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胡同文化导学案

胡同文化导学案

胡同文化导学案
胡同文化导学案

《胡同文化》导学案

【学习目的】

1、积累词汇:胡同、安土重迁、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西风残照、衰草离披。

2、能找出本文段落的中心句,理清本文的思路

3、能理解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

4、能体会出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复杂感情。

【学习重难点】

1、胡同文化的内涵。

2、北京胡同文化自身特点与其衰亡的命运之必然联系。

3、作者对胡同文化饱含的复杂感情及所持的态度。

【学习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①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肄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但他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的掌故,对北京人的行为、思想了如指掌;他多年从事民间工艺工作,使其一生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喜爱。②他的作品给人深刻印象的是他对市井民居的熟悉,以小说、散文居多。他的小说代表作有《受戒》《大淖纪事》等。八十年代之后,读者开始注重作品的审美性,汪曾祺的作品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受戒》《大淖纪事》更被视为是“文化寻根文学”的一部分。这篇《胡同文化》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个性。

2、识记文体“序言”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转.弯()计数.()储.存()行.业()约.鸡蛋()惊闺.()房檩.()街坊.()王垿.()国子监.()胡同.()宅.门()伺.候()低徊.()陆润庠.()怅.望()剃头挑.子()噌.的一声()摞.起来()

4、解释下列词语

①车水马龙:

②安土重迁:

③不约而同:

④考查:

⑤考察:

⑥逆来顺受:

【合作探究】

1、分小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3、文章标题是“胡同文化”,那什么是胡同文化?(用原文回答)

4、作者在文中是否只介绍了文化?除了文化,还写了什么?

5、对于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败、没落,作者怀着什么样的感情?(用原文回答)

6、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

【课堂测评】

1、给文中的胡同名称分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雅宝胡同、王广福胡同、高义伯胡同

2、试举出两个以动写静的例子。

B、高义伯胡同、小羊宜宾胡同、王皮胡同

C、手帕胡同、羊肉胡同

D、无量大人胡同、王皮胡同

2、选出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B、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

C、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D、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

第二课时

【预习导学】

1、胡同有什么特点?

【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一部分。

1、分小组朗读。

2、文章标题是“胡同文化”,可起笔却是从北京的城建格局写起,为什么?

3、北京的城建格局有什么特点?

4、胡同在北京城建格局中起什么作用?

5、作者是如何介绍胡同的取名?

6、作者是如何介绍胡同的大小和数目的?

7、胡同环境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介绍胡同这一特点的?8、“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一句,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二、研读第二部分

1、分小组朗读。

2、作者通过谈北京的胡同剖析北京市民文化心态。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赋予胡同文化哪些内涵?

3、他们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这一内涵与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看似矛盾,可又在情理之中,为什么?

4、那我们该怎样评价他们的“忍”呢?

【课堂测评】1、运用俗语来表现北京人的特点,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请说说下面两句话说明了北京人的什么特点?

2、北京市民的典型文化活动有哪些?

3、在胡同文化内涵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

第三课时

【预习导学】

1、全体学生朗读。

2、胡同给北京人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那么,作者对它的态度是不是厌恶的、完

全否定的?文中哪些段落集中体现了作者对胡同的复杂情感?

【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三部分1、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

以看出作者怀有这样的感情?

2、第13段中,“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几句话的语言有

什么特点?

3、第14段中,作者为什么想到西安的虾蟆陵和南京的乌衣巷?提到这两个地名

的作用是什么?

4、“再见吧,胡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和“再见吧,胡同”这两句话包含的作者

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二、古朴清雅的语言

1、语言古朴清雅,平淡朴素,口语化,富有表现力。

⑴第1段为了说明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作者举了哪两个例子?

⑵第8段中“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

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有什么表达效果?①“那还有什么说的”是什么意思?

②“臭豆腐滴几滴香油”中“滴”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嘿”有什么表达效果?

⑶第11段中“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有什么表达效果?

⑷第12段中“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有何表达效

果?

2、这种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

⑴源于他长期对民间文化的热爱,从民间文化中汲取许多养料。

⑵源于他那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修养。

三、关于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

1、句内括号:括号里注释或补充说明的是句中一部分词语。

⑴句内括号要紧贴被注释被补充的词语后。

⑵括号内如果是词语则不用点号,如果是句子则不用句末点号(问号、感叹号除

外)。

⑶如果在被注释被补充的词语后加点号,则点号应放在括号后。

2、句外括号:括号里注释或补充说明的是全句内容。

⑴要放在被注释被补充的句子末尾的点好后。

⑵括号里的若是句子,后括号前应保留其点号;若是几个句子则可加几个句末符

号。⑶后括号外不能再加句末点号。

①出版社在2003年的第二季度社科新书征订单上提醒邮购者:务必在汇款单上

写清姓名及详细地址。(汇款单附言栏内所购的书名、册数)

②不少同志都谈到:“近年来,在创作上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描写穷乡僻壤、

深山老林、混沌之地的古朴之美。”(《文艺报》1984年第4期)

③他培育了许多花,喂养和训练了许多小动物。(他后来还曾照顾动物园里一只

没有母虎的幼虎,每天一匙一匙地用牛奶喂它。)

【课堂测评】

1、第1段文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2、“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结合原文看,

影响了北京人的哪些生活?又影响了北京人的哪些思想?

