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减化裁随证治之

加减化裁随证治之

加减化裁随证治之
加减化裁随证治之

加减化裁随证治之

关键词癌症随证加减中医治法何任名医经验

癌症为深危重疾,对于绝大部分癌症患者,临床普遍采用手术、中医、化疗、放疗、生物等综合方法进行治疗。由于癌症的种类、所处阶段、先前采用的治疗方法以及病人体质等等的不同,求诊时病人的证候表现就会各不相同。对此,何老非常强调“随证治之”的中医治疗原则。所谓“随证治之”,即是指在综合考虑癌症病情的基础上,在“不断扶正”、“适时祛邪”的原则指导下,依随病人就诊时所出现的各种证候表现及体检指标,针对性地辨证治疗。本文着重探究何老诊治癌症时如何在“不断扶正”、“适时祛邪”基础上“随证治之”的学术经验。由于癌症的临床表现千差万别,因而何老“随证治之”的方法、用药亦是千变万化。为效举一反三之力,本文特以案例的形式进行阐述如下。

1案例一

袁某,女,39岁。2006年5月4日初诊。因宫颈癌手术后3个月,放疗、化疗后1周,全身乏力,大便稀烂,而来求诊。患者半年前发现白带里夹有血丝,后来又出现同房后阴道出血,于是去当地医院求治,医院诊为宫颈癌。3个月前在省妇保做了宫颈癌手术。后又放疗28次,化疗2次。上周第二次化疗刚刚结束。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8×109/L,血红蛋白7.8g/L,普通生化指标、肿瘤标志物指标正常。刻诊:全身乏力,语音低弱,面色苍黄,心下痞满,大便日下五六次,稀烂。舌淡红、苔薄,脉弦。辨证属宫颈癌手术、放疗、化疗后本虚标实证,以自拟扶正祛邪汤合泻心汤加减治疗。处方:太子参、黄芪、鸟毛豆、制首乌、制黄精各30g,女贞子、煅龙骨、煅牡蛎、平地木各15g,川朴、黄芩各10g,干姜6g,黄连4g。薏苡仁(另包)60g,红枣20g。14剂,煎服,每日1剂。5月28日复诊:服药后,体力恢复较好,胃口改善,心下痞满消解,大便次数仍然较多,不成形,未做实验室检查。续用原方14剂治疗。6月11日三诊:药后大便恢复正常,1日1次,成形,爽利,精力恢复,胃纳舒展,舌淡红、苔薄,脉濡。实验室检查;白细胞5.2×1091/L,血红蛋白10.8g/L,普通生化指标、肿瘤标志物指标正常。辨证属宫颈癌手术、放疗、化疗后恢复稳定期,以自拟参芪苓蛇汤加减巩固治疗。处方:太子参、黄芪、猪苓、茯苓、枸杞子、猫人参、白花蛇舌草、制首乌、制黄精、焦麦芽、焦山楂、焦六曲各30g,女贞子、平地木各15g,制香附10g,薏苡仁(另包)60g,红枣20g。14剂,煎服,每日1剂。病人服用14剂后又自行按原方配服60剂,病情稳定。后因求诊不便,又加自感身体良好,故自我辍药。经电话询问,至今病情依然稳定。

伤寒论之九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①,但欲寐②也。 【注释】 ①脉微细:微是脉的搏动轻微无力,属于阳气衰弱;细是脉的形态细小,属于营血不足。 ②但欲寐:迷迷糊糊似睡非睡的状态。 【译文】 少阴病的症候特征,为脉象微细,精神委靡、神志迷糊欲睡。 【评析】 本条为少阴寒化症脉症提纲。 【原文】 少阴病,欲吐不吐①,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②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注释】 ①欲吐不吐:要吐而又不得吐出之状态。 ②下焦:这里指肾脏。 【译文】 病人欲吐而又不能吐,心里发烦,精神委靡,只想睡觉。到了第五、第六日,腹泻而口渴的,属于少阴病症,这种口渴,是因津液不足而引水以自救。如果小便色白,则少阴病阳虚的症情完全具备。小便色白,是因为下焦虚寒,不能化气制水,所以会颜色清白。 【评析】 本条讲少阴虚寒症的辨证。 本条分两节讨论。 自“少阴病”至“虚故引水自救”为一节,是叙述少阴阳虚的吐利症状。 少阴病,欲吐不吐,是下焦阳气衰微,寒邪上逆的缘故。由于虚寒下利,肠胃空虚,所以虽欲呕吐,而复不能吐。阴盛于下,则虚阳易于上扰,所以出现心烦。这种心烦,和阳明胃实的心烦,以及栀子豉汤症的虚烦,性质上完全不同。阳明胃实的心烦,必有一系列热实症,如便秘、腹满痛、舌苔黄燥、口干燥等症状。栀子豉汤症的心烦,为余热留扰胸膈,必有心中懊等情况。本症的心烦,必有下利、脉微细等下焦虚寒见症,因此,在鉴别上并不太困难。但欲寐,是少阴虚寒主要症状之一,和心烦并见,更证明这种心烦是属少阴虚寒,而非邪热内扰,心虽烦而仍欲寐,则阳衰神惫可知。自利而渴,亦属少阴阳虚现象,此种口渴,不是阳热有余,消烁津液;而是真阳不足,不能蒸化津液上承,其渴必喜热饮,且饮量亦必不多,所谓虚故引水自救,就是具体的说明。太阴属脾实寒湿,所以自利不渴;少阴属下焦阳虚,不能蒸化津液上承,所以自利而渴。但与阳经实热症的口渴下利,又必须作出区别。大凡阳症下利,利必臭秽,肛门灼热,苔必黄垢,且必伴有身热、脉数等脉症,而少阴阳虚的下利口渴,利必清稀溏泄,或完谷不化,苔白润,且必伴有恶寒、脉微等脉症。 从“若小便色白者”至“故令色白也”为又一节,说明小便色白是诊断少阴病阳虚寒盛的重要依据。 从辨证上来说,欲吐不吐、心烦,以及自利而渴,诊为阳虚寒盛,尚嫌证据不足,只有小便色白清长,才完全排除属热的可能,从而确诊为阳虚寒盛,所以说“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少阴下利而渴,是下焦阳虚寒盛,无阳以温,不能制水,所以小便清长,若阳热下利,则小便无不短赤。

