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编湘教版高中必修第二册地理《第一节 人口分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湘教版高中必修第二册地理《第一节 人口分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是湘教版2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的内容。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载体。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期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这是这一章的开篇第一节。分析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十分重要,这对理解“地球村”的人口持续增长,以及引发的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很有帮助。

区域认知:结合案例,探究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综合思维:能够用各种事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地理实践力:利用图表和实地调查,培养学生读图和调查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等,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人地协调观: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深刻理解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关系。

1.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重点)

2.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和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重点)

3.结合图文资料,说明人口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难点)

教师准备:课件、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复习。

土壤条件看:提问:指出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共同因素?

【学生】思考、听讲、记笔记并回答问题。

气候适宜的河流冲积平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农耕发达。

【老师】讲解、展示图片

矿产资源条件看: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人口聚集。

【学生】P6-7活动,思考:想一想,下列人口稀少区域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

【学生】思考、讨论

【老师】点评、总结

【老师】

三、影响人口分布的人文地理条件(板书)

【老师】讲解、展示图片

经济条件看: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人口分布与经济活动密不可分。人口分布受经济活动类型、规模的制约。

【学生】思考、听讲、记笔记

【学生】P8活动,思考:

(1)找出黑河—腾冲线西北一侧人口较为稠密的区域,归纳它们的地理分布特点,分析其人口较为稠密的原因。

(2)分析黑河—腾冲线的地理意义,讨论该线与我国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内在联系。

(3)近一个世纪以来,虽然我国人口分布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胡焕庸先生提出的人口分布对比线依然是我国人口分布差异的基线。议一议,在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人口分布对比线是否会向西北方向移动?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老师】点评、讲解、总结。

1.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①气温较适宜②位于平原地带③开发历史较长④经济相对发达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著名学者邦奇等曾用人类大陆图揭示世界人口分布问题,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人类密集区称为人类大陆。下图是“人类大陆图的局部图”。读图回答2-3题。

2.图中甲、乙两地区呈带状分布,造成两地呈带状分布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处沿一条河谷分布

B. 甲处沿带状降水量分布

C. 乙处沿铁路线分布

D. 乙处受山脉限制

3.①②③④四地在图中都不位于人类大陆地区,其原因相同的是()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④

4.下列城市的形成与矿产资源有关系的是()

A.北京B.黄山C.大庆D.深圳下图是南美洲部分地区人口分布图。读图,回答3~5题。

5.该地区人口分布()

A.平原多,高原少B.北方多,南方少

C.东南多,西北少D.内陆多,沿海少

6.影响该地区北部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B.水源C.植被D.地形

7.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读图可知,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有亚洲的__________,欧洲的西部,北美洲的____部等。分析原因。

(2)从图中看出,①处和②处人口稀少,由此看出影响人口分布最主要的因素是

____(选择填空)。

统编湘教版高中必修第二册地理《第一节 人口分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是湘教版2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的内容。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载体。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期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这是这一章的开篇第一节。分析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十分重要,这对理解“地球村”的人口持续增长,以及引发的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很有帮助。 区域认知:结合案例,探究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综合思维:能够用各种事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地理实践力:利用图表和实地调查,培养学生读图和调查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等,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人地协调观: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深刻理解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关系。 1.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重点) 2.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和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重点) 3.结合图文资料,说明人口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难点) 教师准备:课件、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复习。

