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化发展规律及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借鉴

城市化发展规律及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借鉴

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及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借鉴

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城市发展阶段理论主要有服部硅二郎的“区域与城市发展的相关分析”,诺瑟姆(R.M.Northam)“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博格(L.v.d.Berg)的“城市人口的动态过程分析”。而诺瑟姆的S型曲线理论应用最为广泛。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根据各个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于1975年提出了城市化发展过程呈S型曲线,如图所示:

曲线表明,城市化发展呈阶段性:初级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缓慢,当人口超过10%,城市化发展速度开始加快;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城市化发展呈加速状态,进入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大约超过70%时,城市化又进入缓慢发展阶段。

城市化初级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农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也占较大比重,农业生产率比较低下,能提供的商品粮有限,而粮食的供应是区域内实现城市化的重要前提与基础。粮食不仅保证城市人口的正常生活,同时是城市的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社会的资金积累也是有限的,并且科学技术水平低下。因此工业化处在初级阶段,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不足,所以城市发展缓慢。

进入城市化中期阶段,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工业化进入起飞阶段,初期发展的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生产,大量劳动力进入城镇、城市,特别是进入大城市,进入工厂就业,进入城市的各类服务业,促使城市化进入高速成长期。

城市化后期阶段,工业己由劳动密集型过渡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原来进入工业的一部分劳动力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已经大致完成,没有更多的劳动力可以进入城市,城市化进入缓慢发展和注重提高城市质量的时期。119)

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总结

世界城市化呈不断加速之势

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城市化呈不断加速之势。

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为5000万人,占世界总人口的5.1%。整个19世纪,世界总人口增长了70%,而城市人口增长了340%,城市化水平提高到13.3%。20世纪前50年,世界总人口增长了52%,城市人口增长了230%,城市化水平提高到29%。20世纪50~9O年代,世界总人口增长了109%,城市人口增长了208%,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2.6%。总的来看,19世纪以来,城市化越来越快。[‘91[451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相继步入城市化后期,城市化速度放缓、基本停滞。发展中国家50年代才进入城市化起步期,有的刚进入城市化中期的快速发展阶段。世界上数量更多、人口更多并处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相继进入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阶段,尽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已经放缓,整个世界还仍然处在城市化的快速增长期。

“城市带”的逐渐形成与区域聚集效应

随着城市郊区化,世界城市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美国,原来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心高楼林立,大公司、大银行云集。在市中心周围是原来的老工厂区,大都已经废弃,有的城市已经对旧工厂进行了改造、铲除,更新为市中心的扩大部分,改造成为住宅区。西方国家每一个大城市外围的住宅区都比原来的城市中心区面积大上好几倍。因此,同样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西方城市要比我国城市占地大了好几倍。同时,在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周围,还在地铁延伸出去的地面铁路线站台外,在城市延伸出来的汽车快车道两旁,形成密集的卫星城市和小城镇,组成了“城市圈”、“城市群”。此外,往往还沿高速公路在各个互通口旁形成了小城市组成的“城市带”。在这些城市圈、群、带中,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迅速。

高速公路网、铁路网、港口和信息高速公路为骨干的快速通道网,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体系内各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高速公路的交汇点,形成新兴的工业城市,其经济的增长远远超过其他地区的发展速度。高速公路两侧还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形成。发达国家的城镇体系随着快速通道网的建设和发展,逐步由市中心的蛛网系统,向联系各个经济重心间的通道网发展转化,形成全国范围内以大中城市为节点的经济网络,并在城市、城镇最密集的地区形成了以若干都市为核心的“都市带”。[‘9]15’l 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50年代就提出,都市圈或都市带应以2500万人口规模和每平方公里250人的人口密度为下限。因为只有足够的人口聚集和足够的人口密度,才能够在一片区域内形成生产力的聚集效应。世界上第一个都市带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东北部形成的纽约都市带,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40个大小城市。20世纪世界相继形成的大都市带还有美加五大湖大都市带,即由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加拿大的多伦多、蒙特利尔为核心的北美制造业密集带;日本以东京、横滨、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户为核心的占日本全国总人口60%的大东京都市带。欧盟中以法国巴黎、里尔、比利时布鲁塞尔、安特卫普、荷兰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德国科隆、埃森、法兰克福等40多座城市组成的大巴黎都市带;英国以伦敦、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城市组成的大伦敦都市带。上述这五大都市带人口3亿多,在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近半个世纪,发达国家人口和生产力向都市带集中的趋势日益显著,都市带己成为先进生产力的载体。t’9]

逆城市化现象出现

20世纪后期,发达国家普遍出现大城市的郊区化。首先是中产阶级以上的人逐渐搬出城市中心区,居住到市郊或卫星城市、城镇去,然后,一些工业企业也从中心区外迁到郊区,随之,商业、服务业也跟着工厂和居民向郊区扩散,随之产生了“城市郊区化”现象。

“逆城市化”的概念是美国城市规划师贝利首先提出来的。I’91其主要内涵是指中心城市衰退、城市郊区化、大城市分解为众多中小卫星城等。随着人们

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随着小轿车普遍进入家庭,从而使得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大城市中心区吸引力不断下降,导致经济活动和人口持续不断地由城市中心向外围扩散,由大城市向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扩散。

