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鼻腔给药研究新进展

中药鼻腔给药研究新进展

中药鼻腔给药研究新进展
中药鼻腔给药研究新进展

中药鼻腔给药研究进展

陈文文1,黄勤挽1,郝柳妮2,吴纯洁1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1731)

2四川维奥制药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1130)

E-mail:eiva1252@https://www.doczj.com/doc/3517376260.html,

摘要:鼻腔给药是目前药剂工作者研究得较多的一种给药方式,尤其是中药鼻腔给药的基础研究还有待加强,本文对近五年中药鼻腔给药的研究现况进行了综述,为中药鼻用制剂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有益参考。

关键词:中药,鼻腔给药,研究进展

鼻腔给药是指药物在鼻腔内使用,通过刺激鼻黏膜发挥局部或全身性治疗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外治方法。鼻腔给药作种为一传统的给药方式由来已久,在耳鼻喉科应用极为广泛,一般用来治疗各种鼻腔和鼻窦疾病,也可作为辅助用药用于与鼻病有关的邻近器官疾患,在人类防病治病的过程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现代研究更发现,鼻腔给药具有给药方便,患者顺应性好;避免肝脏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吸收迅速,起效快,具有全身作用;可绕过血脑屏障,增加药物向脑内递释等优点[1~3],因此,鼻腔给药方式,尤其是它的全身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中药制剂在鼻腔给药方向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2006年在我国杭州也召开了“第二届国际药物经肺部和鼻腔递送学术讨论会”,会议提供了鼻腔及肺部给药研究方面的最新的实用的信息。本文将对近五年来中药鼻腔给药研究的报道做一综述,为今后鼻腔给药及中药制剂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1.鼻腔给药的中医药理论依据

中医药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功能上相互为用,病机上相互影响。《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西方赤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素问·五脏别论》曰:“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疮疡全书》云:“鼻在面中,为一生之血运,而鼻孔为肺之窍,其气上通于脑,下行于肺”。另外鼻窍通过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与脑直接相通,如《灵枢》所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出于面而走空窍,……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因此,鼻腔给药不仅可以直接治疗鼻部的病变,通过相关脏器的传递和经络的传导调整作用,还可治疗全身病证。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典籍《黄帝内经》就已记载鼻腔给药的方法,曰:“以草刺鼻,嚏而已。”《灵枢·杂病第二十六》首次明确地论述了应用鼻腔给药来治疗全身性疾病。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采用“薤捣汁,灌鼻中”,可开窍回苏用于急救,治疗昏厥、猝死;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载有皂角、葱白、薤汁、韭汁、雄黄等药物或吹或塞或灌鼻内的用法,如“瓜蒂赤豆散”吹鼻治疗急性黄疸的记载;其后《圣济总录》有“龙脑双丸”用青葱筒子灌鼻治疗疗急风口噤,用鬼箭羽、鲮鲤甲研粉搐鼻治疗疟疾的记载;《本草纲目》有用巴豆油纸拈,燃烟熏鼻,治疗中风痰厥、气厥、中毒等病证的记载。清代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总结了历代鼻腔给药的经验,书中理、法、方、药俱备,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鼻药疗法理论体系,谓之“纳鼻而传十二经”[4]。随后《外治医说》、《万病验方大全》等医著,亦详细地记载了鼻药疗法的临床应用。

2.影响药物鼻腔吸收的因素

2.1鼻腔生理和病理状态

人体鼻腔深12~14cm,鼻腔壁上有黏膜,一般厚度2~4mm,总面积约为150 cm2,其下有丰富的毛细血管、静脉窦、动静脉吻合支以及淋巴网络,使血管与组织之间容易进行体液及物质交换,药物吸收后可直接进入体循环。鼻黏膜表面上皮细胞遍布纤毛,在鼻中隔和甲骨处分布最多。鼻腔黏膜杯状细胞产生pH值为7.4左右的分泌物,使成人正常鼻分泌物pH 值维持在5.5~6.5[5]。根据功能及组织结构的不同将鼻腔分为3个区域,鼻前庭、嗅区和呼吸区。鼻前庭几乎无吸收功能;呼吸区是鼻腔中最大的部分,药物由此吸收进入体循环;嗅区位于上鼻甲,面积约10cm2,紧贴筛板之下,药物可由此吸收进入脑脊液,从而进入中枢神经系统[6]。

病理状态下,鼻黏膜感染、变态反应、纤毛运动障碍,鼻黏膜的血流状态,鼻腔的温度、湿度,鼻腔有无阻塞等对药物的吸收均有影响。如Soane等[7]报道通气鼻腔的清除率是阻塞鼻腔清除率的2.5倍。其中鼻腔的黏液分泌及纤毛运动情况对药物的吸收有很大影响,通常黏液分泌速率越大或纤毛运动越快,药物鼻黏膜吸收的生物利用度越小[8]。如在鼻炎、感冒等情况下,黏液分泌及纤毛运动情况可能发生变化,药物在鼻腔内的滞留时间也会相应变化,从而影响药物吸收。

2.2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的脂溶性、解离度、相对分子量、所带电荷、渗透压、浓度、黏滞度、颗粒大小等对药物的吸收影响较大。颗粒大小是影响药物在鼻腔沉积的重要因素,大于10μm 的颗粒沉积于上呼吸道;小于5μm的颗粒被吸入;小于0.5μm的颗粒被呼出[9~10]。

2.3黏膜吸收促进剂的影响

吸收促进剂主要作用是增强药物穿透鼻黏膜脂质膜的能力,使其顺利进入毛细血管[11]。常用的鼻黏膜吸收促进剂有表面活性剂,如聚山梨醇酯-80,聚氧乙烯-9-月桂醇醚、硫代月桂醇钠、胆汁酸及其衍生物等,近年来开发应用的有二甲基亚砜、氮酮、烷基取代的β-环糊精、磷脂、肽和蛋白质水解酶抑制剂、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金属离子螯合剂等。

2.4药物剂型的影响

剂型的改变能够影响药物在鼻腔中的滞留时间以及药物与鼻黏膜的接触程度,从而改变药物的鼻黏膜吸收[9,12]。常用于鼻腔给药的剂型有滴鼻剂、气雾剂(或喷雾剂)、塞鼻剂、涂鼻剂、凝胶剂、粉末剂等,一些新型鼻腔给药剂型如微囊、毫微粒、脂质体、类脂质体、膜剂等也有应用。合理地选择剂型对于保证药物充分发挥洽疗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3.中药鼻腔给药制剂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制剂通则参照欧洲药典,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鼻用制剂等进行了大量的剂型合并和增订,分类更趋合理。05版药典一部将鼻用制剂定义为药材提取物、药材或与化学药物制成的直接用于鼻腔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制剂。共新增8个亚剂型,分别为洗鼻剂、鼻用喷雾剂、鼻用软膏剂、鼻用乳膏剂、鼻用凝胶剂、鼻用散剂、鼻用粉雾剂和鼻用棒剂。

国家标准中中药鼻用制剂品种多达十几种,如苍夷滴鼻油、鼻塞通滴鼻液、口鼻清喷雾

剂、苍辛气雾剂、鼻宁喷雾剂、薄荷通吸入剂、清凉鼻舒吸入剂、伤风净喷雾剂、滴通鼻炎水、鼻通宁滴剂、鼻炎滴剂、通鼻抗感剂、复方鼻炎膏等;通达滴鼻剂、中风滴鼻剂正在新药申报中。

3.1中药鼻腔给药制剂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在鼻腔给药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已有不少鼻腔给药制剂上市。如维生素B12、降钙素、赖氨酸加压素、去氨加压素、那法瑞林、布地奈德等药物的鼻腔给药制剂已获美国FDA 批准。近年来,单味中药、中药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或中药复方用于鼻腔的研究的报道也逐渐增多。

3.1.1中药鼻腔给药制剂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金蜀蓉等[13]研究了鼻炎康滴鼻液的质量控制标准和临床应用疗效。结果所制定的质量控制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作为医院控制该制剂的质量标准。该药用于治疗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有较好疗效。

王兴中等[14~15]报道了改进盐酸麻黄碱滴鼻液含量测定的一种方法和复方薄荷脑滴鼻液的配制方法。

李亚萍等[16]设计了穿鹅滴鼻液(由穿心莲、鹅不食草、薄荷油、桉油等共同组成的混悬型滴鼻液)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建立该制剂质量控制及含量测定的方法。结果制剂的粒度小,再分散性好;建立的分析方法能排除辅料的干扰,准确测定含量。

吴云娟等[17]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优化三七总皂苷鼻腔用粉雾剂,结果当三七总皂苷、微晶纤维素和中等粘度羟丙基纤维素的比例为31:60:9时,Rb1 1h、12h和Rg1 1h、12h 的累积释放度分别为6.82%、53.25%和83.47%、95.09%,生物粘附强度为78min,蟾蜍上腭黏膜纤毛持续运动时间为为生理盐水组的94.84%,几乎没有纤毛毒性。

陈燕军等[18]制备了芎归鼻用喷雾剂,并研究其体外释药及在体鼻黏膜吸收特性。结果最优处方为Pemulen TR-1 0.35%,EDTA 0.2%,PEG400 1%,黄原胶0.2%,三乙醇胺适量。其体外释药及在体吸收均符合Higuchi分布模型。

汪新亮等[19]报道了一种改进的复方薄荷脑滴鼻液中樟脑鉴别方法,用任一批号液状石蜡将检验品稀释成较接近的高低两个浓度,再分别与同体积的无水乙醇混合离心,取乙醇层紫外扫描,可得到理想图谱,λmax为288±1nm。

吕长江等[20]报道了双黄连鼻喷剂(金银花、黄芩各300g,连翘600g)的制备及质量控制,本品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制成经鼻腔给药的一种新剂型,可避免胃肠道消化液对药物的破坏,给药剂量小、起效迅速、使用方便、适合大量生产。

3.1.2中药鼻腔给药药理部分研究

赵文斌等[21]进行了复方辛夷滴鼻液主要药效学的初步研究,结果证明复方辛夷滴鼻液能有效对抗豚鼠过敏性鼻炎所产生的鼻痒、喷嚏、流涕的症状;经离体兔耳灌流,对其血管有收缩作用;能有效抑制小鼠对醋酸所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具有抗炎作用。

