主导模式。此外,自尊、养育、支配、服从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是欲望和需要的表达方式。 承诺是爱情的最后一个成分,指自己愿意投身于与所爱的人保持并主动维持这种情感。即爱情中的责任与义务,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 爱情三角形的形状代表爱情三种成分的相对关系。哪个顶点到中心的距离最长,说明这个顶点对应的成分在爱情中主导作用就越强。反之即这种成分在爱情中的主导作用越弱。 如果这个三角形是一个等边三角形,那么它表示一种平衡的爱情,即完美之爱。 不平衡三角形就存在哪种成分占主导的分类: 喜欢式爱情:亲密感高,但激情和承诺非常低时,就会产生喜爱。表现为当你对另一方感到亲切、和谐和温暖,但没有强烈的激情或长期的责任承诺。 迷恋式爱情:只有激情这种热情因素,除此之外对对方了了解甚少,也没有对未来的承诺。 空洞式爱情:只有承诺这种理性因素,缺乏亲密和激情。一些社会中的包办婚姻就是很好地体现。 浪漫式爱情:有亲密和激情两个因素,但是没有承诺。这种关系注重过程,不在乎结果。如文学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所见的关于浪漫爱情的观点。 友谊式爱情:只有亲密和承诺,缺乏激情。它的本质是一种长期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友谊。这种友谊常常出现在身体的吸引力已经衰退的婚姻中。 愚蠢式爱情:只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没有亲密的激情是生理上的冲动,亲密是需要花时间建立,但激情是旋风般的,所以在这种冲动下做出的承诺也是不可信的。 无爱:三个因素都不具备。

斯坦伯格三角理论

Robert J. Sternberg (罗伯特· J ·斯多伯格)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发表。 亲密 亲密,是两人之间感觉亲近,温馨的一种体验。简单说来,就是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温暖的感觉体验。 亲密包含10个基本要素: 1.渴望促进被爱者的幸福。爱方主动照顾被爱方并入力促进他/她的幸福。一方面可能以自己的幸福为代价去促进另一方的幸福——但是也期望对方在必要时同样会这样做。 2.跟被爱者在一起时感到幸福。爱方喜欢跟自己的情侣在一起。 3.当他们在一起做事情时,他们都感到十分愉快,并留下美好记忆,对这些美好时光的记忆能成为艰难时刻的慰藉和力量。而且,共同分享的美好时光会涌流到互爱关系中并使之更加美好。

对方跟自己站在一起。在危急时刻,爱方能够呼唤对方并能指望对方跟自己同舟共济。

激情是一种“强烈地渴望跟对方结合的状态”。通俗地说,就是见了对方,会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和对方相处,有一种兴奋的体验。性的需要,是引起激情的主导形式,其它自尊、照顾、归属、支配、服从也是唤醒激情体验的源泉。 激情的发展大致经历3个阶段:①由于意识控制减弱,身体的变化和表情动作越来越失去控制,细微的动作由于高度紧张而发生紊乱。人的行为服从于所体验着的情感。②人失去意志的监督,发生不可控制的动作和失去理智的行为,这些动作在事后回想起来会感到羞耻和后悔。③出现在激情爆发之后,此时会出现平静和某种疲劳的现象,严重时会出现精力衰竭,对一切事物都抱着不关心的态度,有时还会精神萎靡,即所谓激情休克。 激情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激情能激励人们克服艰险,攻克难关; 消极的激情常常对正常活动具有抑制的作用或引起冲动行为。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强意志的人能控制自己消极的激情。 承诺 承诺(commitment) 承诺由两方面组成:短期的和长期的。 1.短期方面就是要做出爱不爱一个人的决定。 2.长期方面则是作出维护这一爱情关系的承诺,包括对爱情的忠诚,责任心。也就是 结婚誓词里说到的“我愿意!”,是一种患难与共、至死不渝的承诺。 两者不一定同时具备。比如决定爱一个人,但是不一定愿意承担责任,或者给出承诺; 又或者决定一辈子只爱他/她,但不一定会说出口。 3类型编辑 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斯坦伯格根据激情,亲密和承诺三大要素组成了七种不同类型的爱情: 喜欢式爱情(Liking)

爱情三角理论

爱情三角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这三种成分构成了喜欢式爱情、迷恋式爱情、空洞式爱情、浪漫式爱情、伴侣式爱情、愚蠢式爱情、完美式爱情等七种类型。 社会心理学家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认为所有的爱情体验都是由激情、亲密和承诺三大要素所构成的,激情指一种情绪上的着迷,个人外表的和内在的魅力是影响激情的重要因素。亲密指的是两个人心理上互相喜欢的感觉,包括对爱人的赞赏、照顾爱人的愿望、自我的展露和内心的沟通。承诺主要指个人内心或口头对爱的预期,是爱情中最理性的成份。亲密是“温暖”的,激情是“热烈”的,而承诺是“冷静”的。 亲密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情感性投入。是两人之间感觉亲近,温馨的一种体验。简单说来,就是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温暖的感觉体验。亲密包含10个基本要素: (1).渴望促进被爱者的幸福。爱方主动照顾被爱方并入力促进他/她的幸福。一方面可能以自己的幸福为代价去促进另一方的幸福——但是也期望对方在必要时同样会这样做。 (2).跟被爱者在一起时感到幸福。爱方喜欢跟自己的情侣在一起。 (3).当他们在一起做事情时,他们都感到十分愉快,并留下美好记忆,对这些美好时光的记忆能成为艰难时刻的慰藉和力量。而且,共同分享的美好时光

