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之间寻求平衡

在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之间寻求平衡

在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之间寻求平衡
在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之间寻求平衡

在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之间寻求平衡

日期:2011年12月09日

在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之间寻求平衡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电子政务的应用使国家秘密的安全面临空前严峻的形势,国家保密权亟待加强;而随着民主政治的不断推进,公民的主体意识、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建立阳光和透明政府的呼声不断高涨,公民获取政府信息的需求明显加强,因而在许多情况下,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会发生冲突。而新保密法为平衡这种冲突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较好地实现了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之间的平衡。

平衡国家保密权和公民知情权的理论基础。新保密法第二条规定,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国家秘密的范围涉及国家的政治、军事、外交和外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国家安全和刑事司法等重大领域。对国家秘密的保护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利益的维护,而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又是国家存在的基本前提,故而国家秘密的保护实质上构成现代民主法治国家存在的前提。

国家保密权是一种公权,其权利主体是国家。国家作为国家秘密的权利主体具有专属性和排他性。一项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事项一旦依照法定程序被确定为国家秘密,即应当归国家所有,只有国家才能决定该国家秘密的使用和处置。

知情权是现代社会中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它包括接受信息的权利、要求政府机关公开政府信息而不受公权力干涉的权利和积极要求政府保障其获取信息的权利。知情权的核心是对政府信息的知悉、获得和使用,没有政府机关对其拥有信息的全面公开,知情权的实现就无从谈起。知情权也是公民更好地实现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参政权、监督权、言论自由权的前提和基础。

在现代民主法治国家中,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都有存在的必要,但保护国家秘密必然会限制公民的知情权,因此,应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加以平衡。在民主法治国家,政府所持有的公共信息应提供给人民。但国家安全活动不同于或不完全等同于通常的政府活动,它所产生的国家安全信息也并非是一般的公共信息,这部分敏感的国家安全信息大多是需要保密的,不能像其他公共信息一样完全向公众开放。因此,公众的知情权如果遇到保

密法等法律规定的特殊事项,是受到一定限制的。

国家秘密涉及国家安全或重大利益,世界各国无论采取何种政体,都对国家秘密严加保护,即使在制定信息公开法的国家,亦将国家秘密列人不得公开的事项,借以维护国家秘密安全。可

见,对危及国家安全或利益的信息,限制知悉是有其正当性和必要性的。

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当二者面临冲突时,应当比较两者所代表的利益。在社会生活中,利益冲突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美国社会法学者庞德将利益分为三大类: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个人利益是直接从个人生活本身出发,以个人生活名义所提出的主张、要求和愿望。公共利益是从政治组织、社会生活角度出发,以政治组织社会名义提出的主张、要求和愿望。社会利益是从社会生活角度出发,为维护社会秩序、社会的正常活动而提出的主张、要求和愿望”。而在我国,习惯于将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统称为“公共利益”。国家保密权属于公权力,显然属于公共利益的范畴,而公民个人知情

权代表私权利,属于个人利益,公民个人知情权所代表的利益明显小于国家保密权所代表的利益。当公益与私益相互对立,无法彼此兼顾时,在经过充分衡量后,应对私益有所限制,以维护公共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新保密法对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的平衡。科学界定政府信息的公开与保密,协调公开与保密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需要在公民知情权与国家保密权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并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来保障公民知情权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受损害。

保密法修订之前,宪法和1988年通过的保密法以及有关保密法规和规章,都明文规定了公民有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并为此规定了一系列详尽而宽泛的保密条款,

因此,国家秘密的保护已经具有宪政层次的意义。而相对于国家保密权,公民知情权则没有得到法律上的保护,其法律地位较为尴尬,二者处于失衡的状态。而新保密法找到了信息保密与信息

公开之间的杠杆,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的平衡,具体表现在:第一,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的关系更加紧密。

在我国,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的紧密联系一直未被人们所否认,但在实践中,二者实质上一直是分割的。据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的调研,多年来各地随意定密现象比较普遍,定密偏高,缺少密级变更和解密机制,往往“一密定终身”,导致大量已经没有保密意义的涉密载体堆积。很多地方和部门未适时调整国家秘密范围,甚至将工作秘密、商业秘密等同于国家秘密管理。这种“重保密、轻公开”的错误做法不但严重影响了保密工作的实效性,也限制了公民知情权。

新保密法在理念上十分注重协调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之间的关系,该公开的充分公开,该保密的严加保护,一改以往的过度重视保密而忽视公开的立法思路,在更多环节上将国家保

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一并考虑。新保密法第四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机关、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对应当定密的事项不定密,或者对不应当定密的事项定密,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有关机关、单位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第十五条第四款规定:“机关、单位对在决定和处理有关事项工作过程中确定需要保密的事项,根据工作需要决定公开的,正式公布时即视为解密”;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机关、单位应当定期审核所确定的国家秘密。对在保密期限内因保密事项范围调整不再作为国家秘密事项,或者公开后不会损害国家安全和利益,不需要继续保密的,应当及时解密”。这些规定有效纠正了“重保密、轻公开”的错误做法,使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的关系更加紧密。

第二,为平衡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奠定法律基础。2008年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于保障公民知情权具有重大意义,但由于与旧保密法缺乏有机衔接,在实施中保密经常成为某些政府部门逃避信息公开义务的借口。有数据显示,2008年某市政府各部门受理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中,仅六成申请获批,而在拒绝公众申请的理由中,逾六成是因为事涉“国家秘密”,“国家秘密”俨然成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拦路虎”。新保密法较好地处理了这一问题,明确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事项,应当依法公开”。这项规定应被视为是处理保密法与规定公开事项的法律、行政法规之间关系的基本适用原则。按照此规定,当二者之间出现不一致时,应优先适用规定公开事项的法律、行政法规,有关单位不得再以保密为借口拒绝公开。

