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胡同文化导学案教师版说课讲解

胡同文化导学案教师版说课讲解

胡同文化导学案教师版说课讲解
胡同文化导学案教师版说课讲解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编写人:马利霞初审人:语文组授课时间:9、22

课题《胡同文化》教师版

【学习目的】

1、积累词汇:胡同、安土重迁、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西风残照、衰草离披。

2、能找出本文段落的中心句,理清本文的思路

3、能理解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

4、能体会出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复杂感情。

【学习重难点】

1、胡同文化的内涵。

2、北京胡同文化自身特点与其衰亡的命运之必然联系。

3、作者对胡同文化饱含的复杂感情及所持的态度。

【学习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课堂

如果我让大家说说北京有名的建筑和名胜古迹,大家会想到哪些呢?对,雄伟的长城,威严的天安门,古老的故宫,美丽的圆明园,……这些都是北京的名胜。如今,北京的高楼大厦平地而起,鳞次栉比,体现了新北京的繁荣和商品经济大潮下的新文化。在座的有没有人会想到老北京的胡同呢?同学们,说起胡同,大家对它并不陌生,有的甚至非常熟悉,不论你是农村的还是城镇的,往来于胡同之中的经验应该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可能就不大注意。对于这些文化,一般人习以为常,可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深厚的文化底蕴来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的民居是四合院,而连接四合院的通道就是胡同。今天,我们就来穿越北京的胡同,领略汪曾祺笔下独具情味的“胡同文化”。)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①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肄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但他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的掌故,对北京人的行为、思想了如指掌;他多年从事民间工艺工作,使其一生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喜爱。

②他的作品给人深刻印象的是他对市井民居的熟悉,以小说、散文居多。他的小说代表作有《受戒》《大淖纪事》等。八十年代之后,读者开始注重作品的审美性,汪曾祺的作品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受戒》《大淖纪事》更被视为是“文化寻根文学”的一部分。这篇《胡同文化》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个性。

2、识记文体“序言”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转.弯(zhuǔn)计数.(shù)储.存(chǔ)行.业(háng)约.鸡蛋(yāo)惊闺.(guī)房檩.(lǐn)街坊.(fang)王垿.(xù)国子监.(jiàn)胡同.(tòng)宅.门(zhái)伺.候(cì)低徊.(huái)陆润庠.(xiáng)怅.望(chàng)剃头挑.子(tiāo)噌.的一声(cēng)摞.起来(luò)

4、解释下列词语

①车水马龙:形容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

热闹情景。

②安土重迁: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③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④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衡量,如考查干部。

⑤考察:观察了解,调查研究,如出国考察。

⑥逆来顺受: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含贬

义)。

【合作探究】

1、分小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⑴北京的胡同与城建格局的关系。

⑵介绍胡同的取名。

⑶介绍胡同的大小及数目。

⑷介绍胡同的特点:离闹市很近却很安静。

⑸强调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⑹指出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

⑺补充介绍北京人虽封闭,却也很讲究处街坊。

⑻北京人易于满足。

⑼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⑽突出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10-12)

⒀从居民住房已残破不堪,有些胡同已有名无实角度,指出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⒁指出北京的胡同和胡同文化在消失。

⒂与胡同“再见”,表达了无限怅惘之情。

3、文章标题是“胡同文化”,那什么是胡同文化?(用原文回答)

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4、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

胡同(1-4)

胡同文化(5-12)

胡同和胡同文化在衰败、没落(13-15)

【课堂测评】

1、给文中的胡同名称分类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大雅宝胡同、王广福胡同、王皮胡同

B、高义伯胡同、小羊宜宾胡同、胡同皮库

C、手帕胡同、羊肉胡同

D、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胡同

2、选出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C )

A、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B、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

C、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D、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

第二课时

【预习导学】

【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一部分。

1、分小组朗读。

2、文章标题是“胡同文化”,可起笔却是从北京的城建格局写起,为什么?

为引出胡同和北京城建格局的关系。

3、北京的城建格局有什么特点?

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4、胡同在北京城建格局中起什么作用?

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

5、作者是如何介绍胡同的取名?

介绍胡同的取名,运用了分类举例的方法;对确知来历的说得比较肯定,对不确知来历的用“据说”“大概”引领。

6、作者是如何介绍胡同的大小和数目的?

介绍胡同的大小,举胡同名为证;介绍胡同的数目,引北京人的俗话。

7、胡同环境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介绍胡同这一特点的?

⑴离闹市很近,却很安静。

⑵介绍胡同离闹市很近,举生活实例;介绍胡同安静,举北京特有的走街小贩的招徕声。

8、“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

手法?有何作用?

⑴以动写静或衬托。

⑵更加突出了北京胡同的“静”的特点。

【课堂测评】

1、运用俗语来表现北京人的特点,本文的一大特点,请说说下面两句话说明了北京人的什么特点?

⑴“远亲不如近邻”是说明北京人善处街坊,重视邻里关系。

⑵“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是说明北京人一般少问甚至不管他人事情的冷漠心态。

2、北京市民的典型文化活动有哪些?