土壤条件看:提问:指出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共同因素? 【学生】思考、听讲、记笔记并回答问题。 气候适宜的河流冲积平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农耕发达。 【老师】讲解、展示图片 矿产资源条件看: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人口聚集。 【学生】P6-7活动,思考:想一想,下列人口稀少区域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 【学生】思考、讨论 【老师】点评、总结 【老师】 三、影响人口分布的人文地理条件(板书) 【老师】讲解、展示图片 经济条件看: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人口分布与经济活动密不可分。人口分布受经济活动类型、规模的制约。 【学生】思考、听讲、记笔记 【学生】P8活动,思考: (1)找出黑河—腾冲线西北一侧人口较为稠密的区域,归纳它们的地理分布特点,分析其人口较为稠密的原因。 (2)分析黑河—腾冲线的地理意义,讨论该线与我国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内在联系。 (3)近一个世纪以来,虽然我国人口分布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胡焕庸先生提出的人口分布对比线依然是我国人口分布差异的基线。议一议,在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人口分布对比线是否会向西北方向移动?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老师】点评、讲解、总结。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一节《人 口分布》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地理学研究人口的重点方向之一是探讨人口现象的空间变化。人口的分布是人口的空间表现形式。世界人口的分布面貌,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和繁衍后代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无时无地不受自然和人文诸因素制约。这些因素通过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而影响人口分布。本节讲述世界人口分布大势和特点,阐述自然、人文诸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回答了两个基本问题: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哪儿?为什么?这既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又是全章的基础知识。因此安排在第一节讲授。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内容标准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二、教材分析 本节以一个“卫星影响世界地图”这一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以使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带着问题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本节讲述世界人口分布大势和特点,阐述自然、人文诸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回答了两个基本问题: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哪儿?为什么?在讲述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时,教材采用了由一般到个别、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本节共有两个标题:“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第一个标题聚焦世界人口的分布。教材先安排图 1.2“世界人口的分布(2014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发现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接着从纬度、距海岸远近、海拔三个方面,利用数据进一步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在描述人口分布特点之后,本节第二个标题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制约世界人口分布状况的诸多影响因素。这样层层深入,由浅人深,有助于学生掌掘比较完整的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另外,课后还有一个“活动”教学和“自学屋”。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高中必修第二册地理《第一节 人口分布》获奖说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分布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第一节,关于世界人口分布,本节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和规律的学习,然后利用图文材料来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以“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为案例,探析中国人口的分布。 本节内容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这种分布规律的背后的原因,从而对人地关系的理解更为深刻。 区域认知:通过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和规律,认识到不同区域人口分布状况。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能够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综合分析其人口分布的合理性。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世界人口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深刻认识人地关系。 1、结合材料,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和规律 2、运用资料,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教师准备:导学案、课件、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完成导学案。 【新课导入】全世界75亿人口他们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这样分布,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世界人口分布。 学生:思考,自由回答 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新课讲授】 在学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和规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两个基本的概念,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是人口分布,人口分布的衡量指标又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点评、讲解 一、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2、衡量指标--人口密度 (1)概念: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 (2)计算公式:人口密度=(人口数量/单位面积)*100% 过渡:了解了这两个基本概念,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人口分布的状况如何。 小组活动:结合图1-1-2 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2016年),概括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和规律。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点评,讲解、归纳 二、世界人口分布 1、特点:明显的不均衡,形成明显的稠密区和稀疏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西欧和北美东北部等,都是人口稠密区,南极洲以及一些荒凉海岛,至今尚无人长期定居。 2、规律: 规律1: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的中低纬度地带。人口稀疏的纬度带主要是南北纬60〫以上的寒冷地带、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干热地带,以及赤道两侧的湿热地带。 规律2:主要集中在距海较近地带。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通常人口稀疏。 规律3: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地带。其中,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面积不足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4,却分布着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 规律4:主要趋向于城镇地区。随着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形成了一些人口稠密区和稠密带。 过渡:从这些规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纬的沿海平原地带,且趋向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城镇地区。那么为什么会这么分布呢? 小组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结合自身经历,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回答 教师:点评、讲解、归纳 三、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人类总是选择相对适宜生存与发展的地方居住并从事产业活动。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影响着人口的

【湘教版】1.1 人口分布 教案(第1课时)-高中地理必修二

高中地理《人口分布》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视频等资料,分析和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和一般规律。 2.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总结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分析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表现。 3.归纳总结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 1.从纬度、海陆位置、海拔等角度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趋向性,并总结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2.读图分析归纳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激趣导入,学生观看视频资料《胡焕庸线》,以大致了解中国人口分布不平衡的状况,激发起学生学习探究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和一般规律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世界人口总体上仍在不断地快速增长,2011年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70亿。你知道这些人口是怎么分布的吗?世界人口的分布有规律吗?如果有,一般规律是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学习和探究,从而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现在开始吧? (板书)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 一、世界人口分布 学生进行活动探究1:爪哇岛人口密度特点大的原因。 阅读教材P2“探究”材料,小组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爪哇岛人口密度特别大的原因。

