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教材习题解答

第3章教材习题解答

第3章教材习题解答
第3章教材习题解答

第3章处理机调度

“练习与思考”解答

1.基本概念和术语

调度、作业调度、进程调度、吞吐量、周转时间、带权周转时间、中断

调度就是选出待分派的作业或进程。

作业调度就是根据一定的算法,从输入的一批作业中选出若干个作业,分配必要的资源,如内存、外设等,为它建立相应的用户作业进程和为其服务的系统进程(如输入、输出进程),最后把它们的程序和数据调入内存,等待进程调度程序对其执行调度,并在作业完成后作善后处理工作。

进程调度就是根据一定的算法将CPU分派给就绪队列中的一个进程。

吞吐量:单位时间内CPU完成作业的数量。

周转时间:从作业提交到作业完成的时间间隔。

带权周转时间:定义为作业的周转时间除以其实际运行时间。

中断是指CPU对系统发生的某个事件做出的一种反应,它使CPU暂停正在执行的程序,保留现场后自动执行相应的处理程序,处理该事件后,如被中断进程的优先级最高,则返回断点继续执行被“打断”的程序。

2.基本原理和技术

(1)处理机调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处理机调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分配处理机。

(2)高级调度与低级调度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为什么要引入中级调度?

高级调度的主要功能是根据一定的算法,从输入的一批作业中选出若干个作业,分配必要的资源,如内存、外设等,为它建立相应的用户作业进程和为其服务的系统进程(如输入、输出进程),最后把它们的程序和数据调入内存,等待进程调度程序对其执行调度,并在作业完成后作善后处理工作。

低级调度的主要功能是根据一定的算法将CPU分派给就绪队列中的一个进程。

为了使内存中同时存放的进程数目不至于太多,有时就需要把某些进程从内存中移到外存上,以减少多道程序的数目,为此设立了中级调度。

(3)作业在其存在过程中分为哪四种状态?

作业在其存在过程中分为提交、后备、执行和完成四种状态。

(4)在操作系统中,引起进程调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在操作系统中,引起进程调度的主要因素有:正在运行的进程完成任务,或等待资源,或运行到时;核心处理完中断或陷入事件后,发现系统中“重新调度”标志被置上。

(5)作业调度与进程调度二者间如何协调工作?

作业调度和进程调度是CPU主要的两级调度。作业调度是宏观调度,它所选择的作业只是具有获得处理机的资格,但尚未占有处理机,不能立即在其上实际运行。而进程调度是微观调度,它根据一定的算法,动态地把处理机实际地分配给所选择的进程,使之真正活动起来。

(6)在确定调度方式和调度算法时,常用的评价准则有哪些?

在确定调度方式和调度算法时,常用的评价准则有:CPU利用率,吞吐量,周转时间,就绪等待时间和响应时间。

(7)简述先来先服务法、时间片轮转法和优先级调度算法的实现思想。

先来先服务调度算法(FCFS)的实现思想:按作业(或进程)到来的先后次序进行调度,即先来的先得到执行。

时间片轮转法(RR)的实现思想:系统把所有就绪进程按先入先出的原则排成一个队列。新来的进程加到就绪队列末尾。每当执行进程调度时,进程调度程序总是选出就绪队列的队首进程,让它在CPU上运行一个时间片的时间。当进程用完分给它的时间片后,调度程序便停止该进程的运行,并把它放入就绪队列的末尾;然后,把CPU分给就绪队列的队首进程。

优先级调度算法的实现思想:是从就绪队列中选出优先级最高的进程,把CPU分给它使用。又分为非抢占式优先级法和抢占式优先级法。前者是:当前占用CPU的进程一直运行下去,直到完成任务或者因等待某事件而主动让出CPU时,系统才让另一个优先级高的进程占用CPU。后者是:当前进程在运行过程中,一旦有另一个优先级更高的进程出现在就绪队列中,进程调度程序就停止当前进程的运行,强行将CPU分给那个进程。

(8)中断响应主要做哪些工作?由谁来做?

中断响应主要做的工作是:

①中止当前程序的执行;

②保存原程序的断点信息(主要是程序计数器PC和程序状态寄存器PS的内容);

③转到相应的处理程序。

中断响应由硬件实施。

(9)一般中断处理的主要步骤是什么?

一般中断处理的主要步骤是:保存被中断程序的现场,分析中断原因,转入相应处理程序进行处理,恢复被中断程序现场(即中断返回)。

(10)简述一条shell命令在Linux系统中的实现过程。

一条shell命令在Linux系统中的执行过程基本上按照如下步骤:

①读取用户由键盘输入的命令行。

②分析命令,以命令名作为文件名,其他参数改造为系统调用execve( )内部处理所要求的形式。

③终端进程调用fork( )建立一个子进程。

④终端进程本身用系统调用wait4( )来等待子进程完成(如果是后台命令,则不等待)。当子进程运行时调用execve( ),子进程根据文件名(即命令名)到目录中查找有关文件(这是命令解释程序构成的文件),调入内存,执行这个程序(即执行这条命令)。

⑤如果命令末尾有&号(后台命令符号),则终端进程不用执行系统调用wait4( ),而是立即发提示符,让用户输入下一个命令,转步骤(1)。如果命令末尾没有&号,则终端进程要一直等待,当子进程(即运行命令的进程)完成工作后要终止,向父进程(终端进程)报告,此时终端进程醒来,在做必要的判别等工作后,终端进程发提示符,让用户输入新的命令,重复上述处理过程。

(11)Linux系统中,进程调度的方式和策略是什么?对用户进程和核心进程如何调度?

