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六 法律救济

专题六 法律救济

专题六 法律救济
专题六 法律救济

专题六法律救济

第四十七课时民事纠纷解决途径【分析考情扫描考向】

考点一调解

1.含义:调解是通过第三方的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依法自愿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

2.机构: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3.人民调解的作用:人民调解在国际上被誉为伟大的“东方经验”,在国内则被称作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4.原则

(1)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2)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3)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因调解而阻止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点一点:调解分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诉讼调解等,当事人或在其他人调解下解决纠纷,这是和解,而不是调解.

考点二仲裁

1.含义:平等主体的当事人之间发生合同纠纷或其他财产权益争议的,可以根据其在争议发生前后达成的仲裁协议,自愿将该争议提交中立的第三者进行裁判,就是仲裁.

2.特点:仲裁程序比诉讼程序更为灵活,而且审理不公开进行,一裁终局,它显得更加便捷、经济,影响也更小,仲裁裁决同样具有法律约束力.

3.基本制度

(1)协议仲裁制度:当事人申请仲裁、仲裁庭对案件的审理和裁决都必须依据双方当事人所订立的有效仲裁协议.

(2)或裁或审制度:当事人在仲裁和诉讼之间只能选择其一.

(3)一裁终局制度: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4.机构:我国的仲裁机构是仲裁委员会.

考点三行政复议

1.含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向特定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该行政机关对有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2.实质:行政复议是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法监督,是一种以准司法的方式审理特定行政争议的行政行为.

3.原则:行政复议机关履行行政复议职责,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公开、及时、便民的原则,坚持有错必纠,保障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

4.特点:行政复议属于一种方便、高效率的机制,并且行政复议不收取任何费用.

联一联:行政仲裁、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不能等同

(1)当我们与别人发生纠纷无法协调时,可以向政府申请行政仲裁,不能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解决此类型纠纷.

(2)当我们不服政府机关的某一执法行为的时候,可以向该机关的上级申请裁决,即行政复议;若向人民法院申请裁决,即行政诉讼.

考点四诉讼和诉讼权利

1.含义:诉讼又称“打官司”,是由司法机关在纠纷主体的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具体纠纷的活动,是解决各种冲突和纠纷的最后途径.

2.种类:诉讼可以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三种.

3.法律依据:规定诉讼程序的法律规范是诉讼法.根据诉讼种类的不同,我国的诉讼法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4.法律基础:公民依法享有诉讼权利的法律基础是相同的.

考点五公民的基本诉讼权利

1.诉讼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对一切公民适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则;合议制原则;等等.

2.公民的诉讼权利

(1)公民有委托辩护人或诉讼代理人的权利.

(2)公民有申请回避的权利.

(3)公民有上诉的权利.

选一选:案件一审判决后,乙才知道本案的陪审员丙是甲的弟弟,于是向上一级法院提出上诉,二审人民法院在对上诉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丙未自行回避,双方当事人也没有申请回避.这时,二审法院应当( )

A.视为当事人放弃申请回避的权利,继续审理

B.裁定中止审理

C.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

D.报上级人民法院处理

解析: 本题考查当事人回避的权利,本案一审陪审员应当回避而未回避,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正确的判决,二审法院应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故应选C项.

答案: C

考向一非诉讼解决纠纷的方式

【例1】(2017·04新高考,41.1)A公司委托B公司处理废弃物,双方约定:B公司应按专业要求对废弃物进行环保处理;若产生纠纷,可同时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和向人民法院起诉.为节约成本,B公司未按专业要求进行环保处理,直接将废弃物倾倒在山坡草丛中.受高温暴雨影响,废弃物腐烂殆尽,植被遭到严重污染,很多农户的鸡吃了受污染的草后死亡.农户找到A公司要求赔偿,A公司赔偿农户后,要求B 公司承担法律责任,B公司以高温暴雨属不可抗力为由拒绝承担责任.纠纷产生后,调解无果,A公司和B公司未达成任何协议.

运用《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中的相关知识,结合本案,判断A公司与B 公司关于纠纷解决方式的约定是否有效,并指出理由.(3分)

解析: 本题要求考生判断A公司与B公司关于纠纷解决方式的约定是否有效,并指出理由.解答本题首先要求考生对材料中A公司与B公

司关于纠纷解决方式的约定要进行认真研判,通过解读材料,并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可以看出,其约定是无效的.理由方面,根据我国的仲裁基本制度,实行或裁或审,仲裁和诉讼之间只能选择其一,本案中双方关于可同时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和向人民法院起诉的约定无效.

答案: 无效.根据我国的仲裁基本制度,实行或裁或审,仲裁和诉讼之间只能选择其一,本案中双方关于可同时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和向人民法院起诉的约定无效.

[对点练1] (2018·04新高考,36)春节期间,张某违反本市全面禁放烟花爆竹规定在家门口燃放烟花,被所在区的公安分局处以200元罚款.若张某对此不服,可以( )

①免费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②免费向该市公安局申请行政复议③委托代理人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④委托诉讼代理人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春节期间,张某违反本市全面禁放烟花爆竹规定在家门口燃放烟花,被所在区的公安分局处以200元罚款.若张某对此不服,可以免费向该市公安局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委托诉讼代理人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答案: C

考向二公民的诉讼权利

【例2】(2018·11月浙江选考,40)【加试题】原告向法院起诉称,其与被告A公司签订长期代销合同,约定自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A公司为原告代销猪肉,原告每日向被告配送猪肉,并按照猪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定期向被告结付佣金.合同签订后,原告接到被告的业务人员陆某电话,要求其今后将货送到被告下属的Y购物中心,

原告照此办理.代销期限结束后,原告经结算认为被告欠付货款10万余元,故请求法院判令被告立即支付该款项,针对原告起诉,被告否认曾收到过原告配送的猪肉,并称不存在所谓的下属Y购物中心,陆某也不是其工作人员.

根据上述事实,运用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一审判决后,败诉方是否有上诉的权利?请说明理由?

答案: 有上诉的权利.我国民事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原则,诉讼当事人如果不服一审判决或裁定,可以在规定期限内提出上诉.

[对点练2] (2016·10新高考,37)A县小王和B县小张曾经是男女朋友.两人分手后,心存怨气的小张把小王不宜公开的照片上传到微信朋友圈.小王深受困扰,要把小张告上法庭.为此,小王( )

A.应向A县或者B县法院提起诉讼

B.须聘请律师为诉讼代理人

C.可把精神伤害赔偿作为一项诉求

D.应以肖像权受侵犯为案由

解析: A选项观点错误,法院诉讼一般遵从“原告就被告”的原则,所以应该在B县法院提起诉讼,故排除.B选项观点错误,向法院提起诉讼可以聘请律师,但并不是必须,故排除.C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小张的行为对小王造成了精神的伤害,小王可以把精神伤害赔偿作为一项诉求,故入选.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干小张的行为与侵犯肖像权无关,故排除.

