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

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

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
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

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

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征比较

关 颖

[摘要] 本文运用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资料,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犯罪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未成年犯在犯罪时的年龄、刑期、重新犯罪比例、犯罪类型的多数方面、犯罪目的、犯罪时的心理状态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的文化程度高于非独生子女,犯强奸罪的比例是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犯盗窃罪的是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笔者认为,从整体上看,将独生子女作为特殊的未成年人犯罪群体的论点值得商榷。

[关键词] 独生子女未成年人犯罪 犯罪特征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6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研究》的中期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06JZD0027 [作者简介]关颖,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一、研究背景

我国施行“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至今已有近30年。30年来,独生子女作为一个新的、特殊的社会群体在中国社会出现,而且其数量不断增加。2007年初,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信息显示,我国的独生子女数量已达到9000万。1与此同时,在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研究中,独生子女犯罪也越来越多地引起研究者和司法实践部门的重视,并作为新时期青少年犯罪的新特征予以特别关注。

早在1996年,当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刚刚进入可以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时,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执行会长郭翔教授在概述我国青少年犯罪状况与特点时,就将“独生子女违法犯罪人数不断上升”作为主要特点之一,指出:我国政府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现在中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故学生犯罪中多系独生子女犯罪。独生子女的犯罪,给家庭和亲属带来的影响和后果也较为严重。我国青少年犯罪面临的此种动向,也须引起高度注意。”2犯罪学专家肖建国教授曾撰文指出:象上海这样的大城市,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我们应当思考和探讨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青少年犯罪问题,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理对策。他认为:虽然独生子女是否是“问题儿童”尚有待商榷,因为独生子女有许多好的方面,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但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容易形成心理偏差,导致独生子女越轨行为的形成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3

在实证研究方面,山东省少年管教所对在押的未成年犯中的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各100人进行了比较分析,有关犯罪类型的调查结论是,独生子女犯侵财型人数占75.14%,高出非独生子女4.87个百分点,说明独生子女犯为“财”犯罪更突出;独生子女犯性犯罪占16.22%,低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暴力犯罪人数比非独生子女犯高出4.87个百分点。研究者认为,这与从小养成任性逞强、横行霸道等坏习惯有直接关系。4另有王延海2001年对某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关押的249名未成年独生子女犯的调查,对未成年独生子女犯罪的基本情况的描述是:(一)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二)侵财型犯罪为主,暴力化倾向明显;(三)团伙作案为主,犯罪危害加重;(四)犯罪年龄集中,独生子女犯罪的平均年龄为15.65周岁,14.77周岁至16.53周岁是独生子女犯罪的高发期。5等等。

纵观有关独生子女犯罪的研究有以下几方面的缺陷:一是大多就独生子女谈独生子女,没有非独生子女作为对照组,一些以独生子女犯罪人为对象的研究所指出犯罪特征,事实上是所有未成年犯的共性问题,而不是独生子女所特有的;二是定量分析资料多数来自某一机构或某一地区且样本较小,难以据此推论我国独生子女犯罪的总体状况;三是个别涉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的调查数据,没有差异显著性检验,仅以微弱不同的几个百分点不足以说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区别。

笔者认为,将独生子女作为特殊的未成年人犯罪群体,应当基于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仅就犯罪的基本特征而言,从两类群体差异的客观分析中才能得出相

应的结论。本文运用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未成年犯抽样调查中的城市样本,以期对独生子女的犯罪特征作一基本分析。本次调查以全国2001年末在押未成年犯(犯罪时年龄为18岁以下)为总体,采取多段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获得有效样本2752个,其中城市样本1291个。本研究有效样本1262个,其中独生子女531人,占42.1%;非独生子女731人,占57.9%。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犯罪人特质

全部城市未成年犯犯罪时平均年龄15.65岁,独生子女15.67岁,非独生子女15.64岁。

全部城市未成年犯平均刑期4.6年,独生子女4.59年,非独生子女4.6年;刑期不满7年的独生子女有79.1%,非独生子76.3%;7年及以上、不满10年的独生子女有7.8%,非独生子11.1%;10年以上及无期徒刑的独生子女有13.1,非独生子女12.6%(χ2=3.473 df=2 p>0.05)。从总体上看,独生子女犯罪的严重程度与非独生子女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全部城市未成年犯中,此次犯罪前有过犯罪经历的占65.6%,独生子女是64%,非独生子女是66.7%(χ2= 0.910 df=1 p>0.05)。

全部城市未成年犯的文化程度是:文盲1.9%,小学没毕业19.1%,小学毕业8.9%,初中没毕业47.4%,初中毕业12.8%,高中或中专没有毕业7.6%,高中或中专毕业1.8%,大专以上0.4%。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文化程度比较如下表: 表3:城市独生子女犯罪目的与非独生子女比较(%)

文化程度 独生子女 非独生子女 文盲

2.1 1.8

小学没毕业

16.6 20.9

小学毕业

7.5 10.0

初中没毕业

45.3 49.0

初中毕业

14.9 11.3

高中或中专没有毕业

11.3 5.0

高中或中专毕业

2.1 1.5

大专以上

0.2 0.6

卡方检验 χ2=26.396 df=7 P<0.001 从总体上看,独生子女的文化程度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与此相联系,独生子女犯罪时为在校生的有36.5%,非独生子女为在校生的有23.6%,亦存在显著差异(χ2=23.748 df=7 P<0.001)。

(一)犯罪类型

调查结果显示,未成年人犯罪类型呈多样化的特点。城市未成年犯的犯罪类型(有几项选几项)按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抢劫”67.4%、“强奸”10.8%、“盗窃”10.1%、“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死亡”6.7%、“杀人”5.0%、“其他”

4.0%、“一般伤害”2.5%、“贩毒”1.4%、“聚众斗殴”1.9%、“猥亵妇女”