纵观各国保密法,公开原则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荷兰、英国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都十分重视平衡保密与公开的关系,力图做到既保护国家秘密信息的安全,又保障公民知情权。如英

国设立了专门的信息裁判所,负责信息公开与保密问题的申诉。荷兰明确由申诉公署负责信息公开与保密

问题的申诉。两国都规定可以就信息公开与保密的有关问题向法院提起诉讼。在我国,

新保密法的有关规定使保密法与其他法律法规有机地衔接起来,为平衡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在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之间寻求平衡

在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之间寻求平衡

在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之间寻求平衡 日期:2011年12月09日 在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之间寻求平衡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电子政务的应用使国家秘密的安全面临空前严峻的形势,国家保密权亟待加强;而随着民主政治的不断推进,公民的主体意识、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建立阳光和透明政府的呼声不断高涨,公民获取政府信息的需求明显加强,因而在许多情况下,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会发生冲突。而新保密法为平衡这种冲突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较好地实现了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之间的平衡。 平衡国家保密权和公民知情权的理论基础。新保密法第二条规定,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国家秘密的范围涉及国家的政治、军事、外交和外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国家安全和刑事司法等重大领域。对国家秘密的保护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利益的维护,而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又是国家存在的基本前提,故而国家秘密的保护实质上构成现代民主法治国家存在的前提。 国家保密权是一种公权,其权利主体是国家。国家作为国家秘密的权利主体具有专属性和排他性。一项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事项一旦依照法定程序被确定为国家秘密,即应当归国家所有,只有国家才能决定该国家秘密的使用和处置。 知情权是现代社会中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它包括接受信息的权利、要求政府机关公开政府信息而不受公权力干涉的权利和积极要求政府保障其获取信息的权利。知情权的核心是对政府信息的知悉、获得和使用,没有政府机关对其拥有信息的全面公开,知情权的实现就无从谈起。知情权也是公民更好地实现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参政权、监督权、言论自由权的前提和基础。 在现代民主法治国家中,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都有存在的必要,但保护国家秘密必然会限制公民的知情权,因此,应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加以平衡。在民主法治国家,政府所持有的公共信息应提供给人民。但国家安全活动不同于或不完全等同于通常的政府活动,它所产生的国家安全信息也并非是一般的公共信息,这部分敏感的国家安全信息大多是需要保密的,不能像其他公共信息一样完全向公众开放。因此,公众的知情权如果遇到保 密法等法律规定的特殊事项,是受到一定限制的。 国家秘密涉及国家安全或重大利益,世界各国无论采取何种政体,都对国家秘密严加保护,即使在制定信息公开法的国家,亦将国家秘密列人不得公开的事项,借以维护国家秘密安全。可 见,对危及国家安全或利益的信息,限制知悉是有其正当性和必要性的。 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当二者面临冲突时,应当比较两者所代表的利益。在社会生活中,利益冲突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美国社会法学者庞德将利益分为三大类: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个人利益是直接从个人生活本身出发,以个人生活名义所提出的主张、要求和愿望。公共利益是从政治组织、社会生活角度出发,以政治组织社会名义提出的主张、要求和愿望。社会利益是从社会生活角度出发,为维护社会秩序、社会的正常活动而提出的主张、要求和愿望”。而在我国,习惯于将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统称为“公共利益”。国家保密权属于公权力,显然属于公共利益的范畴,而公民个

项目部内部保密管理制度

项目部内部保密管理制度 1.目的:为维护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保护企业在电力市场的竞争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电力工业国家秘密及其秘级具体范围规定》,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内蒙古第一电力建设公司项目部内部秘密的管理。 3.名词解释:内部秘密是指按一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内的人员知悉的关系到公司改革、发展、稳定和经济利益的事项。 4.职责划分:公司保密委员会(保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对项目部内部秘密的监督、管理、检查、奖励和惩处工作。公司各项目部保密领导小组对本单位的内部保密工作负责。项目部各部室负责人牵头进行保密工作的定秘审核和期限界定的申请及归口管理。 5.项目部内部秘密的范围和密级 项目部内部秘密事项的范围包括: 5.1.1涉及项目部总体的规划、计划、统计、财务、通信、计算机信息管理中的秘密事项; 5.1.2有重大影响的人身、设备、机械事故情况; 5.1.3科技攻关的秘密措施,具有国内区域内领先水平的施工工艺,科技成果中的关键技术以及施工、安全、质量、物资管理中心核心部分; 5.1.4尚未出台的人事变动方案。

公司内部密级划分 5.2.1公司机密级事项 (1)对外招标标价和标价的计算依据,定标签约前谈判方案; (2)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电力科技关键技术,以及能取得重大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的核心部分; (3)财务帐簿、报表、凭证以及经营状况; (4)尚未出台的人事安排调整、变动方案; (5)党工委会议、经理办公会议记录。 5.2.2公司秘密级事项: (1)年度施工生产完成的指标利润情况、各种专题性统计和经营、财务分析资料; (2)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自行制定的程序文件、工艺规程、要求、制度、规定、作业指导书及质量记录等支撑性文件; (3)内部案件档案、未结信访、举报案件,以及查处中的案件材料和案件审批记录等; (4)施工中发生的各种重大事故情况及原始资料; (5)涉及项目施工中内部秘密的各种信息、资料和刊物。 项目部各部门在确定密级时,应当根据况确定保密期限。 6.保密措施 凡属于项目部内部秘密,各部门应按照本规定分项或分专业制定保密措施,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落实,严格注意防止外企业或他人以“洽谈业务、开发合作、学习参观”等名义从中获取内部秘密。