答案: C

易错点1 错误认为人民调解达成的协议和仲裁形成的裁决不具法律约束力

矫正训练1 仲裁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某经济纠纷中,当事人双方达成仲裁协议,将纠纷提交当地仲裁委员会仲裁.当地仲裁委员会仲裁所形成的仲裁裁决( )

A.具有法律约束力,一方若不遵守,另一方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B.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对任何一方都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

C.具有法律约束力,是否执行完全依赖于个人良心和社会舆论

D.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因为它不是由法院作出的

解析: 尽管仲裁裁决是由仲裁委员会作出的,但仍具有法律约束力,如果一方不自觉履行仲裁裁决,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B、C、D错误,选A.

答案: A

提醒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具有法律效力,受法律保护;我国仲裁法根据国际惯例实行一裁终局,即仲裁委员会依法作出的裁决是终局的,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对双方当事

人均有约束力.

易错点2 错误认为任何纠纷都可申请行政复议或仲裁

矫正训练2 2018年2月1日,小张把车停在萧山某马路边被交警贴了罚单,但他发现一起停着的好几辆车并没有受到处罚,感到十分愤怒和不服,小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解决纠纷( )

A.向杭州市政府提起行政复议

B.可以申请仲裁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C.行政诉讼,享有申请回避的权利

D.民事诉讼,享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权利

解析: 对于交警贴单行为不服的可以向本级人民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提出行政复议,或向法院提出行政诉讼,并享有申请回避的权利,C 项符合题意;停在萧山某马路边被交警贴了罚单应向萧山市政府提起行政复议,A项与题意不符;行政纠纷不能进行仲裁,B项说法错误;D 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

答案: C

提醒公民、法人之间的民事关系,不能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只是公民、法人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不服而提出的;婚姻、收养、监护、抚(扶)养、继承纠纷、行政争议等不能通过仲裁解决.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张某在一家服装公司上班,因不满长期加班又不给加班费与公司发生纠纷.经调解无效,由劳动仲裁委员会仲裁,公司一次性支付给张某加班费及违约金共计8 000元,但公司以各种理由一再拖延.对此,张某可以( )

A.申请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强制执行

B.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强制执行

C.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D.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解析: 由于仲裁机构已经作出仲裁,具有法律效力,所以张某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C项符合法律规定;A、B、D项均与法律规定不符;正确选项为C.

答案: C

2.某街道一位68岁的清洁工李某因在零下20度的环境中工作而突发脑溢血.用工单位以李某已68岁,没有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为由,拒绝按照工伤予以赔偿.李某及其家属对此不服.如果他们请你做人民调解员,你要调解成功,需要( )

①用人单位同意通过调解解决纠纷②尊重用人单位与李某的正当权益③避免和阻止双方把纠纷诉诸法院④收取比人民法院更低的调解费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调解需要征得双方当事人的同意,调解要尊重用人单位与李某的正当权益,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①②符合法律规定;③④不符合法律规定;正确选项为A. 答案: A

3.甲厂与乙厂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双方约定发生争议由仲裁机关仲裁.后甲厂违约,乙厂根据仲裁协议向仲裁机关申请仲裁,该仲裁机关接受了申请并立案,向甲厂发出了通知书.甲厂拒绝接受仲裁,向本地法院起诉.则该合同纠纷应由谁解决( )

A.仲裁机关

B.人民法院

C.仲裁机关或人民法院

D.双方协商解决

解析: 双方约定发生争议由仲裁机关仲裁,后甲厂违约,乙厂根据仲裁协议向仲裁机关申请仲裁,该仲裁机关接受了申请并立案,向甲厂发出了通知书.甲厂拒绝接受仲裁,向本地法院起诉.则该合同纠纷应由仲裁机关解决.A项符合法律规定;B、C、D项均不符合法律规定;正确选项为A.

答案: A

4.关于仲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仲裁的主体是发生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争议的双方当事人

②仲裁是当事人自愿选择的,其程序比诉讼程序更为灵活③仲裁审理不公开进行,一裁终局④仲裁裁决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一方如不执行可向法院起诉

A.①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仲裁裁决具有法律约束力,如果一方当事人不自觉履行仲裁裁决,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故④说法错误.①②③说法都正确,应选C项.

答案: C

5.张大妈的承包地被乡政府修路占用了,乡政府也给了一些补偿款,但张大妈嫌太少,多次到乡政府要求增加补偿,但都没得到答复.为此,张大妈可以( )

A.到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B.到县政府请求行政复议

C.到村民委员会申请调解

D.到公安机关申请强制执行

解析: 对乡政府的补偿不服,张大妈可以到其上级行政机关,即县政府提请行政复议,故选B项;A、C两项与题干不符,D项说法错误.

答案: B

6.我国仲裁机关在其职责范围内处理合同争议案件,实行一次裁决制度.这意味着( )

①仲裁裁决生效后当事人不得反悔②裁决生效后,仲裁机关无权撤销原裁决③当事人不可以就裁决向仲裁机关上诉④如对裁决不服,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度,即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就产生相应的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故④说法错误,答案:选B.

答案: B

7.采用仲裁的方式解决纠纷的优势在于( )

①程序简便、结案较快、节省费用②能独立、公正和迅速地解决争

议③程序具有灵活性④公开进行审理,具有较强的透明度

A.①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④是诉讼的特点,不是仲裁的优势,应排除.所以带有④的选项不正确,故本题选B.

答案: B

8.甲、乙因遗产继承发生纠纷,双方书面约定由某仲裁委员会仲裁.后甲反悔,向遗产所在地法院起诉.法院受理后,乙向法院声明双方签订了仲裁协议.关于法院的做法,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裁定驳回起诉

B.裁定驳回诉讼请求

C.裁定将案件移送某仲裁委员会审理

D.法院裁定仲裁协议无效,对案件继续审理

解析: 此题考查仲裁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中甲、乙只是进行了仲裁约定,仲裁委员会还没有进行裁决,因此法院可以裁定仲裁协议无效,对案件继续审理,D正确;甲某起诉并没有违背相关法律程序,因此法院不能驳回甲的起诉和诉讼请求,排除A、B;法院不能违背仲裁自愿原则,将案件移送某仲裁委员会审理,排除C.故选D.

答案: D

9.2018年2月1日,某上市公司创始人鲁某起诉中国证监会.该案开庭审前,审判长陈某突然口头宣布本案不公开审理,并命法警驱除不愿离开的旁听者,鲁某当即申请陈某回避.鲁某的这一做法( )

A.符合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诉讼程序

B.意在维护自身合法的实体和程序权利

C.源于该案审判长没有独立行使司法权

D.鲁某侵犯了陈某的审判权

解析: A错误,鲁某的做法不符合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诉讼程序;鲁某当即申请陈某回避是基于维护自身合法的实体和程序权利的考虑,故B符合题意;C错误,题中并未表明该案审判长没有独立行使司法权;D错误,鲁某并未侵犯陈某的审判权.故本题答案:为B.