大城市郊区化和所谓的“逆城市化”,并不意味着城市化水平的下降、从

城市回到原来意义的乡村去,它只是城市化采取了分散扩张形式,导致城市化新格局的出现,推动城市化更广泛地传播,因此并不影响城市化的水平【9Jl。所以,未来世界的城市化将由集中走向分散,由单个城市走向簇群城市,走向城市圈、城市群。如美国的洛杉矶,市中心只有300多万人口,而周边1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却有80多个中小城市,构成大洛杉矶,总人口近1000万。城市虽然分散了,但城市作为集中居住和社会经济活动中心的作用没有下降。

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经验

美国城市化发展

美国的城市化发展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1860一1920 年是美国向城市化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其历史上的移民高峰时期,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1.2%,是美国成为以城市人口为主的国家。在美国的城市化历史上,外来移民起了重要作用,移民主要来自欧洲,而且大部分的移民选择在2500人口以上的城市中生活。1890年,纽约250.74万人口中,外来移民占81%:芝加哥109.88万人口中,外来移民占7%8。旧金山29.89万人口中,外来移民占7%8。可见,外来移民涌入城市加速了美国城市化进程[57]。

美国城市化过程同样是农业人口大量进入城市的过程,1800年农村人口占93.9%,1875年美国人口仍占74.3%,二战后降到10%以下。在美国城市化进程中,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生产率提高,为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创造了条件,工业革命塑造了城市形态;铁路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一批铁路枢纽城市。

实际上,这一时期有两个非常明显的增长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中西部和东北部那些城市表现的特别明显。第二阶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西南部的“阳光地带”又有一批城市获得了空前的发展。[581

日本城市化发展

日本的城市化发展是在20世纪50年代才进入高速发展期。[59]1950一1957年城市化水平从37%上升到76%,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1956一1973年是日本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期间,工业生产增长8.6倍,平均每年增长13.6%,农业劳动力平均转移量达到创纪录的水平,每年转移42.9万,1976年日本城市化率达到7%6,此后则进入缓慢发展阶段,1996年日本城市化水平为7%8,比1976年前仅高出2个百分点。日本城市化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城市化模式,1998年

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6.%8。其中东京都市圈就占了25%。集中性同时表现在城市国土空间分布上的高度集中。日本的十大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其中七个分布在从东京到大阪的东海道都市带内。日本城市化还存在农村人口过度进入城市,造成农村人口稀疏、产业衰退、社会设施奇缺、文化水平落后、农业用地面积减少。

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经验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借鉴

在发达国家城市化走过高速发展阶段并相对停滞后,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正迎来城市化的高速成长期。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集中化”为特征,就是前述的从工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前后,表现为工业和人口的持续的、大规模的集中,城市数目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不断增多。第二阶段则以“分散化”为特征1931。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中出现了所谓市郊化以及后来的超市郊化现象,即大批居民从城市的中心地迁往城市的郊区地带。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的中心地带环境污染问题严峻,另一方面,发达的现代交通工具,也为人们从城市移居到郊区提供了可能。这一阶段的区域发展模式表现为城市中心区域人口增长停滞,城市周边区域不断扩增,卫星城市的居民区发展迅速。于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或“城市群”、“城市带”发展较快。

城市化发展是一个由农村、小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一级一级组成的金字塔。原始的状态是底部大,即农村人口多,小中城市人口增加,大与特大城市人口少的典型金字塔。第一次城市化是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扩大为标志的。在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一、两个世纪,相继完成了第一次城市化。第一次城市化实现后城市人口比重达到6。一8%0,甚至还多,有的国家几乎是城市国家,这时金字塔上部扩大,形成非均衡发展,头重脚轻;第二次城市化是对第一次城市化膨胀状态消肿,向城市郊区、小城镇迁移,小城市增多,使城市化发展金字塔形成比较均衡、稳定的形态,达到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

根据我国农村人口比重,要想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第一次城市化的水平,困难诸多。因此,本人赞同中国社科院胡伟略老师的意见,认为:城市人口比重超过50%,就可以是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城市化。据资料预测表明,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可达到50%。2010年前后,我国以完成第一次城市化为主要目标,同时推进第二次城市化的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同时,必须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到本世纪中叶完成第二次城市化。

城市化的发展路径和战略

城市化的发展路径和战略 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密度不断增加,城市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城市化具有很多优势,如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等。但城市化也存在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如城市化不均衡、环境恶化等。本文将从城市化的发展路径和战略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的发展路径 城市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的过程。城市化发展的路径有以下几个阶段: 1.初期阶段 这个阶段基本上是农民向城市迁移的阶段,城市形态还比较原始,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水平都不高。城市经济主要以小商贸和手工业为主,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也比较落后,通常只有一些必要的设备和服务。 2.快速扩张阶段

这个阶段是城市化的快速增长阶段,城市经济迅猛发展,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得到了空前的迅速扩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速度越快,城市化阶段也就越短,这个阶段通常有5到10年的时间。快速扩张阶段的城市,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户籍管理混乱等。 3.调整阶段 这个阶段的城市,已经完成了城市化的扩张期,开始进入了调整期。调整期的城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发展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新领域。这个阶段的城市,有较强的政府规划和管理能力,能够维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成熟阶段 这个阶段的城市,已经成为大城市,城市经济繁荣、人口密集、城市规模庞大。城市作为国家的行政、文化和购物中心,服务、教育、健康等领域的配套设施齐全,居住和生活环境稳定、舒适、安全。这个阶段的城市不仅有较高水平的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城市管理也相对得到不断改善。 二、城市化的战略