Linux系统的调度方式基本上采用“抢占式优先级”方式。

Linux系统针对不同类别的进程提供了三种不同的调度策略,即适合于短实时进程的FIFO,适合于每次运行需要较长时间实时进程的时间片轮转法,适合于交互式的分时进程传统的UNIX调度策略。

Linux系统核心为每个进程计算出一个优先级,高优先级的进程优先得到运行。在运行过程中,当前进程的优先级随时间递减,这样就实现了“负反馈”作用,即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原来级别较低的进程就相对“提升”了级别,从而有机会得到运行。

Linux系统的调度方式基本上采用“抢占式优先级”方式,当进程在用户模式下运行时,不管它是否自愿,核心在一定条件下(如该进程的时间片用完或等待I/O)可以暂时中止其运行,而调度其他进程运行。一旦进程切换到内核模式下运行时,就不受以上限制,而一直运行下去,仅在重新回到用户模式之前才会发生进程调度。

3.思考题

(1)处理机调度一般可分为哪三级?其中哪一级调度必不可少?为什么?

处理机调度一般可分为高级调度(作业调度)、中级调度和低级调度(进程调度)。其中进程调度必不可少。

进程只有在得到CPU之后才能真正活动起来,所有就绪进程经由进程调度才能获得CPU 的控制权;实际上,进程调度完成一台物理的CPU转变成多台虚拟(或逻辑)的CPU的工作;进程调度的实现策略往往决定了操作系统的类型,其算法优劣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

(2)作业提交后是否马上放在内存中?为什么?

在批处理系统中,作业提交后并不是马上放在内存中。其原因是:内存容量有限,而提交的作业数量可能很多,无法把它们都放入内存;即使都放入内存,当内存中可以同时运行的作业太多时,会影响系统的性能,如使周转时间太长;另外,大量作业被收容在输入井(磁盘)中,可以选择对资源需求不同的作业进行合理搭配,再放在内存中,从而使得系统中各部分资源都得到均衡利用。

(3)假定在单CPU条件下有下列要执行的作业:

作业到来的时间是按作业编号顺序进行的(即后面作业依次比前一个作业迟到一个时间单位)。

①用一个执行时间图描述在下列算法时各自执行这些作业的情况:先来先服务法FCFS、时间片轮转法RR(时间片=1)和非抢占式优先级。

②对于上述每种算法,各个作业的周转时间是多少?平均周转时间是多少?

③对于上述每种算法,各个作业的带权周转时间是多少?平均带权周转时间是多少?

①先来先服务法(FCFS)

作业1 作业2 作业3 作业4 作业5

0 10 11 13 14 19 t

时间片轮转法(RR)

作业 1 2 1 3 4 1 5 3 1 5 1 5 1 5 1 5 1 1 1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t

非抢占式优先级:

作业1 作业4 作业3 作业5 作业2

0 10 11 13 18 19 t

②和③

注意:本教材按照Linux系统的约定,优先数小的优先级高。本试题给出的条件中直接给出的是优先级,数大的则优先级高。如果试题给出的是优先数,则数小的优先级高。

则作业2-5优先级从高到低次序为:作业4、作业3、作业5、作业2。上面的解答仍然正确。

数据库课后练习题

ORACLE数据库课程习题 1 通过SQL*PLUS等数据库访问工具登录数据库服务器时, 所需的数据库连接串是在以下哪个文件中定义的( )A (A) tnsnames.ora (B) sqlnet.ora (C) listener.ora (D) init.ora (E) 以上所述都不正确 2 以下关于数据库连接串的叙述正确的是( )E (A) 数据库连接串必须与数据库名一致 (B) 数据库连接串必须与全局数据库名一致 (C) 数据库连接串必须与数据库的实例名(INSTANCE)一致 (D) 数据库连接串必须与数据库的SID一致 (E) 以上所述都不正确 3 关于SQL*PLUS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 SQL*PLUS是ORACLE数据库的专用访问工具 (B) SQL*PLUS是标准的SQL访问工具,可以访问各类关系型数据库 (C) SQL*PLUS是所有ORACLE应用程序的底层API (D) SQL*PLUS是访问ORACLE数据库的唯一对外接口 (E) 以上所述都不正确 4 SQL*PLUS在ORACLE数据库系统中的作用,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C (A) 是ORACLE数据库服务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服务器运行的基础构件. (B) 是ORACLE数据库系统底层网络通信协议,为所有的ORACLE应用程序提供一个公共的通信平台 (C) 是ORACLE客户端访问服务器的一个工具,通过它可以向服务器发送SQL命令 (D) 是ORACLE客户端到客户端的点对点的通信工具,用来传递各个客户端的数据 (E) 以上所述都不正确 5 命令sqlplus /nolog的作用是( )C (A) 仅创建一个ORACLE实例,但并不打开数据库. (B) 仅创建一个ORACLE实例,但并不登录数据库. (C) 启动sqlplus,但并不登录数据库 (D) 以nolog用户身份启动sqlplus (E) 以上所述都不正确

卢华伟初中数学教材例题、习题 “二次开发”的策略研究(卢华伟)