会涌流到互爱关系中并使之更加美好。 (4).尊重对方。情人必须非常看重和尊重对方。尽管情人可能意识到对方的弱点,却不能因此而减少自己对对方的整体尊重。在艰难时刻能够依靠对方。在患难时刻爱方仍感到对方跟自己站在一起。在危急时刻,爱方能够呼唤对方并能指望对方跟自己同舟共济。 (5).跟被爱方互相理解。情侣应互相理解。他们知道各自的优缺点并对对方的感情和情绪心领神会,懂得以相应的方式互相作出反应。 (6).与被爱方分享自我和自己的占有物。爱方应乐意奉献自己、自己的时间以及自己的东西给被爱方。虽然不必所有的东西都成为共有财产,但双方在需要时应分享他们的财务,最重要的是分享他们的自我。 (7).从被爱方接受感情上的支持。爱方能从被爱方得到鼓舞和支持,感到精神焕发,特别是在身处逆境时尤其应该这样。当你感到似乎一切都在跟你作对,但你意识到只有一件事不会出问题——你的配偶始终跟你站在一起。这时你就知道你们的关系具有这一因素。 (8).给被爱方以感情上的支持。在逆境下,爱方应与被爱方在精神上息息相通,并给予感情上的支持。 (9).跟被爱方亲切沟通。爱方能够跟被爱方进行深层次和坦诚的沟通,分享内心深处的感情。当你为自己所做的某件事感到困窘为难时,你仍能推心置腹地跟被爱方交谈,这时你所经历的就是这种沟通。 (10).珍重被爱方。爱方要充分感到对方在共同生活中的重要性。当你认识到你的配偶比你所有的物质财富都更为重要时,就知道你对被爱方具有这种珍重和珍爱。

爱情理论

爱情的本质是什么?冰心说,爱情本来就是一种奉献。 爱德华八世梁山泊和祝英台 爱是个广义的东西,包括感情和肉体,爱就爱她的灵魂和肉体......等等所有的一切,谁愿意把自己的爱人和别人一起分享呢?爱是等待,爱是一种欲望,爱就爱她的点点滴滴 因为爱一个人,就觉得那个人什么都好,就算他作了很不对的事情也认为没有什么大不了! 爱他就会容忍他的很多毛病,自私的人为他是最好的,现实生活中的爱情是很自私的,如果当爱情有变得不自私的时候就不叫爱情了,那只能是一种滥情的博爱! 爱有多种,爱情只是爱的一种,在现实生活中,爱情当然是自私的.因为在爱情的海洋里,并不是很容易就对某个人产生爱意,而是万万分之一.好不容易找了一个我爱和爱我的人,你愿意和别人分享吗?如果愿意,那是脱离现实的爱情.如果你愿意和别人一起分享你的她(他),那么你和她(他)的爱还不足以升华为爱情。 你看看多少为了爱情,争风吃醋大打出手无所不为的。不说爱情,人本来就是自私的~哪个说他大公无私的举个手给我看看!不相信那种只求过程不求结果的爱情.我觉得真爱一个人而不奢求朝夕相处,这样的爱不算是真正的爱.(当然,因为工作,因为生计,想朝夕相处而又无法朝夕相处那又另当别论了.)爱是一种牵挂,是一种担忧,是一种毫无根据的胡乱猜测.是一种自私到不想让任何人接近的执着.爱情是自私的,爱情是两个人的隐私,是很自私的感情,它不同于亲情和友情,爱情只属于两个人,自私是说明两个人都很在乎对方,都希望对方只属于自己! 有人说爱情是无私的,那么请问:“你爱一个人是为什么了什么?”答案“想和对方在一起”就是说让对方一辈子都和你一起生活,虽然是幸福的,也可以从一个方面说做是占有。占有就是为自己,为自己就是自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试问有谁敢说活着是为了别人?你告诉了你是为了别的人什么?你回答不出来,恰恰你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幸福…………你就是自私爱情也是一样的!!!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从无私本身来看,无私不代表对自身没好处,无私的要义在于出发点在对方。而结果是否对自己有利,不能作为判断自私与无私的标准。 从爱情的表现形式来看,纵观各种爱情,无论是轰轰烈烈还是平平淡淡,无不是从对方出发,无私的爱也不需要太崇高,不必。。。。。

浅谈弗洛姆爱的思想理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716447960.html, 浅谈弗洛姆爱的思想理论 作者:蒋小竞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4期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从而国与国文化间的相互竞争与融合时有发生,所以认识以及比较作为中国文化根基的儒家“仁爱”、西方基督教之圣爱以及弗洛姆的博爱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字]弗洛姆;爱的艺术;仁爱;基督教 弗洛姆(1900-1980),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爱的艺术》从人道主义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把“爱”看做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统一的巨大力量。开始是因为被这本书的封面所吸引,橘黄色的小花实在令人惬意。后来略看了作者的前言,似乎产生了某些共鸣。正如译者所言:“每个看这本书的人一定会受益匪浅,因为这本书以一种特别亲切的方式把我们带入爱的真谛的范畴,它会让我们小心翼翼地打开自己的心灵,并去挖掘内心隐藏的秘密,让我们成长和成熟。” 在当今激烈的竞争年代,面对社会环境及社会问题等重重压力,人和世界的关系越发扭曲,人与人的关系越发冷漠。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因不够强大,而选择逃避来克服孤独、寂寞甚至恐惧感。爱,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随着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人类克服分离和孤独感的需要。 那爱是什么?弗洛姆是这样阐述的:“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在弗洛姆这里,我们体会到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力量,而不是消极的情绪。这种力量是人本身所具有的,是一种能力,而不是自己或者外界强加于人的产物。在爱的融合下,人才能与世界,与他人联合起来。 当然,弗洛姆并没有将爱的形式仅指博爱,还包括母爱、性爱、自爱和神爱。在这里,我想谈谈弗洛姆的博爱观。博爱,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平等而广泛地爱。弗洛姆把爱看做是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从而最终实现“博爱”的理想。细读弗洛姆的文字,他的博爱观与基督教所倡导的“博爱”以及中国先秦时期儒家所倡导的“仁爱”观存在着异同。 一方面,他们爱的思想都要求用心去待人,尊重他人,达到人我的融合统一,实现互爱互助。弗洛姆说:“我指的博爱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乐趣。这也是《圣经》里提到的一种爱的方式:爱他人应如爱己。”这也正如孔子所言“仁者爱人”,即亲爱他人,对他人有同情心,对他人尊重。