国外城镇化主要经验启示

国外城镇化主要经验启示 顾朝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从1978年的3624.1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33.54万亿元,按现行汇率计算约合4.92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市化水平也从17.92%上升到46.4%。国家进入全国社会转型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一、城市化的本质含义 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社会演变过程,存在许多方面的含义和定义。埃尔德里奇较早提出: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就是城市化的全部含义。兰帕德、麦基、弗里德曼和沃尔夫等人认为: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缩影,是物质、空间、经济、人口、体制以及社会特征的多维现象反映。当代城市化的实质含义在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工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景观面貌和人类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质转化和强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城市化不仅包括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还包括既有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英国帕乔内将城市化定义为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人口城市化,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增加;二是城市增长,即城市和城镇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增加;三是城市生活方式,即城市生活的社会和行为特征在整个社会的扩展。 二、两种城市化过程

从世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差异和文化历史的不同,存在两个明显不同的城市化过程。 (一)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 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是近代以来城市化的主要推动源泉。早在1843年,英国罗伯特·沃恩就声称:“我们已处于大城市时代。”在1801年~1911年的110年间,英国94%的人口增长在城市化地区,其中1/3是来自农村地区的移民。20世纪之后,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从西欧转移到北美,美国步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期,到1923年人均GDP跃过6000美元。也就在20年以后,美国单个城市的向心集聚达到顶点,生产要素集聚逐步转向城市之间,美国进入快速城市化时代。 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主要用“剩余产品”理论解释。可以概括地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一个逐步的人口转移与经济结构变化相适应的平滑过程,这就是经典的戴维斯城市化曲线。需要强调的是,西方发达国家150年相对渐增的城市化过程始终是与它们缓慢的城乡人口结构变化交织在一起的。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看,城市化与逐步的工业化和经济变化始终交织在一起。在这一时期,由于城镇的劳动力需求表现为稳定的增长,也就存在从农村到城市的稳定移民流。与此同时,农业技术进步和制造业发展也充分吸收了从农业部门解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并允许农村劳动力逐步转化为城市劳动力和居民。 (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 发展中国家经济普遍落后,城市化过程滞后于发达国家。自二战以后才出现快速的城市化,但是整个过程与上述经典的城市化曲线不相符,主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经验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经验 在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各国因各自的国情不同,城市化发展的模式也各不相同。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为典型的就是英国和美国的城市化。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率先启动城市化的国家,其城市化进程是伴随着产业革命的发生而兴起的。1801年时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不足26%,半个世纪后,其城市化水平升至45%,1891年达到了68%。城市化的推进过程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十分迅速。但其留给我们的思考是:首先,城市化的进程必须与国家实施工业化的进程协调一致;其次,城市化进程应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急躁冒进。英国“圈地运动”实施对农民财产的强制剥夺,使大批小农破产,成千上万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不但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严重阻碍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第三,不能以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推进城市化,应把其推进建立在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英国在快速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对农业的发展不够导致了农业发展的不足,农业发展不足反过来又制约了城市化的推进。第四,应当注意对耕地的保护。相反,正是因为英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对农业重视不够,城市化大量占用了农业土地,耕地的减少使农业生产能力受到威胁,农业不能提供足够的农产品,从而不得不依靠进口来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农产品增长的需求。 美国的城市化进程虽然比英国要迟的多,但由于十分注重城市化与经济和农业的协调发展,城市化较为成功。美国在建国初期,农村人口的比重在95%以上。直到1870年,美国还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国家,全国75%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劳动力的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在全国商品量中占一半以上。1870年以后伴随着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来自英、德、法等欧洲移民的大量涌入,美国开始了以电力、钢铁、石油、化工等先导工业为主的产业革命,工业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经济结构的重心由农业转向工业,由农村转向城市,工业需求拉动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启动了美国的城市化进程。1920年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达到51.2%,195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4%。通过对美国城市化发展历程的研究和探索发现有两大因素特别值得强调: 1.农业发展为城市化提供了条件 因为农业的发展为城市化首先解决了粮食问题,提供了原料和广大的国内市场;其次,农业生产率的迅速提高,为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创造了条件;第三,农业为城市化提供了大量资金积累。所以美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农业的技术进步、重视农业的基础建设和农业扶持保护政策的实施,使农民非农化与农业协调发展。 2.适合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并不是从重工业开始的,而是从发展消费品工业中的纺织工业开始,然后发展重工业,霍夫曼比例系数不断下降,这种产业演进的顺序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吸收农村劳动力。同样,这种工业化的特点使农业等基础产业发展较快,反过来又刺激了工业发展,农工协调发展从而促进了城市化的较快发展。这给我国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借鉴与启示: (1)城市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多种因素制约,应当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共同促进,协调发展。 (2)在选择城市化道路时,应重视市场的基础作用。美国是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城镇发展走集中或分散的道路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而不是政府的分政驱动。如在20世纪50年代前,市场的规模效益、聚集效益使美国城市化走上了非均衡发展的道路。商人们都选择有发展潜力的能够带来投资报酬率高的城市和地区作进行投资,密集投资的结果极大地带动了周围地区的快速增长,美国东部城市带的形成就是这种模式长期发展的结果。而到了50年代,