答案: B

10.朱某向A市B区政府申请政府信息公开,要求其公开某房产公司开发的某小区的国有土地使用证书,B区政府拒绝提供.此时,朱某( )

A.可向A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B.可向B区政府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C.可向B区基层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D.可通过仲裁方式解决与区政府的争议

解析: 本题考查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知识.题中A市B区政府拒绝提供,此时朱某可向A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维护合法权益,A 项符合法律规定;行政复议需要向更高一级的行政部门提出,B项说法错误;需要向本地区法院提起诉讼,C项说法错误;此类不能通过仲裁方式解决,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

答案: A

11.2015年1月15日,李某向王某借了1万元钱,但没有要求写下借条.此后李某一直没有主动还钱,于是王某在2016年1月20日索要欠款,但是李某出于私心没有归还.王某一直拖到2018年1月14日才向法院起诉.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该案已过诉讼时效②该案属于民事诉讼③该案没过诉讼时效④该案属于行政诉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计算,有效诉讼时间为三年.本案在2018年1月14日起诉,并没有超过三年,所以此案没过诉讼时效,①不选,③正确;此案属于民事纠纷,因此该案属于民事诉讼,不属于行政诉讼,②正确;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C.

答案: C

12.下列关于诉讼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诉讼与调解、仲裁、行政复议一样,都是解决纠纷的方式

B.诉讼又称“打官司”,是解决各种冲突和纠纷的最后途径

C.诉讼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三种

D.诉讼旨在准确、及时地查明案件事实,惩罚犯罪分子,保证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解析: 注意材料中要求回答“不正确的”,A、B、C均是正确的,D项是关于刑事诉讼的目的的说法,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答案: D

13.比较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三种形式( )

①内容各不相同②参加的主体各不相同③诉讼权利各不相同

④法律基础各不相同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 尽管民事诉讼、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内容不同,参加的主体不同,诉讼权利也各有不同,但公民依法享有诉讼权利的法律基础是相同的.因此本题选D.

答案: D

14.小光今年15岁,涉嫌故意杀人被提起公诉,小光没有委托辩护人,

其父母也未为其聘请,对此( )

A.小光可以自行辩护,不必请辩护人

B.小光无需聘请辩护人,自己也无权辩护

C.法院应当为小光指定辩护人

D.法院可以为小光指定辩护人

解析: 依据刑事诉讼法,小光是未成年人,按规定法院应当为其指定辩护人,故应选C项.

答案: C

15.王老汉与邻居张大妈因宅基地问题产生纠纷,张大妈将其告到法院.在诉讼过程中,张大妈无意间发现审理此案的法官是王老汉的亲戚,遂要求换法官.张大妈的要求( )

A.合理,因为当事人说了算

B.合理,当事人有申请回避的权利

C.不合理,公民不得干涉法院的审理

D.不合理,这损害了王老汉的权利

解析: 如果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遇到一个可能会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人,当事人有权要求其退出,这是我国三大诉讼法中规定的回避制度.王老汉的亲戚是审理此案的法官,这可能会不利于公正审理,故张大妈行使的申请回避权利是合理的,故答案:选B.

答案: B

二、综合题

16.某市A县某化工有限公司未经批准擅自在本县一河流内设置排污口,排放大量工业废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A县环保局经过调查,对该化工有限公司作出了停业整顿,并处9万元罚款的处罚决定.对此,该化工有限公司不服,认为处罚太重.

(1)如果该化工有限公司申请行政复议,应该向哪些机关提出?为什么?

(2)行政复议与诉讼相比有何优越性?

答案: (1)该化工有限公司可以向A县政府或市环保局申请行政复议.因为按照行政复议法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作出行政处罚的本级人民政府或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2)与诉讼相比,行政复议属于一种方便、高效率的机制,并且行政复议不收取任何费用.

17.马某夫妇在某市A区和B区分别拥有一套房子,A区房子由马某夫妇和小儿子马弟同住,B区房子由大儿子马哥居住.2018年6月,马某夫妇遇车祸去世.8月马弟向马哥提出要公平分割父母的房产,马哥以在B区房子居住了15年为由,提出拥有该房屋的所有权.两人争执不下,马弟遂向法院起诉.在诉讼过程中,马哥发现本案审判员朱某是马弟女朋友的姐夫.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马哥能否以居住时间长短为由取得B区房屋的所有权?请简述理由.

(2)在诉讼过程中,马哥是否有申请朱某回避的权利?请简述理由. 答案: (1)不能.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房屋属于不动产,必须到相关部门办理产权登记,才能取得所有权.所以马哥不能以居住时间长短为由取得B区房屋的所有权.

(2)有.马哥在诉讼过程中遇到可能会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人,有权提出让马弟女朋友的姐夫退出,这是我国诉讼法中规定的回避制度.

我国消费者权益法律救济相关问题研究

我国消费者权益法律救济相关问题研究 论述了消费者权益法律救济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并针对我国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建议,以期对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实践作出 理论上的贡献。 标签:消费者权益;法律救济;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制度设计 消费者是市场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市场主体。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专业化的深化,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企业组织的不断演进,消费者逐渐处于一种弱势地位,使得消费者在行使其权利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受到侵害,相关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因此,消费者权益法律救济问题显得日益重要。本文将从消费者权益法律救济的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制度设计三方面展开论述, 力求为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救济作出贡献。 1 我国消费者权益法律救济的理论基础 通过考察消费者保护立法的产生及消费者核心权利的内容,我们可以从“法经济学”和“法社会学”两个视角中找到对消费者权益进行保护具有正当性与合理性的理论基础。“消费者权利保护问题,从现行私法体系突出显现出来,事实上就是一种私法体系社会化的进程。” 为使保护消费者利益不受侵害,由国家以公权力 直接或间接介入,对“契约自由”等原则进行必要的规定和限制。 1.1 法经济学基础——“消费者主权理论” 消费者主权,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消费者的意愿和偏好起支配作用,消费者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具有主宰的权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合理配置资源,调整生产结构。而市场需求,首先是消费需求,消费者需要什么,生产什么,根据不断扩大、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进行生产。这样,在整个经济运行中,就体现了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同时也体 现了消费者的主导地位和自主权。 然而,尽管从理论上来说,市场经济是消费者主权的经济,是生产者与消费者双赢的效率经济,可是现实经济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完美,厂商以各种欺诈手段损害

