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独秀

陈独秀

陈独秀
陈独秀

陈独秀

共产党建党九十多年来从来没有一个可以像陈独秀一样让人如此难以窥测而其光采完全不输于他的任何一个后辈的人物,他集大任于一身的登上了革命舞台,文学舞台,政治舞台,不像有的人夹着尾巴逃离,有的人无视昔日的正义而随波逐流,他自始至终都在保持着他的硬脾气,傲风骨,就像他自己说的,白发了,他仍是一老书生。

先生在他简短的自传中说了一下自己的身世。陈家虽然世代读书,但到他父亲这辈才算有了出息,父亲和叔叔都有了功名。可惜的是他父亲去世的早,所能依靠的只有考取举人并已经做了大官的叔叔陈衍庶,他把幼小的陈独秀当作自己的孩子抚养,但陈独秀却一直对人宣称他是个没父亲的孩子,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之间的信念不同。叔叔对独秀很好,在公干时也会把他带在身边给以教导,独秀的国学基本功在幼时就被迫打下了基础,一面是在陈家时祖父的严厉教导和哥哥的苦心开戒,一面是叔父的悉心培育。值得说的是陈衍庶国画技艺,书法很好,陈独秀小时就对国画和书法有了初步的接触和研究,再加上他固已有的对八股,科场的十足厌倦,急促的暴脾气再添上了一把火,这为他日后掀起批判旧文化的大运动先打了牢靠的基础,也为他自己的学者风范打下了基础。他不是专门的书法家,却很擅长小篆和隶书,对楷书和草书也有研究;他在政治困顿时都投入了学术研究中,对文字学如痴如迷,音韵研究也有心得;他虽最先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但旧诗做的非常优秀,他对绘画,儒,道,佛都有研究,不然不可能深知儒教弊病和国学烂柯,不可能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引路者。

陈独秀生于1879年,逝于1942年。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前半期的那段动乱,屈辱,流离,波诡云谲的日子都被他赶上了。一般而言,乱世出英豪,像众所周知的三国。就连唐末五代也是有英雄的,即便在这个时候流氓横行。但也有例外,比如说日本的应仁动乱时期,没有一个出色的英雄,这在他们本国人的眼里也很反常。陈独秀和那个时期所有的知识分子一样为寻求救国而东渡日本,并且去过五次。对中国学生来说,去日留学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路途近,文化接近,国情相同,并且维新后的日本成了各种新思潮的聚汇地。在日本有许多已翻译的西方文明著作和优秀的学者。在那里,陈独秀饥渴的翻阅他感兴趣的书文,他是个自学成才的天才,离开家庭后他的每次进步都是他自己学来的,他总是有着自己的想法,不喜欢按着常规做事,于是在日本很自然的他陷入了各种思潮的包围之中。在他之后的革命生涯中,他最终选择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之后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可以说毛泽东早期在党的地位中的提升与影响离不开陈独秀的赏识,但陈独秀落难后毛泽东一句异议都没有提,这和受到陈独秀关怀的其他人的表现相差太远,对此我不想为毛做任何辩解。

学说的存在本就有合理性,只要实际情境中有这种需要,学说就不会过时,刚开始的陈独秀无法对一下子接触到的如汪洋一般的学说逐个做个分析,比较然后再选择,更要紧的是国内局势不待人,于是他把驳杂的理论都吸收了,并且倾向于无政府主义,当这种主义追不上他的步伐时他便抛弃了它,不会有别人的难舍之情。作为思想的启蒙者,不管他的思想怎样随时代而变化,终其一生,他从西方学来的民主思想从未变过,民主是他一生都在寻求的东西,不管他扮演的是反清志士,反袁大将,共党领袖还是托派首领,而且他是以赤子之心来寻找它的。

陈独秀最早参与的大范围的社会运动是领导安徽民众反抗沙俄侵略中国,这是他第一次在自己的家乡以一个反抗者的形象出现,也第一次在安徽—一个相对闭塞的省域—吹起了一股新风,从这时起陈独秀的通缉生活就开始了—为了政治活动必须付出的代价。这大大背离了他母亲对他的期望—希望他安稳的博个功名。这时候年轻的陈独秀开始为人所知。他最早写报论是在上海的《国民日日报》上,这份报刊是他和章士钊,何梅士,苏曼殊一起办的。当时条件刻苦,几个热火朝天的年轻人挤在一间租来的狭窄房子里,工作辛苦不分昼夜,为此陈独秀衣服上还冒出了不少的虱子,但报纸因政治性被当局查封。吸收经验,陈独秀回安徽后创办了自己的不带政治性的《安徽俗话报》,当时一些先进城市都有了自己的俗话报,

白话报的创办兴起了一个热潮,知识分子希望通过办报来开启民智,拯救国民。陈独秀在安徽俗话报上第一次对社会习惯和传统生活进行了解剖,不得不承认这是高瞻远瞩的一次创举,在旧中国各种制度飘飘欲坠之时,批判政治的大有人在,但从社会心理角度观察国势危亡原因的他是第一人,正因为这点才是由他而不是别的什么人挑起了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辛亥革命中,他又同同盟会人士合作策划安徽独立(陈独秀的朋友有不少是早期的同盟会成员,比如苏曼殊,柏文蔚,但他一生都没有加入),在反袁行动中他又是柏文蔚仰赖的顾问,袁氏的反扑扑灭了陈独秀高涨的革命激潮,他消沉了一段时间,而才子消沉时需要的是美人的陪伴。

才子爱风流这点似乎很难辩驳,试想一下文坛上有名字,有地位的人哪一个会伴着一个女人终老?只是在各种杂书里记了不少的浪漫痴情又伤痛的情事,非常美化。比如说一个文人偶经一处村庄,在桃花环绕的村屋旁见到了一位美丽温柔的姑娘,两个人搭了一会讪,文人就害上了相思病,姑娘也暗暗的有了意中人,并且文人还因此而死,有点像梁祝的小前身,可是文人未必是才子,痴情的文人少,痴情的才子更是少。陈独秀对他的每个女伴都是真心的,只是他不断地换了女伴。陈独秀这时陪在他身边的是高君曼—陈独秀的小姨子,就是陈独秀原配夫人的妹妹。陈独秀的原配是包办的,一个只知道三从四德的对他毫无吸引力的女人,而高君曼是一个接受了先进教育知性的女人。虽然他和他小姨子是自由恋爱,但这在当时太过震动了,以至于陈衍庶将他逐出了家门,而高君曼也只能在姐姐去世时才可以放开一直以来的愧疚情感去吊唁。以真实的爱情为基础的私奔可以体谅,但发生在这种伦理关系下的私奔是否可以呢?就算是现在,社会道德也不允许这类行为,陈独秀的勇气与叛逆实在让人佩服,但绝不能因为他风流而看轻他,因为这很偏见。消沉中的陈独秀开始给好友章士钊办的《甲寅杂志》写文章,并由此产生了再办自己的杂志的想法,而这就是青年杂志的孕育了。