许清芳等[22]采用鼻腔给药筛选研究能够提高三七总皂苷生物利用度的制剂。结果试验中制备的溶液剂、干粉剂及凝胶剂在不引起黏膜刺激性的条件下,大幅度提高了PNS的生物利用度,其中凝胶剂是所有候选制剂中效果最好的一种。

孙寒静等[23]测定了芎冰喷雾剂和川芎喷雾剂鼻腔给药后,其主要成分川芎嗪在大鼠脑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证实经鼻腔给药后即达峰浓度,可发挥即时疗效,缓解脑缺血症

状;清除迅速,药后3h,脑组织浓度降至2%,使之适用于急性脑血管机能不全的应急处理,并在短时间内可多次重复给药,维持及增加疗效。

林锦标等[24]用血压平滴鼻剂在高血压所致左室肥厚的大鼠上进行滴鼻实验,结果发现该制剂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能降低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减轻左室肥厚的形成。此外,尚可改善高血压病外周微循环和调整植物神经功能。

陈新梅等[25]用药效学指标筛选人参皂苷Rg1鼻用制剂的促吸收剂。结果在100~

500μg·mL-1的浓度范围内,随着人参皂苷Rg1的浓度增加,其吸收速度呈剂量依赖性增加;人参皂苷Rg1、CMC-Na、液体石蜡、冰片组成的鼻用制剂对纤毛无毒、对东莨菪碱导致的记忆获得障碍具有恢复作用;对正常小鼠的空间学习能力有提高作用。认为人参皂苷Rg1无纤毛毒性,鼻腔给药安全;冰片对人参皂苷Rg1的鼻腔吸收有促进作用。

吴云娟等[26]研究了三七总皂苷鼻腔用粉雾剂以混悬液形式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及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结果三七总皂苷混悬液鼻腔给药后,Rg1在大鼠体内的过程符合二室模型,其绝对生物利用度为103.56%;对大鼠急性缺血性心肌梗死及沙鼠脑缺血再灌注所引起的脑水肿和脑卒中症状均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剂量越高,保护作用越强。

周辉等[27]观察复方苍耳滴鼻液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结果实验证实该滴鼻液治疗过敏性鼻炎可使家兔与患者鼻通气明显改善。

李颖伟等[28]研究活血通窍方经鼻腔给药对大鼠变应性鼻炎的一般行为及组胺的影响。结果活血通窍方各剂量组均有改变大鼠行为的作用,能显著减轻变应性鼻炎所致的鼻黏膜组织形态学的改变,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意义(P<0.05);活血通窍方大剂量组和中剂量组能抑制鼻黏膜中的组胺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意义(P<0.05)。

顾一峰等[29]探讨了中药别敏(由黄芪、防风、地黄、黄芩、银杏叶、淫羊藿、补骨脂、黄精、五味子、白芷和乌梅肉等制成)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是否与鼻黏膜血管通透性改变有关。结果中药别敏具有明显改善致敏大鼠鼻黏膜血管通透性作用。表明别敏具有缓解变应性鼻炎临床症状的作用,可能与改善鼻黏膜血管通透性有关。

陶涛等[30]用阳离子敏感性成胶辅料,采用pH梯度沉淀法制备石杉碱甲(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生物碱)鼻用原位凝胶。以市售片剂和注射液为对照,测定其在大鼠脑脊液和血中药物动力学参数;用组织匀浆法,测定其在大鼠脑组织中的分布;用 Morris水迷宫法、跳台法和避暗法试验其对大鼠和小鼠模型的药效。结果石杉碱甲原位凝胶鼻腔给药较静注和灌胃显著增加了药物在脑内,特别在其改善记忆障碍作用的靶部位——大脑和海马的分布,提高了药物的脑靶向性。

袁颖等[31]探讨了中药鼻炎喷雾剂(当归、鹅不食草等3味药组成)对变应性鼻炎模型大鼠的药效作用。结果该制剂能有效地抑制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病理改变,减少鼻黏膜及血清中组胺含量,从而达到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作用。

董倩倩等[32]研究了碧云喷雾剂(由鹅不食草等5味中药组成)对大鼠卵白蛋白(OVA)变应性鼻炎的作用。结果本品能明显降低鼻部过敏症状评分、血清中IL4含量和 PCA反应中伊文思蓝渗出量,升高血清中IL-2含量,明显减轻鼻黏膜病理改变。张琼等[33]研究了该制剂对豚鼠TDI变应性鼻炎的作用。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碧云喷雾剂组给药后第3d开始明显降低豚鼠鼻部过敏症状评分(P<0.01)、降低鼻黏膜组织胺含量、血清中IgE含量,鼻黏膜病理改变明显减轻(P均<0.05)。

汤杰等[34]进行了鱼腥草鼻用喷雾剂急性毒性、局部刺激性及过敏性的研究,结果药物

鼻腔给药后对大鼠的最大给药量为8.0g·kg-1,腹腔给药对小鼠的最大给药量为50.0g·kg-1,短期内均未见毒性反应及死亡情况;局部刺激性实验中动物一般状况良好,未发生全身反应甚至死亡情况,给药局部鼻黏膜未见红斑、水肿等刺激反应,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鼻、喉、气管、支气管等呼吸道黏膜未见损伤性变化及大量炎细胞浸润;对豚鼠皮肤的多次刺激致敏试验显示药物具有轻度致敏性。

3.1.3中药鼻腔给药毒性研究

陈文等[35]评价甘辛喷雾剂(辛夷和甘草为原料)及处方各组分对鼻黏膜纤毛功能的影响。结果4%该喷雾剂对纤毛运动影响最小,与对照组药物相比,4%甘辛喷雾剂和处方中各组分对蛙口腔黏膜纤毛的影响弱于滴通鼻炎水(P<0.01)。

张玉杰等[36]采用在体蟾蜍上腭模型法和病理学检查法考察重组水蛭素鼻腔喷雾剂及其辅料的鼻黏膜毒性作用。结果表明辅料 SDS,Brij 35,azone,lecithin,EDTA,menthol,nipagin,thiomersal等的纤毛毒性较大;而HP-β-CD,tween-80,甘草酸单胺盐,benzalkonium bromide,sodium benzoate及黏附性材料的纤毛毒性较小,可用于鼻腔给药;黏附性材料壳聚糖可能会加重某些辅料的纤毛毒性;重组水蛭素鼻腔给药具有可行性。

张彤等[37]用在体蟾蜍上颚模型初步评价葛根水煎液、川芎水煎液、白芷醇提液、川芎挥发油及细辛挥发油5种中药提取物经鼻给药的鼻黏膜毒性。结果葛根水煎液、川芎水煎液、白芷醇提液、川芎挥发油供试品对鼻纤毛运动的抑制作用较小,纤毛摆动时间分别为(670±62)、(640±35)、(620±35)、(610±46)min,与生理盐水组的(690±30)min 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细辛挥发油能缩短纤毛摆动时间[(470±35)min,P<0.01],当0.1%的挥发油乳浊液加入量大于0.3:5(wv)时有一定的溶血作用。

陈新梅等[38]研究了人参皂苷Rg1的鼻腔吸收、冰片的促进吸收作用及对鼻腔纤毛的毒性。结果人参皂苷Rg1能通过鼻腔黏膜吸收,对纤毛无毒,10g·L-1的冰片对其吸收有促进作用。

谭常青等[39]研究了柴胡注射液对鼻黏膜纤毛运动的影响,并比较其在24h内使用不同给药间隔和给药次数对鼻黏膜纤毛运动的影响。结果柴胡注射液对鼻黏膜纤毛运动的影响不大;但给药间隔越短,给药次数越多,影响则增加。认为柴胡注射液采用适宜的给药间隔和给药次数滴鼻是安全可行的。

潘嘉等[40~41]考察不同浓度的川芎嗪、冰片在鼻腔灌流时,对鼻腔总蛋白(TP)和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纤毛持续运动时间以及鼻黏膜形态的组织病理学影响。结果川芎嗪对TP、LDH的分泌无显著性影响。未见明显的鼻黏膜病理组织学形态的改变。冰片对总蛋白分泌无显著性影响,而对LDH的分泌则有极显著性的影响。鼻黏膜病理结果显示,纤毛有不同程度的丢失。川芎嗪、冰片离体法及在体法的纤毛持续运动时间相对百分率分别为9.8%、87.3%和9.3%、89.5%。

3.2中药鼻腔给药制剂的临床应用

中药鼻腔给药制剂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近五年来,中药鼻腔给药临床应用方法及疗效均有大量报道,可大致分为治疗鼻腔疾病、治疗脑部疾病和治疗全身疾病三个方面。

3.2.1中药鼻腔给药治疗鼻腔疾病

目前,大量的中药滴鼻剂及其他剂型用于治疗鼻腔局部病变,且疗效显著。

辛国爱[42]等将苍耳子、辛夷、冰片等制成鼻炎药膜,用于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肥大

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中隔糜烂、鼻窦炎,经临床使用表明其疗效显著,改变了原有剂型的不足,易于被患者接受。

何恩海等[43]用11种中药(包括薄荷、防风、白芷、细辛、黄芩、珍珠母、当归、苍耳子、徐长卿等)加工提取制成鼻炎敏滴剂治疗变应性鼻炎51例,结果显效30例,疗效较好18例,无效3例。

马代林等[44]用辛藜滴鼻剂(辛夷、细辛、藜芦、白芷、牛黄、青黛、珍珠)治疗慢性鼻窦炎1000例,有效率97.7O%,治愈率47.35%。

王玉明等[45]采用芪辛双防滴鼻液(生黄芪、细辛、辛夷、防风、防己等组成)治疗变应性鼻炎120例,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68.33%,有效率为91.67%,明显优于二丙酸倍氯米松鼻喷雾剂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对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减少和改善鼻通气阻力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消失率达95%。

姚卫义等[46]用“丝苍”滴鼻剂(丝瓜根、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鱼腥草、板蓝根、麝香)治疗慢性鼻炎、副鼻窦炎202例,治愈12O例,显效39例,有效19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88.12%。