下棋、喝酒、会鸟

3、在胡同文化内涵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略)

第三课时

【预习导学】

1、全体学生朗读。

2、胡同给北京人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那么,作者对它的态度是不是厌恶的、完

全否定的?文中哪些段落集中体现了作者对胡同的复杂情感?

⑴不是。

⑵第13-15段中,对胡同衰败、没落的描绘,以及“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

有些伤感”“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使人怅望低徊”等语句,可以看出作

者的惆怅与失落;“再见吧,胡同”表现了作者无奈中有怀念、批判中有

失落的复杂心情。

(对胡同衰败、没落,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面对现实,作者有其理智的一面,他在理智上知道,在商品经济大潮下,这种文化无力与

现代文明抗争,作者也深深地意识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

历程。他在《日子就这么过来了》中说到:“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

是无可奈何的事。”“在无可奈何之中,更有新的希望在生长”目前,

北京古老破旧的大杂院正被现代化的楼房所取代,旧胡同已经失去它

存在的基础。本文正是作者在北京胡同被大量拆除时为摄影艺术集《胡

同之没》写的序言。在新旧文化碰撞更替之际,对于情况,作者怀有

一种伤感,一种留念,一份无可奈何。)

【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三部分

1、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从哪些

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怀有这样的感情?

⑴怀旧、伤感和无可奈何。

⑵从居民住房已残破不堪,有些胡同已有名无实的角度。

2、第13段中,“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几句话

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四个四字句,节奏整齐,音韵和谐,遣词造句又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渲染悲凉感伤情绪的用语,从而很好地烘托出那种无可奈何的心情。

3、第14段中,作者为什么想到西安的虾蟆陵和南京的乌衣巷?提到这两

个地名的作用是什么?

⑴虾蟆陵和乌衣巷都是诗词中常见的古都繁华之地,现在已荡然无存了;

这与正在衰败、没落的北京的胡同有相似之处。

⑵用这两个地名类比,更能表现出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消失的惆怅、

无奈。

4、“再见吧,胡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现作者对胡同衰败、没落怀有无奈中有怀念,批判中有失落的复杂心情。

5、“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和“再见吧,胡同”这

两句话所包含作者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前一句充满了作者对胡同古板、陈旧的批判,后一句表现了作者对胡

同衰败、没落无奈中有怀念、批判中有失落的复杂心情。

6、第8段中“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

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有什么表达效果?

“知足”“不错”“那还有什么说的”“可以待姑奶奶”和“嘿”字构成递进关系,生动地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的心态。

①“那还有什么说的”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不用再说、再有更高的要求了,说明“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

求不高”。

②“臭豆腐滴几滴香油”中“滴”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滴”字说明香油之少,以香油之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

③“嘿”有什么表达效果?

“嘿”是对“虾米皮熬白菜”这一美味的感叹,同样说明“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7、第11段中“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有什么表达效果?

言外之意是“没什么可说的,没什么值得着急的”,突出了北京人“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的特点。

8、第12段中“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有何表

达效果?

表现作者对北京人“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的批评,“真有你的”暗含“这种事你也做得出”的意思。

【课堂测评】

1、第1段文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①大处着笔,从细小处感受。

②语言清淡,朴素,口语化。

③给读者散淡、平和的感觉。

2、“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结合

原文看,影响了北京人的哪些生活?又影响了北京人的哪些思想?

⑴生活影响:吃、住、行。

⑵封闭思想、易于满足、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

【教学总结】

1、文章沿着胡同胡同文化胡同和胡同文化在消失思路。通过学习,

我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增长了见识,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

内涵,感受到了汪老先生京味语言的纯厚魅力,也体验到了北京市民的

散淡平和自足及作者的怀旧感伤与超脱理智。

2、其实,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的大都市。在北京城里有

许许多多的胡同,它们也一样是北京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通过

学习,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北京胡同正在衰败、没落,正在被一幢幢高楼

大厦所代替,但是胡同文化将会随着北京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明天去北

京,你所感受到的也许将会是一种新的文化气息。

【教学反思】

高二政治必修3《体味文化》导学案

高二政治必修3《体味文化》导学案 课题:1.1体味文化 课型:新授课 课时:2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的内涵 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知识链接】 1、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式有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是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在阶级社会中具有强烈的阶级

性,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非意识形态是指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在阶级社会中不具有阶级性,如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其中包括社会观、自然观以及伦理观、审美观等。有了世界观,也就会产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主要是指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总的看法,包括人生的意义、目的、态度和理想等。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和评价。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提纲) 1、什么是文化?它包括哪两个方面?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____及其产品。文化既包括____、____、____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____。 2、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1)文化是 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是人们