新青年刚创办时处境十分艰难,没钱(其实陈独秀的家道殷实,因为他的叔父,但他一向与陈衍庶划清界限,创业不管多么困苦都不会向家里要钱)没人,早期的杂志内容基本上都是他所写的,如果有读者来信,他会把来信与答复信一起刊上杂志,并非常开心诚挚的邀请来信者能再为杂志赐笔。他一直是以诚挚率真的态度对人对物,他可以因意向不同,同好友大打出手,第二天双方又像没事人一样交往;他可以在当北大学长时边搔虱子便给同学讲课;他会在党的大会上拍着桌子大骂那帮不听他话的人,但没一个人敢吱声,以致有人骂他家长制作风(其实不然,他时常对他身边的人说,党内要做的很重要的事就是民主集中制,凡事不能他自己说了算,但缺憾就是当时的党组织太弱小,他实在有些孤木难支,因此他不断地在各地创办培训组织,不断地把优秀的人送到莫斯科去,党的第一代领导班子几乎都是他一手栽培起来的。)这时候的新青年虽然在维持运行,但只是刚刚的崭露头角,实事求是的说是陈独秀一个人在背着他蹒跚的前行,《新青年》的境遇转折点是蔡元培的提携和慧眼识珠,蔡元培在被任命北大校长之后,就想先以文科为着入点对北大的官僚气进行整顿,因此文科学长的选择很慎重,在他看了《新青年》之后,这一桂冠就锁定在了陈独秀头上,并且为了邀请陈独秀,他甚至提出陈独秀可以把《新青年》从上海带到北大校园来办。天道酬勤,陈独秀和《新青年》的到来为北大带去了新的生命,甚至于把他比作普罗米修斯的火种也并不为过。众所周知,蔡元培的办学思想是兼容并包,除以陈独秀为中心的新派人物外,他还引进了如黄侃一类的旧派人物,旧派在校内从未停止过对新派的攻击,社会上的守旧派也因为北大新青年阵营的存在对陈独秀等妄加攻击。在当时的文化思想领域最大的神是所谓的儒教,那敢于脱去儒教神秘衣装的人就是社会最大的焦点和靶子,正因为有新派的存在,北大有了浓烈的学术气氛,即便时常作为文人论战场;正因为新派的存在,北大可以成为全国的文化思想神地。正是在北大的滋补下,新青年茁壮的成长了,在思想界叱咤风云。(在陈独秀离开北大并投入政治运动之后,新青年成了共产党的机关刊物,并渐渐被其他刊物取

代)

五四运动是历史上最值得标榜的学生运动,可很多人不知道当时引领着这些造反运动学生思想的就是陈独秀,为此他还提出了一个很有名的口号: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句话很快在他自己身上应验,他被捕入狱了,被关了几个月后在各界人士尤其是孙中山的压力下放了出来。《建党伟业》里面有陈独秀的角色,但主人公不是他,而扮演他的人横看竖看只能划入小人一类角色,是个很会演反面,无能形象的人。电影抬高了除陈独秀外的所有其他人,像李大钊,张国焘尤其是毛泽东。毛泽东在北大当图书馆工作员时还没有接触到社会主义,照毛泽东后来自己的话说他是在陈独秀的影响下才真的接受了社会主义,所以他根本不可能会指点陈独秀!在陈独秀的一生中他从未被毛泽东指点过,而相反由于理论水平,地位上的差别毛泽东最初是被陈独秀所指点的,即便在陈独秀被开除党籍入狱,毛泽东成为党的最高决策者之后他也从未对任何人屈服过,而且以陈独秀的学识,品性他不可能会有影片中的迷茫,呆傻表情,令人气愤的是这个表情竟然还一再出现!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的命运一直在走下坡路,这条路上不停的有人给他泼污水。在他活着的时候,王明可以骂他汉奸;在他死后灵柩运回故里之时没有一人前来迎接这位昔日的思想巨子;中苏建交后出于政治妥协,大革命的失败责任全由他来背;文革中为他稍稍喊冤的史学家立即受到批判;他的所有文字著作都被销毁,他的儿子,女儿无辜受责。他的得以平反还是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而最大的契机就是苏联的解体,因为只有苏联解体了,莫斯科所保存的机密文档才能被公诸于世,关于陈独秀的历史研究才能有确实完整的材料,不然他的平反不知道还要迁延多少年。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1924年的国民党一大会上一锤定音的,国共合作的发明者是马琳,马琳提出之后申请了莫斯科的同意,莫斯科此时把在中国可以合作的人定为了孙中山,作为共产党的领导人陈独秀是“奉命执行”(1922年中国共产党就加入了共产国际,成了它的在中国的支部),但不能说陈独秀对此是完全反对的。在那时,孙中山旗帜下的国民党是中国势力最大的党派,而且相比于其他势力是最具革命性的。由于孙中山希望以一个党派实力统一中国的宏愿,他要求共产党员要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必须进行党内合作,这点莫斯科同意了,就算不愿,共产党也没有伸张的地方。但开始的国共合作,共产党员是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和组织自由的,并且在国民党内部进行活动,发展国民党左派。就是因为共产党这种以国民党扩大自己势力的行为严重刺激了国民党中派尤其是右派,才有了西山会议国民党分共分裂组织的行为。两党有着大不相同的组织纲领,要想相安无事,除非国民党能真正的大换血,但因为各种阻挠,这又实现不了,国共终不能相容,孙中山逝世后,这种矛盾就完全爆发了。不过在合作早期,以陈独秀为中心的共产党是把保持组织自由,在国民党内扩大共产党的势力放在第一位的。

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党地位的下滑缘起于莫斯科的一份指示文件,前期共产党优秀的表现固然是与莫斯科的支持分不开的,早期共产国际对中国的指示还是正确的,但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幻,莫斯科在中国的利益发生了转变,随着而来的就是对国共合作中共产党地位估计的下滑。共产国际更为依赖的变为了国民党,而共产党的角色就是双方之间讨价还价的筹码。这个时候的陈独秀是窝囊的,他既反对莫斯科的决议,又不能做到彻底决裂,一来二去就达成了妥协,而由于他与莫斯科接触的秘密性,其他人并不知道这两者之间的纠葛,以为陈独秀所公布的指示是他自己的想法,很自然地,在大革命失败后寻找责任人时陈独秀首当其冲,成为第一个受刑的人。

北伐的消息传开时,起初莫斯科和共产党是反对的,为此陈独秀还大骂张国焘支持国民党北伐的提议。现在所说的北伐的有利条件如何如何具备,北伐的结果如何如何显著,都是在事情结束之后学者们有充分的材料与时间进行对比选择之后下的结论,当时的人们哪有这么富裕的条件?基于不同的阶级立场所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陈独秀和莫斯科觉得从当时

的客观条件来说革命高潮并没到来,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还没有爆发的条件,所以反对,不过在国民党的坚持下北伐军还是出动了,出发前蒋介石还搞了个大型的誓师动员会。

北伐的长驱直入的战况出乎陈独秀和莫斯科的预料,在捷报频传后,他们改变了态度支持了北伐,尤其是莫斯科,对国民党真是照顾有加,嘘寒问暖。他的代表不见共产党,不断地与国民党接洽,不断地给蒋介石送钱送武备,在北伐中蒋介石发了家,可是打到上海后北伐便止住了,国民党把精力放到了“清共”上面,蒋介石拿着苏联给的武器残杀起了共产党。

在北伐军未进入上海之前,陈独秀等就为国民党的背叛做了准备,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就是证明。前两次都失败了,第三次在前两次的基础上,陈独秀全盘指挥,集体人士密切配合,取得了成功。陈独秀等希望掌握武装力量,但工人纠察队太弱小,共产党所依靠的军队又轻而易举地被蒋介石调走,纠察队又被迫解散,共产党除了几千党员外没有了依凭,成了俎上鱼肉。逃离了上海后,陈独秀等希望通过汪精卫来反对蒋介石,但汪精卫又是个耍两面派的高手,配合蒋介石连施白色压制,共产党再次受到了背叛。

此时的陈独秀威信扫地,共产党中的高级干部不在敬重他,甚至不把他当一回事,瞿秋白攻击他理论上的错误,张国焘拍着桌子大骂他,党内领导要他为共产党的大损失负责,国产国际想要撤掉他的总书记职位,但由于没有找到合适人选,在五大上,陈独秀依然当选为总书记,只是这次成了彻头彻尾的虚名。在党的大会上,他不再有最高发言权和决策权,甚至他说什么别人便反对什么,他成了党内的多余,在瞿秋白掌握实际权力后陈独秀成了透明。

托洛茨基是俄国和列宁一起搞革命的人,是列宁忠诚的追随者,是俄国革命的元老。斯大林上台后,托洛茨基对斯大林政策不满,一直撰文批判斯大林,尤其是斯大林在中国大革命中决策的失误,批判的入木三分。以托洛茨基和其理论为首形成了托派,托派最先在莫斯科形成,中国的托派组织最早是在莫斯科的留学生看到托洛茨基文章后自发形成的,他们还把托洛茨基的文章带回了中国,陈独秀阅读后犹如看到了希望之光,欣喜地认为找到了大革命失败的“种子”所在,由此转入了托派,加入了批评斯大林和莫斯科的队伍。这里必须要说明,托派的理论也是扎根于工人阶级的,是代表工人利益的,同样是共产党的理论,只是不是斯大林主流理论,是反对斯大林的一股力量。斯大林将他的反对者托洛茨基开除了共产党,并说他是反对党、威胁党的力量,但这只是斯大林给托洛茨基扣的大帽子,就其本质而言,托派理论只是共产党中一部分人对现实局势所产生的不同的革命理论,是一个党中两种不同的政治方案,可那个时候容不得异己,现在能不能容得也不清楚,总之陈独秀加入托派后被共产党一再警告,警告无效,就于1929年被开除。