《胡同文化》导学案

【学习目的】

1、积累词汇:胡同、安土重迁、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西风残照、衰草离披。

2、能找出本文段落的中心句,理清本文的思路

3、能理解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

4、能体会出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复杂感情。

【学习重难点】

1、胡同文化的内涵。

2、北京胡同文化自身特点与其衰亡的命运之必然联系。

3、作者对胡同文化饱含的复杂感情及所持的态度。

【学习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如果我让大家说说北京有名的建筑和名胜古迹,大家会想到哪些呢?对,雄伟的长城,威严的天安门,古老的故宫,美丽的圆明园,……这些都是北京的名胜。如今,北京的高楼大厦平地而起,鳞次栉比,体现了新北京的繁荣和商品经济大潮下的新文化。在座的有没有人会想到老北京的胡同呢?同学们,说起胡同,大家对它并不陌生,有的甚至非常熟悉,不论你是农村的还是城镇的,往来于胡同之中的经验应该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可能就不大注意。对于这些文化,一般人习以为常,可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深厚的文化底蕴来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的民居是四合院,而连接四合院的通道就是胡同。今天,我们就来穿越北京的胡同,领略汪曾祺笔下独具情味的“胡同文化”。)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①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肄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但他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的掌故,对北京人的行为、思想了如指掌;他多年从事民间工艺工作,使其一生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喜爱。

②他的作品给人深刻印象的是他对市井民居的熟悉,以小说、散文居多。他的小说代表作有《受戒》《大淖纪事》等。八十年代之后,读者开始注重作品的审美性,汪曾祺的作品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受戒》《大淖纪事》更被视为是“文化寻根文学”的一部分。这篇《胡同文化》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个性。

2、识记文体“序言”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转.弯(zhuǔn)计数.(shù)储.存(chǔ)行.业(háng)约.鸡蛋(yāo)惊闺.(guī)房檩.(lǐn)街坊.(fang)王垿.(xù)国子监.(jiàn)

胡同.(tòng)宅.门(zhái)伺.候(cì)低徊.(huái)陆润庠.(xiáng)怅.望(chàng)剃头挑.子(tiāo)噌.的一声(cēng)摞.起来(luò)

4、解释下列词语

①车水马龙:形容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

景。

②安土重迁: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③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④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衡量,如考查干部。

⑤考察:观察了解,调查研究,如出国考察。

⑥逆来顺受: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含贬义)。【合作探究】

1、分小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⑴北京的胡同与城建格局的关系。

⑵介绍胡同的取名。

⑶介绍胡同的大小及数目。

⑷介绍胡同的特点:离闹市很近却很安静。

⑸强调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⑹指出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

⑺补充介绍北京人虽封闭,却也很讲究处街坊。

⑻北京人易于满足。

⑼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⑽突出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10-12)

⒀从居民住房已残破不堪,有些胡同已有名无实角度,指出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⒁指出北京的胡同和胡同文化在消失。

⒂与胡同“再见”,表达了无限怅惘之情。

3、文章标题是“胡同文化”,那什么是胡同文化?(用原文回答)

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4、作者在文中是否只介绍了文化?除了文化,还写了什么?

⑴不是。

⑵除了写文化,还写了胡同。因为“胡同文化”是一个并列结构的短语,文中除了介绍胡同的来源、数量、特点等胡同内容外,还用更多的篇幅介绍了北京人的文化形态。 5、对于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败、没落,作者怀着什么样的感情?(用原文回答)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

是。(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很留念、伤感,觉得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无可奈何。)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胡同不仅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所以说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开门见山写文化,而是写了胡同。那么,文中哪些段落写胡同,哪些段落又是写胡同文化?) 6、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 胡同(1-4) 胡同文化(5-12)

胡同和胡同文化在衰败、没落(13-15) 【课堂测评】

1、给文中的胡同名称分类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大雅宝胡同、王广福胡同、王皮胡同 B 、高义伯胡同、小羊宜宾胡同、胡同皮库 C 、手帕胡同、羊肉胡同

D 、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胡同

2、选出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C )

A 、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B 、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

C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D 、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

第二课时

【预习导学】 1、胡同有什么特点?

数目众多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生活环境 离闹市很近,但很安静 2、试举出两个以动写静的例子。 ⑴王维: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⑵杜甫: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⑶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⑸王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南朝)

所见到的景色,把无生命的云霞阳光写得有知有情;五六两句以动写静,“蝉噪”“鸟鸣”

使笼罩着若耶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最后两句写诗人面对临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全诗因景启情而抒怀,十分自然和谐,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注:①艅艎:舟名。②泛泛:船行无阻。③阴霞:傍晚时的云霞。④远岫:远处的峰峦。

⑤阳景:日景。⑥悲倦游:因厌倦宦游生活而感到悲伤。

【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一部分。

1、分小组朗读。

2、文章标题是“胡同文化”,可起笔却是从北京的城建格局写起,为什么?

为引出胡同和北京城建格局的关系。

3、北京的城建格局有什么特点?

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4、胡同在北京城建格局中起什么作用?

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

5、作者是如何介绍胡同的取名?

介绍胡同的取名,运用了分类举例的方法;对确知来历的说得比较肯定,对不确知来历的用“据说”“大概”引领。

6、作者是如何介绍胡同的大小和数目的?

介绍胡同的大小,举胡同名为证;介绍胡同的数目,引北京人的俗话。

7、胡同环境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介绍胡同这一特点的?

⑴离闹市很近,却很安静。

⑵介绍胡同离闹市很近,举生活实例;介绍胡同安静,举北京特有的走街小贩的招徕声。

8、“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

何作用?

⑴以动写静或衬托。

⑵更加突出了北京胡同的“静”的特点。

二、研读第二部分

1、分小组朗读。

2、作者通过谈北京的胡同剖析北京市民文化心态。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赋予胡同文化哪些内涵?

④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⑤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3、“他们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这一内涵与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看似矛盾,可又在情理之中,为什么?

因为他们生活在京城,在皇帝的眼皮下,所以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忍。 4、那我们该怎样评价他们的“忍”呢?

⑴那个时候,“忍”是他们的生存法则,以“忍”为上,明哲保身。

⑵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有其历史背景,社会原因。所以,西方以为哲人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那么就今天看来,“忍”有什么合理的一面?又有什么弊端呢?

①合理面: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生活小事上应提倡“忍”。这样,人际才能和睦,社会才能和谐。

②弊端:明哲保身,敢于站出来者少,对于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袖手旁观。 ⑶北京人也有一个极大的优点,发现了吗?(易于满足)

(至此,我们跟着作者走进了胡同,了解到胡同的特点,感受到胡同文化的内涵。随着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北京的胡同和胡同文化会消失吗?会。从第13-15段可以看出,尤其是第14段中“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可见,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在,北京城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 【课堂测评】

1、运用俗语来表现北京人的特点,本文的一大特点,请说说下面两句话说明了北京人的什么特点?