城镇化发展规律浅析

城镇化发展规律浅析 [提要] 城镇化的发展规律主要有:城镇化的发展过程要经过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城镇化的空间发展遵从梯次推进规律,聚集-扩散效应是城镇化梯次推进的原因;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伴而行,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关键词:城镇化;工业化;逻辑斯谛曲线;聚集-扩散效应 城镇化是由传统农村社会转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主流。城镇化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上新高度,推动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就要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依据世界城镇化发展历程和城镇化理论,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已经逐渐清晰。 一、城镇化发展阶段规律 城镇化是一个经济社会逐渐演进的过程,需要时间累积来完成,所以是长期任务,其发展也具备阶段性特征。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在1975年研究了世界各国城镇化过程,并将城镇化轨迹概括为生长理论曲线,即著名的逻辑斯谛曲线。根据该曲线的描述,城镇化的发展过程要经过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城镇化阶段划分的主要标准是城镇化率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各阶段的特征有差异。(图1) (一)城镇化初期阶段。城镇化初期阶段是指城镇化率由10%提高到30%左右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城镇特征主要是城镇人口规模小,城镇化率起点低,城镇数量少,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经济特征是国民经济总体实力薄弱;农业比重较大,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农产品商品率较低,农业提供的生活资料不够丰富;工业以简单的资源型或加工型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刚刚起步,主要是商品销售业。 (二)城镇化中期阶段。城镇化的中期阶段是指城镇化率由30%提高到70%左右的阶段。该阶段城镇特征为城镇化速度加快,城镇数量、城镇人口和城镇用地迅速增加,城镇建设速度明显超过前一阶段,城镇职能逐步综合化,当城镇化率超过50%,也被认为基本实现了城镇化。经济特征为工业发展迅猛,经济规模迅速膨胀,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非常突出,工业仍以资源密集型和加工业为主,但随着科技发展,工业技术含量逐渐提高;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为满足激增的城市人口对生活服务的需求,休闲、娱乐、医疗、保健等服务业逐渐兴起和发展;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及现代化水平在这一阶段也大大提高,农产品产量充足、种类丰富,为人口的非农化提供了食物保障。 (三)城镇化后期阶段。城镇化后期阶段是指城镇化率超过70%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城镇特征为城镇化率达到很高的水平,但增长缓慢,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全社会人口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阶段,人口增长缓慢;另一方面在经历了上一阶段农业人口向城镇大规模转移的过程后,从事农业的绝对人口数量不多,几乎不再有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但城镇化并未停顿,而是更多体现在城

新型城镇化的国际经验借鉴

新型城镇化的国际经验借鉴 西方各国在历经几十年到上百年时间的发展后,在人类历史上率先实现了城镇化。其中,有的城镇是自然形成和发展的,有的是由政府的主动推动和促进而形成和发展的。总体来看,政府主动干预发展的城镇,在城市布局、城市建设、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方面,普遍优于自然成长的城镇。 西方发达国家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政府主要起的作用体现在: 科学制定城镇规划,保证其执行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处理好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关系; 多种方式保障城市建设资金; 以市场机制满足城市土地供应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注重生态环保。 (一) 加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权威性 综观世界各国.城镇化程度和城市发展质量较高的国家,都较为重视市镇建设规划。做到规划前对城市有详细的分析和定位,充分考虑到人文、地理、资源、建设投资等各方面的因素,对城市进行最合理的规划设计。 实践证明,城市规划的干预机制与市场机制联系越紧密.规划的引导作用发挥得越好。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 1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

国外城镇规划已由政府行为逐渐转向市民参与,由理性、专业性和集中的权力转为感性的、具体的、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 美国公众可全过程参与城市规划,以保障民众的合理权益。 英国每一种类型的开发规划制定都有法定的公众参与程序,形式有公众评议、公众审查、公众讨论、公众审核、公众意见等。 2注重规划的前瞻性 制定规划时大都充分考虑城镇未来的发展潜力,为持续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美国城镇市区规划不仅强调功能个性、布局合理,而且注重规划的长期性。 对于交通、通讯、排污等公共设施建设,政府亦坚持长远性原则.避免重复建设,并留有充分的发展余地,对今后需要重建、扩建的项目,也纳入规划的内容之中。 3通过法律约束保障规划的稳定性 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法律手段对规划的实施进行约束,防止人为原因或其他因素随意调整,从根本上保证规划执行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澳大利亚的城镇规划一旦在议会上表决通过,就形成地方法律,由议会监督实施。 如果实施过程中需要调整,任何人无权擅自决定,需经由议会讨论通过后方能修改。美国的城镇规划一经通过,就具有法律效力,如需变动,除遵循一定的论证程序外,还必须经市民重新审议通过。 (二) 推动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 从各国的城镇化过程看,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转化和升级密切相关。一般是先有产业,后有城镇;城镇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1发达的农业是城镇化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

城市发展规律

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探讨 所有城市都需要遵循共同的城市发展一般规律,反映在:对城市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城市发展动力机制、地理区位、地区气候、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才条件(包含政策、技术、管理)、工农业生产和区域经济基础等要素上。现就有关要素的一些规律性问题提些看法。 1.城市发展动力机制中最根本的是人的需要 城市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建的、融合了自然环境的人工环境。城市的产生和发展都来自于人的需要,这种需要成为人创建和发展城市的根本动力。把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仅仅归因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是对最根本的原因——人的因素的忽视②。因为社会生产力中主要是人,社会生产力之所以提高,还是出于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此,研究城市的发展规律首先应研究人,建设和发展城市首先应“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要,这样才符合科学发展观,适应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建设成舒适、方便、优美、宜居、和谐的城市。否则,忽视人的需要,见物不见人,正是产生种种城市问题、居民的满意度低,造成城市不同程度衰退的理论认识上的重要原因。 2.综合区位对城市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城市的综合区位包括地理区位、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和政治文化区位等。其中前两项属于非流动性要素。一个城市如拥有与其他城市相比更便利、更通达的地理区位,或邻近丰富的自然资源,或是全国首都或省会首府,将在获取各种信息、发展城市生产、开展经济合作、扩大对外贸易、降低

