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事诉讼法【国际民事诉讼法十五】

民事诉讼法【国际民事诉讼法十五】

民事诉讼法【国际民事诉讼法十五】

第十五章国际民事诉讼第一节外国人民事诉讼地位一、国际民事诉讼法的概念国际民事诉讼,或称国际民事诉讼程序或涉外民事诉讼程序,是指一国法院在审理涉外民事案件时,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所必须遵守的专用程序。

(一)含义在民事诉讼中,介入了国际因素,或者从某一国家的角度来看,涉及了领域外的因素,就称之为国际民事诉讼。

(二)涉外(或者国际)因素在涉外民事诉讼中,涉及或者介入国际因素主要有两种情形:

1、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涉及域外因素而发生争议,需要适用国外法律解决该争议;

2、诉讼程序介入了国际因素,需要适用国际民事诉讼程序解决该争议。

具体来说,国际民事诉讼中的国际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诉讼主体为外国人;

诉讼客体处在国外或者发生在国外;

引用的证据来自国外;

适用的实体法律为外国法律或者国际条约;

民商事判决需要得到外国的承认与执行等。

二、国际民事诉讼法的对象和范围(一)国际民诉程序法的调整对象,就是国际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即调整和规范司法机关,当事人以及诉讼参加人所进行国际民事诉讼法律活动。

(二)国际民事诉讼法调整的范围范围是指国际民事诉讼中的哪些问题应由国际民诉法来调整,哪些问题仍然应由一般国内民事诉讼法调整。国际民诉法的范围是指在进行国际民事诉讼中所要适用的专用特别程序。

国际民事诉讼中的特殊方面,必须依据国际民事诉讼法律规范进行活动。国际民事诉讼法一般要解决下列各方面的诉讼程序问题:

1、国际民事案件的管辖权问题内国法院管辖国际民事案件的原则,哪些案件属于专属管辖或协议管辖或平行管辖等。

2、外国人的民事诉讼地位问题如诉讼权利能力和行为力的确定;

诉讼费用担保或免除;

法律救助;

诉讼代理等;

享有外交豁免权的外国人在内国的民事诉讼地位。

3、国际民事诉讼中的文书送达和取证问题如送达文件的依据和途径;

取证的依据和途径等。

4、外国法院判决和仲裁裁决在内国的效力,即承认和执行问题

5、外国法的查明问题

6、司法协助中的程序应依何国法的问题等等解决上述问题,既有冲突法的间接规范,也有实体法律的直接规范。

三、外国人的民事诉讼地位(一)概念外国人的民事诉讼地位,是指一国根据内国法或国际条约的规定,赋予外国人在本国境内享有民事诉讼权利、承担民事诉讼义务的实际状况。

(二)外国人民事诉讼地位的普遍原则当今国际社会在外国人民事诉讼地位问题上,普遍实行的是“国民待遇制度”,但同时规定了一些例外。国际民事诉讼程序中的国民待遇原则是指一国赋予在本国境内的外国人享有与本国国民同等诉讼权利的一种制度。

四、关于诉讼费用的规定(一)诉讼费用担保诉讼费用担保是指外国人,或在内国未设住所的人,在内国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时,应被告的请求或根据内国法律的规定,(由内国法院)责令原告所提供的担保。其目的是防止一方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或防止原告败诉后逃避缴纳诉讼费的义务。

(二)诉讼费用的减免

诉讼费用的减免是指作为诉讼当事人的外国人,因交纳诉讼费确有困难的,可以向内国法院申请减交或免交,内国法院若审查属实的,可根据条约的规定或互惠关系,准予外国当事人减交或免交诉讼费的一种制度。在我国,外籍当事人交纳诉讼费用确有困难的,可以向我国人民法院申请减交、免交或缓交。

五、诉讼代理诉讼代理是指代理人依据法律的规定、法院的指定或诉讼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委托,而以当事人本人的名义代为进行诉讼活动的一种制度。

国际民事诉讼中的委托代理主要是律师代理问题。各国在立法及实践中,一般都规定外国当事人只能委托内国(法院地国)律师代理诉讼。

六、外交豁免(一)外交豁免的含义外交豁免是指根据国际法或有关协议,在国家间互惠的基础上,为使一国外交代表在驻在国能有效地执行任务,而由驻在国所给予的特别权利和优惠待遇。

(二)国际条约的规定《维也那外交关系公约》关于外交豁免的规定主要体现于公约的第31条、第32条和第37条中。1963年《维也那领事关系公约》关于领事人员豁免权的规定主要体现于公约第43条和第45条中。

(三)我国法律的规定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39条规定:“对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权的外国人、外国组织或者国际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的规定办理。” 第二节国际民商事案件管辖权一、国际民事管辖权的概念国际民事管辖权是指一国法院根据国际条约和国内法的规定,对特定的涉外民事案件行使审判权的资格和权限。

其具有如下特征:1.它是一种司法管辖权,具有强制性。

2.这种管辖权必须是“国际”案件的。

二、国际民事管辖权的意义第一,它是国家主权在国际民事诉讼领域的具体体现。

第二,它是一国法院解决涉外民事案件必须先行解决的问题。

第三,它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审理结果。

三、国际民事管辖权的立法(一)各国国内立法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英美法系国家英美法系国家一般把民事诉讼分为对人诉讼(Action in Personam)和对物诉讼(Action in Rem),并根据“实际控制”(也称“有效原则”)来分别确定内国法院对这两类诉讼的管辖权。对人诉讼是指争议对某人

提起的、以迫使其履行或不履行某种行为的诉讼。对物诉讼是就某一特定财产的权利或利益的诉讼。

2、拉丁法系国家拉丁法系国家是指包括法国和立法上受1804年《法国民法典》影响较大的一些国家,如荷兰、卢森堡、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籍是这些国家确定内国法院管辖权的重要标准。

3、德国法系国家德国法系国家是指包括德国在内的和立法上受1877年《德国民事诉讼法》影响较大的一些国家如瑞士、日本、印度、奥地利、泰国、缅甸、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德国法系国家通常以地域管辖原则(或称普通管辖原则)作为内国法院确定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的原则,而且往往以被告住所、居所及惯常居所等作为地域管辖的重要标志。

(二)国际条约由于各国有关国际民事管辖权的国内立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必要对某些涉及国际民事管辖权的规则作一定程度的统一,这种统一既可以通过双边条约达成,也可以通过多边条约达成。