2、北京市民的典型文化活动有哪些? 下棋、喝酒、会鸟

3、在胡同文化内涵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略)

第三课时

【预习导学】

1、全体学生朗读。

2、胡同给北京人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那么,作者对它的态度是不是厌恶的、完

全否定的?文中哪些段落集中体现了作者对胡同的复杂情感?

⑴不是。

⑵第13-15段中,对胡同衰败、没落的描绘,以及“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使人怅望低徊”等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惆怅与失落;“再见吧,胡同”表现了作者无奈中有怀念、批判中有失落的复杂心情。

(对胡同衰败、没落,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面对现实,作者有其理智的一面,他在理智上知道,在商品经济大潮下,这种文化无力与现代文明抗争,作者也深深地意识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他在《日子就这么过来了》中说到:“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无可奈何之中,更有新的希望在生长”目前,北京古老破旧的大杂院正被现代化的楼房所取代,旧胡同已经失去它存在的基础。本文正是作者在北京胡同被大量拆除时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在新旧文化碰撞更替之际,对于情况,作者怀有一种伤感,一种留念,一份无可奈何。)

【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三部分

1、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

以看出作者怀有这样的感情?

⑴怀旧、伤感和无可奈何。

⑵从居民住房已残破不堪,有些胡同已有名无实的角度。

2、第13段中,“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几句话的语言有

什么特点?

四个四字句,节奏整齐,音韵和谐,遣词造句又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渲染悲凉感伤情绪的用语,从而很好地烘托出那种无可奈何的心情。

3、第14段中,作者为什么想到西安的虾蟆陵和南京的乌衣巷?提到这两个地名

的作用是什么?

⑴虾蟆陵和乌衣巷都是诗词中常见的古都繁华之地,现在已荡然无存了;这与正

在衰败、没落的北京的胡同有相似之处。

⑵用这两个地名类比,更能表现出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消失的惆怅、无奈。

4、“再见吧,胡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现作者对胡同衰败、没落怀有无奈中有怀念,批判中有失落的复杂心情。

5、“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和“再见吧,胡同”这两句话所包含作者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前一句充满了作者对胡同古板、陈旧的批判,后一句表现了作者对胡同衰败、没落无奈中有怀念、批判中有失落的复杂心情。

二、古朴清雅的语言

1、语言古朴清雅,平淡朴素,口语化,富有表现力。

⑴第1段为了说明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作者举了哪两个例子?

①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

如话,朴实到了极点,但寥寥数语却活脱地写出了极具中国特色和北京风味的老两口的生活状态和情趣,既庄又谐。)

⑵第8段中“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

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有什么表达效果?

“知足”“不错”“那还有什么说的”“可以待姑奶奶”和“嘿”字构成递进关系,生动地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的心态。

①“那还有什么说的”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不用再说、再有更高的要求了,说明“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②“臭豆腐滴几滴香油”中“滴”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滴”字说明香油之少,以香油之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③“嘿”有什么表达效果?

“嘿”是对“虾米皮熬白菜”这一美味的感叹,同样说明“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⑶第11段中“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有什么表达效果?

言外之意是“没什么可说的,没什么值得着急的”,突出了北京人“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的特点。

⑷第12段中“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有何表达效果?

表现作者对北京人“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的批评,“真有你的”暗含“这种事你也做得出”的意思。

2、这种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

⑴源于他长期对民间文化的热爱,从民间文化中汲取许多养料。

⑵源于他那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修养。

三、关于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

1、句内括号:括号里注释或补充说明的是句中一部分词语。(例句见书)

⑴句内括号要紧贴被注释被补充的词语后。

⑵括号内如果是词语则不用点号,如果是句子则不用句末点号(问号、感叹号除

外)。

⑶如果在被注释被补充的词语后加点号,则点号应放在括号后。

2、句外括号:括号里注释或补充说明的是全句内容。

⑴要放在被注释被补充的句子末尾的点好后。

⑵括号里的若是句子,后括号前应保留其点号;若是几个句子则可加几个句末符

号。

⑶后括号外不能再加句末点号。

①出版社在2003年的第二季度社科新书征订单上提醒邮购者:务必在汇款单上

写清姓名及详细地址。(汇款单附言栏内所购的书名、册数)

②不少同志都谈到:“近年来,在创作上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描写穷乡僻壤、

深山老林、混沌之地的古朴之美。”(《文艺报》1984年第4期)

③他培育了许多花,喂养和训练了许多小动物。(他后来还曾照顾动物园里一只

没有母虎的幼虎,每天一匙一匙地用牛奶喂它。)

【课堂测评】

1、第1段文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①大处着笔,从细小处感受。

②语言清淡,朴素,口语化。

③给读者散淡、平和的感觉。

2、“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结合原文看,

影响了北京人的哪些生活?又影响了北京人的哪些思想?⑴生活影响:吃、住、行。

⑵封闭思想、易于满足、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

【教学总结】

1、文章沿着胡同胡同文化胡同和胡同文化在消失思路。通过学习,我们在

快乐的氛围中增长了见识,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了汪老先生京味语言的纯厚魅力,也体验到了北京市民的散淡平和自足及作者的怀旧感伤与超脱理智。

2、其实,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的大都市。在北京城里有许许多

多的胡同,它们也一样是北京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通过学习,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北京胡同正在衰败、没落,正在被一幢幢高楼大厦所代替,但是胡同文化将会随着北京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明天去北京,你所感受到的也许将会是一种新的文化气息。

