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洲银行发展史

欧洲银行发展史

欧洲银行发展史
欧洲银行发展史

欧洲银行发展史

摘要:银行是通过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它主要的

业务范围有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以及办理票据贴现等。银行的存在方便了社会资金的筹措与融通, 它是金融机构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员。本文以欧洲银行业的发展史作为研究的对象,重点考察了银行业在欧洲得以产生并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这些考察的基础之上,论文还尝试对银行业这一中世纪新兴的金融和经济力量与不同时代的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梳理,试图说明在由中世纪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各阶段的社会变动中,银行业所受到的影响,考察在社会总体形势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形之下,银行业适应变化的新环境的过程。

关键词:银行业;欧洲经济;欧洲社会历史

引言

欧洲是银行业最早出现的地方,主要出现在当时的世界商业中心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1580年成立的威尼斯银行通常被认为是最早使用“银行”名称经营业务的。英语中银行一词“bank”就是由意大利语的“BanCa”演变而来的,原意是交易时用的长凳、椅子,当时银行家的前身——“坐长板凳的人”发现,可以把客户暂时滞留在他们手上的钱贷放出去,赚取利息。于是后来这些银行家们就开始有意识地吸收别人手上的闲钱,并支付给储户一定的利息,然后他们再把吸收的钱贷放给急需用钱的人,收取更高的利息,从中赚取差价。这种存贷款业务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最早的商业银行业务,这种新的行业也就是早期的银行业。

而银行业究竟在何时出现,我们只能推出大致的是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其具体的时间很难确定,因为从“坐长板凳的人”到钱币兑换商再到银行家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刻意为之的结果,它是在商业贸易长期发展的过程过程中,缓慢演变而来的,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一、文献综述

有关中世纪银行研究的学术史综述,必须置于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研究的大背景中予以考察,方能得到较为全面的认识。20世纪30年代,对于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经济史研究来说至关重要。此时的经济史早己经发展成为一门繁盛的学科,有许多学者投入到对西方经济增长起源的诸多问题的研究方面。比较著名的学者包括亨利·皮雷纳,基诺·卢查托和阿尔弗雷德·多伦。其中,尤以比利时学者皮雷纳对中世纪城市的研究而闻名于世。

总体看来,早期的经济史研究多偏重于描述,而非技术性的分析。换句话说,早期经济史家并没有充分运用源自经济学自身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史。他们的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方向:意大利历史学家,被一些学者称为经济法律学派,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确定不同的经济利益群体,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公社政治;制度经济学派,尤以德国历史学家为代表,他们集中讨论经济组织与活动的法律问题;第三种学派可以被称为“空想家”,这些人受韦伯和桑巴特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于讨论抽象的资本主义精神,并进而研究企业家与某些近代观念,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个人主义观念的关系问题。总体而言,所有这些研究都集中于对外在经济活动的研究,而对于经济理论以及经营技术方面的研究则付之网如。’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缺乏经济史方面的专业人士,经济史的研究对于历史学和经济学,对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的依赖性依然很强。这种依赖导致经济史研究的二元性,使得经济史的主题长期以来被分为两个板块:历史学家主要对工业革命之前的时期比较感兴趣;而经济学家主要的兴趣点都集中于工业革命之后的时期,发展的连续性因而受到损害。历史学家因为对新经济分析方法缺乏理解,而经济学家对于最近的历史研究又所知甚少,由这些人来从事经济史的研究,难免具有某些不足之处。正因为意识到这一点,格拉斯教授指出,补救的办法在于推动经济史研究的专业化。

二、未曾中断的货币经营活动

(一)庄园经济下的信贷活动

罗马帝国晚期,欧洲城市生活与商业发展原本已经处于衰退的趋势之中。蛮族的入侵导致状况进一步恶化。欧洲社会逐渐倒退到以农业为主的庄园体制之下。它是以土地为基础的经济单位,产生于动荡的乱世之中,目的是为了保证每个成员最低限度的生存需要。在庄园

体制之下,农业生产构成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但是,商业并没有完全消退,只是成为了农业的附庸,转变成偶尔发生的交易行为。正规的商业活动、有组织的商品流通以及专业的商人阶级几乎完全在西欧社会消失。贸易的衰退也导致作为交换手段和商品价值尺度的货币的衰落货币贸易的衰退对信贷活动亦产生重要的影响。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货币信贷的衰退以及实物信贷的盛行。教会和犹太人成为这一时期主要的信贷群体。

此时欧洲社会,虽然是以农业为主的庄园经济占据主导,但是信贷活动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一定程度上保存下来。只不过因为商业衰退导致货币经济不发达,实物性质的信贷很兴盛。教会和犹太人共同构成此时期信贷活动的主体。前者的借贷活动并不具备专业化的特征;后者虽然是当时西欧社会唯一具备职业特色的货币商人,但是因为犹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其商业环境的限制,使得犹太人的信贷活动局限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度之内,不可能有太大的发展。

(二)商业复苏下信贷发展

10世纪,因为入侵活动的停止,和平恢复,欧洲社会开始出现复苏的征象:人口开始增加,新土地得到开垦,与此同时随着铁犁等先进农具的广泛使用,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开始繁荣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城市再度兴起。西欧社会内部职业的商人阶层开始出现,商业也开始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行业。伴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对货币的需要猛增。货币作为物品价值尺度和交换手段的功能开始重新得到人们的认识,货币流通量亦开始增加,开始出现货币供不应求的局面。

在商业复苏的大环境之下,西欧社会开始了一个信贷大发展的时期。信贷活动的性质也逐渐发生转变:信贷不再主要是为了满足消费的需要,开始出现一些以盈利为目的的信贷活动。信贷活动的主体在这时也发生变化:西欧社会内部开始出现职业的货币商人,他们逐渐取代犹太人,成为信贷活动的主角。

三、集市贸易的兴起

(一)集市的出现

11世纪末和12世纪上半叶,随着城市商人的兴起, 欧洲出现了大量的集市。集市是介一于中世纪早期庄园内部的地方小市场与后期城市内部的常规市场之间的居间形态。一方面,集市不同于一般的地方小市场。这些小市场依然是庄园经济的附属品,参加交易的人大部分都是那些手中偶有余裕的农民,而不是职业的商人阶层。集市却是职业商人们定期集会的场所,集市贸易是中世纪欧洲进行商品交换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交易中心特别是批发贸易中心。集市受到所在地的领主保护并向领主纳税。一次集市延续几天至几个星期,一般每年不超过两次。另一方面,集市也不同于中世纪后期城市里的常规市场。虽然一些集市持续的时间很长,而且相邻各集市之间的间隔时间通过精心的安排,也都大体上前后相续,但是,集市贸易仍然难以摆脱偶然和临时的特征。

在这些大大小小的集市中,最著名的集市为香槟集市,在法国香槟伯爵领地内。香槟六大集市组成的商业圈,早在12世纪末就己经形成。这些集市在一年之内一个接一个地开市。这六大集市举办的时间,大致前后相续,由之确保了商人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有市场可寻,不至于因为货物在一次市集未销售出去而蒙受损失。于是,香槟集市成为全欧性的商业中心,并在13世纪后半叶达到全盛期。

香槟集市之所以取得如此迅速的发展,主要在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十分适合集市贸易的特点。对于集市贸易而言,“集市只不过是远方顾客定期集会的场所,参加集市的人数的多少并不依赖于当地人口的多寡。”中世纪欧洲经济的发展,其动力来自两大策源地:一为南方的意大利;另一方为欧洲北部的北海、波罗的海城市和国家。这些城市的商人分别由南向北、