四、我国关于国际民事管辖权的规定(一)国内立法与司法实践我国国内立法和实践关于国际民事管辖权的规定主要反映在我国1991年的《民事诉讼法》和最高法院1992年《意见》中。主要有普通地域管辖(通常称普通管辖)、特别地域管辖(通常称特别管辖)、专属管辖和协议管辖。

1、普通管辖普通管辖是以被告的住所地作为连接因素而行使的管辖权,即所谓“普通审判籍”。我国也是以被告的住所地作为行使涉外民事案件管辖权的依据。

2、特别管辖特别管辖是指以某些种类的国际民事诉讼与特定国家的联系作为行使管辖权的依据。《民事诉讼法》第234条,以及第24条至第33条规定了特别管辖。

3、专属管辖是指依据内国法或者国际条约的规定,某些特定性质的涉外民商事案件只能由特定国家的法院行使管辖权。

《民事诉讼法》第246条规定:因在我国境内履行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由我国法院专属管辖。

另外,《民事诉讼法》第34条还规定了下列案件由我国法院专属管辖:(1)因不动产纠纷提起的诉讼,不动产所在地在我国境内的;

(2)在我国的港口作业中因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

(3)因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主要遗产所在地在我国境内的。

4、协议管辖它是指依据国内法或者条约的规定,对于涉外合同争议和其他经济权益争议允许当事人缔结管辖协议,将

其赋予某一国家法院行使审判权的法律制度.。但协议管辖不能违反专属管辖。

《民事诉讼法》第244条(明示)和第245条(推定)确立了协议管辖原则,并作了以下限制:第一,范围一般限于涉外合同或涉外财产权益纠纷;

第二,必须以书面形式作出,且协议选择的法院必须与争议有实际联系;

只能改变一般管辖和特别管辖,不得违反我国关于专属管辖的规定;

第三,当事人只能通过协议选择一审法院;

第四,必须是当事人之间平等协商的结果,不存在欺诈行为。

(二)国际条约我国已参加的涉及国际民事管辖权的国际条约有:《国际铁路货物联运协定》(1953年参加)、1929年《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1958年参加)和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1980年参加)。

第三节国际民商事司法协助国际民事司法协助的基本制度、域外送达、域外调查取证以及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

一、国际民商事司法协助的含义国际民商事司法协助(以下简称司法协助),是指一国法院或其他主管机关,根据另一国法院或其他主管机关或有关当事人的请求;

代为或者协助实施与诉讼有关的一定的司法行为。

二、司法协助的依据一般而言,国际条约、国内法和互惠关系的存在是司法协助的依据,我国立法及实践表明,我国也是以条约或互惠关系的存在作为司法协助依据的。

三、司法协助的机关(一)中央机关司法协助中的中央机关是指一国根据本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的规定而指定建立的,在司法协助中起联系、转递作用的机关。我国于1991年批准加入海牙1965年《送达公约》的决定中,指定我国司法部为中央机关和有权接收外国通过领事途径转递文书的机关。

(二)主管机关司法协助的主管机关是指国际条约或国内法所规定的有权向外国提出司法协助请求和有权执行外国提出司法协助请求的机关。在我国,法院是民事司法协助方面的主管机关。

(三)外交机关外交机关在司法协助中的作用主要如下:可作为司法协助的联系途径;

可作为解决司法协助条约纠纷的途径;

可出具诉讼费用减免的证明。

四、域外诉讼文书的送达(一)域外送达的概念域外送达是指一国法院根据国际条约或本国法律或互惠原则将司法文书和司法外文书送交给位于国外的诉讼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行为。

(二)送达途径实践中,司法文书的域外送达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进行:

一种是直接送达。即由内国法院根据内国法律或国际条约的相关规定,通过一定的方式直接送达;

英美法系国家国家主要采用这一方式。

另一种是间接送达。即由内国法院依据内国法律和国际条约的有关规定通过一定的途径委托外国的中央机关或者主管机关代为送达。大陆法系国家采用该方式。

1.直接送达一般有以下几种:外交代表或领事送达;

邮寄送达;

个人送达;

公告送达;

以及与当事人协商的方式送达。

2. 间接送达由于间接送达需通过国际司法协助途径进行,即需要有关国家的中央机关参与,因而它必须经过特别程序。特别程序主要如下:请求的提出;

请求的执行和执行情况的通知;

请求的拒绝。

(三)我国的域外送达制度我国关于司法文书和司法外文书的域外送达制度体现于我国缔结或参加的有关国际条约,以及我国的国内立法的有关规定中。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 我国法院向国外送达司法文书的途径,有七种:(1)依受送达人所在国与我国缔结或参加的条约规定的方式送达;

(2)通过外交途径送达;

(3)委托我国驻该国使、领馆对我国公民进行送达;

(4)向当事人委托的有权代其接受送达的诉讼(其)代理人送达;

(5)向受送达人在我国领域内设立的代表机构或有权接受送达的(其)分支机构、业务代办人送达;

(6)在所在国法律允许的情况下,邮寄送达(自送达之日起满6个月,送达回证没有退回,但根据各种情况足以认定已送达的,期间届满之日视为送达);

(7)上述各种方式均不能采用时,公告送达(自公告之日起满6个月的,视为已送达。) 2. 外国法院向在我国境内的当事人送达法律文书的,可采取:(1)外国与我国有条约

关系的,依照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规定的途径进行。需适用我国参加的多边条约的,我国声明保留的除外;

(2)没有条约关系的,通过外交途径进行;

(3)外国驻华使馆可以直接向在华的本国国民送达法律文书,但不得损害我国的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采取强制措施;

(4)对拒绝转递我国法院通过外交途径委托送达法律文书的国家或有特殊限制的国家,可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等措施(报复)。

五、域外调查取证(一)域外调查取证的概念和范围 1域外调查取证,是指案件的受诉法院在征得有关国家同意的情况下,直接提取案件所需的证据(直接取证);

或通过司法协助途径,以请求书的方式,委托有关国家的主管机关所进行的取证(间接取证)。

2、域外调查取证的范围一般有:询问当事人、证人和鉴定人,进行鉴定和司法勘验,以及其他与调查取证有关的行为。

(二)域外调查取证的方式第一,直接取证。其方式主要有:1、外交或领事人员取证。这种取证方式是指一国法院通过该国驻他国的外交或领事人员在驻在国直接调查取证;

2、特派员取证。这一取证方式是指法院在审理涉外民商事案件时委派专门的人员前往国外提取证据的行为;

3、当事人或诉讼代理人自行取证。这种取证方式主要存在于英美法系国家,被称为“审判前取证”的程序。

第二,间接取证(请求书方式取证)。即是以请求书方式,通过司法协助途径的域外取证。根据1970年的海牙《取证公约》,其程序为:请求的提出;