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导学案(无答案):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导学案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走进文化生活 授课时间2018年 4 月日第周星期第节第次课授课时数 学时 教学课型理论新授课□实验课□习题课 讨论课 实习(践)课□其它□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能力目标:[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3916823278.html,] 1、认识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双重影响; 2、理解大众文化的含义 3、理解文化多样性与倡导主旋律的关系;辨识各种文化现象,正确进行文化选择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讨论、探究、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对文化现实问题的判断、比较、鉴别、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信只有健康向上的文化,才能对我们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认识到落后文化和腐朽的文化的危害,并做到自觉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源学科网] 教学重点: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核心内容 教学难点: 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方法(请打√选择): 讲授法 讨论法 演示法□自学辅导法□练习法(习题或操作)□读书指导法□ 案例法□其他□ 教学媒体(请打√选择): 教材 板书 实物□标本□挂图□模型□多媒体□幻灯□录像□CAI(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过程设计(包括讲授内容、讲授方法、时间分配、媒体选用、板书设计等): 一、呈现目标( 5 分钟) 1、认识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双重影响; 2、理解大众文化的含义 3、理解文化多样性与倡导主旋律的关系;辨识各种文化现象,正确进行文化选择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来源:学.科.网Z.X.X.K] 二、达成目标(分钟) 一、考点解读 1、高考考点 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二、知识点梳理 二、考情剖析 高考命题大揭秘:从整体上把握文化选择的相关知识。 例题(2016年全国高考北京卷24) 以天津“泥人张”作品为依托,“梦娃”系列公益广告运用三维技术绘制的形象萌动可爱,表达主题所用的童谣朗朗上口,深受大家喜爱。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①该公益广告是文化传播途径的新的成功案例 ②该公益广告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表达 ③该公益广告的成功表明面向人民大众的文化更富有生命力 ④该公益广告的成功表明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来源:学+科+网]

《胡同文化》教案

《胡同文化》教案 湖北省麻城市第三中学罗先成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理解作者观点。 2、拓展探究,了解胡同及其文化的变迁,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胡同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筛选、归纳、概括能力。 2、通过关键语句理解作者对胡同的感情。 学习方法:朗读、比较、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境诱导 1、预习阶段印发《〈胡同文化〉补充材料》(主要内容为北京四合院、北京的胡同,张恨水《黑巷行》(节选))。 课前多媒体 2、显示胡同场景、课题《胡同文化》,配以歌曲《北京的胡同》,营造有助于学习的情境。 3、导入语:诗人戴望舒有一首名作《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从此“雨巷”成为现代诗歌中经典的意象。翻开唐诗,刘禹锡的《乌衣巷》大家并不陌生。 4、学生齐背。(多媒体2,展示全诗)

乌衣巷 [唐]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的“巷”就是南方常说的“弄堂”,弄堂在北方被称作“胡同”。这堂课,让我们走进北京胡同,感受胡同文化。 二、整体感知 1、胡同文化 问题:请引用作者的一句话回答什么是“胡同文化”。 倒过来说,胡同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生活中,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蒙古有草原文化,江南有水乡文化,“胡同、草原、水乡”构成了文化诞生的生活环境,让我们来了解孕育北京市民文化的环境——胡同。 2、筛选有关“胡同”及“胡同文化”的信息。 (1)哪几段写胡同? 明确:1-4段。 (2)作者在1-4段向我们介绍了北京胡同的哪些特点? 明确: 第1段方正(“方正”也是皇城建筑格局的特点)。 第2段胡同的取名。 追问:第3段具体写了什么特点?到底是哪一句?

2015届高三第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二课导学案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课时:2课时课型:复习课审核:高三备课组 班级组别姓名学号 一、学习目标: 1、再认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观察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2、分析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懂得文化影响需要自觉学习和主动感悟。 3、总结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体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人们文化素养的关系。 4、举例说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了解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5、举例说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6、举例说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重点与难点: 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和特点。 2、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 三、知识清单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哪些方面? 2、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哪些表现? 3、文化对人的影响有何特点? 4、概括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人只要处于一个特定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说明: 2、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发展发挥着深远持久的正确引导。() 说明: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说明: 4、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说明: 五、巩固练习 1、[2013高考,广东卷]2013年3月,广东某市的读书月活动提出,文化强市从阅读开始。建设文化强市过程中,读书的意义不可替代。强调读书的文化意义,是因为() ①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②先进文化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④文化影响人的实践、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13高考,江苏卷]某著名大学校长认为,一所大学所能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是心灵。精神家园里没有了心灵,人就不可能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可能对他人、对社会有真正的情感和责任。这是因为() A.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B.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相互促进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 3、(2013广东揭阳一模)30.“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给上述材料加一个标题,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A.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B.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胡同文化》 .

《胡同文化》 . 授课人:西宁十四中马继福2004年10月13日 教学设想 以《胡同文化》为教学内容,营造人文化的课堂气氛,让学生陶醉其中,设身体验,接受人类文化的濡染和熏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人文教化。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广泛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从感性上认识文化,获得一些有关文化的初步印象。 2、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十四中这一文化实体,获得关于文化的一些直观认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大家知道我们学校所处的街道“文化街”的来由吗? (提示:由于这里有一座承载和记录了中国文化深厚底蕴的文庙而得名。文庙又称孔庙。1644年建。) 2、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文化现象,只要我们认真观察自己的周围,一定会有很多收获,想一想,你所知道的文化有哪些?这些文化有什么特征? (提示:大致有三类:①精神型。如小说、诗歌、戏剧;②物质型。如服装、风筝;③心理型。吃文化、酒文化;) 3、“胡同”能不能成为一种文化?它属于哪种文化? 让我们来看看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胡同”到底属于哪种文化? 二、讲读课文 1、读1、5段,讨论问题。 ①“胡同”到底属于哪种文化?用书中原话回答。 (提示:胡同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胡同、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胡同文化。也就是说,在作者笔下,胡同就是胡同文化,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就是北京人的思想。) ②作者写到哪些胡同?观察到了哪些文化现象?有何特征?读2---4段中有,大家边读边找。 (提示: 多:北京的胡同真多啊!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奇:北京的胡同真奇啊!什么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大绿纱帽胡同…… 静:北京的胡同真静啊!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刀师傅的“惊闺”、算命先生的短笛听得清清楚楚。) 2、胡同如此,胡同内的生活怎样?让我们走进“胡同”感受一下。请一位同学朗读6---7段。讨论问题: ①阅读课文应从语言入手,要抓中心句关键词。这两段的中心句是哪句?