吴正红等[47]采用抗鼻炎中药液(黄芪、白术、辛夷、防风、白芷、藿香、连翘、鱼腥草),雾化治疗变应性鼻炎300例,治愈103例,占34.33%,好转185例,占61.67%,临床有效率为96.0%。

沈久成等[48]采用下鼻甲注射黄芪注射液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32例,结果临床治愈30例,占93.75%,好转2例。

姜守运等[49]报道了花椒半夏粉鼻吸入法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20例,结果20例患者全部有效,其中显效8例、有效12例。

白艳巧等[50]采用中药(苍耳子、白芷、藁本、黄芩、薄荷、细辛、乌梅、防风、银柴胡、五味子、葛根、甘草)熏喷法治疗慢性鼻炎197例,疗效显著。治愈26例,占13.2%,显效102例,占51.8%,好转58例,占29.4%,无效11例,占5.6%。总有效率为94.4%。

3.2.2中药鼻腔给药治疗脑部疾病

赵建明[51]运用中药药条以鼻腔塞药方式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其方法是将羌活、防风、川芎等药味的复方煎剂浸泡纱布条制成药条置于鼻腔,通过鼻黏膜快速吸收,达到治疗目的。经临床观察疗效优于口服给药。

耿立梅等[52]采用中药搐鼻散外用治疗偏头痛,将78例急性偏头痛患者分为中药搐鼻散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对照组总有效率48.4%,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止痛起效时间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吴琼等[53]采用头痛鼻疗剂(川芎、白芷、细辛等药材制成的乳剂)治疗中老年偏头痛125例,显效64例;有效44例;无效l7例;总有效率为86.4%。

徐慧聪[54]采用芎冰喷雾剂经鼻给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结果给药 15min后,治疗组眩晕分值、症状总分自身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P<0.01)。基底动脉及椎动脉的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与给药前相比均明显升高,血流量增加,基底动脉给药30min后搏动指数(PI)低于对照组。

王萍等[55]采用中药川芎、白芷、细辛、冰片等经粉碎蒸馏分离提取的乳剂经鼻给药治疗偏头痛100例,结果收效良好,显效51例,占51%;有效36例,占36%;无效13例,占13%;总有效人数为87例,占87%。

3.2.3中药鼻腔给药治疗全身疾病

蒋加明等[56]以复脉滴鼻剂(附子、仙茅、细辛、人参、黄芪、麦冬、丹参等)治疗病窦综合征,对照组口服阿托品片。结果治疗组50例,总有效率92%;对照组50例,总有效率56%,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黄进等[57]采用心力舒滴鼻剂(肉桂、黄芪、当归、葶苈子、麦门冬等)滴鼻给药,治疗组在西医基础用药的基础上,加用心力舒滴鼻剂滴鼻;对照组单纯采用西医基础用药。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治疗组在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心功能、降低循环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水平方面也优于对照组。

杨志新等[58]采用心安宁滴鼻剂(党参、肉桂、当归、酸枣仁、炙甘草、冰片等)滴鼻治疗心房颤动20例,对照组20例口服可达龙。结果治疗组显效l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有效率90%;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4例,无效3例,有效率85%,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周宣秀等[59]采用中药鼻腔用药治疗急性乳腺炎。结果72h中药组总有效率100%,治愈加显效率91.18%;抗生素组总有效率97.06%,治愈加显效88.24%;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24h观察中药组总有效率95.59%,治愈加显效率41.18%;抗生素组总有效率58.82%,治愈加显效率18.42%;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中药鼻腔局部用药治疗急性乳腺炎可缩短疗程且安全有效。

4.展望

从上述可知,鼻腔给药与其他给药途径比较具有可避免胃肠消化液和肝脏对药物的破坏作用,生物利用度高,药物吸收快、作用强、使用方便、安全,患者易于接受等特点,是值得重视的一种给药途径。因此,鼻腔给药作为一种有效的给药方式正受到全世界医药界广泛重视,已成为新制剂研究的热点。但目前在中药方面的研究成果还较少。《中国药典》(2005 版)中药鼻腔给药制剂仅收载通关散一方,用于治疗中风、昏厥。说明开发成鼻腔给药的中成药还有许多基础工作要做,有必要加强这方面工作,让鼻腔给药这一古老而又新颖的给药途径为人民防病治病、保障健康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峰,蒋新国.鼻粘膜作为脑内递药途径的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2001,36(8):636-640

[2]蒋新国.药物的鼻腔黏膜吸收[J].中国新药杂志,2003,12(11):902-905

[3]金方,谢保源.用于全身治疗的鼻腔给药系统[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8,29(3):137-141

[4]钱俊华.中医鼻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 9

[5]Michael I.Ugwoke,Remigius U.Agu,Norbert Verbeke,Renaat Kinget.Nasal muco- adhesive drug

delivery:Background,applications,trend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J].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2005,(57):1640-1665

[6]ILLUM L.Nasal drug delivery possibilities,problems and solutions [J].J Controlled

Release,2003,87(12):187-198

[7]SOANE RJ,CARNEYA S,JONES NS.The effect of the nasal cycle on mucociliary clearance[J].Clin Otolaryngol,2001,26(1):9-15

[8]Martin E,Schipper NGM, Verhoef JC, et al.Nasal mucociliary clearance as a factor in nasal drug

delivery[J].Adv Drug Del Rev ,1998,(29):13-38

[9]Behl CR, Pimplaskar HK, Sileno AP, et a1.Effects of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other factors on systemic nasal drug delivery[J].Adv Drug Del Rev,1998, (29):89-116

[10]蒋新国,陆翔,奚念朱,等.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与鼻腔吸收[J].药学学报,1997,32(6): 458-460

[11]田文辉,高永良.鼻腔给药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6,22(1): 55-57

[12]Hussain A.Intranasal drug delivery[J].Adv Drug Del Rev,1998,(29):39-49.

[13]金蜀蓉,李继明,况光仪,等.鼻炎康滴鼻液质量控制研究及临床应用[J].中国药业,2002, 11(7):58-59

[14]王兴中,李建萍.盐酸麻黄碱滴鼻液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J].中华现代中西医结合,2005, 2(12):85

[15]王兴中,李建萍.浅谈复方薄荷脑滴鼻液的配制[J].中华现代中西医结合,2005, 2(12):85

[16]李亚萍,王玉生,丁虹,等.穿鹅滴鼻液的研制[J].中药材,2005,28(7):607-608

[17]吴云娟,沙先谊,李珺婵,等.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优化三七总皂苷鼻腔用粉雾剂[J].中成药,2005,27(1):10-15

[18]陈燕军, 金日显, 杨洪军,等.芎归鼻用喷雾剂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与在体吸收特性评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34-37

[19]汪新亮,雷振宇,余祥山.复方薄荷脑滴鼻液中樟脑鉴别方法的进一步改进[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6,20(3):223-225

[20]吕长江.双黄连鼻喷剂的制备及质量控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5):323-324

[21]赵文斌,郭兆刚,张立群,等.复方辛夷滴鼻液主要药效学初步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2,8(4):44-45

[22]许清芳,方晓玲,陈道峰,等.三七总皂苷鼻腔用制剂的研究[J].药学学报,2003, 38(11):859-862

[23]孙寒静,黄天来,宓穗卿,等.芎冰喷雾剂脑内药物动力学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3,14(3):177-179

[24]林锦标,钱士明,郑开明,等.血压平滴鼻剂对2KIC-RHR左室肥厚及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的影响[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4,19(1):25-27

[25]陈新梅,朱家壁,孙卫东,等.用药效学指标筛选人参皂苷Rg1鼻用制剂的促吸收剂[J].中国天然药物,2005,3(6):361-366

[26]吴云娟,朱晓艺,沙先谊,等.三七总皂苷鼻腔给药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J].药学学报,2005,40(4):377-381

[27]周辉.复方苍耳滴鼻液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实验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5,8(5): 27-28

[28]李颖伟,潘颖宜,郭忻.活血通窍方对大鼠实验性变应性鼻炎的一般行为及组胺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19(4):52-53

[29]顾一峰,张新民,胡国让,等.中药别敏对大鼠鼻黏膜血管通透性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10):918-921

[30]陶涛,赵雁,岳鹏,等.石杉碱甲鼻用原位凝胶的制备及其经鼻脑靶向性评价[J].药学学报,2006,41(11):1104-1110

[31]袁颖,郭忻,潘颖宜.鼻炎喷雾剂对变应性鼻炎模型大鼠的药效学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2(1):61-63

[32]董倩倩,张琼,陈立峰.碧云喷雾剂对大鼠卵白蛋白变应性鼻炎的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22(3、4):1-3

[33]张琼,董倩倩,陈立峰. 碧云喷雾剂对豚鼠TDI变应性鼻炎的作用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6,26(3):27-29

[34]汤杰,方建国,施春阳,等.鱼腥草鼻用喷雾剂急性毒性、局部刺激性及过敏性的实验研究[J].中南药学,2006,4(6):

[35]陈文,刘清华,江发寿,等.甘辛喷雾剂的鼻黏膜纤毛毒性评价[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4,24(11):669-670

[36]张玉杰,侯俊玲,马长华,等.重组水蛭素鼻腔喷雾剂及辅料的鼻黏膜毒性评价[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1):821-824

[37]张彤,徐莲英,蔡贞贞.2种实验模型评价5种中药提取物的鼻黏膜毒性[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5,24(9):716-718

[38]陈新梅,朱家壁,孙卫东,等.冰片对人参皂苷Rg1鼻腔吸收的促进作用及鼻腔纤毛毒性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6,41(4):261-264

[39]谭常青,杨安平.柴胡注射液对鼻粘膜纤毛毒性评价的研究[J].中医药导报,2006, 12(2):66-67

[40]潘嘉,邹文俊,刘洁,等.川芎嗪、冰片对纤毛持续运动时间的影响[J].中药材,2006, 29(8):813-816

[41]潘嘉,张白嘉,喻舸,等.川芎嗪和冰片对鼻腔生化指标及鼻黏膜形态的影响[J].华西药学杂志,2006,21(3): 234-237

[42]辛国爱,周件贵,关小彬,等.鼻炎药膜的研制及临床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 22(7):440-441

