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政策启示_叶菊艳

农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政策启示_叶菊艳

农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政策启示_叶菊艳
农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政策启示_叶菊艳

第26卷第6期2014年11月教师教育研究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 Vol.26,No.6Nov.,2014

[收稿日期]2014-10-3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4JJD880001)、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CIA1417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建设项目(2012CXQT0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叶菊艳(1984-),福建武夷山人,北京师范大学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教育政策、教育与社会等。

农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政策启示

叶菊艳

(教育部普通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875)

[摘要]本文试图从身份认同的视角解释目前人们不愿当农村教师这一现象。文章借助已有文献概括出当前农村教师身份认同的现状,并在已有文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炼出影响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并探讨这些因素是如何交互作用于农村教师身份认同的构建。最后,本文据此就如何提升农村教师身份认同,留住农村教师提出相应启示。

[关键词]教师身份认同;农村教师;影响因素;教师政策[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14)06-0086-07

How Rural Teachers Construct Their Ident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YE Ju-yan

(Key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OE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

Beijing ,100875,China )

Abstract :The paper tries to answer why people don ’t want to be rural teacher from the lens of identity.Firstly the paper conclud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rural teachers ’identification with their role by reviewing the current related research pa-pers.Based on the literature and empirical data ,the paper also theorizes the factors that have impact on rural teacher identi-ty construction and explores how the rural teachers negotiate and construct their teacher identities among the factors.Basing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is paper gives suggestions on how to guide the rural teachers to construct their identity in order to recruit and retain the rural teachers.

Key Words :teacher identity ;rural teacher ;influential factors ;teacher policies

随着近年来国家及社会各界对教育公平和高质

量教育的重视,农村地区如何留住优秀教师或如何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以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既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难题,也是学术讨论的热点话题。那么为什么个体教师普遍不愿在农村任教?就此问题目前多是从农村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农村教师工资待遇不高等方面来解释。但外因往往还需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本文试图从身份认同的视角

对此问题进行解释,并提出相应启示。

一、身份认同视角引入理解“农村吸引

或留任优秀教师难”

近年来在国内外教育研究界,关于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越来越多。这类研究背后所持的基本出发点,即如上文所言,各种外在的旨在帮助教师或提升教师能力的行为若没有被教师内在地赋予意义,

68—DOI:10.13445/https://www.doczj.com/doc/333199701.html,ki.t.e.r.2014.06.015

其成效是有限的。而身份认同,作为教师赋予意义的资源[1],教师拥有怎样的身份认同即其如何看待自己作为教师,会影响其如何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赋予意义,并进而继续影响其行动及其身份认同。因此,教师的身份认同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个体教师在与他人、与社会、与制度的互动中,不断在个性与社会性、变化与不变中协商建构出来的。这就意味着身份认同是可以被形塑或引导的。

“农村教师”作为一种外在角色或者说一种制度赋予的身份,能否为个体教师主观上所接受和认同,取决于教师如何为之赋予意义,如“我为自己是一名农村教师而自豪”,或“我恨自己是一名农村教师”。因此,身份认同是伴随着个体教师的情绪体验的。积极的意义赋予和情绪状态有助于维系个体教师践履自己所承担的“农村教师”角色。而个体多大程度保持自己积极身份认同的稳定性不仅是个体能动性的体现,也受到一系列外在因素的影响。个人因素、人际群体或社会关系、政策和制度等都会影响着教师的身份认同[2]。因此,如果要从根本上思考如何吸引或留任优秀教师在农村任教,就需要帮助农村教师形塑相对积极稳定的身份认同。那么现有中国农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是如何作用于个体教师对其身份赋予意义的?从中可以给予我们怎样的政策和研究的启示?

目前就上述问题学术界或多或少已有相应讨论,亦有相应实证调查研究①。多数文献从量化研究角度考察农村教师群体的职业认同,并通过统计方法揭示一些与农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变量,但细细读来,却发现这些问卷并未体现“农村教师”这一身份内部的独特性对个体教师的影响,同样的问卷也可以对城市教师进行施测。相比较而言,从质性取向对个案农村教师的身份认同进行考察则更有助于理解农村教师身份认同及其意义建构的过程。但质性研究“研究者本身是研究工具”的特点,也会使得对个案的理解深度受研究者个人研究素养影响。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发展不平衡,对已有实证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笔者了解到更多地域的农村教师身份认同状况。因此,已有文献和笔者的田野调查②共同构成了本文的论据基础。

二、现有农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

从目前来看,不论是已有文献还是田野调查都反映,农村教师对其职业的认同度不高。来自辽宁省农村教师的调查发现,农村教师的职业认同度较低,且在物质保障、社会声望和职业行为三个维度均低于城市教师[3]。一项针对湖北黄冈市、鄂州市、荆州市和宜昌市4000多位农村教师的问卷调查亦显示,农村教师在其“阶层认同度”、“工作满意度”和“经济地位认同度”上较低,而在社会认同度上农村教师职业已对师范生缺乏吸引力[4]。四川地区的数据亦有同样反映:不论是遂宁、自贡市10所农村中学教师[5],还是达州、巴中、广安、凉山等地市、州农村中小学教师[6],均对其工资待遇有较低的认同度,且有较低的职业幸福感。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也不例外。这些地区农村教师职业认同度不高,具有较高的离职意向和较低的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且对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具有外在工具性[7]。针对江西省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状况的研究[8]和河南省农村幼儿园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也同样发现教师职业认同度很低。后一项研究还显示,当问及若有机会重新选择职业时,坚决再选幼儿教师的只有23.7%[9]。

但也有研究数据显示,尽管这些农村教师职业认同度不高,但其职业责任感仍然较强[10]。这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我们的师道传统中教师对学生所承担的责任感仍然在农村地区有所保留,尽管不甘心当老师,但既然当一天老师,还是要为学生负责。这一点值得政策制定者好好呵护。

结合已有文献的相关探讨和田野调查数据,如下因素影响着农村教师的身份认同。

(一)性别、教龄、所处学段、任教学科、是否担任学校管理者、教龄等个人变量影响农村教师身份认同

尽管整体上农村教师身份认同度不高,但亦受

78

农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政策启示

①②当以rural teacher/identity/China为关键词进行英文文献检索时,结果为0。而以“农村”+“教师”+“身份”(或“认同”)为篇名检索词在CNKI期刊网进行文献检索,则共获得30篇左右文献,且基本上是2011年以后的论文,可见对中国农村教师身份研究是近几年才逐渐受到关注。

笔者及其所在团队分别在2011年12月和2013年12月奔赴全国多个省份和县市就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培训体系进行调研。

到性别、学历、任教学科、教龄等个人变量的影响。其中,女性农村教师较男性农村教师而言有着相对更高的认同度[11],女性教师在职业情感上高于男教师[12]。低学历教师较高学历教师而言,更满足于当前的工作环境和收入,也更认为教师职业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13]。语、数、外教师更倾向于认为教师职业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14],高中阶段教师的职业认同度高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15],普通任课教师的职业认同低于学校中层管理者[16]。实际上,从中国现有国情看,学科(主科、副科)及是否为学校管理者意味着教师在校拥有的权力不同,其象征着教师的社会地位、社会声望及被社会的认同度。而这种社会认可又反过来影响着教师个人对其身份的认可。

而当个体教师并未从管理职位中获得社会认可时,当事人同样变得脆弱。笔者2013年末到某贫困县对该县20位农村学校校长的焦点小组访谈就发现,这些农村校长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度非常低。其原因在于由于一线教师士气低落,许多任务得校长自己完成。当了校长不仅没有享受到更多资源,反而行政工作量大增,却没有获得相应的经济补贴。其中,一位校长就表示,“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了”。

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英语教师在农村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针对江苏省苏北地区16所农村小学中英语教师的研究就发现,该群体的职业认同程度一般,且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在职业行为上得分最高,而在社会声望上得分较低。但与已有研究不同的是,该研究发现男性英语教师的职业认同度比女性英语教师更高,作者认为这是由于男性小学英语教师稀缺,因而更容易获得各种发展机会,从而较女教师更有职业认同感。此外,工作时间在10 15年的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行为认同显著高于教龄在5年以下及5 10年的教师[17]。这一点发现与前文中陈水平等学者对江西农村中职教师的研究发现相似。在后者的研究中,11 20年教龄的教师在职业认同度上高于4 10年教龄的教师[18]。10年以上的教师基本上进入成熟期,能够比较好地胜任工作,因而更加容易享受到工作带给自己的成就感。由此亦说明,农村教师的职业认同度除了受到工资待遇、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的影响外,其能否胜任自己的工作并享受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会影响其职业认同。