2019年初级会计师经济法基础易错题:民事争议纠纷的法律救济途径含答案

2019年初级会计师经济法基础易错题:民事争议纠纷的法律救济途径含答案 【例题·单选题】甲公司长期拖欠乙公司货款,双方发生纠纷,期间一直未约定纠纷的解决方式,为解决该纠纷,乙公司可采取的法律途径是()。 A.提起行政诉讼 B.提请仲裁 C.提起民事诉讼 D.申请行政复议 【答案】C 【解析】(1)本案属于横向关系经济纠纷(民事纠纷),排除选项AD;(2)当事人之间一直未约定纠纷解决方式(说明当事人之间不存在仲裁协议),排除选项B。 【例题·多选题】根据《仲裁法》的规定,下列关于一裁终局原

则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仲裁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B.仲裁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可就同一纠纷向原仲裁委员会申请复议 C.仲裁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可就同一纠纷向司法行政机关申请复议 D.仲裁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答案】AD 【解析】仲裁,一裁终局,裁后不得就同一纠纷再裁或再诉。 【例题·判断题】对于平等民事主体当事人之间发生的经济纠纷而言,有效的仲裁协议可排除法院的管辖权。() 【答案】√

【例题·单选题】根据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在诉讼时效期间的一定期间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致使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暂停计算,该期间为()。 A.最初1 个月 B.最初3 个月 C.最后6 个月 D.最后9 个月 【答案】C 【解析】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止,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 6 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致使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暂时停止计算。 【例题·单选题】下列不属于诉讼时效中断的是()。 A.法定代理人死亡

婚姻法--第十章-救助措施与法律责任

第十章救助措施与法律责任 (一)救助措施与法律责任的关系 此处所说的救助措施是狭义的,专指有关组织对妨害婚姻家庭行为的受害人提供的援助。 必须注意:第一,有关组织包括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当事人所在单位以及有关的国家机关。第二,救助措施通常是在受害人提出请求的条件下采取的。第三,对妨害婚姻家庭行为应作广义理解,不应仅仅局限于(婚姻法)第43条和第44条所列举的家庭暴力、遗弃、虐待行为。第四,广义上的救助措施包括各种法律责任,追究法律责任应由有关的国家机关依法进行。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当事人所在单位均不能直接决定违法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专指行为人对于其实施的违反婚姻家庭法律行为应当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救助措施。 就道德观念而言,对于任何妨害婚姻家庭的行为,社会各界都应当予以制止,对于受害人,任何人都应当给予适当的救助。但从法律角度而言,这种救助是有关组织的法定职责。 家庭暴力、虐待和遗弃行为的受害人,可以向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提出请求,该基层群众性自抬组织应当予以劝阻、调解。 所谓劝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劝说行为人停止侵害家庭成员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二是对于劝说无效的情形可以采取适当的手段阻止行为人的侵害行为,及时解救受害人。 上述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有效劝阻违法行为人之后,可以进行调解。这种调解虽然不同于法院调解,但也必须遵循合法和自愿的原则。对于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拒绝调解的,无法达成调解协议的,甚至达成协议后翻悔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应当强制调解,而应当告知受害人及时向公安机关或者司法机关提出请求。在调解婚姻家庭纠纷过程中,重点在于查明事实和分清是非,然后依据法律法规、社会道德对于违法行为人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促使双方当事人相互谅解、平等协商,从而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 家庭暴力、虐待和遗弃行为的受害人也可以向所在单位求助,其所在单位应当进行劝阻、调解。 (三)违反婚姻家庭法行为的行政责任。对于违反<婚姻法),但情节较轻,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这类行为主要包括: 1、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家庭成员。现行<婚姻法)第43条第2款规定,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可以向公安机关提出请求,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殴打家庭成员造成轻微伤害的,或者虐待家庭成员而受虐待人要求处理的,可以处以行为人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2、非暴力干涉婚姻自由。对于包办、买卖或者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尚来使用暴力的,应当对行为人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同时可以依据有关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3、侵害公民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根据<义务教育法)第5条的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未按规定送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就学接受义务教育的,城市由市、市辖区人民政府或者其指定机构,农村由乡级人民政府,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经教育仍拒不送其子女或者被监护人就学的,可视具体情况处以罚款,并采取必要的

【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小学教育学》教育领域内的法律救济制度

【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小学教育学》教育领域内 的法律救济制度 《小学教育学》教育领域内的法律救济制度 (一)法律救济概说 “有权利就必须有救济”“没有救济的权利不是真正的 权利”。法律救济对于保障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对于监督政府依法治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何谓法律救济?法律救济是指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的解决。也就是说,当公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从法律上获得自行解决,或请求司法机关及其他机关给予解决,使其受损害的权益得到补救。 法律救济具有三个特征。首先,权利受到损害是法律救济存在的前提,如果权利未受损害,就无所谓救济。其次,法律救济具有弥补性,它是对受损害的权利的弥补。再次,法律救济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合法权益并保证法定义务履行。 (二)法律救济的主要制度 法律救济的途径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我国主要有行政救济和民事救济两种。行政救济主要包括行政复议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民事救济主要指民事诉讼制度。在教育领域内,还有两类特殊的法律救济制度,它们分别是教师申诉制度和学生申诉制度。我们在这里只介绍这教育法规定的两类特殊法律救济制度。

1.教师申诉制度 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为教师制定的与教师教育教学等权利有关的法律救济制度。它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正式的法律救济制度。其次,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性的申诉制度。再次,教师申诉制度是一种行政性的申诉制度。 我国教师申诉制度是依据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而确立的。其具体内容为《教师法》第39条的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本法规定享有的权利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申诉,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作出处理”。 同时,为了保障教师申诉权的行使,《教师法》第36条规定:“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分”“国家工作人员对教师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以上规定确立了教师申诉制度的法律地

