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模式”对非洲发展的影响研究

“中国模式”对非洲发展的影响研究

“中国模式”对非洲发展的影响研究
“中国模式”对非洲发展的影响研究

“中国模式”对非洲发展的影响研究“中国模式”这一概念可以追溯至2004年由英国学者雷

默(Joshua Cooper Ramo)提出的“北京共识”,意指不同于

“华盛顿共识”,由中国发展出的政治与经济模式。

中国模式丰富和拓宽了世界范围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一些中东非洲国家正在“向东看”,探索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奥秘,以帮助本国走出困境。2006年6月,在南非开普敦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上,由津巴布韦政府率先提出的“向东看”政策成为会议的一个热门话题,许多非洲国家的领导人纷纷表示,认真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有助于非洲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中国的今天就是非洲的明天。博茨瓦纳央行行长莫霍霍提出,中国的发展模式能够启发非洲国家如何从低收入国家成为中等收入国家。

一、背景

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由于受到第一次石油危机和国际原材料市场价格变动等影响,非洲很多国家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中。这给当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提供了干涉非洲经济发展事务的机会。因而在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主导下,非洲进行了一场以结构调整为中心的经济改革,但是结构调整政策自身存在严重缺陷,最终导致非洲经济改革的失败,引发经济危机。80年代的经济危机又引发新的政治动乱,国家内部和国家间的暴力冲突时有发生。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冷战”结束,原先美苏投向非洲的资源骤减,诸多充当其代理人的非洲国家当权者遭遇财政困难而无法继续统治,同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施压下,非洲很多国家实行多党民主制,这些因素导致非洲多国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很多国家再次爆发内战,甚至大屠杀,比如两次刚果(金)内战以及卢旺达大屠杀。

而与此同时,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经过三四十年的不断深化改进,已经使原本与非洲一样贫穷的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中国根据自身国情独立自主摸索出来的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为非洲等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中国渐进式政治改革的稳步推进和社会发展的日益和谐引起了非洲国家的关注,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开始肯定‘中国模式’的政治经济改革经验,并把中国作为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榜样,加以学习和借鉴。”1

进入新世纪后,在中非合作论坛的助推下,中国在非洲的存在(主要是经济上)显著增加。非洲的一些重要国家开始普遍地讨论“中国模式”,甚至在那些和美国结盟的非洲国家,人们也赞赏由国家主导的发展“模式”的某些方面。2

二、现状

当前,虽然非洲的政治经济体制依然以西式为主,但在事实证明多年来西方模式并没有使非洲大陆崛起的情况下,非洲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了解中国模式,一些国家在经济发展模式和执政经验上学习了中国经验。

根据2014/2015年度“非洲晴雨表”3的调查成果,美国(30%)和中国(24%)是非洲人民心目中的两大发展榜样,且中国在非洲人心目中的形象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影响中国在非洲形象的主要是经济因素(不是政治或社会因素)。

当前中非关系主要是经济关系,非洲对中国模式的学习和借鉴也主要是在经济发展模式上,但是紧密的经济关系也让非洲越来越了解中国的内政,有助于中国的政治管

1

张哲:《中非经贸关系发展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48页。

2

严海蓉,沙伯力:《中国在非洲:话语与现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5月,第89页。

3

“非洲晴雨表”是一个泛非洲、无党派的调研机构,开展有关民主、政府治理、经济状况及其他相关议题的调查,覆盖30多个非洲国家。从1999年到2013年之间,它进行了五轮调查,第六轮调查

(2014/2015)的结果于近日公布。调查采用面对面谈话的形式,由受访者自行选择语言,调查样本具有全国代表性,其样本偏差不超过+/-2%(样本容量为2400)或者+/-3%(样本容量为1200),置信水平达95%。第六轮调查覆盖了36个非洲国家的约5.4万名非洲公民,代表超过四分之三的非洲人的观点。

理模式和改革模式在非洲的传播。

(一)政治方面

1.政治制度

由于历史和地理因素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非洲进行的强制民主化和西式价值观输出等原因,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等理念在非洲已经深入人心,而非洲人民对中国的协商民主、一党执政下的多党协商等政治制度和价值理念则不太了解4。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有着西方殖民历史的非洲许多国家在冷战的影响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施压下,纷纷实行以多党民主和民选政府为内容的宪政改革,如今西式的“民主体制”和“多党制”在非洲已成为政治常态。

而非洲政治在民主化浪潮的推动下不但没有使非洲一些国家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发展,反而导致军人干政、第三任期等问题此起彼伏,非洲的“民主”可谓有名无实。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民主制度良好运转所必须满足的社会条件并且低估了民主制度构建的困难与风险,“如果经济和社会制度建设之前开始以选举为主体的民主化,那么很有可能是劣质民主”5。

中国模式的出现改变了非洲精英们曾经对“华盛顿共识”的稳固支持。2006年尼日利亚学者、联合国驻非盟使团高级政治事务官员Ndubisi Obiorah写道:“与西方国家的政策相比,非洲的政治家、知识分子、公民社会和大众媒体普遍认为中国是另一种政治和经济模式。非洲知识分子希望中国可以预示着一种全球多极化的回归,在这种情形下非洲和发展中国家将会在全球舞台上发挥比现在更大的作用。尽管中国并不是西方所谓的民主国家,也不采取国际金融机构所推崇的经济政策,但是它在20世纪90年代作为一个主要经济力量的出现,使非洲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产生

4

贺文萍、袁武:《中非关系中的话语权建设:经验、挑战与启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1

月,第62页。

5

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挑战》,中信出版社,2016年1月,第ⅩⅦ页。

了巨大的兴趣。”6

2.执政经验

虽然中国的政治制度在非洲的影响力尚不如西方,但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重视与非洲国家政党就治国理政经验进行交流,尤其是在中非合作论坛2006年北京峰会将治国理政经验交流确定为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后,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开始向中国共产党学习执政经验和发展经验。