(二)市场化脉络及消费主义造成农村教师群体与其参照群体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的差距拉大,加剧农村教师对其身份的不认同

教师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受到其参照群体的影响。农村教师的主要参照群体有公务员、城市教师、农民或学生家长、学生等等。在市场化趋势下,当面对所教的学生和家长外出打工都可以比自己收入高时,农村教师的心理相对失衡。研究显示,在城乡二元对立、社会转型和消费主义背景下,农村教师的相对剥夺感十分强烈。作为“体制内”的国家干部,却是“体制内的弱者”,其专业身份与社会身份均得不到承认,其各方面的改善落后于公务员及城市中的同行,靠拿死工资低工资的他们亦成为农村中的“穷者”[19]。

牛立军以追踪研究的方式考察了豫西北地区自2007-2012年农村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变化,就发现在这近5年中,虽然农村幼儿园教师发现在职业自治性上略有提高,但在职业获益感和职业动力感上则均有所下降。从年龄段来看,22 25岁和26 30岁的认同感最低。由于在22 30岁期间,年轻教师面对结婚生子压力,对于经济待遇的要求相对较高,反观自己微薄收入,难免对自己的职业感到不满[20]。

在我国长期城乡二元发展的脉络下,城乡之间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农村”作为一个地域及经济上的概念,已无原有“乡村教师”中“乡村”的文化内涵,而是意味着“落后”与“偏远”。因而“农村教师”也就意味着比城市教师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上都呈现弱势。还有学者直接将农村教师称为“弱势群体”[21]。

(三)现有政策与制度形塑出不同类别的农村教师,造成农村教师群体内部的分化与区隔,从而影响着个体农村教师的身份认同

认同某个群体亦意味着个体在该群体中找到归属感。但在目前,农村教师群体内部因政策或制度分化出多元类别,如公办教师、代课教师、自聘教师、试教教师、特岗教师、支援教师等等。不同的身份标签彰显着不同农村教师在社会地位、权利/力、文化资本及可动用资源上的分化与区隔。谁是我群?这种区隔及资源分配的不平衡极大地影响着个体农村教师的身份认同。

拿“特岗教师”来说,作为一个国家为发展

88

2014年教师教育研究第6期

和均衡农村义务教育催生出的新兴教师身份,该群体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度深受政策导向及教育部门重视程度所影响。我们的调研数据和已有文献都发现,在一些省份中,“特岗教师”享受着更高的福利待遇,这在增强“特岗教师”对自己身份认同的同时,却使其难以融入当地教师群体。而当其福利待遇、学习机会与非“特岗教师”相比处于劣势时,其职业认同又受到影响[22]。学者杜亮根据其所在课题组2011年对全国“特岗教师”计划的大型实证调查数据分析就认为,“特岗教师”因其待遇与其他农村教师相同却无正式编制而属于“底层群体”或“边缘群体”[23]。罗英卓专门对农村初任女特岗教师的身份认同进行研究,发现这些教师对政策处于观望态度并期待入职后和谐的人际关系,其中社会认同显著地影响着其职业身份的建构与认同[24]。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教师的身份认同受到制度、人际及个体三个层面交织的影响。

再比如“代课教师”,虽然这一群体在制度上没有被认可,但亦是国家政策在取消“民办教师”队伍群体后促生的一个群体。该群体来源多样,有退休的教师、有新毕业的学生,有临时聘任的社会人员,有具备教师资格证书的,也有不具备的,有在本地招聘、与本地有着强情感联系的,亦有外来的。不同群体因其自身所拥有的资本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身份认同。但显而易见的是,由于国家制度上对“代课教师”的不认可,注定了“代课教师”在农村教师群体中的边缘地位。此时,当地人对他们的认同及与当地的情感联系就成为了代课教师坚守的力量源泉。考虑到一些“代课教师”身上所存留的与当地乡土社会的联系及其教育教学经验,在农村教师紧缺的前提下,国家仍然需要考虑更好地进行制度设计,以吸纳“代课教师”群体中对教育事业有强烈使命感和专业能力的教师进入农村教师队伍。

近年在教育公平政策导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导致的新型办学模式下,还出现了一校两址或多址的农村校区教师。在这类教育集团中,农村学校作为分校区,教学资源进行跨城乡整合,教师身份亦打破了原有城乡差别,农村分校教师变身为“城市教师”,虽然工作地点不变,但享有城区教师的待遇。但这种做法仍然给农村教师带来了身份困惑:自己究竟归属哪个群体?应该照哪个群体的认可而行动?虽然在制度上确定了城区教师身份,但若难以适应城市化进程,想回归农村任教,这些教师会被农村中心校告知“人事关系已划归城里,不属农村调动范围”,但其仍然被城区教师群体看作“农村教师”,且同工不同酬;随着集团内学校交流的加强,农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趋同于城市校,从而进一步脱离农村地域特点,而这又使这些教师疏离于自己所工作的农村社区,得不到农村社区成员的认可[25]。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相信这一群体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因此,造成这些教师身份困惑的原因也值得在制定农村教师队伍政策时予以考虑。当前制定“县聘校用”教师政策亦需要对此经验教训进行借鉴。

随着国家逐渐加大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政策的执行力度,还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交流教师”、“流动教师”或“支援教师”,这个群体进入农村后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认同,而他们的加入又会多大程度影响已有农村学校教师的身份认同,也值得进一步关注。

(四)城市化进程造成农村教师与农村文化的疏离,文化上的无“根”感及缺乏对农村社区的归属感影响农村教师对自己工作的意义赋予

在传统中国,农村学校或由当地村民募集资金自发举办,或由当地有名望和经济实力的家族发起,而教师亦多由当地告老还乡的乡绅或正在备考的读书人担任。教师与学生之间往往存在着血缘、亲缘或地缘等关系,这种情感上的归属维系着教师对自己工作的意义赋予,亦支撑着教师坚持自己的工作。实际上,这种情感归属亦是目前支撑着乡村教师或民办教师继续其工作的重要力量。但随着20世纪初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兴起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经过调整取消师范学校后,许多农村教师不再产生于当地。如根据2011年一项针对全国“特岗教师”计划的大型实证调查数据分析,5000多位特岗教师中入大学前为城市户口的占到79.89%。[26]这些外来的且深受城市文化影响的教师尽管因为工作成为了农村环境中的一员,却不再是过去植根于农村社区的“熟人”,而是如张济洲所言的“村落生活中的‘异乡人’”、“乡土社会的‘陌生人’”和“村落事务的‘边缘人’”[27]。

而较经济待遇、他人认可和制度认可等因素而

98

农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政策启示

言,这种来自文化层面的因素是影响农村教师身份认同的更加深层的原因,它关系着农村教师能否在农村形成有“根”之感,直接关系着农村教师自身价值、使命与工作意义。从目前来看,当前农村教师正面身份想象的根基已松动,但仍表现出一定的代际差异性。如一些资历深的教师对自己农村教师身份的认同度更高,而这多少与这些教师能融入并适应当地社区生活有关[28]。

但在现有“教育现代化”及“教师专业化”语境下,我们发现即便是产生于本地的“乡村教师”,亦逐渐被纳入体制内,并陷入城市化、技术化的运作,如参加以城市文化、考试文化为主导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接受各种量化问责制考评。这些制度化的运作亦使农村教师文化进一步脱离乡土文化,并与乡土社会形成文化冲突[29]。一旦文化之“根”缺失,意味着维系农村教师工作的深层意义源丧失。农村教师很容易往往以一种工具性姿态面对自己的工作,即农村教职对自己的意义就是获得收入,且这种工具性姿态在竞争的教育体制内进一步被发扬。而吊诡的是,在当前市场化和消费社会的脉络下,持这种工具性姿态面对工作的农村教师就会愈发在与城市教师及其它富裕起来的从业群体的对比中形成相对剥夺感,从而产生失落与不平衡心理。亦是如此,有学者提出应该重建农村教师的公共性,强化其对农村公务事务的参与及对农村社区所承担的责任[30]。