GB-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 N0.1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气虚证 [注释]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以气短乏力,神疲懒言,自汗,舌淡,脉虚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0.2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气陷证 [注释]气虚无力升举,应升反降,以头晕眼花,少气倦怠,脘腹坠胀,脱肛,内脏、子宫下垂,舌淡苔白,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0.3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气脱证 [同义词]元气虚脱[衰败]证 [注释]真气因某种原因而急骤外泄,以突然面色苍白,口唇青紫,汗出肢冷,呼吸微弱,舌淡脉细数为常见症的危重证候。 N0.4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血虚证

[注释]血液亏虚,脏腑、经络、形体失养,以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衍期或经闭,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0.5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血虚动[生]风证 [注释]血液亏虚,形体失养,虚风内动,以面白无华,爪甲不荣,夜寐多梦,视物模糊,头晕眼花,肢体麻木,皮肤瘙痒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0.6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血虚风燥[盛]证 [同义词]血虚肤燥生风证 [注释]血虚风胜化燥,皮毛、筋脉失养,以皮肤粗糙、干燥脱屑、瘙痒,或枯皱皲裂,毛发失荣脱落,肌肤麻木,手足拘急,面白无华,爪甲淡白,头晕眼花,舌淡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0.7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血虚津亏证 [注释]津血亏虚,形体失其濡养,以面白无华,皮肤枯槁,唇甲淡白,鼻燥咽干,目涩少泪,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而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急性肺损伤中医临床证候的回顾性研究

急性肺损伤中医临床证候的回顾性研究 发表时间:2013-07-23T14:17:30.9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3期供稿作者:陈远彬1 何冰2 林琳1 [导读] ALI是一种常见危重症,病死率极高,严重威胁重症患者的生命并影响其生存质量 陈远彬1 何冰2 林琳1 (1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 510120;2广州市荔湾区第二人民医院广东广州 510160)【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患者的临床证候特点,总结其内在规律以指导临床的辨证施治。方法回顾性调查190例急性肺损伤住院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建立信息数据库,运用聚类分析等方法,从临床角度探讨急性肺损伤的证候特点。结果ALI患者的病性分布以虚实夹杂证(51.05%)、实证(42.63%)为主。临床证型分布结果显示,实证以热毒(72.11%)、痰浊(67.37%)、瘀血(45.79%)为主,虚证以气虚(28.42%)、阴虚(26.32%)、肺虚(20.00%)、脾虚(21.58%)为主。气阴两虚,痰热互结、肺脾两虚,痰热瘀阻、痰热壅肺、气滞血瘀、热毒内蕴为较为常见的临床证候。结论ALI的中医证候特点:正虚与邪实为ALI 的两大证候,正虚以肺脾两虚、气阴两虚为主,邪实以热毒、痰浊、瘀血为主。病变早期可能以邪实为主,病情演变后转为虚实夹杂,病危时表现为正脱邪退。 【关键词】急性肺损伤证候回顾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R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3-0093-02 ALI是一种常见危重症,病死率极高,严重威胁重症患者的生命并影响其生存质量[1]。中医虽无ALl病名的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属中医学“喘证”、“暴喘”等范畴[2]。中医药通过整体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结合辨证施治的个体化治疗,对防治ALI的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但由于中医药传统诊疗方法侧重于宏观性、整体性和直观性,所以中医证候诊断的确立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模糊性,临床上缺乏公认客观的辨证分型标准,阻碍了中医药对ALI辨证论治的研究进展。本研究拟通过在文献调研和专家讨论的基础上,回顾性调查分析临床病例,旨在揭示ALI中医症候、证型的分布规律,为规范中医药辨证论治提供临床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病例来源 2003年3月至2010年3月广东省中医院住院患者。 1.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 (2006)》[1]制定;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和《中医药基本名词?诊断学》[4]中的证候诊断内容。 1.1.3 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ALI诊断标准:①急性起病;②氧合指数(PaO2/FiO2)≤300mmHg;③正位X线胸片显示双肺均有斑片状阴影;④肺动脉嵌顿压≤18mmHg,或无左心房压力增高的临床证据。排除标准:①合并有急性左心衰的患者;②病例资料的记录未体现ALI的中医四诊信息。 1.2 方法 1.2.1 调查表设计调查表设计对规范教材、专著、期刊论文、古籍等文献中有关ALI的证候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归纳,根据研究目的设计“急性肺损伤临床证候信息采集表”。 1.2.2 临床调查回顾性采集ALI患者的人口学、临床资料、临床证候等信息,建立临床症候证型信息数据库。 1.2.3 统计分析人群特征、中医临床症状的分布研究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中医临床证候分析采用样品聚类分析。以上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共收集ALI患者190例,入选病例中ICU患者占5 3.68%,其余为普通病房(包括呼吸科、骨科等)住院病人(46.32%)。男性124例(65.26%),女性66例(3 4.74%)。平均年龄为 5 5.70±9.19岁,年龄分布以 60~79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大(4 6.84%)。发病相关危险因素中直接肺损伤因素占72.11%,间接肺损伤因素占2 7.89%;具体发病诱因以严重的肺部感染,包括非典诱发ALI所占比例最高(56.31%),其次为手术所诱发的ALI(11.05%)。 2.2 中医症状整体的分布情况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结果显示,出现频率在60%以上的症状共8条,包括气促(81.05%)、咳嗽(80.00%)、精神疲倦(77.37%)、乏力(72.63%)、发热(67.89%)、口唇紫绀(62.10%)、纳差(61.05%)、咯痰(61.05%),基本反映了ALI的主要临床症状。 2.3 聚类病性、证候的分布情况采用样品聚类法进行病性、证候分析,参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并经专家组讨论修改后,选择最为合理的且与临床相符的各聚类症候群予以适当的证型名称。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4月5日).pdf