初中数学教材例题、习题“二次开发”的策略研究 新登镇中学卢华伟 【摘要】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就初中数学例题、习题教学的现状,进行列举和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中的相关案例,紧紧围绕教材例题、习题“二次开发”的策略研究,运用例题、习题题目背景“二次开发”的策略,例题、习题题目条件与结论“二次开发”的策略,例题、习题题目基本图形“二次开发”的策略进行引导,寻求改进例题、习题处理的方法,以发挥其潜能. 【关键词】初中数学例题习题教学现状二次开发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是指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材的“二次开发”一方面服务于教师本人个性化的教学需求,体现出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阐释;另一方面也使原有的教材更适合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服务于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 教材的例题、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例题、习题的“二次开发”也就成为教材“二次开发”的重要部分. 笔者认为教材例题、习题的“二次开发”可以重点对题目背景、题目条件与结论、题目的解法、题目中的基本图形进行“二次开发”. 现实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例题、习题“二次开发”的意识不强,在备课中不能对例题、习题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拓展、再创造,在授课时也往往出现一笔带过、草草了事的教学现状,根本没有很好的利用例题、习题的所潜在的价值,而教材例题、习题的“二次开发”能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重结论轻过程”向“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挖掘隐含问题的本质属性,从而达到“做一题,通一类,会一片”的解题境界.正如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的:“一个有责任性的教师穷于应付繁琐的数学内容和过量的题目,还不如适当选择某些有意义但有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题目的各个方面,在指导学生的解题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才智和解题能力.”为此,笔者予以关注并参阅对例题、习题处理的相关知识“借题发挥”,结合案例分析,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标的要求进行探究,以期促进学生学会从多层次、广视角,全方位的认识、研究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完整版)数据库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述 选择题 1实体-联系模型中,属性是指(C) A.客观存在的事物 B.事物的具体描述 C.事物的某一特征 D.某一具体事件 2对于现实世界中事物的特征,在E-R模型中使用(A) A属性描述B关键字描述C二维表格描述D实体描述 3假设一个书店用这样一组属性描述图书(书号,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可以作为“键”的属性是(A) A书号B书名C作者D出版社 4一名作家与他所出版过的书籍之间的联系类型是(B) A一对一B一对多C多对多D都不是 5若无法确定哪个属性为某实体的键,则(A) A该实体没有键B必须增加一个属性作为该实体的键C取一个外关键字作为实体的键D该实体的所有属性构成键 填空题 1对于现实世界中事物的特征在E-R模型中使用属性进行描述 2确定属性的两条基本原则是不可分和无关联 3在描述实体集的所有属性中,可以唯一的标识每个实体的属性称为键 4实体集之间联系的三种类型分别是1:1 、1:n 、和m:n 5数据的完整性是指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相容性、和一致性 简答题 一、简述数据库的设计步骤 答:1需求分析:对需要使用数据库系统来进行管理的现实世界中对象的业务流程、业务规则和所涉及的数据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充分理解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和需求。 分析的策略:自下而上——静态需求、自上而下——动态需求 2数据库概念设计:数据库概念设计是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概念数据模型,用概念模型描述实际问题所涉及的数据及数据之间的联系。 3数据库逻辑设计:数据库逻辑设计是根据概念数据模型建立逻辑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是一种面向数据库系统的数据模型。 4数据库实现:依据关系模型,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环境中建立数据库。 二、数据库的功能 答:1提供数据定义语言,允许使用者建立新的数据库并建立数据的逻辑结构 2提供数据查询语言 3提供数据操纵语言 4支持大量数据存储 5控制并发访问 三、数据库的特点 答:1数据结构化。2数据高度共享、低冗余度、易扩充3数据独立4数据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和控制:(1)数据安全性(2)数据完整性(3)并发控制(4)数据库恢复 第二章关系模型和关系数据库 选择题 1把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时,A实体(“一”方)和B实体(“多”方)之间一对多联系在关系模型中是通过(A)来实现的

初中数学教材例题与习题“二次开发”的策略研究

初中数学教材例题与习题“二次开发”的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现实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例题与习题的处理都是简单的、表面的,对教材例题与习题“二次开发”的意识不强,在备课中不能对例题、习题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拓展、 再创造,在授课时也往往出现一笔带过、草草了事的教学现状。而教材例题与习题的“二次开发”能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重结论轻过程”向“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挖掘隐含问题的本质属性,从而达到“做一题,通一类,会一片”的解题境界。正如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的:“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穷于应付繁琐的数学内容和过量的题目, 还不如适当选择某些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题目的各个方面,在指 导学生的解题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才智和解题能力。” 二、核心概念界定 教材例题与习题的“二次开发”: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依据课程标 准对教材中的例题与习题的背景、条件和结论、解法以及题目中的基本图形进行再度发 展和创新,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它以既有教材 为依托,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可以从三个向度上展开:一是对既有教材例题与习题 灵活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运用; 二是对其它教学素材资源的选择、整合和优化; 三是自主开发其它新的教学资源。 三、理论依据 1.再创造理论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知识既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他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 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强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并认为做 数学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弗赖登塔尔说的“再创造”,其核心是数学过程再现,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研究、合作商讨,来探索 问题的结果并进行组织的学习方式。 2.波利亚解题思想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为 了有效地学习,学生应当在给定的条件下,尽量多地自己发现要学习的材料。波利亚强 1

数据库sql课后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数据库sql课后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borrow 表) (reader表)1) 找出姓李的读者姓名(NAME)和所在单位(COMPANY)。2) 列出图书库中所有藏书的书名(BOOK_NAME)及出版单位(OUTPUT)。3) 查找“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所有图书名称(BOOK_NAME)及单价(PRICE),结果按单价降序排 序。4) 查找价格介于10元和20元之间的图书种类(SORT),结果按出版单位(OUTPUT)和单价(PRICE)升序排序。5) 查找书名以”计算机”开头的所有图书和作者(WRITER)。6) 检索同时借阅了总编号(BOOK_ID)为112266和449901两本书的借书证号(READER_ID)。##7)* 查找所有借了书的读者的姓名(NAME)及所在单位(COMPANY)。8)* 找出李某所借所有图书的书名及借书日期(BORROW_DATE)。9)* 无重复地查询xx年10月以后借书的读者借书证号(READER_ID)、姓名和单位。##10)* 找出借阅了一书的借书证号。11) 找出与”赵正义”在同一天借书的读者姓名、所在单位及借书日期。12) 查询xx年7月以后没有借书的读者借书证号、姓名及单位。#13) 求”科学出版社”图书的最高单价、最低单价、平均单价。##14)* 求”信息系”当前借阅图书的读者人次数。#15) 求出各个出版社图