第1课《胡同文化》教案

胡同文化 汪曾祺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理通作者的行文脉络。 2、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通过品读,体味本文京味语言的特色,提高学生的语言欣赏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2、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教学难点:品味胡同的文化韵味,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 教学方法: 1、跳读法。本文篇幅比较长,但是语言比较浅白,适合用以训练学生 阅读的速度,同时找关键词、句,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2、分组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别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 不仅训练了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之间互 助学习的氛围。 3、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中精神集中,提高学习 效果。 4、朗读法。语言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品出其中的韵味,让学生读出其 中的一些句子,并说说它的妙处。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时间:2课时 预习:

1、通读全文,利用词典排除字词障碍。 2、再读课文,理通作者的行文脉络,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并思考以下 问题: (1)、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胡同文化,其内涵是什么? (3)、作者对胡同文化有着怎样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京味儿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和“六尺巷”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 本文是汪曾祺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过去,北京每两排院落之间必会留出通道,这就是胡同。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织成荟萃的北京城。 胡同深处是无数温暖的家,这就是北京人对胡同有特殊感情的原因。 三.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分段及段落大意(课件) 第一部分(1一5)介绍北京的胡同。 第二部分(6一12) 胡同文化的特征。 第三部分(13一15)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没落的感受和思考。 四.研读第一部分,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 第一部分介绍北京的胡同。那么作者是怎样来介绍胡同的,胡同有哪些特点?同学们前后位组成一组,用跳读法来快速阅读第1到第4自然段,共同讨论,找出文中描写胡同特点的词句,然后每组派一位同学来回答。 (全班同学分组讨论。) (答: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胡同的取名奇,有各种来源。胡同数不清。胡同总是安安静静的。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的。) 总结:胡同方正、取名奇且来源多、胡同数量多、安静、与四合院是一体的。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导学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北宋开封、南宋临安和元大都的繁华的都市生活,知道瓦子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2. 了解宋元时期在文学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感受宋代词人的风格特点,体会文学艺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重点难点】 重点:瓦子、宋词和元曲。 难点: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自主学习】 1. 北宋的 _____ 、南宋的临安、元朝的______ ,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 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 _____ 寺,每月举办多次庙会。寺庙内外进行各种商品贸易,还有傀 儡戏、舞剑、杂技等各种表演。 3. 随着城市的繁荣,阶层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4. 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 ______ ,包含说唱、杂技等。杂剧形成于宋代,________ 统一后,活动遍及城乡。 5. 今天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 ______ 都有了。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等流传至今。 6?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___________ 主要的文学之一。 7. 宋代词人杰出代表有 _、李清照、__________ 等。苏轼的词豪迈飘逸;_______ 的词风委婉清秀。辛弃疾词风豪放,气势磅礴。 8. 兀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它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艺术。 代表是______ 的悲剧《窦娥冤》,他和______ 、郑光祖、白朴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合作探究】 1. 瓦子出现的原因和意义。 2. 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有哪些?这些时代特征与文化的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当堂达标】 1. 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特色,我国增设清明节、端午节等为法定节假日。这些节日早在 宋代都有了,那时最受重视的节日是() A.重阳节 B .元旦C .元宵节D .中秋 2. 宋朝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出现了 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 A.集市 B .瓦子C .勾栏D .邸店 3. 读其词“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超然于尘垢之外”,开创了豪迈词风,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 献的词人是() A.苏轼 B .辛弃疾 C .柳永D .马致远 4. 大相国寺举办庙会时,寺庙内外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还有傀儡戏、杂技等各种表演; 过节时大殿前设乐棚,供皇家乐队演奏。上述这段文字描述映了何时何地繁华的都市生活()A.唐朝的长安 B .北宋的开封C .南宋的临安 D .元朝的大都

《胡同文化》教学案例分析

《胡同文化》教学案例分析 惠州市第三中学江春英 【案例主题】 《胡同文化》是人教版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三篇文章,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也是一篇文艺小品文,悠闲、散淡、平和,这种风格与作者的思想追求以及本文所阐述的北京市民的生活特点相一致,富于文学韵味。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写作训练很好的素材。 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多媒体教学条件下的情境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才能得到? 2.教师在学生学习体悟过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3.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教学策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具有何种意义? 4.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和运用知识? 【案例背景】 本单元教学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从序言中汲取有关著作的信息”;二是“了解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三是“领悟序言的语言魅力”。根据高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学生写作散文的实际,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重点: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学习分析事物或现象所蕴含的文化意味。 难点: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情感态度。 本课学习目标则定为: 1、知识目标 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归纳“胡同文化”的特点,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②通过分析“胡同文化”的典型意义,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 ①辩证地评价“胡同文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②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 优秀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结晶。 文学欣赏活动是欣赏主客体相互呼应、契合的过程。一方面,欣赏主体有某种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赏客体对主体具有吸引力。那么,如何使欣赏主体保持这种精神需求和如何保持欣赏客体对主体的吸引力,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需要研究的问题。

《胡同文化》优秀教案

凭吊:对着遗迹、碑墓等怀念(故人旧事)。 低徊:徘徊;流连。 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得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得总与,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社会或个人得财富积累。课前播放录音: 胡同行板: 不唱那辉煌得故宫,/也不唱那雄伟得长城,/单唱这北京城里得小胡同啊,/有名得胡同三千六,/无名得胡同数不清,/横胡同竖胡同,/半截胡同斜胡同,/就象那棋盘布在北京啊,/砖塔胡同年代最久,/交民巷它最长可分西东,/七拐八拐就是九道弯哪,/钱市胡同两个人相遇,/您哪,要侧身行…… 或者播放歌曲: 听一听北京城里得胡同歌,在歌声里走进悠悠得胡同,去领略胡同深处传唱得北京民风。 前门情思大碗茶: 我爷爷小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得前门仿佛挨着我得家。/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叫。/伴随着它度过了那灰色得年华。/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它一日三餐窝头咸菜就着大碗茶。/世上得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谁知道,谁知道,谁知道它淳厚得香味含着泪花。 如今我海外归来,/又见红墙碧瓦,/高高得前门几回梦里想着它。/岁月风雨无情任吹打,/却见它更显得那英姿挺拔。/叫一声杏仁豆腐滋味真美。/我带着童心带着思念再来一口那大碗茶。/世上得饮料有千百种也许这最廉价,/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它淳厚得香味,直传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刚刚我们听了一首歌,它反映得就是哪个地方得特色?(北京。) 北京就是我国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代化得北京正以崭新得姿态迎接2008!不过,您们就是否知道,在这座大都市得现代文明背后,还留存着一处处古老得人文景观,例如最大得宫殿建筑群——故宫。今天,让我们跟随已故作家汪曾祺一起走近北京,了解北京得胡同与胡同文化!