取证行为的实施和证据的移交;

请求的拒绝。

(三)我国的域外取证制度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我国人民法院与外国法院可以依据国际条约或互惠原则,相互请求代为调查取证。但外国法院请求我国法院代为调查取证,不得有损于我国的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否则,不予执行。如果我国与外国缔结的双边司法协助条约中有域外取证方面的规定,按条约的规定办理。

第四节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一、承认和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概念外国法院判决是指非内国法院根据查明的事实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对当事人之间有关民事权利和义务的争议或申请人提出的申请所作出的具有拘束力的裁判(Judical Decission)。作为司法协助的内容之一,承认与

执行外国法院判决就是外国法院所作出的判决在内国领域发生法律效力,其依据一般也为有关的国际条约或互惠关系。

二、判定作出判决的外国法院管辖权的标准主要依据国内法或是国际条约。

三、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条件外国法院判决要获得内国法院的承认与执行,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外国法院判决必须是一“确定”的判决(二)外国法院进行的诉讼程序必须是“公正”的(三)不存在“诉讼竟合”的情形四、承认和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程序(一)请求的提出请求的主体是当事人,请求的形式采用书面形式。

(二)对外国法院判决的审查对外国法院判决的审查也涉及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审查的法律依据问题;

其二是审查的范围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国际上通行的作法是适用被请求国法律。就第二个问题而言,目前除普通法系国家仍对需承认和执行的外国法院判决进行实质性审查后重新作出判决外,大多数国家都实行或转而实行形式性审查。我国采取的是形式审查制度。

(三)对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目前国际上存在两种制度:一是大陆法系国家的执行令程序,另一是英美普通法

程序。我国对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基本上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对符合承认与执行条件的外国法院的判决,裁定承认其效力;

然后对需要执行的,发出执行令,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执行。

国际民事诉讼法一般问题

国际民事诉讼法一般问题 第一节概述 一、国际民事诉讼法的概念 国际民事诉讼,或称国际民事诉讼程序或涉外民事诉讼程序,是指一国法院在审理涉外民事案件时,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所必须遵守的专用程序。 所谓涉外民事案件,就是指具有涉外因素的民事案件。同国内民事案件相比,涉外性是其显著特点。其表现一般为:诉讼当事人中必须至少有一方为外国人(或当事人的住所、居所或者惯常居所位于外国);诉讼客体是位于外国的物或导致涉外民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亡的法律事实发生于国外;援用的证据具有涉外因素;法院根据冲突规范的指引,需援引某一外国法作为案件的准据法;诉讼过程中会涉及国际司法协助问题等。 正因为此,在法院从受理到审结各类涉外民事案件的整个诉讼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不同于一般国内民事案件的各种特殊程序问题。它们分别为:(1)涉外民事诉讼中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法人以及享有豁免权的外国国家和外交代表的诉讼地位问题;(2)一国法院对各类涉外民事案件的管辖权问题;(3)涉外民事诉讼的期间、诉讼保全及时效问题;(4)涉外民事诉讼中的司法协助问题。国际民事诉讼程序法或涉外民事诉讼程序法就是专用于解决这些问题的程序性规范的总称。 二、国际民事诉讼法的渊源 国际民事诉讼法的渊源也具有双重性,即有国内渊源和国际渊源两大类。国内渊源表现为国内立法与判例;国际渊源则表现为国际条约与国际惯例。 (一)国内渊源 国家主权原则要求,一国法院行使司法裁判权时必须是独立的。因而,诉讼程序适用法院地法即是国家主权原则在国内司法领域所派生出的一条具体原则。所以,国际民事诉讼程序法的主要渊源是国内立法与判例。 国内立法作为国际民事诉讼程序法的渊源,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 1.在国内民事诉讼法典或国内民法典中以专编或专章形式,较系统地就国际民事诉讼程序作出规定。如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第一卷第十七编第三章、第二十编第二章、第四卷第六编,德国《民事诉讼法典》第一、二、六、七、八、十编;《秘鲁民法典》第十编第四章等,都专门就国际民事诉讼程序中的有关问题作出了较为全面的规定。 2.在国际私法典中以专编(或专章)或分散形式就国际民事诉讼程序作出全面而系统的规定。前者如1964年《捷克斯洛伐克国际私法及国际民事诉讼法》第二部分,1979年《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主席团关于国际私法的第13号法令》第九、十、十一章,1982年《土尔其国际私法和国际诉讼程序法》第二章;后者如1988年《瑞士联邦国际私法法规》除在第一章第

起诉与受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民事诉讼法学》第十五章第二节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自考365 中国权威专业的自考辅导网站 官方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3419224732.html,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民事诉讼法学》第十五章第二节 起诉与受理 一、起诉 (一)起诉的概念 起诉是指公民、法人及非法人团体因自己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争议,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人民法院予以司法保护,依法作出裁判的诉讼行为。 【提示】起诉中的权利受到侵害,是起诉者的主观认识。 (二)起诉的条件 1.原告必须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所谓有直接利害关系,意即原告起诉必须是因为自己的民事权益受到侵犯或是自己的权益与他人发生了争议,或者与本案争议的诉讼标的有直接的、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等等。 2.有明确的被告 被告是自然人的,其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等情况是准确的;被告是法人的,其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的姓名是明确的。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在提出具体诉讼请求的同时,原告必须提出支持其诉讼请求所依据的客观事实和法律理由。 事实包括: (1)双方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事实,它是当事人请求法院确认权利义务状态的根据; (2)是民事权益受到侵犯或者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执的事实,它是当事人请求法院给予司法保护的基础。 理由包括: (1)事实理由。围绕提出的事实,原告应提供相应的证据材料,以证明这种事实的客观存在; (2)法律理由。它应能表明原告所提出的权利主张是法律所支持和保护的,即原告据以提出诉讼请求的法律依据。 属于人民法院主管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1)案件应当是属于法院民事主管范围的; (2)受诉法院对具体案件有管辖权。 在掌握起诉条件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原告应当适格。原告的适格是起诉必须具备的条件。也就是说,如果原告不适格,该起诉从程序上是不符合条件的,人民法院应裁定不予受理。 (2)被告要明确。被告存在即明确,被告下落不明不等于被告不明确。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 ①权利的可诉性与可保护性不同; ②起诉证据不同于胜诉证据。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被告提出反诉,应当附有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材料。(《民诉证据规定》第1条) (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例题·单选题】依民事诉讼法规定,下列关于起诉主体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2009年) A.原告和被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B.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 C.被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明确的原告 D.被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明确的原告和被告

