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破产法上的优先权

论破产法上的优先权

论破产法上的优先权
论破产法上的优先权

论破产法上的优先权

——劳动债权的优先权问题探析

河南大学法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内容摘要:优先权是破产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在企业破产程序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劳动债权的优先权作为优先权的一种,在优先权制度上也具有显著作用。我国破产法赋予劳动债权以优先清偿的效力,这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共利益和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正确认识劳动债权的优先性问题,有利于保障劳动者权利,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文章将从优先权和劳动债权的一般理论出发,在分析劳动债权的优先权立法基础上,提出完善劳动债权优先受偿的实现途径,并对优先清偿问题提出合理限制。

关键词:优先权劳动债权优先清偿合理限制

引言

优先权是破产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破产法在制定过程中,争议最大、关注最多的一个问题也就是关于劳动债权与担保物权的优先清偿问题,其焦点在于:劳动债权是否具有优先于担保物权而优先受偿的地位。对此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劳动债权只具有优先于普通债权的地位,而不应当具有优先于担保物权的地位。劳动债权虽应优先保护,“但是,将职工债权全部放在物权担保债权之前清偿则是不妥的,而仅靠采取这一种措施解决破产企业拖欠职工债权问题更是不够的,也是不公平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当将劳动债权置于担保物权之前,即给予其所谓的“超级优先的法律地位”,只有使其优先于抵押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破产企业职工劳动工资优先于抵押受偿的问题, 从而使优先权承载起保护弱者的特殊使命”①要正确认识劳动债权的优先性问题,就需要我们首先对优先权及劳动债权的相关理论有一个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分

①刘建仓:《劳动债权优先清偿的正当性及其合理限制》,载《社会科学评论》2008年第3期。

析劳动债权的优先权,并就完善我国劳动债权的优先受偿途径及合理限制,提出合理建议。

一、优先权及劳动债权

(一) 优先权

一般认为,优先权是法律上基于特殊政策性考虑而赋予某些特种债权或其他权利的一种特殊效力,以保障该项权利能够较之普通债权而优先实现。优先权并非单独存在的一类权利,而仅是对某些权利的法律效力的加强,其性质仍未完全脱离其所强化的权利本身的性质。

优先权制度最先起源于罗马法,我国台湾学者称为优先受偿权,日本学者称之为先取特权,是指特定债权人依据法律直接规定,对债务人的全部财产或特定财产之变卖价值享有的优先于其他债权人受偿的权利。其中,对债务人全部财产(非特定财产)享有的优先受偿权利,为一般优先权;对债务人特定财产享有的优先受偿权利,为特别优先权。优先权作为法定权利,不由当事人约定设置,不以登记或占有公示为成立要件。其中,优先权中的特别优先权具有担保物权的一般特征,可以构成别除权。法国民法典第2095条规定:“优先权为按照债务的性质给予债权人优先于其他债权人,甚至抵押权人在内受清偿的权利”。

追溯优先权产生的原因,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弱者,维护公平正义或适应某种事实的需要。①破产优先权也不例外。破产优先权是特定债权人依破产程序享有的就债务人的总财产的价值优先受偿的权利。破产立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债权人公平分配原则。正是这一原则将债权人在破产清算程序开始前后的不同地位和他们所享有的不同权利区别开来。迈克尔·D·贝勒斯指出:“公平分配就是平等分配,除非有充分理由实行另一种可选分配”。②然而平等并不要求对所有的人同样对待,因此,现代各国破产法基于公共利益和公共政策的考虑,都设定了作为平等分配原则例外的优先权内容。

总的来说,优先权旨在破除债权平等原则,赋予特殊债权人以优先于其他债

①郑玉波:《民法物权论文选辑(下)》,三民书局1984年版第142页。

②[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解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 - 12 页。

权人而受清偿的权利,以保护这些具有特殊社会基础的债权人,其设立的社会基础,或者是基于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要求,或者是基于一定社会政策的要求,或者是基于共有观念、质权观念的要求,或者是基于维护债权人生存权的需要而设立、具有较强的公益性,是一项极具社会使命任务和人道主义精神的法律制度,体现着现代民法律对人的终极关怀的价值。①

(二)劳动债权

上面我们已经对优先权作了一个大致的分析,而要认识劳动债权的优先权,就需要我们对劳动债权有一定了解。关于劳动债权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王利明教授认为,所谓劳动债权,是指因为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劳动保险费、因企业破产解除劳动合同而应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等所发生的职工请求企业给付一定金钱的权利。王欣新教授认为,劳动债权是指因破产宣告前的劳动关系而发生的债权,包括破产企业欠职工工资和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用,以及因企业破产而解除合同依法应支付职工的补偿金。②左平良教授认为,破产法上的劳动债权是指劳动者在破产宣告时基于劳动关系而享有的劳动报酬及相关利益的请求权。③劳动债权是一种特种债权,是一种生存债权。它具有基于劳动关系发生、归个人享有、以实现生存利益为直接目的、具有一定公法性质等特点。

具体来说,劳动债权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因企业拖欠职工工资而产生的工资支付请求权;二是因企业拖欠职工的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金、医疗保险金等社会保险费用而产生的社会保险费用请求权;三是因企业破产解除劳动合同而应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劳动债权的权利人是企业职工,债务人是企业。在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后,有关工资及社会保险费用的请求权应当列入破产债权,由管理人列出清单并且公示。劳动债权一旦确定就应当作为破产债权而从破产财产中获得清偿。对此,我国《企业破产法》第109、113条给予了明确规定。

二、劳动债权优先权的立法基础

劳动债权优先权作为一项注重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政策性立法制度,

①申卫星:《优先权性质初论》,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年第4期。

②王欣新:《新破产立法中对劳动债权的保护》,载《人民法院报》2004年第3期。

③左平良:《论生存性债权对担保物权的优先行使》,载《云梦学刊》2001年第7期。

体现了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策与道德要求,以实现实质上的公平与正义。近年来,随着劳动者工资问题对社会的危害性日益突出,以严格的法律责任来规范劳动者工资支付,已成为各国共同的立法选择。劳动债权优先权的立法基础主要包括:

(一) 劳动者基本人权保障的实现

从《法国民法典》以来,近现代民法典无不蕴含着以人为本、人权至上的理念。在其思想的指导下,法律虽然要以其强制力保障每一个债权得到实现,并以此维护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但是,当这一目标与人的尊严和生命健康权等基本人权相冲突时,法律就必须遵循“利中取大”的利益衡量法则,依人身权优于财产权保护的原则做出选择,对那些与保障人权相关的债权给予特别的保护。工资、基本社会保险费用等权利是涉及人权保护的基本宪法权利,是劳动者维持其基本生存的依赖,而且由于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成为劳动者人权的基石。将其作为优先于其它债权,甚至担保物权优先清偿,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立法思想。

(二) 社会公共政策的要求

赋予劳动债权以优先性是社会公共政策的要求,其原因如下:一、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以及劳动合同中劳动者的谈判地位决定了劳动者在供需双方市场上处于劣势。二、工资拖延具有客观可能而相应风险防范手段却先天欠缺。三、人力资本分类所决定的工作转换机率低,使劳动者固守在原企业并遭受拖欠工资的可能性增大。第四,工作转换的成本代价决定了职工对企业的“人身依附”现状。四、由于企业破产对劳动者来说不仅意味着可能丧失未获支付的工资,而且将失去工作和未来的收入,这对于靠其固定收入来维持生计的劳动者来说无疑是难以承受的风险。①

