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玉米纹枯病对制种田的危害和防治

玉米纹枯病对制种田的危害和防治

玉米纹枯病对制种田的危害和防治
玉米纹枯病对制种田的危害和防治

浅谈玉米纹枯病对制种田的危害和防治

黄益刚

(广西壮族自治区种子公司)

玉米是广西的第二大粮食作物,但是近年来,随着广西玉米生产的大力发展,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逐年加重,发病面积逐年增多,造成了玉米产区的大量减产,特别是给制种农户们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成为了玉米制种地的头号杀手。因此,有效地防治玉米纹枯病对提高制种田的产量和效益都十分重要。

1玉米纹枯病的危害

玉米纹枯病这几年来在广西的发病越来越严重,早、晚造都经常发生,如果不及时防治就会造成大面积的减产,挫伤制种农民的积极性。在2003~2005年,由于天气的反复无常,造成了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使玉米纹枯病发生大流行,防治不及时到位,或方法不当,给玉米制种造成了大量的减产,制种田亩产创历史新低——

—50kg左右。农民纷纷要求制种公司提高玉米种子的收购价格,否则不愿意交种子,大多制种公司则无奈地接受农民的要求,最后又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把由此增加的制种成本转嫁到种子的销售价格上,有些种子因为协商不成而无法收购上来,这些种子就偷偷地流到了种子的黑市上,这样给双方都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同时,直接导致了玉米种子量上不来,而玉米种子的价格却直线上升,玉米种子市场“以次充好”和“假冒种子”的现象就时有发生了。而且,由于种子收购的价格问题间接影响到了次造制种基地的落实,影响到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也给制种公司维权打假方面增大了开支,给玉米种子市场造成了恶性的循环。

2玉米纹枯病的病原、病状、发生条件和规律2.1病原

玉米纹枯病又称玉米烂脚瘟,主要是由半知菌亚门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hün)[1~3]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

2.2传播途径、发病条件和规律

2.2.1传播途径

玉米纹枯病的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残体或在土壤中越冬,为翌年初侵染源,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直接穿透寄主表皮或气孔侵入致病,发病后病部产生的气生菌丝通过接触进行再侵染。同时,菌核可借流水、人、畜及农具携带传播。

2.2.2发病条件

当温度在28~31℃、相对湿度达90%,即形成高温高湿的条件时易发病,病菌发育得快,其菌核在1~2d就可萌发为菌丝,6~10d又可形成新的菌核,再继续侵染为害。

2.2.3发生规律

连续阴雨或天气湿闷有利发病;过分密植,施氮过多,植地连作或前作地为水稻纹枯病严重的田块本病往往发生严重。主要发病期在玉米性器官形成至灌浆充实期,苗期和生长后期发病较轻。一般在玉米拔节期开始发病,抽雄期病情发展快,吐丝灌浆期受害重。该病是短距离传染病害,倒伏玉米使病、健株接触形成再侵染。玉米连茬种植田块、土壤中积累的菌源量大,发病重。7~8月份,降水次数多,降水量大,易诱发该病害。

2.3症状和诊断

玉米纹枯病是由于玉米地里形成不通风不透气的高温高湿的小环境条件下才发病的,它主要为害玉米的叶鞘,严重时叶片、苞叶、茎杆、果穗等皆可受害。一般发病都是从玉米植株下部叶子开始往上爬,苗期和生长后期发病较轻,而在玉米拔节期、抽雄期和吐丝灌浆期易发病[4]。当在玉米的易发病期出现连绵阴雨或天气湿闷,或下透雨后马上有大太阳出来,或反过来出大太阳后马上有较大的降雨等反复天气时,就要注意防治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可以根据下面的几个症状来诊断:(1)为害叶鞘:发病初期多在玉米植株基部1~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即就像开水烫过一样的病斑,病斑逐渐扩大成椭圆形至不规则图状,最后病斑相互连合成云纹状的大斑块,病斑中部呈灰褐色,边缘深褐色,并由下向上发展。如果不及时防治,该病害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爬上玉米植株的上部叶子,引起发病叶鞘的叶片枯死,最后整个玉米植株都枯死。所以一旦发现该病害的发生就要及早防治:把病叶剥掉,拿到田外面烧掉或埋掉,然后喷施农药进行防治。

(2)为害穗苞叶:一般是发病较重时才会发生危害玉米穗苞叶的现象,产生的云纹状斑和为害叶鞘的病斑是一样的,此时防治已有些过晚。

(3)为害果穗:一般已经是发病后期,发病后引起果穗秃顶,籽粒细扁或变褐腐烂,最后造成果穗干缩、腐败,此时防治已经没有什么效果。

(4)为害茎杆:症状主要是潮湿时病斑呈灰绿色水渍状,干燥时呈草黄色。多雨、高温持续时间长时,病部长出稠密的白色菌丝体,菌丝进一步聚集成多个菌丝团,形成小菌核,菌核易脱落。严重时根茎基部组织变成灰白色,次生根黄褐色或腐烂,此时发病的玉米植株容易倒伏,并且容易把病传染给健壮的植株,造成重复感染发病[5]。所以一旦发现该病害的发生就要及早防治:把发病严重的植株直接砍掉或拔掉,拿到田外面烧掉,然后先在病穴里施放一些生石灰进行消毒,再对其它植株喷施农药进行防治。

3防治方法

3.1注意物理防治

(1)加强玉米制种地的栽培管理,并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做到氮、磷、钾配合使用。

(2)所选取的制种地要实行轮作,合理密植,注意开沟排

摘要:针对玉米纹枯病在玉米制种田的传播、发病条件和规律以及所造成的严重危害,来阐述怎样很好地诊断和防治玉米纹枯病,提高玉米制种田的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关键词:玉米纹枯病;制种田;危害;防治

(下转第184页)农·林·牧·渔

188

广东科技2012.12.第23期

发霉的玉米怎么处理才好

发霉的玉米怎么处理才好 在生活中,受到潮湿天气的影响,很多粮食往往会出现发霉的现象,尤其是在雨水较多的南方。当粮食发霉,比如玉米发霉的话,如果食用,很容易造成身体出现问题。如何处理发霉的玉米,是很多人非常头疼的一个问题。关于发霉的玉米怎么处理这个问题,下面一起来看这篇文章了解一下。 要知道霉变的原因,玉米霉变主要原因一是水分高,二是温度高,三是生虫,所以最主要办法是降温、降水、通风。如果是堆积玉米棒,需将堆散开,摊开于太阳底下暴晒,降低水分,同时通风降低粮食温度;如果是玉米粒堆积或包装,能机械通风的直接通风降温降水,不能通风的同样摊薄在太阳下暴晒,降水降温;如果是生虫引起发热生霉的,要进行药物处理,杀虫降温,以缓解霉变。 花生和玉米在保存的过程中如果保管不善,使其受热和受潮,就很容易发霉长毛,这种霉菌就是黄曲霉菌,它所产生的黄曲霉素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有人曾做过实验,用含黄曲霉素的玉米饲养老鼠,一年以后可诱发肝癌。所以,发生霉变的花生、玉米都不能吃。 如果无意中吃到发霉的花生和玉米,因黄曲霉素很苦,吃到嘴里可以感觉到,要马上吐出,并用清水漱口。 补充营养素:补充充足VA、VD、VE、VK、叶酸,有机硒、蛋氨酸等以缓解中毒效应,或使用有机酸类添加剂、益生菌类产品