产品成本、提高城市知名度等方面更具有优势。一些沿海城市和各省首府较为发达就是明证。 3.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农业的发展为城市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材料,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被解放出来的农村劳动力和早期的资金积累,也大大支援了城市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因而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一方面不断涌向城市,另一方面通过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发展就地转化为城镇人口,推动了城市及其郊区的城市化进程。 4.工业化、市场化和科技进步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工业化是世界城市化进程中最直接、最巨大的推动力。但过去,我国明显存在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的现象。改革开放后情况有所改变,尤其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正成为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市场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密不可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市场化建立的过程。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市场的作用受到长期抑制。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各类市场迅速建立起来,大大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给城市发展注入了重要的新动力。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产业结构、劳动组织结构和资源利用方式,促进城市向集约型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空间形态,改善了城市环境,加强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科技进步已成为城市发展和提升城市化质量的重要动力。

城市化发展规律及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借鉴

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及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借鉴 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城市发展阶段理论主要有服部硅二郎的“区域与城市发展的相关分析”,诺瑟姆(R.M.Northam)“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博格(L.v.d.Berg)的“城市人口的动态过程分析”。而诺瑟姆的S型曲线理论应用最为广泛。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根据各个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于1975年提出了城市化发展过程呈S型曲线,如图所示: 曲线表明,城市化发展呈阶段性:初级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缓慢,当人口超过10%,城市化发展速度开始加快;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城市化发展呈加速状态,进入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大约超过70%时,城市化又进入缓慢发展阶段。 城市化初级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农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也占较大比重,农业生产率比较低下,能提供的商品粮有限,而粮食的供应是区域内实现城市化的重要前提与基础。粮食不仅保证城市人口的正常生活,同时是城市的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社会的资金积累也是有限的,并且科学技术水平低下。因此工业化处在初级阶段,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不足,所以城市发展缓慢。

进入城市化中期阶段,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工业化进入起飞阶段,初期发展的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生产,大量劳动力进入城镇、城市,特别是进入大城市,进入工厂就业,进入城市的各类服务业,促使城市化进入高速成长期。 城市化后期阶段,工业己由劳动密集型过渡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原来进入工业的一部分劳动力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已经大致完成,没有更多的劳动力可以进入城市,城市化进入缓慢发展和注重提高城市质量的时期。119) 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总结 世界城市化呈不断加速之势 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城市化呈不断加速之势。 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为5000万人,占世界总人口的5.1%。整个19世纪,世界总人口增长了70%,而城市人口增长了340%,城市化水平提高到13.3%。20世纪前50年,世界总人口增长了52%,城市人口增长了230%,城市化水平提高到29%。20世纪50~9O年代,世界总人口增长了109%,城市人口增长了208%,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2.6%。总的来看,19世纪以来,城市化越来越快。[‘91[451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相继步入城市化后期,城市化速度放缓、基本停滞。发展中国家50年代才进入城市化起步期,有的刚进入城市化中期的快速发展阶段。世界上数量更多、人口更多并处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相继进入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阶段,尽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已经放缓,整个世界还仍然处在城市化的快速增长期。

值得借鉴的世界城市经济带发展经验

值得借鉴的世界城市经济带发展经验 专家称:“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是文明的中心,是社会财富的聚集地。”城市及城市带的加速发展是未来几十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基本趋势。如何构思城市及城市带的进步,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大中城市向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幅度提高。在大中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发展的带动下,一些城市经济带或称经济圈正在逐步形成,例如以上海、南京、杭州、无锡、苏州等城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带、以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青岛、包头、秦皇岛、大连等城市组成的环渤海城市经济带;以广州、深圳、珠海、汕头、福州、厦门等城市组成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带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另外,在这些大的城市经济带之外,各个中小城市在自身的发展中,也形成了本身带动其他小城市或乡镇经济发展的城市经济圈或经济带。 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很明显特征就是城市群、城市带、都市圈的涌现。目前国外已经形成了五大城市带,加上国际上公认的我国以上海为核心的有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等六个大城市带构成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和重心。在国内,珠江三角洲城市带、京津冀都市带正在崛起,中国区域经济的加快发展,符合了国际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我国城市经济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一些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经济发展之路。 大城市经济带的发展规律 上世纪50年代,城市带概念是由法国著名地理学家简·戈特曼首先提出,简·戈特曼在对美国东北沿海城市密集地区进行研究时,提出了“城市带”的概念,认为城市带应以2500万人口规模和每平方公里250人的人口密度为下限。城市带是城市群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其规模是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的。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和规律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和规律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表明,工业化、城镇化是国家崛起的必然趋势。目前,城镇化在许多国家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水平上,正轰轰烈烈地推进着,并积累了不少经验。吸取和借鉴这些国家成功的城镇化经验,不仅可以从社会发展战略的角度来审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轨迹,而且也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更好更快地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一)全球城镇化总体情况。 20世纪是全球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二战以后,全球城镇化率到20世纪末达到48%,据统计,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达80%以上,一些发展中国家已达55-60%,而我国仅为32%。全球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1950年71座,2000年增加到388座。人口超过1000万的巨型城市是20世界后半期出现的。有些发达地区出现了以一个或几个大城市为核心,周围分布着成组成群中小城镇的都市连绵区。这种特大城市组群形态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条件发展所促成。可见,全球城镇化不仅表现在数字上和比重的提高,还包含着丰富的、空间形态上的发展变化,表现出多样的形势和特点。 (二)国外城镇化发展的规律、特点及模式。 ●城镇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综观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它不仅仅是人口的简单聚集,而且是整个社会基本形态由农业型社会向更高一级城市型社会的转型,是经济增长和