(三) 实现社会公平和对经济弱者以特别保护的功能

各国民法无不以平等为原则,但民法上的平等仅为形式上的平等,并不能限制主体间因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实质上的不平等。如果任由这种不平等发展,矛盾的激化会为社会发展埋下隐患,经济也难以得到稳定持久的发展。因而通过法律制度的设置,赋予处于经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劳动债权以优先权,实现了社会公平的价值目标。虽然这些特殊群体所享有的债权数额通常较少,但却直接关系

①韩长印:《破产优先权的公共政策基础》,载《中国法学》2002 年第3期。

到权利人的基本生存保障。①

三、完善我国劳动债权优先受偿的实现途径

法律是一种利益平衡的工具,更是一种因势而变、因时而生的社会工具,在破产债权的社会责任意义上,在工资及其他生存性债权对职工及其家庭能够维持的生存意义上,任何性质的债权都立即变得黯然失色而为之让路。劳动债权与有担保的债权,这“两种债权一个是涉及生存问题,一个是涉及经营盈利问题,从公平公正的角度衡量,不可同日而语,生存问题永远是立法需要解决和保障的第一位问题。”②对劳动债权的保护应从多方面考虑,破产法关于劳动债权的优先受偿就是一个重要方面,世界通行的做法是在扣除破产清算费用和共益费用后优先保护劳动债权的实现,这也是破产法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我国劳动债权的优先受偿:

(一) 确定劳动债权优先权的物权性质或做为法律原则的特例

在制度设计上,如果用法律的形式确定劳动债权优先权的物权性质,并规定此权为法定担保物权,优于其他一切性质的债权,就可避免劳动债权与有担保物权的纠葛纷争,如若这种主张有破坏“物权优于债权”原理之嫌,立法中也可以把劳动债权作为“物权优于债权”原理的例外进行规定,在制度设计上这种例外规定其他国家、地区或组织也有先例和突破。如:《法国企业破产法》第128 条、第162条、第166 条规定的有关劳动债权受到优先保护;1992 年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第173 号《保护工人债权公约》和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发布的《统一企业破产法指南》第625 项也都指出在破产分配中,应该考虑将工人工资、环境损害赔偿、人身损害赔偿置于有担保债权之前受偿,等等,将劳动债权置于优先位置的国家也不在少数。我国此前的企业破产法就存在劳动债权优先有担保债权受偿的先例,《合同法》第286 条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规定,施工单位的工程款的受偿权优于抵押权和其他债权。此规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施工单位的工程款中包含了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这说明,劳动债权优先于担保物权,不

①乔雨:《职工工资优先清偿的国际历史沿革》,载《工人日报》2004年12 月第6期。

②秦中忠韩秀玲:《浅析劳动债权与担保债权在破产偿债程序中的序位问题》,载《工人日报》2005年1月第1期。

存在法律上不可逾越的障碍,立法者的偏爱与取舍才是关键,而不是哪一项完美的制度阻碍了劳动债权优先受偿在企业破产法中的最后确定,因此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强调职工劳动债权的社会属性和企业的社会责任从而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利益。①

(二) 完善相关立法和建立相关配套措施

保护劳动债权想要达到的理想状态,不是一部企业破产法就能单独解决的,其他配套法律,如:《劳动法》、《社会保障法》和其他相关配套措施的建立和配合不容忽视,可以说,劳动法是解决欠薪问题的最重要的法律之一,保障工资的足额发放和对违法欠薪行为给予法律制裁,是避免欠薪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途径之一;另外还要加强各部门对企业社会保障行为的监督,对拖欠和拒交社会保险费的行为进行处罚,追究相关人责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企业不能清偿劳动债权的情形下,职工有路可退,有“人”可找,双管齐下,竭力保护职工劳动债权的实现,实现法的实质正义和弱势群体的倾斜保护。

(三) 政府以作为方式维护劳动者权益

1、在平衡各方利益不至危害国家与社会稳定时,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切实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事前预防、事中控制的方法化解矛盾,做好职工的安置工作,防止恶性事件发生;政府本身要把破产企业劳动者权益的维护作为政绩考核的指标,同时也要培养企业职工风险的防范意识,加大宣传力度,设立举报制度,用职工监督企业的形式确保企业合法经营,防止矛盾积累,尽量达到“能够保证向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给予最大利益”。②

2、设立劳动保障基金制度。在考察其他国家的保护劳动债权的方法中,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劳动保障基金制度,建立欠薪保障制度,以排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四) 设立劳动债权的破产保险金制度

在考虑劳动债权如何实现较合理时,还可以考虑建立劳动债权的保险金制度,此种制度与劳动保障基金制度有所不同,劳动保障基金制度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为主要基金来源,辅以其他途径的社会捐款等组成基金;而劳动债权的破产保险金制度,政府在其中只是起到倡导的作用,本地企业和劳动

①刘锦城:《破产清偿中劳动债权优先受偿保护途径新探》,载《学术交流》2011年9月第9期。

②[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者个人缴纳的劳动保险金为主要基金来源,其中可借鉴保险制度的社会风险分散机制积极鼓励广大职工缴纳此种保险险种,通过保险金的支付使劳动债权未得到清偿或未充分清偿的情况下保护劳动债权的实现。

四、对劳动债权优先清偿的合理限制

劳动债权优先清偿,甚至享有特别优先清偿的地位,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法理的正当性赋予纸面上法律以生命力,行动中的法律则实践着法理的价值。在适用破产法关于劳动债权优先清偿先于担保物权清偿的原则性规定时,应当考虑对劳动债权进行合理的限制,以符合法之目的和价值,兼顾现实问题。

(一) 限制劳动债权的最高金额高管人员的高薪不得享有优先清偿权

最高院在出台有关破产法的司法解释中可以借鉴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做法,应当对享有优先清偿的劳动债权的最高金额予以限制性规定,从而将企业高管人员高于普通职工工资的年薪、奖金等,在优先清偿中予以排除。对高管的劳动债权中除普通职工平均债权额的剩余部分应列为劣后债权,而不应和普通劳动债权相同,居特别优先地位。因为超出平均劳动债权额部分不能认定为维护生产的物质条件,而应被认定为了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以其人力资本对企业投资而应获取的收益。这部分劳动债权丧失了普通劳动债权的特质,当然不能作为特别优先权对待。

(二) 限制劳动债权的范围超过一定期限的劳动债权不得享有优先清偿权

最高院在出台有关破产法的司法解释中,应当对劳动债权的范围加以限制,即超过一定期限的劳动债权只能作为一般债权受偿,不能再享受优先权。很多国家都有这样的立法:如法国民法典规定,对一般动产和不动产享有优先权的劳动债权为受雇人员在过去的1年以及当年的报酬;日本民法典规定,“受雇人报酬的先取特权,就债务人的受雇人应受的最后6个月的报酬而存在”;阿尔及利亚民法典规定,对服务人员、职员、工人以及其它一切工薪人员负欠的最后12个月的薪水以及任何性质的工资可以享有对债务人的全部财产的优先权。

(三) 限制劳动债权的总额过分超出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劳动债权不得享有优先清偿权

劳动债权以其自然状态相当程度公示了债权的内容。如职工的存在、职工的多少、企业的性质、企业的地理位置、社会平均工资等现实的存在,足以使第三人推测职工与企业之间劳动债权的存在与一般规模,这是其他债权所不具有的特性。若超出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劳动债权享有优先权,不仅不符合劳动债权优先清偿的立法目的, 而且超出部分不具有公示的效力。因此,破产法的司法解释应限制劳动债权的总额,对过分超出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劳动债权规定不得享有优先清偿权。①