附件1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证候(简称证)是对疾病(泛指非健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及病势等的高度概括,具体表现为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依据。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注册相关法规,特制定《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证候类中药新药是指主治为证候的中药复方制剂新药。《指导原则》旨在为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开展和有效性、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性指导,其正文内容中的每一个原则性要求都可以随着后续研究的不断深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为更详实具体的技术标准。 一、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处方来源及基本要求 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处方应来源于临床实践,符合中医药理论,体现理、法、方、药相一致的原则。证候类中药新药申请临床试验应有充分的人用历史证明性文献材料,包括处方来源、组方合理性、临床应用情况(包括提供临床实践完善处方的演变过程)、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相关内容。如拟开发的证候类中药新药是来源于中医临床经验的积累,针对临床常见基本证候的,应提供相关证明;如是源于医案中对比分析研究所发现的相对成

熟有效的处方,应提供典型医案和系列医案;如具有一定临床研究基础且有相应数据证明的成熟有效的处方,应提供相关临床研究总结报告,该总结报告应明确具体中医证候、疗效特点和安全性信息;如是源于国家科技立项的临床研究成果,应提供临床研究部分的总结资料及相关的成果鉴定材料。 证候类中药新药立项开发时,应注意评估与已上市同类药品的临床价值差异,以明确其是否具备临床开发价值。 二、证候类中药新药的临床定位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应定位于消除、改善或控制具有内在关联性的一组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等,也可定位于通过证候改善达到疾病治疗等目的。 三、证候类中药新药的证候诊断 拟开发新药的中医证候确定应有与之相关的临床实践基础,并应遵循中医药理论。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可以参照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团体标准等进行制定,如无适用的诊断标准,可自行制定并经专家论证达成共识。证候诊断构成要素可采用定性或半定量方式,或主次症的方法,鼓励制定具有中医特色的证候诊断量表,并可根据具体研究内容辅以客观诊断指标。 四、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基本研究思路及试验设计 (一)基本研究思路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可有多种模式,如单纯中医证候研究模式、中医病证结合研究模式或中医证统西医病的研究模式,

《中医临床病证护理学B》第5次作业

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 患者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少,色淡黯,神疲乏力,腰骶酸痛,头晕耳鸣,舌淡苔少,脉细尺弱。下列护理措施错误的是:[1分] B.热饮红糖黄酒 2. 胸闷心痛,甚则心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可诊断为?[1分] B.胸痹 3. 水肿乃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其本在?[1分] A.肾 4. 心悸发作的诱发因素除外?[1分] A.跌仆损伤 5. 患儿,1岁。体重7.2 kg,面色无华,精神萎靡不振,不思饮食,腹大如鼓,青筋暴露,双踝浮肿,按之凹陷,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其证候是:[1分] A.疳肿胀 6. 下列除哪项外,都是痄腮腮肿的特点[1分] D.皮肤发红 7. 患儿,2岁。发热咳嗽2天,高热烦躁,咳嗽喘促,气急鼻煽,呼吸困难,突见面色苍白,口唇紫绀,精神萎靡,右胁下痞块,舌质紫,苔薄白,指纹紫滞。其证候是:[1分] A.心阳虚衰 8. 下列特点不属于癥的是:[1分] C.推揉转动 9. 麻疹见形期约为[1分] D.2~3天 10. 患者人工流产后6天,高热腹痛,下腹痛拒按,阴道流血气味秽臭,量较多,脓血混杂,大便燥结,小便黄,舌红,苔黄厚,脉滑数,辩证为:[1分] C.热毒炽盛 11. 眩晕耳鸣,头痛且胀,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此眩晕证属:[1分] E.肝阳上亢 12. 下列证候哪一项不属于血瘀癥瘕[1分] E.固定不移

13. 产后感染邪毒发热的主要证候表现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1分] D.小腹疼痛拒按 14. 颜面疔疮早期局部疼痛甚者不可采用的方法是:[1分] D.切开 15. 血证的护理下列不正确的是?[1分] D.可使用灸法、熨法、熏蒸、热敷等温热疗法 16. 安宫牛黄丸开窍可用于?[1分] D.闭证 17. 解表药服药后以()为佳?[1分] A.遍身微汗 18. 进行泪道冲洗时,若冲洗时术者感到有阻力,并见大部分冲洗液从上泪点返流,少部分入咽部,说明[1分] A.泪小管阻塞 19. 患者产后乳汁分泌由少而无,乳房胀硬,疼痛,伴胸胁胀满,情志抑郁,食欲不振,时有微热.舌质正常,苔薄黄,脉弦。下列护理措施错误的是:[1分] B.卧床休息以免影响乳汁分泌 20. 喘病的特征性表现是?[1分] D.呼吸困难 B型题: 下列每组题有多个备选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使用一次或重复使用,也可以不选,请选择正确答案 1. 急惊风湿热疫毒证的证候特点为:[1分] E.初起即高热,迅速出现昏迷、抽搐,伴脓血便 2. 急惊风惊恐惊风证的证候特点为:[1分] A.惊惕颤栗,喜投母怀,夜间惊啼 3. 行痹感受邪气是:[1分] C.风 4. 痛痹感受邪气是:[1分] D.寒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五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之病理: 少阴病为心肾阴阳虚衰之病变。 (一)病机:心肾阴阳虚衰,以阳虚为主。 (二)病位:心肾(属里) (三)病性:全身虚衰证 (四)成因: 它经转属(太阳病汗下太过,内夺肾阳;太阴病误治,脾损及肾) 自然传变、风寒直中。 少阴病的诊断及分型: (一)主证:但欲寐 主脉:微细 (二)经络症状:咽痛 (三)分型: 寒化证:但欲寐,恶寒肢厥、下利清谷,小便清,脉微欲绝。 热化证:心烦不得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少阴病治则: 阳虚寒化证:温经回阳一一四逆汤为代表 阴虚热化证:育阴清热一一黄连阿胶汤为代表 第一节少阴病辨证纲要 一、少阴病提纲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提要】少阴病辨证提纲。 脉: 微一一微弱无力,似有似无一一心肾阳虚,鼓动无力 细一一脉形细小如丝一一阴虚血少,脉道不充 证:但欲寐。表现:精神萎靡不振,似睡非睡,精神恍惚,极度疲乏。 机理:心肾阳气虚衰,心神反为阴寒所困。 能反映少阴病病理特征的脉证是: A.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 B.下利便脓血 C.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 D.脉微细,但欲寐 E.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二、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282) 【提要】少阴寒化证的病机及辨证要点。 原有证:

欲吐不吐---下焦阳虚,寒邪上逆,胃失和降 心烦---虚阳与寒邪相争 但欲寐----阳虚已甚,神失所养 病程:五六日---病经数日,邪更深入 现在证: 自利---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脾失升运 口渴---下焦阳虚不能蒸化津液,津不布达 小便色白---肾阳虚衰,不能制水 病机:阳气衰微,阴寒内盛 诊断:少阴病形悉具 辨证:“虚故引水自救”// “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283) 【提要】少阴病阴盛亡阳的脉症。 咽痛——少阴之脉循喉,虚阳循经上扰 下利——肾阳虚衰,中焦失于温煦,脾胃升降失常,寒湿下注 呕吐——浊阴上逆 三、少阴病治禁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285) 【提要】少阴里证禁用汗法。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286) 【提要】少阴病阴阳两虚禁用汗、下法。 第二节少阴病本证 一、少阴寒化证 (一)四逆汤证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324) 【提要】少阴病阴盛阳衰的证治。 少阴病 脉沉沉而微细----阳气虚衰,阴寒极盛 举脉略证----应有但欲寐等证 治疗急温之----早期治疗 宜四逆汤---回阳救逆 【辨治要点】 病机:肾阳虚衰,阴寒内盛。 主症:四肢厥逆,身踡恶寒,自利而渴,小便色白,脉微细,但欲寐。 治法:温肾回阳。方用四逆汤。 下列证候,哪项不是四逆汤的主要脉证: A.下利肢厥 B.但欲寐 C.脉微而沉 D.下利脉微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证候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证候部分(修订版)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临床812种常见证及其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医疗、卫生统计、中医病案管理、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科研、教学、出版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等领域。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列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同时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5657-1995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GB/T 16751.1-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 ZY/T 001.1~001.9-9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3 基本虚证类basic syndromes of deficiency type 3.1 气虚证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以气短乏力,神疲懒言,自汗,舌淡,脉虚等为常见症的证 候。 3.2 气陷证syndrome of qi sinking 气虚无力升举,中气下陷,以头晕眼花,少气倦怠,脘腹坠胀,脱肛,内脏、子宫下垂, 舌淡苔白,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3 气脱证syndrome of qi collapse 真气因某种原因而急骤外泄,以突然面色苍白,口唇青紫,汗出,肢冷,呼吸微弱,舌 淡,脉细数为常见症的危重证候。 同义词:元气虚脱证 3.4 血虚证syndrome of blood deficiency 血液亏虚,脏腑、经络、形体失养,以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心 悸多梦,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愆期或闭经,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4.1 血虚动[生]风证syndrome of blood deficiency [generating] stirring wind 血液亏损,形体失养,虚风内动,以面色无华,爪甲不荣,夜寐多梦,视物模糊,头晕 眼花,肢体麻木,皮肤瘙痒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4.2 血虚风燥[盛]证syndrome of blood deficiency and wind dryness [exuberance] 血虚风胜化燥,皮毛、筋脉失养,以皮肤粗糙,干燥脱屑,瘙痒,或枯皱皲裂,毛发失 荣脱落,肌肤麻木,手足拘急,面白无华,爪甲淡白,头晕眼花,舌淡,脉细等为常见 症的证候。 3.4.3 血虚津亏证syndrome of blood deficiency and fluid depletion 津血亏虚,形体失其濡养,以面白无华,皮肤枯槁,唇甲淡白,鼻燥咽干,目涩少泪, 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而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5 血脱证syndrome of blood collapse 突然大量出血或长期反复出血,血液亡脱于外,以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怔忡,气 微而短,四肢清冷,舌淡脉芤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6 阴(液亏)虚证syndrome of yin (humor depletion) deficiency 1

伤寒论(6.1.6)--少阴病纲要及少阴寒化证

伤寒论 第六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例题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白通汤的病机是: A.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B.阴寒内盛,格阳于上 C.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D、寒邪内侵,阳 郁不达 E、心肾阳虚,火不暖土 答案:B。分析:此题审查对白通汤病机的理解。 (二)A2型题 1.患者,男,60岁。偶感风寒,起病后发热不明显,但觉精神疲惫,昼日似睡非睡。三天后,出现口燥咽干,心下结痛,腹部胀满,大便二日未行。此证最佳辩证应是 A.白通汤证 B.真武汤证 C.白虎汤证 D.大承气汤证 E.小承气汤证 答案:D。分析:此题审查对少阴病三急下证的掌握。少阴病出现水亏土燥,真阴将竭之证,应急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 (三)B型题 A.理中汤 B.四逆汤 C.桂枝人参汤 D.吴茱萸汤 E.四逆散 1.少阴病,见吐利,手足逆冷,烦躁者,宜选用 2.少阴病,见脉微细,但欲寐,恶寒蜷卧,下利清谷者,选用 答案1: D。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吴茱萸汤证的掌握。 答案2:B.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四逆汤证的掌握。 (四)X型题 1.少阴寒化证的辨证要点是

