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备课参考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初中物理备课参考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初中物理备课参考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初中物理备课参考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第三节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程度.用v 表示平均速度,用s 表示路程,用t 表示时间,则平均速度的公式是:v =

t

s . (1)在实际应用中,一些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程度,也常用平均速度描述; (2)通常说的某物体的速度一般指的是平均速度.平均速度要和路程段或时间段相对应,因此,平均速度只有在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时才有意义;

(3)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在全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不一定等于运动物体在各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的平均值(即平均速度不一定等于速度的平均值).

1.某同学从家走到学校,先以1m /s 的速度行走了500m 后,再以1.5m /s 的速度走完剩下的500m.求这位同学从家走到学校的平均速度. 【解析】

根据速度公式可知,全程的平均速度应等于总路程除以该同学通过总路程所用的总时间.因此,根据题意可得: 前500m 所用时间为 t 1=

1v s =s

m m /1500=500s 后500m 所用时间为 t 2=

2v s =s

m m /5.1500≈500s 通过1000 m 的总时间为 t =t 1+t 2=833.3s 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v =

t s 2=s

m 3.8331000≈1.2m /s 【答案】1.2m /s.

2.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速度是10m/s ,那么这个物体 ( ) A.在这一时刻之前0.1s 内位移一定是1m B.在这一时刻之后1s 内位移一定是10m C.在这一时刻起10s 内位移可能是50m

D.如果从这一时刻起开始匀速运动,那么它继续通过1000m 路程所需时间一定是100s 【解析】

某时刻速度是10m/s 指的是该时刻的瞬时速度,不能说物体从此时起以后运动的快慢情况,以后做直线运动或匀变速直线运动,或非匀变速直线运动均可能。所以选项A 、B 均错。如果从某时刻(速度为10m/s )起质点做非匀变速直线运动,从这一时刻起以后的10s 内位移可能为50m ,所以选项C 正确,如果从这一时刻起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经过1000m 路程所需时间t=100s 。 【答案】C 、D 。

3.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先以3m/s 的速度运动60m ,又以2m/s 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60m ,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

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公式,x 为总位移,t 为总时间,等于前一段位移与后一段位移所用时

间之和。

全过程的位移x=120m

物体在前一段位移用的时间为t1=20s

后段位移用的时间为t2=30s

整个过程的用的总时间为t=t1+t2=50s

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2.4m/s

【答案】2.4m/s

1.从武昌到北京西站,快车K38次约需12 h,而直快546次约需 16 h,这是因为()

A.546次车的所走路程比38次的所走路程远

B.38次车在任何时刻的速度都比546次的速度快

C.通过任何相同地段,38次一定比546次开得快

D.546次沿途停靠站较多,耽误很多时间,使其平均速度比38次小

2.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它在每1min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那么这个物体所做的运动()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

D.既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也不是变速直线运动

3.一个大木箱漂浮在河面上,随河水向下游漂去,在木箱的上游和下游各有一条小船.两船到木箱的距离相等.若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相等,那么,当两船同时划向木箱时()A.上游小船先捞到木箱 B.下游小船先捞到木箱

C.两船同时到达木箱

D.无法判断哪条船先到达木箱

【答案】 1.D 2.C 3.C

3. 瞬时速度以及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之间关系

瞬时速度定义:

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叫瞬时速度.如:摩托车行驶时速度计上显示的是汽车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之间关系:

(1)区别: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整体运动情况,而瞬时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的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情况;

(2)联系: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时刻的瞬时速度和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相同.

1.1991年,美国短跑名将刘易斯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创造了当时100m

跑的世界纪录,下表记录了他通过不同距离所用的时间.

(1)刘易斯在这100m的运动过程中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吗?

(2)如果是匀速直线运动,求出它的速度?如果是变速直线运动,求出它前50m,后50m 以及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析】

(1)由表中的数据分析可知,刘易斯在0→10.0m 、l0.0→20.0m 、20.0→30.0m ……十段相同的路程中所用的时间分别为1.88s 、1.08s 、0.92s ……根据v=

t

s

可以判断,刘易斯在100m 运动过程中速度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1)刘易斯在前50m 路程中所用的时间为5.61s ,后50m 路程中所用的时间为4.25 s

前 50 m 的平均速度为v =

t s =s m 61.550=8.91m/s 后50m 的平均速度为 v =t s =s om

25.45=11.8m/s

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v =t s =s

m

86.9100=10.1m/s.

【答案】

(1)刘易斯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2)刘易斯在前50m 、后50m 、全程中的平均速度分别为8.91m /s 、11.8m /s 、10.1m/s. 2. 如图为两个小球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闪光时间间隔为 1s,图上数字为闪光时刻编号,请按提示描述这两个小球的运动.

(1)会发生一个小球超越另一个小球的情况吗?如果会,在什么时刻? (2)小球A 做什么样的机械运动?小球B 做什么样的机械运动?

(3)小球A 和B 曾有过相同的平均速度吗?如果有,在什么时间间隔内? (4)分别求出小球A 和小球B 在从第3s 到第7s 跟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 【解析】

由两个小球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可看出;小球B 每间隔1s 运动的路程都是0.8m ,即小球B 是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0.8m /s.小球A 从第1s 到第2s 时间间隔内运动了0.4m ,即平均速度为0.4m /s ,从第2s 到第3s 时间间隔内平均速度为0.6m /s ,第3s 到第四4s 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为0.8m /s ……在第5s 时,A 球追上了B 球,然后超越B 球. 【答案】

(1)第5s 以后A 球超越B 球

(2)小球做变速直线运动,速度越来越快;B 球做匀速直线运动 (3)小球在第3s 到第4s 内的平均速度和B 球相同 (4)从第3s 到第7s 时间间隔内:v A =

t s =s

m 44.4=1.1m/s,v B =0.8m/s.