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爱情三角理论

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爱情三角理论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爱情”究竟是什么 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对此做出了解答,他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是理解“爱”的另一扇窗。 在文学中人们总是努力构建一些理想爱情的模式,然后力图在现实世界里还原。但很少有人能填平文学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我们终归还是需要生活在这个充满冷静和理性的世界里,与其充因为充满理想而受到挫伤害,倒不如老老实实坐下来研究一会理性世界中的“爱情”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当文学和哲学都对这个问题力不从心时,心理学家为我们开启了另一扇理解“爱”的窗户,我们来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说的。 美国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斯坦伯格(RobertJ·Sternberg)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为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是爱情中的情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激情,亲密和承诺三大元素组成七种不同类型的爱情: 第一种是喜欢式爱情 只有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如友谊。很明显,友谊并不是爱情,喜欢不等于爱。不过友谊还是有可能发展成爱情的,尽管有人因为恋爱不成连友谊都丢了。 第二种是迷恋式爱情 只有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如初恋。第一次的恋爱总是充满了激情,却少了成熟和稳重,是一种受到本能牵引和导向的青涩活动。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剧烈的心跳、双手发抖。这也许是因为恐惧、焦虑或喜悦。从生理学来看它们都是类似的情绪体验。当我们处在愉快的环境氛围中,我们将这种“生理唤醒”体验为喜悦;而当我们处于充满危险与敌意的环境中时,我们将这种胜利唤醒体验为恐惧或愤怒;而加入我们正处在一个浪漫的情景中时,那么我们把这种体验叫做“激情之爱”。 第三种是空洞式爱情 只有承诺,缺乏亲密和激情,如纯粹为了结婚的爱情。此类”爱情”看上去

弗洛姆爱的理论对当代大学生爱情观教育的启示

弗洛姆爱的理论对当代大学生爱情观教育的启示 艾里希·弗洛姆(1900~1980)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爱的艺术》是他的最著名的作品。在这本书中,弗洛姆把爱看成是一门艺术,并且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阐述了什么是爱?为什么爱?怎样去爱?大学生是恋爱的主要群体,而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锻炼爱的能力在享乐主义盛行的今天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弗洛姆爱的理论,对于当代大学生爱情观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标签:弗洛姆;爱的理论;大学生爱情观教育 一、弗洛姆爱的本质与四个要素 (一)爱的本质是给予 弗洛姆指出,“一个懂得给予的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伤悲——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所以弗洛姆所陳述的爱的本质就是给予,通过奉献自己,给予他人生命的充实。这里所说的给予并不只是简单的放弃我们对一件物品的所有权或者奉献自己的生命,而是通过给予和分享把我们内在的生命力传达给别人,营造一个良性循环,也就是给予者通过自己的给予行为唤醒受给予者身上的某种生命力,从而使受给予者在最后也成为一个给予者,这之间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所以爱的本质是给予。 (二)爱包含四个基本要素 弗洛姆爱的理论认为,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是爱的最基本的四个要素。在他看来,关爱我们以及其他人的生命和珍爱之物就是爱的体现;而责任就是自我对其他生命表达出来的潜在的愿望的反馈,在爱情中就是我们关心对方的精神世界。尊重就是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认可和接纳对方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尊重的首要基础是了解。仅有浅层的表面了解是不够的,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他人和自身,会让尊重自然而生并且恰到好处。所以,弗洛姆说爱是一门艺术,真诚地、勇敢地、踏实地去爱他人,不仅要发展爱的能力更要发展自己的人格。 二、当代大学生爱情观存在的两类问题 (一)侧重被动接受爱而不是主动给予爱 谈到爱情,在大学生日常微信阅读的情感文章中,如何被别人爱?如何成为别人眼中的男神?如何把自己包装成女神?等,此种类型的标题点击量最为火爆。这就说明,在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中,获取爱情的关键是使自己成为值得被人爱的人。简单来说,男人要有权、有钱、有名望;女人要有颜,有料,有魅力,健身塑形、服装打扮等都是用来吸引异性的手段,使自己得到他人的青睐,从而

斯腾伯格爱情三角理论

斯腾伯格爱情三角理论 对方跟自己站在一起。在危急时刻,爱方能够呼唤对方并能指望对方跟自己同舟共济。 亲密(Intimacy)