[43]何恩海,范晓辉,王洪增,等.鼻炎敏中药滴剂治疗变应性鼻炎51例分析[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2,24(4):315

[44]马代林,董现明.辛藜滴鼻剂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3):291-294

[45]王玉明,刘持年,孙蓉.芪辛双防滴鼻液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 2003,22(4):201-203

[46]姚卫义,潘魏.中药“丝苍”滴鼻剂治疗慢性鼻炎、副鼻窦炎疗效观察[J].中华综合医学杂志,2003,5(8):68

[47]吴正红,胡锡元.抗鼻炎中药液雾化治疗变应性鼻炎300例临床观察[J].中医外治杂志, 2003,12(4):30

[48]沈久成,杨海彦.下鼻甲注射黄芪注射液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9):1474-1475

[49]姜守运,杨建昌.花椒半夏粉鼻吸入法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2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11):1028

[50]白艳巧,宋丹东,姚扬.中药熏喷法治疗飞行人员慢性鼻炎[J].临床军医杂志,2006, 34(1):126

[51]赵建明.鼻腔给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J].中医药信息 ,2002,19(4):27

[52]耿立梅,成立.搐鼻散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2):719-720

[53]吴琼,于敏华,祝雁.头痛鼻疗剂治疗中老年偏头痛的临床验证[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6,26(3):399-400

[54]徐慧聪.芎冰喷雾剂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即时疗效[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5):388-389

[55]王萍,于敏华,陈南.中药鼻疗法治疗偏头痛[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9):72

[56]蒋加明,冀萍.复脉滴鼻剂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5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2,ll(4):255-256

[57]黄进,姚静,钱士明,等.心力舒滴鼻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探讨[J].中医药学报,2003.3l(5):7-9.

[58]杨志新,钱士明.心安宁滴鼻剂治疗持续性房颤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9(1):43-44

[59]周宣秀,苏素,许传英,等.中药鼻腔用药治疗急性乳腺炎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5):262

Research Progress on Nasal Drug Delivery of TCM Chen Wenwen1, Huang Qinwan1, Hao Liuni2, Wu ChunJie1

1.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Chengdu, Sichuan (611731)

2.Sichuan Vital Pharmaceutical CO.,LTD, Chengdu, Sichuan (611130)

Abstract

Nasal administration is the major part of drug delivery system researched by pharmacologist, and especially the research of nasal drug delivery of TCM needs to strengthen.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about nasal drug delivery of TCM recent five years, which are expected to provide some useful information and reference for nasal drug delivery of TCM.

Keywords: TCM, nasal drug delivery, research progress

作者简介:陈文文,女,1982年12月生,四川德阳人,现为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药新制剂研究。

中药鼻腔给药研究新进展

中药鼻腔给药研究进展 陈文文1,黄勤挽1,郝柳妮2,吴纯洁1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1731) 2四川维奥制药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1130) E-mail:eiva1252@https://www.doczj.com/doc/3517376260.html, 摘要:鼻腔给药是目前药剂工作者研究得较多的一种给药方式,尤其是中药鼻腔给药的基础研究还有待加强,本文对近五年中药鼻腔给药的研究现况进行了综述,为中药鼻用制剂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有益参考。 关键词:中药,鼻腔给药,研究进展 鼻腔给药是指药物在鼻腔内使用,通过刺激鼻黏膜发挥局部或全身性治疗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外治方法。鼻腔给药作种为一传统的给药方式由来已久,在耳鼻喉科应用极为广泛,一般用来治疗各种鼻腔和鼻窦疾病,也可作为辅助用药用于与鼻病有关的邻近器官疾患,在人类防病治病的过程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现代研究更发现,鼻腔给药具有给药方便,患者顺应性好;避免肝脏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吸收迅速,起效快,具有全身作用;可绕过血脑屏障,增加药物向脑内递释等优点[1~3],因此,鼻腔给药方式,尤其是它的全身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中药制剂在鼻腔给药方向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2006年在我国杭州也召开了“第二届国际药物经肺部和鼻腔递送学术讨论会”,会议提供了鼻腔及肺部给药研究方面的最新的实用的信息。本文将对近五年来中药鼻腔给药研究的报道做一综述,为今后鼻腔给药及中药制剂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1.鼻腔给药的中医药理论依据 中医药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功能上相互为用,病机上相互影响。《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西方赤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素问·五脏别论》曰:“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疮疡全书》云:“鼻在面中,为一生之血运,而鼻孔为肺之窍,其气上通于脑,下行于肺”。另外鼻窍通过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与脑直接相通,如《灵枢》所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出于面而走空窍,……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因此,鼻腔给药不仅可以直接治疗鼻部的病变,通过相关脏器的传递和经络的传导调整作用,还可治疗全身病证。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典籍《黄帝内经》就已记载鼻腔给药的方法,曰:“以草刺鼻,嚏而已。”《灵枢·杂病第二十六》首次明确地论述了应用鼻腔给药来治疗全身性疾病。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采用“薤捣汁,灌鼻中”,可开窍回苏用于急救,治疗昏厥、猝死;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载有皂角、葱白、薤汁、韭汁、雄黄等药物或吹或塞或灌鼻内的用法,如“瓜蒂赤豆散”吹鼻治疗急性黄疸的记载;其后《圣济总录》有“龙脑双丸”用青葱筒子灌鼻治疗疗急风口噤,用鬼箭羽、鲮鲤甲研粉搐鼻治疗疟疾的记载;《本草纲目》有用巴豆油纸拈,燃烟熏鼻,治疗中风痰厥、气厥、中毒等病证的记载。清代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总结了历代鼻腔给药的经验,书中理、法、方、药俱备,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鼻药疗法理论体系,谓之“纳鼻而传十二经”[4]。随后《外治医说》、《万病验方大全》等医著,亦详细地记载了鼻药疗法的临床应用。

鼻黏膜给药系统国内外探究进展

目前注射给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由注射引起的炎症和交叉感染>600,000/年(美 国) 增加HIV的感染几率(4.1-8.3/100 transports) 对环境的要求 不便于流动患者的治疗 喷射给药系统(Jet injection systems) “Needleless”给药途径: , 直肠, 透皮等

鼻黏膜给药的特点(1) 鼻粘膜面积大,粘膜下血管非常丰富,动脉、 静脉和毛细血管交织成网状,药液可迅速吸 收自血管进入体循环,吸收速度和肌肉注射 相似; 药物经鼻黏膜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可免 受胃肠道中酶的破坏和肝脏对药物的首过效 应;提高生物利用度; 胃肠道中容易破坏的药物,极性大而胃肠道 难于吸收的药物,鼻粘膜都能很好的吸收; 分子量大的多肽类、蛋白类药物,也能在吸 收促进剂的存在下较好地吸收; 提高患者的顺应性,用药方便,适合自身给 药; 可实现疫苗免疫 鼻黏膜给药体系的应用

(A) 100 l, (B) 70 μl, (C) 50 μl, (D) 20 μl. A B (A)给药50 μl后马上杀死.(B) 给药50 μl,2h后杀死

单剂量干粉鼻腔用药装置 https://www.doczj.com/doc/3517376260.html,/parenterals/routes/nasal_spray_bottle.jpg 液体给药装置 粉末给药装置 鼻黏膜给药雾化装置(MAD) 增加药物鼻黏膜吸收的途径 personnel to delivery nasal medications as an Broad 30-micron spray

无毒; 生物可降解; 具有生物黏附性; Mao et al. Int J Pharm, 2004, 272(1-2), 37-43.

老中医:一剂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桔梗元参汤

前几天,朋友们聚餐,结果餐桌上,多数朋友都在讨论这样的问题:最近这几天,气温一变化,过敏性鼻炎立刻就犯了,每天擤鼻涕,都成红鼻头啦,该怎么办啊?那么,所谓的过敏性鼻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西医认为,过敏性鼻炎即变应性鼻炎,是指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一种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简单地说,就是人体对某些东西,比如螨虫、粉尘等物质过敏,产生的鼻腔的反应。 所谓的过敏性鼻炎,典型症状主要是: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塞和鼻痒。部分伴有嗅觉减退。 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我们家楼上的邻居,每天起来,必定先打几十个喷嚏,一个接着一个,现在想想,就是典型的过敏性鼻炎。 中医的认识 那么,中医是怎么认为这个疾病的呢? 呵呵,按照我们的思维,我们会问几个问题,比如:为何在秋天,其他人安然无恙,您却喷嚏连连了?在春天,花粉到处都是,朋友们都没有问题,您却眼泪汪汪,鼻涕横流了呢?

