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科学第三章 (15)

初三科学第三章 (15)

初三科学第三章 (15)

初三科学第三章 (15)

初三科学第三章 能量部分

第三章第1、4、5节能量的相互转化、动能和势能及物体 的内能 二、考点清单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 2、知道重力势能及重力势能的决定因素,了解弹性势能及弹性势能的决定因素 3、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了解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实例 4、了解内能的概念 5、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知道做功和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 6、知道热量的概念,知道功和热量都可以用来量度内能的变化,知道燃料的热值 (二)重难点分析: 重点:动能、势能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 难点:动能、势能动能和势能的转化。理解弹性势能及弹性势能的决定因素 一、全面突破 【知识点1】各种形式的能量: 1、能的存在形式:山顶的雪会发生雪崩,说明自然界存在着能,能有很多种形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能量形 式 定义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势能) 化学能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能量叫化学能。食物、燃料等物质中储存有化学能。 电能电具有的能叫做电能。 声能声音具有的能称为声能 风能流动的风具有的能量称为风能 光能光具有的能量称为光能 内能也即俗称的热能,是物体内部大量做热运动的粒子具有的能。 2、区分能量和能源两个概念: (1)能量:能量是能的一种量度和存在形式,包括机械能、化学能、电能、声能、风能、光能、内能等多种形式。 (2)能源:是为人类能提供能量的所有资源,它可以是一种能量形式,如电能、风能、大阳能;也可以是一种具体的含有能量的物质,如煤、石油、天然气、垃圾、木柴等。 【知识点2】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1、讨论:(1)人造卫星在太空中工作所需的电能来自哪里? 太阳能(光能)——化学能——电能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 分子和原子 一、 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 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备注 1. 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 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4. 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5. 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6. 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原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二、 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 、B 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 ,加入约5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 、C 两个小烧杯,烧杯B 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 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 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 1. 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 2. 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 种分子构成。 3.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 成化合物分子。 4.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 分子。 第二节 原子的结构 1. 原子的构成

九年级科学(上)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知识点归纳 第一节 1.雪崩时的能量转化:势能转化为动能 2.人造卫星: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3.青蛙跃起扑食的过程:化学能转化为动能和势能 4.胶片感光成像: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5.特技跳伞:势能转化为动能和热能 6.森林火灾: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7.植物生长: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8.水电站(工作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第二节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W=Fs=Pt 功的单位:焦 3.功率 (1)功率是反映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功率 (3)功率的计算公式:P=W/t P=Fv (4)功率的单位:瓦常用单位还有:千瓦、兆瓦 (5)1千瓦=1000瓦1兆瓦=106瓦 第三节 一、杠杆 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的硬棒叫做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使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3、杠杆平衡:指杠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 4、杠杆平衡原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二、杠杆的分类 (1)L1>L2时,叫省力杠杆,其特点是省了力但费了距离。如开瓶盖的起子、铡刀、老虎钳、道钉撬等。 (2)L1<L2时,叫费力杠杆,其特点是费了力但省了距离。如钓鱼杆、筷子、镊子、缝纫机脚踏板等。 (3)L1=L2时,叫等臂杠杆,其特点是不省力也不费力,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如天平、定滑轮等。 三、滑轮 (1)定滑轮是等臂杠杆,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动滑轮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杆,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F=G/2。 (3)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力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力的几分之一:F=1/nG,拉力所通过的距离为物体上升距离的几倍。