0.8%、“敲诈”0.9%、“放火”0.5%、“爆炸”0.4%、“投毒”0.2%、“诈骗”0.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未成年犯的犯罪类型比较如下表:

表1:城市独生子女犯罪类型与非独生子女比较(有几项选几项 %)

犯罪类型 独生子女 非独生子女 卡方检验 抢劫 66.5 68.3 χ2= 0.446 df=1 p>0.05

强奸 13.9 8.2 χ2= 10.633 df=1 p<0.01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死亡 7.5 6.3 χ2=0.745 df=1 p>0.05 盗窃 7.3 11.9 χ2=7.107 df=1 p<0.01

杀人 5.8 4.5 χ2= 1.119 df=1 p>0.05

其他 4.3 3.7 χ2= 0.329 df=1 p>0.05一般伤害 2.6 2.5 χ2= 0.038 df=1 p>0.05

聚众斗殴 1.7 1.9 χ2= 0.083 df=1 p>0.05

猥亵妇女 1.3 0.4 χ2= 3.225 df=1 p>0.05贩毒 1.1 1.5 χ2= 0.325 df=1 p>0.05

放火 0.6 0.5 χ2= 0.002 df=1 p>0.05

诈骗 0.6 0 χ2= 4.140 df=1 p<0.05

敲诈 0.6 1.1 χ2= 0.998 df=1 p>0.05

爆炸 0.4 0.4 χ2= 0.009 df=1 p>0.05

投毒 0.4 0 χ2= 2.758 df=1 p>0.05

调查结果显示:(1)从总体上看,在全部犯罪类型中,有12种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不存在显著差异;(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都是财产类犯罪居各类犯罪类型之首,抢劫、盗窃、诈骗、敲诈等均达到七成以上;(3)排在前三位的犯罪类型都是抢劫、强奸、盗窃,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犯罪类型上的差异突出表现在,犯强奸罪的比例是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犯盗窃罪的是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

(二)犯罪的直接原因

全部城市未成年犯犯罪的直接原因(限选两项),统计中两选合并以个案计算按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一时冲动”44.2%、“朋友义气”30.7%、“好奇心”19.7%、“受坏人教唆”19.5%、“生活所迫”12.2%、“受坏书和坏的影视作品的影响” 11.1%、“其他”4.9%、“报复社会和家庭” 3.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犯罪的直接原因比较如下表:

表2:未成年犯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限选两项 %)

一选 二选

犯罪原因

独生子女 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 非独生子女

一时冲动 47.3 41.9 2.5 2.3

受坏人教唆 13.8 16.6 8.3 7.7

好奇心 12.4 13.4 14.5 15.2

生活所迫 6.2 7.7 7.8 12.3

报复社会和家庭 2.1 1.6 2.8 3.4

受坏书和坏的影视作品的影响 5.2 4.8 14.5 12.9

朋友义气 11.0 11.0 47.5 40.1

其他 2.2 2.9 2.3 6.0 卡方检验 χ2= 10.259 df=7 p>0.05χ2= 17.586 df=7 p<0.05统计结果表明:(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犯罪的直接原因从总体上看趋同,第一选择不存在显著差异;(2)第二选择较为明显的差异体现在非独生子女由于“生活所迫”犯罪的高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由于“朋友义气”犯罪的略高于非

独生子女。

(三)犯罪目的

全部城市未成年犯的调查资料统计表明,其犯罪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钱财”的占38.8%、“为了恶作剧或好玩”占22.2%、“为了朋友”的占21.2%、“为了报复”占8.3%、“为了性满足”的占3.5%、“为了制造政治影响”占0.5%、其他占4.7%。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未成年犯的犯罪目的比较如下表:

表3:城市独生子女犯罪目的与非独生子女比较(%)

犯罪目的 独生子女 非独生子女

为了报复 8.0 8.5

为了钱财 37.1 41.3

为了性满足 4.7 2.6

为了朋友 23.1 19.9

为了制造政治影响 0.2 0.7

为了恶作剧或好玩 20.8 23.2

其他 6.1 3.7

卡方检验 χ2=12.060 df=6 P>0.05

调查结果显示,与上述犯罪的直接原因相联系,“为了钱财”的是非独生子女略高于独生子女,“为了朋友”的是独生子女略高于非独生子女。但总体上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犯罪目的不存在显著差异。

(四)犯罪时的心理状态

调查中了解了未成年犯“你违法犯罪时是怎么想的?”(有几项选几项)统计结果表明,在全部城市未成年犯中,表示“一时冲动,什么都没想”的有54.4%,表示“知道做坏事,但控制不住自己”的有28.0%,表示“不知道是违法犯罪,也不知道会受惩罚”的有31.9%,表示“自己犯罪可能不会被他人发现”的有18.1%,表示“犯罪能获得好处很大,值得冒险”的有9.1%,表示“即使抓起来,走走后门也可放出来”的有 5.9%,表示“法院对少年犯处理很轻,所以犯罪也没关系” 的有4.0%,表示“凭经验不会被抓到的”的有7.8%,表示“几个人一起干可以推脱责任”的有2.5%,另有“其他”想法的有3.0%。独生子女与非独

生子女未成年犯的犯罪时的心理状态比较如下表:

表4:城乡未成年犯违法犯罪时的心理状态(有几项选几项 %) 犯罪时的心理状态 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卡方检验