6.与被爱方分享自我和自己的占有物。爱方应乐意奉献自己、自己的时间以及自己的东西给被爱方。虽然不必所有的东西都成为共有财产,但双方在需要时应分享他们的财务,最重要的是分享他们的自我。 7.从被爱方接受感情上的支持。爱方能从被爱方得到鼓舞和支持,感到精神焕发,特别是在身处逆境时尤其应该这样。当你感到似乎一切都在跟你作对,但你意识到只有一件事不会出问题——你的配偶始终跟你站在一起。这时你就知道你们的关系具有这一因素。 8.给被爱方以感情上的支持。在逆境下,爱方应与被爱方在精神上息息相通,并给予感情上的支持。 9.跟被爱方亲切沟通。爱方能够跟被爱方进行深层次和坦诚的沟通,分享内心深处的感情。当你为自己所做的某件事感到困窘为难时,你仍能推心置腹地跟被爱方交谈,这时你所经历的就是这种沟通。 10.珍重被爱方。爱方要充分感到对方在共同生活中的重要性。当你认识到你的配偶比你所有的物质财富都更为重要时,就知道你对被爱方具有这种珍重和珍爱。 激情 激情(passion) 激情是一种“强烈地渴望跟对方结合的状态”。通俗地说,就是见了对方,会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和对方相处,有一种兴奋的体验。性的需要,是引起激情的主导形式,其它自尊、照顾、归属、支配、服从也是唤醒激情体验的源泉。 激情的发展大致经历3个阶段:①由于意识控制减弱,身体的变化和表情动作越来越失去控制,细微的动作由于高度紧张而发生紊乱。人的行为服从于所体验着的情感。②人失去意志的监督,发生不可控制的动作和失去理智的行为,这些动作在事后回想起来会感到羞耻和后悔。③出现在激情爆发之后,此时会出现平静和某种疲劳的现象,严重时会出现精力衰竭,对一切事物都抱着不关心的态度,有时还会精神萎靡,即所谓激情休克。 激情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激情能激励人们克服艰险,攻克难关;消极的激情常常对正常活动具有抑制的作用或引起冲动行为。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强意志的人能控制自己消极的激情。 承诺

爱情伦理学

爱情伦理学 爱情,就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了对对方的最真挚的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终生伴侣的最强烈的感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以及无私专一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在汉文化里,爱就是网住对方的心,具有亲密、情欲和承诺的属性,并且对这种关系的长久性持有信心,也能够与对方分享私生活。爱情是人性的组成部分,狭义上指情侣之间的爱,广义上还包括朋友之间的爱情和亲人之间的爱情。在爱的情感基础上,爱情在不同的文化也发展出不同的特征。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伦理观点主要是围绕着“爱”和“性”规划人生并为之指示路向和提供原则的。弗洛姆的“爱情伦理学”同费尔巴哈的“爱的宗教”有着内在联系,从总体上看有泛爱主义的倾向;马尔库塞的“爱欲伦理学”从存在论的角度对人寻求新的存在,具有相当强的理论感召力和征服力;赖希的“性欲伦理学”是一种赤裸裸的性革命、性解放理论,在许多人还未充分享受到“寓于爱情中的自然的幸福”的情况下,这一理论激荡人们的心灵也不是偶然的。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各种伦理观点中,最超群出众的是弗洛姆、马尔库塞、赖希涉及“爱”与“性”的伦理观点,即弗洛姆的“爱情伦理学”、马尔库塞的“爱欲伦理学”和赖希的“性欲伦理学”。 爱情的基本特征:对等性,排他性,持久性。爱情是人类群居生活中一个永恒的话题,然而爱情本身的产生却受到许多伦理学问题的影响,也激发了许多对于爱情伦理的讨论。 什么是爱?爱是永恒的感动,是一辈子的承诺,是坚守下去的信念和勇气,是一个人生命的意义。爱一个人,便是想要去永远的守护他、照顾他,能够无限的包容他,接受他的全部,愿意无条件的为他付出,哪怕自己会痛苦、受伤,也不惜一切代价。爱是愿意与那个人分享生活中的一切苦乐,愿意和他一起度过每一段时光,愿意同他共同承担所有人生中的磨难,去抚平对方内心的伤痛,愿意共同去面对灾难、死亡,愿意和他厮守到老,哪怕那个人不在了,也在心里继续相守。 爱与爱情是不一样的,爱是一个人的事,是自由的,你的心可以选择去爱谁、不爱谁,不用去理会那个人是否爱你,即使是得不到回应的爱,也是值得尊重、值得称颂的,因为那是一个人的心的选择。而爱情不一样,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是一份责任,一种承担,当你承担了一份爱情,你就多承担了一个人的心情。 于是,爱情是需要勇气的,再决定承担一份爱情之前,就要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就要知道即使两个人的未来会有伤痛,有困难,甚至有背叛,也需要有勇气去面对跟承担。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勇气和担当,使爱情变得更神圣和令人向往,每个人都想要寻找到愿意为自己鼓起勇气的那个人,然后一起勇敢的去爱。 在爱情中,最重要的就是坦诚、理解和信任。相爱的两个人是心与心的亲密无间,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每个人都看不透其他人的内心,只有相爱的人才可以知道,哪个是最真实的你,哪个是让我心疼的你,哪个是让我想要守护的你……于是,坦诚变的如此重要,假如连你的爱人都看不透你,那么将如何缔造一段亲密无间的爱? 在爱情里,两个人就如同一个人,缺了你,我就不完整了。我和你是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超过了孩子和父亲,爱情中的双方对对方都有像对自己一样的责任,这种境界才可以称得上是坚贞不摧的爱情,可以直面一切的困难,可以抵挡一切的诱惑。 真正的爱情是需要未来的,如果爱情没有一个未来,那么两个人要如何坚定勇敢地走下去?没有考虑到未来的爱情不是完整的,因为少了未来就少了担当和责任,爱情假如缺少了责任,就与单纯的喜欢没有区别了,也就不叫爱了。 人生的路上,有什么能比和自己共同经历风雨,一起努力经营着浪漫与温馨,一起奋斗、一起成长,然后慢慢变老的人更重要的?所以请把爱情看做自己的生命一样去对待,用心的