七年级上册科学 第三章知识点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科学_第三章知识点(含答案)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地球是一个球体,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上 ,地球看起来是很圆的,这主要是因为赤道半径与两极半径仅相 差 0.33%) 2.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为 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 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 21千米),仅 差0.33%;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 ,指的是人处在 赤道) 3. 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答:因为地球是个 球体,地球表面是个 曲面,所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4. 那些现象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答:(1)1519 —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先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证实了地球是 一个球体(实例)。(2)20世纪,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3)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 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 桅杆,再看到船身(从上往下出现)。这说明海面是曲面。( 4)登高望远,站得越高看到的地 平圈范围越大,说明大地也是曲面。(5)(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月食时月面缺损部分的边缘是圆弧形 的。(6)天涯海角 走不到边(7)探究实验: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对照实验(方法) 5.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从古至今的排列顺序 ④ 天圆如弹丸,地如卵中黄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 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④地球是个球体 6.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设想。 过了 2个世纪,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 ,由 此推断地球是个球体。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7. 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 特点 ,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 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岩 石圈以下-----400 千米处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将地球比喻成鸡蛋的方法叫模型法。 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厚度: 地核〉地幔〉地壳 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 一.地球仪: 1. 纬线和纬度: (1) 纬线:纬线都是圆形,也称为纬线圈,从半球看,长度不等。(不同纬度纬线长不相等,相同纬度纬 线长相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 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 垂直的线叫做赤道。 (3) 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 ,叫做(北纬),用“ 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 叫(南纬),用“ §”作代号。 (4) 北纬、南纬各有90°。南纬90°就是南极,北纬90°就是北极。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0°— 30° 30°— 60° 60°— 90° 2. 经线和经度 (1) 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是(半圆形),所有经线长度(相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2) 经度:零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即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的那条经线。 (3)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 西各分作(180° ),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 ”作代号;以西的180 属于(西经),用“ W 作代号。 (4) 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0°经线和180。经线都只有一条) P 卜地 5000 G371 17 1000 2W0 上地糧

九年级上科学第三章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科学第三章知识点归纳 字号: 小中大发布: 2008-11-22 23:29:26 查看( 561 ) / 评分( 0 / 0 ) / 我要评论(0) 个人分类: 教育学习 九年级上科学第三章知识点归纳 第三章基础知识分析 第一节 1.雪崩时的能量转化:势能转化为动能 2.人造卫星: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3.青蛙跃起扑食的过程:化学能转化为动能和势 能 4.胶片感光成像: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5.特技跳伞:势能转化为动能和热能 6.森林火灾: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7.植物生长: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8.水电站(工作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第二节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另一个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W=Fs=Pt功的单位:焦 3.功率 (1)功率是反映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功率 (3)功率的计算公式:P=W/t P=Fv (4)功率的单位:瓦常用单位还有:千瓦、 兆瓦 (5)1千瓦=1000瓦1兆瓦=106瓦 第三节 一、杠杆 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的硬棒叫做杠 杆。 2.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使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3、杠杆平衡:指杠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 状态 4、杠杆平衡原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二、杠杆的分类 (1)L1>L2时,叫省力杠杆,其特点是省了力 但费了距离。如开瓶盖的起子、铡刀、老虎 钳、道钉撬等。 (2)L1<L2时,叫费力杠杆,其特点是费了力 但省了距离。如钓鱼杆、筷子、镊子、缝纫 机脚踏板等。 (3)L1=L2时,叫等臂杠杆,其特点是不省力也 不费力,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如天平、定 滑轮等。 三、滑轮 (1)定滑轮是等臂杠杆,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 的方向。 (2)动滑轮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杆,使 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F=G/2。 (3)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重物和 动滑轮的总重力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 所用的力就是总重力的几分之一:F=1/nG, 拉力所通过的距离为物体上升距离的几倍。 三、机械效率 (1)有用功:我们把必须要做的这部分功。 (2)额外功或无用功: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那部分功。 (3)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 (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η=W有用/W=Gh/FL×100﹪ (5)W总=W有用+W额外W有用<W总η<1 3.研究杠杆的平衡 (1)把杠杆的中央支在支架上,调节杠杆两端的 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便 于直接在杠杆上测出力臂大小)。 (2)在杠杆的两端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在 杠杆上左右移动钩码悬挂的位置,直到杠杆 再次达到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 (3)用直尺量出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的大小。 (4)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等于阻力与阻力臂的乘 积 4.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 (1)光滑斜面:FL=Gh W额外=0 η=100﹪

