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50万天价医药费事件始末

550万天价医药费事件始末

住院67天花费550万

74岁的翁文辉生前是哈尔滨市一所中学离休教师。一年前他被诊断患上了恶性淋巴瘤。因为化疗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

2005年6月1日,他被送进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心外科重症监护室。在医院住院的67天时间里,账单显示他的住院费用139.7万元,平均每天2万多元。而病人家属又在医生建议下,自己花钱买了400多万元的药品交给医院,作为抢救急用,合计耗资达550万元。

2005年8月6日,老人因抢救无效在医院病逝。此事经央视《新闻调查》11月21日晚披露后,被称为“最昂贵的死亡事件”。

本报综合消息国家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昨天透露:

卫生部将对患者翁文辉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花费550万元人民币治疗费一案,一查到底,并作出严肃处理。

前日,哈尔滨“550万元天价医药费”事件有重大进展。卫生部调查组近日发现,在该事件中,哈医大二院涉嫌严重造假:

患者病历和医疗信息存在涂改现象,尤其是病历的第2-8页出现了较严重的伪造现象。

重症监护室管理混乱

据悉,哈尔滨“550万元天价医药费”事件经央视播出之后,卫生部调查组立即召集黑龙江省卫生厅和哈医大相关领导召开紧急会议。

调查组成员、卫生部监察局局长王大方表示,哈医大二院的ICU(重症监护室)管理混乱,问题比《新闻调查》中播出的情况还严重。

“1180次会诊”属明显造假

11月22日晚,调查组成员发现,哈医大二院在该事件中涉嫌严重造假:

患者病历和医疗信息存在涂改现象,尤其是病历的2-8页出现较严重的伪造现象。

卫生部调查组指出,哈医大二院提供的患者病历有13处修改,分明是明显的伪造,相关人却互相推卸责任;病历中的1180次会诊,也属于明显造假。

造假还体现在,哈医大二院血库的出血单与医嘱单并不相符,病历、收费单、化验单也互相不符。血库的出血量大于医嘱,血的去向不明。调查组要求必须查清信息中心和血库是否也在配合ICU造假,以作为下一步组织处理的依据。

输血问题曾遭到患者翁文辉的家属强烈的质疑,在67天住院时间内,翁文辉总共输入了25.8万多元的血液制品,其中7月30日这天,一天输血就达94次。

存在重复收费现象

除了涉嫌造假外,调查组还认为哈医大二院存在五大问题:

违规把药品收入记入医护人员的奖金;通过院方提供的材料就可以看出,存在过度治疗、过度开支和重复收费;ICU病房值班医生有两次无证上岗,且两人替别人下医嘱;自购药品事宜比患者家属反映的情况严重,药品去向不明;科主任管理混乱。

调查组举了很多例子说明医院管理的混乱,其中一个是:

患者病危时,值班医生给家属发短信叫其回来,心外ICU主任于玲范却让家属去买节目单。卫生部纪检组监察局局长王大方特别指出,医院信息中心权限太大,检验科还存在违规打包收费问题等。哈医大二院内部先后有两次调查报告。卫生部调查组成员、医政司赵处长说,院方提供的材料真伪难辨,医院自己搞的两次调查情况和提供给患者的情况不符,院里谁该承担责任?希望尽快拿出整改措施。

赵处长说,医院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些可以定性,有些还在调查。

如果在xx,哈二医绝对“xx”去了

在美国,医疗的成本控制是由保险公司来完成的,流程是:

消费者选择保险公司———保险公司选择医院和医生。

保险公司提供的医疗保险服务必须价廉物美才能得到保险客户青睐,保险公司的风险和成本控制体现在对医院和医生的选择上;即使选定了医院和医生,大病的治疗方案也往往是保险公司聘请的专家和医院一起制定。如果医院和医生出现像哈医二院这样的事,那么今后它就等着喝西北风吧,没有保险公司和患者会选择这样的医院

天价医疗费事件2005-12-10

据了解,分为临床、财务和案件三个组的调查组,在通报阶段性调查结果时提出以下问题:1.伪造病历。2.血库出血单与医嘱单不符,病历、收费单、化验单不符。3.过度治疗、过度用药物。4.值班医生有两人无证上岗。5.自购贵重药品丢失和无记录,患者家属反映强烈,药品去向不明。

天价医药费“有关”xx专家:

这事已和我们没关系2005-12-9

几天前,有知情者向本报记者提供了一份参与过翁文辉在哈医大二院住院期间会诊的院外医学专家名单,总共19名。其中,17名来自北京各大医院,一半来自北京朝阳医院。此外,还有北京朝阳医院ICU护士长及护士6人。

此前,因此事被调查停职的哈医大二院心外科ICU主任于玲范一直表示:

翁家550万元医药费中,只有近140万元是哈医大二院治疗所用;剩下的大头,是400余万元的自购药品。

哈医大二院有领导也公开表态,“关于自购药问题是北京专家的建议,家属也同意的。如果说我们过度治疗,我们得不到任何好处。”他还表示,“住院病人费用明细单”上显示的患者每天都使用禁用药物“珍怡”,并非造假。这个药的确是于玲范用过的,但是事先征求过北京专家的意见,北京专家也没有异议。后来,于玲范还在会诊单上加上了专家意见。

据悉,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血液科主任楼方定教授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主任克晓燕教授等5位专家受请同赴哈尔滨参与患者翁文辉的病情会诊。楼方定回忆说,专家组从晚上8时研究到次日凌晨2时多,结论是病人“承受不了化疗”,而此前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的专家也给过相似的建议。

对于天价药费的内情,楼说他并不知道。他“只是提供参考意见,没有下医嘱的权利,具体执行是院方和医患的事儿”。不过,他告诉记者,翁家确实曾经说过只要能够延长翁文辉的生命,减轻痛苦,花多少钱都没关系。后来,楼通过朝阳医院的一名医生知道,朝阳医院血液科主任也赴哈尔滨给病人进行了诊治。

参与会诊的两名哈尔滨当地的专家中,有一位是从事肿瘤研究的。她表示参与了两次对翁文辉的会诊,“当时病人已经是晚期,没有什么挽救价值。”这位不愿公开自己姓名及单位名称的专家说,医生多次建议不要继续对患者进行治疗,但其子翁强强烈要求挽救。“翁强当时就说,只要能让父亲多活一分钟,就不惜一切代价。”这位专家说,每种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医生是为病人算计每一分钱的。可她也反问:

“病人家属强烈要求继续治疗,你说医院能怎么办?难道把病人推出医院吗?”