爱情的心理学理论

黄维仁:爱情心理学理论(上) 作者:黄维仁来源:网络 爱情的现像可以去理解、可以去描写、可以去解释、可以去研究…但爱情的美只能在感动中得以体会,那是一个充满了想象与超脱现实的生命经验。为什么一个人可以那样的去爱另一个人?在心理学的眼中,有着各式各样的爱情理论,主要有两类范畴:社会的和人格的。以下是心理学上常见的爱情理论,在这里我们先介绍社会心理学家的爱情理论。 爱情态度理论 Rubin(1970)开始将爱情定义成对某一特定的他人所持有的一种态度之後,使得爱情得以并入人际吸引之社会心理学主流内,并能使用一般测量方法研究爱情。 他假设爱情是可以被测量的独立概念,可视为一个人对特定他人的多面性态度,他从文艺着作、普通常识及人际吸引之文献资料中,寻找拟定叙述感情的题目,经过项目分析、信度、效度考验而建立爱情量表(love scale)和喜欢量表(liking scale),他发现爱情与喜欢有质的差别,而其爱情量表中包含叁种成份∶ 1.亲和和依赖需求。 2.欲帮助对方的倾向 3.排他性与独占性。 Lee的爱情观类型理论 加拿大社会学家John Alan Lee(1973)经由文献收集及调查访谈两阶段的研究,将男女之间的爱情分成六种形态∶ 情欲之爱(eros)、游戏之爱(ludus)、友谊之爱(storge)、依附之爱(mania)、现实之爱(pragama)及利他之爱(agape)。 所谓的“情欲之爱”建立在理想化的外在美,并且是罗曼蒂克、激情的爱情;

游戏之爱:视爱情视一场让异性青睐的游戏,并不会将真实的情感投入,常更换对象,且重视的是过程而非结果。 友谊之爱:是指如青梅竹马般的感情,是一种细水长流型、稳定的爱。 依附之爱者对於情感的需求非常大。 现实之爱者则是会考虑对方的现实条件,以期让自己的酬赏增加且减少付出的成本的爱情; 利他之爱者则带着一种牺牲、奉献的态度,追求爱情且不求对方回报。 承接Rubin将爱情视为态度的方向,有些研究者编制爱情态度量表来验证Lee的爱情类型理论,研究结果发现的确有六个向度,因此验证了Lee的理论。此量表有六个分量表,分别代表不同的爱情类型,每个分量表各有七题,总共有四十二题,采五点量表的反应方式回答对各陈述句的同意程度。日後,大多研究都以此量表为测量工具,也受到多位学者的认可。 爱情成份理论 除了上述Rubin发展的爱情量表中将爱情成份分成叁类之外,Sternberg(1986)爱情叁角理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是目前最重要且令人熟知的理论。他认为爱情包括叁种成份: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及承诺(commitment) 所谓的亲密是指与伴侣间心灵相近,互相契合,互相归属的感觉,属於爱情的情感成份; 激情是指强烈地渴望与伴侣结合,促使关系产生浪漫和外在吸引力的动机,也就是与「性」相关的动机驱力,属於爱情的动机成份;

弗洛姆理论概述

弗洛姆理论概述 弗洛姆 (Erich Fromm, 1900年3月23日 - 1980年3月18日)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旨在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处境,弗洛姆在 弗洛姆的主要思想内容 一、论人的处境 弗洛姆关于人的处境的学说是其整个思想的逻辑起点。他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人的处境的。 1、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 进化程度越高的动物,其生而具有的有本能自动调节的装备越不完善。这种反差在人这里达到了顶点。在所有动物中,刚出生时,人是最无能的;而且人类婴儿对父母的依赖性最长。人的本能适应性不足以使人生存下去,人必须寻找新的途径,这就形成了文明。 2、人的存在的矛盾性 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使人超越动物的本能状态,超越自然。这种超越又使人陷入了一系列困境,由于这些困境根植于人的存在本身,所以弗洛姆称其为人存在的矛盾性。 第一: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人超越自然、超越本能的过程也就是发展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力的过程,它使人的独立性和力量感日益增加,这就是个体化。

第二:生与死的矛盾。人能意识到死是生命的必然结局。对生的眷恋和对死的恐惧折磨着人。 第三: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之短暂的矛盾。人的短暂生命不可能完全实现他的全部潜能。 3、历史的矛盾性 存在的矛盾根植于人的存在本身。是不可解决的。历史的矛盾是人为的,即使在产生时不能解决,也可以在历史的稍后阶段解决。因此,人的存在的矛盾是人的更深层的处境。 二、论人的需要 除了生理需要,人的基本需要都起源于人的处境。让你面临矛盾不可能无动于衷。人的基本需要是人对存在的矛盾性的处境的反应。以下是几种需要以及不同的满足方式。 关联的需要----爱与自恋人要摆脱孤独就要与他人建立联系。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发展起来的与世界、与他人联系起来的健康情感。没有发展这种情感的人总是按自己的主观臆断而不是根据现实本身去对待外部的世界,像婴儿一样仅仅将他人视为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或工具。 超越的需要----创造或毁灭人都是身不由己的被人抛入这个世界,又身不由己的被抛出这个世界,与一般生物一样。只是人能意识到这一点,不甘心安于生物的被动状态。这就是人作为一种生物又要超越生物的被动状态的需要。这种需驱使人去创造;当创造的愿望得不到实现时可能转而采取毁灭的方式。 寻根的需要------母爱与乱伦。人的成长意味着脱离自然和母亲的襁褓。但失去根基是可怕的,必须找到新的“根”才会感到安全。个人往往通过依恋母亲及母亲的象征物(家庭、氏族、民族、国家、教会等)来建立自己的存在根基。有的人过于依恋母亲及其象征物,使个性和理性的发展受到束缚,就陷入了乱伦的精神病态。 同一感的需要------独立性与顺从性。人在脱离自然和母亲的“原始束缚”的过程中,形成了自我意识。人需要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自我意识健全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并保持自我的独立性。但有的人只向民族、宗教、阶级、同伴等认同,追求一致性或顺从性,从而失去了自我的独立性。 定向和献身的需要------理性与非理性。人需要为自己确定一个目标并为之献身,从而赋予生存一种意义。有的人确定的目标符合实际,具有意义;有的人则相信某种神的启示或自己种族的优越性,从而追求某种“神圣的”非理性的目标。 三、社会性格论 以上几种需要都是人在存在的困境下形成的与自然、他人、自我建立联系的需要,而人的性格和潜意识则是人在这些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