语言表达要得体导学案

《语言表达要得体》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语言表达“得体”的方法。能够较好完成语言表达“得体”题,遣词用语得体。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讲授及训练,师生互动,指导学生把话说的得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做一个语言得体,具有良好人格的人。 学习重点:学习语言表达“得体”的方法。 学习难点:能够较好完成语言表达“得体”题,遣词用语得体。 学习方法:点拨法、讨论法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某地选美,一位小姐被选中。这位小姐打扮漂亮,言谈涵养却不尽人意。当男主持人问她“你心中的白马王子是什么样的”时,她竟然答道:“什么样子?反正不是你这个样子。”主持人因此十分尴尬,但他镇定了一会之后,彬彬有礼的向小姐深深的鞠了一躬,说:“太好了!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观众发出了会心的一笑。 想一想:这位美女的话得体吗?主持人话隐含怎样的潜台词? 所谓得体,就是语言适合语言环境,恰如其分。具体说,就是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同某个或某些有关系的人说一件事,怎样说最恰当,合乎这种场合的要求。 二、怎样才能做到得体 1、看准对象,掌握分寸 说话写文章首先要看对象,即考虑谁是听话者、阅读者,要充分考虑对象的特征。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看什么人说什么话。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职业、年龄、性别、性格、文化水平、心理情绪、生活经验等不同,人际关系又有亲疏、长幼之分,针对这些交际对象的差别要选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形式。一般来说,家庭亲朋用亲昵语体,同事同辈用随意语体,长辈宾客用恭敬语体,知识分子用郑重语体,工人农民用俚俗语体。 同一意思,对不同的人就应有不同的说法。 材料1:《问年龄》 小李在出差途中,与同座的一位老大爷聊天。言谈中他问道:“哎,你几岁了?”老人听了没好气地说:“三岁!”小李听了十分尴尬。 你能说说小李为什么会陷入尴尬境地的吗? 材料2:《悲剧是这样产生的》 在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科,一位新入院的病人问护士:“小姐,神经科治的都是些什病?” 护士随口答道:“多啦,都是些难治的病。” 病人又问:“象我这样的病多久能治好? 护士不耐烦了,回答:“你只管好好养病,问这么多干啥。没听说么,神经科神经科,活得少死的多,剩下一个傻呵呵。” 这几句话对病人无疑是晴天霹雳,使他感到求生无望,当晚就跳楼自杀了。 你能说说造成悲剧的原因吗? 2、分清场合,巧妙用语 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环境场合分为四种类型:①正式场合,说话要庄重、规范,用书面语;②工作场合,用语准确、简要,常用术语;③生活场合,说话自然、灵活,多用口语;④娱乐场合,说话风趣、生动。 语言表达要与环境气氛相协调。在喜庆的场合谈令人伤感的话,在庄重的氛围中“搞笑”,都是不得体的。 材料3:假如你在全省的作文大赛中取得了一等奖,有人向你祝贺,备加赞赏,在下列两种不同的情况下,你的回答分别是什么。 ①、与你平时很要好的一位同学在私下的场合向你祝贺时,你的回答是: ②、在庆祝大会上,面对向你祝贺的广大与会者,你的回答是: 材料4:《标语的位置》 不久前,我去参加追悼会,在火葬场的入口处见到一条宣传计划生育的标语:“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这标语的内容挺好,但不知为什么此时此地见了,心里总觉得不太舒服。 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3、把握语体,用语妥帖 语体,是适应特定的语言环境而形成的不同的语文体式。 不同文体的语言差异: 议论文——准确严密记叙文——流畅生动说明文——平实严谨 新闻稿——简洁扼要广播稿——明白清楚广告词——通俗凝炼 合同——严密清楚贺辞——热情洋溢 语体又分: 口头语和书面语 口头语:通俗易懂书面语:庄重典雅 材料5:穆天宇给余爷爷留一张便条,本想写得有点文采,却有4处用词不得体。请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余爷爷: 惊悉阁下病了,父亲让我登门造访,未能见面。现馈赠鲜花一束,祝早日康复! 小宇 6月7日 ①②③④

第1课《胡同文化》教案

胡同文化 汪曾祺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理通作者的行文脉络。 2、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通过品读,体味本文京味语言的特色,提高学生的语言欣赏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2、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教学难点:品味胡同的文化韵味,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 教学方法: 1、跳读法。本文篇幅比较长,但是语言比较浅白,适合用以训练学生 阅读的速度,同时找关键词、句,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2、分组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别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 不仅训练了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之间互 助学习的氛围。 3、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中精神集中,提高学习 效果。 4、朗读法。语言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品出其中的韵味,让学生读出其 中的一些句子,并说说它的妙处。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时间:2课时 预习:

1、通读全文,利用词典排除字词障碍。 2、再读课文,理通作者的行文脉络,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并思考以下 问题: (1)、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胡同文化,其内涵是什么? (3)、作者对胡同文化有着怎样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京味儿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和“六尺巷”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 本文是汪曾祺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过去,北京每两排院落之间必会留出通道,这就是胡同。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织成荟萃的北京城。 胡同深处是无数温暖的家,这就是北京人对胡同有特殊感情的原因。 三.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分段及段落大意(课件) 第一部分(1一5)介绍北京的胡同。 第二部分(6一12) 胡同文化的特征。 第三部分(13一15)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没落的感受和思考。 四.研读第一部分,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 第一部分介绍北京的胡同。那么作者是怎样来介绍胡同的,胡同有哪些特点?同学们前后位组成一组,用跳读法来快速阅读第1到第4自然段,共同讨论,找出文中描写胡同特点的词句,然后每组派一位同学来回答。 (全班同学分组讨论。) (答: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胡同的取名奇,有各种来源。胡同数不清。胡同总是安安静静的。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的。) 总结:胡同方正、取名奇且来源多、胡同数量多、安静、与四合院是一体的。