3. 在北京和杭州之间对开着一对特快列车T31和 T32,表中所列是这两次列车的时刻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T31和T32列车全程运行的时间是 小时 分; (2)除去停站时间,列车运行的平均速度是 km/h ;

(3)列车

处相遇.

【解析】

(1)T31北京至杭州特快发车时间为 15:50,到站时间为 7:30.T32杭州至北京特快发车时间为 21:40,到站时间为13:20.时刻表是以 24小时制表示,故全程运行时间为:15:50—24:00共8 h 10min ,24:00~7:30共7h 30min ,累计15h 40min ;

(2)T31在 20:21到达济南站,20:29从济南站出发,停车8min.同样的在蚌埠站和上海西站都是停车8min ,故共停车24min.有效运行时间:15h 40min-24min=15h 16min ,全程平均速度v =

t s =min

16151664h km = 109km/h ; (3)由表知:T31和T32在时间和空间上能满足在蚌埠和上海西站之间某处相遇.

设T31从蚌埠开出 t 小时两车相遇,则T31从蚌埠到相遇处走的路程为s 1=vt=109t (蚌埠到上海西站之间两车都未停靠,速度为109km/h ).

T32在T31开出蚌埠站时,已从上海西站开出一段时间:23:24~1:24,共2h.T31和”T32相遇时,T32从上海西站开出时间为:t 2=(2+t),所走的路程s 2=vt 2=109(2+t ). 蚌埠到上海西站的距离479=s 1+s 2,

即479=109t+109(t+2) 解得 t =1h 12min ,即在 2:36时刻相遇. 相遇处离北京:s=979km+s 1=979+109×1.2km=1 109.8km. 【答案】

(1)15h 40min (2)109 (3)2:26 1109.8. 1.下表是卡车沿直线平稳行驶和电车、机车起动过程中各个不同时刻的速度(从起动一段时间后开始计时),请你比较和分析表中的数据.

回答下列问题:

(1)卡车做运动;

(2)电车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定性)是;

(3)电车的速度v与时间t的定量关系式是v=;

(4)通过分析电车和机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发现他们是相同的. 【答案】

1.(1)匀速直线(2)电车的速度随运动时间的增加而增大(3)v=0.5t+5 (点拨:设速度时间关系式为v=at+b,将相应的速度、时间代入,求出a=0.5 b=5)(4)在相同的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

初中物理初二物理上测量平均速度

测量平均速度 (测试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下列各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 A.人眼睛迅速一眨 B.人心脏跳动一次 C.人做深呼吸一次 D.人打一个呵欠 2. 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A.1.5m/s B.2m/s C.1m/s D.2.5m/s 3. 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规律,图中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 A.甲图和丙图 B.甲图和丁图 C.乙图和丙图 D.乙图和丁图 4.公路上,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它用30s追上了它前方450m处的一辆匀速行驶着的自行车,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 A. 5m/s B. 10m/s C.15m/s D. 20m/s 5.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A出发沿直线同向到达地点B。甲在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内的运动速度

分别是v1和v2(v1≠v2);乙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内的运动速度分别是v1和v2,则() A. 甲先到达B点 B. 乙先到达B点 C. 两人同时到达B点 D. 不知道v1、v2哪个大,故无法判断谁先到达B点 二、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30分) 6.观察如图的停表(秒表),每一小格代表___________s,此时的秒表所表示的时间是_________s。 7.一位同学骑自行车行驶在一段公路上,前5 min行驶了1200 m,然后又用0.5 h行驶了8 km,最后用 5 min 行驶1000 m。这位同学骑自行车前5min的平均速度是____m/s,中途8 km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 ,通过整段公路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m/s。 8.一小车以3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经过0.6 s开始刹车,又经过 4.4 s 滑行52 m后停止,则从发现情况到停车,车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 9.一辆小汽车在京沈高速公路上行驶,车上的一位乘客在车经过如图所示的A处时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正 好是7h;当车经过B处时,他又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是7h48min,则小汽车从A处到B处所用的时间是 ______min,在A、B之间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km/h。 10.根据体育教学大纲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运动能力考核的标准,初二男生1500m长跑成绩是6min40s属于及格水平,则获得这个成绩的学生,在长跑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m/s。 1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初中物理速度计算