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它的发展水平往往是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其进程一般沿着起步—快速发展—高位趋缓的轨迹来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化的形态特征与内在机制都发生着较明显的变化,体现出鲜明的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以下,该阶段第一产业所能提供的生活资料不够丰富,国民经济总体实力薄弱,第二产业发展所需的社会资本短缺,所以城镇化的速度比较缓慢。 中期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一70%之间,该阶段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期。人口和经济活动迅速向城市集聚,城镇化水平大约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城镇在外延扩大的同时也开始了向内涵的发展。 后期阶段——城镇化水平在70%以上,该阶段是城镇化发展进入的高级阶段。这时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又趋缓慢甚至停滞,城镇化进人平稳阶段,城镇的职能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成为该区域的经济、科技、文化、商贸中心等。 如:城镇化水平比较高的美国就经历了这样的三个阶段。1790年美国在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城镇化水平仅为5%,处于初级阶段,而到了19世纪中叶,随着美国内战的结束,美国城镇化快速发展,1920年,美国人口突破了一亿大关,其中超过半数(51.2%)的居民住在城镇,这时城镇化水平达到中期阶段。1920年以后,人口城镇化比例上升速度有所趋缓。进人70年代以来,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基本保持稳定,从70年代到20世纪末的30年时间里城镇化水平稳定在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启示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启示 作者:李忠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32期 城市化起步于18世界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结束了工场手工业de1生产方式,代之以机器大工业生产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由农村社会向城市化社会转变。纵观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也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城市病,但是,总体发展趋势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从城市化发展速度来看,呈现出慢—快—慢的特点,城市化初期发展缓慢,中期发展速度加快,后期发展速度又放慢,即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轨迹。从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来看,既有欧美发达国家经历上百年完成城市化的模式,也有拉美、日韩等国家在三、五十年内完成城市化的模式,无论哪种模式,都是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 一、由工业化推动的城市化——英国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浪潮,英国的工业化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18世纪早期,英国的城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25%,到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英国城市化是以发展轻工业为先导,进而带动能源、工矿、交通工业的发展,加速城市化的进程。随着技术革新在棉纺织领域的展开,轻工城市率先异军突起;机器运转速度的加快、工厂制度的逐步建立,促进煤炭、冶金工业发展起来,产生了一批能源和重工业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变革,则促进了交通枢纽城市发展。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则是英国城市化的基本前提,19世纪中期,随着“圈地运动”在全国大范围的开展,再加上农业技术的改进,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而城市迅速发展的第二、第三产业需要补充新的劳动力,在此背景下,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推动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英国的城市化为世界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模式,但是,其中也有沉重的教训,那就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粮食自给有余,还可以出口,到19世纪中期,随着英国贵族通过著名的“圈地运动”,以暴力形式强制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停滞不前,国内消费的粮食、肉类和农业原料不得不依赖从国外进口,农业发展不足,反过来制约了城市化的推进。 二、由集中到分散再到集约的城市化——美国 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城市化无疑是成功的,但是,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是在不断调整中前进。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美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大量的农村人口和工业向大中城市集中,城市规模越来越大,某些城市一跃成为较