2015届高三第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二课导学案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课时:2课时课型:复习课审核:高三备课组 班级组别姓名学号 一、学习目标: 1、再认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观察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2、分析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懂得文化影响需要自觉学习和主动感悟。 3、总结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体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人们文化素养的关系。 4、举例说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了解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5、举例说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6、举例说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重点与难点: 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和特点。 2、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 三、知识清单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哪些方面? 2、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哪些表现? 3、文化对人的影响有何特点? 4、概括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人只要处于一个特定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说明: 2、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发展发挥着深远持久的正确引导。() 说明: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说明: 4、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说明: 五、巩固练习 1、[2013高考,广东卷]2013年3月,广东某市的读书月活动提出,文化强市从阅读开始。建设文化强市过程中,读书的意义不可替代。强调读书的文化意义,是因为() ①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②先进文化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④文化影响人的实践、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13高考,江苏卷]某著名大学校长认为,一所大学所能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是心灵。精神家园里没有了心灵,人就不可能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可能对他人、对社会有真正的情感和责任。这是因为() A.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B.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相互促进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 3、(2013广东揭阳一模)30.“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给上述材料加一个标题,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A.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B.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浙江新高考)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体味文化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3

体味文化 考试内容及要求①文化的内涵和特点(b)。②文化的力量(b)。 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知识梳理 1.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普遍存在:从时间上说,文化现象无时不在。从空间上说,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2)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2.文化的内涵 (1)文化的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内容: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请思考:2018年7月25~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出席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次会晤。这是一种文化现象吗? 提示不是。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是一种政治现象。 3.文化的特点 (1)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从文化与个人的关系看: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从文化与物质的关系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请思考:张家界、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属于文化吗? 提示不属于。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重点突破 全面把握文化的内涵

提醒(1)文化有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性质的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非意识形态性质的文化则没有阶级性。 (2)文化与文明是不同的。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简单来说,文化是文明的一部分。 典例运用 典例1 钱锺书先生曾言:“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你认为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A.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出席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并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B.“2018环球旅游小姐世界总决赛”在宁夏落幕 C.到2020年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将全面解决 D.欧盟敦促美国考虑退出《中导条约》后果 答案 B 解析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A属于经济现象;C属于改善民生内容;D属于政治现象。“2018环球旅游小姐世界总决赛”属于文化现象,故本题选B。 典例2 在燧石取火的实践中,人们悟出了“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这一道理,从此在生产和生活中,多了几分执着、几分坚守。由此可见( ) ①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②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③自然界的事物蕴含着文化 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C 解析题中并未提到任何物质载体,故①不符合题意;人们悟出道理这一精神活动离不开燧石取火这个物质活动,故②符合题意;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故③表述错误;燧石取火是人们的社会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悟出道理是享用文化,故④符合题意。 二、文化的社会作用 知识梳理 1.文化的形式