有关速度的计算 班级: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 1、共汽车从甲站经乙站开到丙站,甲、乙两站相距S1=1200m,乙、丙两站相距S2=2160m。汽车从甲站开到乙站经历时间t1=2min,在乙站停车t0=1min后开往丙站,再经t2=3min到达丙站,求:汽车从甲站到乙站,从乙站开到丙站,从甲站开到丙站这三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2、汽车沿平直公路从甲地开往乙地,两地相距90 km,开始时汽车以10 m/s的速度行驶了1.5h,然后余下的路程要在45min内匀速完成,求:后来汽车应以多大的速度行驶? 3、已经测出自己正常步行时的速度是1.2m/s,从家门到校门要走15min,如果改骑自行车则需6min,问: (1)家门到校门的路程大约是多少?(2)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4、森林“动物运动会”中,龟兔准备进行1千米赛跑。比赛开始后,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出发,兔子以8m/s的速度飞速奔跑,而乌龟只以0.36km/h的速度缓慢爬行,?1min后兔于发现远远超过了乌龟,便骄傲地睡起了觉,而乌龟却坚持以不变的速度爬行。2h后兔子醒来发见乌龟已快要爬到终点了!于是兔子赶紧用原来的速度追赶,请问最终谁取得了比赛的胜利? 5、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100s,求 (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根据列车运行的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1)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 度? (2)计算列车从苏州驶往常州的平均速度??? 7、甲、乙两车从相距30Km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以24Km/h的速度行驶了18Km的路程时,刚好遇到乙车,求乙车的速度是多少? 8、站在两判刑峭壁之间的山谷放一枪,在0.2s和0.6s后,听到前后两次回声,求山谷的宽度? 9、从上海乘飞机去北京,飞行距离1040Km,所乘航班起飞时间是9:30,飞行速度为180m/s,她在北京的朋友李捷从北京的住地开轿车到机场接他,李捷住地离机场28Km,若轿车行驶速度为11m/s,为了按时接人,李捷从住地出发的时间应为几时几分? 10、车从甲站到乙站正常行驶的速度是60km/n,有一次因故迟开了20min,为了准点到达乙站,火车司机把速度提高到72Km/h,求:甲乙两站的距离?火车从甲站到乙站正常行驶的时间? 11、坦克炮瞄准一辆坦克,开炮后经0.6s看到炮弹在坦克上爆炸,又经2.1s听到爆炸的声音,求:(1)大炮距坦克多远?(2)炮弹飞行的速度多大? 12、野兔在草地上以10m/s的速度向前方50m的树洞奔跑,秃鹰在野兔后方130m处以30m/s的速度贴着地 面飞行追击通过计算回答野兔能否安全逃进树洞(要求两种解法)。

初三物理集体备课记录.

初三物理集体备课记录 参与人: 杨勇为何宏开舒华龙肖启虎田芸刘静 地点: 物理实验室 主讲人:杨勇为 教研内容: 《欧姆定律》章节教学研讨及月考出题安排 教学研讨(杨勇为): 九年级物理教材切实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同时将物理学科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到教材编写过程中。本次备课内容为欧姆定律,我们进行了详细地剖析,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材特点分析: 1、突出科学领域中最基本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学生不可能学习所有的科学知识,但他们必须理解科学中的精华内容,如欧姆定律中的基本定律和概念,还有一些科学方法、实事、假说,他们是知知识结构的基础,学生能从中学会思考与探索科学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2、介绍最新的科学知识及其有关方法,以便使学生能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如微电子与信息科学、超导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等。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接触一年多的物理物理知识,对物理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本学期学生将全面了解电学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不会有太大阻力。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自己找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学习科学探究方法。通过探究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究乐趣,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控制变量法、信息处理方法,学习从实验中归纳出科学规律以及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 2、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的知识,有安全用电意识,学生应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和连结方式,知道总电流过大的原因、危害,知道怎样进行家庭电路保护,知道安全用电常识,提高安全用电意识。 三、重点、难点分析 1、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是电学部分的重点,能否灵活应用是初中学生的难点问题,为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们用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经过分析、归纳得出欧姆定律,它是全章的核心,它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欧姆定律要求学生全面把握,具体要求如下:(1)、欧姆定律适用于以电源正极到负极之间的整个电路或其中某一部分电路,并且是存电阻电路。 (2)、定律中“通过”的电流I、“两端”的电压U即“导体”的电阻R,是对同一个导体或同一段电流而言的,具有同一性。 (3)、欧姆定律中三个物理量间有同时性,即在同一部分电路上,由于开关的断开或闭合以及滑动变阻器划片位置的改变,都将引起电路的变化,从而导致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变化,因而公式I=U/R中的三个量是同一时间的值。

初中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

初中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
一.完成教学计划 本学期初一初二年地理以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初中教学中从 传授知识为重点,转变从能力的培养中获取知识,做到能力和 知识并重,同时还要重视学生情感目标的评价。 完成初一年上册共有五章,初二年上册共有四章的各章教学任 务。 注重导学案的应用和系列练习的编写,导学案注意培养学生的 自学能力,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系列练习以新课程 标准为指导,做到不遗漏重点,不全面铺开,做到少而精。 教学中加强了地图知识的讲解和地图的应用。 全面完成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二.备课组常规活动 加强集体备课,每一周举行一次集体备课,根据教材和教法确 定教学目标,特别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确定,以达到完 成知识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共同探讨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分 析加强重点的学习和突破难点的教法和学法,应用何种教学手 段激活课堂。 在学校公开课周认真听初中地理课和其他学科的课,了解各个 教师上课的特点和吸收其优点,了解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 知识渗透。 平时也能听高中地理课,分析高中课程如何应用初中的地理知 识,如何用高中的理论分析初中的地理现象,在教学中才能如 何为学生在今后的高中地理学习打好基础知识,尽量为学生未 来的学习培养学习能力。 听其他学校的课,比较其他学校的地理课教学进度和教学方 法,学习众教师各种优良的教学方法为我们所用,衡量自己在 厦门市地理教师中的水平地位,树立信心,超越他人和超越自 己。 本学期多人次参加厦门市地理课堂教学研究,听了多节其 他学校的地理课,学习了其他学校教师的优点,也衡量了解我 校地理教师的优秀水平。 三.备课组的教研活动 继续进行初一、初二地理中进行网络教学的研究,完善情境教
1