由北向南扩展自己的商业活动。香槟伯爵领地处于低地国家(低地国家,特指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因其海拔低而得名),位于佛兰德与意大利之间,以及德意志与西班牙之间的两条交通要道的交叉点上。因而香槟集市正好位于两大策源地的中心位置。南北两地的商人在此汇聚,互相交换商品。因此,从意大利运来的东方货物,从英国运来的羊毛,从佛兰德运来的呢绒,以及从斯堪的纳维亚及低地国家运来的货物都在此交易。同时,香槟伯爵也在竭力保障集市上商人的安全和通往香槟道路的安全。

(二)钱币兑换商的出现

中世纪铸币的混乱和集市贸易国际化的特征,为钱币兑换商阶层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环境。由于中世纪铸币权力的混乱,这些来自不同城市和地区的商人,各自带来了不同的货币。香槟集市因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货币。不同的货币,因为重量成色各不相同,相互之间兑换起来非常复杂,需要专业人士的介入。钱币兑换商这一职业便应运而生。

早期,钱币兑换商的主要活动是手工兑换。由于集市贸易仍然具有偶然性和临时性的特征,钱币兑换商也只是在集市开市期间方才一拥有大量的生意机会,因而集市上钱币兑换商店铺的陈设往往非常简单,以方便随时搬迁:往往就是一张设在市场上的桌子。他们通常坐在桌子后面经营生意,桌子上铺着桌布,放置着算盘,账簿以及兑换用的一堆硬币等。但是,发展到后来,当集市贸易开始向固定的市场转化的时候,钱币兑换商的摊铺也逐渐固定下来。

四、私人银行业的兴起

(一)银行业的萌芽

钱币兑换商作为职业的货币商人,对货币的成色、重量变化十分精通,而且手中经常握有大量的现金资源,特别需要安全保管。鉴于钱币兑换商的专业技能以及保管货币的专门措施,一些商人和市民也逐渐把自己的贵重物品,如珠宝、金银饰品以及钱币等委托他们保管。逐渐地,钱币兑换商开始利用手中的货币存款,作为资金,投资其他商业活动或发放信贷以盈利。为吸引外来存款,钱币兑换商也会给予储户一定的利息回报。货币兑换商的经营活动也因此扩展开来,吸收存款和发放信贷亦成为他们的活动范围之一。实际上,银行业的各项业务需要,都在集市贸易中得以呈现。至14世纪,钱币兑换商已经把他们的商业活动扩展到储蓄银行的业务范围之内。钱币兑换商也开始向储蓄银行家过渡。

集市贸易的非连续性和临时性的特点,决定了早期的贷款主要是以短期贷款为主,但是,香槟六大集市贸易圈的形成,使得商人可以毫不间歇地往来各个集市,商人的债务也随之顺延,短期的债务开始向长期债务的方向发展。集市贸易的扩展,还要求钱币兑换商投入更多的资本,他们也开始合伙经营。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市场也随着集市贸易的发展而成熟,一些钱币兑换商也开始突破区域的范围,触角扩展到各大商业中心,经营的性质开始向国际商人银行家转变。

(二)银行业与钱币兑换业

银行业起源于货币兑换,因而,两者之间存在许多联系,在业务活动的范围上存在许多重合的地方。首先是在中世纪的银行发展成熟之后,随着钱币兑换商向银行家的转变,钱币兑换商内部开始发生分化。一些钱币兑换商逐渐脱颖而出,无论就商业规模还是业务范围而言,早就失去了原来的色彩,更确切地说已经转变为银行家。其次随着中世纪银行规模的扩大,银行与钱币兑换所之间,在商业发展的规模以及顾客群体放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差别。再次,钱币兑换商的活动,仍然集中在地区内部的货币兑换和金银铸块的贸易方面。国际化商人银行家的经营活动则不局限在地区的范围之内,而是扩展到整个欧洲。他们在欧洲的许多商业中心都设有分部。经营的范围也多种多样。最后,一般而言,早期钱币兑换商组成的合伙公司,其持续时间一般都很短,但国际商人银行家于此不同,他们合伙协议持续的时间

一般都很长。因为国际商人银行家的商业以稳固的市场贸易为前提。它的建立,不是以短期的商业贸易为支撑,而是建立在长期成熟的市场机制的基础之上。因而,它需要公司的持续运转以适应商贸连续发展的需要。

(三)银行业技术层面的累计

记账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银行业的发展。银行家与钱币兑换商不同,对于记账技术的要求很高。钱币兑换商的主要活动限制在手工兑换领域,商人拿来的钱币都被当下兑换掉了,交易活动具有瞬时性的特点,对记录的要求不高。银行家不一样:无论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还是经营汇票买卖,这些交易一般都要持续一定的时间,而且交易量也很大,因而对记账的要求很高。记账也逐渐成为银行家正常经营活动的一部分。12世纪中叶至13世纪中叶,复式簿记法的出现和逐渐完善,为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复式簿记以账目的双重性和平衡性为其主要特征。一笔交易分为两次记账,即借方和贷方,这样,无论发生多少次交易,理论上借方和贷方总是平衡的。换句话说,借方和贷方的平衡与否,决定了记账是否准确,这也成为判断代理人诚实与否的标准之一。中世纪国际商人银行家在使用复式记账以后,定期审核账册也成为他们监管各地分行的一种方式。记账与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也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

(四)私人银行业与近代银行业

中世纪的私人银行就其性质而言,类似于近代的储蓄银行,都以储蓄和借贷为基本内容。但作为初始形态的银行,中世纪银行的一些经营方式远不如近代银行那样完善。对于近代的银行业来说,支票以及可转让的商业票据之于它来说,正如汇票之于商人,保险单之于保险公司,提货单之于运输公司,乃是它们最基本的经营工具。但是,它们对于早期银行业来讲还是完全陌生的概念。可是,这并不表示中世纪的银行缺乏类似的发放信贷和代替现金支付的工具。只不它们所采取的形式具有完全中世纪的特征。这些方法或工具包括账簿转账,即通过银行内转让的方式清偿债务;保兑契约以及汇票等。但是,所有这些工具都不可以自由转让或流通,这有别于以支票为基本工具的近代银行。

五、公共银行业的兴起

(一)私人银行业的衰落

中世纪银行业的发展与政治的关系密切。为了在异国他乡和平经营银行业,获取从事贸易的特权,它们必须求助于当地的统治者,因此大部分情况下银行都得满足权势人物的借款需求。银行家向权贵人物发放贷款,风险很大,许多银行就是因为无法收回这些贷款而破产。尽管中世纪银行对于权势人物借款的风险性认识得很充分,它们还是无法完全避免此类性质的借款。银行与政治之间具有如此紧密的联系,它们对于政治环境的变动尤其敏感。中世纪银行业的顺利开展,需要以稳定的国际政治环境为前提。作为国际化的银行,它们的分部遍布欧洲不同国家和地区。只有在和平与稳定的政治环境之下,位于不同地区的各分部之间资金和商业往来方能顺利进行。但是此时欧洲整体政治形势的变化,根本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13一16世纪的欧洲,由于王权与神权的斗争,导致战争频发,大量银行因此破产。

自14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经济开始普遍衰退。欧洲内部南北贸易的不平衡,因为英国羊毛出口的减少而进一步恶化。这对中世纪国际银行各分行,特别是南北分行之间的资金周转,构成严峻的挑战。在如此背景之下,中世纪银行松散的组织结构,不利于各分行之间协调行动。各分行常常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置作为整体的公司以及其他分行的利益于不顾。各分行之间由此发生的不和与矛盾,使得境况进一步地恶化。在总体经济形势恶化的情况之下,一些长期被掩盖的矛盾逐渐突出出来,其中就包括如何有效地监管分行经理。总部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对分散欧洲各地的分行经理进行严格的监管,导致分行经理滥用职权:

不仅生活奢侈浪费,而且甚至还利用银行的资金结交权贵,为自己谋取私利。他们给银行的经营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银行的家族化特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面对危局时期所应该具有的灵活性,妨碍了一些有才能的人的晋升之路,不利于银行存蓄人才。而且,亲属所具有的独特的血缘关系,使得银行缺乏有效的手段,强制推行一些必要的改革措施。投资商业冒险,也使得银行直接暴露于脆弱多变的经济形势之下,导致许多银行的破产。(二)公共银行的出现

16至17世纪时期,欧洲的集市贸易逐渐衰落后,让位给更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交易所,欧洲金融展开从集市转向交易所、再转向银行的发展历程。随着交易所的数量增多和品种越来越复杂,交易所又逐渐转变为分门别类的商店。这些商店也对金融机构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即需要一种组织严密、机构完整的大型银行,而不是以往散落的私人银行家。而15世纪末期,中世纪私营银行业就开始大量破产,私营银行的破产,影响了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但由于银行提供的服务已经不可或缺以及商户们的需求,这时开始出现以国家财力作担保的公共银行。以国家财力作担保的公共银行的出现,满足了商户们的需要,它进行存取款业务和信用转让,并且由政府对其信用进行担保、监督。

此时公共银行兴起的环境已经完全不同于早期私营银行了:民族国家和专制君主制已经形成,过去那种国际化的银行业活动的土壤不再存在了。这些公共银行大都局限在本国和本地区的范围之内,与前期的银行业形成鲜明的对比。就银行业本身而言,早期私营银行业虽然在巧世纪末期开始衰落,但意大利银行家一些先进的商业技巧(如复式簿记和汇票技术)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早已通过其国际化的银行网络传遍欧洲各大商业中心,为近现代银行的兴建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一定的经验教训。

(三)公共银行业的发展

在16世纪下半叶,由政府担保的公共银行开始大规模地兴建起来。1552年的帕勒莫和那不勒斯银行,1586年的热那亚银行,1587年的威尼斯银行,1593年米兰圣安布罗焦银行、1597年的米兰银行,1605年的罗马银行,1609年的阿姆斯特丹银行以及1619年的汉堡银行等相继建立,进一步促进了欧洲的金融制度发展。相继开始了兴建公共银行的尝试。所有这些公共银行,与早期公共银行一样,都是储蓄或转账银行。一般而言,他们接受政府或其他机构的贷款,但都禁止向私人个体发放贷款。而且,与前期的公共银行一样,经营的困境经常来自于政府的贷款过多,影响了银行利用现金进行偿付的能力。大部分银行既不经营票据贴现,也不经营汇票。这些活动仍是私营银行家的活动领域。总体来看,16—18世纪末期,公共银行在欧洲大陆占据了主导地位。它们继承了中世纪钱币兑换商和私营银行家的功能,具备前期银行发展的特点。

早期公共银行是城市以政府的信誉作担保,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利用银行吸收的储蓄存款,赎买政府的债券,减轻政府的债务。这时公共银行发展的威胁并不是来自私营银行的竞争,而是来自于城市政府。公共银行实际上等同于政府的财政机构,其所有的金融资源都服务于政府政策的大局。政府有时候甚至利用公共银行推行新的金融政策。在面临战争和饥荒的危急时刻,政府需要大规模借款时,通常也都会动用公共银行的资源。公共银行经常因为这些大规模的借款,现金储备枯竭,现金支付能力受损,不得不延期支付。有些公共银行也因此而倒闭。

六、资本主义商业银行的兴起

(一)资本主义发展

在14~16世纪,随着新航路和殖民地的扩张,欧洲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一些手工场主同

城市富商、银行家一起形成新的阶级—资产阶级。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劳动分工的扩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飞速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也开始蓬勃发展。

此时的公共银行银行虽已具备了银行的基本特征,但它主要以政府和封建贵族为放款对象,并且放款利率很高,通常都在20%~30%以上,带有明显的高利贷性质,而且规模不大。高额贷款利息使资本家利润过低甚至无利可图,而规模太小也不能满足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需求,严重阻碍着社会闲置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另外,早期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是政府等一批特权阶层而非工商业,新兴的资产阶级工商业无法得到足够的信用支持,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有大量的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货币资本。因此17世纪末到18世纪期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新兴的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商业银行。

(二)资本主义商业银行的产生

资本主义商业银行的产生,基本上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旧的高利贷性质的银行逐渐适应新的经济条件,演变为资本主义银行。在欧洲,由金匠业演化而来的旧式银行,主要是通过这一途径缓慢地转化为资本主义银行。另一途径就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按照资本主义原则组织的股份制银行,这一途径是主要的。这一建立资本主义银行的历史过程,在最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英国表现得尤其明显。

(三)英格兰银行

1694年,英国政府支持创办了第一家资本主义股份制商业银行:英格兰银行,根据英王特许成立,股本120万镑,向社会募集。成立之初即取得不超过资本总额的钞票发行权,主要目的是为政府垫款。到1833年英格兰银行取得钞票无限法偿的资格。1844年,英国国会通过《银行特许条例》(即《比尔条例》),规定英格兰银行分为发行部与银行部;发行部负责以1400万镑的证券及营业上不必要的金属贮藏的总和发行等额的银行券;其他已取得发行权的银行的发行定额也规定下来。此后,英格兰银行逐渐垄断了全国的货币发行权,至1928年成为英国唯一的发行银行。与此同时,英格兰银行凭其日益提高的地位承担商业银行间债权债务关系的划拨冲销、票据交换的最后清偿等业务,在经济繁荣之时接受商业银行的票据再贴现,而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中则充当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人”,由此而取得了商业银行的信任,并最终确立了“银行的银行”的地位。随着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因实际需要,英格兰银行形成了有伸缩性的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活动等调节措施,成为近代中央银行理论和业务的样板及基础。同时英格兰银行是第一家股份制的商业银行,标志着现代银行制度的开始。标志着资本主义商业银行制度开始形成以及现代银行的产生。继英格兰银行之后,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都相继成立了资本主义商业银行,资本主义商业银行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和发展。

七、现代银行业的兴起

(一)股份制银行向现代银行的演变

17—18世纪间,新兴的资产阶级进行了反高利贷的斗争,要求以法律形式限制放款的利息水平。但当信用业被高利贷者垄断时,任何降低利率的法令都不会产生实际效果,于是,他们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建立了一些股份银行。这种股份银行资本雄厚,规模大,利率低,逐渐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商业银行的主要形式。世界上第一个股份银行——1694年在英国伦敦创办的英格兰银行,它的贴现率一开始就规定为4.5%-6%,大大低于早期银行业的贷款利率。英格兰银行的成立,意味着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随着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早期银行也向现代银行转变。但是这种转化过程非常缓慢,直到18世纪末才算完成。(二)中央银行的兴起与发展

1.中央银行的产生

中央银行是由200多年前普通商业银行演变而来的。在银行发展的早期,银行不但数目众多,而且独自发行银行券。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不断加强,产生了建立中央银行的需要。

1844年改组后的英格兰银行则被普遍认为是真正中央银行的开始。英格兰银行于1833年取得法偿货币发行者的资格,即英格兰银行发行的银行券,由政府赋予无限法偿资格。1844年,英国通过“英格兰银行条例”,即皮尔法案,英格兰银行获得独占货币发行的权力,成为真正的中央银行,标志着现代中央银行产生。

2.早期中央银行的特点

最初的中央银行首先是政府的银行和发行的银行,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的建立首先是基于政府的需要,如为政府筹措经费,支持政府战争,或代表政府管理金融市场,发行货币等。真正成为银行的银行,则是在中央银行制度基本成形以后。最初的中央银行一般都兼营一部分商业银行业务,或本身就是从较大的商业银行发展而来的,如英格兰银行、法兰西银行等。初期的中央银行一般都是私人股份银行或私人和政府合股的银行,并不是完全由国家出资设立的。