三、讨论:农村教师身份认同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个体教师作为社会人,其构建自己身份认同的同时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外界对其是否认可的影响。通过上述讨论基本上可以看到,来自国家制度和政策的认可、社会和人际的认可及自我认可是影响个体农村教师构建自己身份认同的重要的三股力量。

制度和政策的认可体现在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相关政策支持、晋升与学习机会等等。制度和政策的认可意味着是国家对农村教师的认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尽管教师收入低,但为国家建设奉献是维系其坚守工作的重要意义源。“国家现在还穷,我们要理解国家,国家不会忘了我们”这样类似的话是许多乡村教师用于自我安慰的话语。然而现在,虽然国家发展了,可教师们却发现“过去每逢教师节时,乡政府门口还会挂块牌子写着庆祝教师节,乡长请吃一顿饭,今年却什么也没有”,心里很寒。在物价高涨和社会向钱看的时代下,要抵抗住金钱的诱惑需要农村教师拿出更多的勇气,因此也就更需要国家的介入。

社会和人际上的认可包括同事和领导的认可与支持,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所在农村社区成员的认可等等。教师每天都需要与不同的人进行互动,因此,周围的重要他人对其是否认可,人际关系是否和谐,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归属感及其对自己工作及存在价值的感知。所处农村社区“读书无用论”、农村教师作为外来者与农村社区的疏离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农村教师在农村社区难以获得认可,从而无法获得归属感。

自我认可则主要体现在个体农村教师对自己在农村任教的意义和价值赋予方面。当教师难以从这份工作中获得成就感,获得对其生命和人生价值实现的意义时,就往往对该工作赋予工具性的意义,将这份工作看作只是自己谋生的手段。

但上述三股力量亦非各自孤立地影响着农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如前所述,制度可以在农村教师群体内部制造区隔,从而影响着个体农村教师所处的人际脉络及人际认可,来自制度和政策的各种倡导和号召亦会影响着个体农村教师对其工作的意义赋予。而当教师获得强有力的人际支持,对自己所处社区有着很强的归属感时,这种情感支持又会帮助教师去抵御来自制度上的不认可,如那些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乡村教师们。这种人际上情感的支持亦维系着个体教师对自己工作的意义赋予。当然,教师自我是如何对其在农村任教赋予意义、赋予怎样的意义亦会影响着其有多大能量去抵御来自外界的各种制度或人际压力。

四、启示:提升农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可为

由此,若想提升农村教师身份认同,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国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提升对农村教师的制度性认可或国家认可,但不在制度上人为造成农村教师内部的区隔国家应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坚守农村任教教师的认可和鼓励,这需要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共同

09

2014年教师教育研究第6期

努力。应该在制度上保证一个地区所有教师(不论农村还是城市,亦不论农村教师队伍内部各种来源的教师)享有相同的基本的经济待遇、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现在国家从“学校人”到“系统人”的做法可算是此方向上的努力。在此基础上,应运用多种形式的补偿(物质与精神)及提供资源和发展机会,帮助能力提升等手段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或鼓励现任的农村教师,以免“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而引起怨气和不满。如一项针对农村特岗教师的大型调查就显示,各种新制度补入的教师其身份已比当地教师特殊,如果再继续增加其收入会将这部分教师推入孤立状态,难以获得当地的支持,对于其融入农村社会和自身成长都是不利的[31]。

(二)加强对农村地区执教教师所需专业性的探讨,通过改革教师教育内容及教师评价方式等提升教师为农村服务的专业能力,以帮助其获得当地社区认可

教师能否获得学生、家长及所处农村社区的认可,在传统社会中往往是仰赖血缘和亲缘关系的信任。但在现代契约社会下,最为根本的还在于教师的专业能力。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出于对家乡教师素质的不信任而将孩子转学到城市,这种人际上的不信任影响着农村教师的身份认同。不论是已有研究还是田野调研都可以看到,教师能否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影响着其身份认同。有研究者讨论农村教师拥有地方性知识的重要性,但教师仅仅知道地方性知识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懂得解读农村学生的特点,能够尊重地方差异,并结合当地已有资源进行相应课程开发,帮助农村学生学习。

新农村建设和未来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应该是既具有宽广视野、又有本土情怀,既能适应城市生活、亦愿意为本地建设服务,既能传承本地文化历史、又能面向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从研究上应该结合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脉络并结合未来农村发展趋势探讨农村教师究竟该具备怎样的“专业性”,使其能够参与和服务于农村建设,并能培养未来农村发展所需人才,引领农村的变革。

教师教育及考评机制亦要关注农村教师的独特专业性,避免让农村教师在不断追逐与城市教师的“同”中处于边缘化和依附地位。需要引导师范生认识当前农村和农村儿童的现状,并从促进社会正义的角度认识自己的工作。这一点笔者已在自己的免费师范生课堂中略做尝试。在当前市场化与消费社会脉络下,国家在农村教育中的力量逐渐弱化。那么代表国家力量的农村教师能否在乡土社会中扎下根,并发挥自己整合国家与社会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

对于农村教师专业性的探讨亦需要区分不同地域。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且各地发展不均衡,每个地方亦因其发展需要及历史文化传统有其独特的本土知识及需求,因而在探讨农村教师专业性时,除了找出共性外,仍然需要结合当地特点进行地方性和区域性研究,探讨个性需求。目前,其实不少师范院校亦有此种意识,开始培养师范生结合当地特点做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

(三)形塑和构建关于“农村”及到“农村任教”的正面想象以引导农村教师对自己工作的意义赋予

教师自我为其工作赋予怎样的意义往往受到社会中已有公共叙述的影响,比如当全社会对“农村”都持一种“贫穷的,在各方面均落后于城市”的意象时,教师亦不容易为自己到农村任教赋予积极的意义。因此,国家有必要借助各种舆论资源在社会中形塑和构建关于“农村”及到“农村任教”的正面想象。比如,“农村”并不意味着经济劣势,而是一种自然、质朴、简单的象征,到农村任教意味着个体教师追求一种自然而简单的生活方式。其实,现在不少城市人都愿意到乡下居住一段时间或者自己买地种菜,亦有不少艺术家或知识分子自愿到农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因此,这种正面想象多少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基础。又比如,到农村任教,帮助农村地区发展经济不仅是有志青年的一种体现,亦是教师在其专业生涯中自我挑战和自我提升的机会,是教师提升自己面对学生多样性的专业能力的好机会。笔者所参与的一些支援项目中,就曾听见城市教师在到西部农村支教后发出“这些孩子真有悟性”的感叹,也曾见到城市教师对农村务工人员子女有独立精神、能吃苦耐劳等品质的高度赞扬。这种对多元学生群体的接触实际上也拓展着教师自我发展的可能性。

在现实中相信有不少教师是如此进行意义赋予并投入实践的。应该借助各种渠道让这些能量进行汇聚,形成合力,并形成社会舆论导向。

19

农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政策启示

(四)不妨考虑以“处境不利教师”代替“农村教师”这一身份

实际上,到底“农村教师”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这一概念是否适合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不少农村已转变为工业区,教师流动亦更为频繁的现状?而大量农村务工人员进入城市,在“城中村”为这些农村务工人员子女施教的教师算不算“农村教师”?鉴于这样的问题,亦考虑到不再人为造成越来越多的教师类别而影响教师身份认同,笔者建议可以“处境不利教师”这样的概念来统称那些需要在资源条件相对较弱的学校任教的教师群体。因此,即使同一位教师,当其从名校流动到薄弱学校时,其也可以成为“处境不利教师”,需要获得支援。这一概念的优势在于其囊括性大,且不会如“农村教师”这一概念那样给人“能力低”、“学历不高”等负面想象,还会在这些教师群体的身份认同上产生更加正面的作用。当某一教师群体被国家看作处境不利的教师群体并获得相应支持时,他们会觉得自己是被国家认可的,而为处境不利的儿童和社区执教,也会进一步激发其努力工作的意义感和使命感。

(五)引导教师构建“专业人”身份认同

国家应该积极引导教师构建“专业人”(pro-fessional)的身份认同。作为“专业人”的教师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社会不可或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为人类谋福祉为核心意义源和立身之根[32]。因此,有着“专业人”身份认同的教师到农村执教后,会想着如何发挥自己的专业性为当地培养人才,参与当地建设。除了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建构来自国家、社会和社区的支持性环境非常重要。其中,构建支持性的专业同行关系至关重要。现今在不少乡村学校或教学点,往往是个别教师单打独斗,长期缺乏与同行的交流,亦因为教师队伍缺乏新鲜血液而无法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因此,还应借助当前实施“教师轮岗交流”政策之际构建城乡统筹“教师共同体”以引导教师在其专业群体中获得归属感,发展其“专业人”的身份认同。

[参考文献]

[1]MacLure,M..Arguing for your self:identity as an organi-zing principle in teachers’jobs and lives[J].British Ed-

ucationalResearch Journal,1993,19(4):311-322.[2]叶菊艳.叙述在教师身份研究中的运用———方法论上的考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1):83-

94.