一时冲动,什么都没想 56.3 52.9 χ2= 1.406 df=1 p>0.05不知道是违法犯罪,也不知道会受惩罚 25.429.8χ2= 2.953 df=1 p>0.05知道做坏事,但控制不住自己 32.031.7χ2= 0.011 df=1 p>0.05认为自己犯罪可能不会被他人发现 20.716.3χ2= 4.076 df=1 p>0.05犯罪能获得好处很大,值得冒险 9.29.0χ2= 0.015 df=1 p>0.05凭经验认为根本不会抓到 8.97.0χ2= 1.509 df=1 p>0.05即使抓起来,走走后门也可放出来 6.0 5.7χ2= 0.044 df=1 p>0.05法院对少年犯处理轻,所以犯罪也没关系 3.8 4.1χ2= 0.092 df=1 p>0.05几个人一起干,可以推脱责任 3.0 2.2χ2= 0.846 df=1 p>0.05其他 3.4 2.7χ2= 0.450 df=1 p>0.05

调查结果显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犯罪时的心理状态的10个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城市未成年犯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犯罪特征的比较分析,有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统计结果表明,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未成年犯在犯罪特征的诸多方面趋同多于不同。如犯罪时的年龄、反映犯罪情节严重程度的刑期、重新犯罪比例、犯罪类型的多数方面、犯罪目的、犯罪时的心理状态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回顾以往关于独生子女犯罪的研究,对独生子女自身的负面印象或标签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独生子女的客观评价。诸如独生子女暴力犯罪“与从小养成任性逞强、横行霸道等坏习惯有直接关系”6并无相关调查资料作支撑,基本上属于主观推断;有研究者分析认为,独生子女实施盗窃、抢劫、绑架勒索等侵财犯罪“一是受好奇心、刺激的诱惑所为,二是为了吃喝玩乐。”7事实上非独生子女犯罪同样有诸如此类的问题存在;而对独生子女犯罪年龄偏低、财产犯罪多、犯罪危害严重8等特点的描述,由于样本量小、统计方法等方面的缺陷,

难以据此推论总体。本研究得出与以往独生子女犯罪特征研究的不同结论的主要原因,一是样本分布于全国10个省、直辖市,具有更为广泛的代表性;二是相对以往的诸多研究,此项研究样本量较大,足以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两个群体进行对比分析;三是分析结论是建立在统计检验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更能经得起推敲。

第二,独生子女犯罪人的文化程度高于非独生子女,是两个群体的明显差异。进一步统计发现,独生子女父亲、母亲的文化程度均高于非独生子女的父亲、母亲(χ2=16.380 df=4 P<0.01,χ2=58.898 df=4 P<0.001)。周福林的研究表明:文化程度与现有子女数呈现负的相关关系。9即父母的文化程度越低子女数越多。另有研究表明,家长的文化程度对于学生的学习志向具有强有力的影响。不同文化水平的家长,在其教育价值观念方面可能存有很大差别,这种情况可通过种种途径影响及他们的子女,并使之产生较为相应的教育价值观及受教育程度。10据此可以认为,城市独生子女犯罪人的文化程度高于非独生子女与其父母的文化背景及其对子女学业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

第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关犯罪类型的差异突出表现在,犯强奸罪的比例是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犯盗窃罪的是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在进一步分析中,对可能与犯强奸罪相关的客观影响因素如“看过黄色录像、图书”去“儿童不宜场所”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是“看过黄色录像、图书”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不存在显著差异;去“儿童不宜场所”的比较结果是,独生子女去“网吧”、去“洗浴中心”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χ2=20.743df=1 P<0.001,χ2=3.986 df=1 P<0.05),而去歌舞厅、游戏厅、录像厅等处则不存在显著差异。统计分析表明,城市未成年犯犯盗窃罪与“家庭经济状况”和“每月零花钱”数额不存在显著相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均是如此。有关经济状况与犯罪关系的研究认为:“一般而言,犯罪人员犯罪的经济原因并不取决于与其实际的生活状况,起决定作用的是犯罪人员自身对其生活状况的感觉或评价。”11究竟哪些因素是影响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犯罪类型差异的深层原因,是对独生子女犯罪研究提出的新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总之,笔者认为,从整体上看,将独生子女作为特殊的未成年人犯罪群体的论点值得商榷。当然,随着城市独生子女绝对数的增加,独生子女将逐渐成为城市未成年人犯罪的主体也是一种必然趋势。研究独生子女犯罪问题,不能忽略其

生存其中的社会背景,以及与非独生子女具有根本不同的家庭人际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其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发布:《我国独生子女数量达9000万》,新华网2007年1月23日

(https://www.doczj.com/doc/3715921212.html,/edu)。

2 郭翔:《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状况与特点》,《中国青年研究》1996年第3期。

3 肖建国:《论独生子女犯罪的防治对策》,《青少年犯罪问题》1999年第3期;《上海未成年

人犯罪形势和对策思考》,《当代青年研究》2004年3期。

4从日文.独生子女犯罪问题剖析.[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1998(4).

5王延海. 未成年独生子女犯罪问题探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2(1).

6从日文.独生子女犯罪问题剖析.[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1998(4).

7李康熙.对当前未成年独生子女犯罪情况的调查分析. [J]青年研究,1999(5).

8李康熙.对当前未成年独生子女犯罪情况的调查分析. [J]青年研究,1999(5).

9周福林. 我国城乡居民分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的生育意愿研究. [J]西北人口,2005(3). 10鲁洁.教育社会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98).

11周路.《当代实证犯罪学》[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81).