文化生活第九课导学案(第一课时)

第九课第一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重点、难点】 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自主学习】 一、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 1.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历程 (1)求索目标: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2)历史结论:奉行“”论或“”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3)重振标志: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4)新民主主义文化:①基础: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人民革命实践。②主线:。③主体:。 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基本内涵:①指导思想:。②根本目标:培育有理想、、有文化、的公民。③时代要求:面向、面向、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④本质特征:文化。(2)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意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和。 ▲特别提醒:“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实际上就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的两种具体表现。前者一味推崇外来文化而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后者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拒绝外来文化和新文化。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是什么 (1)灵魂:指导思想。(2)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4)基础:。 2.为什么 (1)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2)必要性: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所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3)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推动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3.怎么办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鼓舞斗志;用引领风尚。 ▲特别提醒:文化多样性并非指指导思想“多元化”。由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所以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具有独特性,即文化具有多样性。但是在社会主义建

【免费下载】思维导图在胡同文化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思维导图在《胡同文化》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胡同文化》的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广州市天河职业高级中学陈丽萍 [《胡同文化》的课堂教学实录] 《胡同文化》是职一年级的新编中职语文课改实验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语文出版社)内容,具体安排在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第一册实用阅读能力培养有两个项目:一是梳理文章思路,一是把握内容要点。该单元是“梳理文章思路”单元,教学要求是:把握文章各部分内容,发现各层意思之间的内在联系,揣摩作者构思的过程。现结合我对第一册课文《胡同文化》的教学谈谈思维导图在中职语文逻辑思维训练的应用与思考。 以下是本篇课文的课堂教学实录:(注:包括两课时) (一)采用目标导图呈现目标。 师:请回答《胡同文化》的文体和作者。简要介绍一下。 生1:《胡同文化》是汪曾祺替一本名为《胡同之没》的摄影集作的序。 他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出生于江苏高邮,但却在北京生活了四十多年,他对北京的胡同怀有深厚的感情。 师:汪曾祺先生以独到的眼光、深厚的文化底蕴来审视胡同,发掘出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他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胡同文化》,看一看胡同的特点,理解它是怎样的一种文化。 教师在检查预习后向学生呈现以下的目标导图: [图一] 目标导图 学生看目标导图。 师:从目标导图的第1点目标看,通过对“胡同”“胡同文化”特点的归纳, 培养分析概括能力,是学习重点。第2、3点目标要求你们深入思考胡同与胡同文化内在联系、语言这一载体下面潜藏的文化内涵、情感领悟,培养学生用辩证、全面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学习难点。 (二)采用思路导图总览全文。 1、教师显示幻灯片: (1)总览全文,快速阅读。注意书的阅读提示、结构框架、注释等。 (2)用跳读法,划出一些纲领性的、总结性的、过渡性的、照应性的语句语段,明确作用及联系,适当揣摩作者的用意,在书边划出小思维导图,从而理清作者的思路。 (3)运用第一单元知识短文《梳理文章思路》中的“寻找中心句、根据关键词语归纳、调动所学知识归纳”三种方法,为绘制思维导图准备。 (学生标注段落序号,快速浏览课文,提取信息)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默读时划出了 “北京城像大豆腐”“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是封闭的文化”“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等句子,能扣住过渡段第5段,大致理出此文的思路)

胡同文化教案

课题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圆明园、颐和园这些地方,以前都是那些皇宫贵族居住和游玩的地方,普通的老百姓大都住在什么地方? 明确:大大小小的胡同里面。那我们就来看看北京的胡同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特点?胡同里的文化又有什么特点? 二、阅读、感知(30分钟) 1.积累词语 嫌喧闹安土重迁挪窝摞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烦躁凭吊衰草离披 无可奈何席卷 2.借助有关的语句给每段作现成的概括,无法借助有关语句进行概括的说明理由。提示:第1段,“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第2段,“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第3段,“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第4段,“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第5段,“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第6段,“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第7段,“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 第8段,“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第9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第10段,“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第13段,“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第14段,“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第15段,“再见吧,胡同”。 文章第十一、十二段分别举“我的小说”和“生活”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

精义是‘忍’”,因此,就没有要点可以直接画出。 3.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4),介绍北京的胡同。布局,影响,取名,数量。 第二部分(5—12),胡同文化的特征。从居住、交际、娱乐、饮食、处世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13—15),作者对胡同文化没落的感受与思考。作者写到北京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的衰败和没落,带有明显伤感的情绪。 三、具体分析胡同及胡同文化(35分钟) ㈠关于文化 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内涵丰富,表现人类全部生活的概念。联系生活实际,可分为物质型、精神型、心理型等类型,比如,茶文化、服装文化属于物质型,文艺作品属于精神型。本文的胡同文化并不是建筑和民居文化,而是观照胡同里居民的心理,说的是心理文化。用课文的话说:“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因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㈡胡同特点 那么北京胡同是怎样的呢?请浏览1~4段,思考:1~4段介绍了北京胡同的那些特点? 明确:正、奇、多、静 ㈢胡同文化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建筑。反过来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建筑,就可以看出它是什么样的文化。那北京胡同这样的建筑能反映出北京胡同怎样的文化特点呢?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语速不要过快,要尽量读出韵味来。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作者以怎样的感情来描绘胡同文化的? 明确:封闭、满足、袖手、“忍” 胡同文化有这么多的内涵,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请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和理解。 明确: 1.封闭性——封建社会传了几千年,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作为几朝古都的北京成了其中的代表。这种封闭的思想必将带来观念上的保守与落后。 2.“处街坊”一节――他们表面上是有来有往,礼尚往来,可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可见他们的来往仅仅是一种礼节上的应酬,他们的内心还是封闭的。 3.北京人爱睢热闹不爱管闲事――北京是民主运动的发源地,但因为他们生活在皇城根下(就是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所以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否则随时会有杀头的的危险。所以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就是一个“忍”。 4.满足―― 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找出来读读。要读出韵味,读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 明确: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嘿”字不能按常规读去声,应把音拉长,并把声调向上提。推荐一个学生再朗读。全体学生再朗读体会京味儿语言的魅力。 为什么要从“吃”的角度来说明北京人的易于满足? 明确:在“衣食住行”中,“吃”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过去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民以食为天”,我们这个民族对于吃食的追求恐怕是无与伦比的。菜系之多,