人教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水(H 2O )氢气(H 2) + 氧气(O 2) 化学方程式:2H 2O 通电 2H 2↑+ O 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 1 质量比 1 : 8 E.检验:O 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 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2、水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40C 时密度最大,为1g/cm 3 化学性质:通电分解 文字表达式:水(H 2O )氢气(H 2) + 氧气(O 2) 化学方程式: 2H 2O 通电 2H 2↑+O 2↑ 3、氢气 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难溶 于水(排水法)、无色无臭的气体 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 2、化学性质: 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文字表达式:氢气(H 2) + 氧气(O 2)水(H 2O ) 化学方程式:2H 2 + O 2 点燃 2H 2O 点燃前,要验纯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注意: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二、物质的分类 1、概念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氢气、氧气、红磷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水、高锰酸钾等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纯净物 例:二氧化硫、氧化铁等 注意: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须是纯净物,即划分单质、化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纯净物的元素种类来划分的。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单质;若含有几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化合物 2、物质分类的步骤 ①根据物质种类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②写出纯净物的化学符号③根据元素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与化合物④在化合物中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找出氧化物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点燃 通电 通电 电解水口

八年级科学上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2)生物节律性行为:是对环境的某些节律性刺激作出的反应,如昼夜节律、月相周期节律(鱼的繁殖)、季节节律(动物的迁徙、换羽,植物的开花、结果)。 二、植物感应性现象 1.植物常见的感应性有 向光性 、向地性、 向水性 、 向化性 、向触性、向热性等。 (1)向光性:植物的茎向 阳光充足 的方向生长。一般低等、幼嫩植物的向光性反应较快。 (2)向地性:根的 向地 生长、茎的 背地生长。根尖、茎尖的向地性最为明显。 (3)向水性:植物的根向 水分充足 的地方生长。 、 (4)向化性:植物的根向 肥料较多 的地方生长。 (5)向触性:植物对 振动 作出的反应。 (6)向热性:植物对 温度 作出的反应。 注意:①茎的背地生长是植物 向地性(负地)、 向光性 的感应性表现; ②实验探究植物的向性时,一定要建立 对照 组,便于比较得出植物具有哪一感应性现象。 三、实验:探究植物的向性 1.含羞草的感应性实验。 [课前准备] 两盆含羞草,A 盆放在黑暗处,B 盆放在阳光下。 > [实验1] 将含羞草A 盆从黑暗中取出,与B 盆同放阳光下。 观察:A 、B 盆含羞草复叶的形态及变化。 现象:黑暗处放置的A 盆 含羞草叶柄下垂及复叶闭合 ,放到阳光下 复叶很快地向上展开。 结论:含羞草具 向光 性。 [实验2] 用力敲过的音叉放在含羞草的上面,音叉轻碰羽状小叶。 现象:含羞草的叶柄下垂,复叶闭合。 结论:含羞草具 向触性 。 2.蚕豆发芽后茎、根的生长情况。 | [课前准备] 按课本图3—9实验,建立对照组,甲瓶竖放,乙瓶先竖放生长几天,再横放生长几天。 现象:乙瓶横放后,茎从 横向转成向上生长 ,根从 横向转变成垂直向地生长 。 结论:豆芽茎、根的 向地 性。 神奇的激素 一、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 实验 次数 - 实验条件 实验现象(胚芽) 实验推想结论 1 胚芽受单侧光照射 弯向光源生长 胚芽尖端会 产生某种物 质,在单侧光照射下,对胚芽生长产生影响 2 \ 胚芽切除,单侧光照射 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3 胚芽尖端锡箔罩住 单侧光照射 胚芽直立生长

浙教版九年级上科学第三章

浙教版九年级上科学第三章 第一节、能量的相互转化 常见的能有:动能、势能(动能和势能总称机械能)、内能(热能)、太阳能、化学能、光能、核能、电能、地热能、潮汐能。 第二节能量的转化和度量 1、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 2、做功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 3、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W=Fs W=Pt W=Gh(提起重物) 4、功的单位是牛·米,其专用名称叫焦。 5、功率描述做功的快慢。功率的定义:物体在单位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6、人步行的功率约70瓦,表示:每秒钟人做功约70焦。 7、功率的计算公式:P=W/t P=Fv (v表示速度,单位是米/秒,1米/秒=3.6千米/时) 8、功率的单位是瓦,常用单位还有千瓦、兆瓦。 第三节认识简单机械 1、一根硬棒如果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做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1)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O叫做支点; (2)使杠杆转动的力F1叫做动力; (3)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叫做阻力;