辩论赛: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应该让位于大众知情权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 很荣幸成为本场最后一位发言的辩手,纵观全场,可谓是唇枪舌战,激烈交锋。 但我不得不在最后指出对方辩友所犯的几点错误: 首先,对方辩友今天始终在强调公众人物作为公民的这一基本特征,而忽略其作为公众人物的特殊性,妄图以普遍性而掩盖特殊性存在的事实。我方从不否认公众人物也作为公民,享有公民权利,但更重要的是,公众人物从聚光灯下获取了名利财富,掌握了很多普通公民无法掌握到的资源,甚至拥有呼风唤雨的影响力。这时候,我们如何还能只把公众人物当作普通公民来对待? 其次对方辩友今天说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尤其是私生活部分是与公共利益无关的。我方不敢苟同,作为公众人物,一言一行都可以在社会掀起波澜。公众人物的个人生活一旦触犯了法律,这时候道德的标准,法律的公平与正义,社会的秩序将会受到严峻的考验。这时候,就和公共利益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了。面对张艺谋生七个孩子的事实,如果再用隐私权做借口来阻挡社会的监督,来搪塞公众的知情权,这必定会无形中给了公众人物一个可趁之机,加深了民众对公众人物甚至对法律的不信任。 再者,我们来看大众知情权。大众知情权必不等于社会的猎奇心理,知情权的行使也并非为了满足社会大众对公众人物隐私的窥探欲。知情权既然作为公众的宪法性权利,不仅受到法律保护,同时也是在对社会的公平正义,道德的发展进行监督,让原本阴暗化复杂化的事件得以在阳光下运行。李天一涉嫌强奸的案件,作为父亲的李双江难道可以以隐私权需要受到保护为借口拒绝向公众交代吗。张默吸毒的案件,作为父亲的张国立也不能以隐私权为借口来躲避公众行使知情权。 当然,任何权利的行使不会是无边无际的。公众人物的知情权让位于大众知情权,并不就等于知情权的滥用。因为知情权的行使也会恪守界限,遵循原则,为社会的公平公开公正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提五统”:国家、集体与农民

分类号密级 U D C 编号 硕士学位论文 “三提五统”:国家、集体与农民 学位申请人姓名: 戴欢欢 申请学位专业方向: 政府经济学 指导教师姓名: 刘金海

San ti Wu tong : Country, Group and Peasantry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M.A.Degree in Government Economic s By Dai Huanhuan Postgraduate program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upervisor: Liu Jinhai Academic Title: Associate Professor Signature________ Approved May, 2010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意华中师范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允许北京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将本人论文以电子、网络、镜像及其他数字媒体形式公开出版。 作者签名: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ALI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CALI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同意论文提交后滞后:□半年;□一年;□二年发布。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公民的知情权

分类号编号 公民知情权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学年论文) 院系:文法系 专业:法学 班级:文法081-1 学生姓名:田蕾 学号: 200890505111 指导老师:吴淑霞(讲师) 2010年月日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摘要:宪法意义上的知情权的基本含义是政府对公民获取信息的自由负有责任,即国家以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来保障公民所享有的和应当享有的寻求、接受和传递信息的自由。通过对我国“政府信总公开第一案”的分析,明确政府信息公开的宪法基础是知情权,知情权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规定的一项基本人权,知情权兼有自由权和社会权双重权利属性。知情权是监督公共权力的有效手段,是保护公民自身利益的需要,是消除谣言,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应在宪法中明确知情权的基本权利地位,并积极构建知情权的宪法救济制度。 关键词:知情权、宪法权利、权利属性、政府信息公开、社会公众

引言 “知情权”是由美国一位编辑肯特?库泊在1945年1月的一次演讲中首次提出来的,到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兴起“知情权运动”以来,知情权被广泛沿用并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权利概念。建立公民知情权制度具有理论依据和宪法依据。知情权是监督公共权力的有效手段,是保护公民自身利益的需要,是消除谣言,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健全和完善知情权对于保障公民的自身利益和维护社会秩序、限制政府权力、维护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当前在知情权保护及政府信息公开问题方面的宪法立法及相关制度构建方面相对显得薄弱滞后,社会发展要求中国顺应世界潮流,制定相关知情权制度及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一、知情权的含义和由来 ·(一)知情权的含义 知情权,又称“知悉权”、“了解权”、“知的权利”、“信息自由权”等,是指“有关主体有获知与他有关的情报信息的权利”。知情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知情权的对象包括官方和非官方的信息,既适用于公法领域,也包括私法领域中平等主体之间的知情权,如消费者对商品情况的知情权等。狭义的知情权主要是指获取官方的信息,即社会公众从政府获取相关信息的权利,仅适用于公法领域。 宪法意义上的知情权的基本含义是政府对公民获取信息的自由负有责任,即国家以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来保障公民所享有的和应当享有的寻求、接受和传递信息的自由。知情权兼有自由权和社会权双重权利属性。 “知情权”包括“知悉”和“获取”两个层次的含义。其中“知悉”主要是指权利人主观上知晓,而“获取”则是指权利人索取、查阅某种记录着信息的有形载体(文字、图片、录音带、录像带、电子光盘等),其基本内容是公民对国家机关掌握的情报有知道的权利。 ·(二)公民知情权的由来 “知情权”一词源于英文“the right to know”,是有美国新闻记者肯特·库柏在1945年1月率先使用的。面对当时美国联邦政府消极对待政务信息公开,任意扩大保密权限的官僚主义作风,库柏从民主政治的角度提出“不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在一个国家乃至世界上便无政治自由可言”,并建议将知情权推升为一项宪法权利。但在此之前,有关知情权的发展更多的体现为理论上的先行。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