如乳酸菌、酵母菌等也有助于缓解霉菌毒素的毒性,部分酶制剂也有利于缓解霉菌毒素的危害。 重度污染的玉米处理:霉变较为严重的玉米应集中收购、专仓储存、及时送质检机构检测,经检验毒素含量超标的玉米,只能作为工业用粮定向销售,不得用于食粮和饲料加工,霉变严重的必须销毁不得使用。以上是针对霉菌污染玉米的处理措施,建议饲料中最好禁止使用霉变玉米,即使是轻度污染的玉米长期使用也会对畜禽及人类造成很大危害。 以上便是关于发霉的玉米怎么处理的简单介绍。相信看完这以后,您对于如何处理发霉的玉米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经过处理后的玉米,也能够发挥它的作用,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所以,在平时多一些对知识的了解,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好处的。

夏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夏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玉米是柘城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年种植面积 5.33万hm2左右,随着各项配套栽培技术的落实,近几年单产、总产持续增高,为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在农技服务过程中,发现部分群众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防治不及时、对各种病虫害症状辨别不清等现象,为帮助广大农民识别玉米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现将柘城县发生较为普遍的几种病虫害发生症状及防治技术简述如下。 1 主要病害及防治危害夏玉米的病害主要有粗缩病、褐斑病、 茎腐病等 [1] 。 1.1粗缩病 近几年来玉米粗缩病发生较为普遍,特别是大蒜茬、玉油菜 茬发生较为严重。病株在 5?6片叶时,叶背部叶脉上产生长短不一的蜡白突起,叶色浓绿、宽短、硬脆,叶片用手擦有一种粗糙感,病株节间明显缩短,严重矮化,上部叶片密集丛生,呈对生状。 防治方法:玉米粗缩病主要由灰飞虱传播,在防治时要适时 调节玉米播期,使玉米苗期错开灰飞虱的盛发期。在玉米出苗前后,用 2.5%联苯菊酯 2 500 倍液或 10%吡虫啉 1 500倍液喷雾防 治 1? 2 次,并结合玉米苗期间苗去除病株 [2] 。 1.2褐斑病 玉米的叶片、叶鞘及茎秆都可受到褐斑病危害。染病后先在

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以叶和叶鞘连接处病斑最多,常集中成行,最初为黄褐色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到梭形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叶片上病斑白色透明,在叶鞘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散出黄褐色粉。茎上染病多发于节的附近。 防治方法:预防褐斑病主要注意选种耐病品种,并实行 3 年 以上轮作,在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组织并深翻土壤。施肥要施足底肥,适时追肥,一般在玉米四至五叶期追施苗肥,可追施尿素或氮磷钾复合肥 150?225 kg/hm2。药剂防治可在玉米四至五片叶期,用 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 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 1 000 ?1 500 倍液喷雾。 1.3弯孢霉叶斑病 弯孢霉叶斑病又称黄斑病,全生育期各叶均可感病,高峰期在8月下旬,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25?35 C)。抽雄期易感病,普遍表现为褪绿水清小点,后扩为卵圆、椭圆形,中白周褐色。 防治方法:预防此病结合褐斑病用药,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 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 1 000 ? 1 500 倍液,另加 5%代森锰锌,每隔 7 d 用药 1 次,连续用药 2? 3 次。 1.4茎腐病 茎腐病为全株表现症状的病害,在玉米乳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一般由下部叶片向上逐渐扩展,呈现青枯状,有的病株在雨后出现急性症状,全株急骤青枯,病株茎基部变软,内部空松,遇风易倒折。剖茎检查,骨部空松,茎基部可见到红色病症。