(4)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l1叫做动力臂; (5)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l2叫做阻力臂。 3、杠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都叫做杠杆平衡。 4、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 l1=F2 l2 表示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则动力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5、杠杆的类型及特点: (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能省力,但要费距离。 (2)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能省距离,但要费力。 (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不省力,也不省距离。 6、使用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定滑轮实质上是一个等臂杠杆。 7、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9、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10、使用滑轮组时,重物和动滑轮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 计算公式:F=1/nG总=1/n(G动+G物) 11、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克服重物的重力所做的功是有用功,对动滑轮的重力、绳子的重力、摩擦所做的功是额外功,绳子上的拉力所做的功是总功。绳子移动的距离s是重物提高高度h的n倍。 计算公式:W有=G物h W额=G动h W总=Fs绳 W总=W有+W额s绳=nh η=W有/ W总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教材分析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材分析 [本章结构]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在学习和探究了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之后,学生了解了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及制取和用途,产生了对化学的好奇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不同物质为什么具有不同的性质,为什么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学生会产生各种疑问,为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本章将带领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走入奇妙无比的微观世界,帮助学生用微观粒子的观念去解释宏观现象,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对前两章知识的认识,为以后灵活、方便使用化学用语,正确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做好准备,为后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燃料、金属以及酸、碱、盐知识奠定基础。 (二)本章知识结构 本章共分四节,从定性的角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以四个问题概括本章内容: 1、自然界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2、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物质奥秘的? 3、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什么特征? 4、怎样正确地表示物质的组成?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1)由雪花、汞、冰糖、铝、硫酸铜晶体、钻石的图片,展示绚丽多彩的物质,激发学生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2)通过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稀释的活动探究,让学生体会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 (3)探究酚酞试液变红的原因及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体积变小;空气易压缩,水难压缩的事实,让学生感知微粒在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空隙。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1)开门见山,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离子和分子,并出示彩图,分别介绍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物质和它们的结构。 (2)由实验现象的微观图示,物质结构的示意图,真实的分子、原子图像、化学发展史料等,让学生认识分子、原子、离子的特殊性质和它们的区别、联系以及原子的结构等。 (3)由原子的质量描述极不方便,引入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为

初中化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含答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分子和原子练习附答案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 1.能保持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A.氧分子和硫分子B.氧原子和硫原子 C.二氧化硫原子D.二氧化硫分子 2.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二氧化碳B.氯酸钾C.二氧化锰D.液氧 3.下列关于原子和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大而原子小 B.分子能运动,而原子不能运动 C.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发生变化,而分子发生变化 D.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4.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A.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 B.分子体积大,原子体积小 C.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 D.分子不停地运动,原子不动 5.同种元素的原子都具有相同的 A.电子数B.中子数 C.质子数和中子数D.核电荷数 6.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 A.分子和原子B.质子和中子 C.质子和电子D.电子和中子 7.下列属于非金属固体单质的是 A.铁B.磷C.冰D.氧气 8.下列物质中只由一种分子构成的是 A.白糖水B.空气C.水蒸气D.过氧化氢9.下列能说明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的是 A.水受热变成水蒸气B.品红扩散 C.水在通电条件下能生成氢气和氧气D.酒精温度计能指示温度高低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的氧气与纯净的氧气化学性质不同 B.人呼出的气体是由多种分子组成的 C.自然界中的氧元素都是以单质形式存在 D.纯净物可以分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三大类 二、填空 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多种如二氧化碳由(填粒子名称)构成的,铁是由(填粒子名称)构成的物质,H2SO4是由(填粒子名称)构成的.