被自己一手所创的党开除后,陈独秀非常愤怒,于同年写了一篇控诉长文《告全党同志书》,在这篇文章中他告诉了全党同志在大革命中他的处境,是左右为难,夹缝里违心的活着的。他当时一而再再而三的告诉同志们,共产党不可在大革命中失去独立性,成为国民党附庸,不可以对莫斯科的决议全部听从,不可以不考虑本党利益,但其他同志们还是觉得莫斯科话更为中听,我们应该听他们的话办事,于是陈独秀说他在大家的同意下退却了,没有坚持自己的主张,他屈从了,所以共产党越来越没了独立性,越来越被国民党牵着走。他在为自己鸣不平,是在以主要当事人的身份真实的记下了当时的情况,是在批评那帮把他开除的人的蛮横无理,颠倒是非,他直接指责他们容不下托派分子,因为他们恐惧,因为他们不想让所有人都知道大革命为什么而失败了,所以他们迫不及待的把他开除了。陈独秀并没有推卸自己的责任,作为大革命期间的党的负责人,他承认他有着责任,他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该违心的妥协,不该一味的让步,不该因为别人把自己的主张抛弃了,以致党蒙受这么大的损失。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陈乔年都在大革命中被蒋介石杀害了。

陈独秀最常为人所批的是他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我上中学时,历史书上写着在主观方面由于陈独秀等领导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所以断送了革命前程,呵,真不知道哪个伟人写的,凭什么这么写的,是因袭的抄来的批判,还是真有什么实据。证据来说,证据越多,

这句话就越容易被推翻,看来就是前者了。最大的误人子弟!于是很自然的陈独秀的骂名被一代代的继承下来了,不知道现在的教科书改了没。机会主义是个泛词,用在革命政治上,就是对阻挠革命的反动力量的让步。那事实是他是否真做了让步?与孙中山的党内合作是全党一致同意通过的,并且合作初期情况良好,是有成绩的。国民党二大,由于陈独秀等人士的争取,共产党的代表还增加了。中山舰事件发生时,陈独秀本人尚在上海,发生之后他才派了张国焘来南方调查。国民党要求整理党务案时,陈独秀等人对彼方的无礼是表示抗议的。然后就是大革命了,直到北伐军打到了江西,蒋介石屠杀了工人代表,他的反共面目才被撕破,一经暴露,陈独秀等人就在上海积极策划工人暴动,企图策划上海独立,为自己争取一些武装力量,他们已经在为自己打预防针了。大革命中他确实妥协了,可是这是大家一致先妥协的结果,同志们都作出了妥协,他一个人只好也做了退让。当机会主义的风气弥漫之时,他敏锐的嗅到了这一点,在《告全党同志书中》他强烈批判了党中央的机会主义做法,他希望能够通过震耳警钟把党组织重新拉回正确的轨道,但当全世界的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都在犯机会主义错误时他的努力没有成效。如果说托派理论是机会主义,那更是荒谬。托派理论是偏激的共产主义,它十分看重阶级差别,强烈谴责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并且除陈独秀一派外,其他的托派人士强烈反对与资产阶级的任何联合。陈独秀一生都是反对者,早年反对八股文,自称“文选妖孽”,反对沙俄,反对清政府,反对旧文化。后来又反对听斯大林话的共产党,即便是1932年被国民党抓捕入狱,依然义正词严地反对国民党的剥削本质,他更加反对日本,九一八事件后他谴责国民党的“以夷制夷”策略,提出对日“持久战”思想,后来又提出“联合战线”,毛泽东的联合战线就是汲取了陈独秀的思想营养,进一步丰富起来的。以此来看,他何时对人做过妥协?特殊时期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那叫无可奈何,他从没有在心里对反动力量打起过退堂鼓。或许名扬天下的人注定要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众口一声称赞一个人时,反而是因为政治的钳制,言论的不自由。

1937年由于抗战的爆发,陈独秀提前释放出狱,经过监狱生活的思考,他这次希望以无党派人士出面,可他与托派的纠缠很难扯清,并且因为他和大多数托派人士对革命形势的估计不同,他们很难在处在同一阵营中,出狱后的陈独秀对托派越来越偏激的言论思想时常进行批判,要不是托洛茨基对陈独秀的保护与重视,他很早就被开除出托派了。不管在哪里,他总是最与众不同的一个。这时的共产党已经以毛泽东为首领,在陈独秀入狱的几年中,世事尤其是政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什么都没有,没有势力,没有拥护者,没有武装,有的只是他的愈长的才华和思想,他的社会声誉以及他的晚年女伴—潘兰珍—一个普通善良的南方女子。在经过了不定量的吹打之后,他如一片孤叶吹到了重庆,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孤苦的度过了他短暂的一生。

然而他晚年的思想更是释放着如夕阳一样的灿烂光辉。在狭窄的破屋里,他重新投入一生所爱却没有时间做出仔细研究的文字学中。在目睹斯大林的一党专制和恐怖统治之后,他开始重新思考无产阶级的民主—这个他耗费一生心血都在寻求的东西,到底应该是怎样的才能称之为合理的是人民的大众的民主。为此,他重新拿起,审视他已经丢开的西方民主体制。晚年的他认为西方民主的合理性应该值得中国学习,而最值得学习的就是为保障民主而设定的程序,也就是程序性民主。离开了程序的民主不是民主,那容易蜕变为少数者的独裁,只有程序为公众所重视并且用法律来保障,人民才有民主可言,晚年的他的思想尤其为胡适所称道。

陈独秀与毛泽东的最大不同就是毛泽东迈的比陈独秀大了一小步。陈独秀认为俄国的革命进程适合于中国,在中国同样可以先依靠资产阶级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建立一个临时性的政权,紧接着,再由在民主革命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他认为革命应该发生在工人阶级聚集的大城市,依靠工人夺取武装建立政权,而毛泽东认为应该由农村包围城市,建立工农政权以推翻城市顽固势力。在两者的博弈中,

毛泽东的理论为中国所接受,由此毛泽东走向了更为辉煌的历史,而陈独秀逐渐的被人所遗忘。

有人惋惜他,说如果陈独秀不搞政治,他的下场不会这么惨,学术界肯定会多一位特立独行的学者,而且他是性情中人,实在不适合那个场合,可历史不存在如果。国家危急关头,没有人不会关心政治,尤其是知识分子,他们的责任感更为强烈,而且只有他们拥有可以参与政治的实力。人首先是个政治动物,拥有参与政治的本能,普通人有可能会把这种本能退化,可知识分子绝不会如此。在古代,有很多隐士,不过大多数是在政治无望之后的选择,对于极个别的离开政治的人,有的人是愿望已达成,高流勇退,有的人是顾虑太多,关心身家性命,而有的人就是逃避。如果在安泰时期,那无所谓,如果是危急时刻,依然这样的顾恋“小我”,那是为人所不齿的。总之,陈独秀,本来就应该是为人所敬重的人。