玉米纹枯病对制种田的危害和防治

浅谈玉米纹枯病对制种田的危害和防治 黄益刚 (广西壮族自治区种子公司) 玉米是广西的第二大粮食作物,但是近年来,随着广西玉米生产的大力发展,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逐年加重,发病面积逐年增多,造成了玉米产区的大量减产,特别是给制种农户们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成为了玉米制种地的头号杀手。因此,有效地防治玉米纹枯病对提高制种田的产量和效益都十分重要。 1玉米纹枯病的危害 玉米纹枯病这几年来在广西的发病越来越严重,早、晚造都经常发生,如果不及时防治就会造成大面积的减产,挫伤制种农民的积极性。在2003~2005年,由于天气的反复无常,造成了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使玉米纹枯病发生大流行,防治不及时到位,或方法不当,给玉米制种造成了大量的减产,制种田亩产创历史新低—— —50kg左右。农民纷纷要求制种公司提高玉米种子的收购价格,否则不愿意交种子,大多制种公司则无奈地接受农民的要求,最后又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把由此增加的制种成本转嫁到种子的销售价格上,有些种子因为协商不成而无法收购上来,这些种子就偷偷地流到了种子的黑市上,这样给双方都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同时,直接导致了玉米种子量上不来,而玉米种子的价格却直线上升,玉米种子市场“以次充好”和“假冒种子”的现象就时有发生了。而且,由于种子收购的价格问题间接影响到了次造制种基地的落实,影响到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也给制种公司维权打假方面增大了开支,给玉米种子市场造成了恶性的循环。 2玉米纹枯病的病原、病状、发生条件和规律2.1病原 玉米纹枯病又称玉米烂脚瘟,主要是由半知菌亚门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hün)[1~3]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 2.2传播途径、发病条件和规律 2.2.1传播途径 玉米纹枯病的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残体或在土壤中越冬,为翌年初侵染源,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直接穿透寄主表皮或气孔侵入致病,发病后病部产生的气生菌丝通过接触进行再侵染。同时,菌核可借流水、人、畜及农具携带传播。 2.2.2发病条件 当温度在28~31℃、相对湿度达90%,即形成高温高湿的条件时易发病,病菌发育得快,其菌核在1~2d就可萌发为菌丝,6~10d又可形成新的菌核,再继续侵染为害。 2.2.3发生规律 连续阴雨或天气湿闷有利发病;过分密植,施氮过多,植地连作或前作地为水稻纹枯病严重的田块本病往往发生严重。主要发病期在玉米性器官形成至灌浆充实期,苗期和生长后期发病较轻。一般在玉米拔节期开始发病,抽雄期病情发展快,吐丝灌浆期受害重。该病是短距离传染病害,倒伏玉米使病、健株接触形成再侵染。玉米连茬种植田块、土壤中积累的菌源量大,发病重。7~8月份,降水次数多,降水量大,易诱发该病害。 2.3症状和诊断 玉米纹枯病是由于玉米地里形成不通风不透气的高温高湿的小环境条件下才发病的,它主要为害玉米的叶鞘,严重时叶片、苞叶、茎杆、果穗等皆可受害。一般发病都是从玉米植株下部叶子开始往上爬,苗期和生长后期发病较轻,而在玉米拔节期、抽雄期和吐丝灌浆期易发病[4]。当在玉米的易发病期出现连绵阴雨或天气湿闷,或下透雨后马上有大太阳出来,或反过来出大太阳后马上有较大的降雨等反复天气时,就要注意防治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可以根据下面的几个症状来诊断:(1)为害叶鞘:发病初期多在玉米植株基部1~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即就像开水烫过一样的病斑,病斑逐渐扩大成椭圆形至不规则图状,最后病斑相互连合成云纹状的大斑块,病斑中部呈灰褐色,边缘深褐色,并由下向上发展。如果不及时防治,该病害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爬上玉米植株的上部叶子,引起发病叶鞘的叶片枯死,最后整个玉米植株都枯死。所以一旦发现该病害的发生就要及早防治:把病叶剥掉,拿到田外面烧掉或埋掉,然后喷施农药进行防治。 (2)为害穗苞叶:一般是发病较重时才会发生危害玉米穗苞叶的现象,产生的云纹状斑和为害叶鞘的病斑是一样的,此时防治已有些过晚。 (3)为害果穗:一般已经是发病后期,发病后引起果穗秃顶,籽粒细扁或变褐腐烂,最后造成果穗干缩、腐败,此时防治已经没有什么效果。 (4)为害茎杆:症状主要是潮湿时病斑呈灰绿色水渍状,干燥时呈草黄色。多雨、高温持续时间长时,病部长出稠密的白色菌丝体,菌丝进一步聚集成多个菌丝团,形成小菌核,菌核易脱落。严重时根茎基部组织变成灰白色,次生根黄褐色或腐烂,此时发病的玉米植株容易倒伏,并且容易把病传染给健壮的植株,造成重复感染发病[5]。所以一旦发现该病害的发生就要及早防治:把发病严重的植株直接砍掉或拔掉,拿到田外面烧掉,然后先在病穴里施放一些生石灰进行消毒,再对其它植株喷施农药进行防治。 3防治方法 3.1注意物理防治 (1)加强玉米制种地的栽培管理,并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做到氮、磷、钾配合使用。 (2)所选取的制种地要实行轮作,合理密植,注意开沟排 摘要:针对玉米纹枯病在玉米制种田的传播、发病条件和规律以及所造成的严重危害,来阐述怎样很好地诊断和防治玉米纹枯病,提高玉米制种田的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关键词:玉米纹枯病;制种田;危害;防治 (下转第184页)农·林·牧·渔 188 广东科技2012.12.第23期

饲料中常见霉菌毒素的中毒症及危害

饲料中常见霉菌毒素的中毒症及危害(综述) 易中华1 吴兴利2 (1 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江西南昌330045 ;2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北京100094 ) 饲料霉变的典型特征是产生霉菌毒素,可造成高达10%的经济损失,是饲料工业和畜牧业 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霉菌毒素不但对动物产生毒害作用,而且可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健康。动物对霉菌毒素的临床反应与其它化学毒物的反应相似,表现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病症,并具 有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急性中毒可产生毁灭性影响,而且由于可疑饲料在检测前就被采食,中毒难以诊断和治疗。由于大量化学结构不相关的霉菌毒素产自不同真菌,很难准确指出某特定疾病发作是何种毒素造成的。动物慢性中毒症可降低生产性能、降低体重和饲料转化效率、降低肉和蛋的产量、抑制免疫并增加疾病发生率、损害重要组织器官、扰乱繁殖性能,引起的经济负面影响是急性发病和死亡的几倍。饲料和食品中的霉菌毒素有致癌的潜在危险,还有一些微妙的未知毒性作用,这与全球关注的健康危机紧密相关。现将饲料中几种常见霉菌毒素的中毒症及危害介绍如下: 1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 ) Aspergillus flavus )的一种代谢产物,目前已发现黄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 曲霉毒素及其衍生物有20种,以毒素B1、B2、G1和G2的毒力最强,在紫外线照射下,B1、B2呈蓝紫色荧光,G1、G 2呈黄绿色荧光,它们都具有致癌作用,导致动物和人类肝损害和肝癌, 其中又以B1 的致癌性最强。当B1 进入机体后,在肝细胞内质网中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的催化下,转变为环氧化黄曲霉毒素B1,再与DNA及RNA吉合,并发生变异,使正常肝细胞转化为癌细胞。 可见,黄曲霉毒素是一种肝毒性很强的毒素。黄曲霉毒素作用机理是影响细胞膜,抑制RNA合成并干扰某些酶的感应方式,中毒症状无特异表现,按症状的严重程度不同,临床可表现为发育迟缓、腹泻、肝肿大、肝出血、肝硬化、肝坏死、脂肪渗透、胆道增生等。其毒性因剂量、中毒持续时间、动物种类、品种、饲粮或营养状况等因素不同而不同(见图 1 )。家畜对黄曲霉毒素的 易感性其顺序是:小鸭>小猪>犊牛>肥育猪>成年牛>绵羊。 图 1 黄曲霉毒素攻毒递增剂量与豚鼠肝脏变化。上排最左边豚鼠未接毒,下排最右边豚鼠接毒剂量最大。注意到,豚鼠肝的苍白色随黄曲霉毒素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黄曲霉毒素摄入剂量过大时可致死,亚致死量可产生慢性毒性,长期摄入低剂量黄曲霉毒素可致癌(Sin nhuber 等,1977;Wogan和Newberne,1967)。一般情况下,动物年龄越小,其敏感性越高;雌性动物比雄性动物具有更强的耐受性;营养状况越差越容易发病;怀孕母畜比未怀孕母畜更容易产生反应。黄曲霉毒素已引起人们对公共卫生问题的强烈关注,因为黄曲霉毒素广 泛存在于被污染的花生、玉米、大豆、油类等食物中,是人类致癌的潜在因子。虹鳟鱼是早期研究黄曲霉毒素的试验动物,它们对黄曲霉毒素很敏感,其半数致死量按等比例混合黄曲霉毒素B1和G1计算为0.5?1.0 mg/kg(Lee等,1991)。饲粮中黄曲霉毒素的肝细胞恶性瘤致病几率高达8.0 x 10-8。虹鳟鱼在早期发育阶段对性疾病很敏感。将鱼苗或胚胎浸在黄曲霉毒素含量为0.5 mg/kg 的水中半小时,9 个月后30%?40%的鱼患有肝细胞癌(Sinnhuber 等,1977)。根据Lee 等(1991)综述黄曲霉毒素在对鱼的毒性,黄曲霉毒素导致加利福尼亚州鱼苗孵化场黄曲霉毒素中毒症流行,并很可能是鱼肝癌流行的原因。据调查,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棉籽粕是发病的原因。虹鳟鱼采食含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后,逐渐发展为肝癌(Sin nhuber 等,1977)黄曲霉毒素的中毒症在哺乳仔猪、生长猪、育肥猪和种猪上有报道。临床和病理症状包括:体增重减速,饲料转换效率下降,中毒性肝炎,肾病变,全身出血(Hoerr 和Andrea ,1983 ;Miller 等,1981 ,1982)。黄曲霉毒素对猪的毒性作用因年龄、饲粮、含量和中毒持续时间等的变化而 变化。猪从断奶至上市,饲粮黄曲霉毒素耐受量为0.3 mg/kg(Monegue 等,1977)。猪饲喂了毒素含量

