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饲料霉变对养猪的危害及解决措施

饲料霉变对养猪的危害及解决措施

饲料霉变对养猪的危害及解决措施
饲料霉变对养猪的危害及解决措施

饲料霉变对养猪的危害及解决措施

霉菌毒素普遍存在于饲料原料或含淀粉较高的饲料中,这已经是行业内公开的小秘密了,因为霉菌在潮湿的环境下,非常容易在饲料原料如玉米、谷物的生长、收获、储藏以及饲料加工、运输和销售的各个环节中代谢和产生大量的繁殖。霉菌毒素对养猪业的危害极大,尤其是夏季湿热环境,饲料极易发霉易变。因此我们必须做好防止饲料发霉及霉变了的饲料进行妥当处理,以便减少猪场的生产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一、首先我们来了解饲料霉变对猪只会造成哪些危害?

母猪:妊娠母猪表现死胎、木乃伊、流产或新生仔猪死亡率上升, 以及产后发情的不正常;后备母猪阴门红肿, 子宫体积和重量增加, 表现发情症状;哺乳期母猪表现为逐渐的拒食, 表现持续发情或发情周期延长, 影响哺乳期乳猪成活率。并且当饲料中含有大剂量霉菌毒素时, 母猪会出现直肠和阴道脱出的现象。

仔猪:新生仔猪出现阴户红肿,中毒仔猪常急性发作, 出现中枢神经症状, 头弯向一侧, 头顶墙壁, 数天内死亡。

育肥猪:病程较长, 呈慢性经过。一般表现体温正常, 初期食欲减退, 在嘴、耳、四肢内侧和腹部皮肤出现红斑, 后期食欲废绝, 腹痛, 下痢或便秘, 粪便中夹有粘液和血液。

公猪:幼龄公猪睾丸发育不良; 成年公猪表现睾丸萎缩, 精子生成减少, 活力下降。

仔猪出现神经症状新生仔猪阴户红肿

二、猪场如何做好防止猪只霉菌毒素中毒以及中毒后的保健修复,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做好饲料储存工作:

根据霉菌毒素的形成条件和规律,(霉菌毒素最适宜生长条件:温度5℃—30℃、湿度:80%—90%),做好饲料防霉措施,配合饲料在运输中要防止雨淋或人为弄湿,以免营养成分溶解散失,并大量产生饲料霉菌。配合饲料在存放时要保存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在仓库中存放时应离地面30厘米以上,且不能靠墙。

2、做好饲料脱霉工作:

我们都知道饲料原材料在收割、晒干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的产生少量霉变现象,饲料成本在保存不当时易产生大量霉菌,因此,我们可以将饲料原料中的玉米、糠粕等霉毒素较为所以集中的碎粒、虫蚀粒玉米粉去掉,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多位一体,彻底解决饲料霉菌毒素对猪只机体侵害的“绿叶纳蒙脱素”,有效脱除饲料霉菌毒素、解除霉菌毒素对机体的免疫抑制,保护猪只肝肾,帮助体内毒素排出。彻底饲料霉菌毒素所引发的猪只生长缓慢、采食量下降、疫苗免疫效果差、母猪不发情、屡配不孕、呕吐腹泻、神经错乱等现象。并且可有效补充一些猪只繁殖生长所需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成分。纳蒙脱素的添加比例为:饲料霉菌毒素轻度污染时,每吨配合饲料添加1kg,饲料霉菌毒素污染较为严重时,每吨配合饲料添加2kg。

3、做好猪只霉菌毒素中毒的保健康复

霉菌毒素中毒暂时没有特效解毒剂,中毒较轻的猪只可通过加强保健护理逐步康复,重症临床上可根据临床症状,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和对症处理。可用高锰酸钾0.1%溶液、温生理盐水或碳酸氢钠2%液进行灌肠、洗胃后,内服硫酸钠等盐类泻剂30~50 g,水1 L,1 次内服,此后,静脉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300~500 mL,40%乌洛托品20 mL 补液;多喂青饲料,同时猪只日粮中添加0.5%奥得曼A,有效提高机体溶菌酶水平,促进体内毒素代谢排出,缓解中毒症状,促进中毒猪快速康复。

处理霉变饲料的方法

在我国饲料原料来源复杂广泛,越来越多的作物、泔水等可以发酵成牲畜饲料。在潮湿的环境中,饲料容易发霉变质,饲料霉变的因素有很多,像原料的种植和采集时已经霉变;其次是在初级加工时未处理好饲料水分;3、储存条件差、运输环节出了问题。既然已经发生,那么我们如何处理霉变问题呢?肯定会有人说使用脱霉剂或者防霉剂不就行了,而一味地依靠它们是否正确呢?这里有些资料供大家参考,不妥请指正。 (一) 科学使用脱霉剂,适度使用防霉剂 主要针对轻微霉变的原料,采用原料与脱霉剂逐级混匀的办法,使脱霉剂与原料充分混匀,然后作为原料使用。脱霉剂在脱霉的同时也有吸附部分营养物质的作用,不要与维生素等微量成分直接混用,因此,科学使用和掌握一定的技巧十分重要,一味地加大剂量只会适得其反。对于有一定储存期的饲料则需要适度使用防霉剂,推荐使用双乙酸钠、乳酸、丙酸等防霉剂。 (二) 通风晾晒,去表霉 霉菌有很多种,在表皮的霉变量不大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通风晾晒法,以去掉表皮附着的霉菌体。最典型的是玉米黄曲霉,在晒场进行晾晒后初筛,使表皮霉菌脱落,然后再依据霉变的情况决定使用方法,轻微者可采用第一种方法,中度或严重霉变者则推荐使用下一种方法。

(三)稀释法 中高度霉变原料不应再用作动物饲料,但我国不合格的霉变饲料比重较大,且价值不菲,丢弃不太现实,此时建议稀释法,即用好的原料与其混合使用,比例依情况而定,喜事前必须用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进行处理。 (四)水洗法 对于玉米而言可采用此法,玉米粉碎后,采用水洗的方法,洗去霉菌及其毒素,同时去掉浮在表面的胚芽,可以较好地去除霉菌毒素。但此法操作难度较大,量少可以用,处理后的玉米要及时使用,不便存储。 (五)改变用途 在批量大时可用,一是完全改变,用于工业发酵等,收回大部分成本;二是改变饲喂对象,这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比如由猪改成普通水产,但要先进行第1-3种方法处理,否则效果很差。 (六)微生态缓解法 霉变饲料对于有一定储存期的用户来说有继续霉变恶化的风险,会引起拉稀、中毒等等问题,因此推荐大家可使用微生态制剂来缓解损害,它对霉菌具有竞争抑制性作用,其产生的复合酶还有一定的解毒功能。