综上,劳动债权的优先权作为优先权制度上的一项重要权能,在破产优先制度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破产法在破产清偿顺序上赋予劳动债权优先受偿的效力,这对保障劳动者和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具有重要作用。尽管破产法在保障劳动债权的优先权问题上作出了相关规定,但这些规定并不能完全保护劳动者的权利,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完善我国劳动债权优先受偿的实现途径,但劳动债权优先权并不是没有限制的,还需要我们在保证优先权得到充分实现的基础上,对劳动债权优先清偿进行合理限制。

参考文献:

[1] 蔡福华:《民事优先权新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2] 郑玉波:《民法物权论文选辑(下)》,三民书局1984年版。

[3] [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解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4]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 郭明瑞仲相司艳丽《优先权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 左平良: 《论生存性债权对担保物权的优先行使》,载《云梦学刊》2001年第7期。

[7] 韩长印:《破产优先权的公共政策基础》,载《中国法学》2002 年第3版。

[8] 乔雨:《职工工资优先清偿的国际历史沿革》,载《工人日报》2004年

①刘建仓:《劳动债权优先清偿的正当性及其合理限制》,载《社会科学评论》2008年第3期。

12 月第6期。

[9] 秦中忠韩秀玲:《浅析劳动债权与担保债权在破产偿债程序中的序位问题》,载《工人日报》 2005年1月第1期。

[10] 刘锦城:《破产清偿中劳动债权优先受偿保护途径新探》,载《学术交流》2011年9月第9期。

[11] 申卫星:《优先权性质初论》,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年第4期。

[12] 刘建仓:《劳动债权优先清偿的正当性及其合理限制》,载《社会科学评论》2008年第3期。

[13] 刘建仓:《劳动债权优先清偿的正当性及其合理限制》,载《社会科学评论》2008年第3期。

[14 ] 王欣新: 《新破产立法中对劳动债权的保护》,载《人民法院报》2004年第3期。

[15] 王欣新:《论职工债权在破产清算中的优先顺序问题》,载《法学杂志》2005年第4期。

【开题报告】论我国破产法对公司债权人权益保护

开题报告 法学 论我国破产法对公司债权人权益保护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在近几年的金融风暴中,很多公司递交了破产申请,最有名的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第七大道的美国第四大证券公司雷曼兄弟公司。这场风暴对我们国家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尤其是一些对外贸易公司,一些小型企业纷纷破产!我国已于2007年6月1日正式实施新的《破产法》。 破产法的基本原则是既保护债权人也保护债务人的利益,其中重在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而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债权人的利益被侵犯的不正常情形屡屡发生,其中破产权利的滥用更是一种恶意逃债的文法行为。目前我国的破产清算制度和法律体系还很不完善,尤其是非全民所有制企业法人的破产清算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实践中普遍缺乏可供操作的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从而导致了利用公司破产、被吊销等方式以达到逃避债务目的的现象非常普遍,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 研究这样一个问题,很很重大的意义:竞争乃是普遍的永恒,劣汰则是其必然的结果。然对劣汰者采取彻底否定或有条件的挽救,至少在人类社会是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问题。支付不能(有人称之为事实上的破产),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是竞争规则的负面反映和永恒的伴侣。对不能清偿者,采取何种态度,历来是被重视的间题。无论是国家的管理者还是立法者,都会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在对各种利益的冲突进行权衡的基础上,做出慎重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在质或量上的合理与否,会对社会经济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应该说,这种选择经历了一个相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几经权衡,几经选择,终于找到了一种既能积极解脱陷于困境的企业,又能兼顾债权人利益的方式,这就是破产制度。而既然公司已是“支付不能”,那么债权人的利益该如何进行保护呢?这就是研究这一问题最关键的意义所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破产债权人权益保护的必要性 1.破产对债权人权益的保护功能 2.企业破产过程中损害破产债权人权益的表现 二.破产程序中的财产管理人制度与债权人权益保护

浅议我国破产法的缺陷与完善(一)

浅议我国破产法的缺陷与完善(一) 摘要:《破产法》实施以来建立了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规范了我国企业法人的破产还债程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交易主体范围的扩大,破产法突现出一些缺陷与不足,本文就破产法的缺陷与完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破产,破产法,立法完善 一、我国现行破产法律规范的立法现状 1986年12月问世的我国现行破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简称《破产法》),结束了新中国缺乏破产法传统的历史,成为新中国破产法发展历史的起点。这部《破产法》适用于国有企业的破产行为。1991年4月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法》,第十九章专门规定了“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该“程序”适用于除国有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法人。这两个破产法律规范构成了一个整体,初步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破产法律机制。这些破产法律规范虽然对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和促进我国经济改革发挥过巨大的推进作用,但是在制定《破产法》时,我国仍处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代”,对破产法原理的认识过于简单、直观,相关规定也过于原则和粗糙,需要具体的没有具体化,应该规定又没有相应的条文调整,存在很多的立法缺陷。尽管最高人民法院曾针对审理破产案件的具体问题多次制定过司法解释,但毕竟由于《破产法》存在先天不良。因而,这些破产法律规范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培育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建立,已难以适应现实经济生活的需要,其局限性日益暴露出来。本文将就现行破产法律规范存在的缺陷和如何完善我国破产法律制度进行探讨。 当前,我国适用破产案件的法律、法规主要有: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1986年12月2日通过) 该法共计43条,包括总则,破产申请的提出与受理,债权人会议,和解和整顿,破产宣告,破产清算,附则。 该法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是我国目前国有企业破产必须适用的法律规定。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试行)》若干问题的意见(1991年11月7日) 该意见共计76条,包括管辖、破产申请、破产案件的受理、债权人会议、和解和整顿、破产宣告、破产清算、其他八个部分。 该意见是对《破产法(试行)》如何适用做出的详细解释,是人民法院适用破产法的规则。其中部分规定因与最高法院此后公布的司法解释抵触而失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1991年4月9日) 该法第一百九十九条至二百零六条规定了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 该法适用范围广,不但适用于国有企业的破产,也适用于其它法人的破产。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1992年7月14日) 该意见第十六部分规定了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包括了该意见的240条到253条。 该意见作为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适用范围同民事诉讼法一样,包括了所有法人企业。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002年9月1日实行) 该意见共计106条,分为管辖、申请与受理、债权申报、破产和解与破产企业整顿、破产宣告、债权人会议、清算组、破产债权、破产财产、破产财产的收回、处理和变现、破产费用、破产财产的分配、破产终结、其他十四部分。是目前我国关于破产最详细的一份法律文件。该意见适用于所有法人企业。