A.欲吐不吐 B.心烦但欲寐 C.自利而渴 D.小便色白 E.四肢厥逆 答案:ABCD。分析:此题考查对条文第282条的掌握。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题 1. 息高 答案:即指呼吸表浅之意。 (二)填空题 1.四逆散主治 , ,药物组成是 ,功效是 。 答案:阳气内郁,气机不畅之厥逆证,柴胡 枳实 芍药 炙甘草,宣通阳气 疏达郁滞 (三)判断说明题 1.附子汤在《伤寒论》用附子的诸方中附子的用量最大。 答案:不正确。在伤寒论用附子的诸方中桂枝附子汤中附子用量最大。 (四)简答题 1.何谓戴阳? 答案:所谓“戴阳”是指阴盛于下,逼迫虚阳浮越于上,其表现为,于阴寒之中见有面赤。 (五)论述题 1.试述少阴吴茱萸汤证的病机、主症。 答案:《伤寒论》原文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其症吐利,手足逆冷,酷似四逆汤证,何以不用四逆汤而用吴茱萸汤,其辨证关键是烦躁欲死,其病机是标志着阴邪虽然充盛,而阳气尚能与阴邪剧争,而不是阴盛阳亡。治疗宜用吴茱萸汤温降肝胃,泄浊通阳。

郝万山伤寒论 62讲 少阴咽痛证(2)、少阴病篇小结、辨厥阴病证并治概说

第62讲少阴咽痛证(2)、少阴病篇小结、辨厥阴病证并治概说 我们上一次课的最后谈到了少阴咽痛证,少阴咽痛证的第一个证候是猪肤汤证,这个证候的基本成因和病机是由于一个慢性的下利,下利日久真阴耗伤,虚火循经上扰,因此出现了胸满,心烦,咽痛,用猪肤汤“清浮热,润喉咙”,治疗咽喉疼痛。 咽痛证的第二个证候是:“甘草汤证”和“桔梗汤证”。在《伤寒论》中用甘草,其他方剂中用的都是炙甘草,而只有甘草汤和桔梗汤用的是生甘草。生甘草有清解阴经毒热的功效,从其他书中来看,凡是“毒热聚于阴经”的,差不多都会用到生甘草。比方说:会阴部的脓肿,会阴部是诸多阴经所过的部位,这个部位的脓肿,中医把它叫做“海底发”,用一味生甘草浓缩、熬膏,叫“国老膏”,用“国老膏”治疗“海底发”,就是取一味生甘草,“清解阴经毒热”的功效。又比方说,有人用李东垣的升阳散火汤,来治疗牙髓炎,中医把牙髓炎叫作“骨槽风”,升阳散火汤里头是生甘草和炙甘草都在用,他用炙甘草来“调和诸药,保护中焦”,他用生甘草来“清解阴分的毒热,阴经的毒热”。所以《伤寒论》中的甘草汤,用一味生甘草来清解少阴阴经中的毒热,如果用生甘草,咽痛没有缓解的话,再加桔梗来开喉痹,止咽痛。 好,我们接着往下,看看张仲景治疗咽痛还用什么方子, 312条,苦酒汤,“苦酒汤证”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这是一个咽喉有溃疡,有溃烂,所以他才说“咽中伤,生疮”,有溃疡,有溃烂;而且又出现了不能语言,“声不出”,所以这是咽和喉都出现了病变,都出现了问题,只有声带受到影响,他才会出现不能语言,“声不出”,它的病机是什么,我们以药测证。苦酒汤用了米醋,用了半夏,用了鸡子白,所以它有清热涤痰,敛疮消肿的作用,因此我们以药测证,它是一个“痰热闭阻少阴经脉”的证候,鸡子白有清热的作用,半夏有化痰的作用,苦酒也有清热的作用,那就是“痰热闭阻少阴经脉”而造成的,“咽中伤,生疮”造成了咽喉疼痛。苦酒汤这张方子,在服用方法上非常特殊。“半夏,洗”你看他那个时候用的是生半夏,要洗一洗,要洗多次,“破如枣核,十四枚”,这个枣核是指的那个硬核呢?还是指的枣仁?我想是指的那个小小的枣仁,否则的话那个蛋壳是装不下的,“鸡子一枚”,就是鸡蛋一枚,把蛋黄去掉,蛋黄不是在黄连阿胶汤中用了么?“内上苦酒”,苦酒就是米醋,再放上米醋,“着鸡子壳中”,你看这个鸡蛋壳,作为一个容器,里面放着蛋清,又放上一些半夏的细粒儿,再放上一点米醋,“上二味,内半夏苦酒中”,就是把半夏和苦酒放到鸡蛋壳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为什么要放到刀环上啊?你手拿着放到火上烧那个鸡蛋壳,不是太烫吗,古人那个大刀刀柄上有一个铁环,把鸡蛋壳放到铁环上,支在火上,“令三沸”,开上三开,“去滓”,把半夏去掉,“少少含咽之”,少少就是慢慢,慢慢含在嘴里头,“不差,更作三剂”。半夏这个药,能不能这样吃?我觉着存在一些问题,什么问题呢?它对咽喉的粘膜、舌头的粘膜、口腔的粘膜有刺激作用,吃完了整个口腔舌头都麻了,所以今天这个方子我没有看到有人临床报道使用。但是用蛋清来治疗咽痛,这是过去的梨园传统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旧