饲料中常见霉菌毒素的中毒症及危害

饲料中常见霉菌毒素的中毒症及危害(综述) 易中华1 吴兴利2 (1 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江西南昌330045 ;2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北京100094 ) 饲料霉变的典型特征是产生霉菌毒素,可造成高达10%的经济损失,是饲料工业和畜牧业 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霉菌毒素不但对动物产生毒害作用,而且可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健康。动物对霉菌毒素的临床反应与其它化学毒物的反应相似,表现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病症,并具 有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急性中毒可产生毁灭性影响,而且由于可疑饲料在检测前就被采食,中毒难以诊断和治疗。由于大量化学结构不相关的霉菌毒素产自不同真菌,很难准确指出某特定疾病发作是何种毒素造成的。动物慢性中毒症可降低生产性能、降低体重和饲料转化效率、降低肉和蛋的产量、抑制免疫并增加疾病发生率、损害重要组织器官、扰乱繁殖性能,引起的经济负面影响是急性发病和死亡的几倍。饲料和食品中的霉菌毒素有致癌的潜在危险,还有一些微妙的未知毒性作用,这与全球关注的健康危机紧密相关。现将饲料中几种常见霉菌毒素的中毒症及危害介绍如下: 1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 ) Aspergillus flavus )的一种代谢产物,目前已发现黄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 曲霉毒素及其衍生物有20种,以毒素B1、B2、G1和G2的毒力最强,在紫外线照射下,B1、B2呈蓝紫色荧光,G1、G 2呈黄绿色荧光,它们都具有致癌作用,导致动物和人类肝损害和肝癌, 其中又以B1 的致癌性最强。当B1 进入机体后,在肝细胞内质网中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的催化下,转变为环氧化黄曲霉毒素B1,再与DNA及RNA吉合,并发生变异,使正常肝细胞转化为癌细胞。 可见,黄曲霉毒素是一种肝毒性很强的毒素。黄曲霉毒素作用机理是影响细胞膜,抑制RNA合成并干扰某些酶的感应方式,中毒症状无特异表现,按症状的严重程度不同,临床可表现为发育迟缓、腹泻、肝肿大、肝出血、肝硬化、肝坏死、脂肪渗透、胆道增生等。其毒性因剂量、中毒持续时间、动物种类、品种、饲粮或营养状况等因素不同而不同(见图 1 )。家畜对黄曲霉毒素的 易感性其顺序是:小鸭>小猪>犊牛>肥育猪>成年牛>绵羊。 图 1 黄曲霉毒素攻毒递增剂量与豚鼠肝脏变化。上排最左边豚鼠未接毒,下排最右边豚鼠接毒剂量最大。注意到,豚鼠肝的苍白色随黄曲霉毒素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黄曲霉毒素摄入剂量过大时可致死,亚致死量可产生慢性毒性,长期摄入低剂量黄曲霉毒素可致癌(Sin nhuber 等,1977;Wogan和Newberne,1967)。一般情况下,动物年龄越小,其敏感性越高;雌性动物比雄性动物具有更强的耐受性;营养状况越差越容易发病;怀孕母畜比未怀孕母畜更容易产生反应。黄曲霉毒素已引起人们对公共卫生问题的强烈关注,因为黄曲霉毒素广 泛存在于被污染的花生、玉米、大豆、油类等食物中,是人类致癌的潜在因子。虹鳟鱼是早期研究黄曲霉毒素的试验动物,它们对黄曲霉毒素很敏感,其半数致死量按等比例混合黄曲霉毒素B1和G1计算为0.5?1.0 mg/kg(Lee等,1991)。饲粮中黄曲霉毒素的肝细胞恶性瘤致病几率高达8.0 x 10-8。虹鳟鱼在早期发育阶段对性疾病很敏感。将鱼苗或胚胎浸在黄曲霉毒素含量为0.5 mg/kg 的水中半小时,9 个月后30%?40%的鱼患有肝细胞癌(Sinnhuber 等,1977)。根据Lee 等(1991)综述黄曲霉毒素在对鱼的毒性,黄曲霉毒素导致加利福尼亚州鱼苗孵化场黄曲霉毒素中毒症流行,并很可能是鱼肝癌流行的原因。据调查,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棉籽粕是发病的原因。虹鳟鱼采食含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后,逐渐发展为肝癌(Sin nhuber 等,1977)黄曲霉毒素的中毒症在哺乳仔猪、生长猪、育肥猪和种猪上有报道。临床和病理症状包括:体增重减速,饲料转换效率下降,中毒性肝炎,肾病变,全身出血(Hoerr 和Andrea ,1983 ;Miller 等,1981 ,1982)。黄曲霉毒素对猪的毒性作用因年龄、饲粮、含量和中毒持续时间等的变化而 变化。猪从断奶至上市,饲粮黄曲霉毒素耐受量为0.3 mg/kg(Monegue 等,1977)。猪饲喂了毒素含量