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

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 2009-08-20 11:32 爱情三角理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理论,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这三种成分构成了喜欢式爱情、迷恋式爱情、空洞式爱情、浪漫式爱情、伴侣式爱情、愚蠢式爱情、完美式爱情等七种类型。 爱情三角理论-理论概述 社会心理学家有个爱情三角理论,认为所有的爱情体验都是由激情、亲密和承诺三大要素所构成的,激情指一种情绪上的着迷,个人外表的和内在的魅力是影响激情的重要因素。亲密只的是两个人心理上互相喜欢的感觉,包括对爱人的赞赏、照顾爱人的愿望、自我的展露和内心的沟通。承诺主要指个人内心或口头对爱的预期,是爱情中最理性的成份。 爱情三角理论-亲密

第一要素:亲密(Intimacy) “亲密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情感性投入;激情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动机性卷入;承诺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认识性(认知性)的决定与忠守”(Sternberg)。 亲密是“温暖”的,激情是“热烈”的,而承诺是“冷静”的。 亲密,是两人之间感觉亲近,温馨的一种体验。简单说来,就是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温暖的感觉体验。 亲密包含10个基本要素: 1.渴望促进被爱者的幸福。爱方主动照顾被爱方并入力促进他/她的幸福。一方面可能以自己的幸福为代价去促进另一方的幸福——但是也期望对方在必要时同样会这样做。 2.跟被爱者在一起时感到幸福。爱方喜欢跟自己的情侣在一起。 3.当他们在一起做事情时,他们都感到十分愉快,并留下美好记忆,对这些美好时光的记忆能成为艰难时刻的慰藉和力量。而且,共同分享的美好时光会涌流到互爱关系中并使之更加美好。 4.尊重对方。情人必须非常看重和尊重对方。尽管情人可能意识到对方的弱点,却不能因此而减少自己对对方的整体尊重。在艰难时刻能

弗洛姆

弗洛姆 [编辑本段] 一.艾里克·弗洛姆 弗洛姆(Erich Fromm,1900年3月23日- 1980年3月18日)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成员。毕生旨在修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处境,弗洛姆在此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德国时弗洛姆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移居美国后始终保持和该学派的关联。弗洛姆思想的特色便是企图调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学说,其思想可以说是新弗洛伊德主义与新马斯洛主义的交汇。 1.生平与经历 1900年3月23日,弗洛姆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一个犹太人家庭,为家中独子。1918年弗洛姆进入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学习两学期法学。1919年暑假后,弗洛姆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改学社会学,老师有Alfred 韦伯(马克斯·韦伯的兄弟)、Karl J aspers和Heinrich Rickert。1922年从海德堡获哲学博士学位,次年至慕尼黑大学专攻精神分析学,1925年-1930年,他在柏林精神分析学会接受精神分析训练完毕。1930年,他开始临床实践,加入法兰克福社会观察学会。纳粹在德国执政后,弗洛姆搬到日内瓦,1934年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1943年离开哥伦比亚后,他帮助组建华盛顿精神病学学校纽约分校,1945年William Alanson White 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和心理学协会。 1950,弗洛姆搬到墨西哥城,成为UNAM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墨西哥) 教授,直到1965年退休。这里的医学院建立精神分析部。他担任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从1957到1961年,1962年以后担任纽约大学文理学院心理学客座教授。1974年他搬到瑞士Muralto,1980年,八十岁生日前五天死在家中。弗洛姆坚持临床实践,出版著作。

爱情三元理论

含义及组成 A亲密(intimacy) 亲密是以彼此的信任为基础的情感表现,包括热情、理解、交流、支持及分享等特点。 B激情(passion) 激情则必然伴随有彼此间性的吸引,以身体的欲望激起为特征。激情的形式常常是对性的渴望,但是从伴侣处得到满足的任何强烈的情感都属于这一类别。 C承诺(commitment) 承诺是内化为个体心灵需求的一种责任和约定,包括将自己投身于一份感情的决定及维持感情的努力。 承诺主要是认知的,亲密是感情性的,而激情是动机性的。这三个成分程度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三元理论下的两性关系 无爱 无爱:如果亲密、激情和承诺都缺失,爱就不存在。则两个人也许仅仅是熟人而不是朋友,彼此的关系是随便的、肤浅的、没有承诺的。 喜欢 喜欢:当亲密程度高但激情和承诺非常低的时候,会产生喜爱。喜爱发生在有着真正的亲近和温暖的友情中,但不会激发激情和你会与之共度余生的预期。如果一个朋友确实激起了激情、他/她离开的时候会被强烈的思念,关系就已经超越了喜爱,变成了别的。当两性之间的关系,在爱情的三因素中,只有亲密因素时,相处的双方在交往中会感觉亲切,轻松,有很强的信赖感,表现在生活中就是两性之间真诚的友谊。严格地说,此种关系还不能纳入到爱情之中。喜欢和爱的区别被现代男女严格区分,所以,他们常常固执地要求明确的答复:你究竟是喜欢我还是爱我?当然,这种关系的稳定会因为二者中任何一方情感因素微妙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也是人们常常怀疑男女之间是否有真正友谊的原因。 迷恋 迷恋:迷恋中有着强烈的激情,但缺乏亲密和承诺,当人们被不太熟悉的人激起欲望时会有这种体验。只有热情因素。当两性之间的关系,在爱情的三因素中,只有热情因素时,双方有强烈的性的吸引,但缺乏彼此的了解,缺乏彼此的信任,当然,更没有发展到承诺的阶段。处于迷恋中的个体相信:爱不需要理由。也常常无奈的地吟唱:为何偏偏爱上你?迷恋开始于生活中的一见钟情,这种刹那间绚烂如夏花的情绪是否有生命力,发展为稳定的情感,取决于是否会有亲密和承诺因素的形成。 空爱 空爱:即空洞的爱,没有亲密或激情的承诺就是空爱。只有承诺因素。当两性之间的关系,只有承诺,没有亲密和热情时,表明二者只有责任和义务,是高度道德化的或价值高度异化的两性伙伴关系。就爱情而言,是没有爱情成分的空洞的爱。在西方文化中,这种爱见于激情燃尽的关系中,既没有温暖也没有激情,仅仅存在着留下的决定。然而,在其他包办婚姻的问换中,空爱是配偶们共同生活的第一个阶段,而不是最末一个阶段。 浪漫之爱 浪漫之爱:当程度高的亲密和激情一起发生时,人们体验的就是浪漫的爱。亲密和热情两因素的结合。当两性之间的关系具有亲密和热情两个因素,双方的关系不需要承诺来维系时,被认为是一种最轻松最享受最唯美的浪漫之爱,所谓“没有承诺,却被你抓得更紧”。浪漫之爱,若是缺乏承诺的意愿或能力,则与婚姻无缘,所谓“相爱容易相处难”。对浪漫爱的一种看法是它是喜爱和迷恋的结合。人们常常会对自己的浪漫关系做出承诺,但斯腾伯格认