天价医药费事件:

医院掩盖真相2005-12-8

作为“天价医药费”事件中的关键人物,患者翁文辉的主治医生王雪原一直处于风口浪尖。昨日,他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称,“(当事医院)在管理上存在很多漏洞,最主要的就是监管缺失。”按照王雪原的说法,其实在决定说出真相之前,他对医院早已“有一些想法”。

6月1日这天,王雪原第一次接触到患者翁文辉。据他介绍,当时患者被诊断为恶性肿瘤,经过化疗后多发感染,“从各个系统来讲,出现严重的代谢性碱中毒、离子紊乱,低钾血等”。于是,患者被送到了ICU,因为ICU是提供生命支持的,先是救活,对血液、呼吸等各个系统进行处理。

“因为我是接触不到费用的,所以一直不知道患者花了多少钱。但是对于过重的治疗和过度检查,我较早就对象的人却成了调查的主导者,这个是有问题的。”

“天价医药费”事件:

患者家属赴京公布部分证据2005-12-8

今天下午,哈尔滨“天价医药费”事件的患者家属在北京向多家媒体公布了哈医大二院多收费、乱收费及重复检查、伪造病程记录的部分证据。

翁强表示,现在拿出的材料只是很少一部分,他还有两箱证据证明哈医大在这一事件中的上述问题。但由于此案还在调查阶段,他不方便将所有资料公布。

翁强向记者展示了父亲翁文辉住院期间医院的临时医嘱。“这些医嘱上,张张都有护士的假签名。”翁强说,“同一个名字都有很多种字体。”虽然医院解释说这种情况是护士之间相互换班造成的,但翁强并不表示认同:

“谁代人上班就应该谁签字,如果按医院的说法,出了问题找谁负责?”

记者在一张医嘱单上看到,同一天、同一项的医疗项目中“执行时间为10:15”而“停止时间为9:10”。

翁强给记者看了他拿到的31张医院收费账单。这些账单上面加盖的公章形状不一,字体不一,甚至章的名称都不相同。翁强说,以支票转账支付的收费单上有“现金收讫”的字样,而5月18日的单据上则出现了“登记专用章”。“除了形形色色的公章外,这些单据上编号也相差甚远。”翁强说,“所有这些,都让人怀疑它的真实性。”“我手里拿到的这些还只是一部分,不知道其他的会怎么样?”

在哈医大给翁强的调查记录中,有一些他自费购买药品的使用情况调查。“他们收药的时候给我打了收条,”翁强说,“但这些药他们收了多少、用了多少、剩了多少,这份材料自相矛盾,根本对不上。”翁文辉转至哈医大二院后入住高干病房。由于室内没有抢救设备,翁强自行从大连购得一台价值30多万元的呼吸机。“经交涉,才让放进病房。”翁强说,“可现在也是去向不明。”

翁强表示,自己还购买一些价值不菲的医疗设备,但是命运都和这台呼吸机一样,“去向不明。”

此外,一种进口药“珍怡”的使用禁忌症标明“有肿瘤进展症状的患者”、“严重全身感染等危重病人在集体急性休克期内禁用”,但是,翁强告诉记者,医院自6月1日起就给其父使用了这种药。“医生王雪原的一份证言证实了这一情况。”翁强说,“哈医大二院称是根据北京专家组的意见才用…珍怡‟,这纯属无稽之谈。”天价医疗费的警示:

建立政府实时监控下的医疗档案该是时候了2006-01-04

在人们不断抱怨医疗费过高,新闻媒体频频曝光医疗机构病历造假的时候,今年6月,被诊断为恶性淋巴瘤的离休教师翁文辉住进哈医大二附医院,8月6日,老人因抢救无效病逝。翁文辉住院共67天,各项费用合计139.7万元,平均每天2万多元。家属还在医生建议下,花钱买了400多万元药品交给医院,合计耗资近550万元。67天竟花费近550万元,仍未保住性命,被人们称为“最昂贵的死亡”,也被称为“天价医疗费用”事件。事件发生后,很多医学界、社会学界的专家就医疗界以药养医的现状、医疗监管制度缺失、医疗体制存在弊端、医疗改革的失败等问题进行了反思。

天价医疗费事件追踪:

xx专家牵涉哈医事件?

一专家出诊费为30万?2005-12-07

最先报道此事的中央电视台记者郭宇宽,日前在接受《法制周报》采访时称自己从院方了解到,“除了医院开的那些收费单,还有翁文辉在住院期间因为病重召集的专家会诊,一共用了将近1000万元。有次会诊,光是一个专家的出诊费就用了30万元。”

哈医大党委书记姜洪池对记者说,在医治翁文辉的过程中,共有20多个北京专家先后往返100多人次,他们是否存在问题,在卫生部调查组调查期间,他不好就此表态。被作为中国内地“看病贵”的典型——“哈尔滨天价医费事件”的调查结果,今天由哈医大二院麻醉科主任李文志披露给媒体。

据今天出版的《健康报》报道:

李文志说,国家卫生部调查组一共去了三次,前后二十八人。其实事情已经处理完了,但是结果迟迟没有公布,因为调查结果和当初报道的差距太大。

医院目前的处理结果是:

纪检委书记撤职,院长停职检查,血库主任撤职,心外科重症监护室主任撤职。

xx说,初步调查结果是:

患者住院六十八天,花了一百三十二万元人民币,调查组查出违规收费二十万元,医院存在的问题是管理混乱、涂改病历、分解收费。当初媒体热炒的“一天注射一百多瓶盐水,输九十四次血”,是用来血液滤过和透析的,是合理的。其他费用都是患者个人自己买药和请专家的。患者从高干病房转到心外科I 重症监护室以后,北京的专家、护士长来会诊了一百多人次。