2018年4月18日新华网报道,肯尼亚执政党朱比利党总书记拉斐尔·图朱日前在接受专访时说,加强执政党建设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朱比利党正努力加强与中国共产党的交流。他表示,该党计划成立党校,并派遣党员到中国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经验。2017年10月19日,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所长皮特·卡戈万加教授在接受国际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非洲一些国家的执政党应更多地借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以寻找真正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2016年6月30日,尼日利亚在阿布贾举行大会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其间,参议院外事委员会副主席谢胡·萨尼称赞中国共产党为非洲政党效法的典范。据美国《时代》周刊网站2015年11月24日报道,南非执政党非国大不仅多次分批派遣其高级干部到中共中央党校培训学习,而且还决定仿效中共中央党校的建校模式,在南非曾经的淘金小镇芬特斯克龙建立其建党以来的第一所培养政治领导人的“党校”。这所学校名为“非国大政治学校与政策研究所”。另外,据一位匿名的中国外交相关人士介绍,埃塞俄比亚执政党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以下简称“埃革阵”)大部分高层都曾到中国学习和接受培训,许多要员的子女也被送往中国留学,埃塞俄比亚的部长级官员更是几乎人手一本《毛泽东选集》。

(二)经济方面

在经济方面,除了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非洲没有

6

严海蓉,沙伯力:《中国在非洲:话语与现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5月,第89页。

被西方殖民过的两个国家),非洲国家基本上都是直接从传统的农业经济直接被西方殖民者拉进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资本的扩张等大都受西方的影响,形成外生型资本主义经济,这是一种依附型经济模式。后来这些非洲国家获得独立后,这种畸形的经济模式被保留下来,无法真正推动国家工业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又引入西方的民主政治,导致形成恶性循环:由于过早引入民主,这些国家很难有一个政治力量来集中一切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

而没有被西方殖民过的埃塞俄比亚的发展模式可谓最具有中国模式的特征。前瑞典北欧非洲研究所所长、埃塞俄比亚学者范图·切鲁(Fantu Cheru)说:“埃塞已经‘向东看’了十来年,从意识形态和发展战略上来讲,埃塞模式就是在效仿中国模式。”。

1991年埃革阵推翻门格斯图政权后组建过渡政府,梅莱斯·泽纳维任总统。梅莱斯被称作埃塞“经济总设计师”,1991年至1995年间担任埃塞俄比亚过渡政府总统,1995年大选后成为首任总理。在此期间,埃塞俄比亚逐渐走出30年内战的阴影,一跃成为非洲发展最快的非资源出口型国家,与中国的关系也非比寻常。这与梅莱斯政府的发展政策密不可分。

2006年,梅莱斯政府借鉴中国的成功经验,在埃塞推动第一个“五年计划”,主题确定为“经济发展与脱贫”,即在国际援助资金的支持下,由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公路和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由此埃塞连续6年取得GDP两位数增长,其中主要是基础设施投资带动。2011年,埃塞政府进一步推动第二个“五年计划”,也被称为“增长转型计划”(GTP),该计划希望将埃塞的经济由农业为主转向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努力发展出口导向的工业,实施“进口替代战略”。

清华-卡内基驻会研究员唐晓阳说说:“我在2011年实地调研时就感觉到埃塞俄比亚在认真学习中国经验,走的是中央集权加逐步经济改革模式,而并不是像尼日利亚等

非洲国家那样先建立民主政体,再用民主推动经济改革。前总理梅莱斯?泽纳维可以称得上是邓小平式的人物,推动市场经济的改革和中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相似,甚至制订了五年计划。”

三.展望

从2016年开始,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意大利修宪和欧洲民粹主义兴起等无疑极大地暴露出西方政治体制中长期存在的问题,《金融时报》专栏作家Edward Luce在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后发布了新书《西方自由主义的衰退》(The Retreat of Western Liberalism),该书认为,精英的自满和对弱势群体的蔑视已经导致民主“倒退至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接近崩溃”。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模式未来可能会成为与西方自由主义相抗衡的一种发展模式,非洲国家会越来越重视中国模式。随着中国非洲政治经济交流的深化,非洲国家“向东看”的政策趋势可能进一步加强,甚至非洲的发展范式和政治经济秩序有可能根本重塑,摧毁西方长期以来对非洲的主宰和控制地位。7

尽管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在世界发展模式中的向好趋势,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非洲的担忧

非洲对中国的担忧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中非在能源方面的开发合作呈快速发展态势,非洲担忧中国对能源和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会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二是非洲担忧中非之间存在“不平等经济贸易结构”,即非洲从中国大量进口价格低廉的工业制成品和纺织品,同时向中国出口矿产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贸易模式,一些非洲国家,甚至包括非洲大国的领导人(如南非前总统姆贝基)担心这种贸易模式会重蹈以前的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不平等经贸模式;三是在国际事务中,中非利益并非在所有

7

曾爱平:《中国非洲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初探》,《中国非洲史研究会论文集(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9月,第252-273页。

场合、时间都契合,比如联合国安理会“增常”问题,非洲认为中国对增加非洲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上的支持还不够。

(二)中非仍缺乏相互了解

由于语言、文化、宗教等的差异,非洲人和中国人在个体层面的沟通和了解远没有非洲人和西方人顺畅,不了解就容易受他人的误导,产生猜忌和怀疑甚至是误会,极其容易受非洲国家的反对派和西方反华势力的大肆利用。

津巴布韦的最大日报、津政府所有的《先驱报》对华友好,但津私营报纸,如2011年创立的《新闻日报》(Newsday)以及其他由工会和反对派操控的媒体在有关中国的报道上以负面报道居多。再比如肯尼亚蒙内铁路(蒙巴萨-内罗毕)虽然得到肯尼亚执政党的大力支持,但反对党和自由媒体发布的报道基本都是负面的(如征地、环保、开矿等)。

(三)西方对非洲的影响深远

西方在非洲长期的殖民统治、对非洲人才培养和价值观渗透、西方媒体和话语权(英国BBC和美国CNN仍主导着非洲的电视屏幕)在非洲的长期耕耘和强势地位、西方对非洲的研究(了解)之丰富和深入,等等,均说明在影响非洲的软实力方面,西强中弱的局面既非短时间内形成,也非短时间内所能改变。8

中国在真正意义上开始与非洲之间进行交往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到现在也只有不到70年的时间。而西方早在15世纪就踏上了非洲的土地,并在那里进行了数百年的殖民统治。这些宗主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在非洲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另外,二战后西方特别重视招收非洲青年人才到西方国家留学,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大多都是出在这些人当中,比如几内亚总统阿尔法·孔戴早年在法国留学多年,肯尼亚总统肯雅塔毕业于美国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学

8

贺文萍、袁武:《中非关系中的话语权建设:经验、挑战与启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1月,第59页。

院,科特迪瓦总统阿拉萨内·瓦塔拉硕博都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等。除了政要,非洲知识界和教育界的翘楚很多也在西方国家留过学,他们是推动西方和非洲之间的深入了解的重要桥梁。