[3][15]于兰兰,吴志华.农村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及分析———以辽宁省为例[J].教育导刊,2011,(5):

31-34.

[4]李金奇.农村教师的身份认同状况及其思考[J].教育研究,2011,(11):34-38.

[5][12][16]蔡莉.农村中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与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66-69.[6][10][13][14]李壮成.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

版),2009,(8):86-90.

[7]卢秀琼.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职业认同研究[J].教育评论,2009,(1):110-113.

[8][18]陈水平,张亚玲.江西省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2,(22):69-72.[9]张平利.河南省农村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及影响因素研究[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74-

76.

[11]张莉莉,林玲.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教师的境遇:倦怠与坚守[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1):16-20.

[17]李秀,王秀余.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J].基础英语教育,2013,(2):86-92.

[19]王建立.社会转型时期农村教师身份认同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0]牛立军.豫西北地区近五年农村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历史变迁[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

(4):70-73.

[21]朱旭东,康晓伟.弱势群体教师:内涵、问题、原因及其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11,(1):57-62.[22]杨廷树,杨颖秀.西部农村地区特岗教师现状调查与思考———基于贵州省Z中学的个案研究[J].教育理

论与实践,2010,(8):6-8.

[23]杜亮.教师分层、社会流动与教育政策的完善:以“特岗教师”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

学版),2014,(1):11-16.

[24]罗英卓.“身份”的向度———基于对吉林省特岗女教师职前阶段职业身份认同的调查研究[D].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5]徐莉莉.对“一校两区”农村分校教师身份认同的审思———基于一位农村小学教师的叙事研究[J].中国

教育学刊,2011,(2):68-71.

(下转第85页)

29

2014年教师教育研究第6期

[16]Gordon Leff.Paxis and Oxford universities in the thir-teenth and fourteenth centuries An institutional and intellec-

tual history[M].New York:Robert E.Krieger Pub-

lishing Company,1975:25-26;爱弥尔·涂尔干著.

李康译,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3:117-118.

[18]Alan E.Bernstein.Magisterium and License:Corporate autonomy agaist Papal authority in the medieval university

of Paris[J].Viator,1978,(1):291-307.

[19]HastingsRashdall.The University of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M].Oxfordew:at the clarendon press.1936:

277.

[20][23]陈伟,西方大学教师专业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96.175.

[24]Alan E.Bernstein.Magisterium and License:Corporate autonomy agaist Papal authority in the medieval university

of Paris[J].Viator,1978,(1)298-299;Gordon

Leff.Paxis and Oxford universities in the thirteenth and

fourteenth centuries An institutional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M].New York:Robert E.Krieger Publishing Compa-

ny,1975:25.

[27]Alan E.Bernstein.Magisterium and License:Corporate autonomy against Papal authority in the medieval universi-

ty of Paris[J].Viator,1978,(1):298-299.[28]爱弥尔·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13.

[30]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M].梅义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31.

[31]弗里德里希·保尔生.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M].张弛,郄海霞,耿益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本文责任编辑:吴娱)

(上接第92页)

[26]郑新蓉.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与支持性政策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

1-10.

[27][30]张济州.农村教师的文化困境及公共性重建[J].教育科学,2013,(1):51-54.

[28]孙来勤.身份认同与身份挣扎———L镇中学六位农村教师日常叙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12.

[29]张济洲.乡村教师的文化冲突与乡村教育改革[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121-

124.

[31]王国明,杨赟悦.从默认一致走向疏离:2001年前后的改革对教师与村落关系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

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21-23.

[32]叶菊艳.从“学校人”到“专业人”:教师流动与教育变革实现的源动力[J].全球教育展望,2014,

(2):84-96.

(本文责任编辑:吴娱)

58

中世纪大学执教资格授予权博弈

职业认同感---以教师职业认同感为例

职业认同感---以教师职业认同感为例 1、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Professional self-identity)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 2、职业认同感的解析 职业认同感会影响员工的忠诚度、向上力、成就感和事业心。职业认同感一般是在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活动过程中,对该职业活动的性质、内容,职业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甚至对职业用语、工作方法、职业习惯与职业环境等都极为熟悉和认可的情况下形成的。 职业认同感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的心理基础。随着职业的发展及对职业研究的深入,职业认同感的概念也愈来愈朝着社会化、多元化、人性化的持续状态发展,而不再仅仅局限于心理角度。 3、职业认同感的强化 怎样才能有效克服职业倦怠而强化职业认同呢?怎样才能避免职业认同中的职业倦怠的发生呢?管理者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的转换和调整是至关重要的。从管理观念上讲,管理者需要从长期形成

的单一绩效管理观念向绩效和职业认同相结合的人本管理观念转变。要把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由个人行为变为组织行为。关怀每一个员工的职业成长和职业发展。在员工的职业认同和职业发展中实现组织目标。从管理方式上讲,管理者要勇于创新管理模式,由长期形成的点式岗位管理模式向职业丰富化、动态化管理模式转变。为职业人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这种转变是当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对职业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有效解决职业倦怠问题的新途径。这种转换是当代社会职业发展的呼声,也代表了职业发展的未来。需要理论界和业界不懈探求。 职业认同感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教师职业认同感探析[2] 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指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职业认同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过程强调的是教师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状态则反映了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认同程度。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不仅关乎教师自身的发展,更关乎学生的长远与未来。发挥教师职业的价值、弘扬教师职业的意义需以建构坚实的职业认同为前提。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近年来,我国教师队伍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和职业认同感低下的现象,这些现象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会产生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职业认同开题报告

关于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范生 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背景 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主体,肩负着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历史重任。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教师素质的高低与其是否适合和喜欢从事教师职业有直接的关系[1]。也就是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而师范生作为我国未来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其职业认同感的高低则关系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成败兴衰。从知网数据库搜索1979-2011关于师范生的研究大约有3896篇,涉及到师范生各个方面,对于师范生职业认同的研究有24篇,可见已经有人认识到研究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重要性,并做了很多的研究。但是对于职业技术师范师范生的研究仅6篇,也仅是教学能力,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涉及面非常狭隘。而对于职业认同的研究,则空空如也。 面对这一空白研究,作为职业教育专业的学生使我感到进行这项研究的重要性。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职教教师将决定职业教育的现在和未来。但是,新时期的职教师资建设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强调教师职业人对该职业思想和行为上的认同。而高等职业技术师范生作为职业教育建设队伍的后备力量,他们对职业院校教师职业是否认同直接关乎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兴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就业虽然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但同时也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职业院校的教师职业是否得到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范生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现阶段职教师资建设的效果。因此针对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范生的职业认同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力图以对高等职业技术师范生职业认同现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为切入点,探寻高等职业技术师范生职业认同的特点,反思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 [1]程巍,王在勇,王瑶.高等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2008,20(5):45—48.