科技公司员工保密制度流程

第一条员工任职期间知晓的相关商业秘密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信息:(一)客户信息:客户的各类信息,及其他相关政府部门的个人资料、内部保密信息等; (二)项目信息:目前公司所有完成、即将完成或开展、即将开展的项目基本信息以及进展情况等; (三)技术信息:系统、软件设计方案,计算机程序和研究项目等技术资料等; (四)商业信息:客户资料、采购资料、供应渠道、财务资料和市场业务开展计划等。 第二条员工在任职期间必须遵守公司规定的任何成文或尚未成文的 保密及其他规章制度、协议、合同、条例、法规等内容。不得将公司、所在部门或趁职位之便获得的以上保密信息资料及各类商业秘密在未经公 司许可的情况下擅自透露给他人,包括公司内其他不相关的员工。 第三条员工在任职期间因职务上的需要所持有和保管的一切记录有 关公司保密信息的电子文档、纸制文件、资料、图表、笔记、报告、信件、传真、磁带、磁盘、仪器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的载体,不论是否具有商业价值,均归公司所有,不得擅自带出、外借或非法转让。 第四条员工在入职时必须签署《入职前声明》(附后)。 第五条员工离职时必须归还公司所有的文件资料和财产物品,包括但不仅限于:资料、图纸、报告、手册、信件、客户信息、计算机程序以及任何与公司有关的其他材料、设备等,并且不得保留上述资料的复印件、笔记或摘录。

第六条员工在离职后仍需对其在上班期间知悉的公司的商业秘密承担保密义务。私自泄露公司商业秘密,经公司查证属实者,公司将依法追究其民事和刑事责任。 第七条员工违反本保密制度的,公司将视情节轻重酌情处理,同时公司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附:入职前声明 本人姓名: 身份证号码: 本人入职前特此声明如下: 1、本人声明离职时不会带走中城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的,或者中城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的其他子公司(分公司)的任何设备、记录、数据、报告、提案、规则说明、图纸、示意图、草图、材料、营销材料、材料销售、客户名单、其他文件或财产、或任何上述的复制品; 2、本人声明遵守中城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的所有机密信息条款,并同意在职期间的任何发明和原创作品归属中城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3、本人声明保守中城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的商业秘密,保守公司的数据或其他专有信息与产品有关的工艺、技术、设计、公式、发展或实验工作、计算机程序、数据库、客户名单、经营计划、销售计划、财务信息或其他有关的本公司或其任何雇员、客户、顾问等方面的机密,以及保守我自己所完成的文档、设计、方案、算法、计算机程序、试验工作、数据库等方面的秘密; 4、本人声明保守中城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的客户信息,不破坏中城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与已有的客户间的客户关系,不从中城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挖走客户;

公众知情权行使要适度.

公众知情权行使要适度 2008-01-20 公众知情权是公民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和权利,它为新闻界、出版界等舆论单位及时报道新闻事件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事实依据。新闻界为满足社会公众知情权和公正评论的要求,大量报道和评估公众感兴趣的事件,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到个人隐私问题。随着人格平等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对隐私权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隐私权问题引发的新闻官司成为热门话题。 为正确发挥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笔者认为,在对新闻自由予以必要法律保护的同时,需对其作出适当的限制,以防止新闻自由权的滥用。有关他人隐私的报道,应限于不使当事人感到不安的限度,即把握好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两种权利的“度”。 首先,要划清普通公民与社会知名人士的界限。名人、公众人物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他们所从事的活动一般与社会公共生活有关,并构成社会公共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的一些隐私已成为公众社会知情权所指向的对象,因此对名人隐私权的保护要进行必要的限制。名人、明星效应离不开新闻媒体的.宣传和披露,名人获利于新闻媒体,也就应受制于新闻媒体,放弃一部分隐私权也是他们获得成功所付出的必然代价。 其次,要区分一般公民与政治人物的界限。政府官员从一方面讲是普通公民,应该享有普通公民所享有的权利,包括隐私权;从另一方面讲,他们对公共事务负有特别的责任,自然就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品德、优秀的才能,保持一定的“透明度”,而且其政治、经济、社会活动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要受公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故其隐私权应受到一定的限制。 最后,普通人在不同情况下具有不同的隐私范围,要区别对待。某些本来纯属普通人私人事务的事情,在特定情况下也会与社会公共生活发生联系而不能成为隐私。这主要指普通人违反了法律或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因卷入引人注目的特殊事件等原因而成为“非自愿性公众人物”,其隐私权受保护的范围则较普通人正常情况下相对缩小。 公众知情权行使要适度