书的最高价格、最低价格和总册数。#16) 分别找出各单位当前借阅图书的读者人数及所在单位。17)* 找出当前至少借阅了2本图书(大于等于2本)的读者姓名及其所在单位。18) 分别找出借书人次数多于1人次的单位及人次数。19) 找出藏书中各个出版单位的名称、每个出版社的书籍的总册数(每种可能有多册)、书的价值总额。20) 查询经济系是否还清所有图书。如果已经还清,显示该系所有读者的姓名、所在单位和职称。附录:建表语句创建图书管理库的图书、读者和借阅三个基本表的表结构:创建BOOK:(图书表)CREATE TABLE BOOK ( BOOK_ID int, SORT VARCHAR(10), BOOK_NAME VARCHAR(50), WRITER VARCHAR(10), OUTPUT VARCHAR(50), PRICE int); 创建READER:(读者表)CREATE TABLE READER (READER_ID int,COMPANY VARCHAR(10),NAME VARCHAR(10),SEX VARCHAR(2),GRADE VARCHAR(10),ADDR VARCHAR(50)); 创建BORROW:(借阅表)CREATE TABLE BORROW ( READER_ID int, BOOK_ID int, BORROW_DATE datetime)插入数据:BOOK表:insert into BOOK values(445501,'TP3/12','数据库导论','王强','科学出版社', 17、90);insert into BOOK values(445502,'TP3/12','数据库导论','王强','科学出版社', 17、90);insert into BOOK values(445503,'TP3/12','数据库导论','王强','科学出版社',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例题精炼-五解决问题的策略(共3课时)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1课时列表解决问题 习题精挑 1.一个苹果重多少克? 【答案】100+50=150(克) 150÷3=50(克) 200+50=250(克) 2.一个皮球从48米的高处落下,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第3次弹起多少米?第4次呢?(先填表,再解答) 【答案】24 12 6 3 第1次弹起:48÷2=24(米) 第2次弹起:24÷2=12(米) 第3次弹起:12÷2=6(米) 第4次弹起:6÷2=3(米) 3.三年级的男生分成4组,每组有30人。三年级的女生比男生少16人,女生有多少人? 【答案】4×30=120(人) 120-16=104(人) 第2课时画线段图解决问题 习题精挑 1.先看图说说条件和问题,再解答。 【答案】说一说略 46+18=64(只) 64+25=89(只)

2.四年级有学生113人,五年级有学生96人,六年级的学生人数比四、五年级的学生总人数少42人,六年级有多少人? 【答案】113+96=209(人) 209-42=167(人) 3.书店运来科技书128本,运来的故事书的本数比科技书多12本,运来的文艺书的本数是故事书的4倍。运来文艺书多少本? 【答案】128+12=140(本) 140×4=560(本) 第3课时间隔排列 习题精挑 1.○□○□○□○□○□○ (1)图中一共有多少个○,多少个□? (2)如果一共摆了20个□,则○有多少个? 【答案】(1)6个5个(2)20+1=21(个) 2.实验小学有一条60米长的道路,计划在道路一边栽树,每隔4米栽1棵。 (1)如果两端都栽,一共可以栽多少棵? (2)如果两端都不栽,一共可以栽多少棵? 【答案】(1)60÷4=15(棵) 15+1=16(棵) (2)60÷4=15(棵) 15-1=14(棵)

数据库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绪论 1 .试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 答: ( l )数据(Data ) :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称为数据。数据的种类有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正文等。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解析在现代计算机系统中数据的概念是广义的。早期的计算机系统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处理的数据是整数、实数、浮点数等传统数学中的数据。现代计算机能存储和处理的对象十分广泛,表示这些对象的数据也越来越复杂。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500 这个数字可以表示一件物品的价格是500 元,也可以表示一个学术会议参加的人数有500 人,还可以表示一袋奶粉重500 克。 ( 2 )数据库(DataBase ,简称DB ) :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 ( 3 )数据库系统(DataBas 。Sytem ,简称DBS ) :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构成。解析数据库系统和数据库是两个概念。数据库系统是一个人一机系统,数据库是数据库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在日常工作中人们常常把数据库系统简称为数据库。希望读者能够从人们讲话或文章的上下文中区分“数据库系统”和“数据库”,不要引起混淆。 ( 4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tem ,简称DBMs )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用于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高效地