防止玉米发霉及霉玉米脱霉措施_王曙光

2013年第9期(总第200期) 经验交流 91 白失去携带氧的能力,造成全身各组织器官缺氧,当30%的血红蛋白被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时,即出现临诊症状。(2)亚硝酸盐可使病畜末梢血管扩张从而导致血压下降,外周循环衰竭。(3)亚硝酸盐与消化道或血液中某些胺形成亚硝胺或者亚硝酸胺,具有致癌性。 2 发病原因 (1)猪饲喂了大量的白菜、蔓菁、瓜叶、罗卜叶等含硝酸盐较多的青绿饲料,特别是施用氮肥充足的植物,含硝酸盐更高,在调制饲喂过程中方法不对,如小火闷煮,或者霉烂变质等,硝酸盐均可因混杂于饲料中反硝化细菌的作用而还原为亚硝酸盐,当亚硝酸盐进入体内,超过一定浓度后就会发生中毒。(2)亚硝酸盐还可以在体内形成,猪在一般情况下,硝酸盐在肠胃中转化为亚硝酸盐的能力较弱,但当猪的胃肠道机能紊乱(肠道寄生虫、胃酸浓度降低等)可使胃肠道的硝酸盐还原菌大量繁殖,此时猪采食了大量含硝酸盐的饲料,就可使亚硝酸盐在肠道内大量产生并吸收而引起中毒。 3 症状 (1)亚硝酸盐毒中毒的猪,潜伏期的长短随摄入量的多少而不同,短则5~15min 或突然死亡,一般为1~3h ,个别情况可长达20h 。(2)病猪常在饲喂后呈现突然不安、流涎 、腹痛、腹泻、呕吐、肌肉震颤、步态摇晃、结膜苍白或发绀,呼吸困难、全身痉挛等症状。(3)剖解猪体,因死亡快,内脏多无显著变化,主要特征是血液呈紫黑色,酱油状,不易凝固,胃底、幽门部和十二指肠黏膜充血、出血,气管及支气管有血液样泡沫,肺有出血或气肿。 4 预防 (1)青绿饲料要鲜喂,不能堆码放置,要采用摊开敞放,同时不要单纯喂给含硝酸盐较多的饲料。(2)青绿饲料一旦发霉、变质、枯萎就不能饲喂。(3)改熟食生喂,若要熟喂,应大火煮熟,不要闷盖在锅里。(4)接近收割的青饲料不能再施用硝酸盐或化肥农药。 5 治疗 根据猪的具体病情,采取以下措施:(1)特效解毒剂是美蓝(亚甲蓝),按每千克体重1~2mg 剂量计算,加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制成1%的溶液静脉注射;(2)甲苯胺蓝治疗高铁血红蛋白症较美蓝更好,还原变性血红蛋白的速度比美蓝快37%,按5mg/kg 体重制成5%的溶液,静脉注射,也可作肌肉或腹腔注射。 (3)按每千克体重用25%~50%高渗葡萄糖液12ml 、维生素C10~20mg 静脉注射。(4)症状较轻的猪,投服适量糖水,结合耳尖和断尾放血。 6 体会 猪亚硝酸盐中毒的症状容易辨别,病因较清楚,只要早发现早治疗,一般都能治愈。笔者在午街铺镇兽医站执门诊6年来,遇到的亚硝酸盐中毒病例134例,采用上述方法治疗后,治愈122例,治愈率达91.05%。 (收稿日期:2013–07–05) 防止玉米发霉及霉玉米脱霉措施 王曙光 许海军 (山东省烟台市畜牧兽医工作站 264001) 中图分类号:S816.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733(2013)09-0091-02 我国玉米发霉现象较为严重,发霉玉米不仅严重降低了饲料营养价值,同时所产生的很多异味损害了饲料的适口性,并且产生对畜禽有毒有害的代谢产物,导致急、慢性中毒,严重影响着畜禽的生长发育、生产、繁殖性能以及成活率。此外,残留于畜禽肌肉、内脏中的霉菌毒素还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从而影响人体健康,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充分认识霉变玉米的危害,制订和实施其行之有效的防制措施,对于保护人畜健康、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霉玉米的防止措施 1.1 及时晾晒 收摘回来的玉米应尽快剥壳、脱粒,及时晾干水分。若来不及脱粒时,可先晒干玉米棒,以后再陆续脱粒。脱粒时应注意不要损伤玉米粒,因破损玉米粒易生虫发霉。遇阴雨天无法晾晒时,玉米不宜脱粒堆放,应将玉米棒摆放在通风的地方,并经常翻动,以散去湿热,待天晴时立即取出暴晒。实在无法晾晒的玉米,也可把玉米苞衣卷起来系好,悬挂在通风、不漏雨的屋檐房梁下阴干。 1.2 晒干储藏 玉米要晒干晒透方可装袋、装柜或装缸储藏,晒干后的玉米经剔出霉粒后,可趁热拌入5%~10%的石灰粉,装柜(缸),然后密封储存。饲料库要选择干燥通风的地方,做到清洁防潮,定期打扫。 1.3 霉料处理 从收摘到储存前,拣出霉变的玉米棒,要单独脱粒,洗干净霉迹后,单独晒干,可以作为畜禽饲料,但人不宜食用。对储存过程中已有霉变者应及时挑出,以防止霉菌扩散。 2 霉玉米的脱霉措施 2.1 晾晒法 将霉变的玉米置于阳光下晾晒,主要利用太阳光线的不同波长所具有的特性来达到去毒目的,经一段时间后,放通风于燥处保存。 2.2 清水浸洗法 将霉变的玉米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