(本文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海疆丝绸之路工作委员会主任王晓鹏、秘书长沈宣霖、海疆委委员刘元瑞)

非洲对于中国发展的四大战略意义

非洲对于中国发展的四大战略意义 2015-02-12 李小云 作者李小云教授和非洲村民交流种植经验 习主席将于今年12月初在参加完巴黎气候大会之后直接飞赴非洲,访问津巴布韦和南非,并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主持中非合作论坛峰会。这是继2013年3月习主席访问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布)和李克强总理2014年对非洲访问之后,中国领导人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对非洲的又一次重要的出访。由此显示出了非洲大陆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公众对于这样频繁的出访以及我国对非援助和经济合作的一些举措反响强烈,同时也不凡有各种微词。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说,非洲已不再是公众印象中只需要中国帮助和救济的贫穷大陆,相反,中国国内发展和民生越来越与世界紧密相连,而非洲正在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具潜力的合作伙伴,中国的发展将会越来越离不开非洲。在新的全球格局下,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和非洲很少有地缘政治的冲突,非洲民间对中国普遍存在正面评判,而且非洲也不像拉美与亚洲存在碎片化的和依附性的不同冲突体。就中国而言,非洲对于中国的发展有着四大战略意义。 非洲正在成为中国地缘政治强有力的杠杆

随着国际发展格局的剧烈变化,中国与传统发达国家和传统意义上的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正在演化为互为依存的新兴结构关系。发达-不发达和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的传统格局正在演变为发达—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新型关系。在这个关系体中对立和冲突依然存在,但是相互依存度上升,而且对立也不再以整体性或集团性的形成为主,打破结构关系的偶发因素越来越多,地缘政治趋于碎片化。虽然世界正在趋于多元化,但这仅意味着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兴起,而导致全球权力话语的多元化,并不必然反映主导性权力关系的消失。新兴成长的中国与传统全球统治力量的二元结构正在形成。这也是改变全球格局的最重要的因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往日无法比拟的国际空间和这空间的话语权,而拓展新国际空间正在遭遇巨大的围堵和挑战。这主要表现在中美,中欧,中俄,中日关系的反复构建,这种构建又直接影响了中国与周边,与拉美和中亚与中东欧的关系。在这种格局下,一个密切而稳定的中非关系就使得中国具备了用于平衡其他力量的战略性条件,而中国对非洲长期的支持则客观上为我国与非洲构建这个关系创造了条件,同时,中国的战略性介入非洲也自然为非洲所欢迎,因为这也为非洲提供了平衡其与其他资源提供者讨价还价的重要力量。实际上,在亚洲的经济博弈中已经呈现出了同样的问题。中非全面的战略关系会直接牵动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的地缘考量,引发某种程度的竞争状态,从而能从战略上缓解中国在直

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白皮书(汉英对照版)

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 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国和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以上。发展经济和推动社会进步是中国与非洲共同面临的任务。 多年来,在发展过程中,中国与非洲充分发挥双方资源条件和经济结构等方面的互补性,按照平等相待、讲求实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不断加强经贸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实践证明,中非经贸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有助于非洲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促进了中非共同繁荣和进步。 20世纪50年代,中非经贸合作以贸易和对非援助为主。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内容日益丰富。特别是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后,双方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和活跃,贸易、投资、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全面推进,金融、旅游等领域的合作逐步拓展,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中非经贸合作是南南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南南合作注入新的活力,提升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也愿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一道,加强与非洲国家的磋商与协调,共同参与非洲建设,共同推动非洲的和平、发展与进步 一、促进贸易平衡发展 贸易是中非经贸合作最初的形式。伴随着中非关系的发展和交往的增多,中非贸易规模日益扩大。1950年,中非双边贸易额仅为1214万美元,1960年达到1亿美元,1980年超过10亿美元。2000年迈上百亿美元台阶后,中非贸易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08年突破了10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非洲出口508亿美元,自非洲进口560亿美元。2000年至2008年,中非贸易年均增长率高达33.5%,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2%升至4.2%,占非洲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3.8%升至10.4%。2009年,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非贸易额下降到910.7亿美元,但中国在当年首次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随着世界经济复苏,中非贸易呈现良好的恢复发展态势。2010年1月至11月,中非贸易额达1148.1亿美元,同比增长43.5%。 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中非贸易结构逐步优化,双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相继进入对方市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对非洲出口商品以轻工、食品、化工、土畜产等为主。2000年以来,机械设备、汽车、电子产品等机电产品出口显著增长,商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大幅提高。目前,机电产品占中国对非出口的比例已超过50%。在非洲对中国出口方面,棉花、磷酸盐等初级产品曾经是主要商品。近年来,非洲的钢材、铜材、化肥、电子产品等工业制成品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同时,非洲农产品对中国出口增长加快。埃及的柑橘、南非的葡萄酒、加纳的可可豆、乌干达的咖啡、突尼斯的橄榄油、埃塞俄比亚的芝麻等特色产品,逐渐为中国消费者熟悉和喜爱。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国从非洲进口有所下降,但农产品进口增长了25%。 多年来,中国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则,推进贸易便利化,推动中非贸易全面综合平衡发展。中国已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加强在海关、税务、检验检疫等领域的合作,为中非贸易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支持非洲国家扩大对华出口,从2005年起,中国给予与中国建交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对华出口商品零关税待遇。截至2010年7月,受惠商品已扩大到4700多个税目,今后将逐步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全部税目95%的商品。在零关税政策带动下,非洲受惠商品对华出口快速增长。从2005年至2010年6月底,中国在零关税待遇项下累计进口非洲商品13.2亿美元,包括农产品、皮革、石材、纺织服装、机械零部件、贱金属、木制品等。中国还通过举办非洲商品展、设立非洲产品展销中心,并提供摊位费减免等优惠便利措施,帮助非洲企业开拓中国市场。 当前,中国和非洲同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市场需求旺盛,中非贸易具有很大潜力。就中国而言,非洲原油、矿产、钢材、农产品等商品对华出口,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出积极作用。就非洲而言,中国的产品和技术适合非洲发展的需要,中国巨大的市场也为非洲产品提供了广阔空间。特别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非洲资源产品提供了稳定的出口市场。同时,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进入非洲,可以帮助提高非洲民众的生活水平,并且有助于一些非洲国家控制和缓解通货膨胀