答案是:您的身体出了问题,外界的条件一直都在,是自己的失调,导致反应过度了。 第二个问题是:为何在夏天热天您没有问题,到了秋天微凉的时候,您开始打喷嚏了?为何在室外温暖的阳光里面没有问题,而到了空调冷气房间开始打喷嚏了?为何在温暖的被窝里面没有 问题,而起床来到外面却喷嚏连连?我们看到了,往往是寒凉刺激到了您,这样,周围的花粉、螨虫什么的才成为了刺激源,而在没有冷风的时候,您跟花粉共存来着。 所以,这种反应,应该是阳气不足了,导致身体对寒冷的刺激有了敏感。而剩余的阳气想要作战,所以导致不断的产生抗击反应。而这些患者的流清水样的鼻涕,也说明是感受了寒邪,并非热症,鼻塞和鼻痒,也都是外邪瘀阻鼻腔的表现,打喷嚏,是寒邪侵入人体的一种反应,是人体的正气,力图抗击的结果。这样的人,往往舌象是淡白的,舌体会胖大,有齿痕,这些可都是阳气不足的表现。 桔梗元参汤 那么,这种情况,该怎么调理呢? 给大家介绍个妙方,清朝名医黄元御的方子,桔梗元参汤。

鼻腔给药的研究进展

鼻腔给药研究进展 余婷药学一班 18 【摘要】鼻腔给药由来已久,随着药物制剂新技术和新辅料的发展,其不仅可治疗鼻腔局部疾病,而且可通过鼻腔给药发挥全身作用。鼻腔给药因能避免胃肠道降解和肝脏首过效应,具有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患者顺应性好等特点,为肽类和蛋白质类药物提供了一条非注射的有效给药途径。而且研究发现,通过鼻腔给药可增加药物在脑组织中的分布,可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近年来,鼻黏膜给药制剂的研究呈迅速上升趋势。但对于大分子药物而言,药物的经鼻吸收量很小,不能满足临床需求。本文就鼻腔给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进行探讨,介绍鼻粘膜给药的一些新剂型。 【关键词】鼻粘膜给药;鼻腔生理;脂质体;吸收促进剂 鼻粘膜给药(intranasal administration)不仅用于鼻腔局部疾病的治疗,也是全身疾病治疗的新型给药途径之一。鼻粘膜给药的药物吸收式药物透过鼻粘膜向循环系统的转运过程,与鼻腔粘膜的解剖、生理以及药物本身的剂型因素和理化性质等有关。目前已有甾体激素类、多肽类和疫苗类等药物的鼻粘膜吸收制剂上市或进入临床研究,如胰岛素鼻用制剂 [1]。 一、鼻腔的生理结构及给药特点 1.鼻腔的解剖生理 鼻是呼吸道直接与外界相通的器官,由外鼻、鼻腔和鼻旁窦三部分组成。鼻中隔将鼻腔分为结构相同的左右部分。鼻腔从鼻前庭开始到鼻咽管,

长度为12-14cm。鼻腔中有呈皱褶状的上、中、下鼻甲,其表面积为 150-200cm2。鼻腔的空气通道呈弯曲状,气流一旦进入即受到阻挡而改变方向。外界伴随空气进入鼻腔的粒子大部分沉积在鼻前庭前部,难以直接通过鼻腔到达气管[2]。 鼻腔可以分为三个功能区域:①鼻前庭区,位于鼻孔的开口处,表面覆盖复层的鳞状上皮,其上生长的鼻毛可以阻挡来自气流中的大颗粒;②呼吸区,表面覆盖假复层柱状上皮细胞,位于鼻腔的后三分之二部位;③嗅觉区,位于鼻腔的最上部。其中嗅觉区大约10cm2,是将药物经鼻传递至脑部的主要部位。该区黏膜主要由支持细胞构成,其间分布着嗅细胞,嗅细胞的中枢突形成无髓的嗅神经纤维,集合成一些神经束后,向上穿行在黏膜下层,交叉成嗅丝,穿过筛孔,与大脑的嗅球相连[3]。鼻粘膜表面有众多纤毛,以每分钟1000次左右的速度向后摆动,对鼻粘膜表面物质的清楚速率为3-25mm/min,平均为6mm/min,这对清除鼻腔内异物、保持鼻腔清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鼻腔给药时药物在鼻腔内的保留时间有很大影响,鼻上皮细胞下有许多大而多孔的毛细血管和丰富的淋巴网,加之鼻粘膜表面积相对较大,这就使其成为较理想的黏膜给药途径。有些药物通过鼻腔给药后可能通过嗅区转运,绕过血脑屏障直接进入脑内[4]。 2.鼻腔粘膜 鼻腔的内表面为黏膜,由上皮和固有层构成。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鼻粘膜可分为前庭部、呼吸区和嗅觉区黏膜。呼吸区占鼻粘膜的大部分,因血管丰富呈粉红色。黏膜表面被覆盖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含有较多杯状细胞,基底膜较厚。上皮细胞纤毛的摆动,可把黏着的细菌或异物向咽

新型给药系统研究发展现状与趋势

新型给药系统研究发展现状与趋势 口腔给药技术有望在偏头疼、关节炎、口腔疼痛治疗方面大有作为。加拿大Biovail公司正在开发一系列基于微丸技术的药物,以增加药物吸收和改善药物气味,并对这些药物进一步包衣制成控释、速释或缓释制剂。美国Nobex Corporation公司,其主要研究蛋白质、多肽和小分子药物的口腔给药,现有11个产品处于开发阶段。美国Emisphere公司正在开发载体辅助给药系统,即通过载体分子运送蛋白质通过生物膜。英国Provalis公司已经成功开发胰岛素口服活性制剂。美国Watson公司正在开发可输送大分子药物的口含片。 吸入给药系统研究热点集中在改进推进剂和胰岛素治疗两方面。将药物输送到气道取决于微粒的大小、吸入量以及推进剂。氯氟化碳(CFCs)逐渐被淘汰,促使人们去开发更新的、对环境更有利的技术。Medic-Aid公司开发的产品采用适应性气溶胶输送技术,既可通过电子检测患者的呼吸特征而精确地喷入药物,又能记录给药日期、剂量和设备使用的时间,增加了给药剂量的准确性。德国Boehringer Ingelheim公司的Respimat薄膜吸入器使用两个高速率液体喷气装置,喷药时两者能相汇于一点。Aradigm公司正在研发呼吸激活AERx喷雾器。英国史克-比切姆公司正在开展通过AERx系统输送吗啡以镇痛的试验。而诺和诺德公司正在开展通过该项技术输送胰岛素的研究。此外,美国Dura公司正在开发一种无需推进剂即可使药物直接进入肺部的干粉气雾剂。肺部吸入系统一般为小剂量的粉雾剂。胰岛素吸入治疗是开发热点。美国吸入治疗系统公司和辉瑞公司合作开发的胰岛素肺吸入剂已进入2期临床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一产品可有效控制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诺和诺德公司也在研究胰岛素吸入治疗。 此外,吸入治疗系统公司还和Biogen公司应用前者的吸入释药技术合作开发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干扰素β-la。该药以前是经肌注方式给药。 鼻腔给药是相对较新的给药方式,其研发进展很快 致力于开发新型鼻腔给药制剂的科学家认为,鼻腔有良好的血液供应,较大的黏膜面积,经鼻腔给药有起效快,易被患者接受等优点。据美国专门从事鼻腔给药研究的CharanBehl博士介绍,鼻腔给药制剂有可能在镇痛、治疗勃起障碍和疫苗方面展现更多的发展前景。目前美国只有27个鼻腔给药产品,其中17个产品是局部作用产品,10个产品是全身作用产品,而全身作用产品都是类固醇药物制剂。据统计,这27个产品所具有的市值超过15亿美元。近年来,该公司成功开发了布托啡诺酒石酸盐的鼻腔制剂。在研产品有用于镇痛的鼻喷吗啡。据称这种制剂比口服制剂起效快且副作用更小。 鼻腔给药系统还将为偏头痛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据估计,全球有37%的偏头痛患者未接受处方药治疗,而传统的处方药导致近40%的患者出现副作用。英国葛兰素-威康公司的鼻腔给药产品舒马曲坦已有良好的效果。而斯坦福头痛研究中心也正在考虑开发这类鼻腔制剂。 在治疗勃起障碍方面,鼻喷制剂有望大显身手。起效快是该类药物的最大优势。对于不能在消化道被很好地吸收的药物来讲,鼻腔给药是很好的替代技术。美国West制药公司正在研制多肽激素-leuprolide的鼻腔给药制剂。 此外,West公司还在研发鼻腔给药的流感疫苗。法国Biovector Therapeutics公司是该领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文献研究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李国云!俞秋荣 !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武汉!"%%#!#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中医药疗法"研究进展"综述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变应性鼻炎是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特征的鼻病"是临床耳鼻喉科的常见病之一$属祖国医学的%鼻鼽&范畴$在人群的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其中又以青少年患病居多$西药对本病的治疗仅停留在缓减症状’减轻痛苦的水平"而且存在着易反复发作’副作用多’远期疗效不理想等问题$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本病认识的加深"渐发现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辨证分型论治 大多数医家认为"本病多由脏腑虚损"正气不足"卫表不固"寒邪侵袭"束于皮毛"阳气无从泄越所致$干祖望-#.认为"本病多为营卫失调"风寒之邪侵袭"使肺经受邪*或为脾失健运"清阳不升"使清窍为浊阴所扰*或因肾阴不足"肺脾失煦而致嚏$鹿道温等-(.认为本病以肺气虚寒为主"补气固表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守则"采用温补肺气"散寒固表之法"方药选用温肺止流丹’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减$郑彦等-".认为变应性鼻炎以肺气虚者居多"脾虚次之"小儿则以脾虚型为主$对肺’肾虚者以温肺’补肾为基本治则"脾虚型则辅以健脾$鄂永安-!.提到肺脾肾之气虚"一则主水化津液功能失调"易于形成水湿’痰饮之%夙根&"二则卫表御邪功能不足"易于感受外邪$内有%夙根&"外感风寒"邪正相搏"肺气不得通调"津液停聚"鼻窍窒塞"遂致鼻鼽$临床上本病的辨证论治多是依据病因病机而采用相应的分型施治"晏氏-..将本病分为"型(肺虚感寒型治以温补肺气’祛风散寒"用温肺止留丹!+辨证录,#合玉屏风散化裁*脾气亏虚型治以健脾益气’祛风通窍"用补中益气汤或参苓白术散之类化裁*肾阳亏虚型治以补肾壮阳’温通鼻窍"用金匮肾气丸或右归饮之类化裁$黄氏--.亦将本病分为"型"肺气虚弱型治以温补肺脏’祛风散寒"选用黄芪’白术’防风’桂枝等温肺祛寒之品*肺脾气虚型治以健脾除湿’益气养肺"选用人参’黄芪’白术等培土生金之品*肺肾两虚型治以补肾温阳"益肺固表"选用黄芪’鹿角胶’吴茱萸’细辛等温阳益肺之品"治疗$(例中"痊愈!%例"显效#.例"有效Q Q例"无效-例"总有效率)#:$U$王士贞等-$.将鼻鼽分为!型"#肺气虚寒"卫表不固"治以温肺散寒’益气固表"方用温肺止流丹或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减*$脾气虚弱"清阳不升"治以益气健脾’升阳通窍"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肾阳不足"温煦失职"治以温补肾阳’固肾纳气"方用肾气丸加减*)肺经伏热"上犯鼻窍"治以清宣肺气’通利鼻窍"方用辛夷清肺饮加减$周新蓉-,.将过敏性鼻炎分为"型"#风邪袭表型"治以疏风解表’宣肺开窍"方用苍耳子散加味*$肺脾肾虚型$以玉屏风散加味"视其偏虚的脏腑而加减*%血虚风燥型$治以养血活血’疏风开窍"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味$张国雄-).将鼻鼽分为"型"#肺脾气虚"治以健脾补肺收敛"方用四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减*$肺气虚寒"治以温肺散寒"方用温肺止流丹’玉屏风散’桂枝汤等加减*%肺肾两虚"治以滋补肺肾’纳气固表"方用益督养元汤’细辛散等加减$ #"常用基本方 鼻鼽的治疗多以益气固表以治本"疏表通窍以治标为大法$疏表通窍主要用于鼻鼽之发病期"多选用的方剂有桂枝汤’香苏饮’川芎散"辛夷散’苍耳散等*由于鼻鼽之发病有营卫不和之因素"故疏风解表之剂佐以调和营卫之品"其中以桂枝汤最为代表*在鼻鼽慢性期或缓解期"常用温补益气法"多选用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丸等补肺’脾’肾虚之方剂*若有热象者"加用降火’滋阴之品$于丽等-#%.用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减治疗变应性鼻炎-%例(黄芪(%8"白术#.8"防风#.8"辛夷花#.8"苍耳子#%8"徐长卿(.8"荆芥#(8"蝉蜕#.8"五味子#.8"诃子#%8"干地龙#%8$上药加水煎至!%%15"早晚各服(%%15"每日#剂""%天为#疗程"一般服药#f(个疗程$临床加减(肺气虚重者加党参*脾气虚重者加山药*肾阳虚重者加淫阳藿’肉苁蓉*肾阴虚重者加龟版*鼻塞较重’鼻粘膜苍白重者"选加附子’细辛’ ) . $ ) (%#%年,月第"(卷第,期 *98:(%#%:;23:"("<2:,&&&&&&&&&&&&&& 湖北中医杂志 =9>?@A29B C D32E/F G