教师具有怎样的身份和地位【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教师具有怎样的身份和地位【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xx-06-13 05:39:37) 标签:地震情感反思杂谈教育“范跑跑”分类:南方太阳雨:教育教学篇 这次地震灾害,说了很多关于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这方面的话,焦点,有点偏,个人观点太重,让我们重温一下我国的《教师法》,上面关于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如下: 1、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教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活动,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个人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生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寒暑假期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 __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2、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进行法制教育以及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自觉参加继续教育课程或其他方式的培训及学历进修。 (5)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6)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7)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所以有几个问题,要明白的, (1)教师的义务中没有学生监护权的转移,学生的监护权始终是他的监护人,教师没有权利和义务接受监护权的转移。 (2)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可操作性。没有办法在中实行,经常被曲解,被拔高。 (3)教师只是一种职业,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谋生,何况教师的劳动力是极其廉价的。 (4)教师权利和义务是不对等的。教师承担着国家发展的希望,但不受重视。 (5)教育的问题不是教师的错,教学楼的质量是教师管不了的,收费也不是教师能左右的,我想说一点,你不反皇帝、不反贪腐、却反手无寸铁的教师,是不是太有点欺人太甚。 (6)教师的收入从来都没有达到公务员的水平,也没有跟国家经济发展同步,也没有分享到改革的成果。教师的教龄补贴,有二十多

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理性思考

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理性思考 ■李茂森 教育学术月刊2008.7 EDUCATIONRESEARCHMONTHLY 摘要: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对于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发展从概念内涵、研究 视角、理论形态和价值取向等不同维度来理解“角色规定”与“身份认同”之间的不同,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外在的角色规定到内在的身份认同的转变。 关键词:教师;角色规定;身份认同 作者简介:李茂森,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2007级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上海 200062)。 教师作为影响课程变革的关键因素,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L. Stenhouse)认为,课程发展说到底是关于教师的发展问 题,如果教师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课程变革就难以实现。然而我们在审视当前我国课程改革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时,发现教师这一变革性力量没有完全按照改革所设定的理想角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新”的课程政策规定了“新”的教师专业角色后,变革者认为教师理应实现角色的转换,但现实却是“政策上所设定的,以为能籍以促成课程改革的教师专业角色,往往因缺乏教师的认可,流于一厢情愿的想法,而难以拓展”,[1]这也就造成课程改革陷入困境。 实际上,每一次教育改革,都会提出一些符合变革特征的、并要求教师达到的“标准”。对于每一个教师个体来说,这些“标准”都是由行政机构和专家等外在的力量“ 构想”的,都是一种控制性的、外部赋予的“观点”而已,因而在超越“旧”的技术理性同时,被所谓“新”的技术理性所“奴役”。课程改革设定的理想角色(如教师成为“研究者”、“反思性实践者”、“转化型知识分子”等)只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通过努力并渴望达到的标准性形象,教育现实中存在的某些教师“惰性”行为仅仅是外在的力量根据预先设定的标准所“主观认为的”,教师“自己”对此或许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认可。这也进一步让我们看清了问题的实质:即外在的“角色规定”与内在的“身份认同”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因此,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实现从外在的角色规定到内在的身份认同的转变,才能积极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进而实现教师自觉主动地参与课程改革。如何正确认识教师 的专业身份认同问题,我们主要对外在的“角色规定”与内在的“身份认同”之间在概念内涵、研究视角、理论形态和价值取向等不同维度上的差异来加以考察和明晰。 一、概念内涵:“社会自我”还是“个体自我”?在社会学视野中,每一个人都要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而角色就是指对某一特定职位的一种期待与规范。对于教师这一职业来说,往往在职业社会化的过程中,“成为一个教师”就是要成为别人眼中所期待的教师形象(或角色),是强调作为“教师”的人,而不是作为“人”的教师。这种被期待的教师角色是外在赋予的理想要求,是他人专业论述的产物,也就是要求教师达到职业群体所共同具有的客观特征。在任何一个社会或时代,都会对教师职业提出某些与社会变革特征相吻合的外在规定性要求,当教师个人不具有这种角色规定性时,则被看作是“落 后”(或者是“抗拒”)的表现。对于教师而言,其代价就是放弃“个体自我”,强化“社会自我”,以便成为别人所期望的样子,其自身所有真正的个体性与自主性可能都丧失了。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不断地努力成为他人眼中“教师”的形象,唯独遗忘了自我。 弗罗姆(E.Fromm)认为,这种自我的丧失,就是由于自己基本上是他人期望的反映,于是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自己的身份特征,由于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为了克服丧失个性带来的恐惧,他被迫与别人趋同,通过他人连续不断的赞同和认可,寻找自己的身份特征”。[2]因此,强调教师的角色规定,就是让教师寻求到一个可以归属的社会自我,并以社会自我完全遮蔽个体自我,成为真实的“伪自我”。 身份认同主要是人们对“我是谁”、“我何以属于某个特定群体”这些问题的理解和确认。它一方面是寻求我 64

农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政策启示_叶菊艳

第26卷第6期2014年11月教师教育研究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 Vol.26,No.6Nov.,2014 [收稿日期]2014-10-3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4JJD880001)、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CIA1417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建设项目(2012CXQT0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叶菊艳(1984-),福建武夷山人,北京师范大学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教育政策、教育与社会等。 农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政策启示 叶菊艳 (教育部普通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875) [摘要]本文试图从身份认同的视角解释目前人们不愿当农村教师这一现象。文章借助已有文献概括出当前农村教师身份认同的现状,并在已有文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炼出影响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并探讨这些因素是如何交互作用于农村教师身份认同的构建。最后,本文据此就如何提升农村教师身份认同,留住农村教师提出相应启示。 [关键词]教师身份认同;农村教师;影响因素;教师政策[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14)06-0086-07 How Rural Teachers Construct Their Ident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YE Ju-yan (Key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OE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 Beijing ,100875,China ) Abstract :The paper tries to answer why people don ’t want to be rural teacher from the lens of identity.Firstly the paper conclud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rural teachers ’identification with their role by reviewing the current related research pa-pers.Based on the literature and empirical data ,the paper also theorizes the factors that have impact on rural teacher identi-ty construction and explores how the rural teachers negotiate and construct their teacher identities among the factors.Basing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is paper gives suggestions on how to guide the rural teachers to construct their identity in order to recruit and retain the rural teachers. Key Words :teacher identity ;rural teacher ;influential factors ;teacher policies 随着近年来国家及社会各界对教育公平和高质 量教育的重视,农村地区如何留住优秀教师或如何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以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既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难题,也是学术讨论的热点话题。那么为什么个体教师普遍不愿在农村任教?就此问题目前多是从农村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农村教师工资待遇不高等方面来解释。但外因往往还需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本文试图从身份认同的视角 对此问题进行解释,并提出相应启示。 一、身份认同视角引入理解“农村吸引 或留任优秀教师难” 近年来在国内外教育研究界,关于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越来越多。这类研究背后所持的基本出发点,即如上文所言,各种外在的旨在帮助教师或提升教师能力的行为若没有被教师内在地赋予意义, — 68—DOI:10.13445/https://www.doczj.com/doc/333199701.html,ki.t.e.r.2014.06.015

教师的身份认同研究及其启示_李茂森

2009年第3期(总第260期) 全球教育展望 GLOBAL EDUCATION Vol.38 No3,2009教师的身份认同研究及其启示X 李茂森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意义、概念内涵、分析框架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阐述了它对关注教师研究的视角转换、重视教师自我的生存状态、检视教师能否有效参与课程变革、深化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研究、强调教师行为选择的利益维度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教师身份认同启示 =作者简介>李茂森/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生(上海20006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后现代思潮因素的广泛而又持久的深入影响,使得诸如性别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族群认同等身份认同问题成为一个时髦而又敏感的社会问题,诚如霍尔和鲍曼所称的围绕Identity爆炸性研究。然而在教育领域展开对教师的身份认同研究只是近10多年的事情,本文拟对国内外关于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意义、概念内涵、分析框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说明,进而指出我国进一步加强教师研究的努力方向。 一、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教师改变的真正实现 佛瑞德(Fred)在一篇探讨优秀教师素质结构的论文中提出了一个教师改变的洋葱头模型,如图1所示。[1]他指出,在这个洋葱头结构里,内层和外层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外层比较容易改变,而内层的改变相对较为困难,但是根本性的教师改变却依赖于内层的信念、认同和使命层面的改变。因而,教师教育的任务就不能够仅仅停留于教师行为和能力的改变,而是应该转向对教师身份认同的积极关注,实现教师内在的深度改变。 (二)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进程来看,生命取向、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化运动中的重要趋势。周淑卿指出,[2]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必须重建,即强调要将教师首先看作一个/人0,就是要将教师的生命经验、教育教学的认知情感态度纳入专业自我的范畴,强调教师自我的信念和价值观。教师的身份认同就是在不断地追问/我是谁0、/我何以属于这个群体0的根本问题,试图将/作为-人.的教师0和/作为-教师.的人0有机统一起来。唯有得到教师内在的身份认同,教师个体的生命发展才能得到强调,教师个体的专业自主发展才能现实。 (三)有助于认识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不同表现 在身份认同研究中长期存在着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性质之争,而鲍曼(Bauman,Z. )在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分析中形象地对两者的差异进行了阐述。他认为,[3]在确定性的现代生活中, 图1:教师改变的洋葱头模型 X本文获得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优秀博士研究生培养基金资助。