高中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处理策略

高中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处理策略 经过几年来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我在教学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与困惑,感到教师应对教学与高考的压力加重,自身专业素质的要求增高;另一方面学生学业负担加重,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增多。如何把握好教学要求,做到不超出课标要求,不加重学生负担,而又要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呢?本文从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教学问题的处理策略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教材内容多,教学时间紧 高中数学课程分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其中系列1、系列2由若干个模块组成,系列3、系列4由若干专题组成;每个模块2学分(36学时),每个专题1学分(18学时),每2个专题可组成1个模块。5个必修模块基本涵盖了以往课程的内容,而这4个选修系列中不仅涉及了以往课程内容,大部分都是以往课程中没有的。在总的教学时间并没增加的情况下,教学内容偏多和教学课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与原教材相比,现在一个学期学两本必修,高一年级就要学4本必修,老师们普遍认为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很好地完成教学要求,即使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生常常是囫囵吞枣,掌握得不好。学生负担过重,对知识的理解“蜻蜓点水”,学得不深入,掌握不牢固。另外高考基本是两年上完新课,一年复习,许多学生在高一不久数学学习就跟不上,造成更多数学差生,数学平均水平下降。 2、教材内容知识衔接不好 一方面,由于初中的课程标准与高中接轨不严密,很多内容初中高中都没有但又经常用到,导致有些知识脱节,初、高中衔接不好。如在高中新课程学习中需要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十字相乘法、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立方和差、三数和的平方、两数和与差的立方等知识与方法,而这些知识和方法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已删去。 另一方面,按照课程标准的逻辑体系教学感到知识的衔接困难。如在《必修1》中许多集合问题及函数定义域问题的学习中,需要运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有关知识,而这一内容在《必修5》中才出现。《必修2》中“平面解析几何初步”中列出了有关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内容,不仅与章节名称不符,而且这里的空间直角坐标系与《选修2-1》中“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相关内容相隔太远。 另外,部分高中数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衔接不好。一方面,其他科目用到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没有学到,例如,高一物理(必修)力的分解问题,涉及到数学中的三角函数,而三角函数问题在高一下(必修4)才会学到。另一方面,数学用到其他科目的知识,其他科目还没学到,例如《必修1》用到物理中的物体运动原理,学生没有学到,无法解决;再如《必修4》在讲函数的图象时,提到物理中的简谐运动、交流电等都与物理不同步。

第3章-习题答案教学教材

第3章 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 3.1 已知单筋矩形截面梁的截面尺寸mm mm h b 500250?=?,承受弯矩设计值 m kN M ?=260,采用混凝土强度等级C30,HRB400钢筋,环境类别为一类。求所需纵向受拉钢筋的截面面积和配筋。 解:由附表4-3可知,环境类别为一类,C30时梁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为20mm , 故取mm a s 40=,则 mm h 460405000=-= 查表得:2/3.14mm N f c =、2/43.1mm N f t =、2360mm N f y /= 0.11=α、8.01=β、5180.=b ξ 3440460250314011026026 201...=????==bh f αM αc s 518044103440211211...=<=?--=--=b s ξαξ 77902 34402112211..=?-+=-+=s s αγ 26 02015460 779036010260mm h γf M A s y s =???==. 选用425 21964mm A s =, ,)(mm mm 2502312542538202<=?+?++?满足钢筋净距要求。 验算:适用条件(1)满足; %...%.min 180360 4314505715002501964=?=>=?=ρρ 同时0.2%ρ>,可以。 3.2 已知单筋矩形截面简支梁,梁的截面尺寸mm mm h b 450200?=?,弯矩设计值 m kN M ?=145,采用混凝土强度等级C40,HRB400钢筋,环境类别为二类a 。求所需纵向受拉钢筋的截面面积。 解:由附表4-3可知,环境类别为二类a ,C40时梁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为25mm , 故取mm a s 45=,则 mm h 405454500=-= 查表得:2/1.19mm N f c =、2/71.1mm N f t =、2/360mm N f y = 0.11=α、8.01=β、518.0=b ξ

浅谈如何处理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例题

浅谈如何处理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例题 兴化市临城中心校初中部王爱荣 摘要:例题教学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不少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往往忽略例题的典型性和示范性。例题教学教法单一,讲解刻板,缺乏变通、创新,失去了例题教学应有的功能。切实加强各种例题的教学研究, 处理好教材中的例题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才能使教学顺利进行,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例题教学教学研究开发改编题后反思提高效率 众所周知,例题教学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不但为学生提供解决数学问题的范例,揭示数学方法,规范思考过程,而且为其数学方法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石。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好数学知识,培养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不少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够,往往忽略例题的典型性和示范性,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盲目选择一些难题、偏题,进行题海战术,导致学生恐惧、厌恶数学,适得其反。也有不少教师例题教学教法单一,照本宣科,讲解刻板,缺乏变通、创新,失去了例题教学应有的功能。切实加强各种例题的教学研究, 处理好教材中的例题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才能使教学顺利进行,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下面谈谈我对“如何处理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例题”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首先要尊重教材, 教材的编写时是经过从理论到实践的多重思考与验证的,凝聚专家学者的经验与智慧。教材中有许许多多现成的例题,它们能很好地体现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对于这类例题, 不能简单的模仿、记忆,追求解题的难度和技巧,应着重让学生体会例题蕴含的数学基本思想和方法,与本节课教学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其次, 有些例题的背景比较抽象,缺乏生活气息,如果将例题进行适当的“开发”,改编成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处理后的例题是根据教学的目标任务、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进行优化整合的新教材。只有这样经过优化整合的教材,才能使它有效地内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与观念。例题的再次“开发”,往往能促使学生的学习由“重结论轻过程”转向“过程与结论并重”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效果。以下是我在例题“开发”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数据库课本例题