国家与农民关键在于权利

国家与农民:关键在于权利 物权法第四、五次审议稿中原本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有稳定收入来源的,经发包方同意,可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相关条款。2007年3月通过的物权法最终还是把这个条款删除了 改革30年以来,中国农民的境况有了明显可观察到的改观: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08年的4761元;农民衣食住行的变化随处可见,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也较之过去有了不小的进步,同时农民的精神状态也有所提振。 但是,我们也为真实世界的另一面而感到担忧。比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1978年二者差距为200元左右,2008年已经超过10000元,一些农民还没有脱贫,生活还很艰难;农民因征地而导致利益被侵害,甚至变成无地无业无岗的“三无”人员;农村低保标准偏低,有时还不能瞄准对象;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迟迟不能建立,一些老农的处境令人忧虑;一些地方农村文化生活贫乏,自然古朴的生活里完全没有文化的新意,等等。 问题的根源还在于权利。尽管30年来,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总体上在逐步好转,农民获得了一组过去所没有的权利,但对农民赋权还远远不够。农民的世界发生了诸多的变化,但是没有变化的他们在整个经济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他们仍然是弱势群体,还不能平等地分享改革的成果;他们的权利还不完整,权益被侵犯的事情还屡见不鲜。这是“三农”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 第一,土地应该是农民最主要的财产,但是农村改革迈出承包制的第一步后,就再没有实质性的第二步,以致农民的土地产权至今没有达到相对的完整,土地权益被经常分割,甚至侵犯。近些年来,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了大量的失地农民,由征地而引发的冲突甚至群体性事件不绝如缕,其关键原因就在于农民缺乏完整的土地权利,在集体所有下没有充分的排他权利。西谚云“穷人的寒舍,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意指穷人自己所有的寒舍,不经同意,连国王也无权随便进入,充分体现了所有权的重要性。抛开充满争议的所有权不说,中国农民连法律上的土地的抵押权也没有。物权法第四、五次审议稿中原本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有稳定收入来源的,经发包方同意,可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相关条款。2007年3月通过的物权法最终还是把这个条款删除了,并在其中的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这显然是对作为产权的核心——处分权完整性的分割,是对农民土地权益的限制,实际上也意味着,农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除了农作和自居,再没有其他用途。因而,必然会影响到土地的资产属性和流动性,农民就不可能通过土地抵押的方式获得就业转移和产业扩张的信贷资金;同时,也会影响到农民的社会保障,如果某位农民不幸得了大病,需要做手术,他丝毫指望不上他的承包地和宅基地。 第二,农民得到了市场带来的好处,也深受市场波峰浪谷的冲击折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果实并不直接等于通用财富,有时多收了三五斗,倒成了农民的负担,农耕社会“丰收的喜悦”不再是必然的逻辑。对于高度分散的小农而言,社会化的大市场是一种难以驾驭的力量,以致谷贱伤农的现象屡见不鲜。 农民的这个遭遇,显然与政府调控和保护力度不够有直接关系。从机制上讲,政府是否要保护农民的市场利益,似乎主要取决于市民的态度和反应,而不是农民的诉求。比如,2007年猪肉价格大涨时,市民反应强烈,政府为之担忧,以致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讨论生猪问题,农业部的有关领导甚至一年开了近100个有关猪的会议,并采取了很多措施平抑猪肉价格。但2006年,还有2009年以来,猪肉价格持续低迷,农民养猪收益大减,但政府关心的程度和支持力度显然与2007年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再如,三鹿事件后,奶业受到沉重打击,奶农损失惨重。在某奶业大县,奶农把牛奶倒入一个大坑,竟然淹死了一头猪。但是,快一年时间过去了,政府在保护奶农利益方面所采取的措施还远远不够。 第三,农民可以流动,进城打工,权益也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们仍不能在城市落地。政府只是在统计中,把(在城市居住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算作了市民,而并没有让他们真正变成市民。按照这样的统计,就有了一个自欺欺人的数据,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46%,农民只剩了7亿多一点。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在城市的处境仍然是“经济上接纳,社会上排斥”,他们在城市辛勤地劳动,但并不是城市的主人。他们可能劳动2年,才能挣到自己亲手盖的一平米房子。这种状况必须

环境知情权的概念

浅析环境知情权的概念 摘要:通过分析环境知情权权利属性,结合其历史和发展进程,根据法定权利属性要义,紧扣“环境”和“知情”的含义,进行界定。认为环境知情权是公众知晓、了解和认识有关政府和企业环境信息的权利,而环境信息是关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有影响的环境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的信息。是一种获得环境信息和实现环境信息了解、知晓的实体性权利。 关键词:环境知情权;法定权利;环境 ①权利的三种形态: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实有权利。这一过程中,法定权利是应有权利和实有权利的桥梁,而法的社会学的重心是从社会实现层面来研究法律现象,法定权利的实现必须经得起社会实践层面的考验。载林孝文.自论法定权利的实现——以法社会学为视角[j].湘潭大学学报,2008,32(5)。 收稿日期:2011-12-20 作者简介:谢锐(1987-),男,江西赣州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环境法研究。 关于环境知情权的概念,学者的探索和争议一直没有间断。蔡守秋认为环境知情权是环境权的派生权利,认为环境权的内容包括了环境的使用权、知情权、参与权、请求权,将环境知情权涵盖于环境权中[1]。吕忠梅认为环境知情权的实现并不受国域范围的局限,代表国民获取本国或者世界范围内有关环境状况、国家环境管理状