生:(可能的答案)1. 爪哇岛面积只有12万多平方千米,仅为全国土地的7%,但印尼2亿多人却有一半以上(1.4亿多人)住在该岛。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优越:纬度低,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岛上火山活动多,广泛分布着肥沃的火山灰;岛上河流较多,灌溉水源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岛上动植物资源丰富,食物来源充足。 从人文因素看,该岛位于印尼的主要岛屿之间,地理位置优越,港口多,交通便利;岛上城市众多,经济发达,产业活动活跃,所以该岛人口密度大。 (问题承上)阅读教材P2“探究”材料,小组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2. 议一议,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生:(可能的答案)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两个大的方面。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人文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工业、农业、交通、商贸)、社会、历史、文化、科技和政治等。 (板书)1.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 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 1.什么是人口分布?人口分布状况通常用什么指标来衡量? 2.什么是人口密度?其单位一般是什么? 3.人口数量多的地区人口密度一定大吗? 生:(可能的答案)1.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期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通常以人口密度

第一节 人口分布-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人口分布-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口分布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人口分布的各种现象和特点,如密集区、稀疏区、拥挤区、空旷区等; 3.学习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分布不均和人口流动的测量和分析方法; 4.探究人口变化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人口分布的基本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人口分布现象及其特点。 三、教学难点 1.掌握人口分布量的测量和分析方法; 2.探究人口分布不均与人口流动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人口的分布情况,并讨论与人口分布相关的问题,如城市化、资 源配置等。 2. 概念讲解 讲解人口分布的概念,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分布不均等。 3. 案例分析 以中国为例,通过课件展示比较典型的人口分布现象,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中 游地区、东北地区等,并让学生分析形成这些现象的影响因素。

4. 经典资料展示 展示和分析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如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水平等,以及不同地区人口流动的特点和趋势。还可以通过相关报纸和文献展示国内外人口变化的趋势。 5. 组织讨论 针对中国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人口分布不均对国家和地区发展带来的影响,如资源分配、经济发展等。 五、教学方法 讲解、案例分析、经典资料展示、组织讨论。 六、教学工具 课件、相关报纸和文献。 七、教学评估 1.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学生提交分析作业。 八、教学延伸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全球范围内的人口分布情况和人口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口政策和措施。同时,也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等方式深入探究人口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2022年 《人口分布》顶尖优秀教案1

第一章人口 第一节人口分布 学科核心素养 目标与素养 1.结合世界与中国人口分布图,从空间分布认知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到达水平2、3的要求。 2.能够运用“世界人口的分布〞图,分析、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并总结出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到达水平2、3的要求。 3.调查当地人口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到达水平2的要求。 4.通过总结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原因,引导学生了解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开展观,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形成正确的人地思想,到达水平2的要求。 情景与问题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世界人口的分布〞和“各大洲和地区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图,明确世界上的人口分布很不均衡这一规律,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的密集区和稀疏区,把握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再通过比照人口密集区和稀疏区的区域差异,结合教材“世界不同纬度人口分布示意〞图和“世界不同海拔人口分布〞图等,归纳总结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课堂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小组讨论、分组发言、角色扮演的方式解决问题,进行教学 1读图绘图法:本节内容文字相对简洁,图表丰富,在学习过程中要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知识转化成直观图像,弥补感性知识的缺乏,同时增加理性知识。

2比拟法:学生通过阅读“世界人口的分布〞图,明确世界上的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把握人口分布的特征,并通过比照这些地方的区域差异,分析归纳形成人口密集区和人口稀疏区的影响因素。 3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及一般规律。 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难点 难点 1世界与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案例一 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1.1 人口增长模式-教案设计