教师证考试之教育法律救济

一、教育法律救济概述 (一)教育法律救济的含义及特征 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在教育领域中主要运用的法律救济方式包括教师申诉制度、受教育者申诉制度、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和民事诉讼。 其特征如下: 1.纠纷的存在是教育法律救济的基础。教育法律救济制度是与纠纷的处理相联系的。在社会生活中,纠纷通常表现为某种社会关系上的利益矛盾与冲突,而这种矛盾和冲突,往往是由某种侵权行为所导致的。有纠纷就要求有解决纠纷的程序和制度,通过裁决纠纷去补救受损一方的合法权益。法律救济制度也就由此应运而生。 2.损害的发生是教育法律救济的前提。任何法律上的救济,都是因为发生了侵权损害,无侵权损害就无所谓救济。即使发生了侵权行为但没有造成损害,也不存在救济问题。所以,就其实质而言,侵权损害是法律救济的前提。 3.补救受害者的合法权益是教育法律救济的根本目的。教育法律救济的目的就在于补救相对人受损害的合法权益,为其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护。“权力”不需要救济,因为权力本身就是一种可以强制他人服从的力量。而“权利”对别人则没有任何强制性的支配力,它的运用不能直接制止某种侵害行为,也不能采取任何强制人的措施,因此,权利需要法律救济制度来保障。 (二)教育法律救济的作用 1.保护教育法律关系主体 教育法律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校、教师与学校、教师和学生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等之间的关系。当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法定权益受到损害时,可以通过法定的方式和途径,请求有关机关以强制性的救济方式来帮助受损害者恢复并实现自己的权利。 2.维护教育法律的权威 通过教育法律救济维护教育法律的尊严。通过法律救济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和其他国家机关的违法行政或管理进行矫正,对受侵害的相对人进行法律上的补救,这都是教育法律救济维护教育法律的权威性的重要体现。 3.促进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 教育法律救济可以促进教育行政部门、其他国家机关和学校依法行政和管理,确保其活动的法制性、公正性和合理性。 4.有利于推进教育法制建设 随着教育法律体系的完善,我国开始进入依法治教的阶段。在教育法制建设中,通过建立法律救济制度,加强各级权力机关对教育法实施的监督。 (三)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 法律救济的途径是指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请求救济的渠道和方式。从一般意义上讲,教育法律救济主要有三种渠道,即诉讼救济、行政救济和其他救济。其中后两种渠道相对于诉讼渠道而言,通称为非诉讼渠道。 1.诉讼救济渠道。诉讼救济,也叫司法救济,是指相对人就特定的侵权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寻求法律救济的途径。这一渠道使相对人在通过其他途径都不能获得满意的救济时,可以得到充分的补救,因而这是一种较为完备的救济途径。从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看,只要符合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受案范围的,都可以通过诉讼渠道求得司法解决。我国教育的有关法律对学校、教师、学生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诉讼救济渠道做了明确规定,如我国《教育法》第四十二条、第七十二条的相应规定。

履行协议及违约的法律救济问题

履行协议及违约的法律救济问题 内容提要:履行协议是双方当事人就生效的民事判决的履行所达成的协议。履行协议是一种单务合同,依法应受到民法、合同法的调整;履行协议又是一种在民事诉讼过程中订立的特殊的民事合同,目前其法律责任及法律救济在立法上处于“真空”状态。因而,履行协议在实践中得不到有效的履行,这种状况不利于建立诚信社会、法治社会的时代要求,不利于当事人通过协议来解决纠纷、化解矛盾、节约诉讼资源的社会要求。因此,笔者提出通过立法程序修改现行民事诉讼法中有关条款,赋予履行协议与执行和解协议同等的法律效力,对不履行履行协议的违约行为予以法律救济,以期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合同的公信力及生效民事判决的既判力。 正文 案例:某局三公司特种分公司欠南丰公司的水泥款,20XX年8月经法院判决特种分公司应偿还其货款、利息、诉讼费等共计万元。判决生效后,南丰公司函告特种分公司如不履行生效判决则向法院申请执行,特种分公司回函提出,此款已经三公司领导研究决定,在同年10月份的应收工程款内全部支付,要求南丰公司不要申请执行。考虑到双方曾经长期合作,南丰公司未在申请执行期内申请执行,而是与特种分公司达成了在当年春节前依照判决书所确定的金额还清全部款项的履行协议。经南丰公司多次催促,特种分公司在春节期间还款30万元,后又于次年6月还款2万元,余款万元一再承诺在20XX年春节前还清。但至 20XX 年春节前南丰公司向特种分公司收款时,三公司法律事务部却拒绝还清余款万元。南丰公司拟申请执行,但法院以已过申请执行期限而不予受理;拟以“履行协议”系新的合同、特种分公司违约案由向法院起诉,但法院以“一事不再理”而不受理。现南丰公司对此欠款已束手无策,此欠款至今未能收回。 此案表明:当事人双方就生效的民事判决所签订的履行协议的法律地位在现行的民事诉讼法中无法可依,其协议得不到法律保护。协议的履行完全靠义务方的自觉自愿,一旦义务方不讲诚信,则履行协议将成为一张废纸。在义务方违约的情况下,既不能按合同法追究违约方的违约责任,又不能按民事诉讼法进入强制执行程序,这种状态与民法通则、合同法有关法律原则相悖,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第五条: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

高中政治“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专题六 法律救济知识点总结归纳汇总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专题六法律救济 考点29:调解 (a) (1)含义:调解是通过第三方的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依法自愿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 (2)人民调解: ①是我国民间一种非常重要的纠纷解决方式。 ②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③人民调解委员会是在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下,受司法助理员的具体指导开展调解工作。 ④人民调解应遵循的原则: A.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B.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C.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因调解而阻止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⑤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不收取任何费用。 考点30:仲裁 (b) (1)含义: 平等主体的当事人之间发生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争议的,可以根据其在争议发生前后达成的仲裁协议,自愿将该争议提交中立的第三者进行裁判。 (2)特点: 由于仲裁是由双方当事人自愿选择的,其程序比诉讼程序更为灵活,而且

审理不公开进行,一裁终局,所以更加便捷、经济、影响力小。仲裁具有法律约束力,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3)基本制度: ①协议仲裁制度:当事人申请仲裁、仲裁庭对案件的审理和裁决都必须依据双方当事人所订立的有效仲裁协议。 ②或裁或审制度:当事人在诉讼和仲裁之间只能选择其一。 ③一裁终局制度: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4)我国的仲裁机构:仲裁委员会 它与行政机关没有隶属关系,不是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的,各仲裁委员会之间也没有隶属关系。 考点31:行政复议 (b) (1)含义: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向特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该行政机关对有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2)性质: 是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法监督,是一种以准司法的方式审理特定行政争议的行政行为。 (3)原则: 行政复议机关履行行政复议职责,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公开、及时、便民的原则,坚持有错必纠,保障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