猪的饲料配方

猪的饲料配方 10-30斤仔猪饲料配方:玉米面55斤;小米(高粱米)10斤;麦麸5斤;豆饼20斤;白糖4斤;鱼粉6斤;食盐4两;预混料5两。 30-60斤中猪饲料配方:玉米面58斤;高梁米10斤;麦麸8斤;豆饼20斤;鱼粉3斤;骨粉1斤;食盐5两;预混料5两; 60-120斤育肥猪饲料配方:1、玉米面60斤,豆饼20斤,细糠18斤,食盐5两,骨粉1斤,贝粉1斤,预混料5两。 2、玉米面55斤,豆饼18斤,麦麸15斤,米糠10斤,骨粉1斤,贝粉1斤,食盐5斤,预混料5两。 3、玉米面50斤,秸秆粉30斤,豆饼10斤,炒黄豆粉8斤,骨粉1斤,贝粉1斤,食5盐两,预混料5两。 4、玉米面50斤,炒黄豆粉15斤,秸秆粉33斤,骨粉1斤,贝粉1斤,食盐5两,速发剂5两。 5、玉米面40斤,麸皮15斤,炒黄豆粉15斤,秸秆粉15斤,骨粉1斤,贝粉1斤,食盐5两,预混料5两。 6、玉米面60斤,米糠20斤,豆饼17斤,鱼粉3斤,预混料5两。 60斤—出栏的大猪饲料配方: 在60-120斤的饲料配方中,减去5斤豆饼,加5斤米糠或秸秆粉。 出栏前一个月饲料配方: 玉米面55斤,米糠30斤,豆饼15斤,预混料5两。 一、常见饲料营养 (一)能量饲料1.玉米:具有“饲料之王”美称。营养特点: (1)能量高,ME(猪)14.27MJ/㎏。NFN含量高(74%~80%),且主要是淀粉,CF少,2.0%, 消化率高 (2)CP含量低,7.2%~8.9%且品质差,赖氨酸、色氨酸、蛋氨酸含量低。 (3)含有较高脂肪(3.5%-4.5%),亚油酸含量在2%左右,是谷物类饲料最高者,若玉米占日粮50%的比例,可满足畜禽亚油酸的需要量; (4)黄玉米含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也是维生素E的良好来源,B组维生素中除硫胺素含量丰富外,其他维生素含量很低。不含维生素D; (5)钙含量低,磷含量虽然高,大部分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对猪利用率低。 使用注意事项:(1)饲喂前要粉碎,但不易久贮,1周内喂完为好。 (2)禁止饲喂霉变玉米,注意去毒(黄曲霉毒素(<0.02㎎/㎏)和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具有致癌作用,赤霉烯酮可使卵巢病变,抑制发情,减少产仔数,初产母猪流产,公猪性欲降低)。现常在配合料中加脱霉剂。 (3)不宜过量使用,否则会导致过肥,出现软脂。一般用量60%左右。 2. 小麦麸:又称麸皮,是小麦加工的副产品,主要由种皮、糊粉层、少量胚和胚乳组成。小麦麸的营养价值主要取决于面数质量,生产上等面粉时,有相当一部分胚乳与胚、种皮等组成麦麸,这种麦麸的营养价值高。如果对面粉质量要求不高,不仅胚乳在面粉中保留较多,甚至糊粉层也进入面粉,这样的麦麸营养价值低。因此,麦麸的营养价值差别较大,粗纤维为8.5%-12%,粗蛋白质12.5%-17%,氨基酸组成好于小麦。由于麦粒中B组维生素多集中在糊粉层和胚中,故麦麸中B组维生素含量高,麸皮中钙少磷多,钙与磷比例极不平衡。由于粗纤维含量较高,因此能量较低(ME约为10.5~12.6MJ/㎏),常用来调节日粮能量浓度。通常生长肥育猪日粮麸皮15%-25%,断奶仔猪日粮用量大会引起拉稀,一般不超过10%。妊

最新猪的饲料配方说课讲解

以下饲料配方采用的是目前最新的饲料配方软件经电脑科学计算而成,营养科学全面。由于各地的饲料品质等因素存在差异,以下配方很难满足所有区域要求,仅供大家参考。 (一)育肥猪饲料参考配方 1.仔猪饲料配方参考 小猪生长到5~8周龄阶段,体重接近10千克,消化道逐渐发育成熟,初步有了消化自然饲料的能力,对自然淀粉的消化能有了很大提高,这一阶段小猪生长特别快,饲料适宜10~20千克体重阶段,日增重可达到800克。此阶段配合饲料质量越高,仔猪饲养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越好,常用配方实例于下表(采用电脑配方): 仔猪饲料配方实例(%)

或全价仔猪料百分之百。 饲喂方法:将上述饲料混合,按照100公斤干料、10公斤保健液或25克“粗饲料降解剂”、100公斤水混合拌匀打堆覆盖1小时以上饲喂。(2)生长育肥猪饲料配方 或各阶段全价饲料百分之百。 饲喂方法:将上述饲料混合,按照100公斤干料、10公斤保健液或25克“粗饲料降解剂”、100公斤水混合拌匀打堆覆盖1小时以上饲喂。 典型饲料配方推荐 20~60千克阶段配方举例

配方1,玉米59.3%,麸皮20%,三七糠6.8%,豆饼12.4%,贝壳粉1.2%,盐0.3%,“百日出栏预混料”+“生物催肥精”+“粗饲料降解剂”适量。此配方消化能12.52兆焦/千克,粗蛋白质15.9%,赖氨酸0.85%,蛋氨酸+胱氨酸0.55%,钙0.63%,磷0.64%。 配方2,玉米45%,麸皮35%,黄豆6.6%,菜籽饼8.0%,鱼粉4%,石粉1%,盐0.4%,“百日出栏预混料”+“生物催肥精”+“粗饲料降解剂”适量,此配方消化能12.18兆焦/千克,粗蛋白质15.9%,赖氨酸0.85%,蛋氨酸+胱氨酸0.55%,钙0.63%,磷0.64%。 配方3,玉米37%,大麦34.5%,麸皮9%,菜籽饼8%,绵籽饼10%,贝壳粉1.0%,盐0.5%,“百日出栏预混料”+“生物催肥精”+“粗饲料降解剂”适量。此配方消化能12.56兆焦/千克,粗蛋白质14.4%,钙0.52%,磷0.44%。 60~90千克阶段配方举例 配方1,玉米38.0%,小麦7.5%,大麦31.5%麸皮10.0%,绵籽饼5.0%,豆饼3.0%,鱼粉3. 5%,骨粉1%,食盐0.5%,“百日出栏预混料”+“生物催肥精”+“粗饲料降解剂”适量,此配方消化能12.73兆焦/千克,粗蛋白质13.3%,钙0.51%,磷0.41%。 配方2,玉米62.4%,麸皮20%,三七糠7.2%,豆饼9.1%.贝壳粉1%,盐0.3%,“百日出栏预混料”+“生物催肥精”+“粗饲料降解剂”适量。此配方消化能12.56兆焦/千克,粗蛋白质12.2%,赖氨酸0.54%。 配方3,玉米60.6%,米糠18%,麸皮10%,豆饼10%,碳酸钙0.8%,盐0.4%,“金赛维”多种维生素添加剂0.2%,“百日出栏预混料”+“生物催肥精”+“粗饲料降解剂”剂适量。此配方消化能13.86兆焦/千克,粗蛋白质14.7%,赖氨酸0.53%,蛋氨酸+胱氨酸0.42%,钙0.67%,磷0.48%。 (发酵、降解的木薯渣、豆腐渣、泔水可占以上饲料总比例的20%~35%,具体喂法是:如木薯渣的比例为30%,则取以上饲料70斤,发酵好的木薯渣60斤,因为木薯渣为湿物,因此比例重量要乘以2倍。采用以上饲料配方饲喂,在育肥猪(二元、三元杂交猪)体重为3 0斤时每头猪注射8~10毫升“一针肥”,90天左右即可达到180斤以上出栏的要求,料肉比不超过3∶1,且无任何药物和激素残留,让养猪业上曾经辉煌的人都不得不服)。 (二)育肥瘦肉型猪饲料参考配方 饲养瘦肉型猪,应采用瘦肉型猪饲料配方。如果采用饲养普通猪的饲料配方,不利于提高猪的瘦肉率。现推荐3种瘦肉型猪饲料配方。 1.配方一 前期:豆饼22%,玉米面48%,甘薯干粉9.5%,小麦麸13.5%,甘薯藤粉6.5%,碳酸钙0.4%,骨粉0.8%,食盐0.3%,“百日出栏预混料”+“生物催肥精”+“粗饲料降解剂”适量。每公斤混合饲料含消化能12.5兆焦,可消化粗蛋白质130克,钙5.22克,磷4.