人口增长模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2.学会分析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 3.理解“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的特征及地区分布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法。 2.通过探究与活动,学会判断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方法。 3.运用本地区人口统计资料绘制图表,学会说明人口增长特征、分析其成因、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看待人口增长模式。 2.认识我国的国情、国策,逐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3.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调查研究,充分利用相关资料分析、判断人口增长模式。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及有关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影响因素及代表国家。 【教学难点】 1.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及地区分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必修Ⅰ主要学习了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必修Ⅱ,主要学习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内容有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重点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形成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人口、环境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要素,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是人口地理的重要内容。人口与

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推进新课课件展示: “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长图” 师1999年10月12日是世界人口60亿日,目前全世界每年净增人口7 700万,预计到2030年全球人口将超过80亿。你认为世界人口增长有规律可循吗?能说说21世纪人口增长的趋势吗? 课件展示: “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图” 生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为一条“J”形曲线。古代人口增长十分缓慢,近代人口快速增长,现代“人口爆炸”性增长。21世纪世界人口将保持继续增长趋势,人口总量会不断增加,增长速度有所下降。 师人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即新技术革命 历史阶段采猎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新技术革命时期时期距今300万年公元前8000年18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初现在 人口数量人类出现约0.1亿约6亿约30亿60多亿增长特点极其缓慢缓慢增长加快先迅猛增长,后缓 慢下降(人口数量、增长特点两栏,留空让学生回答,然后依次出示答案)课件展示: “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高中地理湘教版 1.1 《人口增长模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2.学会分析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 “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的特征及地区分布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法。 2.通过探究与活动,学会判断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方法。 3.运用本地区人口统计资料绘制图表,学会说明人口增长特征、分析其成因、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看待人口增长模式。 2.认识我国的国情、国策,逐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3.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调查研究,充分利用相关资料分析、判断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及有关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影响因素及代表国家。 教学难点 1.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及地区分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先来看几组图片,观察人口增长的趋势。 分析我国目前人口状况,推出“单独二胎”,“全面二胎”,目的是什么? 进入新课:

一、人口增长 1.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是什么? “J”形曲线:数量增长,速度加快。 2.填表:了解不同阶段人口增长速度。 3.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三种情况) 4.影响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5.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 (承转)回顾人口增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形成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通过对近代世界人口问题的研究,人口学家总结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一)“高—高—低”(阅读教材,注意区分) 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基本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生产力水平:采集、狩猎为主 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基本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生产力水平:手工劳动 (承转):通过课件展示:“人口增长模式图”总结上一模式,承接下一模式。(二)“高—低—高” 1.原因:工业化生产方式代替手工劳动,生产力水平提高, 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2.特点: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3.分布: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4.产生的社会问题:劳动力过多,就业压力大,资源、环境压力大等。 (承转):通过课件展示:“人口增长模式图”总结上一模式,承接下一模式。 (三)“低—低—低”

2020-2021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2 人口合理容量

湘教必修II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设计思想】本节课以高中地理新课标思想为指引, 贯彻高中地理新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 这条主线,使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 【学情分析】以学生目前所具备的知识、智力发展水平来说对掌握本节概念性、知识性内容难度不大,学生都能认识到我国人口众多的这一基本国情能简单的分析出人口众多对环境的影响,但大部分学生读图、获取有用信息、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差,所以本节教学主要培养高一学生读图析图的方法,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结构明确,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一是“人口爆炸”的现实。二是环境的限制性, 着重分析土地、矿产、水资源以及环境对人口的制约。三是人口的合理容量, 介绍了地球的环境承载力以及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人口容量的特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人口爆炸的事实。 (2)了解地球的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以及人口容量的特点。 (3)理解资源、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 (4)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5)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众多文字材料、照片、图表、录像等,采用感觉上强烈的对比冲击让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地球人口爆炸的事实、原因以及后果, 引导学生得出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 提高学生阅读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尝试让学生从众多资料和自己的知识积累,发现人口爆炸、环境对人口如何限制、地球能容纳多少人、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等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 切实弄清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能力。 (3)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 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 通过对各自见解的对话、协商,完善对事物的理解, 构建起新知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 布教学设计2篇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教学设计(一) 【引言】 人口分布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也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会影响到社会经 济的发展,因此研究人口分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将从 人口的集聚和分散特征、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以及人口分布的对策等 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第一节:人口的集聚和分散特征】 【知识目标】 1. 了解人口集聚和分散的基本概念; 2. 掌握人口集聚和分散的特征; 3. 分析人口集聚和分散的原因。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学生 老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话题,如“你所在的城市有哪些人口集聚 的特点?为什么?”既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了解学生对人口分布的 初步认识。 步骤二:呈现学习内容 通过幻灯片或板书展示人口集聚和分散的定义,并解释其含义。 步骤三:学习人口集聚特征 1.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P2-P3的有关内容,理解人口集聚的含义; 2. 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实际案例出发,总结人口集聚的特点,并进行小 组讨论; 3. 每个小组选择代表汇报他们的观点,并拓展对人口集聚特征的讨论。 步骤四:学习人口分散特征