民事诉讼法复习资料(完整版)

第一节简答题 一、当事人诉讼行为 (一)概念 当事人诉讼行为,是指作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当事人实施的,能够引起诉讼上法律后果的行为。 (二)分类 大陆法系的诉讼行为理论通常将当事人的诉讼行为分为取效性诉讼行为和与效性诉讼行为。 1、取效性诉讼行为,是指其自身无法单独直接获得所要求的诉讼效果,于是必须借助法院的相应行为才干获得所要求的诉讼效果的诉讼行为。 1)当事人的取效性诉讼行为只能向受诉法院实施; 2)受诉法院应当依法调查当事人的取效性诉讼行为是否合法或者有无理由。 2、与效性的诉讼行为,是指无需借助受诉法院的相应行为即可直接获得预期的诉讼效果的诉讼行为。 1)当事人的与效性诉讼行为大多向受诉法院实施,少数情况下也可以向当事人或者第三人实施; 2)与效性诉讼行为既可以是单方当事人实施,也可以是双方当事人共同实施。前者如当事人的自认,原告抛却或者者变更诉讼请求;后者如自行和解。 (三)具体类型 1、请求 请求,是指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的,要求法院在一定范围内作出裁判的意思表示。 1) 对于原告而言,请求即为诉讼请求;对于被告而言,请求为反驳原告的诉讼请求。 2)请求的功能:限定法院将来所作裁判的范围。无诉即无裁判,法院不能超出诉讼请求或者在诉讼请求以外作出裁判。 2、主张 主张,是指当事人为了使自己所提诉讼请求能得到法院支持,向法院陈述相关法律要件事实的行为。 主张的内容主要为: A、原告的诉讼请求; B、被告对原告诉讼请求的否认;被告在承认原告主张的基础上,此外提出具有独立法律效果的事实,而为旨在使原告请求得不到法院支持的抗辩。 3、举证 指当事人为了使自己的主张能够得到法院确信,向法院提出相关证据,要求法院对该证据进行调查的行为。 功能:法院不能够在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以外主动地调查证据以认定事实。 (四)当事人诉讼行为的重要性 1、当事人的诉讼行为是引起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泯灭的主要法律事实; 2、在实行处分原则和辩论原则的条件下,当事人诉讼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摆布着诉讼的进程乃至结果; 3、保证正当诉讼行为的有效实施,对实现民事诉讼的公正与效率极其重要。 二、诉的合并 (一)概述 1、概念 诉的合并,是指法院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彼此之间有关联的诉,合并到一个诉讼程序中进行审理和裁判。 2、广义的诉的合并与狭义的诉的合并 (1) 从广义上讲,诉的合并分为诉的主观合并和诉的客观合并,前者指诉讼当事人的合并,后者指诉讼标的的合并。 (2) 从狭义上讲,诉的合并仅指诉的客体合并。 在民事诉讼理论和实践中,诉的合并普通指狭义的诉的合并,即同一原告对同一被告合并提起数个诉讼。诉的主体的合并属于多数当事人制度。 3、意义 (1)诉讼经济原则,避免程序重复,节约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 (2) 防止裁判抵触,避免法院做出相互矛盾的裁判。

国家司法考试民事诉讼法法条串讲(十五)

第二百六十八条人民法院对申请或者请求承认和执行的外国法院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按照互惠原则进行审查后,认为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基本原则或者国家主权、安全、社会公共利益的,裁定承认其效力,需要执行的,发出执行令,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执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基本原则或者国家主权、安全、社会公共利益的,不予承认和执行。【讲解】这条规定的是特殊司法协助。要求除了有条约或者互惠前提之外,还要求这种协助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基本原则或者国家主权、安全、社会公共利益。涉外程序的部分,只要搞清楚以上这几个条文基本上就足够了。二仲裁法第二条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第三条下列纠纷不能仲裁: (一)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 (二)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讲解】可以通过仲裁方式解决的纠纷。第3条第1款中五种案件不能仲裁是因为这些案件是基于身份关系的,往往具有法定色彩,第2款案件主要涉及到我国的行政管理权问题,如果本应行政机关处理的问题都可以进行仲裁,那么行政管理权就无从行使了。联系第77条,劳动争议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的仲裁,另行规定。劳动争议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不适用仲裁法仲裁,所以仲裁法中的要求对其不具有约束力。但这两类合同不仅可以仲裁,并且仲裁是诉讼的前置程序。第四条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讲解】本条反映了仲裁自愿原则,也就是说仲裁一定要有协议,没有协议不能申请仲裁。第五条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仲裁协议无效的除外。第六条仲裁委员会应当由当事人协议选定。仲裁不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讲解】注意仲裁不实行级别和地域管辖,在我国仲裁机构完全由当事人自由选择。第十二条仲裁委员会由主任一人、副主任二至四人和委员七至十一人组成。仲裁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法律、经济贸易专家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仲裁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中,法律、经济贸易专家不得少于三分之二。【讲解】本条曾考过,侧重掌握第2款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中法律、经贸专家所占比例问题。第十三条仲裁委员会应当从公道正派的人员中聘任仲裁员。仲裁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从事仲裁工作满八年的; (二)从事律师工作满八年的; (三)曾任审判员满八年的; (四)从事法律研究、教学工作并具有高级职称的; (五)具有法律知识、从事经济贸易等专业工作并具有高级职称或者具有同等专业水平的。仲裁委员会按照不同专业设仲裁员名册。【讲解】本条注意几个“八年”的规定:“从事仲裁工作 (四)、 “曾任审判员满八年”,现职审判人员不得担任仲裁员。 满八年”、 “从事律师工作满八年”、 (五)是一些关于法律经贸专家的规定。 1 2 3