中国与坦桑尼亚关系

中坦资料 一、文教、卫生、军事等方面的双边交往与合作 中、坦签有文化合作协定。上世纪60年代起中国开始接收坦留学生。截至2011年底,我国共向坦提供了874个留学生奖学金名额。2011年全年坦在华留学生总数731名,其中奖学金生275名。2000年,双方签署关于高教发展合作项目协议,我方据此先后为达累斯萨拉姆技术学院援建了材料实验室和计算机实验室,并多次派出教师在该校任教。迄今,我国已向坦派出医疗队员1650人次,现分别有25名和21名医疗队员在坦桑尼亚大陆和桑给巴尔工作。两国军事交往与合作始于1964年,双边往来频繁。 二、文教、卫生、军事等方面的双边交往与合作 中、坦签有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协定。上世纪60年代起中国开始接收坦留学生。2016年坦在华留学生总数3520名,其中中国政府奖学金生562名。2000年,双方签署关于高教发展合作项目协议,我方据此先后为达累斯萨拉姆技术学院援建了材料实验室和计算机实验室,并多次派出教师在该校任教。迄今,我国已向坦派出医疗队员51批1778人次,现分别有25名和21名医疗队员在坦桑尼亚大陆和桑给巴尔工作。我国在坦建有2所孔子学院和1所孔子课堂,即多多马大学孔子学院、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孔子学院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桑给巴尔广播孔子课堂。两国军事交往与合作始于1964年,双边往来频繁。 坦桑尼亚是中国公民团队旅游目的地国。中坦现有4对友好省市,即宁夏回族自治区-阿鲁沙省、常州—达累斯萨拉姆、海口—桑给巴尔、湘潭—姆索马。 三、文教、卫生、军事等方面的双边交往与合作 中、坦签有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协定。上世纪60年代起中国开始接收坦留学生。2012年坦在华留学生总数873名,其中中国政府奖学金生307名。2000年,双方签署关于高教发展合作项目协议,我方据此先后为达累斯萨拉姆技术学院援建了材料实验室和计算机实验室,并多次派出教师在该校任教。迄今,我国已向坦派出医疗队员1650人次,现分别有25名和21名医疗队员在坦桑尼亚大陆和桑给巴尔工作。我国将在坦设立中国文化中心。两国军事交往与合作始于1964年,双边往来频繁。 四、人生乐在相知心 ——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2013年3月25日) 典出:宋·王安石《明妃曲二》 原文: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释义:人生中最快乐的事,就是有知心人。

中国与非洲的伙伴关系

中国与非洲的伙伴关系 肯尼思?金 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北京峰会必将开成一次隆重、务实的盛会,中非合作论坛———这艘承载着新世纪中非关系的伟大航船①必将乘风破浪,驶向中非友谊的美好明天!(Beijing Summ it,Secti on7,2006)② 在迄今最大的一次中非峰会召开之际,③我们有必要来审视一下胡锦涛主席提出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Hu,2006,in King,2006b)。本文将集中讨论中非之间的发展合作,特别是中国对非洲的发展援助,而不是考察中非伙伴关系的所有方面。这主要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中非间的贸易和投资关注非常多,而关于中国对非援助的著述却极少。 本文主要是回顾具体的政策,而不是分析政策的实际效果。这些实际效果是通过在非洲各个国家的具体工程、项目或者其他的行动体现出来的。但是,即使不从国家层面上来分析政策的具体执行情况,中非关系发展中也仍然有一些重大进展值得我们去关注。 我们首先将集中讨论中国是如何看待与非洲的合作的。我们也会讨论“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Ne w Partnershi p f or Africa s Devel opment,NEP AD)与中国进行合作的方式和思路。此外,我们还会适当地对比中国和西方国家援非的不同方式。 3肯尼思?金(Kenneth King),香港大学和爱丁堡大学教授。 33本文的初稿是在“21世纪中国在非洲”会议上的发言稿(南非:约翰内斯堡,2006年10月16—17日)。该会议是为了准备中非合作论坛,由英国皇家学会、南非国际事务研究所以及NEP AD秘书处联合举办的。 ①对历史比较了解的读者看到“航船”一词可能会想到600年前的郑和。他当时带领舰队从中国出发进行了一系列伟大的航海,并到达了非洲的东部和东南部海岸。参见Sailing W est:A dm iral Zheng He’s Voyages,March—May2006,Hong Kong Museum of H ist ory。 ②“中非关系乘上新世纪的航船”的网页是由多个独立有序的网页链接组成的。下文在引用该网页上的内容时将注明其网页上所显示的顺序,如“第几”部分。 ③截至9月中旬,已经有超过30个国家的元首确定将参加此次峰会,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加。

中国与非洲的贸易往来

一、中非贸易成大多数非洲国家经济发展发动机 新华社北京1月17日电德国《青年世界报》1月3日刊登一篇文章,题为《南南贸易兴旺》,副题为《对华贸易关系成为大多数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摘编如下: 中国政府临近年终时发布了首部中非经贸合作白皮书。中国正在成为非洲大多数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自新千年开始,南南贸易飞速发展,带动它的火车头是印度、巴西,尤其是中国。中非贸易额在1962年恰巧为1亿美元,20年后达到了10亿美元。2000年,中非贸易额已经达到100亿美元,此后增速越来越快:2008年,中非贸易额超过了1000亿美元。中国在非洲国家对外贸易的平均比重在这一时期内从3.8%升至10.4%。也就是说,中国对非洲来说变得重要得多了。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中非贸易是平衡的。在中国与非洲的贸易中,进口额与出口额基本持平。不过,进出口商品的构成并不相当。中国出口到非洲的商品越来越多地由电器、机械和汽车,也就是由工业品构成;中国从非洲进口的则主要是铜、钢铁、原油和多种农产品(000061)这类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中国也正发展成葡萄酒、咖啡、可可豆和类似产品的繁荣市场。事实明,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市场成为了非洲出口商的稳定之锚。中国对金属、石油和其他原材料持续的高需求也给原材料丰富的国家带来了好处,使其出口产品的价格不断上涨。无论如何,中国近年来显著改善了许多非洲国家向中国出口商品的条件。欧盟和美国再三要求非洲国家消除贸易壁垒,与此同时却迟迟不取消本国的农业补贴、进口限制,也不免除非洲产品的关税。中国则采取不同的策略。中国在国内为非洲出口商举办交易会,积极推动非洲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不仅如此,中国还为多种非洲商品取消了关税,且正在继续扩大免税商品的名单。资本输出也早已随商品交流而至。非洲国家到2009年底在中国对企业的累计投资达90亿欧元。2009年,中国对非洲投资有22%投入了制造业。过去几年中,大量中国企业在非洲国家建立起生产纺织品和其他劳动密集型消费品的小型工厂。另外,建筑业方面投资约占中国对非洲投资的15%。 二、中国已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十年来,双边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双方贸易额由2000年的100亿美元上升至2010年的1269亿美元,2010年中国对非投资约10亿美元,投资存量超过100亿美元,涉及矿业、制造业、农业等多个领域。目前,中国已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非洲跃居中国第四大海外投资目的地。中国对非援助力度不断加大,援助结构不断优化。2009年中国对非援助额比2006年增长1倍。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为非洲培训3万多名官员和各类技术人员。 不管世界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将继续本着平等相待、讲求实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不断深化中非经贸合作。 一是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为双方企业提供更为便利的贸易环境。从2010年7月1日起,中国开始对26个非洲国家减免60%关税,涉及4700多个税目。 二是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扩大对非投资,并引导投资向农业、制造业、金融、商贸、环保等领域拓展。 三是全面提升经贸合作的水平和层次,对非援助进一步向农业、教育、医疗卫生、减贫、清洁饮用水等民生领域倾斜。