文章来源:作者投稿

中国社会学网https://www.doczj.com/doc/3715921212.html,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群体差异性的调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调研报告 题目: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差异性的调查 摘要:独生子女问题作为目前中国众多社会性问题之一,关系到千家万户,涉 及到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直接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组织教育及广泛的社会教育。对独生子女的研究,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备十分重大的意义。自从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以来,我国独生子女的数量就在一直攀升。对于独生子女,很多人都认为他们是一个娇生惯养的群体,而事实上他们到底是怎样的呢?他们与非独生子女之间有没有明显的差异呢?针对这些 问题进行了一次调研,以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调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性。

一、调查项目概况 1.1背景介绍 目前在校大学生都为20世纪8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国策后出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成为大学生中的两类不同群体。从心理学角度看,独生子女在亲子关系中能够获取更多的关心和关注,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非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能够较早获得分享、合作等社会功能。在传统观念中,认为非独生子女拥有乐于帮助别人、能够适应艰苦生活、合群、独立等优秀品质。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环境的优越,往往表现出自私、自理性差、孤独感强等心理和行为表现。所以本研究的调研正确引导一些刻板的偏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生活情感的差异,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乃至对未来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很多方面并未表现出强烈的差异性。 1.2研究目的 据统计,目前我国独生子女人数已超过2亿。近年来独生子女进入大学的比例已经达到30%,今后的比例还将越来越大。那么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在人际交往和情感等方面有没有差异?有何差异?这将是本项研究所探讨的。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让大学生明白自己在群体中各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优点发扬,缺点改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1.3研究方法 在实验开始前实施前期调查,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实施过程调查,在结题前进行效果调查,了解学生现状及发展情况,以便对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和进行动态调整。主要采用谈话、问卷、检测等形式进行。 二、调查项目 2.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生活方面的消费状况; 2.1.1 生活费差异 综合比较独身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生活费上的差别,分析绘制了下图 图1 独身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生活费上的差别

非独生子女的好处

非独生子女的好处 1、非独生子女有伙伴,可以在一起玩,学习。不会寂寞。 Not only children have partners, can play together, and study. They won’t be lonely. 2、孩童期,非独生子女多半比独生子女更容易培养独立意识 Children period, not only children than most only children are more likely to foster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3、结婚以后,若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如无意外的话需赡养四个老人,生育后还需照管小孩,增加生活负担,多一个兄弟姐妹轮流瞻养父母,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生活上,压力都要轻得多 After marriage, if both sides are only children, hopefully words need to support four old men, still need to care after birth child, increase life burden, a brother and sister take turns Giuliani adoptive parents, whether economic or in life, has less pressure 4、有较好的自理能力;不会自大 They have good self-care ability; they will not be arrogant 5、会与家人分享自己拥有的一切,会为别人考虑. They Will share with family has its own everything, will consider for others. 6、多一个亲人,相互扶持相互帮助。 They have many a family member and help each other 7、非独生子女,有事有个大哥大姐和你分担,受欺负有大哥大姐帮你出头,,不用担心压力大。 Not only children, occupy a eldest brother elder sister and you share, be humiliate have eldest brother elder sister to help you out if you have trouble, and you don't have to worry about pressure 8、I am not the only children, I have a sister, she very care about me, she treat me very well . in addition to ,she often help solve the difficult if I meet problems. We help each other and we are happy. 缺点:会觉得父母偏心,多了个和自己争遗产的人。有个人和你争宠, 独生子女的优点是家庭的核心,受到亲戚的和家人的宠爱,娇惯,任性,自私;总以自我为中心;骄傲,父母的财产全都是你的,没人跟你争. 父母从小娇生惯养,不独立,没主见,不能吃苦.父母老了要你养老送终,要是对象也是独子的话,就老人多还有孩子的,压力很大.

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

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 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征比较 关 颖 [摘要] 本文运用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资料,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犯罪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未成年犯在犯罪时的年龄、刑期、重新犯罪比例、犯罪类型的多数方面、犯罪目的、犯罪时的心理状态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的文化程度高于非独生子女,犯强奸罪的比例是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犯盗窃罪的是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笔者认为,从整体上看,将独生子女作为特殊的未成年人犯罪群体的论点值得商榷。 [关键词] 独生子女未成年人犯罪 犯罪特征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6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研究》的中期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06JZD0027 [作者简介]关颖,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一、研究背景 我国施行“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至今已有近30年。30年来,独生子女作为一个新的、特殊的社会群体在中国社会出现,而且其数量不断增加。2007年初,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信息显示,我国的独生子女数量已达到9000万。1与此同时,在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研究中,独生子女犯罪也越来越多地引起研究者和司法实践部门的重视,并作为新时期青少年犯罪的新特征予以特别关注。

早在1996年,当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刚刚进入可以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时,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执行会长郭翔教授在概述我国青少年犯罪状况与特点时,就将“独生子女违法犯罪人数不断上升”作为主要特点之一,指出:我国政府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现在中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故学生犯罪中多系独生子女犯罪。独生子女的犯罪,给家庭和亲属带来的影响和后果也较为严重。我国青少年犯罪面临的此种动向,也须引起高度注意。”2犯罪学专家肖建国教授曾撰文指出:象上海这样的大城市,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我们应当思考和探讨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青少年犯罪问题,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理对策。他认为:虽然独生子女是否是“问题儿童”尚有待商榷,因为独生子女有许多好的方面,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但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容易形成心理偏差,导致独生子女越轨行为的形成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3 在实证研究方面,山东省少年管教所对在押的未成年犯中的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各100人进行了比较分析,有关犯罪类型的调查结论是,独生子女犯侵财型人数占75.14%,高出非独生子女4.87个百分点,说明独生子女犯为“财”犯罪更突出;独生子女犯性犯罪占16.22%,低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暴力犯罪人数比非独生子女犯高出4.87个百分点。研究者认为,这与从小养成任性逞强、横行霸道等坏习惯有直接关系。4另有王延海2001年对某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关押的249名未成年独生子女犯的调查,对未成年独生子女犯罪的基本情况的描述是:(一)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二)侵财型犯罪为主,暴力化倾向明显;(三)团伙作案为主,犯罪危害加重;(四)犯罪年龄集中,独生子女犯罪的平均年龄为15.65周岁,14.77周岁至16.53周岁是独生子女犯罪的高发期。5等等。 纵观有关独生子女犯罪的研究有以下几方面的缺陷:一是大多就独生子女谈独生子女,没有非独生子女作为对照组,一些以独生子女犯罪人为对象的研究所指出犯罪特征,事实上是所有未成年犯的共性问题,而不是独生子女所特有的;二是定量分析资料多数来自某一机构或某一地区且样本较小,难以据此推论我国独生子女犯罪的总体状况;三是个别涉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的调查数据,没有差异显著性检验,仅以微弱不同的几个百分点不足以说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区别。 笔者认为,将独生子女作为特殊的未成年人犯罪群体,应当基于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仅就犯罪的基本特征而言,从两类群体差异的客观分析中才能得出相