2.分子是保持物质的粒子;原子是中_________的粒子,可以相互结合成分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是.3.分子受热时,间隔.遇冷,因此物体有现象. 三、简答题 1.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如何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假定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2.为何氧气变成液氧后化学性质没有变化? 3.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 四、实验题 把分别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玻璃杯放在桌子上,小心的在每个水杯中加一小点品红(用红墨水可以代替),请你简述实验现象及其原因. 测验评价结果:;对自己想说的一句话是:. 参考答案 一、1.D2.D3.C4.C5.D6.A7.B8.CD9.C10.B 二、1.二氧化碳分子铁原子硫酸分子 2.化学性质一种化学变化最小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3.变大变小热胀冷缩 三、(略) 四、在热水中的红墨水扩散的速度快,而冷水中的扩散比较慢,说明温度高分子运动速度快. 离子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原子中占有运动空间最大的粒子是 A.电子B.中子C.质子D.原子核 2.A元素的原子核外排布是:第一层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7个电子,第三层上没有电子,则A元素属于 A.金属元素B.非金属元素C.稀有气体元素D.不能确定3.原子核外有19个电子的某种原子,假如它失去一个电子后,剩余部分 A.不显电性B.显正电性C.显负电性D.不能确定4.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它获得两个电子后,发生改变的是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第三章1-3节知识点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 第三章1-3节知识点 一、能量的相互转化 自然界中各种形式的能量都不是孤立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会发生相互转化,能量也会在不同的物体之间相互转移。所谓的消耗能量、利用能量和获得能量的实质是能量相互转化和转移的过程。 二、能量转化的量度 (一)功 1.功的定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2.功的计算公式:W = F·S (注意:F·S应具备同时性的同体性) 3.功的单位:焦耳;1牛顿·米= 1 焦耳 (二)功率 1.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功率。功率是反映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计算公式:P=W/t P=Fv 3.功率的单位:瓦常用单位还有:千瓦、兆瓦 1焦耳/秒= 1 瓦1千瓦=1000瓦1兆瓦=106瓦 三、认识简单机械 (一)杠杆 1.杠杆的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的硬棒叫做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O:使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2)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3.杠杆平衡原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4.杠杆的分类 (1)L1>L2时,叫省力杠杆,其特点是省了力但费了距离。如开瓶盖的起子、铡刀、老虎钳、道钉撬等。

(2)L1<L2时,叫费力杠杆,其特点是费了力但省了距离。如钓鱼杆、筷子、镊子、缝纫机脚踏板等。 (3)L1=L2时,叫等臂杠杆,其特点是不省力也不费力,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如天平等。(二)滑轮 1.滑轮的定义:滑轮是一种周边有槽、可以绕着中心轴转动的轮子。 2.滑轮的分类: 注意:滑轮组绕线法则:奇动偶定(与动滑轮相连后的绳子条数n为奇数时,绳子起点在动滑轮上,n为偶时起点在定滑轮上),先内后外(从里面的小滑轮逐步向外 绕线,不得重复与交叉)。 (三)机械效率 1.有用功:必须要做的这部分功。 2.额外功或无用功: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那部分功。 3.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 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η=W有用/W总=Gh/FL×100﹪ 5.W总=W有用+W额外W有用<W总η<1 6.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 (1)光滑斜面:FL=Gh W额外=0 η=100﹪ (2)有摩擦的斜面:W总=FL W有用=Gh W额外=fL η=Gh/FL=(FL-fL)/FL (3)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和倾角有关。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三章 第三章知识点归纳 第一节 1.雪崩时的能量转化: 势能转化为动能 2.人造卫星: 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3.青蛙跃起扑食的过程: 化学能转化为动能和势能 4.胶片感光成像: 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5.特技跳伞: 势能转化为动能和热能 6.森林火灾: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7.植物生长: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8.水电站(工作时):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第二节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 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W=F*S=Pt 功的单位:焦 3.功率 (1)功率是反映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功率 (3)功率的计算公式:P=W/t P=Fv (4)功率的单位:瓦常用单位还有:千瓦、兆瓦 (5)1千瓦=1000瓦 1兆瓦=106瓦 第三节 一、杠杆 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的硬棒叫做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使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3、杠杆平衡:指杠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 4、杠杆平衡原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二、杠杆的分类 (1)L1>L2时,叫省力杠杆,其特点是省了力但费了距离。如开瓶盖的起子、铡刀、老虎钳、道钉撬等。 (2)L1<L2时,叫费力杠杆,其特点是费了力但省了距离。如钓鱼杆、筷子、镊子、缝纫机脚踏板等。 (3)L1=L2时,叫等臂杠杆,其特点是不省力也不费力,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如天平、定滑轮等。 三、滑轮 (1)定滑轮是等臂杠杆,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动滑轮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杆,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F=G/2。 (3)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力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力的几分之一:F=1/nG,拉力所通过的距离为物体上升距离的几倍。 三、机械效率 (1)有用功:我们把必须要做的这部分功。 (2)额外功或无用功: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那部分功。 (3)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 (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η=W有用/W=Gh/FL×100﹪ (5)W总=W有用+W额外 W有用<W总η<1 3.研究杠杆的平衡 (1)把杠杆的中央支在支架上,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便于直接在杠杆上测出力臂大小)。 (2)在杠杆的两端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在杠杆上左右移动钩码悬挂的位置,直到杠杆再次达到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 (3)用直尺量出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的大小。