1. 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本P3-P4的内容,了解人口分散的含义;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人口分散的特点,并呈现他们的研究结果; 3. 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对人口分散特征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步骤五:总结特征 要求学生将人口集聚和分散的特征整理出来,介绍并记录在黑板上。 步骤六:分析人口集聚和分散的原因 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人口的集聚和分散现象?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整理出人口集聚和分散的原因; 3. 学生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澄清学生对原因的理解。 【延伸探究】 学生可自选城市、乡村或特定地区进行实地考察,通过问卷调查、访 谈等方法了解和分析当地人口集聚和分散的原因,并撰写实地调查报告。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人口集聚和分散的概念、特征和原因有了 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人口分布提供了基础。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教学设计(二) 【第二节: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知识目标】 1. 了解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2. 掌握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3. 分析不同因素对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的影响。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学生 通过展示一些人口稀少或人口稠密的地区图片,引发学生对人口分布 的影响因素的思考。 步骤二:呈现学习内容 通过幻灯片或板书展示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引导 学生进入本节的学习内容。 步骤三:学习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教学设计

教案:《第一节人口分布》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 课标要求: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学习目标: 1、运用资料,说明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区域认知、读图分析能力)。 2、结合实例,说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重点和难点:重点,人口分布特点;难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教学策略:分层教学(A识记、B理解、C应用、D探究) 教学方法: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从教材图1.1卫星影像世界地图导入。 〖教学过程〗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A识记)(略) 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读教材1.2世界人口分布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要点如下: 1、分布特点: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很大均匀,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人口稀少。 教学活动2:引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读教材1.2、图1.3等材料,分别从全球、距离海洋远近、海拔、人口稠密度、大洲(地区)、人口大国等角度,说明世界人口分布的具体特点。要点如下: 2、分布状况(具体表现): (1)从全球来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是北纬20°-60°地带归为集中。 (2)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3)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4)从人口稠密度来看:世界上有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 (5)从大洲和地区来看: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 (6)从国家来看:截至2018年底,世界上有印度、中国等13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C应用)(详) 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文字和图像,分别说明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要点如下: (1)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①过于寒冷、干燥和湿热的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如沙漠地区、高纬度地区和热带雨林区等。 ②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适合人类居住(如图1.5)。 (2)地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①地势低平地区,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集居地。 ②地表崎岖,地势较高的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 (3)水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①河流、湖泊沿岸地区,用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人口较为密集。如长江和黄河流域,尼罗河谷地、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 ②在干旱地区,有灌溉水源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 ③水源缺乏的地区,则不适宜人类居住。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1章第1节人口分布(第2课时)教案

《人口分布》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2.利用资料或图表,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出示图片和视频:“尼罗河流域卫星影像” 师:从第一幅灯光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可能的答案)能看出城镇的分布情况,也能间接的表示人口的分布状况。 师:该地区人口分布有何特点?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生:(可能的答案)图中区域大部分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地表径流缺乏,聚落和人口分不主要受水源条件影响。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分布的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讲授新课】 (板书)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师: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可以分为哪两个大的方面?