3.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实行金本位制度的国家大多停止了货币兑换。战后许多国家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银行券的稳定性从根本上受到了威胁,从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的稳定。为了改变其货币金融状况,许多国家开始意识到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的重要性。1920年,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召开了国际金融会议,会上明确重申了在现代经济环境下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性,并建议未设立中央银行的国家应尽快建立中央银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为医治战争创伤和恢复经济,普遍信奉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主张,均以货币政策作为干预生产、调节经济的主要工具,从而促使各国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银行制度。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银行业的发展

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业银行业务和经营活动更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业务经营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分业经营发展为混业经营。

早期的商业银行并无分业经营的模式,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爆发经济危机后,欧洲国家国开始通过立法将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企业的业务活动予以明确划分。商业银行不能涉足于投资银行、信托、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当然后者也不能涉及商业银行的业务。但目前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是商业银行通过多种途径渗透到了投资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业务中去。如从70年代起,商业银行经营长期抵押贷款业务,实际上这与投资银行业务在性质上已无区别。此后商业银行又开发出了大量的新型的中间业务(又称表外业务)。其中许多内容,特别是涉及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业务,更是直接进入到了投资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活动的领域。

2.银行业集中购并速度加快。

由分业经营转为混业经营,必然带来金融领域内竞争的日趋激烈。为避免在竞争中遭到破产倒闭的厄运欧洲国家的商业银行出现了大规模的银行兼并浪潮。许多国家的银行业已为少数几家大银行所控制。银行业的大规模合并不仅使银行业与非银行金融机构间的界限更加模糊,而且由于在合并之前,许多银行就是从事国际金融业务的银行,合并后必然刺激这些银行在国际上寻求更大的生存空间,从而引发更大范围内的国际性激烈竞争。所有这一切带来的最终结果就是使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活动的内容越来越复杂、覆盖面越来越广泛,银行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的水平才能与之相适应。否则,原本为防范风险、提高竞争力

而合并起来的银行,同样会遭遇新的更大的风险。

欧盟主要机构一览

欧盟主要机构一览 理事会 理事会( The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包括欧洲联盟理事会和欧洲理事会。欧洲联盟理事会原称部长理事会,是欧盟的决策机构,拥有欧盟的绝大部分立法权。由于马约赋予了部长理事会以欧洲联盟范围内的政府间合作的职责,因此部长理事会自 1993 年 11 月 8 改称作欧洲联盟 日起理事会。欧洲联盟理事会分为总务理事会和专门理事会,前 者由各国外长参加,后者由各国其他部长参加。欧洲理事会即欧共体成员国首脑会议,为欧共体内部建设和对外关系制定大政方针。 委员会 欧盟委员会( European Commission )是常设执行机构。负责实施欧共体条约和欧洲联盟理事会作出的决定,向理事会和欧洲议会提出报告和建议,处理欧盟日常事务,代表欧共体进行对外联系和贸易等方面的谈判。委员会由 28 人组成

,每个成员国各 1 人。主席由首脑会议任命,任期 2 年;委员由部长理事会任命,任期 4 年。 [1] 欧洲议会 欧洲议会(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是欧盟监督、咨询机构。欧洲议会有部分预算决定权,并可以 2/3 多数弹劾委员会,迫其集体辞职。议员共有 518 名,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各 81 名,西班牙 60 名、荷兰 25 名,比利时、希腊、葡萄牙各 24 名,丹麦 16 名,爱尔兰 15 名,卢森堡 6 名。议长任期 2 年半,议员任期 5 年。议会秘书处设在卢森堡。每月一次的议会例行全体会议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特别全体会议和各党团、委员会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 欧洲法院 欧洲法院( The Court of Justice )是欧盟的仲裁机构。负责审理和裁决在执行欧共体条约和有关规定中发生的各种争执。

东西方城市发展及特点比较

东西方城市发展及特点比较 摘要:本文从城市的起源说起,阐述了东西方古代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19世纪,伴随着西方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也以空前的速度发展,随着城市中各种各样问题的出现,有关城市的研究便应运而生,至今不衰。本文在论述东方城市特点的同时,与西方城市的特点进行简单比较,以期对此热门问题做一总结。 关键词:城市起源城市发展东西方特点 拉采尔在《人类地理学》中曾指出:“城市是人类及其居住地永续的密集地区,而且位于主要交通道路的中心。”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集聚的一个社会经济实体。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就是说,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城市。 东西方古代城市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是防御的要求。古人为了阻止洪水和猛兽进城,就把城墙修筑起来。后来,人终于发现最可怕的不是动物而是人类自己,因为战争出现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城墙从一套成了两套乃至三套,护城河、壕沟也挖起来,只是为了抵御来攻打的敌人。第二是政治体制带来的影响。中国自始皇到清末,几乎都是中央集权,都城集全国之力修成,自然规模最大,各种设施最齐全。而在欧洲,一直都是小国分裂来分裂去,城市规模比较小。直到17世纪建立了君主专制后的大国,如英、法、德,才有了伦敦、巴黎、柏林这样的大城市。第三是经济发展的影响。买卖带来财富,富有的地方就有繁华的城市。中国古代有可和天堂媲美的苏杭,占据交通要道,历经战乱却仍然是经济繁荣的大都会。欧洲海上贸易的繁荣带来的是地中海港口城市的蓬勃生机,意大利的威尼斯就是这种机缘下的产物。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战国至南北朝时期。此时期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因素的制约,故在此阶段前期,即战国至东汉末,当时我国历史的政治局面是从分裂走向统一与稳定的时期,表现在城市的发展趋势是由点的分散与狭小变化为点的相对集中与扩大。而后期,从东汉末至南北朝时,我国境内政权不是呈鼎立状态,就是呈南北对峙或分裂局面,政治动乱持续,战争频繁不断,表现在城市的发展趋势就是不稳定,许多城市的兴衰具有政治、战争作用的突发性。 第二阶段,即从隋唐至清末时期。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的原因除政治的再次大统一以外,大运河的开凿,南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在运河两岸、南方东南沿海、长江流域、湘鄂

中小银行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

报告编号:1509335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投资机会分析 市场规模分析 市场供需状况 产业竞争格局 行业发展现状 发展前景趋势 行业宏观背景 重点企业分析 行业政策法规 行业研究报告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报告编号:1509335←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702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咨询电话:4006-128-668、0、传真:0 Email 网上阅读: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行业概况 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简称“中小银行”)可界定为:除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之外的以股份制为组织形式、资产规模相对较小的商业银行,主要包括全国性或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0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数十家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及农村信用社等。近二十年来,我国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中小商业银行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小商业银行机制灵活、市场意识强、经营效益好,逐步具备了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框架,在发展中形成的良好经营管理制度和引进外资参股的实践,也为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开放积累了宝贵经验,已成为我国银行体系中的一支生力军。 发展现状 从2006年开闸试点到2013年底扩容至全国范围,新三板市场呈现跨越式发展,正是看到了新三板银行凸显的独特投融资价值,中小银行也加入到抢食新三板“盛宴”的行列中,目前,已有多家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与全国中小银行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为新三板已挂牌和拟挂牌银行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我国银行业共有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44家城市商业银行、337家农村商业银行、147家农村合作银行、1927家农村信用社。 前景展望 同国有商业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具有多方面竞争优势:中小银行因其市场份额较小和中小型客户较多的现状,受外资银行的冲击比较小;地方政府部门受地方利益影响,