鼻腔给药系统吸收促进剂的种类

鼻腔给药系统吸收促进剂的应用概况 任吉霞 解放军第八十九医院药剂科山东潍坊261021 鼻腔给药系统(nasal drug delivery system, NDDS)是药物经鼻黏膜上皮细胞吸收进入循环系统起全身作用的一类制剂。具有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使用方便等特点,特别是可为肽类和蛋白质类药物提供一条非注射的有效给药途径而成为制剂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吸收促进剂通过改变鼻黏膜结构,提高通透性,促进大分子药物较好的吸收。研究较多的吸收促进剂有以下几种。 1环糊精及衍生物环糊精(CD)及其衍生物对多肽、蛋白质类、激素、胰岛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类似物等进行包合,促进其鼻腔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其中以二甲基-β-环糊精作用最强。Chavanpatil等[1]采用大鼠在体灌流技术考察吸收促进剂对阿昔洛韦鼻腔吸收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吸收促进剂使阿昔洛韦的吸收量增加。 2磷脂及衍生物作为体内磷脂的代谢产物,以其高效低毒而成为促吸收剂的研究热点之一。现与CD合用和其结构改造减低毒性正被深入研究。常用的模型药物有胰岛素、生长激素、降钙素、加压素及大分子抗原等。Chand ler等[2]研究了不同的溶血磷脂对胰岛素吸收及鼻黏膜组织学的影响,结果表明胰岛素能通过鼻腔给药达到治疗浓度而不出现毒性反应。 3胆酸及衍生物包括牛黄胆酸盐、葡糖胆酸盐、脱氧胆酸钠、脱氧牛黄胆酸钠等。甘氨胆酸钠作为吸收促进剂时,多肽药物在家兔鼻腔中的生物利用度有显著增加[3]。但胆酸盐类对鼻黏膜有一定不良反应,所以张一奕等[4]采用混合胶团法,联合运用亚油酸、单油酸甘油酯等制成促吸收剂,不仅促吸收效果比单用胆酸好,而且大大减轻了对鼻纤毛的毒性。 4氨基酸及其衍生物 Dahlback等[5]把聚L精氨酸和L赖氨酸作为复合物促进右旋糖苷鼻腔吸收,显示出很好的促吸收效果,且其促吸收效果与其分子量密切相关;N atsume等[6]从众多阳离子化合物中筛选出的聚L精氨酸100效果最好,是个很有潜力的吸收促进剂。 5氮酮(azone) 它是一种新型吸收促进剂,能扩大生物膜细胞之间的空隙,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物膜的促透吸收。其对亲水性药物的作用强于亲脂性药物。有研究显示氮酮类的促透效果和浓度相关,在一定浓度时有促透峰值[7]。氮酮与丙二醇、油酸等促透剂合用常产生更佳的促透效果。 6梭链孢酸衍生物包括二氢褐霉酸钠(STDHF)、二氢甾酸霉素钠等种类。用STDHF作渗透促进剂,它与胰岛素比例为5:1时,促进吸收作用最强,药物吸收重现性好。STDHF纤毛毒性随浓度增大而增加,浓度>3%时纤毛抑制作用即时显现。 7壳聚糖具有生物黏附性和多种生物活性,能有效的增强亲水性药物通过鼻腔的吸收[8]。Sinswat等[9]比较了游离胺壳聚糖(CSJ)及谷氨酸盐壳聚糖(C

变应性鼻炎中医辨证研究进展(一)

变应性鼻炎中医辨证研究进展(一)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辨证论治;综述 变应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又称过敏性鼻炎,为机体对某些变应原(即过敏原)敏感性增高而发生在鼻腔黏膜的变态反应,也是呼吸道变态反应的常见表现形式。一般由接触过敏原后,由IgE介导的发生在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属于Ⅰ型变态反应,即速发型变态反应。主要症状表现为突然和反复性发作的鼻痒、阵发性喷嚏、大量水样涕和鼻塞等。目前,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体系主要由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医患宣传教育四部分构成1]。首要步骤是避免接触过敏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药物治疗是缓解症状的有效手段。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和症状持久的患者可采用特异性变应原免疫治疗,同时也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中医认为,变应性鼻炎当属“鼻鼽”范畴,对其主要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历代文献中都有相关记录。其中,《内经》认为此病主要与时令气候有关,亦与经络、脏腑,特别是肾有关。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中有“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的记载,指出肺脏虚冷是发病的重要病因。明代《医学纲目?卷二十七?鼻鼽》中的“运气鼻鼽有二,一曰火攻肺虚鼻鼽;二曰金助肺实鼻鼽”,又指出了火热亦可发病。同为明代的薛立斋提出了肺脾致虚的观点,正如《内科摘要?卷上?元气亏损内伤外感症》所载:“一儒者素勤苦,恶风寒,鼻流清涕,寒禁嚏喷。余曰:此脾肺气虚不能实腠理。”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至现代,中医经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本病的发生原因2]有二:一是内在因素,多为脏腑功能失调,主要是肺、脾、肾三脏虚损;二是外在因素,多为风寒、异气之邪侵袭鼻窍所致。值得指出的是,外因与内因常合而为患,脾气不充,肾元亏虚都会致肺气虚弱,卫阳不固,外邪乘虚而入发为此病。因此,本病以内因为本,外因为标,变应性鼻炎的临床发病过程,即急性发作期与间歇缓解期。发作期时以外感邪实为主,间歇缓解期则多见肺脾肾三脏亏虚而复感外邪。而外邪则主要是风邪,外邪侵袭风邪为首,多与寒、热相夹为病,正所谓“风邪乃百病之长”。程氏3]从过敏性疾病的病变特点以及对风邪致敏的病因病机等方面,提出了过敏性疾病当从风邪论治的观点,在临床治疗上应紧紧把握住“治风”这一中医抗过敏的大法。徐氏4]则认为变应性鼻炎和哮喘的病因与症状均与风邪有关,发作期临床常见证型分为:①风邪独盛,肺气不宣;②外感风寒,痰饮内伏;③风邪外感,痰热内蕴;④正虚邪恋。发作期治法宜疏风抗敏、宣肺通窍,祛风散寒、化饮平喘及清热宣肺通窍。干氏5]认为本病有实证与虚证之别,实证为肺有热邪或寒袭肺冷,虚证则有卫阳不充,脾阳不振或肾阳衰微。邵氏等6]提出本病的发生或因于肺气虚寒,或因于脾虚和肾虚。吴氏7]认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司,水液输布失常为变应性鼻炎的病机,治疗则从痰饮论治,将其分为三型:肺虚饮停型治以补肺固卫、温化水饮,用小青龙汤合玉屏风散化裁;脾阳虚弱型治以温阳健脾,化饮利水,用理中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化裁;肾阳虚弱型治以温肾助阳、化气行水,用金匮肾气丸加减。冯氏8]将变应性鼻炎分为三型:肺气虚寒

鼻腔冲洗在鼻窦炎内镜术后的应用

鼻腔冲洗在鼻窦炎内镜术后的应用 作者:胡卫荣, HU Weirong 作者单位:湖南省安化县第二人民医院,湖南安化,413522 刊名: 中国当代医药 英文刊名:CHINA MODERN MEDICINE 年,卷(期):2011,18(18) 参考文献(5条) 1.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海口) 1998(03) 2.张春林;陈新野鼻腔冲洗研究新进展[期刊论文]-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利杂志 2010(14) 3.郑加祥;李小国;李娟娟药物及鼻腔冲洗治疗复发性鼻窦炎的疗效观察[期刊论文]-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02) 4.李惠兰鼻内镜术鼻腔冲洗的效果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热带医学 2003(02) 5.董震慢性鼻及鼻窭炎的病理本质及对策 2006(03)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张有.宋成君两种冲洗液在鼻窦手术后鼻腔冲洗中应用的体会[期刊论文]-吉林医学2011,32(20) 2.刘祥群.胡松梅.赵素芬.张春霞.张红鼻腔冲洗在功能性鼻内镜术后应用的护理体会[期刊论文]-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15) 3.郑加祥.李小国.李娟娟药物及鼻腔冲洗治疗复发性鼻窦炎的疗效观察[期刊论文]-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 4.孙丽华鼻内窥镜术后地塞米松鼻腔冲洗疗效评价[期刊论文]-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8) 5.陈迎平.张霞.葛忠东FESS术后应用鼻窦炎合剂冲洗鼻腔的疗效观察[期刊论文]-北方药学2011,08(8) 6.孙一枚.SUN Yimei鼻腔冲洗治疗复发性鼻窦炎的疗效观察[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报2010,7(17) 7.严华鼻腔冲洗治疗鼻窦炎术后疗效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医药科学2011,01(20) 8.何福芹.周丽红.史秀宁.迟玉莲功能性鼻窦镜手术560例围术期护理[期刊论文]-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8) 9.邓显柏.李鹏鼻腔冲洗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后的应用[期刊论文]-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3) 10.高少艳.梁锦芳.陈凤娇.李军政.GAO Shaoyan.LIANG Jinfang.CHEN Fengjiao.LI Junzheng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期刊论文]-临床医学工程2011,18(6)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3517376260.html,/Periodical_jkr201118015.aspx