“中国模式”对非洲发展的影响研究

“中国模式”对非洲发展的影响研究“中国模式”这一概念可以追溯至2004年由英国学者雷 默(Joshua Cooper Ramo)提出的“北京共识”,意指不同于 “华盛顿共识”,由中国发展出的政治与经济模式。 中国模式丰富和拓宽了世界范围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一些中东非洲国家正在“向东看”,探索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奥秘,以帮助本国走出困境。2006年6月,在南非开普敦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上,由津巴布韦政府率先提出的“向东看”政策成为会议的一个热门话题,许多非洲国家的领导人纷纷表示,认真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有助于非洲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中国的今天就是非洲的明天。博茨瓦纳央行行长莫霍霍提出,中国的发展模式能够启发非洲国家如何从低收入国家成为中等收入国家。 一、背景 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由于受到第一次石油危机和国际原材料市场价格变动等影响,非洲很多国家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中。这给当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提供了干涉非洲经济发展事务的机会。因而在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主导下,非洲进行了一场以结构调整为中心的经济改革,但是结构调整政策自身存在严重缺陷,最终导致非洲经济改革的失败,引发经济危机。80年代的经济危机又引发新的政治动乱,国家内部和国家间的暴力冲突时有发生。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冷战”结束,原先美苏投向非洲的资源骤减,诸多充当其代理人的非洲国家当权者遭遇财政困难而无法继续统治,同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施压下,非洲很多国家实行多党民主制,这些因素导致非洲多国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很多国家再次爆发内战,甚至大屠杀,比如两次刚果(金)内战以及卢旺达大屠杀。

中国与津巴布韦的关系:1980年以来双边合作关系分析

中国与津巴布韦的关系:1980年以来双边合作关系分析 近年来,中国与非洲之间越来越密切的经济联系受到学者的日益重视。中国与津巴布韦的相互关系可以追溯到中国对津巴布韦反对殖民主义的解放斗争的支持。 1980年4月18日,津巴布韦独立,中国与津巴布韦建立了外交关系。随着中国在非洲参与经济活动的程度加深,中国与津巴布韦的关系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中津合作表现在许多领域层面,如贸易、投资、经济技术合作等,尤其是建筑、采矿、农业、能源、交通运输、资讯科技、电讯、纺织、旅游和军事等领域。津巴布韦推行了土地改革,此举遭受到西方的批评,于是津巴布韦将加强同中国的关系作为其东望政策的组成部分。 津巴布韦政府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中国坚持了对于他国国内事务的不干涉原则,与津巴布韦的关系不断加深,中国由一个传统的援助国变为了一个重要的国际支持者。 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了1980年以来中国与津巴布韦的双边合作关系,全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背景介绍。失去西方的援助对津巴布韦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最近几年,中国已成为津巴布韦最大的投资者、贸易伙伴和援助国。回顾中国和津巴布韦相互关系的历史对本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其对中津当代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津巴布韦独立后,中津关系的历史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80年至1999年,第二个阶段是从2003年至今。第一章提出了研究所涉及的主要问

题是:2000年以来,中国与津巴布韦关系不断加强最终导致了2003年东望政策提出的原因和动力是什么?这是津巴布韦国内和国外因素相结合所导致的结果吗?另外一些问题是:在1980年之前,中国和津巴布韦是否存在关系?它与现如今的中津关系是否有明显的不同?中国是何时参与到非洲事务之中?中国对津巴布韦经济发展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国从津巴布韦的发展中所获得收益是什么?中国的捐助是如何被津巴布韦政府所接受的?加强与中国的合作,能否帮助维持津巴布韦经济的稳定?中国与津巴布韦双边合作的经验与教训是什么?中国对津巴布韦或者非洲的援助与西方国家的援助有何不同?在这一章提出了研究的目标、理论假设、研究的关键词,并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 本研究应用了数据收集的研究方法,以依附理论为研究的理论框架。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认为依附是“国家或国际行为体之间在国际贸易的资金、商品、劳动力、信息等流动上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此外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还指出,当前国际体系的特点是相互依存、共同的责任和彼此依赖,这点在中国与非洲的关系上体现的很明显。全球化的推动使得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变得更加引人注目,中国和津巴布韦彼此互助的战略定位很好地展示了这一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二章是自1980年到1999年中国与津巴布韦关系发展的第一阶段。津巴布韦和中国的政治与外交关系由此开始。 中国和非洲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联系,中国支持了非洲国家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国对非洲提供了物质和道义上的援助。中非关系不断加强,尤其是成立于2000年10月的中非合作论坛成为了双方合作的官方平台。 中国支持津巴布韦总统Mugabe的非洲民族联盟(ZANU),民盟成立于1963

“中国在非洲”:全球体系的困境

原载:《中国经济》 对中非关系的分析既不能简单地用“双赢”来概括,也不是西方媒体所描述的噩梦。中国的行为应放在世界体系的大环境下来看,应使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分析讨论 “中国在非洲”:全球体系的困境 文·BarrySautman 严海蓉 前言 近几年来国际上有了许多关于 “中国在非洲”(China in Africa) 的讨论,特别是在那些与非洲联 系密切的的西方国家,即美国、 英国和法国。中国在非洲的作为 当然应该接受监察,然而西方精英把中国看作是与西方争夺非洲资源和影响力的对手,从而扭曲了关于“中国在非洲”的看法。他们关于“中国在非洲”的话语比其关于“西方在非洲”的话语要负面得多。 这种话语包括中国在非洲的作为如何对非洲的治理造成了“坏的影响”。 [1]与此相伴随的一种观点套用发展权的话语,认为中国在非洲的作为阻碍了非洲的发展。[2]2007年《纽约时报》的社论典型地显示了西方媒体是如何进行这种讨论的;其标题《非洲乱治的庇护者》指的是中国。