玉米纹枯病发生及防治

玉米纹枯病发生及防治 玉米纹枯病俗称花脚秆病,是我县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全县各地发生普遍,危害较重,造成的减产损失在10%--20%。为确保今年玉米增产增收目标实现,各乡镇应及时抓好玉米纹枯病的防治工作。 一、症状识别 玉米纹枯病主要发生在玉米叶鞘、茎秆和果穗上,特别是在抽雄至灌浆期病情发展最快。该病在叶鞘和果穗苞叶上造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淡褐色或淡黄色,病斑分界不明显。病斑常连片,形成较大的云纹状斑,中间白色或枯黄色,边缘褐色。 二、发病条件 播种过密、施氮过多、湿度大、连阴雨多易发病。主要发病期在玉米性器官形成至灌浆充实期。苗期和生长后期发病较轻。 三、发生情况 近期我站测报人员在相如、睦坝、兴旺等乡镇调查,其病株率0.3-3.7%,平均1.6%,病指0.1-1.24,平均0.67。目前适温高湿天气极利于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和扩展。预计玉米纹枯病中等发生,部份地方中等偏重发生,全县将发生3.8万亩左右。 四、防治方法 1、实行轮作换茬,并及时清除遗留田间的病残体。 2、选择生育期短、抗病能力强的优质高产品种。 3、施足基肥,适施氮

肥,增施有机肥,补施钾肥,疏施磷锌肥。4、合理密植,扩行缩株种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5、加强田间管理,配套田间沟系,降低田间湿度,控制发病条件,搞除茎部老叶病叶,带出田外销毁。6、适时施药防治,当病株率达20-30%时,亩用300克/升苯甲·丙环唑(爱米TM)20-25毫升,或20%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25-50克,或28%井冈·多菌灵(优杀TM)100克,兑水50公斤常规喷雾。喷雾重点是玉米中下部发病部位,施药间隔期为7-10天。

玉米制种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制种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1.玉米瘤黑粉病 1.1症状特点及发病规律此病是局部侵染病害,凡具有分生能力的任何地上部分幼嫩组织,如气生根、茎、叶、雄穗、雌穗等都可以被侵染发病,形成大小形状不同的菌瘤。雄花大部分或个别小花形成长圆形或角状菌瘤;雌穗发病在果穗上半部或个别籽粒上形成菌瘤,严重的全穗形成大的畸形菌瘤。菌瘤外表是一层银白亮膜,有光泽,内部白色,肉质多汁,以后遂渐变成灰白色,后期变成黑灰色,最后破裂,散出大量黑粉(即冬孢子)。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中、地表、粪肥上及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种子表面带菌对病害的远距离传播有一定作用。此外,病菌也能从伤口侵入。冬孢子在玉米生育期内可进行多次再侵染,在玉米抽雄期蔓延最快,形成发病高峰,直到玉米成熟后停止侵染。 1.2发病环境条件玉米在全生育期内都可以感染瘤黑粉病,尤其以抽雄前后一个月内为盛发期,如遇干旱,又不能及时灌溉,造成生理干旱,抗病力弱,利于发病;苗期高温多湿、人工去雄作业、虫害及暴风雨过后,造成大量伤口,都会严重发病;连年制种田及高密植田或灌溉时间间隔长,造成水分时少时多,以及偏施过量氮肥,都会削弱植株抗病力,使病害发生较重。品种抗性:一般紧凑型品种较抗病,披散型品种抗病差;硬粒玉米较抗病,马齿型次之。 1.3防治方法:防治此病采用减少菌源、选用抗病亲本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3.1 减少病源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带出田外深埋;进行秋深翻整地,把地面上的菌源深埋地下,减少初侵染源;避免用病株沤肥,粪肥要充分腐熟。与非谷类作物轮作倒茬2~3年。 1.3.2 利用抗病自交系用于生产,选用抗病品种,尽量选择紧凑型品种、硬粒型品种。 1.3.3化学防治:用含有粉锈宁成分的种衣剂包衣或拌种;在可见叶10—12叶喷施好立克3毫升/亩,喷施2次;或在玉米抽雄前喷50%多菌灵150克/亩或5%福美双150克/亩,防治1~2次,可有效减轻病害。 1.3.4 加强栽培管理,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密植,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性,避免偏施、过施氮肥;灌水及时,特别是抽雄前后易感染期必须保证水分充足;及时彻底防治玉米螟等害虫;人工去雄尽量不要造成大的伤口,均可减轻病害。 2.玉米红蜘蛛 2.1症状及发生规律:红蜘蛛一般在抽穗之后开始为害玉米,红蜘蛛刺吸作物叶