浅谈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标签:教育分类:人生

浅谈教师的职业认同感(2011-12-18 23:48:45)转载▼标签:教育分类:人生浅谈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在上一次的学校中层干部会议上,我谈到了现今学校出现的很多问题源于一个认同感,主题包括教师对于职业的认同感,学生对于学校的认同感以及领导班子对于教师队伍的认同感。而今我在此谈一些我个人的感悟以及查阅资料后的想法。 认同感是现在教师这一职业上出现许许多多问题的根源。而所谓“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职业认同,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过程”是说教师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状态”是说教师当前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 对于认同感的缺失,我仅将之分为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学生六方面来分析。 国家层面,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工资,按理说,国家对教师不薄啊,为什么大多数的老师削尖了脑袋想考公务员呢?恩,这个话题似乎有点大,难以轻易阐述清楚,不过这一社会现状又似乎寓意着什么呢? 社会层面,社会把教师群体视为理性的典范,道德准则的楷模,文化科学的权威,特定社会价值的拥护者。从这一视角观察,教师不仅是一个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而且又是一个文明的传承者、文化的传播者。教师是天使,是最纯洁最无私的人,比之以前的师傅还无私,俗语说:“教拳留三路,免得徒弟打师傅。”教师都是恨不得将自己的平生所学全部交给学生。很崇高的职业,可惜了,教师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以我一个中二职称的老师,我很难靠我每月领到的两千多块来维持基本生活消费,人亲客往,谈情说爱,谈婚论嫁,孝敬老人,照顾小孩,交朋结友,至于生病住院之类就更不必说了。还好的是我个人没有太多的来自家庭的压力,只需维持个人的生活以及朋友的感情,还好还好。教师这个职业太崇高,义务教育阶段你要是私自补课捞点外快,你要是收取资料费,那你可就是社会罪人了,既违法有缺德。这么无私的光辉的职业都给你毁了,你既毁灭了孩子的休息时间,又毁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可恨,你为什么不无偿补课呢?你就不能无私点吗?还好,我读书时候的老师都很自私,给我补了很多课,我交了不少补课费,买了好多好多的资料,终于在今天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 学校层面,学校是个大组织,人员多,责任大,但是同时也是个小组织,什么单位貌似都有权利查上一查,最好欺负的就是学校了,不管在学校出了什么事都是学校的。还记得在网上看了一篇报道(以下转帖),一个学生因为可能是蚊子叮咬而得了乙脑,

职业认同感---以教师职业认同感为例

职业认同感---以教师职业认同感为例 https://www.doczj.com/doc/333199701.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职业认同感---以教师职业认同感为例 1、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Professional self-identity)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 2、职业认同感的解析 职业认同感会影响员工的忠诚度、向上力、成就感和事业心。职业认同感一般是在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活动过程中,对该职业活动的性质、内容,职业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甚至对职业用语、工作方法、职业习惯与职业环境等都极为熟悉和认可的情况下形成的。 职业认同感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的心理基础。随着职业的发展及对职业研究的深入,职业认同感的概念也愈来愈朝着社会化、多元化、人性化的持续状态发展,而不再仅仅局限于心理角度。 3、职业认同感的强化 怎样才能有效克服职业倦怠而强化职业认同呢怎样才能避免职业认同中的职业倦怠的发生呢管理者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的转换和调整是至关重要的。从管理观念上讲,管理者需要从长期形成的

单一绩效管理观念向绩效和职业认同相结合的人本管理观念转变。要把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由个人行为变为组织行为。关怀每一个员工的职业成长和职业发展。在员工的职业认同和职业发展中实现组织目标。从管理方式上讲,管理者要勇于创新管理模式,由长期形成的点式岗位管理模式向职业丰富化、动态化管理模式转变。为职业人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这种转变是当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对职业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有效解决职业倦怠问题的新途径。这种转换是当代社会职业发展的呼声,也代表了职业发展的未来。需要理论界和业界不懈探求。 职业认同感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教师职业认同感探析[2] 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指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职业认同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过程强调的是教师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状态则反映了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认同程度。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不仅关乎教师自身的发展,更关乎学生的长远与未来。发挥教师职业的价值、弘扬教师职业的意义需以建构坚实的职业认同为前提。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近年来,我国教师队伍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和职业认同感低下的现象,这些现象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会产生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教师身份认同感 文献综述

教师身份认同感 【摘要】教师身份认同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教育改革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近年来,国内研究者日益关注教师身份认同感,从教师身份认同感的涵义、建构过程、影响因素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讨,取得了很多成果。本文对现阶段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分类概括整理。 【关键词】教师;身份认同 引言: 在教师专业成长中, 教师专业身份有其特定的内涵, 是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核心问题。同时,教师的身份认同对于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认识的多样性,广大学者对教师身份认同的认识各有特色。本文拟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与反思,从而对教师身份认同感的研究现状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为今后在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打好基础。 正文: 一、教师身份认同的涵义 1.身份认同 所谓身份认同,就是人们对自身归属的主动寻求。在英文中,身份和认同是同一个单词“identity”,它的基本含义为“‘在物质、成分、特质和属性上存有的同一的性质或者状态、绝对或本质的同一’,以及‘在任何场所任何时刻一个人或事物的同一性;一个人或事物是其自身而不是其他的状态或事实’。”[1]在社会学领域中,有五条理论脉络影响了对身份-认同的研究: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理论,G.H.米德和符号互动论,舒茨和知识社会学,涂尔干和结构功能主义,马克思和批判理论。[2] 2.专业身份认同 张军凤认为专业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己作为专业人员身份的辨识与确认,它关注的是个体在本群体中的个体差异,它的本质在于个体在群体中突显自己的身份特征,表达的是个体在本群体中“做到最好”的主体诉求。 身份认同和专业身份认同二者既互相联系又有区别。身份认同包含专业身份认同,专业身份认同是对身份认同进一步的感知与确认。从某种程度讲,身份认同是向外的,它旨在使个体能够体认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能够接受和践行所在群体的行为规范、原则和价值取向,实现一种群属感;专业身份认同是向内的,它使身处于某个群体中的个体获得自我实现的需求,努力使自己更加专业化,在本群体中彰显自己特有的身份特征,标识的是一种在群体成员中的地位。不过,无论是身份认同还是专业身份认同,二者都是主体在一定的生存场景下,在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考量下,在与外界的互动作用下,对自己的生存状态、生存意义的持续、主动建构的过程。 3.教师身份认同 教师的身份认同是指教师自我对社会所界定的教师内涵的认知与体验,确认