九上科学第三章知识点填空版

九上科学第三章复习基础知识汇总 班级姓名成绩 第一节能量及其形式 1.?人类使用的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归根究底,它们来自能。 2.??大量的事实表明,自然界中的各种形式的能量都不是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会发生,能量 也会在不同的物体间相互。 3.??日常生活中常说“消耗能量”、“利用能量”或者“获得能量”实质上就是能量的相互或 的过程。 4.?能量转化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自然界中物质的变化总伴随着的相互转化。 5.?指出下列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1)雪崩时的能量转化: 能转化为能;(2)人造卫星: 能转化为能; (3)青蛙跃起扑食的过程: 能转化为能和能; (4)胶片感光成像: 能转化为能。(5)特技跳伞: 能转化为能和能; (6)森林火灾: 能转化为能和能;(7)植物生长: 能转化为能; (8)水电站(工作时): 能转化为能。 第二节机械能 1. 动能: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和有关,物体越大.运动越快,其动能也就越大。 2. 势能可分势能和势能。 (1)势能是指物体由而具有的势能.它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被举高的高度有关,质量越于.被举得越于,势能越大。 (2)于势能:物体由于而具有的势能,越大,物体的势能就越大。 重要提示:1.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物体只要被举高,就具有重力势能;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就具有弹性势能。 3.机械能:和的总和,叫机械能。 2.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且在转化过程中,如果不受阻力,机械能的总量保持。 3.物体的动能和弹性势能也可以相互转化。 重要提示:(1)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时,若有“物体匀速下落”或“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有发热” 或“物体表面粗糙”或不提“物体表面光滑”等字样时,均有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从而使机械能不守恒。 (2)当物体只受重力和弹性力时(不受阻力时),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即动能减小了多少,势能就增加多少;势能减小了多少,动能就增加多少。 第三节能量转化的量度 1.??物体具有的本领,是因为它具有能。做功的过程实质上的过程,力对物体做多 少的功,就有发生转移。 2.??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另一个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 3.??功的的定义:作用在物体上的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的乘积。

八年级科学上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3.1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植物感应性现象 1.植物常见的感应性有、向地性、、、向触性、向热性等。 (1)向光性:植物的茎向的方向生长。一般低等、幼嫩植物的向光性反应较快。 (2)向地性:根的生长、茎的生长。根尖、茎尖的向地性最为明显。 (3)向水性:植物的根向的地方生长。 (4)向化性:植物的根向的地方生长。 (5)向触性:植物对作出的反应。 (6)向热性:植物对作出的反应。 注意:①茎的背地生长是植物(负地)、的感应性表现; ②实验探究植物的向性时,一定要建立组,便于比较得出植物具有哪一感应性现象。 三、实验:探究植物的向性 1.含羞草的感应性实验。 [课前准备] 两盆含羞草,A盆放在黑暗处,B盆放在阳光下。 [实验1] 将含羞草A盆从黑暗中取出,与B盆同放阳光下。 观察:A、B盆含羞草复叶的形态及变化。 现象:黑暗处放置的A盆,放到阳光下 结论:含羞草具性。 [实验2] 用力敲过的音叉放在含羞草的上面,音叉轻碰羽状小叶。 现象:含羞草的叶柄下垂,复叶闭合。 结论:含羞草具。 2.蚕豆发芽后茎、根的生长情况。 [课前准备] 按课本图3—9实验,建立对照组,甲瓶竖放,乙瓶先竖放生长几天,再横 放生长几天。 现象:乙瓶横放后,茎从,根从。 结论:豆芽茎、根的性。 3.植物生长素 1.产生部位: 。 2.作用:①能。②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③促进, 3.缺点:生长素浓度较大时,会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应用于。 4.分布:由决定。 当受到时,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处分布多。 当受到时,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均匀。 5.植物具向光性实质。 植物受单侧光照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部分生长素分布多,植物生长快, 所以植物的茎会弯向光照方向生长。即植物具向光性。 三、其他植物激素 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对植物的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3.2人体的激素调节 1.血糖:血液中的。 正常含量为:90毫克/100毫升。 (1)人体内血糖含量的调节:神经系统和。 (2)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课本图3—12。 血液中的升降,决定于分泌的增加或减少;而胰岛素分泌的多