民事诉讼法

第一章民事诉讼法概述 一、民事纠纷: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法律纠纷。 二、民事纠纷的特点:1、民事纠纷主体之间的法律地位平等 2、民事纠纷的内容是对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 3、民事纠纷多数具有可处分性,即纠纷主体依法拥护有对发生纠纷 的民事权益的处分权 三、民事纠纷的类型: 1、有关财产关系方面的民事纠纷,包括财产所有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的民事纠分 2、有关人身关系方面的民事纠纷,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权关系的民事纠纷。 四、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是指缓解和消除民事纠纷的方法和制度。 五、简述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类型及其具体内涵。(自力救济、社会救济、公力救济) 1、自力救济:是指纠纷主体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纠纷,以维护自己的权益。(自决和和解) 2、社会救济:依靠社会力量处理民事纠纷的一种机制。(包括:调节和仲裁) 3、公力救济:利益国家公权力解决民事纠纷,其典型是民事诉讼。 诉讼的特点是国家强制性和严格规范性 六、诉讼的特点:国家强制性严格的规范性。 七、我国现行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有:和解、仲裁、调节、诉讼 八、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 种诉讼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 九、民事诉讼的特点: 1、民事诉讼的主体由法院、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以及人民检查员构成 2、民事诉讼依靠国家强制力来解决民事纠纷 3、从诉讼对象来看,民事诉讼解决的争议时有关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 4、民事诉讼应依照严格的诉讼程序和诉讼制度进行 十、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民事诉讼法律、法规所调整的法院与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之 间、当事人之间以及当事人同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存在的,以诉讼 权利和诉讼义务为内容的具体的社会关系。 十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特点: 1、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由审判法律关系和争诉法律关系构成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2、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体现了法院审判权与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有机结合 3、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一种既分立又统一的法律关系。 十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有:主体、客体、内容。 1、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在民事诉讼程序中依法享有诉讼权利和承担诉讼义务 的国家机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根据民事诉讼法律规范所享 有的诉讼权利和承担的诉讼义务 3、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所指 向的对象。 十三、审判法律关系:是指在法院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形成的,由民事诉讼法律 规范所调整的具体的社会关系。 十四、争讼法律关系:是指在当事人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形成的,由民事诉讼法 律规范所调整的具体的社会关系。 十五、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包括:1、人民法院:审判机关、 2、人民检查院当事人:(监督机关)、

《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 ? ? ? ? ?第一编总则 ?第一章任务、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 ?第二章管辖 ?第一节级别管辖 ?第二节地域管辖 ?第三节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 ?第三章审判组织 ?第四章回避 ?第五章诉讼参加人 ?第一节当事人 ?第二节诉讼代理人 ?第六章证据 ?第七章期间、送达 ?第一节期间 ?第二节送达 ?第八章调解 ?第九章保全和先予执行 ?第十章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第十一章诉讼费用 ?第二编审判程序 ?第十二章第一审普通程序 ?第一节起诉和受理 ?第二节审理前的准备 ?第三节开庭审理 ?第四节诉讼中止和终结 ?第五节判决和裁定 ?第十三章简易程序 ?第十四章第二审程序 ?第十五章特别程序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选民资格案件 ?第三节宣告失踪、宣告死亡案件 ?第四节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第五节认定财产无主案件 ?第六节确认调解协议案件 ?第七节实现担保物权案件 ?第十六章审判监督程序

?第十七章督促程序 ?第十八章公示催告程序 ?第三编执行程序 ?第十九章一般规定 ?第二十章执行的申请和移送 ?第二十一章执行措施 ?第二十二章执行中止和终结 ?第四编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 ?第二十三章一般原则 ?第二十四章管辖 ?第二十五章送达、期间 ?第二十六章仲裁 ?第二十七章司法协助 第一编总则 第一章任务、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宪法为根据,结合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保证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第三条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 第四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民事诉讼,必须遵守本法。 第五条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在人民法院起诉、应诉,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同等的诉讼权利义务。

民事诉讼法

第二单元 课题: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民事诉讼法的主管与管辖、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 教学目的:使学员对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有所掌握,并按照法律的规定,对民事诉讼法的主管与管辖、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等规定具备一定的知识 重点:1、主管与管辖2、级别管辖与地域管辖;3、民事诉讼当事人 难点:管辖;辩论原则;处分原则、共同诉讼 一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一)概念: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起指导作用的准则,也是人民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民事活动所必须遵守的准则。在理解这一基本原则的时候,可以把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理解成民事诉讼法的灵魂,就是说如果民事诉讼法对于具体的诉讼行为有指导的具体规范时,就遵循具体的规范来进行诉讼活动,如果没有则按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灵活地采取民事诉讼行为。另一方面,如果民事诉讼法中的具体规定有违背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条文,则在以后的司法改革中会对这样的条文进行修改。 (二)具体的基本原则 1辩论原则:指民事诉讼的当事人有权就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问题,在法院的主持下进行辩论,说明和论证自己主张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反驳对方的意见和主张。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辩论原则只是强调当事人可以辩论,但法官是否听取当事人辩论的意见,我国法律并没有作出规定,有时可能是当事人你辩你的,法官我判我的,根本不受当事人辩论的约束。这种辩论呢,不只是在辩论阶段进行,在诉讼的任何过程中都可以进行,不仅是口头辩论,还有书面形式的辩论,如原告递交起诉状后,被告递交答辩状,也是一种辩论。 例:我国的辩论原则可具体体现为: 辩论权的行使,不仅令是在法庭辩论阶段,而且贯穿于诉讼全过程;未经法庭辩论和的证据,通常情况下不得作为法庭裁判的根据;当事人可以就案件的实体问题进行辩论,也可以就案件的程序问题进行辩论;当事人提交的书面答辩状也属辩论的一种形式。 2处分原则:指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鼾自己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诉讼权利。处分原则的核心是当事人依法享有处分权,因此,处分原则的内容,实际上也是处分权的内容。当事人的处分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实体权利的处分权。当事人对自己享有的民事权利,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处分。举例来说如果有人侵犯你的财产权,这个时候你可以要求他赔偿,也可以要求他恢复原状,也可以要求只作出道歉就可以,这就是对实体权利的处分。二是对诉讼权利的处分权。当事人对诉讼权利的处分权贯穿于民事诉讼的全过程。从开始的起诉与否,到最后的执行和解与否,当事人都有权处分自己的诉讼权利。 3调解原则:调解就是由法院的法官来充当调解员,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在了解情况以后,不必完全拘泥于法律对于诉讼的规定,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然后达成调解书,调解书一旦送达当事人,就具有法律效力,如果不执行的话,另一方当事人可请求法院强制执行。 这也是法院调解与人民调解的最大区别。调解合法,要求调解协议的内容合法,调解的开始要合法,不能强行调解,调解的方式也要合法。 4同等原则、对等原则:我国法院对待外国公民、组织诉讼权利所采取的态度。 同等原则指一国公民、组织在他国进行民事诉讼时,与他国公民、组织享有同等的诉讼权利和承担同等的诉讼义务。