浅谈陈独秀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浅谈陈独秀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陈独秀代表中国人民翻帝反封建,追求进步的社会理想,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陈独秀不仅在国家斗争和社会进步中大有作为,在现代文学发展中也有他卓越的贡献。 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而陈独秀与现代文学之间有着密切相连的关系。 一、陈独秀“打倒孔家店”: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宣传倡导“德先生”和“赛先生”,批判儒教和传统道德思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思想,因而《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青年人中影响很大。这种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在五四以前,所谓的文学大都是雕琢阿谀的,陈腐铺张的,迂晦艰涩的,而陈独秀提出“三大主义”中所倡导的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恰恰是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过程。陈独秀主张改文言文为白话文,文章内容也要趋向实际,这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使中国传统的文言文形式发生改变,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使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这无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陈独秀的文化建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使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而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勉励青年冲上自由、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眼光,要讲求实行和进取。《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在陈独秀等人的带领下,“五四“后的一年里,全国新出版的期刊猛增至400余种,期刊中的文中所运用的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从而更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而这就进一步促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使现代文学朝着更加社会化科学化的方向前进。 三、文艺理论主张:文学之文以情为主,应该华美而不重实用 所谓“无用”,即无实用之意,并非无价值。文章区别于文学,正是在实用与不实用上划清界线。应用之文以理为主,应该朴质而有用,清除“阿谀、虚伪、铺张的贵族古典文学”的恶劣文风。陈独秀一针见血地指出:“碑铭墓志,极量称物,读者决不见信,作者必照例为之。寻常启事,首尾恒有种种谀词。居丧者即华居美食,而哀启必欺人曰,苫块昏迷。赠医生以匾额,不曰术迈岐黄,即曰著手成春。”陈独秀深谙此弊,提出将应用之文与文学之文彻底分家。陈独秀对应用之文和文学之文的创作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使文学更趋于文学性,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现代文学得以发展和壮大,与陈独秀在五四时期及其一生的文学

陈独秀

陈独秀 共产党建党九十多年来从来没有一个可以像陈独秀一样让人如此难以窥测而其光采完全不输于他的任何一个后辈的人物,他集大任于一身的登上了革命舞台,文学舞台,政治舞台,不像有的人夹着尾巴逃离,有的人无视昔日的正义而随波逐流,他自始至终都在保持着他的硬脾气,傲风骨,就像他自己说的,白发了,他仍是一老书生。 先生在他简短的自传中说了一下自己的身世。陈家虽然世代读书,但到他父亲这辈才算有了出息,父亲和叔叔都有了功名。可惜的是他父亲去世的早,所能依靠的只有考取举人并已经做了大官的叔叔陈衍庶,他把幼小的陈独秀当作自己的孩子抚养,但陈独秀却一直对人宣称他是个没父亲的孩子,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之间的信念不同。叔叔对独秀很好,在公干时也会把他带在身边给以教导,独秀的国学基本功在幼时就被迫打下了基础,一面是在陈家时祖父的严厉教导和哥哥的苦心开戒,一面是叔父的悉心培育。值得说的是陈衍庶国画技艺,书法很好,陈独秀小时就对国画和书法有了初步的接触和研究,再加上他固已有的对八股,科场的十足厌倦,急促的暴脾气再添上了一把火,这为他日后掀起批判旧文化的大运动先打了牢靠的基础,也为他自己的学者风范打下了基础。他不是专门的书法家,却很擅长小篆和隶书,对楷书和草书也有研究;他在政治困顿时都投入了学术研究中,对文字学如痴如迷,音韵研究也有心得;他虽最先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但旧诗做的非常优秀,他对绘画,儒,道,佛都有研究,不然不可能深知儒教弊病和国学烂柯,不可能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引路者。 陈独秀生于1879年,逝于1942年。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前半期的那段动乱,屈辱,流离,波诡云谲的日子都被他赶上了。一般而言,乱世出英豪,像众所周知的三国。就连唐末五代也是有英雄的,即便在这个时候流氓横行。但也有例外,比如说日本的应仁动乱时期,没有一个出色的英雄,这在他们本国人的眼里也很反常。陈独秀和那个时期所有的知识分子一样为寻求救国而东渡日本,并且去过五次。对中国学生来说,去日留学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路途近,文化接近,国情相同,并且维新后的日本成了各种新思潮的聚汇地。在日本有许多已翻译的西方文明著作和优秀的学者。在那里,陈独秀饥渴的翻阅他感兴趣的书文,他是个自学成才的天才,离开家庭后他的每次进步都是他自己学来的,他总是有着自己的想法,不喜欢按着常规做事,于是在日本很自然的他陷入了各种思潮的包围之中。在他之后的革命生涯中,他最终选择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之后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可以说毛泽东早期在党的地位中的提升与影响离不开陈独秀的赏识,但陈独秀落难后毛泽东一句异议都没有提,这和受到陈独秀关怀的其他人的表现相差太远,对此我不想为毛做任何辩解。 学说的存在本就有合理性,只要实际情境中有这种需要,学说就不会过时,刚开始的陈独秀无法对一下子接触到的如汪洋一般的学说逐个做个分析,比较然后再选择,更要紧的是国内局势不待人,于是他把驳杂的理论都吸收了,并且倾向于无政府主义,当这种主义追不上他的步伐时他便抛弃了它,不会有别人的难舍之情。作为思想的启蒙者,不管他的思想怎样随时代而变化,终其一生,他从西方学来的民主思想从未变过,民主是他一生都在寻求的东西,不管他扮演的是反清志士,反袁大将,共党领袖还是托派首领,而且他是以赤子之心来寻找它的。 陈独秀最早参与的大范围的社会运动是领导安徽民众反抗沙俄侵略中国,这是他第一次在自己的家乡以一个反抗者的形象出现,也第一次在安徽—一个相对闭塞的省域—吹起了一股新风,从这时起陈独秀的通缉生活就开始了—为了政治活动必须付出的代价。这大大背离了他母亲对他的期望—希望他安稳的博个功名。这时候年轻的陈独秀开始为人所知。他最早写报论是在上海的《国民日日报》上,这份报刊是他和章士钊,何梅士,苏曼殊一起办的。当时条件刻苦,几个热火朝天的年轻人挤在一间租来的狭窄房子里,工作辛苦不分昼夜,为此陈独秀衣服上还冒出了不少的虱子,但报纸因政治性被当局查封。吸收经验,陈独秀回安徽后创办了自己的不带政治性的《安徽俗话报》,当时一些先进城市都有了自己的俗话报,

浅谈陈独秀(吴云峰作)

浅谈陈独秀 摘要: 一是对陈独秀思想的评述基本是按照陈独秀一生的命运和政治选择为脉络进行的。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读者对陈独秀的思想有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前后比较,看出一个思想家思想变化的过程。 二是将陈独秀的思想与其生平事迹结合起来写,将其思想的发展轨迹置于其人生道路的变化之中。这样可以使这本思想研究类的书变得生动、具体,读起来活泼一些。我认为,一个人的思想表现在他的行动之中,因此把思想与行动结合起来写,就会更具体丰满,读起来也有趣味得多。 三是对陈独秀的思想进行了适当的点评。 关键词:陈学政治选择思想与生平事迹五四运动《新青年》 正文: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共产党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陈独秀的研究出现了比较热烈的局面,尽管学术界经常有人戏称“陈学”是“险学”,但“铤而走险”的研究者还是大有人在,于是此局面一直延续到今天。综观近30年来对陈独秀研究的成果,确实非常丰硕。 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对陈独秀思想进行专门研究的是魏知信,他的著作《陈独秀思想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专门论述了陈独秀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轨迹。1949年以前,有三本书涉及陈独秀的思想。其一是王森然著作《近代二十家评传》(北平杏严书屋1934年6月10日初版),该书对陈独秀的思想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作了很中肯的评价;其二是郭湛波著《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北平人文书店1935年11月初版),该书对陈独秀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进行了评述,其观点很有价值;其三是尼司编《陈独秀与所谓托派问题》(新中国出版社1938年5月版),该书对陈独秀托派问题的历史背景以及由此引起的陈独秀与中共之间关系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交代,对于了解陈独秀的托派思想和托陈之间关系的变化很有帮助。 而我所做的研究是在吸取和学习了以上前辈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之后所进行的。如果没有他们的成果供我学习借鉴,不敢谈论“陈学”。 首先,我们关注陈独秀一生的命运和政治选择。他青少年时代参加科举考试,后来进行反清爱国运动,组织岳王会,参与谋刺清廷五大臣,参加辛亥革命,求学日本,创办《新青年》杂志,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被中共开除党籍,出任中国托派中央总书记,被逮捕判刑8年,声明脱离托派,支持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思想上的自由主义者。终其一生,他几乎经历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所有重大运动(事件),并发挥了重大影响。这种复杂的人生经历,直接导致陈独秀思想内容的丰富多彩。 但是,我们对领导这一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陈独秀,还怀有某种偏见,觉得他好像就是革命的叛徒,背离了党,背离了人民------这样的认识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的。凤凰卫视台在纪念五四运动90年之际能够给我们讲述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陈独秀同胡适先生一样创办了《新青年》,开始通过唤醒民众思想的方式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在北大领导进步青年进行思想研究,当发现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政党来解决民主自由独立的问题的时候,他却被北大开除出校园(由于当局觉得他是个危险分子)。只身一人来到上