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模型研究问题

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模型研究问题 中医、中药是经验科学,中医对于“病症”及“证”的认识,是直观和感性的,与西医有着本质的不同,缺乏定量化的指标,而这也应该指导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的造模过程。换句话说,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模型,应该尽可能多的模拟人生病的真实过程,更加与人的“病症”及“证”的生理及病理状态相似,真实反映中医学的“病症”及“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人或模拟动物的血液、体液等代谢产物及其它相关物质用药前后的对比研究,发现引起“病症”及“证”的物质基础,从而找出中医药学“病症”及“证”的本质,进而更加客观地指导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造模过程。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模型的规范化应包括直观规范化和客观模型规范化两个阶段。直观规范化阶段应尽量使动物模型与中医“病症”和“证”的诊断要点相符;而客观规范化阶段则应采用客观化的指标,以指导和评价中医的“病症”和“证”动物模型。 一、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回顾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始于1960年,邝安坤发现过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小白鼠表现为阳虚征象:体重下降、萎靡、耐寒力低。1963年又发现用助阳药物(附子、肉桂、肉苁蓉、仙灵脾)能治疗这种状态。1964年,易宁育用六味地黄汤治疗类似阴虚的肾性高血压大鼠。同年,上海第二医学院舌象小组研究气虚(人工慢性贫血)和阴虚(高位小肠侧瘘)家兔的舌象病理组织变化,首次直接用中医证候作为模型名称。此后,1974年山西医学院用腹腔血凝块作为瘀血模型研究宫外孕方药理。 1976年后,随着中医药研究的重点从病向证转移,研制证候动物模型成了中医药界的要求。1977年,孙孝洪撰文指出:“‘辨证论治’为中医临床独特的理论体系,复方和中药的使用主要是针对‘证’。长期以来,中药实验研究主要沿用西医常用的病理模型,因而受一定‘外因论’、‘局部定位论’的束缚,常致造成临床疗效与实际结果间的差距,为全面阐明中药治疗原理带来一定困难”。此文明确指出了中药研制自己的动物模型的必要性,使此项工作开始受到中医药界的关注,并为中医药动物模型研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拉开了序幕。据统计,1976年以前17年发表的有关中医药动物模型的文献与1977年后14年间发表的文献量之比为1∶32。1977年,上海中医学院重新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甲状腺素+利血平复制小白鼠阳虚、阴虚模型并用助阳药、滋阴药治疗,从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进行研究。同年,上海第一医学院研制出高分子右旋糖酐微循环血瘀模型。1979年北京师范大学张启元尝试用灌喂大黄煎剂“泻下伤脾”建立小鼠脾虚证模型。肾虚、脾虚、血瘀三证模型开创了中医动物模型的先河,并在以后成为研究重点。迄今,肾虚模型有21种造模方法,文献量占中医动物模型总文献量的18.3%;脾虚模型有19种造模方法,文献量占31.1%;血瘀模型有42种造模方法,文献量占12.0%。1982年在广州召开的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会议上,虚证动物模型实验报告第一次占据重要位置,由此引起中医药界的高度注意,并导致了一场长时间的,以中、西医方法论为焦点,以中医药动物模型的可行性为对象的讨论。从此,各种模型纷纷建立,如湖南医学院的艾叶注射肝郁模型,四川医学院的大肠杆菌静脉注射温病卫气营血模型,梁月华的温热药、寒凉药喂饲大鼠热证、寒证模型,贲长恩的溶血性贫血血虚模型等等,都有相当影响,理论文献也日见增多。 1984年,卫生部科教司在编写《医学实验动物模型和细胞系研制与应用》一书中,首先收录了11种中医动物模型。1987年,成都中医学院中医实验研究组编著《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实验方法》一书,详细介绍了当时已有的几十种中医模型,并在总论中论述了证候动物模型的定义、研究原则、动物选择、制作思路和方法。1988年10月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医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在南昌召开“全国中医病证动物模型复制经验交流会”,作为首次中医动物模型专题的全国性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18)

关于发布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2018 年第109号) 2018年11月06日发布 为继承和发扬中医药诊疗特色和优势,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技术评价体系,落实《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的相关规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了《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现予发布。 特此通告。 附件:1.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2.《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起草说明 附件1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证候(简称证)是对疾病(泛指非健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及病势等的高度概括,具体表现为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依据。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注册相关法规,特制定《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证候类中药新药是指主治为证候的中药复方制剂新药。《指导原则》旨在为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开展和有效性、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性指导,其正文内容中的每一个原则性要求都可 —1 —

以随着后续研究的不断深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为更详实具体的技术标准。 一、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处方来源及基本要求 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处方应来源于临床实践,符合中医药理论,体现理、法、方、药相一致的原则。证候类中药新药申请临床试验应有充分的人用历史证明性文献材料,包括处方来源、组方合理性、临床应用情况(包括提供临床实践完善处方的演变过程)、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相关内容。如拟开发的证候类中药新药是来源于中医临床经验的积累,针对临床常见基本证候的,应提供相关证明;如是源于医案中对比分析研究所发现的相对成熟有效的处方,应提供典型医案和系列医案;如具有一定临床研究基础且有相应数据证明的成熟有效的处方,应提供相关临床研究总结报告,该总结报告应明确具体中医证候、疗效特点和安全性信息;如是源于国家科技立项的临床研究成果,应提供临床研究部分的总结资料及相关的成果鉴定材料。 证候类中药新药立项开发时,应注意评估与已上市同类药品的临床价值差异,以明确其是否具备临床开发价值。 二、证候类中药新药的临床定位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应定位于消除、改善或控制具有内在关联性的一组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等,也可定位于通过证候改善达到疾病治疗等目的。 三、证候类中药新药的证候诊断 拟开发新药的中医证候确定应有与之相关的临床实践基础,—2 —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①,但欲寐②也。 【注释】 ①脉微细:微是脉的搏动轻微无力,属于阳气衰弱;细是脉的形态细小,属于营血不足。 ②但欲寐:迷迷糊糊似睡非睡的状态。 【译文】 少阴病的症候特征,为脉象微细,精神委靡、神志迷糊欲睡。 【评析】 本条为少阴寒化症脉症提纲。 【原文】 少阴病,欲吐不吐①,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