民事诉讼法第十五章

民事诉讼法第十五章 第一节诉讼权 第一百四十七条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提起诉讼的权利。 第一百四十八条因违法行为人的行为损害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损害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请求人民 法院处理。 第一百四十九条具有诉讼权的行为主体,有权依照本法的规定,请求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 第一百五十条依法请求公安机关调查取证的,或者请求仲裁机构裁决的,或者请求其他机关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该要求被当事人 拒绝执行或者在一定期限内未予执行的,当事人可以依法请求人民法 院处理。 第一百五十一条具有诉讼行为能力的公民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诉讼权利。 第二节诉讼行为能力和诉讼代理 第一百五十二条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可以独立进行诉讼活动;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可以在法定代理人的陪同下进行诉 讼活动。

第一百五十三条法人和其他组织依照法定程序设立的代表机关可以独立进行诉讼活动;未经法定程序设立的代表机关,需要由法定代表人或者其授权的代理人进行诉讼活动。 第一百五十四条犯罪被害人进行民事诉讼可以不委托诉讼代理人。 第一百五十五条具有诉讼行为能力的公民可以委托诉讼代理人进行诉讼活动。 第三节诉讼式 第一百五十六条诉讼材料应当按照事实和法律逻辑的要求,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 第一百五十七条具有证明力的文件、物证、视听资料等可以作为证据;当事人对有关事实的陈述可以作为证据。 第一百五十八条人民法院以直接证据推定,或者依照一事不再理会的原则,在认定某些事实时可以不经举证。 第一百五十九条当事人对自己的权利负有举证证明责任。 第一百六十条证据应当在诉讼过程中当庭提交。需要征询意见的,可以将作出文件形式的笔录。 第一百六十一条申请人对被申请人提供的可能有助于自己胜利的证据的事实或者证据来源缺乏能力证明的,有权提出合理请求,要求人民法院责令被申请人提供。

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1、起诉的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2、民事诉讼基本制度:(一)合议制度(二)回避制度(三)公开审判制度(四)两审终审制度(合议制度是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理民事、经济纠纷案件的制度;陪审制度是审判机关吸收法官以外的社会公众代表参与案件审判的制度;回避制度是为了保证案件公正审理而设立的一项审判制度;公开审判制度要求人民法院审判民事案件除法律规定情况外,审理过程应当向群众公开,向社会公开。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也应当公开宣判;量审终审制度指某一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后即告终结的制度) 3、证据的法定种类:(一)当事人的陈述;(二)书证;(三)物证;(四)视听资料;(五)电子数据;(六)证人证言;(七)鉴定意见;(八)勘验笔录。 4、诉讼中止的法定情形:(一)一方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的;(二)一方当事人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的;(三)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四)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参加诉讼的;(五)本案必须以另一案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的;(六)其他应当中止诉讼的情形。 5、诉讼终结的法定情形:(一)原告死亡,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放弃诉讼权利的;(二)被告死亡,没有遗产,也没有应当承担义务的人的;(三)离婚案件一方当事人死亡的;(四)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以及解除收养关系案件的一方当事人死亡的。 6、延期审理的法定情形:(一)必须到庭的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有正当理由没有到庭的;(二)当事人临时提出回避申请的;(三)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重新鉴定、勘验,或者需要补充调查的;(四)其他应当延期的情形。 7、执行中止的法定情形:(一)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的;(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的;(三)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者承担义务的;(四)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五)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 8、执行终结的法定情形:(一)申请人撤销申请的;(二)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的;(三)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的;(四)追索赡养费、

民事诉讼法2021全文

民事诉讼法2021全文 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民事诉讼法2021全文,盼望能给大家带来关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法释〔2021〕5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已于2021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36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2月4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21年1月30日 目录 一、管辖 二、回避 三、诉讼参与人 四、证据 五、期间和送达 六、调解 七、保全和先予执行 八、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九、诉讼费用 十、第一审一般程序

十一、简易程序 十二、简易程序中的小额诉讼 十三、公益诉讼 十四、第三人撤销之诉 十五、执行异议之诉 十六、其次审程序 十七、特殊程序 十八、审判监督程序 十九、督促程序 二十、公示催告程序 二十一、执行程序 二十二、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殊规定 二十三、附则 2021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其次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打算》。依据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结合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和执行工作实际,制定本解释。 一、管辖 第一条民事诉讼法第十八条第一项规定的重大涉外案件,包括争议标的额大的案件、案情简单的案件,或者一方当事人人数众多等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其次条专利纠纷案件由学问产权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中级人

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管辖。 第三条公民的住宅地是指公民的户籍所在地,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住宅地是指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不能确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注册地或者登记地为住宅地。 第四条公民的常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宅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 第五条对没有办事机构的个人合伙、合伙型联营体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注册登记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注册登记,几个被告又不在同一辖区的,被告住宅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第六条被告被注销户籍的,依照民事诉讼法其次十二条规定确定管辖;原告、被告均被注销户籍的,由被告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七条当事人的户籍迁出后尚未落户,有常常居住地的,由该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常常居住地的,由其原户籍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八条双方当事人都被监禁或者被实行强制性教育措施的,由被告原住宅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被监禁或者被实行强制性教育措施一年以上的,由被告被监禁地或者被实行强制性教育措施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九条追索赡养费、抚育费、扶养费案件的几个被告住宅地不在同一辖区的,可以由原告住宅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十条不服指定监护或者变更监护关系的案件,可以由被监护人住宅地人民法院管辖。

中国民事诉讼法(最新民事诉讼法内容)

中国民事诉讼法(最新民事诉讼法内容) 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10月19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作草案说明。 民事诉讼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是规范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规则。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是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先后经历了2023年、2023 年、2023年三次修正。 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政法领域全面深化的实施意见》,将“推进民事诉讼制度”确定为重大任务。2023年12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 五次会议作出《关于授权最高人民法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试点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授权决定》),授权在15个省(区、市)20个城市的法院 开展为期两年的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试点工作。根据《授权决定》要求,“试点 期满后,对实践证明可行的,应当修改完善有关法律”。 “经过近两年的试点,试点相关程序规则已被实践证明切实可行,所涉重点难点问 题也基本形成共识,修改民事诉讼法的条件已经具备。”周强说。 修正草案共对民事诉讼法作出16 处调整,其中新增条文8条,修改条文8条。 优化司法确认程序 修正草案合理扩大了司法确认程序适用范围,并优化司法确认案件管辖规则。 为进一步发挥司法确认制度对多元解纷方式的促进保障作用,丰富人民群众解纷渠道,推动矛盾纠纷源头治理,修正草案将司法确认程序适用范围从原来的仅限于“人民调解协议”扩展至“依法设立的调解组织或者依法任职的调解员主持达成的调 解协议”,允许中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受理符合级别管辖和专门管辖标准的 司法确认申请。 同时,根据调解主体和调解类型的不同,修正草案明确了三种情形下司法确认案件的管辖规则。“这既有利于完善诉调对接,便于审查和执行,又有效防控虚假调解 和虚假确认的风险。”周强说。 完善小额诉讼程序 修正草案完善了小额诉讼程序适用范围和方式,明确不得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的案件,简化小额诉讼案件审理方式。 修正草案进一步降低小额诉讼程序适用门槛,将小额诉讼程序适用案件类型限定为“金钱给付”案件,适用标的额从原来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 平均工资百分之三十以下”提升到“百分之五十以下”,并新增当事人合意选择适用 模式。同时,为避免实践中的滥用或不当适用,修正草案规定,确权类、涉外、需