[3]这篇社论说如果非洲国家把自然资源抵押给中国,中国将为他们开出巨额的支票,而不关心腐败或专制的问题。它说中国正在进行“冷酷的人民币外交”,与实行“种族灭绝”的苏丹政府保持“丑陋的伙伴关系”,并把津巴布韦总统罗伯特?穆加贝当作“最喜欢的人”,使津巴布韦缺乏自由选举和“理智的经济政策”。《纽约时报》还断言,中国正在用廉价商品充斥非洲,给非洲国家提供贷款却不坚持西方国家所努力推动的《采掘业透明度倡议》(EITI)的准则,从而使最贫穷的非洲工人变得更加困苦。社论还对中国公司对赞比亚矿工的剥削表示愤慨。 这种话语的本质是指责中国在非洲的政策有损人权,甚至是一种“殖民主义政策”,这种指责建立了一个假设,即在话语的背后“高尚”的西方当然与此不同。[4]中国在非洲大陆的有些活动确实侵犯了非洲人的人权,但不是以西方精英所声称的那种方式进行的,而是以与西方政策相同的方式进行的,包括不利的贸易条件、对自然资源的大量开采、压迫性的劳动制度以及对独裁统治者的支持,所有这些都是现代世界体系的共同特征。中国的精英们过去曾经谴责过这些做法,但现在却几乎把这些颂扬为有活力的资本主义(dynamic capitalism)。例如,在2007年,复旦大学学者简军波在颇有影响的《Beijing Review》杂志上回应对中国在非洲搞“殖民主义”指责说:“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进入了非洲,它们只是专注于利润,而不管对非洲社会的有害影响,例如环境污染、过度开发和对当地劳动力的剥削”。但是他认为中国所采取的路径“与市场资本主义自由贸易的逻辑是一致的”,因而这些作为并没有把中国变成一个殖民主义者,而是变成一个“在非洲成功的资本家”。[5]

中国与南非贸易关系现状

中非贸易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以中国和南非的贸易关系为例 张人丹 (西安建筑科大学文学院法学专业 101130133) 摘要:中国与非洲各国历来是友好关系国,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从未间断,也从来不索取什么回报,中国对两国的重视程度有目共睹。非洲各国对中国的支持也是巨大的,使得中国在联合国避免了很多不公正待遇,其中以南非共和国最为突出。虽然两国为友好邦交,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摩擦,突出表现在经贸关系中,为了应对贸易摩擦,维护两国友好关系,双方都为此出台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中非贸易关系贸易逆差产品结构 China and the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rade of adverse balance Zhang rendan Abstract:Have always been friendly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African countries, China's aid to Africa has never stopped, never obtained nothing in return, China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two countries is obvious. African countries support is also great for China, China avoid a lot of injustice in the United Nations, with South Africa's most prominent. Although friendly relations with the two countries, but also has some friction,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n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in order to deal with trade friction, maintain friendly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both sides introduced measures to that end. Keywords:Trade deficit trade area of anti-dumping trade balance widened product structure. 1中国与南非贸易关系现状 “彩虹之国”南非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南端,其为非洲最大经济体和最有影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2010年加入“金砖国家”后,其国内生产总值约占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1998年1月1日,南非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两国双边贸易发展迅速,1南非是中国在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也是我国在非洲的第一大出口市

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前景展望

中国对非洲援助战略的前景 姓名:王刘耿 单位:西建大华清学院 摘要:当今时代主题依然是和平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密切联系是我国对外战略的重要出发点。非洲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因此,加强与非洲的联系是我国实施外交政策的客观要求,是我国和平崛起的重要保障。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可以追溯到1955年的万隆会议,经历五十多年的发展,中非关系取得了一个质的飞跃,双方出现了全方位、宽领域的合作。此外,中国对非洲党的援助是一个不带任何政治色彩的积极、绿色、健康、向上、持续的人道主义的行为,是中国和平崛起承诺的表现,更是对建设和谐世界的一份贡献。在当今国际经济形势下,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又有了性的形式,中方将与非方一道共同致力于双方关系的发展,为中国援助计划的实施创造舒适的环境,中国也对援助的未来充满信心。 关键词:对非援助战略未来 一、中国对非洲援助的概况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速度及成就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另外,作为联合国理事成员国,中国有义务去为那些处于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给予必要的帮助。万隆会议以后,我国从未间断过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在这方面上,我国对非洲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背景 从时间上来讲,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 第一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改革开放。万隆会议和随后的周恩来对亚非国家的访问揭开了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序幕。在这一时期,由于受国情所限,我国为了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加快了与亚非发展中国家的联系。这一阶段,我国主要援建了非洲国家的中小型工业和农场,还进行了一些急需项目的援建,如水电、能源的开发等。 2. 第二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从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经济重心