霉变玉米危害

霉变玉米危害 玉米霉变对当前养猪业带来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进入今年十月份以来,在我省许多养猪场(户)普遍出现了猪的适口性变差,日采食量明显降低,并常伴有拉稀或消化不良,以及小母猪阴门红肿(似发情症状)和妊娠母猪时有流产等一系列现象。为尽快查明上述问题,公司技术部人员立即赶往现场,对猪群、环境、原料等进行认真调查,经反复诊断,并与有关专家、教授探讨,确认为系由霉变玉米所造成。为能减少或避免霉变玉米对广大养猪场(户)带来的危害与损失,现就霉菌毒素的相关知识,以及所应采取的有效措施作一概略介绍。 一、玉米为什么容易发霉变质: 1、玉米胚大。玉米胚部几乎占全粒体积的三分之一,占全粒重量的10%—12%,因其呼吸强度大,吸湿性强,带菌量大,容易酸败。据实验,正常玉米的呼吸强度要比正常小麦的呼吸强度大8—11倍;玉米胚部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极易感染大量的微生物,据测定玉米经过一段时间储藏后,其带菌量比其它禾谷类粮食高得多;玉米胚部含有整粒77%——89%的脂肪,在高温高湿情况下,脂肪容易产生酸败,致使胚变色变味,不仅影响适口性,而且丧失发芽能力。 2、原始水分大。一般新收获玉米的水分在20%——35%,而今年由于秋雨连绵,玉米难以充分干燥,自然也就增大了玉米的生理活性,使储藏稳定性大大降低,极易导致霉变。 3、易感染虫害。因玉米胚部富含营养,并有甜味,可溶性糖含量较大,所以很易感染虫害,这又加快了玉米发霉变质的程度。 二、霉变玉米有何危害: 霉菌生长需要适合的温度、湿度、氧气及能源。当湿度大于85%,温度高于25℃时,霉菌就会大量迅速生长,并产生毒素。霉变玉米产生的毒素主要有黄曲霉菌、赤霉烯酮、伏马霉素及呕吐霉素等。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产生有毒的代谢物,改变饲料的营养组分,降低动物对养分的利用,使养分利用率最少下降10%;B、造成畜禽采食量减少、呕吐,甚至拒食饲料;C、生长缓慢和饲料利用率降低;D、种畜禽生殖系统破坏、繁殖力低下甚至失去生殖能力;E、免疫抑制,畜禽抗病能力下降; G、中毒严重者导致孕畜流产,甚至死亡。 1、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对动物肝脏的伤害,它可导致肝功能下降,降低生产性能,并使动物的免疫力降低,易受有害微生物的感染。此外,长期食用含低浓度黄曲霉毒素的饲料也可导致胚胎内中毒,通常年幼的动物对黄曲霉毒素更敏感。黄曲霉毒素的临床表现为消化系统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第五节 与综合防治枝术 玉米田的主要病虫害有地下害虫、玉米丛生苗、玉米花白苗、玉米根腐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蚜、玉米螟等,现就其发生特点和防治疗法介绍如下: 一、地下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1.地下害虫的发生种类玉米的地F害虫主要种类有: xx、xx、蝼蛄等。 地下害虫主要为害作物的种子幼根、幼芽等部分,常造成缺 苗、断条及“小老苗”的产生,使种植密度下降,并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减产。 2.地下害虫的防治技术 (1)整地秋冬及叫深翻地,将地下害虫翻于地表使之无法越冬。同时破坏地下害虫的越冬场所,减少越冬害虫基数,从忻减轻地下害虫的为害程度。 (2)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包农处理,推广种子包衣技术,杜绝白籽下地,是防治玉米田地下害虫的统防统治的重要措施.一般每20千克玉米种子拌种衣制500克左右。 二、苗期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1_玉米丛生苗(君子兰苗)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丛生苗病,俗称君子兰苗,南于干旱、低温、地下害虫为害、农事活动等斟索引起的一种玉米田茼期病害,常造成玉米生长畸形、不结实,从而影响玉米产量。 防治方法:

防治玉米丛生苗病的有效措施是实施种子包衣处理。用含有杀虫剂有效成分含量的种丧剂,在玉米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包衣,一般每20千克种子拌50。克左右的种农剂。 2.花白苗的发生与防治玉米花白苗居由于土壤巾缺锌引起的,一般在玉米3~4片叶出现,病斑在叶片基部或中部出现黄色或黄白色短条状,叶脉仍为绿色。 防治技术: 在施底肥时增施锌肥,每亩1-1.5千克,也可叶面喷洒,用 0.1%~ 0.2%的硫酸锌在玉米3~4叶期喷1~3次。 3.玉米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由于出苗后温度持续较低,雨水多或涝洼地易戋生此病害,造成幼苗地上部分生长不良,叶色发黄,根部变褐腐烂,严重时苗枯死。 防治技术: 选择新鲜生命力旺盛的品种,或用50%福美双3%拌种处理, 三、xx大斑病、小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大、小斑病常同时发生.田其发生造成叶片失绿,影响光合作用及有机物的合成,从而严重影响产量。发生严重的年份,感病品种减产达50%左右。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在购买玉米种子时-注意选购那些抗玉米大、小斑病的品种。 从而避免xx大、小斑病的发生儿率。 (2)轮作换茬有条件的农区实施轮作换茬消灭病原菌,减少病害的发生。

饲料霉变的原因分析

饲料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使饲料储存周期延长,饲料霉变问题成为夏季困绕饲料生产的主要问题之一。霉变降低了饲料的营养价值,影响了适口性更为严重的是造成饲料产品霉菌毒素超标,危害动物健康从而危害人类食品安全。为了防止饲料霉变,各厂家采取了很多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霉变原因受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原料验收入库到饲料成品到达养殖现场整个物流过程中只要任何一个环节防霉措施不力都有可能发生霉变。下面就每一个环节可能引起霉变的因素和需要采取的措施分别加以分析: 一、原料的验收入库和仓储: 原料是产品质量的基础,严重的饲料质量问题几乎都与原料有关。饲料原料中允许一定量的水分、霉菌和仓虫存在,但是数量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允许数量后,原料的价值迅速下降,更为严重的是会造成原料霉变。变质的原料被生产成饲料后容易诱发霉变,即使饲料不发生霉变也会影响饲料的卫生指标和适口性。因此在原料的验收入库和仓储环节需要作好以下工作: 1、原料在采购前,除检测其营养指标之外,还应控制原料的水分、微生物指标和仓虫的种类数量。 水分是霉菌生长繁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一般玉米、稻谷、麦类等原生态谷物的水分应不高于14%;大豆、次粉、糠麸类、豆粕等的水分应低于13%;棉粕、菜粕、花生粕、鱼粉、肉骨粉、骨粉等的水分应小于12%。水分超标的原料不耐储存,容易发霉。对于棉粕、菜粕等经加工过的原料还需要关注局部水分有无超标,因为即使平均水分很低但由于生产厂家的工艺缺陷等原因常造成局部水分超标产生结块进而霉变。 可以通过霉菌检测了解原料中的霉菌总数是否超标。对于没有条件进行霉菌检测的企业,可通过了解原料的生产日期、生产工艺、贮存条件;观察原料的颜色外观是否正常,是否有结团现象;用嗅觉判断原料的气味是否正常,有无异味;用手或温度计测定原料是否有发热现象等措施来判断原料是否发生霉变。 在夏季仓虫不仅是某些储存原料损耗加大的直接原因,而且它们在生长发育、繁殖和迁移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物会严重污染粮食。更为严重的是,仓虫的活动会导致原料发热,招致微生物的滋生与发展,引发或加速霉变。在仓虫中以螨虫对霉变的影响最大。螨虫属蜱螨目,粉螨科;不完全变态类型,体躯微小人们肉眼难以发现。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下,螨虫通常在谷物、饲料中以及在运输、加工设备中大量繁殖,极易引发霉变。饲料中生长螨虫也已成为客户对加工厂饲料投诉的理由之一,所以要监测和控制仓虫的数量特别是螨虫的情况。拒收被螨虫污染的原料。 2. 加强原料入库后的储存管理 水分、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是影响霉菌和仓虫繁殖的主要因素。原料入库时,应按不同品种、批次分开码堆,粮垛码堆不宜过高过大,堆与墙、堆与堆之间留有20~50cm左右的距离,以利通风散热。长期储存的季节性原料或吸湿性强的