生:(可能的答案)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师:自然因素有哪些?它们又是如何影响人口分布的呢?我们来看图片 板书:1、自然因素 出示图片:“世界人口分布图” 师:上节课我们说过,从全球来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这一规律体现了些自然因素的影响? 生:(可能的答案)中低纬度热量适中,沿海地区气候较湿润,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体现了气候和地形因素的影响。 出示图片:“世界人口分布图” 师:说出图中四种人口稀疏地区的类型,分析该类地区人口稀疏的原因? 生:(可能的答案)四种地区分别是沙漠地区、高原山地、高纬度地区和雨林地区。都属于气候恶劣的地区。 出示图文资料: 荒无人烟的撒哈拉沙漠地区中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份——西藏

人口分布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1.1人口分布》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课标分析:本条标准的行为条件是“运用资料”,在教学中教师需提供给学生不同尺度图像资料;行为动词是“描述”,即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需达到学业质量水平2的要求;行为结果是“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人口分布主要是指人口数量在不同尺度区域(全球、国家或地区)的分布状况(人口密度),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是多元的,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事件等。 二、教材分析 整体结构上,人口分布是必修地理2的开篇内容,必修地理2侧重人文地理,重在从人文地理要素的角度突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口因素在其中则占有重要地位,是人地关系发生的重要条件;单元结构上,人口分布位于第一章,第一章“人口”是人文地理部分学习的基础,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做准备;章节结构上,人口分布是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位于章首,具有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括正文、九幅插图、一个活动和一个自学窗。前三幅插图从纬度、大洲等角度表示世界人口分布位置,4-7插图体现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最后两幅插图分别位于活动和自学窗中,旨在表示芬兰和中国的人口分布。本课利用“四大文明古国兴起和衰落”作为探究材料贯穿全文,会对教材中的图像资料有所调整,把活动1和自学窗安排为课下学习内容。 三、学情分析 知识水平上,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世界人口分布”的相关知识,已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基本能理解给定的简单地理要素,如气候、地形等对人口

的影响,为高中阶段深入学习打下基础;生活经验上,学生对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较为熟悉,知道交通、经济、气候、水源条件是人类迁移定居考虑的重要因素;学习动机上,高中学生的学习受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的影响较大,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他人的肯定,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适当表扬,激发学习动机;思维水平上,高中生虽然抽象思维发展较快,形象思维在认知中仍占重要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案例、图片、视频等资料,便于学生理解。 四、教学目标 1.观察地图,说出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根据世界人口分布图,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位置特征;(区域认知) 2.根据图文资料,分析其四大文明古国孕育文明的自然因素,以及三大文明古国没落消失的原因;(综合思维) 在网络和谷歌地球软件上搜索图像资料,说明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地理实践力) 3.通过认识人类文明出现和灭亡,理解自然环境及其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人地协调观) 五、教学重难点 世界人口分布的时空特征;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六、课时安排 课内1课时+课后活动。 七、教法学法 教法: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学法:观察法、读图分析法、归纳法、地理图像法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第一章 第一节人口的增长模式教材分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增长模式一、课程标准要求与分析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运用实例,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并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二、教材分析 作为《人口与环境》学习的开篇部分,起到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内容主要讲述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其转变这些内容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 本节课主要有三部分的内容: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3.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的角度上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本节课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创造条件。 三、学情分析 由于初中和高中地理学习的断层,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非常

1.1+人口分布+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1.1《人口分布》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教材分析】 《人口分布》是湘教版新教材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的内容。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期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第一章的开篇第一节,是学习人口迁移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必备知识。分析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十分重要,对理解“地球村”的人口持续增长,以及引发的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很有帮助。本节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1.人口分布:详细地阐述了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我国人口分布特点。2.影响因素:从自然和人文两个层面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加以介绍。 【教学目标】 1.运用图表资料,从大洲、国家、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城乡等多个角度,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明确世界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 2.结合实例,运用综合思维,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某区域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核心素养。 3.了解我国人口地理界线,描述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重难点】 1.世界人口分布、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学习方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材料一:2020年人口数据 截止2020年,全球230个国家人口总数为75.8亿人,其中中国以14亿人位居第一,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材料二:中国不同年代的全家福(一代人与三代人)(出示图片)