《胡同文化》教案

《胡同文化》教案 寿阳一职中杜艳萍【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事抒情的手法。 【教学重点】 1、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 2、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教学设想】 化分子”,营造人文化的课堂情境,让学生陶醉其间,设身体验,接受人类文化的濡染和熏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人文教化。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引导学生广泛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从外延方面认识文化,获取一些有关文化的初步印象。 2.引导学生重点考察寿阳中这一文化实体,获得关于文化的一些直观认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出示教具:一张八开白纸,上面用笔写着“文化”。 问:大家看到了什么? 师:一张白纸,上面写上“文化”,就是文化。 二、初探文化 1、问:事实上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很多,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定会有很多收获,课前已经布置大家做了一些搜集工作,不知你们找到哪些? 明确:吃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 工火候,吃东西用筷子,轻挑慢夹。那西方人就不同了,牛排鲜奶,刀子,叉子,还有爪子一齐上。这每种吃法就代表了一种文化。 2、问:那你是否注意过文化的本质特征呢? 什么是文化? 明确:词典上的定义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3、我也对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进行过一些考察,发现人类的这种物质和精神财富大致有三种类型:(1)精神型的。容易理解,我们平时所接触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精神文化产品就是。(2)物质型的。主要指凝聚着人类文化的物质产品,如(点示)我穿的西服,他穿的中山服,她穿的和服(众生笑)。这每一种服饰就代表着一种文化。(3)心理型的。比如,吃文化、酒文化就较为复杂,主要指人们通过某物某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定式。 问:下面我们选择一个更加具体的对象来试试。胡同大家见过吗? 胡同能不能称为一种文化? 明确:(学生讨论回答)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导学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北宋开封、南宋临安和元大都的繁华的都市生活,知道瓦子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2. 了解宋元时期在文学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感受宋代词人的风格特点,体会文学艺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重点难点】 重点:瓦子、宋词和元曲。 难点: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自主学习】 1. 北宋的 _____ 、南宋的临安、元朝的______ ,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 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 _____ 寺,每月举办多次庙会。寺庙内外进行各种商品贸易,还有傀 儡戏、舞剑、杂技等各种表演。 3. 随着城市的繁荣,阶层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4. 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 ______ ,包含说唱、杂技等。杂剧形成于宋代,________ 统一后,活动遍及城乡。 5. 今天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 ______ 都有了。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等流传至今。 6?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___________ 主要的文学之一。 7. 宋代词人杰出代表有 _、李清照、__________ 等。苏轼的词豪迈飘逸;_______ 的词风委婉清秀。辛弃疾词风豪放,气势磅礴。 8. 兀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它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艺术。 代表是______ 的悲剧《窦娥冤》,他和______ 、郑光祖、白朴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合作探究】 1. 瓦子出现的原因和意义。 2. 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有哪些?这些时代特征与文化的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当堂达标】 1. 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特色,我国增设清明节、端午节等为法定节假日。这些节日早在 宋代都有了,那时最受重视的节日是() A.重阳节 B .元旦C .元宵节D .中秋 2. 宋朝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出现了 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 A.集市 B .瓦子C .勾栏D .邸店 3. 读其词“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超然于尘垢之外”,开创了豪迈词风,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 献的词人是() A.苏轼 B .辛弃疾 C .柳永D .马致远 4. 大相国寺举办庙会时,寺庙内外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还有傀儡戏、杂技等各种表演; 过节时大殿前设乐棚,供皇家乐队演奏。上述这段文字描述映了何时何地繁华的都市生活()A.唐朝的长安 B .北宋的开封C .南宋的临安 D .元朝的大都

体味文化学案范文整理

体味文化学案 一、学习指导 知识网络 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存在,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掌握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学法指导 .学会观察体验的方法 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我们时刻都能够感受到文化的影响。我们对文化现象的感知正是通过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的形式以及其自身的特色展现在我们面前而获得的。所以,同学们应该学会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文化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通过列举生活中所了解的文化现象、文化活动,尝试着按不同的标准来划分文化现象,感受它们各自特有的文化色彩。可按地域划分,如欧洲文化和非洲文化,也可按性质划分,如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当然,也可以按照文化现象所涉及的特定对象

作为标准来划分,如茶文化、服饰文化、语言文化、影视.文化、企业文化、网络文化等。 .学会比较的方法 了解和学习一门学科的关键一步,就应该了解这个学科的实际内涵。因此,同学们就应该在体会文化特色的同时,关注文化到底是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自己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政治、经济现象和行为,通过与经济、政治现象的对比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文化的内涵,这样也有助于加深对文化概念的记忆,有助于抓住文化的特点。 .学会参与领悟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由于身处文化之中,所以对身边的文化现象司空见惯、视而不见,不去认真研究和探讨。要领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过程中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作用,同学可以通过参与领悟的方法。同学们可以经常有意识地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各种文化活动,了解百姓的文化生活状态,感受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参与文化活动中体会人们是如何创造和发展着文化,同时又获得和享用着文化的。 .学会搜集信息并进行信息整合的方法 文化有着非常丰富的形式,它的形成是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和积累的结果,同时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并对社会发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导学案4.doc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导学案 第1课时(总1课时)课型讲读课分组安 排 课前准备多媒体,导学案、课件 学情分析 生活中,我们说话有时不免显得含糊拖沓。所以应尽可能做到简明扼要。何谓简明?“简”即“简洁”。不啰嗦重复,不说多余话。它是指“量”的要求,是用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明”即“明了”。表述要清晰,明白易懂。它是指“质”的要求,是表达的效果最佳,是表达的明晰的度最高。反之,即是晦涩、有歧义、啰嗦、无条理。而“得体”指的是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由此可见,语言的得体,就是要根据语境的需要去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具体包括:内容得体、目的得体、对象得体、手段得体、场合得体等。 学习目标 1、掌握语言表达连贯的方法; 2、灵活准确地解答各类语言连贯题 3、平时练笔时力求做到用语连贯,语意贯通 重点、难点 1、掌握语言表达连贯的方法; 2、灵活准确地解答各类语言连贯题 导学过程 修订教学过程学牛活动教师指导 目标提不 导入 (3分 课前三分钟语言表达鄧月、连凤彳钢啲輕性 自学检测(约5分钟) 1、下面一段话中有重 复罗嗦的地方,在不影响 原意的情况下,必须删除的 有哪三处?(1998年高考 第32题) 一个人之所以①会变 (一)、不罗嗦 “一个人之所以会变坏的原 因”中,“之所以”和“的原 因”都表示原因,显得赘余, 必须任删一个。由于③处己经 说了“受到坏的影响”,所