Use basetest 【例1】查询全体学生的记录 【例2】查询全体学生的姓名和性别。 【例3】查询全体学生的姓名和出生年份。 【例4】在例3的基础上,将字段名替换成中文名显示。 【例5】显示学生表student中前5行数据。 【例6】查询学生课程表sc中选修了课程的学生学号。 【例7】查询SC表中选修了课程的学生学号、姓名、院系、课程号和成绩。 【例8】以student为主表查询例7。 【例9】查询表student中年龄大于20岁的学生姓名性别和各自的年龄大小。 【例10】查询年龄在21岁到23岁(包括21和23岁)之间的学生信息。 【例11】查询所有姓黄的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院系 【例12】查询数学系(MA)学生的姓名、性别和年龄。 【例13】查询没有选修课(cpni)的课程名和学分。 【例14】查询cs系中男生的学号和姓名。 【例15】查询在sc表中选课了的女生的学号和姓名。 【例16】按学生年龄的降序对学生进行排序。 【例17】按院系、学号等对学生情况进行分组。 【例18】按院系、学号等对女学生情况进行分组。 【例19】按院系、性别查看学生的平均年龄。 【例20】在例19的基础上使用WITH CUBE关键字。 【例21】在例19的基础上使用WITH ROLLUP关键字。 【例22】求sc表中选修了课程的学生的总成绩。 【例23】计算选修了课程学生的平均成绩。 【例24】查询选修了课程的学生选修课程的数目 【例25】查询CS系中年龄最大的学生的姓名以及年龄 【例26】查询学号为05007的学生的选修课程的平均成绩和最高成绩 【例27】查询选修了课程5的学生信息,并计算平均成绩和最高成绩,以成绩高低排序。 查询所有系中年龄最大的学生的姓名以及年龄 【例28】查询选修了课程6的学生学号和姓名 【例29】查询选修了数据库的学生信息。 【例30】查询选修了课程6的学生学号、姓名和性别。 【例31】查询除了IS系的其他系中年龄不大于IS系中最小年龄学生的学生信息。 【例32】查询IS系的学生以及年龄大于20岁的学生。 【例33】对例32使用UNION ALL子句。

11小学数学课标教材重点学习的练习处理策略.doc

小学数学课标教材练习处理策略 数学练习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必要的练习,来巩固基础知识、 形成运用技能、树立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维、提升学习兴趣。可以说,数学练 习是达成学习三维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因此,处理练习就需要讲究方式方法。总体来说,就是要把握课标教材练习设计的特点,具有针对性地处理练习, 才能达成教与学的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标教材的练习设计不同于传统的大纲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具有以下 特点: 1、练习题量少,但选题精。课标教材中的每一个练习,基本不会超过10 道以上的大题,每大题的的小题在 6 道左右。以此计算,每个练习的题量大约在 50道左右。以五年级教材《分数的加减法》为例,教材上的所有计算题,不超过 100 题。这与传统教材相比,题量少了近三分之一。但是。题的选择都具有针对 性,练习的目的性很强,基本上是一题一方法,减少了重复训练、机械训练。 【策略】题量少,相对来说题型就单一,而且有些重复训练是必要的,特别是面对基础差的学生来说,经过反复练习或许他们能够掌握一些方法,形成一定的能力;数学的练习题讲究变化,题型单一变化就少。因此,在教学中作必要的 补充练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业题型要做到“活”一点、“新”一点、“趣”一点、“奇”一点,通过多种渠道,把丰富知识、训练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寓于趣味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取代重复呆板的机械练习,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使之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感,自觉主动完成作业。现行的老师用书、教学参考、教学设计等书中,提供了大量的练习设计,用于补充教材 中的练习量不足。此外,传统教材中的经典习题,也是很好的练习资源,教师用 好了这些资源,把握好练习题量的“度” ,就能达到既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能力, 又避免“题海战术”带来的弊端的问题。 2、练习题具有开放性。在课标教材中,练习题开放性强。讲究解决问题方 法的多样化与方法的优化。方法的多样化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要牢固,各知识间的联系要熟知,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才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并比较这些方法的优劣,找到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如五年级教材中的“找次品” 。又如四年级教材中的关于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中的这样一道

画法几何教学大纲教学教材

画法几何教学大纲

《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必修) 总学时数:理论学时:56学时,实践学时:24学时 学分:5.0学分 先修课程:无先修课要求,但需具备中学理科数学基础。 开课单位:土木工程学院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本科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研究用投影法(主要是正投影法)绘制房屋建筑工程图和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的理论与方法的技术基础课。其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学习正投影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培养绘制和阅读房屋建筑工程专业图的能力;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分析问题的初步能力;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掌握各种投影法(主要是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和作图方法;能用作图方法解决空间度量问题和定位问题;能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绘制出符合国家制图标准的图纸,并能正确地阅读一般建筑方面的施工图,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一)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制图基本知识 第三章投影的基本知识 第四章点、直线、平面的投影 第五章直线与平面及两平面的相对关系 第六章曲线和曲面 第七章截交线和相贯线

第八章建筑形体的表达方法 第九章轴测投影 第十章建筑施工图 第十一章结构施工图 第十二章建筑装饰施工图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现行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建筑制图》中有关基本规定。 2.掌握常用绘图工具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及常用几何图形的作图方法。 3.掌握投影法的基本知识和各种基本几何形体的画法。 4.了解轴测投影基本原理和画法。 5.掌握视图选择的基本原则,熟练掌握运用形体分析法进行组合体的画图和读图。 6.熟练掌握组合体尺寸的配置原则,并能正确标注组合体的尺寸。 7.了解房屋的基本组成。 8.了解建筑总平面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建筑详图的作用和内容。 9.了解各种建筑构配件和节点的构造、材料和做法。 10.掌握建筑平面图、建筑立面图、建筑剖面图及楼梯详图的画法和各种建筑详图的图示方法。 11.了解结构施工图的组成和特点,掌握结构施工图的图示方法和图示内容。 12.了解装饰施工图的组成、特点、图示方法和图示内容。 三、课内实验或实践环节教学安排及要求