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②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注释】 ①欲吐不吐:要吐而又不得吐出之状态。 ②下焦:这里指肾脏。 【译文】 病人欲吐而又不能吐,心里发烦,精神委靡,只想睡觉。到了第五、第六日,腹泻而口渴的,属于少阴病症,这种口渴,是因津液不足而引水以自救。如果小便色白,则少阴病阳虚的症情完全具备。小便色白,是因为下焦虚寒,不能化气制水,所以会颜色清白。 【评析】 本条讲少阴虚寒症的辨证。 本条分两节讨论。 自“少阴病”至“虚故引水自救”为一节,是叙述少阴阳虚的吐利症状。 少阴病,欲吐不吐,是下焦阳气衰微,寒邪上逆的缘故。由于虚

寒下利,肠胃空虚,所以虽欲呕吐,而复不能吐。阴盛于下,则虚阳易于上扰,所以出现心烦。这种心烦,和阳明胃实的心烦,以及栀子豉汤症的虚烦,性质上完全不同。阳明胃实的心烦,必有一系列热实症,如便秘、腹满痛、舌苔黄燥、口干燥等症状。栀子豉汤症的心烦,为余热留扰胸膈,必有心中懊等情况。本症的心烦,必有下利、脉微细等下焦虚寒见症,因此,在鉴别上并不太困难。但欲寐,是少阴虚寒主要症状之一,和心烦并见,更证明这种心烦是属少阴虚寒,而非邪热内扰,心虽烦而仍欲寐,则阳衰神惫可知。自利而渴,亦属少阴阳虚现象,此种口渴,不是阳热有余,消烁津液;而是真阳不足,不能蒸化津液上承,其渴必喜热饮,且饮量亦必不多,所谓虚故引水自救,就是具体的说明。太阴属脾实寒湿,所以自利不渴;少阴属下焦阳虚,不能蒸化津液上承,所以自利而渴。但与阳经实热症的口渴下利,又必须作出区别。大凡阳症下利,利必臭秽,肛门灼热,苔必黄垢,且必伴有身热、脉数等脉症,而少阴阳虚的下利口渴,利必清稀溏泄,或完谷不化,苔白润,且必伴有恶寒、脉微等脉症。 从“若小便色白者”至“故令色白也”为又一节,说明小便色白是诊断少阴病阳虚寒盛的重要依据。 从辨证上来说,欲吐不吐、心烦,以及自利而渴,诊为阳虚寒盛,尚嫌证据不足,只有小便色白清长,才完全排除属热的可能,从而确诊为阳虚寒盛,所以说“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少阴下利而渴,是下焦阳虚寒盛,无阳以温,不能制水,所以小便清长,若阳热下利,则小便无不短赤。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320】【321】【322】【323】【324】【325】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320】【321】【322】【323】【324】【325】 展开全文 【320】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十九。枳实五枚,炙厚朴半斤,去皮,炙大黄四两,酒洗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令一两沸,分温再服。一服得利,止后服。 陈修园:少阴上火下水,其病有水与火之分,其治若焚与溺之救。请先论君火之亢:少阴病,得之二日,合阳明之燥化,

又交于少阳主气之三日,不能合阴阳二枢以外转,反合君相二火以内焚。其证口燥咽干者,君火炽盛,水阴枯竭也。急下之,上承热气而下济水阴,缓则焦骨焚身,不可救矣,宜大承气汤。 黄元御:少阴之经,循喉咙而挟舌本,燥土克水,阴液枯焦,故口燥咽干。肾水被烁,故当急下。此与阳明发热汗多章义同。 此下三章,皆少阴负趺阳之太过者。少阴固宜负趺阳,而负之太过,则肾水涸竭,亦必至死,故急下阳明,以救少阴。少阴三承气证,即是阳明急下三证,以其伤在少阴,故又列之少阴篇中,实非少阴之本病也。 刘世祯:急下之证,惟见于阳明、少阴二经。盖病在阳明,亡脉外之津液,所攻在糟粕之实;病在少阴,枯脉内之精血,所泻在强阳之亢。旧释于脉内、脉外分辨阴阳之义不能究明,遂于两经下证,亦混同难以审析。盖阳明下证,当发热、汗出、口渴、唇枯、舌枯;少阴下证,当发热于内,外时热而时厥,身必无汗,以脉气内陷,则孙络不能输津外通腠理,故在阴不得有汗,至其病机之变,仍以胃燥为本,以胃燥则伤脾精,脾精竭而枯燥,则伤肾水,故发病在阳明,受病在太阴,病归在少阴,所谓土克水之义者即此。大抵凡急下之证,或当下而迁延失治,初见津液越出,继而津液已竭,则邪热内陷,灼及脉内精血,燥胜水涸,未有不转归少阴证者。

浅论中医证候(一)