鼻腔给药的研究进展

鼻腔给药研究进展 余婷药学一班 2010071118 【摘要】鼻腔给药由来已久,随着药物制剂新技术和新辅料的发展,其不仅可治疗鼻腔局部疾病,而且可通过鼻腔给药发挥全身作用。鼻腔给药因能避免胃肠道降解和肝脏首过效应,具有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患者顺应性好等特点,为肽类和蛋白质类药物提供了一条非注射的有效给药途径。而且研究发现,通过鼻腔给药可增加药物在脑组织中的分布,可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近年来,鼻黏膜给药制剂的研究呈迅速上升趋势。但对于大分子药物而言,药物的经鼻吸收量很小,不能满足临床需求。本文就鼻腔给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进行探讨,介绍鼻粘膜给药的一些新剂型。【关键词】鼻粘膜给药;鼻腔生理;脂质体;吸收促进剂鼻粘膜给药(intranasal administration)不仅用于鼻腔局部疾病的治疗,也是全身疾病治疗的新型给药途径之一。鼻粘膜给药的药物吸收式药物透过鼻粘膜向循环系统的转运过程,与鼻腔粘膜的解剖、生理以及药物本身的剂型因素和理化性质等有关。目前已有甾体激素类、多肽类和疫苗类等药物的鼻粘膜吸收制剂上市或进入临床研究,如胰岛素鼻用制剂[1]。 一、鼻腔的生理结构及给药特点 1.鼻腔的解剖生理 鼻是呼吸道直接与外界相通的器官,由外鼻、鼻腔和鼻旁窦三部分组成。鼻中隔将鼻腔分为结构相同的左右部分。鼻腔从鼻前庭开始

到鼻咽管,长度为12-14cm。鼻腔中有呈皱褶状的上、中、下鼻甲,其表面积为150-200cm2。鼻腔的空气通道呈弯曲状,气流一旦进入即受到阻挡而改变方向。外界伴随空气进入鼻腔的粒子大部分沉积在鼻前庭前部,难以直接通过鼻腔到达气管[2]。 鼻腔可以分为三个功能区域:①鼻前庭区,位于鼻孔的开口处,表面覆盖复层的鳞状上皮,其上生长的鼻毛可以阻挡来自气流中的大颗粒;②呼吸区,表面覆盖假复层柱状上皮细胞,位于鼻腔的后三分之二部位;③嗅觉区,位于鼻腔的最上部。其中嗅觉区大约10cm2,是将药物经鼻传递至脑部的主要部位。该区黏膜主要由支持细胞构成,其间分布着嗅细胞,嗅细胞的中枢突形成无髓的嗅神经纤维,集合成一些神经束后,向上穿行在黏膜下层,交叉成嗅丝,穿过筛孔,与大脑的嗅球相连[3]。鼻粘膜表面有众多纤毛,以每分钟1000次左右的速度向后摆动,对鼻粘膜表面物质的清楚速率为3-25mm/min,平均为6mm/min,这对清除鼻腔内异物、保持鼻腔清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鼻腔给药时药物在鼻腔内的保留时间有很大影响,鼻上皮细胞下有许多大而多孔的毛细血管和丰富的淋巴网,加之鼻粘膜表面积相对较大,这就使其成为较理想的黏膜给药途径。有些药物通过鼻腔给药后可能通过嗅区转运,绕过血脑屏障直接进入脑内[4]。 2.鼻腔粘膜 鼻腔的内表面为黏膜,由上皮和固有层构成。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鼻粘膜可分为前庭部、呼吸区和嗅觉区黏膜。呼吸区占鼻粘膜的大部分,因血管丰富呈粉红色。黏膜表面被覆盖假复层纤毛柱状上

靶向给药系统

靶向给药系统 摘要: 靶向给药系统也被称作靶向治疗药物。本文主要针对靶向给药系统进行阐述。主要介绍靶向给药系统的优势与原理、各种靶向给药系统的类型等。 关键词:靶向给药系统,剂型,靶向给药 正文:靶向给药系统( 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又叫做靶向治疗制剂。通过局部给药或者通过血液循环选择性的将药物运送到靶细胞,靶组织,靶器官而发挥治疗作用。这样可以提高药物的作用部位的选择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靶向给药系统的概念由Ehrlich在1906年提出。Florence在1993年创办了有关于靶向制剂的专业学术期刊“Journal of Drug Targeting”[1]。 在普通的药物治疗中,药物不仅仅在病变部位发生治疗作用,而且还与正常的组织器官产生相互作用,而产生毒副作用。因此为了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需要提高药物的病变靶区的药物浓度。其主要优点有[2]:1将药物靶向的运送到靶组织提高了药物的疗效。靶向制剂主要利用了病变部位的独特性质,采用了特殊的载体将药物传递到病变的组织、器官、细胞,从而减少药物的非靶向部位的分布,因而提高了药物的作用的效果。2降低了药物对正常的细胞的毒性。靶向制剂可以减少正常组织的分布,减少具有毒性作用的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作

用。3减少剂量,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4改善药物的分散性。5提高药物在体内的 作用时间,改善药物在体内半衰期短等缺陷等。 靶向给药系统的原理 (1)按靶向性机理可以分为生物物理靶向制剂、生物化学靶向制剂、生物免疫靶向制 剂和双重、多重靶向制剂等几类。 (2)按靶向源动力[3,4]可以分为主动靶向制剂(TDDS主动寻找靶区)、被动靶向制剂(TDDS被动地被选择摄取到靶区)、前体靶向药物。 主动靶向制剂是利用经过特殊修饰的药物载体把药物定向的运送的病变区而发挥靶向治疗的作用。主要有: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系统,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系统等。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系统是指利用体内某些器官和组织中的一些特殊的受体,能选择性地识别具特异性的配体来实现主动靶向给药。将药物以共价键连接到配体上,将药物输送到靶部位。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系统是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的原理而将将药物导向特定的靶部位。 被动靶向制剂是指将微粒给药系统作为药物载体将药物被动的输送到病变部位的给药系统[。微粒给药系统包括脂质体、纳米粒微球、微囊等药物载体。微粒给药系统实现被动靶向的原理在于:体内的网状内皮系统如肺、脾、肝和骨髓等组织中分布着大量的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可以将一定大小的微粒作为异物而吞噬摄取,其中较大的微粒由于不能滤过毛细血管床,而被机械截留于目标病变部位。如7-30 m的微粒可被动靶向肺部位,而小于50 nm的微粒

鼻腔给药的正确使用方法探讨

鼻腔给药的正确使用方法探讨 【摘要】向鼻腔里给药是治疗鼻炎、鼻窦炎等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使用外用气雾剂、鼻喷剂、鼻滴剂时应注意采用正确的方法,也只有采用正确的用药方法,才能保证药物准确到达病变部位,发挥应有的治疗作用,否则就可能会影响到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鼻腔给药正确使用方法注意问题探讨 正确使用药物对药物的疗效来讲至关重要,气雾剂、滴鼻剂和喷鼻剂等属特殊药物剂型,其使用方式更应引起足够的注意 1 外用气雾剂、鼻喷剂或鼻滴剂不能盲目使用 鼻炎患者切勿盲目使用外用气雾剂、鼻喷剂或鼻滴剂,目前治疗鼻鼻窦炎和过敏性鼻炎,能够推荐长期使用的只有鼻用激素和鼻用抗组胺药物。那种不把成分写清楚的药比三无产品更可怕,不要用,因为你不知道那个“等”都代表了什么东西。中成药常用的伎俩就是把添加的西药成分给“等”掉。 鼻炎患者切勿盲目使用鼻滴剂,现在的中成药很多都添加了西药成分,含有麻黄素,或奈甲唑啉,这是血管收缩剂,当然能缩小肥大的鼻甲,缓解鼻阻和流涕。但由于反跳和耐受,超过一周的使用会造成药物性鼻炎。所以对于市面上各种的滴鼻剂,打着中药或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幌子其实绝大多数都含有麻黄素,或奈甲唑啉,这些药物明确规定:①适用于急性期缓解症状;②长期使用不超过一周;③通常会带有副作用,导致病情反弹,鼻粘膜肥厚产生药物性鼻炎,最终只能通过手术才能根治。