高三第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一课导学案

第一课文化与生活 课时:2课时课型:复习课审核:高三备课组 班级组别姓名学号 一、学习目标: 1、解释文化生活具有不同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特殊性;确认文化包括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解释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现象,确认文化素养需要培养。 3、说出文化具有的丰富形式。解释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解释现实生活中人们活动所受到的文化影响。 4、结合实例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的关系。说明我国应对文化挑战、维护文化安全的措施。 二、重点与难点: 1、文化的含义。 2、文化与政治、经济、综合国力的关系。 三、知识清单 1、文化的含义?区别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文化的特点? 3、如何理解文化的力量? 4、文化与经济、政治三者的关系? 5、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文化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 说明: 2.文化总是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发展。() 说明: 3.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 说明: 五、巩固练习 1、[2013高考,安徽卷]世界各地有很多闻名遐迩的城市雕塑,如希腊雅典的雅典娜神像、丹 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等,它们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这些被人们称作“城市的眼 睛”的雕塑() ①意味着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彰显着世界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③蕴含着城市生活美好的精神追求④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文化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3高考,天津卷]茶文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东方美人”是台湾苗粟出产的一种名茶, 它由当地客家人种植,是被小绿叶蝉咬过的乌龙茶叶。很久以前,英国女王偶人品尝到此茶, 将悬在茶杯里的茶叶赞叹为“正在跳舞的东方美女”,茶名由此而得,这种茶的曼妙之处还在于 可用冰水浸泡,透过冰滴壶,一滴滴冰水滤过茶叶,茶汤香气馥郁,色若琥珀。这表明() A.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C.文化能够增强的精神力量 D.人们的实践受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3、[2013高考,海南卷]3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 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棷壳等 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北京的胡同》教案

《北京的胡同》教案 一、指导思想: 《北京的胡同》属“综合实践”学习领域。本可把美术学科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以北京胡同的文化为题,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探索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灵活的运用多学科的指示综合的解决灵活的运用多学科的指示综合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北京的胡同是北京人组祖辈辈生存的地方,他是北京地方文化重要内容,每一条胡同里都蕴藏着丰富的美术和人文的教育资源。 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对“胡同文化”的综合探索,可以让学生拓展美术的视野,以美术的角度观察北京的民居建筑特色,发现其中的美,体会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此外,通过综合性探索活动的锻炼,也可以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创造性的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北京胡同的历史、民俗、名人典故等受到人文教育,丰富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价值,发展学生热爱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背景: 1、学生情况: 我校三年级两个班的学生都是住校生,班里一部分学生家庭条件较为优越,孩子们居住在北京的某某小区里;一部分学生是从外地来京的,大都居住在北京的周边地区。这些孩子对北京胡同的了解太少了,更不用说让他们去表现北京

的胡同了。再者三年级的学生初次进行和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探索活动,作为教师,知道应该具体,准备应该充分,达到让学生了解北京传统文化的目的。 2、教学方式说明: 本课重点是认识北京胡同文化和民居建筑艺术的特征,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因此本节课采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录像片段,通过多媒体来拓展课堂的时空,观看北京胡同的景观,了解北京胡同历史的变迁、趣闻轶事、名人典故、邻里社情等文化的内容。 教学中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学校入手,了解“打磨厂胡同”的历史与由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胡同文化概念的内涵。其次借助教师精挑细选的有关胡同的照片,让学生欣赏胡同的景观,发现并体验北京胡同的独特意境。接下来,学生分小组讨论书中的图片,从中发现北京胡同建筑的不同形制和结构,与环境的搭配结合、美术形式的装饰等的特色,体验不同的审美感受。此后课中多次播放了胡同的录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通过看、听、学、演、说等形式,对胡同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技术准备: 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是北京古城风貌的特征,其中记录下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本课的综合探索活动,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综合实践能力是十分有意义的。教学前期,教师准备了大量胡同的实际景观照片、录像《古都深巷》、CD《吆喝》、课件、歌曲磁带、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优秀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优秀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撰写调查报告,为保护家乡文化遗产做贡献。 2.通过调查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认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核心素养 1.了解调查报告相关知识,掌握调查的语言特点,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 学习并撰写调查报告,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了解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认识到社会发展对家乡所产生的影响,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 通过开展家乡的文化生活实地采访调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重难点 1.学习并撰写调查报告,为保护家乡文化遗产做贡献。 2.通过调查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认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了解调查报告: 1.概念解说: 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它可以在报刊上发表,也可以供领导机关作为处理问题、制定政策的依据或参考。调查报告是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历来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 调查报告是一种说明性的文体,兼有通讯和评论的某些特点,但又与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与通讯相比,二者都有大量的事实材料,而且对事实的叙述都比较完整;但通讯往往是写一连串的事件情节,有形象的刻画和细节描绘,通过生动的事例和感人的形象来表现主题,而调查报告则侧重用事实说明问题,它的主题是由作者直接表述出来的。与评论相比,它们都有鲜明的观点,有理论色彩;但评论文章主要是通过逻辑推理和论证来证实其观点,而调查报告则主要通过事实说明其观点,对调查对象作出评价,阐明其意义,或从总结点上的经验入手,讲明某个道理。 2.类型: (1)介绍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 某一地区、某一单位、某一企业,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过程中,或在日常的思想政治、经济建设、科学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胡同文化》教案3