中国在非洲全球体系的困境

"中国在非洲":全球体系的困境 对中非关系的分析既不能简单地用"双赢"来概括,也不是西方媒体所描述的噩梦。中国的行为应放在世界体系的大环境下来看,应使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分析讨论 文·沙伯力严海蓉 近几年来国际上有了许多关于"中国在非洲"的讨论,特别是在那些与非洲联系密切的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和法国。中国在非洲的作为当然应该接受监察,然而西方精英把中国看作是与西方争夺非洲资源和影响的对手,从而扭曲了关于"中国在非洲"的看法。他们关于"中国在非洲"的话语比其关于"西方在非洲"的话语要负面得多。 这种话语包括中国在非洲的作为如何对非洲的治理造成了"坏的影响"。与此相伴随的一种观点套用发展权的话语,认为中国在非洲的作为阻碍了非洲的发展。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话语在美国最盛行,而在1998年联合国通过发展权的决议时,只有美国拒绝承认这种权利。2007年《纽约时报》的社论典型地显示了西方媒体是如何进行这种讨论的;其标题《非洲乱治的庇护者》指的是中国。这篇社论说如果非洲国家把自然资源抵押给中国,中国将为他们开出巨额的支票,而不关心腐败或专制的问题。它说中国正在进行"冷酷的人民币外交",与实行"种族灭绝"的苏丹政府保持"丑陋的伙伴关系",并把津巴布韦总统罗伯特·穆加贝当作"最喜欢的人",使津巴布韦缺乏自由选举和"理智的经济政策"。《纽约时报》还断言,中国正在用廉价商品充斥非洲,给非洲国家提供贷款却不坚持西方国家所努力推动的《采掘业透明度倡议》(EITI)的准则,从而使最贫穷的非洲工人变得更加困苦。社论还对中国公司对赞比亚矿工的剥削表示愤慨。 这种话语的本质是指责中国在非洲的政策有损人权,甚至是一种"殖民主义政策"。中国在非洲大陆的有些活动确实侵犯了非洲人的人权,但不是以西方精英所声称的那种方式进行的,而是以与西方政策相同的方式进行的,包括不利的贸易条件、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压迫性的劳动制度以及对独裁统治者的支持,所有这些都是现代世界体系的共同特征。中国的精英们在过去曾经谴责过这些做法,但现在却几乎把这些颂扬为有活力的资本主义。例如,2007年复旦大学学者简军波在颇有影响的Beijing Review杂志上回应对中国在非洲搞"殖民主义"指责。他认为中国所采取的路径"与市场资本主义自由贸易的逻辑是一致的",因而这些作为并没有把中国变成一个殖民主义者,而是变成一个"在非洲成功的资本家"。 对西方的话语我们的论点不是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并不想说"中国在非洲"是积极的,西方是消极的,或者说中国在非洲的作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西方也有类似的作为。对中非关系的分析既不能简单地用"双赢"来概括,也不是西方媒体所描述的噩梦。中国的行为应放在世界体系的大环境下来看,应使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分析讨论。我们的论点包括三个方面:1)在世界体系的背景下,很难对中非关系的长短处进行单独的评估;2)作为世界体系的成员,中国在非洲与西方在非洲的共同之处要远比人们想象得多;3)中国和西方在非洲的作为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曾经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有社会主义的遗产以及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定位,这些因素使中国的政策不像西方的政策那么有损于非洲人的权利观(美国政府已经注意到中国在非洲的吸引力)。在此,我们主要讨论中国在非洲的活动。我们也要考查"中国在非洲"的话语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以及非洲人是否同意这些话语的主要观点。 中国与非洲的贸易急剧上升。1995年中非贸易额只有30亿美元,2006年中非贸易额已达到550亿美元,非洲在中非贸易中略有顺差。但是当年中国与非洲的贸易仅仅是中国外贸总额(1.76万亿美元)的3%。2008年中国与非洲的贸易总额为1070亿美元,非洲明显

浅析中国与南非的经济合作

浅析中国与南非的经济合作 [摘要]: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洲,拥有极为丰富的能量和资源。。而南非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是非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并且极具有发展潜力。南非经济较为开放,对外贸易一直是南非经济活动的主要部分,在南非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6年6月,温家宝总理对南非进行正式访问,双方签署《关于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的合作纲要》,鼓励扩大双边贸易,以实现平衡、互利的贸易关系,两国将鼓励各自企业寻求发掘贸易潜力的机会,并相互积极支持对方国家企业前来投资。本文主要分析了南非经济和中南经贸关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最后提出了自己建议。 [关键词]:中国南非建议经济贸易 一、南非经济和中南经贸关系现状 (一)南非经济现状 南非位于非洲大陆最南部,属于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较先进的技术,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其他各国生产总值之和,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金融、法律体系比较完善,通讯、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良好。矿业、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是经济四大支柱,深井采矿等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国民经济各部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黑白二元经济特征明显。2010年南非货物贸易延续增长势头,据南非国税局统计,2010年南非货物贸易进出口1615.2亿美元,比上年(下同)增长26.9%。其中,出口813.1亿美元,增长30.3%;进口802.1亿美元,增长23.7%。贸易顺差11.0亿美元,而上年为逆差。2010年国内主要经济数据如下: (二)中南经贸关系现状 中南经济结构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很大。从1993年起,南非就一直是中国与非洲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当年的贸易额虽然仅为6.6亿美元,却占中国与非洲大陆贸易额的四分之一强。1998年1月1日中国与南非建交后,两国经贸关系发展更为迅速,据南非官方统计,2006年,中南两国贸易额为88.6亿美元,同比增长40.4%,高于南非外贸增速27.6个百分点,这成为南非对外贸易中的一个亮点。 2008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78.24亿美元,同比增长26.9%,占中国与非洲国家贸易总额的16.7%。其中,中国向南非出口85.93亿美元,同比增长15.7%,自南非进口92.31亿美元,同比增长39.6%。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上半年,南非与传统贸易伙伴国的贸易额大幅下跌,仅中南贸易保持稳定,微跌3,99%,中国从南非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一跃成为南非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中南贸易在南非对外贸易结构中的比例从去年的8.45%大幅提高到

中国对非洲战略

中国对非洲战略 摘要:中国与非洲国家外交关系经过50多年的发展,虽硕果累累,但也经历了许多曲折。在20世纪80年代初,面对各种困难,中国从中非关系的大局出发对非洲外交战略进行了调整。这次调整为中国重新制定对非外交政策奠定了基础,并促进了中非关系逐步走向成熟。本文通过对该时期中国对非洲外交战略调整的内容、原因及其对中非关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进行分析,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与非洲国家关系发展的脉络,将有助于今后制定更加有利于中非关系发展的外交战略。之后将从近十年中非经济发展历程,分析当今在非洲的影响力,最后由此引出对中国未来海外驻军问题的讨论。 关键词:中国对非援助、外交战略、经济影响力、海外军事基地 正文: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对非洲外交战略的调整在中非关系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调整之后的中非关系由以意识形态划线转变为平等务实,中国对非洲国家也逐步从单向援助发展成为相互合作互利的关系。这次调整成为中国重新制定对非洲外交政策的基石。实践证明,此次的战略调整是非常及时的,而且其影响也是相当积极的。因此,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非外交战略的调整进行分析,能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与非洲国家关系发展的脉络,将有助于今后制定更加有利于中非关系发展的外交战略。 一、中国对非洲外交战略的发展过程 1.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中国对非洲外交战略 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末期,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处于起步状态,中国对非洲的外交战略由于受到国内外因素的影响,其特点表现为理想主义和意识形态色彩浓重。基于此,中国在这一时期对非洲国家采取了主动友好的态度,积极支持非洲国家的民族独立,并对非洲国家进行了大量的援助建设。总体来说,该时期内,中国对非外交战略的目标已基本达到。首先,中国与许多非洲国家建立了官方关系。其次,中国利用非洲国家的政治资源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自身的形象。第三,中国得到了非洲国家的支持而重返联合国。但同时,中国在这一阶段的对非洲战略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和政治收益,中国对非洲国家进行了大量的单方面援助,而忽视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因此,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国对非洲战略开始调整和转变。 2.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非洲外交战略调整的内容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调整了自身的整体外交战略,其要点是在邓小平外交思想指引下强调:第一,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做出了新论断。认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中国要充分利用这个历史机遇发展国家经济。第二,坚持独立自主政策。中国调整了“一条线”战略,独立自主地决定对国际问题的态度和政策;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在国际事务中,中国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决不屈从于任何大国的压力,也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第三,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中国放弃了以前错误的“世界革命”的外交路线,强调国家间关系不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异同,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战略,努力与所有国家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体系,寻求在国际事务中采取更为独立自主的立场。第四,实行对外开放,既向发达国家开放,也向发展中国家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政策也相应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是中国外交整体战略转变下的必然结果,而且也和中国政府在该时期中对以前的对非战略的重新认识密切相关。总体来讲,这种转变的特点是强调了务实。 首先,中国在政治上相对保持中立,尽量避免卷入非洲国家内部的事务与争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战略具有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由于当时美苏争霸、中苏关系恶化和中国国内情况日益严峻,因此,中国从世界革命的考虑出发对非洲是十分重视的。同时,中国还有与苏联争夺在非洲的影响力的主观趋向。但这种外交的效果并不理想,而且还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外交关系和国际形象。进入20世纪80年代,