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法律,它规定了民事诉讼的程序和基本原则,是保障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依据。本文将从民事诉讼法的起源和发展、基本原则、诉讼程序和诉讼实践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民事诉讼法的起源和发展 民事诉讼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唐代就有《唐律疏议》规定了诉讼的程序和标准。宋代的《大明律》更是对民事诉讼进行了系统的规定,为后来的民事诉讼法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制度的变迁,民事诉讼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少曲折和波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法院开始着手制定新的民事诉讼法。经过多年的修改和完善,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正式颁布实施,成为我国第一部民事诉讼法。之后,民事诉讼法进行了多次修订和完善,2017年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已经成为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律。 二、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1. 公正、公平、公开原则 公正、公平、公开是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司法制度的核心价值观。公正是指法院应当依法公正地审理案件,不偏不倚地对待诉讼当事人。公平是指法院应当在诉讼过程中保障诉讼当事人的平等权利,不让任何一方享有特权。公开是指法院应当公开审理案件的过程和结果,让公众监督司法活动。

2. 独立、公正的审判原则 独立、公正的审判是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独立是指审判机关不受任何组织或个人的干扰,依法独立行使审判职权。公正是指审判机关在审理案件时不受任何利益的干扰,依法公正地审理案件。 3. 诉讼主体平等原则 诉讼主体平等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原告和被告、上诉人和被上诉人之间应当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和义务,不受任何歧视。法院应当在审理案件时,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不偏不倚地对待诉讼当事人。 4. 立案受理原则 立案受理是指法院应当对符合法律规定的民事诉讼案件进行受理,并依法进行审理。立案受理的原则是民事诉讼的基础,也是保障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 5. 和解原则 和解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通过协商达成和解协议,撤销或放弃诉讼请求,结束诉讼。和解是民事诉讼的重要方式之一,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三、民事诉讼程序 1. 立案阶段 立案是民事诉讼的第一步,是指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对诉讼请求进行登记和审查,并依法决定是否受理。在立案阶段,

民事诉讼法解释

民事诉讼法解释 民事诉讼法是适用于民事诉讼的法律,它由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组成。《诉讼法》规定了诉讼的程序和规则,但是有时会发现法律条款的意义相对模糊和不明确,而《解释》就是解释这些法律条款的,它充当了民事诉讼法的补充,有助于解释法律条款的模糊性和不明确性。 《解释》的制定和变更由国家最高法院所负责,其内容包括了对民事诉讼法中所涉及的概念、术语、条文、句式等各个方面的解释,以及对《诉讼法》中模糊和不明确条款的解释性说明,具体可以分为三方面: (一)对民事诉讼法中概念、术语、条文、句式等各个方面提供解释。比如:诉讼法中涉及到的案件的定义;民事诉讼的概念等等。 (二)对民事诉讼法中涉及到的重要法律要件、法律程序、司法实务等方面的说明。比如:民事诉讼的三大程序;证据的质疑程序;一审裁判的实施规定等等。 (三)对模糊和不明确的民事诉讼法条款给出解释性的说明,从而为司法实践提供参考。比如:根据《诉讼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出变更诉讼请求,这里变更诉讼请求的具体涵义将由《解释》来解释。 《解释》对于解释民事诉讼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充当了民事诉讼法的补充,能够有效地解释法律的模糊性和不明确性,为司法

实践提供重要的参考,起到了系统、统一、有条理的解释民事诉讼法的功能。 总之,《民事诉讼法解释》在保障和完善民事诉讼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真正服务于司法实践,为社会司法活动提供有效、可靠、及时的参考,保持和维护法律条款的模糊性和不明确性,有助于社会治安、司法公正。因此,《民事诉讼法解释》的作用和价值决不比民事诉讼法的价值要小,正是因为它们的结合,完整和完善的民事诉讼体系才得以真正实现。

民诉法简答题

民诉法简答题 民诉法是指解决民事纠纷和保护民事权利的法律规范。它是我国民 事诉讼制度的基础,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个人权益、促进社会和 谐与稳定。接下来,本文将回答一些关于民诉法的简单问题,以帮助 读者更好地理解该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一、什么是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是指规范民事诉讼程序和方法的法律。它明确了人民法 院在民事诉讼中的职权、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诉讼程序的基本 要求等。民事诉讼法的核心目标是保护当事人的权益、维护社会公平 正义,并通过合法的方式解决民事纠纷。 二、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 平等自愿原则: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享有平等的诉讼资格,有权 自愿选择是否提起诉讼。 2. 公开审理原则:民事诉讼应当公开进行,但根据法律规定,可以 保护国家利益、商业秘密等特定权益进行非公开审理。 3. 立即审理原则:民事诉讼应当及时进行,依法迅速解决争议,以 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保护。 4. 审判独立原则: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任何干涉、指示。

5. 公正公平原则: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公正、公平地 对待当事人,确保案件裁判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三、民诉法常见的诉讼程序有哪些? 1. 立案:当事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经过法院的审查决定是否受理。 2. 审理:经过立案后,法庭将依据双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和证据, 进行庭前调解或庭审审理,最终做出判决或裁定。 3. 上诉:当事人对一审判决不服,可以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上 诉案件将重新审理,由上级法院作出终审判决。 四、民事诉讼的证据规则是什么? 根据我国民诉法,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规则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举证责任: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应当自行承担证明自己所主张 的事实的责任。 2. 证据收集:当事人可以通过合法的方式收集证据,并提交给法院 以支持自己的主张。 3. 证据的质证和反驳:在庭审过程中,当事人可以对对方提出的证 据进行质证和反驳,以说明证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4. 证据的认定: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 和实际情况,综合评估证据的证明力,并作出裁决。 五、如何执行民事判决或裁定?