陈独秀与张国焘的恩怨合离

陈独秀与张国焘,一个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一个是中共一大的主持人,他们都曾为中国共产党做过开拓性的有益工作。但是,他们后来都走到中国共产党的对立面去了。陈独秀虽与党分道扬镳却仍不失耿介清白的气节和操守,张国焘则投靠国民党,成为被历史所唾弃的叛徒。 初期密切交往 1916年,当陈独秀已是蜚声中国学坛的著名人物时,张国焘只是一个刚刚迈入北京大学校门的学生。当时陈独秀尚在上海,张国焘通过《新青年》才认识了陈独秀。五四运动中,当北大被捕学生越来越多的时候,陈独秀为了营救被捕学生,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并于6月12日亲自走上街头散发。但却不幸被暗探跟踪,被捕入狱。 正在上海参加全国学联会议的张国焘,得知陈独秀和北京学生联合会11位主要负责人先后被捕的消息,立即返京投入营救工作。 当时正值暑期,各校学生大多离校,北京学生联合会和北大学生会的成员有的被捕,有的去了外地,有的为避免被捕而不再露面。营救工作开展得很艰难。张国焘夜以继日地工作着,疲倦了就在办公室的长椅上睡觉,吃饭也在办公室里。在社会各界的压力下,陈独秀和学生们被无罪释放。陈独秀出狱后不久,为了避免再次被捕,在李大钊的护送下离开北京,于1920年2月到达上海。不久,张国焘也因同样的原因离京赴沪。 在上海,张国焘见到了陈独秀,两人开始了密切交往。张国焘于5月初曾回北京。7月初,他带着李大钊的重托,再次到上海与陈独秀面谈建党的问题,并应邀住在陈家。 中共一大后,陈独秀辞掉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的职务,于9月回到上海任中央局书记。 中共二大在上海秘密召开时,张国焘所主持的小组集中了刚从莫斯科和法国回国的一些青年党员,因而显得朝气蓬勃,气氛活跃。 陈独秀对张国焘提出批评 当时主持中共上海区委工作的陈望道,主张党应秘密不应公开。这使得一些刚回国的党员大为失望,他们本来是带着满腔热情准备大干一场的。这种情况也引起张国焘的不满,而陈独秀对此却并不在意。所以在中共二大闭幕后,张国焘的小组仍然经常开会讨论如何开展工人运动。 当陈独秀得知张国焘等人经常开会的事后,非常生气,认为这是搞“小组织”活动,是要架空他。盛怒之下,陈独秀提出辞职。这样一来,问题变得严重起来,一时间,“张国焘企图推翻陈独秀的领导地位,以己代之”、“张国焘组织铁血团要暗杀陈独秀”等流言四起。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陈独秀在报告中专门对张国焘提出批评,他说:“张国焘同志无疑对党是忠诚的,但他的思想非常狭隘,所以犯了很多错误。他在党内组织小集团,是个重大的错误。” 中共三大上,张国焘再一次与陈独秀发生矛盾。陈独秀支持国际代表马林关于国共党内合作的主张,并强调一切工作归国民党;而张国焘则认为从事工人运动的人不能加入国民党,否则就会失去共产党的特殊任务,即发动和组织工人运动的任务。会议经过激烈争论,张国焘败北。这一失败加上小组织问题,使得张国焘在中共三大上落选,甚至连中央委员也没被选上。 张国焘叛离延安,二人断绝往来 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深陷于极度的苦恼之中。他认为,中国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共产国际强制推行的党内合作所致,可是,共产国际却将责任全都推给他。随后,陈独秀立即给中央去信,辞去他所担当的中央总书记之领导职务。 正是在这短暂的日子里,张国焘和周恩来、李维汉、张太雷、李立三等人组成临时中央

关于著名党史人物陈独秀的讨论会

关于著名党史人物陈独秀的讨论会 xxx三人在6501教室举行了一场关于著名党史人物陈独秀讨论会,品评了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宣传者的丰功伟绩,特别是在五四时期的历史功绩。讨论了陈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和发展中巨大作用,功过得失。这次讨论会由我们三人共同参与,每一位都积极发言,表达了对著名的党史人物陈独秀先生的看法和思考,让我们对陈独秀先生不管是个人的气节还是历史作用都有了有个更加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首先是由xxx发言,阐述了陈独秀的主要历史贡献,内容入下: 第一,五四爱国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不是书斋里的学者,单纯地呼吁思想启蒙,而是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与推动现实的政治斗争积极地结合起来。这使他的影响力更加巨大。五四爱国运动既是在以他为代表的先进分子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下爆发的,他本人又奋勇地投身到这场运动中。他不仅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还亲自上街散发《宣言》,并遭逮捕,被关押近百天。所以,毛泽东说,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等是起了大作用的。在五四运动中有左翼、右翼,陈独秀、李大钊是代表左翼的。毛泽东也是这个伟大事件的亲历者,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最主要的创立者。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人民的伟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进入新的阶段。一场广泛的深层次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运动也由此展开。在这个过程中,北京和上海分别成为中国南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在上海,陈独秀等发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与李大钊在北京成立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遥相呼应,既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全国的广泛传播,又最早酝酿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尽管党的一大召开时,陈独秀、李大钊都未能出席,

浅析陈独秀的新闻宣传思想

浅析陈独秀的新闻宣传思想 【摘要】 陈独秀在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新闻宣传思想特点及其表现:敢于反抗不合理的舆论、反映人民舆论、新闻要讲政治、提倡白话文,新闻宣传应有战斗风格等方面,对新闻宣传思想起到积极作用。陈独秀的新闻宣传思想成因:思想启蒙和早期的革命宣传、辛亥革命的失败、鼓吹舆论,西方民主思想等,对他以后从事报刊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他有关舆论、党报工作者的品格等方面的论述以及提倡白话文运动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在现代新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关键词】陈独秀宣传民主与科学特点表现成因白话文现代新闻思想

Abstract Chen duxiu in practice reflect the news propaganda thought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dare against unreasonable public opinion, reflect people's opinion, news to tell politics, advocate vernacular, news propaganda aspects should be fighting style of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news propaganda thought. Chen duxiu's news propaganda thought causes: thoughts enlightenment and early revolutionary propaganda, the revolution of 1911 failure, public opinion, western democracy advocates to him later thought, etc., in the newspaper activities have laid a good ideological basis. H e ‘’party newspaper’’ w orkers about public opinion, such aspects about the character and advocate a movement from the enormous contribution, history of modern journalism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and influence 【Key words】Duxiu Chen Publicity Democracy and science Features Performance Causes Vernacular Thought of Modern News