教师的_身份_与_身份认同_

教师的“身份”与“身份认同” !曲正伟 曲正伟/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博士研究生(长春 130024) 教育发展研究2007.4A 发展?教师发展? 教师作为一个“身份”的标记,其中包含了制度性的“权利”(rights)和心理性的“认同”(identity)两个组成要素,其中“权利”表示着一种法律上的地位,而“身份认同”则是对“权利”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在法律地位之外的另一种社会感知。以这样一种理论范式为基础,我们不难作出这样的推论:对于教师群体生存状态的研究,一方面有赖于对教师身份在制度安排上的考察,另一方面也与社会对于教师群体的身份认同有关。也就是说,在我国,“教师”既是一种制度规定的法律身份,也是一种社会所确认的社会身份。所以,我们需要探讨教师如何在这种制度身份与现实中的社会身份认同中得以生存并得到维持的机制。 一、作为制度化利益的“教师身份” 现代社会的交往形式是一种结构性的,任何一种关系通常可以由“制度”将其上升为规范化、定型化的行为方式。因此,无论制度在何种意义上被使用,它都是从非个人关系的角度表示“一种具有规范 意义的范畴”。[1]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事实上能(该) 做些什么,不能(该)做些什么,拥有什么权利,承担什么责任,做了某事或因某种行为就会得到什么或者失去什么,这都是由他生活于其中的制度体系所 规定的。 对于教师群体而言,这种决定是通过被赋予一定的“身份”得以实现的。从根本上说,身份就是某人或群体标示自己的标志或独有的品质。经典的身份理论认为,身份是一种常驻不变的 “人格状态”,是赖以确定人们权利和行为能力的基准,人们一旦从社会获得了某种身份,也就意味着他获得了与此种身份相适应的种种权利。[2]但现代建构主义认为,“身份”是由社会所建构的,是行为者通过其在社会环境中不断和他身外的或者未曾预料到的经验相遇,并把某些经验选择为属于自身的东西。因此,身份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在演变中持续和在持续中演变的过程。[3]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身份是流动的,也是变化的;不是一个可以自我决定的概念,还需要对于身份本身的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因此,对于“身份”需要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方面是对身份的自我认同。任何一种社会身份都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这种功能和价值在社会互动过程中通过他者对自身的角色期待,实现对自身身份和利益的定位。另一方面,这种身份是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可的统一。身份必须由互动所产生的结构建构起来,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可能实现建构的,它必须依赖自我和他者在互动中的共同作用。只有他者认可了自我身份,自我身份最 摘要:研究和探讨教师群体的生存状况,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可视为一种有意义的分析路径。现实中我国教 师在身份认同上出现了“重叠认同”的现象,这使教师群体在认同方式上出现多元的选择状况,也凸显了我国教师生存的真实状态,即要在利益选择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教师;身份;认同

教师职业认同感

认同感是现在教师这一职业上出现许许多多问题的根源。而所谓“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职业认同,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过程”是说教师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状态”是说教师当前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 对于认同感的缺失,我仅将之分为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学生六方面来分析。国家层面,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工资,按理说,国家对教师不薄啊,为什么大多数的老师削尖了脑袋想考公务员呢?恩,这个话题似乎有点大,难以轻易阐述清楚,不过这一社会现状又似乎寓意着什么呢? 社会层面,社会把教师群体视为理性的典范,道德准则的楷模,文化科学的权威,特定社会价值的拥护者。从这一视角观察,教师不仅是一个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而且又是一个文明的传承者、文化的传播者。教师是天使,是最纯洁最无私的人,比之以前的师傅还无私,俗语说:“教拳留三路,免得徒弟打师傅。”教师都是恨不得将自己的平生所学全部交给学生。很崇高的职业,可惜了,教师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以我一个中二职称的老师,我很难靠我每月领到的两千多块来维持基本生活消费,人亲客往,谈情说爱,谈婚论嫁,孝敬老人,照顾小孩,交朋结友,至于生病住院之类就更不必说了。还好的是我个人没有太多的来自家庭的压力,只需维持个人的生活以及朋友的感情,还好还好。教师这个职业太崇高,义务教育阶段你要是私自补课捞点外快,你要是收取资料费,那你可就是社会罪人了,既违法有缺德。这么无私的光辉的职业都给你毁了,你既毁灭了孩子的休息时间,又毁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可恨,你为什么不无偿补课呢?你就不能无私点吗?还好,我读书时候的老师都很自私,给我补了很多课,我交了不少补课费,买了好多好多的资料,终于在今天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 学校层面,学校是个大组织,人员多,责任大,但是同时也是个小组织,什么单位貌似都有权利查上一查,最好欺负的就是学校了,不管在学校出了什么事都是学校的。还记得在网上看了一篇报道(以下转帖),一个学生因为可能是蚊子叮咬而得了乙脑,治疗无效而死亡。对于一个花季少年的不幸,我深表同情。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家长找学校索赔20万,为什么呢?说是学校蚊子咬的,当时我还以为是学校专门培育的蚊子给咬的呢,后来才发觉不是。学校说你在家里得了病怎么说是学校的蚊子咬的呢?然后家长找学生来证明是学校的蚊子给咬的,学校也找学生来证明不是。然后家长说是因为学校没有及时发给蚊帐,没有发给钉子和锤子,致使孩子被咬,但同宿舍的孩子都挂着蚊帐呢,我想不明白老师怎么会单单不给他挂呢?学校的解释是孩子自己不原意挂,嫌憋气。学生说是上铺没有办法挂。然后家长起诉学校,最后学校为了不知道是哪里来的蚊子赔了5万元。 对于这个家庭的不幸,我很同情,但对于教育的不幸,我更想哭。家长不能提供孩子是在学校被蚊子叮咬的证据,但学校最终败诉,根据这个判决推理下去,那么家长状告社会上任何一个人或者任何一个单位都会胜诉,但我想他状告任何一个人或单位都将成为一种笑话,唯独状告学校不是。这是其一;退一步讲,即便就是在学校被蚊子叮咬的,学校就一定要赔偿的话,那么如果你在商店上被蚊子咬了,商店要赔偿,马路上被咬了,交通局要赔偿。我不知道商店或者交通局会不会赔偿。这是其二;在证据不清或者说根本没有证据,仅仅凭借一个学生说,老师没有给孩子提供锤子和钉子,(对于这一点学校并不承认,因为其他学生都挂上了),学校就因为管理松散等莫须有的罪名赔偿5万元,这锤子和钉子的代价也太大了。如果这个学生在法院被叮咬了,法院会这样判吗?这是其三。

如何增强当前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如何增强当前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牛园园 (浙江师范大学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广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推广普及和信息技术的传播运用,教师原有的专业性特征、学科知识的权威正在逐渐消失。过去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也随着社会群体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及教育信息公开化而逐渐淡化。教育是一个长期、缓慢、潜移默化的人与人相互交流的活动过程;作为教师个体的作用也只是在某个有限时段内对受教育者施加的影响和作用,这种教育效果很难及时明晰地显现出来,因而造成当前大部分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普遍较低。职业认同感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笔者从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出发,对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关键词:教师,自我认同感,教学实践 一、什么是教师的自我认同感 对于教师的自我认同感,许多学者都对其有自己的研究和定义。古德森和寇勒(Goodson, I. F &,Cole, A. L.)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感是教师作为个人和职业者,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工作,受学校内外和教师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产生的完全认可的情绪体验或心理感受”。而Palmer (1998) 则认为:“We teach who we are”。从广义上说,自我认同感是我们在与外界接触时自己眼中和他人心中的“我是谁”(Holland et al,1998; Boaler & Greeno, 2000)。这种认同感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变化的,通过反思和自我评估,自我认同感不断地被自己和他人所重新认识并逐步深入,这个过程伴随着其职业生涯甚至一生。教师同样如此,教师的自我认同感是其所授学科、学生和教师本人的结合体。其中对自身的了解比对学科和学生的了解更为重要,因为如果无法理解自己,那就谈不上真正理解学生和要传授的知识。理解自身,既要理解工作状态下的我,又要理解生活中的我,当我们试图把工作和生活截然分开时,我们也就是把自己一分为二,也因此无法统一的看待自己,不能真正了解自身(Palmer, 1998)。 二、国内教师的自我认同感现状 韩愈在《师说》中曾写道:“师者,传道授业解疑惑也。”对教师这一职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从《师说》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教师是传播做人的道理,传授学科知识和从业技能,帮助受教育者解决思想、生活中困惑和烦恼的专业人员。从社会学的视角讲,教师应该是一种社会角色,教师职业应是个人在一定系统内的身份、地位、职务及相应的行为模式;教师在教育教学系统中,应作为传承人类社会文化科学发展中的中介和纽带,对受教育者的心灵施加特殊影响的专业人员。从专业特性上讲,教师属于经过专业教育和训练,具有较高深和独特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并按照一定专业标准进行专门化的活动,从而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同时获得相应报酬待遇和社会地位的专门职业人员。一直以来,教师都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也被誉为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教师们的职业归属感却在降低。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要求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因此,教育也成为时下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随之而来的则是高度的社会关注。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之外,还要面对来自社会的期望和压力。教学任务繁重、各种各样的考核、中小学教师还要忙于应付升学率等等,这些压力的叠加,无疑正在逐渐消磨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中国教育报》去年曾经报道,教育部曾对近3万名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只有18%的教师希望子女将来从事教师职业,有63%的农村教师不希望子女将来也做教师。这从侧面说明,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并不高。 三、对于增强教师自我认同感的一些建议