初中物理速度计算完整版

初中物理速度计算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有关速度的计算 班级: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 1、共汽车从甲站经乙站开到丙站,甲、乙两站相距S1=1200m,乙、丙两站相距S2=2160m。汽车从甲站开 到乙站经历时间t1=2min,在乙站停车t0=1min后开往丙站,再经t2=3min到达丙站,求:汽车从甲站到乙站,从乙站开到丙站,从甲站开到丙站这三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2、汽车沿平直公路从甲地开往乙地,两地相距90 km,开始时汽车以10 m/s的速度行驶了1.5h,然后余下的路程要在45min内匀速完成,求:后来汽车应以多大的速度行驶? 3、已经测出自己正常步行时的速度是1.2m/s,从家门到校门要走15min,如果改骑自行车则需6min,问:(1)家门到校门的路程大约是多少?(2)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4、森林“动物运动会”中,龟兔准备进行1千米赛跑。比赛开始后,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出发,兔子 以8m/s的速度飞速奔跑,而乌龟只以0.36km/h的速度缓慢爬行,1min后兔于发现远远超过了乌龟,便 骄傲地睡起了觉,而乌龟却坚持以不变的速度爬行。2h后兔子醒来发见乌龟已快要爬到终点了!于是兔 子赶紧用原来的速度追赶,请问最终谁取得了比赛的胜利 5、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100s,求 (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根据列车运行的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1)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 (2)计算列车从苏州驶往常州的平均速度? 7、甲、乙两车从相距30Km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以24Km/h的速度行驶了18Km的路程时,刚好遇到乙车,求乙车的速度是多少? 8、站在两判刑峭壁之间的山谷放一枪,在0.2s和0.6s后,听到前后两次回声,求山谷的宽度? 9、从上海乘飞机去北京,飞行距离1040Km,所乘航班起飞时间是9:30,飞行速度为180m/s,她在北京的朋友李捷从北京的住地开轿车到机场接他,李捷住地离机场28Km,若轿车行驶速度为11m/s,为了按时接人,李捷从住地出发的时间应为几时几分? 10、车从甲站到乙站正常行驶的速度是60km/n,有一次因故迟开了20min,为了准点到达乙站,火车司机把速度提高到72Km/h,求:甲乙两站的距离火车从甲站到乙站正常行驶的时间 11、坦克炮瞄准一辆坦克,开炮后经0.6s看到炮弹在坦克上爆炸,又经2.1s听到爆炸的声音,求: (1)大炮距坦克多远(2)炮弹飞行的速度多大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课后练习

第四节 平均速度的测量 一、阅读课本并查阅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1.实验原理: 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哪些仪器? 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 、 。 设计实验:参照教材或如右图所示。 实验步骤:1.2.3.4.5参照课本23页 6.分别计算下半段路程S 3和时间t 3 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分析与论证:比较 v 2 v 3 即: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 。 结论: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 。 注意:测量小车通过的路曾时,必须从开始计时的车头(或车尾)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或 车尾),不可以从斜面的顶端量到斜面的底端或从车头量到车尾。 1.观察图教材14页图1.1-7的停表(秒表),每一小格代表???___________s ,此时的秒表

所表示的时间是_________s。 2.一位同学骑自行车行驶在一段公路上,前5 min行驶了1200 m,然后又用0.5 h行驶了8 km,最后用5 min行驶1000 m。这位同学骑自行车前5min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_m/s,中途8 km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_m/s ,通过整段公路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__________m/s。 3.一小车以3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经过0.6 s开始刹车,又经过 4.4 s滑行52 m后停止,则从发现情况到停车,车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 4.一辆小汽车在京沈高速公路上行驶,车上的一位乘客在车经过如3—13图所示的A处时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正好是7h;当车经过B处时,他又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是7h48min,则小汽车从A处到B处所用的时间是______min,在A、B之间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km/h。5.根据体育教学大纲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运动能力考核的标准,初二男生1500m长跑成绩是 6min40s属于及格水平,则获得这个成绩的学生,在长跑中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___________m/s。 6.下列各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 A.人眼睛迅速一眨 B.人心脏跳动一次 C.人做深呼吸一次 D.人打一个呵欠 7. 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A.1.5m/s B.2m/s C.1m/s D.2.5m/s 8.公路上,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它用30s追上了它前方450m处的一辆匀速行驶着的自行车,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 A. 5m/s B. 10m/s C.15m/s D. 20m/s 9.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A出发沿直线同向到达地点B。甲在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内的运动速度分别是v1和v2(v1≠v2);乙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内的运动速度分别是v1和v2,则() A. 甲先到达B点 B. 乙先到达B点 C. 两人同时到达B点 D. 不知道v1、v2哪个大,故无法判断谁先到达B点10..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3-15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地理教研组集体备课工作总结3