引起食物霉变的微生物及其防治

引起食物霉变的微生物及其防治 食物腐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特别是炎热潮湿的夏天, 食物更易腐败变质, 尤其是含水分较多的食物, 如鱼、肉、蛋、蔬菜等, 往往在短期内就会发臭、发酵、发霉等, 人吃了这种变质的食物会引起不适或中毒。通常引起食物腐败变质有如下几种原因: 一 是微生物的作用,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细菌的作用; 二是食物中的各种酶类; 三是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在通常情况下, 食物变质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在阴雨绵绵、湿度高、气温低的时候,许多食品很容易一下多出了一层毛毛的物品。这一切都是霉菌作的孽。它生长於面包、皮革、果皮和衣类,可引起水果、蔬菜、谷物及食品的腐败变质,有些种及菌株同时还可产生毒素。种类很多,约有150多种。孢子多呈青绿色,所以称青霉菌。青霉菌的孢子著於孢子梗上,呈串状排列,称分生孢子 1.青霉属(Penicillium) 青霉菌常青霉的菌丝体无色或浅色,多分枝并具横隔。由菌丝发育成为具有横隔的分生孢子梗,顶端经过1~2次分支,这些分枝称为副枝和梗基,在梗基上产生许多小梗,小梗顶端着生成串的分生孢子,这一结构称为帚状体。分生孢子可有不同颜色,如青、灰绿、黄褐色等,帚状体有单轮生、对称多轮生、非对称多轮生。青霉中只有少数种类形成闭囊壳,产生子囊孢子。 青霉分布广泛,种类很多,常见种类如岛青霉(P.islandicum)、桔青霉(P.citrinum)、黄绿青霉(P.citreo-viride)、红色青霉(P.rubrum)、扩展青霉(P.expansum)、圆弧青霉、纯绿青霉、展开青霉(P.patulum)、斜卧青霉(P.decumbens)等。 2. 曲霉属(Aspergillus) 曲霉也是重要的食品污染霉菌,可导致食品发生腐败变质,有些种还产生毒素。曲霉具有发达的菌丝体,菌丝有隔膜为多细胞。其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梗不分枝,顶端膨大呈球形或棒槌形,称顶囊。顶囊上辐射着生一层或二层小梗,小梗顶端着生一串串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不同颜色,如黑色、褐色、黄色等。曲霉的有性世代产生闭囊壳,内含多个圆球状子囊,子囊内着生子囊孢子。曲霉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对有机质分解能力很强。曲霉属中有些种如黑曲霉(A.niger)等被广泛用于食品工业。 曲霉属中可产生毒素的种有黄曲霉(A.flavus)、赫曲霉(A.ochraceus)、杂色曲霉(A.versicolor)、烟曲霉、构巢曲霉(A.nidulans)和寄生曲霉(A.parasiticus)等。3.镰刀菌属(Fusarium) 镰刀菌属包括的种很多,其中大部分是植物的病原菌,并能产生毒素。该属的气生菌丝发达或不发达,分生孢子分大小两种类型,大型分生孢子有3~7个隔,产生在菌丝的短小爪状突起上,或产生在粘孢团中,形态多样,如镰刀形、纺锤形等。小型分生孢子有1~2个隔,产生在分生孢子梗上,有卵形、椭圆形等形状。气生菌丝、粘孢团、菌核可呈各种颜色,并可将基质染成各种颜色。 如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三线镰刀菌(F.trincintum)、玉米赤霉、梨孢镰刀菌(F.poae)、无孢镰刀菌、雪腐镰刀菌、串珠镰刀菌、拟枝孢镰刀菌(F.sparotrichioides)、木贼镰刀菌、窃属镰刀菌、粉红镰刀菌等。 4.交链孢霉属(Alternaria) 交链孢霉广泛分布于土壤和空气中,有些是植物病原菌,可引起果蔬的腐败变质,产生毒素。 菌丝有横隔,匍匐生长,分生孢子梗较短,单生或成丛,大多不分枝。分生孢子梗顶端生长分生孢子,其形状大小不定,形态为桑椹状,也有椭圆形和卵圆形,其上有纵横隔膜、顶端延长成喙状,多细胞。孢子褐色,常数个连接成链。尚未发现有性世代。

饲料霉变的主要原因以及防霉措施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饲料霉变的主要原因以及防霉措施 姓名:宋达 学号:201211060 二级院系部:动物科技学院 班级: 牧医125 专业:畜牧兽医 指导教师:尤明珍职称:教授 指导教师:彭继伟职称:讲师 二〇一五年六月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饲料霉变的主要原因以及防霉措施 宋达 【摘要】饲料霉变已经成为当今养殖业一大忧患,霉变饲料不能继续使用造成浪费和经济损失,如果继续给畜禽食用,会导致畜禽采食量下降,饲料利用率低,畜禽生长发育缓慢。另外霉变饲料产生的霉菌毒素还会侵害畜禽的肝脏和免疫系统,导致肝硬化坏死和畜禽免疫力下降,继而诱发多种疾病,对养殖业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因此饲料霉变饲料防霉已成为养殖业必须重视和关注的问题。所以就饲料霉变的原因、危害、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饲料;霉菌毒素;霉变;防霉

饲料霉变的主要原因以及防霉措施 The Main Reason of Moldy Feed and the Measures of Mold Proof 【Abstract】Moldy feed has become a major worry in today's aquaculture industry, moldy feed can not be used will result in waste and economic loss, and If you continue to offer the moldy feed to livestock, it will reduce their feed intake and the feed’s utilization rate, the most important, it will slow down the growt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vestock. In addition, the moldy toxin produced by the moldy feed will hurt animal’s liver and immune system, lead to cirrhosis, liver necrosis and the reduction of animal’s immune function, thus induce a variety of diseases which bring serious harm to aquaculture industry and human health. Therefore, moldy feed and mold proof has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to which aquaculture industry must pay more attention. So I want to discuss this problem, that is, moldy feed’s reasons, harms and solutions. 【Key words】Feed, Moldy toxin, Mildew, Mold proof

猪的饲料配方

猪的饲料配方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以下饲料配方采用的是目前最新的饲料配方软件经电脑科学计算而成,营养科学全面。由于各地的饲料品质等因素存在差异,以下配方很难满足所有区域要求,仅供大家参考。 (一)育肥猪饲料参考配方 1.仔猪饲料配方参考 小猪生长到5~8周龄阶段,体重接近10千克,消化道逐渐发育成熟,初步有了消化自然饲料的能力,对自然淀粉的消化能有了很大提高,这一阶段小猪生长特别快,饲料适宜10~20千克体重阶段,日增重可达到800克。此阶段配合饲料质量越高,仔猪饲养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越好,常用配方实例于下表(采用电脑配方): 仔猪饲料配方实例(%)