法律救济

法律责任与法律救济——法律救济 法律救济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或者其他当事人在征纳税过程中与税务机关发生争议或者分歧,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提起行政诉讼。 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在征纳税过程中违法行使职权侵犯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或者其他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可以依法取得赔偿。 一、税务行政复议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或者其他当事人认为税务机关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税务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税务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税务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为复议机构,具体办理行政复议事项。 税务行政复议实行复议前置制度。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寻求法律救济,应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才能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而且,申请行政复议,必须先依照税务机关的纳税决定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纳税担保。 (一)行政复议范围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或者其他当事人与税务机关发生税收争议,只能对税务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主要是指: 1.税务机关作出的征税行为,包括确认纳税主体、征税对象、征税范围、减税、免税及退税、适用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以及税款征收方式等具体行政行为和征收税款、加收滞纳金及扣缴义务人、受税务机关委托征收的单位作出的代扣代缴、代收代缴行为。 2.税务机关作出的税收保全措施,即书面通知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暂停支付存款,以及扣押、查封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 3.税务机关未及时解除税收保全措施,使当事人合法权益遭受损失的行为。 4.税务机关作出的税收强制执行措施,即书面通知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以及变卖、拍卖扣押、查封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 5.税务机关作出的税务行政处罚行为,即罚款、没收非法所得、停止出口退税权。 6.税务机关不予依法办理或答复的行为,即不予审批减免税或出口退税,不予抵扣税款,不予退还税款,不予颁发税务登记证、发售发票,不予开具完税凭证和出具票据,不予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及不予核准延期申报、批准延期缴纳税款。 7.税务机关作出的取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的行为。 8.收缴发票、停止发售发票。 9.税务机关责令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或者不依法确认纳税担保有效的行为。 10.税务机关不依法给予举报奖励的行为。 11.税务机关作出的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阻止出境行为。 行政复议法没有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复议范围,但设立了文件规定审查制度。纳税人及其他当事人认为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文件规定不合法,可以在行政复议时提出对文件规定的审查申请。当事人对文件规定提出审查申请,只限于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务院其他部门的规章以外的文件规定,地方政府的规章以外的文件规定,以及总局以下各级税务机关和地方政府部门的文件规定。当事人不能单独对文件规定提出审查申请,只能在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一并提出。 (二)行政复议管辖

新整理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教育法律救济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教育法律救济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考点:教育法律法规概述 ——教育法律救济 根据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的要求,《中学综合素质》教育法律法规概述这一节需要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等。 一、教育法律救济的含义 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通过裁决纠纷.使受害者的权 利得以恢复,利益得到补救的法律制度。教育行政主体或其他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如果侵犯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相对人可以通过申诉、复议、行政诉讼或调解等方式获得法律上的补偿。 二、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 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是指在教育活动中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请求法律救济的途径和方式。法律救济的渠道有四种:行政渠道、司法渠道、仲裁渠道和调解渠道。 1.行政渠道

行政救济是教育法律救济的主要方式。行政救济渠道主要有行政申诉和行政复议两种方式。 (1)教育行政申诉制度 教育行政申诉制度是指公民在其教育法律法规所赋 予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向教育行政机关诉明理由,请求获得救济的制度。它主要包括教师的申诉和学生的申诉,两者都属于非诉讼的行政申诉制度。 教师申诉制度,即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对教师提出的申诉,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诉书的次日起30天内进行处理。 学生申诉制度,是指学生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教育法》及其他法律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2)教育行政复议 教育行政复议是指教育管理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 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做出该行为的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机关提出申诉,请求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做出决定的活动和制度。

教育法律法规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教育法规小练习1—8汇总 1.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国家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B.国务院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教育部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属于()。 A.教育行政法规 B.教育基本法 C.教育单行法律 D.教育规章 3.党和国家为完成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照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所确定的关于教育工作的策略、方针和行动准则是()。 A.教育政策 B.教育法规 C.教育规章 D.教育方针 4.下列关于教育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改革开放以后,党制定的教育政策 B.根据政策的内容与层次不同,可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C.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都决定于上层建筑,具有共同的目的 D.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制定主体相同 5.在教育法律关系中学生()。 A.不是法律关系主体 B.是同教师完全一样的法律关系主体 C.是法律关系客体 D.在10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主体 6.()是教育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根据。 A.法律事实 B.法律规范 C.法律条文 D.法律责任 7.下列情形中,应该承担刑事责任的是()。 A.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对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B.体罚学生 C.侮辱、殴打教师造成其重大伤害的 D.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 8.教育法律救济的根本目的是()。 A.避免损害 B.避免纠纷

C.获得赔偿 D.补救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9.能使相对人在通过其他途径都不能获得满意的救济时,可以得到充分的救济,是一种较为完备的救济途径的是()。 A.行政救济 B.司法救济 C.学校救济 D.民间救济 10.()是一项专门保护教师权益的法律制度。 A.教师申诉制度 B.教育行政复议 C.教育行政诉讼 D.教育行政赔偿 11.李某担任某县高三英语教师期间通过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以李某服务期未满、学校英语教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李某在职学习。李某欲以剥夺其参加进修权利为由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构应当是()。 A.当地县教育局 B.当地县人民政府 C.当地市教育局 D.省教育厅 12.(2012年真题)教师张某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根据相关法律,他可采用的法律救济途径是()。 A.教师申诉 B.刑事诉讼 C.申诉仲裁 D.民事诉讼 13.某校学生小强因为违反学校规定被学校勒令退学,小强对此表示不服,他可以采用的法律救济途径是()。 A.民事诉讼 B.申诉仲裁 C.教育申诉 D.刑事诉讼 14.(2014年真题)某中学对违反校规的学生进行罚款,该校的做法()。A.合理,学校有自主管理学生的权利 B.合法,树立了良好的校风 C.不合法,侵犯了学生及其监护人的财产权 D.不合法,罚款之前应得到主管部门的许可 15.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给予法律救济,并由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和裁判的诉讼救济活动是()。 A.教育行政诉讼 B.教育行政复议 C.教育申诉 D.教育法律救济

履行协议及违约的法律救济问题(一)(20210207021640)

履行协议及违约的法律救济问题(一) 内容提要:履行协议是双方当事人就生效的民事判决的履行所达成的协议。履行协议是一种单务合同,依法应受到民法、合同法的调整;履行协议又是一种在民事诉讼过程中订立的特殊的民事合同,目前其法律责任及法律救济在立法上处于“真空”状态。因而,履行协议在实践中得不到有效的履行,这种状况不利于建立诚信社会、法治社会的时代要求,不利于当事人通过协议来解决纠纷、化解矛盾、节约诉讼资源的社会要求。因此,笔者提出通过立法程序修改现行民事诉讼法中有关条款,赋予履行协议与执行和解协议同等的法律效力,对不履行履行协议的违约行为予以法律救济,以期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合同的公信力及生效民事判决的既判力。 正文 案例:某局三公司特种分公司欠南丰公司的水泥款,2002年8月经法院判决特种分公司应偿还其货款、利息、诉讼费等共计36.5 万元。判决生效后,南丰公司函告特种分公司如不履行生效判决则向法院申请执行,特种分公司回函提出,此款已经三公司领导研究决定,在同年10 月份的应收工程款内全部支付,要求南丰公司不要申请执行。考虑到双方曾经长期合作,南丰公司未在申请执行期内申请执行,而是与特种分公司达成了在当年春节前依照判决书所确定的金额还清全部款项的履行协议。经南丰公司多次催促,特种分公司在春节期间还款30 万元,后又于次年6 月还款2 万元,余款4.6万元一再承诺在2003年春节前还清。但至2003 年春节前南丰公司向特种分公司收款时,三公司法律事务部却拒绝还清余款4.6 万元。南丰公司拟申请执行,但法院以