今年二月十日,国家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表示,哈尔滨天价医费事件调查不可能不了了之,由于这个事件比较复杂,不便于做更多的评论。这个事件虽没有拿到结果,但是卫生部一定会检查,一旦有了结果,会及时通报”。

哈尔滨天价医疗费事件被查处院长书记被撤职(中新网)2006年4月30日电中国卫生部、国务院纠风办近日通报了中央纪委、监察部、卫生部和黑龙江省纪委联合调查组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简称哈医大二院)有关违纪违法问题的查处情况。通报指出,这是一起典型的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法案件,严重损害了卫生行业的形象,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经查,患者翁某,男,75岁。因患恶性淋巴肿瘤,于

2005年5月16日入住哈医大二院,先后在干部病房和心外科重症监护室(简称心外科ICU)治疗,最终因多脏器功能衰竭,于8月6日病故。住院82

天,医院共收取住院费138.9万元。

哈医大二院在治疗患者翁某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违反规定乱收费。通过自立项目、分解项目、超标准收费、重复收费等手段,多收医疗费用20.7万余元。

二是心外科ICU主任于玲范为掩盖违规计费和医疗过程中的问题,伪造并组织有关医护人员违反规定大量涂改翁某的医疗文书。

三是部分科室管理混乱,相关职能科室监管不力。心外科ICU存在医嘱、特护记录、收费单中药品数量互不相符和部分医嘱单非医师本人签字的现象,使用未经国家审批的进口药品,对自购药品没有与患者家属之间的交接、核对及退药手续;物价科、医务科没有认真履行相应的监管职责。

四是对患者家属的投诉采取的措施不力,处置不当,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有关方面决定,给予哈医大二院院长、党委委员张岂凡,党委书记王国良,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慧撤销职务处分;给予副院长王太和、谭文华行政记大过处分;给予心外科ICU主任于玲范撤销心外科ICU主任职务处分,并吊销其医师执业证书;给予心外科ICU护士长郭晓霞、物价科科长高松、医务科副科长王璟

万天价医药费事件始末

550万医药费事件始末:涉案医院提供病历13处伪造 新闻回放 住院67天花费550万 74岁的翁文辉生前是哈尔滨市一所中学离休教师。一年前他被诊断患上了恶性淋巴瘤。因为化疗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2005年6月1日,他被送进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心外科重症监护室。在医院住院的67天时间里,账单显示他的住院费用万元,平均每天2万多元。而病人家属又在医生建议下,自己花钱买了400多万元的药品交给医院,作为抢救急用,合计耗资达550万元。2005年8月6日,老人因抢救无效在医院病逝。此事经央视《新闻调查》11月21日晚披露后,被称为“最昂贵的死亡事件”。 本报综合消息国家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昨天透露:卫生部将对患者翁文辉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花费550万元人民币治疗费一案,一查到底,并作出严肃处理。 前日,哈尔滨“550万元天价医药费”事件有重大进展。卫生部调查组近日发现,在该事件中,哈医大二院涉嫌严重造假:患者病历和医疗信息存在涂改现象,尤其是病历的第2-8页出现了较严重的伪造现象。 重症监护室管理混乱 据悉,哈尔滨“550万元天价医药费”事件经央视播出之后,卫生部调查组立即召集黑龙江省卫生厅和哈医大相关领导召开紧急会议。 调查组成员、卫生部监察局局长王大方表示,哈医大二院的ICU(重症监护室)管理混乱,问题比《新闻调查》中播出的情况还严重。 “1180次会诊”属明显造假 11月22日晚,调查组成员发现,哈医大二院在该事件中涉嫌严重造假:患者病历和医疗信息存在涂改现象,尤其是病历的2-8页出现较严重的伪造现象。 卫生部调查组指出,哈医大二院提供的患者病历有13处修改,分明是明显的伪造,相关人却互相推卸责任;病历中的1180次会诊,也属于明显造假。 造假还体现在,哈医大二院血库的出血单与医嘱单并不相符,病历、收费单、化验单也互相不符。血库的出血量大于医嘱,血的去向不明。调查组要求必须查清信息中心和血库是否也在配合ICU造假,以作为下一步组织处理的依据。

550万天价医药费事件始末

550万医药费事件始末:涉案医院提供病历13处伪造 新闻回放 住院67天花费550万 74岁的翁文辉生前就是哈尔滨市一所中学离休教师。一年前她被诊断患上了恶性淋巴瘤。因为化疗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2005年6月1日,她被送进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心外科重症监护室。在医院住院的67天时间里,账单显示她的住院费用139、7万元,平均每天2万多元。而病人家属又在医生建议下,自己花钱买了400多万元的药品交给医院,作为抢救急用,合计耗资达550万元。2005年8月6日,老人因抢救无效在医院病逝。此事经央视《新闻调查》11月21日晚披露后,被称为“最昂贵的死亡事件”。 本报综合消息国家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昨天透露:卫生部将对患者翁文辉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花费550万元人民币治疗费一案,一查到底,并作出严肃处理。 前日,哈尔滨“550万元天价医药费”事件有重大进展。卫生部调查组近日发现,在该事件中,哈医大二院涉嫌严重造假:患者病历与医疗信息存在涂改现象,尤其就是病历的第2-8页出现了较严重的伪造现象。 重症监护室管理混乱 据悉,哈尔滨“550万元天价医药费”事件经央视播出之后,卫生部调查组立即召集黑龙江省卫生厅与哈医大相关领导召开紧急会议。 调查组成员、卫生部监察局局长王大方表示,哈医大二院的ICU(重症监护室)管理混乱,问题比《新闻调查》中播出的情况还严重。 “1180次会诊”属明显造假 11月22日晚,调查组成员发现,哈医大二院在该事件中涉嫌严重造假:患者病历与医疗信息存在涂改现象,尤其就是病历的2-8页出现较严重的伪造现象。 卫生部调查组指出,哈医大二院提供的患者病历有13处修改,分明就是明显的伪造,相关人却互相推卸责任;病历中的1180次会诊,也属于明显造假。 造假还体现在,哈医大二院血库的出血单与医嘱单并不相符,病历、收费单、化验单也互相不符。血库的出血量大于医嘱,血的去向不明。调查组要求必须查清信息中心与血库就是否也在配合ICU造假,以作为下一步组织处理的依据。 输血问题曾遭到患者翁文辉的家属强烈的质疑,在67天住院时间内,翁文辉总共输入了25、8万多元的血液制品,其中7月30日这天,一天输血就达94次。 存在重复收费现象 除了涉嫌造假外,调查组还认为哈医大二院存在五大问题:违规把药品收入记入医护人员的奖金;通过院方提供的材料就可以瞧出,存在过度治疗、过度开支与重复收费;ICU病房值班医生有两次无证上岗,且两人替别人下医嘱;自购药品事宜比患者家属反映的情况严重,药品去向不明;科主任管理混乱。 调查组举了很多例子说明医院管理的混乱,其中一个就是:患者病危时,值班医生给家属发短信叫其回来,心外ICU主任于玲范却让家属去买节目单。卫生部纪检组监察局局长王大方特别指出,医院信息中心权限太大,检验科还存在违规打包收费问题等。 部分问题已可定性