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性调查

“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性调查” ----以南昌高校为例 参赛团队:MIRACLE 组长名称:邓艳君 队员名称:张虹宇陈晓芬 马丽平傅招能黎露

摘要 独生子女问题作为目前中国众多社会性问题之一,关系到千家万户,涉及到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直接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组织教育及广泛的社会教育。对独生子女的研究,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备十分重大的意义。自从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以来,我国独生子女的数量就在一直攀升。对于独生子女,很多人都认为他们是一个娇生惯养的群体,而事实上他们到底是怎样的呢?他们与非独生子女之间有没有明显的差异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专门组成了一个调查小组,以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调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性。 我们以南昌市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三所高校的6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其进行在生活状况、情感、人际关系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了解南昌市高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性情况。同时希望通过南昌市高校学生的状况来以点推面,反映我国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性情况。 1、目的:从独生子女以及非独生子女群体的内在特征、横向及纵向研究等角度探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关人际交往与生活情感方面的差异性。 2、方法:我们在江西省南昌市选择了三所高校,江西财经大学,南昌大学,华东交通大学进行简单的随机抽样调查,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数据,我们在每所大学发放了200份问卷,根据收回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3、结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目录 第一章调查项目概况 (1) 1.1背景介绍 (1)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 第二章调查方案 (2) 2.1调查目的 (2) 2.2调查对象 (2) 2.3调查项目 (2) 2.4调查表 (3) 2.5 调查方式和方法 (3) 2.6调查地点和调查时间 (4) 2.7问卷的输入 (4) 2.8质量控制 (4) 2.9组织计划 (5) 第三章数据概要及基本信息 (6) 3.1基本数据概要 (6) 3.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7) 3.2.1是否是独生子女情况 (7) 3.2.2性别信息 (8) 第四章数据分析经济状况分析 (9) 4.1 生活费差异 (9) 4.2 经济来源 (9) 4.3关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消费状况的比较 (11)

大学毕业论文《独生子女及非独生子女人格性质差异》

分类号0212 编号2013010231 毕业论文 题目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格特质的差异研究 学院教育学院 专业应用心理学 姓名 班级 学号 研究类型研究综述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 2 0 1 3 . 5 . 1 5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学位论文中凡是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经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差异研究(天水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天水 741000)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天水师范学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人格特质差异。研究采用16PF人格因素量表(修订版)对120名大学生进行测评。研究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在聪慧性、兴奋性、侍强性、敢为性等因素上的得分均高于非独子,在侍强性和敢为性两个因素上,差异极其显著(p<0.01);有恒性、幻想性、世故性、独立性、自律性等因素上独生子女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在幻想性、独立性、自律性上差异显著。在次级人格因素比较,除感情与机警型、心理健康因素外,独生子女在其它六个因素上的得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结论:天水师范学院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质具有差异性,并且独生子女在一定程度上优于非独生子女。 关键词: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质;差异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only child and non - only child personality differences. Study on using 16PF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 (Revised Edition) were administered to 120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nly child in intelligence, excitability, strong paternity, dare to and so on factor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only child, in strong paternity and dare to a factor of two,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1); perseverance, fantasy, sophistication, independence, self-discipline factors such as the only-child score lower than non-only child, significantly in the fantasy, independence, self-discipline difference. In comparison with the secondary personality factors, in addition to affection and alertness, mental health factors, scoring the only child in the other six factors are higher than non-only child. Conclusion: personality only-child and non-only-child College of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has the difference, and the only child in a certain extent better than non-only child. Keywords: one-child non personality only-child differences of college students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元分析

第23卷第4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l.23N o.42006年11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of Suzhou (S ocial Science )N ov.2006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元分析 Ξ 张樱樱,童辉杰 (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江苏苏州215021) 摘 要:利用元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作一次总的效度检验与评估。结果显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总效果量为0.0586,95%置信区间为(-0.309~0.427),经过齐性检验,各项研究g 值差异不显著。说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没有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元分析;心理健康;独生子女中图分类号:B8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695(2006)04-0112-04 元分析是对具有共同研究目的的相互独立的多个研究结果给予定量分析、合并分析,剖析研究间 的差异特征,综合评价研究结果[1] 。它可以将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资料综合起来进行定量分析,把以往的结果更为客观真实地反应出来,同时可以确定某些研究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得出较为可靠的结论。有关独生子女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历来都有争议,美国心理学家G stanley Hall 在1907年就认为: “独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种病态。”[2]1-20 多数美国人至今仍认为独生子女有适应不良、自我中心、固执等个性缺陷。日本心理学家波多也勤子1963年指出:“独生子女的共同特点是非常任性,意志薄弱,遇 有不如意便发脾气,缺少社会性,与人难以相处。”[3] 与此相反的是,美国当代研究独生子女的著名学者T oni Falbo 及其同事对1925年到1984年间西方发表的有关独生子女的研究进行元分析(meta -analysis )发现,独生子女在控制力、自主性、心理成熟等特点优于非独生子女,其余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差异。[2] 我国学者陶国泰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儿童心理发展进行了一项十年的追踪研究,发现独生子 女与非独生儿童的行为问题差别只有少许,而且随发展到青少年期这些差异有大致消失的趋势。 [4] 国内关于独生子女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研究文献到目前为止已有170余篇,但对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综合分析还没有。本文收集了我国自20世纪80 年代以来发表的关于独生子女的文献进行元分析研究,力图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进行一次总的比较分析,得出较为客观的结果。 1、对象与方法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年龄从3岁到45岁不等,搜集资料样本量从94到13217不等(见表1),主要偏向于大学生。47篇资料中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有22篇,占总数的46.8%。当然,也包括幼儿、中学生、高职生、护士、海陆空三军战士以及幼师学生,总样本量为78464人。 材料的搜集与入选是利用中国期刊网、重庆维普等几个数据库采用关键词(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全文及期刊名进行检索,得到资料167篇,经过以下程序进行筛选:(1)首先都包括独生女子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2)这些比较里面要有关于心理健康的对比;(3)每个研究中都要有平均数标准差,以便求出g 值,最后得到有效资料47篇。然后根据C ohen 、Hedges 等人的算法进行元分析[5,6] ,并 自行编写计算机程序处理全部数据。 2、结果 (1)效果量(effect size )g 值的计算 47篇资料共有49项研究结果,第32篇分为学前组、小学组和 2 11Ξ收稿日期:2006-06-15 作者简介:张樱樱(1981-),女,山东青岛人,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2004级研究生; 童辉杰(1956-),男,浙江衢州人,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教授。