坏的原因②,除了受到坏的影响外③,更重要的④是他自己没有把握自己⑤,受了坏人的影响⑥,才逐渐变坏的⑦;如果这个人能把握住自己⑧,能抵制多方面的⑨各种⑩坏的影响,那么,他还会变坏吗?以⑥处“受了坏人的影响” 显然是重复了,又必须删除。⑨处“多方面的”和⑩处 “各种”都有表示不止一种的意思,有些重复,因此这两处也必须删去一处。这样,答案应该是:①(或②)、⑥、⑨(或⑩)。 交流讨论(约12分 钟)2、阅读下面一句不好的译 文,回答:地方法院究竟 允许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 建剧场?(1991年高考卷 第25题) 地方法院今天推翻 了那条严禁警方执行市长 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 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 的禁令。 (二)、不费解 原句很长,读起来很别扭,理 解起来很费事,这样的句子就 是令人费解的句子,就是晦涩 难懂的句子,不符合语言简明 的要求。要读懂它,必须采用 “层层剥皮”的方法去梳理: 地方法院今夭推翻了禁令,那 条禁令是严禁警方执行指示, 指示是由市长发出的,指示的 内容是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 任何等级的剧场。通过这样的 “层层剥皮”可得到4条信息, 再把这4条信息联系起来,即 市长不同意一一禁令不许执行 市长指示一一法院推翻了禁 令,从而可以知道,地方法院 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剧场。 释疑解难(约5分3、下列个句中,句意明确 的一句是()。(1998 (三)、不歧义 这道题实际考查的是语言简

公开课《胡同文化》说课稿

公开课《胡同文化》说课稿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其实称之为闲适散文或文艺随笔更合适。作者用富有京味而且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又用北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表达出了胡同文化的内涵,再后,用真实的感情表达出了对北京胡同特有的感情。 《胡同文化》是高一年级的教材内容,具体安排在第一册四单元的第二课。该单元是序言单元,教学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从序言中汲取有关著作的信息”,二是“了解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三是“领悟序言的语言魅力”。 因此,在对《胡同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要点,提取精要。京味的语言足文章的一大特色,本文也是本学期唯一的一篇京味文学作品,所以应该好好地让学生品读、欣赏,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正好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 根据新大纲要求,结合本文特点和学生实际,设置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北京民间建筑的特点及其中体现的文化内涵,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概括要点、提取精

要能力。 ②体味本文京味语言特色,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学会辩证的评价“胡同文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②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 其中,教学重点是训练学生掌握概括要点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对胡同文化思想内涵的正确理解。 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本课是自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新课程同时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 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在授课中,我有步骤的引导学生看、听、读、议,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实践。同时,以课内知识为触发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结合单元综合性学习要求,作一次探索性学习,力求学以致用,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的积累。 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跳读法:文章篇幅比较长,但是比较浅白,可以用来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同时找关键词、句,概括出要点,提取精要。 2、朗读法:语言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品出其中的韵味,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它的妙处。

文化生活第九课导学案(第一课时)

第九课第一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重点、难点】 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自主学习】 一、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 1.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历程 (1)求索目标: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2)历史结论:奉行“”论或“”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3)重振标志: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4)新民主主义文化:①基础: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人民革命实践。②主线:。③主体:。 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基本内涵:①指导思想:。②根本目标:培育有理想、、有文化、的公民。③时代要求:面向、面向、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④本质特征:文化。(2)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意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和。 ▲特别提醒:“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实际上就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的两种具体表现。前者一味推崇外来文化而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后者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拒绝外来文化和新文化。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是什么 (1)灵魂:指导思想。(2)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4)基础:。 2.为什么 (1)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2)必要性: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所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3)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推动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3.怎么办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鼓舞斗志;用引领风尚。 ▲特别提醒:文化多样性并非指指导思想“多元化”。由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所以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具有独特性,即文化具有多样性。但是在社会主义建

体味文化导学案20

高二《文化生活》导学案第一框体味文化 【教学内容】“文化万花筒”呈现文化现象的无处不在和各具特色;“文化是什么”阐述文化的特点和内涵;“文化的力量”阐述了文化形式和文化的作用。 【教学目标】理解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文化的作用 【教学过程】 【前置学习】 1.文化的特点: (1)从社会上看,文化是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纯粹"自然 "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是实践的产物。 (2)从个体上看,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 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从载体上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 2.(1)从内涵上看,文化是相对于、而言的全部活动及其产品。其 内容包括意识形态性质和非意识形态性质。意识形态部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非意识形态部分: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 (2)从外延上看,静态形式的文化: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 艺术。动态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 3.文化作为一种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上看程中转化为力量, 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先进的文化社会的进步。落后的的文化社会的发展。 【文化“万花筒”】 1.说说你熟知的学校和社区的文化活动?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分享我市、各个乡镇、各个村落的区域文化特色。 3.说说你对这些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的感受。 【情境探究篇】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和外延是什么,的确是一言难尽。钱钟书说过:“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1.看微课:文化的特点:(1)纯粹“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2.以下图片证实,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为何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3. 龙应台先生所说文化素养如何培养出来? 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育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