中国在非洲还能走多远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57970878.html, 中国在非洲还能走多远 作者:贺文萍 来源:《人民论坛》2010年第15期 评述由头 中国足球队虽然没有征战南非,但是南非球场上的“中国制造”还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到“呜呜祖啦”,大到中国的太阳能企业“中国英利”,似乎都彰显着“中国制造”在非洲的影响 力。足球大战硝烟仍酣之时,舆论就开始了关于非洲这块新兴市场的更广泛的政治经济意义的 探讨,而我们从美国《时代周刊》近期所刊发的长文——《中国在非洲的“出奇制胜”》,似乎也 嗅出了隐隐的火药味,文章从中国如何在非洲发挥影响,和非洲又在如何影响中国,得出结论——相比于西方国家,中国在非洲“出奇制胜”,危机感溢于言表。 虽然美欧等西方国家了解非洲,但不站在非洲一边为非洲说话。中国站在非洲一边,但遗憾的是,中国还不十分了解非洲 实际上近十年来,随着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有关中非关系的国际舆论层出不穷。其中既有负面的“中国新殖民主义论”、“中国掠夺非洲资源论”,也有正面的“中国促进非洲发展论”和“中 国机遇论”。那么,中非关系如今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中国在非洲的实际影响究竟有多大?换句话说,中国在非洲还能走多远? “先天”不占优势 如同衡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我们也常常用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来衡量国与国之间 的关系。和西方与非洲的关系相比,中非关系在这两个维度上似乎都不占优势。从时间维度看,虽然中非间最早的接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我国的汉代,但真正意义上以及经常性的中非 交往则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时间跨度也就短短60年。而西方则从15世纪开始,就踏上了非洲的土地,在非洲进行了数百年的殖民统治,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可谓相当广泛和深厚。从空间维度看,西方(特别是欧洲国家)与非洲仅隔地中海相望,感觉上常把非洲当成自家的 后院。笔者认识的一些欧洲的非洲问题学者谈起去非洲调研,似乎真如同到自家后院散步一样,透着抬腿就走般的轻松和随意。相比而言,中国与非洲在地理上相距万里。大多数中国人仍把

中国与非洲贸易的现状与前景

中国与非洲贸易的现状与前景 进入21世纪以来, 尤其是近年来, 中非贸易虽然快速发展, 但是仍存在规模较小、结构失衡、贸易摩擦频发、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中非贸易的成就和问题, 认为中非贸易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 但在短期内, 中非贸易结构的优化仍有较大难度, 贸易摩擦等问题也将日益增多。 一 近年来, 中非贸易发展很快, 中国商品在非洲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攀升, 中非双边贸易也逐渐走上制度化轨道。首先,中非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呈加速度递增。2000 年, 中非贸易额突破100亿美元, 2008年达到1068亿美元, 年均增幅33. 5%, 提前两年实现了温家宝总理在中非北京峰会上提出的目标——到2010 年中非贸易额实现1000亿美元。2009年,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中非贸易额降为910.66亿美元, 比2008年下降了15.1%, 但是中非经贸合作稳步发展的势头没有变。2010年以来, 中非贸易恢复增长,上半年已达612 亿美元, 同比增长65%, 全年有望再超千亿美元。 其次, 中非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中国对非出口在20世纪90年代从以纺织品、轻工业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逐步转变为以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为主。2009年, 中国对非出口产品中, 机器和交通设备占38% ,工业产品占30% ,手工艺品占22%。中国从非洲进口的产品中, 初级产品占主导地位,主要集中在天然气、石油等基础能源和矿产资源上。与此同时, 非洲对中国的非能源产品出口迅速增长,对中国的制成品出口也随其制造业的高速发展而大幅增加。据统计,2000-2007年,非洲对中国的制成品出口增长了4.1倍,远高于欧盟对华制成品出口增幅的0.86倍、美国对华出口制成品同比的1.13倍和日本同比的1.85倍。 第三, 中国产品竞争力不断提高, 在非洲市场的占有率不断上升。2000 - 2009年间, 中国的服装、家具等日杂用品、金属制品以及机电产品在非洲市场的占有率上升幅度较大。其间, 中国机电产品在非洲市场的占有率从2. 1%增长到14. 3%; 同期中国服装、家具等日杂用品在非洲市场的占有率更从16. 3%提高到31. 8%, 钢铁等金属制品和机电运输产品在非洲市场的占有率则分别从6.5%、2. 1%上升为20. 1%、14. 3%。 第四, 中国切实推进非洲国家产品的对华出口。为推动中非双边贸易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先后采取给予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输华产品免关税待遇、举办非洲商品展、派出采购团等措施, 进一步向非洲开放市场。2005 年中方开始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实施部分输华商品免关税待遇。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后, 中国将非洲国家受惠商品的范围扩大至478个税目。2009年11 月, 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 温家宝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宣布了中非务实合作的新8项举措, 对今后3年中非务实合作做出全面规划, 其中承诺: 逐步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