浅论中医证候(一) 摘要:从证候的概念、证候的特点、证候的诊断标准以及证候的现代计量研究方法进行论述,进一步揭示证候动态变化的规律,指导临床辨证论治,以促进中医药学术的发展。 关键词:证候;辨证论治;量化分析 “证”是疾病过程中机体整体的动态、病态反应,包含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是疾病本质的具体体现。只有对疾病的证候进行正确的判断,才能施以合理的方药治疗。 1证候的概念 几十年来有关证候的研究和阐发不胜枚举,然而真正能够将证候解释清楚、得到公认和推广的定论尚未形成。郭蕾等〔1〕提出证候是一个非线性的“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和“多维界面”的复杂巨系统,包括“证”与“候”两个方面。证,是指对疾病所处的一定阶段的病机概括,或非疾病机体一定阶段的机体状态的概括;候,是指这种病机或状态的可被观察到的外在表现。唐农〔2〕提出证候就是一定人体在一定的时序气化相变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反应状态,并可以在阴阳五行法则指导下,通过审察人体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时相变化,判断病位与病机,从而给出具体证型。1986年全国中医证候规范研究第二次会议在综合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本质的反映,它以某些相关脉症,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等,为治疗提供依据。具体地说,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以及患者个体当时所处特定内外环境本质的反映,它以相应的症、舌、脉、形、色、神表现出来,能够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病势等病机内容,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3〕。 2证候的特点 2.1多变性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内部始终处于一种相对的动态平衡状态之中,这种平衡的实现是脏腑之间相互生克、相互制约的结果。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生克制约运动却是永恒的、绝对的。证候也是动态变化的,经云“亢则害,承乃制”即是此意。例如:风热表证不能及时外解,邪热入里,可成里热证;风寒表证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寒邪郁于肌表,可化热转为表热证或入里成为表寒里热证、里热证;寒邪入里束肺,可导致肺气闭阻而气逆;寒邪入里客于经络,致气血闭阻,可转化为痛痹证。临床上常常借用证候的运动特性,既能指导临床防治,又可研究疾病传变、转化和转归的规律,同时也可以提醒我们在诊断思维过程中要树立恒动观念,根据证候的变化而变化。 2.2模糊性 证候是由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与体征所组成,而中医学在临床上运用“四诊”所获取的症状与体征,其性质、状态均是模糊的〔4〕。如“厚苔”与“薄苔”、“声低息微”与“高亢有力”、“口渴”与“口不渴”、“小便频数”与“小便短少”、“脉迟”与“脉数”、疼痛的“喜按”与“拒按”等等没有一个清晰的区别,其性质状态多呈模糊性。对于症状与体征的类属也是模糊的,如浮脉既可见于表证又可见于里证、迟脉既可见于寒证又可见于实热证、腹胀既可见于实证又可见于虚证、小便不利既可见于虚证又可见于实证等等。由于中医诊断中大量地使用模糊概念,使中医学运用了取类比象法、演绎归纳等分析方法。对于所搜集到的临床表现,把它作为一个“模糊集合”──证候,仍然是一个模糊概念。如“肾阳虚证”是由肾、阳、虚三个小概念构成的,没有严格的量化标准,医者只能凭借自己的学术见解或经验予以大体的、笼统判断,一方面体现了辨治的灵活性,另一方面临床诊断的准确性、统一性受到局限。 2.3复杂性 临床上的疾病种类繁多,所表现的证候更是千变万化。有辨别比较容易的单一性基础证,也有比较复杂的夹杂证和复合证。同时,同一证候在不同的疾病中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如肾

伤寒论(6.1.8)--少阴病纲要及少阴寒化证(答案)

伤寒论 第六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答案 一、选择题。 (一)A1型选择题 1.A。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少阴病提纲脉证的理解。 2.D。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少阴病脉证的掌握。 3.C。答案分析:此题是对少阴病具体脉证的考察。 4.B。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少阴病脉象的掌握。 5.D。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以阳虚阴盛为主的少阴病中出现“口渴”症状的正确理解。6.B。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原文285条的掌握。 7.B。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四逆汤中各药物作用的掌握。 8.D。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少阴病脉证的掌握。 9.B。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四逆汤证病机的掌握。 10.B。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通脉四逆汤加减法的掌握。 11.C。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通脉四逆汤病机的理解。 12.D。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通脉四逆汤主证的掌握。 13.C。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通脉四逆汤主证的掌握。 14.A。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白通汤与通脉四逆汤药物组成的掌握。 15.B。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白通汤病机的理解。 16.D。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白通加猪胆汁汤病机的理解。 17.E。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白通加猪胆汁汤中药物作用的理解。 18.A。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白通加猪胆汁汤辩证要点的掌握。 19.C。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少阴虚阳外越证表现的掌握。 20.D。答案分析:此题是对前后知识综合能力的考察。

21.D。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附子汤药物组成的掌握。 22.D。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原文304条的掌握。 23.C。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附子汤主证的掌握。 24.A。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附子汤治法的理解。 25.B。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真武汤病机的理解。 26.D。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真武汤或然证的掌握。 27.C。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真武汤主证的掌握。 28.D。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桃花汤主证的掌握。 29.A。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桃花汤病机的理解。 30.B。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原文303条的掌握。 31.B。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黄连阿胶汤治法的理解。 32.D。 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猪苓汤主证的掌握。 33.A。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五苓散与猪苓汤区别的掌握。 34.B。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猪苓汤病机的理解。 35.B。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对黄连阿胶汤、栀子豉汤区别的掌握。 36.B.答案分析:吴茱萸汤证的病机为中阳不足、寒浊中阻,故呕吐的机理为胃气虚寒,升降失常。 37.C.答案分析:下利止有两种转归,一为阳气来复,阴寒消退之征,此时病人多精神爽慧,手足温和;一为阴津竭于下,阳气脱于上之逆证,此时多见手足逆冷。故选C。 38.D.答案分析:此吴茱萸汤证也。 39.E.答案分析:唯此条反映少阴病阴寒极盛,阳气脱绝的危候。 40.D.答案分析:此题重在考察对苦酒汤证的掌握。 41.C.答案分析:此为少阴阴虚咽痛的猪肤汤证,治宜滋肾补肺,扶脾止利。 42.D.答案分析:此题重在阳气内郁,不达四末,其余均为干扰答案。 43.B.答案分析:此题考察对咽痛治疗方剂的熟悉程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