高中语文(人教版 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导学案第六课 《语言的艺术》导学案(高考)

第六课《语言的艺术》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在语言表达中如何选择和锤炼词语和句子。理解选词和炼句的重要性,并能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正确使用。 2.梳理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修辞格)。 3.学习语言的各种“色彩意义”。正确运用语言的色彩来表情达意,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4.从汉语现象透视背后汉民族文化的含义,从汉民族文化的角度体会汉语的特点。【重点难点】 1.学习在语言表达中如何选择和锤炼词语和句子。理解选词和炼句的重要性,并能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正确使用。 2.对一些常见的修辞格作更细致的描述,以及辨别部分修辞手法的异同,提高在语言表达中准确、灵活地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3.了解汉语和汉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从汉语现象透视背后汉民族文化的含义。【学法指导】 第一节,阅读“课堂活动”提供的文段,与同学交流阅读后的体会,分析文段的写作风格和选词造句的精妙。 第二节,阅读“课堂活动”中的广告词,逐条辨认这些广告语都用了什么修辞格,想想自己作出判断的理由是什么;并说明使用了修辞格后,都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三节,按照“课堂活动”的指示对12个例句独立进行分析,找出例句中的色彩词,并按“客观色彩、形象色彩、感情色彩、象征义、引申义”等5个方面为例句分类。 第四节,诵读“课堂活动”部分中提供的文段,找出描写性的语句。根据课文指导,摘录这些描写性语句中和“吃”有关的文字,讨论并说说它们各自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 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探究思考】 1.如何进行选词?请举例说明。 2.如何进行炼句? 【基础达标】 1.写作中的遣词造句,首先是和词语。选词要做到和。 2.准确就是,选择最能表达你要说的意思的那个词;生动就是,要善于使用的词语,形象地表情达意。 3.锤炼句子的基本要求就是________和________。前者说的是要用最经济的句子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思想,力求;后者说的是前后句子在和上要恰当地衔接,做到行云流水。 4.选词炼句并没有绝对的技巧,一方面要在平时阅读别人的文章时,,另一方面自己动手写文章的时候,也要不断思考,。 5.语言表达只要能够、,即使只是片言只语,能传情达意便无须多言。

高中语文 11《胡同文化》说课稿 人教版第一册

11、《胡同文化》说课稿 各位老师,晚上好,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胡同文化》所做的讲课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其实说是一篇散文、小品文更合适,作者从建筑学的胡同、胡同文化和胡同的衰落三个层次,写出了胡同文化的丰富内涵,并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它的衰败与没落,语言平淡、朴素、口语化、但很有味儿,亦不失典雅之气。 〔二〕教学目标 我设置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概括要点的基本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教学要点;2、正确理解胡同文化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并引导学生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来对待它。; 3、体味本文语言特色。本文语言很有特色,具有京腔京调的韵味,而且《大纲》中还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所以应该抓住这个很好的机会帮助学生体味语言的特色。 其中训练学生掌握概括要点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对胡同文化思想内涵的正确理解。因为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理解较难,应该作为难点来对待。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是自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今年暑假新教材培训时济南一中的耿文波老师曾讲到,“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等,我深受启发,后来在网上查阅资料时也见到类似的文章,于是在授课中我经常尝试使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可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预习,自主探究,可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文学常识,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第二步,合作探究,方法是分小组讨论,课堂交流,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老师的点拨下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探讨传统文化走向没落的问题。 三、说媒体 除了板书,我将采用一下媒体:1、电视。播放歌曲,展示北京胡同的图片。 2、投影。展示李国文的散文《胡同之死》片断。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请同学们听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然后我就问学生:这首歌有什么特征?学生七嘴八舌后我就抓住“大碗茶体现了北京人的生活特点”这一点,让学生找出歌词中还有哪些内容也能体现北京人的生活特点,学生会说出“冰糖葫芦”、“窝头咸菜”、“杏仁豆腐”等,最后我做总结,这首歌京味十足,充分体现出北京人的生活特点,体现了一种北京文化。今天我们来学习北京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胡同文化,并板书。 〔二〕明确目标〔略〕 〔三〕介绍作者,由学生自己介绍。 〔四〕分析课文先给学生3分钟时间,自读, 1、理清思路、概括段意 先问学生:这篇文章思路是否清晰?