生产运作管理案例分析

《生产与运作管理》 期末案例分析

案例1 天价医药费事件 一、病人住院67 天去世 74 岁的翁文辉生前是哈尔滨市一所中学离休教师。2004 年他被诊断患上了恶性淋巴瘤。因为化疗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2005 年5 月21 日,翁文辉发觉他右腿小腿肚上有个绿豆大的疙瘩,怕有什么问题,就去哈尔滨市被认为是最好的三级甲等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做了个检查。检查结果并不理想,医生要求切片检查,并建议住院观察。翁文辉在家人陪同下,自己独立走进医院。住院第二天,翁文辉在医生建议下开始治疗。6 月1 日起,翁文辉住入了重症监护室(ICU)病房。之后的两个多月时间,他的家人说向医院交纳了139 万元的医疗费用,此外又在医生的建议下,自己花钱买了400 多万元的药品交给医院,作为抢救翁文辉急用。但高昂的医药费并未能挽回病人的生命,8 月6 日翁文辉去世。 二、病人家属质疑天价医药费账单 住院两个多月,竟然花去医药费数百万元。这是什么样的治疗?那么多钱又是如何被迅速“吞噬”的?为回应病人家属的质疑,医院曾组成调查组,对病人的每日费用清单以及医嘱单等进行核对,并出具《关于患者翁文辉在我院住院期间的初步调查》,对药品、化验和手术材料费等收费情况作了说明。从这份《初步调查》中,病人家属发现了以下问题: 1、“病房化验调查结果(明细表)”中,医嘱合计2119 次、化验报告单为1902 次,收费汇总单却成了2030 次,也就是说,医院多收了128 次。

2、在“血库项目(明细表)”中,RH 血型鉴定、血小板交叉配合实验等11 个项目,既没有医嘱,也没有化验报告单,却被收费895 次。在67 天住院时间内,翁文辉总共输入了25万8 千多元的血液制品。其中有一天输血就达94 次,在这一天里,医院说给病人用了106 瓶盐水,葡萄糖用了20 瓶,血则输了10000 毫升。 3、住院期间被收费化验2925 次,平均一天44 次。老人没有糖尿病,可是血糖化验(收费)达565 次,平均一天近9 次。在《初步调查》承认的2925 次收费化验中,医嘱与化验报告单、收费汇总单全部相符的只有35 份。《初步调查》还显示,医院给病人在48 小时内做了43 次血气分析,并解释说“存在这种情况,因每一小时做一次,48 小时43 次正常”。收费账单显示,6 月3 日,医院给病人做痰培养54 次,一张化验报告单的结论是“有菌”,其他53 张为“未查获真(细)菌”。7 月5 日~8 月4 日,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医院给病人输入各种液体1 吨多。输入液体总量最多的7 月13 日,一天将近170 公斤,相当于一名正常成年男性体重的两倍。 4、病人家属在66 天内从国外共计买回药品达400 多万元,每次都将药品交于ICU 主治医生和其他值班医护人员。“所有的药品我都有购买凭证”,而对部分药品ICU 也出具了收条。此外,在医生建议下,病人家属还自费购买了两台呼吸机、两台医用气泵和一台心电图方面的仪器。但花费几百万元外购的药品存进ICU 病房,多数不翼而飞。一次病人家属发现一种药品没给老人用,就质问ICU 病房主任,主任说借给其他科室了,跑去一问,那个科室的人说,早把药钱给了

高中大语文阅读之做人与处世550万天价医疗费背后的医德危机!

550万天价医疗费背后的医德危机! 一位古稀老人在哈尔滨市的—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67天,住院费用竟达550万之巨!一天之内输血94次;一天之内给病人用了盐水106瓶;1180次虚无缥缈的会诊记录;甚至病人有严重过敏反应的药物氨茶碱,竟然也在收费账单中神秘出现……可就是面对这份疑点重重的报告,患者家属在等待着院方给个说法的时候,从院长到医护人员,个个不是“理直气壮”,就是选择缄默.其科室主任甚至还振振有词地说:“对这个患者,不但没有多收,还漏收了很多钱!” 现年92岁高龄、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的裘法祖院士这样说过:“当医生首先要学好做人,要学会尊重患者,医生要有强烈的道德意识。要想办法降低医疗费,多为患者省钱。”而在哈尔滨天价医药费事件中,医务工作者本应该恪守的职业道德却在疯狂逐利面前变得黯然失色,550万医疗费的背后,隐藏不了的是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极度沦丧! 对任何人而言,生命都是最宝贵的。对医务人员来说,救死扶伤是职业所赋予他的天职,“只要有l%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这是每一个有良知的医生应该遵守的“天条"。但是,如果明知病人已病人膏肓,回天无力,不可逆转,还要不惜代价,不遗余力地进行“抢救”,靠病人家属由于过度的悲伤而失去理智的时候巧取豪夺,这和强盗又有什么区别?这种行为不但是对医生这个职业的玷辱,也是对做人最起码的良知的一种无情践踏! 有许多人把医德沦落归因于现在的医疗体制。诚然,现在“以医养医”、“完全市场化"的医疗体制让病人与医生之间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每看一个病人,每开出一张处方,医生都会考虑病人处方