本学期我们七、八年级地理集体备课组根据课标要求对初中地理两个年级的内容进行了集体研讨,较好地完成初中地理的教学任务。 一、深刻领会课标要求,制定有效教学计划,做好备课工作。 备课组成员仔细研读《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制定可行有效地理教学计划。备课组教研活动做到有计划,每周的星期五下午第二节课,是地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我们根据教学进度,相互讨论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并交流心得,做到有的放矢,收获很大。 二.团结协作,资源共享,促进教学。 备课组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优势,三位教师紧密配合、勤于切磋、相互协调。在备课、教学资源的使用,试卷命题,学案的使用,学生学习状态等方面,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备课组之间经常相互听课,交流教学经验,做到统一认识,统一传授;把握好教学质量关,通过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做好质量分析和监控。 三、采取有效方法,促进整体提高。 我们做好对个别学生的拓展、补差工作,采用鼓励、作业面批、个别辅导交谈等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积极实施分层次教学,分层次布置课外作业,平时注重抓学生的基础,重要的知识点不断地强调,努力提高后进生的成绩。学好地理,除智力因素外,还有非智力因素,如兴趣。一些同学害怕学不好,或一些同学一直考不好,丧失信心。我们采用了个别交流,指导等,不断关心、帮助,同时教师关爱学生走近学生、进而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 1、由主备课人陈述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并将本课在书中所处地位以及本课的大概内容加以分析和介绍。 2、大家自由发言,就本课的各个部分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导入新课部分选出最新颖、独特且能吸引学生的方案,并用材料加以辅助。教学重点部分,先由主备课人陈述自己的见解,其他人分别发言,要求发言必须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同时要把相应的教法、学法融入材料分析之中。 3、总结出既能阐释清楚课本观点,又能使学生容易接受的教法和学法。教学难点部分,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集大家的智慧与一体,分析出一种既不脱离书本又使学生通俗易懂的教法和学法。能力目标方面,通过讨论,参与者普遍

最新初中物理集体备课记录

初中物理集体备课记录 先周备课计划(第9周) 主备人:高秀斌复备人:刘云 一、课时:3课时 二、教学目标: 复习光的反射及折射部分,通过复习让学生会辨别光源,记住光研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其应用;记住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及平面镜成像规律,并能通过这些规律完成光路图。 三、重难点: 1、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2、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路图; 3、折射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四、方法与措施: 学案设计要合理,题目要典型,面要广,针对性要强,主要以巩固基础、侧重能力为主强化训练;加大落实力度,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 采取小循环、勤反馈的方式。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主持人韵文娟学科物理主题名称集体备课主题形式讨论时间4月11 地点物理实验室参加人员韵文娟、赵国芝缺席人员阶段教学工作总结主要存在问题: 1.今年刚换新教材,教起来不熟悉,重难点不好把握 2.学生动手做实验的能力比较弱。对策及措施: 1.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资源共享。 2.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 3.提前认真到实验室做准备。主要内容:压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它是在学习了力及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在本节教学内容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此因素有关”,是学生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主要载体,“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此外,压力、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学习的认知基础;控制变量、比值定义、对比、归纳等学习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所涉及,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方法基础。另外,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和压力总等于重力的误区,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初三物理集体备课记录(一)时间:第二周星期四下午地点:科技楼二楼物理实验室(一)主讲人:赵嫦娥与会人员:赵嫦娥周胜利姜小玲黄美贤内容:一.统一安排教学进度由于本期只有大约十五周的学习时间,

(完整)初中物理专题一之——平均速度

1 初中物理专题一之——平均速度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一船往返于甲、乙两码头之间,顺水行驶时速度为v 1,逆水行驶时速度为v 2,船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为( ) A. 2 21v v + B. 21v v + C. 21v v - D. 21212v v v v + 2.小船以速度v 从河边A 点沿河岸划至B 点又返回A 点。不计船掉头时间,若水不流动时往返时间为t , 那么水速为v 0时,往返时间为( ) A. t v v v 0+ B. t v v v 02- C. t v v v 2022- D. t v v v 20 22 + 3. 小船往返于沿河的甲、乙两地。若河水不流动,往返一次需要时间t 1,若河水流动,则往返一次需要时间 t 2则( ) A .t 1=t 2 B .t 1>t 2 C .t 1<t 2 D .由船速和水速决定 4.甲、乙两辆车沿平直的公路通过同样的路程。甲车在前半段和后半段的路程上分别以40km/h 和60km/h 的速度运动;乙车在前半段和后半段的时间内分别以40km/h 和60km/h 的速度运动,则甲、乙两车在整个路段中的平均速度v 甲和v 乙的关系是( ) A. v v =乙甲 B. v v >乙甲 C. v v <乙甲 D.无法判断 5.某商场的自动扶梯在0.5min 内,可以把站在扶梯上的顾客送到二楼。如果扶梯不动,人走上去需要1.5min , 那么人沿着开动的自动扶梯走上去,需要的时间( ) A. 2min B. 1min C. 8 3min D. 0.5min 二、计算题 6.有艘汽艇,顺着河流从甲地到乙地要行驶3h ,逆水返回要行驶6h ,如果汽艇不用发动机,顺流从甲地漂 流到乙地,需多少时间? 7.一只船在甲、乙两码头间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是24m/s .已知水流的速度是5m/s ,则这只船在静水中的速 度是多少m/s ?