破产法及其意义----兼谈对中国破产法的认识

破产法及其意义----兼谈对中国破产法的认识 竞争乃是普遍的永恒,劣汰则是其必然的结果。然对劣汰者采取彻底否定或有条件的挽救,至少在人类社会是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问题。支付不能(有人称之为事实上的破产),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是竞争规则的负面反映和永恒的伴侣。对不能清偿者,采取何种态度,历来是被重视的间题。无论是国家的管理者还是立法者,都会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在对各种利益的冲突进行权衡的基础上,做出慎重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在质或量上的合理与否,会对社会经济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应该说,这种选择经历了一个相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几经权衡,几经选择,终于找到了一种既能积极解脱陷于困境的企业,又能兼顾债权人利益的方式,这就是破产制度. 一、破产法的理念和价值 ; 应该肯定的说,破产法是债法的特别法.在现代社会中,信用己经成为交易中不可或的工具,而债权的平等性又使信用制度有滥用的危险,即任何债务人均有可能以其信用而利用超过其自身财产的他人财产,如果债务人经营管理不善,便不能以其财产清偿全部债务.在此情况下,传统民法对债权人的救济手段就暴露出其明显的不足,即当债务人的财产不足于清偿全部债务时,首先寻求清偿的债权人可能会得到全额履行,而之后的债权人可能会完全不能得到清偿.而且,当债务人资力不良时,也极有可能对债权人进行有选择的清偿.但是,

债权的平等性又不能阻止此类情形的发生,故人们一直在寻求在此情形下对债权人的公平救济.也正是基于这种理念,导致了破产法的产生. ; 破产法的制度价值在于: ; (一)公平保护债权人利益 公平是破产法的第一理念,这种理念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所有债权在破产程序开始时,视为到期 按照民法的一般理论,债权尚未到期,债务人不负履行的义务,债权人无权请求.如果这一规则运用到破产法上,就会使债权未到期的债权人不能参加分配而等其债权到期,债务人已无任何财产可以清偿.这样,对许多债权人极为不公. 2、所有债权按顺序和比例接受分配 这首先表现为破产法按照实体法或破产法的规定将所有债权区分顺序而为清偿.原则上,对在实体_L具有同一性质的债权人平等对待,而对不同性质的债权人根据其差异来对待的做法是符合公平历年的. 其次,当破产财产对同一顺序的债权人不足清偿时,按比例清偿.(二)弥补传统民事救济手段的不足 按照传统的民事救济手段,各债权人为个别诉讼,对于取得执行名义的债权可对债务人的财产为强制执行.这样会出现一种极不平等的现象:当债务人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时,先为诉讼而取得判决的债权人可能会得到全额清偿,而诉讼在后或没有诉讼的债权人可

最新破产法的讲义

这是我搜集的司法考试的最新破产法的讲义,希望对我们考注会的能有帮助。看大家的反应,如果觉得好,我再把音频的下载方法贴上来。 专题一 新《企业破产法》的变化内容: 破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的经济现象,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一个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是应当具备一个有机运行的市场主体的法律机制,市场运行法律机制和市场退出法律机制。 规范债务人不能够清偿到期债务,从而启动破产和解、破产重整或者是破产清算程序,来处理债权债务关系的破产法律规范,就构成了市场退出法律机制的核心和关键。 破产法律规范包括:实体规范和程序规范。 实体规范:破产或者重整的原因,破产财产的范围,管理人的职权,债权人会议,债权人委员会的职权,以及破产财产的分配等等。 程序规范:破产申请的提出和受理,破产宣告,债权申报,破产程序的中止和终结等等。 新《企业破产法》的产生背景 1986年,我们国家就通过了《企业破产法》试行。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局限,使这部试行的破产法仅仅只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法人。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在1991年颁布的民事诉讼法的第十九章又规定了全民所有制以外的企业法人的破产还贷程序。而最高院又分别在1991年和2002年相继颁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企业破产法(试行)若干问题的意见》、《最高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这样两个司法解释。对于以上两部法律和最高院的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对于规范我们国家企业的破产行为、审理企业破产案件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我们国家的破产就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如:原来破产立法的规定中关于破产原因的规定,对于所有破产主体的平等保护是非常不利的,也和我们国家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违背。 另一方面,原企业破产的立法对破产程序的规定比较原则,不好操作,缺少重整等这样的挽救程序,还有就是切实保护债权人的财产、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保证程序正常进行的相关制度。 如:法院在审理破产案件当中,已经积累了很多的实践经验,有的也确实需要上升到法律,所以需要制定一部新的统一的、完善的企业破产法,已经势在必行。 新《企业破产法》的特点 结构上,总共分为十二章、一百三十六条。包括:总则、申请和受理、管理人、债务人财产、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债权申报、债权人会议、重整、、和解、破产清算、法律责任、附则。 和旧的企业破产法相比较,新的企业破产法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适用范围扩大

破产法利益制衡机制论

破产法利益制衡机制论 「内容提要」破产的直接作用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决定市场经济能否正常运转的信用关系的法律制度形式-债,在债务人丧失清偿能力时的最终公平实现,维护全体债权人、债务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利益,保障正常的经济秩序。[1]可见,破产法的主要价值目标,就是对债权人、债务人、社会利益进行平衡,以维护社会正义。而我国现行破产法体系,却对债权人利益保护不利,社会利益也因行政手段干预而歪曲与异化,债务人利益被弱化,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破产利益制衡机制的操作性与透明性被破坏。法律制度的缺陷,导致社会秩序的受损,该破产的不能破产,该保护的不能保护,三角链条的锈化,引起连锁反应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可见,在制定新《破产法》的前夕,用破产利益制衡机制重新构架我国破产法体系是必要的。本文对此略作探索,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破产、职工利益、保护 一、破产利益制衡机制演进史 耶林在《为权利而斗争》(1872年)和《法律的目的》等著作中,指出“法是国家权力通过外部强制手段所保证实现的最广义的社会生活条件的总和”,“权利的基础是利益”,人是有目的动物,人的活动是有动机的,作为人类活动一部分的法律规则是根本不存在的,法律

的目的是平衡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实现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结合,从而建立个人与社会的伙伴关系。[2]现代破产法的破产利益制衡机制对破产利益在债权人、债务人与社会利益之间进行公平分配,以克服古代破产对债权人狭隘保护之缺陷,促进社会正义。破产财产就象一个蛋糕,参加者愈多,其分配份额愈小。这样就必须对参加主体,权利与义务进行规制,这种机制也随社会变迁而逐渐演进。 (一)以债权人为中心的单面保护 欧洲古代破产法虽然源于欧洲中世纪后期商业经济的法律更新,但是它却是取材于博大精深的古罗马诉讼程序制度的历史翻版。[3]破产制度源于罗马法上的财产委付制度(essio;Bonorum)。依财产委付制度,债权人无力清偿债务时,经二个以上有执行名义的债权人申请或者经债务人本人作出委付全部财产供债权人分配的意思表示,裁判官则谕令扣押债权人的全部财产,交由财产管理人悉数变卖以价金公平分配给各债权人。这和古代债务执行制度中的私自救济相比显然具有其进步意义,这样债权人利益得到了公平保护,避免一部分债权人因私力救济而侵害部分债权人之利益。但此时的破产制度以保护债权人利益为重心,具体体现在:(1)有罪破产性的惩罚主义,将破产行为视为犯罪行为。苏格兰早期破产法仍可把债务人投进监狱。(2)对人执行制度,虽然不能杀死和出卖债务人,但仍可以判决之诉扣禁债务人[4](3)不免责主义,即债务人破产之后仍对未清偿之债务继

论个人破产免责制度(下)