港台及海外学者对陈独秀的研究

港台及海外学者对陈独秀的研究 作者:陈建明文章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07期点击数:1585 更新时间:2007年12 月12日 一、台湾、香港学者对陈独秀的研究 国民党政府兵败台湾,原已投降国民党的托派任卓宣(叶青)等人,也随之到了台湾。他们偶有回忆和谈论陈独秀的文字,但无甚价值。倒是台静农、胡秋原、郑学稼三人对陈独秀的回忆和评论,有足观处。台静农的《酒旗风暖少年狂——忆陈独秀先生》,讲了他“为未能做仲甫(陈独秀的字)的学生而遗憾”;陈独秀“谈及(苏)曼殊的日本女友”;章士钊在陈独秀面前自称“小瘪三”;陈独秀的“笔底寒潮撼星斗”;“艺术趣味终未灭”和“晚年遗愿”。[1]晚年陈独秀的气度、风貌、理想、心态,跃然纸上。由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编印的《台静农先生珍藏书札(一)》,全为陈独秀的手迹影印,共有114封陈独秀书信手迹,弥足珍贵。胡秋原在1996年11月14日与郑超麟的通信中,称陈独秀《给H和S的信》中H是他自己,S是薛农山(Shich)(按:S实为孙几伊);1997年1月8日致郑超麟信中,谓“弟自西游后即主张中国应实行资本主义,陈先生入川后在民生公司演讲,亦有此主张”;1997年5月31日信中,说陈独秀在抗日战争时期“坚信抗战必胜”。在他的著作《一百三十年来中国思想史纲》中,胡秋原引了三封信和一篇文章的大段原文,作了具体精辟的评介,可见胡秋原对陈独秀确有研究。陈独秀逝世后不久,胡秋原即写了《悼陈独秀先生》的文章,说陈独秀“是近三十年来中国文化政治史上的一个彗星,当年叱咤风云,此日销声匿迹,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这一形象的譬喻,倒也切中陈独秀的肯綮。台湾学者郑家稼辞世后,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在1989年出版了《陈独秀传》,该书陈独秀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旗手,马克思主义先锋,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书中有些资料比较难得,如陈独秀晚年从江津发出的致作者的14封函件的手迹,就很宝贵。但全书反共色彩浓厚。 香港学者对陈独秀的研究别成一家。一是因为香港有托派及有托派刊物《先驱》。居住在香港的中国托派元老一丁(即楼子春)于1986年4月接受香港《开放》杂志记者访问时说:“到目前为止,您知道,中共对中国托派,对陈独秀个人,曾经做了一些比较好的事情。近来我们见到,他们甚至对托洛茨基的生平和思想,都企图作出比较为公正的评价。这都是好事,值得欢迎。”[2]反映了今日托派(按:还在1988年,苏联政府已对托洛茨基——季诺维埃夫联盟中的托派平反,谓托派系工人运动中的一个派别,并非帝国主义收买的间谍、特务)对陈独秀的看法。如《先驱》1994年第二期发表的向青的文章《似曾相识燕归来》,借评论唐宝林《中国托派史》的机会发表了托派的陈独秀观:“一直到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开始前,陈独秀是中国托派里面政治能力最强的一个,他比所有别人都更懂得运用托派政纲,制订实际策略。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陈独秀非常积极地支持并且企图影响当时的抗日反国民党的群众运动,就是一个光辉的例证。”“大约从一九四○年起陈独秀倒退抛弃马克思主义,接受社会民主党那种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立场了。他认为一次世界大战不可能引起社会主义革命和殖民地民族独立,只能够是同盟国或者轴心国两个帝国主义集团之

浅谈陈独秀

浅谈陈独秀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一位学者不得不提,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刊物,教育、引导了整整一代人…他就是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先生。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 文化解放道路是一条悲壮之路。辛亥前后十余年,陈独秀一肩行李、一把雨伞,足迹遍及江淮南北,到处物色革命同志。在诸多活动中,他以办报刊为核心。三餐食粥,臭虫满被,亦不以为苦。先后办报刊数十种,“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全改观。”这并无任何自夸的成分。新文化运动前夕,陈独秀堪称新派独一无二的思想领袖,那时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人的影响力远远赶不上他。陈氏云:“社会的中坚分子应该挺身而出,组织有政见、有良心的、以国民为后援的政党,来扫荡其它对人民无用、腐朽的政党。”在北大担任文科学长的几年,是陈独秀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他在校期间,进行了几次慷慨激昂的演讲与空前绝后的举动,其他教授们是不敢效仿的。陈氏如是说:“若夫博学而不能致用,漠视实际上生活上之冷血动物,乃中国旧式之书生,非二十世纪新青年也。”他一辈子都以“新青年”自居。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政论家。他的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利。《敬告青年》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代表作,至今仍给人很多启发。 五四运动能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发生那么大的影响,与陈独秀的活动、指导、影响是分不开的。在高度评价五四运动历史功绩的同时,不能忘记陈独秀在其中的巨大历史功劳。在其它各处领域他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他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他传播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李大钊早,但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其重要作用是任何别的报刊不能替代的;他是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

陈独秀思想研究综述_吴娜

陈独秀思想研究综述 吴 娜, 于作敏 (鲁东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摘 要:陈独秀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史与革命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他一生的思想变化一直是史学界所关注研究的课题。主要就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史学界对陈独秀思想的研究做一综述。 关键词:陈独秀; 思想研究; 综述 中图分类号:D26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06)10-0105-04 A Survey of Research on the Thoughts of C hen Duxiu W U Na , YU Zuo -min (College of Histor y and Society ,Ludo ng Univers ity ,Yantai ,Shangdong 264025) Abstract :Chen Duxiu is an influential figure in the modern times of China ,the history of CCP and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The transfor mation of Chen Duxiu thoughts has been an important resear h project in the field of histor y .This ar ticle is mainly a survey of research on his thoughts done by those experts since the end of 1970s . Key words :Chen Duxiu ; r esearch on the thoughts ; sur vey 收稿日期:2006-09-15 作者简介:吴 娜(1980-),女,山东潍坊人,鲁东大学硕士生,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 于作敏(1968-),女,山东文登人,鲁东大学图书馆,副教授,从事图书馆学方面的研究。 陈独秀(1879-1942)是一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史与革命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他一生经历多起波折决定了其各个不同阶段思想表现、变化的复杂性。对于陈独秀思想的研究一直是史学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但在1979年以前,人们对陈独秀思想的研究基本上沿袭共产国际对他的批判,一直没能有所突破;史学界对陈独秀的思想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已开始基本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对其思想研究的思维更加多样、视角更为广阔、途径更加宽泛,从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书籍著作方面有《五四时期陈独秀思想研究》、《陈独秀大传》、《陈独秀思想研究》、《陈独秀研究》等书。有关的论文,自1979年以来至今,发表在各种学术刊物的文章约计有400余篇。本文主要就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史学界对陈独秀思想的研究做一综述。 一、关于陈独秀的民主思想 陈独秀的民主思想是他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于时代的快速多变使其对民主的认识也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他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因此,他的民主思想很具有代表性,研究它的人也很多。 1.早期民主思想 陈独秀早期的民主思想在此是指从早年投身民主运动起到发起新文化运动前。有研究者指出,陈独秀最 早表现民主理念是在创办《安徽俗话报》期间。虽然这时没有明确的“民主”概念,但陈独秀对国家、主权与国 民的认识表现出了初步的、粗浅的民主理念。[1] 有文章认为这时期陈独秀的民主思想着眼于提倡民权,他宣传 “主权在民”的思想,可以看出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2] 有研究者指出陈独秀在早年接受的是西方民主思想,并且把西方民主当作救世良方。 [3] 2.新文化运动前期对民主的提倡 有研究者认为陈独秀非常重视对封建专制思想的 批判,此时所宣传的民主思想属于资产阶级范畴。[4] 有研究者指出陈独秀吸取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人权 学说,作为反对官僚专制军阀统治的武器。[5](P17) 有文章指出陈独秀对民主思想的宣传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他在革命理论和实践方面仍有不彻底和脱离群众的毛 病。[6](P99)还有研究者对陈独秀这一时期的民主思想的 局限性作以论述。 [7] 3.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陈独秀是大力主张无产阶级专政和民主精神的,有学者指出陈独秀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普遍的民主的“惟一手段”。只有经过无产阶级专政普遍的民主才 能成为事实。[8] 有研究者指出陈独秀在与无政府主义大辩论中,提出了社会革命胜利后,必须长期坚持无产阶 级强权,即无产阶级专政。 [9](P61) 4.晚年民主思想 第25卷第10期 怀化学院学报 Vol .25.No .10 2006年10月 JOURN AL OF HUAIHU A UNIVERSITY   Oct .2006 DOI :10.16074/j .cn ki .cn43-1394/z .2006.10.030