地理集体备课记录模板

地理集体备课记录模板

————————————————————————————————作者: ————————————————————————————————日期:

威海二中高一地理(47级)集体备课记录 学科地理年级高一 主讲人李少平 主题《人口与地理环境》第5、6课时——人口分布和合理容量 时间2017-2-22 第__3__周 参与人全体教师(宋召华、刘芳、王万强、李少平、李传声、黄金杰、张 晓萍、商国华、王怡) 备课过程 上周总结反思经验: 问题: 措施: 主备人讲解:李少平优化 一、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及解读 课标: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内容解读: 能够说出“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能够正确判 别和判断“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 概念。 行为动词解读: 判别,应从图文资料出发,说出、判别和总结

确 立依据学 习 目 标 1.运用相关资料,说出世界和我国的人口分布规律 2.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3、辨析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基本概念,说出环境人口 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4、判断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能分析出我国的人口问题及相应人口政 策。 二、评价设计1.通过自主学习学案,课堂师生问答,90%以上的学生能说出。通过达标检测学生对目标1的达成情况,并通过举手反馈进行统计,要求学生达标率85%。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说出影响世界和我国的人口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由小组代表发言,使用课堂观察评价量规(要素包括语言描述、逻辑思维、积极性等)进行互评;通过达标检测2进一步巩固训练,督促学生的课堂参与及听讲能力。要求学生达标率85%。 3.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说出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及其特点,注意区别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并由小组代表发言,使用课堂观察评价量规(要素包括语言描述、逻辑思维、积极性等)进行互评;通过达标检测3进一步巩固训练,督促学生的课堂活动及听讲能力。要求学生达标率85%。 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通过自读、自说,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合作探究:异质分组,6人合作。通过合作探究,发现、解决问题,提高沟通交往能力,提高学科素养。 多媒体辅助:通过多媒体使用,增设生动真实的教学信息环境,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四、 教学资 源媒介 多媒体,教材,练习册 五、教材分析及活动教师活动: 提问上节课的内容。 导入: 多媒体展示两组图片,一组反映了地球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一组是伤痕累累,满目疮痍的地球漫画,然后让学生思考:地球能否承受人口如此快速,持续的增长,如果不能的话,其承受能力是否有一个限度,那么这个限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节的学习。 新授: 一、世界人口分布

初中物理速度计算题Word版

速度计算题专题 t s v = 计算题注意事项 1、必须有公式,求什么就用什么公式 2、必须带单位计算,而且单位要相互配套,如果不配套,需要提前换算成配套单位再计算 3、公式中的物理量和所带数值要一一对应 4、只有计算式子,物理中没有分数 5、计算过程中,遇到除不尽的情况,题目没有说保留小数位数,请保留小数点后面两位 6、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s m v /340=;光在空气中的速度s m v /1038?=可以直接当成已知条件使用 练习: 1.某列车从永川到重庆,发车时间为上午11:35,到站时间是下午2:35,如果列车行驶的速度是54千米/小时,求永川到重庆的距离。 2.闪电后4秒钟听到雷声,问:闪电处距观察者有多远?(V 声=340米/秒,V 光=3×108米/秒) 3、

①方框中北京,60km是什么意思? ②圆圈中40是什么意思? ③从看到标牌处到北京用多长时间? 4.在我州麻江县至贵阳的高速公路上,轿车司 机上午8时正,在高速公路甲地看见路边立 有如图14甲所示的标志牌,当轿车行驶到乙 地时司机又看见路边立有如图14乙所示的标 志牌,此时时钟指在8时30分,问(1)轿车 从甲地行驶到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司机在遵守交通法规的前提下,最快需要 用多少时间到达贵阳?几时几分到达贵阳? 5、近年来我国铁路事业迅猛发展,如图所示。(1)以动车车次D3018为例,此趟车09:50从上海始发,途经南京等地,16:11到达终点站武昌,部分具体行程见下方的列车时刻表,该动车在南京到武昌间行驶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合多少 m/s?(2)途中动车要穿过一条隧道,动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用了2min 完全穿过长度为2000m的隧道,求这列动车的长度是多少m?动车全部都在隧道中的时间是多少s? 车站到达时间发车时间里程/km 上海始发站09:500 南京12:0212:11301 合肥13:1913:21457 武昌16:11终点站841

初二物理集体备课教学设计集(修改稿)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也是有用的。 2、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展示以及学生的动手实验,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敢于猜想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让学生能初步掌握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 难点:注重学生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观赏性,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乒乓球、漏斗、大小不同的试管、水、烧杯、水槽、惯性演示器、酒精灯、烧瓶、录音机、小人、扬声器、放大镜、纸板、铁架台、集气瓶。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让我们一起来看──(多媒体展示引言部分。) 师补充:物理学是个知识的海洋,它需要我们去探索,让我们扬起理想的风帆,乘上《探索物理》这叶小舟,开始我们既充满乐趣又不乏艰辛的科学之旅吧! 看完这一段,同学们一定有许多的想法,对于物理这门学科,同学们一定也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首先我们来听听同学们的意见。