已过申请执行期限而不予受理;拟以“履行协议”系新的合同、特种分公司违约案由向法院起诉,但法院以“一事不再理”而不受理。现南丰公司对此欠款已束手无策,此欠款至今未能收回。此案表明:当事人双方就生效的民事判决所签订的履行协议的法律地位在现行的民事诉讼法中无法可依,其协议得不到法律保护。协议的履行完全靠义务方的自觉自愿,一旦义务方不讲诚信,则履行协议将成为一张废纸。在义务方违约的情况下,既不能按合同法追究违约方的违约责任,又不能按民事诉讼法进入强制执行程序,这种状态与民法通则、合同法有关法律原则相悖,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第五条: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亦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第八十四条: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履行义务。第八十五条: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其负面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履行协议得不到法律的保护,达不到订立协议的目的;又可能给一些民事欺诈行为以可乘之机,产生诚信道德危机,既不利于交易安全、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不利于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有必要对履行协议的概念、法律责任及履行协议的法律救济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履行协议范畴中法律责任不清、法律救济缺位的问题,保障履行协议得到切实的履行。 一、履行协议的概念、特征一、概念:履行协议是双方当事人就给付之诉已生效的民事判决、调解书、裁定书等法律文书在法律文书判决的日期内不能实际

第十章 依法治校与教育法律救济

第十章依法治校与教育法律救济 第一节教育法律原理 一、教育法概述 (一)教育法的含义 教育法就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教育法的目的在于依法治教和对教育领域中各种应由教育法来调整的社会关系作为法律调整,从而保证和维护教育教学活动和谐有序地运行。 (二)教育法特点 教育法的特点是指教育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不同于其他社会规范的特性,以及作为一种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相比,其自身具有的独特的特点。 教育法的特点主要表现:1、教育法的规定具有公定力。2、教育法的规定具有强制力。3、教育法具有多变性。4、在教育法之上没有统一的法典。 二、教育法律规范 (一)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 (1)教育法律规范是体现国家政权意志,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实施一种行为规则。它在国家教育领域及教育教学活动规范体系中,是具有最高地位和效力的一种社会规范。 (2)教育法律规范是规定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关系参加者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则,是旨在建立与维护教育领域的秩序和发展的特定行为准则。 (3)教育法律规范在其适用对象和适用范围上具有普遍性。在适用对象上,它不是为具体的人或特定的人提供行为标准,而是为一般的人、抽象的人提供行为标准;在适用范围上,教育法在其政权管辖的范围内具有约束力,令行禁止,具有统一性,只要法尚未失效,就能反复适用,而且不只适用一次或若干次。 (二)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 教育法律规范是由三个具有特定逻辑结构的要素构成的,即假定、处理和奖惩。 所谓“假定”是指法律规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所谓“处理”是指教育法律规范要求的作为与不作为。 所谓“奖惩”是指人们作为或不作出某种法律规范规定的行为时,在法律上引起的后果。(三)教育法律规范的类型 (1)按照法律规范“处理”部分内容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 所谓“义务性规范”,是要求人们必须作出一定行为及承担做一定行为的义务的法律规范。所谓“禁止性规范”是指规定不得采取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 所谓“授权性规范”是指授权公民或国家机关有权采取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 (2)按照法律规范的确定性程度,可将其分为确定性规范、委任性规范、准用性规范和非确定性规范。 所谓“确定性规范”是指明确地规定了某一行为规则的内容,而不得援引其他规范来说明的法律规范。 所谓“委任性规范”也叫委任性规范,是指没有直接规定规则的内容,而是规定什么国家机关可以制定该规则的内容。 所谓“准用性规范”,是指不直接表述规则的内容,而是当所规定的情况出现时,准许引用其他有关条文、规定办理的法律规范。

专题六 法律救济

专题六法律救济 第四十七课时民事纠纷解决途径【分析考情扫描考向】

考点一调解 1.含义:调解是通过第三方的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依法自愿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 2.机构: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3.人民调解的作用:人民调解在国际上被誉为伟大的“东方经验”,在国内则被称作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4.原则 (1)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2)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3)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因调解而阻止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点一点:调解分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诉讼调解等,当事人或在其他人调解下解决纠纷,这是和解,而不是调解. 考点二仲裁 1.含义:平等主体的当事人之间发生合同纠纷或其他财产权益争议的,可以根据其在争议发生前后达成的仲裁协议,自愿将该争议提交中立的第三者进行裁判,就是仲裁.

2.特点:仲裁程序比诉讼程序更为灵活,而且审理不公开进行,一裁终局,它显得更加便捷、经济,影响也更小,仲裁裁决同样具有法律约束力. 3.基本制度 (1)协议仲裁制度:当事人申请仲裁、仲裁庭对案件的审理和裁决都必须依据双方当事人所订立的有效仲裁协议. (2)或裁或审制度:当事人在仲裁和诉讼之间只能选择其一. (3)一裁终局制度: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4.机构:我国的仲裁机构是仲裁委员会. 考点三行政复议 1.含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向特定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该行政机关对有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2.实质:行政复议是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法监督,是一种以准司法的方式审理特定行政争议的行政行为. 3.原则:行政复议机关履行行政复议职责,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公开、及时、便民的原则,坚持有错必纠,保障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 4.特点:行政复议属于一种方便、高效率的机制,并且行政复议不收取任何费用. 联一联:行政仲裁、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不能等同 (1)当我们与别人发生纠纷无法协调时,可以向政府申请行政仲裁,不能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解决此类型纠纷. (2)当我们不服政府机关的某一执法行为的时候,可以向该机关的上级申请裁决,即行政复议;若向人民法院申请裁决,即行政诉讼.