发达国家城市化借鉴

发达国家城市化借鉴 尽管发达国家先期城市化发展时的世界经济、政治、科技以及人文环境,今日已不复存在,且各国发展的基础条件差异很大,但仍有些先进经验、成果和理念,值得我们作选择性借鉴。 自由市场体制下的经济及社会结构 发达国家人口聚集由“城”到“市”,城市群落由点到而,能够有超人预料的发展效果,与实施“政府少干涉或不干涉,主张自由发展”的市场经济制度有关。城市功能效应显著,是各种经济形态竞相发展、人口自由聚集的产物。他们的城市化“化”的过程,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而并非政府颁布一个什么“城市化”的跃进纲领所致。即使是“城市化”这个名词,也是后人对过程的概括。在城市化过程中,国民的自主意识得到充分体现,有限政府的内政职能作用主要体现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包括环境建设,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非盈利的文化设施、公共活动设施的建设,历史文化址迹的保护。整个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比较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依据市场规律去运作。按照美国州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自治宪章,如果一个居民社区的人口密度和规模具有了城市的特征而需要获得市政服务时,就可以组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自治市。它不但有征税权,而且还有制定分区规划和政策的权力。这些地方组织,一方面大大地推进了城市化或大都市区化的进程;一方面也因数目繁多,呈现日益加剧的分化割据局面,与有序发展的客观要求极不相称。 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自由性质的市场经济体制,加之有限政府的“软”手段, 在有利丁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的同时,已经使美国社会积累下了犯罪、暴力、 吸毒、失业、贫困和城市基础设施老化等问题。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应坚持政 府的权威,强化宏观调控和社会管理职能,延续中央政府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财 政体制,避免出现市场秩序混乱、地方利益纷争的现象。 城市化的逆向回归 在城市化已经成为全世界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种手段和目标的今天,一个不能不引起注意的事实是,早已实现了城市化的英、美、德等西方发达国家, 却发生了城市化的逆向回归。对此,有专家称为城市的郊区化趋向或者叫城市 的郊区化。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大面积演进的过程中,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压力目益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城市郊区乃至农村 流动,市区出现“空心”或“空城”,以人口集中为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 转。世界经济大国美国,早在1 920年时,城市人口的比重就达到了 51. 2名,美国由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城市化国家。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口 向中心城市聚集的情况发生了逆转,先来到城里借经济快速发展之机淘到了 “第一桶金”的成功者,纷纷向城郊或农村回迁。1 970年人口普查数字表明,郊区人口已经分别超过了中心城市和乡村人口。因此,道格拉斯?亚当斯指 出.“美国人己经将合众国塑造成世界上第一个郊区化国家”(孙群郎:《美 国城市郊区化研究》)。据德国公布的数字,全德的9000万人中,城镇化率已 经达到85%,其中有大约2800万人常住城市。据此,以农村人口比重为1 5% 推算,将有4680万的城市居民居住在郊区或乡村。 城市郊区化必然要发生社会资源的重组、就业和交通状况的改变,社会治理的“巴尔干现象”(众多的非政府组织与政府权力的纷争)等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及启示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及启示 学院: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 班级:地理科学0902 姓名:张卉 学号: 200901410213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及启示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已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在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出现各种城市问题,为了避免今后城市化出现各种城市问题,本文分析了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方法,以及对我国城市建设的启示。 分析了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主要有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过程,而我国主要出于第一个进程。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的建设稠密型城市对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启示,以及21世纪我国城市化道路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启示中国城市化 1.引言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城市化已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根据2010年“六普”数据,中国的城镇人口比重已达49.68% [1],相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城市化率高了近十个百分点。在今后几十年内,随着加入WT0、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户籍制度的改革、城市化同工业化关系的逐渐协调以及国民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等,中国的城市化仍将快速发展。 探讨发达国家200多年的城市化历程,吸取其经验教训,一方面可以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化对城市化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中国城市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实现中国可持续的城市化。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历程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始于18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的发生,使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而工业生产的集中促使了城市化的发展。进入19世纪以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明显加快,村镇向城镇发展,小城镇向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大多发达国家已经过了城市化的初始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据《1989世界发展报告》显示,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均在80%以上,其中英国已达92%、比利时为97%、澳大利亚为86%、荷兰为88%、丹麦为86%。据《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显示,1995年,伦敦大约有700万人口,在1998年,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9%。在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有78%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城市化过程最

2023年城市化发展的各阶段和经验总结

2023年城市化发展的各阶段和经验总结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到2023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超过了70%,城市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以指导未来的城市化发展。 第一阶段:基础设施建设 在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包括道路、桥梁、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支持城市扩展和发展。在这一阶段,政府需要加大投资力度,确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为城市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 第二阶段: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在这一阶段,政府需要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各类创新创业支持,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以推动城市经济的创新升级。 第三阶段:生态环境建设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力度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在这一阶段,政府应该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同时还要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四阶段:居民生活改善

城市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这一阶段,政府需要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供给。同时,还要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提供适宜的住房条件。政府还需要加强社区建设,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增加居民的福利。 在整个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加强规划和管理,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政府需要制定明确的城市化发展规划,合理安排城市的空间布局,避免城市的无序扩展。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建立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管理的效能。 此外,城市化发展还需要注重与农村的衔接。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需要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市与农村的互动和互补。政府可以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城乡统筹规划等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 总结起来,城市化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管理,同时也需要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只有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城市化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福祉相统一。让每个人在城市化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享受到更好的生活。这是我们城市化发展的终极目标和努力方向。

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划

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划随着全球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城市化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也给城市规划提出了新 的挑战。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划的 关系。 1. 城市化的背景与挑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居住在 城市中。这导致了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面积的扩大。然而,城 市化也带来了许多挑战。例如,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更新、环境污 染问题、社会不平等、住房紧缺等等。因此,城市规划成为了必不可 少的工具,用于解决这些挑战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世界各国在城市化进程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更加成熟和规划有序,拥有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城市环境。而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则面临诸多问题,如基础设施滞后、环境污 染严重、社会不平等等。其中,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非常迅速。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应对城市化 带来的挑战,并通过城市规划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城市规划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 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改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首先,城市规划可