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职业价值观比较研究(1)

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职业价值观比较研究 文献综述 江西省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 11141130 王磊指导老师:李立文 摘要:自从中国1978年以来实行计划生育,至今已经有30年,这一政策使得中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国出现了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的群体,历史以来,这一政策都受到国内国外相关学者和人们的广泛讨论,计划生育时期独生子女已经步入大学乃至社会,国内的新闻报道也越来越关注这这一群体的特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究竟有没有差别,以及独生子女的能力是否与非独生子女存在差距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焦点。因此,研究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职业价值观的差异,有利于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对于人们的关注和国家政策的评价以及教育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独生子女;职业价值观 一、学者对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 自从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的群体产生,特别是90后这一代表性的群体逐渐成长并且步入社会,他们的行为方式、性格爱好、成长过程在社会上有着明显的表现。如引起人们关注的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小皇后这一说法,以及独生子女脆弱的心里和责任意识,对于这一现象,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调查。风笑天教授认为:从总体上看,两类青年在性格特征上的差异相似性多于相异性独生子女在新的环境下结识新朋友的比例明显比非独生子女高,与人交往的能力明显比非独生子女强,孤独感明显比非独生子女低。这一结果对社会上流传的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难于与人交往”,“孤僻” 的看法给于了否定的回答。【1】但是风笑天教授的研究只停留在小学和中学你,而对于大学生的研究,则没有更多的涉及,因此,研究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职业价值观的差异对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80后大学生责任感的缺失,社会上给了尖锐的批评,人们还给他们起了个特别的称呼——“草莓族”,即外表看起来色彩鲜艳,里面却苍白柔软,稍一碾压就变成一团稀泥,表面还疙疙瘩瘩挺有个性。责任感是对自己义务的知觉,以及自觉旅行人生义务的一种态度或意愿。问卷调查表明 87.5%的独生子女和82.6%非独生子女,对于父母的辛劳,长大以后要回报 他们。这表明,这表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责任感都非常强,对于将来如何回报社会、家庭都有较强的行为意愿。【2】 郭永邦和王卫华在高职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个性比较研究中发现,高职大学生对待国家、集体、他人和自我关系方面差异显著,独生子女对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不如非独生子女,不少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处于中心地位,得到父母和亲人的更多关心,他们往往提出的要求能够得到满足,使得他们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考虑自己的多,考虑他人和社会的少。【3】二、国内学者关于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职业价值观研究 李志对于中国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职业价值观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他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至恶业价值观的大部分内容趋于一致,他们都有看重职业在生活中的作用,能充分认识到工作的社会性内容,择业动机具有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统一,择业标准注重适合自己特长和值得自己去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就业选择比较研究报告

目录 摘要、关键词 (1) 导言 研究目的 (2) 文献回顾: 一、独生子女的概念 (2) 二、调查回顾 (2) <一)就业社会环境一一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社会环境因素 (2) <二)高校教育理念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学校因素3 <三)家庭因素一一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家庭因素 (4) <四)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学生个体因素 (5) <五)独生子女的就业选择和职业理想的价值取向 (6) <六)风笑天对于独生子女的研究 (8) 三、评价................................... 9 研究方法和资料:资料分析: 一、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对于就业选择的影响 (10) 二、是否为非独生子女与结果无显著相关的工程 (11) 三、关于与职业选择相关因素的分析.................... 15 结论 18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比较研究 -- 以重庆市在读大学生为例 摘要:在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开始进入职业领域的大背景下,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所得资料,定量描述了大学生在面临就业的情况下,对于就业的选择,对正在读大学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职业选择方面的状况进行了比较,并探讨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总体的职业选择趋向多元化,独生子女青年与非独生子女青年在职业选择方面大部分不存在明显的差别,只有极少数几项存在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独生子女职业选择