或全价仔猪料百分之百。 饲喂方法:将上述饲料混合,按照100公斤干料、10公斤保健液或25克“粗饲料降解剂”、100公斤水混合拌匀打堆覆盖1小时以上饲喂。(2)生长育肥猪饲料配方

或各阶段全价饲料百分之百。 饲喂方法:将上述饲料混合,按照100公斤干料、10公斤保健液或25克“粗饲料降解剂”、100公斤水混合拌匀打堆覆盖1小时以上饲喂。 典型饲料配方推荐 20~60千克阶段配方举例 配方1,玉米59.3%,麸皮20%,三七糠6.8%,豆饼12.4%,贝壳粉1. 2%,盐0.3%,“百日出栏预混料”+“生物催肥精”+“粗饲料降解剂”适量。此配方消化能12.52兆焦/千克,粗蛋白质15.9%,赖氨酸0.8 5%,蛋氨酸+胱氨酸0.55%,钙0.63%,磷0.64%。 配方2,玉米45%,麸皮35%,黄豆6.6%,菜籽饼8.0%,鱼粉4%,石粉1%,盐0.4%,“百日出栏预混料”+“生物催肥精”+“粗饲料降解剂”适量,此配方消化能12.18兆焦/千克,粗蛋白质15.9%,赖氨酸0.8 5%,蛋氨酸+胱氨酸0.55%,钙0.63%,磷0.64%。

饲料霉变的原因分析

饲料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使饲料储存周期延长,饲料霉变问题成为夏季困绕饲料生产的主要问题之一。霉变降低了饲料的营养价值,影响了适口性更为严重的是造成饲料产品霉菌毒素超标,危害动物健康从而危害人类食品安全。为了防止饲料霉变,各厂家采取了很多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霉变原因受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原料验收入库到饲料成品到达养殖现场整个物流过程中只要任何一个环节防霉措施不力都有可能发生霉变。下面就每一个环节可能引起霉变的因素和需要采取的措施分别加以分析: 一、原料的验收入库和仓储: 原料是产品质量的基础,严重的饲料质量问题几乎都与原料有关。饲料原料中允许一定量的水分、霉菌和仓虫存在,但是数量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允许数量后,原料的价值迅速下降,更为严重的是会造成原料霉变。变质的原料被生产成饲料后容易诱发霉变,即使饲料不发生霉变也会影响饲料的卫生指标和适口性。因此在原料的验收入库和仓储环节需要作好以下工作: 1、原料在采购前,除检测其营养指标之外,还应控制原料的水分、微生物指标和仓虫的种类数量。 水分是霉菌生长繁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一般玉米、稻谷、麦类等原生态谷物的水分应不高于14%;大豆、次粉、糠麸类、豆粕等的水分应低于13%;棉粕、菜粕、花生粕、鱼粉、肉骨粉、骨粉等的水分应小于12%。水分超标的原料不耐储存,容易发霉。对于棉粕、菜粕等经加工过的原料还需要关注局部水分有无超标,因为即使平均水分很低但由于生产厂家的工艺缺陷等原因常造成局部水分超标产生结块进而霉变。 可以通过霉菌检测了解原料中的霉菌总数是否超标。对于没有条件进行霉菌检测的企业,可通过了解原料的生产日期、生产工艺、贮存条件;观察原料的颜色外观是否正常,是否有结团现象;用嗅觉判断原料的气味是否正常,有无异味;用手或温度计测定原料是否有发热现象等措施来判断原料是否发生霉变。 在夏季仓虫不仅是某些储存原料损耗加大的直接原因,而且它们在生长发育、繁殖和迁移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物会严重污染粮食。更为严重的是,仓虫的活动会导致原料发热,招致微生物的滋生与发展,引发或加速霉变。在仓虫中以螨虫对霉变的影响最大。螨虫属蜱螨目,粉螨科;不完全变态类型,体躯微小人们肉眼难以发现。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下,螨虫通常在谷物、饲料中以及在运输、加工设备中大量繁殖,极易引发霉变。饲料中生长螨虫也已成为客户对加工厂饲料投诉的理由之一,所以要监测和控制仓虫的数量特别是螨虫的情况。拒收被螨虫污染的原料。 2. 加强原料入库后的储存管理 水分、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是影响霉菌和仓虫繁殖的主要因素。原料入库时,应按不同品种、批次分开码堆,粮垛码堆不宜过高过大,堆与墙、堆与堆之间留有20~50cm左右的距离,以利通风散热。长期储存的季节性原料或吸湿性强的

如何配制猪饲料的秘密!太详细了

(一)能量饲料 1、玉米:具有“饲料之王”美称。营养特点: (1)能量高,ME(猪)㎏。NFN含量高(74%~80%),且主要是淀粉,CF少,%,消化率高; (2)CP含量低,%~%且品质差,赖氨酸、色氨酸、蛋氨酸含量低; (3)含有较高脂肪(%%),亚油酸含量在2%左右,是谷物类饲料最高者,若玉米占日粮50%的比例,可满足畜禽亚油酸的需要量; (4)黄玉米含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也是维生素E的良好来源,B组维生素中除硫胺素含量丰富外,其他维生素含量很低。不含维生素D; (5)钙含量低,磷含量虽然高,大部分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对猪利用率低。 使用注意事项: (1)饲喂前要粉碎,但不易久贮,1周内喂完为好。 (2)禁止饲喂霉变玉米,注意去毒(黄曲霉毒素(﹤㎎/㎏)和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具有致癌作用,赤霉烯酮可使卵巢病变,抑制

发情,减少产仔数,初产母猪流产,公猪性欲降低)。现常在配合料中加脱霉剂。 (3)不宜过量使用,否则会导致过肥,出现软脂。一般用量60%左右。 2、小麦麸: 又称麸皮,是小麦加工的副产品,主要由种皮、糊粉层、少量胚和胚乳组成。小麦麸的营养价值主要取决于面数质量,生产上等面粉时,有相当一部分胚乳与胚、种皮等组成麦麸,这种麦麸的营养价值高。如果对面粉质量要求不高,不仅胚乳在面粉中保留较多,甚至糊粉层也进入面粉,这样的麦麸营养价值低。因此,麦麸的营养价值差别较大,粗纤维为%-12%,粗蛋白质%-17%,氨基酸组成好于小麦。由于麦粒中B组维生素多集中在糊粉层和胚中,故麦麸中B组维生素含量高,麸皮中钙少磷多,钙与磷比例极不平衡。由于粗纤维含量较高,因此能量较低(ME约为~㎏),常用来调节日粮能量浓度。 通常生长肥育猪日粮麸皮15%-25%,断奶仔猪日粮用量大会引起拉稀,一般不超过10%。妊娠母猪日粮约占25%-30%。由于含适量粗纤维和硫酸盐类,具有轻泻作用,产后母猪喂给适量的麸皮粥可以调节消化道机能。 3、米糠:

颗粒饲料霉变的原因分析和相应措施精品文档5页

颗粒饲料霉变的原因分析和相应措施 饲料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使饲料储存周期延长,饲料霉变问题成为夏季困绕饲料生产的主要问题之一。霉变降低了饲料的营养价值,影响了适口性更为严重的是造成饲料产品霉菌毒素超标,危害动物健康从而危害人类食品安全。为了防止饲料霉变,各厂家采取了很多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霉变原因受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原料验收入库到饲料成品到达养殖现场整个物流过程中只要任何一个环节防霉措施不力都有可能发生霉变。下面就每一个环节可能引起霉变的因素和需要采取的措施分别加以分析: 一、原料的验收入库和仓储: 原料是产品质量的基础,严重的饲料质量问题几乎都与原料有关。饲料原料中允许一定量的水分、霉菌和仓虫存在,但是数量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允许数量后,原料的价值迅速下降,更为严重的是会造成原料霉变。变质的原料被生产成饲料后容易诱发霉变,即使饲料不发生霉变也会影响饲料的卫生指标和适口性。因此在原料的验收入库和仓储环节需要作好以下工作: 1、原料在采购前,除检测其营养指标之外,还应控制原料的水分、微生物指标和仓虫的种类数量。 水分是霉菌生长繁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一般玉米、稻谷、麦类等原生态谷物的水分应不高于14%;大豆、次粉、糠麸类、豆粕等的水分应低于13%;棉粕、菜粕、花生粕、鱼粉、肉骨粉、骨粉等的水分应小于12%。水分超标的原料不耐储存,容易发霉。对于棉粕、菜粕等经加工过的原料还需要关注局部水分有无超标,因为即使平均水分很低但由于生产厂家的工艺缺陷等原因常造成局部水分超标产生结块进而霉变。 可以通过霉菌检测了解原料中的霉菌总数是否超标。对于没有条件进行霉菌检测的企业,可通过了解原料的生产日期、生产工艺、贮存条件;观察原料的颜色外观是否正常,是否有结团现象;用嗅觉判断原料的气味是否正常,有无异味;用手或温度计测定原料是否有发热现象等措施来判断原料是否发生霉变。

饲料发霉的原因分析

饲料发霉的原因分析 我国的一些地区,因高温高湿而导致饲料霉变的问题非常严重,特别像今年这种恶劣的天气引起饲料发霉更多,从而导致的纠纷案件也相应较多。为了减少饲料厂家、经销商以及用户的共同利益,减少饲料发霉导致的多方损失,现将饲料发霉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介绍如下: 1、饲料发生霉变的原因 (1)空气湿度和环境温度 饲料发霉实际上是霉菌大量生长和繁殖的结果,而霉菌在饲料中生长和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饲料中常见的霉菌有:曲霉菌属、青霉菌属和镰刀菌属。其中大部分属于温性型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一般为22-30℃。其中曲霉菌属最适生长温度为30℃左右,青霉菌属为25℃左右,镰刀菌属为22℃左右。上述几种霉菌对环境湿度要求较高,最适的相对湿度在80%以上。因此,霉菌的生长和繁殖与地区气候条件和季节密切相关。从全国范围来说,南方地区和华中地区大大高于北方地区。我国南方地区,5-9月份个月平均气温均在22℃以上,相对湿度在80%以上,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特别是梅雨季节,霉菌生长繁殖最为旺盛,饲料霉变大多发生在这个季节。今年5-7月份整个湖北省均为梅雨季节,长期的梅雨季节导致空气湿度在85%以上,环境温度在22-30℃,在这种条件下霉菌大量生长繁殖,导致饲料发霉的情况非常普遍,给饲料厂、经销商以及用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饲料水分高,饲料温度与环境温差大引起 当饲料水分高于14%时,在储存时容易发霉。饲料水分高于14%最要是生产配合饲料时没经过干燥和冷却,而现在的大型饲料加工厂冷却设备性能很好,使饲料水分控制在12%以内,一般不会直接导致饲料发霉。但是当饲料经过运输或其他地方储存时经过暴晒使饲料温度升高,当环境温度下降时,导致环境与饲料之间形成一个温差,从而使饲料包装袋边缘形成一层“汽水”(好比冬天在屋子里一样,屋内外的温差会使玻璃上会形成一层水珠)。导致饲料包装袋内边缘水分升高从而导致发霉。 (3)饲料加工不当 在生产颗粒料时,冷却器出现异常,导致饲料温度较高,因温差大而因其发霉(饲料厂打包时要求饲料与环境温差不超过3℃,因此可以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冷却器出现异常还会直接导致饲料水分高(饲料水分检测作为出场检验的必检指标,一般不会发生)。 其次,在饲料制粒过程中,提升料斗和管道中积存的物料可形成霉块,脱落后进入城品仓和包装袋,引起整包饲料发霉。这种情况发生的比例很少,不会导致成批饲料发霉。 (4)饲料储存与运输不当 饲料仓库潮湿,饲料包装破损(上下货、运输、鼠害等),饲料存放的位置未经清扫,地面有物料而先发霉从而传染饲料(霉菌污染有接触传染性)。饲料堆垛不合理,库存时间长,运输和存放过程中受到雨淋,暴晒等,都极易引起饲料霉变。