浅谈对教师身份的看法

浅谈对教师身份的看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自古以来对教师的定义有着明确而精准的诠释,教师通过对知识较深的掌握,对道德和法律较高的理解,并且以传播知识和塑造道德理念为己任,从而对社会输送人才和传承文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教师身份地位的界定、教师职业道德以及教师的权利义务三个维度对教师身份进行阐述。 标签:教师;身份;地位;权利;义务 教师,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在社会发展中,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对学生来说,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个性的塑造者。简单来说,教师角色的性质是促进学生成长。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是学生们身心发展过程的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教师工作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我国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民族素质提高的程度,从而影响到国家的兴衰。 1、教师身份地位 1.1教师身份的界定 对教师身份的界定,首先应该明了“身份”与“角色”是两个相互交叉而非意義完全相同的概念。角色一般是指人们对一定的社会人群在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所发挥作用的集体性预期,它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而身份则不仅包含了角色区分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它还反映了包括社会地位高低在内的更为丰富的内涵。 1.2教师地位的现状分析 通常人们衡量一种身份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或者也可以说是身份的高低贵贱,通常以政治、经济、职业声望三方面作为评价标准。从对教师地位的历史研究中,可知我同古代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而今天,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的确立,使尊师重教的风气日渐浓厚。当今社会教师(尤其是城市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声望都大幅度提高。 1.2.1政治地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有关教师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先后颁布实施了义务教育法、教育法等有关教师的法律,使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步进入了法制化的轨道。《教师法》的出台第一次全面地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资格和任用、待遇,奖励等方面作出了法律上的规定,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提出“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为我国尊师重教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提高我国教师的地位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1.2.2从经济角度来看,近年来教师待遇不断提高,收入成稳步增长。加上

教师职业认同感与职业幸福感

教师职业认同感与职业 幸福感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教师职业认同感与职业幸福感的生成 ——中小学班主任师德素养与班会设计创新理念研讨会学习体会 白依拉嘎乡中学包艳辉 首先,感谢学校给我这次机会学习。有幸参加这次《中小学班主任师德素养与班会设计创新理念研讨会》,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在这个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时停下脚步,让浮躁的内心平静下来,聆听来自心灵的声音。也许,达官显贵不屑于聆听来自心灵的声音,平民百姓没时间聆听来自心灵的声音,只有有思想、有内涵、有责任感的人才会不时聆听来自心灵的声音,比如我们------教师。所以,在这个初冬温暖的午后,让我们一起静下心来,聆听来自心灵、来自灵魂的声音。此次学习,我感触最深的、铭刻于心的就是这样几个词:职业倦怠感、职业认同感、职业幸福感。当然三位专家教授精准创新的专业知识也让我受益匪浅。但我和大家重点分享的是以上三点。当教师如我,十多年的老师,自诩老教师,专业知识浅尝辄止,全靠日久软磨硬泡,业务不争强也不落后,到点上班,按时上课,周而复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小年纪巴不得现在就退休,这就是职业倦怠感,长期从事一种职业的正常现象,造成这样的根本原因是缺乏职业认同感。因为一些社会原因、客观原因、人为原因,社会对教师评价并不高,导致我们自己看不起自己,“文人相轻”。但是,如果你自己看不起自己,你还指望谁能看得起你你自己都不爱自己,你还指望谁来爱你你还能爱谁我们现在就缺乏爱的能力。所谓爱的能力就是让你爱的人爱你。例如班主任,你对你的学生如何如何之好,可他还是不断犯错,不断惹祸,你生气、伤心、暴跳如雷。没有用,你最该做的就是静下心来反思一下,你自己有爱的能力吗你的爱学生感受到了吗你给的是他想要的吗?科任教师亦是如此,每个人相处我想也如斯。“教室是允许犯错的地方。”孩子免不了犯错,我们的职业不是施与,不是高高在上,教育是唤醒,是纠正错误,不断的反复的纠正,直至他们能自己辨别是非、正误。 现在很流行问:你幸福吗有了职业认同感,你就有了职业幸福感。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你欲望的停歇处。从走上三尺讲台开始,我们的欲望就在纷纷落下的粉笔灰中,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淡去。我不想标榜我们老师有多清高、多高尚,但至少我们的快乐绝不是靠金钱、地位、名利来构筑的,当然物质生活能丰厚一些,工资多涨一些更好了。但是我们有思想、有灵魂,有时学生一个小小的礼物、一个信任的微笑胜过几百几千的红包,因为我们受之无愧,我们心安理得,所以我们的幸福含义更为深刻。这样说决不是我学习回来看破红尘了,一步踏入万丈红尘谁也不敢说看破,只是我们需要一些东西来慰藉自己,高尚自己,例如职业认同感、职业幸福感。因为我们是教师,是由思想、有灵魂的人!“只有我们昂起高傲的头,才能培养出高贵的心。”所以,请大家爱我们的职业,这样我们才会幸福!这样才是和谐人生!这是廊坊师范刘银花教授所讲的主要内容。 迟希新教授讲座的主要内容是《主题班会设计的创新理念》,主要讲授关于主题班会设计的理念、模式及案例分析,并通过主题班会进行有效德育教育,“细雨湿衣”,道德是感染的,不是教出来的。今后,我将以迟教授的创新理念为指导,做一名研究型班主任,以主题班会为阵地,对学生进行有效德育教育。辛志国教授的讲座是《有效德育的实践与思考》,针对现在很多班主任不论客观条件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单纯模仿名师、名人的德育事例,讲述班主任的困惑,提出不是所有的德育行为

教师的“身份”与“身份认同”

教师的“身份”与“身份认同” 【内容提要】研究和研讨教师群体的生存状况,制度布置与身份认同可视为一种有意义的分析路径。实际中我国教师在身份认同上出现了“重叠认同”的现象,这使教师群体在认同方式上出现多元的选择状况,也凸显了我国教师生存的真实状态,即要在利益选择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社会责任。 【英文摘要】It is a meaningful analysis route to research teachers group survival situation by means of system arrangement and identity. In fact, our teachers have appeared dual-acception in his own identity, which has made teacher group' s pluralistic identity choice, and reflected our teacher' s survival situation, that is to realize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the benefit choosing. 【关键词】教师/身份/认同teacher/identity/self-identity 教师作为一个“身份”的标志,其中包括了制度性的“权利”(rights)和心理性的“认同”(identity)两个组成要素,其中“权利”表示着一

种法律上的地位,而“身份认同”则是对“权利”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在法律地位之外的另一种社会感知。以这样一种理论范式为基础,我们不难作出这样的推论:对于教师群体生存状态的研究,一方面有赖于对教师身份在制度布置上的考察,另一方面也与社会对于教师群体的身份认同有关。也就是说,在我国,“教师”既是一种制度规定的法律身份,也是一种社会所确认的社会身份。所以,我们需要研讨教师如何在这种制度身份与实际中的社会身份认同中得以生存并得到维持的机制。 一、作为制度化利益的“教师身份” 现代社会的交往形式是一种结构性的,任何一种关系通常可以由“制度”将其上升为规范化、定型化的行为方式。因此,无论制度在何种意义上被使用,它都是从非个人关系的角度表示“一种具有规范意义的范畴”。[1]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事实上能(该)做些什么,不能(该)做些什么,拥有什么权利,承当什么责任,做了某事或因某种行为就会得到什么或者失去什么,这都是由他生活于其中的制度体系所规定的。 对于教师群体而言,这种决定是通过被赋予一定的“身份”得以实现的。从根本上说,身份就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