况等环境信息的权利。同时也认为环境知情权具备知情权的性质,但是本质上属于环境权[2]。王明远从公共当局和公众的角度,认为环境知情权是指公众适当获取与环境有关的资料的权利,属于环境权的内容,也是实现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前提性权利。这些资料一般是由公共当局所掌握的,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质量报告以及一定区域内的污染物质排放信息等等资料[3]。朱谦则认为环境知情权是公众享有的获知各种环境信息的权利,属于知情权的范畴。从以上代表性学者关于环境知情权概念定义看,有两点共识:首先,肯定环境知情权有存在的必要,确立环境知情权是国际化趋势。其次,肯定了环境知情权的权利的内容一般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所行使的行为,可以概括为对于环境有关的信息获取。而对于环境知情权的争议也很明显,首先,环境知情权的主体具体范围,各学者的定义还存在差异,有国民、公众当局和公众等等几种代表性用语。其次,是环境信息的差别,有表示是关本国或世界的环境状况,也有表示有关公共当局的、或者各种环境信息的等等,再者是环境知情权的属性之争,尤其是环境权与知情权属性之争最为激烈。因此,对于其概念尚没有统一的论断,大多是学者基于自身认识而表达的观点。本文通过分析环境知情权权利属性,结合其历史和发展进程,根据法定权利属性要义,紧扣“环境”和“知情”的含义,进行界定。 一、环境知情权属于法定权利

公民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公民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序言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挑战,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类的正常生活。全球性的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现象也日趋明显。2015—2016学年冬季短学期期间,我们开展了全校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采访,了解公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态度和观点;同时,在采访过程中普及、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提升公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这个理念深入人心。调查采访之后,我们将整理这次调查得到的数据结果并分析其产生原因,也提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为政府制定相关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依据。借以监督企业节能减排,提升企业的环保意识。为保护环境,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主义建设做好铺垫。 1.调查对象基本状况 1.1调查对象性别比例 在调查的人中,男女的人数几乎是相同的,男女的人数比例各占百分之五十。 1.2调查对象年龄分布 在调查的人中,18岁以下的占9%,18—30岁的人占66%,30—50岁的人是占14%,50岁以上的人所占的比例是11%。总的来说,所调查的人的年龄分布在18—50岁之间。在接受采访的人群中,中青年人占的比重最高,而他们又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对社会影响较大,这一调查比例较好的反映了社会人群对社会的影响构成情况。 1.3调查对象地域分布 在调查的人中,城镇人数占51%,乡村人数占49%,二者几乎是相同的,城镇和

乡村的的比例基本各占一半。 2.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 2.1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的定义 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构成之一。包括我国公民对于污染、公共卫生等的环保意识,对于动物保护的意识程度,对于环保、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的认知程度等。 2.2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的状况 (1)在对污染与破坏环境的行为的看法这个问题上,调查对象大都表示了自己周边的生态环境存在污染现象。其中有87人表示“感觉不好”,占87%;有10人表示“没有感觉”,占总体的10%;有3人表示“没感觉”,占3%。 表2-1污染与破坏环境的行为的看法 (2)在对当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状况如何这个问题上,调查对象对待存在环境污染的态度是:调查显示共有63人认为当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非常严重”,占63%;有23人认为“不太严重”,占23%;有8人认为“没问题”,有6表示“不知道”,共占14%。 表2-2当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状况

保密工作制度

附件: 石家庄思凯电力建设中心保密工作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安全和利益,规范和加强石家庄思凯电力建设中心(以下简称思凯中心)保密工作管理,杜绝泄密事件发生,保障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有关保密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思凯中心所属各部门、单位。 第三条思凯中心保密工作实行“积极防范、突出重点,既确保国家机密又便利各项工作”的方针和“业务谁主管,保密工作谁负责”的原则。 第四条各单位应建立健全本单位的保密工作制度,并根据工作实际,对员工进行经常性地保密教育和保密工作检查,认真落实各项保密措施;每位工作人员都要熟知本职工作中涉及秘密的具体事项和密级划分的标准、范围,严格遵守各项保密制度。

第二章保密工作机构和职责 第五条为进一步加强保密工作的规范管理,严格执行保密制度,坚决杜绝失密、泄密现象,根据思凯中心的实际情况,成立保密委员会。成员如下: 主任:总经理 副主任:各副总经理,安全总监 委员:综合部、产业部、安全监察部、人力资源部、经营策划部、财务部、监察审计部主要负责人,中心党总支书记 主要职责:贯彻落实上级保密和机要工作的方针、法规以及工作部署和要求;研究解决中心保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审议中心保密工作规章制度;指导、监督和检查公司保密和机要管理工作。 保密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设在综合部。其主要职责是: 组织宣传贯彻上级有关保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企业的工作部署;负责日常保密事项的受理及交办、督办工作;负责协调企业内部保密事项的定密工作;组织保密工作有关制度的制定、修改并负责监督其贯彻执行;负责提出保密工作考核意见;定期通报保密工作信息,并组织相关业务培训。 第七条各单位相应设立保密工作组织,全面负责本单位的保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落实思凯中心保密委员会的工作部署;组织本单位保密工作宣传教育、保密检查与考核