跟自己收入之间的关系。体制固然重要,但是绝非万能。体制并不会教人行恶,人才是恶的主体,医生把自己的恶欲全都归咎到抽象的体制头上去,用“医德滑坡是源于体制"的论调来推卸自己应承担的职业道德责任,显然是苍白而无力的。 医德是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失去了它,医生不仅愧为医生,且玷污了白衣天使的美称。那么,医德的基础又是什么呢?那就是诚信。如果说道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那么诚信则是通向宝藏的隧道。诚信是一切美德的基石,是衡量道德的尺子。正如海涅所言:“诚信使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厂 医生在面对道德与金钱的博弈之时,是要坚持职业道德还是追求经济利益,俨然成为衡量一个医务人员是否称职的临界点。医德的危机,才是越来越严重的医患矛盾的根源. 医患关系说到底也就是患者与医生之间的道德关系,而诚信作为职业道德的基础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我国未来的医疗改革不管是“以德治医"还是“以法治医”,都必须要把职业道德与诚信永远作为医务人员的职业底线来加以约束。只有这样,才能使医患之间真正处在一个平等、尊重、信任、默契的环境下和谐生存,并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模式之内良性发展。

医院危机的种类和特点

医院危机的种类和特点 医院危机的种类和特点 在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当代医院,医患纠纷非常普遍,医患矛盾相当突出,医院内发生危机的随机性强、机率大。医院危机事件的表现形式多样化,危机的分型和分期比较明显。 1.1医院危机的种类 按危机的成因可分为灾害危机、信誉(舆论)危机、治安危机等。2005年12月16日,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住院楼发生火灾,造成38人死亡。“辽源火灾事件”是一起灾害类危机。2006年,哈医大二院出现“550万元天价医药费”,该院因违反规定乱收费,违法违规伪造和大量涂改医疗文书,对媒体发表不负责的言论等问题,医院的有关领导干部被行政处分,院长被撤职。“天价医院事件”是一起信誉危机。2009年6月21日,福建南平市第一医院发生“医闹事件”,“医闹”逼主管医生向死者下跪,在医院内设灵堂、打砸病房,并砍伤多名医务人员,80名医护人员为维护医院权益到市府静坐请愿。“南平事件”是一起非常典型的治安危机。 按危机波及的范围,可分为院内危机和院外危机。院内危机经连锁反应升级后,会波及至院外,在院外引发危机。 按危机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暴力性事件和非暴力性事件。暴力性事件多见于医患纠纷引发的群众性事件,非暴力性事件多见于医院不良行为遭到媒体的曝光、公众的质疑和政府的指责。暴力性事件中,医院往往是受害方,院方的行为会得到政府和公众的支持,而非暴力性事件往往是由于医院管理中存在不足而受到各方的质疑。因此,非暴力性事件的处置难度往往比暴力性事件要大,且对医院的负面影响较大。 1.2医院危机的分期

医院危机一旦发生,往往不会自生自灭,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精力处置,危机演变往往需经历一个过程[2]。危机事件的全程可分为 5个时期:潜伏期、萌芽期、爆发期、持续期和康复期。潜伏期内, 危机往往难以发现,此时,消除危机的成本很低而成效会很高。在萌 芽期,已能够观察到危机苗头,此时危机具有一定的可控性。潜伏期 和萌芽期是危机预防和处置的最佳时期。待危机爆发时,控制危机的 成本和代价将会很大,危机的破坏性也比较大。随后,危机将进入持 续发展态势,在这个时期,危机预后复杂多变,是危机处置的关键时期,处置措施的好坏决定着危机事态的走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项处 置措施的落实,危机会逐渐进入康复期,此时危机的破坏性已经产生, 医院将对危机的'破坏结果予以修复重建,对医院问题环节进行改良。 针对不同类型的危机,可灵活机动采取不同的处置策略;在危机事件的不同阶段,处置措施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正确界定危机的种类, 划分危机的分期阶段,是危机处置决策的重要依据。 医院内发生的危机事件由于其引发原因、发生场所的特殊性,医 院危机有以下几种特点: 2.1可预见性 治安危机、舆论危机等事件往往都具有一定的可预见性。如医患纠纷往往是由于个别家属对诊疗产生异议,此时,危机处于潜伏期或 萌芽期,如积极主动地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危机的产生,将会大大降低处置的成本。待个体性医患纠纷演变为群众性事件时,危机的处置成本和难度将会大幅度地提高,危机的破坏结果也会 更加严重。对可预见的危机,医院可在思想、时间、力量和公关方面 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 2.2突发性较强 由于疾病的转变往往突然且难以预测,患者病情的突发性恶化容 易引起突发性的医患纠纷。对于突发性危机,决策者往往没有充分的 时间和信息进行程序化决策,不得不采取非程序化决策,有时还要在 电光火石间当即决策。非程序决策的正确性和权威性较程序化决策低,因此,越是突发性危机,决策时越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

社会医学创立的必然

社会医学创立的必然 社会医学是以医学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基础,综合观察、分析人类健康与疾病因素的学科,是医学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在我国,社会医学是八十年代才从预防医学中分化出来的,属一门新兴科学。 众所周知,医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它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从19 世纪下半叶开始,古代经验医学时代跨入了实验医学时代,生物医学模式取代了机械论医学模式,近代医学的发展主要来源于生物科学基础理论的突破。20 世纪以来,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以及技术科学的巨大发展,医学运用这些科学的成就取得了飞速发展,尤其是本世纪50 年代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问世,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发展改变了医学的面貌。基础医学研究方面: 生物技术、电子显微镜、电子衍射技术、流式细胞仪等现代科研设备和技术的应用,使医学研究朝着微观方向深入发展,医学研究已经进入到分子医学和量子医学阶段。医学分科愈来愈细,日益专业化,如医学微生物学分出了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等。内科学先是按系统划分为消化、呼吸、血液等专科,而后又进一步按照病名分出一些专科,如肝病学、糖尿病学, 等等。医学研究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朝着宏观方向发展,宏观方面的扩展使医学从单纯的生物学观点扩大到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范围,主张对生命活动和疾病过程进行综合的研究,把人作为一个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互作用的整体,医学已经进入到整体医学的新时代。 二十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明显改变,以生物病原体为主的传染病逐步减少,而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精神病及意外伤亡等与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有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年增加并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病因。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医学科学的发展,医疗费用的增加,均未能有效地提高人群健康水平。要深入研究社会因素对疾病与健康的影响,改善社会卫生面貌,还有赖于有效的社会卫生措施。这些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从而推动了社会医学在各国进一步发展。 社会医学发展的动力主要受到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医学科学等因素的影响,动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是指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统一浩动过程。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幸福,但大自然对人类健康的报复也是极其严重的。人类健康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错综复杂的情形。对人类的健康从什么方位去观察逐渐成为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单从生物学角度去观察,对人类疾病的防治采用单一的生物学方式去处理,已逐步暴露出其弊端。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医学从生物、心理与社会的全方位