弗洛姆理论思想

弗洛姆的人格理论 焦虑的来源:自由使人面临大量个人责任和孤独感 顺应焦虑的策略及人格类型 接受与受虐(依附于权威,受虐狂) 剥削与施虐(狡诈或暴力,施虐狂人格) 囤积与破坏(节俭与破坏型人格) 市场取向与自动舒适装置(大部分人) 生产取向与积极自由(认识自己并成为自己是幸福的关键——健康的人) 弗洛姆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这得益于他在学术上的兼收并蓄,他接受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思想,试图用人本主义来调和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受到巴考芬对母系氏族社会的研究和东方禅宗的影响;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有思想或工作上的联系。 一、论人的处境 弗洛姆以关于人的处境的学说为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他从三个方面论述人的处境:(1)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意思是进化程度越高的动物,本能的调节越不完善,所以人在本能上与其他动物相比,具有最大的不完善性;(2)人的存在的矛盾性。意思是人试图超越动物的本能状态,这又使人陷入一系列的困境,像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生与死的矛盾、人的潜能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矛盾;(3)历史的矛盾性。意思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的历史时期能够解决前一个历史时期的一些矛盾。例如,他认为当代人类掌握的高技术手段与无力将它们全部用于人类和平和人民福利之间的矛盾在未来的社会历史时期是可以解决的。 弗洛姆认为,在以上三种处境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存在的矛盾,因为它根植于人本身,不可能被解决。特别是其中的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最具实质性,因为,人越是超越自然和本能,也就是越发展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力,与自然、他人和真实自我的关系就越疏远。他的全部理论都是以这一观点为基础的。 二、论人的需要 弗洛姆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就是人对存在的矛盾性的处境的反应。不同人满足需要的方式不同,有的是健康的,有的是不健康的。以下是几种基本需要及其不同的满足方式:(一)关联的需要------爱与自恋 人为了摆脱孤独感,就要与他人建立联系。如果能与他人建立健康的情感联系,这就是爱。否则,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而不是现实本身去对待他人,就是把他人作为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或手段,这就是自恋。 (二)超越的需要------创造与毁灭 人与其他动物一样是被抛入世界的,同样又被抛出世界。人能意识到自己作为生物的被动的命运,但不甘心于此,于是产生了超越的需要。这种需要驱使人们去创造,或者创造的愿望无法实现,则转向破坏。 (三)寻根的需要------母爱与乱伦 人随着成长越来越脱离了自然和母亲,于是产生寻根的需要。个体可以通过依恋母亲及其象征,如家庭、氏族、民族、国家和教会等,建立自己新的生存根基。如果过于依恋母亲及其象征,就会限制理

爱情的种类-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

爱情的种类: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斯滕伯格认为构成爱情的是亲密、激情与承诺三种元素。根据这三种元素的不同组合情况和程度,构建成一种不同形状的“爱情三角”,以这三元素的所占不同程度进行组合,斯滕伯格将爱情归结为下列八种情形: 无爱:如果亲密、激情和承诺都缺失,爱就不存在。则两个人也许仅仅是熟人而不是朋友,彼此的关系是随便的、肤浅的、没有承诺的。 喜欢:当亲密程度高但激情和承诺非常低的时候,会产生喜爱。喜爱发生在有着真正的亲近和温暖的友情中,但不会激发激情和你会与之共度余生的预期。如果一个朋友确实激起了激情、他/她离开的时候会被强烈的思念,关系就已经超越了喜爱,变成了别的。当两性之间的关系,在爱情的三因素中,只有亲密因素时,相处的双方在交往中会感觉亲切,轻松,有很强的信赖感,表现在生活中就是两性之间真诚的友谊。严格地说,此种关系还不能纳入到爱情之中。喜欢和爱的区别被现代男女严格区分,所以,他们常常固执地要求明确的答复:你究竟是喜欢我还是爱我?当然,这种关系的稳定会因为二者中任何一方情感因素微妙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也是人们常常怀疑男女之间是否有真正友谊的原因。 迷恋:迷恋中有着强烈的激情,但缺乏亲密和承诺,当