陈独秀-敬告青年

敬告青年 陈独秀 窃以少年老成。中国称人之语也。年长而勿衰。(Keep young while growing old.)英美人相勖之辞也。此亦东西民族涉想不同现象趋异之一端欤。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於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於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充塞细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准斯以谈。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非予之所忍言者。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雅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自觉者何。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而自视不可卑也。奋斗者何。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视之若仇敌。若洪水猛兽。而不可与为邻。而不为其菌毒所传染也。呜呼吾国之青年。其果能语於此乎。吾见夫青年其年龄。而老年其身体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华其发。泽其容。直其腰。广其膈。非不俨然青年也。及叩其头脑中所涉想所怀抱。无一不与彼陈腐朽败者为一丘之貉。其始也未常不新鲜活泼。寖假而为陈腐朽败分子所同化者有之。寖假而畏陈腐朽败分子势力之庞大。瞻顾依回。不敢明目张瞻。作顽狠之抗斗者有之。充塞社会之空气。无往而非陈腐朽败焉。求些少之新鲜活泼者。以慰吾人窒息之绝望。亦杳不可得。循斯现象。於人身则必死。於社会则必亡。欲救此病。非太息咨嗟之所能济。是在一二敏於自觉勇於奋斗之青年。发挥人间固有之智能。决择人间种种之思想。孰为新鲜活泼。而适於今世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於脑里。利刃断铁。快刀理麻。决不作牵就依违之想。自度度人。社会庶几其有清宁之日也。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若夫明其是非。以供决择。谨陈六义。幸平心察之。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等一人也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奴隶云者。古之昏弱对於强暴之横夺。而失其自由权利者之称也。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非然者。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德国大哲尼采(Nietzsche. )别道德为二类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曰贵族道德(Morality of Noble.)谦逊而服从者曰奴隶道德(Morality of Slave.)轻刑薄赋。奴隶之幸福也。称颂功德。奴隶之文章也。拜爵赐第。奴隶之光荣也。丰碑高墓。奴隶之纪念物也。以其是非荣辱。听命他人。不以自身为本位。则个人独立平等之人格。消灭无存。其一切善恶行为。势不能诉之自身意志而课以功过。谓之奴隶。谁曰不宜。立德立功。首当辨此。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不进则退。中国之恒言也。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特以俗见拘牵。谓有二境。此法兰西当代大哲柏格森(H.Borgson.)之创造进化论。(L'Evolution Creatrice )所以风靡一世也。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矧在吾国。大梦未觉。故步自封。精之政教文章。粗之布帛水火。无一不相形丑

我对陈独秀的看法

我对陈独秀的看法 10电子信息工程林源鑫学号:2010052707 记得陈独秀曾经说过:“树将枯,岂可一枝独活,全巢将覆,焉能一卵独完。自古道国亡家破,四字相连。若是大家坏了,我一身也就不能快乐了,一家也就不能荣耀了。” 在我看来倡导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作为共产党的创始人与首任领袖是陈独秀最为辉煌的时刻,在那时候,他的思想高度与先进行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他只是播种者,而不是收获者,他把先进的思想种子散播到神州大地上,让人们觉醒,但最后又由于思想反复和右倾路线的推行,走向被撤消总书记的职务和开除党籍的深渊。 1914年,陈独秀发表了《《双枰记》叙》与《爱国心和自觉心》两篇文章,企图把愚弱的国民真正惊醒起来。为一个新的社会思潮开始形成,一个新的社会文化风气得以开创,一个从根本把中国人的思想乃至中国社会引入现代化轨道作铺垫。 文学革命的兴起对于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的推动作用无比巨大。就陈独秀而言,他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组织设计者,同时也是由胡适首先发难的文学革命的直接的诱发者和最有力的支持者。正由于陈独秀有力的督促和诱发,胡适很快就把自己的理论主张写成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从而以发难者的身份拉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序幕。 可见,五四文学革命,虽为胡适首先发难,陈独秀继而相应,但整个革命的兴起及其深入发展,陈独秀却起了特殊的作用:在当时情况下,倘若没有陈独秀的督促诱发,胡适未必能够很快地把自己的主张贡献在国人面前;同样,倘若没有陈独秀以《新青年》的阵地对他作坚强有力的支持,胡适的文学革命理论也不可能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发生广泛积极的影响。对此,胡适本人也反复强调过,谓正因为文学革命得以陈独秀的声援,以及像他“这样一个坚强的革命家做宣传者,做推行者,不久就成为一个有力的大运动”。 陈独秀根据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特点,选择几个重要的方面主攻:(1)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倡导资产阶级民主政治。(2)清算封建主义旧道德,倡导以“独立自主人格”为核心的新道德。(3)反对迷信和偶像崇拜,倡导科学。(4)反对旧文学,倡导新文学。由此观之,陈独秀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统帅,在全面指挥和重点攻坚方面,建有特殊的功绩。 由陈独秀倡导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带给当时中国人民的思想震动以及留给后人的历史启示,远远胜于在这之前的任何一次社会变革和政治动乱。这是因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最适时地为一个行将衰亡的民族提出了一个最深刻最严峻的问题:当闭关锁国主义再也无法抵挡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以坚船利炮为物质形态的猛烈冲击时,古老的中国要想避免亡国灭种的实现危险,必须不失时机地追顺世界文化潮流,通过真正的经济变革和政治革新来迎接中国现代化的曙光。 陈独秀在理论上有一定的缺陷:(1)体现了较浓厚的轻视群众的思想倾向。(2)在某些理论问题上既有反复,也有矛盾。(3)在处理党内矛盾及党内同志相互关系时,有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缺陷,爱大发脾气。(4)推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导致中国共产党陷入绝境。(5)政治上的幼稚天真。 陈独秀的主要错误是:对于蒋介石,汪精卫等人的政治面目没有清醒的认识,

浅析陈独秀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615998270.html, 浅析陈独秀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作者:李艳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2期 摘要: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革命领导者,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近代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在谈及辛亥革命之时,人们时常将其和孙中山及其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相联系,殊不知,陈独秀对辛亥革命的爆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陈独秀;辛亥革命;贡献 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2-0032-02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他推翻了清王朝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辛亥革命的成功进行,是社会各阶级联合的结果,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其中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陈独秀等优秀的党员,他们对革命的贡献却长期被人们所忽视。在革命运动的初期,陈独秀作为青年爱国知识分子,代表着中下层的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投身于革命之中,对辛亥革命的顺利开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协办《国民日日报》 陈独秀早年考中过秀才,人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905 年3月,陈独秀在安庆举行爱国演说会时,邹容在上海出版了轰动一时的名著《革命军》。陈独秀深受启发,此时恰逢“《苏报》案”发生,陈独秀前往上海。后章士钊创办《国民日日报》,章士钊担任期刊主编,陈独秀帮助其发行报纸。对陈独秀在报社工作期间的工作情况,章士钊提到:“这个报是他和陈独秀总理编辑事宜,负责全部文字和校对,两人常常彻夜工作到第二天凌晨才休息。”《国民日日报》是一份资产阶级性质的报纸,它从近代中国屡屡惨败中看到了国民的劣根性,并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同时对国民性改造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国民日日报》对唤醒中国人的新国民意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辛亥革命进行了积极的舆论准备。在刊物发行期间,陈独秀以“由己”为笔名作诗两首,分别是《哭汪希颜》与《题西乡南洲游猎图》。在诗中抒发了陈独秀的爱国情怀,他认为要摆脱中国落后的现状,就要向西方学习,实行新的制度。为达到这个愿望,他决心带领国人勇往直前,不怕牺牲,不贪图富贵名利。诗中表达了作为一个革命者坚强反抗外来侵略和封建制度的决心和勇气。 二、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进步思想。唤醒广大劳苦大众的思想觉悟 晚清时期的知识分子通常是以办报来宣传革命思想的。1904年,陈独秀从上海潜回安 庆,来到桐城学堂,他在演说时痛批清政府的腐朽与没落及国人的劣根性:中国即将亡国灭种

《陈独秀传》读后感

《陈独秀传》读后感 近日,适逢建党九十周年,我认真读了《陈独秀传》,感触颇深。历史上对陈独秀的评价很有争议,包括党内对这位党的缔造者之一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陈独秀这个人很复杂,有很大的功,也犯了很大的错,但我认为,相比较而言,他的功劳应是主要的。他的功劳主要体现在思想方面,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与推动者之一,是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他提倡使用白话文,破除封建思想,宣扬马克思思想,而他还是党的缔造者之一,虽然他的性格倔强固执,导致最后因思想跟不上历史前进的步伐而犯了错误,但相比他的功劳来说,他可以说功大于过。 毛泽东在1945年中国共产党“七大”预备会议上,在指出陈独秀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以及后来搞托陈取消派“反对我们”之后说:“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份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集合起来,这才