同学们讨论发言。 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问题也提的非常好,在以下的旅途中,我们将一起找到答案。(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让我们一起进入科学之旅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实验一:纸人跳舞 打开录音机,纸人随着音乐起舞,关上录音机,小人停止跳舞。 学生提出问题 师:通过下一节课的探究活动,同学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实验二:教师演示 (1)烧瓶在火焰上加热一段时间会看到,水沸腾。 (2)烧瓶从火焰上移开,水停止沸腾。 (3)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停止沸腾的水会再次沸腾。 学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非常好,说明大家不仅对实验进行了仔细的观察,而且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本着这样的态度,同学们一定能够学会、学好物理这门课。大家提出的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通过你们自己的努力找到它的答案。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几个有趣的实验: A、漏斗吹乒乓球; B、放大镜看物体; C、纸板托水; D、小试管爬山; E、吹纸。 实验前让学生先猜测结果,实验结束后,看结果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一致。提醒同学们不仅要善于思考,还要勤于动手。 多媒体补充实验(纸盒烧水、多彩的太阳光、会变大的鱼、连电路) 师:以上这些实验有趣吗?物理就是研究这些力、热、声、光、力等形形色色的有趣的现象的,这些现象不仅有趣,而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三、物理不仅有趣,也是非常有用的,下面我们一起来进入科学之旅第二站──物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生:正是有了电的发明,才使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光明,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丰富……

初中物理练习题测量平均速度.docx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_______ ,需要选择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和 __________。 2、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如图所示。当滑块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时, 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 14:35:00 5cm 14:35:05 40cm 5cm A. 10cm/s B. 9cm/s C . 8cm/s D. 7cm/s 4、小红测出自己正常步行的平均速度是 1.2m/s ,她家离学校720m,每天开始上第一节课 为 8: 00,为了不迟到,她至少从家里出发. 5、某段铁路由长度为L 的铁轨一根接一根的铺成。一列火车在匀速前进,车内一位旅客要 t ,测量火车的运动速度。他测出了火车经过铁轨接缝时连续发生n 次振动的时间间隔为则计算车速v 的关系式v= 6、(多选)小明在班上给同学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出发后, 兔子很快把乌龟落在后面.它看到乌龟跑的太慢了,就在半途的一棵树下睡了一觉,醒来 时发现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在小明讲的这个 故事中,关于乌龟和兔子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乌龟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 B.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C.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D .在兔子睡醒后追赶乌龟的那一段时间里,兔子的平均速度肯定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7、某同学参加百米赛跑,跑前 24m用了 4s,跑完 100m用了 12s ,该同学的平均速度是() A 、 6m/s; B 、 8. 3m/s ; C、 7. 15m/s; D 、7.75m/s. 8、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机械停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 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请你根据图示完成下表 小车由甲至乙小车由乙至丙小车由甲至丙 路程 s/cm26 时间 t /s4 平均速度 v/ 15 (cm/s ) ( 2)实验中,斜面放置的坡度应(选填“较陡”或“较缓”)比较好,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分析表中的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为什么? 9、蚊香生产者为了节约原料和用户使用方便,要根据蚊香的燃烧速度生产规格不同的各种蚊香。 有一种蚊香如图所示,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测出该蚊香正常燃烧的速度。要求: ( 1)写出所需要的器材;(2)说明测量方法

初中物理速度计算

初中物理速度计算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有关速度的计算班级: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 1、共汽车从甲站经乙站开到丙站,甲、乙两站相距S 1 =1200m,乙、丙两 站相距S 2=2160m。汽车从甲站开到乙站经历时间t 1 =2min,在乙站停车 t 0=1min后开往丙站,再经t 2 =3min到达丙站,求:汽车从甲站到乙站, 从乙站开到丙站,从甲站开到丙站这三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2、汽车沿平直公路从甲地开往乙地,两地相距90 km,开始时汽车以10 m/s的速度行驶了1.5h,然后余下的路程要在45min内匀速完成,求:后来汽车应以多大的速度行驶? 3、已经测出自己正常步行时的速度是1.2m/s,从家门到校门要走 15min,如果改骑自行车则需6min,问: (1)家门到校门的路程大约是多少?(2)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4、森林“动物运动会”中,龟兔准备进行1千米赛跑。比赛开始后,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出发,兔子以8m/s的速度飞速奔跑,而乌龟只以0.36km/h的速度缓慢爬行,?1min后兔于发现远远超过了乌龟,便骄傲地睡起了觉,而乌龟却坚持以不变的速度爬行。2h后兔子醒来发见乌龟已快要爬到终点了!于是兔子赶紧用原来的速度追赶,请问最终谁取得了比赛的胜利?

5、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 /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100s, 求 (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 中的平均速度? 行时刻表如下: 根据列车运行的时刻表,回答下列问 题: (1)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 (2)计算列车从苏州驶往常州的平均速度??? 7、甲、乙两车从相距30Km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以24Km/h 的速度行驶了18Km的路程时,刚好遇到乙车,求乙车的速度是多少? 8、站在两判刑峭壁之间的山谷放一枪,在0.2s和0.6s后,听到前后两 次回声,求山谷的宽度? 9、从上海乘飞机去北京,飞行距离1040Km,所乘航班起飞时间是 9:30,飞行速度为180m/s,她在北京的朋友李捷从北京的住地开轿车到 机场接他,李捷住地离机场28Km,若轿车行驶速度为11m/s,为了按时 接人,李捷从住地出发的时间应为几时几分? 10、车从甲站到乙站正常行驶的速度是60km/n,有一次因故迟开了20min, 为了准点到达乙站,火车司机把速度提高到72Km/h,求:甲乙两站的距 离?火车从甲站到乙站正常行驶的时间?