人们被不太熟悉的人激起欲望时会有这种体验。只有热情因素。当两性之间的关系,在爱情的三因素中,只有热情因素时,双方有强烈的性的吸引,但缺乏彼此的了解,缺乏彼此的信任,当然,更没有发展到承诺的阶段。处于迷恋中的个体相信:爱不需要理由。也常常无奈的地吟唱:为何偏偏爱上你?迷恋开始于生活中的一见钟情,这种刹那间绚烂如夏花的情绪是否有生命力,发展为稳定的情感,取决于是否会有亲密和承诺因素的形成。 空爱:即空洞的爱,没有亲密或激情的承诺就是空爱。只有承诺因素。当两性之间的关系,只有承诺,没有亲密和热情时,表明二者只有责任和义务,是高度道德化的或价值高度异化的两性伙伴关系。就爱情而言,是没有爱情成分的空洞的爱。在西方文化中,这种爱见于激情燃尽的关系中,既没有温暖也没有激情,仅仅存在着留下的决定。然而,在其他包办婚姻的关系中,空爱是配偶们共同生活的第一个阶段,而不是最末一个阶段。 浪漫之爱:当程度高的亲密和激情一起发生时,人们体验的就是浪漫的爱。亲密和热情两因素的结合。当两性之间的关系具有亲密和热情两个因素,双方的关系不需要承诺来维系时,被认为是一种最轻松最享受最唯美的浪漫之爱,所谓“没有承诺,却被你抓得更紧”。浪漫之爱,若是缺乏承诺的意愿或能力,则与婚姻无缘,所谓“相爱容易相处难”。对浪漫爱的一种看法是它是喜爱和迷恋的结合。人们常常会对自己的浪漫关系做出承诺,但斯腾伯格认为承诺并不是浪漫的爱的典型特征。

基于爱情三角理论下的宝黛之间的情感关系分析

摘要:本文依据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从亲密、激情与承诺三个方面,分析《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比较少年和成年不同时期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关系建构的不同,并分别按照威廉?詹姆斯的自我扩展概念,将宝黛之间的亲密关系分为归因过程、共有关系和自我图式三个维度,重点解读交流对于自我图式的影响;同时按照利昂?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理论将宝黛之间的人际吸引分为相似性和熟悉性两个维度,具体分析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是纯粹的完美之爱,宝玉和黛玉之间的交流是真正的心灵交流。 关键词:宝黛的亲密关系交流人际吸引承诺 一、相关理论 王国维先生曾借用叔本华的悲剧理论点评红楼梦,认为红楼梦属于“第三种悲剧”。他把宝玉出家看做是解脱,认为“生活的本质在于欲望,而解脱之道,存于出世,书中真正得到解脱的,只有宝玉、惜春和紫鹃三人”。他将宝黛之间的爱情看做悲剧,认为“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祖母,则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观之,《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④本文也试图借用西方学者的视角来分析《红楼梦》,主要依据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分析得出宝黛之间的关系是以真正的心灵交流为基础的亲密关系,是两情相悦,宝玉出家不是为了解脱,而是为了完成对黛玉的承诺,宝黛之间的爱情是一种完美之爱。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J.斯滕伯格①研究的证据显示,爱情可被理解为一个关系三角,这个三角的每一角分别代表这三个构成因素:亲密、激情和出于责任感的承诺,这三个因素在爱情中起着关键作用,远比其他属性重要。⑤6亲密是指爱情关系中那些促使双方亲近、志同道合和不分彼此的感情,其中包括:尊重对方,珍重对方,跟被爱方亲切沟通,与被爱方分享自我和自己的占有物等。⑤7激情主要是欲望和需要的表达方式――诸如对自尊、照顾、归属、支配、服从和性满足的渴望。⑤11承诺则意味着同心协力,志同道合,永不分离,顺利时如此,艰难时也一样,它意味着双方互相确认,同时也对自己确认,在任何换环境和任何情况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第一位的,而且永远是第一位的。⑤46 关于爱情,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姆斯②认为,一个人倾向于拥有的最独特的社会自我,是在他所爱的那个人心中,只要这一特殊的自我未能得到认可,对于他自己的意识来说,他就是无,而当这个自我得到认可时,他就会得到无限的满足。⑥ 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③的社会比较理论却倾向于从爱情中寻找自我价值,他认为,个体会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从中确定自我价值的心理倾向,个体在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时,会与条件胜于自己者相比较,从而追寻自我价值。⑦ 二、宝黛之间的情感关系分析 (一)少年时的爱情:亲不间疏,先不僭后 (注:本文将《红楼梦》第三回至第二十一回分为宝玉和黛玉的少年时期,将第二十二回至第八十回分为宝玉和黛玉的成年时期。) 本文首先从言语、动作行为和心理状态分析宝玉和黛玉的亲密友爱。开始是尊重对方。第二十二回,宝钗过生日而众人将黛玉比做戏子时,独有宝玉担心伤了黛玉的自尊,因为只有宝玉了解寄人篱下的黛玉对于别人看她的眼光是如何的敏感,宝玉尊重黛玉,他也希望别人能够和他一样,真诚地从言行上尊重黛玉。再者是理解、关心对方。比如宝玉将黛玉送他的荷包珍重地带在衣服里面,而宝玉因黛玉回乡探望病重的父亲,“剩得自己孤?,也不和人玩耍,每到晚间便索然睡了”。⑧(以下引文皆引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红楼梦》)听闻黛玉父亲去世,不禁蹙眉长叹:“了不得,想来这几日他不知哭的怎样呢。”闻得黛玉“平安”,余者也就不在意了。第八回宝玉和黛玉在薛姨妈家用晚饭时,李嬷嬷借口老爷要问书不让宝玉饮酒,黛玉见宝玉大不自在,忙的解围,因为黛玉了解宝玉暂时脱离贾政的道学阴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