论个人破产免责制度(下) 摘要: 个人破产免责制度与社会经济演进乃至政治上意识形态的变迁有密切的关联。从美国与德国个人破产制度的发展历史与制度要点看,个人破产免责制度有助于鼓励重新开始、激励家精神、补救人们因不慎而作出的错误投资或理财决策所造成的损失,性质上兼具社会保障的功能。同时,在进行周全的制度设计后,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的建立,并不会被滥用以逃债。另外,通过前置程序的安排,也不会产生过巨的司法成本。在我国的社会阶层的身份差异与贫富差距日益加大的背景下,构建个人破产免责制度非常必要。 关键词: 自然人破产/重新开始/家精神/个人债权债务清理/剩余债务免除 三、宽严选择:以史为鉴 法律制度的设计,在规则层面并不难,难的是在价值判断层面贴近最广泛的共识。对此,纯教义学的分析是无益的,还必须从公共选择、经济背景、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等更广阔的视野下进行考量。从18、19世纪开始,债务人不能履行到期债务的法律后果,基于种种历史机缘由严格的人身责任演化成宽容的财产责任,个人破产制度由个人财产制度演化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分。到1705年,英国通过立法允许债务人保留必要的衣物,若债务人诚实地交代其财产状况并将其现有财产交给执行人,则可以获得剩余债务的免除。若能清偿其债权的80%,债务人还将被允许保留5%的财产(总额不超过200镑)。 1732年,法律规定在五分之四的债权人加上五分之四的债权额的同意下,可以免除债务人的剩余债务。美国个人破产法延续了当时殖民母国的这一发展趋势。经过1800-1803、1841-1843、1867-1879等多次立废循环后,到1898年,美国个人破产制度最终被固定下来。在整个过程中,民粹主义(populism)发挥了巨大影响:在早期的移民中,逃避宗教、政治迫害或逃避债务者占很大比例,他们对侧重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破产法有着天生的厌恶。在这种平民占多数、工商业者占少数的民主政体下制定的破产法,其最终的价值取向是显见的—必然是更倾向于保护债务人。1898年破产法实行了近八十年,到1970年代,随着消费者信贷的发展,个人破产激增,债权人希望能对此加以控制,而消费者保护运动热潮中的债务人则希望有关制度更加宽松,最终促成了1978年破产法的制定。在个人破产问题上,该法主要引入了两项变革:其一是允许消费者在联邦豁免法与州豁免法之间做出选

企业破产法案例[最新]

企业破产法案例[最新] [案例]1:2007年7月1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债务人甲公司的破产申请,7月4日受理裁定送达甲公司。人民法院指定乙律师事务所担任管理人,管理人接管甲公司后,发现以下事实: (1)7月3日,甲公司向其债权人A企业清偿了100万元的货款。 (2)6月10日,因甲公司拒绝支付B企业120万元的货款,被B企业提起诉讼。6月25日,人民法院终审判决甲公司向B企业支付120万元的贷款,同时应B 企业的申请,将甲公司办公楼查封拟用以清偿B企业的货款。人民法院受理甲公司破产申请时,该判决尚未执行。 (3)6月20日,因甲公司拒绝支付C企业150万元的货款,被C企业提起诉讼。合同履行地海淀区人民法院受理了该诉讼,7月1日,西城区人民法院裁定受理甲公司的破产申请时,海淀区人民法院尚未作出一审判决。 (4)7月10日,因甲公司拒绝支付D企业180万元的货款,债权人D企业向合同履行地朝阳区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 要求:根据破产法律制度的规定,分别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本题要点(1)所提示的内容,指出管理人是否有权向A企业追回100万元的货款?并说明理由。 (2)根据本题要点(2)所提示的内容,办公楼的拍卖价款能否用以清偿所欠B企业的货款?并说明理由。 (3)根据要点(3)所提示的内容,海淀区人民法院对该诉讼应如何处理?说明理由。 (4)根据本题要点(4)所提示的内容,债权人D企业向合同履行地朝阳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并说明理由。

[案例]2:2007年6月20日,甲、乙公司签订100万元的买卖合同,7月1 日,人民法院受理了甲公司的破产申请,同时指定乙会计师事务所担任清算人。该买卖合同甲、乙公司均未履行。 要求:根据破产法律制度的规定,分别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甲、乙公司均未履行的买卖合同,管理人应如何处理? (2)该买卖合同在什么情况下视为解除? (3)如管理人决定解除合同,给乙造成10万元的经济损失,该损失应如何处理? (4)如果管理人决定继续履行合同,乙公司按照合同约定发货后,100万元的货 款应如何支付? (5)在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召开前,管理人是否可以自行决定继续履行该合同?并 说明理由。 [案例]3:2007年7月1日,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债务人甲公司的破产申请,并指 定乙律师事务所担任破产管理人,管理人接管甲公司后,发现以下事实: (1)甲公司欠A企业100万元的货款。2006年6月1日,应债权人A企业的要求,甲公司以自己100万元的设备设定抵押。 (2)2006年12月1日,甲公司主动放弃对B企业200万元的债权。 (3)2007年4月1日,甲公司已经不能清偿数个债权人的到期债权,并且其财 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但甲公司仍向债权人C企业清偿了300万元的货款。 (4)2006年3月1日,甲公司为逃避债务在D企业隐匿了120万元的财产,被 管理人发现。 (5)甲公司一直拖欠E企业250万元的货款。2007年6月20日,E企业得知甲 公司已经申请破产的事实后,迅速与甲公司签订了200万元的买卖合同。甲公司发货后,E企业未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货款。

破产法(第二版)

《破产法》(第二版)2012年7月考试考前练习题 一、简答题 1.简述破产和解程序的类型。 2.简述我国重整计划草案的制备人制度。 3.简述破产程序的开始及破产案件受理裁定的法律效力。 附:参考答案 1.破产和解,是指具有破产原因的债务人向法院提出和解申请,在法院许可后,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就债务人延期清偿债务、减少债务数额等事项达成和解协议,经法院认可后终止破产程序,从而预防企业破产的法律制度。从世界范围看,破产和解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进入破产程序之前的和解。所谓进入破产程序之前的和解,是指债务人在具有破产原因的情形时,主动向法院提出和解申请,在取得法院许可以后,与债权人协商达成和解协议的制度。第二,进入破产程序之后的和解。所谓进入破产程序之后的和解,是指法院受理当事人的申请,已经进入破产程序,但还没有宣告债务人破产之前,债务人向法院提出和解申请并经法院同意之后,与债权人协商达成和解协议,然后由法院裁定许可,并终止破产程序的制度。 2.新《企业破产法》第80条规定:"债务人自行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的,由债务人制作重整计划草案。管理人负责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的,由管理人制作重整计划草案",可见,我国重整计划草案的制备人制度可以概括为"一个主旨、两种情形"。所谓"一个主旨",是指重整计划草案的制备人一定是负责管理债务人财产和营业事务的人;所谓"两种情形"是指,在重整期间,债务人的财产与营业管理可以有两种情况,即管理人监督下的债务人自行管理或者管理人负责债务人参与的管理,所以,重整计划草案的制备人分为两种情况,即债务人自行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的,由债务人制作重整计划草案。管理人负责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的,由管理人制作重整计划草案。 3.在破产程序由何时开始的问题上,有的国家采取宣告开始主义,以法院作出破产宣告为破产程序的开始,有的国家采取受理开始主义,以法院对破产申请的受理为破产程序的开始,我国现行破产法是以破产案件的受理为破产程序开始的。 破产案件受理裁定的法律效力,第一是中止对债务人财产的其他民事执行程序,但有财产担保的债权人就担保物提起的执行程序,原则上不应受中止效力的约束;第二是限制债务人对个别债权人的清偿行为;第三,解除有关债务人财产的保全措施;第四,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债务人的债务人或者财产持有人应当向管理人清偿债务或者交付财产;第五,管理人对破产申请受理前成立而债务人和对方当事人均未履行完毕的合同有权决定解除或者继续履行,并通知对方当事人。 二、论述题 1.论重整程序的终止。 2.论债务人财产。 3. 论债权人委员会与管理人之间的关系。 附:参考答案