欧洲清算系统介绍

欧元区支付结算系统 字号大中小文章来源:国际司2008-03-20 17:19:00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欧元区的支付结算系统分为两类:一是大额支付结算系统。它主要包括泛欧自动实时全额结算快速转账(TARGET1)以及欧洲银行业协会(EBA2)的EURO1系统。 此外,还有三家区域性的大额净额结算系统,分别是芬兰的POPS系统,西班牙的SPI系统,法国的巴黎净额结算系统(PNS);二是跨境零售支付系统。欧元区的零售业务支付系统大都依赖于各成员国内的零售业务支付系统。涵盖整个欧元区并对所有银行开放的跨境零售业务支付系统为欧洲银行协会(EBA)的STEP3系统。 在证券领域中,欧盟各国中央银行建立了中央银行结算代理模式(CCBM4)。在CCBM中,中央银行互为代理行,用于货币政策操作以及欧洲中央银行体系日间信贷的证券可以实现跨境转账。随着欧元证券跨境转让的需求不断上升,欧盟各国的证券结算系统(SSS5)也已实现相互连接,可用于证券跨境转账交易。 一、欧元区支付结算制度概况 (一)法律及监管框架 欧共体条约和ESCB6法中有关对支付和清算系统的重要条款如下: 1、欧共体条约第105(2)条(其内容在ESCB法第3.1条中重申),规定欧元体系7的 一项基本任务就是努力维护支付系统的平稳运行; 2、ESCB法第22条,规定ECB8为确保欧共体内以及同其他国家之间清算和支付 系统高效稳定的运行,ECB和NCB9负责提供相关的清算便利,而ECB负责制定法规。ECB的规章直接适用于所有采用欧元的欧共体成员国。 ECB法规有两类:第一类是针对除欧元体系中各国中央银行外的第三方的。这些法规包括ECB规章、决议、建议与意见;第二类为ECB内部法规,主要是ECB 的工作指南、指示以及内部决定。 此外,欧共体条约也授予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审定通过相关法律文件的权力。这些适用于所有成员国的法律包括与银行业相关的法规和有关金融服务的规定,因此它们也将影响到支付和证券结算系统的基本框架。 影响支付和证券结算系统的主要法令和法规有:《关于结算最终性的指示》、《跨境贷记转账指示》、《电子货币指示》、《投资服务指示》和《跨境欧元支付指示》。 (二)欧元体系 根据ESCB法第22条的具体规定,欧元体系将着重于承担两方面的工作,对支付系统进行监督并同时提供支付服务。此外,欧元体系还促进支付体系领域里的变革。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变革历程及展望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摘要】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的主体,其改革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全局。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历程看,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全面改革已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新一轮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具有诸多显著特点。商业银行金融活动全球化、组织机构虚拟化、业务经营全能化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关键词】商业银行;变革历程;发展趋势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支持经济体制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银行业的主体,中国商业银行的体制创新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或阶段。1979~1993年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诞生和成长期,在这个时期,与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商品和市场转化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基本形成;1994~1997年是中国现代化的商业银行实质性建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通过将金融管理任务、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剥离,为专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创造了条件;1997年~2003年是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体系实现了分离,不良贷款问题开始得到解决,政府控制银行和银行财政化经营机制开始扭转;2003年至今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时期,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并上市实施产权多元化,市场化经营和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一)1979-1993年:基本建成多元化金融业组织体系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的银行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既承担了“中央银行”的管理职能,集中管理和分配资金,又从事“商业银行”活动,办理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业务,集现金中心、结算中心和信贷中心于一体。这种银行体制承袭了前苏联的银行体制模式,具有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特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着手改革原有的银行体制。由于当时整个社会处在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初始阶段,我国金融体制迫切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单一银行体制不再适应经济改革开放对金融业的需求,经济和社会呼吁银行体系的多元化和金融业大发展;二是,刚刚诞生的专业银行带有的强烈政府行政色彩与放开搞活的改革要求不相适应,改革要求银行自身走出政府行政序列进入市场;三是,经济改革呼唤金融市场的成立,金融市场建设亟待“零”的突破。在此期间,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改革发展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促成了中国金融市场的萌芽和银行间竞争的发端。 1979年2月,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1979年3月,专营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同年3月、8月又先后批准建立了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83年国务院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负责领导和管理全国的金融事业。同月,已开展基建和拨改贷业务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脱离财政部,正式归入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金融体系。1984年1月,组建专门从事信贷和储蓄业务的中国工商银行。自此,

中国工商银行发展史

中国工商银行发展史 一、中国工商银行的正式成立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随着各类金融机构的恢复建立和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为解决中国人民银行(简称人民银行)既承担货币政策制定和金融监管职能,又从事具体业务经营的矛盾,1983年9月国务院正式决定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另组建中国工商银行,承接原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经过紧张筹备,1984年1月1日,中国工商银行(简称工商银行)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国家专业银行体系的最终确立。 (一)工商银行成立的背景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主要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社会的投融资体制是以财政为主、银行为辅,纵向分配社会资金。就金融体系而言,基本上是人民银行“一统天下”的格局。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开始确立改革开放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日益发展,城乡居民收入逐步增加,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多的需求。这种局面与当时财政为主、银行为辅,一家银行包揽天下的投融资体制产生了矛盾,原有的金融体制迫切需要进行改革。1979年10月,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明确

提出了“必须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的着名论断,由此拉开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帷幕。 为满足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简称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简称建设银行)先后恢复设立。同时批准成立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城市和农村信用社等也在各地蓬勃发展起来。但是,我国统一有序的中央银行制度尚未建立,金融领域出现了群龙无首、无序竞争的局面。当时的人民银行承担着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双重职能,在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分设后,仍从事工商信贷和城镇储蓄两项业务。人们曾形象地比喻,人民银行既当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在金融管理方面不能处于超脱的地位。各家专业银行在自身利益驱动下,加上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纷纷抢占活动地盘,争相发放贷款,导致信贷投放出现失控局面,从而影响了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发展。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提出“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不再兼办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以加强信贷资金的集中管理和综合平衡,更好地为宏观经济决策服务”。同时决定“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担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 (二)工商银行成立前后的紧张筹备

2008年全球银行排名

在2008年《银行家》全球1000强银行排名榜上,中国再创历史记录,共有45家银行入选,交通银行首次超越农行,中国四大银行重新排位。 美国银行业在全球舞台上的表现因次贷危机似乎蒙上了一层阴影。榜上有名的169家美国银行2007财政年度的利润为1128亿美元,仅仅占榜上所有银行总利润的14%,与去年24%的比例相比下降了10%,而与2003年49%的比例相比更是下跌了35%。 另外美国核心银行的表现也是差强人意,上榜的银行数由去年的185家减少到今年的169家,而2003年美国共有210家银行上榜。美国银行表现不佳,欧洲银行也显现颓势。 欧盟国家银行的上榜数量由去年的279家减至今年的266家,虽然保持了其利润占榜上所有银行总利润的41%,但是经济前景的暗淡使得欧洲银行不被看好。此外美国的次贷危机将继续影响发达国家市场。 但是许多新兴经济体,特别是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金砖四国)相对而言受影响较小。这四国的银行和其它新兴经济体国家的银行正在缓慢而稳定地展现其影响力和日益增

长的实力。 金砖四国共有119家银行荣登2008年全球1000强商业银行排行榜,与2003年的61家相比数量几乎翻了一翻。 今年,中国最大的两家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更是一跃成为世界银行前10强,而5年前他们还仅分别排名16和15位。另外以市值计算中国的银行占据了世界四大银行的三个席位,这是自2003年以来最大的变化,当时没有一家中国的银行市值能位列前25名。 中国再创历史记录共有45家银行入选,交通银行首次超越农行成为新的中国第四大银行,中信银行更是在成功上市后破天荒排在招行前面成为中国第六大银行。 总之,虽然美国和欧洲的银行仍然占据了全球1000强商业银行排名的主导地位,但是这种主导趋势正在衰退。新的全球金融态势正在形成,其它新兴国家也正逐渐展现自己的风采。 不过,全球银行业自2002年以来的利润高速增长的态势可能依然出现了逆转,特别是美欧等国,次贷危机给这些国家的银行太大的伤害,他们元气大伤,短期内很难有优异的表现。中国银行业恐怕也很难独善其身,未来五年内不太可能延续最近两个超高速增长势头,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很大,净息差今年将到顶了,而中间业务在净利润中的占比又很低,这注定我国银行股将归于平静!! 2008年中国入选1000家大银行具体情况(按一级资本排序)