2 外用气雾剂、鼻喷剂或鼻滴剂的正确使用方法 正确使用药物对药物发挥疗效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气雾剂、 滴鼻剂与喷鼻剂等一些特殊剂型的药物更要注意使用方式。 2.1 气雾剂的正确使用方法:气雾剂正确的使用方法是:使用前尽量将痰咳出,充分摇匀药液,按说明书上的建议手持气雾剂,将接口端放入双唇间,头稍后倾,缓缓呼气,尽量让肺部气体排尽;在深吸气开始的同时按压气雾器顶部,使其喷药,随吸气将药粒深深吸入,吸完后尽可能屏住呼吸10-15秒,随后再用鼻子呼气,切记最后要用温水清洗口腔。 另外,要正确掌握气雾剂的使用剂量,不要盲目加大剂量或缩短喷雾间隔时间。各种气雾剂都有一定的耐受性,即长期反复应用后,效果会越来越差。为避免耐受性,最好同时交叉使用两种气雾剂。 2.2 喷鼻剂的正确使用方法:使用喷鼻剂时,头不要后仰,使头稍向前倾地坐着,将药瓶的喷嘴插入鼻子,但要尽量避免接触鼻黏膜,塞住另一鼻孔并闭上嘴,按压喷雾器的同时吸气。在抽出喷雾器之前,要始终按压喷雾器,以防鼻中的黏液和细菌进入药瓶中。在移去喷鼻剂喷头,将头尽力前倾。这个过程中需注意的是:在喷药后应轻轻地用鼻吸气2~3次。几秒钟后坐直,药液将流到咽部,同时用嘴呼吸,若需要,则换另一鼻孔重复前过程。最后用冷开水 冲洗喷头。 2.2 鼻滴剂的正确使用方法:鼻滴剂是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

鼻腔冲洗法

1、目的:常用于萎缩性鼻炎,鼻窦炎、鼻及鼻窦手术后及鼻咽癌放 射治疗后,以冲去鼻腔、鼻咽部脓痂,减少臭味,并利于检查观察病变情况。 2、用物准备:鼻腔冲洗器、冲洗管一套,温生理盐水500~1000ml。 3、操作方法:将温生理盐水倒入受水器,病人取坐位,头向前倾, 一手托住受水器。嘱其张口呼吸,右手将连接灌洗桶的橄榄头塞入一侧前鼻孔,打开开关,使水缓缓注入鼻腔并由对侧鼻孔流出。 两侧鼻腔交替进行,直到分泌物和痂皮冲净为止。 4、注意事项: (1)鼻腔有急性炎症及出血时,禁用本法,以免炎症扩散。 (2)冲洗时勿说话,以免发生呛咳。 (3)冲洗液温度以38℃为宜,以免因冲洗液温度不适而刺激鼻粘膜。(4)冲洗时,应从鼻腔阻塞较重侧开始,以免由于鼻咽腔液压增高而引起中耳炎。

项目操作要点评价要点分 值 评分等级 ⅠⅡⅢ 仪表仪表端庄,服装整洁符和要求 5 5 3 1 评估1、查看医嘱,进行核对。完整、正确 5 5 3 1 2、了解患者病情、治疗情况、意识状态及合作能 力 评估准确 3、向患者及家属解释鼻腔冲洗的目的、方法、注 意事项、配合要点,取得患者合作。 解释到位 交流自然 4、检查患者鼻腔粘膜是否完整,有无炎症、出血 情况, 评估准确 操作前1、个人准备:应用六步洗手法清洗双手;戴口罩正确 2、物品准备:鼻腔冲洗器、冲洗管一套,温生理 盐水50~100ml,温度以38℃为宜 物品齐全 放置合理 操作中1、携用物至床旁,核对患者床号、姓名等,向患 者及家属做好解释。 核对完整 解释到位2、将温生理盐水倒入受水器,病人取坐位,头向 前倾,一手托住受水器。嘱其张口呼吸,右手将连 接灌洗桶的橄榄头塞入一侧前鼻孔,打开开关,使 水缓缓注入鼻腔并由对侧鼻孔流出。两侧鼻腔交替 进行,直到分泌物和痂皮冲净为止。 操作正确、 熟练 3、整理用物: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感谢患者配 合。 体位舒适, 尊重患者 操作后 1、对物品进行分类处理。 用物处置准 确 2、6步洗手法清洗双手,作好记录。 记录完整 注意事项: (1)鼻腔有急性炎症及出血时,禁用本法,以免炎症扩散或引起出血加重。 (2)冲洗时勿说话,以免发生呛咳。 (3)冲洗液温度以38℃为宜,以免因冲洗液温度不适而刺激鼻粘膜。 (4)冲洗时,应从鼻腔阻塞较重侧开始,以免由于鼻咽腔液压增高而引起中耳炎。

高渗盐水鼻腔冲洗治疗鼻窦炎的效果观察

高渗盐水鼻腔冲洗治疗鼻窦炎的效果观察 冯云;廖晓华 【期刊名称】《中外健康文摘》 【年(卷),期】2014(000)018 【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use of 3% hypertonic saline local flushing of sinusitis and improvement of various symptoms, relieve the pain of patients,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to provide reference.Methods: 50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acute sinusit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250mL of 3% saline flush, once a day, for 1 weeks; control group without saline flush the remaining treatment the same way, in the treatment process of third days and fifth days, difference scor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inusitis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symptoms, signs.Results: the symptom scor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sinusitis using 3% hypertonic saline flushing in clinical, the mucosal edema can effectively reduce, promote sinus drainage, inhibit the growth of bacteria, and can improve the mucosal epithelial electric permeability, to aleviate the suffering of patient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was good.%目的:探讨使用3%高渗盐水局部冲

鼻腔给药的研究进展

鼻腔给药研究进展 余婷药学一班2010071118 【摘要】鼻腔给药由来已久,随着药物制剂新技术和新辅料的发展,其不仅可治疗鼻腔局部疾病,而且可通过鼻腔给药发挥全身作用。鼻腔给药因能避免胃肠道降解和肝脏首过效应,具有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患者顺应性好等特点,为肽类和蛋白质类药物提供了一条非注射的有效给药途径。而且研究发现,通过鼻腔给药可增加药物在脑组织中的分布,可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近年来,鼻黏膜给药制剂的研究呈迅速上升趋势。但对于大分子药物而言,药物的经鼻吸收量很小,不能满足临床需求。本文就鼻腔给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进行探讨,介绍鼻粘膜给药的一些新剂型。【关键词】鼻粘膜给药;鼻腔生理;脂质体;吸收促进剂鼻粘膜给药(intranasal administration)不仅用于鼻腔局部疾病的治疗,也是全身疾病治疗的新型给药途径之一。鼻粘膜给药的药物吸收式药物透过鼻粘膜向循环系统的转运过程,与鼻腔粘膜的解剖、生理以及药物本身的剂型因素和理化性质等有关。目前已有甾体激素类、多肽类和疫苗类等药物的鼻粘膜吸收制剂上市或进入临床研究,如胰岛素鼻用制剂[1]。 一、鼻腔的生理结构及给药特点 1.鼻腔的解剖生理 鼻是呼吸道直接与外界相通的器官,由外鼻、鼻腔和鼻旁窦三部分组成。鼻中隔将鼻腔分为结构相同的左右部分。鼻腔从鼻前庭开始

到鼻咽管,长度为12-14cm。鼻腔中有呈皱褶状的上、中、下鼻甲,其表面积为150-200cm2。鼻腔的空气通道呈弯曲状,气流一旦进入即受到阻挡而改变方向。外界伴随空气进入鼻腔的粒子大部分沉积在鼻前庭前部,难以直接通过鼻腔到达气管[2]。 鼻腔可以分为三个功能区域:①鼻前庭区,位于鼻孔的开口处,表面覆盖复层的鳞状上皮,其上生长的鼻毛可以阻挡来自气流中的大颗粒;②呼吸区,表面覆盖假复层柱状上皮细胞,位于鼻腔的后三分之二部位;③嗅觉区,位于鼻腔的最上部。其中嗅觉区大约10cm2,是将药物经鼻传递至脑部的主要部位。该区黏膜主要由支持细胞构成,其间分布着嗅细胞,嗅细胞的中枢突形成无髓的嗅神经纤维,集合成一些神经束后,向上穿行在黏膜下层,交叉成嗅丝,穿过筛孔,与大脑的嗅球相连[3]。鼻粘膜表面有众多纤毛,以每分钟1000次左右的速度向后摆动,对鼻粘膜表面物质的清楚速率为3-25mm/min,平均为6mm/min,这对清除鼻腔内异物、保持鼻腔清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鼻腔给药时药物在鼻腔内的保留时间有很大影响,鼻上皮细胞下有许多大而多孔的毛细血管和丰富的淋巴网,加之鼻粘膜表面积相对较大,这就使其成为较理想的黏膜给药途径。有些药物通过鼻腔给药后可能通过嗅区转运,绕过血脑屏障直接进入脑内[4]。 2.鼻腔粘膜 鼻腔的内表面为黏膜,由上皮和固有层构成。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鼻粘膜可分为前庭部、呼吸区和嗅觉区黏膜。呼吸区占鼻粘膜的大部分,因血管丰富呈粉红色。黏膜表面被覆盖假复层纤毛柱状上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概况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概况 【关键词】鼻炎,变应性,常年性;中医药疗法;综述文献 变应性鼻炎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影响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其以反复发作性鼻塞、鼻痒、喷嚏、流清涕为主要症状,是一种常见与多发病。属于中医学的鼻鼽、鼽喷、鼽嚏、鼽水、鼽、嚏等范畴。鼻鼽首见于《素问·脉解篇》,曰:“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以后历代医家也多有论述,如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鼻病源流》中明确解释说:“鼻鼽者,鼻流清涕也。”此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中医药对其治疗方法颇多,效果也较为满意。现将近年来中医药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及治疗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内经》有“肾为欠为嚏”的记载。《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素问·宣明五气论》说:“五气所病……肾为欠为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鼻涕候》说:“夫津液涕唾得热即干燥,得冷则流溢不能自收。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随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涕不能自收。”可见古人认识与现代基本相同,多数学者认为变应性鼻炎的病因病机为内由肺、脾、肾三脏虚损,外由风寒异气之邪侵袭。 2 辨证论治 目前治疗变应性鼻炎大多以脏腑辨证为主。王锡琴等[1]将变应性鼻炎分为5型,①风热犯肺型:治宜清热宣肺利窍;②湿困脾 虚型:治宜健脾化浊通窍;③胆腑热盛型:治 宜疏肝利胆通窍;④肾阳亏虚型,治宜温肾 纳气通窍;⑤瘀血阻窍型:治宜活血通窍。赵翠英等[2]将其分为3型,①风寒型:治 宜疏风散寒,宣通鼻窍;②虚寒型:治宜温肺散寒,宣肺通窍;③肺热型:治宜清热宣肺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