-医学导论论文

-医学导论论文 我对医生责任、权利、义务的认识 —— 听到南京儿童医院一医生玩忽职守,导致徐宝宝夭折时,我的心为之一震。作为一个南京人,都知道儿童医院名气大,医生医术高超,然而有多少人审视光环背后的被忽视的——医生的责任。这样的医院尚且出现严重失误,其他的医院呢?人们又会怎样看待医院医生呢? 上网检索,“打假名医陈晓兰”,“哈尔滨550万天价医药费”,“茶水发炎” ,《没有医德,天理何在?湖北省武汉市一医院视人命如草芥!》,《无良的深圳龙珠医院,还我儿子的命来》等一系列医疗事故竞相涌来,看了徐宝宝事件的全过程,不得不为徐宝宝感到惋惜,本可以挽救的小生命,因为医生可以避免的失误,就这样无声无息的离去了,留下母亲哭成泪人。在网友愤慨的同时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医患矛盾真有真么大吗?中国人为什么仇视医生? 首先,谈谈我对医院医生的看法。我从小体质不好,去过许多许多医院,总的来说,我觉得医院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其一,医生服务意识有待提高。患者的弱势地位一开始即注定了。他扮演的是一个羔羊角色,对自身近乎无知,束手无策,被肉体的秘密蒙在鼓里——而底细和真相在别人手中。身体的“过失”使之向所有得咎者那样陷入欲罢不能的自卑与焦虑、其意志和力量天然地被削弱了。他敬畏地看着那些白衣人,除了尊敬与虔诚,还混合着类似恭维、攀附等意味。他变得认不出自己,唯唯诺诺,对白衣人的美道指令、每一抹表情都奉若神明。医生代表医学,操控着生命的方程和密码。而患者不是学医疗专业,对人体构造,病理学…都不甚了解,所以患者会百分之一百的听医生的话。高三寒假我去南京军区总院看甲沟炎,医生却说消消炎就好,问我来看这个病什么意思。态度极其不好。如果我知道怎么办,如果我脚不疼,就不必去医院了。如何消炎,什么时候消炎,注意事项等等都不是我所了解的。所以我觉得医生还没意识到患者就医,就像是购物消费一样,顾客是上帝,让患者安心

浅谈加强和改善医德医风建设

浅谈加强和改善医德医风建设 医德医风建设隶属思想道德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卫生系统行风建设的灵魂。医院的宗旨是救死扶伤,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古有“医乃仁术”之说.作为医生必须具有高超的技术和高尚的医德。所谓医德,是指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它是调整医务人员和病人、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标准的总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医疗卫生事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接轨,产生了许多新的医德问题,出现了医德滑坡现象,既损害了病人的利益,又损害了医疗卫生行业的形象。在推进卫生体制转换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着力加强和改善医德医风建设,尽快扭转医德滑坡局面。 一、加强和改善医德医风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1、医德医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含两部分:一是思想道德素质;二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医德医风,作为卫生系统的职业道德,是构成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方面,是精神文明建设在医疗卫生系统的反映和具体表达。医德医风的好坏,直接反映出医疗卫生单位的道德风貌,也间接反映出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它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一个窗口。加强和改善医德医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 2、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全面提高医疗质量的有效途径。 良好的医德是提高医疗质量的保证。医疗质量就是医疗服务的效果。临床医疗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对病人实施正确、及时、完善的诊疗护理,到达可能到达的医疗效果。医疗质量取决于工作质量,它是医院各方面、各个环节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在影响医疗工作质量的诸多因素中,医德医风是主要的决定性因素。医院一切工作的核心,就是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使病人尽快恢复健康。这就需要医务人员掌握精湛的医疗技术,具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对技术精益求精,对病人极端负责任。 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细心检查,精心治疗,遇到问题认真钻研,就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相反,医务人员如果责任心不强,既使技术水平较高,也会常常出现过失事故,给病人造成痛苦,甚至致残致死。