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全体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和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发生的诉讼关系。特点: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进行。法院的审判活动在诉讼过程中起中药作用。民事诉过程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原则:平等原则.同等原则.对等原则.辩论对抗性原则.法院独立审判原则.支持起诉原则 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案件中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各种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效力:对事的效力,对人,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指民事诉讼法律、法规所调整的人民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存在的以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为内容的具体社会关系。也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构成.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是由诉讼上的法律事实引起的。凡是能够引起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都称为诉讼上的法律事实。诉讼上的法律事实包括诉讼事件和诉讼行为两类。 诉的种类:一、确认之诉二、变更之诉,也称形成之诉三、给付之诉 反诉的要件:反诉是本诉被告对本诉原告提起的。在举证期限前提起反诉。反诉与本诉必须适用相同的诉讼程序。反诉与本诉在诉讼标的诉讼请求或案件事实方面存在着法律牵连关系。反诉的管辖应当合法。 在我国,诉讼标的不同于诉讼请求,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一致性。诉讼请求(或诉的声明)是原告以诉讼标的为基础提出的具体实体请求。换言之,诉讼请求是指原告获得实体(法)上的具体法律地位或具体法律效果的诉讼主张。具体实体请求即原告行使诉权或提起诉讼所欲获得的具体的实体法律地位或实体法律效果,构成了诉讼请求的实体内容。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当事人平等原则,辩论原则,处分原则,诚信原则,检查监督原则。基本制度:合议制度回避制度公开审判制度两审终审制度陪审制度 不同时期合议挺的组成:1第一审合议庭的组成。必须是单数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共同组成。由审判员组成。2第二审合议庭的组成必须由审判员组成不能吸收陪审员参加3重审再审的组成重审时另行组成合议庭 合议制度:是指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理民事案件的制度。回避制度是指审判人员具有法定情形,必须回避,不参与案件审理的制度。二审终审制是指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对于第二审人民法院作出的终审判决、裁定,当事人等不得再提出上诉,人民检察院不得按照上诉审程序抗诉。 管辖是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权限和分工. 。级别管辖是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权限和分工。 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为:1、重大涉外案件;2、在本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案件,有可能判无 期徒刑、死刑的案件;3、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地域管辖是指不同地区的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权限和分工。 移送管辖是指人民法院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本院管辖时,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 法院应当受理。但如受移送的人民法院认为移送来的案件依照规定也不属于本院管辖的,应当报请上级人 民法院制定管辖,不得再自行移送。 协议管辖是指当事人可就第一审民事案件,在争议发生前或发生后,通过协议,选择在某一人民法院进行 诉讼而产生的管辖。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2条关于一般地域管辖的第3款中规定,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的住 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管区内,各该人民法院均有管辖权,第23条至33条在特殊地域管 辖中常给有关案件规定了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这样一来,就往往发生对同一案件, 两个或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情况,民事诉讼法规定,遇有这种情况,原告可以向其中任何一个 人民法院起诉。如原告同时向两个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行使管辖权。这就 是所谓的选择管辖。

民事诉讼法全文

民事诉讼法全文 民事诉讼法全文 民事诉讼法,根据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为了方便大家,yjbys店铺下面为你整理了民事诉讼法全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编总则 第一章任务、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宪法为根据,结合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保证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第三条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 第四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民事诉讼,必须遵守本法。 第五条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在人民法院起诉、应诉,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同等的诉讼权利义务。 外国法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对该国公民、企业和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实行对等原则。 第六条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对民事案件独立进行审判,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七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第八条民事诉讼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

件,应当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第九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第十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 第十一条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民事诉讼的权利。 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人民法院应当用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审理和发布法律文书。 人民法院应当对不通晓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提供翻译。 第十二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 第十三条民事诉讼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第十四条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第十五条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对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可以支持受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六条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宪法和本法的原则,结合当地民族的具体情况,可以制定变通或者补充的规定。自治区的规定,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自治州、自治县的规定,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批准,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第二章管辖 第一节级别管辖 第十七条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八条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民事案件: (一)重大涉外案件; (二)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范围(SQP版) 一、诉讼标的概念 诉讼标的。是指当事人提出的要求法院予以裁判,确定其某种民事实体法律地位或某种民事实体法律效果的请求或生命,也就是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的实现其具体法律利益的要求。是诉的三要素之一。 二、诉的分类 一、给付之诉,是指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判令另一方当事人履行一定义务的诉。 二、确认之诉,是指一方当事人要求人民法院确认他与另一方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某一民事法律关系的诉讼。 三、形成之诉,又称变更之诉,是指一方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根据新的法律事实,变更或解除其与另一方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 三、反诉的概念、条件 反诉,是相对于本诉来说的一种诉,原告提起的诉,叫本诉,反诉是指在一个已经开始的民事诉讼程序中,本诉的被告以原告作为被告,向受理本诉的人民法院提出与本诉有牵连关系的,目的在于抵消或吞并本诉原告诉讼请求的独立的反请求。 反诉和反驳的区别: 一、反驳是被告针对原告的诉讼主张、观点、理由所提出的相反的、否定性的意见,目的在于否定原告的诉讼请求但并不提出自己的诉讼请求,因此反驳不会引起新的诉讼;反诉是被告针对原告提出的,有自己的诉讼请求,因此反诉产生新的诉讼。 二、反驳在本案的诉讼过程中发生,属于本诉的一种诉讼行为;反诉不属于本诉。 三、被告在反驳原告的诉讼请求时,仍然是本案的被告;被告在反诉中,是原告。 四、被告反驳的目的,旨在对原告的诉讼请求予以否认,证明原告的诉讼请求部分或全部不成立;被告反诉的目的,旨在抵消或者吞并本诉的诉讼请求,或者使本诉的诉讼请求失去存在的意义。 反诉的要件:①时间条件,必须在本诉进行中提起。②对象条件,反诉的被告必须是本诉的原告。③牵连性条件,反诉与本诉的诉讼标的或者诉讼理由必须有牵连关系。④对抗性条件,提起反诉的目的是为了抵消或者吞并本诉的诉讼请求或者使本诉的诉讼请求失去存在的意义。⑤管辖条件,反诉只能想受理本诉的法院提起,且不属于其他法院专属管辖。⑥程序条件,反诉与本诉能够适用同一种诉讼程序合并审理。 四、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及其要素、参加人和参与人的区别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指人民法院和一切诉讼参与人之间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发生的,由民事诉讼法所调整的诉讼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民事诉讼权利的享有者和民事诉讼义务的承担者,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一切诉讼参与人。主要分为五类: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其他诉讼参与人。诉讼主体是指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中能够直接对诉讼程序的发生、发展和终结产生影响的人。诉讼主体只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当事人。 ①人民法院,是形式国家审判权的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进行诉讼活动。是诉讼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