玉米常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711846769.html, 玉米常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作者:夏桂梅 来源:《吉林农业》2016年第10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何预防玉米病虫害已经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玉米在我国种植面积非常广阔,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和小麦。但是玉米在实际的种植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病虫害的困扰,如果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就会为确保玉米的高产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针对当前国内玉米病虫害的种类与防治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玉米;防治病虫害;高产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https://www.doczj.com/doc/3711846769.html,ki.jlny.2016.19.039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种植玉米这方面应该加强重视,对于玉米经常出现的病虫害一定要做到防患于未然,通过不断的研究新品种,研制高产品种来提升玉米的产量。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科研部门已经研发出了很多具有特性的玉米种子,与传统的玉米种类相比,具有更多的优势,可以有效地防治各种虫的侵害,可见科学有效的预防玉米病虫害对于推动玉米产量的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玉米病虫害的种类与防治 1.1玉米大、小斑病与防治 玉米的大、小斑病主要表现症状是在叶片上,有的时候也会侵害到叶鞘和苞叶,如果侵害到了叶鞘和苞叶就会对玉米的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玉米大斑病的典型症状是由小的病斑迅速扩展成为长棱形大斑,这种疾病最终会导致叶片枯萎而死。针对这种疾病主要的防治方法可用药剂对感病的玉米进行处理,一般会选用40%克瘟散乳剂500~10000倍液,然后进行喷洒,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可控制病情的发展和蔓延[1]。 1.2玉米丝黑穗病与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以玉米的果穗和天花为主要的传染源,一旦发病,通常全株颗粒无收,所以这种疾病非常可怕,玉米一旦大面积染病,必将会造成大面积的减产,会对农民造成很大的经济影响,所以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拔除病株,集中烧毁。可选用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3%~0.5%用药量进行拌种。 1.3玉米青枯病与防治 玉米青枯病主要发病时期就是灌浆期,这种疾病爆发性强,一旦有玉米患有此病,就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在短时间内爆发,大面积玉米感染玉米青枯病将会对农民造成很大的经济损

玉米病害大全 高清

玉米病害大全高清玉米大斑病

简介英文名 Corn northern leaf blight 异名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 病原大斑凸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d et Suggs,属半知菌亚门。有性态为玉米毛球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 (Luttr.) Leonard & Suggs,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有性态。 寄主玉米。 危害为害较重的玉米病害。 分布世界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能遍及全株。发病叶片初现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小斑点,扩展后为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者灰色的棱形或长纺锤形大斑,长5~10厘米,宽1.0~1.5厘米,潮湿时病斑上有明显的黑褐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融合纵裂,叶片枯死。(1)形态:①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3根束生,从气孔抽出,不分枝,褐色,正直或膝曲状,基细胞较大,具2~8个隔膜,顶生色较淡,大小(35~160)微米×(6~11)微米。②分生孢子。梭形或长梭形,榄褐色,顶细胞钝圆,基细胞尖锥形,具2~7个隔膜,大小(45~126)微米×(15~24)微米,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部。 (2)特性:本病菌与高粱大斑病病菌是同1个种1个不同的生理专化型。高粱专化型不侵染玉米,但玉米专化型能侵染高粱。病原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随病残体越冬,成为第2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而埋在地下10厘米深的病叶上的菌丝体越冬后全部死亡。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感病品种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约经14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进而形成枯死病斑。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品种抗病性是影响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的早而多,再侵染频繁,易造成流行。 (1)环境:气候条件也是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气温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对孢子形成、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作者:崔敏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6期 摘要:近年来玉米纹枯病在各地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文章简介了该病的症状表现规律,提出了防治的方法。 关键词:玉米纹枯病症状发生防治 玉米纹枯病是玉米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除危害玉米外,还可以侵害水稻、小麦、大麦、高粱等多种禾本科作物以及棉花、大豆等双子叶植物。近年来,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一、症状表现 玉米纹枯病主要侵害叶鞘,也可为害叶片、果穗及苞叶。发病严重时,能侵入坚实的茎秆,但一般不引起倒伏。最初从茎基部叶鞘感病,以后侵染叶片及向上蔓延。发病初期,先出现水渍状灰绿色的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由灰绿色逐渐变为白色至淡黄色,后期变为红褐色云纹状斑块。叶鞘受害后,病菌常透过叶鞘而为害茎秆,形成下陷的黑褐色斑块。湿度大时,病斑上常出现很多白色霉层。温度较高或植株生长后期,不适合病菌扩大危害时,即产生菌核。菌核初为白色,后为褐色。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病斑迅速扩大发展,叶片萎蔫,植株像水烫过一样呈绿色腐烂而枯死。 二、发病与流行规律 玉米纹枯病以遗留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的菌丝、菌核越冬,病株上的菌丝经过越冬后仍能存活,是其初侵染源。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流行,与感病的玉米杂交种、自交系有关,与菌丝和菌核在病株及土壤中的越冬数量有直接关系。夏玉米受害最重。从苗高1m到成株期都可受害。一般先从茎基部叶鞘发生,逐渐向上部叶片的叶鞘蔓延。受害严重时,叶片萎蔫,甚至整株枯死。 菌丝生长温度10℃一38℃,最适温度为26℃一3l℃,若温度低于20℃,又遇干旱(相对湿度在75%以下)均不利于病菌的生长。 三、防治方法 玉米纹枯病是土传病害,寄主多,其防治应采取以清除病源、加强栽培耕作为基础,重点使用化学药剂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1.1清除病菌