高三第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一课导学案

第一课文化与生活 课时:2课时课型:复习课审核:高三备课组 班级组别姓名学号 一、学习目标: 1、解释文化生活具有不同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特殊性;确认文化包括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解释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现象,确认文化素养需要培养。 3、说出文化具有的丰富形式。解释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解释现实生活中人们活动所受到的文化影响。 4、结合实例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的关系。说明我国应对文化挑战、维护文化安全的措施。 二、重点与难点: 1、文化的含义。 2、文化与政治、经济、综合国力的关系。 三、知识清单 1、文化的含义?区别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文化的特点? 3、如何理解文化的力量? 4、文化与经济、政治三者的关系? 5、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文化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 说明: 2.文化总是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发展。() 说明: 3.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 说明: 五、巩固练习 1、[2013高考,安徽卷]世界各地有很多闻名遐迩的城市雕塑,如希腊雅典的雅典娜神像、丹 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等,它们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这些被人们称作“城市的眼 睛”的雕塑() ①意味着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彰显着世界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③蕴含着城市生活美好的精神追求④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文化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3高考,天津卷]茶文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东方美人”是台湾苗粟出产的一种名茶, 它由当地客家人种植,是被小绿叶蝉咬过的乌龙茶叶。很久以前,英国女王偶人品尝到此茶, 将悬在茶杯里的茶叶赞叹为“正在跳舞的东方美女”,茶名由此而得,这种茶的曼妙之处还在于 可用冰水浸泡,透过冰滴壶,一滴滴冰水滤过茶叶,茶汤香气馥郁,色若琥珀。这表明() A.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C.文化能够增强的精神力量 D.人们的实践受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3、[2013高考,海南卷]3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 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棷壳等 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语言表达得体学案

语言表达得体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生活经历等不同途径掌握常见谦辞敬语; 2)、根据场合、对象、目的等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使用语言,达到交际目的。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高考原题或模拟习题例析,探讨高考的试题改革趋势,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2)、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以得体的语言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二、考点分析 所谓“得体”就是根据语境条件使用语言,即符合内外部语境的各种要求.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指上下文,“外部语境”指言语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主要包括交际的场合、对象、目的等。说话、写文章遣词造句必须从内外部语境考虑,表达才能得体。 高考对“用语得体”的考查频率较高,考查的形式有依据语境进行转述说明、选词填空、指出并修改不得体的材料﹙广播稿、留言条、启事、通知﹚等,其中最后一种为主要形式。 三、高考例题分析 (09全国)王孝椿准备6月16日在阳光饭店为爸爸过七十岁生日,想请爸爸的老战友刘妙山夫妇那天中午十二点来一起吃饭,请以王孝椿的名义给刘妙山夫妇写一份请柬,要求称呼得体,表述简明,措辞文雅。(不超过40个字) 老叔: 定于6月16日中午十二点在阳光饭店,我为我老爸开一个生日派对,你们荣幸被邀参加,务必前来,o k ! 椿 6月8日 四、知识点梳理 ㈠、谦敬准确,褒贬一致。 1.正确使用谦词敬语。好些汉语词汇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如果把握不好,就会闹出笑话。尊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对方,而谦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呼己方。口诀:“大”、“小”、“外人”。 (1)对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用“家”。如家严(父)、家慈(母)、家兄等。 (2)对人称比自己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属时用“舍”。如舍侄、舍弟、舍妹等。 (3)称呼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时用“令”。如令尊、令堂、令郎、令爱等。 例题: ?(2003浙江卷)下列句子中,加线的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 ?B、令嫒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C、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唯妙唯肖,栩栩如生。 (4)或用“小”、“拙”、“鄙?”、“寒”等等字表谦词。 常见的谦辞有“小女”、“犬子”、“拙见”、“拙作”、“鄙见?”、“鄙人”、“寒舍”、“愚兄”等等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拙见--称自己的见解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鄙见--称自己的意见寒舍--称自己的家愚见--称自己的意见 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请对方指正批评。 赐教---请求别人给予指教惠顾---称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鼎力---对对方的帮助表示感谢 口诀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常见的一些谦辞敬语: 求人办事说拜托,请改文章说斧正 向人祝贺说恭喜,老人年龄说高寿 看望别人说拜访,送礼给人说笑纳 送人照片说惠存,欢迎购买说惠顾 希望照顾说关照,赞人见解说高见 归还物品说奉还,请人赴约说赏光 对方来信说惠书,自己住所说寒舍 请人谅解说包涵,宾客来到说光临 等候别人说恭候,未及迎接说失迎 请人勿送说留步,请人决定说钧裁 高考试题剖析: 例.(05.黑、吉、桂卷19题)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两个字的敬辞谦语。 示例: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你”,更文雅一点,也可以说“特意登门拜访”。 (1)想托人办事,可以说“请您帮帮忙”,也可以说“您了”。 (2)请人原谅,可以说“请原谅”“请谅解”,也可以说“请您”。 (3)询问长者年龄,可以说“您多大岁数”,也可以说“您老人家”。 2.恰当地使用褒、贬、中性词。 例: 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在改革浪潮风起云涌的今天,不少官员身居要职却胸无城府,思想顽固僵化,不思积极进取,甚至阻挠改革的发展。(《冤哉,南郭先生》)(二)、看准对象,讲究分寸。 例:从前有个秀才到集市上去买柴,他对挑柴的客气地说:“荷薪(挑柴火)者过来。”挑夫只听懂了“过来”二个字,就过去了。秀才又问:“价钱几何?”挑夫只听懂“价钱”二个字,就开了个价。秀才于是讨价还价了:“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降价)。”这回挑夫怎么也听不懂,于是挑着柴火走了。 例:下面是一个中学生写给一位语言专家的信的正文,有三处措辞不妥,请把不当之处的序号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