罗瑞卿女儿推动“尊严死”:把死亡的权利还给本人

罗瑞卿女儿推动“尊严死”:把死亡的权利还给本人 这绝不只是一根看起来仅有小拇指粗、一米长的管子。它在一个人生命的最后时刻,有与“老天”讨价还价的能力。 它穿过老许的鼻子,插进肺,每隔一会儿,就能吸出满满一管痰。当痰被吸出时,老许就能 从昏迷中苏醒过来。起初,他能醒两三个小时,后来只能醒几分钟。 几个月过去,这根管子眼看就要输了。因为,“吸的速度不如产生得快”。疼痛难忍的老许用 尽全力,写下几个歪歪斜斜的字:“痰在肚子里!” 这是他留下的最后的笔迹。 就在老许靠管子“活着”的时候,在遥远的美国,另一根管子插在佛罗里达州一家养护院里一 个名叫特丽的女人身上。这一年是2003年。植物人特丽依靠喂食管,已经存活了13年。 关于要不要拔掉特丽的管子的争论,几乎震动了整个美国。 起初,当地法院批准了特丽的丈夫提出的申请,她的喂食管首次被拔去。仅仅两天后,另一 法院作出相反判决,喂食管再次插上。后来佛州最高法院判定,要求拔掉管子。可法案通过 仅一小时后,州长立即命令给特丽重新插入喂食管。 整个美国为特丽心碎。无数人抗议示威,举着标语牌:“给特丽食物”、“别让特丽饿死”。甚 至布什总统也介入“抢特丽”事件中来。 不过最后,医生们按照法律的判决,镇定地拔掉了特丽赖以维生的喂食管。警察甚至逮捕了 不下50个想强行对特丽进行喂食的人。喂食管被拔掉13天后,2005年3月31日,特丽真 的被“饿死”了。 这场关于生命伦理的争议至今都被称作经典案例。 如今,越来越多的老许、特丽躺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各个城市的重症监护室(ICU)。医生发现:死亡已经绑定医疗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天的死亡就是关机时间,或是停电时间——死 亡被医疗技术“藏”起来了。 哈姆雷特的老命题,“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如今却成了全球性的新命题。 把死亡的权利还给本人 当罗点点和她的好朋友几年前成立“临终不插管”俱乐部时,完全没想到它会变成一个重大的、严肃的、要一辈子干到底的“事业”。“俱乐部”听来就不算个正经事。 罗点点是开国大将罗瑞卿的女儿,曾经从医多年。起初,她与几个医生朋友聚在一起吃吃喝喝,谈起人生最后的路,一致认为,“死得要漂亮点儿,不那么难堪”,不希望在ICU病房, 身边没有一个亲人、“赤条条的,插满管子”,像台吞币机器一样,每天吞下几千元,“工业化”地死去。 最后,十几个爱说笑的人在一间简陋的老人公寓,嘻嘻哈哈地宣告俱乐部成立了。 直到有一天,罗点点无意在网上看到一份名为“五个愿望”的英文文件。这是一份美国有400 万人正在使用的叫做“生前预嘱”的法律文件。它允许人们在健康清醒的时刻,通过简单易懂 的问答方式,自主决定自己临终时的所有事务,诸如要不要心脏复苏、插气管等等。 也就是说,如果特丽在清醒时,就签署了这样一份文件,就不会有事后那场搅动整个美国的 轩然大波了。 罗点点开始意识到:把死亡的权利还给本人,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 而她自己就遭遇过“替别人决定生死的事”。 当时,罗点点的婆婆因为糖尿病住院,翻身的时候突然被一口痰堵住,心跳呼吸骤停,医生 第一时间用上了呼吸机,虽然心脏还在跳动,可是没有自主呼吸,而且完全丧失了神志。还 要不要使用生命支持系统维持老人的生命,让老人在这种生命毫无质量的状态下“活下去”, 成了困扰整个大家庭的难题。 最后罗点点和家人一起作出了停用呼吸机的决定。后来,在整理老人遗物的时候,家人发现 了老人夹在日记本里的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她对在自己生命尽头时不进行过度抢救的要求。 但当时身为医生的罗点点仍然感到后怕。如果没有这张纸条,或者纸条写着另外的意思,那 怎么办?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件事不像猜谜语,不再让逝者生者两不安?这时候又传来巴金去 世的消息。 巴金最后的6年时光,都是在医院度过的,先是切开气管,后来只能靠喂食管和呼吸机维持

第五章医学道德

第五章医学道德 第五章医学道德 一、医学道德的含义 医学道德简称医德。 1988年12月5日卫生部《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第二条:“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间关系的总和。” 二、医德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不是为少数人或某阶层的人服务,而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不仅要为人民群众的躯体健康服务,还要为为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服务——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服务。 要求医务人员在职业生活中处理好个人与病人、集体、社会的关系,把病人、集体、社会的利益放在首位,竭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 三、医德的基本特征 1.独特的职业性(P112~113) 医德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医学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防病治病,增进人类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医德的优劣不仅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的高低,而且直接关系到病人痛苦的减少或增加,甚至关系到病人的生死存亡。因此,作为医德, (1)在内容上,具有更高的标准、更严格的要求、更完备的规范。 (2)在形式上,特别是在医德的行为准则的表达方面,具有更强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3)在道德要求上,具有层次的单一性。医德不能像其他道德形式那样,可以在不同的个体中分为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道德要求,而是表现为层次的单一性——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2.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医务人员履行医德规范是其应尽的法定义务,而不是纯粹的道德义务

3.具有科技道德的普遍适用性 医学道德不仅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还是一种特殊的科技道德。 科技道德的具有较强的历史继承性和社会共识性,可以古学今用,洋学中用。(参看P195) 医德中救死扶伤、知情同意、一视同仁等伦理原则一直是世界医学卫生人员应遵循的基本信条。 四、医德的特殊性及其作用 医德的特殊性就是上述“独特的职业性”、“法定的强制性”、“相对的普遍适用性”(按:教材指出医德“普遍适用性”不具有绝对意义(P114) 教材这里着重说的是“强调医德的特殊性”所具有的作用三个“有助于” 1.强调医德独特的职业性,有助于…… 2.强调医德的法定强制性,有助于…… 3.强调医德的普遍适用性,有助于…… 五、医德规范的内容 1.人道主义、救死扶伤 2.钻研医术、精益求精 3.尊重病人,一视同仁 4.举止端庄、文明礼貌“五种语言”(礼貌性、解释安慰性、鼓励性、保护性、体态性) 5.廉洁奉公、尽职尽责 六、医德的基本原则(P120) (一)医德的基本原则的含义 (二)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的内容 旧: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新: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医学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三)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的特点

医疗保险案例分析

姓名:尉丁丁 年级:10级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学号:100530631 指导老师:杨慧 课题名称:关于医疗保险问题的浅谈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案例导入 (4) 案例分析 (5) 案例原因分析 (7) 问题解决措施 (9) 总结反思 (12) 参考目录 (12)

摘要: 随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加快,我国的医疗保险体制改革也逐渐成为目前政府和国民最关心的问题。虽然在改革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 关键词: 医疗保险费用医疗保险制度问题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speeding up of the medical security system reform in our country, our country's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reform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most concern of the government and national today. Although obvious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in the reform process, supported by the people and support, but at the same time also appeared some problems. Key words: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of medical insurance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案例导入: 2005年12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观众反映,他的家人在医院住了67天,光住院费就花去了将近140万,平均每天花去2万多。而且医院还要求患者家属自己买了400多万的药物。但是花了500

职业道德比技能重要辩论资料汇总)