九年级上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氧气O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标准状况下, 密度为1.429g/L,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检验 (1)【实验2-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①实验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②实验结论:氧气能支持燃烧。 ③应用于检验氧气的存在:将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木条复燃, 则证明瓶内装的是氧气。 【特别注意】氧气是不可以燃烧的。 讨论:现桌上有三瓶无色气体,分别是氧气、空气、二氧化碳,如何区别? 2.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反应现象 关于氧气性质的几个实验如下所示: 物质的颜色、状态燃烧现象反应表达式注意事项 木炭(黑色固体)比在空气中燃烧的更剧烈燃烧;在空 气中发出红光;在氧气中发出白光; 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 灰水变浑浊 碳+氧气→二氧化碳 夹木炭的坩埚钳应由 上而下慢慢伸入瓶中 硫(淡黄色固体)在空气中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 发出明亮蓝紫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的 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硫+氧气→二氧化硫 硫的用量不能太多, 防止对空气造成污染 镁(白色固体)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 量的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镁+氧气→氧化镁 铁(银白色固体)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 有黑色固体产生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在集气瓶底部预先装 有少量的水或者一层 细沙,防止高温熔融 物使集气瓶炸裂

石蜡 比空气中燃烧更剧烈,发出白光,集 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 浑浊的气体产生 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 由以上实验得出结论: (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跟多种物质发 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 (2)氧气具有氧化性,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3)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的更剧烈。即氧气具有助燃性。 (4)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可以在氧气中燃烧。如铁、铝。 二、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医疗急救、登山、潜水航空。 2.支持燃烧。燃料燃烧、炼钢、气割、气焊、作为火箭发动机的助燃剂、制作液氧炸弹。 三、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1.化合反应 (1)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多变一) (2)反应通式:A + B+ ····= C(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C + O2===CO2S + O2 ====SO2 4P + 5O2 ====2P2O5 3Fe + 2O2 ==== Fe3O4 2.氧化反应 (1)定义: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氧化反应。(非基本反应类型) (2)注意:氧指的是“氧气”和“含氧化合物”。 Fe + O2 →(点燃)Fe3O4 H2+CuO →(加热)Cu+H2O (3)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关系 ①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②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③有氧气参 加的化合反应同时也是氧化反应。