新中国银行业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1)

新业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领域的重要支柱之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银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历了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对促进国民经济稳健发展、改善社会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60年银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新中国银行业的形成和发展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新中国银行业逐步成长并不断发展壮大,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1956年:银行业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 这一阶段,我国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恢复。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明确将中国人民银行纳入政务院的直属单位,确立了其作为国家银行的法定地位。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任务为:一是发行人民币,支援解放战争;二是建立独立统一的货币体系和统一的国家银行组织体系;三是接管官僚资本银行和整顿金融业;四是积极开展存款、贷款、汇兑和外汇等银行业务,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为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 1953~1956年,我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为全面动员社会资源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银行业则实行信用集中原则,中国人民银行编制的综合信贷计划纳入国家经济计划。1956年公私合营银行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体系,形成了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一五期间,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12%,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1%,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建设。 1956~1965年:银行业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 1956年我国开始转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阶段。1958~1962年为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经历了大跃进和三年严重自然灾害,银行的业务制度和原则遭到破坏,导致信贷投放失控,现金发行过多。这一时期,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25%,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0%。 1963~1965年,中共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整顿。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正常,金融工作也步入正轨。这期间,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各项贷款年均增长%,基本解决了大跃进时期遗留的通货膨胀问题。 1966~1976年:银行业遭受文化大革命重创的10年

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简史

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简史 一、起步阶段 中国出现近代化的银行始于鸦片战争之后。一般认为1847年在上海开设分行的英国丽如银行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银行。而19世纪后期在中国活跃的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有英国的汇丰银行、惠通银行、中华汇理银行,法国的法兰西银行、东方汇理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等。 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第一家银行是中国通商银行,由清末实业家盛宣怀于1897年在上海创办,利用他任督办的招商局和电报局投资,同时拉其他官僚包括李鸿章等人入股,其组织管理和营业规则均参照外商银行(主要是英国汇丰银行),设立董事会,在全国各地开设分行。该行成立之初,就被清廷许可发行银两、银两两种货币,还获得代收库银、整理币制之权。在官方的中央银行设立之后,该行才转为纯粹的商业银行。 1912-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跟中国银行一起承担中央银行职责的还有交通银行。交通银行的历史同样可以上翻到清朝末年。1908年,由清政府邮传部牵头组建,为官商合股,初期目的是借款赎回被列强控制的铁路,故名交通银行。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其地位进一步上升,与中国银行一起承担共同承担发行货币、调节币制、兑换外币和代理国库收支的中央银行职责。 二、第一个繁荣时代 1927年至1928年,北伐军革了北洋军阀的命,历史进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受江浙财团资助的蒋介石政府,也十分重视银行体系的建设。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另组建中央银行,授予其发行纸币、代理国库、经理公债、管理外汇等特权。同时,将中国银行改组为国际外汇兑换专业银行,交通银行改组为辅助工农商矿的专职银行。1935年,国民党政府又组建中国农民银行,作为供给农业信用、发展农村经济的专职银行。至此,形成了以四大国有银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为基本骨架的银行体系。国民党统治后期,形成了宋子文家族控制中国银行,孔祥熙家族控制交通银行,陈果夫家族控制农民银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控制国有金融业的局面。 在清末和北洋军阀时代,除了官立银行之外,众多私营银行也百花齐放,并在1920-1930年代进入快速成长期,成就了中国金融业历史上的第一个繁荣期。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代,私营银行以“北四行”和“南三行”为代表,官商合办银行以“小四行”为代表。 “北四行”是指1917年成立的金城银行、1915年成立的盐业银行、1921年成立的中南银行和1919年成立的大陆银行,与北洋军阀均有一定的渊源,均以华北为业务重心,并曾一度开展广泛的协作,合办“四行储蓄会”和“四行准备库”,联合发行钞票。1927年之前,盐业银行实力最强,存款额曾一度位居全国私营银行之首。1930年代之后金城银行实力飙升,成为北四行的支柱,其存款额也一度跃居全国首位。 “南三行”是指1915年成立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07年成立的浙江兴业银行和1909年成立的浙江实业银行,后两家均为清末浙江地方金融力量组建。民国后三家银行均以上海为业务经营重心与发展基地,并多方面开展合作。1927年之前,浙江兴业银行与盐业银行并驾齐驱分列南北银行之首。1930年之后,则是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与金城银行后来居上,成为南北银行的老大。浙江实业银行则专注于外汇业务。 “小四行”为1897年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1908年成立的四明商业储蓄银行、1919年成立的中国实业银行和1929年成立的中国国货银行,前三家原来均为民族资本经营,后被国民党政府改组和控股,成为官商合办银行。中国国货银行则为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之后组建的官商合办银行。

建立欧洲银行联盟的利弊分析

建立欧洲银行联盟的利弊分析 2012-10-15摘要: 今年6月份以来,欧洲银行联盟计划取得了较大进展。 欧洲银行联盟的建立将会促进欧洲金融一体化,分离政府救助和银行救助,打破银行危机和债务危机的恶性循环,并保护存款者利益。 但另一方面,也存在增大欧洲央行的责任,增加银行监管成本,以及加大银行债务的社会化风险。 此外,在平衡各成员国利益和具体落实层面上还存在诸多困难,银行联盟还需要财政联盟相匹配,欧洲银行联盟计划的最终实现很可能会被推后。 关键词: 欧洲银行联盟,欧债危机,利弊,前景 一、概况欧债危机是主权债务问题与银行体系脆弱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主权债务和银行业的双重危机。 目前,希腊和西班牙的债务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欧洲银行业对“欧猪五国”(PIIGS)总的风险敞口占该五国银行总债务的比重已高达90%左右。 因此,救助欧洲银行业是危机救援的一个重要方面。 欧盟委员会今年6月初发布了《银行复兴及解决方案》报告。 该报告称,为抑制西班牙债务危机升级势头,阻止欧洲储户在危机影响下的恐慌情绪蔓延,严防银行业出现“挤兑潮”,欧盟委员会拟建立“欧洲银行业联盟”(European Banking Union)。 欧盟委员会草拟的欧洲银行联盟计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确立欧元区统一的银行监管机制;

二、由各银行自行出资设立一个拯救问题银行的救助基金,可直接对银行重组进行融资支持; 三、建立一个覆盖欧元区银行的存款保险机制,在银行破产或重组时保护欧元区储户利益。 该方案提议,由欧央行负责发放银行牌照,并确保银行的资本、杠杆率和流动性等符合要求。 若发现银行违反或可能违反监管要求,欧央行有权对银行采取干预措施。 6月28日召开的欧盟领导人布鲁塞尔峰会公布的草案显示,欧盟领导人将要求加强欧盟的构建,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形成真正的经济货币联盟。 欧元区领导人一致同意将推出单一金融机构监管机制,欧洲央行将参与到这一机制中来,并将可能直接参与对欧洲银行的资本重组。 同时,欧元区成员国已同意让欧洲稳定机制(ESM)直接向陷入危机的成员国银行注资。 银行业联盟也是欧盟整合的一部分,该联盟是为欧盟设计的,但对于欧元区成员国和非成员国可以区别对待。 9月12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欧洲央行对欧元区银行实施监管的计划,作为成立欧盟银行业联盟的首个措施。 新的监管计划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赋予欧洲央行对欧元区所有银行的监管权,非欧元区的欧盟成员国银行可自主选择是否加入统一监管体系;二是新成立的银行监管制度与现有欧洲银行监管局(EBA)的监管制度并存,以确保欧洲银行监管局决策的有效性,以及保持单一市场的完整性;三是欧盟委员会设想的银行联盟应该具有单一规则和监管机制,以及单一的银行解决机制。 二、建立欧洲银行联盟的利弊分析欧洲银行联盟的建立将会促进欧洲金融一体化,分离政府救助和银行业救助,打破银行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之间的恶性循环,并保护存款者利益。