母猪饲料配方设计讲解

后备母猪饲料配方设计 动科 一、划分生长阶段 后备母猪:后备母猪指满6月龄,经选育合格进入配种群且未参加配种的小母猪。后备母猪配种前在配种妊娠舍适应饲养30~45天,至7月龄以上体重达到110~125KG以上时转入配种区参加配种。 后备期母猪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优质、营养全面的饲料对母猪的形体发育、生殖系统发育至关重要。小于6月龄的母猪,选择大猪料(市面上销售的全价颗粒膨化料)1∶1配合青饲料,任其自由采食。6月龄至配种前的母猪,选择市面上销售的全价颗粒空怀料1∶1配合青饲料。此阶段严禁使用对生殖系统有危害的棉籽饼、菜籽饼及霉变饲料。适当限料饲喂,以防止母猪过肥,影响发情、排卵。一般都是用哺乳料来代替,一般后备母猪料里需要添加维生素E和胡萝卜素,生物素等等,来提高后备的发情配种率,和预防母猪蹄裂。 二、选择合适饲养标准: 20-30kg后备母猪营养需求量(每千克饲粮中营养物质的含量) 消化能含量(Mcal/kg)3赖氨酸(%)0.88 粗纤维(%)精氨酸(%)0.2 粗蛋白(%)16组氨酸(%)0.22 粗脂肪(%)异亮氨酸(%)0.49 钙(%)0.62亮氨酸(%)0.84 总磷(%)0.53蛋氨酸+胱氨酸(%)0.44 盐分(%)0.58苏氨酸(%)0.53 水分(%) 13色氨酸(%) 0.13 缬氨酸(%) 0.59 选择来源:《中国猪饲养标准》(2004)《动物营养参数与饲养标准》(张宏福,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05) 选择依据: 1.饲养标准中对后备母猪的粗纤维、粗脂肪、水分、精氨酸、亮氨酸、缬氨酸含量没有规定。顾查阅文献,依据其为标准。 三、选择原料限量标准及其依据 依据: (一)1. 注意原料的种类和数量 原料种类应多样化,以利发挥各种原料之间的营养互补作用。常用猪饲料的比例为谷物类占50%-70%,糠麸类占10%-20%,豆饼豆粕占15%-20%,有毒性的饼(粕)及菜籽饼应小于10%,种猪不宜使用,由于这里是后备母猪因此不采用,动物蛋白饲料占3%-7%,叶粉、草粉应小于5%,骨粉占2%-2.5%,食盐要小于0.5%,啤酒糟粗纤维含量较多,最多只能用15%左右。石粉贝壳粉应小于4|%

颗粒饲料霉变的原因分析和相应措施

颗粒饲料霉变的原因分析和相应措施

颗粒饲料霉变的原因分析和相应措施 饲料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使饲料储存周期延长,饲料霉变问题成为夏季困绕饲料生产的主要问题之一。霉变降低了饲料的营养价值,影响了适口性更为严重的是造成饲料产品霉菌毒素超标,危害动物健康从而危害人类食品安全。为了防止饲料霉变,各厂家采取了很多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霉变原因受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原料验收入库到饲料成品到达养殖现场整个物流过程中只要任何一个环节防霉措施不力都有可能发生霉变。下面就每一个环节可能引起霉变的因素和需要采取的措施分别加以分析: 一、原料的验收入库和仓储: 原料是产品质量的基础,严重的饲料质量问题几乎都与原料有关。饲料原料中允许一定量的水分、霉菌和仓虫存在,但是数量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允许数量后,原料的价值迅速下降,更为严重的是会造成原料霉变。变质的原料被生产成

饲料后容易诱发霉变,即使饲料不发生霉变也会影响饲料的卫生指标和适口性。因此在原料的验收入库和仓储环节需要作好以下工作: 1、原料在采购前,除检测其营养指标之外,还应控制原料的水分、微生物指标和仓虫的种类数量。 水分是霉菌生长繁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一般玉米、稻谷、麦类等原生态谷物的水分应不高于14%;大豆、次粉、糠麸类、豆粕等的水分应低于13%;棉粕、菜粕、花生粕、鱼粉、肉骨粉、骨粉等的水分应小于12%。水分超标的原料不耐储存,容易发霉。对于棉粕、菜粕等经加工过的原料还需要关注局部水分有无超标,因为即使平均水分很低但由于生产厂家的工艺缺 陷等原因常造成局部水分超标产生结块进而霉变。 可以通过霉菌检测了解原料中的霉菌总数 是否超标。对于没有条件进行霉菌检测的企业,可通过了解原料的生产日期、生产工艺、贮存条件;观察原料的颜色外观是否正常,是否有结团现象;用嗅觉判断原料的气味是否正常,有无异

饲料霉变对养猪的危害及解决措施

饲料霉变对养猪的危害及解决措施 霉菌毒素普遍存在于饲料原料或含淀粉较高的饲料中,这已经是行业内公开的小秘密了,因为霉菌在潮湿的环境下,非常容易在饲料原料如玉米、谷物的生长、收获、储藏以及饲料加工、运输和销售的各个环节中代谢和产生大量的繁殖。霉菌毒素对养猪业的危害极大,尤其是夏季湿热环境,饲料极易发霉易变。因此我们必须做好防止饲料发霉及霉变了的饲料进行妥当处理,以便减少猪场的生产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一、首先我们来了解饲料霉变对猪只会造成哪些危害? 母猪:妊娠母猪表现死胎、木乃伊、流产或新生仔猪死亡率上升, 以及产后发情的不正常;后备母猪阴门红肿, 子宫体积和重量增加, 表现发情症状;哺乳期母猪表现为逐渐的拒食, 表现持续发情或发情周期延长, 影响哺乳期乳猪成活率。并且当饲料中含有大剂量霉菌毒素时, 母猪会出现直肠和阴道脱出的现象。 仔猪:新生仔猪出现阴户红肿,中毒仔猪常急性发作, 出现中枢神经症状, 头弯向一侧, 头顶墙壁, 数天内死亡。 育肥猪:病程较长, 呈慢性经过。一般表现体温正常, 初期食欲减退, 在嘴、耳、四肢内侧和腹部皮肤出现红斑, 后期食欲废绝, 腹痛, 下痢或便秘, 粪便中夹有粘液和血液。 公猪:幼龄公猪睾丸发育不良; 成年公猪表现睾丸萎缩, 精子生成减少, 活力下降。

仔猪出现神经症状新生仔猪阴户红肿 二、猪场如何做好防止猪只霉菌毒素中毒以及中毒后的保健修复,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做好饲料储存工作: 根据霉菌毒素的形成条件和规律,(霉菌毒素最适宜生长条件:温度5℃—30℃、湿度:80%—90%),做好饲料防霉措施,配合饲料在运输中要防止雨淋或人为弄湿,以免营养成分溶解散失,并大量产生饲料霉菌。配合饲料在存放时要保存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在仓库中存放时应离地面30厘米以上,且不能靠墙。 2、做好饲料脱霉工作: 我们都知道饲料原材料在收割、晒干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的产生少量霉变现象,饲料成本在保存不当时易产生大量霉菌,因此,我们可以将饲料原料中的玉米、糠粕等霉毒素较为所以集中的碎粒、虫蚀粒玉米粉去掉,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多位一体,彻底解决饲料霉菌毒素对猪只机体侵害的“绿叶纳蒙脱素”,有效脱除饲料霉菌毒素、解除霉菌毒素对机体的免疫抑制,保护猪只肝肾,帮助体内毒素排出。彻底饲料霉菌毒素所引发的猪只生长缓慢、采食量下降、疫苗免疫效果差、母猪不发情、屡配不孕、呕吐腹泻、神经错乱等现象。并且可有效补充一些猪只繁殖生长所需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成分。纳蒙脱素的添加比例为:饲料霉菌毒素轻度污染时,每吨配合饲料添加1kg,饲料霉菌毒素污染较为严重时,每吨配合饲料添加2kg。 3、做好猪只霉菌毒素中毒的保健康复 霉菌毒素中毒暂时没有特效解毒剂,中毒较轻的猪只可通过加强保健护理逐步康复,重症临床上可根据临床症状,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和对症处理。可用高锰酸钾0.1%溶液、温生理盐水或碳酸氢钠2%液进行灌肠、洗胃后,内服硫酸钠等盐类泻剂30~50 g,水1 L,1 次内服,此后,静脉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300~500 mL,40%乌洛托品20 mL 补液;多喂青饲料,同时猪只日粮中添加0.5%奥得曼A,有效提高机体溶菌酶水平,促进体内毒素代谢排出,缓解中毒症状,促进中毒猪快速康复。