九年级上科学第三章单元测试卷

九年级(上)科学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下列设备工作时,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A、抽水机 B、发电机 C、电动机 D、蒸汽机 2、如图所示的工具或仪器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A、行李车 B、晾衣竹竿 C、天平 D、踏板 3、一架飞机在某灾区上空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同时向地面投放救灾物资,投下物资后,飞机的动能 和势能发生的变化是 A、动能不变,势能减小 B、动能减小,势能不变 C、动能和势能都变小 D、动能和势能都不变 4、一重100N的木块放在一水平面上,在一20N的水平拉力的作用下,沿水平拉力方向移动了5 m, 则拉力做的功为 A、100J B、100W C、500J D、600J 5、如右图所示,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分别沿a、b两个方向用力拉弹簧测力计,使杠 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观察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小,则有 A、沿a方向拉时,示数较大 B、沿b方向拉时,示数较大 C、两次的示数一样大 D、无法判断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机械效率越高的机械,其功率也一定越大 B、做功越快的机械,功率越大 C、做功越多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越高 D、功率越大的机械做功一定越多 7、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温度升高时,所含的热量增加 B、温度较高的物体,所含的内能也较大 C、温度相同的物体之间不会发生热传递 D、0℃的冰块,它的内能为零 8、下列现象中,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现象是 A、汽车轮胎放气时,气门嘴的温度降低 B、在火炉边烤火时,人觉得热 C、水盆里的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温度升高 D、把炽热的工件放在冷水里,工件的温度降低 9、现在的火箭一般采用液态氢做燃料,这主要是因为氢具有 A、较小的密度 B、较小的质量 C、较大的热值 D、较大的比热容 10、如下图所示,用滑轮或滑轮组提起同一重物,若不计绳子、滑轮的重量及摩擦,其中最省力的是

初中科学九年级上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初中科学九年级上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一能量的相互转化: 动能:和V M有关 势能:重力势能:和M H有关机械能 弹性势能 能量互相转化的普遍性: 1自然界中各种形式的能量都不是孤立的 2.不同形式的能量会发生互相转化 3.相同形式的能量会发生转移 4.所谓的“消耗能量”“获得能量”的实质,是能量互相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二、功的概念 1、功的两个要素 (1)力作用在物体上;(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2、功: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用公式写成W=F·S 3、功的单位为焦耳,符号为J 三、功率的概念: 1、物理意义:在科学中,功率用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 2、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功率 3、定义式及变形公式 根据功率的定义,在我们知道了物体做功多少W和做这些功用的时间t后,功率P就可以用下述公式进行计算 变形公式: 4、单位:在公式中,W和t的国际单位分别是J和S 那么P的单位是瓦特,简称为瓦,符号为W 1瓦=1焦/秒=1 J/S=1 W 四、杠杠 1、力臂: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2、杠杠的基本特征 (1)在力的作用下转动 (2)在转动时杠杠有一点不动的 3、杠杠的一些基本要素: 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4、杠杠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5、杠杠的应用 按照力臂的不同,可将杠杠分为: (1)动力臂大于阻力臂,L1>L2时,F1<F2,为省力杠杠,

例如:撬杠、瓶起子,手推车 (2)动力臂小于阻力臂,L1<L2时,F1>F2,为费力杠杠 例如:钓鱼杆 (3)动力臂等于阻力臂,L1=L2时,F1=F2,既不省力,又不费力。 例如:天平,定滑轮 五.滑轮:周边有槽,通过绳索(链条)能够绕轴转动的小轮 1,定滑轮: 轴固定不动不省力,但可改变作用力方向.,不省距离 2. 动滑轮:轴随重物移动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费距离 3. 滑轮组: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几 六、机械效率: 1. 总功=有用功+额外功W 总=W 有用 +W 额外 2.。 机械效率: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 七.核能的利用: 1.裂变: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在中子的轰击下分裂成2个新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聚变:两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新核并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3.核电站中能量的转化: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八、物体的内能 1、内能:物体内大量粒子做无规则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内能 内能的大小跟物体的温度有关,高温物体的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内能较大。低温物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较低,内能较小。 2、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热传递:能的转移 做功:能的转化 九、燃料的热值 Q放=q﹒m m为燃料的质量,单位为Kg Q为燃料的燃烧值,单位为J/Kg 十.热量的计算 Q=cm(t-t o) 十一.电功率: 1.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做的功(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 单位:瓦特(W)千瓦(KW)1000W=1KW 3. 额定功率:电器正常工作时的功率 4. 额定电压: 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十二。电功率.电功的计算: 1.电功率公式:P=UI P=I^2 R P=U^2 /R 2.电功的计算公式:W=UIT W=PT 十三,电能表: 1.用途:用来测量电能的仪表,又称电度表,火表,电能表,千瓦小时表 2.单位:KW.H=1度电=3600000J 十四,电热器: 1.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各种导体时,会使导体温度升高,这个现象叫电流的热 效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