(完整版)数据库课后部分习题答案2015

习题1 5.实体之间联系有哪几种?分别举例说明? 答:1:1联系:如果实体集El中每个实体至多和实体集E2中的一个实体有联习,反之亦然,那么El和E2的联系称为“l:1联系”。例如:电影院的座位和观众实体之间的联系。 1:N联系:如果实体集El中每个实体可以与实体集E2中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有联系,而E2中每个实体至多和El中一个实体有联系,那么El和E2的联系是“1:N联系”。例如:部门和职工两个实体集之间的联系。 M:N联系:如果实体集El中每个实体可以与实体集E2中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有联系,反之亦然,那么El和E2的联系称为“M:N联系”。例如:工程项目和职工两个实体集之间的联系。 7.简述数据库系统的两级映像和数据独立性之间的关系。 答:为了能够在系统内部实现外部级、概念级和内部级3个抽象层次的联系和转换,数据库管理系统在这三级模式之间提供了两层映像: 外模式/模式映像定义通常包含在各自外模式的描述中,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逻辑独立性,简称数据的逻辑独立性,应用程序是依据外模式编写的; 模式/内模式映像包含在模式描述中,此映像是唯一的,它定义了数据全局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它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所以称为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习题2 1.名词解释: 超键:能惟一标识元组的属性或属性集,称为关系的超键。 候选键:不含有多余属性的超键,称为候选键。 实体完整性规则:实体的主键值不允许是空值。 参照完整性规则:依赖关系中的外键值或者为空值,或者是相应参照关系中某个主键值。 函数依赖:设有关系模式R(U),X和Y是属性集U的子集,若对于R(U)的任意一个可能的关系r,r中不可能存在两个元组在X上的属性值相等,而在Y上的属性值不等,则称X函数确定Y或Y函数依赖(Functional Dependency,简记为FD)于X,记作X→Y。 无损分解:当对关系模式R进行分解时,R的元组将分别在相应属性集进行投影而产生新的关系。如果对新的关系进行自然连接得到的元组集合与原关系完全一致,则称该分解为无损分解。 2NF:如果关系模式R属于1NF,且它的每一个非主属性都完全函数依赖于R的候选键,则称R属于第二范式,简记为R∈2NF。 3NF:如果关系模式R属于1NF,且每个非主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R的候选键,那么称R属于第三范式,简记为R∈3NF。 3.笛卡尔积、等值连接和自然连接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答:笛卡儿积是一个基本操作,而等值连接和自然连接是组合操作。 设关系R的元数为r,元组个数为m;关系S的元数为s。,元组个数为n。 那么,R×S的元数为r+s,元组个数为m×n; 的元数也是r+s,但元组个数小于等于m×n;

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

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切实加强各种例题的教学,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好数学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等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教材所呈现的很多知识都是死的,例题的处理就是为了使教材知识在教学中活起来,因此,处理好教材中的例题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才能使教学顺利进行,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下面是多年来我们就开展“如何处理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例题”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希望能和读者一起交流. 1 准备阶段 1.1 前期调查 课题组成员曾利用课外时间和每周二下午的集备时间,围绕学校的教研计划,对广大师生展开前期调查,我们的调查包括教师和学生,调查学生对老师上课全部用书本上的例题的看法,学生方面反馈回来的信息是:很乏味,上课不认真听课也没关系,反正课后不懂可以自己回家看书;教师方面反馈回来的信息是:很别扭,数学本身就枯燥,以书讲书,效果不好.鉴于这种情况,课题组的老师对“如何处理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例题”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认识. 1.2 制定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1.3 收集例题阶段 每周四下午均有开展教研活动,这给收集例题带来了很大便利.从开课教师的说课、上课,其它老师的评课,还有我们自已平时的备课中,我们收集到了许许多多有关课堂教学的例题.我们对这些例题进行了整理、分析、归类,对不同类型的例题研究出了不同的处理方法. 2 处理教材例题的原则 要处理好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例题,达到自如驾驭教材,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2.1 目标性原则: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导航的作 用.教师对例题的“开发”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开发后的内容要体现目标性原则,不同的教学目标决定着不同的处理方法. 2.2 科学性和现实性原则:数学知识具有严格的逻辑性和高度的科学性, “开发”的例题必须具有科学性.教师选择和创造的例题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对于某些陈旧的、不适合社会发展的内容要删除,要把某些新进展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编成例题,从而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充实教材内容. 2.3 主体性原则:教师处理例题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满足学生的需要,不同地区、不同基础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处理例题时还要注意培养他们解题的技能技巧,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3 处理教材例题的方法 首先要尊重教材,毕竟专家在编写教材时是经过从理论到实践的多重思考与验证的,教材中有许许多多现成的例题,它们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很好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对于这类例题,我们可以根据以往积累的成功经验直接传授给学生.当然,在牢牢把握课时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可对教材中的某些例题作出合理“开发”. 处理后的例题是教师心中的教材,这

工程力学第3章习题解答教学教材

工程力学第3章习题 解答

3-3在图示刚架中,已知kN/m 3 = m q,2 6 = F kN,m kN 10? = M,不计刚架自重。求固定端A处的约束力。 m kN 12 kN 6 0? = = = A Ay Ax M F F, , 3-4杆AB及其两端滚子的整体重心在G点,滚子搁置在倾斜的光滑刚性平面上,如图所示。对于给定的θ角,试求平衡时的β角。 A θ 3 l G β G θ B B F A R F3 2l O 解:解法一:AB为三力汇交平衡,如图所示ΔAOG中 β sin l AO=,θ-? = ∠90 AOG,β-? = ∠90 OAG,β θ+ = ∠AGO 由正弦定理: ) 90 sin( 3 ) sin( sin θ β θ β - ? = + l l, ) cos 3 1 ) sin( sin θ β θ β = + l 即β θ β θ θ βsin cos cos sin cos sin 3+ = 即θ βtan tan 2= ) tan 2 1 arctan(θ β= 解法二:: = ∑x F,0 sin R = -θ G F A(1) = ∑y F,0 cos R = -θ G F B(2) ) (= ∑F A M,0 sin ) sin( 3R = + + -β β θl F l G B(3) 解(1)、(2)、(3)联立,得) tan 2 1 arctan(θ β=