材料三:世界人口的增长图 【提问】看了三则材料,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回答】 世界人口众多且在不断增速,中国人口基数大,不同时代人口增长速度不同,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计划生育政策有关。 【材料补充】 1987年7月11日,地球人口达到50亿。为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1990年,联合国发展规划署决定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以唤起人们对人口问题的关注。 【承转】 世界人口分布、中国人口分布是否均匀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人口的分布。 【探究活动一】世界人口分布 【自主学习1】 请阅读教材第2页内容,说出什么是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并在课本中进行勾画。【学生回答】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期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通常以人口密度来衡量。 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人/千米2】 【展示图片】世界灯光图 【提问】这幅图和世界人口分布有什么关系?通过这幅图,你发现人口分布有什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_《人口迁移》名师教案

第一章人与地理环境 第2节人口迁移 本节内容是上节内容的延伸,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的变化原因之一。在当今社会人口迁移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对该部分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应该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知识内容教学难度不大。本节主要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人口迁移。通过案例和活动探究,帮助学生掌握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意义。本节课的难点在于“人口迁移”影响因素分析,教师在讲授时,应该多列举身边的例子让学生理解。 综合思维:能够通过案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会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区域认知:结合资料,了解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情况、特点和影响因素,并会分析人口迁移所带来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了解自己家乡人口迁移的情况,并分析迁移的原因和所带来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认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理解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经常的一种现象,是人与环境协调的一种体现。 1、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影响 2、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师准备:挂图、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导入新课】 每年的春运是全国大规模的人口移动,这种春节期间回乡过年或外出旅行的人口移动属于人口迁移吗?人口迁移需要满足哪些条件?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了解什么是人口迁移。(展示春运场景图片) 【讲授新知】 一、人口迁移 概念: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教师分析人口迁移要素: 空间:改变居住地、跨越行政区界线 时间:达一年以上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空间范围分析人口迁移的类型: 国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 【活动探究1】:判断人口迁移要遵循上面几个要素,请学生思考这些例子哪些属于人口迁移呢?哪些又属于国内人口迁移呢?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答案校对。 人口迁移会使得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的机械增长。 教师讲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怎样来判断一个地区的人口是迁入还是迁出呢? 教师讲述: 人口机械增长率的概念和计算。 人口机械增长率=(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 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时,为人口净迁入区 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时,为人口净迁出区 当今社会是一个人口迁移日益频繁的时代,这样的迁移会对人口的迁入区和迁出区产生什么影响呢?【活动探究2】:认识人口迁移的影响 提示:从迁入地和迁出地,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来探究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列表归纳总结 从探究活动,我们认识到人口迁移会对人口的迁入区和迁出区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是什么因素在影响人们发生迁移呢?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要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首先我们先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教师讲述和分析图1-8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因素有哪些呢?学生举例,教师点评。

高中地理 第1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1节 人口分布教案 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一节人口分布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通过调查或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地理实践力) 2.能够描述某一区域或对比分析不同区域人口分布的特点.(区域认知) 3.能够从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环境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综合思维)4。探讨区域人口密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念。(人地协调观) 一、世界人口分布 1.衡量:人口密度。 2.特点:极不平衡。 (1)表现 ①从世界上看:在占地球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大约居住着世界90%的人口。 ②从各大洲看:世界人口在各大洲的分布状况差异很大,亚洲占比最大。 ③从各国看:目前,中国人口最多,其次为印度,13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④从城乡看:总的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2)规律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图表点拨]教材第3页图1-3和第4页表,以不同图表形式展示出:不管是从国家分布还是世界人口城乡分布上看,世界人口分布是不均衡的。 [特别提醒]人口密度反映的是单位面积内人口的平均数目,并不体现人口的实际分布格局。 1.自然地理条件 (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3)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干旱地区的绿洲人口集中,农牧业发达. (4)土壤:更多的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5)矿产资源:开发吸引人口聚集。 2.人文地理环境 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科技等因素。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