研究目的: 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关于独生子女的负面报导也越来越多。人们经常性的拿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进行比较。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选择情况,探究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就业选择方面的差异,以及产生就业选择差异的原因。 一、独生子女的概念 独生子女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解释和界定。 《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社会学卷中对于独生子女的解释是:不论出生胎次如何,一对夫妇只生养有一个孩子,该孩子即属独生子女。 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规定下列情况属独生子女:①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子女以上只存活一个的;②再婚夫妇已有一个子女,婚后不再生育的;③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子女,不再生育第二个的。 在法律上,《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所指的独生子女,是指一对夫妻结婚后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合法、共同生育的,经依法申请被政府确认,在申请领取独生子女证时数量仅为一个的子女。 二、调查回顾 在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中,根据文献的综合和分析,我按照韩卫红的分析方法,将从四个大的方面对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选择的因素进行分析,分别为社会环境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 <一)就业社会环境一一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社会环境因素 大学生在就业以前,总会对当时就业的社会环境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如果当时的就业环境紧张,大学生求职时可能会适当降低自己的职业要求,但是相反的,如果当时的工作情况是“供” 大于“求”时,大学生求职时就会提高自己的职业要求。当前的就业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就业政策、人才市场需求和舆论环境。这三个主要要素的具体影响如下: 1、就业政策 就业政策导向,对大学生就业有着根本性和长远性影响。不同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导向下,学生的就业行为就有不同的选择。大学生统包统分时期,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很少,毕业生的行为选择主要依赖于国家的计划和分配。2002年确立的“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 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改变了之前一直实行的大学生就业国家统一分配的就业政策,使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从单一转变为多样,并且大学生就业时开始考虑个人的爱好和志趣,有了主动的择业行为。2007国家出台文件要求“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积极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毕业生就业选择得到了最大发挥,但自由的个人选择却在市场需求面前出现了困惑。与此同时,国家的住房、医疗、教育等政策也影响着学生的就业行为选择。 2、人才市场需求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际交往差异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715921212.html,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际交往差异研究 作者:何梦露 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6年第03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央开放“单独二孩”的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重发生很大的改变。就此,我通过运用个案研究法,分析幼儿行为产生的原因,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交往差异进行研究。通过对家庭教养方式、独生子女特有的性格、性格缺陷制约其交往、教师如何解决两种幼儿在交往方面的差异,展开了一系列理论与实际的研究。 关键词: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交往差异;家庭教养;个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96-001 一、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交往差异个案分析与讨论 1.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独生子女即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在于独生子女是父母唯一的宝贝,父母往往对其过分的照顾,过分的疼爱,加之没有别人分宠,往往会造成溺爱等负面影响。而非独生子女家庭中,由于父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缺乏唯一性,独特性,父母往往对待幼儿较独生子女家庭更为客观,公平,公正。 2.教养方式的差异 独生子女家庭在教养方式上,因为唯一性,独特性,父母相对更宝贝些,往往会造成娇惯溺爱型的教养方式,这种教养方式会形成自私、傲慢、蛮狠、要强等一系列不好的性格。 例如李响多次在班级欺负其他小朋友,教师与其家长沟通时,发现家长总是宝贝孩子,总是从外界因素上找理由,不从孩子的身上找问题的发生原因。遇到问题,往往用“我孩子还小,不懂事”等等理由为孩子开脱。 从这件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奶奶对其过分宠爱,纵容孩子犯错。由于其这种纵容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错误越犯越多,越犯越无所谓的态度。而非独生子女家庭在教养方式上,往往会选择民主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既倾听了幼儿内心的想法,也保留了父母公平公正,以及最终决定的权威性。由于有超过一个以上孩子,父母往往不会过分溺爱孩子,纵容孩子。 3.个性特征方面 幼儿的个性特征也是造成幼儿交往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个性特征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下面,我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来分析幼儿的个性特征。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对人格影响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对人格影响 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目前许多城市幼儿园的幼儿中,独生子女年所占比例在90%以上。独生子女的大批出现,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速率,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教育方面,也出现了“独生子女问题多”、“独子难教”的思想倾向,有些人甚至把一些独生子女夸大其词的称为“中国的一群小皇帝”。现代的孩子患有“四、二、一综合症”,这是片面的。据部分专家、老师在部分省、市抽样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独生子与非独生子,同样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成长。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位置特殊,家长对这种特殊性缺乏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因而带来一些值得探讨的新问题。 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相对宽裕,有可能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生活、学习条件。但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独一无二,若教育不得法,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偏异。 1.父母和祖辈的溺爱娇宠,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知为别人着想。 2.对“独苗苗”百般袒护,长者不愿约束孩子。孩子在家庭这个最早加入的社会结构中,未能养成尊重长辈、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而是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 3.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伴,幼时缺少与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既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性,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差,容易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 4.在家里,父母代劳独生子女的许多本应自理的工作,易于形成依赖性,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都差,也缺少劳动自觉性。 5.家长望子成龙,请家庭教师,买钢琴,成天逼孩子认字、作文、弹琴、习画、学外语,没完没了。孩子缺乏应有的游戏时间,会产生厌学情绪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独身子女会出现一些人格上的倾向性,在社会交往,人际关系上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但是,独生子女并非“问题儿童”,其身体健康、智力水平等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大多属于中间型性格,其次是外向型和倾外向型,再是内向型和倾内向型。与非独生子女相比,属于外向型性格的独生子女明显多于非独生子女,属于内向型性格的则明显少于非独生子女。 在气质类型上,独生子女属于多种气质混合型的最多,其次是多血质和胆汗抑郁质。在气质类型的分布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独生子女中属于多血质、抑郁质和多血一粘液质的显著少于非独生子女。 在情绪特征上,独生子女在情绪强度和主导心境上显著强于非独生子女,但在稳定性上则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幸福感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幸福感 幸福是小时候的一块糖,甜甜的;幸福是长大后的一个家,暖暖的;幸福是一个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感。我们宿舍人就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幸福感展开了一系列讨论。有些人认为独生子女的幸福感要强些,而有些人则认为非独生子女的幸福感要强些。 独生子女是家中独子,因此他们会比非独生子女占有更多的资源,享有更多的照顾,他们常常会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欢迎的,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因此,他们会变得情绪愉快,性格活泼,朝气蓬勃。在多子女家庭中,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和家务,容易忽视同每个子女的交流,容易出现偏爱、歧视个别子女的问题,或者不能给予每个子女足够的共同活动时间、机会和深入关心他们的精神需要。家中父母多偏爱儿子或年龄小的,这会使其他儿女认为,自己不重要而产生自卑的心理。在独生子女家庭中,一般不会出现遗产纠纷问题,而在非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长大后就会出现财产继承问题,多子家庭常常闹得不和睦。独生子女家庭中只有一个独子,父母有较多的精力照顾独子,能够提供给独子更好的物质条件,而且还可以使孩子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同时独生子女得到的关爱要多一些,所以独生子女幸福感要强一些。但独生子女要与同龄人交流一些会得到更多的快乐。 非独生子女从小就学会了和兄弟姐妹分享东西,所以当他们被给予或者是被帮助了以后,他们就会心存感激,会感到快乐和幸福。他们在处理和考虑一些事时会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别人的感受。能够更好的与人相处,这也使他们的人际关系非常好,有一个很好的生活圈子。能够更快的融入一个集体中,更快的适应身边的环境。非独生子女更容易培养独立意识,生活自理能力更强,不会过多依赖父母,自己能够自立,生活上能够照顾自己,照顾别人。与同龄的兄弟姐妹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一同解决难题。 现在的孩子接触的网络、电视等,大多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里,家门紧闭的环境下成长出来的孩子必然会在交流方面有所缺失。随着独生子女率的增高,以后孩子们旁系的兄弟姐妹也会越来越少,童年没有小伙伴对孩子的身心发育也是不利的。然而,非独生子女在关心他人、理解他人、为别人着想方向也普遍优于独生子女。所以,在合理合法并且有条件的情况下,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有更好的成长环境,幸福感也更强烈些。 或许作为非独生子女的孩子曾无数次的羡慕过独生子女的生活,渴望那种被所有人捧在手心里的感觉,可以有足够的玩具,足够多的漂亮衣服。而独生子女则羡慕非独生子女在生活中遇到某些问题可以及时找兄弟姐妹们倾诉,与他们分享自己的心情,以及家中热闹的气氛。然而,幸福总是以不同的形式降临在每个人身上。独生子女得到更多的父母的关爱,占有更多的资源,独立性很强。非独生子女则学会了分享,为他人着想,学会了与他人合作。 幸福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不单单与独生、非独生有关。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都有关系。如果排除其他一切因素,独生子女多于非独生女的幸福感可能来源于独生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这种情况会带来一个缺点:当该独生子女踏入社会,当他不能独占一切资源时,便会产生挫败感,失去一切幸福感。非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不能独占一切资源,但会学会分享,失去了直接的幸福感,却从别的方面获得了真正的幸福。当非独生子女踏入社会,可能更容易与别人相处,从而在家庭以外的生活圈中获得幸福感。综合分析,各有各的幸福,其实,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他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幸福感,幸福感没有大小之分,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幸福就在我们身边。