破产法练习题及答案范文

一、选择题 1.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1年内,涉及债务人的财产的行为,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这些行为包括()。 A.有偿转让财产 B.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 C.放弃债权 D.对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 【正确答案】BCD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管理人可以行使撤销权的范围。根据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1年内,债务人“无偿”转让财产的,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 2.根据《破产法》的规定,向债务人所在地人民法院提出破产清算申请的当事人有()。 A.债务人 B.债权人 C.人民法院 D.对债务人负有清算责任的人 【正确答案】ABD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破产申请的当事人。债务人和债务人均可向人民法院提出破产清算的申请,企业法人已解散但未清算或者未清算完毕,资产不足以清偿债务,对债务人负有清算责任的人应当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 3.下列属于破产费用的是()。 A.破产案件的诉讼费用 B.管理、变价和分配债务人财产的费用 C.管理人执行职务的费用、报酬和聘用工作人员的费用 D.债务人财产受无因管理所产生的债务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破产费用的界定。根据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发生的下列费用,为破产费用: (1)破产案件的诉讼费用; (2)管理、变价和分配债务人财产的费用; (3)管理人执行职务的费用、报酬和聘用工作人员的费用。 4.根据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的规定,在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召开之前,管理人实施下列行为时,应当经人民法院许可的是()。 A.管理人决定继续或者停止债务人的营业 B.全部库存或者营业的转让 C.设定财产担保的事项 D.履行债务人和对方当事人均未履行完毕的合同 【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在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召开之前,管理人应当经过人民法院许可才能实施的行为。以上四项均属于。 5.根据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应当召开债权人会议的情形有()。 A.人民法院认为必要时 B.管理人提议召开时 C.债权人委员会提议召开时 D.占债权总额1/4以上的债权人向债权人会议主席提议时 【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债权人会议的召开情形。根据规定,以后的债权人会议,在人民法院认为必要时,或者管理人、债权人委员会、占债权总额1/4以上的债权人向债权人会议主席提议时召开。 6.下列有关债权申报的表述中,符合《企业破产法》规定的有()。 A.债务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不必申报,由管理人调查后列出清单并予以公示

企业破产法的立法宗旨(期末小论文)

企业破产法的立法宗旨 姓名:陈璐瑶学号:11992100 成绩: 破产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1984年,部 分人大代表在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制定企业破产法,并于1986年12月2日 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开始试行。针对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发展,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运行以及管理层收购的盛行,历时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于2006年8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从企业破产法的准备到试行再到正式颁布,期间历时之久也反映了其立法的复杂性。 企业破产法(试行)的立法宗旨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和经济体 制改革的需要,促进全民所有制企业自主经营,加强经济责任制和民主管理,改善经营状况,提高经济效益,保护债权人、债务人的合法权益,特制定本法。可以从中了解到,初 次公布试行破产法是在改革前进过程中,更多的站在国家的角度说明问题,从适应社会主 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和经济体质改革角度出发,强调了国家的主导地位,最终落脚于 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明显与当时的社会局面紧密相连。 新企业破产法的立法宗旨是为规范企业破产程序,公平清理债权债务,保护债权人和 债务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制定本法。新企业破产法则更加强调市 场经济,站在公平的角度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公平处理全民所有制企业与非公经 济企业的债权债务,同时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政府不再对破产过多干预。尊重和服从了市场经济规律。标志着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最终确立,并促进了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企业破产法 的立法宗旨,就是在制定这部法律需要达到的目的,对于企业破产这个事情而言,它不仅 关系到国家,企业本身,职工以及存在业务往来企业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稳 定和整个经济秩序的问题,所以对于企业破产法的宗旨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一)规范企业破产程序 企业破产法针对破产程序进行了规范,包括其申请、受理等均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资料,根据企业破产法的要求,通过法定程序,使债务得以延缓或者公平的清偿,同样也包括各 个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说明,使得整个或称清晰明了,并且更加的规范,方便企业破产这 一问题得到快速的公平的合理的解决,强调了复杂问题的程序化,有利于及时解决各方之 间的有关的破产矛盾冲突,有利于完善我国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和规范,保证破产的企业成 功退出市场,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 (二) 公平清理债券债务 在企业破产法中规定,在对破产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处理的过程中,应当秉承公平公 正的原则,充分的保护各个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由于企业申请破产,则表明其企业的资本 不能够抵偿其债务,所以就更需要在对破产企业的全部财产进行彻彻底底的清查之后,按 照破产程序中规定的清偿顺序,逐步明确的公平清偿,保证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公平是破

论述破产法中的管理制度

论述破产法中的管理人制度 一、概念 所谓管理人,是指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案件后接管债务人财产并负责财产管理和其他有关事务的专业人员。 二、破产管理人的选任 管理人由人民法院指定。债权人会议认为管理人不能依法、公正执行职务或者有其他不能胜任职务情形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更换。指定管理人和确定管理人报酬的办法,由最高人民法院规定。管理人的指定应符合案件审理的需要,指定管理人应具有相应的任职资格。根据指定管理人的要求,人民法院应建立相应的备选人员资料库。根据新破产法第15条的规定,人民法院裁定受理破产申请案件的,应当同时指定管理人,这表明,破产程序从人民法院受理时即发生效力,管理人即要进入申请(或者被申请)破产的企业接管企业财产和其他有关事务,管理人在接受指定后,即要在法院的监督下,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的程序开展工作,依法履行职责,维护职工、债权人、债务人等有关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管理人:因故意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曾被吊销相关专业执业证书;与本案有利害关系;人民法院认为不宜担任管理人的其他情形。个人担任管理人的应当参加执业责任保险 三、破产管理人的职责 在破产清算过程中,难免出现破产管理人的过失乃至违法行为,为便于其履行职责时对自己行为能力的范围有所判断和遵循,同时便于相关利害关系人对其的制约和监督,各立法对其职责范围作了列举性规定。 其一,因占有破产财产而生的职责。包括:(1)请求破产人提出财产状况说明书及其债权人、债务人清册;(2)接受破产人移交的财产及与财产有关的一切簿册文件;(3)询问破产人关于破产人财产及业务的状况,破产人对此有答复义务;(4)破产人的权利属于破产财团时,破产管理人应为必要的保全行为;(5)法人破产时,破产管理人应不问其社员或股东出资期限而令其缴纳所认缴而未交之出资。 其二,因管理破产财产而生的职责。包括:(1)于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前,经法院许可,于清理的必要范围内,继续破产人的营业;(2)申报债权期满后,应即编造债权表,并将已收集及可收集的破产人资产编造资产表;(3)为管理破产财团之必要,可申请法院召开债权人会议;(4)债权人会议的决议与债权人利益相反时,可向法院申请禁止该决议的执行;(5)审查破产人提出的调协计划,提交债权人会议,并就调协计划向法院陈述意见;(6)经监查人或法院同意,可清偿财团费用和财团债务,可借款,取回专托之货币、有价证券及其他贵重物品,请求履行双务契约,抛弃权利,承认取回权、别除