以确保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有序。其次,城市规划可以保护和 提升城市的自然环境,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此外,城市规划还 可以优化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促进经济繁荣。 因此,各国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规 划的实施。 4. 国际合作与经验借鉴 在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划方面,国际合作和经验借鉴是非常重要的。各国可以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并通过合作交流来解决共 同面临的问题。例如,一些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积 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同时, 国际组织和机构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化和城市规划方面提 供技术支持和资金援助。 5. 结论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划密不可分,城市规划是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的重要手段。各国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工作,并加强国际合作,借鉴他国经验,共同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通过科学规划和创新的 城市设计,我们可以建设更加美丽、宜居和可持续的城市,为人们创 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现状、经验和问题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现状、经验和问题 作者:余茂才 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4年第4期 余茂才 从世界范围看,1800 年世界城市人口只占3%,发展到1900年,也只有14%。而经过 1900-2000这一百年的时间,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到55%,取得了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非凡成就。1950 年世界上1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84 个,1970 年增至844个。100万人口以上的 大城市在1950-1970 年间由71 个增至157 个,1980年达到234个。根据美国《全球2000年 报告》,全球已有400 个城市突破了100万人口大关。[1] 一、全球范围内城市化发展的现状 (一)大城市群区、大都市连绵带的形成 1. 大城市群区是近现代城市群空间组织的一种新类型。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聚了若干个大都市地区,并在人口和经济活动等方面彼此密切联系,结成一个庞大的多核的整体。这一名 词最早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1915年采用。他通过对美国东北部(滨海)地区的研究,认为该区是高度城市化的大城市群区的典型。他提出,大城市群区内最低人口规模以2500万为宜,如美国东北部地区自波士顿至华盛顿东西长965公里,宽48~160公里,在13.8 万平方公里面 积上集层了3700万人口(1960年)。当前,世界各国中超过2500 万这一人口规模,可列为大城市群区的地区还有美国大湖区、日本东京—大阪地区、英格兰地区、西北欧地区(指从荷兰 的阿姆斯特丹到德国的鲁尔区和法国北部工业区)以及中国东部以上海为中心的沪、宁、杭城 镇集群地区。大城市群区的形状不一,但其中都有主要交通轴线,联结各核心城市,并拥有国 际性海港(仅大湖区为通湖航道)承担繁忙的货运任务。核心大城市往往是全国性或国际性的 技术、贸易、文化和人口交往的枢纽。大城市群区与城市群间有区别,除人口规模大小不同外,在国内或国际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本身城市化发达程度以及各城镇间联系的密切程度方面,都比城市群更高、更强,是城市化进程中高于城市群的一个新阶段。 2. 大都市连绵区成为美国及至世界城市化的发展方向。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美国出现大都市连绵带(或称巨大城市带)。所谓大都市连绵带地区,即是由数千英里高速公路联接的绵延不断的数个大都市复合体,标志着大都市区的发展进 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目前已成型并为学术界首肯的共有下列三个: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巨大城 市带,以纽约为中心,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特区,沿大西洋沿岸跨越10个州;中西部即大湖区巨大城市带以芝加哥为中心,东起匹兹堡、布法罗、克利夫兰、底特律,西达圣路易斯, 中有密尔沃基、哥伦布,南绕五大湖呈半月形;太平洋沿岸巨大城市带,以旧金山和洛杉矶两 大都市区为主体,从北部的萨克拉门托向南一直延伸到圣迭戈。这三个巨大城市带的人口几乎 相当于全国总人口的一半。在美国南部的墨西哥湾地区,以特大城市休斯顿为主体的巨大城市 带也在形成之中。 (二)发展中国家大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较为缓慢。有资料表明,从1800~1930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由3000万增加到1.35亿,而农村人口却由6.7 亿增加到11.67亿。自1950年起,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特别快。在过去二、三十年间,有些发展中国家大城 市平均人口增长率超过4%。在1994年中期,全球共有22 个总人口超过800 万的大城市,其 中16个在发展中国家。2000年世界上最大城市中,发达国家仅占9 个,而发展中国家的已增

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不断发展并逐渐普及的过程。城市化发展具有一般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 城市化进程具有阶段性特征。一般来说,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起步阶段、加速阶段、稳定阶段和逆城市化阶段。 1.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农村人口占主导地位。 2.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3.稳定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减缓,农村人口数量相对稳定。 4.逆城市化阶段:城市化水平过高时,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或农村转移,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二、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存在差异。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科技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例如,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 三、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体系是指不同规模、不同功能、不同等级的城市组成的有机整体。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发展、政

策规划、自然条件等。一般来说,大城市具有更高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能够带动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同时,中小城市的发展也能够为大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提供补充和支持。 四、城市环境的变迁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环境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迁。例如,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城市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等。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加以解决。 五、城市化的全球化趋势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也呈现出全球化趋势。国际大都市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化的影响,这些城市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都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同时,全球化也促进了新兴城市的崛起和发展。

法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经济发展

法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经济发展法国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将从法国的城市化背景、城市化进程、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 进行探讨。 一、城市化背景 法国是欧洲人口第二大国家,同时也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城 市化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集中:法国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特别是巴黎,是法 国最大的城市和政治、经济中心。 2.经济发展:法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之一,城市作为经济活 动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本。 3.基础设施建设:法国在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 有先进的条件,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城市化进程 法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化: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开始工业化 进程,大规模的工业化带动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2.城市化的高峰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法国城市化的高 峰时期,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得到了进 一步的提升。

3.城市化的稳定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法国的城市化进程趋于稳定,城市规模不再大幅增加,但城市的功能和经济发展仍在不断提升。 三、城市经济发展 法国的城市经济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金融中心:巴黎作为法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拥有众多的金融机构和企业总部,是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重要金融中心之一。 2.创新科技:法国的城市不仅拥有良好的教育和科研资源,还吸引了大量的创新科技企业和研发中心,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3.文化旅游:法国的城市是世界上著名的文化和旅游目的地,旅游业是法国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四、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城市化进程既带来了发展机遇,又面临一些挑战: 1.人口问题: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带来了住房、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压力,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2.社会问题:城市化加剧了社会不平等现象,城市贫困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3.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带来了对土地、能源和水资源的需求,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