当代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

当代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 摘要: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独生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昔日小皇帝进入青春期,独生子女入大学的高峰期迫近,高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经调查浙江高校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已达到43.48%,可预计,再过数年中国大学生将以独生子女为主体。因此,加强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全面把握独生子女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特点,使高校管理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对全面落实卷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新世纪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价该值观 一调查基本情况 2006年6月至2007年5月,我们在浙江高校学生中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本次调查主要在嘉兴学院的学生中进行。整个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无记名调查的形式。问卷根据浙江高校的实际情况设计而成,并请有关专家,教授进行了多次修改,经测验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除问卷调查外,我们还与部分大学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大学生教师进行了座谈,多方面了解当今独生子女大学生道德状况及特点,以期望得出科学的结论。整个调查过程安排细致。样本量大,学生认真配合,调查结果真实可靠。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问卷1472份,回收率98.13%,所抽样本中,独生子女大学生占43.48%,非独生子女占56.52%。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文通过集体主义价值观恋爱观人际交往情况空余时间的安排择业学习动机支援西部捐赠及助人等九个方面的调查结果,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比较分析。 1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比较(见表1~表3) 我国历来强调集体利益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集体主义被赋予了现代意义,那就是以国家和集体为主,兼顾个人利益,提倡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一致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同时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消费观调查报告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消费观比较调查报告 大学生的消费观在很多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大学生中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为了了解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消费观的现状。我们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和系统抽样的方法对乐山师范学院的1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效回收86份,回收率为86%。我们主要从大学生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理念以及消费来源等方面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分析: 一、消费水平 从每月的生活费方面分析,下图是本校学生的生活费的分布状况: 根据图表可以看出在这些学生月生活费用主要集中在700~1000。26%的学生的生活费高于1000。17%的学生生活费在500~700的范围,极少数的人生活费高于1500。调查结果显示40%的独生子女生活费集中在1000~1500元,37%的人集中在700~1000元。59%的非独生子女生活费集中在700~1000元,20%的人生活费集中在500~700元。63%的城镇独生子女的生活费是在1000以上,其中大部分在1500以上。53的农村独生子的生活费在700~1000的范围。由此可以看出独生子女的平均生活费是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城镇独生子女的生活费大多是高于农村独生子女的。生活费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消费水平。 二、消费来源 通过分析问卷显示90%以上的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源于父母。其中独生子女的生活费来源比较单一。76%的独生子女的生活费完全来源于父母。及少部分来源于助学金。非独生子女中75%人生活费来源于父母,及少部分来源于兼职和奖学金以及助学金。在生活费的来源方面城镇与农村中的独生子女有较大差异,城镇中90%的独生子生活费完全来源于父母,其中男生特别明显。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生活费来源较单一,极少部分人的生活费来源于兼职或其他。 500~700 17% 700~1000 51%1000~150026% 1500以上 6% 生活费分布状况 500~700 700~1000 1000~15001500以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