破产法案例分析习题3

企业破产法案例分析 企业破产法案例分析 【案例1】 2007年7月30日,人民法院受理了甲公司的破产申请,并同时指定了管理人。管理人接管甲公司后,在清理其债权债务过程中,有如下事项: (1)2006年4月,甲公司向乙公司采购原材料而欠乙公司80万元货款未付。2007年3月,甲乙双方签订一份还款协议,该协议约定:甲公司于2007 年9月10日前偿还所欠乙公司货款及利息共计87万元,并以甲公司所属一间厂房作抵押。还款协议签订后,双方办理了抵押登记。乙公司在债权申报期内就上述债权申报了债权。 (2)2006年6月,丙公司向A银行借款120万元,借款期限为1年。甲公司以所属部分设备为丙公司提供抵押担保,并办理了抵押登记。借款到期后,丙公司未能偿还A银行贷款本息。经甲公司、丙公司和A银行协商,甲公司用于抵押的设备被依法变现,所得价款全部用于偿还A银行,但尚有20万元借款本息未能得到清偿。 (3)2006年7月,甲公司与丁公司签订了一份广告代理合同,该合同约定:丁公司代理发布甲公司产品广告;期限2年;一方违约,应当向另一方承担违约金20万元。至甲公司破产申请被受理时,双方均各自履行了部分合同义务。 (4)2006年8月,甲公司向李某购买一项专利,尚欠李某19万元专利转让费未付。李某之子小李创办的戊公司曾于2006年11月向甲公司采购一批电子产品,尚欠甲公司货款21万元未付。 人民法院受理甲公司破产申请后,李某与戊公司协商一致,戊公司在向李某支付19万元后,取得李某对甲公司的19万元债权。戊公司向管理人主张以19万元债权抵销其所欠甲公司相应债务。 (5)甲公司共欠本公司职工工资和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37.9万元,其中,在2006年8月27日新的《企业破产

论破产法上的合同继续履行

遇到合同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 问>>https://www.doczj.com/doc/3317448770.html, 论破产法上的合同继续履行 破产法上的合同继续履行是指破产程序开始后,管理人决定继续履行破产申请受理前成立而债务人和对方当事人均未履行完毕的合同。新破产法第18条在《企业破产法(试行)》的基础上,就合同继续履行的程序、对方当事人的权利保护作了进一步的完善,但在实务中对破产法上合同继续履行的价值判断、履行要求、法律效果等仍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就此作一粗浅探讨,望抛砖引玉,各抒高见,以利相关实践问题的解决。 一、合同继续履行的价值判断 (一)继续履行的合同范围。“未履行完毕的合同”从民商法的角度而言,包括:1、破产企业负有履行义务但未履行的单务合同;2、破产企业未履行但对方已履行的双务合同;3、破产企业已履行但对方未履行的双务合同;4、破产企业与对方当事人均未履行或均未履行完毕的双务合同。破产上的合同继续履行仅特指上述的第4种情形,即

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债务人和他人订立的、双方均有权利义务,而在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仍未履行或未履行完毕的合同。一方履行完毕而另一方尚未履行或履行完毕的合同,均不涉及合同的解除或继续履行的问题,仅债务人一方未履行,对方当事人可以据此申报债权;仅对方当事人一方未履行,管理人可以要求清偿债务。只有在双方均没有履行或没有履行完毕的情况下,才属于破产法规定的“未履行完毕的合同”,管理人依法决定继续履行还是解除。 (二)合同继续履行的价值判断。管理人依据什么样的判断标准和价值目标,对未履行完毕的合同决定继续履行还是解除,实质是一个不同政策目标之间的权衡问题,“如何决定破产情况下合同的处理方法,首先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一方面是在破产情况下坚持一般的合同法;另一方面是有些因素表明有必要干预那些既定的合同原则,对于这两者,应如何权衡其彼此的相对重要性。有些相竞利益可能需要加以权衡,以确保在一般公共政策、破产目标和商业关系具有可预测性的必要性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①对这一问题,我国新破产法的政策是将公共政策和破产目标置于优先地位,基于此,笔者认为,管理人决定未履行完毕合同是否继续履行必须坚持以下两大原则: 1、破产债权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尽可能地满足债权人最多比例的清偿要求,是破产法的立法宗旨和精神。管理人最大限度的收集、聚拢债务人的财产,维护破产财产保值和增值,是破产法对管理人的

论个人破产免责制度(上)

论个人破产免责制度(上) 摘要: 个人破产免责制度与社会经济演进乃至政治上意识形态的变迁有密切的关联。从美国与德国个人破产制度的发展历史与制度要点看,个人破产免责制度有助于鼓励重新开始、激励家精神、补救人们因不慎而作出的错误投资或理财决策所造成的损失,性质上兼具社会保障的功能。同时,在进行周全的制度设计后,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的建立,并不会被滥用以逃债。另外,通过前置程序的安排,也不会产生过巨的司法成本。在我国的社会阶层的身份差异与贫富差距日益加大的背景下,构建个人破产免责制度非常必要。 关键词: 自然人破产/重新开始/家精神/个人债权债务清理/剩余债务免除 引言:破产与人格尊严 在信贷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借款人都是自然人,借款以消费为主要用途。对于消费信贷,人们长期持极谨慎的态度,发展出了从利息管制(usury control)、慈善和互助借贷(charitableand cooperative lending)乃至(新近的)信息公开(disclosure regulation)与独立机构参与监管(independent institutions supervision)等多样化的规制方法。和这些事前性的制度相比,本文所讨论的个人破产免责制度性质上属事后性措施,关注自然人陷入破产境地后财产的处置及债权的实现等问题。 对个人陷入财务困境的处理,我国传统文化持一种矛盾的态度,即一方面强调“守信”或“一诺千金”,另一方面强调宽以待人,与人为善。按文献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即“复盘庚之政”,其中一项政策就是“出拘救罪,分财弃责(债),以振(赈)穷困”(吕氏春秋·慎大),其中的“弃责(债)”就是取消民间欠官府的债务。到19世纪中期,根据《民国习惯调查报告录》的记载,有些地区存在“摊账”与“兴隆票”等做法,效果上与免除债务相当。不过,总体来看,我国古代对欠债不还的处理还是非常严苛的。财产责任常被人身责任替代,刑事手段常常被用来保障债权。秦朝时债务人欠公债不还应以劳役抵债。唐代欠债不偿会被处以笞、杖等刑罚。清朝时,官府对于破产的商民,可以拘禁,债务人家族须在两个月以内返还欠债,否则要被判处劳役。近现代中国虽然历经数次重大社会变革,但“欠债还钱”甚至“父债子还”的观念影响仍在。

论破产法上的优先权

论破产法上的优先权 ——劳动债权的优先权问题探析 河南大学法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内容摘要:优先权是破产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在企业破产程序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劳动债权的优先权作为优先权的一种,在优先权制度上也具有显著作用。我国破产法赋予劳动债权以优先清偿的效力,这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共利益和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正确认识劳动债权的优先性问题,有利于保障劳动者权利,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文章将从优先权和劳动债权的一般理论出发,在分析劳动债权的优先权立法基础上,提出完善劳动债权优先受偿的实现途径,并对优先清偿问题提出合理限制。 关键词:优先权劳动债权优先清偿合理限制 引言 优先权是破产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破产法在制定过程中,争议最大、关注最多的一个问题也就是关于劳动债权与担保物权的优先清偿问题,其焦点在于:劳动债权是否具有优先于担保物权而优先受偿的地位。对此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劳动债权只具有优先于普通债权的地位,而不应当具有优先于担保物权的地位。劳动债权虽应优先保护,“但是,将职工债权全部放在物权担保债权之前清偿则是不妥的,而仅靠采取这一种措施解决破产企业拖欠职工债权问题更是不够的,也是不公平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当将劳动债权置于担保物权之前,即给予其所谓的“超级优先的法律地位”,只有使其优先于抵押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破产企业职工劳动工资优先于抵押受偿的问题, 从而使优先权承载起保护弱者的特殊使命”①要正确认识劳动债权的优先性问题,就需要我们首先对优先权及劳动债权的相关理论有一个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分 ①刘建仓:《劳动债权优先清偿的正当性及其合理限制》,载《社会科学评论》2008年第3期。