乡村精英国家政权和农民的互动

中国农史(Agricultural History of China)2010.4 传统乡规民约的历史反思及其当代启示 —乡村精英、国家政权和农民互动的视角 —— 党晓虹1,2樊志民1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2.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资源管理系,Parkville,vic.3010) 【摘要】乡规民约是乡村治理的一种重要方式。传统乡规民约是在乡村精英、国家政权和农民三方力量博弈和互动中不断向前发展演变的。乡村精英阶层是乡规民约的倡导者、制定者和执行者,国家政权是乡规民约的监督者和制度保障者,而广大农民则是乡规民约的主要施受对象,是决定乡规民约能否顺利贯彻实施的主要力量。只有保证它们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和正确的角色分配,特别是确保农民阶层在乡规民约制定、实施过程中话语权和参与权的实现,才能保证当代乡规民约良性发展和有效实施。 【关键词】传统乡规民约;国家政权;乡村精英;农民 【中图分类号】S-09;K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459(2010)04-0100-06 The Historical Reflection and Modern Inspi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Regulations and Rule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llage elites,state and peasants —— DANG Xiao-Hong1,2FAN Zhi-min1 (1.College of Humanities,Northwest Agriculture&Forestry University,Yang ling712100; 2.Department of Resources M anagement and Geography,the University of M elbourne,Victoria3010,Australia)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way of village control,the traditional village regulations and rules evolved and developed continually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village elites,governments and peasants.Within this sys-tem,these three powers played different roles.Village elites were advocators,constitutors and executants of these rules,the governments of the different levels were supervisors and supporters of them,and the peasants determined whether or not these tradition rules were successful.So,we should ensure smooth relationship and correct allocation of rules between them,especially ensure the peasants’right of speaking and participating in the villager regulations and rules in order to ensure a healthy development and effective execution of modern village regulations and rules. Key words:traditional village regulations and rules;government;village elites;peasants 在传统乡规民约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无时无刻不浮现出国家政权、乡村精英阶层以及农民阶层三方力量的身影,他们之间的博弈和互动,直接影响到传统乡规民约的发展路径和乡村“自我管理”的具体成效。相较于古代农村社会,当代农村社会的基本格局并未发生太大变化,乡村精英阶层、国家 [收稿日期]2010-07-01 [作者简介]党晓虹(1975-),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资源管理研究中心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研究;樊志民(1957-),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 导师,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史与农业农村社会发展研究。 -- 100

我国网络环境中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

我国网络环境中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 摘要:网络交易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易方式,与传统交易方式相比,其具有方便快捷、价格透明、信息开放等显著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使得这种交易方式在短时间内得以兴起并 快速得到发展。然而,由于网络环境虚拟性等特点,易发生诸如支付安全、质量保障、售后 服务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制约网络交易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如何保障网 络交易中消费者的基本权益,推动网络交易健康发展,已然成为一个急需解决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从消费者基本权益之一的知情权出发,旨在通过对网络环境中消费者知情权的分析 与探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网络消费者网络交易知情权信息披露制度完善 目录 摘要I 目录Ⅱ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现时代,网络交易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传统商务手段,开拓了新的市场, 产生了巨大的效应。但网络交易在日常商业活动中的应用仿佛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以其成本低、效率高、速度快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环境中,越来越广泛地得到消费者认可;另一 方面,在网络交易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形,成为其发展的阻碍,亦对消 费者权益保护提出严峻的挑战。 一、我国网络环境中的消费者 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或Electronic-Business),是一种交易方式的描述,它主要通 过电信和电脑网络进行商品交换。但是关于“电子商务”的概念,至今尚无定论。国际经济合 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电子商务的定义是:发生在因特网上包含企业之间(B to B)、企业与 消费者(B to C)之闻的商业交易。加拿大电子商务协会的定义3则较为具体:电子商务是通过 数字通讯进行商品、服务的买卖及资金的转移,还包括公司间和公司内利用电子邮件、电子 数据交换、文件传输、传真、电视会议、远程计算机联网所能实现的全部功能(如市场营销、 金融结算、销售和商务谈判等)。而网络交易与电子商务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在电子商务初期,网络交易几乎就是电子商务的全部,但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的日渐完善,网 络交易便成为只是电子商务的一部分。概括地讲,电子商务就是商业和贸易伙伴之间运用现 代通信和信息共享技术以达到商贸活动的目的。而网络交易,是指通过相关网站,在网络上 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活动。 对于电子商务的分类,学界目前意见较为统一,将其分为三种模式:B TO B(单位对单位的 电子商务模式),B TO C(单位对个人的电子商务模式,如书籍和音像制品零售业的当当网、卓越网的经营模式),C TO C(个人对个人的电子商务模式,如淘宝网、E﹒BAY的经营模式)。其中,可以明确的是,在B TO C的模式中涉及到消费者的保护,而在B TO B的模式 及C TO C的模式中是否涉及到消费者的保护却存有争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

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调查研究

武汉工程大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调查研究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4年9月2日

目录索引 内容摘要 (3) 一、被调查对象基本状况 (5) 1.1被调查对象性别比例 (5) 1.2被调查对象年龄分布 (5) 1.3被调查对象文化程度 (5) 二、生态环境 (5) 2.1定义 (5) 2.2恶化原因 (6) 2.3生态问题 (7) 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7) 3.1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荒漠化 (7) 3.2建立适合现阶段生态环境建设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 (8) 3.3正确对待自然生态资源,实行绿色经济 (9) 3.4提倡绿色消费,节约物质资源。 (9) 四、提高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建议 (9) 五、公民生态环境意识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内容摘要 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好坏影响着人类生活的质量。而如今,生态环境却因为人类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出现了很多不好的情况。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而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 关键字:生态环境环境问题环境意识

社会实践(调查)信息反馈表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 籍贯:调查时间:2014.8.23 地点: 调查人签名: 2014年 8 月 23 日

一、被调查对象基本状况 1.1被调查对象性别比例 在调查的人中,男女的人数几乎是相同的,男女的人数比例各占百分之五十。 1.2被调查对象年龄分布 在调查过程中,20岁以下的占27%,20—30岁的人占41%,30—40岁的人是占18%,40岁以上的人所占的比例是14%。总的来说,所调查的人的年龄分布在15—50岁之间。 1.3被调查对象文化程度 从被调查人的知识方面来看,大多数人的教育程度是中学,其中的大多数人是到初高中就没有再读了,剩下的人是正处在初中高中阶段;其次多的是小学读完就没有读的;剩下的是大学毕业和处在大学阶段的人。 二、生态环境 2.1定义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