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周跃辉 2013-1-28 14:35:00 来源:学习时报 2013-01-28 第02版:当代世界西方国家城市化所走过的将近三百年的演变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8世纪中叶—1950年:工业城市化阶段 农业文明从乡村开始,而工业文明则发轫于城市;城市脱胎于乡村,而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却起源于近代的工业革命。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态,和工业化似乎是一对“孪生子”,它们就像两个车轮,承载着人类社会滚滚向前发展。18世纪从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城市的初始形态——城邦与城堡——开始从政治管理中心和军事防卫堡垒,转向以工厂生产和贸易交换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中心。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 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在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从1850年的 11.4%上升到1950年的 52.1%。1950年,英国达到 79%的城市化水平;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在此阶段皆成功地实现了高度的城市化,美国当时的城市化水平为 64.2%,德国为64.7%,加拿大为60.9%,法国为55.2%,瑞典为65.7%。当然,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城市病”。环境污染、人口拥挤、城市犯罪及各种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因此,西方主要国家从 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1950—1990年:逆城市化阶段

民营银行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民营银行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导读 试点民营银行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发展一批有特色、差异化、市场化导向的中小银行来弥补现有金融体系的结构性失衡,并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推动银行业改革深化。对民营银行的政策,应着重于为银行差异化发展以及体制机制创新(尤其是中长期激励机制创新)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条件。 2014年以来,中国银监会按照“成熟一家,设立一家”的原则,稳步推进民营银行试点工作。2015年,第一批5家民营银行(分别是浙江网商银行、前海微众银行、上海华瑞银行、天津金城银行和温州民商银行)相继开业。2016年,中国银监会又相继批筹重庆富民银行、四川希望银行和湖南三湘银行3家机构,民营银行群体进一步扩大。 民营银行现状分析 根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6月末,首批已经开业的5家民营银行资产总额达1149亿元,各项贷款512亿元,不良贷款率0.34%。此外,5家银行开业后一年均实现了盈利。在机构网点数量受到严格限制(有两家银行甚至没有物理网点),业务资质不齐全(因为开始时间较短,试点银行还未能获取许多重要的业务资质,如理财等)

的情况下,5家银行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特别地,几家银行在业务模式上扬长避短、积极创新,利用互联网渠道来弥补物理网点的不足,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带动了整个银行业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创新与发展。不过,应该看到的是,由于客户、机构上的劣势较为明显,加之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为求生存,试点民营银行的业务结构和内部管理等方面,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此外,制度环境的缺失,也约束了民营银行在体制机制上的创新,这不仅不利于这些银行自身的长期稳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民营银行试点对于中国银行业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经营基础还不够扎实 开业一年多来,试点民营银行实现了经营规模的快速增长,且在短时间内基本实现了盈亏平衡,业绩表现良好。但总体上看,几家银行目前还处于初创阶段,经营基础还不够扎实,在客户拓展、产品创新、盈利模式打造、精细化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不断夯实经营发展基础。 业务结构不平衡 一是在零售业务方面存在短板。试点民营银行中,除一家银行定位“公存公贷”以外,其他几家银行要么定位为“个存小贷”、“小存小贷”,要么定位为“特定区域”,实质都是以零售业务(小微企业和个人)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微众银行和网商

浅析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浅析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商业银行是随着近代西方经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产物。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不存在银行等近现代金融机构。中国出现近代化的银行始于鸦片战争之后。 一、起步阶段(1840—1897年) 1.银行业发展概况 (1)第一家近代银行:1847年,英国丽如银行分行——第一家在华设立的 外国银行。 (2)在华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的兴起 19世纪后期,在中国活跃着多家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形成外商银行 独大的局面。如:汇丰银行、中华汇理银行、法兰西银行、德华银行等等。 (3)传统金融机构与近代金融机构并存。钱庄、票号等类似银行的传统金融机构与在华外国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并存。 2.影响 对中国传统金融业造成巨大冲击,虽是帝国主义在华攫取经济特权和经济利益的工具,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银行业的近代化,近代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开始影响中国金融业。 二、发展、兴起、受冲击及遇危机阶段(1897—1949年) (一)第一家中国人自办银行的出现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中国通商银行。 官督商办,官僚资本与商人资本共同入股。 组织管理与营业规则参照外商银行,设立董事会,在全国各地开设分行。 被清王朝朝廷许可发行银两、代收库银、整理币制。不是纯粹的商业银行。 (二)华商银行、外国银行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 1.因不适应历史发展,票号已消失。钱庄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仍然存在。 2.多家华商银行设立:大清银行设立,中国通商银行转型为纯粹的商业银行。1908年,设立交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均采取官督商办、官僚资本与商人资本 共同入股的形式。众多私营商业银行的设立。 (三)华商银行的兴起和中国银行业的繁荣 1.四大国有银行的形成 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为基本骨架,四大银行为专职 商业银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控制国有金融业。 2.私营银行的快速成长(1920年—1930年) 民族工业崛起,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私营银行以“北四行”和“南三行”为代表,官商合办银行以“小四行”为 代表。 “北四行”是指1917年成立的金城银行、1915年成立的盐业银行、1921年成立的中南银行和1919年成立的大陆银行,与北洋军阀均有一定的渊源,均以 华北为业务重心,并曾一度开展广泛的协作,合办“四行储蓄会”和“四行准备库”,联合发行钞票。 “南三行”是指1915年成立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07年成立的浙江兴业银行和1909年成立的浙江实业银行,后两家均为清末浙江地方金融力量组建。 “小四行”为1897年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1908年成立的四明商业储蓄银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是美国着名的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所着,着重从人文科学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发展,并展望了远景。内容包括:史前的城市,城市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诞生,古埃及城市,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地理、城市规划等多个学科领域,从多角度综合地研究了城市发展史,并对今后城市发展提出了战略性意见。对学城市规划的我们,无论在理论学习上还是思想都上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城市的演变过程——起源、发展、蔓延 一、城市的起源 “为了让我们对当今世界的迫切任务有足够的认识,我们专门回溯了城市的起源。我们需要构想一种新的秩序,这种秩序能包括有机界和人,乃至包括人类的全部功能和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城市发展找到一种新的出路”。这正是芒福德编写此书的目的。 “远在活人形成城市之前,死人就先有城市了“。这源于古人类对死去同类的敬重心里,他们需要寻求比实际生活需要更有力的促使古人要寻找一个固定的聚会地点,并最终促使他们形成连续的聚落。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或抚慰他们的灵魂。所以为什么在去一个大城市的时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排陵墓是就可以理解了。而促使城市形成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岩洞,被认为是最早的空间,不仅是居住地也是艺术和礼俗活动发生的地方。而这两种因素的共同协同作用便促使了最初城市的形成。 芒德福说“城市首先是具备磁体功能,而后才具备容器功能的”。村落的基础是食物和性,而城市则该是能够:追求一种比生存更高的目的”城市或者说人类聚落的最初雏形期,往往不是源于居住而是源于祭祀活动,而这种活动地点作为一种磁体,就已经把一些非居住着引导此地。如罗马,耶路撒冷等古城仍然是并且继续追求这写原始目的的。总之城市一开始就是外向的,就是能够吸引和容纳陌生人和陌生因素的而不像乡村那种较为固定,内向,并敌对的对待外来事物。 在其论述中认为旧石器时代是一种具备男性性格的,粗糙的,以狩猎为主的具有强攻击型的社会结构,而新时期时代,则是以定居为主以女性的阴柔性格为主的时代,并开始从事农业生产。而真正的城市起源源于这两种文化的联姻,而城市作为一种包容的有磁性的容器,使城市中生发各种活动,使城市开始慢慢发展起来。 二、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但在其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总要受控于一些具体因素的影响,比如王权、商业、文化等,它们共同决定了城市的物质要素及其结合方式。 王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所谓城市,是指一种新型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世界,它不仅带表了当地的人们,还代表了城市的守护神,以及整个井然有序的空间”。而统治阶级利用宗教称王把自己神化使自己统治公共并赢得其信赖成为可能。”从分散的村落经济向高度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参与因素是国王,或者说是王权制度”。