破产法案例分析

案例1:A公司是国有企业,因经营不善,已经资不抵债,有意向法院申请破产。聘请你为律师,代理破产中的法律事务。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后,你掌握了以下情况: 1、A公司系在A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的公司。 2、A公司欠当地工商银行货款2200万元,贷款时曾提供A 公司一套进口生产流水线作抵押,该套设备现值1500万元。 3、A公司的债权人之一B公司因追索250万元货款而在一个月前起诉A公司,此案尚在审理中。 4、A公司曾为甲公司向当地建设银行一笔500万元的贷款作为保证人,现甲公司对该笔贷款未予偿还。 5、A公司欠C有限责任公司货款120万元,C有限责任公司欠A公司100万元。 6、A公司资不抵债已达4500万元。 根据以上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A公司如申请破产,应由谁受理? 2、工商银行的2200万元贷款应如何处理? 3、B公司与A公司之间尚未审结的追索货款之诉应如何处理? 4、建设银行能否参加破产程序、申报破产债权?理由是什么? 5、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时,需要向法院提交哪些材料? 6、应从企业财产中优先拨付的破产费用包括哪些?

7、A公司与C有限责任公司之间的债务关系如何处理? 案情简介 斯凯布鲁服装公司是国有企业,因经营不善,已经资不抵债,有意向法院申请破产。聘请你为律师,代理破产中的法律事务。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后,你掌握了以下情况: 1、斯凯布鲁服装公司系在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的公司。 2、斯凯布鲁服装公司欠当地工商银行货款2200万元,贷款时曾提供斯凯布鲁服装公司一套进口生产流水线作抵押,该套设备现值1500万元。 3、斯凯布鲁服装公司的债权人之一甲公司因追索250万元货款而在一个月前起诉斯凯布鲁服装公司,此案尚在审理中。 4、斯凯布鲁服装公司曾为乙公司向当地建设银行一笔500万元的贷款作为保证人,现乙公司对该笔贷款未予偿还。 5、斯凯布鲁服装公司欠江阴市宏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货款120万元,江阴市宏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欠斯凯布鲁服装公司100万元。 6、斯凯布鲁服装公司资不抵债已达4500万元。 根据以上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斯凯布鲁服装公司如申请破产,应由谁受理? 2、工商银行的2200万元贷款应如何处理?

管理制度论新破产法中管理人制度的设置思路

(管理制度)论新破产法中管理人制度的设置思路

论新破产法中管理人制度的设置思路 于2004年6月21日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新破产法草案首次提请审议。1986年《企业破产法(试行)》(下称《破产法》)制定时,由于受当时国家改革背景及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其存于诸多问题,使《破产法》承担了壹些不应有的社会职能,妨碍了其于债务人丧失清偿能力时公平解决债务关系的本质调整作用的发挥。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法制完善的需要,促进我国尽快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制定统壹的、市场经济模式的新破产法,已经是势于必行、刻不容缓。于新破产法立法中,创建了专业化、市场化的管理人制度。下面就此问题进行评述。 壹、管理人的概念 管理人是破产程序中最为重要的机构。通常,管理人是破产宣告后成立的,全面接管破产企业且负责破产财产的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等破产清算事务。管理人于各国的称谓不同。于大陆法系国家壹般称为破产管理人,日本则称为破产管财人。于英美法系国家通常称为破产受托人。于我国现行《破产法》中称为清算组。 管理人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管理人仅负责破产清算程序中的工作,所以又称破产管理人。而广义的管理人则于重整程序中也承担管理工作(通常称重整人)。现行《破产法》规定,于破产宣告后才选任清算组,使用的是狭义管理人概念。而新破产法草案将破产清算、和解和重整三程序的受理阶段合且规定,管理人的工作自案件受理开始横贯三个程序,使用是的广义的管理人概念,所以称为管理人,而不是破产管理人。《破产法》将破产管理人称为清算组是不妥的。清算组概念源于企业、公司法中对清算机构的称谓,但于破产法中沿用,仅强调其清算活动,不能充分体现出其于破产程序中的功能,反可能使人对破产程序和企业解散清算程序产生混淆。此外,清算组的概念从文义上理解,其组成应于二人之上,不壹定适合破产案件的实际需要,也不符合各国立法通常由壹人担任管理人之惯例。所以,新破产法中改称为管理人。 对管理人的法律地位于学理上存于多种学说。如英美法系的信托说,大陆法系的代理说、职务说、财团代表说等,以及我国学术界中的特殊机构说、破产企业法定代表人说、清算法人机关说等。于新破产法的起草过程中,是根据实际需要对管理人的选任、职责、义务等作出规定。但从目前法律草案的实质内容见,和旧法中突出管理人的官方地位相比,较为强调债权人会议对管理人的选任、制约、监督等机制,使管理人的法律地位有较大变化,管理人将主要代表债权人的利益。 二、现行立法弊端 现行立法规定的以政府官员为主体的清算组构成模式,行政色彩浓厚,其目的是为于破产案件壹些问题(如职工安置)的处理上得到政府部门的行政协助。但因破产清算工作具有法律责任重大、专业性强、工作量大、期间长等特点,这种立法模式于司法实践中产生了诸多弊端。 第壹,主要是由政府官员临时组成的清算组,组织松散,其成员仍于政府部门有本职工作,不仅于时间上可能发生冲突,而且由于清算非其本职工作,对工作业绩、职务升迁、待遇提高等影响不大,所以也难以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往往会影响破产清算工作的效率。 第二,壹般而言,清算组成员不具备破产清算工作的专业知识,需要法院的指导乃至培训。而清算组于案件终结后即告解散,受理新案件后又可能由新人组成壹个新清算组,由此导致法院工作增加,司法资源浪费,清算效率低下,仍难免使债权人利益受到损害,破产案件的审理和清算工作则可能陷入循环往复的低质低效的怪圈之中。 第三,管理人应具有独立法律地位,才能确保公正履行职责。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既是国有企业的主管部门,又是产权所有人的代表,由其出任清算组,实际上是由债务人的股东担任清算工作。由于彼此间存于关系,难免出现地方保护主义,无法保证公正。清算组的现行体制决定了其必然要向政府负责,于政府的行政主导和干预下,破产清算往往和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基本目标偏离,而为政府行政目标所取代,职工安置等壹些本属于政府部门的责任被转嫁给清算组和法院,清算中的重大问题均由政府参和或直接决策,法院失去司法独立,实际上成了政府的清算机构。 第四,对清算组违法失职行为无法追究法律责任。清算组作为临时性组织,成员来自不同政府部门,大多不领取报酬。当因清算组成员违法失职行为给债权人造成经济损失时,其所属政府部门不承担法律责任,因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