成立了党。我说陈独秀在某几点上好像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做了启蒙运动的工作,创造了党。但他在思想上不如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在俄国做过很好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陈独秀则不然,甚至有些很不正确的言论,但是他创造了党,有功劳。普列汉诺夫以后变成了孟什维克,陈独秀是中国的孟什维克。……关于陈独秀,将来修党史的时候还是要讲到他。”这个评价应该说是比较客观的,公道的。 在其他许多人的评价中,多数的舆论都认为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在这些评价中,值得提出来的是他最亲近的一位托派理论家的说法: 郑超麟在《悼陈独秀同志》一文中说:“陈独秀同志能够从卢梭主义,进于雅各宾主义,进于马克思主义,进于列宁主义、托洛茨基主义。这个繁复而急剧的过程,完成于一个人的一生中,而且每个阶段的转变时候,这个人又居于主动的领导地位”。又说“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和巴贝夫相隔半个世纪;从罗、巴诸人经过傅立叶到马克思也相隔半个世纪;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托洛茨基又相隔半个世纪。但欧洲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国于半个世纪之间就可以过尽了……但中国这个发展缩在一个人之身,而且相隔不到几年……。”因此,陈独秀“不愧为法兰西十八世纪末叶的伟大思想家和伟大人物的同志”,“不愧为俄罗斯二十世纪初叶的伟大思想家和伟大人物的同志,不愧为列宁托洛茨基的同

陈独秀6个子女今何在

陈独秀6个子女今何在? 陈独秀6个子女今何在?陈独秀共有6个子女,即长子陈延年、次子陈乔年、三子陈松年、四子陈鹤年(后改名陈哲民)、长女陈玉莹、次女陈 子美(其中,延年、乔年、松年、玉莹为陈独秀和结发妻子高晓岚所生,鹤年、子美为陈独秀与高曼君所生)。这6个 子女,大都走上了献身革命、自立自强的道路,其中,陈延年和陈乔年,同是中共早期领导人,在革命斗争中壮烈牺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之所以能够献身革命、自立自强,是与陈独秀的教子有方分不开的。 疼爱而不溺爱,陈延年、陈乔年兄弟死于国民党手中 长子陈延年 同天下所有父母一样,陈独秀对自己的子女非常疼爱。但是,陈独秀常年为革命奔走,公而忘私,无暇顾及家庭子女,不仅未能在家庭生活上给子女带来幸福,反而还曾因他从事革命活动而连累了家人,危及子女的生命安全。在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安徽都督柏文蔚、都督府秘书长陈独秀被袁世凯的爪牙倪嗣冲通缉。由于柏文蔚、陈独秀迅速逃往上海,倪嗣冲没有抓到他们,便对陈独秀在安庆的家人进行迫害。他们将魔爪伸向陈独秀的两个尚

未成年的儿子延年和乔年,并扬言要斩草除根。幸好陈家事先得到了消息,让延年和乔年去乡间躲避,倪嗣冲才未能得逞。延年和乔年在乡间躲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回到了安庆。随着年龄的增长,兄弟俩越来越感到,在安庆这个小地方,已经学不到更多的知识了,他们渴望外出求学。他们的这一愿望和志向得到了祖母和母亲的默许。 1915年夏天,陈独秀从日本返回上海,开始筹办《新青年》杂志之事。就在这时,他接到了安庆老家的来信,得知延年、乔年兄弟俩想出来读书的消息。陈独秀感到儿子已经长大,应当让他们出来闯一闯。因此,他对延年、乔年兄弟俩的想法表示赞成,并回信让他们立即到上海来。 于是,兄弟俩辞别母亲和祖母,乘舟东下,于1915年冬天抵达上海。那时延年17岁,而乔年才13岁。兄弟俩初到上海时,一度与父亲住在一起。然而,没过多久,他们就从父亲住处搬出,寄宿于《新青年》杂志发行所店堂,白天在外工作,谋生自给,晚上则去法国巡捕房附设的法语学校学习法文,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当时,陈独秀虽然已闻名全国,但收入却不多,每月给兄弟俩的钱为数很少,只能维持他们最低的生活水平,剩下的开支全由兄弟俩自己谋取。平时,延年兄弟俩只能“食则侉饼,饮则自来水 ”。由于生活艰苦,“故颜色憔枯,人多惜之”。

陈独秀论文 3000字

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期末论文 题目:陈独秀的最后民主见解 姓名:徐梦园 年级:2013级思政二班 学号:2013040097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4年12月

论文提要 陈独秀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家和民族灾难沉重的年代,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一生是跌宕起伏,领导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等重要的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曾当选过总书记;但也受过多次牢狱之灾,……1937年7月,陈独秀在经受过8年的监狱生活后,作为政治犯被释放出狱。我的论文就是讲述陈独秀晚年的主要思想和我对其思想的认识与评价。我对他的晚年民主思想是采取总分的模式,分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系统阐述陈独秀的晚年民主思想,就是从总体角度来看;接下来是分别从两个理论观点阐述,第二部分是关于他的新“二次革命”论的形成;第三部分就是关于他对于苏联经验和斯大林主义的批判思想;几十年过去了,陈独秀关于民主思想的见解有得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有的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应以一个公平的心态去评析陈独秀。

陈独秀的最后民主见解 徐梦园 摘要:陈独秀,一个中国现代史上有过辉煌有过末落的人物。因为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后期,成为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主要代表人物,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1929年11月,他被开除了党籍。以后他又和托洛茨基派结合,并被选为中国托派的中央委员。1932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处了13年徒刑。1937年七月,抗日战争的爆发,他被释放出狱。在晚年的时候,他的民主思想主要针对两个方面,一个是新“二次革命”论的形成;一个是反对苏联经验和斯大林; 关键词: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新“二次革命”论苏联经验反对法西斯 陈独秀,一个中国现代史上有过辉煌有过末落的人物,一生崎岖坎坷,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有重大的历史功绩,在中国传播马列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当中,曾做出过重要贡献。但是他却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思想上及其思想活动上有着严重的缺陷,因此,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后期,成为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主要代表人物,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1927年8月7日,党中央召开了紧急会议,撤销了他总书记的职务。大革命失败之后,他没有听从党中央的劝告,继续走下坡路,1929年11月,被开除了党籍。之后他又与托洛茨基派结合,并被选为中国托派的中央委员。1932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决13年徒刑。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他作为政治犯被释放出狱。陈独秀是一个生前和身后都引起颇多争议的历史人物,廖盖隆先生曾评价他:“总观陈独秀的一生,他的历史功绩是主要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确实有点像俄国革命中的普列汉诺夫。”也有人认为他的错误大约功绩,但是无论怎样,我们要学习的是他正确的思想和地方。 在面对反动派压迫和贫困生活的折磨下,陈独秀并没有思想和意识上消沉,反而继续探索属于他自己的民主思想。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我把1929年11月至1942年5月这一时期称为他的晚年时期,也就是1929年11月被开除党籍到1942年5月病逝这个期间。陈独秀的晚年民主思想不仅与他自身非凡而独特的经历密切相关,也同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初期中国革命的历史实践及其外部环境有关。下面,我就从总体角度阐述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 一、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的总体阐述 陈独秀的一生是追求民主的一生,他对待民主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早年时期,他的民主思想唤起了民众向封建堡垒冲锋陷阵的号角。在他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他所宣传的民主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民主的特性,但是他所要达到的目的归根结底都是实现独立民主之人格,自由平等之人权。在后期,他又对民主的真正内涵作出了必要的说明“吾人第一须知民主之定义,即为由大多数人民管理即治理国家。”“以言民主,其一即由大多数人民管理的政治,亦即由大多数人民代表政制行使国家统治权,此乃君主一人统治及贵族少数人统治之对称也。”总的来看,他的民主理论观点主要是有民主的历史发展、无产阶级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民主制与独裁制、社会主义与民主这几个部分组成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