新中国银行业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新中国银行业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领域的重要支柱之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银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历了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对促进国民经济稳健发展、改善社会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60年银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新中国银行业的形成和发展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新中国银行业逐步成长并不断发展壮大,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1956年:银行业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 这一阶段,我国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恢复。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明确将中国人民银行纳入政务院的直属单位,确立了其作为国家银行的法定地位。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任务为:一是发行人民币,支援解放战争;二是建立独立统一的货币体系和统一的国家银行组织体系;三是接管官僚资本银行和整顿金融业;四是积极开展存款、贷款、汇兑和外汇等银行业务,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为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 1953~1956年,我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为全面动员社会资源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银行业则实行信用集中原则,中国人民银行编制的综合信贷计划纳入国家经济计划。1956年公私合营银行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体系,形成了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一五期间,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12%,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1%,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建设。 1956~1965年:银行业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 1956年我国开始转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阶段。1958~1962年为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经历了大跃进和三年严重自然灾害,银行的业务制度和原则遭到破坏,导致信贷投放失控,现金发行过多。这一时期,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25%,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0%。 1963~1965年,中共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整顿。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正常,金融工作也步入正轨。这期间,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5.5%,各项贷款年均增长6.8%,基本解决了大跃进时期遗留的通货膨胀问题。 1966~1976年:银行业遭受文化大革命重创的10年

欧洲银行发展史

欧洲银行发展史 摘要:银行是通过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它主要的 业务范围有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以及办理票据贴现等。银行的存在方便了社会资金的筹措与融通, 它是金融机构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员。本文以欧洲银行业的发展史作为研究的对象,重点考察了银行业在欧洲得以产生并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这些考察的基础之上,论文还尝试对银行业这一中世纪新兴的金融和经济力量与不同时代的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梳理,试图说明在由中世纪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各阶段的社会变动中,银行业所受到的影响,考察在社会总体形势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形之下,银行业适应变化的新环境的过程。 关键词:银行业;欧洲经济;欧洲社会历史

引言 欧洲是银行业最早出现的地方,主要出现在当时的世界商业中心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1580年成立的威尼斯银行通常被认为是最早使用“银行”名称经营业务的。英语中银行一词“bank”就是由意大利语的“BanCa”演变而来的,原意是交易时用的长凳、椅子,当时银行家的前身——“坐长板凳的人”发现,可以把客户暂时滞留在他们手上的钱贷放出去,赚取利息。于是后来这些银行家们就开始有意识地吸收别人手上的闲钱,并支付给储户一定的利息,然后他们再把吸收的钱贷放给急需用钱的人,收取更高的利息,从中赚取差价。这种存贷款业务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最早的商业银行业务,这种新的行业也就是早期的银行业。 而银行业究竟在何时出现,我们只能推出大致的是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其具体的时间很难确定,因为从“坐长板凳的人”到钱币兑换商再到银行家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刻意为之的结果,它是在商业贸易长期发展的过程过程中,缓慢演变而来的,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一、文献综述 有关中世纪银行研究的学术史综述,必须置于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研究的大背景中予以考察,方能得到较为全面的认识。20世纪30年代,对于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经济史研究来说至关重要。此时的经济史早己经发展成为一门繁盛的学科,有许多学者投入到对西方经济增长起源的诸多问题的研究方面。比较著名的学者包括亨利·皮雷纳,基诺·卢查托和阿尔弗雷德·多伦。其中,尤以比利时学者皮雷纳对中世纪城市的研究而闻名于世。 总体看来,早期的经济史研究多偏重于描述,而非技术性的分析。换句话说,早期经济史家并没有充分运用源自经济学自身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史。他们的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方向:意大利历史学家,被一些学者称为经济法律学派,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确定不同的经济利益群体,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公社政治;制度经济学派,尤以德国历史学家为代表,他们集中讨论经济组织与活动的法律问题;第三种学派可以被称为“空想家”,这些人受韦伯和桑巴特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于讨论抽象的资本主义精神,并进而研究企业家与某些近代观念,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个人主义观念的关系问题。总体而言,所有这些研究都集中于对外在经济活动的研究,而对于经济理论以及经营技术方面的研究则付之网如。’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缺乏经济史方面的专业人士,经济史的研究对于历史学和经济学,对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的依赖性依然很强。这种依赖导致经济史研究的二元性,使得经济史的主题长期以来被分为两个板块:历史学家主要对工业革命之前的时期比较感兴趣;而经济学家主要的兴趣点都集中于工业革命之后的时期,发展的连续性因而受到损害。历史学家因为对新经济分析方法缺乏理解,而经济学家对于最近的历史研究又所知甚少,由这些人来从事经济史的研究,难免具有某些不足之处。正因为意识到这一点,格拉斯教授指出,补救的办法在于推动经济史研究的专业化。 二、未曾中断的货币经营活动 (一)庄园经济下的信贷活动 罗马帝国晚期,欧洲城市生活与商业发展原本已经处于衰退的趋势之中。蛮族的入侵导致状况进一步恶化。欧洲社会逐渐倒退到以农业为主的庄园体制之下。它是以土地为基础的经济单位,产生于动荡的乱世之中,目的是为了保证每个成员最低限度的生存需要。在庄园

欧洲近现代经济发展状况

欧洲近现代经济发展状况 关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1. 19世纪末是欧洲后工业革命时期,这个时候大工厂林立,电报的发明更是促进了经济的繁荣。2. 一战后,欧洲的经济经历的低迷下降阶段,此时德国和意大利逐步形成轴心国,建立法西斯政权。3二战后的布伦顿森林体系和马歇尔计划为强有力的支持了欧洲经济的复苏。4. 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确立。 欧洲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商业资本主义。19世纪末期,欧洲经济主要掌握在大财团手中,受到垄断经济的控制。商业资本主义在贵族的控制下较平稳的发展,随着大银行的崛起,逐步向金融资本主义转变。 一战后的欧洲经济也遭受了较大的破坏,大衰退一直持续到了

1920年代,还造成了经济的不稳定和全球性的经济低迷。1945年以前,少数人希望利用他们的政治权利守护他们的特权地位,而多数人期望利用国家来剥夺少数人的权利和特权。他们两者又都希望利用国家权利去寻求解决经济危机之道。而德国二战前希特勒的上台便是利用德国经济衰退,利用政治手段强硬复苏经济博得的政治地位的升高。不过这种二元论的斗争随着1945年经济和社会多元论的兴起后便逐渐势微了。 马歇尔计划是《欧洲复兴计划》的通称。1947年6月5日,时任国务卿的马歇尔在哈弗大学发表演说中首先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方案。当时欧洲经济经受了战争的洗礼,百废待兴,粮食和燃料等物质极度匮乏,而其需要的进口量远远超过它的支付能力,如果没有大量额外援助,就会面临性质十分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危机。他呼吁欧洲国家采取主动,共同制定一项经济复兴计划,美国则用其生产过剩的物资援助欧洲国家。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5%,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最成功的计划,它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西欧的联合和经济的恢复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也缓和了美国国内即将发生的经济危机。下表是马歇尔计划中对欧洲各国的援助数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