初中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地理教学总结

初中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地理教学总结 一、教学常规及学科教学情况分析 本学期,根据学校对教研组工作的安排和要求,每个老师都能做到课前认真备课,统一计划,统一进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作业全批全改。 二、教研组教研活动情况回顾 1、组内老师相互听课评课,并且共享课件资源。 2、每周集体备课一次,交流进度和自己对这节课教法的设想等,就相关教学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原因,统一对策。 3、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研究自己在现实的教学过程和专业发展中遇到的最突出的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并将自己思考的结果用于课堂的改进和自身教学行为的改善,最终解决自身问题,促进专业发展,并在客观上达到提高教学成绩的目的。 4、期末考试试卷由备课组老师集体进行出卷分析,针对学生存在问题,及时调整授课进度和练习的数量与难度。 5、初步形成应对初二地理会考的模式。既重点针对地理后进生,教师个别辅导和学生对学生辅导相结合、知识点与练习的落实相结合、教师间的分工合作等方法,尽可能的

转化地理学习后进生,在本学期进行的泉州市地理会考全体同学都取得“A”;初一期末考及格率100%、A率达94%以上。 三、本学期教师发展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在20XX年泉州市地理教学创新设计比赛中,黄慧琦老师《埃及》教学课件设计获得晋江市及泉州市一等奖的佳绩,朱诚恳老师的论文《初中地理课堂图表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发表在《地理教学》。 四、本学期教研组存在问题分析以及今后的工作设想 1、要进一步营造和谐的教研组工作氛围,加强组内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着眼于下学期初二地理会考复习效率有更大的提升。 2、进一步加强组内授课交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改变学生认为地理只要到考试之前背一背就万事大吉的认识误区,加强课后作业及检测的强化落实。 4、推进本组的教研方向,形成本校初中地理教学和教研特色。

初中物理备课参考 测平均速度

第三节测平均速度 要点精讲 一、平均速度 如果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s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 s V t = 二、平均速度的测量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 2.实验原理: s V t = 3.实验过程: (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低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4)根据公式: s V t =算出平均速度。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的时间。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4.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这样小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 5.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相关链接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与选定的时间或位移有关,不同时间段内或不同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必须指明求出的平均速度是对应哪段时间内或哪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不指明对应的过程的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 典型分析 1.“龟兔赛跑”新传:龟兔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条道路向同一目标前进,兔子半途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龟离目标很近了,撒腿就跑,结果龟兔同时到达终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这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 B.在这段路程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 C.在兔子睡觉前一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不相等 D.无论如何,兔子的平均速度大于龟的平均速度 【答案】D 【解析】在兔子睡觉之前,兔子和乌龟运动的时间相同,乌龟通过的路程少,所以兔子的平均速度大;在整个过程中,兔子和乌龟通过的路程相同,用的时间相同,所以兔子和乌龟的平均速度相等;因此ABC说法正确;D的说法错误。 2.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5月1日拉开帷幕。同在N城工作的小王和小林结伴自己开车一起去看世博会。如图所示为他们在某一十字路口等红、绿灯后再次启动过程的频闪照片。该车从图示起点处(车头所对的零刻度线位置)由静止开始出发,同时,摄像头开始拍照,以后车沿直线向右运动的过程中,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仔细观察频闪照片,如果该车照此规律从起点运动0.8s到达D处。填写表格中所缺的数据(不需要估读)。 位置起点 A B C D 【解析】由图可知第三个0.2s到达第9格,第四个0.2s到达16格(16m); 已知:s=16m t=0.8s, 全程的平均速度: s16m V20m/s t0.8s === 中考案例 1.(2012年滨州)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 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A.6m/s B.6.25m/s C.6.75m/s D.7.5m/s 【答案】B 【解析】晓燕的百米平均速度: s100m V 6.25m/s t16s ===

初中物理集体备课总结

初中物理集体备课总结 篇一:初中物理组集体备课总结 集体备课总结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一个学期即将结束了,本学期我们认真学习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充分领会新基础教育的理念,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学校工作的要求为核心,围绕教研组工作具体情况开展备课组活动。在教学上,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核心,“培养学生能力”为宗旨,深入教学改革,研究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教学质量有了持续的提高。 备课组中加强教师研究自我。做好教案的写作研究,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注意搞好:接受与探究的关系;统一与选择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自主与协作的关系;认知与情感的关系;重视实验教学。做好教后反省和教后记的编写。注重教学改进目标的落实;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法,并及时记载改进效果 备课组活动注重备课质量。每次备课活动确定主讲人,并轮换制。集体研究确定教学进度、各章节课时数;集体研究每节课、每个实验、每次作业、每次测验。 备课中,认真确定每一章、每一节的教学目标,并落实

到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和突破方法等。改变以前的教学目标的单一性,注重从知识目标,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一体”中落实,避免教学目标过高。 集体研讨时,在个人自备的基础上,由一位教师以说课形式中心发言,针对分配的主题(一节课),分别给大家讲教案, 1 篇二:初中物理教研活动总结 20XX学年理化教研活动总结 本学期我校理化教研组在学校领导和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结合本校实际,围绕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目标,以学习为先导,以教研为动力,以课堂为立足点,坚决投入到课改中去,狠抓教学常规工作,并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圆满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1、开学初组织教师学习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以新的教学理念武装头脑,全面提高我校物理教师的理论素养。 2、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以及课程改革的有关材料,把握新时期物理教学目标与重点,学习新教法,力求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具成效,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3、组织教师开展学习心得体会交流,互相学习,并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