职业道德比职业技能更重要 基调:永远咬住道德为根、为本、为纲要,为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强调道德是第一位的,技能永远是其次的,第二位的,可以道德技能都重视,但必须一口咬定先道德后技能,切记犯了舍本逐末,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不能犯重大错误。 谈古: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之说,而立德又为大上,因此先立德做人,才立功成事,这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道理。(简单地说就是先做人,后做事)“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为导向,才是基础;德靠才来发挥,才靠德来统帅。相对于才而言,德更为根本,“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废品,无德无才是毒品”。 论今:教育从娃娃抓起,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上册:《陶校长的演讲》有段话:“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建筑人格长城”。我们到学校里来,除了要学习文化知识,(即所谓技能),但最要紧的是要学习做人,学习做“真人”。”职业道德社会角度: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在德与才的关系上,我们应该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重德又重才,不片面强调;又坚持以德为先,而非等量齐观。在充满物质诱惑今天,我们更应该注重干部的“德”性。翻翻那些贪官的档案,看看他们的人生轨迹,哪个不是先失“德”,再失“身”?“德”与“才”是辩证的关系,是一个有机的

整体,但“德”是根本,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我们党的事业的根本之所在。 例子: 其一:总理题字:“不做假账”。立: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正式成立,朱镕基总理为该学院题写了校训:“不做假账”。告诫会计学院的学生“不做假账”,是要求学生们要有职业操守,遵守职业道德。这是“治假”的一条道德防线。破:反方可能反驳言论,但对社会而言,“不做假账”,除了道德防线之外,更需要制度防线,而往往积极的制度建设,更有利于道德的维护和建立。正方再立:制度归根究底需要道德底线维护,没有职业道德底线的制度无用无为,与制度设立当初目的南辕北辙,反而更糟。 其二:衣食住行四方面!涉及生活社会发展各领域。立:早上买两根地沟油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蒙牛黄曲霉毒素牛奶。中午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加碗石蜡翻新陈米饭。下班买条避孕药鱼,回到豆腐渣天价房,开瓶甲醇勾兑酒,就着炒尿素豆芽,吃个增白剂馒头,饭后抽跟高汞烟,钻进黑心棉被窝,醒后我们还要坚强的活下去,因为墓地又涨了……原因在哪?在于在物质面前利欲熏心,职业道德沦丧,再次凸显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可以反问对方辩友,你对现在的食品安全放心吗,你对环境污染有何看法。把对方引入你的话题圈中再层层剥笋封杀反驳!反方破题:反方可能会提出这是由于欠缺职业技能,反过来职业技能重要性,云云。正方再立:我们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出这些事儿,归根究底的职业道德的问题,还是职业

《天价医疗费事件引发的政策思考[大全5篇]》

《天价医疗费事件引发的政策思考[大全5 篇]》 第一篇:天价医疗费事件引发的政策思考天价医疗费事件引发的政策思考 一、事件回放 1、哈医大第二附属医院550万元天价医药费事件 xx年6月1日,患者翁文辉经诊断患上恶性淋巴瘤,住进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外科重症监护室。此后到8月6日翁病逝的67天时间里,患者家属共向医院缴纳139万7千多元,另外还在医生建议下,自己花钱买了400多万元的药品交给医院,作为抢救急用,合计耗资达550万元。 在料理后事准备和医院结账时,翁的家属意外发现住院收费明细单上的一些问题,例如账面上有病人严重过敏的药物;在翁去世后两天,还记载着两次胸腹水检查的收费;7月31日的收费单上显示,这一天医院收了22197元的血费,一天给病人输血达83袋。 2、深圳市人民医院120万元天价住院费事件 xx年9月13日,患者诸少侠因心脏衰竭住进深圳市人民医院icu 病房,xx年1月10日病逝,共119天。医院账面显示,住院费用高达90余万元,患者家属称自费购药23万元,总共花费达120万元。医院某一天账单显示病人当天有26次抽血记录,账单上还有一天抢救60次,59次成功的记录。xx年1月11日,病人已去世后,医院仍打出了15页的收费账单,共1.5万多元。

此事被报道后,广东省有关部门组成的调查组到深圳调查。患者家属曾到深圳市物价局了解查账结果。物价部门表示在50多项收费项目中就明确查出医院多收了4.7万多元,而患者的收费项目共计有9000多项。 二、当地医院对事件的反应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己的调查结论为。对翁文辉的收费不但不存在乱收费的问题,而且医院还减免了他不少费用。 在120万元天价住院费事件曝光后,深圳市人民医院表示要整改。但是xx年9月28日,患者孙某因突发脑溢血住进该院,67病情稳定出院,医疗费用21万多元。经有关部门核查,该院多收了2729.55元,漏收280元;对于孙某医疗收费单上出现的一天按25小时收费的记录,医院解释说是电脑原因。 三、政策分析者述评 评论一:天价医疗费事件是市场失灵和政府缺位的表现 xx年7月,某国家级研究机构发表了一个关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研究报告,认为医改是不成功的。天价医药费事件正是医疗体制改革不成功的典型案例,其根源是市场失灵和政府缺位双重因素。首先,由于医疗领域的特殊性,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非常突出,如果医院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在缺乏政府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医生开大处方、滥用贵药新药,让患者做不必要的仪器检查等,患者没有选择的余地。天价医药费事件只是这些现象的极端个案,由于市场失灵和政府监管不力造成的“看病贵”是现在的普遍现象。其次,在我国医疗领域存

医疗保险案例分析

医疗保险案例分析

姓名:尉丁丁 年级:10级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学号:100530631 指导老师:杨慧 课题名称:关于医疗保险问题的浅谈

目录: 摘要 (4) 关键词 (4) 案例导入 (5) 案例分析 (5) 案例原因分析 (7) 问题解决措施 (9) 总结反思 ....................................................................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目录 .. (13)

摘要: 随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加快,我国的医疗保险体制改革也逐渐成为目前政府和国民最关心的问题。虽然在改革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 关键词: 医疗保险费用医疗保险制度问题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speeding up of the medical security system reform in our country, our country's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reform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most concern of the government and national today. Although obvious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in the reform process, supported by the people and support, but at the same time also appeared some problems. Key words: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of medical insurance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