《胡同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品味其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用文化眼光品评现实生活,透过生活现象看到其隐含的文化内涵的能力。 教学重点:1、概括要点,提取精要。2、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教具准备:电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如果到了北京去旅游,.最想去看看北京的哪些名胜古迹? “如果想要真正了解北京城,北京人,一定要去北京的胡同与四合院,去感受北京古老的文化气息。” “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建城已有两千多年了。北京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蒙古族统一中国,元朝的皇帝把都城定在大都(即现在的北京),并对大都进行了城市规划,把京城建得方方正正.正中央是皇宫,象征着天子至高无上的威严,周围便是遍布京城的四四方方的胡同和四合院,时至今日,北京的胡同已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沧桑了.今天我们来学习汪曾祺老人的一篇文艺小品文《胡同文化》,走进北京的胡同,感受胡同文化。” 2.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听一听歌曲,看一看图片 展示Flash课件,看图片,听歌曲<<北京的胡同>>,思考,歌曲唱出了北京胡同什么特点? 二.学习1——4段,概括要点,掌握胡同特点 课文中哪些段落也写北京的胡同?各段落中哪些句子点出了胡同的特点?根据这些段落和句子概括北京胡同特点。 明确1——4段,从北京胡同方正,取名,宽窄,网络几方面写出了正,俗,多,静的特点。 三.学习6——12段,突破重点,理解文化内涵 1.歌曲唱的是“北京的胡同”,而本文的题目是“胡同文化”,因此本文的重点应是“文化”。胡同是一种建筑,怎么会成为一种文化呢?其实文化的范畴很广,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酒文化等等。民以食为天,我们就以饮食文化为例,例如四川人好吃辣,一种泼辣豪爽的性格;广东人什么都敢吃,一种敢为天下先的性格......一定的物质承载着一定的精神财富,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生活习惯,思想性格.那么胡同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它也是一种文化形态.胡同里的人们又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呢? 2.文章第几段提到胡同文化?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那么什么是胡同文化?(第五段,承上启下,我们通常说的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3.研习6——9段

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导学案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①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空谈文化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另一方面,体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①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岀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 ___________ 的过程。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成果。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它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 3.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 )要反对“ 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 ”,即一味固守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 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 (2)要反对“”和“”,即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4?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实现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5必由之路:?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 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二)归纳背诵:文化创新的作用(P49-50 )文化创新的途径(P51-55 ) 二、合作学习(议) 1、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2、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3、文化创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离开社会实践。() 4、文化创新是文化创作者的事,与一般群众无关。( 5、文化创新的作用就是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6、文化创新的渊源是社会实践。() 7、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8、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9、文化创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离开社会实践。() 10、文化创新是文化创作者的事,与一般群众无关。() 11、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孝”文化? 12、结合课本P54第一个虚线框内容,谈谈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应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 13、结合课本P54第二个虚线框内容,谈谈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应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四、探究未知:通过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学案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课前预习案】 【我的预习】 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 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 随着和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当代文化生活日益呈现出的特点。 2.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 (1)现代的发展(2)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文化生活可喜的变化 (1)原因:和的发展 (2)表现:满足人们日趋多样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传播;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引导人们的,推动生产的发展。 2.令人忧虑的现象 (1)原因:文化市场的和传媒的。 (2)表现:生产、销售的文化产品;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有些媒体热衷于“新闻炒作”和传播“绯闻轶事”。 (3)要求: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引导。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 三、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当代人们文化需求的特点 (1)特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呈现出、、的特点 (2)要求:提供、的文化产品。 2.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 (1)内涵:面向、反映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的社会主义文化。 (2)性质:的、的社会主义文化。 【我的疑惑】

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课堂探究案】 【课堂探究】 探究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知识生成以“缤纷网购e尚生活”为主题的 中国常熟服装城首届网货交易会在常 熟举行。此次网交会线上和线下活动精 彩联动,线上交易会以“裙彩飞扬”、 “让帅哥飞”和“快乐六一”三大主题 活动对会员产品进行集中推广。 1.现代异彩纷呈的青年女装男装与上世纪70、80年代的一色“学生蓝”“小红花”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从一个小切口反映了当代文化生活的什么特点? 2.中国常熟服装城首届网货交易会正式上线对服装文化市场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 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 2.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

胡同文化学案附答案

临河一职语文《胡同文化》教研组活页学案主备人侯红梅备课时间2014.9.6 备课组组长签字教研组长签字田美恩 [学习目标]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品味其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用文化眼光品评现实生活,透过生活现象看到其隐含的文化内涵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概括要点,提取精要。2、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教学过程] 一、解读作者: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二、字词积累 1.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 ) A.虾蟆陵(xi1)摞(lu^)起来低徊(hu2i) B.烦燥(z4o)岁数(sh))镊(ni8)子C.婚丧(s1ng)嫁娶房檩(l!n)约(y1o)二斤鸡蛋 D.街坊(f2ng)熬(1o)白菜国子监(ji1n) 2.阅读下面语句,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词语或成语。 A.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安土重迁) B.用冷静或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冷眼旁观) C.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理的待遇采取忍受的态度(逆来顺受) D.家产虽然破败,但家史什杂物还值不少钱。(破家值万贯) 三、整体感知: (一)学习1——4段,概括要点,掌握胡同特点 1、课文中哪些段落也写北京的胡同?各段落中哪些句子点出了胡 同的特点?根据这些段落和句子概括北京胡同特点。 从北京胡同方正,取名,宽窄,网络几方面写出了正,俗,多, 静的特点。 (二)学习6——12段,突破重点,理解文化内涵 1.歌曲唱的是“北京的胡同”,而本文的题目是“胡同文化”, 备注:

文化生活第九课导学案(第二课时)

第九课第二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班级:姓名:学号: ①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自主学习】 一、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 1.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根本目标): 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1.发展教育事业 (1)为什么: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和作用。 (2)怎么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贯彻党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大力发展科技 (1)为什么:科学技术是。 (2)怎么办:大力加强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3.发展文化事业 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坚持把发展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1.为什么: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 2.怎么办:(1)开展创建活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2)完善体系。(3)在全社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4)青年学生要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疑难解答】 1.发展先进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 2.反对误区: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国家的事情,与个人无关。 3.注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二者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