3-5 由AC 和CD 构成的组合梁通过铰链C 连接。支承和受力如图所示。已知均布载荷强度kN/m 10=q ,力偶矩m kN 40?=M ,不计梁重。 kN 15kN 5kN 40kN 15===-=D C B A F F F F ;;; 解:取CD 段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所示。 0)(=∑F C M ,024=--q M F D ;kN 15=D F 取图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所示。 0)(=∑F A M ,01682=--+q M F F D B ;kN 40=B F 0=∑y F ,04=+-+D B Ay F q F F ;kN 15-=Ay F 0=∑x F ,0=Ax F 3-6如图所示,组合梁由AC 和DC 两段铰接构成,起重机放在梁上。已知起重机重P1 = 50kN ,重心在铅直线EC 上,起重载荷P2 = 10kN 。如不计梁重,求支座A 、B 和D 三处的约束反力。 解:(1)取起重机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

数据库课后题E-R图

10 .试给出3个实际部门的E —R图,要求实体型之间具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 各种不同的联系。 答: E 一R图,要求有三个实体型,而且3个实体型之间有多 3个实体型之间的多对多联系和三个实体型两两之间的三个多对多联系等价 吗 3个实体型之间的多对多联系和 它们拥有不同的语义。3个实体型两两之间的三个多对多联系如下图所示。 12.学校中有若干系,每个系有若干班级和教研室,每个教研室有若干教员,其中有的教授和副教授每 人各带若干研究生;每个班有若干学生,每个学生选修若干课程,每门课可由若干学生选修。请用E 一 R图画出此学校的概念模型。 答: 11 ?试给出一个实际部门的对 多联系。 为什么 答: 3个实体型两两之间的3个多对多联系是不等价,因为 祷

13.某工厂生产若干产品, 这些零件由不同的原材料制 成,不同零件所用的材料可以相同。这些零件按所属的不同产品分别放在仓库中,原材料按照类别放在若干仓库中。请用 E 一R图画出此工厂产品、 零件、材料、仓库的概念模型。 答: 14.试述层次模型的概念,举出三个层次模型的实例。 答: (I )教员学生层次数据库模型 每种产品由不同的零件组成,有的零件可用在不同的产品上。

I >?研穿爾勺I Itff畫拓I I学号]ft若]皓] It'til I 职工号I 甘吿I研樂疗时I (2 )行政机构层次数据库模型 18 .现有一局部应用,包括两个实体: 请读者 自己设计适当的属性,画出性名、码和完整性 约束条件)答: 罔为: 关系模型为:作者(作者号,姓名,年龄,性别,电话,地址)出版社(出版社号,名称, 地址,联系电 话)出版(作者号,出版社号,书的数量)出版关系的主码作者号,出版社号分别参照作者关系的主码作 者号和出版社关系的主码出版社号。 19 ?请设计一个图书馆数据库,此数据库中对每个借阅者保存读者记录,包括:读者号, 姓名,地址,性 别,年龄,单位。对每本书存有:书号,书名,作者,出版社。对每本被 辄办驚也也1 1斡空1 r 1 口咸HL 枸 I IKV ]堆再I哥凭丽「I “出版社”和“作者”,这两个实体是多对多的联系, E 一R图,再将其转换为关系模型(包括关系名、属 年站电 怖/:号 fl A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四下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四下)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画图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图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比较复杂的面积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材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画图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画图整理信息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因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虽有一些分析类似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①使学生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②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③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帮助理解题意,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二、教法学法: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通过学情分析,我准备用以下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探索。(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创设情境迎合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需求的支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二)、整理分析主动参与。 数学活动是学生认知的基础,能力形成的温床,新课标也指出,解决问题的活动价值不局限于解决问题,更在于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 (三)学以致用,形成策略。

VB课本习题答案第三章

第3章程序流程控制 3.1 填空题 1.设变量r 表示圆的半径,则计算圆的面积并赋给变量s使用的赋值语句为(s=3.14159*r*r )。 2.给命令按钮Command2的Caption属性赋予字符串“退出”使用的赋值语句为(Command2.Caption="退出")。 3.为了求n的阶乘,要求用户输入n的值。程序使用InputBox函数输入,要求对话框提示信息为“请输入一个求阶乘的数:”,标题为“求数的阶乘”,并且正确地把输入的信息转换为数值存放到变量n中,则使用的赋值语句为(n=val(InputBox("请输入一个求阶乘的数:","求数的阶乘"))。 4.如果使用MsgBox对话框显示提示信息“退出本系统?”,并显示“是(Yes)”和“否(No)”两个按钮,显示图标“?”号,指定第一个按钮为默认值以及标题为“提示信息”,则调用MsgBox函数的形式为(MsgBox("退出本系统? ",4+32+0,"提示信息"))。 5.如果使用MsgBox对话框显示提示信息“文件未找到!”,并显示“确定”按钮、图标“!”号和标题“文件查找”,则使用的MsgBox语句为(MsgBox"文件未找到",0+48+0,"文件查找")。 6.要在当前窗体Form和立即窗口输出字符串“Visual BASIC 6.0”使用的Print方法分别是( Print “Visual BASIC 6.0”)和( Debug.Print “Visual BASIC 6.0”)。 7.使用Print方法时,若用逗号分隔,则按( 标准)格式输出各表达式的值,若用分号分隔,则按( 紧凑)格式输出各表达式的值。 8.注释语句是一个(非执行)语句,VB不对它们进行编译,对程序的执行结果没有任何影响。 9.判别变量i是否为偶数,若为偶数就把它显示出来。使用单行结构条件语句为(If i Mod 2=0 Then print x )。 页脚内容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