饲喂霉变玉米的危害

饲料与添加剂 6 3玉米是畜禽饲料中使用量最大的原料,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条件不一,南北方距离远、温差大,常常发生玉米发霉变质的情况。玉米霉变后会被霉菌代谢产物——霉菌毒素污染,如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T -2毒素、烟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这些霉菌毒素化学及物理稳定性强,简单处理加工及烹饪很难消除霉菌毒素对畜禽和人类的危害。人畜长期食用低剂量的霉变玉米,霉菌毒素会在体内沉积,特别是对畜禽而言,霉菌毒素会在畜禽肌肉组织内富集,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远比药物残留危害严重得多。 1.玉米霉变的原因玉米霉变与含水量和温度密切相关,当玉米含水量达到14.3%时,曲霉(如黄曲霉)即可生长,含水量达15.6%~20.8%时,青霉可生长。玉米霉变过程:开始籽粒表面发生湿润(俗称“出汗”)→胚部发生变化,胚部菌丝体成绿色(俗称“点翠”)→灰色→最后呈黑色,霉味增加,带有辛辣味,再继续霉烂,则丧失使用价值。一般籽粒表面湿润到胚部出现菌丝需3~4天,若发现及时,立即处理,还可挽救,否则再经几天就达到发热严重阶段,失去饲用价值。 2.玉米霉菌毒素及其危害玉米霉菌毒素可分为田间霉菌毒素和储藏霉菌毒素两类,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 饲喂霉变玉米的危 害 辽宁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农大分公司杨晓 酮毒素、T -2毒素、烟曲霉毒素均属于田间霉菌类毒素,而黄曲霉毒素和赭血毒素属于储藏霉菌毒素。有研究表明,产生上述霉菌毒素的霉菌最适生长温度从5~35℃不等,在该温度范围内只要玉米自身水分低于14%,环境相对湿度低于75%,玉米就相对处于安全范围,不易霉变,但实际生产中很难满足以上条件。有报道称,每年全世界有25%的谷物受到霉菌毒素污染。 畜禽食用霉变玉米其危害主要表 现在以下方面。①产生有毒代谢物,改变饲料营养组分,降低动物对养分的利用,使养分利用率至少下降10%。②导致畜禽采食量减少、呕吐,甚至拒食饲料。生长缓慢和饲料利用率降低。③种畜禽生殖系统被破坏,繁殖力低下,甚至失去生殖能力。④免疫抑制,畜禽抗病能力下降。⑤中毒严重者导致孕畜流产,甚至死亡。 霉菌毒素对蛋鸡看得见的临床症状包括腹泻、生长差、死淘率高、采食量低、啄癖、生产性能差等;看不见的隐性危害包括免疫抑制、肝损伤、消化功能紊乱、各种营养素利用率降低、不明原因应激等。具体表现为出生雏鸡卵黄重降低、育雏鸡腹泻、不喜采食、均匀度差、死淘率高,育成鸡生长慢、开产后啄 肛脱肛、有假母鸡现象,蛋鸡产蛋降低、能量吸收障碍等。 3.去除霉菌毒素的方法对于轻度污染的玉米,经适当处理可达到饲用标准的,仍可利用。①水洗法。先将发霉的玉米磨成碎粉,将其倒进缸中,加入3~4倍水,然后搅拌、静置、浸泡,每日换水搅拌2次,直至浸泡的水由茶色变成无色为止。②排除法。把饲料中有霉变的部分祛除。③脱胚去毒法。发霉玉米的毒素主要集中在玉米的胚部,先将玉米磨成1.5~ 4.5毫米的小颗粒,再加5~6倍清水,然后搅拌,胚部碎片因轻而浮在水面,将其捞出或随水倒掉,如此反复数次,即可达到脱胚去毒的目的。④石灰水浸洗法。先将发霉玉米粉碎成直径1.5~5毫米的小粒,然后将过120目筛后的石灰粉按0.8%~1%的比例掺入发霉饲料中,最后将掺入石灰粉的料和水按1∶2的比例倒入容器中,搅拌1分钟,然后静止0.5~5小时,将水倒出,再用清水冲洗2~3次,一般去毒率可达90%以上。⑤吸附法。一些矿物质能够吸附并捕获霉菌毒素分子,如硅酸铝盐、沸石、膨润土、活性炭、硅藻土等,但大量添加这类吸附剂会降低养分浓度。⑥补加蛋白质或氨基酸。肝脏能够净化被动物吸收的霉菌毒素,该净化过程基于谷胱甘肽的氧化还原反应,蛋氨酸有利于谷胱甘肽的组成,因而额外添加蛋氨酸可降低霉素对动物生长和其他性能产生的危害作用。⑦补充维生素。叶酸具有破坏黄曲霉毒素的作用,把叶酸加入到轻度发霉的饲料中,可有效祛除黄曲霉毒素。⑧补充硒。硒对于火鸡、猪具有抗黄曲霉毒素的作用,因为硒可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若存大量的霉变玉米,前4种方法操作起来难度较大。 4.应对措施发现玉米霉变现象较严重时,应废弃不用。如果勉强能使用,除应安排必要的处理和减少用量外,严禁饲喂种用畜禽和幼龄畜禽,只能部分用于商品畜禽生长育肥阶段。①养殖数量较少的养殖场,可采用以上介绍的方法进行去毒处理。②养殖数量 较 2010.4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xx常见病虫害防治 一、xx大斑病 1.症状: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严重时叶片枯焦。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为褐色坏死条纹,一般扩展缓慢。夏玉米一般较春玉米发病重。 2.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田间残留病株上越冬(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两种形态),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发病适温20-28℃。条件适宜时,病菌繁殖迅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此病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感病有关外,主要由环境条件(雨水、湿度)决定。 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良种; 2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3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二、玉米小斑病 1.症状: 自苗期到后期都可发生。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斑,逐渐向上蔓延,以玉米抽穗时最多。病斑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赤褐色晕纹。 后期严重时,叶片枯死。在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物。

2.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成活率低。菌丝发育适温为28-30℃,孢子萌发适温为26-32℃。河南省夏玉米地区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是7-8月份,月平均气温25℃以上,降水多,病害易流行。玉米连茬种植,土壤肥力差,播种过迟等易于发病。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抗病杂交品种有郑单2号、商单4号、丹玉6号等;自交系有吉63、辽1311、自330等。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残体,消灭菌源。在玉米播种前及早处理完秸秆。 3.加强栽培管理早播早管,增施有机肥,穗期追施氮肥,加强中耕、排水等田间管理,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4.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每亩用50-75千克,隔7-10天喷1次,共防2-3次。三、玉米圆斑病 1.症状: 玉米圆斑病为害果穗。苞叶、叶片和叶鞘。为害果穗,造成穗腐,病菌可深达穗轴。病部变黑凹陷,使果穗变形弯曲。子粒变黑、干批。叶片上病斑散生,初为水浸状,淡绿色或淡黄色小斑点,以后扩大圆形或卵圆形,有同心轮纹,病斑中部淡褐色,边缘褐色。 苞叶上病斑初为褐色斑点,后扩大为圆形大斑,也具有同心轮纹,表面密生黑色霉层。 2.发病规律: 由于穗部发病较重,所以带菌种子的作用更大,有些感病种子不能发芽而在土中腐烂,有时引起幼茵发病或枯死。遗落在田间或秸秆垛上残留的病株残体以及果穗子粒上潜存的菌丝体均可安全越冬,成为第二年田间发病的初侵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