第六章 教育法律救济

第六章教育法律救济 1、什么是教育法律救济?其特征和途径分别是什么?(思考题1)P103-104,105-106 所谓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教育法律救济的特征如下:⑴,权利受到伤害是教育法律救济存在的前提,如果权利未受损害,就无所谓救济。在法律救济中,必须有侵权行为的存在,相对人只有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基础上才可提出救济的请求。⑵,教育法律救济具有弥补性,它是对受损害的权利的弥补。包括司法救济的方式、行政救济方式、组织内部或民间渠道进行救济的方式。⑶,教育法律救济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合法权益并保证法定的义务履行。法的根本目的在于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 案例22:某山区某小学依山而建,一排土坯房教室咸丁字形紧挨山坎下,山坎因过度采伐,所剩树木不多,女教师耿某和她的一年级29名学生的教室正好在丁字头。春夏之交,阴雨绵绵,山上流下的水已变成小溪在教室边流淌,教室有点漏,连墙上都是湿漉漉的好像要渗出水似的。下午第二节课耿老师在上课,突然雷声隆隆,接着带着唰唰响声的雨下起来了。就在这时,耿老师突然听见有点异样的响声,回头看,只见有碎土从黑板边掉下来,接着靠山的墙也掉下土,孩子们惊恐不安,耿老师边安慰孩子边要孩子将课桌椅往中间移。这时靠山的一边墙倒下来了,耿老师大声叫孩子们快跑,可有两个孩子吓呆了,不知所措的站在那里,耿老师扑上去护住孩子,而天花板掉下一块,砸在耿老师身上,耿老师当即受重伤,两个孩子一个小腿骨折,另一个安然无恙。 分析:本案是否属于学校责任事故?怎么处理 第一、本案不属于学校责任事故,学校不承担过错赔偿责任。本案中,该山区小学的教室在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地理环境状况下,是安全建筑。只是由于春夏之交的雷雨引发了山洪,从而导致了校园中教室的倒塌;而且事故发生时,教师耿某也已尽了其应尽的疏散与保护学生人身权利的义务,他的师德应当得到人们的敬重。因此,学校对于一名学生小腿骨折的伤害后果的发生既没有主观上的故意,也没有主观的过失,因此这不是一起学校责任事故,学校对此不负过错赔偿责任。 第二、本案实际上是一起发生在学校的学生伤害意外事故。其中导致学校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中,就包括地震、雷击、台风、洪水等自然因素引起不可抗力因素。本案中之所以会出现教室倒塌并造成学生伤害的后果,不是因为校舍的安全没有得到保证,主要是由于春夏季节阴雨连绵的天气造成的山洪暴发,而雷雨和山洪都属于不可抗力的因素,故本案属

行政不作为法律救济途径研究

Open Journal of Legal Science 法学, 2016, 4(1), 1-7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6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357045598.html,/journal/ojls https://www.doczj.com/doc/357045598.html,/10.12677/ojls.2016.41001 Research of Legal Relief Way of Administrative Nonfeasance Yongliang Song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Kunming Yunnan Received: Jan. 2nd, 2016; accepted: Jan. 15th, 2016; published: Jan. 22nd,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357045598.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Administrative nonfeasance is a kind of administrative violations, abounding in the social life and affecting people’s lives. It not only destroys the government image and damages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people, but also is the major obstacle of adminis-tration according to law and the rule of law, and it also has huge damage to the society. How to ac-curately define administrative inaction, looking for the suitable legal relief way not only is the ne-cessary link of administration according to law, but also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our con-struction of a country with democracy and legal system.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ministrative inaction’s definition, by pointing out the administrative not as a legal remedy defects and comparing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y related relief way, tries to find a way to improve our country’s legal relief way of administrative nonfeasance. Keywords Administrative Inaction, Legal Relief, Perfection 行政不作为法律救济途径研究 宋勇梁 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昆明 收稿日期:2016年1月2日;录用日期:2016年1月15日;发布日期:2016年1月22日

专题六、法律救济(一)

1、调解a 通过第三方的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依法自愿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 调解的重要形式之一:人民调解 (1)人民调解是我国民间一种重要的纠纷解决方式。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的指导下,受司法助理员的具体指导开展调解工作。 (2)人民调解的原则:①在当事人自愿、平等地基础上进行调解②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③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权。④不收取费用2、仲裁 b (1)仲裁的含义:发生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争议的双方当事人,可以根据其在争议发生前后达成的仲裁协议,自愿将该争议提交中立的第三者进行裁判。 (2)仲裁的特点:仲裁与诉讼相比,显得更加便捷、经济,影响也更小。仲裁裁决具有约束力 (3)仲裁的基本制度:①协议仲裁制度。②或裁或审制度。③一裁终局制度。 (4)我国的仲裁机构:仲裁委员会。它与行政机关没有隶属关系,各仲裁委员会之间也没有隶属关系。 3、行政复议 b(1)含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向特定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该行政机关对有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2)实质:行政复议属于行政机关上级对下级行政行为的依法监督,是一种以准司法的方式审理特定行政争议的行政行为。(3)原则:行政复议机关履行行政复议职责,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公开、及时、便民的原则。 1)诉讼的含义:诉讼又称“打官司”,是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纠纷主体的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具体纠纷的活动,是解决各种冲突和纠纷的最后途径。 (2)诉讼的种类:根据诉讼要解决的案件性质、诉讼的内容、程序等因素的不同,诉讼可以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三种。(3)诉讼的基本原则:①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②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③对一切公民适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则;④合议制原则;⑤委托辩护人或诉讼代理人的原则;⑥回避原则;⑦公开审判原则;⑧两审终审原则;⑨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⑩人民检察机关对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原则。这些原则和制度直接涉及公民的诉讼权利。 2、公民的基本诉讼权利 b (1)公民有委托辩护人或诉讼代理人的权利。(2)公民有申请回避的权利。(3)公民有上诉的权利。 一、选择题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不打官司解决纠纷的方式有() ①调解②仲裁③行政复议④强制执行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2.刘启明因工作与同事宁某发生纠纷动起手来,被其他人劝止。次日,市中区公安分局根据宁某举报,依据治安管理处罚规定,以刘启明将宁某打成轻伤为由,作出对其罚款200元的行政处罚。刘启明认为打架是由宁某先挑起来的,且自己也被打伤,对公安分局的处罚不服,随后向市公安局申请() A.调解B.仲裁C.行政复议D.起诉 3.依据我国宪法规定,下列设有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是() A.人民检察院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C.居民委员会D.公安机关 4.2013年6月,高阳县旧城镇东关村张某到镇司法所提出申请,要求帮助协调解决自己的医疗费问题。原来张某身体有病,需入院治疗。但几个子女都不愿承担医疗费。于是镇司法所联系了东关村调解委员会主任一起找到了张某的几个子女进行调解,最终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下列有关对调解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调解是不打官司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②调解分为诉讼调解与诉讼外调解③调解与诉讼相对应,共同构成了维护社会稳定的防线④实际上是“和稀泥”,当“和事佬”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 5.2013年7月,某农民工因为工资待遇问题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经过协商,双方同意到设在该市的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可仲裁的结果是用人单位只付给该农民工70%的工资。该农民工不服,到法院起诉,诉状被驳回。这是因为() A.仲裁方式坚持当事人自愿的原则B.仲裁方式坚持或裁或审原则 C.仲裁方式坚持独立原则方式D.仲裁方式坚持一裁终局原则 6.仲裁被看做是不打官司而又能调解纠纷的好方式,这是因为() ①仲裁程序比诉讼程序更灵活,而且审理不公开进行 ②仲裁采用一裁终局制,显得更加便捷、经济,影响也小 ③仲裁委员会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仲裁委员会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④仲裁委员会从公道正派的人员中聘任仲裁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