在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之间寻求平衡

在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之间寻求平衡 日期:2011年12月09日 在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之间寻求平衡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电子政务的应用使国家秘密的安全面临空前严峻的形势,国家保密权亟待加强;而随着民主政治的不断推进,公民的主体意识、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建立阳光和透明政府的呼声不断高涨,公民获取政府信息的需求明显加强,因而在许多情况下,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会发生冲突。而新保密法为平衡这种冲突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较好地实现了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之间的平衡。 平衡国家保密权和公民知情权的理论基础。新保密法第二条规定,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国家秘密的范围涉及国家的政治、军事、外交和外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国家安全和刑事司法等重大领域。对国家秘密的保护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利益的维护,而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又是国家存在的基本前提,故而国家秘密的保护实质上构成现代民主法治国家存在的前提。 国家保密权是一种公权,其权利主体是国家。国家作为国家秘密的权利主体具有专属性和排他性。一项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事项一旦依照法定程序被确定为国家秘密,即应当归国家所有,只有国家才能决定该国家秘密的使用和处置。 知情权是现代社会中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它包括接受信息的权利、要求政府机关公开政府信息而不受公权力干涉的权利和积极要求政府保障其获取信息的权利。知情权的核心是对政府信息的知悉、获得和使用,没有政府机关对其拥有信息的全面公开,知情权的实现就无从谈起。知情权也是公民更好地实现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参政权、监督权、言论自由权的前提和基础。 在现代民主法治国家中,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都有存在的必要,但保护国家秘密必然会限制公民的知情权,因此,应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加以平衡。在民主法治国家,政府所持有的公共信息应提供给人民。但国家安全活动不同于或不完全等同于通常的政府活动,它所产生的国家安全信息也并非是一般的公共信息,这部分敏感的国家安全信息大多是需要保密的,不能像其他公共信息一样完全向公众开放。因此,公众的知情权如果遇到保 密法等法律规定的特殊事项,是受到一定限制的。 国家秘密涉及国家安全或重大利益,世界各国无论采取何种政体,都对国家秘密严加保护,即使在制定信息公开法的国家,亦将国家秘密列人不得公开的事项,借以维护国家秘密安全。可 见,对危及国家安全或利益的信息,限制知悉是有其正当性和必要性的。 国家保密权与公民知情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当二者面临冲突时,应当比较两者所代表的利益。在社会生活中,利益冲突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美国社会法学者庞德将利益分为三大类: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个人利益是直接从个人生活本身出发,以个人生活名义所提出的主张、要求和愿望。公共利益是从政治组织、社会生活角度出发,以政治组织社会名义提出的主张、要求和愿望。社会利益是从社会生活角度出发,为维护社会秩序、社会的正常活动而提出的主张、要求和愿望”。而在我国,习惯于将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统称为“公共利益”。国家保密权属于公权力,显然属于公共利益的范畴,而公民个人知情

内部保密工作制度

保密制度 第1章总则 第1条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公司知识产权管理规定》及具体情况,为保障公司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使公司长期、稳定、高效地发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制定本制度。 第2条适用范围 1.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员工。 2.公司所有人员,包括技术开发人员、销售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生产和后勤服务人员等(以下简称“工作人员”),都有保守公司商业秘密的义务。 第2章公司秘密的范围 第3条公司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晓、能为公司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且由公司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1.本制度所称的不为公众所知晓,是指该信息不能从公开渠道直接获取。 2.本制度所称的能为公司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是指该信息具有确定的可应用性,能为公司带来现实的或者潜在的经济利益或者竞争优势。 3.本制度所称的公司采取保密措施,包括订立保密协议、建立保密制度及采取其他合理的保密措施。 4.本制度所称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包括内部文件,如设计、程序、产品配方、制作工艺、制作方法、管理诀窍、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招投标中的标底及标书内容等。 第4条公司秘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事项。 1.公司生产经营、发展战略中的秘密事项。 2.公司就经营管理作出的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 3.公司生产、科研、科技交流中的秘密事项。

4.公司对外活动(包括外事活动)中的秘密事项以及对外承担保密义务的事项。 5.维护公司安全和追查侵犯公司利益的经济犯罪中的秘密事项。 6.客户及其网络的有关资料。 7.其他公司秘密事项。 第3章密级分类 第5条公司秘密分为三类:绝密、机密和秘密。 第6条绝密是指与公司生存、生产、科研、经营、人事有重大利益关系,一旦泄露会使公司的安全和利益遭受特别严重损害的事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公司股份构成,投资情况,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研制资料,各种产品配方,产品图纸和模具图纸。 2.公司总体发展规划、经营战略、营销策略、商务谈判内容及载体,正式合同和协议文书。 3.按《档案法》规定属于绝密级别的各种档案。 4.公司重要会议纪要。 第7条机密是指与本公司的生存、生产、科研、经营、人事有重要利益关系,一旦泄露会使公司安全和利益遭受严重损害的事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尚未确定的公司重要人事调整及安排情况,人力资源部对管理人员的考评材料。 2.公司与外部高层人士、科研人员的来往情况及其载体。 3.公司薪金制度,财务专用印签、账号,保险柜密码,月度、季度、年度财务预、决算报告及各类财务、统计报表,电脑开启密码,重要磁盘、磁带的内容及其存放位置。 4.公司大事记。 5.产品的制造工艺、控制标准、原材料标准、成品及半成品检测报告、进口设备仪器图纸和相关资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