猪饲料配方计算

目前,饲料配方的设计方法主要有:对角线法、试差法和计算机多元回归和线性规划法。 对角线法是一种传统的饲料配方设计方法,适用于4~5种原料的简单配方设计,已无法适用配方验算需要,目前已很少有人使用。 计算机多元回归和线性规划法是使用计算机为工作平台,利用其强大的计算功能进行配方验算,可以计算出营养相对最全、价格相对最低的饲料配方。缺点是配方缺乏灵活性,设计出来的配方无特点。 试差法是一种实用的饲料配方方法,对于没有学习过饲料配方的人员很容易学习,并且不受饲料原料种类和营养指标数量的限制。在手工计算的情况下,如饲料原料种类多、考虑的营养指标多,则设计饲料配方会很费时费力。在有现成的电脑运算模块的情况下,只要了解饲料原料主要特性并且合理利用饲养标准,就可在短时间内配制出实用、廉价、效果理想的饲料配方。金点饲料配方有做好的配方验算模块,可直接使用。 试差法饲料配方设计实例 本处以试差法为例讲述蛋鸡高峰料(产蛋≥80%)的配制方法。使用玉米、豆粕、鱼粉、棉粕、葵粕、菜粕、石粉、磷酸氢钙、食盐、赖氨酸、蛋氨酸、维生素预混料、微量元素预混料设计一张产蛋鸡饲料配方。 第一步准备好营养目标值

可以直接使用饲养标准或营养需要推荐的指标,最好以饲养标准或营养需要为基础,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自己的营养需要目标值。营养目标值种类和数量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确定,目标值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正常情况下要包括有效能值、粗蛋白、钙、磷和第一、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以下列出的是我国GB-86给出的产蛋≥80%蛋鸡的营养需要,见下表: 阶段及产蛋率大于80% 代谢能MC/KG2.75 粗蛋白%16.5 钙%3.50 有效磷%0.33 蛋+胱氨酸%0.63 赖氨酸%0.73 第二步准备原料数据 把配方中要使用的各种饲料原料的营养指标整理、归纳好。每种原料的营养指标种类要与营养目标值中的相同。饲料原料的各项营养指标数据要尽可能接近实际含量,可以通过选用本地原料数据或权威机构发布的饲料原料营养指标数据,也可以通过实际检测或查阅厂家提供的营养指标数据使原料营养指标更加准确。在我国一般直接选用《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中的数据即可。饲料原料的营养指标总结如下表:

猪的饲料配方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猪的饲料配方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饲料配方设计是配合饲料生产的核心技术,也是动物营养学与饲养学有机结合的结晶与媒介。饲料配方的设计水平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效益和形象,甚至关系到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饲料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不仅需要在微观上谨慎考虑养殖动物的营养需要、安全卫生,乃至畜产品质量对消费者的健康,而且还要从宏观上还要考虑该地区乃至国家整体的饲料资源耗竭与不可逆转性的预防等生态效益问题。因此,只有把饲料配方的目标放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结合点上,充分考虑品种、性别日龄、体重、饲喂条件、饲喂方式等影响饲粮配制效果的因素,才能设计出具有合理利用各种饲料资源、提高产品质量、降低饲养成本的高质量饲料配方。为此,本文就猪的饲料配方设计中应注意几个问题作简述,仅供参考。 一、注意灵活应用饲养标准,科学确定饲料配方的营养标准。饲养标准是指一定品种的健康畜禽,在适宜的条件下,达到最优生产性能时,营养的最低需要量。它是对一定时期动物营养科研成果和畜牧业发展水平的总结,是配方设计的主要依据。但由于试验畜禽的品种、供试饲料品质、试验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导致饲养标准存在着明显的时间滞后性、静态性、地区性和最佳生产性能而非最佳经济效益的不足,加之由于各国和各地的饲养环境、条件、动物的品种、生产水平的差异,决定着饲养标准也只能是相对合理。如1987年我国瘦肉猪营养标准规定仔猪赖氨酸/消化能的比0.56,1998美国NRC为0.81。以赖氨酸为100%,中国和美国标准分别为:蛋+胱氨酸65%、57%,苏氨酸98%、65%,色氨酸25%、18%,两个标准相差很大。同时,配方中的营养指标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如蛋白质指标从粗蛋白质含量演变为可消化蛋白质、氨基酸、可利用氨基酸乃至真可利用氨基酸等深层次的内在质量。在矿物质微量元素方面,不仅要满足安全裕量,同时还需要充分调配不同元素之间的拮抗规律;对一些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或抗营养因子的原料,还必须考虑其加工工艺对营养物质的破坏、毒素的残留等因素。因此,在饲料配方设计时不能生搬硬套饲养标准,要在国家标准允许的范围内,根据不同的饲喂对象,以动物实验的结果为依据,从以下四个方面灵活应用饲养标准: 1、不同的品种(基因型)选用不同的营养水平。猪的遗传基础,饲粮的养分含量和各养分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猪与饲粮因素的互作效应,都会对饲粮营养物质的利用产生影响。脂肪型、瘦肉型与兼用型猪之间对饲粮的干物质、能量和蛋白质消化率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已是不争的实事。各国饲养标准中推荐同一品种同一阶段猪的营养需要量存在的差异性,更充分说明是猪的品种及选育程度差异性所致。一般认为,在相同的条件下,瘦肉型猪较肉脂型猪需要更多的蛋白质,三元杂交瘦肉型比二元杂交瘦肉型猪又需要更多的蛋白质。因此,配制猪的饲粮时,不仅要根据不同经济类型猪的饲养标准和所提供的饲料养分,而且要根据不同品种特有的生物学特点,生产方向及生产性能,并参考形成该品种所提供的营养条件的历史,综合考虑不同品种的特性和饲粮原料的组成情况,对猪体和饲粮之间营养物质转化的数量关系,以及可能发生的变化作出估计后,科学地设计配方中养分的含量,使饲料所含养分得以更加充分利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